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心理学论文

2024-06-15

本科心理学论文(通用8篇)

1.本科心理学论文 篇一

1、管理者人际沟通能力结构的研究

2、西方领导理论演变综述

3、知识型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决定因素研究

4、员工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与应用

5、管理者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6、胜任特征研究进展

7、组织承诺的研究综述

8、人格与工作匹配理论的研究与应用

9、员工援助计划(EAP)在高校中的应用

10、灾难的心理应对与心理援助研究

11、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能力结构探析

12、自我效能感对员工工作态度的影响研究

13、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的组织与建设研究

14、员工人格发展与组织管理方式相关研究

15、中国经理人与中国企业健康之间的规律

16、青少年睡眠障碍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17、青少年心理困扰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18、青少年人际阻抗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19、大学生网络迷恋的现状考察与疏导方略研究

20、当代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考察与研究

21、心理保健模式的现状考察与建构研究

22、心理保健理念的现状考察与建构研究

23、青少年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24、青少年心理保健策略研究

25、妨碍大学生成才的心理因素及教育对策研究

26、情商教育的价值及操作方略研究

27、湖北省属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研究

28、学校心理咨询效果评估体系研究

29、宗教信仰与心理咨询的关系研究

30、荆州市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31、湖北省属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32、大学生考研焦虑的影响因素研究

33、高中生考试焦虑的调查研究

34、网络成瘾大学生的人格特征研究

35、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

36、大学生传销犯罪的心理分析

37、影响大学课堂教学的心理因素分析

38、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39、员工满意度与员工流动管理研究

40、广告诉求的心理基础与策略

41、基于胜任力的企业招聘策略

42、组织员工心理契约研究

43、西方厚黑学—马基雅弗利主义的心理学解读

44、EAP—企业中的心理咨询及其应用

45、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46、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研究

47、.教师的工作不安全感研究

48、.角色认知对工作倦怠的影响

49、.预备役军人的风险认知调查

50、受社会建构论影响的心理治疗

51、.两种文化论对心理治疗的影响

52、.大学生学习控制感的因素研究

53、.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元担忧

54、中学生冒险行为与元担忧

55、大学生口语焦虑与元担忧研究

56、大学生的网络购物研究

57、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相关研究

58、论激励理论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59、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调查研究

60、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管理

61、职业生涯高原期研究述评

62、教师职业发展的心理障碍及管理对策

1、大学生挫折心理的考察与疏导方略研究

2、大学生抑郁心理的考察与疏导方略研究

3、青少年亚健康现象的考察与教育对策研究

4、大学生心理调适策略与方法研究

5、大学生情绪管理的策略与方法研究

6、青少年认知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7、青少年的自我实现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8、青少年潜能开发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9、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考察与研究

10、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策略研究

11、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发展研究

12、大学生成功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发展研究

13、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与培养策略研究

14、大学生创造素质的现状考察与高校深化素质教育方略研究

15、当前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16、大学生择业心理的考察与研究

17、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念及操作规范研究

18、腐败心理的形成机制及防御对策研究

19、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及防护网构建研究

20、心理问题(或病态)的演化过程与预防模式研究

21、农村心理健康现状考察与研究

22、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家庭积极教养方式研究

23、大学生生活情趣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24、幼儿教师的人格特点与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相关研究

25、大学生的焦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6、不同学科专业大学生考试焦虑的调查研究

27、大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研究

28、大学生学习倦怠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研究

29、大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及其分析30、90后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31、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影响研究

32、诈骗犯罪的心理与行为特征研究

33、贫困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34、大学生消费心理的调查与分析

35、大学生求职焦虑研究

36、企业文化对顾客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37、论高校学生干部的选拔方法

38、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研究

39、论大学生考研动机的激发与保持

40、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研究

2.本科心理学论文 篇二

现在出版的旅游心理学教材非常多, 2010年至今出版的适用于旅游管理本科生的有22种, 但是不少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需要相去甚远, 或没有体现当代旅游心理学的最新进展, 也有部分教材一味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忽略与旅游学概论、导游业务等先修课程内容的重复, 还有部分教材仅从旅游学的角度出发, 忽视心理学原理的基础性作用, 只是堆砌旅游案例, 而无心理层面的分析,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教材的可用性, 也在很阻碍和影响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锻炼。因此, 建构兼顾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内容的旅游心理学教材内容体系并力求在编写中反映心理学发展的新趋势, 吸收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对于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非同寻常的意义。以卓越图书网站和当当图书网站上销售的2010年至今明确标明适用于旅游管理本科生的22本旅游心理学内容进行整理, 以分析现用旅游心理学教材内容的特点。

一、教材内容的结构

本科旅游管理培养的是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 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旅游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受到旅游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 具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旅游心理学教材内容既要体现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也要力求相关知识的全面性, 还要反映本科教育与高职高专教育的不同层次性。

(一) 三篇结构

徐文燕撰写的旅游心理学一书内容包含三篇, 即旅游心理学基本原理、旅游消费心理和旅游服务心理[1]。薛群慧的现代旅游心理学介绍了旅游者的心理活动、旅游工作者的心理状态以及旅游地居民心理[2]。

(二) 四篇结构

舒伯阳的旅游心理学包含了总论篇、旅游消费心理篇、旅游服务心理篇、企业管理心理篇[3]。刘纯的旅游心理学内容分别为概论、旅游者心理、旅游企业管理心理、旅游企业服务心理[4]。李刚的旅游心理学内容由四大模块组成:导论部分, 基础理论部分, 旅游实践部分, 旅游管理部分[5]。

(三) 五篇结构

闫红霞的旅游心理学一书内容分为五篇, 总论、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旅游心理学原理、第四篇旅游服务心理、第五篇是旅游应用心理[6]。叶伯平的旅游心理学一书也分为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旅游心理学学科的性质、研究对象和方法, 第二部分从宏观上研究旅游、休闲与心理的关系, 第三部分研究旅游者的决策心理和影响因素, 第四部分先分析旅游者消费的需求心理和个性消费心理与行为特征, 然后分析旅游服务心理原理与服务心理艺术及其在旅游业中的运用, 第五部分研究旅游企业员工心理、团体心理和领导艺术[7]。

二、教材内容编排顺序

如果不能先讲清需要与动机这些属于个性心理倾向的内容, 就很难理解心理过程[8]。对22本旅游心理学教材内容的分析发现, 编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出现了不同的编排顺序。一般顺序是先介绍旅游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而后是旅游消费心理, 然后是旅游服务心理, 最后是旅游管理心理, 但刘纯与马继兴编著的旅游心理学中都是先讲旅游企业管理心理, 而后讲旅游服务心理。

闫红霞的旅游心理学中, 先讲述旅游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然后是旅游心理学概述[6];麻益军的旅游心理原理与实务一书中, 将旅游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作为旅游心理学概述的内容的最后一部分;聂建波的旅游心理与行为一书中, 先分析心理的概念与实质, 然后分析旅游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杨娇、刘丽梅编著的旅游心理学, 第一章的前三节分析心理学基本原理, 第四节是旅游心理学概述。

旅游者消费心理部分, 有8本教材按“需要-动机-认知-情绪-个性心理-群体心理”的顺序撰写;有14本按照“感知-动机-情绪-个性-群体”的顺序。闫红霞的旅游心理学按照“认知-个性-动机”的顺序, 马继兴编写的教材按“个性-认知-动机”的顺序。

三、教材内容的模块

旅游心理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 它具有学科综合性和实践指导性的特征。无论教材内容结构如何构建, 章节顺序如何编排, 旅游心理学教材中大多包含以下内容模块。

(一) 旅游心理学基本原理

正如孙喜林老师所说“用在大学课堂上的旅游心理学教科书, 如果不从普通心理学上照搬各种适合一般人的命题和理论, 它就几乎玩不转了。”[9]旅游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应该包含两大部分, 一是旅游心理学研究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二是旅游心理学的基本理论。22本旅游心理学教材全部含有旅游心理学概述内容, 而分析了心理学基本原理的只有7本。

吕勤的旅游心理学第一章中介绍了旅游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内容包含知觉、学习、人格、动机态度理论, 情绪理论与潜意识理论, 相互作用分析理论 (结构分析、交往分析、游戏分析、脚本分析) ;第二章讲述旅游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旅游心理学的相关学科[10]。徐文燕的旅游心理学第一章为“旅游心理学的研究框架”, 内容包含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旅游心理学的研究意义和方法, 第二章为“旅游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内容包含旅游心理学的学科基础和旅游消费心理与行为模式[1]。

(二) 旅游者消费心理

旅游者的心理活动始终影响着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旅游者的消费心理包含了消费动因与消费行为模式、旅游认知、个性心理和社会心理, 以及旅游消费中基本心理需求。旅游者的心理需求体现在旅游活动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场景, 因此很多教材中把此部分内容放入旅游服务心理中, 作为针对性分析旅游服务心理的基础。

麻益军的旅游心理原理与实务的第三章“旅游活动中的心理过程”分析了旅游者的知觉过程、学习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审美心理过程[11]。马继兴的旅游心理学第四章“旅游活动中的心理”, 包含注意、感知觉、记忆;第五章“旅游消费者的行为模式”, 包含旅游消费者的需要和动机, 态度与旅游消费决策, 旅游消费者的决策模式及旅游消费者决策的影响因素[12]。刘德秀的旅游心理学第四章“需要与旅游消费行为”, 包含旅游需要、旅游目标和旅游动机[13]。

