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2024-09-02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共9篇)

1.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篇一

导入时先让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随后通过一个“为什么结果都不一样”的提问很自然地引出测量单位和测量方法。教学认识厘米时,先让学生发挥想象,随后通过实物来感受1厘米的长度,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

量小棒长度时,我能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学习,探索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然后教师以规范的动作,标准的测量方法量给学生看,让学生与自己的操作产生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产生顿悟,从而掌握量的要领;最后再亲自实践,使知识技能的掌握经历了由浅到深,由表及里这样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1、作业批改:

复习了100以内一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学生能比较正确的进行计算,但在计算的准确率上有了下降的现象,很多学生不认真看清符号,在计算上出现了计算上的错误。因此,需要在早自习中对学生进行分类的计算方法复习与练习,同时,要在计算前督促和提醒学生要认真看清楚符号,认真的进行计算。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跟踪记录:

新学期开始,学生的学习状态不佳。多数学生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在课堂上,还需要教师多关注学生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周我预设跟踪整体,使全体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注意力,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

2.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篇二

一、第一次教学

(1)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通过故事引入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去量。(板书:长度单位)

(2)观察操作,探究新知。①认识直尺。②认识1厘米。③认识几厘米,揭示几厘米和1厘米的关系。④用厘米量。

(3)巩固应用。①一场测量比赛的情况报道。②量实物:选择你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它的长度。

……

这是《认识厘米》的第一稿设计,实施课堂教学后,我们组内教师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采用故事引入,大约用时6分钟,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而前一节课,已经让学生学习了《统一长度单位》一课,让学生感受过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这里的故事引入还有必要吗?需要花费这么多时间再让学生去感悟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吗?

(2)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学生能在物体中抽取出长度是一条线这一概念吗?他们拥有这样的能力了吗?我们整节课下来,有让学生感悟到什么是物体的长度了吗?再者,单位这个词语,学生从来没接触过,一板书出来他们理解吗?我们有给他们建构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样的过程了吗?

(3)认识1厘米,尺子上找,课件每个1厘米一段段弹跳着显示比较好,但只让学生说、看,就能很好地建立1厘米是一段的概念吗?还有没有更多地方让学生感悟到1厘米是一段呢?比起用小正方块等材料,用小棒比画,更能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是一段的概念,1厘米的小棒已经是一条段的感觉了,不需要学生再在实物上抽取出长度的感觉了。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还要带领学生抽取实物中“线性”的1厘米。

(4)让学生理解几厘米是“段”的延续(几个1厘米),只通过学生用眼观察就能建立地起来吗?这个环节的设计怎么更合理呢?另外,由1厘米到3厘米这样的认识梯度,层次还是偏高。

(5)用厘米测量的方法在教学1厘米时介入,还是几厘米时介入呢?课堂教学上来看,用厘米测量与认识厘米显得联系不够, 有些脱节,是为了测量而教学测量的方法。

通过组内争鸣与深度研讨,最终在以下几个方面达成了共识。

(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虽然上节课学习过,但本节课还是需要,时间上则要减少,不是单纯地让学生重新建构,而是以回顾的目的为主。

(2)生活中的长度单位并不是只有国际长度单位,一拃、一块橡皮、一颗纽扣的宽度等都可以作为长度单位来使用,只是交流不够方便,因此,必须让学生感受1cm也同一拃、一块橡皮一样, 是我们全世界人们为了交流方便而规定的用来度量长度的单位。用1cm这个单位去度量的过程也应展示出来,而不仅仅只展示用直尺上抽象过了的1cm。

(3)对物体长度的感知,应该让学生突破由点到线,建立1厘米的“段”的概念。除了说,课件直观演示,用1cm小棒比以外,还应寻找更多的方式放大每个小细节让学生建立1厘米这一“段”的概念。

(4)用厘米测量的方法的教学应该时刻渗透在认识厘米的各个环节中。

基于以上探讨,我们对上面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将教学设计细化为以下六个环节,并展开了说、描、画、比画等各种活动,通过类比和对比,使学生明晰1厘米是一个度量长度的单位,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二、第二次教学

(1)引出长度单位“厘米”。①描述蜡笔的长度中引出“单位”。②说明“厘米”是一个单位。③揭示课题:认识厘米。

(2)感悟长度单位1厘米,经历尺子的形成过程。①(出示小木条)小木片有多长,我们可以用什么做单位来量出它的长度呢? ②我们以后测量物体的长度时,都带很多1厘米,边摆边数,你觉得怎样?

(3)认识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①尺上找1厘米。②借小棒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刚刚我们找的1厘米都是屏幕上放大了的1厘米,真的1厘米就在我们的小袋子中,把你认为大约是1厘米的那根小棒拿出来。③借食指的宽度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④现在你能用手直接比画出1厘米吗?你是怎么比画的?

