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减巧算添括号去括号

2024-10-22

加减巧算添括号去括号(精选7篇)

1.加减巧算添括号去括号 篇一

2.2整式的加减-去括号 新乡市第三十九中学

魏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会根据应用题列式子;(2)能理解、应用去括号法则。过程与方法:经历去括号法则的推导过程,体验“数式通性”的数学研究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应用题分析,让学生体验主动探究的乐趣,形成不惧怕应用题的心态。教学重点 去括号法则

教学难点:根据应用题列式子,总结去括号法则 教学设计:

一、直接导入

我们来看本章引言中的问题(3):

例1.青藏铁路线上,在格尔木到拉萨之间有一段很长的冻土地段.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 是100千米/时,在非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可以达到120千米/时,请根据这些数据回答下列问题:(3)在格尔木到拉萨路段,列车通过冻土地段比通过非冻土地段多用0.5小时,如果列车通过冻土地段要u小时,则这段铁路的全长可以怎样表示?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多少千米?

【设计意图】教科书从课本的章前引言入手,引出对去括号的探究.二、问题分析

1.把应用题中的关键字找出,提炼出主要内容。2.播放动画,让学生加深理解题意。3.解应用题,列出式子。

解:如果列车通过冻土地段要u小时,那么它通过非冻土地段的时间为(t0.5)小时,于是,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00t千米,非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20(t0.5)千米,因此,这段铁路全长为100t120(t0.5)(千米)①,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100t120(t0.5)(千米)②

上面的式子①、②都带有括号,类比数的运算,它们应如何化简?

三、化简式子

利用分配律,可以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得

100t120(t0.5)100t120t1200.5220t60

100t120(t0.5)100t120t1200.520t60

问题 比较上面两式,你能发现去括号时符号变化的规律吗?

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去括号前后,括号内各项的符号有了怎样的变化,然后教师展示 去括号法则: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四、特别说明

学生在小学时已经学习了数的去括号法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类比数的去括号法则得到整式在去括号时仍然利用乘法的分配律, +(x-3)与-(x-3)可以分别看作1与-1分别乘(x-3). 利用分配律,可以将式子中的括号去掉,得: +(x-3)=x-3 -(x-3)=-x+3

五、注意事项

去括号规律要准确理解,去括号应对括号的每一项的符号都予考虑,做到要变都变;要不变都不变;另外,括号内原有几项去掉括号后仍有几项。

2.去括号与添括号-教学教案 篇二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去括号法则.

2.应用:应用去括号法则,能按要求去括号.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去括号法则的应用,培养学生全方位考虑问题的能力;不要只考虑括号内的部分项,而要考虑括号内的每一项.

2.通过去括号法则的推导,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归纳知识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和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去括号使代数式中符号简化,也便于合并同类项,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发现尝试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注意民主意识的体现.

2.学生学法:练习→去括号法则→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去括号法则及其应用.

2.难点:括号前是“-”号的去括号法则.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学生讨论、解答、归纳去括号法则,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方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创设情境

师:前边我们学习了同类项的一些知识,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提出问题(出示投影1)

1.下面各题中的两项是不是同类项

① 与 ; ② 与 ; ③ 与 .

2.同类项具有哪两个特征?

3.合并下列各式中的同类项:

(1);(2);(3).

学生活动:

1、2题学生口答,分别叫优、中、差的学生回答,3题(1)(2)小题学生抢答,(3)小题学生解决有了困难.

师提出问题:多项式 中有同类项吗?怎样把多项式 合并同类项呢?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然后小组选代表回答,从而引出本课课题,并板书:

[板书]3.3 去括号与添括号

【教法说明】在复习中,学生合并 中的同类项遇到了困难,要解决这个问题需先去括号,怎样去括号呢?学生急于想知道,这样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师:如何去括号呢?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式,并观察所得结果.

(出示投影2)

计算下列各式(或合并同类项);

学生活动:先运算,然后由学生回答结果.

师:(用复合胶片把结果出示投影3)提出问题:通过上面的计算你发现了什么?两种运算有什么区别?