22本教材中有15本讲述了旅游需要, 有20本分析了旅游动机;所有教材都包含旅游认知, 内容涉及旅游感知觉的有22本, 但其中9本只讲知觉未讲感觉, 另外注意2本, 思维1本, 记忆3本, 学习心理12本, 旅游态度19本;教材内容包含旅游者情绪情感的有12本, 审美心理2本, 个性心理19本, 但其中10本分析的是人格与旅游消费的关系, 3本讲解了旅游者的个性差异与管理。社会心理被称为社会因素、社会文化或者社会群体, 内容涉及群体 (5本) 、参考群体 (1本) 、家庭 (5本) 、社会阶层 (4本) 、文化与亚文化 (5本) 。马继兴的旅游心理学中, 讲述了旅游社会文化心理, 内容包含旅游亚文化群体的心理特点, 旅游资源地居民与旅游者心理冲突, 旅游活动参与者的心理调适, 旅游接待地的文化心理, 中国主要旅游资源地亚文化心理分支, 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地的影响等[12]。薛群慧的现代旅游心理学中分析了居民地心理。刘纯的旅游心理学中讲解了群体与参考群体、家庭群体、社会阶层、文化和亚文化与旅游行为的关系。

(四) 旅游服务心理

旅游服务心理研究的是旅游从业人员如何根据旅游者的心理和行为特点提供符合旅游者需求的服务。旅游服务心理至少包含三大部分:服务心理学原理、旅游者的服务心理需求、旅游服务的心理策略与技巧。部分教材中旅游企业服务心理也放在此部分, 而另外的选择放在专项服务心理或旅游应用心理部分。

叶伯平的旅游心理学先分析旅游者消费的需求心理和个性消费心理与行为特征, 然后分析旅游服务心理原理与服务心理艺术及其在旅游业中的运用[7];舒伯阳的旅游心理学从客我关系和功能服务与心理服务的角度分析了旅游服务的心理环境[3]。刘德秀的旅游心理学中旅游服务心理内容包含旅游服务, 优质旅游服务的要素, 优质旅游服务过程, 旅游投诉处理[13]。麻益军的旅游心理原理与实务分析了旅游服务的双重性、旅游心理服务的要诀和客人投诉心理[11]。徐文燕的旅游心理学讲解了“旅游活动中的客我心理”, 内容包含服务及服务心理, 旅游者的满意度, 旅游工作者的心理特征[1]。

(五) 旅游应用心理

旅游应用心理分析的是在不同旅游企业或者旅游环节中旅游心理学知识的应用。从旅游活动的六大要素来看, 旅游应用心理至少包含餐饮服务心理, 饭店服务心理, 交通心理, 旅游社服务心理, 购物和商品销售服务心理, 娱乐服务心理等。另外还有景区服务心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心理等。李刚的旅游心理学在“旅行社行业服务心理”中分析了旅行社各部门工作人员的服务心理, 这在其他教材中并不多见。

和湛的旅游心理学中“专项旅游服务中的心理技巧”, 内容包含了不同地区旅游者心理及旅游服务策略和旅行社、旅游酒店、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服务心理, 而将旅游购物心理和旅游企业售后心理与专项旅游服务心理并列[14]。王伟红的旅游心理学不仅分析了旅游环节服务心理策略 (购物、景区、饭店、导游、投诉处理) , 还阐述了资源开发心理和产品设计心理[15]。闫红霞的旅游心理学“旅游应用心理”包含资源开发心理、历史文化旅游心理, 民俗旅游心理, 宗教旅游心理, 生态旅游心理。秦明的实用旅游心理学讲述了旅游商品的设计生产与销售心理、旅游宣传心理、旅游资源开发心理[16]。

(六) 旅游企业管理心理

管理的第一要素是管人。旅游管理心理是研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如何遵循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特点, 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最终实现企业和员工个人的双赢。旅游心理学教材中大多都有旅游企业管理心理的内容, 主要包括员工心理、团队或群体心理、领导心理等。

舒伯阳的旅游心理学第九章“旅游从业人员心理素质要求”中, 从仪表、气质与服务表现, 性格、情感与服务热情, 意志、能力与服务水平三个方面分析了旅游从业人员心理素质的要求[3]。徐子琳编著的旅游心理学一书中第十一章讲述了旅游企业选聘员工的心理测验方法[17]。

3.本科心理学论文 篇三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本科生纵向干预重复测量

1.文献综述

国内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是从理论建构和人口统计学上的比较以及影响因素三个方面来进行的。而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主观幸福感主要是对国外研究的一些综述,很少有对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进行实证研究。截止到本文开题时,只检索到了一篇关于对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进行实验干预的研究。

国外近10多年来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逐渐从社会学,伦理学和经济学转向心理学。而心理学主要是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对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的实验研究。并且其研究范围越来越广,时间跨度越来越长,研究方法层出不穷。尤其是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由前美国心理协会(APA)主席和心理学家塞里格曼(Seligman)所倡导的,并且由他领导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关于提高人们幸福感的实证研究(例如: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等人(Seligman,2005)招募了一批志愿者去访问积极心理学网站。他们分别用网站上积极的练习(练习一周内每天用新的方式运用自己的优势特征)和一般的中性练习对志愿者进行实验干预。研究结果表明:那些被提供积极练习的志愿者的主观幸福感在接下来的6个月都有所提高。另外,研究(Emmons,&McCullough,2003)发现:主动地鼓励人们去增强情感状态中积极的方面可以使他们变得更加健康和拥有更加愉快的心情。那些被指派思考并写下他们最深刻积极体验的大学生比那些只要求写中性话题的大学生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更少去学校的心理健康中心求助。那些参与感激实验干预的被试,在多次写下他们感激的事件之后,报告说感到生活更加美好并且体验更多的积极情绪[1]。

2.问题提出和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意义

2.1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对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和相关研究固然重要。但是,着力研究得到幸福的各种途径及其具体操作方法,从而真正地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迫在眉睫并且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然而,纵观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对国外研究的综述,或者只是对不同人群的主观幸福感及其关系进行描述,或者是对主观幸福感进行一些理论方面的建构。很少有对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进行纵向的干预实验研究。而国外,尤其是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由前美国心理协会(APA)主席和心理学家塞里格曼(Seligman)所倡导的,并且由他领导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关于提高人们幸福感的实证研究。基于以上现状,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以下三个关于如何提高人们主观幸福感的实验研究。

2.2本研究的目的

1)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实验干预,以求达到提高实验参与者的主观幸福感;

2)验证深圳大学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3)为提高国民幸福指数(GNH,GrossNationalHappiness)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2.3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心理学的基础上,对传统心理学加以补充,丰富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2)现实意义——通过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从而预防和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3.研究方法

3.1实验一:通过写幸福日志提升本科生的主观幸福感

3.1.1实验一设计:采用实验组对照组重复测量设计方法

3.1.2实验一被试

以深圳大学选修“积极心理学”课程的两个班所有学生为被试。他们是不同年级(大一至大四)和不同专业的本科生,且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其中一个班的人数为25人,上课时间为每周二晚上,将该班作为实验班;另一个班的人数也为25人,上课时间为每周三晚上,作为对照班。

3.1.3实验一材料

1)牛津幸福感量表(TheOxfordHappinessInventory,OHI)

2)幸福日志本(TheHappinessJournalorHAOJournal)。

给每位学生准备一个50页左右的本子。要求实验组的学生每天(每周至少五次)在一页上记录下当天发生的三件快乐的事情(H-happiness)和三件值得感激别人的事情(A-appreciation)以及三件乐观的事情(O-optimism).而让控制组的被试写一般的日志。

3.1.4实验一步骤

在开学后第二周的上课期间,用修订过的牛津幸福感量表分别对两个班的同学进行实测,作为前测成绩。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收回有效问卷25份和23份。在周二晚的课堂上示范实验班的学生写幸福日志,每周至少写五天。在周三晚的课堂上让对照组的学生写普通日记,同样每周至少写五天。三个星期后,即第五周,分别对两个班用牛津幸福感量表进行实测,作为后测成绩。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收回有效问卷23份和22份。五个星期后,即第七周,再次分别对两个班进行施测,作为后测成绩。分别收回有效问卷22份和21份。

3.1.5实验一结果

3.1.6实验一讨论

从以上实验结果表一和图一得知:尽管在实验干预前实验班在牛津幸福量表上的得分比控制班的得分低一些,但是经过实验干预后,实验班在牛津幸福量表上的得分不断上升,三个星期和五个星期后的得分都高于控制班相对应的得分。而控制班的得分是先有所下降,然后再上升。尽管控制班所测分数上升的幅度不小,但还是小于实验班所测分数上升的幅度。这表明实验干预的确起到了提高被试主观幸福感的作用。实验二的结果证明了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运用写“幸福日志”的方法,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本科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但是,实验一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是所有被试都是选修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学生。针对这一不足之处,作者们设计了实验二,以求有所改进。

3.2实验二通过写感谢信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3.2.1实验二目的

通过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和“写感谢信”活动,采用不同的干预方式对本科生进行干预研究,考察不同干预方式对本科生主观幸福感提高的效果。

3.2.2实验二被试

以深圳大学2个“积极心理学”课程班级的本科生和1个“英语口语交际”的本科生。分别作为实验组1,实验组2和控制组。

3.2.3实验二材料

1)用因素分析法修订后的牛津幸福感量表(TheOxfordHappinessInventory,OHI)。(在实验一中已经介绍过了)。2)感谢信样例。

3.2.4 实验二设计

3.2.5实验二步骤

1)前测:在开学后的第二周分别对实验组1,实验组2和控制组三个组进行施测,采用统一的指导语。

2)在开学后的第三周要求实验组2的被试写感谢信。并告知被试完感谢信后,最好是能够亲自当面读给被感谢的人听。若这个难以做到,至少要确保被感谢人接收到所写感谢信。

3)写感谢信一周后测量,即开学后的第四周,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分别对实验组1,实验组2和控制组三个组进行施测。

4)写感谢信一个月后再次测量,即第八周,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分别对三个组的被试进行集体施测。