(4)认识几厘米。①认识2厘米。②认识几厘米。

小结:有几个1厘米(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5)用厘米测量,培养估测意识。①取出最长的小棒(5厘米),它的长度大约是几厘米?你是怎么估的?②那到底是几厘米呢,用尺子来量一量。③课件出示另外一种量法。(小棒对准尺子的2~7)

有个小朋友的尺子断了,你觉得尺子这样放能测量出小棒的长度吗?

明明小棒的右端对准7,怎么是5厘米呢?(课件演示:一段一段去量)

(6)量实物。①选择你最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可以独立量, 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量。②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7)总结回顾。①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个新朋友?1厘米有多长? 用你的手比画比画。②说说用尺子测量物体时要注意什么。

“认识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课的又一教学目标。第一次教学中设计了“指一指,看一看,找一找”等活动,并提供了1厘米的学具,让学生来体验1厘米的实际长度,从学生的反馈不难看出,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知道了1厘米的概念,却没有建立清晰的1厘米的长度观念。而第二次教学同样为每个学生提供了1厘米的学具,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这比单纯根据直尺上的刻度来体验更为直观;同时设计了“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小棒比、食指比、用手比画”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参与数学活动,从而真切地体验到1厘米是“段”的感觉。第二次教学设计的“体验1厘米有多长”的几个活动,同第一次通过观察、小棒比画认识1厘米相比较,显然认识的深度是不一样的,学习的体验也是不一样的,学生对于1厘米的长度观念的建立更牢固,对于1厘米是“段”的认识更深刻。

3.《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三

1.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3.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建立1厘米的表象,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每生1厘米、7厘米的小棒各一根。

学生准备:直尺(每生一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故事引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双手相互配合,能帮助我们完成很多事情。我们来认识一下我们的手指朋友吧: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大家像老师这样,四根手指并拢,大拇指尽量往外伸。看看哪两根手指指尖之间的距离最远啊?

根据学生回答介绍:像这样伸开以后,食指指尖到大拇指指尖的距离就是一拃。

师:关于“拃”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想听吗?请仔细听,听听故事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儿?

播放故事《阿福的新衣》。

师:大家听到了阿福穿上新衣很不高兴,小徒弟也很纳闷,这是怎么回事呢?谁来说一说?

2.学生同桌讨论,交流看法。

学生可能说:

(1)师傅和徒弟的手不一样大。

(2)两人的一拃不一样长,应该用同一个人的手去量。

……

(只要学生说得合理,都要予以肯定)

追问:怎样做才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指名学生回答,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小结:看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必须有统一的标准。为了测量的准确和交流的方便,人们发明了尺子。

学生交流生活中见过的尺子,老师列举常见尺子的用途。

认识尺子:刻度、刻度线、单位“厘米”。

揭示课题,板书:厘米(cm)

【设计意图:以故事引入,并给学生留下悬念,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也为学生体会测量长度需要工具和统一单位的重要性创设了具体的情景。】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认识1厘米。

谈话: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让学生在直尺上找一找,比一比,还有哪些刻度间的长度是1厘米。

学生交流:

(1)从刻度2到刻度3是1厘米。

(2)从刻度3到刻度4是1厘米。

(3)……

结合学生回答小结:在尺子上,每相邻两个刻度(也就是1大格)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师:请同学们对照尺子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让学生借助长度为1厘米的小棒来比划一下;放下小棒,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再用手势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师:通过摸、想、比划,你感觉1厘米怎么样?

小结:所以在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或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学生讨论交流。

课件播放老师找到的一厘米(食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

【设计意图:通过摸、想、比划,将抽象的1厘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物体,让学生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体会1厘米的实际意义。】

2.认识几厘米。

(1)从0刻度到3刻度之间的一段有多长?从0刻度到5刻度呢?你是怎么知道这些长度的?(板书:数一数)

结合学生回答总结:从0刻度开始,到几就是几厘米。

(2)从2刻度到6刻度是几厘米?

学生交流:

(1)数格子的办法(教师强调一大格就是1厘米)

(2)我是算出来的,用6-2=4,所以是4厘米。(板书:算一算)

小结:如果不是从0刻度开始,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的小的刻度数,差是几就是几厘米。

3.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

(1)怎样测量一拃的长度。

师:如果我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大约长度,可是又没带尺子,这个时候怎么办啊?可以让我们的小手来帮忙,怎样测量1拃的长度?

学生尝试测量自己的一拃是多长,然后交流测量的方法。

预测方法可能有:

(1)用其中的一个手指对准0刻度线。

(2)手指对准“1”或其他刻度线。

……

估一估:老师的1拃大约有多长?找学生上来测量一下。

追问:通过刚才测量拃长,大家发现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多指名几位同学发言,尊重学生的想法,给学生充分动手操作和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测量、比较中,自己感悟测量的方法。】

(2)怎样测量一根小棒的长度。

估一估:请同学们拿出绿色小棒,估一估这根小棒大约有多长?

量一量:请同学们动手测量一下这根小棒的实际长度是几厘米?

