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经验材料(精选7篇)
1.循环经济经验材料 篇一
1、政府重视、组织完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保证。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领导小组,市主要领导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全面负责循环经济发展的日常工作。目前办公室主要工作是向市领导汇报循环经济发展情况,负责循环经济大会的筹备工作,编印示范企业宣传册,召集有关部门讨论有关循环经济事宜,制定循环经济规划
和政策意见,起到了很好的牵头和协调作用。
2、宣传到位、全民动员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扎实基础。为了让社会公众提高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市发展改革委与南湖晚报联合举办了“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家谈”专栏,向广大市民征集“建设节约型社会”金点子和调研文章,组织专家对金点子和征文进行评审,召开了“建设节约型社会”金点子征集和征文活动座谈会,积极营造全民参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氛围。同时按照市领导重要批示的精神,组织相关部门收集、整理嘉兴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单位的有关材料,并汇编成册,以促进循环经济工作经验的宣传、交流与推广。
3、编制规划、制定政策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引导。为全面了解嘉兴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做好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前期工作,市政府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2005市重点课题,由市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完成。在此基础上,市发展改革委编制了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目前已提委领导讨论,同时,抓紧协调有关部门编制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的编制。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在已经出台的《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关于推进工业领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全市建筑节能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意见》等一系列的政策基础上,市发展改革委制定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实施意见》,准备提交市领导审查。
4、项目支撑、典型示范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抓手。按照省发改委文件要求,积极组织申报全省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和全省生态化改造试点开发区,共上报了17个重点项目,其中有10个项目被列为省重点项目,投资总额为30亿元左右,上报了嘉兴港区、嘉兴经济开发区两个循环经济试点开发区。认真做好申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有关工作,组织推荐了乍浦经济开发区、浙江新都水泥公司、浙江华友钴镍材料有限公司等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企业。同时,参照省“991行动计划”的有关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初步排出嘉兴市循环经济百项重点项目,并召开了相关部门座谈会,听取修改、补充意见和建议,这些项目多数能在2007年建成并产生效益。
5、系统联动、创建特色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国家和省的指导,也离不开县(市、区)和各部门的配合,更离不开企业和民众的参与。市发展改革委在坚决贯彻国家、省的有关文件、会议精神的基础上,注重协调各单位合力推进,发动群众参与,在保持与全国、省循环经济发展要求一致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嘉兴市特色,努力在水环境改善、土地节约利用、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创出嘉兴市特色。
2.循环经济经验材料 篇二
一、德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特征
历经近40年的发展, 德国循环经济逐渐形成了一些鲜明特征, 主要表现在不断完善法规政策, 由政府自上而下地推动;实行生产者责任扩大制度, 推动企业技术改造;运用市场机制, 采取DSD运作模式;动员公众参与, 以消费促生产等。
1. 不断完善法规政策, 由政府自上而下地推动。
德国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先驱国家, 也是世界上最早实施循环经济立法的国家。德国循环经济发展采取的是一种由政府自上而下地依法推进模式。经过长期以来不断探索, 德国的循环经济法律日趋完善, 现在已经形成了包括基本法、综合法和专项法等三个层面在内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德国的依法推进循环经济模式之所以卓有成效, 不仅是因为不断“立新法”, 而且还因为不断“改旧法”。1998年8月28日修订了1991年出台的《包装废弃物处理法》。此后, 于2000年8月28日和2001年12月20日又对修正法律文本修订两次。1998年10月1日通过《废电池处理条例》, 接下来又于2001年9月修订一次。除了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之外, 德国政府制定了许多经济政策来鼓励企业及公众更积极地参与循环经济建设。⑴垃圾收费政策。根据德国环保总局统计, 垃圾收费政策实施后, 家庭垃圾减少65%;而企业每年仅包装废物回收所交的费用已高达2.5亿~3亿美元。⑵生态税政策。生态税是对那些使用了对环境有害的材料和消耗了不可再生资源的而增加的一个税种。例如, 2002年起德国开始对燃油和电力消费征收生态税。⑶废物处理产业化政策。德国政府较早认识到垃圾处理是全民的事业, 由于其投资巨大, 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来解决垃圾问题, 必须广泛吸引私人经济参与, 以推动垃圾处理的市场化和产业化, 其中负责包装废弃物处置的双向回收系统DSD就是典型的例子。
2. 实行生产者责任扩大制度, 推动企业技术改造。
生产者责任扩大是指生产者对于产品的责任扩展到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 即产品的使用结束之后。生产者不仅对产品的性能负责, 而且承担产品从生产到废弃对环境影响的全部责任。因此, 生产者必须考虑包括原材料的选择、生产过程的确定、产品使用过程及废弃等各个环节对环境的影响。最初形成于德国的这种企业—环境管理制度, 后来传播至整个欧洲。生产者责任环节的延长, 使企业不断实施技术改造, 设计对环境负荷压力比较小的产品, 增大了资源配置效率。这突出表现在对废旧汽车、废旧电池、废纸的处理等方面。 (1) 废旧汽车。1996年2月, 汽车生产厂家、汽车零部件生产厂家、分销商和汽车修理厂等汽车相关产业联合向联邦政府承诺, 到2002年将汽车中不可再循环的零部件比重由当时的25%降低到15%, 而到2015年将达到不超过5%。汽车厂商和进口商还作出承诺, 免费向自己的用户回收使用期在12年以内的旧汽车。 (2) 废旧电池。早在1988年德国电池生产厂家和分销商便向联邦环境部做出承诺, 自愿地促进废旧电池的回收和再循环。电池厂家一致行动, 已将电池中有害物质镉和汞的含量降低到了很微量的水平。此外, 凡是含有有害物质的电池都作了明显的标记。 (3) 废纸。1994年10月, 对造纸业、纸张进口业、纸品分销商、印刷业和出版业有着广泛代表性的若干企业协会和有关组织联合向联邦环境部提出了一项倡议和承诺, 表示到2000年要使印刷品、办公用纸和绘图专用纸的再循环比例达到60%。在工商界的一致努力下, 这一目标业已实现, 而且远远超出了原定目标。
3. 运用市场机制调节, 采取DSD运作模式。
双重回收系统 (Duales System Deutschland, 简称DSD或绿点公司) , 是德国循环经济的运行特色和组织创新。1990年9月28日, 在德国工业联盟和工商企业协会支持下, 由95家涉及零售、日用品生产和标志生产的公司, 发起成立了德国双重回收系统股份公司DSD。目前, 有1.6万家企业加入DSD系统, 己经成为全国范围内的包装回收、分类和再循环的体系。据DSD公司统计, 德国年产生固体废弃物总量约4亿吨, 其中在居民区产生的生活垃圾4000万吨, 可回收再利用的约为1160万吨。德国法规对各类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率指标从60%升至75%, 由于DSD的良好运作, 2001年各类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指标均超过法律规定的标准。
