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中心基本情况(精选8篇)
1.企业技术中心基本情况 篇一
企业技术进步及创新发展情况
一、“十二五“创新能力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我县共申请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其中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共完成省级及以上技术创新项目27个,申请授权发明专利47件;取得省市级科技创新进步奖项工11项;产学研合作企业95家。
二、存在问题
1)是开展产学研工作的企业面还不够广。部分企业经营者对开展产学研合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
2)是科技投入不足,突出表现在政府科技投入较少和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两个方面。受财政现状影响,政府实际科技投入受限。
3)是技术合作渠道不多,产学研结合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形成。目前全县企业的技术来源特别是中小企业主要还是靠自主开发或以乡情、亲情为主要纽带的技术引进和合作开发,技术合作的渠道、范围和领域受到严重制约,产学研有机结合不够深入,新产品的开发受到影响。技术合作的平台还没有真正搭建起来,部分企业信息不灵,不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找不到与高校、科研单位技术结合点。
4)是创新人才匮乏,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许多企业经营者缺乏相关的科技知识,在经营实践中对市场变化和技术发展缺乏敏锐感,全县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三、发展思路和重点
推进企业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鼓励企业以自主创新为 动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条件的重点骨干企业都要成立技术研发中心,同时加强区域互动、内外联动,突出新型实用技术的研发和转化,联合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升企业创新水平。力争到2020年: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2家以上,每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至少与一家高等院校建立产学研合作;新产品开发达60个以上,开发国家级新产品2-3个,省级新产品15个。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主导产业装备总体达到国内中等以上水平。
四、主要推进措施
1)是建立健全企业创新平台。积极落实《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意见》等相关政策,大力提倡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建立技术研发机构,鼓励支持企业在高校院所设立研发机构或重点实验室,支持高校院所在合作企业设立科研中试和成果转化基地。
2)是搭建校企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层次高、规模大的产学研展洽会等展会,动员组织企业参加,寻求合作机缘,让企业走出去。同时,在县域搭建科技合作平台,有针对性地把高校、科研院所请进来。
3)是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探索拓宽企业投融资渠道,寻求资金支持,通过吸收风险资金、社会资金、银行贷款等多元化多渠道融资引资,提高企业创新投入能力。
4)是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多途径多形式引进和培养人才,打造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结合已持续开展多年的企业家培训工作,邀请知名企业家、专业培训机构对我县企业家进行大规模、多层次的培训活动,塑造一批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打造一支创新型企业家队伍,推动我县企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2.企业技术中心基本情况 篇二
本文选取32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11家属于信息技术类企业, 18家属于制造类企业, 2家属于综合类企业, 1家属于社会服务类企业。
文中所选32家企业的数据全部来自新浪财经网公布的年报数据。
一、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股利分配的现状
1. 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股利分配方式多变, 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
从32家上市公司2005~2007年连续三年的股利分配情况看, 只有12家公司连续三年分配股利, 占样本总数的37.5%, 分布于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业。其他企业的股利分配都不连续, 这说明只有少数企业能做到连续几年分配股利, 而大多数企业分配股利都具有不稳定性。分配股利给投资者, 是上市公司的责任之一。国外上市公司一般倾向于采用相对稳定的股利分配政策, 以树立公司的形象。但是我国多数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各年的股利分配情况不稳定, 时而派现, 时而送股, 时而不分配, 比较随意。
2. 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多数都进行股利分配。
表1是2005~2007年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股利分配情况统计表。从表中可知, 三年内32家上市公司中大部分公司都分配股利, 不分配股利的公司较少。所选的32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中有18家企业属于制造业, 是股利分配比率较高的行业。
3. 大部分上市高新技术企业都进行现金股利分配, 但派现数量很低。
在上市高新技术企业中, 表现出的股利分配形式共有7种:仅派现、仅送股、仅转增股本、派现并送股、派现并转增、送股并转增、既派现又送股及转增。表2列示了我国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连续三年股利分配的形式。
从表2可以看出, 在分配股利的公司中, 仅分配现金股利的公司要比仅送股和仅转增股本的公司数目大得多。2005~2007年这三年中采取现金股利分配政策的公司分别为12家、11家、14家, 说明近三年内大多数企业都选择分配现金股利。只有极少数企业采用两种政策, 而同时分配现金股利、股票股利和转增股本的企业也很少。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发现, 选择分配现金股利的企业虽然占大多数, 但多数企业的派现数量很低, 大部分企业都是每10股派现不超过1元, 只有少数企业每10股派现在1元以上。就目前的状况而言, 虽然分配现金股利的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有所上升, 但是很多公司只是象征性的低派现。分配股利给投资者是对投资者承受股权投资风险的一种补偿, 是上市公司应尽的责任,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尚缺乏这种责任感, 股利支付率普遍较低。
二、影响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股利分配的财务因素分析
1. 股利分配与每股收益密切相关。
(1) 在2005~2007年中, 大多数企业的每股收益都在0~1元之间, 只有少数企业的每股收益小于0。通过分析可以发现, 不同年份高新技术企业的股利分配政策的特点是不同的, 而影响企业股利分配政策的主要因素也是不同的。由于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大都采用分配现金股利的政策, 因此本文主要考虑影响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现金股利分配的因素。经测算, 现金股利分配与每股收益具有相关性 (相关系数为0.81) , 说明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的现金股利分配与每股收益高度正相关。
(2) 每股收益最高的企业分配现金股利最多。2007年, 在32家样本企业中只有一家企业的每股收益大于1元, 为1.529 3元, 该企业当年的股利分配政策为现金股利分配, 每10股派现3.6元, 是当年所有样本企业中派现最高的企业;2006年, 波导股份的每股收益为1.14元, 而该公司当年的现金股利分配政策为每10股派现3.0元, 仍然是当年所有样本企业中派现最高的企业;2005年, 云南白药的每股收益为0.794 7元, 为当年每股收益最高的企业, 该企业当年的现金股利分配政策为每10股派现3.5元, 是当年所有样本企业中派现最高的企业。
(3) 每股收益小于0的企业不分配现金股利。2007年, 有6家企业的每股收益为负数, 分别是S*ST兰光、波导股份、铜峰电子、海星科技、*ST中钨、中达股份, 这6家企业当年显示未分配现金股利。2006年, 有3家企业的每股收益为负数, 分别是S*ST兰光、银河科技、*ST中钨, 这3家企业当年未分配现金股利。2005年, 长春高新、鑫茂科技、波导股份3家企业的每股收益为负数, 除波导股份外, 其他两家企业当年均未分配现金股利。
(4) 每股收益在0~1元之间的企业, 当年分配的现金股利在最高和最低之间波动。
由此可见, 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每股收益与现金股利分配呈正相关关系。每股收益越高, 该公司当年分配的现金股利越多;每股收益越低, 该公司分配的现金股利越少。每股收益小于0时, 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基本不分配现金股利。
2. 股利分配与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密切相关。
