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病毒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2024-10-14

计算机病毒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共8篇)

1.计算机病毒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篇一

绪论

1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作物并能获得收获的疏松表层,土壤的本质是肥力。

2土壤肥力:在太阳辐射热周期变化的影响下,土壤能够稳,匀,足,适地协调供应作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水,热,气,肥养分的能力。

3肥料:直接或间接供给植物所需的养分,改善土壤理化,生物性状,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的物质。第一章

4岩石矿物的风化按作用因素和作用性质的不同分为 物理风化 化学风化 生物风化

5地质大循环:岩石矿物经分化作用释放的可溶性养分和黏粒等分化产物受风雨的淋溶使其随雨水流入江河沉积以后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又重新形成岩石,我们把这种从岩石分化产物再到岩石的长期循环过程称为营养物质的地质大循环。6地质小循环: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的循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形成植物体,动植物死后残体回到土壤中,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释放养分,这种由分化释放的无机养分转化生物有机质再转化为无机养分。7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第二章

8土壤的三相四物质:矿物质,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土壤固相),土壤空气(土壤气相),土壤水(土壤液相)。

9土壤矿物质是构成土壤的主体物质,是土壤的骨骼。10土粒的分类:石砾和砂粒,粉粒,黏粒。石砾和砂粒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二氧化硅含量在80%以上,有效养分贫乏。

11土壤质地的分类方法:卡庆斯基质地分类,国际制质地分类,美国制质地分类。

卡庆斯基质地分类的三大类:砂土,壤土,黏土。

12砂质土类特点:土壤粒间孔隙大,毛管作用弱,透水性强而保水性弱,水气易扩散,易干不易涝,成为热性土,可施用冷性有机肥料和半腐熟有机肥料作为基肥适宜种植生长期短及块茎块根的作物以及种植耐旱耐瘠的作物。

13黏质土类特征:土粒间孔隙小,透水性差,保水抗旱力强,早春升温阶段由于土温不易上升而被农民称冷性土,保肥力强,肥效稳而持久,有利于禾谷类作物生长,籽实饱满。土壤质地改良常用方法:1)大量施用有机肥;2)黏质土掺砂改良,砂质土掺黏改良;3)采用引洪漫淤或漫砂;4)根据不同质地采用耕作管理措施。15土壤有机质的转化:1)矿质化过程:有机质在土壤微生物及酶的座椅作用下分解转化成无机矿质养分的过程。2)腐殖化过程:进入土壤中的转化形成腐殖质的过程才,称为腐殖化过程。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1)有机质的碳氮比和物理性状:在C/N比为25是有机质转化最适C/N比;在一定范围内,小于1um的土粒含量(%)含量越大,腐殖化系数越大。2)土壤水热状况:在0~35℃范围内,有机质的分解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在25~35℃为土壤微生物活动的最适宜温度;最适湿度:土壤持水量的50%~80%;

3)土壤通气状况:好气状态下有利于有机质的矿质化,释放养分,但腐殖化系数低,一般不会产生还原性有害气体;嫌气状态下,腐殖化系数高,但释放养分和能量少,产生对植物有害的中间产物。

4)土壤PH值:PH值通过影响微生物的活性而影响有机质分解,多数细菌最适PH为6.5~7.5,真菌为3~6,放线菌为略偏碱性,所以过酸或过碱对一般微生物均不大适应。吸湿水:土壤具有吸附空气中水汽分子的能力叫吸湿水。对植物无效。18 膜状水:土壤吸附力所保持的液态水,在土粒周围形成连续水膜,称为膜状水。毛管水:存在于毛管孔隙中为弯月面力所保持的水分称为毛管水。对作物全部有效。重力水:受重力作用可以从土壤中排出的水分称为重力水,与土壤养分淋失有关。吸湿系数:吸湿水的最大含量称为吸湿系数,也称最大吸湿量,土壤质地越严重,吸湿系数就越大。凋萎系数:植物永久凋萎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凋萎系数。质地越黏重,凋萎系数愈大。田间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是毛管悬着水达最大量时的土壤含水量。土壤水的不饱和流动:流动方向是从水势高处向地处流(A到B,A高)25 土壤空气与大气的不同:1)土壤空气中CO2含量高于大气,而O2含量低于大气;2)土壤空气中还有少量还原性气体;3)土壤空气水汽含量基本饱和;4)土壤空气因四季或昼夜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土壤通气性的两种途径:1)土壤空气和大气之间的气体整齐交流;2)气体扩散。第三章

1.在土壤中,被胶体静电吸附的阳离子,一般都可以被溶液中另一种阳离子交换而从胶体表面解吸。对这种能相互交换的阳离子叫做交换性阳离子,而把发生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反应称为阳离子交换作用。2.阳离子交换作用3个特点:(1)阳离子交换是一种可逆反应;(2)阳离子交换遵循等价离子交换的原则;(3)阳离子交换符合质量作用定律。3.团粒结构的根本特点:团粒具有多级孔性。团粒结构作用:(1)增强土壤保蓄性;(2)调节土壤的保肥与供肥的矛盾;(3)调节土壤的保水与供水的矛盾;(4)该少土壤的多钟物理性状,例如热性质,结构性,耕性。

4.影响土壤热容量主要因素:水分。

5.在土壤的三相物质组成中,水的热容量最大,气体的热容量最小,矿物质和有机质的热容量介于两者之间。

土壤空气导热率最小,固体物质中矿物质导热率最大,水介于两者之间。6.调节土温措施:

升温:(1)排水:排水可降低土壤的导热性,也可以减少因水分蒸发而使土壤散热;

(2)中耕松土:一方面改善土壤表面的疏松程度,另一方面能降低土壤的黏结结构,阻断下热上散;(3)向阳作垄:可扩大土壤的朝阳面,接受太阳能提高地温;

(4)施有机肥料:有机肥分解释放的热量,对提高土温有一定的作用。降温:(1)灌水:土温过高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灌水可通过增加地面蒸发而降低土温;

(2)中耕切断毛管:有利于保持水分,增加土壤的热容量,降低根系密集层的温度。第四章

1.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是指土壤类型与大气候、生物条件相适应的分布规律,亦称土壤显域性分布规律。

2.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 这主要是指地带性土壤大致沿纬度(东西)方向延伸,按纬度(南北)方向逐渐变化的分布规律。第六章

1.大量元素:C、H、O、N、S、P、K、Ca、Mg; 微量元素:Fe、Mn、Zn、Cu、Mo、B、Cl 2.缺乏微量元素症状出现在幼叶;缺Zn出现在老叶;缺大量元素出现在老叶。3.李比希提出最小养分率。最小养分率:植物生长发育需要吸收各种必需营养元素,但决定植物产量的却是土壤中有效养分相对含量最小的营养元素。植物产量在一定范围内随该元素的增减而发生变化,若无视该最小养分,继续增加其他营养元素,植物产量也不能提高。

4.养分离子向根部迁移三种途径:截获、质流、扩散(主要途径)。

5.人们把植物根系对矿质养分的吸收分为被动吸收和主动吸收(主要方式)。6.主动吸收是需要消耗能量的过程,是离子有选择性地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进入到细胞内的过程。

主动吸收的根本特征:具有强烈的选择性。根吸收养分最多的是根毛区。7.根外营养的特点:(1)直接供给植物养分,防止养分在土壤中的固定;(2)营养吸收快,能及时满足职务的需要;(3)促进根部营养强株健状;(4)节省肥料,经济效益提高。

8.影响植物吸收养分的外界条件:光照、温度、水分、通气性、pH值、养分浓度和离子间的相互关系。

9.离子间的拮抗或对抗作用指由于某一种离子的存在,抑制了另一离子的吸收。10.植物营养临界期 是指营养元素过多或过少或营养元素间不平衡,对植物生长发育有着明显不良影响的那段时期。

