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无行

2024-09-26

文人无行(精选12篇)

1.文人无行 篇一

党员个人自检自查报告

————和江花

通过再次学习党章活动,在认真学习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围绕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标准、提高工作质量等方面问题进行了分析检查,做到边学边改,边查边改,初步明确了问题所在以及整改方向。

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理论学习不够系统深入。参加工作以来,自己虽然注重了政治和业务学习,但总感到在学习的系统性和深入性上还有很大不足;对党的认识不足。

2)思想观念不够开放。在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工作上还有差距。还不能完全做到牢牢把握和处理好各种重大关系。工作措施不够开拓创新。在现实工作中,墨守成规、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多,在改革具体工作方法、创新工作举措方面还明显不足。表现出积极态度不够高,措施不具体、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二、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集中于

由于会计工作量大面广,需要解决的问题多,工作繁琐枯燥,导致了成天忙于繁重的日常工作,有应接不暇的感觉。因此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上还做得不够,导致的问题反思不够,自身业务的提高不够科学全面;在日常工作中还有较多的工作没有抓落实;缺少了与领导班子成员沟通、交流。

三、解决问题的切实办法

深入系统学习,提高自己驾驭新形势下会计工作的理论水平。一是要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尤其是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做到入脑入心。二是要深入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尤其是素质教育和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广泛获取新思想、新理念。

3)不断改进方法,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一是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二是要坚持运用统筹兼顾的 方法。在工作中谋划思考,不断加强业务水平。

通过深入学习,我一定要把影响和制约我自己在工作方面的问题找准,把问题的根源分析透,把解决的办法找实在。要真正做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身边的点滴,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活出自己的精彩!积极向上、主动进取,成为一个对公司、对团队有用的人才,同时也将用心努力,成为一个问题的解决者,实现自身的价值!

2.文人无行 篇二

在中国文化史上, 文人名士的高会雅集往往正是诗画创作的良好机缘。从汉魏以降到民国时期, 文人雅集的活动代不绝踪, 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文人雅集图》也成了中国绘画史上极为浪漫动人的一大景观。这些文人雅集图, 或是对当时聚会现场的纪实留念, 或是对以往故实所作的想象之见, 或是对文人生活理想的憧憬虚构, 其描绘的目的、功能、作用不一而足, 却是中国画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是最能深入中国文人意识形态、最能代表文人理想生活典范的一种绘画图式。

文人集会的源头, 大概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各诸侯王对才华各异的门人食客的招徕, 可以看做是文人集会的滥觞。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多篇宴饮集会情形的描写, 则可以看做是文人雅集的最初艺术成果。汉代以降, 文人群体开始形成, 文人内部的交际应酬和集会活动也随之增多。最高统治者也经常出面组织有才之士, 形成颇具格调的雅集活动, 如梁孝王的“兔园雅集”。这种主宾相约, 文人出场的集会方式逐渐成为后世主臣集会的范式, 作赋吟诗的活动内容也让原本的饮酒娱乐充满了风雅基调。

魏晋时期, 文人群体意识真正觉醒, 文人集会活动空前增多。当时的文人名士经常聚集在一起宴会赋诗, 谈玄作论。曹魏时期, 曹氏父子曾多次在邺下组织文人集会。西晋又有著名的“华林园集”, “金谷园集”。东晋王羲之等人的“兰亭集会”更是诗酒风流的典范。东晋后期和南朝初期的“戏马台集”、“曲水集”等, 规模也都非常盛大。在这些雅集活动中, 吟诗作赋无疑是聚会的基本内容, 这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文学财富。同时, 随着魏晋绘画的自觉与兴盛, 文人雅集行为亦成为画家津津乐道的艺术题材, 中国绘画史上一系列源源不断的《文人雅集图》也从此拉开了帷幕。

魏晋最著名的文人雅集活动有四组:一是曹氏父子与建安文士的邺宫之集。建安九年, 曹操攻下邺城, 为了使人心归服, 曹操大肆网罗文士, 喜好文学的曹丕、曹植兄弟也加入其中, 邺城遂成为曹氏集团的政治和文化活动中心。在留守邺城的日子里, 曹氏父子与一群文人经常聚会于文昌殿西边的铜雀园, 即西园, 众主宾“行则连舆, 止则接席, 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 丝竹并奏, 酒酣耳热, 仰而赋诗。”1曹氏兄弟与建安文人在雅集过程中作了大量五言诗, 形成中国文学上的重要“建安流派”。

魏晋之际第二大雅集是七贤的竹林之游。据《世说新语》记载:“陈留阮籍, 樵国嵇康, 河内山涛, 三人年皆相比, 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 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 肆意酣畅, 故世谓竹林七贤”。2“七贤的竹林之游非常随意, 它没有组织者的精心筹备, 也不带有明确的目的性, 只是气质相合的几个人会合在一起随意酣饮、清谈。但因为七贤大都入晋不仕, 有伯夷、叔齐之风, 且放诞不羁, 高洁难期, 很快成为后世高士的楷模, 亦广为诗人和画家所追慕与缅怀。

