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的简介和历史故事

2024-09-07

司马光的简介和历史故事(精选8篇)

1.司马光的简介和历史故事 篇一

卓文君,汉代才女,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卓文君她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她是汉临邛大富商卓王孙女,好音律,新寡家居。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可说是家喻户晓。司马相如过饮于卓氏,以琴心挑之,文君夜奔相如,同驰归成都。因家贫,复回临邛,尽卖其车骑,置酒舍卖酒。相如身穿犊鼻T,与奴婢杂作p涤器于市中,而使文君当垆。卓王孙深以为耻,不得已而分财产与之,使回成都。事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又据《西京杂记》载,文君作司马相如诔文传于世;又载相如将聘茂陵人之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后世常将卓文君事用为典故。传说后来两人生有一女,唤名琴心。因正月初一生,故皇后赐名元春。

自古至今,大多数男人总是令人失望。司马相如自然也不例外。 当他在事业上略显锋芒,终于被举荐做官后,久居京城,赏尽风尘美女,加上官场得意,竟然产生了弃妻纳妾之意。曾经患难与共,情深意笃的日子此刻早已忘却。哪里还记得千里之外还有一位日夜倍思丈夫的妻子。文君独守空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寂寞的生活。一首《白头吟》,“……闻君有二意,故来相决绝。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表达了她对爱情的执着和向往以及一个女子独特的坚定和坚韧。也为她们的故事增添了几分美丽的哀伤。

终于某日,司马相如给妻子送出了一封十三字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聪明的卓文君读后,泪流满面。一行数字中唯独少了一个“亿”,无亿?岂不是夫君在暗示自己已没有以往过去的回忆了。她,心凉如水。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回了一封《怨郎诗》。

其诗曰: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道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曲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君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火红,偏遭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恨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司马相如看完妻子的信,不禁惊叹妻子之才华横溢。遥想昔日夫妻恩爱之情,羞愧万分,从此不再提遗妻纳妾之事。这首诗也便成了卓文君一生的代表作数字诗。细细品读,其爱恨交织之情跃然纸上。

卓文君是聪明的。她用自己的智慧挽回了丈夫的背弃。她用心经营着自己的爱情和婚姻,终于苦尽甘来。他们之间最终没有背弃最初的爱恋和最后的坚守。这也使得他们的故事千转百回,成为世俗之上的爱情佳话。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

2.司马光的简介和历史故事 篇二

一、课前须搜集

学习写人类文章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对这个人物有充分的了解, 了解这个人物的精神品质从而对这个人物产生深深的敬佩之情。面对这样短小的文本, 仅靠文章中的语言材料, 学生很难对这个人物形象有深刻的印象, 所以必须补充课外资料来丰满形象。这些资料一方面来源于老师课堂的补充, 另一方面也来源于学生的课前搜集。面对浩瀚如烟海的文字, 到底需要查找哪些材料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有帮助, 需要学生对资料有选择、整理的能力, 这需要长期的训练。如果学生不具备这个能力, 教师布置查找资料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告诉学生需要查找哪方面的资料。本课最需要学生了解的是司马迁当时到底遭受了怎样的酷刑, 为什么说是“飞来横祸”, 这对理解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有很大帮助。据史料的记载, 我们知道司马迁在狱中受到了残酷的“宫刑”, 由于学生太小, 这究竟是怎样残酷的刑法不太好向学生讲, 但不理解这些酷刑就不能深入体会司马迁内心的痛苦, 不理解他为什么几次想血溅墙头, 了此残生, 更不理解他是在怎样万分痛苦的情况下写下这辉煌巨著《史记》的。通过课前的资料搜集, 学生了解到“飞来横祸”的含义, 感受到“宫刑”的残酷以及司马迁内心的屈辱和痛苦。为了检验课前搜集资料是否对学习课文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笔者先后两次执教此课。第一次没有让学生搜集资料, 当教学到“酷刑”这部分内容时, 采用教师适当补充的方法, 部分学生竟忍不住偷偷笑起来互相打听, 课堂应有的严肃气氛全无, 导致所有学生无法进入课文情境。第二次执教这课时, 我布置学生先查找司马迁为什么受刑, 受了什么刑, 他当时是什么样的内心感受, 课堂上让学生来谈为什么说这次酷刑是飞来横祸。由于大家心知肚明司马迁所受的酷刑是什么, 所以没有必要明说, 而且因为大家事先了解也没有人再窃窃私语了, 此时他们关注的是司马迁内心的痛苦、绝望, 而不是宫刑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所以没有一个人发笑, 大家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情境, 聚焦在司马迁当时的内心感受上。

正因为学生有了课前资料的搜集, 才有了对司马迁生不如死的感同身受, 才有了在课堂上对文本主旨的深入理解。由此可见, “课前搜集”是学习这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二、课堂须深化

像这样短小精悍的课文, 笔者认为教师要舍得花时间, 让学生在文本空白处进行想象补白, 通过联系课前资料和对当时情境的想象把细节再现出来, 这样不仅对感悟人物形象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而且还能促进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 才能真正发挥这些短小文章的育人价值。

以本课为例, 课文第三段:“司马迁悲愤交加, 几次想血溅墙头, 了此残生。”这句话是当时司马迁在受到酷刑后内心的真实写照, 他到底为什么“悲”, 又为什么“愤”, 为什么几次想了此残生, 最终却完成了这部52 万字的巨著?这正是他“发愤”写史记的动力。可文本描写得不全面, 如能在此处进行补白, 让学生进行想象练笔, 以写促思, 相信他们对“发愤”二字的理解会更深刻, 对为什么他能坚持13年, 用整个生命写成这部巨著也会理解更透彻, 而且也能和下文的想法——“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自然地进行衔接, 展现司马迁内心完整的斗争过程。这是本班一个学生练写的片段:他悲愤交加!没想到正义之举却会招来杀身之祸, 如今的世道真是黑暗透顶啊!没想到汉武帝会如此残忍, 用这样的酷刑来对待忠心耿耿效力朝廷的人, 分明是想置他于死地啊!他彻底对朝廷死了心, 身体的痛、心里的痛, 让他真想一死了之啊!但他想到了从小立下的愿望、泪流满面的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他又一次把想死的心收了回来, 重新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

通过这个片段的补白, 我们分明看到学生能依凭课前资料, 通过想象, 触摸到了司马迁那痛苦而伟大的灵魂!

三、课后须延伸

像这类短小的名人故事类课文, 中高年级每册都有。如四年级上册《徐悲鸿励志学画》、四年级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五年级上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五年级下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六年级上册《鞋匠的儿子》, 等等。俗话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学就是教学生学”, 如我们能教会学生阅读这类文章的方法结构, 他们就能迁移这些方法自主学习了, 也就达到了我们教学的目的!另外, 因为这些文章写得比较简略, 课后可以布置学生阅读跟主人公有关的书籍, 丰富认识, 积淀人生。如:本课结束后, 我布置学生阅读《司马迁》《史记》等相关专著。

3.司马光的诚信美德和廉洁品操 篇三

诚实诚信的美德

苏轼在《司马温公行状》中,对司马光一生作了这样评价:“论公之德,至于感人心,动天地,巍巍如此。”

“诚”是司马光终生追求的信条,是为人处事的准则。这个“诚”指的是为人诚实忠厚、讲究信誉,做事堂堂正正、光明磊落。

——以“诚”铭字。司马光字君实,他用“君实”为字还有一个故事。幼年的司马光是一个顽皮淘气的孩子,在他五六岁时,别人给了他几个青核桃,他求姐姐将外皮剥掉,姐姐摆弄了好一阵,却怎么也剥不开。姐姐走后,一个女佣把青核桃用开水一烫,那层青皮便脱落了。姐姐回来时见核桃皮已脱,就问是谁剥掉的,司马光逞能地说是自己。这件事正巧被父亲碰见了,他训斥司马光道:“小小年纪就撒谎骗人,怎么得了!”父亲的严厉批评给司马光幼小的心灵打上了极深的烙印。

司马光下决心从此再也不说假话,并用“君实”作为自己的字。这是“正以浮光之名不关,故反其义而字君实耳”(马峦《司马温公年谱》)。司马光名字里的“光”,是由浮光山而来的(司马光出生在其父司马池任光山县令的官舍里,光山县因城北浮光山而得名,于是用光作为司马光的名字)。这说明司马光想用自、己的“字”,提醒自己时时要“实”,处处要“实”。他的一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

——以“诚”育人。司马光不仅要求自己“诚”,而且用“诚”来教育学生。他晚年居洛阳,有个新科进士刘安世不就任朝廷授给的官职,专门赶往洛阳拜司马光为师从学。他向司马光请教做人最要紧的是什么?司马光只回答了一个“诚”字。刘安世思考了3天。仍然不得要领,便再次向老师请教:“前日蒙先生指教以‘诚’,然而从何门而入呢?”司马光回答:“从不说假话入门”(尚恒元《司马光轶事类编·品操》)。后来,司马光做宰相,来和他拉关系的亲朋故旧很多,而这位刘安世却一无所求,司马光就推荐他充馆阁学士。司马光问刘安世:“知所以相荐否?”刘安世说:“获从公游旧矣。”司马光说:“非也。光居闲,足下时节问讯不绝:光位政府,足下独无书,此光之所以相荐也。”