11.植物营养最大效率期 是指营养物质在植物生育期中能产生最大效率的那段时期。

12.配方施肥 是根据作物的营养特性、土壤供肥特点和肥料增产效应,在有机肥料的基础上提出的适宜肥料用量和比例及其相应的施肥技术。第七章

1.作物吸收氮超过其代谢,将以酰胺形式储存于体内。

2.植物缺氮时的症状:植株矮小、瘦弱,叶片均匀地、成片地转呈淡绿色、浅黄色,乃至黄色。叶色发黄始于老叶。

3.常用氮肥:碳酸氢铵、尿素; 常用钾肥:硫酸钾、氯化钾;

硫酸铵是酸性肥料; 硝酸铵是中性肥料。4.植物对磷吸收难易程度:H2PO4->HPO42->PO43-;植物最易吸收:H2PO4-、HPO42-。5.过磷酸钙是速效磷肥

6.当磷酸钙吸湿后,除易结块外,其中的磷酸一钙还会与硫酸铁、铝等杂质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溶解度低的铁、铝磷酸盐,这种作用通常称为磷酸的退化作用。7.土壤中钾的形态:水溶性钾、交换性钾、固定态钾、原生矿物中的钾。水溶性钾、交换性钾有效性高。

8.影响磷肥合理分配和施用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为了提高磷肥肥效,必须根据土壤性质,作物特性,磷肥品种,以及磷和其他元素的相互配合进行综合考虑,才能充分发挥磷肥的增产作用和经济效益。(1)根据土壤条件;(2)根据不同的作物的需肥特性;(3)根据磷肥的特性;(4)根据磷肥与其他肥料配合施用。第九章

1.猪粪是温性肥料;牛粪是冷性迟效肥料;马粪和羊粪是热性肥料。

2.堆、沤肥堆沤的目的:释放养分和杀死寄生虫,病原菌和杂草种子。此外,还为了缩小体积。

2.果树栽培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大纲 篇二

1、复芽:同一节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芽的叫复芽。

2、实生苗:用种子播种方法培育成的苗木成为实生苗。

3、密植矮化:利用砧木具有矮化效果进行的栽植。

4、混合花芽:叶与花原基共存于同一芽体中称为混合花芽。

5、嫁接亲和力:指砧木和接穗通过嫁接能够愈合并生长的能力。

6、芽的早熟性:一些果树新梢上的芽当年就能大量萌发并可连续分枝,形成2次或3次梢,这种特性称为芽的早熟性。

7、果树:是一种经济作物,是园艺植物的一部分,是产生可供鲜食的果实种子及砧木的多年生植物。

8、短截:把一年生枝剪去一部分。

9、回缩:剪截到二年生或多年生部位。

10、芽的异质性:枝条不同部位的芽体形成期,其营养状况,激素供应及外界环境条件不同造成他们在质量上有差异,称为芽的异质性。

11、果树修剪:在整形过程中和完成整形后,为了维持良好的树体结构,保持最佳的结果状态,每年对书馆内枝条适时,适度地进行疏间、回缩、短截、拉枝、摘心、扭梢等技术措施,以便在一定形状的树冠内使其枝组间新旧更替,结果不绝,这个过程叫修剪。

12、层积处理:为打破种子的休眠,需要把种子放在潮湿通气和适当低温的条件下,这种方法叫做层积处理。

13、根茎:根和茎的交接处,是整个树体最敏感部位,深浅适度。

14、果树整形:从定植开始把每一株树都剪既符合其生长结果习性又符合不同的栽培方式,不同环境条件的树形,这个过程叫做果树的整形。

15、纯花芽:只含有花原基的芽体称为纯花芽。

二、填空(20分)

1、成龄果园的行间土壤管理制度有清耕法、生草法、免耕法和覆盖法。

2、属于混合花芽的果树有苹果、梨和山楂;属于纯花芽的果树有桃、杏和李。

3、果树根系具有固地、吸收、贮藏、合成转化和疏导五个方面的功能。

4、大型果园规划包括园地基本情况调查和果园土地规划、果树品种选

择和授粉配置、果园防护林设计、水土保持的规划设计和果园排灌系统的规划设计共五个方面内容。

5、果树的叶片具有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制造激素和吸收五个功能。

6、北方果树中,属于混合花芽的树种有苹果、梨、山楂;属于纯花芽的果树有桃、杏、李;具有早熟性芽的果树有枣。

7、果树矮化密植的途径有,三个方面。

8、果树冬季修剪有短截、回缩、疏枝和长放四种方法。

9、北方果树中,属于仁果类果树有苹果、梨、山楂;属于核果类果树有桃、杏、李。

三、简答题(30分)

1、果树整形修剪的目的是什么。

总的来说是早结果、早丰产、优质、高效和延长寿命。

A通过修剪完成整形。B调节生长结果的关系 C改善光照条件,加强光合作用。D改善树体营养和水分的运输状况,延迟衰老。2授粉树应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A与主栽品种花期一致,花粉量大,花期长成花容易,花粉亲和力强B品种优良,经济价值高

3、在设计果园划分小区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A同一小区内气候及土壤条件应当基本一致,以保证同一小区内管理技术内容和效果的一致性B在山地和丘陵地防止果园水土流失,发挥水土保持工程防侵蚀效益C有利于果园的风害D有利于果园的运输及机械化管理。

4、果树嫁接苗的优点。

A利用砧木对不良环境条件的抗性扩大种植的区域B嫁接苗属于无性繁殖苗,能保持母本植株的优良性状,使果园整齐一致 C没有童期,可提早结果D利用砧木具有的矮化效果,可以进行矮化密植E可利用嫁接进行大树换头。

5、果树有哪些共同特点?

A经济作物B鲜实C生产果实种子及砧木D多年生E经济效益高F受人民喜欢G种类多H树木高大I年只开一次花,结一次果J连续多年结果和生长开花K生长周期长。

6、建立大型果园时要考虑哪些问题?

A了解果树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B销售渠道C建园单位的人口数量、劳动力情况D资金情况E技术情况F当地的生活水平G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H当地果树发展的历史I园地的土质、PH、地形地貌、水利条件等。J覆土建筑、防风林。

7、果树夏季修剪包括哪些方面?

A花前复剪B抹芽和除梢C扭梢和摘心D疏花、疏国E环剥

8、影响果树嫁接成活的因素有哪些方面?

A亲和力B温度C湿度D砧木接穗的质量E嫁接技术F伤流G极性

9、构成树体结构的因素有哪些方面?

A主干B树冠C中心干D骨干枝E主枝分枝角度F尖削度G主从关系和树势均衡H辅养枝I枝组

10、果树纺锤形树形的树形特点?

A保持中央领导干的绝对优势B全树配备12-15个主枝,不分居,错落着生C主枝单轴延长,不配备大侧枝,只着生中小结果枝组D主枝合同部位领导干粗度比为0.4:1E上下重叠主枝(<5度),间隔90厘米以上。F基部主枝(4-5个)拉枝角度为70-75度,中部为80度,上部为90度。

11、建立大型果园时要考虑哪些问题?

12、果树的栽植方式有几种?

A长方形栽植B正方形栽植C三角形栽植D等高栽植E带状栽植

四、综述题(30分)

1、生产优质果品需在栽培生产中考虑哪些方面的问题?

2、现阶段我国果树栽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A品种杂乱,良莠不齐。15亩左右的果园只种1-2个树种,1个树种选2个品种即可,选择优良品种,有超前意识B重栽轻管:栽管同等重要,要有人工投入 C重产量轻品质:重视品质,减产增质,提高效应。D病虫害轻重:重防轻治E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学习先进的技术,运用机械化作业F后包装贮藏、运输、加工等落后于世界水平。

3、果树冬季整形修剪的依据是什么?

