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设好新农村

2024-10-05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设好新农村(精选10篇)

1.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设好新农村 篇一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件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建设的庞大的系统工程,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战略举措。在新农村建设受益最大的农民群众,能否充分发挥积极性投入到这项工程中,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但从笔者几年来在基层开展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看到,由于受思想观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当前在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中,许多地方的农民主体作用还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为此,我就如何发挥农民主体作用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新农村建设中影响农民主体作用发挥的原因分析

(一)农民主体自身方面原因分析:

1、观念落后。部分农民缺乏长远目光和大局意识,本位思想太严重,只考虑一家一户的利益得失,对新农村建设中涉及的土地调整、宅基地管理政策、公益设施建设的态度迥异、观点不一,规划、政策中对自己有利的就执行,对自己不利的就阻挠,只想获利,却不愿让利。由于这部分人组织化程度低,思想分化严重,所以主体目标很难取得一致,如部分农民对新农村建设中进行规划时漠不关心,对土地政策不遵守,建房时讲风水信迷信,导致规划执行难,乱占耕地建房现象严重。

2、素质不高。不可否认,由于农村长期落后和农民收入低 迷,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当代中国绝大多数文盲、半文盲都在农村,他们一时半会还难于理解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和做法,如我乡社面点的农民在开展建设之初阻止改卫生厕所,经了解主要原因是他们理解不了“无害化处理”原理,怕改厕后整个村子污水横流、臭气熏天。

3、结构失衡。由于农村缺乏致富的路子,为赚钱而外出务工的人员不断增多,有的全家外出,大量劳动力资源外流,留在家的都是“386199”部队,他们既要负责地里农活,又要负责监护外出务工人员留下的幼小子女,新农村建设力量明显不足。如在村庄整治及发展产业时总有部分农户因缺乏劳力而影响工作整体进程。

后劲不足。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体制影响,大部分农村家庭收入不高,加之以往医疗、教育费用都要自己承担,开支较大,农民积蓄不多,即使有点积蓄也想存银行防老,不愿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缺乏,导致新农村建设的后劲明显不足。

(二)政府主导服务方面原因分析:

1、宣传发动不到位。不少建设点宣传只是以写标语及张贴各种制度为主,宣传形式单一,内容呆板,群众不易接受,认为政府是搞形式主义,搞形象工程,对于“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认识不清、理解不透。

2、工作方式有偏差。由于对农民主体地位认识不足,加之为应对新农村建设限期考核、督查,赶时间、赶进度、赶验收,不少干部缺乏工作的耐心,不注重对农民的引导,不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对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建设事项大包大揽,导致群众不领情、不认账,认为是干部为了政绩搞花架子,做表面工作。所以有的点出现“政府发号召,群众心里笑”、“干部扫地,群众参观”的现象。

3、投入机制有缺陷。首先是政府投入不足,多数村庄因基础设施薄弱,即使群众积极性很高,也难于正常开展。如今年我县对每个三级共建点扶持10万元,一些基础设施条件差、涉及户数多的点,群众急盼解决出行道路和水利设施,由于资金缺口大,导致农户怕完成不了任务,达不到验收标准,得不到补助资金从而不愿参与新农村建设。其次是投入不均衡。不同领导、不同单位扶助及不同乡镇的点补助资金、补助标准往往不统一。甚至有的点为了赶时间进度,粉刷房子、修公路等不需要农民出钱,助长了农民“等、靠、要”的思想。最后是投入资金的管理不到位。部分建设点由于上级补助资金、群众筹集资金的使用不经民主讨论,帐务不公开,从而容易让农户之间相互猜疑,同时对干部和理事会产生不信任感,影响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4、基层组织能力弱化。党员队伍老化,管理松散,村组干部文化程度低,人才匮乏,决策团队弱化,加上个别村还存在不少历史遗留问题,如宗族不和,党群、干群关系不和谐、不密切,使群众对干部存在戒备心理。如在发展甜叶菊产业中就有不少农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怕干部说话不算数,兑现不了承诺而不愿栽种。

正是由于农民自身和政府引导两方面的原因,使得在新农村建设的现实中,农民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效果大打折扣。

二、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对策

(一)提高农民素质。

首先,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大力关注农村留守孩的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改善教育设施,特别是要解决好边远山区师资力量紧缺问题,提高教育质量,为农村的未来培育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其次要大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通过推进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和农业科技培

2.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设好新农村 篇二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开始

要想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农村孩子由于大多数接受能力不强,父母文化水平有限,不能较好地辅导孩子,而且传统教育的模式在农村根深蒂固,种种不利因素左右着教师教学改革的步伐。改变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就意味着破尘出新,意味着经历失败,意味着学生成绩可能暂时的下降,这使一些老师质疑、犹豫,导致课改半途而废,又回到以前的教学模式中。我想说的是: 任何一个新事物的诞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前进中会出现暂时的倒退。可能经历无数次的探索,无数的失败才能有最后的成功。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满堂灌、填鸭式已成为历史,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所以,作为老师勇敢地更新教学观念,勇敢地去尝试,充分地放手,把课堂教学的天地还给学生,让孩子充分行使主动权!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低年级抓起

农村孩子普遍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可能由于视野狭隘,可能由于不自信,缺少锻炼自己的机会,导致随着年级的增长,课堂上回答问题的人越来越少,课堂变得安静沉闷。要彻底改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的这种现状,我认为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孩子。在教学一年级数学时,遇到情境图,我会给孩子们充分地时间观察,然后再请同学们交流各自得到的数学信息,刚开始交流的时候,孩子们说不好或者不会说,我就教孩子说完整话,教孩子用数学语言描述,一年级孩子模仿能力强,而且好表现,慢慢地孩子们学会了和同学交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要培养孩子敢于质疑的思想。从让学生提简单的数学问题开始。例如,我会经常问孩子们: 根据我们找到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对每个孩子提的问题我都给予真诚的回应。我让孩子们感觉到老师提供了一个自由平等的氛围让大家畅所欲言。另外,鼓励孩子大胆的说出这样的话: 我不同意你的意见……我认为……我觉得你这样做更简单……我有更好的方法……你说的我不明白,能再解释一下吗。每次有孩子这样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的时候我都大加赞赏,称赞他们勇气可嘉,称赞他们有独特发现,鼓励其他孩子以这些敢于发表意见的孩子为榜样。这样的学习氛围感染了很多孩子,孩子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因为他们知道要行使自己的权利,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即使说错了也没关系。

三、生生互动,在互动交流中学生主体地位得到提升

孩子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数学课上经常呈现激烈的讨论,生生互动,讨论交流,在思维碰撞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我感觉到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后,孩子们在数学课堂上呈现了别样的风采。

下面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沏茶问题》的教学片断:

1. 以主题图为情境,直接引出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师: 星期天,小明家来了客人,妈妈请他帮忙烧壶水,沏杯茶( 出示主题图) 。

2. 师: 想一想,小明要把茶沏好前需要做哪些事情? 学生自由说。

3. 小明要沏好茶需要做下面几件事情( 课件出示) 。

这些事情一项一项做完需要多少分钟?