——以“诚”待人。司马光一生为人诚恳,在交友过程中更是充分表现出这一品格。司马光与王安石可谓是“冰火不可同炉”的政敌,但二人都光明磊落,从不在私下用见不得人的阴招。王安石开始变法时,司马光给他写了一封3000多字的长信,言辞恳切,希望王安石能悟而改之。王安石言简意赅地写了封回信,就是文学史上颇有影响的《答司马谏议书》。当王安石闻知罢免役,复差役后,忧愤而逝。躺在病床上的司马光闻知噩耗,即抱病致书吕公著:“介甫文章、节义过人之处甚多,只是不晓事理而又好自以为是,致使中直之人不能与他共事,而趋炎附势之徒争相亲近。现在我们正纠其失误,革其弊端,他却不幸谢世,那些反复小人必然对其百般诋毁。我以为在办理他的丧事时,朝廷宜优加厚礼,以改变当今浮薄之风。”(《与吕诲叔简二》)司马光对自己的政敌王安石能做到不从个人感情出发,而是实事求是地评价,真是豁达大度。

——以“诚”忠君。司马光20岁进士及第,步入仕途,在近50年的官场生涯中,历仕四朝,做过地方行政长官,州、府幕僚,学官,言官,侍从官,直到位居一人之下、百官之上的首辅宰相。他对国家、对人民始终是竭尽忠诚,恪尽职守。凡是他以为害民、病民不当为的事,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宠臣近侍,乃至皇帝本人,他都能直言无讳地提出来。他注重实际,不图虚荣,提出“人主量才,然后授官,人臣审能,然后受事”(《司马光奏议》卷七《辞知制诰状》第八)。对于朝廷除授的职务,只要适合他的专长,能够发挥他的作用,就欣然受命。反之,无论官爵多高,位置多显,都力辞不受,因而在朝臣中享有“不逐名利”(苏轼《司马温公行状》)的盛誉。

有人说他这是“饰诈邀名”,司马光坦诚地向皇帝承认他有倾慕荣贵之心,说:“每三年一次投状乞磨勘,岂不慕荣贵者邪。”但是,他否认“饰诈邀名”的指责,说:“臣之愚心,正欲辞所不能而已。”(《司马光奏议》卷二十《辞翰林学士状》)。如果说前者是他的肺腑之言,而后者也当是他求实品格的表白。

廉洁自守的品操

司马光一生节俭,垂范后人。他虽生在官宦之家,家境殷实,但他从小就养成节俭的习惯,大人们给他准备华美的服装,他看了就觉得害臊,不好意思穿戴,放到一旁去了。他这种俭朴的作风,形成于少年,伴随其一生。《宋史·司马光传》说他:“于物澹然无所好。”20岁那年,他考中进士,朝廷上规定,凡是考中了进士的人,都要参加“闻喜宴”。在参加宴会时,皇帝要赐给每位新中的进士一朵大红花佩戴,可是司马光却不肯戴,一个中进士的朋友告诉他:“这花儿是皇上赠给的,不可不戴。”他才戴上一支。

他在洛阳闲居时。好友范镇由许昌来看望他,赠给他一床布料的被子,他在被子上题写了有名的《布衾铭》以言志。他去世前,这床被子还用着。人们为了从其终生之志,在他入殓时,把这床题写《布衾铭》的被子覆盖其身上。

司马光妻子张氏早他4年去世,这时司马光已经名声很高,地位也很高了,但不得不“质田以葬”。他为官多年,但家中并无多少积蓄,在郓州做学官时,家中被盗,会见客人时竞连一件更换的衣服都拿不出来。卜居洛阳时,住的是用竹子做骨架的房子,“未及三载俱离披”,“举头碍冠行挂衣”(《温国文正司马公集》卷十二)。他晚年为相,居住西府,“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纯有帛”,“恶衣菲食以终其身”。

司马光不仅自己节俭,还以此教育后人。晚年,他以勤俭为主题,给儿子司马康写了一篇训文《训俭示康》。文章语重心长,开头便说:“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然后从历史谈到现实,从自己一生“不喜华靡”、“独以俭素为美”谈到子孙后代不可忘记”“前辈之风俗”,反反复复论述“以俭立名,以侈自败”的道理。

司马光在《自嘲》诗中也说:“盘飧罗新蔬,充腹不求余。穷巷书扃户,闲轩卧读书。”其中,“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成为醒世的警句。

司马光任谏官期间,把劝俭戒奢作为谏诤皇帝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只要发现皇帝有骄逸越分的行为,他都不避斧

钺之诛,极尽谏诤之能。

嘉祐六年(1061年)八月,司马光联合其他谏官上奏了《论宴饮状》。在这篇奏状中,司马光等直言不讳地指出仁宗皇帝沉溺后宫,宴饮无度,赏赐滥溢,恳请仁宗“悉罢宴饮,安神养气,后宫妃嫔,进见有度,左右小臣赏赉有节,及厚味腊毒之物,无益奉养者,皆不宜数御。”这一谏诤被仁宗接受了。

嘉祜七年(1062年),一些朝臣在大灾之年后,要举行一次规模宏大的庆祝元宵节活动。司马光听到这个消息,立即上奏,表示反对。在游春的前一天,上奏了《论上元游幸劄子》,开头便说“上元观灯,本非典礼”,接着说“去岁四方诸州,多愣水旱,鳏寡孤独,流离道路”,在这种时候,作为一国之君本应“特减游观之处,以悯惜下民”,不应该把庆典搞得比太平盛世还要隆重。可是仁宗游兴正浓,没有采纳。

英宗在位时,司马光多次上奏,劝诫皇帝。英宗即位不久,司马光就在《进<稽古录>表》中,把“弃礼纵欲”、“荒淫无厌”看做亡国之君的重要原因。他对皇帝节用戒奢的全面论述是在治平二年(1065年)八月十四日进奏的《乞节用上殿劄子》,在这道奏劄中,他提出了“节用之道,必自近始”的主张。此后若干年,他都一贯坚持这一主张。

在积弱积贫的北宋,司马光大胆地提倡节俭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在与王安石变法争论中,司马光经济上的理论也是提出要“节流”,而王安石用的恰恰是与之相反的“开源”。所以,二人的思想不能糅和在一起,从而导致二人的分裂。

司马光以自己崇高的美德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后人崇敬。正如《宋史·司马光传》记,颂的那样:“孝友忠信,恭俭正直,居处有法,动作有礼。”

司马光去世后,朝廷给予了他最高规格的评价,赠太师温国公,襚以一品礼服,谥“文正”之号。司马光生前论谥号时说:“谥之美者,极于‘文正’。”他自己恰恰获得了这一最美的谥号。在北宋,只有王曾、范仲淹获此谥号,可见“文正”二字是不轻予人的。也足以说明司马光的人格魅力。

4.司马懿简介 篇四

司马懿(179—251年),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今河南温县招贤镇)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权臣。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以其功著,封宣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晋宣帝。

司马懿其先出自帝高阳之子重黎,为夏官祝融,历唐、虞、夏、商,世序其职。周朝,以夏官为司马。其后程柏休父,周宣王时,以世官克平徐方,锡以官族,因而为氏。楚汉间,司马仰为赵将,与诸侯伐秦。秦亡,立为殷王,都河内。汉以其地为郡,子孙遂以为家。自仰八世,至东汉安帝时,生征西将司军钧,字叔平。司军钧生豫章太守司军量,字公度。司军生颍川太守司军俊,字元异。司军俊生京兆尹司军防,字建公。司马防就是司马懿的父亲(上述内容均取自《晋书·宣帝纪》)。晋武帝司马炎在他的一个诏书称:“本诸生家,传礼来久”(《晋书·礼志》)。

司马懿为司马防次子,史书称他“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晋书·宣帝纪》)。东汉未年,天下大乱,司马懿生在乱世中,“常慨然有忧天下心”(《晋书·宣帝纪》)。

南阳太守杨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称,司马懿二十岁前,杨俊曾见过他,说他绝非寻常之之;尚书崔琰与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交好,曾对司马朗说:“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晋书·宣帝纪》)。

建安六年(2),郡中推举他为上计椽。时曹操正任司空,听到他的名声后,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职。司马懿见汉朝国运已微,不想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风痹病,身体不能起居。曹操不信,派人夜间去刺探消息,司马懿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像真染上风痹一般。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为丞相以后,始用强制手段辟司马懿为文学掾。曹操对使者说,“若复盘桓,便收之”(《晋书·宣帝纪》)。司马懿惧之,只得就职。曹操让他与太子往来游处,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薄等职。司马懿在曹操手下任职,小心谨慎,勤勤恳恳,“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

建安二十年(2),曹操征讨张鲁,司马懿随军。他对曹操说:“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曹操说:“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晋书·宣帝纪》)!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建安二十四年(219),当孙权向曹操上表称臣、怂恿曹操自立为帝。曹操说:“此儿欲踞吾著炉炭上邪!”司马懿说:“汉运垂终,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权之称臣,天人之意也。虞、夏、殷、周不以谦让者,畏天知命也”(《晋书·宣帝纪》)。当时曹操手下的门阀官僚拥汉者尚多,为曹操所深忌,而荀彧、崔琰等著名人物都因对曹氏代汉有异议而不得善终。大概司马懿在这个关键问题上早就表示支持曹操,因此曹操才对他由猜忌逐渐转为信任。