4. 动员公众参与, 以消费促生产。
德国是通过注重废弃物的处置, 约束消费市场和消费行为, 来引导和要求工商业开展废弃物循环利用和处置, 走了一条由消费促生产、由社会到企业的循环经济道路。市场经济下, 通过生产—消费的物质能量循环, 对产品消费的监管, 转化为企业的责任, 转化为企业改善市场竞争力的自觉行为, 这无疑是一条更为有效的发展路径。在发展循环经济中, 非盈利性的社会中介组织可以起到政府公共组织和企业盈利性组织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德国的包装物双重回收系统DSD就是一个发挥了巨大作用的非盈利性的中介组织。DSD企业成员的物品包装上使用绿点标记, 家庭和单位用户均不需要对此类包装废弃物交纳垃圾费。“绿点”标志为一个首尾相连的绿色箭头构成的圆圈, 远看形似一个绿点, 意为循环利用。任何商品的包装, 只要印有它, 就表明该生产企业参与了“商品再循环计划”, 并为处理自己产品的废弃包装交了费。现在, 欧盟有10个国家都在使用这一标志。“绿点”计划的基本原则是:谁生产垃圾谁就要为此付出代价。企业交纳的“绿点”费, 由DSD用来收集包装垃圾, 然后进行清理、分拣和循环再利用。
二、德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 快速经济增长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这样的历史背景唤醒了我国政府、企业和居民的资源环境保护意识, 对循环经济的认识逐步深化。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建设了12家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自此,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已由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向着工业园区的生态链以及生态园区建设转变。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正在起步, 与德国循环经济相比差距还很大。我国需要借鉴德国的成功经验, 但又不能简单照搬。因为, 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与德国存在诸多差异。我们要从国情出发, 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
1. 不断完善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和政策。
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是德国的成功经验之一。这给我国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启示。目前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十分不足, 还没有形成促进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 但已经有了一些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防沙治沙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等。为了加强依法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我国不仅要为各行各业制定和实施专项法规, 而且要尽快出台一部循环经济基本法, 需要尽快制定一部像德国1996年《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那样的一部基础性的核心法律。借鉴德国依法推进循环经济的经验, 我国要注重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的执法监督机制。否则, 就会影响我国循环经济立法执法的有效性。
2.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中介组织的作用。
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建立废弃物回收利用的社会中介组织。在这方面我国应当借鉴德国的“绿点标志”系统和DSD的运作模式, 引导工商企业集团、行业协会联合起来, 成立专业化的第三方资源再利用公司和技术服务公司, 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资源回收领域涉及到的行业众多、地区广泛、情况复杂。因此, 要在一些主要领域分别组建由生产厂家、商业企业、运输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等单位组成的、全国性或区域性范围的中介组织, 建立起类似德国“绿点”标识的行动计划。德国的经验表明,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发展循环经济, 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利用“污染者付费”原则, 可促进废弃物的源头消减, 激发企业的创造力, 创造商业机会并提升产品竞争力。
3. 鼓励和扶持循环经济技术的开发和引进。
政府可以在循环技术方面进行前期投入, 通过技术创新基金、循环专利技术购买补贴等手段, 鼓励企业通过自我革新和引进购买技术, 进行产品设计、工艺流程改进以及废弃物循环利用。国家要集中力量组织关键技术和装备攻关, 建设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应把技术攻关列为重点, 选择具有广泛推广前景的先进适用技术, 在重点行业和领域选择重点企业组织技术攻关, 避免把资金用在一般的工程建设中。鼓励各种民间组织参与循环经济的发展, 鼓励通过现有行业协会或建立新的循环经济专业协会, 建立循环技术服务中心、清洁生产中心等专业组织, 开展循环经济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 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信息支撑体系。
4. 以绿色消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德国的经验告诉我们, “以消费促生产”是一种有效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绿色消费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我国目前正处于由总体小康走向全面小康的发展阶段, 而在这一阶段必然会发生消费规模的急剧扩张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转型。如何将我国的消费变动趋势引导到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轨道上来, 无疑是一项重大历史课题。为此, 需要积极促进绿色消费, 使之蔚然成风。我国不仅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 而且要以垃圾分类处理和包装减少为突破口, 展开全社会的循环经济活动。可以在若干小区进行垃圾分类试点, 而后全面推广。采取行政措施严厉遏制企业产品包装越来越豪华的趋势。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可以引领绿色消费发展。由于消费规模大和市场带动作用明显等特点, 政府绿色采购可以成为我国建立绿色消费模式的“火车头”。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 供应商为了赢得政府这个市场上的大客户, 会想尽办法增强其产品的绿色度,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 减少污染物排放, 降低对环境和人体的负面影响程度。
5. 鼓励公众参与发展循环经济。
在德国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 大多数德国人都积极响应减少或回收废弃物的号召, 并付诸实施, 公民个人和非政府组织成为推动循环经济顺利发展并取得良好功效的中坚力量。这是非常宝贵的一条成功经验。
当前, 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公众文明意识的制约, 我国公众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较差, 奢侈铺张的消费行为仍有发生。为了使公众转变生活观念和培养新的生活方式, 从而积极自觉地参与循环经济发展, 我国需要做到:一要通过教育、培训、宣传、推行环境友好产品标志和循环利用产品标志等方式, 大张旗鼓地普及循环经济知识;二要鼓励居民实行生活垃圾的分类分拣, 对那些没有利用价值而且危害性强的废弃物, 国家可以考虑进行有偿回收或对回收行为进行奖励;三要提倡绿色生产生活和文明消费方式, 鼓励公众购买循环经济产品;四要建立和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鼓励公众对企业和政府的环境行为进行监督。
参考文献
[1].崔旭.德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可借鉴性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6 (3)