生: 14分钟,你是怎么计算的?

能不能把这些事情合理的安排一下,使客人在很短的时间里喝上茶呢?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要求小组合作学习,学习要求:

1. 小组讨论,怎样安排比较合理并且节省时间?

2. 动手操作,根据讨论结果,用准备好的图片摆出你们小组设计的沏茶过程。并算一算你们沏茶需要多长时间?

3. 每个小组选一个小组记录员,把你们组的设计方案用简明的语言记录下来。

从导入到学生小组探究开始前一共用时4分钟,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干脆利落直接切入我们研究的主题,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探究新知,为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提供了足够的时间保障。

4. 小组汇报:

生1: 我是我们组的中心发言人,我代表我们组来发言: 先洗茶壶,同时洗茶杯,然后接水、烧水,在烧水的同时洗茶杯、找茶叶,最后沏茶。

生1: 对于我们组的汇报,谁有不同意见或者需要补充的? 面向全体学生点名。

生2: 洗茶壶和洗茶杯能同时进行吗? 你洗茶壶的时候,怎么能腾出手来去洗茶杯。

生1: 我把茶壶和茶杯都放到水池里,两个同时洗。都是要将他们洗干净,为什么不一起洗呢?

生2: 洗完茶壶再洗茶杯这不叫两件事同时,这两件事没有在同一时间里做。

生1: 沉默。

在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充分的辩论之后,我适时地进行了补充: 洗茶壶和洗茶杯一起洗,是指先洗完一个再洗另一个,而我们今天说的同时,是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另一件事也在进行,所以洗茶壶和洗茶杯这两件事不能同时进行。

好,你们继续,有疑问或不同意见的请发表。

生2: 那洗茶杯放哪里合适呢?

生3: 我能帮你解答,在烧水的时候洗茶杯,找茶叶。烧水是8分钟,洗茶杯,找茶叶一共3分钟,这三件事能一起做。

生4: 为什么你要把三件事安排在一起呢?

生5: 这样省时间啊,能尽快做完要做的事情。

生6: 那沏茶的时间怎么计算?

生1: 1 + 1 + 8 + 1 = 11分钟。其中,烧水洗茶杯找茶叶三件事情同时做,一共用8分钟

第一组的中心发言人: 对于我们组的汇报,谁有疑问?

我们小组汇报结束,谢谢大家。

以上的教学片断,是我在教学中摸索出来的一个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改革模式,在教学中做到充分相信学生,给与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通过生生互动,兵教兵的形式,学生在和谐有序的互动交流中探究新知,突破难点。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教师的“导”为主线,“学”“导”相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将呈现别样的风采!

摘要:在推进教育改革中,我们必须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3.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设好新农村 篇三

一、同建村在发挥农村党员主体地位作用的具体实践

同建村位置在松江区叶榭镇东南部,位于奉贤、金山、松江三个区交界处,面积5.9平方公里,有30个村民小组,1102户人口,3675人,其中外来人口176Z名。党总支分老年、流动、企业和行政4个支部,共163名党员,村里以农业为主,有10余家企业。村党总支积极探索发挥党员主体地位和作用的新途径、新模式。2006年以来,同建村党总支先后被评为松江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区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同建村被评为上海市民主管理示范村、市级别文明村,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和村容村貌呈现出新局面。

1、加强理论培训。增强农村党员主体意识。

按照“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争做学习型党员”的要求,开展党员教育学习活动,提升党员主体意识。一是深化村中心组学习制度。村两委班子成员每年集中学习不少于16天,规定每周六上午为中心组学习日。制定学习计划,确保“周有重点,月有专题,季有体会、评有等第”。采用“周学、月谈、季写”的学习模式,提高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细化党员教育制度。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岗位党员实际情况,合理、灵活地安排学习内容、时间和方式。对老年党员,进行学前辅导,充分利用电化教育形式,帮助其理解内容;对流动党员,充分利用节假日集体培训;对年老体弱的特殊党员,充分利用“帮学小组”定期上门送教、送学。三是规范村民学校制度。村党总支书记兼任校长,党总支副书记兼任常务副校长,日常管理由专人负责。办学内容包括时事教育、普法教育、科普教育、文体教育,采取定期与不定期、学习与参观考察、自办和外请相结合的办学方式,并积极探索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作模式,建立党员远教超市,为党员教育打造了新平台。

2、落实党内民主,保障农村党员主体权利。

以“三个机制”建设为抓手,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一是建立党务公开机制,保障党员知情权。在全镇率先开展党务公开,设置公开栏、意见箱和回音壁等党务公开载体,增加党总支的透明度,扩大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晓率。二是完善党员参与机制,保障党员的参与权。党总支将村委会工作措施、实事工程、集体房屋租赁、土地流转、新型农民培育的对象等内容,通过由党员代表、村民代表、老干部代表等参加的议事会制度,形成统一实施意见,最后通过听证会制度将上述工作一一落实,做到公平、透明和公正,充分体现了民主原则,受到广大村民的好评。三是规范干部测评机制,保障党员监督权。运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广泛征求党员对党总支和党员干部的意见和建议。开展党员干部之间的访谈、党政主要领导和一般党员干部之间访谈、党员干部和普通党员访谈。在此基础上,党总支每半年召开一次党支部大会,进行党员干部述职和测评。

3、搭建工作平台,提升农村党员主体地位。

积极有效整合党建资源,努力为提升农村党员主体地位发挥作用搭建平台,确保全村党员有岗有责、有位有为。一是深化设岗定责制度。建立党建工作岗、政策宣传岗等11个岗位,每个岗位推荐2名岗位引领人,目前全村已有153名党员申报岗位,达到总数的95%,为党员服务群众提供了一个平台。如“扶贫帮困岗”引领人党员缪火军同志主动与村贫困户张兴天结对,在村小农场里辟出5亩土地,提供技术资金等,种植经济作物,使张兴天一家总收入二万余元,逐步走向富裕之路。另外每个上岗党员人手一份《党员岗位手册》,将岗位职责、履岗要求和完成情况一一记录在册,每季度召开会议听取意见建议,每年两次发放意见征询表和测评表,公布评议结果。二是建立完善党员诉求站。成立了村党员诉求站工作领导小组和党员志愿者队伍,增设诉求栏、诉求信箱和诉求电话,畅通党员利益诉求渠道,深化党内关怀互助机制,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做到了“五个必访”、“两个坚持”,即:党员患病必访、党员家中发生重大事情必访、党员有思想情绪必访、党员未参加组织生活必访、党员外出回村必访;坚持每年对55周岁以上党员进行一次免费体检、坚持党员生日送上一张贺卡。三是推行“一、三、五”工作模式。“一”就是“村民一线工作法”,即政策在村民一线中宣传,干部在一线中服务,问题在村民一线中掌握,实事在村民一线中落实。“三”就是“三联系”,即村干部联系党小组长,党小组长联系党员,党员联系村民。“五”就是“五满意”,即强村富民,村民对发展满意;改善环境,村民对居住满意;丰富文化,村民对精神满意;解决民生,村民对生活满意;凝聚民心,村民对干部满意。