曹操进封魏王后,升任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时司马懿“每与大谋,辄有奇策”(《晋书·宣帝纪》),为曹丕所信任和重用,所以关系一直很好。司马懿还与陈群、吴质、朱铄并称四友。

此后,司马懿更是常谋国事,多出奇策。不久,司马懿转为丞相军司马。他指出荆州刺史胡修粗暴,南乡(治南乡,今河南淅川东南)太守傅方骄奢,都不应驻守边防,曹操未予重视。

同年六月,刘备继取汉中后,派孟达、刘封攻占汉中郡东部的房陵、上庸等地,势力有所扩展。七月,孙权欲攻合肥,魏军大部调动淮南防备吴军。镇守荆州的蜀前将军关羽,乘此机会,留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自率主力北攻荆襄(魏荆州治新野,今河南新野;襄阳郡治襄阳,今湖北襄樊)。围魏将曹仁,水淹于樊七军,斩庞德。时樊城守军仅数千人,城墙因水淹多处崩塌,曹仁曾考虑放弃樊城,被辅助曹仁的汝南太守满宠所劝止。曹仁决心奋勇抵御。胡、傅二人果然乘机降蜀。此时,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人孙狼等,亦杀官起兵,响应关羽。关羽声势一时“威震华夏”(《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当时都城在许昌,距樊城很近,曹操感到威胁,为避关羽锋芒,一度准备迁都河北。司马懿和曹椽蒋济及时劝阻:“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晋书·宣帝纪》)。曹操从其计,孙权果然派吕蒙袭取江陵,关羽被其俘杀。

此战的胜利,曹操利用孙、刘争夺荆州的矛盾,充分运用外交谋略,坐收渔利,不仅挫败关羽的强大攻势,解除了樊城之围,而且也使诸葛亮原定的一路向宛洛、一路出秦川的两面钳击中原的计划无法实现。更重要的是破坏孙、刘联盟,改变了当时的战略格局,掌握了主动权。

徐晃击退关羽后,曹操嫌恶荆州及附近百姓,想把他们都迁走。司马懿认为:“荆楚轻脱,易动难安。关羽新破,诸为恶者藏窜观望。今徙其善者,既伤其意,将令去者不敢复还”(《晋书·宣帝纪》)。曹操从之,没有移民。藏窜逃亡者果然都复出归化。

延康元年(2),曹操去世,朝野危惧,司马懿管理丧葬诸事,内外肃然。

同年,曹丕即魏王位,司马懿受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

时孙权率军向西。朝臣认为樊城、襄阳缺乏粮,不能抵御吴军,请召守将曹仁回驻宛城。司马懿则认为不该放弃二城:“孙权新破关羽,此其欲自结之时也,必不敢为患。襄阳水陆之冲,御寇要害,不可弃也”。曹丕未依其言,命曹仁放火烧毁二城。后来孙权果然没有入侵。曹丕悔之不及。

同年,曹丕登皇帝位,史称魏文帝。由于司马懿为曹丕“篡汉”出了大力,所以登基后,曹丕任命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候。

黄初二年(2),免去督军官职,升任侍中、尚书右仆射。

黄初三年(222年),和黄初五年(224年),曹丕两次伐吴,都以司马懿镇守许昌,并改封司马懿为向乡侯。黄初六年(225年)春二月,转任抚军大将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司马懿辞让,曹丕说:“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晋书·宣帝纪》)。

同年,曹丕又大兴水军攻吴,仍命司马懿留守,“内镇百姓,外供军资”(《晋书·宣帝纪》)。临行,下诏书给司马懿说:“吾深以后事为念,故以委卿。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使吾无西顾之忧,不亦可乎”(《晋书·宣帝纪》)!后曹丕由广陵回师洛阳,又下诏对司马懿说:“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晋书·宣帝纪》)。于是司马懿留镇许昌。

黄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去世。临终时,令司马懿与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为辅政大臣。曹丕对太子说:“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晋书·宣帝纪》)。明帝即位,改封司马懿为舞阳侯。

孙权得知魏文帝去世后,于八月出兵攻魏。命吴左将军诸葛瑾部兵分两路进攻襄阳(今湖北襄樊),亲自率军进攻江夏郡(治安陆,今湖北云梦西南)。孙权一路为魏军所败,遂撤兵而走。而诸葛瑾则被司马懿击败,并斩杀吴将张霸,斩首千余级。十二月,升任骠骑将军。

太和元年(227年)六月,明帝命司马懿驻扎宛城,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

当初蜀将孟达降魏时,魏朝待其甚厚,司马懿认为他言行倾巧,不可信任。但皇帝不听,任命孟达领新城太守,封侯,假节。魏文帝死后,孟达失宠,蜀丞相诸葛亮即暗中与之通信,图谋叛魏。诸葛亮恐他言行反覆无常,想促他速叛,知魏兴太守申仪和他有矛盾,便派郭模到申仪处诈降,有意泄露其事。孟达闻此泄露,准备马上起兵。

申仪将此事密告司马懿后,司马懿怕他突然发难,给他去信,详为慰解,信中说:“将军昔弃刘备,托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埸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晋书·宣帝纪》)。

孟达得信大喜,犹豫不决。司马懿则暗中率军进讨,诸将见孟达与吴蜀交接,劝司马懿先观而后动。司马懿说:“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也,当及其未定促决之”(《晋书·宣帝纪》)。司马懿亲自率军日夜兼程前去讨伐孟达,八天后抵达新城城下。吴、蜀派出援兵解救孟达,被司马懿部拦阻于西城的安桥、木兰塞等地。此前,诸葛亮曾告诫孟达加紧防范,不要上当,孟达写信给诸葛亮,认为:“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晋书·宣帝纪》)。等到兵临城下,孟达又写信给诸葛亮,惊叹:“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晋书·宣帝纪》)!

上庸城三面环水,孟达在城外树立木栅,加固城防。司马懿挥师渡水,毁其木栅,直逼城下。太和二年(228年)正月,司马懿兵分八路攻城,攻十六天,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开城投降。魏军入城,擒斩孟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司马懿回军,仍驻宛城,奖劝农桑,禁止浮费。南方吏民心悦诚服。

前初,申仪久在魏兴郡,专威弄权,擅自借皇帝名义刻制印信,私相授予。孟达被杀之后,申仪自生疑虑。当时各郡郡守见司马懿克敌制胜,纷纷奉礼祝贺。司马懿听之任之,并让人向申仪暗示。申仪只好前来祝贺。司马仪乘机将他收捕,送往京师。

司马懿又将孟达余众七千余家迁往幽州。不久蜀将姚静、郑他等率其部属七千余人来降。

当时边郡新附,户口不实。朝廷想加以核实,请司马懿进京,征询他的意见。司马懿认为:“贼以密网束下,故下弃之。宜弘以大纲,则自然安乐”(《晋书·宣帝纪》)。明帝又部他吴蜀都该讨伐,应该先从何处著手?司马懿回答说:“吴以中国不习水战,故敢散居东关。凡攻敌,必扼其喉而摏其心。夏口、东关,贼之心喉。若为陆军以向皖城,引权东下,为水战军向夏口,乘其虚而击之,此神兵从天而坠,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明帝同意他的看法,命他仍旧驻扎宛城。

太和二年(228年)五月,吴鄱阳太守周鲂派人送亲笔信给曹休,谎称受到吴王责难,打算弃吴降魏,请求派兵接应。曹休未辨真伪,即率步、骑兵10万人,去皖城(今安徽潜山)接应。明帝也(治晋阳,今太原西南)命司马懿率军向江陵(今湖北江陵),与曹休相策应。八月,曹休为吴军大败,残部幸得贾逵接应,方得生还。

太和三年(227年),蜀丞相诸葛亮第三次出兵攻魏,并占据武都、阴平二郡。太和四年(230年),魏明帝决定兴师伐蜀。升司马懿任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与大司马曹真一起伐蜀。

八月,魏明帝命曹真率主力由长安入子午谷,左将军张郃出斜谷,司马懿自荆州溯汉水出西城(今陕西安康西北),将兵分三路会攻汉中。司马懿从西城开拓道路,水陆并进,沿著沔水逆流而上,直达朐腮,攻克新丰县,驻军丹口,后遇雨班师。

太和五年(231年),二月,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第四出进攻魏,包围祁山(今甘肃东南部山地)贾嗣、魏平部,并以木牛流马运输粮草。明帝对司马懿说:“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晋书·宣帝纪》),派他西驻长安,都督左将军张郃、雍州刺史郭淮等防御蜀军。司马懿留部将费曜、戴陵率4000人守邽(今甘肃天水),自率主力西救祁山。张郃劝司马懿分兵驻扎雍、郿两地,以作大军后镇。司马懿不同意,他说:“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于是挺进喻麋。