[2].戴宏民.德国DSD系统和循环经济[J].中国包装, 2002 (6)
[3].马荣.德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概况[J].中国环保产业, 2005 (5)
[4].王均奇.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完善投资体制[J].经济师, 2006 (4)
[5].Azbar Nuri.Upgrading an existing treatment system to adopt cleaner production principal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4 (12)
3.循环经济经验材料 篇三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趋势之一。日本是全球发展循环经济起步较早的国家之一,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文章总结日本循环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对中国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笔者随“南京市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培训班”赴日本进行了近一个月的学习考察,亲身体验了其在生态工业园建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处理、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再生利用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在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我国要实现赶超型工业化道路,有必要借鉴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
一、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
1,教育宣传层面。此次考察中,我深刻体会到日本政府对运用各种手段与传媒中介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宣传的重视,借此来提高国民对实现零排放或低排放的环境意识?日本各行政部门、企业团体和公民个人相互合作,共同努力,综合推进各年龄阶层在学校、社区、家庭等多种场所的环境教育和环境学习。同时,日本政府还不断充实环境宣传手段,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各种社会传媒进行宣传活动,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国民的环境意识。在互联网上开设绿色购物网(GPN)为消费者提供商品的环境信息。环境教育宣传是发展循环经济从概念到行动的关键,是国民从认识循环经济到参与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中介环节,因此,日本多领域的环境教育宣传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2,意识理念层面。日本作为发达国家,其在意识理念层面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思考。
(1)危机意识强。从此次考察学习接触到的各阶层人员中。我深刻体验到这一点。日本是资源消费大国。但自然资源并不丰富,经济发展所需资源、能源的绝大部分依靠从国外进口,易受国外能源、原材料价格的冲击。从19世纪中日甲午战争起,日本就开始考虑资源问题,在20世纪50年代末,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资源危机意识更加强烈,在世界上争石油、矿产等资源:同时,日本对环境的保护在世界上也属领先国家,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发生水俣病事件后,日本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更加强烈。
(2)发展理念新。无论日本还是韩国,都把协调发展、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发展经济的主线,把节约资源、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作为国家战略。20世纪80年代,日本就开始向国外转移耗能大、有污染的产业。一直持续到本世界还未结束;20世纪90年代,韩国也开始转移批耗能大、占用资源多的、有污染的项目:如韩国在南京的锦湖轮胎,就是占地多、耗能大、有污染的第三期工程项目。
3,实践操作层面。教育宣传是根本。意识理念是前提。实践操作是关键。日本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操作层面的经验,是非常有成效且值得我们国家借鉴。
(1)法规完备。日本在发展循环经济的法规比较完备,如日本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分三个层次:基础层面有基本法,如《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第二层面是综合性法律,如《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和《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第三层面是根据产品的性质制定的具体法律,如《促进容器和包装物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车辆再生法》、《绿色采购法》等。
(2)政策到位。除了法规之外,日本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也非常有效。如生态工业园补偿金制度、对废塑料制品再生处理设备按14%的价格特别退税,资源回收奖励制度等。
(3)措施有力。日本明确规定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公众的责任与义务。特别是规定了企业和公众的“排放者责任”原则和“扩大生产者责任”原则,规范了官、产、民在建立循环型社会方面的社会行为。
(4)企业尽心。这也是日本企业的一个特点,我们所看到的企业,都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自己的份内之事,自觉自愿主动地走循环经济之路。
(5)社会认同。日本整个社会,从上到下,从老人到儿童,从城市到农村,循环经济的影响已深入人心,得到全社会的认同,这是循环经济发展快慢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南京高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
要借鉴日本等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经验,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落实到工作中去,真正实现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对症下药。笔者结合自己在南京高新区工作的实际经验,谈谈其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
南京高新区成立于1988年,是南京市最早的高新区,也是南京唯一的国家级高新高新区。经过十七年发展,高新区已经初具规模,高新区由于自身区位不具优势,因而特别重视环境建设,高新区于2001年就通过了IS014000认证,并于2005年申报了建设省级生态园区并获省环保厅批准。高新区对区内企业实行集中供热,企业不得自建小锅炉,并自建污水处理厂。对污水集中处理。去年,又被市里列为循环经济试点园区。
相对于其他工业区来讲,高新区环境是不错的,但离真正的循环经济还有较大的距离。主要表现在:排污不严重但排废相对较多,企业单位产出占用土地资源较大,产出能耗比离发达国家还有差距,明显的循环经济链条尚未形成等等。
三、日本成功经验对南京高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
对照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和南京高新区的现实差距,要想依靠发展循环经济提升南京高新区的竞争力,笔者有以下一些思考与建议。
1,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高新区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核心竞争力是高新区在激烈的竞争中能保持不败的主要支撑,或是最坚实的基础。在当前,高新区的政策优势、体制优势正逐步弱化,政策优势随着各地区的招商的让利而弱化,体制优势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而弱化,因此,优良的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的优良环境将成为高新区下一轮竞争的核心内容。而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高新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在今年全国科技大会后,全国的高新区特别是高新区,开始了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二次创业。