学生交流,并说一说测量的过程。

小结:结合学生的交流,总结测量儿歌,帮助学生掌握测量方法。

测量长度用直尺,物体放平是第一,左端要与0对齐,看看右端对着几,长度就是几厘米。

判一判:哪种测量方法是正确的。

交流汇报,重点说一说不正确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对厘米的认识更加深刻了,估测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更难得的是他们尝试着独立解决问题。】

三、拓展提升,练习巩固

1.怎样用断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同学们都有尺子,可以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老师只有一把断了的尺子,还能测量出小棒的长度吗?

课件出示:如何用一把断尺测量一根小棒的长度?

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可以让小棒的一端对齐刻度3,对齐刻度4……

2.练习:我当小裁判,谁跳得远?

四、全课总结

让学生谈谈所学、所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学习的主要内容,表达真实的感受,不但总结知识点,也帮助学生总结数学学习方法,进一步提升学生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课外实践

你还想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课下进行测量,同桌交流。

4.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内容:

这部分主要是厘米的认识,先教学生认识厘米,再教学用厘米量。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和线段长度。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讨论、分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的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可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确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

教具准备:多媒体、直尺、长度为8厘米的纸片 学具准备:直尺、生字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礼物,大家看这是什么?

二、自主探究新知。

1、认识刻度尺。

请小朋友们把你的尺子拿在手中,仔细观察尺上有什么秘密? 为了方便观察,老师这儿有一把放大的刻度尺,把自己看到的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说看到有数字,0、1、2、3、4……).我们大家来读一下。这些数字是尺子上的数。(学生齐读)尺子上还有什么呀?(许多长长短短的小竖线)

这些长短不一的竖线叫刻度线,在每条长的竖线下面都对应一个数字。这条刻度线下面对应着1,是1刻度线;这条刻度线对应着2,是2刻度线;最左端这条长刻度线下面对应着0,叫0刻度线,在这里表示起点。

细心的小朋友还发现尺子上有什么呢?(厘米)仔细观察你的直尺上写着什么?(字母cm)

这两个英文字母,你们猜猜它表示什么(表示厘米。)

对呀!这两个字母就是厘米的英文写法。

(板书 长度单位:厘米 cm)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认识厘米这位新朋友。

(板书课题 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小朋友们,你知道1cm有多长吗?猜一猜

看这把放大的尺子,左边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从刻度4到刻度5也是厘米,那么真正的1厘米有多长呢?你们能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吗?拿出你的刻度尺,找一找:0刻度在哪里?从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从1到2是几厘米?从3到4呢?同桌说一说。

(学生上台指指0刻度在哪,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从3到4是1厘米。)

同学们发现了每相邻两个数字中间这一段就是1厘米或一大格就是1厘米。

咱们已经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其实生活中有很多长度为1厘米的物体,同学找一找,有哪些物体长度是1厘米?

找找我们的小手上有没有1厘米?(食指指甲的宽度。)

找找我们的生字本上有没有1厘米?(田字格一条边的长度是1厘米。)

3、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也找了生活中1厘米的物体。那么想知道2厘米、3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在直尺上找一找,指一指,同桌互相监督,说一说。

(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为什么这是2厘米?

(两个1厘米就是2厘米。)

你的意思是说0到1是1厘米,1到2是1厘米,两个1厘米就是2厘米。说得真好,大家掌声送给他。他在认真思考真棒。

谁还找到其他的2厘米?

(从2到4)

4、用厘米量一量

尺子不仅秘密多,它的本领还很大,看看它在生活中有哪些用处?

(出示课件例3)数一数,蜡笔的长度是几厘米,线段长的长度是几厘米,完成62页例3。

谁来说一下你是怎样数的,测量结果怎样?(学生上台说一说,数一数)

仔细观察,在量蜡笔长度时,蜡笔的最左端和尺子的什么对齐?蜡笔的方向和直尺的方向又怎么呢样呢?

(蜡笔的最左端和尺子的0刻度对齐,蜡笔的方向和直尺的方向一样)发现蜡笔的右端对着的刻度和蜡笔的长度有什么关系?(都是8)

现在老师这有1个长方形纸片,谁来教教老师怎么测量呢? 教师展示:故意把直尺的最左端和纸片的左端对齐,(不对,应该是和直尺的0刻度对齐),直尺故意放斜,(不对应该和纸片方向一样),教师慢慢移动直尺,直到方向一样,(学生可能会说好了)。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1、(出示课件)说一说哪一种量法正确?为什么呢?小组间讨论。完成62页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判断,小组活动)谁来说说?(第一个,错)为什么?

(长方形纸没有和0刻度对齐)第二个,……;第三个,……。

2、看来大家都掌握了,继续挑战,(出示课件)下面的线段各长几厘米?动手数一数,量一量,看看数的和量的一样吗?找其中1条线段给同桌说说,你是怎样数的、量的。

(小组活动,1人上台演示)

大家仔细观察,第一条线段的最左端和最右端所对应的数和线段长度的数,这三个数有什么关系?