A树种、品种的生物学特性。B树龄和树势:旺树:a轻剪b加强夏季管理,拉枝c采取促花措施,以果压冠,环剥,喷生长抑制剂。弱树:重剪,更新结果枝(尽量不去大枝),加强肥水管理,疏花疏果,合理负载,增强树势 C看修剪反应:局部表现、整体表现D自然条件和栽培管理水平,栽植方式主要进行夏季修剪,冬季轻些。

4、果树冬季整形修剪的目的是什么?

总的来说是早结果、早丰产、优质高效、延长寿命。

3.计算机病毒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篇三

1.1993年,我国政府启动“三金”工程,即(BDE)B.金桥工程D.金关工程E.金卡工程 2.1997年9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向联合国大会提交的报告中提出,影响全球未来发展的五大因素是冷战结束后全球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重组、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BCE)。B.信息技术革命17.公共管理执行的作用是(BDE)。B.公共管理执行是公共管理的中心D.公共管理执行是公共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E.公共管理执行的效果是评估公共管理活动的客观依据

18.公共计划的特征(ABCDE)等。A.准确性B.强制性C.连续性D.整体性E.目标性

19.公共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E)以及“如何做”几个方面。4.我国对公务员的处分包括(ABCE)等。A.警告B.记过 C.记大过E.开除

5.我国非政府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ABCDE)6.我国公共管理改革的对策(ABCDE)。7.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包括(ABCD)。A.社会优抚和安置B.社会救助C.社会福利D.社会保险

C.生态环境的保护E.非政府组织的兴起 A

1.按照国家职能划分,公共财政包括(ABCDE)。C

1.传统公共行政范式的理论基础是(B.威尔逊的政治与行政相分离的二分法理论C.韦伯的理性官僚体制理论)2.传统的公共行政时期主要的特点是(ABCDE)。D

1.电子政务的管理模块应包含(ACD)A.政府部门办公业务综合管理模块C.各级政府办公业务管理模块D.面向社会和公众的综合服务模块 F

1.非营利组织的特征包括(ABCDE)。

2.非营利组织区别于政府组织的主要特征是(AB)。A.民间性B.志愿性

3.非营利组织在国外又称为(ABCE)A.第三部门B.公民社会C.非政府公共组织E.非营利组织

4.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动因包括(ABCDE)。5.福利国家兴起的原因(ABCDE)。G

1.工作分析的步骤包括确定工作分析的用途、收集与工作有关的背景信息,以及(BCE)。B.同承担工作的人共同审查所收集到的工作信息C.收集工作分析的信息E.选择有代表性的工作进行分析

2.公共财政管理的目的(ABD)。A.总体性目标B.一般性目标D.地方目标

3.公共财政管理的总体性目标包括(ABE)。A.效率目标 B.公平目标E.稳定目标

4.公共管理监督的手段和方式包括(ABCDE)等。5.公共管理具有的基本特征是(ABCDE)。A.公共性B.管理性C.公众性D.公开性E.非营利性

6.公共管理伦理可以分为(ABDE)层次。A.公共管理者职业伦理B.政治管理伦理D.政府公共事务管理伦理E.社会公共服务伦理 7.公共管理伦理与责任控制机制包括(ABCD)A.行政控制B.立法控制C.司法控制D.社会控制

8.公共管理外部监督体系包括(ACE)等。A.权力机关监督C.政党监督E.司法监督

9.公共管理协调的类型包括(BCD)。B.对人的协调和对事的协调C.内部协调与外部协调D.认识性协调和利益性协调 10.公共管理协调的原则(ACDE)。A.整体原则C.自觉原则D.动态原则E.周密原则

11.公共管理协调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BCD)。B.协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增强公共组织系统的适应力和创新力。C.协调内部纵横向的关系以增强公共管理系统的协作力和整合力。D.协调内外部、纵横向的人际关系以增强公共估值的凝聚力和驱动力。

12.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的本质区别体现在(ABCDE)。13.公共管理责任表现为(BD)。B.与特定公共组织或公共管理者的角色相关的、由其职位所带的任务D.他们未履行的义务所承担的后果

14.公共管理执行的手段(BCDE)。B.行政手段C.法律手段D.经济手段E.思想教育手段

15.公共管理执行的特点包括(ABCE)。A.从属性B.经常性C.层次性E.灵活性

16.公共管理执行的原则包括(ABCDE)等。A.为何做B.做什么C.谁去做D.何时做E.何地做 20.公共计划的作用(ABCE)。A.公共计划能提供控制和评价的标准B.公共计划是公共管理执行的纲领C.公共计划能使公共决策具体化E.公共计划能减少不确定性因素

21.公共教育管理的基本内容动态下包括(ABCD)等A.教育组织B.教育评价C.教育预测D.教育决策

22.公共教育管理的基本内容静止状态下包括(ABCDE)等。23.公共决策的过程包括(ABDE)。A.综合评估、优选方案B.实时反馈、追踪决策D.发现问题、确定目标E.科学预测、拟定方案

24.公共决策支持系统的建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BCDE)。B.进行可行性分析与研究C.全面建立公共决策支持系统D.发展适合建立决策支持系统的环境E.选定试行公共决策支持系统的单位

25.公共人力资源的维持包括(ABD)等。A.激励和约束B.工资D.福利 E.培训

26.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ACDE)A.复杂性C.法治性D.权威性E.公益性

27.公共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包括(BCD)。B.教育与培训 C.选拔与使用 D.配置与管理

28.公共卫生业务管理包括(ACDE)A.康复管理C.预防管理D.保健管理E.医疗管理

29.公共文化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ABDE)A.制定相应文化政策和法规B.进行各项文化基础工作D.制定文化发展战略E.实施文化市场管理

30.公共文化管理的作用是(ABCE)A.改良社会风气B.促进经济发展C.扩大对外交流E.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

31.公共问题纵向上可以划分为(A.社区性公共问题C.全球性公共问题D.地区性公共问题E.全国性公共问题)。

32.公共预算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哪三个阶段?(BCD)B.预算编制C.执行D.决算

33.沟通的方式包括(ABCDE)。J

1.计划的种类包括(ABCDE)等。A.宗旨B.目标C.战略D.预算E.规划

2.加快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对策(ABCDE)3.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构架包括(BCD)。B.知识系统C.语言系统D.问题处理系统 K

1.克林顿在1992年提出了“振兴美国经济”口号,被经济学家成为(AC)。A.第三条道路C.中间道路 L

1.立法机关对行政的控制主要通过(ACDE)方式进行的。A.弹劾权C.不信任表决权D.质询权E.调查权 S

1.市场经济国家有(B.英美的市场主导模式D.东亚的政府主导型模式E.德法等混合经济模式)中模式 2.司法机关对行政的监督包括(AC)。A.审判监督C.检察监督 3.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公共管理也可大致界定为三个时期(BDE)。B.20世纪30年代以前D.20世纪70年代以后E.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 W

1.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可以分为(ABCD)。A.公共企事业组织B.社会中介组织C.社会团体D.社会自治组织

2.我国的公共卫生组织系统包括(BCE)B.卫生行政组织C.群众卫生组织E.卫生事业组织

3.我国电子政务的内容主要包括(ABCDE)等。

8.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E)等。9.我国推行电子政务存在的问题有(ABCDE)。

10我国应加快建立和完善(ABCDE)等方面,来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X

1.下列公共支出中,属于购买性支出的有(ACE)。A.国防支出C.基础设施投资支出E.支援农业支出

2.下列公共支出中,属于转移性支出的有(BC)。B.社会保障支出C.财政补贴

3.下列哪些选项不是..公共管理的原则(A.保密原则D.效率至上)。4.下列属于政府经济性公共服务的有(C.应用性研究资金投入E.对产业活动提供的价格补贴)。

5.下面哪些属于政府间的电子政务(BCD)B.电子司法档案系统C.电子培训系统D.业绩评价系统 6.下面属于公共管理主体的有(ABDE)。A.立法机关B.司法机关D.学校E.行政机关