2,南京高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的三个层面来看,高新区类似于区域层面,在这个区域内,也存在着政府、企业、社会三个层次,在三个层次中,政府的前期主导作用很重要,因为目前的循环经济成本还比较高,纯粹靠市场力量来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同时企业作为循环经济的主体。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元素。在社会这个层次。高新区各类人员的观念、意识、素质等对循环经济的形成也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南京高新区要成为循环经济的示范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以园区为载体,发挥政府主导作用。①制订南京高新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由于循环经济刚刚起步,立法不完善,政策不到位,长期需要政府来主导。南京高新区政府
要把园区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整体,必须在发展规划上作出安排。根据园区实际,依靠有关政策,制订中、长期和近期循环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使之与园区总体规划相融合,如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等,并尽可能定出量化指标。②按照循环经济观念,制订南京高新区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园区内现有产业结构调整。每个高新区都号称有自己的产业重点与特色产业,但目前实际上各园区产业结构大部分雷同。短时间内让每个园区错位发展是不现实的。但是要求每个园区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制订和修订产业规划是可能的。在规划中,明确要求已进区产业按循环经济模式去发展,对招商引资的将来要进区的企业提出明确的清洁生产与实现循环经济的要求。③制订南京高新区内促进和鼓励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与措施。作为国家、省、市政府应该有相对完善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出台,目前许多条例在制订和完善过程中,作为南京高新区政府自身来讲,怎样参照园区现有政策优势,结合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出台相应的支持与扶持政策。
(2)以产业为本体,培育南京高新区循环经济发展产业链。高新区是一个工业集聚区,工业集聚区有它自身的规模效应,从循环经济的内涵来分析,集聚区发展循环经济,在培育循环经济产业链上有自身独特的优势。①分析南京高新区内现有土地、能源、水和原材料利用状况,整合现有产业门类,引进关键链接项目,实现横向联合、纵向闭合和区域整合,促进产业升级换代,降低企业生产成本。②调整南京高新区内现有产业结构,进一步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明确主导产业,对一贯明显不适合园区发展要求的产业进行调整,让其到周边其他地方去。培育产业链较长的产业,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产业。
(3)以企业为主体,建设生态企业。企业作为循环经济中最主要的单元,是循环经济活动中的主力军。①从清洁生产人手,大力培育生态企业。生态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最理想的企业形态。在当前来讲,要从企业的清洁生态开始。逐步向生态型企业过渡。②鼓励企业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不断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对于企业在这三个方面的投入,政府予以一定的政策性补贴,同时激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采用高新技术等。③抓好典型企业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逐步推开。
(4)南京高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着眼点。①从源头上抓起,把住项目引进关。严禁污染项目入区,人区项目必须通过环评,控制能耗大的项目人区,提高企业产出与能耗比的门槛;要求人区项目不把废弃品运出区外,项目的废弃物要再利用。②从环节上控制,把好日常监督关。项目进区后,企业出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的。经常会违规排污:有的企业能耗超过审批规定,对于这种情况,要严格监督检查。③从产出上着手,抓住最终产品能耗与分类关。从企业的产品的技术含量,每单位产出所耗用的资源。每单位产出所排放的废弃物等指标人手,培育企业良好的产业链。④从关联度上做文章,培育产业共生体。产品的关联度、原料的关联度、资源的关联度、人才的关联度、物流的关联度等等,都是培育循环经济产业链所掌握的情况。怎样把区内企业的产品、产业成链,再把链从开环变成闭环,这是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最难解决的问题,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理想的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就建立起来了。
四、南京高新区发展循环经济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最后,南京高新区要发展循环经济,提升产业竞争力,还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是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而对于南京高新区来讲,经济效益是重要的指标。对于园区内企业,则更是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怎样处理好这二者关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园区政府要通过政策、法律、行政、经济等综合手段的运用,促使企业自觉、自愿地走循环经济的发展之路。
2,紧迫性与渐进性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是当务之急,对于南京高新区来说是一项紧迫任务。这表现在,园区要抓紧制订和完善有关政策、措施,尤其是要对新人区项目严格把关;同时,也要从整体上考虑渐进性的问题。对于已入园的企业,要逐步使他们适应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不能一刀切,硬性制订时间表:要帮助、指导入园企业按3R原则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树立典型,以点带面。逐步推开。
4.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做法 篇四
一、工作情况及主要做法
1、节能降耗方面: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自治区政府第64次常务会议要求,按照自治区政
府和市政府节能工作要求和节能降耗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了节能目标任务,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5%,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工业产品单耗控制在自治区定额标准以内。采取了强有力的调控措施和保障措施。
2、工业经济转型方面:为了进一步对接自治区给予我市资源枯竭城市的各项政策,积极争取自治区支持我市加快推进全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38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9号)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石嘴山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见》(宁政发〔〕134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经济转型示范区工作方案。该方案以打造宁夏陆港经济区为目标,紧紧围绕经济转型这一主线,抢抓国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国家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石嘴山工业园区被自治区确定为“四大工业园区”的历史机遇,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强化投资拉动,积极探索经济转型与低碳经济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以工业经济的新突破推动经济社会的快发展,努力在产业转型上再上新台阶。