4、开展实践活动,真正发挥农村党员主体作用。

为提高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本领,村党总支把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和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扎实开展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一是开展“破陋习、树新风”主题实践活动,党员干部率先带头,积极倡导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移风易俗的良好风尚,普及率为100%,并在全镇推广此项活动。二是开展公开党员身份的亮牌活动。以党员家庭为单位,采用亮牌方式,公开党员身份,提出“亮党员身份,建和谐邻里”的具体要求,党员践行“一家有喜,大家分享;一家有难,大家相帮”承诺,和谐村组氛围,密切党群关系。三是开展“十星级党员”评选活动。以“政治坚定、组织生活、缴纳党费、带头致富、扶贫帮困、关心集体、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文明治家、弘扬正气”这10个方面作为“评星”标准,10颗星为优秀党员,8-9颗星为合格党员,6-7颗星为基本合格党员,5颗星以下为不合格党员。四是开展“星级文明家庭户”评选活动。以“遵纪守法、环境卫生、家庭和睦、邻里团结、计划生育、好学重教、勤劳致富、关心集体、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这10个方面为标准,具体有42项细化的评分指标,半年初评,一年总评,年终表彰。评选参与率98%。通过上述的实践活动,在全村中出现了“六多六少”的可喜风尚,即崇尚科学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讲和谐团结多了,闹矛盾纠纷少了;孝敬老人的多了,歧视、不赡养老人的少了;学技术、学文化多了,游手好闲、打架斗殴少了;劳动致富多了,违章乱纪少了;关心集体多了,损人利已少了,有效

促进了村风民风的根本好转。

二、同建村发挥农村党员主体作用带来的启示和思考

发挥农村党员主体作用是一个任重道远、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深入调研,同建村163名党员中目前比较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约占三分之一,主要为行政支部的党员,成为贯彻各项政策的积极宣传者、率先带头者和积极实践者;较好发挥主体作用的约占三分之一,主要为老年党员,他们威信高、党性强,敢讲真话,乐于奉献;未能发挥主体作用的约占三分之一,主要为流动党员和企业党员,集中体现为不太容易联系,不太容易集中。尽管如此,同建村党总支在发挥党员主体作用方面进行了许多尝试,尤其是一些首创性的探索,给我们带来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1、发挥农村党员主体作用,基础是培养主体意识。

农村党员最突出的特点是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对当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识较浅。在同建村调研过程中,我们充分了解到,农村党员以前在党内民主上确实存在“不愿民主、不会民主、不敢民主”的所谓“三不”现象,但通过理论培训后,农村党员的主体意识普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发挥农村党员主体作用,必须培养农村党员主体意识,增强农村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是要注重引导,真学真用。党总支率先带头学、深入学,扎扎实实地学理论,深入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样向村民宣传解释的时候底气也更足了。二是要针对实际,确保实效。目前农村党员情况复杂,让他们参加培训I、提升主体意识,难度是很大的。只有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岗位党员的实际情况,合理、灵活地安排学习内容、时间和方式,要通过实际行动,让农村党员体会到党内民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三是关心关爱,激发活力。农村党员与广大村民的关系正如同种子和土壤一样,民主的种子能否发芽,农村党员的主体作用能否发挥,最终还是要改良土壤,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让村民提高文化素质和更新观念,才能逐步推动党员树立主体意识。

2、发挥农村党员主体作用,重点是保障主体权利。

很长一段时间,某些地区和部门借口农村党员文化素质低或其他原因,忽视农村党员基本权利,甚至粗暴践踏农村党员权利,搞“家天下”、“一长制”,这往往是信访不断、基层不稳的主要原因。发挥农村党员主体作用,必须保障农村党员的基本权利,增强农村党员的荣誉感。调研中发现,保障农村党员主体权利,首先必须保障知情权。2003年叶榭塘实施拓宽工程,同建村部分村民因土地镇保问题曾连续三年到区政府、市政府上访,成了令人头疼的“上访村”。为解决这个问题,村党总支一方面通过党务公开让村民了解实际情况;另一方面通过党员深入群众挨家挨户做工作,解开了村民心中的疙瘩,上访问题由此迎刃而解。其次,保障农村党员主体权利,必须保障参与权。实践证明,村民议事会、听证会很好地调动了党员的积极性。该村退休党员老盛,平时爱“放炮”,在群众中很有影响,但自从成为党员议事会成员后,一有空就往村民家和村里两头跑,反过来成为村干部的“好帮手”。最后,保障农村党员的基本权利,必须要保障监督权。作为村委会党员干部,要怀着一颗“公心”,敢于接受党员和村民的监督。2007年5月,村里一名党员通过电子信箱向党总支反映享受镇保后村民土地收回和年终分配问题,党总支及时回复并张贴在老年活动室和回音壁上,接受党员和村民的监督。好钢不怕火炼,只要是一心为公,就不怕别人提缺点和错误。党总支通过自己的行动最终赢得党员和群众的信任和好评,村党总支在党员和村民中的威信一天天提高了。

3、发挥农村党员主体作用,关键是提升主体地位。

调研中发现,发挥农村党员主体作用的基本流程是:加强理论培训,发挥干部作用,发展党内民主,改进党内生活,维护党员权利,提升党员地位。其中的关键是通过强有力的抓手,真正使农村党员感到自己有地位、有施展拳脚的舞台。设岗定责制基本实现了党员渴望“有岗有责”、“有为有位”的愿望,这项规章制度配套完善,通过实践运作日益纯熟,为农村党员提供了服务群众、凸显主体地位的平台。党员诉求站是佛字桥居委会根据自己工作实践而形成的一项“创新动作”,同建村党总支进行了有益的借鉴,但并没有完全照搬照抄,他们还结合本村工作实际创造性地发明“真、实、新”的工作方法,即在真情为党员提供服务上下功夫、切实为党员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在满足党员最新需求上下功夫,在人性化服务和人性化关怀上迈出了新步伐。“一、三、五”工作模式则为同建村根据自己的村情摸索出的工作方法,它既架起了党员和干部沟通的桥梁,更成为党员和群众紧密联系的纽带。正如一位村民所说,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与我们村民的心贴得更近了。

4、发挥农村党员主体作用,最终目的是真正取得实效。

发挥农村党员主体作用真正取得实效,最终还是要靠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来体现。实践证明,亮牌公开党员身份的活动,既增强了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又鞭策党员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村里一位退伍军人党员深有感触地说,过去大家都不知道我是党员,渐渐地自己也就混同于一般老百姓了,自从亮出身份后,我时时处处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谁家有困难我总会伸出援助之手。“十星级党员”的评比标准涵盖了党员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同时紧密结合农村党员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从近几年来评比情况来看,要求非常严格,真正达到了弘扬先进、鞭策后进的实际效果。“星级文明家庭户”的评比标准既包含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又为农村习俗所普遍接受,而且细化多达42个小项,通过评比挂牌,确实对提升村民素质、建设乡风文明大有帮助。调查中发现,村里年轻人相亲、恋爱,双方也把各自的家庭是否评为“星级文明家庭”作为对方是否“靠得住”、“信得过”的重要指标。以前村民办丧事中吹吹打打、大肆铺张甚至请巫婆神汉的现象几乎绝迹。通过实践,村党总支切实感受到,抓好班子建设,提高执政能力,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坚强保证;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提高党员整体素质,是做好基层党建工作的根本前提;关心党员的工作、生活,提高党员的主体地位,是基层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设好新农村 篇四