7.新自由主义阶段的主要政策是(ABCD)。A.调整经济职能目标,将重点由“充分就业”转向控制通货膨胀B.由经济“高速增长”转为稳定、适度增长C.收缩政府经济职能的范围,增强市场机制D.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控制 Y

1.影响公共决策的因素包括(ABCDE)等。A.政策对象的特性因素B.政治和法律因素C.外部压力因素D.决策者素质因素E.信息的质量因素 Z

1.在各国实践中,公民参与促进政府责任方面的主要机制有(ABCDE)。

2.在公共管理执行的过程中,法律手段的特征有(ABCD)。A.可预测性B.强制性C.稳定性D.规范性

3.在公共管理执行的过程中,经济手段的特征有(BCDE)。B.有偿性C.竞争性D.利益性E.间接性

4.在公共管理执行的过程中,实施阶段应该包括几个环节(ABCD)。A.监控B.协调C.指挥D.沟通

5.在公共管理执行的过程中,行政手段的特征有(ABDE)。A.垂直性B.强制性D.层次性E.权威性 6.政府采购的基本方式有(BCDE)。B.公开招标C.竞争性谈判D.单一来源采购E.询价

7.政府采购的基本原则是(ABCD)。A.公开透明 B.公平竞争 C.公正D.诚实信用

8.政府采购的模式包括(BD)。B.分散采购D.集中采购 9.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为(ABCDE)。10.政府再造的背景是(ABCDE)。11.自然资源的特点(ABCD)。A.有限性 B.公共性 C.区域性或分布的不平衡性D.多样性

4.计算机病毒学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篇四

题型及复习要点

一、选择题(20%)

1.选择适合的词或词组使句子完整。(10%)

(参考课文A 后相关词汇练习)

2.选择与句中划线部分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或词组。(10%)

(参考课文A所用词汇)

二、填空题(10%)

用小品词(particle)将句子填写完整。

(参考课文A所用词汇,无选项)

三、改错题(10%)

(一篇短文中选出10行,每一行皆有错误,根据题目要求指出并改正。无选项)

四、英翻汉(30%)

每单元课文A抽选一句或一个句群。每题视长短对应不同分值。(所选句子或句群或直接选自课后翻译练习,或选自课文语言)

五、短文写作(30%,每篇短文6分)

5.社会保障学期末复习 篇五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以及层次 正式的制度安排: 社会救助(最低层次):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 工伤保险

保障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需要;对象主要是失去生活来源,遭遇不幸者好贫困者;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社会团体。

社会保险(核心地位、基本保障):贫困人口救济 自然灾害救济

保障给付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对象是主要是工资劳动者;资金主要来源于用人单位、劳动者本人。

社会福利(最高层次):福利服务 职工福利 国家和社火团体举办的各种公共福利设施、发放的津贴、进行社火服务及兴办集体福利事业。增进福利,改善国民文化生活;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和社会群体。社会优抚(特殊构成部分):国家抚恤 退伍安置 退休安置

优抚和优待;对象是军人及其家属;资金来源国家的财政预算。非正式的安排:社会互助、个人储蓄 第一部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法律 1935年美国的《社会保障法》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

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手段,以保险的形式实行的,对因丧失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而不能劳动或者暂时中断劳动的劳动者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或相应的补偿,使之能继续享有基本的生活水平,从而保证劳动者的生存、发展和延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商业保险是指通过订立保险合同运营,以营利为目的的保险形式。热点问题:以房养老的概念和分析(★)

[1]以房养老(Reverse Mortgage),也被称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或者“倒按揭”。是指老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在老人去世后,银行或保险公司收回住房使用权,这种养老方式被视为完善养老保障机制的一项重要补充。2013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背景:(1)老龄化(2)养老保障水平低(3)养老金的资金缺口以及个人账户的名存实亡(4)我国城镇住房自有率达到80%以上

已有案例:中国南京、北京、上海 香港 美国 加拿大 新加坡等

实用条件:尤其适合有独立产权房的、没有直接继承人的、中低收入水平的城市老人 存在问题:(1)专业性和复杂性:法律制度 房管局人社局 金融保险(2)养老观念(3)产权制约:70年房屋使用年限(4)适用人群条件苛刻(5)房价 寿命 预测难 风险高 难点:观念上 农村房屋的问题 风险的不可预测性 国人对金融机构的不信任 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的内容以及保障水平(★)

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业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模式、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社会保障的含义与性质

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并依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及因各种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以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社会安定、经济有序进行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社会性特征 社会保障是国家在全社会范围内普通实施的一种社会制度。强制性特征 从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到社会保障待遇的给付,均是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的,社会保障的受益者经常要与资金提供者相分离,就要求社会保障必须建立在立法规范的前提下,实施政府的强势干预。

法制性特征 法律的硬约束是社会保障制度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也是整个社会保障行为过程顺利完成的重要条件。

公平性特征 保障范围的公平性:不分保障对象的民族、性别、职业和地位。

三种典型的社会保障模式的特点及其代表国家(★)

1、投保资助型 :美国、德国、日本、法国

(1)以劳动者为核心(2)责任分担(3)权利义务相结合(4)互助共济(5)现收现付

2、福利型:英国等西欧国家、北欧国家,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

(1)累进税制与高税收(2)普遍覆盖与全民共享(3)政府负责与保障全面

(4)充分就业(5)法制健全

3、强制储蓄型:新加坡、智利

(1)强调自我负责,缺乏互济性(2)建立个人账户,实行完全积累(3)与资本市场有机结合(4)以养老保障为主要保障内容

(5)政府特殊的责任方式

哪个国家首先建立福利国家?谁第一次描绘了福利型社会保障的蓝图?“福利国家橱窗”称号的是?

英国是最早建立福利国家。英国经济学家 贝弗里奇。瑞典。我国社会保障的模式属于那种模式及其独特性(★)

属于混合型,既设立了个人账户,也存在互助的公共基金。??

社会保障水平的衡量指标

(1)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

深度=社会保障支出/GDP(密度=保费/人口数量)(2)社会保障支出的增长率

(3)政府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

(4)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占人均国民收入的比重(5)人均社会保障给付水平(6)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如何?

“量”上的超前与“质”上的“不适度性”并存

1、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已经超越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阶段,超前于西方??

2、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的结构性不合理;社会保障水平的地区结构不合理,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协调;城乡结构性不合理。社会保障基金的含义(★)

国家和社会从已有的社会财富中提存、积累并用以援助或补偿社会对象的资金,是社会保障得以确立并能够解决特定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社保基金的投资(★)

需要投资的背景+现状+措施 社会保险筹资的原则 “以支定收,略有结余”

(1)满足社会保险需要(2)坚持需要和可能相结合(3)妥善处理积累与消费关系

养老保障与医疗保障 养老保险的定义

指国家通过立法使受保者达到法定年龄退出劳动领域时,由国家的社会保险机构为其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和生活服务,以满足其晚年基本生活需

要的社会保险制度。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保费的缴纳比例

按职工本人缴费工资11%的数额为职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账户,其中企业缴纳3%,个人缴纳8%,另外企业负责缴纳社会统筹部分的资金。决定养老金水平的因素

缴费年限、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月缴费工资基数、养老保险基金筹资和给付的模式以及各种模式的优缺点(★)。用人单位全部缴纳 政府全额资助

个人缴纳,政府担保 用人单位与个人共同缴款

个人,用人单位和政府三方共同负担

给付方式:

现收现付制、积累制、混合制

我国养老保险改革的改革、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养老金空账

智利的养老保险模式

强制储蓄型

我国医疗保险的改革:哪一年哪个决定为标志

1998年《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限额一般是多少? 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 农村的医疗保险制度叫什么?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内容与分层(★)。

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由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补充医疗保险三个层次构成。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医疗救助:低保人群和失业者的医疗费用