从2005~2007年三年的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的变化趋势看, 样本公司连续三年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呈持续增长的态势。经测算, 现金股利分配与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具有相关性 (相关系数为-0.58) , 说明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的现金股利分配与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存在负相关关系。从极端情况看, 在2007年, 深天马A的现金股利分配情况为每10股派现2.0元, 是当年分配现金股利比较多的企业, 该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较低, 为-0.506 6。大庆华科当年的现金股利分配情况为每10股派现0.5元, 是比较低的, 而该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较高, 为57.613 6, 其余企业的数据大都在-0.506 6~57.613 6之间波动。在2006年和2005年同样存在分配现金股利比较多的企业其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较低的现象。这表明, 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越高, 公司成长性越好。出于发展的考虑, 公司开拓市场的资金需求量将会增大, 因而公司倾向于保留利润, 分配的现金股利较少。这说明规模小、成长性好的上市公司, 倾向于把资金留在公司内部用于公司发展, 而不倾向于分配现金股利。
三、结语
近年来,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蓬勃发展, 因而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应如何制定有利于其发展的股利分配政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2005~2007年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股利分配政策进行研究, 发现我国上市高新技术企业中, 大多数企业都分配股利, 不分配股利的企业很少;进行现金股利分配的大多数企业都是象征性的低派现;股利分配方式多变, 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的盈利状况主导着企业分配现金股利的意愿。
股利分配政策不仅与股东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 还关系到公司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的重视。我国证券市场尚未发展成熟, 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股利分配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通过上述对其特点与财务影响因素的分析不难发现, 制定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股利分配政策是一项综合治理工程。目前我国必须健全法律法规, 促使上市公司合理制定股利分配政策, 真正推动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原红旗.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析.财经研究, 2001;1
[2].杨淑娥, 王勇, 白革萍.我国股利分配政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会计研究, 2000;5
[3].李淑莲, 胡燕鸿.中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实证分析.会计研究, 2003;4
[4].武晓春.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股利政策.经济问题, 2003;4
[5].梁静.谈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规范与完善.财会研究, 2003;4
[6].李常青.股利政策理论与实证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7].敖天平.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分析.经济师, 2004;6
3.企业技术中心基本情况 篇三
关键词: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年度发展情况;年度统计数据;结构调整;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33-0004-02
当前,青海省正在进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推动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稳增长、调结构和促改革不容忽视的环节。现结合2013年度火炬统计相关数据,对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年度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1 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年度发展特征
1.1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规模不断壮大
截至2013年年底,青海省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72家,其中当年新认定高企16家,复审通过5家。高企总数较上年度增加28.57%,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在不断壮大。
企业规模构成数量显示,72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年收入20亿元以上企业3家,占总数的4.17%;1亿~20亿元企业25家,占总数的34.72%;5000万~1亿元企业12家,占总数的16.67%;1000万~5000万企业20家,占总数的27.78%;1000万以下企业12家,占总数的
16.67%。
从亿元企业构成及数量上显示,2013年度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亿元以上28家,较上年度增加33.33%。28家亿元企业中,生物医药领域7家,资源与环境技术、新材料、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各5家,高技术服务业领域3家,新能源2家,电子信息领
域1家。
数据显示,2013年度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量大幅增加,高企的整体实力不断增强,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规模型高企中,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类企业发展速度日益凸显,年收入亿元企业数量占亿元企业总数的42.86%,逐渐与传统的装备制造、矿产资源类高企并驾齐驱,引领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1.2 高新技术企业结构构成持续优化
高新技术企业结构构成趋于优化。截至2013年年底青海省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72家,其中区内企业16家。按领域划分,72家高企分布于生物医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高技术服务业、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资源与环境技术等7大领域。从各领域的企业分布分析,生物与新医药技术领域19家,占总量的26%;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9家,占总量的13%;新能源与节能技术领域8家,占总量的11%;高技术服务业领域14家,占总量的19%;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10家,占总量的14%;新材料技术领域10家,占总量14%;电子信息技术领域2家,占总量的3%。
数据显示,相比2012年度,2013年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中生物医药、高技术服务业、资源与环境技术等领域企业数量增加明显,说明省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作用在高新技术企业中逐步显现。
1.3 高新技术企业年增长势头良好
2013年,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44.89亿元,较上年度增长42.04%;企业平均工业产值3.45亿元,较上年同期提高12.01%。总收入325.52亿元,较上年度增长90.56%;企业平均总收入4.58亿元,较上年度提高17.38%。71家(1家企业复审未通过未报送)高新技术企业年净利润19.58亿元,较上年下降40.65%。
通过数据可见,2013年度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各项经济总量指标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受近年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2013年青海省高企产品利润空间受到压缩,净利润较上年度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
1.4 高新技术企业人才队伍不断增加
2013年,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45049人,较上年度增加98.31%;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12630人,较上年度增加38.41%。当年,从事科技活动人员7296人,较上年度增长30.80%;其中,中高级职称人员3518人,同比上年度增长72.37%。
随着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的增加,企业从业人员也有大幅增加,科技活动人才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人才结构逐步向技术型人才方向发展,更多的高素质、知识型人才投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以满足其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1.5 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成果显著