3、循环经济方面:抓住石嘴山工业园区被列入自治区循环经济试点机遇,加快石嘴山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通过规划、改造和建设,使园区内不同产业类型的企业形成各种循环利用链条,以宁夏博宇60万吨矿渣微粉新型建材、荣华缘25000kva硅铁矿热炉余热回收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试点项目为带动,鼓励生产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最大限度地循环利用资源,形成循环发展规模优势,获得最大的可持续发展效益。
二、对策及措施
(一)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必须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严把项目审核管理关、项目审批程序关、“两高”产品出口关。采取铁的手腕淘汰落后产能。
(二)加快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重点行业烟气脱硫、节能环保能力建设等,着力抓好工业、建筑、交通三大重点领域节能。
(三)大力推广高效节能产品,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快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继续做好高效节能空调推广工作,加大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力度,推广节能灯。鼓励企业加强节能技术改造和关键技术攻关。扩大能效标识和节能产品认证制度实施范围。全面实行政府优先和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认真落实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四)切实加强用能管理,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突出抓好钢铁、有色、电力、建材、化工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5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节能监管。坚决压缩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用电,对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单位产品能耗限额的单位,收取惩罚性电价。
(五)严格执行节能减排法规标准,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执行即将出台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推进高效节能电机、变频调速技术、先进发电设备等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完善主要用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严肃查处违规乱上项目、对高耗能企业实行电价优惠、严重浪费能源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等问题。
(六)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继续在全社会倡导绿色消费。新闻媒体要定期公布各地方节能减排进展和能耗情况,报道先进经验,曝光反面典型,弘扬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5.循环经济经验材料 篇五
摘要:从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发挥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构建生产组织体系和循环生产技术体系等八个方面,概括总结了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并通过对我国现实情况的分析得出相应的启示,对加快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经验,启示
1990年代以来,德国、日本、美国、英国等一些发达国家都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并积累了很多经验。因此,认真总结和借鉴这些经验,对于我国在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少走弯路,减少损失,降低成本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建立并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在循环经济立法方面,德国走在世界的前列。1972年德国制定了第一部《废弃物处理法》,但当时仅强调废物排放后的末端处理。1986年的修正案将其改称为《废弃物限制及废弃物处理法》,从“怎样处理废弃物”发展到“怎样避免废弃物的产生”。在此基础上,1991年颁布了《包装条例》,规定了包装物再循环利用的目标。1992年通过了《限制废车条例》,通过立法规范生产厂家废物回收的责任。1996年又制定了《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把废弃物处理提高到循环经济的高度,并建立了系统配套的法律体系。
日本自1991年起,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循环经济的法律,包括《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废弃物处理法》、《特种家用电器循环法》等。2000年12月又出台了《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作为推动循环型社会发展的基本框架。目前,日本已经成为循环经济立法体系较为完善的国家。
美国在1976年通过了《资源保护回收法》,1990年制定了《污染预防法》,后又经过多次修改,但目前还没有制定出一部全国性的循环经济法规。不过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俄勒冈、新泽西、罗德岛等州先后制定促进资源再生循环法规以来,现在已经有半数以上的州制定了有关循环经济方面的法规,如加州于1989年通过了《综合废弃物管理法令》,要求在2000年以前,50%的废弃物要通过资源削减和再循环的方式进行处理。威斯康星州规定,塑料容器必须使用10%-25%再生材料等。
党的十一后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颁布了多部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到目前,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还很不完善和系统,在立法理念、立法内容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应加快建立和不断完善我国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一是制定《废物处置法》和(资源促进利用法》,修改现行的综合法。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不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条款进行修改,并制定与《清洁生产促进法》相配套的《资源利用促进法》等。二是制定有关各种特定物质循环利用的专项法规,目前的重点应放在报废汽车、建筑材料、废旧家电的循环利用立法上,通过立法规范生产厂家废物回收的责任、废物拆解利用应遵循的制度等。三是在循环经济发展的条件成熟时,借鉴日本立法经验制定循环经济基本法。
二、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
1.生产资源节约政策。(1)征收新材料税。美国许多州对超过循环经济立法规定新材料使用标准的企业,通过征收新材料税的方法限制其对新原材料的使用。(2)征收填埋和焚烧税。美国对公司和企业征收垃圾填埋和焚烧税,从而限制和减少了企业对原材料的投入和使用。(3)征收生态税。目前德国已经开始征收生态税,除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外,其他能源都要收取生态税。(4)减免税收。法国通过实行这一政策,鼓励企业采用节能型设备和利用太阳能及使用电能清洁汽车。
2.消费领域管理政策。(1)垃圾处理费预交制,美国的一些州和欧洲一些国家对饮料瓶的处理采取了这一政策,按垃圾数量收费,目前美国的200多个城市实行这一政策。(2)废旧物资商品化收费,日本对废旧家电的回收实行了这一政策。(3)收取污水治理费,德国居民水费中含有污水治理费,同时,市、镇政府必须向州政府交纳污水治理费。
3.废旧物资再生利用政策。(1)税收优惠政策。美国的亚利桑那州从1999年开始对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日本对废塑料制品类再生处理设备在使用年限内,除了普遍退税外,还按价格的14%进行特别退税。(2)实行押盔制”。欧盟成员国对有害环境的产品实行严格的“押金制”;促进废物的回收。