目前,丰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达到212个,社(会)员数达4、87万人,带动农户10万多户,年购销农产品37万吨,年经营销售额4、6亿元,社(会)员人均年增收600元。丰县致远牛蒡协会带动了全县牛蒡产业的发展;孙楼镇芦笋协会促进了周边地区芦笋产业扩张;小琳洋葱协会、大沙河果品营销协会、绿养羊协会等等,不仅为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树立了样板,而且,组织农民联手调结构、扩规模、闯市场、跑订单、签合同,充分彰显了合作的优势,为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笔者通过长期的农村工作实践,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随着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分散的农户越来越难以适应国内、国际大市场的竞争。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利益为纽带,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把单个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变分散经营为规模经营,变盲目生产为有计划的按订单或合同生产,变无序竞争为有序竞争,变弱势个体为强势群体,可以有效地解决政府工作部门“包”不了、集体经济组织“统”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许多事情,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主体地位。农民有了自己的组织,也就有了为他们说话的集体,农民可以通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团结起来应对外部的侵害,保护自身的利益。既能加强逐民(包括政府)在国际国内农产品贸易谈判中的地位,又能作为一个组织,一种手段更好的利用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政策。

二、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上连市场、下接农户,信息比较灵通,通过提供信息、技术、加工、营销等方面的服务,及时指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变“我能生产什么就向市场推销什么”,为“市场需要什么我就生产经营什么”,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很难做到直接指挥各家种什么、养什么,但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将从事同一类农产品的农户组成利益共同体参与市场竞争,并通过对相关市场信息全面、系统的搜集和整理,通过“一户带十户、十户带一村、一村带一片”的传播效应,指导和引导农民种什么、养什么、加工什么、减少盲目性,把农民承担的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使高科技含量,发展“优、新、特”品种,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洋葱种植,先是同外商签订定单,然后把种子、肥料赊销给农户,并同农户签订保护价回合同,然后无偿为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发放各种信息资料,在洋葱收购时扣除种子和肥料款,消除了农民种植的后顾之忧,带动了全县洋葱产业的发燕尾服,使全县洋葱种植面积由2000年的3.8万亩发燕尾服到当前的15万亩,形成了区域化规模优势。

三、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农业生产分散、规模化程度低、农民进入市场的成本高,是农业综合效益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在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探索中,“公司+农户”是一种比较早的模式,但两者之间却缺乏一种利益分配和约束机制,当出现利益冲突时,公司控制不了农户,农户也指望不上公司保护其利益,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农民在市场中的“谈判”地位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企业(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平等的谈判竞争主体地位,增加了组织成员的收入,促进了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双赢“,从而有效促进了当地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四、促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

当前,农产品品质问题成为限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生产必需向无害化方向发展,要实现农业安全生产的目标,就必必须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我国现行农业生产主要要家庭的、分散的形式,难以实现生产技术、生产品种、农业投入品和产品包装等的统一。而要实现种植(养殖)品种、生产技术、市场销售的标准化和统一化,单靠技术推广单位或行政手段难度很大,农民被动应会,而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来落实,使之成为组织成员自己的的事,充分发挥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则相对要更灵活、更容易。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进行统一品种、统一配药施肥、统一加工、统一包装销售,从而有利于逐步形成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产业带,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五、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以服务内容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对服务的专业化、系列化要求越来越高,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正好适应了这种要求,把服务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通过与龙头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政府部门的合作,把一些新品种和新技术送到千家万户,加快了农业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从而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一支新生力量。如丰县绿缘养羊合作社以推广种草养羊为切入点,推行了统一配种、统一饲养标准、统一防疫、统一商标、统一销售、统一利润返还的“六统一”经营管理模式,开展了品种改良、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活羊及加工产品销售等服务,近年来向社员提供市场、技术、产销信息2600多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3.8万份,改良本地山羊36万只,生产波尔羊杂交后代100余万只,外销各类肉羊120万只,带动8000多农户走上了养羊致富之路。

六、增加了农民收入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服务成员和维护成员利益为宗旨,以市场为导向,对内产前为会员提供种子、利苗,产中提供技术指导,产后提供产品销售等服务,对外作为一个经济组织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使会员得到更多的经营收益。一是通过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挖掘了农业内部增收的潜力;二是通过参与农产品加工、营销等经营活动,延长了农业产业链,使会(社)员分享到更多的农产品加工增值利润;三是通过规模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统一销售农产品,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交易费用,增加了成员收入;四是按照WTO规划,政府对农业、农民的扶持,可以通过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来实现,减

5.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设好新农村 篇五

一、充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是搞好党内民主的基本前提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是党内民主的主体。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程度,反映着党内民主的发展程度。党员主体意识愈强、权利愈得到保障,党内民主就愈充分。胡锦涛同志指出:“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他强调,要坚持党员主体地位,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使党内民主意识普遍增强、党内民主制度不断健全、党的创造活力充分发挥。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具体来讲,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在党建工作中牢固树立党员主体地位意识,把激发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广大党员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党内事务的管理,自觉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基层党组织,更要在教育管理中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树立服务意识,切实维护和实现党员的各项权益;把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作为基础,建立健全党员权利保障机制,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被选举权和监督权;引导广大党员树立主体意识,提高素质能力,创造性地做好各项工作,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的环境,鼓励和保护党员敢讲话、讲真话。

二、逐步完善党内民主制度,是搞好党内民主的重要保障

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新活力,需要以完善党内民主制度为保障。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一系列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举措,为完善党内民主制度指明了方向。

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完善党务公开制度。公开是党内民主的前提。只有公开,党员的参与权才能实现,党内监督才能有效。要进一步创新形式、扩大范围,健全党内情况通报制度、反馈制度、征求意见制度等,疏通党内信息渠道,保障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激发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热情。

二是要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和选举方式,推行规范的差额选举制度;采取民主推荐、民主评议、民主测评等多种形式,扩大党员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的作用;推广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由党员和群众公开推荐与上级党组织推荐相结合的办法,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直接选举范围。

三是要完善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通过制度规定,明确常委会与全委会的权限责任与工作运行机制,理顺全委会与常委会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加强党内权力制约与监督,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保证各项权力正确行使。