2013年度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产出显著。统计上报的71家(1家企业复审未通过未报送)高企中60%拥有企业研发机构,当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5.49亿元,较上年度增加93.38%,有力保障了高新技术企业科研经费所需。71家高新技术企业当年专利申请215项,其中发明专利99项,专利授权168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9项,较上年度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通过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度我省高新技术企业继续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专利申请与授权量均较上年度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增效明显。在市场低迷的大背景下,企业逐渐认识到只有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才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总体而言,在国内外经济环境错综复杂,外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青海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态势依然向好。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数量不断扩大,工业总产值不断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也不断得以增强,一批有竞争力,有创新活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正慢慢成长起来,逐渐成为青海省高新产业的代表和示范,对促进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 下一步工作的设想
2.1 政府鼓励,政策引导
进一步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对在国家、省、各级各类计划立项与推荐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和支持。例如设立省级专项资金,以项目等形式优先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发展;积极组织推荐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国家各类科技项目,争取科技创新资金支持;进一步优化完善和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依托高新区和各工业园区的发展,建设集孵化、转化、产业化功能于一体的高水平创新创业载体,重点引导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2.2 市场主导,企业主体
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与企业主体的作用,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正确引导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实现科技金融与高新技术企业的有效融合,拓展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放大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的杠杆效应,吸引银行和社会资金聚集高新技术企业。另一方面引导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和市场开拓,充分发挥企业主观能动性,打造稳定的经营平台和经营环境,提高企业稳定创收能力;鼓励企业加强产学研用的技术联合,增强企业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的研发能力,保障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可持续
发展。
2.3 中介服务,集聚资源
在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过程中,除发挥政府企业力量外,还要积极调动中介机构的各项服务职能。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对现有的服务机构,鼓励其完善服务内容,构建包括企业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在内的功能较强的科技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认定、成果转化等高质量、专业化的服务,满足其快速发展的科技
需求。
4.企业技术创新情况调研报告 篇四
一、工业企业自主创新基本情况
(一)研发企业数量增加,大中型企业占据绝对优势。xxxx年,xxxx市工业企业中有14家企业开展了研发(即研究与试验发展,也称R&D)活动,比去年增长27.3%,占全部工业企业的3.4%。全市4家大型工业企业中有3家开展了研发活动,占大型企业的75%,远高于中型企业(10.40%)和小型企业(1.26%)的水平,大型企业因为具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所以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占据明显优势。
(二)研发人员队伍稳步壮大,结构进一步优化。研发队伍继续壮大,从事R&D活动人员数量明显增加。xxxx年,全市工业企业从事R&D活动的人员1740人,比上年增加60人,增长3.6%。以投入工作时间计算的R&D人员全时当量1425人年,比上年增加45人年,增长3.3%。从事R&D活动人员素质明显提高,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R&D人员数量稳步增长。xxxx年全市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R&D人员数达到486人,占R&D人员总数的27.9%;其中博士10人,占R&D人员总数的0.6%;硕士40人,占R&D人员总数的2.3%;本科436人,占R&D人员总数的25.1%。
(三)R&D经费内部支出较快增长,投入强度稳步提高。R&D经费是工业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血液,是影响工业企业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近年来,xxxx市企业自主创新意识逐步增强,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筹集经费,结合本企业的产品特点开展技术创新活动。xxxx年,工业企业投入R&D经费2.43亿元,比上年增加0.63亿元,增长25.93%;R&D投入强度(R&D经费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为0.24%,比上年提高0.02个百分点。企业资金占R&D经费内部支出的比重较大,从R&D经费内部支出的来源渠道占比情况看,企业自筹资金所占比例为98.69%;其余为政府资金,占1.31%。由此可见,企业自筹资金是xxxx市R&D经费最主要的来源形式。
(四)R&D项目数大幅增长,自主创新项目研发趋于活跃。xxxx年全市工业企业开展R&D项目166项,比去年增长25.8%。从R&D项目来源看:企业自选科技项目是主要来源形式。xxxx年全市自选R&D项目数占规模以上工业R&D项目的比重最高,为95.2%;其次是地方科技项目,为3%;其他科技项目为1.8%。从R&D项目合作形式看:独立研究是主要合作形式。xxxx年全市独立研究的R&D项目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项目的比重最高,为89.95 %;其次是与国内高校合作项目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项目比重为5.72%,与境内独立研究院机构合作项目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项目的比重2.41%,与境内注册的其他企业合作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项目的比例为1.92%。从R&D项目成果形式看:自主研制的新产品和自主开发的新技术或新工艺、新工法是主要成果形式。xxxx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项目中,有49.2%的项目成果形式表现为自主开发的新技术或新工艺、新工法;有45.8%的项目成果形式表现为自主研制的新产品原型或样机、样件、样品、配方、新装置。两种成果形式的R&D项目数占R&D项目总数的95%。从R&D项目技术经济目标看:开发全新产品是主要技术经济目标。xxxx年开发全新产品项目数占规模以上工业R&D项目的比重最高,为55.7%,其次是增加产品功能或提高性能,为38.9%。
二、创新产出成果及新产品产出情况
(一)专利授权数量增长,专利申请质量逐步提高。xxxx年,全市工业企业共申请专利171件,比上年增长1.2%;其中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22件,增长22.2%,发明专利所占比重由上年的10.7%提高到12.9%。截至xxxx年底,工业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53件,比上年底增长28%。
(二)出版科技著作数量及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数量稳步增长。xxxx年全市共出版科技论文18篇,比去年增长11.11%,占威海全市的9.28%;形成国家或行业标准数7件,比去年增长16.67%,占全威海市的7%。
(三)新产品生产及销售情况良好。从新产品的生产情况看,xxxx年新产品产值42.27亿元,比上年增长24.2%。从销售情况看,新产品销售收入39.98亿元,比上年增长25.1%。
新产品出口额达9.8亿元,增长18.8%,扭转了上年下降的局面。
三、工业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小型工业企业开展R&D活动单位占比偏低,其自主创新意识有待增强。xxxx年全市有417家工业企业单位,17家有科技活动,14家开展了R&D活动,开展R&D活动的单位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3.4%,比例较低。全市开展R&D活动单位占比过低主要是受小型工业企业自主创新意愿不强的影响。xxxx年占全市规模以上单位数76.3%的小型工业企业中仅有1.3%的企业开展了R&D活动,大多数的小型工业企业未开展R&D活动。这暴露出xxxx市小型工业企业创新意识薄弱、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二)政府资金占比偏低,其引领和放大作用有待增强。xxxx年,虽然全市R&D经费内部支出中政府资金实现增长,增幅达21.2%,但政府资金占内部支出比例依然不高,仅为1.3%,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5个百分点。政府资金占比较低,将影响其引领和放大作用的充分发挥。
(三)高素质研发人才相对匮乏。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执行者,缺乏优秀的人才,创新就无从谈起。xxxx年xxxx市工业企业R&D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的R&D人员数为486人,占R&D人员总数的27.9%,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2.3个百分点。这表明企业在创新活动中,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相对匮乏。