补充医疗保险:大额医疗保险和企业补充医疗保险

我国医疗保险的组成部分,以及各类人群医疗保险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城镇居民医疗保险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世界范围内,标志着强制性医疗保险诞生的是? 1883年 德国的《疾病社会保险法》 医疗保险的支付方式以及医疗费用上涨的因素 直接支付办法(直接支付给医疗服务的提供者);预付报销办法(消费者先付,后凭票据报销)直接向病人提供直接的医疗服务

覆盖面不断扩大;老年人口膨胀;疾病种类和疾病率改变;医疗保险日趋追求公平性;医疗技术的提高;物价水平上涨;超前消费;医保制度缺少必要制约措施;缺乏对卫生事业发展的宏观规划;缺乏有效的分级转诊制度

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住房保障 工伤保险遵循的原则

(1)无过失补偿原则(2)个人不缴费(3)补偿直接经济损失(4)因工伤与非工伤区别对待原则(5)补偿与预防、康复相结合

工伤的认定 因犯罪、酗酒、自残自杀的不能算工伤 我国工伤保险的待遇

医疗期间的待遇 因公致残待遇 因公死亡待遇 工伤保险的资金来源

(1)雇主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工伤保险费滞纳金;基金的利息;法律规定的其他资金 失业保险的定义,失业保险规定了哪些内容 失业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实施的,当法定范围内的劳动者因失业而丧失收入来源时,为其提供物质帮助、就业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险项目。

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含义

住房公积金是单位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是住房分配货币化、社会化和法制化的主要形式。住房公积金制度是国家法律规定的重要的住房社会保障制度,具有强制性、互助性、保障性。

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补充保障 社会救助的分类

包括救灾、农村扶贫、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按区域不同:城镇和乡村社会救助 按期限不同:经常和临时社会救助 按手段不同:现金、实物和服务救助 按机制不同:一般救助和专项救助 贫困的测定

1、恩格尔系数 家庭事物指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

2、马丁法(贫困线)刚好满足基本营养食物的价格+非食物

3、国际贫困标准“一天一美元”

4、生活形态法

我国社会福利的含义,我国社会福利包含的内容

社会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有关政策或立法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旨在改善生活质量的福利措施和社会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它是在劳动报酬和其他社会保障项目之外的给付和服务

我国社会福利体系包括民政福利、职工福利、其他福利、老年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妇女儿童福利以及住房福利等内容,其中民政福利和职工福利制度是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基础。社会津贴,又叫社会补贴。如副食补贴、物价补贴、交通费、取暖费等等,这是一种明帖;还有一种暗帖,如住房、粮食、食油及疏菜等方面由国家直接给予的补贴。职工福利。一是以货币形式的补贴,包括生活困难、夏季防暑、托儿、独生子女、取暖等等;二是为职工生活方便而提供的公共设施。

社会福利服务设施。如托儿所、幼儿园、托老所等等。社会服务。主要是指社区提供的福利性服务 社会优抚的对象和内容 特殊贡献者及其家属

死亡抚恤

伤残抚恤 社会优待 退役安置 社会优抚的基金来源

单一性:国家财政拨款,少许的社会来源

企业年金的含义

企业年金是指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公共养老金或国家养老金之外,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建立的,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性养老金制度。

企业年金两种模式的含义和区别

企业年金可分为缴费确定(也叫DC计划)和待遇确定(也叫DB计划)两种类型。通过建立个人账户的方式,由企业和职工定期按一定比例缴纳保险费(其中职工个人少缴或不缴费),职工退休时的企业年金水平取决于资金积累规模及其投资收益。

6.证据法学期末复习 篇六

一、名词解释

1、证明:诉讼主体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运用已知的证据和事实来认定案件事实的活动。

2、法定证据制度:是法律根据证据的不同形式,预先规定了各种证据的证明力和判断证据的规则,法官必须据此作出判决的一种证据制度。

3、神示证明制度:也称神明裁判或神证,就是用一定形式邀请神灵帮主裁断案情,并且用一定方式把神灵的旨意表现出来,根据神意的启示来判断诉讼中的是非曲直的一种证据制度。

4、证人证言:是指知道案件真实情况的人,向办案人员所做的有关案件部分或全部事实的陈述。

5、被害人陈述:是指受犯罪行为直接侵害的人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人民法院就其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事实和有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情况所作的陈述。

6、证据保全:即证据的固定和保管,是指为了防止特定证据的自然泯灭、人为的毁灭或者以后难以取得,因而在收集时、诉讼前或诉讼中用一定的形式将证据固定下来,加以妥善保管,以便公安司法人员或律师在分析、认定案件事实时使用。

7、证据的审查判断:就是指公安、司法人员对于收集的证据进行分析、研究和鉴别,找出它们与案件事实之间的客观联系,分析证据材料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从而对案件事实作出正确认定的一种活动。

8、传来证据:是指不是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或原始出处,而是从间接的非第一来源获得的证据材料。

9、推定:是指基于事物之间的普遍的共生关系,或者说是常态的因关联系,由基础事实推定待证事实(又称推定事实)的一种证明规则。

二、简答

1、证据在诉讼中的意义

答:(1)证据是诉讼的基础和核心。

(2)证据是公安机关进立案、侦查、起诉和审理,以及定罪判刑和正确认定事实的依据,是司法人员查明和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

(3)证据是在刑事诉讼中揭露犯罪、证实犯罪的重要手段,是迫使犯罪分子认罪服法、接受改造的有力武器。

(4)证据是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争议时,解决发生争议的案件事实的基础,人称“打官司就是打证据”,充分说明了证据的地位和作用。

2、简述程序法事实标准及原因

答:①对于司法机关来说:对于程序法事实的证明,应该适用盖然性优势的标准。原因:司法机关有责任保证诉讼程序依法进行或者有事实根据,如果司法机关主动发生程序法上的事实,则应当提供一定的证据作为根据。②对于当事人来说:则应当使用“提出合理怀疑”或“可信性”的标准。原因:司法机关有责任保证诉讼程序依法进行或者有事实根据,如果当事人认为诉讼程序违法,而且提出了“合理怀疑”,司法机关就有责任排除这种“合理怀疑”;如果排除不了这种合理怀疑,则应当认定当事人的请求成立。

3、在行政诉讼中书证的提供具有哪些规则

答:(1)提供书证的原件,原本、正本和副本均属于书证的原件。提供原件确有困难的,可以提供与原件核对

无误的复印件、照片、节录本。

(2)提供由有关部门保管的书证原件的复制件、影印件或者抄录件的,应当注明出处,经该部门核对无异后加

盖其印章。

(3)提供报表、图纸、会计账册、专业技术资料、科技文献等书证的,应当附有说明材料。

(4)被告提供的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询问、陈述、谈话类笔录,应当有行政执法人员、被询问人、陈述

人、谈话人签名或者盖章。

⑸ 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规章对书证的制作形式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4、简述物证证明力特点及意义

答:意义:①物证是检验言词证据是否真实的依据。②物证是查明或证明案件事实的有效手段。③物证是制服犯

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有力武器,也是促使当事人如实陈述的有力根据。④在诉讼过程中,可以使公众了解作案手段、方法、原因、结果,可以帮助公众充分认识双方当事人争议的关键所在,以充分发挥诉讼的宣传教育作用,增强公众的法制观念。

证明力特点:物证同其他证据种类相比更直观,更容易把握;同言词证据相比,它更客观、真实性更大。言词证据的运用一般要靠实物证据来检验,言词证据同实物证据相结合,才能发挥其证明作用,物证则可以不依赖于言词证据而存在。

物证的证明力按照物证的不同形态可以分为两种情况:①凡有一定固定形状的物证,是以其外部特征,同案件事实产生的关联性,而发挥证明作用的。②凡没有一定固定形状的物证,是以其所使用的物质材料的特殊属性同案件事实产生的关联性而发挥证明作用的。