5)后测:写感谢信三个月后最后测量,即第16周分别对实验组1,实验组2和控制组三个组进行施测,采用统一的指导语。

3.2.6实验二数据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重复测量分析的方差分析和事后检验。

3.2.7实验二结果

3.2.7实验二讨论

以上结果表3和图2显示:上积极心理学课程和“写感谢信”活动相结合的干预方式与仅采用上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干预方式都可以提高学生感戴和主观幸福感,但是前者比后者更加有效。理由是,在对被试进行实验干预前,对照组在牛津幸福感量表上的得分高于两个实验组,并且既上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实验组2的测量分数最低。而在实验干预过程中,仅上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实验组1在牛津幸

福感量表上的得分稳步上升并最终超过对照组。实验组2的所得分数在每次测量时都增加地十分明显并且在最后测量时的分数大大地超过其他两组被试。而控制组所得的分数基本不变,甚至在第三次测量时有不小幅度的下降。所得分数下降的最可能的原因是那次测量的时间正好为“十一”长假过后的一周。学生在假期后回到学校,需恢复相对忙碌的课程学习,并且很有可能须完成和提交不少作业,甚至还有可能须参加阶段性的测验。这就在某种程度上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负担,从而使得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在短期内受到影响。那么,怎样解释相同的生活事件却对两个实验组的被试影响不大呢?原因可能是,上“积极心理学”课程和写“感谢信”这些实验干预活动在应对学业压力时,不仅起了缓解作用,而且还具有积极的学习动力效果。

4.总讨论

4.1关于本文对主观幸福感水平测量工具的评价

本研究两个实验中的测量工具均为牛津幸福感量表(TheOxfordHappinessInventory,OHI)。尽管有学者证实了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时间跨度较长和被试地理分布较广的重测信度都很高,且本文作者也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了效度检验,结果也显示出了该量表的单维性。然而,运用到中国文化背景下,还是具有不适之处。因此,有待对其进行修订。

4.2关于本研究中不同干预方式的研究结果的分析

本研究结果基本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假设,即通过写“幸福日志”和“感谢信”以及上积极心理学课程对深圳大学的本科生进行实验干预,能提高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因为经过实验干预,设有对照组的实验一和实验二,实验组的参与者在牛津幸福感量表上的得分都在不小程度上提高了。

4.3本研究与之前同类研究的比较

实验二的研究结果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的Seligman等人的让被试写三件好事的研究相比,本研究中的实验组在牛津幸福感量表上的得分提高了13.5%,高于其9%[2]。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存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和实验干预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因为在SeligmanE.Martin等人的研究中,被试的任务主要是写三件愉快的事情。而本研究中的实验二将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好”字的拼音“hao”与英文单词Happy(幸福的),Appreciative(感激的)和Optimistic(乐观的)的首字母相结合。从而设计了幸福日志表单(HAOJournal),要求被试不仅要写三件愉快的事情,还须写三件值得感激的事情和三件乐观的事情。这使得实验干预对提高被试的主观幸福感具有更大的效果。这表明实验干预的确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提高实验组被试主观幸福感的作用。进一步分析各组前测与后测分数发现:控制组在牛津幸福感量表上的得分有所下降,而实验组的得分则大幅的提高。出现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是:让控制组的被试写一般日记,由于他们

不清楚写日记的目的,而且,平时很有可能没有写日记的习惯,这样写日记对他们可能是一种负担,而由此产生一些负性情感体验。相反,实验组的被试在写幸福日志的过程中可能体验到了一些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最终提高了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实验二的研究结果与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Lyubomirsky等人的研究结果相比,只接受上积极心理学处理的实验组一的被试在牛津幸福感量表上的得分只提高了5.2%,低于他们研究中的只被激励组的对应提高分数,10%。类似的是,既接受上积极心理学处理又写感谢信的实验组二,与他们研究中的既被激励组又写感谢信的被试相比,所得分数尽管提高了13.8%,仍然低于其对应提高分数,15%[3]。同样,实验组二的参与者比控制组的参与者的分数提高多出约13.9%,这一数字也低于戴维斯市加利福尼亚大学的Emmons教授的同类研究的对应分数,25%[4]。以上实验结果的比较都可部分归因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与西方文化的开放性和情绪表达的直接性之间的差异。例如,绝大部分的西方人,将“Iloveyou!”常挂在嘴边,而与之相反的是,很少有中国人在公众场合说“我爱你。”甚至对自己的伴侣和亲生父母也难以启齿。

然而,实验二中的实验组2的结果与Seligman等人的来自其积极心里实验室的“感恩拜访”研究相比[5],参与者的分数提高百分比为13.8%,高于他们的对应分数,约10%。可能的解释是,要求被试在写完感谢信给被感谢人之后,还要求他们去拜访被感谢人。这种让人们制定一个正式的感恩计划的做法,考虑到时间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则有些不太实际。

国内方面,本研究中实验二的结果与河北师范大学的石国兴,祝伟娜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他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班级辅导和“列举恩惠”活动相结合的干预方式与仅采用“列举恩惠”活动的干预方式都可以提高学生感戴和主观幸福感,但是前者比后者的效果好[6]。根据感恩的拓宽建构理论,感恩体验及由其激发的行为,建构了心理的、社会的和精神的资源,并鼓励人们去关注从他人那里得到的恩惠,从而使人们体验到他人的爱和关心,最终提升自己的幸福感[7]。国外的研究表明,感恩和主观幸福感紧密联系,高感恩的人通常有较多的积极情感和较高的主观幸福感[8]。

另外,本研究中两个实验的结果也可以从脑科学的生理基础方面进行解释。通过写“幸福日志”和“感谢信”,使被试记住和回忆一些开心的事件以及感激的需要得到了实现,会刺激大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和类啡肽激素[9]。这些生理激素具有促进大脑的愉快中枢兴奋的功能,从而增加个体对积极情绪的体验,最终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

5.本研究的结论

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运用写“幸福日志”和“感谢信”的方法,的确在

不同程度上提高了本科生的主观幸福感。

参考文献

[1] Emmons R .A.,McCullough M. E. Counting blessings versus burdens: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gratitude and subjective well- being in daily life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3, 84 (2): 377 - 389.

[2] Martin E. P. Seligman, Nansook Park, Christopher Peterson. Positive Psychology Progress: Empirical Validation of Intervention [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5, 60(5): 410-421.

[3] Lyubomirsky, Dickerhoof, Boehm. The influence of Motivation, optimism and gratitude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8.

[4] 罗伯特·艾蒙斯/著. 伍铁/译. 感恩:成功花朵的快乐种子[M].第1版.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8:36 - 45.

[5] 罗伯特·艾蒙斯/著. 伍铁/译. 感恩:成功花朵的快乐种子[M].第1版.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8:61- 63.

[6] 石国兴,祝伟娜. 初中生感戴和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J]. 心理学探新,2008, 28(3)

[7]. 刘建岭. 感戴: 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C].河南:河南大学论文, 2005.

[8] McCullough M. E,Emmons R. A. & Tsang J. A. The grateful disposition: 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topography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82 (1) :112 – 127.

4.本科新生心理学导论课程感想论文 篇四

2014级本科新生心理学导论感想

===

二○一五年一月三号

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网络时代,在2014发生了许多变化的这一年,心理学到在我们心中到底是什么呢?在我爸妈及街坊邻居看来,心理学就代表一所一本的大学;至于我哥哥姐姐,那是一个大学专业的名称,作用是标识妹妹在大学里所属的专业;而在我班主任及高中老师的角度,心理学是个比较冷门的专业,心理学师范就是师范,一个老师的未来;对于我高中朋友来说,心理学又无疑是诱惑的,意味着获得强大的心理能量,给予治愈、抚平、激励;若以职业规划师的角度看,心理学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咨询师、心理教师等;而在我队友的初印象里,心理学是个高大尚、在全国排第三的专业,让我具有了巫女的神秘恐怖感;在郑勇老师眼里,心理学是一个潜力无限的光辉未来、是每一届心理学学子共同的使命;在马老师眼里,心理学就是一批需要帮助理解的可爱孩子……“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确,我并不是上面提到的任一主角,我只是我自己,我怎能知道别人眼中的心理,那我的心理呢?

初二时通过好友介绍认识了她,有幸成为朋友,并在初三时同班成了学习上的竞争对手。那时的关系简单、微妙却又很牢固,留下的是美好饱满的回忆。中考前的一次模考失利,在我们两个傻丫头眼里,未来似乎又模糊了几分。对于未来的畅想,我俩的共同期许便是能够成为一名心理医生。那时我的心理,是个无限垠阔的海洋,那儿能够聆听病人的心灵故事,拥有曲折惊喜的治疗经历,获得挣扎的心路历程等等。高中分开了,去了不同的高

中。如今,我如愿来到这儿,如愿学习心理学,而她想圆一个北大梦,愿偿一年再读高四。虽改变了方向,但仍在梦想的路上。那么,我呢?

青春期的我们,心情诡谲善变、变化多端。有人说90后讲究个性、独立特行,是物质丰富的一代,也是精神匮乏的一代。心情不好了、哪天高兴了都可以手指点点划划,瞬时网络分享。刚来大学时,曾听这样一句话,“有人问我为啥来学心理学,我答自己心里有病才来呗”。虽是一句玩笑话,但却是个没脱离现实的喜感。在这个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要学会最重要的技能,不是刷屏吐槽,不是出镜上位,不是炫富晒美,不是谋人利己,不是处事圆滑,就只是学会如何和自己相处而已。

郑勇老师曾说,如果说心理学究竟是什么,那就该是帮助找寻自我的工具,无论是帮助自己,还是帮助他人。现在高中同学称我为“心理同学”,虽然在他们眼里,心理学可能就指能看透人的心里,能解决心里各种的纠结、迷茫、痛苦等,但可能心理学就该这样吧,帮助他人自我寻找。可是我现在不能像尼克胡哲一样坦然说出“我明白破碎心灵的痛苦,我知道孤单是怎么一回事,我在耶稣基督里找到力量”,我还太小,还没不能克服痛苦,还没经历苦痛,也知道真正的孤单并不是没人能够倾诉、生病没人照顾或是心情没人理解这一般地简单易熬,我想,如若此刻有人问我心理学在学什么,我可能没有答案。但我还是会接受他人的倾诉,借尼克胡哲的话来说,当他们头上刮着暴风,身处生命的

逆境,而我作为他们信赖的人,虽没有力量战胜暴风,但我可以提供支持、温暖,直至风暴过去。最近一朋友在说完后问我:

“你学心理学肯定特别幸福吧?”