(四)研发投入强度相对偏低。研究开发的财力投入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的资金支持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基本保障。近年来,工业企业研发投入每年都在增长,但是仍然存在投入强度偏低问题。据国际通行标准:当R&D投入与销售收入之比达到1%时,企业才有长期生存的可能;达到2%~3%时,企业才有发展的潜力;达到5%时,企业才有竞争力。目前,xxxx市工业企业R&D投入强度平均为0.24%,企业 R&D 投入偏少,使得技术创新资金不足,影响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新产品的研发。
(五)发明专利数量偏少。xxxx年,工业企业中,申请1件及1件以上发明专利的企业只占企业总数的2.1%;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件及1件以上的企业占企业总数的2%。可以看出,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和拥有有效发明专利量虽然与上年同期相比所增长,但就整体而言,企业发明专利数量依然偏少,在威海市所占比例也较偏低。
四、对策与建议
(一)拓展自主创新资金来源渠道。政府应实施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在制定产业规划、构建创新体系、出台扶持政策等方面加强引导,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为技术创新融资提供渠道。一是挖掘财政潜力,加大政府对企业科技活动的扶持力度。二是完善相关金融政策,鼓励金融机构拓展对企业的金融服务品种,开展信贷服务。建立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完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金融服务体系。设立政府主导的风险投资和担保基金及相应机构、为商业银行贷款提供担保,承担竞争风险。
(二)培养建立自主创新人才队伍。一个企业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就必须有自己的创新研发机构和科研水平较高的工程技术人才,企业才能具备较高技术的开发能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山东曲轴总厂有限公司,一直以来注重人才的培养,到现在已经培养出各种专业技术人才600多人。以前对于引进的先进设备的改造维修,都需要请外国专家,但是现在对引进国外设备的改造维修自己就能搞定。他们自主研发的以锡代钼高强韧性球墨铸铁加工曲轴工艺,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山东省科技发明一等奖,使每支曲轴的成本价格降低了700多元,仅此一项,企业年增效益上千万元。
5.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 篇五
长足发展,已经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点。为及时把握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状况,了解企业近几年的发展态势与走向,为进一步扶持、壮大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参考,我们对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进行了调查,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对策和建议。
一、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
1、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概况。
目前,我市共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9家(具体名单附后),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从事的技术领域涵盖了光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新型纺织品、科学仪器仪表、环保设备、生物技术与新药、新能源与新材料等7大领域。从各个领域的企业数量看,光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分占前两位,分别为13家和4家;从地域分布看,市属企业6家,姜堰镇属企业6家,白米镇3家,蒋垛镇2家,梁徐镇2家,娄庄镇2家,俞垛镇2家,罡杨镇2家,溱潼镇1家,大伦镇1家,沈高镇1家,华港镇1家;从企业规模看,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已走过初创时期,进入加快发展阶段,年销售收入超3亿元的4家,超亿元的5家。周边地区相比,整体规模不大,缺少销售收入超10亿的大企业、大集团。
2、研发机构及技术研发情况。
我市高新技术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研发机构,主要从事企业的技术管理、自主研发以及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博士后工作站2个,双登和苏中药业还在南京设立了研究院。相对于市内其它企业来说,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人员比例较高,大专以上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为32,高于全市10的平均值。2004年开发泰州市级以上新产品195项,占全市的50以上,其中,新增销售3000万元以上的新产品13项,占全市的85,申请专利124项,占全市的44。
3、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情况。
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每个企业都与几家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借助院校的科研力量研制出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技术和产品。2004年,泰州组织的“企业院校行”活动中,高新技术企业与相关院校的会上签约项目5个,占全市的42,全年与相关院校合作的项目有10个,占全市的38。
二、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市高新技术企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比较明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规模较小。我市还没有销售收入超10亿元,利税超2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缺少像春兰、扬子江和兴达钢帘线那样的大企业大集团。有些企业在全国整个行业中也许是老大,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全国也是最高,但由于这个行业本身的盘子较小,容量不大,因此,企业的规模也上不去。
二是没有形成产业链。我市的高新技术企业虽然涵盖了7大领域,但并没有真正形成带动一方经济的优势产业集群。我市的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是优势产业,国家火炬计划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基地内聚集了9家高新技术企业,但其产品也仅仅集中在齿轮、曲轴等一些单一的零件上,没有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可以带动上下游产品的产业链。
三是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存在困难。虽然很多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整个泰州地区都缺少高等院校和省级以上科研院所的直接支撑,加之受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状况等诸多条件所限,人才问题依然是制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大问题。
四是资金投入不足。由于企业的规模不大,基础薄弱,融资困难等原因,有些企业对研发经费的投入不足,使新品开发速度不快,也使研发出来的项目不能及时形成产品,不能及时形成规模,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后劲不强。
五是企业内部管理存在问题。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管理人员的组织结构比较复杂,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参差不齐,不少人还缺乏管理高新技术企业的系统训练。重眼前,轻长远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对企业的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的远景规划和战略目标研究不够。使一些很有发展前途的企业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三、进一步推进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扶持和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长期战略,要以沿江大开发、长三角大融合、国际产业大转移为契机,以实施科技“五大工程”为撑竿,实现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撑杆跳”式的发展。
1、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产业集群。
进一步做大做强现有的规模企业,如:飞船、双登、曙光、苏中药业等,使之成为拉动产业链发展的龙头。加快汽车关键零部件基地建设,将配套领域向中重型卡车、中高档轿车转移。各企业要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提高附加值。充分发挥产业配套优势,把相关项目的引进作为科技招商的重要内容,增强集聚效应,拉长产业链,形成规模较大的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
2、加强人才建设,构筑技术高地。
必须始终把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放在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首位。一是为科研人员从事技术开发创造必要的条件,包括课题选择、资金筹措以及项目开发过程中的配套服务,促使科研人员多出成果、早出成果、出好成果。二是加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发挥其在吸纳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的独特优势,大胆采用“年薪制”、“项目招标制”、“专家组阁制”、“技术岗位薪金制”等形式,构筑企业的专业性人才高地。三是通过高技术研究、课题攻关、项目转化、学术交流、外派培养等渠道,造就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通晓国际惯例的复合型高科技人才。