明文征明《兰亭修禊图》, 纸本设色, 24.2cm×60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魏晋第三大著名文人雅集活动是石崇的金谷园之会, 这其实是一次祖道饯别的集会。西晋元康六年 (296年) , 征西大将军王诩将归长安, 石崇邀请了潘岳等诸贤30余人, 在金谷园为王诩送行。金谷园是石崇在河南的别庐, 又称“河阳别业”, 环境十分优美。石崇与送行的众宾在园中尽情游宴, 并在琴瑟笙筑与鼓吹递奏声中, 各赋诗叙怀。不能赋诗者罚酒三斗, 被称为“金谷酒数”, 为后世雅集活动竞相模仿。石祟还为此次集会写下了著名的《金谷诗序》。由于《世说新语》里有诸多石崇与王恺斗富的故事, 后世往往对石崇和他的金谷园留下奢侈粗俗的印象。但因为有着关于金谷园的大量描述及《金谷诗序》等文字传世, 《金谷园图》倒是成了文人雅集图中经常被描绘的对象之一。

明仇英《竹林七贤图》绢本设色, 36cm×172cm, 私人收藏

魏晋时期第四大文人雅集, 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次雅集, 是东晋的兰亭之会。兰亭雅集是“一场青史流芳的贵族聚会”, 永和九年, 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王彬之等以王谢大族为中心的江南名士四十二人, 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举行“修禊”, 活动中曲水流觞, 赋诗咏怀。这次集会得二十六人所作诗歌三十七首, 汇为《兰亭集》, 王羲之和孙绰分别为序, 附于前后。其余不能赋诗的十六人, 各依“金谷酒数”受罚。由于雅集参加者地位之重, 格调之高, 诗文之美, 以及王羲之书法之精良, 兰亭雅集成为后世历代文人倾慕怀念的雅集典范, 也成为历代文人画家竞相描绘的雅集题材。

有着宗室贵戚的礼遇, 顶端文人的出场, 美酒佳人的陪伴, 良辰美景的衬托, 六朝时期这些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集会活动, 很难不引起世人的极大反响。不仅诗人常常回忆凭吊, 画家亦依据诗文记载或虚构想象创作了大量的“雅集图”。

从书画图录来看, 在魏晋当时就已经有文人雅集图出现了, 唐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都记载司马绍曾画过《穆王宴瑶池图》, 从名称来看其很可能是一幅《雅集图》。《贞观公私画史》和《历代名画记》还都记录着西晋史道硕的《金谷园图》, 应该正是描绘石崇的宴游基地金谷园。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 史道硕还绘过《七贤图》, 可惜两幅画作今都已不得见。由于金谷园雅集故实详细, 唐末张南本、北宋王诜、明代仇英也先后画过《金谷园图》。仇英的《金谷园图》气势宏大、景物富丽, 造型精工, 青绿华贵的色彩, 精致细腻的笔法, 很适合表现金谷园存在之时的繁华热闹。

有史记载更加可靠的魏晋文人雅集图是东晋顾恺之的《清夜游西园图》。据《历代名画论》记载, 顾恺之曾作有《陈思王诗图》。北宋时期的画论家郭若虚、董逌都曾见顾恺之的一幅《清夜游西园图》, 正是根据曹诗意而作。曹植《公宴诗》有“清夜游西园, 飞盖相追随”两句, 画名由此由来。董逌在《广川画跋》中明确称“顾长康初以曹子建诗作此图”, 很可能《清夜游西园图》正是《陈思王诗图》。董逌说这幅画“笔墨奇古, 摆脱俗韵, 其在人物态度, 犹是当时风流气习可以想见。”最重要的是, 这幅画上还有梁朝诸王的题跋, 云:“图上若干人并食天厨。”“天厨”就是皇帝的庖厨, 也就是帝王组织的宴饮活动。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曾详细记载了该作品的流传状况:

《清夜游西园图》者, 晋顾长康所画, 有梁朝诸王跋尾处, 云:“图上若干人, 并食天厨。”唐贞观中, 褚河南装背, 题处具在。其图本张维素物, 传至相国张弘靖家, 弘靖元和中忽奉诏取之, 是时并钟元常书《道德经》一部, 同进入内。后中贵人崔谭峻自禁中将出, 复流落人间。有张维素子周封, 泾州从事, 秩满居京, 一日, 有人将此图求售, 周封惊异之, 遽以绢数匹易得。经年忽闻款门甚急, 问之, 见数人同称仇中尉愿以三百素易公《清夜游西园图》, 周封惮其迫胁, 遽以图授之, 翊日果赍绢至。后方知其伪, 乃是一豪士求江淮大盐院, 时王涯判盐铁, 酷好书画, 谓此人曰:“为余访得《清夜游西园图》, 当遂公所请, 因为计取之耳。”及十家事起后, 流落一粉铺家, 未几, 为郭承嘏侍郎阍者以钱三百市之, 以献郭公。郭公卒, 又流传至令狐相家。一日, 宣宗问相国有何名画, 相国具以图对, 既而复进入内。3

北宋董逌《广川画跋》对这幅画也有类似的描述:

观郑彦庄所得《西园图》, 此殆善于摹榻为工者。不知其取自何年而粉丹皆尽, 惟卷墨仅可见。笔墨奇古, 摆脱俗韵, 其在人物态度, 犹是当时风流气习可以想见。顾后世画工笔力不能到也。顾长康初以曹子建诗营此图, 在梁朝入录为第一。逮唐褚河南得之, 后入张惟素家, 至弘靖进入。其后崔漂窃出, 张周封得之, 又为王庶人所藏。涯亡, 此画入民居。郭承暇以重金购得之, 而令狐楚复得以进。唐末兵乱, 遂失所在。非赖摹传, 将遂无见。

在中国绘画史上, “竹林七贤”一直是一个重要题材。从东晋到元明, 以七贤为题材作画的人很多, 顾恺之、史道硕、戴逵、陆探微、宗炳、毛惠远、韦鉴、常粲、支仲元、石恪、赵孟頫、仇英等名画家都创作过它。世人称这一题材的绘画为“七贤图”或“七贤画”。其中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对顾恺之《七贤图》做过很高的评价:“《七贤》:唯嵇生一像颇佳, 其余虽不妙合, 以比前诸竹林之画, 莫能及者”4, 可见画的正是“竹林七贤”。1962年, 南京西善桥一座东晋墓出土了一幅《竹林七贤及荣启期》砖印壁画, 壁画左右对称, 每半幅上绘四个人物。人物之间连贯自然, 估计是先在整幅的纸绢上画好粉本, 再分段刻模烧成。右壁半幅依次是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左壁半幅依次为向秀、刘伶、阮咸、荣启期。八个人物面貌不同, 神态各异, 性格刻画细致又富于个性, 人物之间以不同树木分隔, 整体画风成熟, 一定是出自当时的高手。

《兰亭雅集图》一类的画早在六朝也有图绘, 唐代尚有作品存世。唐宣宗大中年间, 李频 (818?-876年) 曾作《府试观兰亭图》诗一首:

往会人何处, 遗踪事可观。林亭今日在, 草木古春残。笔想吟中驻, 杯疑饮后干。向青穿峻岭, 当白认回湍。月影窗间夜, 湖光枕上寒。不知诗酒客, 谁更慕前欢。5

李频所观的这幅《兰亭图》不知道出于何人之笔, 但昔日“群贤毕至, 曲水流觞”的景象却依稀出现在读者面前。北宋以后, 随着文人士大夫在社会上的强势崛起及文人画的兴盛, 文人雅士对兰亭梦想的追慕更是随处可见, “兰亭”一词, 常常闪耀在后世诗文之中, 画家对“兰亭雅集”一类绘画题材更是青睐有加, 北宋李公麟、乔仲常, 南宋刘松年, 明代文征明、仇英、尤求、黄宸、赵原初, 清代苏六朋等都曾依据兰亭雅集的故实作画, 名称虽有《兰亭图》《曲水流觞图》《兰亭修禊图》等多个, 但寄托的都是画家对这次文人集会盛况的倾慕之情。

笔者通过对历代图画著录、多种人物画册及中外藏画的蒐集整理, 计得魏晋时期四大文人雅集活动相关的历代《文人雅集图》31幅, 虽不可能做到完全统计, 但已经看出了文人雅集题材的初始规模。列表如下:

从邺下、竹林、金谷园、兰亭雅集开始, 文人雅集活动始终伴随着文人士大夫的存在而活跃在历史上, 随之产生的《文人雅集图》也逐步充实着中国书画发展。随着时间的推演, 魏晋时期的这些雅集更成了世人眼中的经典, 赞叹者有之, 仿效者有之, 对中国文人文化的建立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即使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北宋苏轼等人的“西园雅集”与李公麟的《西园雅集图》, 文人墨客在评价的时候也喜欢与“兰亭修禊”“金谷园豪宴”相提并论。如元代姚文焕题《西园雅集图》最后两句:“兰亭荸荠事, 金谷绮罗丛。回首具陈迹, 君看图画中”6;明人叶向高亦有诗云:“千载风流说永和, 西园冠盖更婆娑”“凄凉金谷无人问, 唯有西园翰墨鲜”7, 都是通过对兰亭、金谷的回忆来抒发对北宋“西园雅集”的感慨。再如五代南唐画家李景道曾作《会友图》, 《宣和画谱》称誉此作:“颇极其思, 故一时人物见于燕集之际, 不减山阴兰亭之胜”8。可见, 魏晋时期的这些文人集会已经成为魏晋风度的代表之一, 更成为后世文人企慕和仿效的对象。

注释

11.魏·曹丕《与吴质书》, 见《汉魏六朝三百家集》, 卷24, 四库全书电子本, 集部八.

22.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第23, 百度文库本.

33.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5《故事拾遗·西园图》, 卢辅圣《中国书画全集》第一册,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8年.

44.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5, 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1,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8年.

55.《全唐诗》电子版, 卷589-43.

66.陈邦彦等编《御定历代题画诗类》, 四库全书本, 卷41。

77.叶向高《苍霞草全集》, 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 1994年, 页361、362.