(用一个减法算式表示,4-1=3)

不用数,只用计算你能说出线段的长度吗? 谁来说说?

(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四、课堂总结 拓展延伸

刚才我们测量时是厘米帮忙,现在愿意给老师帮忙吗?量一下教室的长吧。

(啊)

怎么了,有困难吗?

(太长了)

5.《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篇五

“厘米的认识”这节课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第一节,对于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节课,从儿童的认知心理出发,给学生留出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充分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新知,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设计时,突出以下特点:

1、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学生动手操作。

(皮亚杰)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方式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2、建立表象,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本节课,注重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思考、测量、判断、验证的活动过程。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习、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注重合作探索,培养创新意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不同侧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在生活中具体观察,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观察尺子,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一厘米有多长。会以厘米为单位测量长度。

3、在学习中,我们要认真观察、勤于思考。

重点:

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难点: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活动中体会厘米的意义,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及意图:

一、谈话,同意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同学们,看看我们这儿的桌子,好不好?学校准备再添置一批一样桌子,你能量量它有多长吗?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测量并汇报测量结果。

师:大家的方法真多啊?为什么你们的说法不一样呢?

测量同一个物体,所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就不同。看来啊,要有一个统一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才好啊(出示各种工具),我们测量物体时一般用米尺,有了统一的工具,还要有统一的测量单位才行,孩子们请看:

妈妈的身高165厘米

文具盒长20厘米

英语课本长23厘米

这些测量结果都是以什么作单位的?(厘米)板书:厘米,孩子们读一遍,现在你知道厘米是什么了吗?(一个长度单位)它不是我们吃的黑米、红米、小米、大米、它是一个―――――(长度单位)?面对一个新的单位名称,孩子们,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预设:1、1厘米有多长?2、怎样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那么这节课我就一起这节课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吧?再说一遍,哪两个问题?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仔细观察、还要善于动脑思考哟!(暗中告知孩子的“起点导航”)

(设计意图:结合身边的生活情境,有助于学生感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尝试探究

孩子们,拿出你的尺子,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尺子上都有什么?

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有多长?

三、小组互助(一)

活动要求:

1、拿出你的尺子,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尺子上都有什么?

2、在小组内,说说你的发现。

四、反馈点拨

学生汇报:尺子上有――

(数字、竖线、0、还有cm)

解释“0刻度线”

师:尽管我们用尺子可以去测量的物体可能不相同,但1厘米可是相同的,你能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有多长吗?你是怎么看的?

从0到1,从1到2,从2到3、、、(一句话每相邻的两个数间距离就是1厘米)。

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说说身边有哪些长是1厘米的物体呢?

我们了1知道厘米的长度,也找出了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孩子们伸出你的小手用手指比划下1厘米有多长,再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知道了1厘米的长度了,你能在尺子上找到2厘米有多长吗?5厘米呢?

师:孩子们,刚才通过我们观察知道了1厘米、2厘米、5厘米有多长,你说知道这些是为了什么呢?

(学会测量物体)

怎样以厘米为单位测量物体呢?这也就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参与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比一比1厘米的大约有多长,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一系列活动,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识过程,有利于学生加深对1厘米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小组活动(二):

活动要求:

1、先估一估手中的纸条有多长?

2、自己动手测量,在小组内说说测量方法和结果。

反馈点拨:

根据孩子测量的方法及结果,及时进行点拨。

总结:测量物体时,先用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同桌再互说一遍。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估计―验证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在学习测量方法的同时,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五、课堂评价:

1、看看这几位小朋友测量的对吗?

2、小红的尺子折断了,在测量时她遇到了难题,你能用学过的知识帮帮他吗?

铅笔长?厘米

(设计意图: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乐趣)

六、课堂总结:

在上课开始我们提出了两个问题,到现在为止,你感觉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吗?一厘米有多长?知道了吗?说说第二个,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反思,再次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结束语:

孩子们问题解决了,你们高兴吗?其实啊都是你们在课堂上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结果,你们不但收获了知识还收获了很多的快乐,厘米只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一员,下节课我们接着认识另外的一员长度单位。回到家,用尺子量一量你喜欢的物品的长度。好吗?孩子们,下课!