3、优化发展环境,落实优惠政策。
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全面落实各级政府制定的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开发费用可按照实际发生额计入成本,在税前扣除;其中盈利企业该项费用年增长幅度在10以上的,经税务部门审核,可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当的应纳税所得额。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包装上争力度,争取更多科技项目进入省级以上“笼子”,获取各类贴息和专项资金扶持。
4、建立风险投资,拓宽融资渠道。
切实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合理调整投资结构,改进投资方式,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发挥其引导作用;采取积极措施,吸引银行资金,激活民间资金,引进国外资金,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加速建立和完善新的科技投融资机制和激励机制,特别是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保险机制、科技信贷机制和信用评估机制,使资本市场成为科技发展的强有力支撑。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加快风险投资体系建设,尽快设立科技创业基金,进一步健全中小型科技企业贷款担保机制,建立融资担保机构,并逐步建立以创业投资资金、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创新资金、创业孵化资金和担保资金为重要内容的创业资本市场。
5、发展中介机构,创新服务体系。
6.企业技术中心基本情况 篇六
为进一步巩固去年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的成果,完善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链条、监管体系和监管网络,按照省、市局专项整治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我局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坚持打击与整治,抉优和治劣,治标和治本相结合,采取“查”、“治”、“管”、“扶” “建”等整治措施,对重点产品重点单位和重点区域质量安全进行整治、提高,保证产品质量的生产环节纳入监管范围,通过一系列得力措施,全区产品总体上有了明显好转,重点产品重点单位得到了有效治理,部分重点产品质量专项整治行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现将专项整治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周密部署。
根据我区实际情况确定了以肉制品、糕点制品、饮品(饮 料、白酒、桶装水)为重点产品,这些产品的涉及面广、生产加工单位多、原材料、加工环境、卫生情况容易出现问题,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该项整治行动,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的工作小组,组员由食品股、计量股、稽查股、等工作人员组成,集中力量抓好专项整治行动,明确了责任进行检查工作。
二、明确目标,强化监管
为了摸清加工单位基数,建立质量档案,我局组织各股 室力量,对全区的重点产品生产单位进行了调查摸底。对原有的掌握信息基础上,一边充分利用工商登记信息进行重点搜索,一边借助街道(乡镇)的力量排摸情况,在最短的时间内基本确定了生产单位基数,其中肉制品生产单位*家、饮品生产单位*家、糕点制品**家。工作小组利用*个月的时间,对统计过的生产单位进行了逐一检查,目前,桶装饮用水取证企业*家,白酒取证生产企业*家,糕点类取证企业*家,饮料类取证生产企业1家,其余全部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今年以来,我局还对全区别*家许可证产品生产企业的档案进行了完善和补充。
三、精心实施,落到实处
通过今年的集中整治,我区重点产品质量专项整治取得 初步成效,进行重点产品监督抽查工作。严格实施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制度,并加强监督检查,严格执行原辅材料进货检验制度和产品出厂检验制度。强化日常监督、定期监督、督促指导等监管制度,确保加工单位持续保持和提高质量安全保障水平,有步骤的提升加工单位的产品质量、生产环境等。针对加工单位的管理水平,我局工作人员对加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培训,要求各加工单位执行原辅材料进货索证索票、生产销售台帐、使用添加剂备案。突出重点抓整治,解决突出问题。抓好城乡结合部的产品质量监管,特别是无证无照、非法聚集点小摊点、小作坊等。要坚持抓好重点区域、重点产品的专项整治。对一些制假售假严重、假冒伪劣高发的地区,对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按区域、按行业、按产品实施专项整治。
我局采取各种宣传方式,及时宣传报道专项整治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绩。到目前为止,通过各类报刊、电视报道、发布专项整治相关信息3篇,在全区范围内营造了开展重点产品质量专项整治工作的良好氛围。
通过此次重点产品的整治,发现加工单位的问题不少,但是各加工单位的负责人比较配合工作,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能够马上改正,通过检查与各单位的负责人建立长期联系,在以后的工作中帮助这些加工小作坊提高管理能力,达到环境条件、卫生要求,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让广大群众消费。
7.企业技术中心基本情况 篇七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渐失去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建设的战略意义越发显著。然而,从创新主体企业的角度看,创新投资(R&D投入)是一柄双刃剑:如果没有雄厚的创新资源和强劲的创新动机,就难以承受创新失败风险;如果不进行创新投资,则丢弃了追逐垄断利润、获取新竞争优势的机会。实践证明,研发投入的力度与专利发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这种背景下,政府通过财政资助、税收优惠等方式分担企业创新风险与创新成本,成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
一般来说,政府主要采取两种方法来激励企业从事R&D投入:一是通过定向财政资助、政府采购等方式,对企业的R&D投入给予直接支持;二是通过制定一些税收优惠政策使企业R&D投入成本减少,间接支持企业的研发活动。实践证明,虽然直接的财政支持政策比较容易制定与实施,但它会对企业自主的R&D投入产生替代效应,而税收优惠政策在利用企业和市场的力量以及企业持久性的发展方面则更具优势,更具普惠性。
自2006年国家提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技术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如,取消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税率优惠政策对企业所在地的限制,明确了研发支出加计扣除的实施程序与细则等等,这些税收优惠政策非常明确地鼓励、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然而,由于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会引发利益的重新分配,且政府相关部门与企业信息沟通不畅、部门利益冲突等因素可能产生政策实施偏差,进而影响优惠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
福建泉州市地处沿海经济开放带,民营经济活跃,企业竞争意识强,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好,但创新资源较薄弱,因此技术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的激励效应更容易显示出来。截至2013年6月,泉州共有25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12年,泉州高新区工业总产值1 168.94亿元,工业增加值351.43亿元,营业总收入1 147.07亿元,净利润129.28亿元,上缴税额52.3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泉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因此,相较于广大小微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对技术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更敏感,对这个群体的调研较准确地反映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偏差、实施障碍。而探寻优化政策之路径是本文的研究初衷与目的。
二、文献综述
国家审计署2011年6月27日发布的“国家税务局系统税收征管情况审计结果”显示,部分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不严的现象仍然存在,造成税款流失26.66亿元;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管理办法还不够完善,造成税款流失1.34亿元。例如,青岛市地方税务局黄岛分局(2012)研究了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分析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税制的缺陷,并提出了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措施。在关于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这一问题上,彭慧龙(2008)研究了湖北省税收服务问题,认为税收政策服务不到位影响了湖北省税收优惠政策及时落实。