3.刍议文人画与画文人 篇三

文人画者,多为古文人之画也;画文人者,当代画家向文人靠扰也,二者致学先后程序呈颠倒状矣。前者先成文人再作画,故古人云:画者文之极也;后者则先为画,再练书法,再补文学,充实文人之气耳。

古文人画先成文人其因有三:一曰发奋,二曰科考,三曰有创造传统文化之时势天机。故江山多代有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之士,取诗对句七步成咏之才,大文豪、大书家、大词家辈如林而立。东坡词雄放豪迈,其写竹石玄化自然;米芾书风樯马阵,其为画之作悟道参禅;八大书静逸气清,而笔墨俊冷惨淡;七品县令郑燮之竹亦才情并茂,启后学为典。这般文人雅士,显贵达官,其所为作,莫不以诗为魂,以书为骨,以儒、佛、道之审美哲学为内核,参化自然妙造天成,亦诗亦书亦画亦文章,文气、静气、逸气含其内,灵性、才情、识见合其中;迎之不见其首,追之不见其尾,玄之又玄入众妙之门,正不可见端倪。其神刀鬼斧之功,令后人高山仰止。

至若画文人之所以先天文化底蕴不足,其因有二:上个世纪“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是其一,文革对传统文化之空前浩劫是其二,造成传统文化大断代之现象,且累及数代人也。由此代生的画家虽不乏大家辈者出,但先天文化营养不良之事实,当代画家亦不应羞于启齿。就是当今国画之高等学府招生,其文考也以英语为主,不以古文为尚。钢笔字代替了毛笔书,快餐文化尘封了圣哲先贤之经典,凡此种种清醒的画家能够正视迎对,攻读书山,以勤为径,当从而誉之。有的则麻木无辩:常于无佛处称尊,自以为大学毕了业,造型过了关,笔墨随了手,展览得了奖,便飘飘乎想羽化而登仙,自以为是实力派画家,但在传统文化面前缺乏应有的实力。其作品位不高在所难免,细思内省,岂不痛哉。

正本清源首先应正本明源,支撑文人画艺术大厦有四根天柱,即为诗、书、画、印。诗者,国学也,列为四者之首。当下有急功近利者,心浮气躁者,欲大器早成者,窃以为仅取“画”而一柱撑天,其艺术根基必不固。到头来终会天倾东南,地覆西北,若如此悔之晚矣。

盖乎文人画者,余之所求也。画文人者,吾在其内也。不畏其难,在“补”字上做功夫,当为自勉。而大器晚成,气溢于文,意归于道,

唯彼奔义,唯此。

4.漫谈文人与竹 篇四

一、文人与竹的缘起

大家都晓得舜妃女英、娥皇为夫君泪洒竹秆而成“斑竹”的传说。晋代张华《博物志》记载:“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一段佳话却成就了不少以此为题的咏竹诗。如:“血染斑斑成锦纹,昔年遗恨至今存。分明知是湘妃泣,何忍将身卧泪痕。”;“云起苍梧夕,日落洞庭阴。不知篁竹苦,唯见泪斑痕。”等等。就连毛主席也曾留下“斑竹一枝千滴泪”的佳句。

其实竹的种植在我国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提出华夏文化是“竹的文化”。竹子因其青翠挺拔、傲雪凌霜、四时常茂而备受文人赏识,并被赋予“君子”美誉。人们从竹的生物学特征总结出竹之七德:

竹身形挺直,宁折不弯;是曰正直。竹虽有竹节,却不止步;是曰奋进。竹外直中空,襟怀若谷;是曰虚怀。竹有花不开,素面朝天;是曰质朴。竹超然独立,顶天立地;是曰卓尔。竹虽曰卓尔,却不似松;是曰善群。竹载文传世,任劳任怨;是曰担当。

在人类的历史发展中,竹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早在殷商时代,竹子就被削为竹简,用来篆刻汉字。汉代蔡邕曾用竹制笛,乐音嘹亮悦耳,笛子至今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乐器之一,还有用竹制成的乐器“箫”也是我国著名的传统乐器。秦汉时期就出现了用竹制布,取竹制冠,用竹做防雨用品的竹鞋、竹斗笠、竹伞,一直沿用至今,对中国人的衣饰起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从食用方面看,竹笋和竹荪是极受人们喜爱的美味山珍,竹食是历代救荒的重要作物原料。先秦文献中记载,3000多年前的竹笋就是席上珍馔。竹笋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可烹饪数千种美味佳食。竹还具有特别的医用价值,在中国最早的医书典籍中,就有用竹治病的历史记载。竹的全身都是宝,叶、实、根及茎秆加工制成的竹茹、竹沥,都是疗疾效果显著的药用材料,竹黄、竹荪也是治病的良药。同时竹在交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古代人取竹制造竹车、竹筏和船等等,极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由上可见,竹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领域中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因此,竹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正如苏东坡所述:“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二、历史上的文人与竹

《诗经》:“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啄如磨,赫其烜兮”。在中国最早的诗集中第一次出现竹的倩影时,它就和“君子”联系在一起了。又如《古诗十九首》中的《冉冉孤生竹》,诗曰“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寥寥几语,却道出了男女之间的爱情应当如绿竹扎根泰山一样的稳固,伴随着竹子节节向上,感情愈来愈深厚。