学生活动:同桌讨论后,指定一名学生回答(两种运算的结果相同,而两种运算的顺序不同,如 是先求7与-5的和再与13相加,而 是先求13与+7的和再与-5相加).

师:总结,从以上计算可以看出按照两种不同的运算顺序,所得结果相同,即去括号时要不改变原式的值,并板书:

[板书]

师提出问题:看上面两个式子,每个式子左边都有括号,并且括号前面是“+”号,右边没有括号,比较右边相应项的符号的变化,你能归纳出去括号的法则吗?

学生活动:同桌讨论,找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叙述,然后再让学生补充,教师给予归纳,并板书.

[板书]

去括号法则:1.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 的“+”号去掉,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符号.

师提示法则的特征,指出:去括号时,要连同括号前的符号一同去掉.

【教法说明】去括号法则正的得出,是通过具体例子的运算、观察发现的,学生自己做练习,开动脑筋,发现规律,有助于充分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出示投影4)

计算下列各式(或合并同类项)

学生活动:先让学生观察,心算,然后再指定一个同学回答,说明两个式子运算的关系.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做相应的板书:

[板书]

学生活动:根据上述板书的两个式子,让学生讨论括号前是“-”号的去括号法则.

[板书]

2.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师:作必要强调:在板书上用彩粉笔作出“重点”标号,以引起学生注意,强调“各项”,“不变”,“改变”的含义.

【教法说明】注意学生的参与意识,以上面的关系式和去括号法则1作基础,学生自己总结法则2就很容易了,但不能让学生误认为去掉括号和括号前的“-”号,只改变括号内部分项的符号.

巩固法则:(出示投影5)

去括号

(1);(2);

(3);(4).

学生活动:在练习本上完成,找优、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到黑板上做,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做完后,同组学生互相交换评判打分,等黑板上做的学生完成后,师生共同对黑板上所做的题答案进行评定.

【教法说明】此组题目是法则的单一运用,让学生独立完成,就是要检验去括号法则掌握的情况,以便做好回授调节.

教师活动:强调去括号时要保证不改变原式的值,去括号要连同它前面的符号同时去掉,然后出示例1.

(出示投影6)

例1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化街)

(1);(2);

(3);(4).

学生活动:教师不做任何提示,题目出示就让学生去完成,部分学生板演,待黑板上学生做完,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完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做的答案进行订正,然后讨论归纳.①易出错误的地方,错误原因;②怎样预防错误的发生等.

【教法说明】此题目是去括号与合并同类项知识的综合运用,学生自己独立解答不会有什么困难,待学生全部做完后,师生共同评判订正,目的是教师要掌握解题的正确率,讨论易出现的错误及其原因,以及怎样预防错误发生等问题,从而教育学生以后解题时要认真仔细,提高做题的正确率.

(三)巩固练习,尝试反馈

(出示投影7)

1.去括号(口答)

(1);(2);(3);

(4);(5);

(6).

2.判断正误(口答)

(1);

(2);

(3).

3.化简:

(1);(2);

(3);(4).

学生活动:l、2题回答,3题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教师做巡回指导,重点放在差生上.

【教法说明】上述题目配备,目的是进一步巩固所学法则,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既动口,又动脑、动手,可以使综合能力得以提高,参与意识也得以增强.

(四)归纳总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去括号法则,下面我们一起回顾这一法则.

(出示投影8)(学生填空)

1.括号前边是“+”号时,去掉括号和______________,括号里_____________.

2.括号前边是“-”号时,去掉括号和______________,括号里_____________.

(五)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出示投影9)

1.判断正误① 中,前没有符号;()

② ;()

③ ;()

④ ;()

2.填空(填“+”或“-”号)

① ; ② ;

③ ; ④ .

3.化简:

① ; ② ;

③ ;

④(为正整数).

说明:当3题学生完成后,把3题中的①小题利用复合胶片(出示投影10)变式为

当,时,求 的值.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投影上的l、2题,教师深入到某一组中,待讨论有结果时,指定一两个学生回答.3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

【教法说明】通过学生回答l、2题,教师给予肯定或更正,并让学生找出错误的原因,解题时如何预防,2题的完成为下节添括号做了铺垫.3题的4个小题学生板演,②③小题由中等生做,①小题由差等生做,④小题由优等生做,这样照顾优、中、差各层次的学生,以便使他们各有所得.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做指导.②③小题引导学生发现寻找其他的解题方法.①小题的变式,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的联系性.