当然,也有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有效地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激发了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形成了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据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调查统计,2011年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力度进一步加大,有力地支持了企业技术创新,为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政策环境。2009年云南省科技厅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部署和要求,组织开展了对2008年按照新办法认定的首批76家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落实情况的调查。从福建省的调查情况来看,全省各有关部门均认真执行了国家关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政策规定,效果显著,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
综上,技术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在各地的落实情况与实施效果各异,导致执行偏差的原因主要有税收服务不足、税制不合理及管理欠完善等。2012年,泉州市得益于长期坚持发展实体经济,成为第三个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可见,技术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的激励效应将在金融扶持的有利背景下扩大、增强。因此现场考察相关技术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是否在泉州得到了良好执行,对于泉州实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三、泉州市技术创新税收优惠政策问卷调研
(一)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
2013年4月我们通过电子邮件向泉州市251家高新技术企业发送问卷,截至4月30日收回有效问卷15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62%。本次问卷调查的目标有三个:(1)考察企业是否切实享受到了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带来的税收减免;(2)如果没有,其原因是什么;(3)企业对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有何意见或建议。为此,在问卷内容设置上,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企业的基本情况,包括产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资质的认定时间、研发人员占比、研发中心设置情况、专利技术拥有量等等。以此考察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主体科技创新的基础,通常创新能力强、基础好的企业,其享受优惠政策的条件好,减免税款力度大。
2.企业享受了什么样的技术创新税收优惠,特别是专门考察了2008年以来政府推行的研发费用加计50%扣除政策的执行情况。根据当前实际生效的优惠政策内容,以选择题、填空题的方式进行考察。
3.问卷的最后一部分设置为开放性的问题,直接请企业书面描述在扶持政策上最希望政府做什么事,以此弥补问题设置中可能存在的遗漏。
(二)样本企业的基本情况
回收的156份问卷中96%的企业属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有效期内,20%的企业地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区。其产业分布依次为新材料、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电子信息、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等产业,它们基本上反映了泉州制造业的产业领域结构,其中高技术服务、生物医药、航天航空等新兴产业较少,78%的企业属于资产规模4亿元以下的中小企业,仅有20%的企业是资产规模4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2012年样本企业研发支出占产值的比例为4%,稍超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R&D收入比最低值3%的要求。而研发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重为20%,97%的样本企业设立了研发中心,其中又有26%的研发中心是省级以上的,不过,这里面有58%是企业内部研发中心。可见,多数企业的研发能力和研发装备缺乏竞争力。
从样本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及其获取方式看,98.3%的知识产权来自于自主研发,受让、特许独占等方式获取的知识产权甚少,说明泉州企业自主创新意识较强,但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欠发达。从知识产权结构看,发明专利占知识产权总量的6.13%,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占比81.8%,这再次说明泉州市企业原创性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具体数据见下页表1。总体看,泉州科技创新水平的高新技术企业样本群技术创新能力悬殊,且总体水平不高,这使得鼓励创新投入的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更具地区推动意义。然而,这也意味着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基础欠雄厚,企业对税收优惠政策的诉求尚不充分,相关管理机构推动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的动机和力度也不充分。
(三)企业执行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的情况
1.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范围与力度分析。通过对有效问卷统计,样本企业中有101家享受了税收优惠政策,占比80%。这个占比看似高,但由于调研对象都是有研发活动的高新技术企业,因此另外19家未享受到任何技术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需要进一步探究原因。
在101家有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企业中,有27家企业同时享受了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占比26.73%。样本企业2012年所享受的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税种如表2所示。由于泉州主要以纺织等制造业为支柱产业,税收优惠集中于高新资质企业的所得税税率优惠和注重实质性研发投入的加计扣除,而软件、环保、技术交易等税收优惠政策因本地相关产业或市场欠发达而受益甚少。总体上,样本企业享受减免所得税优惠和加计扣除的企业数量较少,分别占总样本的52%和19%,同时享受该两项税收优惠的仅占总样本数的17%,说明技术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在泉州高新技术企业群体的落实情况并不理想。从数量上看,101家样本企业2012年因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而减免的税负最高值为8 331.71万元,最小值为1万元,平均每家减少了638.69万元。
2.未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原因分析。从样本企业对技术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的评价结果看,尽管有53%的企业支持税收优惠政策,但认为这对企业的研发帮助效果一般。究其原因,主要是相比较于巨额的研发创新投资,税收优惠的力度和范围有限。问卷调研发现,未享受税收优惠的样本企业,除了正在申请的和因亏损享受不了的,还有61%的企业是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其中,有13%的企业不知道存在相关优惠政策;有13%的企业认为政策执行手续太复杂而止步;有10%的企业因条件指标苛刻而放弃执行优惠政策;因自身财务核算不健全而无法享受的企业占5%,详见下图。
(四)泉州市执行税收优惠政策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在高新技术企业群体中,所得税税率减按15%征收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是适用面最广的优惠税种,但样本企业仍有48%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未享受到15%的优惠税率,有81%的企业未获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这充分说明技术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在泉州市施行中还存在相当突出的问题。为进一步探究具体原因,我们分别选取6家代表不同产业的龙头企业进行上门访问,通过和企业研发负责人、财务负责人沟通交流,结合问卷结果,发现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执行过程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1.相关部门管理不到位。问卷中针对未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原因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家企业反映税务部门工作方式和效率影响了优惠政策的落实,占比17.4%。调查发现,部分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在申请所得税税率优惠时,并未得到当地主管税务机关的批复。其主要原因是当地税务部门每年都会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检查,判断其是否一直满足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只有每年都满足条件的才能享受所得税税率减按15%征收的规定。而申请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被拒的主要原因是,税务部门对可扣除项目的认定标准、扣除费用内容的认识模糊,程序不清,甚至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特别是当税收优惠力度、范围与地方财政收入或政绩相互冲突时,审核机构会有意无意地放大自身权力,设置关卡,限制企业执行税收优惠政策。显然,这些和国家制定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初衷是相违背的。可见,在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管理权限界定不明和部门合作不足等问题。