目前我国虽然在生态环境的治理方面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政策,但有些政策与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已经不相适应,并且存在着某些政策的明显缺位。因此,应抓紧进行循环经济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政策创新。一是要加紧制定资源节约和再利用的鼓励和限制政策,促使企业向资源节约和综合开发利用方向发展,二是制定消费领域环境保护政策,通过政策引导可持续消费,促进社会生产的良性循环,三是调整和创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发展政策,对原先制定的不利于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进行清理和调整,加强政策系统性、配套性和可操作性,并采取各种措施,加大政策的实施力度。
三、注重发挥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
1.日本的废旧物品回收情报服务机构。为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日本大阪有关部门专门建立了废旧物品回收情报服务机构。该机构出版的《大阪资源信息循环月刊》,定期发布各类废旧物品方面的信息。同时,该机构还定期组织废旧物品调剂交易会,通过及时沟通信息、调剂商品余缺,推动垃圾减量运动的发展和消费的节约。
2.加拿大的社区服务组织。蒙特利尔市政府定期与社区服务组织签订环境维护与废弃物回收合同,由该组织动员社区群众和志愿者担任区域内环境监督检查工作,协助政府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3.英国的环保团体。英国环保团体在推进循环经济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该组织是环境领域的非政府组织,其职责是对国家制定的环境法的实施过程进行监测,并帮助当地政府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贯穿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项目当中去。同时,监督企业以更加积极自觉的态度保护环境。
目前,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专门的中介服务组织机构还很少。同时,社区服务组织在这方面的作用也没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发挥。因此,一是要加快建立国家和地方性的专门的情报服务机构,为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及时提供国内外的相关信息和服务,并为政府制定法规政策和企业制定环境管理策略等提供决策依据和服务,二是各地方政府要通过各种方式发挥社区服务组织的作用,使政府的有关法规和政策通过该组织得到贯彻和落实;三是积极支持现有的环保团体的发展。目前我国的环保团体还主要局限于北京,而且这些团体在组织资金、人才方面还十分欠缺,使环保团体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因而应从政策上对其进行鼓励和支持,促进其发展。
四、增强公众循环经济的意识和参与的积极性
1.通过舆论传媒和教育方式增强公众循环经济的意识。例如,日本大阪市经常结合城市美化宣传活动,发动市民开展公共垃圾收集活动,普及垃圾处理和再生利用的知识,增强广大市民的循环经济意识;英国的环保团体也通过各种方式来普及环保知识,促进环境信息的交流,倡导有益的消费方式。
2.鼓励公众参与环境管理。鼓励公众参与环境管理主要通过以下方式。一是法律赋予公众环境权(包括环境知情权、参与环境事物决策权和环境诉讼参与权),通过法律方式,使公众能够行使对政府、企业和个人环境行为的监督,二是公众参与环境评价,例如,英国环境影响评估项目中规定必须有公众参与,这是政策制定过程不可缺少的步骤,三是实施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自愿性协议,这是目前英美等国家正在实行的一种新兴的环境管理模式,其特点在于企业直接参与国家环境制度的制定,以更好地发挥企业在环境管理中的积极性。
目前,我国公众的资源环境意识和参与的积极性还不高,特别是在现行法律中还没有明确赋予公众环境权,尽管某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环境权的某些内容,但规定过于原则和笼统,很难加以实施。借鉴国际经验和我国的现实情况,应当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公民的环境权应当得到法律的正式确认,给公民参与环境事物更加广阔的空间,二是环境评价中要强调公众参与和执行的力度,我国2003年9月正式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已经使公众参与的机制得到加强,但是要真正产生实际效果,还要通过加强执行的力度,使其逐步得以落实:三是尝试实行有企业参与的环境制度制定方式,增强企业参与环境管理的积极性,减少企业因被动遵循环境规制而带来的成本提高和竞争力下降;四是要通过各种宣传教育的方式,提高公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和参与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五、积极构建不同层次的生产组织体系
从各国的实践看,循环经济生产组织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和三种典型模式。(1)单个企业的循环经济——杜邦化学公司模式。这是循环经济在微观层次的实现方式。(2)面向产业生态链的循环经济——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在具有产业生态链的相关产业部门间进行物料循环,这是循环经济在中观层次和范围上的实现方式。(3)基于社会再生产层面上的循环经济——德国双元回收系统模式。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是循环经济在宏观层次和范围上的实现方式。
近年来我国在企业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园、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但目前我国还没大范围推广循环经济,因此,应借鉴国际经验,加快建设循环经济生产组织体系。一是要大力发展生态企业。在清洁生产方面,工业企业必须在产品设计、工艺采用、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企业管理等方面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二是积极建设生态工业园。要在不同城市和不同工业行业部门,大力推广“绿色制造模式”形成各种形式的生态工业园。在生态工业园区的选择上,要特别注意生态工业链中的横心资源的稳定性与核心产业的发展前景。在生态工业园的建设上,要注意建立和完善行业内部及行业间的产业链和产品链,应在各产业间建立起多通道的产业连接,并形成互动关系。三是积极培育再生资源回收产业,构建社会化的再生利用系统,推进循环经济和循环社会的建立。
六、建立循环生产技术体系,为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
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一些国家还积极建立循环生产技术体系。例如,美国于1995年设立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目的是鼓励支持那些循环生产技术的创新者。2003年美国又正式提出了将制氢、CO2回收和填埋耦合集成的新计划,预计在未来10年内投入10亿美元完成。日本政府于1993年提出旨在开发利用新能源的“阳光计划”涉及可再生能源技术、化石燃料高度利用技术、能源输送和储备技术、速效性革新性能源技术等研究。荷兰利用税法条款推动清洁生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对采取革新性的清洁生产或控制技术的企业,其投资设备按1年期折旧(其他投资的设备折旧期通常为10年)。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研究不断发展,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技术条件。但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将循环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放到重要的地位,虽然循环生产技术的各种要素并不缺乏,但由于没有进行自觉的开发和组合,一定程度上对循环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技术上的制约.