据《太平御览》记载,晋代大书法家王徽之曾“暂寄人空宅住,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子猷平生爱竹,可算竹子的好知音。另有一次,王徽之路过吴中,获悉一士大夫家中种有大片珍稀竹子,便慕名造访。主人事先已得知他将登门赏竹,特地洒扫庭院,备好茶水酒菜,恭候迎客。不想王徽之到了之后,只想着观赏竹子,竟对迎候他的主人视而不见,我行我素,径直来到竹园之中,雅兴所至,旁若无人地念念有词,大声地歌咏了一番。尽兴之后又想不告而别,夺门而走。这一赏竹而不见人的怪诞行为让人忍俊不禁。

说到魏晋时期,就不得不提一提竹林七贤了。竹林,是一种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景观,走进乡间,随意可见郁郁葱葱的竹林。然而当文人走进这竹林,便产生了一段千古佳话。于是魏晋出了七贤,“竹林”、“七贤”,一时间难舍难分。竹林七贤是一个群体,如果把他们比作竹子的话,那么这七个人就如同七棵青翠的竹子,姿态各异。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是因此他们屡屡相邀竹林,也唯有这同样孤傲的竹子配得上他们。终于竹林和七贤一起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南朝刘宋时代武昌人戴凯之《竹记》说:“植物之中,有名曰竹,不刚不柔,非草非木,小异空实,大同节目”,指出作为植物的竹的特点,一是它不属于花草,又不属于树木,二是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有的是实心的,有的是空心,但相同的是都有关节。江淹《灵丘竹赋》进一步指出:竹“非英非药,非香非馥,而珍跨仙草,宝逾灵木”,且“每冠名于华戎,将擅奇于水陆”。

唐朝的诗歌正处于鼎盛时期,因此文人咏竹的名句多如浩瀚星斗。“山水田园诗派”主要代表之一王维,其代表作《山居秋暝》云:“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就生动地描绘出了竹林中洗衣少女的欢笑声和莲丛中晚归的渔舟,其中的竹子,更寄托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刘禹锡的《赠竹》“高人必爱竹,寄兴良有以。骏节可临戎,虚心宜待士”。杜甫的《咏竹》“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李商隐的《湘竹词》“万古湘江竹,无穷奈怨何?年年长春笋,只是泪痕多。”„„另外,唐朝还出现了以孔巢父,李白为代表的“竹溪六逸”,他们寄身于广袤的竹林,沐浴在修竹篁韵之中,如痴如醉,沉溺其中,赋竹吟竹,一时间成了文人墨客的时尚。白居易的《养竹记》云:“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健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他高度赞美了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的品格和情操。竹子开始成为了贤者的化身,这极大地丰富了竹子的精神内涵,并深深的影响了后世。

苏东坡一生大起,但他旷达的胸襟却始终如一。东坡爱竹子,因此在他的诗词中处处有竹的身影,从“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的抱负到“疏疏帘外竹,浏浏竹间雨。窗扉净无尘,几砚寒生雾。”安定,再到“累尽无可言,风来竹自啸。”的淡定,最终化成了“披衣坐小阁,散发临修竹”的超然和潇洒。看东坡写竹的变化就犹如纵览东坡人生观的嬗变。由此可见东坡对竹的喜爱。再者言,他在《於潜僧绿筠轩》中曾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这就是东坡与竹的渊源,竹不仅融入了东坡的人生,更为融入了他的人格。这如竹的东坡在文人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代法家王安石宰相也曾咏竹明志:“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志更刚,曾与蒿藜同风雨,终随松相到冰霜。”

三、古代绘画中的文人与竹概览

竹与梅、兰、菊并誉为“四君子”,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学画“四君子”是许多中国画家步入艺术殿堂的起步。纵观中国绘画史,有不少人专攻“四君子”画或专攻画竹,其中文同、李衎、吴镇、管道升、郑板桥等等皆以画竹名世。

关于最早的墨竹画,传说有四:一是三国时关羽开始画墨竹;二是唐代王维开始画竹,开元间有石刻;三是唐玄宗开始画竹;四是起源于李夫人:五代十国时,后唐招讨史郭崇韬征蜀,蜀主王衍投降。郭崇韬将蜀中宝货搜括殆尽,并强占李夫人。李夫人擅长书画,不喜欢粗暴的崇韬,悒悒不乐,时常独坐南轩。皓月当空,窗上竹影婆娑,李夫人用墨笔在窗纸上描写竹影,第二天再看,发现所画竹影,生意具足,就产生了墨竹画,并为世人所效法。至于哪一种说法是真的,还有待考究。

唐代画竹已经盛行,国画中的墨竹就是唐代创始的。唐代画竹已为独立题材,开始出现专门画竹的名家如箫悦。他工于画竹,一色而有雅趣。这里的“一色”可能是纯用青色或绿色,而非墨竹画的黑色,但已开始对竹进行艺术抽象化,是工笔设色竹画走向墨竹画的关键的一步。