诸葛亮闻魏大军将至,亦分兵一部继攻祁山,自率主力迎击司马懿。郭淮及费曜等部袭击蜀军,被诸葛亮击破。便亲率蜀军乘势抢先收割熟麦,获得军粮。

至此,史书上对今后的作战却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记载。

《晋书·宣帝纪》记载如下:……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今甘肃天水南),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二》记载如下:……郭淮、费曜等徼亮,亮破之,因大芟刈其麦,与懿遇于上邽之东。懿敛军依险,兵不得交,亮引还。懿等寻亮后至于卤城。张郃曰:“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不在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军食少,亦行去矣。”懿不从,故寻亮。既至,又登山掘营,不肯战。贾诩、魏平数请战,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懿病之。诸将咸请战。夏,五月,辛已,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逆战,魏兵大败,汉人获甲著三千,懿还保营。六月,亮以粮尽退军,司马懿遣张郃追之。郃进至木门(今甘肃天水西南),与亮战,蜀人乘高布伏,弓弩乱发,飞矢中郃右膝而卒。

可以看出,前者说司马懿大胜,后者则说司马懿大败。而《三国志》中诸葛亮、张郃、郭淮等人的传记中,对此都一带而过。而且前者对司马懿让张郃去追击蜀之避而不谈。相对而言,还是后者可信度高些。现在的军事工具书也都以后者记载为准。

蜀军退军后,军师杜袭、督军薛悌都估计诸葛亮明年麦熟时还会入侵,建议趁冬天调运粮草,解决陇右粮少问题。司马懿认为:“亮再出祁山,一攻陈仓,挫衄而反。纵其后出,不复攻城,当求野战,必在陇东,不在西也。亮每以粮少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动矣”(《晋书·宣帝纪》)。

青龙二年(234年)二月,蜀丞相诸葛亮率军10万出斜谷攻魏,四月,诸葛亮至郿县(今陕西眉县北),进驻渭水之南。魏大将军司马懿率军渡渭水,背水筑垒阻击。诸将想在渭北与诸葛亮隔水相持,司马懿说:“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晋书·宣帝纪》)。遂渡渭背水扎营。司马懿分析形势后,对诸将说:“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则诸军无事矣”(《晋书·宣帝纪》)。

诸葛亮果然上五丈原。魏诸将皆喜,唯独雍州刺史郭淮深以为忧,他说:“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二》),诸将多不以为然。郭淮说:“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三国志·魏书·郭淮传》)。司马懿这才意识到北原的重要性,命郭淮等率兵移屯北原。堑垒尚未成,蜀军果至,攻而未克,两军遂成对峙状态。

五月,吴军10万三路攻魏,以配合蜀军作战。魏明帝派秦郎率2万人援司马懿,自率主力反攻吴军。七月,吴军撤走。

诸葛亮东进的道路受阻于司马懿,从渭水前进,又有郭淮阻挡,乃移军攻取散关,陇城等地,然后回师进攻司马懿。

八月,司马懿遵照明帝“坚壁拒守,以逸待劳”的指示,与诸葛亮相持百余日。诸葛亮数次挑战,司马懿均坚壁不出,欲待蜀军粮尽,相机反攻。诸葛亮便派人给司马懿送来“巾帼妇人之饰”(《晋书·宣帝纪》)羞辱之,欲激司马懿出战,司马懿仍不出战。为平息部属不满情绪,故意装怒,上表请战。明帝不许,并派骨鲠之臣辛毗杖节来做司马懿的军师,以节制他的行动。后诸葛亮一来挑战,司马懿就要带兵出击,辛毗杖节立于军门,司马懿便不出兵。

辛毗到时,蜀将姜维就对诸葛亮说:“辛毗杖节而至,贼不复出矣。”诸葛亮则说:“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晋书·宣帝纪》)!诸葛亮遂分兵屯田,做长久屯驻之准备。

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来信问前线军情,司马懿回信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

不久,诸葛亮遣使求战,司马懿不谈军事,问使者:“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使者说:“三四升。”然后对问政事,使者说:“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经过一番不经意的询问,司马懿对人说:“诸葛孔明其能久乎”(《晋书·宣帝纪》)!果然,诸葛亮于当月病故于五丈原军中。

蜀将秘不发丧,整军后退。当地百姓见蜀军撤走,向司马懿报告,司马懿出兵追击。蜀将杨仪返旗鸣鼓,做出回击的样子,司马懿以为中计,急忙收军退回。第二天,司马懿到诸葛亮营垒巡视,“观其遗事,获其图书、粮谷甚众”(《晋书·宣帝纪》)。司马懿据此断定诸葛亮已死,并赞诸葛亮“天下奇才也”(《晋书·宣帝纪》)。

辛毗认为诸葛亮死否尚不可知,司马懿说:“军家所重,军书密计、兵马粮谷,今皆弃之,岂有人捐其五藏而可以生乎?宜急追之”(《晋书·宣帝纪》)。于是,率兵急追。关中地多蒺藜,司马懿派三千士兵脚穿软材料做成的平底木屐,在大军前行走,蒺藜都刺在木屐上,然后大军马步并进。一直追到赤岸,这才得到诸葛亮的确切死讯。当时人有谚语说:“死诸葛走生仲达”,司马懿笑著说:“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晋书·宣帝纪》)。

历时七年的诸葛亮攻魏之战至此结束。诸葛亮不顾战略上的失策,以一州之地强攻中原之魏,纵使竭忠尽智,终因实力悬殊而难以实现其战略目的。而魏国则在司马懿等人的人正确指挥下,以优势兵力采取防御战略,最终不战不退蜀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蜀将杨仪、魏延在撤军后争权,杨仪杀死魏延。司马懿想乘机攻蜀,明帝没批准,作罢。

青龙三年(235年),司马懿升任太尉。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公孙度据有辽东。这个割据势力对曹魏政权虚与委蛇,时叛时降,保持著半独立的地位。公孙渊继为辽东太守后,对魏更加不逊。景初元年(237年),原魏辽东太守公孙渊背叛魏国,自立为燕王,置列百官,定都襄平(今辽宁辽阳)。

景初二年(238年)正月,魏明帝召司马懿回京,命他率兵讨伐。明帝说:“此不足以劳君,事欲必克,故以相烦耳。君度其行何计?”司马懿说:“弃城预走,上计也。据辽水以距大军,次计也。坐守襄平,此成擒耳。”明帝又问:“其计将安出?”司马懿回答:“惟明者能深度彼己,豫有所弃,此非其所及也。今悬军远征,将谓不能持久,必先距辽水而后守,此中下计也。”明帝问:“往还几时?”司马懿说:“往百日,还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为休息,一年足矣”(《晋书·宣帝纪》)。

当时朝廷大修宫室,加上军用物资,以至百姓饥弊。司马懿出征前,劝阻明帝说:“昔周公营洛邑,萧何造未央,今宫室未备,臣之责也。然自河以北,百姓困穷,外内有役,势不并兴,宜假绝内务,以救时急”(《晋书·宣帝纪》)。

正月,司马懿率牛金、胡遵等步骑四万,从京师出发,经孤竹,越碣石,六月,进至辽水。公孙渊果然急令大将军卑衍、杨祚等人率步骑数万,依辽水围堑20余里,坚壁高垒,阻击魏军。

司马懿采用声东击西之计,先在南线多张旗帜,佯攻围堑,吸引敌军主力,而以主力隐蔽渡过辽水,逼进敌营。接著,不攻敌营,却挥师直取公孙渊根据地襄平(辽东郡治所,今辽宁辽阳)。部将不解其意,说:“不攻贼而作围,非所以示众也。”司马懿解释说:“贼坚营高垒,欲以老吾兵也。攻之,正入其计,此王邑所以耻过昆阳也。古人曰,敌虽高垒,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贼大众在此,则巢窟虚矣。我直指襄平,则人怀内惧,惧而求战,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遂迫使敌军放弃围堑回军救援襄平。司马懿督军回首山(今辽宁辽阳西南),迎战敌援军,并对诸将说:“所以不攻其营,正欲致此,不可失也”(《晋书·宣帝纪》)。魏军迎击,三战皆捷,遂乘胜进围襄平。

当初公孙渊闻魏军来攻,求救于孙权,孙权也出兵为其声援,并给公孙渊写信:“司马公善用兵,变化若神,所向无前,深为弟忧之”(《晋书·宣帝纪》)。

适逢连降大雨,辽水暴涨,平地数尺,魏军恐惧,诸将思欲迁营。司马懿下令有敢言迁营者斩,都督令史张静违令被斩,军心始安。公孙渊军乘雨出城,打柴牧马,安然自若。魏将领请求出击,司马懿不予采纳。司马陈圭曰问司马懿:“昔攻上庸,八部并进,昼夜不息,故能一旬之半,拔坚城,斩孟达。今者远来而更安缓,愚窃惑焉。”司马懿说:“帝曰:“孟达众少而食支一年,吾将士四倍于达而粮不淹月,以一月图一年,安可不速?以四击一,正令半解,犹当为之。是以不计死伤,与粮竞也。今贼众我寡,贼饥我饱,水雨乃尔,功力不设,虽当促之,亦何所为。自发京师,不忧贼攻,但恐贼走。今贼粮垂尽,而围落未合,掠其牛马,抄其樵采,此故驱之走也。夫兵者诡道,善因事变。贼凭众恃雨,故虽饥困,未肯束手,当示无能以安之。取小利以惊之,非计也”(《晋书·宣帝纪》)。