“其实心理学并不是你想的那样。”

“那你学心理学感觉怎样?”

“幸福……”

5.本科心理学论文 篇五

(Thinking about psychology major courses for undergraduates)1

2车宏生姚梅林

北师大心理学院

摘要: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现状,借鉴国外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建议应该确立模块化和层次化的整合课程体系与实验教学体系,重视基础理论、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训。

关键词:心理学本科课程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人们对心理学的关注与认可程度越来越高,对心理学人才的需求程度也日益提高,同时,设置心理学专业或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高校也越来越多。但从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心理学人才培养来看,与社会需求和期望尚有很大的差距。原因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我国的心理学发展历史的特殊性,“文革”期间心理学科受到批判,致使心理学专业人才的断层与缺乏;二是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机构,各个高校的心理学院系或专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心理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不甚合理,经常因人而设课程,难以体现学科的内在联系,且课程内容比较陈旧,与当前的社会需要脱节。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确定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与水平,理应给予高度的重视。确立符合目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且具有各个高校自身发展特色的课程体系和内容,这是保质保量地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心理学专业人才的首要环节。从目前心理学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也是最为切实可行的一种做法。为了保证所确立的课程内容与体系具有科学性、适用性,我们不妨借鉴国外一些著名高校的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经验,以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能满足我国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一、国外高校心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

就目前心理学排名较前的国外著名高校来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密西根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依利诺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里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等,各个学校都结合本学校以及该专业的发展特点,并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与需要,学生的选择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与自主性。

尽管各个学校的心理学系(专业)的课程设置的门数与课程名称、课程内容等有一定的差异,但基本上都涉及到五个不同层面的模块式课程:通识课程,基础导论课程,专业导论课程,专业扩展选修课程以及研究性课程。

1、通识课程

由于心理学是一门具有综合性、边缘性的交叉学科,因此许多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非常重视与心理学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建构,要求学生除了完成学校规定的通识类课程外,1 本文是教育部世行贷款项目“心理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验体系的改革与实践”以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整合课程内容,促进学生迁移的教学研究” 的部分成果。2 本文已被《高等理科教育》杂志接收,将于近期发表。

还必修指定的相关专业的通识课程。由于各个学校的心理学发展的方向、侧重点不同,所指定的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略有差异,但基本上是从哲学社会科学系列和自然科学系列选择一定数量的课程。比如伊利诺大学心理系要求学生必须选修人文社会科学、自然、体育和行为科学等专业的10门课程。加里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系要求学生从生物类(如生物学、单细胞与细胞生物整合生物学等)、社会科学类(如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政治科学等)课程中各选两门课程。耶鲁大学规定心理学系的学生必须从人类学系,计算机科学系,生态和进化生物学,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院系选择3门与心理学有关的核心基础课程。

2、基础导论课程

从目前所调查的国外高校的心理学课程的设置来看,无论是心理学的哪一个专业,所确定的核心基础课程都是非常相似的。这些核心基础课程是各个心理学专业方向都必须掌握的一些入门课程或初级课程,该类课程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心理学专业领域,同时也为后续的不同专业方向的高级课程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各个学校首选的心理学核心基础课程虽然在内容、门数等方面有各自的特色与侧重点,但在以下几门核心课程的设定上有高度的一致性,它们分别是:心理学导论、心理统计、生理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测量等。

由于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延伸性,所以,许多学校围绕这些核心基础课程,分别设定同一课程、不同水平的系列课程,如心理统计I,心理统计II,研究方法I,研究方法II等等。一般来讲,第一水平的课程多为进入专业领域学习的初级课程,在此基础上,学生可根据导师的要求或自己的兴趣,结合具体的专业方向再选择该类课程的更高水平的课程。

3、专业导论课程

虽然各个学校的心理学发展方向与特色不同,但就其给本科生开设的专业方向类的导论性课程来看,还是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基本上涵盖了心理学研究中的几大主要领域,使学生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心理学的各个领域的主要内容,为以后选修某一领域的扩展性的高级课程或在该领域的继续深造打下了基础。

综合来看,各个学校的心理学系都为学生提供了心理学的几大主要研究领域的引导性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学校的要求,从中选择某些课程。就各个学校所开设的此类课程来看,比较集中的课程也是心理学领域中的经典课程,主要有:心理学史、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导论等。

当然,由于各个学校自身的特色和发展方向的不同,除了开设上述具有共性的经典课程外,各个学校还开设了其他一些导论性的方向课程,如耶鲁大学心理系开设了比较心理学、语言心理学导论等课程,哈佛大学心理系开设了当代心理学热点问题,进化心理学等课程,明尼苏达大学心理系开设了学习与行为导论、文化心理学导论、临床心理学导论等。

4、专业扩展课程

各个学校根据自身心理学科发展的特点,为本校的心理系本科生开设了各具特色、内容广泛的较高级的专业方向选修课程,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充分的选择余地,也为学生深入了解心理学各学科的进展提供了保证和资源。每个学校在各个专业方向上开设课程的门数、深度与广度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些侧重于认知与语言方面,有些则侧重于生物与认知神经科学方面,也有些侧重于发展、社会等方面,还有些比较综合。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以及指导教师和学校的要求,从中选择相应的课程。

就各个学校开设的扩展性选修课程来看,名目繁多,涉猎广泛,很难用统一的标准加以分类。下面仅就几个主要的研究领域列举一些较有代表性的课程:

普通心理与认知心理学领域:人类的学习和记忆,感知、注意和行为,人类的思维和推

理,动物认知实验,记忆与健忘症,语言与思维,语言与认知,认知与表征的发展,语言获得、情感和动机等。

生理与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精神药理学,计算机神经科学,老化的神经心理学,神经生物学专题,视觉的神经生物学,人类神经心理学,精神病理学和认知过程,进化心理学,临床认知神经科学,脑和行为,脑损伤与修复,学习与记忆的神经生物学,行为遗传学,认知发展,教育和大脑,发展心理病理学,临床心理生理学,情绪的认知神经科学,行为神经科学等。

社会/人格心理学:社会发展,性别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应用,人格与精神病理学,暴力理论,组织社会心理学,自我与社会判断,自我与同一性,人际关系的影响与沟通,社会行为,文化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等。

发展心理学领域:儿童心理学导论,青少年心理学,发展的生物学基础,社会性与个性的发展,儿童、青少年与社会,认知发展,语言发展,社会认知发展,亲子关系理论,儿童心理发展史,应用发展心理学,发展理论,发展心理学专题研究等。

应用心理学类:

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教学心理学,学习理论与教学应用,课堂管理,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认知与教学,动机与学习,科学学习心理学,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等。

咨询心理学,药物与行为,变态行为与治疗,压力和心理疾病,健康心理学,爱滋病中的心理学问题,心理病理学,心理卫生,心理治疗,临床神经心理学概论,临床心理学专题研究等。

工业心理学,人事心理学,商业心理学,消费心理学,广告心理学,组织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工程心理学,航空心理学,人类因素心理学,环境心理学,职业心理学与人类工程学等。

方法类与数据统计类课程:多元统计分析,SPSS,社会及行为科学统计,语言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条件反射和学习的研究方法,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方法,行为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回归分析,测量理论,测验编制,抽样方法等。

5、研究性课程

许多学校为心理学本科高年级的学生提供了各种形式的独立研究和高级研讨的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高水平的心理学研究。一些优秀的学生经申请和考核通过后,还可以选修与研究生课程相衔接的部分课程。在上面所列的各专业方向的扩展性课程中,有些也是作为主题研讨的课程。这些课程多为考察(通过/未通过)课程。

比如,加里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系为学生提供四类独立研习课程:适合一、二年级的“有指导的独立研习和研究”课程;“心理学各领域的扩展性研究”课程;“有指导的小组研习”课程;适合三、四年级的“有指导的独立研习和研究”课程。

总体来看,大部分学校都主张学生在高年级应参加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和各种形式的研讨、学术报告等,并提交研究报告或论文,或者完成一定时间要求的工作任务,获得相应的学分。

二、国外高校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从国外著名大学的心理学本科课程设置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经典课程与学科进展课程有机融合各个学校都将心理学的经典类课程,如心理学导论、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心理学史、生理心理学等,作为学生的必修课或核心基础课程,这是各个学校所具有的共性。同时各个学校也结合自身的发展优势与特色,将心理学的不同领域的最新进展融于课程体系中,使得不同学校的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都各具特色。

2、重视基础知识和研究能力训练

各个学校都比较重视本科生的学业修养和基本功训练。通过开设心理学的通识类课程、导论性课程、方法类课程等,加强学生的心理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在此前提下,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心理学各个领域的拓展性课程和应用性课程,比如在高年级开设研讨类和独立研究类课程,使学生能够直接参与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增加实践经验,为以后的继续深造或工作提供了必要的训练机会。同时,许多学校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实行导师制,这种方式促使学生快速进入心理学领域,准确把握发展方向,加速其能力的提高。

3、以学生为本,提供多种服务和选择

从课程的类型来看,各个学校都开设了多种可供选择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使本系(专业)和外系(专业)的学生能够灵活、自主、充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各种课程。从课程的编排来看,也比较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围绕着核心基础课程,按照循序渐进、螺旋式和综合贯通的方式,逐层展开,在深度(纵向)与广度(横向)两方面扩展。比如,同样都是心理统计,但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方向,提供了两种水平的课程:心理统计I和心理统计II。大多数学校还为学生的选课提供各种不同形式的服务,设有专门的咨询机构,并提供学生指导手册或指南,使学生对该专业有更为清楚的了解。学生入学后,给学生安排指导教师,以便进行各方面的辅导和咨询。总之,学校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提供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学习课程和科研训练,使学生的心理学研究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培养。