宋代以后画竹更具成就,画竹名家层出不穷。历代墨竹画者,大都视北宋时的文同为鼻祖。文同的墨竹画,大大超过了前人。苏轼形容文同画竹“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文同所画的竿、枝、叶、节,都很像真的竹子,富于生机而无呆滞之病。谈到文同,就不得不提一提他的知己苏东坡,他也是画竹的艺术大师,在画竹方面有高超的技艺。他的传世佳作《枯木竹石图》作枯木一株,树干掘顽孤傲。枝梢凌空舒展,树根处作一特大怪石,占据了画面的垂心,旁生竹子几株,稀疏的枝叶,显示出委曲寻生的活力,给枯木和怪石注入了新的生命。东坡画竹往往从地上直升到画幅顶部,别人问他:可何不逐节分画?他回答说:“竹生时何尝是逐节生的?”苏轼在任杭州通判的时候,一次坐于堂上,一时画兴勃发,而书案上没有墨只有朱砂,于是随手拿朱砂当墨画起竹来。后来人家问他:世间只有绿竹,哪来朱竹?苏轼答曰:“世间无墨竹,既可以用墨画,何尝不可以用朱画!”据说由于他的首创,后来文人画中便流行画朱竹了,而苏轼自然也被尊为朱竹鼻祖。

到了元代,画坛上墨竹大家辈出,形成了中国墨竹画的顶盛期。在画竹方面最为用力的是李息斋,即李衎。他所撰写的《竹谱》一书,对墨竹画和竹类的阐述十分全面精当。现存《竹谱》分四个部分:一是《画竹谱》,阐述设色竹画的五个方面,即位置、描墨、承染、设色、笼套;二是《墨竹谱》,讲述墨竹画法的四个方面:画竿、画节、画枝、画叶;三是《竹态谱》,论述画竹必须先知道竹的种种名目和相应的动态,然后才能研究下笔之法,并传授了其丰富的竹态知识;四是《竹品谱》,分为六个子目:全德、异形、异色、神异、似是而非、有名而非,是他考察实物的忠实记录。这些理论,对后世墨竹画入门者有很大帮助。

明代文人开了后世写意墨竹画之先。到了清朝写意墨竹画达到了兴盛时期,“杨州八怪”的异军突起又为画竹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局面。尤其是郑板桥,毕生热衷于画竹,留下了《风竹图》、《竹石图》等许多佳作。他曾赞美“竹君子、石大人、千岁友、四时春”。

四、古代文人与竹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所以竹雕在我国由来已久。赵汝珍在《古玩指南·竹刻》中这样概括:“竹刻者,刻竹雕竹也。其作品与书画同,不过以刀代笔,以竹为纸耳。”言简意赅,却颇为精妙。

竹子的质地坚韧,纹理致密,是雕制工艺品的理想材料。早在唐宋时期,竹雕技艺就流行于南方各地,工匠利用竹根、竹节、竹片,根据自然造型,摹物取态,创作出各式器玩,专供人们闲暇时把玩欣赏,如荸荠、莲蓬、佛手、花卉、动物。也有出自现实生活之外的题材,如神话人物、寓言故事等等,大者不过尺,小者盈盈一握,精雕细琢,极富艺术造诣。人们空闲无事的时候,持于手中把玩摩挲,一则平衡内心,去除杂念,在现实当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同时也可以令思想获得陶冶,身心得到修炼,是追求悠闲自适生活情趣的一种乐事。

竹雕主要盛行在明清时期,据史料记载,明代嘉定派竹雕擅长深雕、透雕、高浮雕、刀法精巧,风格华丽,作品展示丰富画面层次及立体效果,为时人所识。因此,嘉定竹雕艺术流派的繁盛一直延续至清中期,后继者有数十人之多,以朱鹤、朱缨、朱稚征祖孙三代最为著名,被誉为“嘉定三朱”。嘉定竹雕到了清代康雍乾嘉时期达到了黄金盛世,嘉定也因此被称为“竹刻之乡”,对后世影响深远。而明代金陵派竹雕以根雕和竹板刻书画见长,采用阴文浅刻,不事精雕,而求自然雅趣,经手稍作打磨即成大器。与嘉定派华丽的竹雕风格相比,金陵派显得古朴雅致。

此后,以清初“留青圣手”张希黄为首开创了浙派竹雕艺术。其所刻山水人物远近动静极有层次,刀法行云流水,颇具中国画写意精髓,堪称天下一奇。此外还出现了安徽的徽派竹雕,代表人物有吴元满、李希乔、张立夫等人。

就个人而言,我认为明末清初竹雕竹林七贤笔筒最为出色。整个笔筒运用薄地阳文雕法,间以透雕技法描绘了一幅文人雅士们无欲无求、恬静宜人的乡村生活画画。布局巧妙,人物虽多,却毫无芜杂散乱之感;刀法精湛,有如成竹在胸,人物神态各具特性,栩栩如生;景物雕刻,工整精微,一丝不苟。尤以镂空竹枝,更显竹林之深远,景色之宜人。大片的留白,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思。

5.文人散文 篇五

文人:简单化就是喜欢文字的男人和女人。我就是属于这类型的人。经过这一年以来,和诸多文人的相处,我还真是对文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文人不会一成为好友,就和你要照片,留电话号码,问你不该问的问题,也很少聊天。我的空间里是清一色的文人网友。这些文人好友,喜欢逛空间,欣赏你的文字,有的悄悄地来,悄悄地走,有的喜欢留下墨宝。我常常自嘲地说,空间车水马龙,聊天室门可罗雀。