三、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搞好党内民主的主要形式

在党内既要引导党员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又要善于听取各种意见,包括反对自己的意见。陈云同志曾说:“要有勇于承事的精神,不要怕得罪人。共产党里要讲真理,怕得罪人,做‘两面光’,结果会两面得罪。”“不要怕争论,在争论中才能出真理。”陈云同志还指出,党内绝不允许存在庸俗的、无原则的作风。因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上下通气的必要条件。只有通气,才能团结;只有民主,才能集中。不过这种批评必须以说理和与人为善为前提。另外,要使人敢说话,还必须做到态度好、少戴帽子、在批评人家错误的时候,指出人家错误的根源以及纠正错误的方法。

当前,党风中多少存在着是非不分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党员要坚持做到是非面前敢于坚持原则,不和稀泥,不做老好人,不做孤立坚持原则的人的事。党内要大力提倡坚持原则的精神,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积极弘扬是就是是、非就是非的精神。只有党内首先形成了是非分明的风气,党的团结才会有基础,党才有战斗力,整个社会风气才会跟着好转,才会使正气上升,邪气下降。

四、认真倾听基层群众的呼声,是搞好党内民主的根本途径

6.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设好新农村 篇六

党员主体作用发挥的好坏,关系着精神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决定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品质,对落实科学发展观至关重要。多年来,我区党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党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如何发辉好党员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

一、党员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中所承担的主体作用

1、党员是践行文明风尚的表率。党员的先进性决定其应当带头践行“六大风气”: 带头兴崇尚学习之风,学理论、钻业务;带头兴诚实守信之风,重信义、重承诺;带头兴传承美德之风,讲忠孝、讲礼仪;带头兴遵纪守法之风,守廉洁、讲自律;带头兴文明祭奠之风,不铺张、不迷信;带头兴健康娱乐之风,高层次、有品位。让党员在群众心中的形象文明谦恭有礼,诚信自律向上,真正能贴近群众、引领群众。

2、党员是文明创建活动的表率。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三大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既是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又是载体和目标。党员应带头在各层次的文明创建活动中发挥应有作用,以高度主人翁的责任感,认真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助推创建工作,参与创建活动,支持创建宣传,最大限度地动员广大群众理解、支持并参与创建工作,并努力通过创建工作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3、党员是争当道德模范的表率。优秀党员的要求与道德模范的标准在内涵上是异曲同工的,均是需要有牺牲小我的利益,而维护了大我的利益的精神,因此党员不仅应当争当争学优秀党员,还要争当争学道德模范,不断进行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完善,常修做事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坚持知行合一,内外如一,德行统一,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4、党员是志愿服务活动的表率。志愿服务活动在实质上就是大规模的道德实践活动,经过近年志愿服务的长足发展,其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志愿服务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的载体。在这样一支先进的队伍中,党员应当充分发挥其先进表率作用,成为志愿服务活动的引领者和参与者,让党的声音和党员的身影成为志愿服务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志愿服务活动同样成为连接党员与群众的桥梁。

5、党员是关爱未成年人的表率。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关爱未成年人应该是全体党员共同的社会责任。同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也是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的内容,因此广大党员要带头在未成年人的事业上给予更多的关注,投入更多的感情,做出更多的付出,通过参与各种载体活动带头做社区、做单位、做家庭关爱未成年人的典范,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引领者。

6、党员是传承优秀文化的表率。党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和内容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遵循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伦理道德大同小异。党员干部大力开展和弘扬文化传承教育,是加强党员干部道德修养,打好党性修养底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是广辟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新路径的有益探索,也是党员参与精神文明建设中重要的载体,因此党员带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别具意义。

二、党员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中主体作用发挥存在不足

1、党员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本质和内涵缺乏深刻的认识。很多党员简单地认为精神文明建设就是开展文体活动,搞搞宣传教育,喊喊标语口号,或者片面地把思想政治工作等同为精神文明建设,没能将精神文明建设放到内涵广泛的道德惠民实践工程的高度来看,而这些不系统、不深刻的认识必然导致党员干部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失去目标和方向,主体作用认识不清。

2、党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意识不突出。党员干部本应带头践行社会道德规范,但从实践看部分党员仍旧缺乏模范意识。有的党员对自身应当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承担的职责和权利认识不足或根本不愿行使权利;有的忙于日常事务,无暇顾及精神文明建设;有的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还有的将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甚至还不如群众。

3、党员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普遍缺乏系统长效意识。部分党员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时冷时热、时紧时松,习惯以“一

阵风”的方式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尤其是有的基层社区、村队干部观念、素质、能力的差异,使得很多党员干部未能将精神文明建设当成一项系统工程对待,使精神文明工作变成割裂的一个个简单的活动,缺乏整体规划,在系统性和科学性上都大打折扣。

4、党员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存在活力激发不足问题。一是有些领导干部只重视经济发展,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视不足,要求的少、讨论的少、关注的少、参与的少;二是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不足。越到基层经费、人员投入越少,使得基层很多社区、村队精神文明阵地建设、载体建设不能达到与经济发展和群众需要相适应的水平。这些导致党员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力不足。

三、如何提高党员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主体作用发挥

1、完善培训机制,加深党员对精神文明建设本质与内涵的认识。建立健全对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精神文明建设培训机制。在培训方式上,将党内培训和文明办系统培训途径结合,采取会议、参观、活动、交流、讲座等多种灵活培训方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在培训内容上,重点围绕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在目标、内容、阵地、载体等方面的新变化、新发展、新要求进行,在理念上加深党员对精神文明建设本质与内涵的理解和认识。

2、完善示范机制,增强党员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的主体意识。首先建立党员的德行管理评价制度。实施以“社会公德承

诺、家庭美德承诺、职业道德承诺、个人品德承诺,党员评议、群众评议”为主要内容的“四诺两评”党员目标管理,明确细化党员的行为规范,引导党员主动承诺、自觉践诺;其次树立身边典型,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对党员义工王金柱、魏宏、王静波、崔洪金等一批党员典型事迹的宣传,引导强化党员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其主体表率作用。

3、完善长效机制,改进党员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方法和手段。首先增强党员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长效意识,有目的的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各项载体活动,抛弃落后、割裂、盲目的运动式工作方法,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具有针对性、计划性、长效性;其次增强党员传统美德意识,将对党员的党性教育与文化传承教育相结合,引导党员加强修身自律,把塑造高尚的道德品德作为增强党性修养的基础,作为对单一的理论教化的有益补充,让中华传统美德在党员干部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党员干部一种自觉的行为养成。

4、完善保障机制,提高党员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完善对党员干部的激励考核机制、选拔任用机制,适当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考核内容和比重,通过监督、检查、评比、表彰、选拔任用等手段,引导对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重视发挥其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加大各级部门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的人力物力投入,尤在人员、经费上要加大向基层倾斜力度,最好能在基层建立相应的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并配备相应人

员,保障精神文明建设活力。

7.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设好新农村 篇七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农民是全社会、经济总体的基础和主导, 是农业生产的从业者、农村社会的构成者, 在“三农”中居主导性、决定性的地位, 是农业增产增效、农村稳定繁荣的根本。所以说农民问题, 历来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性问题。