接著,司马懿还将计就计,故意示弱。朝廷听说雨大敌强,不少人请求召还司马懿。明帝却说:“司马公临危制变,计日擒之矣”(《晋书·宣帝纪》)。

月余,雨停,水渐退去。魏军完成对襄平的包围,起土山、挖地道、造楼车、钩梯等攻城器具,昼夜强攻。城内粮尽,死者甚多,其将杨祚等降。时偶有流星自城西南向东北划过,坠落在梁水附近,城中愈发震恐。公孙渊也很惊惧,八月,派他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请求解围,然后面缚(两手反绑于背而面朝前)归降。司马懿斩杀使者,发布檄文严责:“昔楚郑列国,而郑伯犹肉袒牵羊而迎之。孤为王人,位则上公,而建等欲孤解围退舍,岂楚郑之谓邪!二人老耄,必传言失旨,已相为斩之。若意有未已,可更遣年少有明决者来”(《晋书·宣帝纪》)。公孙渊又派侍中卫演来请求定日期送人质。司马懿对卫演说:“军事大耍有五,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余二事惟有降与死耳。汝不肯面缚,此为决就死也,不须送任”(《晋书·宣帝纪》)。

公孙渊欲从城南突围,司马懿纵兵击破其军,公孙渊战死在梁水(今太子河)边上星落之地。入城后,司马懿屠戮十五岁以上男子七千多人,收集尸体,筑造京观。京观是古代战争中胜者为了炫耀武功,收集敌人尸体,封土而成的高冢。把公孙渊所任公卿以下一律斩首,杀死将军毕盛等二千多人。收户四万,口三十余万。

当时司马懿军中有的士兵衣单寒冷,向他乞要襦衣,司马懿不给。有人说:“幸多故襦,可以赐之。”司马懿说:“襦者官物,人臣无私施也”(《晋书·宣帝纪》)。于是上奏朝廷,把一千多名六十岁以上的士兵解除兵役,遣送回乡。然后,在原定一年的期限内,胜利班师。

明帝派使者到蓟去犒劳部队,增司马懿食昆阳县,前后共二县。

本来朝廷让他便道往镇关中。但当到达白屋时,有诏书召他火速回京,三日之间,诏书五至。明帝手书说:“间侧息望到,到便直排阁入,视吾面”(《晋书·宣帝纪》)。

据说,司马懿在襄平时,曾梦见明帝枕在他膝上,说:“视吾面。”他俯视,见明帝面有异色。如今一见诏书此语,大惊,乘追锋车昼夜兼行,从白屋到京城,四百多里,一夜而至。至则径人嘉福殿内御床旁边,满眼流泪,指问疾病。明帝拉著他的手,目视太子齐王,说:“以后事相托。死乃复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见,无所复恨矣”(《晋书·宣帝纪》,《三国志·魏书·明帝纪》为“吾疾甚,以后事属君,君其与爽辅少子。吾得见君,无所恨?”)当天,明帝去世。时为景初三年(239年)正月。

齐王曹芳年仅八岁,司马懿乃与大将军曹爽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少主。齐王即位,司马懿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和曹爽各统精兵三千人,共执朝政。

曹爽欲排挤司马懿,想让尚书奏事先通过自己,以便专权,向天子进言,改任司马懿为大司马。朝臣们认为以前大司马,有好多都死在任上,不吉,于是任命司马懿为没有实权的太傅,像汉代萧何那样,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

正始二年(241年)四月,吴帝孙权分兵四路攻魏:卫将军全琮率军数万出淮南决芍陂(今安徽寿县南)之水,威北将军诸葛恪攻六安(今安徽六安东北),前将军朱然攻樊城(今湖北襄樊),大将军诸葛瑾攻祖中(今湖北南漳蛮河流域)。

五月,吴将全琮入侵芍陂,朱然、孙伦围攻樊城,诸葛瑾、步骘侵掠柤中,司马懿自请出兵往讨。朝臣认为,敌兵远来攻坚,当待其自破,司马懿则说:“边城受敌而安坐庙堂,疆场骚动,众心疑惑,是社稷之大忧也”(《晋书·宣帝纪》)。

六月,司马懿统军增援,司马懿知南方暑热低湿,大军不宜持久在此,先派轻骑挑战,朱然不敢动。于是,便休养土卒。检选精锐,招募勇士,发布号令,摆出攻城的架势。吴军惊惧,连夜撤退。在三州口(荆、豫、扬三州之接合处),为魏军追及,吴军被歼万余人,船舰物资损失甚多。而进攻六安、柤中的吴军亦无功而还。

七月,增司马懿食郾、临颍,前后共四县,食邑万户,子弟十一人皆为列侯。

此前,吴国派诸葛恪屯驻宛城,边人深以为苦。司马懿要率兵攻之,议者以为诸葛恪占据坚城,广有粮谷,孤军远攻,救兵必至,那时进退失据,未见其便。司马懿说:“贼之所长者水也,今攻其城,以观其变。若用其所长,弃城奔走,此为庙胜也。若敢固守,湖水冬浅,船不得行,势必弃水相救,由其所短,亦吾利也”(《晋书·宣帝纪》)。于是,司马懿在正始四年(243年)九月,率军出征。军队到达舒城,诸葛恪果然焚烧积聚,弃城而走。

正始五年(244年)春,大将军曹爽欲立威名于天下,不听太傅司马懿劝止,力主伐蜀,魏帝从之。结果为蜀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王平所败,魏军被阻于兴势,后方也军粮供应不上,牛马骡驴大量死亡,蜀涪县及费祎援军亦相继到达。曹爽见不能胜,被迫听从司马懿的劝告,于五月率大军退还。遭蜀军截击,魏军苦战,始得退回,失散、伤亡甚重。

正始六年(245年)秋八月,曹爽废置中垒、中坚营,把两营兵众统交他的弟弟曹羲率领,司马懿援引先帝旧例制止,曹爽不听。

正始七年(246年)春正月,吴兵入侵柤中,有万余家百姓为避吴兵,北渡沔水,司马懿认为沔南离敌太近,倘若百姓奔还,还会引来吴兵,应该让他们暂留北方。曹爽不同意,说:“今不能修守沔南而留百姓,非长策也。”司马懿则说:“不然。凡物致之安地则安。危地则危。故兵书曰‘成败,形也;安危,势也’。形势,御众之耍,不可以不审。设令贼以二万人断沔水,三万人与沔南诸军相持,万人陆梁柤中,将何以救之”(《晋书·宣帝纪》)?曹爽不从,驱令还南。吴兵果然击破粗中,所失百姓,数以万计。

正始八年(247年),曹爽用心腹何晏、邓扬、丁谧之谋,把太后迁到永宁宫,一时曹爽兄弟“专擅朝政,兄弟并掌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晋书·宣帝纪》),来排挤司马氏的势力。司马懿不能禁止,从此与曹爽矛盾渐深。五月,司马懿伪装生病,不问政事。时人为之谣曰:“何、邓、丁,乱京城”(《晋书·宣帝纪》)。

随即,曹爽等人加紧了篡权的步伐。正始九年(248年)三月,黄门张当私自把内庭才人石英等十一人送给曹爽,曹爽、何晏乘机与张当勾结,谋危社稷。曹爽及其同党也担心是司马懿装病。同年冬,河南尹李胜要到荆州任刺史,行前去拜望他。司马懿假装病重,让两个侍婢扶持自己,要拿衣服,拿不稳,掉在地上,还指著嘴说渴。侍婢献上粥来,他用口去接,汤流满襟。李胜说:“众情谓明公旧风发动,何意尊体乃尔!”司马懿故意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年老枕疾,死在旦夕。君当屈并州,并州近胡,善为之备。恐不复相见,以子师、昭兄弟为托。”李胜说:“当还忝本州(李胜是荆州人),非并州。”司马懿故意错乱其辞:“君方到并州。”李胜又说:“当忝荆州。”司马懿说:“年老意荒,不解君言。今还为本州,盛德壮烈,好建功勋!”李胜回来对曹爽说:“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过几天,他又说:“太傅不可复济,令人怆然”(《晋书·宣帝纪》)。曹爽等从此便不再防备司马懿。

司马懿表面装病,实际上也在暗中布置,准备消灭曹爽势力。

嘉平元年(249年)春正月,魏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扫魏明帝的坟墓高平陵,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均从行。司马懿乘机上奏永宁太后,请废曹爽兄弟。当时,司马师为中护军,率兵屯司马门,控制京都。司马懿列阵,经过曹爽门前,曹爽部将严世登楼,引弩欲射,孙谦拉著他的胳膊阻止他说:“事未可知”(《晋书·宣帝纪》)。一连阻止三次。大司农桓范用计出城去投曹爽,蒋济对司马懿说:“智囊往矣。”司马懿却说:“爽与范内疏而智不及,驽马恋栈豆,必不能用也”(《晋书·宣帝纪》)。