5、简述被害人陈述的审查和判断

答:①审查被害人陈述的来源及其形成过程:严禁以非法的方法收集证据。凡经查证确实属于采用刑讯逼供或

者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的方法取得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被告人供述,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②审查被害人陈述的内容是否符合情理

③审查被害人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关系

④审查被害人作证能力与品格

⑤综合全案证据审查被害人陈述与其他证据有无矛盾

6、简述民事诉讼责任倒置及其理由

答:证明责任倒置,是证明责任分配原则的例外,是指在一定情形下,不应当按照证明责任的分配原则决定某个案件中的证明责任的分配,而应当实行与该原则相反的分配,即将原来由原告负担的证明责任予以免除,而就该待证事实的反面事实,由被告负证明责任。

理由:举证难易,保护弱者。

7、何为推定及其主要特征

答:推定:是指基于事物之间的普遍的共生关系,或者说是常态的因关联系,由基础事实推定待证事实(又称推定事实)的一种证明规则。

特征:①推定本身并非证据,亦非证据方法或证据标的,而是一种证明方法或证据法则。即推定是法律所直接认可或间接允许的证明案件事实的一种特殊规则。

②推定既须有前提事实,又须有推断事实,因而推定是沟通二者关系的法律桥梁,倘若缺乏其一,均不能构成推定。

③推定应许可当事人提出反证推翻,因而与证明责任紧密关联。反之,若不允许以反证加以推翻,则非正真的推定。

④推定既可以法律规定进行,也可按经验法则进行。前者称为法律上的推定,后者称为事实上的推定。

8、简述调查收集证据的原则

答:(1)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权限进行

(2)收集证据必须依靠群众

(3)司法人员收集证据要求当事人履行举证责任相结合。

9、简述诉讼证明及其法律特征

答:在证据法或者诉讼领域中,证明有特定的法律含义,它是指诉讼主体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运用已知的证

据和事实来认定案件事实的活动。

法律特征:(1)证明的主体是诉讼主体(2)证明对象是诉讼客体或者案件事实(3)证明必须按照法定的范围、程序和标准进行。

10、简述间接证据证明力特点及其与直接证据证明力的效力对比

答:特点:(1)间接证据的依赖性(2)间接证据的关联性(3)间接证据与直接证据相比,其证明过程复杂,必

须有一个判断和推理过程(4)间接证据的排他性

效力比较:

11、什么是证据审查判断,个别证据审查判断标准是什么

答:证据的审查判断:就是指公安、司法人员对于收集的证据进行分析、研究和鉴别,找出它们与案件事实之间的客观联系,分析证据材料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从而对案件事实作出正确认定的一种活动。

标准:(1)定案证据必须客观真实,具有客观性。(2)定案证据必须与本案相关,具有关联性。(3)定案证据

必须具备合法性。(4)定案证据必须经当事人质辩,由法庭予以认定。

12、何为证据保全,其法律特征有那些

答:证据保全:即证据的固定和保管,是指为了防止特定证据的自然泯灭、人为的毁灭或者以后难以取得,因而在收

集时、诉讼前或诉讼中用一定的形式将证据固定下来,加以妥善保管,以便公安司法人员或律师在分析、认定案件事实时使用。

法律特征:(1)诉讼证据的保全是一项保证证据完整和真实,不被破坏或灭失的保护性措施,是在诉讼过程中或

诉讼前采取,因而必须具备一定条件。

(2)保全措施采取的条件一般是:只有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行政机关或者司

法机关才能采取证据保全措施。

(3)证据保全的主体是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

(4)证据保全可以依职权实施或者应申请采取。

7.西方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 篇七

微观 第一章 导论

1、资源稀缺性决定了必须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可归纳为三个基本经济问题:(1)生产什么。生产什么要解决如何选择用总量既定的生产资源来生产哪些产品,并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的问题。

(2)如何生产。如何生产要解决在生产同一种产品的多种方法中如何选择一种最有效率的方法的问题。这既要从技术角度考虑,也要从经济角度考虑。(3)为谁生产。这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收入分配问题,对此,不同社会制度、不同风俗习惯、不同道德规范有不同的看法。

2、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1)研究对象不同(2)解决的问题不同(3)研究方法不同。

(4)基本假设不同。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是市场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认为“看不见的手”能自由调节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宏观经济学则假定市场经济是不完善的,政府有能力调节经济,通过“看得见的手”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

(5)中心理论与基本内容不同。

第二章 需求

1.满足需求具备的条件:(1)购买欲望。2)支付能力。2.影响商品需求的因素:

(1)商品本身的价格。一般来说,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反之,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价格与需求量的这种反方向变化关系称为需求规律。(2)消费者收入水平。对于一般商品,当收入水平提高是,就会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反之,当收入水平下降时,就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即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与商品需求量呈同方向变化。对于低档商品,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与商品的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化。

(3)相关商品的价格。商品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是互补关系,另一种是 供求理论

替代关系。(4)消费者的偏好。

(5)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当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将来某一时期会上升时,就会增加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反之,当预期价格会下降,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不过对消费者需求量影响的预期因素不仅有价格预期,还有对未来收入的支出预期、对政府政策倾向的预期等。

3.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即需求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减少,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增加。所谓“其他条件不变”是指除了商品本身的价格之外,其他影响需求的因素都是不变的。

供给

1.满足供给具备的条件:(1)供给意愿(2)支付能力。2.影响商品供给的因素:

(1)商品本身的价格。一般来说,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反之,价格越低,供给量越小。价格与供给量的这种正方向变化关系称为供给规律。(2)生产的成本。一般情况下,成本上升会减少利润,使供给量下降;反之,成本下降,供给量上升。

(3)生产的技术水平。一般情况下,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可降低成本使利润增加,从而供给量上升。

(4)相关商品的价格。商品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是互补关系,另一种是替代关系。

(5)生产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

3.供给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即供给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减少。所谓“其他条件不变”是指除了商品本身的价格之外,其他影响需求的因素都是不变的。

4、均衡价格 :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与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1)均衡价格是需求与供给这两种力量相互作用而使价格处于一种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状态。

(2)需求与供给对于均衡价格的形成作用不分主次。

(3)市场上的均衡价格是最后的结果,其形成过程是在市场背后进行的。弹性理论

5、需求的价格弹性

*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价格变动的比率

(1)价格是自变量,需求是因变量。需求的价格弹性是指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程度,或者说是需求量变动对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

(2)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是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与价格变动的比率的比值,而不是需求量变动的绝对量与价格变动的绝对量的比值。

(3)弹性系数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但为方便起见,一般取绝对值。(4)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不同点的弹性系数大小并不相同。

6、影响需求的价格弹性因素(1)商品可替代性。(2)商品用途的广泛性。

(3)商品对于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

(4)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5)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

7、需求的交叉弹性(简称需求的交叉弹性)【名词解释】: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它相关商品的价格的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它是该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比率和他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比率的比值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1、效用特点:

(1)效用是对物品的主观感受;(2)效用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特点:

(1)边际效用(MU)的大小与欲望的强弱成反比。

(2)边际效用(MU)的大小与消费量(Q)成反比。当边际效用(MU)=0是,总效用(TU)达到最大值。

(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特定时间的效用(U)。由于欲望具有再生性和反复性,边际效用也具有时间性。

(4)边际效用(MU)是决定产品价格的主观标准,产品的性情价格不取决于总效用(TU),而取决于边际效用(MU)。消费量(Q)少,边际效用(MU)大,价格就高;反之则低,即“物以稀为贵”。

3、消费者剩余【名词解释】:指消费者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总额与其实际支付的价格总额之间的差额。

4、无差异曲线含义(等效用曲线)【名词解释】: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效用函数:U=f(X1,X2)=U0 式中,X1、X2分别表示两种商品的数量;U0是常数,表示某个效用水平。