2.税收优惠政策的着力点与企业实际需求有偏差。现行技术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的主要方式是直接优惠,包括:免征、减征或者税率优惠等,而间接优惠政策不多。直接优惠这种方式具有高透明性和简易性,容易执行、效果明显。但其侧重支持成果转化或引进先进技术,对真正具有高风险特征的研发活动却缺乏明确的鼓励与支持,也就是说,现行的税收优惠主要针对研发成功项目,而对于研发活动的复杂性缺乏考虑,如若研发失败则难以享受到税收优惠。因此,这难以达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目的。
3.税收优惠政策的具体操作指引不足。样本企业中有10.87%反映“企业财务人员难以把握国家税收政策,因为研发费用归集过于复杂”。甚至还有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并不知道税收优惠政策以及申请流程,直接放弃申请,占回复样本的56.5%。以“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为例,部分企业并不愿意使用该政策,他们认为该政策只是纳税的时间性差异,其实施效果只是使企业延迟实现税收利润,增加当期的现金流,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新技术企业投资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又会增加会计与税收调整的工作量,增加隐性成本。还有的企业本身利润就不高,再通过税收优惠的调整会导致企业账面利润很低,不利于其财务绩效的实现和投融资渠道的铺设。
四、完善技术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的建议
1.明确部门管理权限,制定详尽的实施细则,提高审批管理效能。对于已通过国家部委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申请所得税税率优惠时,是否还需要得到地方税务部门的条件认定,应该予以明确规定。需要地方税务部门认定的,应以实施细则方式将核实内容、时间、方式等要素予以明确规定,避免企业疲于应付各种检查。至于部分企业因对税收优惠政策的认知不足而未能享受税收优惠,则完全是相关部门政策宣传、服务不到位造成的。为此,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重点做好两方面工作:
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审批事项宣传,制定详尽的税收优惠申请指引,明确审批程序、申请资料、审批时限。其次,简化审批程序、下放审批权限、改变审批管理模式、加强事前管理和事后监督。同时,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推行行政审批效能电子监督制度,提高审批效率。如,对于已通过科技部等国家部委认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在申请执行所得税税率减免时,应明确是否还需要获得当地税务部门复审批复,如果需要,当地税务机关的复审时间、范围、认定结果等要素应该如何界定。再如,企业申请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时,由于手续繁杂,建议政府相关部门提供一站式服务,方便企业顺利执行。
2.采取多样化的税收激励手段激励企业创新。首先,应该鼓励企业提取技术开发基金,且提出额在一定范围内可税前抵扣,以鼓励中小企业积累创新资源,培育创新能力,将税收优惠重心前移。其次,基于合作创新已成为广大中小企业弥补研发资源与能力不足的重要手段,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等先进的技术力量以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平台展开的合作创新活动也取得了积极成效,应大力推行。然而,合作方承担的创新成本与风险的税收优惠政策普遍缺失,应尽快推出这方面的政策,按成本分担额允许从参与企业的所得额中扣除等等。
3.加强对科技人才的税收激励。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原因,泉州市国家级科研院所偏少,科技人才、创新平台资源匮乏,制约了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相关调研资料显示,本地传统企业设备的引进使用和消化再吸收比例大多在1∶0.06左右,而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大多在1∶5或1∶8之间。因此,为激励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可考虑对科技人员给予更多的税收激励措施:对高科技人员与创新项目挂钩的收入给予一定的个人所得税优惠;对高科技人员在技术成果和技术服务方面的收入,可比照《个人所得税法》中有关稿酬所得的规定,按应纳所得税额减征30%或更多;对科研人员从事研究开发取得特殊成绩获得的各类奖励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以激发企业科技人员的创新精神;对研发人员转让专利、发明和国际标准获得的收益,以技术入股而获得的股权收益,实行定期免征个人所得税政策。
4.提高企业认知水平和政策运用能力。企业员工尤其是高管对税收的认知和关注度非常重要,必须提高,它直接影响到企业对税收政策的遵从度和政策运用能力。因此,税务机关和其他政府管理部门进行税收宣传和纳税辅导时,应关注企业高管群体,把影响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信息及时传递到企业高管,提高企业高管对税收政策的认识,提高税收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叶舒雯.打造微波通信等核心竞争力产业[EB/OL].泉州晚报,http://szb.qzwb.com/qzwb/html/2013-10/17/content_583644.html.
OECD.Tax incentive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Trends and Issues,2001.
国家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2011年第34号[EB/OL].审计署,http://www.audit.gov.cn/n1992130/n1992150/n1992379/3071301.html.
青岛地方税务局.对青岛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实际情况的调查分析[EB/OL].中国税务网,http://www.ctax.org.cn/swhy/jcyj/ywyj/201201/t20120112_654005.shtml.
彭慧龙,向阳.全州地税部门实现全年税费收入计划EB/OL].恩施新闻网,http://www.hb-l-tax.gov.cn/gzhd/rdzt/swzt/xcbd/201106/t20110610_60086.shtml.
安徽省科技厅.2011年度安徽省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力度加大[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http://www.most.gov.cn/dfkj/ah/zxdt/201209/t20120929_97026.html.
8.和谐企业社区的基本特征 篇八
创造“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前提
小区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活动空间,小区环境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态度、文明程度和参与建设和谐的力度。一个设施陈旧、污水横流、垃圾成堆的小区环境,很容易成为助长不文明行为、引发各类矛盾的“催化剂”,而一个高雅、整洁、优美、文明的生活环境,肯定会被居民热爱、珍惜,成为修心养性、营造和谐的“净化剂”。创造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就是要完善小区配套设施,培养居民节约、环保、卫生的良好习惯,净化、美化、绿化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一是要按照现代化、智能化、规范化的标准,加快小区基础设施改造,特别要抓好对新建小区的施工质量和物业管理的前期介入,努力创建一个设施完备,生活便利的生活环境,让居民得到高层次的心理享受。二是积极推行“绿色物管”新理念。不断提高小区的绿化管理水平,按照小区的地理位置和房屋布局、居民的文化程度和工作性质,设计一些独具特色的绿化方案,栽种一些个性鲜明的花草树木,使小区内的房屋建筑风格、配套设施水平、绿化艺术品位与居民人文特点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给人以“温馨、自然、优美”的视觉享受。同时,要大力开展“节约型社区”建设,引导社区职工和辖区居民,从自身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度电,养成崇尚节约的良好行为习惯。三是要抓好环卫保洁管理。环境卫生是一个小区的脸面,既反映了物业管理水平,也反映了居民的文明水准。多年来,胜中社区发扬“精、细、美”的胜中精神,先后建立了“半月抽查、双月检查、考核排序、奖优罚劣”的考核机制,实行了物业管理巡检制、楼道检查表制,不断提高物业管理水平,为居民创造了优美洁净的生活环境,受到一致好评。
提供“温馨便捷的优质服务”,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基础
居民对生活的满意程度是衡量社区和谐与否的重要指标。提供温馨便捷的优质服务,就是要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以居民是否满意来检验和谐社区建设成效。一是要在优质服务上下功夫。社区要关注居民的不同需求,大力推行“首问负责制”、“素质人居”、“总台式服务”等新的理念,及时解决居民关心、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特别要抓好440服务、抄表收费等窗口建设,制定严格的服务标准、服务时限、服务规程,对居民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快速反映,及时解决,让居民在享受物业服务的过程中,感受温馨、体会和谐,促进居民与社区之间的和谐互动。二是要在特色服务上做文章。让自己的身体更健康,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和谐社区建设的重点问题,社区医疗卫生和学前教育系统要以满足居民需求为动力,积极培育糖尿病、结石治疗、心脑血管、儿童保健等特色专科,大力开展幼儿思维训练、感觉综合训练、蒙氏教学、幼儿情景教学、宝宝乐园等特色教学,让居民在和谐创建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不断提高参与和谐创建的积极性。三是要在人性化服务上见成效。社区管理服务是直接与人相处的活动,关心人、帮助人、满足人是提高社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创建和谐社区的重要环节。因此,社区要积极推行“礼仪服务”,在接待居民来访、上门维修服务、抄表收费售电等各个环节,制定礼仪规范,在满足居民物业服务需求的同时,进一步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为创建和谐社区奠定情感基础。