不管姐妹还是兄弟,都很少有人找我聊天。可是空间,每一天都有他(她)们的身影,和真诚感人的话语。记得有一个网友说过,常来你空间的人,不是喜欢你的人,就是喜欢你的文字。这个我赞同。说到喜欢,文人的表达也很有含蓄,他(她)们可以送一首诗给你,表达情感,但绝不说过分的话。

比如有个好友,和我第一次聊天就用另类的方式表达他的心情。和我在网上三拜结为兄妹。每次在群里遇上,都适当的问候几句,颇有做大哥的风范。有的关注你的动态,理解你的喜怒哀乐,喜欢把鼓励关心你的话语写在评论里,但绝对不和你私聊。就那样在不远不近处看着你。

还有的文人,只能尊称为良师。他(她)们会把你文章的不足和指导,发在你的对话框中。辅导你进步,鼓励你奋进,除了这些,什么都没有。那样的有身份,有范儿,叫你肃然起敬!

文人是喜欢浪漫的,爱做梦,爱畅想,可他(她)们把这种感情都融进字里行间。真正能付诸现实和行动的很少。懂得担当和责任。文章里爱的火热,生活中不会越雷池半步。女人懂得坚守,男人喜欢隐忍情感。大部分文人,喜欢无关风花雪月的.,高于爱情,超越友情的感情!

文人有爱较真的毛病,在群里会为了一个不同的看法,各抒己见,据理力争。争得面红耳赤也不罢休。可他(她)们不会成为敌人,过去拉倒。仍旧会是肝胆相照的朋友。

文人善解人意,重感情。无论你是贫是富,是高官还是百姓,他(她)们都会对你一视同仁,一如既往。

文人,越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著名的大人物。越谦虚,平易近人,乐观向上,肯帮助人。我虽然属于文人最普通的那位,可我认识的老师们,都是特别有修养、有品位的人。

文人从小处说,能写文章给老百姓看。人们在累了、烦恼时,用文字减压、消磨时间。优秀的文人,有责任感,喜欢写具有正能量的文章。给处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的人信念、勇气。指引人们走出低谷。再深刻点说,有些文人愿意用犀利的笔锋,抨击社会的不公、揭露丑恶,弘扬真、善、美!想用自己的文字,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纯美,更有生机。这样的文人在我心中是英雄,也是我最敬仰的文人。

我上网一年多了,真的遇见了好多优秀的文人。这些文人,在我的理想之路上,就是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路,在我悲伤的时候,送来温暖;在我沮丧的时候,送来鼓励的话语;在我开心的时候,分享我的喜悦;在我成功的时候,共品胜利的果实。

在我的网络世界里,有亲如姐妹的才女,有相敬如宾的兄弟,他(她)们的出现,叫我体会了文人的才华横溢,谦虚谨慎,重情重义。他(她)们是我人生的过客,却是我记忆中的常客,是我内心深处那道最靓丽的风景。

有多少感动在心头,就有多少甜蜜在梦中。文人的聊天,因为志趣相投最投机;文人的相处,因为心有灵犀最相知;文人的感情,因为相互懂得最默契;文人和文人的交往是最轻松,愉快、美好、永久的,叫人回味无穷,久久难以忘怀……

6.文人,文痞的作文 篇六

有不少人喊我“文人”,我实在担当不起。其实,我心里有数,熟悉我的朋友是在鼓励,希望我能潜下心来写点东西,对我不甚了解的人一般都是恭维。当然,有人这样称呼,毕竟不是坏事,文人淡泊明智,古往今来都是受人景仰的,能与文人沾点边,说明自己在品行方面还没有出格。

做新闻快了,先是自己爬格子,期待着报纸把稿件发出来,好对职业交差。随后许多年,我偶尔写点,但和那些唱四季歌式的新闻已基本挥手作别,主要职责是周而复始地做报纸新闻编辑。工作相近,在这些年,我有幸认识了不少文人,陪他们打过牌,有时甚至通宵无眠,与他们喝过酒,端起杯子海阔天空,和他们一起出过公差,同宿一室,亲历过他们脱去西装革履之后的言辞举止。尽管每个人都以各自不尽相同的方式应对着生活,工作,娱乐,但他们做为文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执着的理念,那就是无论别人怎么看,怎么说,绝对时时刻刻把自我攥得紧紧的,不会放弃,不会丢失。同时,他们都有着丰富细腻的情感,原本很刺耳的音符,很单调的景相,在他们心里一打转,就变成一曲悠扬婉转的歌,一幅多姿多彩的画了,这就是文人。

文人的妙手慧心似有与生俱来的积淀,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成为文人的。可是,在名和利的诱惑下,有人却披上外衣,戴起面具,冒充起斯文来。他们为把自己打扮成文人,挖空心思修饰遮掩着丑陋的灵魂,结果,弄得别人在背后指戳脊梁骨。我就见过这样的“文人”,把别人的作品拿来剽窃,加个署名,或者干脆换上自己的落款,于是,就获得了“大笔”,“高产作家”等等美称,于是,还经常参加这协会那笔会,于是,就凭着那些偷来的资本到处采风,于是,就耍着一张滑嘴对别人的作品大加“指点”起来。甚至还有人玩起江湖把戏,充当“文款”,干着诈才骗色的勾当,这帮文贼,文痞,大言不惭,羞死人也,气煞人也!