八、随堂练习

1.判断题

(1)()

(2)()

(3)()

(4)()

3.去括号教学反思 篇三

去括号法则是本小节的主要内容,也是本章的难点。这部分知识对于后面的整式加减,解方程,以及后来的因式分解,分式运算等内容及整个初中数学的学习,都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本节课的重点是去括号法则及其应用;难点是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要变号的理解及应用。

学生对去括号是比较陌生的,在学习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对于括号前是负因数的情况加以练习和强调。

由于去括号是以乘法分配律为理论依据,因此在课前先提问乘法分配律,先是数的运算,再上升到字母,让学生感到本节课的知识与以前的知识紧密相连,这样在教学中,就会降低难度,学生学起来就会容易些。

去括号这节内容,看似容易,实际上是学生最易出错的地方。在整式的加减与有理数运算中,学生最容易搞错的地方就是括号和符号。在去括号这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决不能疏忽大意。

上课的过程中觉得最困难的还是怎样给学生最简洁明了的指令。总是觉得自己的话语很啰嗦,学生还是不太明白。一年多了,虽然和学生有一些默契,还是觉得很不够,有时候甚至觉得举步维艰,引导学生思考不成,也只能自己讲解出来。比如今天去括号法则的推导,小组讨论的结果就很不理想。以前去找同学玩的时候提到过学生预习的问题,如果没有好的学案引导,没有学生很自觉的思考,预习往往会对学生上课的思考起到相反的作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当然上课时老师的指令也很重要,说多了同样会限制住学生的思维,怎样才能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的“砖”才能引出“玉”来还是大有学问的。

今天的课堂还是自己说的太多,但是由数到式的类比还没有明确的指出来。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也没有体现,不过选择乘法分配律这个切入点去讲“去括号法则”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只是下课后才发现缺少一个我和学生一起做的例题,只好在下一节课实现了。

哎,每次公开课后总会有很多的遗憾。道路很艰辛,因为身后还有那么多可爱的孩子们,所以再艰辛也要继续努力。

篇二:去括号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从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列出意义相同的两个式子,一个带有括号一个没有,自然就引出如何去括号。教学中我利用数式同性,引导学生与数的运算作比较,利用数的乘法分配律,接着我将数变成字母,就变成了式子中去括号的问题,让学生看到,式子中的字母表示数,数的运算中去括号的方法在式子的去括号中仍然成立。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归纳得出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但就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遗憾,老师们在评课时都指出了问题所在以及问题存在的原因,我也愿意吸纳老师的建议,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做以下的改进:

1、进行备课前,作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

2、多关注细节。尤其在解题过程中的解题格式。

3、总结出规律后,教师应该再设计一组习题来巩固规律,利用规律解题时让学生边解题边一起复述规律,这样几遍后才可以加强对规律的记忆。

4、注意利用合适的语言多启发学生回答归纳总结规律。

篇三:去括号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去括号,我是从生活中的问题引入,列出意义相同的两个式子,一个带有括号一个没有,自然就引出如何去括号。然后再多举几个例子,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归纳得出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规律,去的是什么,改变的又是什么。然后让学生总结注意点,教师进行点拨。()最后的学生小结并不是一种形式,通过小结教师能很好地看出学生的知识形成和掌握情况。由于本节注重用大量练习巩固新知识,练一练中的第4题含有中括号的例子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能讲,确实是一个遗憾。同时我自己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现将自己的一些思考记录如下:

一、比较成功的地方。

1、备课比较充分,引入新课前先复习合并同类项及乘法分配律,为后面的内容打下基础。从实际问题引入新知,问题贴近生活,简单又扣紧课题内容,自然生动。

2、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在学习去括号法则时,让学生类比数的运算律,学习整式加减中去括号法则,将新知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知识,从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个性质,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述能力。

3、抓住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多用鼓励法教学,学生踊跃举手回答问题,课堂气氛热烈,达到本节课教学目标。