1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都离不开农村稳定

农村稳定是全国稳定的基础, 而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改善农民生活, 则是农村稳定的根本保证。要实现我国的小康社会, 首先必须实现我国农村社会的小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 我们党总结了几十年来农村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在领导农村改革的实践中, 形成了一整套有利于农村发展、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基本政策, 带来了农村的大好形势。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 农业生产获得长足发展, 农民主体地位得到加强, 农民收入明显增加, 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广大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实现了由普遍贫困向局部贫困的历史性转变。

但是在充分看到农业、农村发展与农民生活进步的同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 新旧体制的交替, 农村、农民又出现了新的矛盾。重视农民问题, 解决农民问题, 要从多角度考虑问题, 更要从多层次解决问题: (1) 加强对农民的素质教育, 农民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他们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 (2) 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密切干群关系, 农民是我们党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依靠。 (3)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政治待遇, 农民是全社会、经济总体的基础和主导地位, 但是, 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近8亿农民的农业大国, 彻底解决农民问题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做到的。 (4) 进一步加大措施, 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5) 集中精力发展经济,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利益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农民利益问题、如何改善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持续减缓的现状, 是我们党对待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 (6)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巩固农村政权基础。要选好人、用好人, 尤其要把村党支部书记按规定程序选准、选好。 (7) 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 充分发挥政法部门的职能作用, 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 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各种手段, 进行综合治理。 (8) 统筹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 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障碍。要尽快消除观念上、体制上和政策上的障碍, 在义务教育、户籍管理、市场准入、劳动就业等方面, 逐步取消对农民不合理的限制;要制定城乡统筹发展规划, 加快城乡产业融合、文化融合。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确定的重大历史任务

如何完成加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这个重大战略目标, 每个农业工作者和有志之士都在思考并实践着, 但怎样理解和把握建设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这一具体目标, 却有着不同的认识和做法。

回顾我国农业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初期,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产生巨大的作用, 关键是极大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应该看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劳作的农民, 只有农民在建设新农村中占主体地位, 新农村建设才能真正向前推进, 这是一个重要的基本认识。

但从当前情况看, 农民的积极性并未真正调动起来。要采取有力措施, 改变这种局面, 把“上面热”变成“下面热”, 把“外围热”变为“里面热”, 使上下内外一起动起来, 做到以“内热”和“下热”为主体, 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真正成为以政府主导和支持, 农民为主体, 形成自下而上的社会热潮, 使建设新农村的正确认识深入到广大农村的千家万户, 对农民来说把“你号召要我建设”变为“我自己要建设”, 使“你应该怎么建设”变为“我计划这么建设”。一旦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认识到位, 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出来, 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就会很快出现。

3 调动农民积极性, 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第一, 要让农民认识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能够增加他们的收入、全面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首先要因地制宜地培育出相应的支柱产业, 纳入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核心目标;其次要具备一定的集体经济力量作为一个村的凝聚力。很多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果的村庄, 无一不是有这两个基本条件。

第二, 要着力解决农民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如饮水安全、乡村道路、能源建设、卫生、教育等公共事业的发展。在国家暂时难于全部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下, 地方政府应尽财力可能、从逐步减少农民负担入手, 从贫困户开始, 加强财力投入, 力争部分的、暂时缓解卫生、教育两大难点, 不能搞夸大宣传, 仅仅满足于为某一暴富户和某一富裕村解决问题, 要真正为农民办实事。

第三, 要提高农民素质, 培育新型农民。近20年来, 亿万农民工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我们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与城市居民相比, 农民没有得到国家教育、卫生公共资源的公平分享权。城乡二元结构不等于一定要维持城乡人民的不公平待遇,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与国际接轨, 不能对国家垄断有利的就“接轨”, 不利于国家垄断地位的就以“中国特色”为由搪塞, 要真正给农民以城市居民同等的人权标准。政府要创造条件, 开辟场所, 投入资金, 加快培养“有文化, 懂技术, 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使农民也成为不断改革的受益者。

第四, 要进一步巩固农村综合改革成果, 积极稳妥推进县乡财政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国家完全有能力采取行政手段, 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暴涨, 不能让有关涉及农业生产资料, 包括电力、燃油等垄断行业为自身利益为所欲为, 让国家免除农业税和粮食补贴政策真正惠及农民, 不致被这种价格暴涨完全淹没。税费改革带来的负面效应是村镇基层机构财政困难, 国家要大力解决, 支撑分管基层机构的财政来源, 以使乡村基层机构不致瘫痪, 特别是村级组织, 作为农村建设的主要支柱, 应予以财力支持。在调查中发现, 凡是村中组织健全, 有精干、无私的村级组织, 这个村就有凝聚力, 在新农村建设初始阶段就呈现出巨大作用。可以说调动农民积极性, 干部是关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员干部是关键。新农村建设主体是农民, 但必须有一批能力强、素质好、全心全意为农民谋利益的领头人, 只有把他们组织起来, 才能办好本村的事情。加强乡村干部队伍建设, 增强他们为农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 提高工资报酬, 激活他们带领农民共同建设新农村的动力。同时, 要加强监管、做好引导, 防止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侵占群众利益的不良行为, 这都是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注意的重要因素。

农民是农村的主人, 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将贡献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在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梦的征程上, 亿万中国农民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巨大贡献。全社会只有尊重农民, 关心农民, 依靠农民, 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才能够早日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方俊, 毛蝉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述评[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8 (1) .

[2]米红, 王丽郦.从覆盖到衔接:论中国和谐社会保障体系“三步走”战略[J].公共管理学报, 2008 (1) .

[3]张国平.加快苏州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思考[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6 (1) .

[4]国家统计局. (1997、2007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Z].

[5]郑有贵.中国城乡经济的分割与一体化改革[J].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8 (4) .

8.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设好新农村 篇八

一要坚定不移地依靠主力军。“依靠主力军”是新时期基层工会组织必须要坚持贯彻的指导思想,因为在推动企业改革发展、提高企业综合实力中,职工的作用将是无可代替的。首先,要做好形势任务宣传工作,弘扬职工积极向上、创新求实、和谐发展的精神。要通过各种宣讲教育形式,使广大职工认识到当前煤炭经济萎靡是经济发展运行的必然规律,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无论是对其惧怕、恐慌,还是以平常心面对,它或迟或早都要来临,也或迟或早都要过去。在“危机”到来之时,既看到危机的长期性、复杂性和严重性,又看到国家和企业总体向好的发展前景;既看到企业长期发展中积累的各种优势,又看到多年来企业不断增强的抵御风险能力,进而以积极心态审视工作、审视自己,把困难考虑得更充分一些,把措施谋划得更周密一些。其次,要不断拓展民主参与渠道,引导职工树立“与矿井一同成长”的理念。要通过发放《合理化建议表》、召开座谈会、个别谈心等渠道,积极听取并及时反映职工群众对当前应对危机的建议,引导职工以推进企业度难关为己任,努力为企业经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再次,要依靠职工加强管理,增强职工“我靠企业生存、企業靠我发展”的责任感。着力抓好成本、资金和质量管理等薄弱环节,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加强民主管理,抓好厂务公开、职代会制度的巩固和完善,深化完善职工代表巡视督察制度,认真执行职代会决议票决制,真实地反映出职工代表的意愿和要求,不断推动企业民主政治建设,促进企业科学和谐发展。