司马懿召司徒高柔假节行大将军事,管领曹爽军营,对他说:“君为周勃矣”(《晋书·宣帝纪》)。召太仆王观行中领军事,统摄曹羲军营。司马懿自己率太尉蒋济等勒兵出迎天子,驻扎在洛水浮桥。派人上奏章给皇帝:“先帝诏陛下、秦王及臣升于御床,握臣臂曰‘深以后事为念’。今大将军爽背弃顾命,败乱国典,内则僭拟,外专威权。群官耍职,皆置所亲;宿卫旧人,并见斥黜。根据盘牙,纵恣日甚。又以黄门张当为都监,专共交关,伺候神器。天下汹汹,人怀危惧。陛下便为寄坐,岂得久安?此非先帝诏陛下及臣升御床之本意也。臣虽朽迈,敢忘前言。昔赵高极意,秦是以亡;吕霍早断,汉祚永延。此乃陛下之殷鉴,臣授命之秋也。公卿群臣皆以爽有无君之心,兄弟不宜典兵宿卫;奏皇太后,皇太后敕如奏施行。臣辄敕主者及黄门令罢爽、羲,训吏兵各以本官侯就第,若稽留车驾,以军法从事。臣辄力疾将兵诣洛水浮桥,伺察非常”(《晋书·宣帝纪》)。

曹爽扣住奏章,不让皇帝知道,把皇帝留在伊水之南,砍伐树木建成鹿角,征发屯兵数千人以自守。桓范劝曹爽挟持皇帝到许昌去,发文书征调天下兵马勤王。曹爽优预寡断,果然疑惑,不从其计。反而夜遣侍中许允、尚书陈泰去见司马懿,探听动静。司马懿乘机数说曹爽的过失,说他该早自归来服罪。接著又派曹爽的亲信殿中校尉尹大目去对他说,朝廷只是免他的官职罢了,并以洛水为誓。

曹爽欲信其言,桓范等人援引古今,百般劝谏,从晚上一直劝到第二天黎明。劝到最后,曹爽投刀于地,说:“司马公正当欲夺吾权耳。吾得以侯还第,不失为富家翁”(《晋书·宣帝纪》)。桓范哭著说:“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豚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也”(《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五》)!

曹爽把司马懿的奏章给皇帝看,请皇帝下诏免去自己官职,随皇帝进入京城。曹爽兄弟一回府,即被司马懿派兵包围。司马懿在曹爽府宅四角修造高楼,让人在楼上密切监视著。一次,曹爽刚拿著弹弓到后园中,楼上人就喊:“故大将军东南行”(《资治通鉴·卷第七十五》)!曹爽愁闷,不知所措。

不久,司马懿以谋反的罪名,杀曹爽及其党羽何晏、丁谧、邓扬、毕轨、李胜、桓范等,并灭三族。从此曹魏的军政大权完全落入司马懿的手中,为司马氏取代曹魏奠定了基础。

同年二月,皇帝任命司马懿为丞相,增繁昌、鄢陵、新汲、父城为其封邑,前后其计八县,食邑二万户,特许奏事不名。司马懿固辞丞相之职不受。十二月,诏命加九锡之礼,朝会不拜,又固辞九锡。

嘉平二年(250年)春,魏帝命司马懿在洛阳立庙。司马懿久病,不任朝请,每遇大事,天子亲自到他府中去征询意见。兖州刺史令狐愚和太尉王凌(驻在寿春)见皇帝孱弱,强臣专权,谋立楚王曹彪。未发,令狐愚死。

嘉平三年(251年)春正月,王凌借口吴人塞涂水,请求出兵征讨。司马懿知其阴谋,不令兴兵。并于四月亲率中军讨伐王凌。司马懿故计重施,他先下赦书赦免凌罪,又写信安慰他,但不久大军突至。王凌自知势穷,便独自乘船迎接,派属官王或请罪,送上印绶、节钺。

司马懿军到武丘,王凌在水边面缚等侍,说:“凌若有罪,公当折简召凌,何苦自来邪!”司马懿说:“以君非折简之客故耳”(《晋书·宣帝纪》)。说罢,命将领率六百人马想把王凌解送洛阳。王凌向司马懿要棺材上的钉子,想试探一下,看司马懿想不想杀自己,司马懿命手下人找来送给他。后来,王凌途经贾逵庙,曾大呼:“贾梁道!王凌是大魏之忠臣,惟尔有神知之”(《晋书·宣帝纪》)。五月,王凌到项城,绝望,服毒而死。

司马懿进军寿春,参与王凌之谋的人都出来自首。司马懿推知其事,凡牵连在内的一律诛灭三族。他还派人挖开王凌、令狐愚的坟墓,在附近的市上,剖棺暴尸三天,然后,烧掉他们的印绶、官服,把他们裸埋土中。司马懿把楚王曹彪也杀了。并且把魏之王公全部拘捕,放置邺城,命有司监察,不准他们互相交结往来。

魏帝策命司马懿为相国,封安平郡公,孙及兄子各一人为列侯,前后食邑五万户,封侯者十九人。司马懿固辞相国、郡公之位不受。

除军事方面外,司马懿在经济上也为魏国作出了重大贡献。时曹魏政权为了恢复北方经济,解决军粮问题,曾经推行包括民屯、军屯两类的屯田制度。司马懿在推广军屯事业上有很大的建树。约在建安二十三、四年,司马懿由转为丞相军司马后,向曹操建议:“昔箕子陈谋,以食为首。今天下不耕者盖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晋书·宣帝纪》)。曹操行之。结果魏国一时“务农积谷,国用丰赡”(《晋书·宣帝纪》)。

曹操采纳这个建议仅一二年就死去了,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要使军屯走向正规,大规模的铺开推行,当然是困难的。管理军屯的主要官吏——度支中郎将、度支校尉、度支都尉等官员,都是在曹丕称帝后的黄初年间(220—226)设置的。这说明军屯走上正规是在曹丕时期。

曹魏军屯推行很广泛,但主要基地是设置在边境驻军地区,特别是在和吴、蜀的军事对立地带。曹魏和吴、蜀对立地带的两大军屯基地的开创,都和司马懿有关系。

曹魏和蜀汉的邻近地区,如长安、槐里、陈仓、上邽等地,都设置有民屯和军屯组织。其中,上邦的军屯最著名。这个军屯基地是在太和四年(230)由司马懿上表倡议建立的,《晋书·食货志》称:“宣帝表徙冀州农夫五千人佃上邽,兴京兆、天水、南安盐池,以益军实。”主持具体事宜的是那时的度支尚书、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晋书·安平献王孚传》称:“关中连遭贼寇,谷帛不足,遣冀州农丁五千屯于上邽,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由是关中军国有余,待贼有备矣。”由此可见,上邦军屯是在司马懿、司马孚兄弟的共同筹划下开创的。

太和五年,诸葛亮进攻天水。这时上邽军屯上的小麦已经生长出来,有人主张“自芟上邽生麦以夺贼食”,魏明帝不从,“前后遣兵增宣王军,又敕使护麦”。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持,多亏以上邽军屯的小麦作军粮,才取得胜利。直至正元二年(255),安西将军邓艾又在上邽“为区种之法,手执耒耜,率先将士”(《晋书·段灼传》),进行屯垦。这都说明上邽军屯的重要。

司马懿在太和五年屯长安,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开始主持对蜀的战争。为了增强实力,他很重视对关中屯田基地的建设。青龙元年(233),司马懿组织兴修水利,“开成国渠,自陈仓至槐里筑临晋陂,引汧洛溉舄卤之地三千余顷”(《晋书·宣帝纪》),收到了“国以充实”(《晋书·食货志》)的效果。青龙三年,关东饥馑,司马懿调运五百万斛粟输京师洛阳,以资救济。可见他在关中储积有大量粮食。

曹魏和东吴邻近地带的屯田,主要是在淮河南北。曹操时曾“开募屯田于淮南”(《三国志·魏书·仓慈传》),但仅是民屯。正始二年(241),司马懿主持对吴作战时,始与曾为屯田掌犊人、典农纲纪的尚书郎邓艾筹划在淮南淮北创建军屯。第二年,司马懿“奏穿广漕渠,引河入汴,溉东南诸陂,始大佃于淮北”(《晋书·宣帝纪》)。第三年,司马懿又在这一地区“大兴屯守,广开淮阳、百尺二渠,又修诸陂于颍之南北,万余顷。自是淮北仓庾相望,寿阳至于京师,农官屯兵连属焉”(《晋书·宣帝纪》)。

《晋书·食货志》记载司马懿、邓艾创建的淮南淮北屯田说:

“今淮北二万人、淮南三万人分休,且佃且守。水丰,常收三倍于西,岁完五百万斛以为军资。六、七年间,可积三千万斛于淮土,此则十万之众五年食也。……逆北临淮水,自钟离而南、横石以西,尽泚水四百余里,五里置一营,营六十人,且佃且守。兼修广淮阳、百尺二渠,上引河流,下通淮颍,大治诸陂于颍南颍北。穿渠三百余里,溉田二万顷,淮南、淮北皆相连接。自寿春到京师,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

司马懿和邓艾所进行的大规模的屯垦,对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特别是对增加曹魏的财力,支持与东吴的战争,起了重要的作用。

嘉平三年(251年)六月,司马懿病,夜间常梦见贾逵、王凌为崇。八月,司马懿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当年九月,司马懿被葬于河阴,谥文贞,后改为文宣。晋武帝受魏禅,给司马懿上尊号为宣皇帝,称其陵墓为高原,庙号高祖。

司马懿为人“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晋书·宣帝纪》),曹操知其“有雄豪志”(《晋书·宣帝纪》),闻他有狼顾(身不动而回头看)之相,把他召来,先让他朝前走,然后让他回头看。司马懿居然能脸正朝后而身仍不动。又曾梦见三马同食一槽,醒后很不高兴,对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晋书·宣帝纪》)。于是便想予以处置,亏得曹丕跟司马懿关系好,常常保护他,才得以幸免。

晋明帝时,王导侍坐,晋明帝问起晋前世得天下的具体情形,王导不加隐饰地叙述了司马懿创业时的业绩和种种猜忍手段,又说起司马昭在高贵乡公时的所作所为,晋明帝大惭,把脸埋覆在床上说:“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晋书·宣帝纪》)!