二、应注意的地方。

1、进行备课前,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比如计算——6×(x——5),学生大多把前面的——号看作减号,进行这样的运算——6×(t——5)=(——6)×t——(——6)×5=——6t+30,而很少这样算——6×(t——5)=(——6)×t+(——6)×(——5)。

2、多关注细节。做题过程中,强调解题格式,要有“解”及等号要对齐;及时强调易错问题,如——3(x+8)去括号时符号的变化和要把——3乘进括号里每一项。

3、总结出规律后,利用规律解题时应让学生边解题边一起复述规律,这样几遍后加强了对规律的记忆。

4.去括号教案 篇四

第一课时:去括号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去括号的法则,熟练地运用去括号法则进行整式的化简。

过程与方法:通过利用运算律主动探究去括号法则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去括号法则及其运用

教学难点:括号前面是“—”号时法则的运用及括号前面有系数的去括号。

三、教学方法

教法:引导发现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观察分析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四、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展示目标

1.复习: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2.问题:多项式8a+2b+(5a-2b)中有同类项吗?怎么样才能合并同类项? 3.学习目标:①理解并掌握去括号法则; ②能熟练地运用去括号法则。

(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引例一:周三下午,学校图书馆内起初有a位同学。后来某年级组织阅读,第一批来了b位同学,第二批来了c位同学。则图书馆内共有abc位同学。

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后来两批一共来了bc位同学,因而, 图书馆内共有abc位同学。

由于abc和abc均表示同一个量,于是,我们可以得到:

abcabc

引例二:教室里原有a名同学,下课后同学们陆续离开教室,第一批走了b名同学,第二批走了c名同学,试用两种方法写出教室里还剩下多少同学? 第一种:abc 第二种:abc

abcabc

(三)、观察交流,达成共识

观察我们刚刚得到的两个等式中括号和各项符号的变化,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abcabc(2)abcabc

(1)括号没了,正负号没变;(2)括号没了,正负号却变了 小组讨论,得出结论,然后用语言描述变化,总结去括号的法则:

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改变符号;

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改变符号。

(四)、例题讲解,运用新知 例1:去括号

(1)abc

(2)abc

(3)xyz

(4)xyz 练习:去括号

(1)abcd

(2)abcd

解决问题:多项式8a+2b+(5a-2b)中有同类项吗?怎么样才能合并同类项?(现在就可以通过去括号然后合并同类项了,并指出通过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使整式变得更简洁,从而达到化简的目的。)例2: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1)8a4b25a2b

(2)8a4b25a2b

通过这两个例题,对比括号前是“+”和“-”时,去括号后的不同。练习:化简 5a23b3a22b 通过讲练结合,达到对知识的巩固。

(五)、总结提炼,升华新知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六)、分层练习,提升能力 1.去括号(1)abc5

(2)2xy5z 2.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1)4y35y2

(2)3x124x

3、化简

(1)xy3x2y7x3y

22(2)7x22xy43x4xyy

12

5.《去括号》教学反思 篇五

细细想来,这节课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虽然我利用章前问题3引入新课,但此问题的信息量太大,难度太高,学生没法下手,而应用题本身就是学生的死角。一上来难度就这么大,注定这节课就是失败的。

2.在探索去括号法则时,我有些着急,虽然是利用乘法分配率解决的,说的过快,没给学生展示清楚。

3.让学生观察规律时,应该用彩色粉笔标记出来,以便学生顺利找出规律。

4.时间分配不好,学生练习的少。

5.教师的站位不对,教师应该把大多数黑板给学生,方便学生看清楚。

6.11-去括号法则教案 篇六

授课时间: 授课班级: 主备人: 参与人员: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去括号是中学数学代数部分的一个基础知识点,是以后化简代数式、分解因式、配方法等知识点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接受该知识点存在一个思维上的转换过程。所以又是一个难点,由此不难看出,该知识点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其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的对象是初一年级学生。学生在第一章学习了带括号有理数的化简,在第二章学习了整式的定义、同类项以及合并同类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分析、推理和探讨问题的方法,养成了合作交流、敢于探究的良好习惯。学生能进行一定的独立思考、互相补充。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去括号的必要性,能运用运算律去括号;(2)掌握去括号法则并能利用法则解决简单的问题。2.过程与方法