6.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篇六

“认识厘米”是在学生“认识线段”的基础上教学的,这是学生认识的第一个长度单位。也是今后学习“米、分米、毫米、千米”等其他长度单位的基础。抓住重点,认识“1厘米”。“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一)抓住重点,认识“1厘米”。“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认识。为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估一估,量一量。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长度单位表象进行估测,再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

3、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总之,在“厘米”概念的教学中,利用量、看、找等环节,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切实、清楚地建立起“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

在认识1厘米时,我并没有直接告知学生1厘米有多长,而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直尺上“找一找”并“指一指”:1厘米有多长?并且利用听录音的形式,侧重识记“在尺子上,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然后利用反问的形式追问学生“是不是只有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借此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再认一认,在尺子上,还有哪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当学生有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后,再利用小棒,让学生用两根手指比划比划,1厘米有多长?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接着,又让学生“找一找”、“估一估”,在我们身边或身上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也是大约1厘米,使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反复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建立正确而清晰的1厘米的表象。

(二)运用迁移,认识“几厘米”。如果说“认识1厘米”已经建构好了,那么“认识几厘米”就变得简单多了。在认识几厘米时,一般学生都能正确说出物体长几厘米。于是我反问他们:“你是怎么知道的?”,当学生不能正确的说出为什么是几厘米时,我顺势引导“几厘米就是有几个1厘米”,并运用动画的形式,使知识的呈现更形象、直观,学生在观察、比较、迁移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学会了新知识。这样的设计,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当学生认识了“1厘米”和“几厘米”之后,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直尺进行测量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使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方法,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

(三)学会测量,实际应用。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知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观经验,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和迁移。

认识了尺子上的“1厘米”、“几厘米”之后,教会学生用尺子进行测量,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也理解了掌握长度单位、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的意义。

(四)巧用奖励,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二年级的学生因其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很难长时段保持注意力集中。于是,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充分参与学习过程。我设计了分小组的秩序类五角星排行榜和分个人的问答类五角星奖励方案,以求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分小组的秩序类五角星排行榜指的是在活动和练习环节,如果本组整体秩序良好,活动时遵守课堂纪律,练习时认真完成并且速度较快就可以得到一颗五角星。分个人的问答类五角星奖励指的是当回答问题时举手被叫声音响亮,思路清晰,回答正确就可以得到一颗五角星。上课结束后,酌情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表扬。

回顾整节课,在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7.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篇七

一、现象与剖析

回放片段1:模仿老师做

(1)谈话:你们知道自己的课桌有多长吗?没等学生回答,教师示范用笔袋量一量,有5个笔袋那么长,然后再请学生自由选择用喜欢的工具量。

(2)思考:同样的课桌,为什么大家量的结果却不一样呢?(用的工具不一样)

(3)说明:测量长度的时候,要想获得统一的结果,我们得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是长度单位。

(4)引题:今天我们就认识其中一个长度单位———厘米。

(5)出示直尺。

教师通过谈话引发认知矛盾,让学生产生对统一单位的认知需求,然后进入直尺的学习。但是,由于教师先介入,示范用笔袋丈量长度,教师测量长度没有选用直尺,学生心领神会,选用铅笔、数学书、橡皮等工具模仿测量。虽然学生按照教师的意愿去做,但并不代表他们消除了心中的纳闷:测量长度怎么不用直尺?这样看来,“直尺”何时出场是服务于教师的需求而不是学生。

回放片段2:按照要求做

(1)初识:用PPT展示一把直尺,找出里面的1厘米。

(2)小结:每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3)再认:让学生在自己的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比划长度。

(4)举例:学生例举自己小手的长度、水彩笔的长度……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说过,保持和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关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奋的程度。学生脑海里的1厘米和实际的1厘米大相径庭,教师本来想给学生一个清晰的1厘米的表象,所以借用PPT放大信息,为的是使学生看到每2个数字之间存在一段距离,由于PPT的强烈刺激,令学生接受了虚幻的1厘米,学生大脑对表象的建立并不会按照教师的要求,只有首次真实的感知,才能让学生建立准确清晰的表象。

回放片段3:可以这样做

(1)提问:在尺上0~2之间是几厘米?0~3呢?你还能找到几厘米?

(2)思考:那么3~9是几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3)回答:我是1厘米1厘米数出来的。

(4)追问:还有别的方法吗?(没人举手)教师用充满期待的目光搜索全班,终于有学生说9-3=6。

(5)总结:原来我们可以用后面的刻度减掉前面的刻度。

(6)推广:你们会像他这样算吗?

一条线段的长度,在于它由几个单位长度组成。假如会用减法计算线段的长度,对学生的思维而言无疑是一种提升。但是像上面片段中那样引导,学生思维真的能得到提升吗?他们真的明白为什么要用后面的刻度减前面的刻度吗?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可替代,学生的理解也催熟不得。教师没有合理解释用减法求长度的道理,也没有让学生看到其背后的真相,学生没有经历和感悟,又怎么会有思维的发展呢?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都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以致让教学围绕着教师的意愿转。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无论何种教育,归根结底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选择与建构,才有可能真正形成学生发展的现实。所以,当学生有真实的需求、真实的感悟和思考时,学习才算真正发生。教师应当如何帮助并呵护学生的真实学习呢?仍以“认识厘米”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构与反思。