唐太宗李世民曾为《晋书·宣帝纪》作史论,指出了司马懿在性格、军事、政治等多方面的矛盾或曰不平衡。原文如下:

夫天地之大,黎元为本。邦国之贵,元首为先。治乱无常,兴亡有运。是故五帝之上,居万乘以为忧;三王已来,处其忧而为乐。竞智力,争利害,大小相吞,强弱相袭。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雾交飞。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干,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

5.司马穰苴简介 篇五

司马穰苴,生卒年不详,姓田,名穰苴,春秋时期齐国人,是齐景公时掌管军事的大司马,所以后人称他为司马穰苴。是我国早期的著名军事家、军事理论家。

司马穰苴是田完的后代。司马穰苴所在的齐国,是太公吕尚的封国,后来又灭掉了莱国,土地扩至千里,公元前685年至643年齐桓公在位时,国力强盛,曾经第一个成为中原霸主。齐桓公死后,齐国内部矛盾加剧,国力稍减,失去了霸主地位。

齐景公时(公元前547—前490年),晋国于公元前531年派军侵入齐国的阿(今山东省西部东阿县)、甄(今山东省甄城县的济阴)地区,燕国军队也同时乘隙攻入齐国河上(故黄河南岸地区)之地,齐国守军屡屡败退。军事上的失利,使齐景公深为忧虑。为了扭转败局,急需选拔和任用智勇双全的将领。当时担任相国的晏婴,向齐景公推荐了司马穰苴。晏婴说:穰苴系田氏远族子孙,其人很有才能,长于谋划,且熟知兵法,“文能服众,武能威敌”,如以他为将,必能改变目前的形势。齐景公听了晏婴的介绍,立即召见司马穰苴,请他谈了有关治军、用兵的方略和法则。司马穰苴在军事上的杰出见解,赢得了齐景公的赞赏,遂拜他为大将,命他率军抵御晋国和燕国的军队,穰苴说:“我的身份一贯卑贱,你把我从乡里中提拔起来,位在大夫们之上,士卒还不拥护,百姓还不信任,人微权轻。我想请你选派一个亲近的大臣,又在全国享有威信的人做我的监军,这样才好!”景公允许了,就派自己的亲信大夫庄贾去担任监军。

司马穰苴整军之后,齐军面貌立刻改观,成了纪律严明,军容整肃,令行禁止,悉听约束的能战之师。然后,他立即率师出发,奔赴前线。在军旅中,他对士卒们的休息、宿营、掘井、修灶、饮食、疾病、医药,都亲自过问和安抚,把供给将军的全部费用和粮食,都用以搞赏士卒,自己与士卒吃一样的伙食。对体弱士卒特别亲近。很快就取得了将士们的信任。三天后部署调整军队时,病兵都要求同行,士卒都争着奋勇参战。晋军得知这个消息,就撤兵走了。燕军得知这个消息,也回渡黄河而取消了攻齐计划。司马穰苴率齐军乘势追击,歼灭部分敌军,全部收复了已失去的齐国城邑和土地。然后率兵回来。未到国都就解散军队,废除军令,誓盟之后进入城邑。齐景公和诸大夫都到城郊迎接,举行慰劳部队的仪式后回到住所。随后接见穰苴,提升为掌管全国军事的大司马。田氏家族在齐国也日益受到尊敬。

以后,齐国大夫鲍氏、高子、国子之辈陷害穰苴,在齐景公那里进谗言,景公罢了穰苴的官,穰苴离职后一心撰写兵书战策。不久病发而死。

田乞、田豹等由此怨恨高子、国子等。其后田常杀了简公,尽灭高子、国子的家族。直到田和自立为齐君,他的孙子称为齐威王(公元前356—前3)。

齐威王命大夫们追论古时的《司马兵法》,并将他的遗著附在其中,称《司马穰苴兵法》,后世称之为《司马法》。《汉书·艺文志第十》记载为150篇,《隋书》和《旧唐书》都注为3卷,而今本只有5篇:仁本、天子之义、定爵、严位、用众,其核心思想是治军以“仁、义、礼、让”为本。书中论述了统率军队和指挥作战的经验,以及指挥员应具备的条件。同时也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某些军事制度和战争观点。它是我国古代战争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也是早期兵法理论的继承和总结,历来为兵家所重视。

6.司马光诚信卖马的故事 篇六

司马光淡泊名利,诚信卖马

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力荐德才兼备太常寺卿黄中庸为侍中兼枢密副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一生诚信,这与他从小受到父亲的诚实教育分不开。大概在五六岁时,有一次,他要给胡桃去皮,他不会做,姐姐想帮他,也去不掉,姐姐就先行离开了,后来一位婢女用热汤替他顺利将胡桃去皮,等姐姐回来,便问:“谁帮你做的”他欺骗姐姐是自己做的,父亲便训斥他:“小子怎敢说谎”司马光从此不敢说谎,年长之后,还把这件事写到纸上,策励自己,一直到死。

司马光性情淡泊,不喜奢华,他在《训俭示康》中曾提到小时候长辈会给他穿华美的衣服,他总是害羞脸红而把它脱下。宝元年间中举时,司马光曾得到仁宗皇帝的接见。酒席宴会上,每人都在头上插满鲜花,肆无忌惮地嬉戏取乐,唯独司马光正襟危坐,也不戴花。同僚提醒说:“戴花乃皇上之令也!”司马光才不太情愿地戴了一朵小花。北宋士大夫生活富裕,有纳妾蓄伎的风尚。司马光是和王安石、岳飞一样,极为罕见的不纳妾、不储妓之人。婚后三十年余,妻子张夫人没有生育,司马光并未放在心上,也没想过纳妾生子。张夫人却急得半死,一次,她背着司马光买了一个美女,悄悄安置在卧室,自己再借故外出。司马光见了,不加理睬,到书房看书去了。美女也跟着到了书房,一番搔首弄姿后,又取出一本书,随手翻了翻,娇滴滴地问:“请问先生,中丞是什么书呀”司马光离她一丈,板起面孔,拱手答道:“中丞是尚书,是官职,不是书!”美女很是无趣,大失所望地走了。还有一次,司马光到丈人家赏花。张夫人和丈母娘合计,又偷偷地安排了一个美貌丫鬟。司马光不客气了,生气地对丫鬟说:“走开!夫人不在,你来见我作甚”第二天,丈人家的宾客都知道了此事,十分敬佩,说司马光夫妇俨然就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白头偕老的翻版。张夫人终身未育,司马光就收养了族人之子司马康,作为养子。司马光在洛阳编修资治通鉴时,居所极简陋,于是另辟一地下室,读书其间。司马光的妻子去世后,清贫的司马光无以为葬,拿不出给妻子办丧事的钱,只好把仅有的三顷薄田典当出去,置棺理丧,尽了丈夫的责任。司马光任官近四十年,而且官高权重,竟然典地葬妻。妻子过世后,司马光的日子更加拮据了。有一次,家里没有钱用,他就叫管家把家里的一匹马牵去卖掉

。管家把这一匹棕黄毛色的马牵到洛阳的集市上,他从东穿到西,从西穿至东,来回地走着。“卖马!卖马!”管家嘶哑地喊,那匹马也很驯顺地跟在管家背后,踏着沉重的步子。“这匹马不错,就是老了些。”一个老头迎过来说。管家见有主顾,就拉开马的上下颌给那老头看,说:“不老。它的牙齿还蛮全的嘛!”老头问:“那要多少缗钱”“五十缗。”管家说。“五十缗贵了些吧”老头说。“不贵,比起市价要便宜很多了。”管家絮絮地说,“你不知道,这可是我家司马相公的坐骑,近年因为每天忙着在房里编写史书,用不着了,就叫我贱价卖了。”“哦,原来是司马相公的坐骑啊!”老头带有信任感地说。老头搜了搜身上的衣袋,发现钱不够,就说:“真是遗憾,我今天钱没有带够。请你先拉回去,明天我带钱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你说可好”管家满口答应:“好的。”

管家于是得意地把马牵回了家。此时,司马光正在书房里把一张又一张写有两寸见长文字的纸条放在四面墙上,这是他在浩如烟海的素材中,拣选编写史书材料的一种方法,以便从中分类、挑编。听到马蹄声,司马光从书房迎出来。管家兴奋地对主人说,马匹已经有主顾了,而且价格五十缗钱。管家接着高兴地说:“今夜还要加倍给马喂好上等草料,以便明天顺利成交。”

司马光爱怜地抚摸着马鬃,这匹马已经追随他多年了,那还是他在龙图阁直学士任上时,为了替代脚力而购置的。“哦!我好健忘,差点误事!”司马光忽然露出不安的神态,“此马是有病的。”“这点我知道。”管家讨好主人说,“所以我明天清早,再把它洗刷干净,这样买主就会更高兴了。”

“不,不能这样。”司马光谆谆嘱咐说,“你要对买主说,此马看似驯顺、温良,那是现在秋高气爽季节;要是在大热天,就易野性勃发,因为它有肺病啊!”“相公说的是。不过如果老老实实地说,这匹马是卖不出去的。”管家很不高兴地说,“市场买卖,哪有说真话的而且和人家都谈好价钱了。”

“话可不能那么说,”司马光说,“让他人用买一匹强壮马的钱来买病马,这不是骗人吗这事可不能做。明天你把话说清楚,如果他愿意成交,价钱还得压低些!”管家点点头,把马牵走了。

第二天,管家把马领到市场,老头已经携带了一袋的钱在等候了。管家如实把马所患的疾病说了,并说这是司马相公特地交代清楚的,不能让他吃亏上当。老头听了也很感动。周围的人听说闲居本地的司马相公卖马,而且指明这是一匹外表膘壮而实际有肺病的病马,都围了过来,他们纷纷赞扬司马光为人

7.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英语 篇七

司马光砸缸英语

Sima Guang Smashed the Vat

Sima Guang was a Prime Minister and outstanding historian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司马光是北宋的宰相,杰出的历史学家。

He devoted his life to writing the classical chronicle “Historical Events Retold as a Mirror for Government” (Zi Zhi Tong Jian).