因此,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一是要加强循环生产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包括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专门技术等,对重大技术项目要组织国家级科研院所等联合攻关,并从资金和人才上予以支持;二是对技术开发和创新者实行奖励政策,以提高科研技术人员不断进行知识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三是加快建立循环生产技术体系,包括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安全化无害化处理技术、资源替代技术、资源恢复技术、资源耗用减量化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都要参与循环生产技术体系的构建,形成全面完整的循环生产技术体系,四是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不断探索和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七、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循环经济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这是世界一些发达国家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例如,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初着手进行的工业结构调整,其调整目标就是将核心产业转向以低能耗、高效益的技术尖端行业。到70年代后半期,日本的电子工业逐渐占据主要位置。同时,欧美等发达国家也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单位GDP能耗 1981年与1973年相比,英国和德国下降了37.5%左右,美国、法国、意大利和加拿大四国都下降了20%以上。
我国现在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第二产业产值比重高达49%,而且工业行业中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耗能工业产值不足20%,但能源消耗却超过工业用能总量的60%。因此,必须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构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型产业结构,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一是以节能降耗、综合利用和提高环保效益的新工艺和新技术为重点,加快纺织、冶金、石化、机电以及能源、原材料、交通等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的设计和制造水平,二是坚决淘汰技术落后和超过市场容量的过剩生产Q8力,关停技术水平低、耗能高、生产工艺落后、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三是加快发展资源消耗低的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新建项目要尽可能提高技术起点,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并按照合理的经济规模组织建设。
八、建立资源环境核算体系,使循环经济有序发展
目前,在发达国家中,加拿大的资源环境核算体系相对比较完善。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1)环境资产核算,(2)每两年进行一次环境调查,(3)基础环境统计调查,(4)社会经济和环境空间分析项目(即地理信息系统一GIS)。对环境资产的核算工作,目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自然资本存量核算(包括矿产资源、能源资源以及木材、土地笋),(2)原材料以及能源流量账户,主要反映自然资产的耗减和降级,(3)环境保护核算,即保护自然资产的投资的核算。
6.农牧结合发展循环经济总结材料 篇六
一、公司基本概况
***公司始创于1995年,三面环山,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同时交通方便、资源丰富、配套设施齐全,发展潜力巨大。目前,公司总占地面积达1000亩,已发展成为一家集畜牧养殖、农业种植、连锁销售、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龙头企业。
2006年—2010年,公司共投入200余万元,配套建设了猪粪处理站和大型沼气综合利用工程,对猪粪进行统一收集、处理、加工;沼气用于供热,补充牧场生产、生活能源消耗;沼液作为有机肥使用,用水泵抽到山顶的2个贮存池中,然后再通过管道输送到无公害果蔬基地,每间隔30米设一个喷灌龙头,按照各基地各季节的施肥量进行喷施,每年浇灌2.5次。同时,将干粪经堆积发酵后制成有机肥,直接用于果园、竹园、牧草基地及鱼塘等,实现了综合养殖废弃物的零排放和资源综合利用。
二、取得的成效
(1)养殖收入。牧草基地经沼液灌溉后,不仅节省了肥料成本,而且可促进牧草的高产丰收。牧草补充养猪生产,能节省饲料成本30—50元/头,同时,经公司反复对比研究,喂养牧草的母猪,产仔率可提高8—10%。而且,通过喂养青饲料,可明显改善肉质,市场收购价同比提高0.1元/公斤,以出栏时100公斤计,每头可增效10元。2010年,公司出栏商品猪12000头,获利125万元。
(2)种植与其它收入。900亩沼液灌溉利用基地全部使用有机肥,每年直接节省化肥成本30万元以上,而且可使杨梅等水果增产20%左右,所生产水果为绿色无公害食品,质量大幅提高,市场价格可上升30%。2010年,公司基地共出售水果680吨,总产值126万元,利润8万元。鱼塘使用有机肥后,效益可提高30%,去年创利3万元。通过省肥、增产和提价取得的收益比传统生产模式增加70%,每亩土地的投入产出率达36.6%。
(3)环境变化评价。本公司农牧结合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是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高效生态发展模式,对养殖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猪粪经厌氧发酵制成有机肥,还林还田,污水经沼气工程处理后,以沼液的形式泵送灌溉果木林,一方面降低种植业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改善土壤营养结构,促进农作物高产丰收,可培育绿色有机食品。养殖废弃物做到了零排放和资源综合利用,解决了一直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生猪养殖生态条件的改善,使得猪场发病率、死亡率明显下降,母猪产仔率及仔猪存活率明显提高,从而使得整个猪场的生产性能有较大辐度的提升。
三、启示及体会
(1)合理规划、科学选址。农牧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地点最好选址在三面环山,并避免风景旅游区、饮用水源区、居民生活区等禁养区域,要必须远离企业和村庄,周围有相当规模能吸纳并利用排泄物的山林、果园、竹园、苗木、菜园、鱼塘等配套基地,并要符合当地城镇总体规划和环保功能区划要求,养殖场距离交通要道2000米以上,周围最好有天然的防疫屏障,如防护林带、河流等。选址完成后,确定恰当的配套比例,1亩园地配套存栏4-5头生猪,总占地面积(包括山林、低丘缓坡、平地等)在500—1000亩的,可发展生猪存栏量为2500—6000头的规模猪场。养殖区内部布局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动物防疫要求,区域内设生产区,生活管理区,粪尿堆贮处理区和病畜隔离区,各区相互隔离,生产区门口设更衣、消毒室,内部畜禽饲养舍结构按要求统一设计建造,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设施、规范管理制度、提高生产技术,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治污,实现生猪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生产。
(2)因场制宜,持续发展。每个规模场应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本场特点,推广农
牧结合、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在实现干粪作有机肥、肥水还林还田、污水零排放的基础上,控制适度的养殖规模,保持生态的平衡与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规模经营,产业运作。在实现本场规模养殖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化、社会化的运作。在本场有一定的辐射能力以后,按照市场机制,公平自愿的原则,以经济效益为基础,把推进生态养殖与培育龙头企业、组建专业合作社结合起来,把应用现代农业技术与推进品牌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与研发运用畜牧、种植、渔业循环利用综合技术结合起来,与创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结合起来,实现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7.循环经济经验材料 篇七
1 川崎环保城的“旧貌新颜”
1965年的川崎, 眼中只有红色的天, 红色的海, 到处黄烟笼罩, 全日本都知道川崎是一个“被污染的城市”。2006年的川崎, 凸显澄净明媚的天空, 微润洁净的空气。是什么造就了川崎的“旧貌新颜”?