三、对我国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构想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国只有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原杭州大学等4个院校设有心理学系,可以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而发展到今天,全国约有几十个心理学系或专业可以招收本科生。其发展速度之快,足见心理学的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势头。但就目前大陆高校的各个心理学院(系)的发展状况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来看,参差不齐,在教师素质、教学条件、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如何在更大范围内保证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又能充分体现中国特色和各个学校的优势,这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我们前期对国内外心理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有关调研,我们认为,应该用现代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心理学思想与方法来组织、构建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进一步精炼、更新教学内容,整合相关内容与学科,使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具有高起点和前瞻性。在新课程体系中应突出基础理论、思维方法与研究方法训练、整合的知识结构的建立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确立模块化和层次化的课程体系

围绕核心的专业基础课程,横向沟通,纵向整合,确立具有内在联系的新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可以由四个模块构成: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如政治、英语、计算机基础、自然科学课程、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等)、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如普通心理学或心理学导论、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心理测量、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学史等)、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如教育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导论、人格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科研训练模块(如心理实验技术、社会调查方法、SPSS等)。每一模块中又包含不同层次的课程。模块化和层次化的课程体系打破了过去孤立、割裂的课程结构,有助于学生建构一体化、结构化的完备知识体系。

在确立各课程内容体系时,应充分考虑横向和纵向的相关课程之间的交叉、引申等各种关系,既要避免机械的重复,又要防止内容的孤立、割裂。应该处理好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前沿知识的关系,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本科生课程与后续的研究生课程的关系等。

2、建立多层次、开放式、综合性的实验教学体系

心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因此,完整的课程体系中应该包含实验教学体系。新的实验教学体系主要由基础实验(如基本实验技能、基本规律验证等)、专业综合实验(现代心理实验技能、专题实验等)以及研究性实验(心理学规律的探讨与研发工作等)三个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组成。实验教学不仅包括实验室实验,也包括实习基地的实践性实验,使学生的学习-科研真正地实现一体化。实验教学既可以结合具体的学科进行,也可以作为独立的课程。应尽量减少验证性、单学科的实验,增加综合性、研究性、开放性以及具有举一反三功效的迁移性的实验,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心理学研究的能力和素养。

3、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培养

6.本科心理学论文 篇六

注:本课程教材为《心理学》,郭德俊主编,刘惠军副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

一、终结性考试试题类型及规范解答举例

(一)选择题(含单选题和多选题,每个3分,共3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括号中)

1.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是(C)。

(A)一种交叉关系

(B)一种线性关系

(C)倒U形曲线关系

(D)一种直线关系 2.支持语言获得的后天学习论的研究者是(ACD)。(A)巴甫洛夫

(B)乔姆斯基

(C)班杜拉

(D)斯金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2.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对某一类人产生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导致人际交往中出现“先入为主”、“以偏概全”的错误,阻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认识和交往。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信息加工的观点是如何阐述记忆过程的?

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记忆就像是一台电脑(2.5分)。编码是人们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2.5分)。存储是将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和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2.5分)。提取是指从记忆中查找已有的信息的过程(2.5分)。2.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分):①能力的类型差异。(3分)②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3分)③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3分)

(四)论述题(20分,从2个题中任选1个完成。)

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心理健康的描述性标准的理解。

①了解自我,悦纳自我。(2分)②接受他人,善与人处。(2分)③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2分)④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和改造现实。(2分)⑤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2分)⑥人格和谐完整。(2分)⑦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2分)对以上要点,结合生活实际来分析合理恰当的,另加6分。

二、课程考核的重点内容提示

终结性考试按重点掌握、掌握、了解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出题。其中重点掌握的内容约占80%,掌握的内容约占15%,了解的内容约占5%。

第一章

绪论

重点掌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一般认为属于中间科学。①心理现象的本质特征是脑的机能,因此心理学要研究脑的机制、脑发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遗传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脑伤害与心理疾病的关系等,这些研究的目标和手段等都与自然科学一样,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②人又是社会的实体,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心理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人的语言能力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人的各种能力也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学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这样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心理学的功能:①描述和测量:心理学能对这些质和量的特点进行描述和测量,就能帮助人们理解和控制这些行为。②解释和说明:心理学还要找出心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进行解释和说明。③预测和控制:预测和控制是心理学功能最显著的表现,这依赖于测量工具和相关的理论。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心理测量法、实验法及个案法。①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② 心理测量法:这种测量有两个基本的要求,一是测量的信度,即是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③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它是在控制条件下,操作某种变量的变化,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它变量所产生的影响。实验者操作的变量称之为自变量,由自变量所引起的相应变化的变量称之为因变量。其它变量为无关变量,实验法就是要控制无关变量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影响,使实验所需的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重复出现,从而研究一定条件与某种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验法分为两种,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④个案法。

掌握

20世纪主要心理学流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冯特、铁钦纳用研究化学的方法来研究心理现象,想找出构成人的心理的基本元素,人们称其为构造心理学派。采用的方法称之为内省法。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派: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和杜威于20世纪初创立的。他们不关心心理的结构,而注重个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表现的心理机能。“适应”和“实用”是该学派的核心思想。机能主义强调的是意识的作用和功能,它的这一特点,促使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生活,比较重视心理学在教育领域和其它领域的应用。

(三)格式塔心理学:1912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学派,称为格式塔心理学,又叫完形心理学,它是由德国心理学家魏特墨、考夫卡和苛勒等创立的。他们认为,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是一个“被分离的整体”。并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也不是由若干元素所组合而成的。相反,整体先于部分的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要从整体的角度考虑构成知觉的基本成分。“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是完形主义者的口号。

(四)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的研究兴趣是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宣称,如果给我12个健康并发育正常的婴儿,允许我按我的方式把他们抚养成人,我保证可以把其中选出的任何一个孩子培养成我想要的任何一种人,不论是医生、艺术家、百万富翁,还是乞丐或小偷。行为主义后期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他发展了行为主义的思想,因此,人们称其为新行为主义。他提出行为的形成和保持是由行为本身的结果而定的,并认为没有必要用心理内部发生的事来解释行为。

(五)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源于本能和原始的冲动,他认为,所有的能量都源于体内寻求发泄和降低紧张的兴奋状态。这些兴奋状态称为本能或驱力。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

了解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①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②医学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与疾病的关系,即探讨引起疾病的心理因素,疾病对心理带来哪些影响等。③咨询心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是正常人。心理咨询是通过人际沟通,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④工业心理学:现代工业学把人机系统扩展为人-机-环境-社会更全面的系统。⑤管理心理学。

第二章

意识与注意

重点掌握

意识:是一种觉知;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机能;是一种心理状态。

意识的状态:睡眠与梦;催眠;白日梦和幻想;特殊药物下的意识状态。

意识的作用:①意识对人所觉察的和注意的范围进行限制,从而减少刺激输入的流量。②意识使人们依据知觉的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和事件,③意识使人们能利用过去的记忆对现时输入信息作出最佳的判断和行为。④意识的能动性使人们可以有限度地超越外部的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建构它们的意识内容。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的两个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外部表现:注意是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可以通过人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①适应性运动。②生理变化。③无关动作停止。注意作为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它和外部行为表现之间,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

注意的种类:根据注意产生有无目的性及所需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催眠: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介于清醒与睡眠之间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掌握

睡眠的阶段:当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时,脑电波多b波。在大脑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时,b波则由a波取代。在睡眠状态时,脑电则主要是D波。一个睡眠周期,包括睡眠的四个阶段加上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每个周期约90分钟。每晚重复多次睡眠周期。深度睡眠(第四阶段睡眠)的时间在前半夜要远多于后半夜。大多数快速眼动睡眠发生于睡眠的后期,持续的时间也越来越长。第一次快速眼动睡眠约10分钟,而最后一次可以长达1小时。梦的解释:①精神分析的观点: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途径。或者说,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②生理学观点:梦是个体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③认知观点:梦只是对个体的知觉和行为经验加以重新整合,使之转化为可意识到的知识。

了解

催眠的基本过程:首先,催眠师是要了解被催眠者是否愿意接受催眠,并询问被催眠者所面临的问题。同时,催眠师要对被催眠者表示基本的关心,以建立良好的关系。第二步,催眠师要为被催眠者做暗示性测查。第三步,催眠师要将被催眠者从正常的清醒状态诱导到催眠状态之中,也叫导入。这时催眠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向被催眠者提问。第四步,当催眠过程结束以后,催眠师必须解除被催眠者的催眠状态,使其恢复到原来的清醒状态之中。催眠的原理:①社会认知或角色扮演的观点:催眠的作用只是反映了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被催眠者将无条件地接受催眠者的指挥,顺从催眠师的指示,做出特定的行为或产生特定的感受。②意识功能分离的观点:人的意识有两种基本功能:执行功能和监督功能。催眠可以使两种功能之间的联系断开,使其执行功能正常,并接受催眠师的指令,而监督功能不起作用或被弱化。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重点掌握

感觉: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的最初阶段。外部的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刺激的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的过程,这就是感觉。知觉:人们通过感官获得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分析与解释后,产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就是知觉。

感觉阈限:人的感官和神经系统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做出反应,这个刺激范围我们称之为感觉阈限。

感觉的绝对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感觉的绝对阈限。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能够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差别阈限: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也叫最小可觉差。