二要持之以恒地建设主力军。工会组织只有持之以恒地建设主力军,做主力军先进思想的灌输者、先进技术的创造者,不断提高职工队伍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建设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职工队伍。要以先进文化引领人,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优势,通过抢答赛、征文等形式,引导广大职工大力弘扬企业精神,牢固树立“与企业一同成长”的理念,将个人的成长进步与企业发展相融合,切实在推动企业发展中实现人生价值;精心组织开办健康知识、国学知识、礼仪知识大讲堂,举办《弟子规》诵读活动,引导广大职工升华人生境界,健康快乐生活;大力弘扬劳模的先进事迹、奉献精神和先进思想,广泛营造全社会崇尚劳模、学习劳模、争当劳模、关爱劳模的良好氛围,激发职工奋发向上的生机和活力,始终保持职工队伍思想的先进性。要以技能培训提升人,牢固树立“人人可以成才,立足岗位成才”的人才观,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营造全员学技成才的浓厚氛围;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能培训、技能比赛、师徒帮教等活动,及时总结、推广、交流先进技术和先进工作法,调动职工学技术、比技能、创一流的积极性。要以健康活动陶冶人,坚持 “经常性、连续性、丰富性、多样性”,积极指导区队、班组自主开展群众性文体娱乐活动,做到文体活动月月有安排、周周有活动、节日掀高潮。要以班组平台成就人,高度重视班组建设,深化“五型”班组建设,结合单位实际,进一步加强班组管理制度创新,扎实开展好“金牌”班组、班组长评选活动,隆重表彰“金牌”班组和班组长,激活团队活力,培育团队精神,推动班组建设向纵深发展。

9.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设好新农村 篇九

以人为本发挥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以人为本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担负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者重任的高校,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切实维护好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根本任务是启发和调动学生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塑造良好道德品质、提高自我修养境界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之所以产生这样那样的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由于其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是需求与现实之间矛盾的表现。因此,要加强新时期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工作的切入点更多地放在受教育者身上,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关注学生的需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符合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思想道德是社会中人们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具有规范性、渗透性、稳定性等特点,对人类自身有认识、调节、教育和激励等功能。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总要奉行某种思想观念和道德原则,推行某些道德规范,以表达一定的义务、责任、命令和要求等。比如,我国现阶段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倡导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提倡“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值得一提的是,思想道德的各种社会功能不能自发产生作用,其产生作用的途径有两条:一是他律,即依靠倡导、实施、推行等外在压力,使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原则行事,履行社会责任和义务的行为;二是自律,指人们把社会推行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铭记于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形成一贯行为准则为标准的行为习惯的状态。他律对于让社会成员接受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原则和规范是必要的,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起决定性作用。只有当人们的思想道德由他律状态转向自律状态,即自己为自己立法,用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认识在心灵中筑起一道看不见的防线,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时,思想道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以“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对于高等教育来说,贯彻科学发展观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最主要的是转变办学理念。办学理念作为基本的办学指导思想,深层次地反映着办学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规范着教育者的各种行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办学理念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人才强校,以学生为本,高度重视人的作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从这一理念出发,我们既要把大学建设成传授知识的地方,学生读书的地方,更要注重开发人、培养人,使一切工作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落实于学生的成才。从这一理念出发,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关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创造。不难理解,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更能促使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从他律状态走向自律状态,从而使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真正起到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养成高品位的文化素养与健全人格的作用。

二、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具有现实基础

在高校思想道德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具有现实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巨大发展和深刻变化,对高等教育的观念、体制、制度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政治日趋成熟,法制不断完善;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也取得了蓬勃发展。在办学规模成倍增长,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灵活多样的同时,办学理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教师中心论”的旧观念正在消弭;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主体,将“一切为学生、为一切学生、为学生的一切”作为工作出发点的新思想逐步树立。高等教育新观念、体制及相关制度的逐步确立,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供了基本前提。

第二,当代大学生政治素质基本面健康良好,愿意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年代,国家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际地位的加强,都使他们对祖国的认识更加真切。他们热爱祖国,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成才愿望迫切,愿意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正是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多数大学生对他们当中少数人身上出现的错误思想观念和不道德的行为感到不满甚至羞耻。他们有努力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追求真、善、美,提高品行,完

善人格的愿望和要求,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种愿望和要求会变得愈加强烈。在这种情况下,思想道德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行的。

第三,大学生是一个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知识群体,希望受到尊重,有能力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体。尊重人是以人为本的基本特征。对尊重的需要是人的较高层次的社会

性需要的一部分。满足尊重的需要会导致快乐、信心和力量。大学生群体正处在身心快速成长成熟的时期,自主意识强。他们要求别人的尊重和人格的平等,强调独立性、自主性和选择性。因此,对于外界强加给他们的教育,往往不愿接受;对于教育者单调呆板说教式的传统教育方式也不屑一顾,甚至持逆反心理。他们愿意参与,希望通过平等讨论、自身实践和体验来认识和接受教育。

大学生群体的另一个特点是文化水平高,接受能力快。他们不仅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得到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启迪;不仅有中国文化的底蕴,而且有外国文化的影响,思维敏捷,有创新意识。因此,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动学生积极参与,以自我教育方式,对思想道德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学习、研讨,把学生从被动的受教育者变为教育者或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统一体,以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增加学生的价值感和成就感。这样,更符合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就能使思想道德教育收到更好成效。

三、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主要途径

思想道德建设中以人为本,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的途经多种多样,我们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探索。

第一,关注热点,解决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措施相继出台,缴费上学、自主择业使大学生的处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上大学不再是要不要交学杂费的问题,而是交多交少的问题;上大学不再是单纯的受教育,而变成了一种投资,相当一部分学生必须付出一定的、甚至是昂贵的成本才能进入大学学习。毕业后,国家不再统一分配,就业竞争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与之相适应,高校校园里逐步出现了一系列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贫困生问题、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就业难问题等等。

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82页)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思想道德教育,如果不关注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离开学生的切身利益,就是空洞的、毫无内容的,当然也是没有意义、没有效果的。所以,新时期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应该从认真分析上述热点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入手,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认识和理解改革开放中国家、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矛盾;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同时,充分利用国家政策,调动社会、集体、个人多方面的力量,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千方百计拓宽就业门路。

第二、尊重个性,帮助学生“成人”“成才”。人是最宝贵的资本和资源。社会的进步与个人的发展,归根结底在于每个人个性的创造性发展。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正在大力提倡创新精神,而人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正是建立在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基础之上的。大学生精力充沛,风华正茂,接受能力强,正处在发展个性,“成人”“成才”的关键时期;同时,大学生又刚离开中学校门,远离父母,还没有“长大”。因此,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健康发展个性,发挥自己的才智和创造力。这个过程,也是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佳时机。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向多样化、复合型人才发展;要引导学生把“个性发展”和极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区分开来,把个性发展同祖国和人民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前途理想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潮中,成长为体力、智力、创造力、活动能力与道德素质协调发展之“人”,适应就业需要和社会需要之“才”。