二、重构与反思

1.有真实的情境才有真实的需求。

重构:故事导入,产生统一单位的需求。

(1)谈话:同学们,今天上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久到那时候人们根本没有发明直尺。那时,裁缝师傅给顾客做衣服是用什么方法来丈量的呢?(出示古人用手量衣服的图,教师介绍一拃,让学生学一学,看师傅做的一件衣服有多长)

(2)猜测:两个徒弟学会了这个方法,各自做了一件衣服。你猜谁做的衣服长?(学生基本上都是猜5拃的衣服长,见证真相时又目瞪口呆)

大徒弟做的衣服长4拃,小徒弟做的衣服长5拃。

(3)思考:同样用手量,要怎样才合理呢?(学生一致认为要用一样大的手量)

(4)回顾:当我们一拃一拃的丈量时,多么像用一根同样长的小棒在不断的移动,所以人们从中受到启示,是不是可以制造同样长度的小棒来测量。

(5)出示:用来测量的小棒有好多种,今天老师只带来了其中的一种。(出示1厘米长的小棒)

反思:为了方便交流和比较,测量长度时需要采用统一的标准,所以才产生了“厘米”这样的长度单位。教材编排中采用不同的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因为工具的不同导致测量结果的不统一,而没有关注到是工具的长度不统一才影响了测量的结果。直接从使用同一测量工具入手,让学生的眼睛能见证是因为测量工具长度的不统一才导致测量结果的不合逻辑,这样“厘米”的诞生便找到真实的根源。与此同时,正是这种真实情境的驱使,才“逼”得学生对统一测量单位产生真切的需求。

2.有真实的感知才有真实的表象。

重构:放慢脚步,让表象的建立更精细。

(1)谈话:当你看到“1厘米”的第一眼,你最想说的是什么?(短有短的好处,人们通常用它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揭示课题:猜猜它有多长。(1厘米)

(3)建立1厘米的表象:让“1厘米”小棒躺在手心里,走进脑海里,想一想它有多长?打出1厘米的手势,同桌互相检测。

(4)举例:到身边去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5)估计:2厘米大约有多长?能用手势比划出来吗?(学生摆小棒验证2厘米就是2个1厘米)

(6)引导:你还能估计出几厘米的长度,说说你的想法,并且用小棒验证。

反思:学生的思维带有直观形象性,他们是有所感才有所思,然后才有所知的。若能提供清晰具体的感知材料,他们感知了一定的数量,感知到一定的程度,抽象思维就悄悄开始了。鉴于“厘米”是一个规定的长度,不能长也不会短,尺上的厘米又都隐身了,不具有直观形象性。所以,我采用精确的1厘米长的小棒充当模型,让“厘米”看得见、摸得着,在学生充分感知后,再隐去模型,想象它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准确鲜明的表象。紧接着请学生到生活中找“1厘米”,并对1厘米1厘米累加后的长度进行估计,此刻学生对1厘米的表象清晰可辨,甚至还不断鲜活生长。我想,正因为学生和1厘米有了如此真实的接触感知,所以表象的建立才会精准深刻,“厘米”的空间长度观念建立才到位。

3.有真实的建构才有真实的思考。

重构:生成直尺,突破量法的多样化。

(1)谈话:10厘米的线段有多长,估计并验证。(出示10段1厘米相连的线段)

(2)造尺。

(1)标数:现在这条线段有多长?(学生数数,教师标数字)

(2)标0:这条线段是从哪儿开始记录长度的?

(3)造尺:标刻度、加框、加单位cm。

(3)认识尺上的1厘米。

引导:拿出你造的尺,看看最大刻度到几?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它是怎样造出来的?你能在上面找出“1厘米”吗?

(4)动手测量。

(1)组织学生量长方形的边,请学生介绍量法。

(2)教师配以手势表示其长度,刻度0到刻度6就是6厘米?谁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5)学习量法。

(6)游戏:猜猜帘布后面的长方形有多长?

反思:使用直尺是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本领,也许有的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就已经会使用直尺了,但他们不明白测量长度其实是长度单位的累加,如3厘米的长度包含3个1厘米,而不论起点在哪里。本课中,让学生亲手制造直尺,用1厘米1厘米的小段连成一把直尺。有趣的动手造尺,让学生再次见证:量长度是到尺上去对照厘米数,对照到几个厘米就是几厘米。当学生概括领悟出“0到几就是几厘米”后,再让学生猜长度,让学生的关注顺理成章地聚焦于“起点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我把学生这种智慧的思考归结于:因为学生有了亲手构建直尺的经历,在“知其所以然”后获得了深刻的理解。