韦伯定律:德国生理学家韦伯曾系统研究了人类的差别阈限,并提出了心理学史上的第一个“自然定律”——韦伯定律,该定律的的核心观点是:引起最小可觉差的刺激变化量和原刺激强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一关系可以用公式来表示:知觉的特征,知觉的特征:(1)知觉的恒常性:常见的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和颜色恒常性。(2)知觉的组织性:格式塔学派的心理学学家对图形的组织问题进行过系统的研究,总结出如下一些图形的组织原则:①邻近原则。②相似性原则。③连续性原则。④闭合原则。⑤同域性原则。(3)知觉适应和知觉定势:知觉定势经常是通过暗示形成的,知觉者的需要、情绪、态度和动机都会对暗示造成影响。

知觉类型: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错觉。(1)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等。心理学家尤其关注深度知觉。人们对深度和距离的知觉主要来自肌肉线索和单眼线索。单眼线索包括:①线条透视。②相对大小。③阴影。④遮挡。⑤纹理梯度。(2)时间知觉:有四种形式:①时间辨认。②时间确认。③对延续时间的估计。④对时间的预测。衡量时间的媒介有外在标尺和内在标尺两种。外在标尺包括自然界的周期现象和其他客观标志。内在标尺主要来自人体本身的节律性活动。影响时间知觉因素包括:①感觉通道的特性。②一定时间内发生事件的数量和性质。③人们的兴趣和动机。(3)运动知觉:分为真实运动知觉和似动知觉。①真实运动知觉:对真实运动的知觉依赖于运动物体与背景间的相对位置变化,而不是视网膜上物体的位置变化。②似动知觉:似动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动景运动的最佳实例就是电影);诱发运动(例如,夜空中的月亮是相对静止的,而浮云是运动的。可是,由于浮云的运动,使人们看到是月亮在动,而浮云是静止的);自主运动。(4)错觉。

掌握

刺激与感觉的关系:①感觉阈限:感觉的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这是衡量感觉敏感性的两个指标。②阈下感觉:不能被有意识的觉察到的刺激被称为阈下刺激,个体对这种刺激的感觉被称为阈下感觉。阈下刺激仍然会对人的情绪或行为产生一定影响。

了解 感觉的种类:根据不同刺激及其所作用的感受器的不同性质,可以将感觉区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触觉、温度觉)等。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觉等。

第四章

记忆 重点掌握

记忆: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过程: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阶段。编码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或者说是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存储是将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和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提取是指从记忆中查找已有的信息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

记忆的三个系统:①感觉记忆系统: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也叫感觉登记。感觉记忆保持的时间虽然十分短暂②短时记忆系统:被看作是记忆系统中的一个工作系统(因此短时记忆也被称作是工作记忆)。③长时记忆系统:是学习材料经多次复习后长久保持在头脑中的记忆。容量大和保存时间长是长时记忆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

遗忘的进程: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以看出,遗忘在识记后的最初阶段速度最快,以后逐步变慢。

遗忘的原因:编码和提取失败;消退说;干扰说;压抑说。复习策略:及时复习;复习形式应该多样化;合理的分配复习时间。

精加工策略:①只有精细加工(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应用己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新信息合理化。)才能改善长时记忆。精细加工越深入越细致,回忆就越容易。②自我参照性加工(以自我相联系的方式对词汇进行编码)能够获得更好的记忆效果。我们在记忆各类材料时,如果能够通过联想将需要记忆的材料与自己建立起联系,就会获得很好的记忆效果。

掌握

记忆的分类:①根据信息保存时间的长短,可以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在电话簿中查到某人的电话号后不断默念并拨出去的过程,就用到了短时记忆。②根据记忆的形式不同,可以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如人们关于家庭住址的记忆,关于历史地理知识的记忆,关于参加某次聚会的记忆等,就是陈述性记忆。如关于如何系鞋带和骑自行车的记忆都是程序性记忆。程序性记忆很难通过语言进行描述或表达,一般只能通过动作表达。③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以将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比如回想起昨晚看过的电影,回忆儿时经历过的事情等等,就是情境记忆。情境记忆是与个人的亲身经历分不开的,因此也被称为自传体记忆。如对单词的意义、交通规则、物理定律等内容的记忆,就是语义记忆。④根据是否有意识参与,可以将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内隐记忆的发现源于对某些遗忘症患者的研究。

了解

记忆术:专门的记忆方法或技术被称为记忆术。记忆术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包括形成图片记忆;赋予信息意义;利用已有的知识;建立特殊联系。

第五章

思维

重点掌握

思维: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表象:事物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大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形象的认知过程。想象: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表象在思维中的主要作用: 表象能够促进问题解决和决策;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想象的功能:① 预测和计划的功能。人们从事某些活动时,可以通过想象预测活动的结果,从而指导活动进行的方向。②补充知识经验的功能。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事物是无法直接感知的,但是可以通过想象来补充这种知识经验的不足。③代替的功能。当人们的某些需要无法得到实际的满足时,可以通过想象的方式得到满足或实现。④生理调节的功能。想象可以调节机体的生理活动,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生物反馈技术就是基于想象与生理活动变化关系开发出来的一种新的疾病治疗方法。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克服各种障碍,由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1)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问题广泛的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的问题比较明显,只需要人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很多问题是比较隐蔽的,不易被人们发现。能否正确的提出问题会直接影响人们能否正确的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2)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后,就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分析问题就是找到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间的差距,从而确定问题解决的方向。分析问题的核心是把握住问题的实质,这将有助于提出更高效的解决方法。(3)选择策略:通过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实质,还要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能否提出合理的策略,一方面依赖于个体在该领域的知识经验,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容易提出合理的策略;另一方面,依赖于个体思维的灵活性,思维越灵活,能够提出的策略就越多。(4)检验策略:选择的策略是否可行,还必须通过执行策略加以检验,如果执行的结果达到了原来的要求和目标,说明解决方案是正确的,问题得到解决;如果执行的结果没有达到要求和目标,就说明原来的策略是错误的或有缺陷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时,就需要解决者提出新的策略,再进行验证,直至达到目标状态。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只是问题解决的一般步骤,在实际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人们可能并不会有意识的一步步的思考问题解决的过程,而是将整个的解题过程知觉为一个整体。问题解决的策略:(1)算法策略:算法是指解题的一套规则,它精确的指出解题的步骤。如果一个问题有算法,那么只要按照其规则进行操作,就能获得问题的解。算法策略的优点是它能够保证问题最终得到解决,但是在解决某些问题时,采用算法策略需要进行大量的尝试,因此效率低下。(2)启发式策略:启发式策略是凭借经验的解题方法,也可称为经验规则。启发式策略有多种,最常见的是手段-目的分析法。所谓手段-目的分析,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它的基本步骤包括:①确定事件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间的差距,并找到能够缩小差距的步骤;②如果不能直接达到最终目标,就尝试找到子目标;③寻找达到子目标的方法,实现子目标;④尝试新的子目标。如此循环往复,直至问题解决。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的表征。问题表征是问题解决的起始阶段,在该阶段,问题解决者会将任务转化为问题空间,实现对问题的表征和理解。问题的表征依赖于人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也受到注意、记忆等心理过程的制约。(2)定势。思维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如果先前曾采取某种方法解决某类问题并多次获得成功,以后再次遇到同类问题时还会重复采用同样的方法,这就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定势。(3)功能固着。所谓功能固着,是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只看到事物的某种典型功能,而看不到该事物其他方面作用的现象。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1)新颖性。创造性思维贵在创新,它或者在思路的选择上,或者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不同于常规思维的独到之处,在一定范围内具有首创性和开拓性。吉尔福特在测量创造性思维的新颖性时经常用到“一物多用”的方法。(2)流畅性。流畅性就是观念的自由发挥。创造性高的人,能在短时间内生成并表达出尽可能多的思维观念。(3)灵活性。灵活性是指创造性思维的方式、方法、程序和途径等都没有固定的框架。(4)精致性。精致性指思维的精细程度。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和验证阶段。

掌握

思维的过程:①分析与综合: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的基本部分,从概念形成到创造性思维,都离不开大脑的分析与综合。②比较与分类: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完成的。③抽象与概括。想象的种类: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区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1)无意想象:幻觉也是一种在异常精神状态下产生的无意想象。(2)有意想象:根据创造水平和新颖程度的不同,有意想象又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①再造想象:比如演员在看完剧本以后,在头脑中想象出关于角色的生动形象,建筑工人在看完图纸以后,想象出楼房建起来以后的形象。②创造想象:作家在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时,艺术家在创作艺术品时都需要创造想象。比如“美人鱼”的形象就是将人的形象和鱼的形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的。③幻想:幻想如果符合现实的发展规律,并且通过不断努力有付诸实现的可能的话,就可算作是理想。那些根本就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则是空想。

了解

思维的种类:①根据思维依赖的内容和抽象水平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人类早期的思维和婴幼儿个体的思维几乎完全属于这种类型。②根据思维运作方式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是发散思维。③根据思维成果的独创性,可以将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第六章

语言 重点掌握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生产和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元素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

语言的特征:(1)语言的结构性。每一种语言都是受规则支配的,说同一种语言的人都是以相同的语言规则而不是随机的方式来说话的。语言是由音位、语素、词和句子等按照一定规则组成的系统。(2)语言的产生性。语言的产生性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人类具有无限的、创造性的产生语言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同样的观点或思想可以用各种语言来表达。(3)语言的意义性。一种语言中的每一个词都具有某种意义,词通过各种不同组合所产生的句子可以表达更为复杂的意义。词和意义的结合是约定俗成的,这使得用同一种语言的人都知道哪些词指的是世界上的哪些事物、事件和情境。(4)语言的社会性。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作为人们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而服务于社会的。此外,语言还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语言的功能:保存和传授社会历史经验的功能;交流和表达的功能;思维功能。

语言产生的过程:语言的理解是从句子的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的过程,语言的产生则相反,是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构建阶段。确定要表达的思想,并从记忆和环境中选择信息,准备构建想要说的话。(2)转换阶段。运用规则将思想转换成句法、词汇和语音等不同层次的语言结构。(3)执行阶段。大脑要支配发音器官的肌肉,把音位表征转换为实际要说的声音。