维护“安全稳定的社会秩序”,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关键
我国正处在“加快发展机遇期”与“各类矛盾凸显期”相互交织的特殊阶段。在这一时期,各类热点问题、利益冲突和突发事件对社会心理、群众情绪产生很大影响。维护安全稳定的社会秩序,就是要采取综合措施,保障社区安全稳定、辖区秩序井然、群众安居乐业。一是要树立安全发展观念。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发展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科学发展首先要安全发展,关注和谐首先要关爱生命。我们要把关爱职工居民生命健康,放在社区管理服务的第一位,不断加强安全教育和监督管理,大力推行HSE体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执行《安全生产问责制度》,筑牢安全生产的根基。要突出加强对民用天然气的安全管理,切实维护职工居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权益。二是要深化“平安社区”创建。安居才能乐业,乐业才有和谐。当前,社区流动人口不断增多,入室盗窃、拦路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日益猖獗。社区要进一步加强社区治安管理,积极构筑以社区民警为主体、以社区治安巡逻队为主力、以家委会为依托、以百户治保员和门卫为骨干、以辖区居民义务巡逻为补充的群防群治网络,加大人防物防技防投入,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分子,为构筑和谐提供安全屏障。三是要全力维护大局稳定。稳定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没有稳定就谈不上和谐。社区党组织要把维护稳定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建立完善稳定工作承包网络和应急预案,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将各类不稳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要认真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小区、进入家庭,听取群众呼声,了解群众心愿,妥善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防止矛盾的积累和激化。要抓好非在职党员教育管理,引导他们在和谐建设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建设和谐社区的支撑
和谐始于内心。良好的心态、健全的人格、文明的言行,是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就是引导居民群众讲文明、讲道德,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一是要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居民由于生活空间相对封闭,有时在认识问题上存在较大的片面性,处理问题也比较偏激,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现象。社区要运用各种手段,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各类人员认清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把握国民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以达到开阔视野、了解大局、顺应形势、平衡心态的目的。二是要倡导知荣明耻的道德风尚。思想文化、道德规范对人际关系具有调解和整合的功能。社区要运用各种手段,大力宣传“八荣八耻”的具体内容,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楼栋、文明单元”创建活动,引导居民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创建和谐提供道德支撑。三是要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文化艺术对于充实精神世界、提高生活质量、舒缓心理压力、促进社会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社区要把弘扬社区先进文化作为和谐创建的重要内容,抓好社区图书馆、小区广场、文体活动室等文化场所建设,为居民参与和享受文化生活创造良好条件。要按照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原则,组织居民成立老年合唱团、京剧联谊会、居民秧歌队等业余文化团体,鼓励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进一步提高居民的境界、情趣、品位,培育乐观、豁达、宽容的良好社会心态。
营造“团结协作的共建氛围”,是建设和谐社区的保证
和谐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营造团结协作的共建氛围,就是社区与主营单位、小区居民共同管理社区事务,密切配合,功能互补,形成合力。一是社区与地方政府和谐共融。要始终畅通与地方政府的主流合作渠道,积极构筑稳固良性互动的合作协调机制,做到思想上多沟通,感情上多交流,重大决策定期通报,切实消除合作梗阻,打通合作通道。要进一步强化联防联治防控体系,与地方政府联手联力,共同维护社区治安稳定。要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使油地双方职工群众在心理上消除隔阂、加深了解、走向融合。二是社区与主营单位和谐共建。社区要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驻共建、促进发展”原则,与主营单位开展各种形式的共建活动,形成思想工作联做、生活环境联建、社会治安联防、公益事业联办、社区文化联谊的良好局面。要发挥社区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医疗服务到前线、文艺演出到前线、志愿服务到前线等活动,支援主营单位的生产建设。要加强与中小学的联合,深入开展“小手拉大手,共建文明社区”活动,为青少年开辟社会实践的基地。三是社区与辖区居民和谐共处。在现代社会里,严密的防盗门和自身的心理防线使“社会人”变成了“个体人”,邻里之间虽然仅有一墙之隔,却互不相识。为此,社区要广泛开展“邻里守望”、“楼道互助”以及“亲情小区、亲情楼栋、亲情家庭”等活动,让疏远的人亲近起来,让冷漠的人热情起来,让孤独的人充实起来,共同把社区建设成为有亲和力、有凝聚力的幸福家园。要关注困难群体的疾苦,广泛开展“扶贫助困献爱心”活动,下大气力抓好再就业工作,让他们切实体会到和谐社区的温暖。
形成“竞相迸发的发展活力”,是建设和谐社区的根本
发展依靠群众,发展为了群众,发展的成果让群众共享,这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也是创建和谐社区的目标所在,更是激发社区发展活力的重要途径。形成竞相迸发的发展活力,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优化管理运行机制,提高经济、社会、环境效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发展的成果惠及到广大职工和居民群众。一是要依靠深化改革增活力。社区是改革的产物,随着油田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的变革将进一步向纵深推进。各级党组织要教育引导职工群众,正确处理改革与和谐的关系。改革与和谐是事物发展的两个方面。改革是为了推动社区在更高层次上的和谐发展,而和谐是推进改革、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如果我们把改革的步子缓下来,把发展的速度减下来,也许能够使某些正在显露的社会矛盾暂时退隐下去,使某些比较尖锐的社会矛盾暂时缓和一下,然而长期拖下去,只能造成人民内部矛盾的“积蓄”效应,从而使解决矛盾的工作陷入更大的被动乃至成为死结,最终损害的还是职工群众的利益。而和谐创建是在承认这些矛盾、冲突的基础上,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正确化解矛盾、消除冲突,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创造安定团结的良好环境,推动社区的协调发展。二是坚持推动创新要活力。要发挥职工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推行管理服务创新活动,培育和谐向上的团队精神,锤炼个性鲜明的服务品牌,为推动社区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三是转换经营机制强活力。要积极适应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行、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的新要求,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鼓励基层职工自觉到外部市场中去锻炼队伍、增长才干,学会用市场的机制、市场的观点、市场的方法去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用发展的成果激励职工的斗志,努力闯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四是调动一切力量添活力。居民是和谐社区建设的主体,离开了居民的参与,和谐社区建设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要采取各种措施,引导辖区居民积极参与到和谐社区建设中来,为小区建设建言献策,贡献力量,形成“小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良好社会氛围。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大课题,建设和谐社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工作中积极探索,认真总结,大胆实践,开创和谐社区建设的新局面,为和谐油田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企业技术中心基本情况】推荐阅读:
高新技术企业情况09-22
高新技术企业情况说明08-07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08-01
企业技术改造广东08-19
高新技术企业自查08-31
服务企业技术创新09-25
高新技术企业名单10-26
区级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09-05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07-08
涂料生产企业安全技术规程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