第三,改革管理,彰显“人性化”、“法制化”。学生管理是体现思想道德建设理念,落实思想道德教育措施的关键环节。随着党的领导方式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切实增强服务观念已成为所有管理者的共识。高校的管理也必须改变我说你通、我管你服的旧做法,确立以人为本、管理就是服务的新观念;强化责任意识,增强服务意识,转变管理方式,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随着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特别是《行政许可法》的颁布,整个社会的法治进程不断加快,学生的法制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依法治校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要求。“人性化”、“法制化”的落脚点在于创新管理机制,规范管理制度。所以,我们必须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用“人性化”、“法制化”的标准审视我们现有的学生管理制度,加快改革步伐,适应时代要求。

第四,倡导文明,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实践证明,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形式,也是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学生个人和整个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坚持开展评选先进班集体、优秀团支部、文明教室、文明宿舍以及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共青团员等行之有效的活动,调动班级和学生个人的积极性,规范学生行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要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学生不断发展的思想实际,开展更多的校园文化活动,特别是有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活动。比如,根据学生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特困生虚报家庭收入等现象,开展诚信集体、诚信标兵活动;根据学生行为举止不够文明礼貌现象,开展文明礼仪大赛,争做文明礼仪形象大使活动;根据学生不爱护公物和环境卫生等现象,开展爱校、护校先进集体和个人评选活动;根据特困生增多和独生子女依赖性强、集体荣誉感差,不关心集体、不关心他人的现象,开展“温馨”集体、助人为乐标兵和自立自强先进个人的创建活动等。总之,活动要丰富多彩,注重发展变化,每年突出一个重点。要通过各种活动,把广大同学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提升。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通过学生社团把其成员凝聚起来,使他们做到自律、自省,不断完善自身修养,在学生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同时,组织他们在校园中纠正各种不文明行为,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也是使思想道德教育收到积极成效的重要方式。

10.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建设新农村 篇十

张贵达

□张贵达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武汉市东西湖区从制订发展规划、建立工作网络、完善制度体系、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等方面入手,积极发挥党支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先后被评为“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全省城乡一体化建设示范区”等。

一、以制订发展规划、建立工作网络为重点,发挥好党支部核心作用

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发展思路。东西湖区位于武汉市西北部,土地面积495平方公里,人口29.5万人,辖8个街道、3个农场,79个农业大队和49个社区。全区现有79个大队党支部,4137名农村党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各大队党支部围绕“以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目标,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总体思路,结合本地自然条件和发展优势,科学谋划本地发展思路,科学确定本地生产发展重点和新农村建设模式,做到发展有明晰思路、建设有总体规划、实施有具体方案。农村面貌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老村屋变成了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旅游区,农民从单纯种菜创收变成了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旅游餐饮服务等多种方式增收。针对一方面农民群众收入逐年增加,渴望改善居住环境,另一方面原有村落分散、居民散居,造成村湾改造难度大,同时大量土地闲置的实际,借市场之力盘活土地资源,推进农村城镇化。

建立健全工作网络,将思路变为现实。按照有利于工作推进,有利于拓宽党建覆盖面的原则,各大队围绕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建立了以党支部为领导核心,党小组和专项工作小组为基础,党员服务站、流动党员联络站、退休党员活动站为平台,党员示范岗和义务定责岗为骨干,“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网络。在党支部领导下,分工负责,宣传党的政策,掌握社情民意,抓好专项工作落实,协调各类矛盾,有力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的实施。

二、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保障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坚持民主决策,做到集思广益。为使民主决策制度真正得到落实,各大队形成了重大事项“五步法”决策程序,即:第一步由大队党支部提出决策方案;第二步由大队两委班子根据实际集体讨论修订;第三步广泛座谈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第四步提交党员代表大会讨论,形成预决;第五步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实施。在议事原则上,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定。

坚持民主管理,做到群众作主。为了发挥农户在新农村建设当中的主体作用,实现农户的自我经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各大队按照群众的意愿,组织群众采取推荐和投票选举的方式,成立了村民议事会,并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事决策制度、重大事项“一事一议”和民意调查制度等民主管理制度,使村民更好地行使决策权利。

坚持民主监督,做到队务公开。各大队党支部坚持“凡是群众关心的,就必须进行公开;凡是群众有疑虑的,就必须向群众讲明白;凡是群众想知道的,就必须让群众知道”的“三必须”原则,扩大群众的监督权。各大队制订了严格的议事会和听证会制度,各项举措、项目建设等都必须经村民集体议事决定,一切队务活动都要接受村民监督,大队公共设施建设、工程建设的招投标必须请村民代表参加,竣工验收必须经过村民测评,得到村民的认可后才算合格,大队的队务公开栏

按照全区统一的模式及时对大队财务、农村税费征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土地承包、农村特困群众救助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进行公示公开。

三、以服务群众、促进和谐为要务,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党员干部率先垂范,促进乡风文明。在新农村建设中,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坚持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以身作则、带动群众。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和工作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村民。村民们自觉用村规民约约束自己,自觉参与环境保护和管理,很多村民改变了过去乱扔乱堆乱放等习惯,自觉保持房前屋内的干净整洁,义务管理好公共设施和公共绿地。“文明乡风”在全区农村中已蔚然形成。

倾心服务群众,建设和谐农村。大队支部带领全体党员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广大党员积极参与以扶贫帮困救助服务、便民利民生活服务、化解矛盾疏导服务、政策宣传咨询服务等为内容的“群众在心中、服务见行动”党员主题实践活动。党支部引导党员,党员关心群众,全区各大队逐步形成了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党群关系不断密切,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和谐。

四、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为目标,发展好农村经济

“支部加协会、产业联农户”,带动生产发展。各大队党支部坚持抓农业结构调整,确立了都市农业发展思路。通过发挥专业协会组织作用,组织发展订单农业,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有关农场大队结合实际,分别建立了“蔬菜运销协会”、“乡村休闲游协会”和“奶业协会”等协会组织,并在条件成熟的协会建立了党组织,通过党组织的活动更好地发挥协会的作用。各协会组织,在推广新技术、传授新技能、指导经营管理过程中为群众提供服务,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实现生活宽裕。为落实群众致富这个要务,各大队党支部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采取科技培训强素质、外出学习开眼界、掌握信息理思路、提供支持促发展等措施,帮助党员尽快成为生产经营能手和致富带头人。在党支部的帮助扶持下,一批党员致富能手脱颖而出、率先致富,并带动了广大群众迅速致富。目前,全区建立了“双带”示范基地22个,确定了示范项目53个,党员示范户158个,投入扶持资金500余万元,共带动了1000多户群众实现增收致富。

上一篇:建材家具端午节活动下一篇:2016师德师风个人问题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