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2005年, 川崎市采取行政干预手段, 就大气污染、水质危机、温室气体排放量、再利用等环保相关议题出台了14份条例和计划书, 成立了川崎市公害研究所、环境行政制度检讨委员会等相关机构, 同时还推动了“市民健康”计划等公益行动。在政府的引导和企业的配合下, 成立了川崎市“零排放工业园” (Zero Emission) 。它是市政府在位于川崎临海工业园区划出的一块面积约7.8万平方米的区域, 政府将该区域内原有的工厂迁走, 再以“零排放”的目标召集有意愿的重工业企业迁入, 重新建设利于环保和循环再利用的基础设施和厂房, 现在那里聚集了造纸、钢铁、锻造加工等14家工厂。
目前, 川崎有全国1%的人口, 有80%的企业都在临海工业带, 炼油、电机、化学、钢铁、运输机械合占工业产值的80%, 温室气体排放量却只有全国总量的2.2%。
2 JFE钢铁集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考察
钢铁属于高能耗、高污染型产业, 其生产需要耗费大量的矿石、煤炭和水等资源, 同时需要电力、燃料等多种能源, 辅以多种化学物质。而坐落在川崎环保城中的JFE控股集团, 其主体业务之一便是炼钢制铁, 它最拿手的项目是将废塑料作为制铁原料进行再利用。
2.1 JFE集团废塑料制品处理
JFE环境公司东日本总部拥有9座与废弃物回收利用相关的工厂, 包含PET聚酯瓶回收利用工厂、聚氯乙烯回收利用工厂、3座废塑料回收利用工厂、捆包工厂等。总部大院占地6万平方米, 员工约400人。这里非常整洁, 丝毫看不到废弃物通常带来的脏乱。JFE集团处理废塑料制品采取如下处理方式:
废塑料首先被运送到高炉原料化工厂, 经过塑料种类筛选机后, 被分成薄膜类塑料和固态塑料, 投入不同的处理设备。薄膜类塑料经两道粉碎工序后进入比重筛选机, 除去塑料中混有的聚氯乙烯, 剩余成分进入造粒机, 形成直径10毫米至15毫米的颗粒, 进入贮存槽。固态塑料经两次粉碎后, 直接被送入贮存槽。最后, 通过成型机, 废塑料就被加工成了高炉原料, 用于从铁矿石中还原出铁。
废塑料的另一条出路是生产浇注混凝土时用于定型的护板。造粒前的薄膜类塑料和固态塑料的粉碎生成物在加热到300摄氏度形成液体。经过清除杂质, 液体被灌注到两块聚丙烯塑料中间, 形成夹心饼干结构的护板。这种护板比通常用于定型的木制护板重10%, 但是经久耐用, 寿命是木板的5倍。
JFE公司年处理PET聚酯瓶1.4万吨, PET聚酯瓶经筛选、粉碎、洗净、脱水、干燥等几道工序, 变身成PET聚酯薄片。这样的薄片在服装业等多个行业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2 JFE集团经济社循环型社会的具体措施
以JFE钢铁公司在2003年产钢2700万吨为例, 主要原料共7300万吨, 产生固体废物共1560万吨。
在固体废物中以钢铁渣为主, 占固废的77%, 除主供水泥厂原料利用外, 部分就近供浅海制造人工渔礁, 便于繁殖藻类吸收CO2, 基本得到了利用。另一种是, 粉尘和泥渣 (占固废的22%) 。针对粉尘和泥渣主要有两种利用方式:
第一, 减量化和内部充分循环利用。在粉尘利用方面, JFE钢铁公司着重开发成功从不锈钢粉尘中回收镍铬元素技术, 一是用加焦炭的气化熔渣炉 (STAR炉) , 二是在冶炼转炉上装热旋风器, 使25%的大颗粒粉尘返回炉内;在泥渣方面, 首先开发成功将镀层废水泥渣含水量由75%降到50%的技术;其次将含铬高到不便用于高炉、转炉原料用的不锈钢氧化铁皮泥渣用于不锈钢炼钢用铁水的预处理剂, 这样既减少了泥渣废物, 又有效利用了铬合金元素, 真正作到了变废为宝。
第二, 社会其它产业协作充分利用资源。充分利用钢铁工序循环利用各种社会废物的优势, 除在高炉、焦炉利用社会上的废塑料外, 还通过附设废家电、废荧火灯管等废物拆解工厂, 并将回收钢铁和铝等废金属、废塑料等供炼钢铁原燃料利用外, 对玻璃、汞等有用物质还可对外出售。
注:产生的1560万吨固体废物中, 供社会利用990万吨 (占63.1%) 、自身利用560万吨 (占36.2%) 、作填埋处理的仅11万吨 (占0.7%) , 循环利用率达99.3%。
3 川崎环保城建设和JFE集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经验借鉴
中国正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日本在节能环保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拥有先进技术, 我们应当学习和借鉴, 来推动我国环保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3.1 借鉴丰富的经验, 变“先污染后治理”为“防患于未然”
川崎环保城的建设除了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 也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一是增强国民的环保意识;二是采用行政干预及法律强制的手段。
川崎环保城的建设, 是基于“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而不同于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模式, 循环经济采用的是“防患于未然”的手段。在污染出现以前, 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日本政府注意到, 循环经济是一种环环相扣的链条, 每个人都是这个链条中的一环, 要想使这个链条持续不断的发展下去, 每一环都要作出应有的贡献了, 每一个国民都是循环经济“初加工”的义务工, 要全力配合政府做好废物再利用的工作, 所以, 从增强国民的环保意识入手, 使国民养成自觉环保的好习惯。与此同时, 日本政府也发现, 单凭道德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结合一系列的行政手段和法律法规, 来约束国民的行为。
在我国, 完全针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法律制度, 几乎还是空白, 从日本通过立法手段使国民接受、并自觉形成环保意识的经验中, 希望我国有关立法机构可以获得启示。建立、健全有关的政策法规, 打好环保“硬仗”的第一枪。
3.2 建立技术合作, 变“废”为“宝”
今年,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通知指出, 鉴于购物袋已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 从2008年6月1日起, 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 (以下简称超薄塑料购物袋) , 并将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然而, 这项旨在改变市民消费习惯的立法却引起了轩然大。塑料袋到底该不该收费, 这笔治污费用到底由谁来承担更加合理?深圳市法制办经济法规处处长曾穗生说:“立法也是无奈的选择, 否则难以推动。”
研究表明, 不可降解的塑料袋自然腐烂需要200年以上。如果采用填埋的办法, 不仅占用土地, 而且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 还会污染地下水。如果采取焚烧的手段, 会产生有害气体, 损害人体健康。因此, 英国《卫报》曾把塑料袋评为“人类最糟糕的发明”。解决“白色污染”的根本出路并不是但靠收取费用所能解决的, 而是要找到传统塑料的替代品或是想办法能将这种“白色垃圾”循环使用。
JFE集团先进的废塑料处理技术正解决了这方面的问题。他们利用废塑料, 不仅可以生产出塑料包装袋, 或是雨伞等, 更让人惊讶的是, 居然可以使废塑料“变成”衣服!我国可以考虑与日本建立有关此项技术的合作, 学习、并引进与之相关的技术, 借此来推动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为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留下宝贵、有限的资源。
参考文献
[1]陈红雨, 黄虹, 唐明成.循环经济基础[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 4.
[2]北京现代循环经济研究院.产业循环经济[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7, 1.
[3]魏全平, 童适平.日本的循环经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1.
【循环经济经验材料】推荐阅读:
循环经济的区域发展07-05
绿色创新与循环经济07-26
循环经济工作总结10-01
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10-18
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07-31
循环经济发展思路论文10-05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学”学习心得09-23
对煤矿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08-27
浅谈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研究经济学论文07-24
化学工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探讨经济学论文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