8.从《厘米的认识》浅析以生为本 篇八

【关键词】《厘米的认识》 以学生为主体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268-02

学校生本教育改革,相应号召,我带着学生进入改革的行列队伍中,自己利用课下时间阅读理论书籍,学习生本理念,在课堂上一点一点的摸索前进,由于一开始就“大跃进”,完全的解放了学生,学生自己看课本,小组内解决问题,一节课下来感觉特不好,是真的以学生为本了,但由于老师基本功和自身素质的欠缺,课堂上很乱,这个时候明白了基本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的必要性。一年级的孩子让他们自己看数学课本,理解课本上所说的说实话很有难度,我当时受到很大的打击,伤心难过了一段时间,很多老师也帮助我,教育我要分析学生、分析教材等等。而后我好好的想了这节课在处理细节上的问题,自己并没有从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出发,完全是自己一厢情愿,而后我就一点一点的改变教学方式,一句话一句话的训练小组,到了今天班里的小组基本成型,学生基本知道应该怎样合作互助,但是自己知道前面的路还很长,问题还很多。我相信有孩子们的相伴,自己在路上并不孤单。孩子们,一起加油吧!下面就以我最近讲的一节《厘米的认识》为例子简单说一下自己对教学改革的看法!

“厘米的认识”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教材在安排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连环画“阿福的新衣”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问题,激发兴趣,为认识“厘米”提供背景。第二部分:“你说我讲”包括1个红点问题和1个绿点问题。红点问题 “这是怎么回事?”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引导学生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绿点问题 “徒弟的一拃有多长?”引导学生探究测量的方法。第三部分:“自主练习”。第1、3题,目的是让学生应用正确的测量的方法进行测量;第2题,目的是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巩固从不同的起点量得的物体长度的读法,加深对厘米的认识。教学的重难点是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的过程,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3.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4.在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课前小研究:

《厘米的认识》课前小研究

一、仔细看课本75页、76页,并根据75页的连环画编一个小故事给爸爸妈妈听吧!

二、(1)观察一下自己的尺子,看看上面都有什么?并把自己的小发现简单的写在下面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的长度,并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3)小朋友们,找一找你周围或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小朋友们,你还想用尺子测量哪些物体的长或宽呢?把结果写下来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课前小研究毕竟是通过学生自己看课本的前提下做的,所以小研究的设计追求简单、明了、直接。

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哪位同学能够把课本75页上的小故事讲给大家听呢?谈话:师傅量的时候是三拃,徒弟做时也是三拃,都是三拃,为什么做出来的衣服不合适呢?这是怎么回事呢?

谈话:怎样才能让阿福穿上合适的新衣?(引导学生联想到尺子)

[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讲故事,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下面学生的倾听能力。创设故事情境,有助于学生感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关于测量方面的生活经验,为学生联想到用尺子测量,认识厘米,打下基础。]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认识尺子

谈话:你见过尺子吗?看一看,你的尺子上有什么?(引导学生展示交流,认识尺子上的刻度线、数字、cm。并适时板书课题——厘米的认识。)

谈话: 看到“厘米”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估计学生能够提出“1厘米多长?”“厘米是用来干什么的?等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明确探究方向。]

(二)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1.在尺子上找1厘米。

谈话:1厘米有多长?你能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吗?同桌互相找一找,准备班内交流。

2.班内交流。这个环节放手让学生大胆说、大胆找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3.小结:尺子上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或者1个大格的长就是1厘米,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说出这个结论。

4.找出学具盒中1厘米的小棒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尺子一起认识了1厘米的长,你能从学具盒中找出1厘米长的小棒吗?

5.用手比划1厘米大约的长度。

谈话:把小棒放在两个手指之间,拿掉小棒,看看手指间的空有多大。endprint

6.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大约有多长。

7.找一找生活中大约是1厘米长的物体。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你能找到哪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参与从尺子上找出1厘米,找1厘米长的小棒,比一比1厘米的大约有多长,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找一找生活中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一系列活动,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识过程,有利于学生加深对1厘米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三)认识几厘米,学习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1.读0刻度为起点的线段长度。

(1)读0刻度到2刻度之间的线段的长度

谈话:刚才我们一块儿认识了1厘米,大家看这是几厘米?你是怎样知道的?(投影出示:0刻度到2刻度的线段)

(2)读0刻度——3刻度,0刻度——4刻度……0刻度——10刻度的线段的长度

谈话:你还能读出这些线段的长度吗?(依次出示:0刻度——3刻度,0刻度——4刻度……0刻度——10刻度的线段)

(3)找规律、总结方法

谈话:通过读这些线段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規律:0到几就是几厘米,这个规律不难发现。)

2.读任意刻度为起点的线段长度。

(1)读2刻度到5刻度之间的线段长度(投影出示:2刻度到5刻度之间的线段)

谈话:你能读出这条线段的长度吗?说说你是怎样知道的?根据学生情况,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时肯定,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这个地方放慢速度,重点交流学生是怎样读出来的,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也可以用就减法的方法去做。

(2)运用方法,巩固应用

谈话:你能用刚才的方法读出这些线段的长度吗?(投影出示6刻度—10刻度,2刻度——11刻度,6刻度——12刻度的线段或者读出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度量的过程中,认识几厘米,学习度量的方法。]

3.试一试(课本77页第2题)。

谈话:这是蟋蟀和蝈蝈在一场比赛中跑的路,仔细观察谁跑的路长?为什么?