5、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1)同一平面上可以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的效用水平越高。无差异曲线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高,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效用水平越低。(2)同一坐标平面上的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理由在于:根据定义,不同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是不同的效用水平,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代表同样的满足程度。

(3)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就是说,无差异曲线不但向右下方倾斜,而且以凸向原点的形状向右方倾斜。(4)如图,为无差异曲线图:

6、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1)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原因在于:消费者对某一商品拥有数量较少时,对其偏爱程度高;而拥有量较多时,偏爱程度较低。

(2)边际替代率递减的几何意义。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表示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决定了无差异曲线的形状凸向原点。

7、消费者均衡的含义:即消费者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用一定的收入购买与消费各种物品,使自己总效用达到最大时的状态。

第四章 生产者行为理论

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报酬递减率)【名词解释】: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若其他生产要素固定不变,只连续投入一种要素,这种要素的边际产品最初可能增加,但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势必出现递减趋势。

2、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相互之间的关系(1)总产量曲线与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

A.当边际产量上升时,总产量以递增的速率增加;当边际产量为负值时,总产量绝对减少;

B.某一点的边际产量就是该点总产量函数的导数; C.边际产量等于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值。

3、等产量曲线含义【名词解释】:等产量曲线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的所有不同组合点的轨迹。

4、等产量曲线的特点:

(6)距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曲线表示的产量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7)同一平面坐标上的任何两条等产量曲线不会相交。因为每一条产量曲线代表不同的产量水平。

(8)等产量曲线上任何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为负值,因此,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5、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含义【名词解释】:是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数量是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6、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名词解释】:是指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该要素每一单位所能替代的另一种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7、等成本线【名词解释】:是在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8、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亦称生产者均衡)【名词解释】:是指在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或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最小成本。

9、规模报酬(收益)的含义【名词解释】: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各种生产要素按相同比例变动所引起的产量变动。第三章 成本理论

5.3短期总产量和短期总成本 5.3.1生产函数与成本函数

1.产量和可变要素劳动的投入量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在资本投入量不变的条件下,厂商可以通过对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的调整来改变产量水平。5.4长期成本函数

5.4.3影响长期平均成本变化的因素

1.规模经济【名词解释】:是指由于生产规模扩大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下降的情况。

2.规模不经济【名词解释】:是指企业由于规模扩大使得管理无效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上升的情况。第四章 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6.2完全竞争基本假定

6.2.2 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1.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曲线特征:

(1)完全竞争厂商的平均收益AR曲线、边际收益MR曲线和需求曲线d是重叠的,它们用一条水平线d来表示。这是因为对于完全竞争厂商来说,在既定市场价格下的任何需求量上都有P=AR=MR,而完全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本身就是一条由既定市场价格水平出发的水平线。

(2)完全竞争厂商的总收益TR曲线是一条由原点出发呈上升趋势的直线。其斜率之所以不变,是因为每一销售量上的边际收益值是相应的总收益曲线的斜率,即MR=dTR/dQ,而完全竞争厂商的边际收益是不变的,它等于既定的市场价格。

6.3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和行业的短期均衡 6.3.4短期生产者剩余

1.短期生产者剩余【名词解释】:是指所有生产单位边际生产成本和商品市场价格之间差额的总和,它表示某一生产者边际成本曲线以上和市场价格以下的那部分面积。

6.4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和行业的长期均衡 6.4.1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与短期均衡的区别 1.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与短期均衡的区别:

(1)在短期内,厂商的规模和数目是不变的;在长期内,厂商的规模可以调整,数目可以增减。

(2)长期生产中对全部要素的调整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a对最优生产规模的选择;b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选择。

(3)短期平均收益大于平均变动成本,则可以开工生产,长期则不能这样做。因为产品的平均收益能够弥补平均总成本,即平均变动成本加平均固定成本。如果长期调整不能改变厂商的亏损状态,则退出该行业,而转入平均收益可以弥补其平均成本的行业。第五章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7.2 垄断竞争 7.2.1垄断竞争的特点 1.厂商众多。2.互不依存。3.产品差别。4.进出容易。

5.可以形成产品集团。7.3 寡头

7.3.2寡头市场的特征及价格与产量决定

1.寡头市场价格与产量的决定相当复杂,具有不同于其他市场的特点:(1)很难对产量与价格的决定做出像前三种市场那样确切而肯定的答案。(2)价格和产量一旦确定之后就有其相对稳定性。

(3)寡头企业之间的相互依存性使它们之间更容易形成某种形式的勾结。第六章 要素价格决定理论

8.1 生产要素的需求

8.1.2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需求

1.使用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称为边际收益产品(Marginal Revenue Product,缩

写MRP),或称为边际收益产量、边际产品收入,是指生产要素追加一单位投入所能引起的总收益的变化。边际收益产品等于投入生产要素所带来的边际产量MP和边际收益MR的乘积,MRP=MP·MR。

2.可用边际产品价值(Value of Marginal Product,缩写VMP)来衡量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出。边际产品价值是以投入生产要素所生产铲平的价格乘以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VMP=MP·P。

3.边际要素成本(Marginal Factor Cost,缩写MFC)是指每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成本,也被称为边际支出(Marginal Expenditure,缩写ME),MFC=MRP=MP·MR。第七章 一般均衡分析和福利经济学

9.1 一般均衡分析 9.1.1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 1.市场达到一般均衡的条件:

(1)消费者在要素市场上提供各类生产要素,从而获得要素报酬收入,然后在产品市场上购买各类消费品。每个消费者都在既定的收入下达到效用的最大化。(2)厂商在要素市场上够买各类生产要素,使用要素生产产品后,再在产品市场上销售各类产品。每个厂商都在既定的产品需求、技术情况、投入价格等条件约束下达到利润最大化,而且都只是获得了正常利润。

(3)所有市场同时出清,也就是说,每个市场都达到供求平衡。9.1.2一般均衡的基本思想

1.一般均衡理论认为在经济体系中存在着这样的价格系统:

(1)每个消费者都能在既定价格下提供自己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并在各自的预算限制下购买产品来实现自己的消费效用极大化。

(2)每个企业都会在既定价格下决定其产量和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来实现其利润的极大化。

(3)每个市场(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会在这套价格体系下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等(均衡)。

9.2 资源配置与埃奇沃思盒状图 9.2.2帕累托最优条件与埃奇沃思盒状图

1.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名词解释】:是指当社会生产和收入分配状态既定时,通过产品在消费者之间交换使消费者效用达到最大化。

2.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名词解释】:是指当技术和社会生产资源总量既定时,通过要素在生产者之间进行交换,使生产者达到产量最大化。9.3 福利经济学与社会福利函数 9.3.1福利经济学

1.福利经济学【名词解释】:是在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条件下,研究整个经济资源配置与个人福利的关系,以及与此有关的各种政策问题。9.4 效率与公平第八章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市场失灵【名词解释】:帕累托最优状态常常得不到实现,现实的市场机制在很多时候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状况被称为“市场失灵”。其原因是以下四点:垄断、外部性、公共品、不完全信息。10.1 垄断 10.2 外部性

10.2.1外部性的概念及分类

1.正的外部性(Positive Externality)【名词解释】: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导致其他经济主体获得额外的经济利益,从而带来外部收益。可以分为正的生产外部性和正的消费外部性。

2.负的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y)【名词解释】: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导致其他经济主体蒙受额外的经济损失,从而造成外部成本。可以分为负的生产外部性和负的消费外部性。10.3 公共品 10.4 不完全信息 宏观 第九章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11.1 国内生产总值 11.1.1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

1.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缩写GDP)【名词解释】:是指一

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或劳务)的市场价值。一般简称为总产出,常用Y表示。11.3 核算国民收入的总量指标

4.国民收入【名词解释】: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用于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各种生产要素所获得报酬的总和。第十章 简单的国民产出决定理论

12.4 三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12.4.2 三部门经济中的乘数 2.税收乘数