他倾注大量精力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As a young boy, Sima Guang was a diligent student, showing an outstanding intelligence.

司马光小时勤奋好学,智力超群。

At the age of seven, he once played hide and seek with other children in the garden.

他7岁那年,有一次跟几个小孩在花园里玩捉迷藏的游戏。

One child wanted to hide in a big vat, which was unexpectedly full of water.

有个小孩想藏到一只大缸中,没想到缸中盛满了水。

Barely had he climbed on the edge of the vat when he slipped into it.

当这个小孩费力地爬上大缸的时候,却失足跌进了水缸。

The other children were frightened and broke up in a hubbub, whereas Sima Guang remained there.

其他小孩吓得一哄而散,只有司马光没跑。

He found a rock and broke the vat. The water flushed out. Thus the child in the vat was saved.

他找来一块石头,用力砸破水缸。水缸里的.水哗哗地流了出来,掉进水缸里的小孩得救了。

When this story became known extensively, people drew a picture for it, which was spread out in Kaifeng and Luoyang.这件事传开以后,人们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画成了一幅画,在开封、洛阳一带广为流传。

Till today this story has been known to every household in China.

如今这个故事在中国已家喻户晓。

拓展阅读:司马缸砸缸读后感

读完司马光砸缸这篇课文,我觉得司马光很聪明、淡定、勇敢。别的小朋友都慌了,他举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的砸那缸口,然后,缸口破了,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大家也不哭了!

我妈妈常常跟我说两个字“淡定!”我妈妈上网查了一下,淡定的意思是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镇定程度,遇事沉稳中又积极果断,老练里却又重视有加,胜不骄,敗不馁;淡定形容一种勇气,是一种思想境界,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生活状态,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心态。处之泰然,宠辱不惊,不要太过兴奋而忘乎所以,也不要太过悲伤而痛不欲生。

8.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教学设计 篇八

课 题:《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

教 材: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走进音乐世界》音乐教材第一册第6课 年 级:小学一年级上册

课 时:一课时

教案设计:深圳市福田区园岭小学潘素素 设计指导:徐沛然、何天仪

教学内容:为故事歌《司马光砸缸》配音响 教学目标:

1.通过看、议、听、寻、配、演、想等活动进行探索和合作,感受和表现不同的 音乐形象。

2.寻找适合不同音乐形象的音源,为歌曲《司马光砸缸》配乐。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作和表演《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培养互相合作的能力。4.寓思想教育于故事,让学生懂得遇到意外的事情要冷静、机智、勇敢。教学重点:

在“寻、配、演’’这三个环节重点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教学难点:

寻找适合不同音乐形象的音源,为歌曲《司马光砸缸》配乐和表演。课前准备:

电脑、多媒体课件、vcD、CD、钢琴、打击乐器及八种打击乐器的卡片、故事图 片、废报纸等。教学过程:

全班分组围成5个圈,教师在中间。

[二]

一、看

用电脑多媒体播放动画片《司马光砸缸》,让学生初步了解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

二、议

1.让学生运用语言智能简单复述《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语言的角度体验 和表现故事情节。

2.小组议论:我们要学习司马光什么精神?引导学生用脑力激荡法展开议论,得 出应学习司马光盟、塑鱼、夏堕的精神。(接近或类似的词语)

三、听

播放带画面和歌词的叙事歌曲《司马光砸缸》,让学生完整地听一遍叙事歌曲《司马 光砸缸》,借助画面和歌词了解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全过程。

要求学生通过欣赏全曲回答:

1.找出歌曲中最紧张的一句歌词。(怎么办?怎么办?)2.说出歌曲中高潮处的主要情绪(如:焦急、紧张、惊慌等),请学生选择表现“怎 么办?怎么办?”的情绪(如:紧张地说“怎么办?”“怎么办?”或用打击乐器快速敲击表 示焦急,还可用急促跺脚表示惊慌等等),让学生充分表述。引出打击乐器和音源的探 索环节。

四、寻

1.复习已认识的四种打击乐器:三角铁、木鱼、响板、蛙筒。(实物)2.介绍双响筒、铃鼓、钹、小鼓等四种打击乐器。(实物)方法:请部分学生敲打新学的四件打击乐器,亲身体验打击乐器的音响效果,建立 音响概念。教师可把打击乐器图片贴在黑板上,加深认识。

3.让学生按照自己对音乐的不同感受来寻找不同的打击乐器或其他音源(包括 寻找身边能发出声音的物体;嘴发出声音等),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

方法:教师把四幅主要的故事图片贴到黑板上。

(1)小朋友在院中捉迷藏;(2)“扑通”,一个小孩掉进大水缸;(3)司马光机智地搬起 石头,用力地砸向水缸;(4)砸破了水缸,溺水的小孩得救了。

4.分组讨论,说说各自的乐器可以在歌曲的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来配音响效 果。如木质乐器:可用于有节奏地表现孩童们捉迷藏的过程;钹:表现缸被砸破后碎 裂的音响;鼓:表现小孩掉进水缸的声音和用石头砸向水缸的声音;金属乐器表现水 缸水流的声音等。还可以敲击桌椅、纸、笔盒等发出的声音表现以上的音响。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按歌曲中不同角色的音乐特征,寻找不同音响效 果的打击乐器,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

五、配

按歌曲中故事发展的不同阶段的情绪要求,选择合适的乐器和演奏方法为其配音 响。(注重小组间的相互合作)方法:

1.教师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头和尾加入“司马光”、“怎么办?怎么办?”和“人们夸司 马光是聪明、勇敢的好儿郎”的图片,按顺序展示在黑板上。

①司马光;②小朋友在院中捉迷藏;③“扑通”,一个小孩掉进大水缸;④怎么办?怎 么办?⑤司马光机智地搬起石头,用力地砸向水缸;⑥砸破了缸,溺水的小孩得救了; ⑦人们夸司马光是聪明、勇敢的好儿郎。

2.分组讨论配音方案:各组讨论,将打击乐器的图片分别放在哪些故事。图片下合 适。

3.各组展示配音方案:小组讨论完,由组长把打击乐器的卡片贴在黑板的故事图 片下面。

4.各组按方案演奏,由大家选出最佳方案为叙事歌曲《司马光砸缸》配乐。

5.〃t配’’这一环节,最后可在教师的指导下,把打击乐器按音色和质地分类,给小组 分工。各组明确参与配乐的地方以及如何演奏,协商好后进行合作。老师用一件木质乐 器起指挥的作用,和学生一起演奏,同时在歌曲配乐中控制速度和音量。

六、演

根据故事角色的要求,即兴创作表演动作,参与为故事配音响效果的实践过程。1.由学生协商和创作故事的背景、人物角色等表演动作,配合音响效果,以音乐 剧的方式进行表演。

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让学生用形体的组合设计背景的物体,如几个人做 个造型为树、做个造型为缸、做个造型为一座房子或假山等。角色在表演时,要求这些 扮实景的同学和各角色相互配合进行。

2.让学生自己评价表演结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演活动。指导学生集体创作 故事的背景动作,请几个学生选择担任故事中的人物角色和配乐人员,其余同学作背 景造型,尽量做到人人参与音乐活动。

3.在有实景进行表演的基础上,还可以转换成虚构实景的方法来表演。

方法:在地上画(^)为缸、画/\为假山、画f为树等,每组定出一位学生表 演,让五位学生协商角色的分配,设计表演动作,再加上器乐和音源配合表演。

七、想

1.讨论:如果遇到意外,你会怎样做? 如:①附近没有石头怎么办?②石头太重怎么办? 学生通过讨论发言,懂得遇到意外的事情要冷静、机智、勇敢,尽快想出可行的、力 所能及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师参与讨论,多媒体展示关键词语:冷静、机智、勇敢。2.改变故事情节,拓展学生解决意外的思维。

给改变故事情节后的故事起个名,如:《x×同学救人的故事》。

上一篇: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78问下一篇:电影台词经典英语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