启发式引导教学,能够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体会研究数学的一些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和勇于探索的思想意识,体会整式去括号知识的内涵,并锻炼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去括号法则,并能用去括号法则正确地去括号。2.教学难点:当括号前是“-”号和括号前有系数的括号的去法。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及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大胆探索,得出规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复习有理数加法法则,乘法分配律

2、复习什么是同类项及如何合并同类项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想一想

3+2×(7-5)= 3-2×(7-5)= 3+2(a-5)= 3-2(a-5)=

二、探索新知 去括号法则1 问1 某天下午,教室里起初有a名同学,后来又来了b名同学,上课时间到了来了c名同学,则教室里共有(1)a+b+c 位同学。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后来一共进来了b+c位同学,因而教室里共有(2)a+(b+c)位同学。让学生观察两个式子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答:联系:他们相等

区别:一个有括号,一个无括号

问2 在上述(1)(2)式中,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式子? 答:a+(b+c)=a+b+c 问3 观察等式两边,有什么规律?(提示学生观察各项符号的变化和括号变化,鼓励学生描述去括号法则)

归纳去括号法则1: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不改变.

去括号法则2 问1 某天下午,教室里起初有a名同学,后来有的同学出去了,第一次出去了b名同学,第二次又出去了c名同学,请用两种方式表示教室里还剩多少位同学?答:(1)a-b-c 位同学。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两次一共出去了b+c位同学,因而教室里还剩(2)a-(b+c)位同学。让学生观察两个式子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问2上面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等式? 答:a-b-c=a-(b+c)

问3 让学生观察等式两边有什么规律,并总结?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去括号法则2:

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改变.

这是去括号的依据,我们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负”变“正”不变

三、巩固训练 学生做练习:

去括号并合并同类项(1)(3a-b)+(a-b)(2)(3a-4b)-(a+b)(3)5a-(2a-4b)

教师总结学生做的练习,作小结.

强调注意点:

1、弄清括号前是“+”还是“-”

2、去括号时,括号前的“+”或“-”也一起去掉

3、去括号时,括号内的各项都参加,不能漏掉

4、括号内原有几项,去括号后任有几项,不能丢项

5、当括号外有数字时,使用乘法分配律 下面我们来看一例题来熟悉去括号法则 例:去括号,合并同类项:

(1)(x+y-z)+(x-y+z)-(x-y-z);

(2)8a+2b+(5a-b)(课本第66页例4(1)); 分析:按去括号法则先把括号去掉,然后再合并同类项,要注意括号前面是“-”号的情况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讨论,回顾去括号法则,在去括号时,我们应注意什么呢? 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

课本70页第3题计算 板书设计

整式的加减(第二课时 去括号法则)

一、导入新课

二、归纳去括号法则 法则1: 法则2: :

三、例题讲解(1)(2)

7.去括号教学反思 篇七

在阅读教材时我就发现这一章的重点是解一元一次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应用题,在解方程中,每一节都是后面的铺垫,所以在本节中,先练习了两道题,然后在此题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加大难度,使学生产生兴趣,积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去探索的解决问题,在安排教学内容时,由浅入深,提出问题,进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为进行新课先做了一些简单的铺垫,然后找出类似的题目让学生练习。

二、教法学法

对于这节课的学习,我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练的教学模式,而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进行适当引导、点拔、启迪。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弄清数列中数的关系。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的奥妙所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也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三、不足之处和注意事项

1、课堂上留给学生的练习时间不够,他们在合作探究中遇到的困难会很多,可是由于在课堂上需要面对的是大多数学生,他们的基础往往参差不齐,在加上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以后要想办法尽快解决。

2、由于灯光的原因,幻灯片稍有不够清晰,以后会尽量使得幻灯片清晰,明了。

3、在学生回答的很好的时候,没有给予适当的表扬,这一点以后会认真注意。适当的表扬会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以及学习的兴趣。

上一篇:招标文件编制要点下一篇:春天下雪作文500字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