税收乘数为负值,表示收入随税收增加而减少,随税收减少而增加。原因是税收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减少,从而消费支出降低;税收减少,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从而消费支出增加。税收变动和总支出的变动的方向相反,税收乘数绝对值等于边际消费倾向与1减去边际消费倾向的差的比率,或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的比率。

4.平衡预算乘数【名词解释】: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数量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支出变动的比率。

第十一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模型 13.1 投资的决定 13.1.2 资本边际效率

1.资本边际效率(Marginal Efficiency of Capital,缩写MEC)【名词解释】: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该资本在使用期内的各项未来收益折为现值之和等于该资本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第十二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14.1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14.1.1 财政政策和和货币政策

1.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名词解释】:是政府运用财政支出和税收等手段影响总需求,以达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

2.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名词解释】: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

控制货币供应量,从影响利率水平,进而改变经济中的投资量,以调节均衡国民收入的政策。14.2 财政政策的效果 14.2.3 挤出效应

1.挤出效应(Effectiveness of Crowding Out)【名词解释】:反映了政府采取一定的财政政策后,对经济中其他主体行为的影响,进而使得政府政策效果减弱。第十三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15.1 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15.1.2 价格稳定

1.价格水平【名词解释】:是指一个经济社会中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经过加权后的平均价格,在实践中,通常借助于价格指数即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加权平均值来衡量。

15.3 货币政策 15.3.1 中央银行的职能 2.中央银行的特征:(1)不以盈利为目的。

(2)不经营普通的银行业务,只与政府和各类金融机构往来,不办理厂商和居民的存贷款业务。

(3)具有服务机构和管理机构的双重性质,有执行金融监管、扶持金融发展的双重任务。

(4)处于超脱地位,在一些国家中甚至独立于中央政府,免受政治周期的影响。15.3.3 货币政策工具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名词解释】: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赋予的权限内,规定商业银行对于存款所必须保持的最低准备金的比率。

2.贴现率(Discount Rate)【名词解释】:实质上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的放款利率。思考题:

6.财政政策的局限性:(课本239页)(1)政策效应的不确定性;

(2)政策效应的时滞;(3)经济主体的预期。

7.货币政策的局限性:(课本246页)

(1)经济运行状况处于不同时期采取同一货币政策产生的效果会有所不同;(2)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通过增加或减少货币的供应量影响利率的高低是以货币的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的;

(3)货币政策存在的时滞也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第十四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16.1 总需求曲线 16.1.1 总需求

1.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缩写AD)【名词解释】:是指某一时期一个经济社会所计划或所需要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16.1.3 总需求曲线的性质

2.利率效应(Interest Rate Effect,凯恩斯效应)【名词解释】:物价水平越低,家庭为了购买想要的物品与劳务需要持有的货币就越少,可以用其他的货币去购买有利息的债券或者存入银行,从而使利率下降。当价格上涨时,利率会上涨,对家庭而言,现在消费会使未来消费的机会成本增加,所以会减少消费支出;对企业而言,贷款成本会增加,投资会减少,因此,总需求会减少。反之,价格下跌,利率亦会下降,消费和投资会增加,总需求也会增加。

3.汇率效应(Exchange Rate Effect,蒙代尔-佛莱明效应)【名词解释】:当一国名义汇率不变时,若本国物价水平上升,将使本国货币实际升值,由此导致出口下降,出口也是总需求的组成部分,使总需求下降;若本国物价水平下跌,将使本国商品变得比国外商品便宜,将会增加本国产品的消费而减少进口,使总需求增加。16.2 总供给曲线

1.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缩写AS)【名词解释】:是经济社会所提供的总产量(或国民收入),即经济社会的基本资源所生产的产量。16.3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6.3.1 模型含义

1.凯恩斯主义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在凯恩斯总供给情况下总需求的变动:总需求的增加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而价格水平不变;总需求的减少会使国民收入减少,而价格水平不变,即总需求的变动不会引起价格水平的变动,只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同方向变动。第十五章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17.2 金融市场的开放 17.2.2 汇率与利率

3.汇率贬值政策【名词解释】:汇率贬值是本国的产品和劳务在国外的价格降低,并使外国的产品和劳务在国内的价格上升,会造成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内就业增加、国际收支赤字减少;反之,汇率升值则会造成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进出口的变动又会影响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即一国货币的汇率贬值后,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会改善经常项目的收支情况,减少赤字或增加盈余。17.4固定汇率制度与宏观经济 17.4.1 固定汇率制度

1.固定汇率制度(Fixed Exchange Rate System)【名词解释】:是指不同国家间的比值转换由政府直接干预设定的制度。17.5 浮动汇率制度与宏观经济 17.5.1浮动汇率制度

1.浮动汇率制度(Floating Exchange Rate System)【名词解释】:是指一国的中央银行不规定本国的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的官方汇率,汇率完全由外汇市场供需决定,随外汇市场供需的变动而变动。第十六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18.2经济增长模型

18.2.1哈德罗-多玛经济增长模型 1.哈德罗-多玛模型假设

(1)整个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这种产品既可以作消费品,也可以作资本品。(2)只有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

(3)在一定时期内,技术水平不变,股资本-产出比率不变,规模收益不变,也就是说,生产规模扩大时不存在收益递减或递增的情况。

(4)在边际消费倾向不变的条件下,储蓄率不变。18.2.2 索洛经济增长模型 1.索洛模型假设

(1)社会储蓄函数S=s·Y,s为储蓄率,Y为GDP;(2)劳动力按照一个不变的比率n增长;(3)技术水平不变;(4)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

(5)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劳动和资本是可以通过市场调节而充分地相互替代。

3.黄金分割率【名词解释】:要想使稳态人均消费最大化,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就应该是资本的边际生产率等于劳动色增长率与折旧率之和。第十七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19.2 通货膨胀理论 19.2.2 通货膨胀的原因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名词解释】: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通货膨胀。3.结构性通货膨胀【名词解释】:是指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引起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

4.(1)从生产率提高的角度来看,社会结构存在着一些部门生产率提高速度快,另一些部门生产率提高速度慢;

(2)从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社会经济结构存在着一些部门正在迅猛发展,另一些部门则日趋衰落;

(3)从同世界市场的关系看,社会经济结构存在着一些部门(开放部门)同世界市场的联系十分密切,另一些部门(非开放部门)同世界市场没有密切联系;(4)生产率提高速度快的部门工资水平提高快,而生产率提高速度慢的部门工资水平提高慢,处于生产速率提高速率慢的部门的工人要求“公平”,从而使得整个社会的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从而引起通货膨胀。19.2.3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1.通货膨胀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1)通货膨胀不利于靠固定货币收入维持生活的人。(2)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

(3)通货膨胀还会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产生收入再分配的作用。2.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

(1)随着通货膨胀出现,产出增加,这就是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刺激,促进了产出水平的提高,这种情况产生的前提条件是有一定的资源闲置。

8.电工电子学期末复习重点 篇八

第二章、等效电阻;电源的等效变换;理想电压源的恒压性,理想电流源的恒流性;戴维宁定理;

第三章、换路定则,一阶线性电路暂态分析的三要素法;RC,RL时间常数公式,以及独立和非独立初始值;

第四章、单一参数元件的相位关系;如何判断阻抗Z的电容性、电感性以及电阻性;会计算RLC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及有功功率;

第五章、电源的星型连接特性;负载的星型连接特性;电压电流的对称条件。

第14章、二极管特性、晶体管的特性,放大区,饱和区,截止区;NPN,PNP如何判断;含有二极管电路某点的电位;画含有二极管电路的输出波形图。

第15章、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及其电阻对电流,电压的影响;微变等效电路法;

第16章、虚短,虚断,反相比例和同相比例

第18章、半波整流电路,全波整流电路,电压电流的平均值,含有滤波器的电压电流的平均值。

上一篇:夜莺的歌声教学课件下一篇:小学班主任德育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