语言获得的理论:分为两类:一类理论强调后天的学习是儿童习得语言的决定因素,另一类则强调个体具有获得语言的先天因素。(1)后天学习论。强调后天学习的作用,认为语言获得是后天模仿、学习强化和纠正的结果。①以巴甫洛夫提出的条件反射学说为基础的语言获得理论认为,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归根结底是条件联系系统的形成和发展。②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语言的发展是可以采用常见的学习原理来解释的,婴儿学习说话的方式,与鸽子学习啄键和老鼠学习按压杠杆没有本质的不同。通过这种强化方式,儿童就能逐渐掌握成人世界的通用语言。③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从观察学习的角度阐述了语言获得的过程。按照该理论,婴儿的语言行为是以父母(或其他亲人)为楷模,向他们模仿学习而来的。婴儿模仿父母,父母适时的给予奖励,从而产生社会强化作用,最终学到成人使用的语言。(2)先天因素说。①心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个体语言的获得,主要是由个体的先天因素决定的。他提出了一个语言能力获得的公式:最初的语言材料——语言获得装置——语法能力。乔姆斯基提出,人类生来具有一种能够对语言符号进行加工的装置,叫做“语言获得装置”(LAD)。LAD存储于人类的认知结构中,就如同眼睛能看见事物和耳朵能听见声音一样,LAD对语言的获得不需要刻意的教导,就能自动吸收。有了这样一个装置,当个体发育到某种程度的时候,只需要少量的语言刺激,个体就能充分利用、自行变通,说出各种最基本的语句。②对先天因素说的支持证据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不同种族的儿童的语言学习几乎都经过相同的历程,儿童在没有刻意指导的情况下就能掌握复杂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二是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大脑某些部位的损伤或病变会导致语言能力的丧失,这说明在我们学习语言之前,某些与语言密切相关的脑结构就已经存在了。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语言与人类的很多其他特征一样,是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语言获得的阶段:儿童语言的获得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建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①咿呀学语阶段(6个月-1周岁):开始发出一些人类语言中存在的音节。②单词语阶段(1-1.5周岁):开始使用只有一个音节的单词语。③电报语阶段(1.5-2周岁):开始由两个或更多词语组成的电报体语言。④语言胜任阶段(2周岁后):开始学习掌握语法规则,并逐渐学会使用符合语法规则的完整句子。

掌握

语言的理解:①词汇的理解也称为词汇识别,是指人们通过听觉或视觉,接受输入的词形或语音信息,并在头脑中揭示词义的过程。影响词汇识别的因素:词频;词长;语境和语义。②句子的理解是在字词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组成句子的各成分的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获得句子语义的过程。影响句子理解的因素有:句子的类型;词序;语境和语义。③语篇的理解是语言理解的最高水平。它是在理解字词、句子等基础上,运用推理、整合等方式揭示话语意义的过程。影响语篇的理解的因素:推理;图式。

了解

7.本科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对策研究 篇七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实现了三十多年的较快发展, 作为经济主体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企业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在企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企业的管理实践遇到一系列新现象、新趋势和新问题, 如何解释这些新现象、新趋势和新问题对管理学理论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 中国的管理传统和管理实践与西方的发达国家有着显著的差异性, 这就要求我国管理学的广大研究者在对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 发展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学科学理论体系。然而, 这套体系的建立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学研究方法的作用, 脱离了科学的管理学研究方法, 管理学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其结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更是值得怀疑。近年来, 越来越多高校把管理学研究方法列为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主要选修课程之一, 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可以帮助工商管理类本科生掌握管理学理论的分析方法和研究规范并将之应用于管理实践分析, 这对于培养和提高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2本科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教师的教育背景局限了本科生管理学研究方法的教学

大多数高校的本科生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主要由一、两位教师承担, 任课教师往往由于只钻研于自己所在的专业领域, 而难以对工商管理类这个涵盖广泛的专业领域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这就导致了他们的授课内容只对工商管理类部分专业的学生有明显的指导作用, 而对工商管理类其他专业学生的方法论认知则作用不大。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 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需要让本科生对自己所在学科的知识体系及其形成的相关方法论知识有一个较为深入的把握, 然后他们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规范的管理学理论研究。但授课教师教育背景的专业性局限使得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开设仅适用于工商管理类部分专业的学生, 这就使得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难以全面顾及所有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在研究方法方面的知识需求。

2.2适合本科生的教科书较为缺乏, 难以适应课程教学的需要

管理学研究方法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 其教科书既需要向学生展示种类众多的研究方法理论知识, 也需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真实科研情境中的研究实践及其成果, 从而使他们能够在方法论的认知上同时获得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然而, 现有的管理学研究方法教科书往往重视传授方法论的理论知识, 对于真实科研情境的例子说明则比较缺乏, 这一方面使得学生对方法论的理论知识感到讳莫如深和羞涩难懂, 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管理学研究方法形成透彻的理解, 更谈不上使学生能够在科研实践中掌握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形成科研成果, 这样的结果无异于纸上谈兵, 事倍功半。

2.3其他的专业基础课程没有较好地配合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工作的有效展开

由于管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内容中会用到其他学科的一些基础知识, 例如统计学、心理计量学、社会调查等方面的知识, 很多本科生由于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上的差异, 对某些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缺乏基本的认知, 从而使学生难以有效掌握具体方法与技术的精髓, 这对于他们在科研实践中有效运用这些方法与技术必然大打折扣。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的有效开展, 需要学生先系统地学习统计学、心理计量学、社会调查等专业基础课程, 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管理学研究方法才可以更好地领悟和运用其中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从而才能将之与专业领域的研究有效结合起来, 形成教学双长和良性循环, 最终实现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3改善本科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

管理学研究方法的教学虽然在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 但仍存在上述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其教学的有效安排需要任课教师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3.1采取理论传授、范例教学、文献评价、软件操作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方法

管理学研究方法是一门讲授如何运用统计技术来解答研究问题的课程, 按照科学研究过程和管理研究论文的逻辑构成, 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性质, 可以把课程分为确定研究问题、文献综述、理论构建、研究设计和结果讨论等五个教学模块, 课程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向本科生传授这五个模块的基本理论知识, 让本科生对如何进行高质量的管理学科学研究打下知识基础。除此以外, 选择经典论文, 结合典型范例进行理论知识的教授也是本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比如, 教师在讲授研究问题的来源和形成时, 可以以樊景立教授等人研究中国情境下的组织公民行为基本内涵及其形成机制为实例, 讲解如何发现研究问题, 阐释如何将观察到的有趣现象转化为一般性的研究课题。范例教学能够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科研情景, 使他们在学习范例的过程中能够亲身感受具体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是如何在科研实践中运用的。另外, 文献述评的讲解也是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和训练, 努力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查阅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 结合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详细评价现有文献的进展与缺陷, 加深他们对专业知识、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学习与钻研, 还可以培养本科生的文献搜索、分析和提炼能力。软件操作是学生从事管理研究的重要技能之一。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现场演示如何运用SPSS或者其他具有相似功能的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研究资料的处理, 同时也给学生设计一些课后的上级练习作业, 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对这些常用软件的认识和运用, 最终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管理研究数据处理的基本操作。

3.2将教师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实际科研能力

目前, 高校的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仅仅停留在研究方法理论知识的传授上, 这对于学生运用科学和规范的研究方法分析管理实践问题, 并将之上升为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即使学生掌握了一些必要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但方法与技术仅仅是工具, 学会如何运用这些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更重要的。因此, 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培养从管理实践中发现研究命题、并运用所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解释和预测管理实践的能力。一个可行的办法是考虑在期末考试或期中作业中安排学生以团队的形式从企业管理实践中提炼出相关的理论问题, 并向全班同学报告如何运用现有理论与研究方法进行理论建构、研究设计和结果讨论以解决上述问题, 从而通过科研实践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另外, 任课老师也可以考虑将自己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这是因为, 一方面, 任课教师对自身的研究领域较为熟悉,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投入到同一领域的科研活动, 可以更有效地掌握学生在研究方法与技术方面的应用水平;另一方面, 在这种科研活动中, 学生通过对教师科研工作的模拟学习, 能够提升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是学生学习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 任课教师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中, 恰恰可以弥补以往教学中学生缺乏实践锻炼机会的不足, 学生也可以借此机会更深入地掌握研究方法与技术的运用。

3.3重视提高学生在团队协作科研活动中的科研能力

随着管理学理论发展的日渐深入, 其研究中不同模块的技术和分工也越发深化, 管理学研究的复杂性也因此迅速提高, 从而越来越多高质量的研究需要以团队协作的形式才能得以实现。因此, 在管理学研究方法的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科研能力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培养他们在科研活动中的团队协作精神。一个可行的做法是向学生布置以团队自由组合的形式制作研究计划书的大作业, 这是本课程的一种重要的考查方式, 要求各团队做好组织结构、模块分工与协作的安排, 并需要严格按照课程教学模块的进度完成研究计划书, 同时在每次上课开始之前必须由负责研究计划书相应模块的学生报告其写作进度。在课程结束时, 每个团队必须按时提交研究计划书, 并将此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教师评阅研究计划书后, 可以考虑举办研究计划书报告会, 挑选研究计划书做得比较好的团队运用多媒体课件详细汇报他们的制作经验, 特别是分享交流他们分工与协作的成功经历, 从而既可以对学生开展团队协作的科研活动起到典型的示范作用, 也可以为学生在团队协作的科研活动中提高科研能力产生显著的实际效应。

参考文献

[1]王玻.管理科学方法在管理课程中的渗透教学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10, (10) :234-235.

[2]吴金南.研究生管理研究方法论课程教学探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3) :91-93.