(1)独立思考

(2)班内交流

[设计意图:由“谁跑的路长?”引入,能够引发学生之间进行争辩,有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发展思维。]

(四)学习用厘米进行测量的方法

1.量5厘米长小棒的长度

(1)估一估

谈话:你认为这根小棒有多长?

(2)验证小棒的长度

谈话:怎样才能知道小棒的准确长度?

(3)学生动手测量

(4)展示测量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测量的方法,抓住出现的问题进行展示、交流,实施以学定教策略。)鼓励学生出现不同的测量方法,出现错误,尽量多的展示出具体在测量时会遇到的问题。

(5)反思

谈话:根据刚才的交流,你能说一说,测量物体的长度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比如说小棒的一端对准“0”刻度等等。

1.做一做(课本77页第1题)。

(1)独立测量

(2)班内交流(先交流线段的长度,再交流测量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估计—验证—反思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在学习测量方法的同时,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三、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1.自主练习第3题。

谈话:用这节课学习的知识量一量你的手掌、一拃以及身体其他部位的长度。

[设计意图: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乐趣。]

四、全课总结

师:看到同学们学提这么认真,就知道大家今天肯定又有不少收获,谁想说说?

生:我知道了刻度线。

生:我认识了1厘米。

生:我学会了怎样用尺子量东西。

师:大家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厘米的认识。(板书课题:厘米的认识)

就希望同学们能把这些知识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把我们的知识变成解决问题的工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反思、评价。]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把认识厘米,学习测量方法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学习知识,体会方法。具体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

1.在关键处创设问题,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引入新课时,抓住故事中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活了学生已有的关于测量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认识厘米,体会度量的方法奠定了基础。在解决自主练习第2题时,针对学生只看终点不看起点的问题,设问:“到底谁跳得远?为什么?”引导学生在辨析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了“几厘米”的意义,体会到了度量的方法。

2.注重引导学生在做中学。本节课,引导学生在找一找、量一量、数一数的过程中自主地认识了1厘米、几厘米,发展了空间观念。

3.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本节课始终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遇到问题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当学生有了想法想说一说,遇到困难想问一问时,及时地组织合作交流,在老师引导下学生不仅认识了1厘米的实际长度,而且体会到了猜测、验证等数学思想、方法。

尽管这节课在上的时候还是有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觉得和去年的讲课方式确实有很大的改变,先训练几个优秀的“小老师”上台去讲,下面的学生认真倾听并积极参与交流、提问题,然后再把这些“小老师们”分散到各个小组当组长,带动小组里面的其他3个人一起进步、合作交流。全班形成互帮互助的场面,不光是小组长说,通过各种方式(比如说4号回答要比1号回答加分要多等等)激励小组里面的4号同学参与全班交流汇报,每个学生都参与道课堂中来。关于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我想更多的时候老师只是起到“助教”的作用,适当的时候帮助“小老师”,这个度还是很难把握的,我觉得现在自己就做的不够好,没有学会等待,这一方面还有待加强。

教改的路还需在实践当中不停地去探索、反思、前进,非常感谢学校有这么个大环境让自己能够投入到教学改革当中,尽管前面的路还很漫长,我相信只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有这些可爱孩子的陪伴,我会越走越宽的!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郑毓信编著,《问题解决与数学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

9.《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篇九

第一:预设以小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由于课件准备不充分,导致故事音频没有播放出来,所以口述讲解,感觉效果不是特别好,很多学生听得不是很认真。

第二:让学生体验一庹,一拃,一脚等用身体的一部分进行测量黑板,课桌,讲台等的长度,让学生进行感知,从而得出结论:不同的人进行测量同一物体,测量的结果可能是不同的。所以需要统一长度单位,从而引出单元课题《长度单位》。在这一活动中,同学们表现的都非常积极,都试着去测量,每个人都积极地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让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测量—比较—探究”,进而深刻认识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第三:认识尺子,在这一环节中部分同学都闲不住了,课堂纪律不是特别好,当我让学生观察尺子,分享观察结果时,有部分同学已经在拿着尺子敲击桌子了,还有一部分同学用手中的皮尺折叠成各种形状,我找同学分享结果时,很多同学都抢着回答,没有纪律,感觉这一环节有些失败,并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四:认识并感知1厘米,在认识厘米时,让学生上黑板写厘米两字,比赛谁写的好,学生的积极性很高,1厘米是今后学习测量和估测的重要基础,利用多种形式丰富学生对1厘米实际长度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感知1厘米时有一部分同学在玩所以这一内容执行时间很少,是这一节课最失败的一点。

第五: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这一环节,很多同学都会测量,但是能说出来如何测量的学生很少,只有几个别同学说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测量,对准纸条的左端,纸条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所以对于学生的叙述能力和语言能力还需要不断加强和提高

上一篇: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课下一篇:总师办2011上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