8.本科心理学论文 篇八

[关键词]理工科高校 管理学 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周淼(1978- ),女,江西波阳人,陕西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陕西 西安 710003)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9-0109-03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作为向社会输出专业管理人才的管理学专业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现有的培养目标、模式与我国实际对管理学人才的要求已经相脱离,出现了定位偏高、共性趋同等错位现象。如何对现有的管理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将培养目标转变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智力资本水平等方面上来,已成为国内教育界的重点研究问题。

一、我国普通理工科高校管理学本科的基本情况

理工科高校是指以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学科专业为主的,培养基础性研究和在生产领域从事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国家公办高校。而普通理工科高校是指相对于国家各级重点建设的理工科重点高校,如各部委、省属重点等这些院校以外的一般理工科高校。目前在我国各大高校开设的管理学专业主要包括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电子商务、行政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农林经济管理等,其中,开设最多的专业是工商管理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高校管理学的专业数量逐年增多,而且很多普通理工科高校也在不断开设管理学专业,以迎合经济发展对管理型人才的需求。与综合类和专业财经类院校相比,理工科高校在开设管理学专业方面存在以下几个不足:首先,缺乏优秀的教师,师资力量不足;其次,教学硬件设施配套情况较差;再次,普通理工科院校的管理学的生源质量较差;最后,在重视程度、培育理念、教学方法等也存在差距。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对管理学各专业人才的需求旺盛。即使是在大学生人数激增、就业相对困难的今天,管理学专业的就业形势依然比较好。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对管理学专业毕业生需求意愿较强,未来十大热门职业中的理财规划师、物流师、注册会计师、营销师、精算师、管理咨询师六个专业都属于管理学行业。

但从人才市场中的管理学本科生的就业状况来看,却不太乐观。这和上升的社会需求产生了明显的矛盾,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其一,目前的毕业生大多存在知识结构不完善、整体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其二,管理学科专业毕业人数众多,这直接造成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其三,管理行业存在着“重经验,轻专业”的现象。由于管理学科专业在实际操作方面要求较高,很多用人单位对经验的要求超出了对专业的要求,这成为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同时,由于培养水平、管理学科专业化程度、学校的知名度等原因,使得普通理工科高校管理学专业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二、当前普通理工科高校管理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定位普遍偏高

理工科高校的教学研究强项在理工科专业,很多学校建立管理学专业基本是盲目跟从综合类和财经类院校,迎合社会上管理类专业热的现象,为了显示学校的学科齐全而建立管理学专业,对学科内涵及发展前景缺乏科学的认识。再加上缺乏良好的师资,使得许多专业培养目标模糊,定位偏高,培养目标与实际教学相脱节。

(二)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这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系统性,由于受到传统教学体制和国外教学模式的交叉影响,专业的课程设置不成体系,教学内容存在重复和脱节现象,学生难以在四年学习后形成完整的专业学科知识体系。二是缺乏针对性,很多普通理工科高校单纯地照搬管理院校的课程设置,盲目地攀比名牌院校的专业设置,使得课程内容设置存在着“大、空、不切实际”的情况,不能很好地体现学校、地方和行业特色。三是缺乏前瞻性,课程内容更新速度慢,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

(三)教学方法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首先,“以课堂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普遍存在。“满堂灌”“注入式”教学,不能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难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潜质。其次,以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教学手段普及缓慢。再次,考试形式单一,大都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偏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识记检查,忽视了对学生思维方法和实际动手能力的考查,有碍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最后,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很多学校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我国普通理工科高校管理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方法

(一)正确定位普通理工科高校管理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

1.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目前,我国管理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大致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知识、具备从事管理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素质的高级管理专门人才。而有些专家对此提出异议,他们认为,在高等教育精英化时期,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院校的主要教学任务,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除极少数具备硬件和软件实力的研究型大学之外,如此定位大多数本科高校、大多数管理学本科的教学目标就显得不合实际了。因此,有人提出,要将一般管理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掌握基本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能够从事具体管理工作的应用型经营管理人才。这里隐去了高级,强调了应用或者实用。这样的培养目标,能够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在现阶段,我国更需要应用型本科管理人才,这样的学生更能适应社会对管理学应用人才的需求。

2.根据有行业特色和学校特色确定培养目标。近年来,管理学的本科生培养一直在强调要培养知识面宽、能够适应各种情况的学生,同时专业教育从强调对口转变为重在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这在大方向上是正确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应该淡化培养目标中的行业特色,相反,我们更需要通过展示培养目标中的行业特色来体现各校的办学特色,凸显学生的竞争力。如北京印刷学院,从立足于印刷行业的优势出发,在管理学人才的培养方向上,首先定位在出版印刷行业,并深入这一行业,为这一行业培养优秀的合格人才。尽管来自各个方面的竞争日益加剧,该校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始终在印刷行业占有牢固的就业地位。社会需求的现实说明,随着科技、经济及社会的迅猛发展,不仅过分狭窄的专业已经难以适应长远发展的需要,而且学无所长的通才也难以在就业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综合考虑两方面因素,我们就应该努力培养专通结合、文理交融的复合型人才,这才是现代管理本科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对于具有理工科优势和行业背景的高校,应充分依托自身优势,尽可能地展示培养目标的行业特色,为社会输送出更多的懂技术、会管理、动手能力强的合格毕业生。

(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应该按照我国对应用型管理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重新构建符合管理类各专业自身特点的课程体系。首先,学生应在思想道德素质、个性素质、知识素质、智能素质、审美素质、身体素质六种素质上有新的提升,要能够适应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和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其次,课程结构及技能标准应有新的调整。应要求学生不仅要能适应我国管理学专业教育与经济全球化接轨的需要,而且要能够适应我国的中小企业的需要。再次,主干课程应在突出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同时,及时将学科发展的新知识、新观点和新方法引入课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强综合素质教育,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接受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艺术等基本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多元化知识结构和逻辑思维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二是实行共性和特色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国家对管理学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质量有基本的要求,同类型学校课程设置应具有相对统一性。同时,各院校应努力将各自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反映在教学计划中,体现出特色原则,将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国家培养要求结合起来,使学生既懂得管理的基本知识,又对本行业和技术有所了解。三是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统筹协调,避免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

(三)改革教学内容

首先,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将现代教学内容与传统教学内容结合起来,用现代教育的观点来审视、选择传统的内容。其次,要合理处理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的关系,教师要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增加前沿知识,删去那些过时、陈旧和重复的内容。再次,要正确处理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从专业的系统性和前瞻性的高度充分认识每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既不能过度地削弱某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又不能因强调其重要性而挤占其他课程的教学时间。最后,要正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改革方向。一方面,要选择那些能够反映现代、融合前沿、与国际接轨、具有时代性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尽可能避免过高或过偏的理论教材,应弥补过去教学所留下的薄弱环节与知识空缺。

(四)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启发式教学。传统的教学大都采用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课后复习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并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因此,笔者建议应针对管理类课程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一是加强案例教学。由任课教师编制与所讲课程有关的案例材料,讨论前由学生充分准备,讨论中教师应给予指导,讨论后由教师提出看法,进行评价。案例教学法的本质在于向学生提供一个有待解决的特定管理情景,让学生去分析、诊断和解决问题。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开展专题讨论式教学。为解决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并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可将一门课程或一些章节内容,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专题,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形成对每个专题的研究讨论报告,再由每个小组派代表分别在全班进行讲解和报告。这种专题式讨论,重点明确,通过小组分工负责,鼓励同学积极参与。三是组织模拟教学。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进展情况,适当地在上课中给出某一企业发展的背景资料,提出其面对的问题,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模拟决策。四是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如组织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方面的前沿讲座、知识大赛、优秀论文评奖、人力资源模拟比赛、对外交流活动等,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科技活动上,可以引入科技发展前沿知识,定期邀请管理学界的专家和企业里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来学校举办讲座。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了解前沿科技的发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他们的信息量。

2.加强实践性教学,开启校企联合办学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对人才要求标准的日益提高,高校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管理学专业自身的特点,其教学改革要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很多高校在这方面的探索取得了宝贵经验,如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验基地、学生管理协会、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等,但在实践中这方面的工作却是困难重重。笔者认为,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所谓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其实质就是发挥社会、企业和高校各自办学优势,共同培养社会和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管理人才。理工科高校可以利用其在某个学科、行业中的资源和影响力,与行业内的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和交流,建立起实习基地,与企业共同培养学生。这样培养出来的管理学毕业生不仅具备专业知识,而且具备行业知识,能够为企业服务,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而实现高校、学生与企业的“三赢”。

3.加快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进程。首先,创建和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在我国高校管理学教学实践中,创建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贯穿于管理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各门课程中。其次,普及电化教学。应用投影、幻灯录音、电视录像影碟机、无线电教室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进行辅助教学,这样可以减轻教师的体力劳动,节约课堂时间,更重要的是电化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参与意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最后,建立教学实验室,将理工科学生的培养方法适当地引入管理学专业的教学中来。如建立电子商务实验室、ERP沙盘模拟实验室、模拟决策实验室等,在每门课程的教学中留出3~4个课时用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总之,我国理工科高校管理学科本科专业的教育改革还面临着很多问题应该去探讨、去研究、去解决。笔者认为,这类学校只有通过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努力探索适合自身特色的培养目标,形成“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专业模块-学位论文”一体化的特色培养体系,才能为学生发展开拓更大的空间;只有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得教学能够更好地贴近社会要求,管理学的本科毕业生才能具备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和知识创新的能力,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进,伊农.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错位及其匡正[J].扬州大学学报,2001(5).

[2]张颖利,许正良.中外管理教育的比较[J].吉林教育科学,2000(3).

[3]张英奎,谢秀红.管理学教学改革刍议[J].中国大学教学,2004(9).

[4]赵永亮.经济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研究,2004(11).

[5]李金林,马龙宝.经济管理学科本科教育的核心理念与教学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

[6]李瑞芬.大学本科经济管理学科课程教学方法改革[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2(4) .

[7]张进.经济管理学科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错位及其匡正[J].扬州大学学报,2001(4).

上一篇:大型活动策划应急预案下一篇:就医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