我崇敬真正的文人,他们不是伪装的,不是御用的.,不是贪婪的,不是庸俗的,他们如泣如歌,如风如剑,用心蘸着笔墨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虽然表达方式有时是虚拟的,但他们描摹社会,解读人生,让人感到可信,亲切,感到温暖和力量。

7.文人长寿的奥秘 篇七

巴金被人们称为“世纪老人”,他的长寿之道在于养精。据巴金的家人和朋友介绍,巴金性格乐观,热爱生活,从小养成了散步的习惯,不管天晴下雨,风雨无阻,他的散步习惯一直持续到老年。巴金生活俭朴,在饮食上追求清淡,从不挑食。巴金虽然是一位著名作家,但他一生不沾烟酒,实在难能可贵。他的这种拒烟酒而不沾的精神,也从源头上堵住了一定的病根。巴金的身上有一种顽强的精神,到了晚年后,他尤其注重精神气的培养,每天看书写作,整日忙碌地生活,始终感到精神焕发。正是这种精神贯穿于巴金的一生,让他顽强地活到了101岁的高龄。

郭沫若是现代文坛之巨匠,也是一位长寿的老人。他的长寿之道在于静坐。郭沫若小时候体弱多病,相对来说,运动不够。青年时代,郭沫若东渡日本求学,由于身体素质偏差,加上用脑过度,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还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就在这时,郭沫若偶然从书上看到古人“静坐”强身的方法。郭沫若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开始练习“静坐”。半个月后,郭沫若果然享受到了“静坐”的奇妙功效。他的睡眠明显好转了,有了良好的睡眠,他的精神也好转了。从那以后,郭沫若每天都要静坐一个小时,从不间断。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静坐”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消除生活中的烦恼,去除主观性的迷惑,是防治疾病、增进健康、修养身心的最佳方法。“静坐”让体弱的郭沫若,身体素质由弱变强,高龄长寿终其天年。

百岁老人马寅初是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当别人向他讨教长寿的秘密时,马寅初就会说起他的“冷热水浴”强身之法。马寅初从青年时代就坚持每天洗“冷热水浴”。用冷热水交替洗浴,具有较强的身体锻炼价值。冷热的交替刺激,使血管一张一缩,从而增加血管的弹性和对刺激的耐受力,改善机体的血液循环和营养状态,推迟了人的衰老,达到延长生命的目的。

冰心是著名的诗人和作家,她一生创作了许多喜闻乐见的儿童作品。冰心生前特别喜欢跟小朋友交往,她性格温和,爱护动物。在动物当中,她尤其爱猫。冰心把猫看作是自己家庭的一员,每当创作劳累时,她就和猫玩耍,让劳累的脑子得以轻松。那只波斯猫常常逗得冰心开怀大笑。冰心之所以能活到99岁高龄,是因为她性情豁达,从不跟人计较,整日生活在快快乐乐的环境之中。

季羡林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为了研究古文学,他总是四处搜集资料,每天为工作忙忙碌碌。季羡林很少研究健康之法,可他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长寿老人。有人向他讨教长寿之道,他就会向别人说起他的“三不”长寿经。第一是“不锻炼”,他反对那种为了锻炼身体而锻炼的人。他认为,勤奋工作也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第二是不挑食。不挑食才能达到营养均衡。第三是不嘀咕。季羡林心胸开阔,从不计较别人的议论。他的这种“三不”养生经,让他生活充实,精神饱满,最终使他步入长寿之域。

8.关于文人的心态 篇八

私下一直觉得文人应该有爱国心、应该有正义感,但也应该有一种随和、慵懒而雅致的生活。文中所提的张爱玲、沈从文、周作人等作家也是我极钟爱的那一类,也许正是因为他们生活中有“某种物质或精神形式”或时代背景的边缘地带,这给了他们一种“保护”,使得他们能相对地在“惯性”中一直往下去,明知危机四伏仍活得心乎气和,生活中的爱恨交集都经过了冷处理,复杂的情感都由一些平常小事而触发,他们的作品因此而显得更为纯净和超然,这样的文字不能说不深刻,不能说没有血性。文字对他们而言,并不只是发泄自我、表现自我、承载重负的一种工具,而是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有着纯粹价值的一种存在。这样的文字看似漫不经心,却是“不能承受之轻”,这正是它的力量之所在。在我个人看来,象他们这样给文学解开枷锁的作家应是真正的作家。

我从北京走到南方,深深感到这里的文学创作也如南方空气中的尘埃一般湿滞沉重、难以超脱,也许是与这里经济发达的气候有关。部分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总怀着一些无法平衡的情绪,经济不够优裕时不平衡,名声、作品不如人时不平衡,见到自己并不了解的另类风格的东西也会忿忿不平,缺少的正是一种宽宏大量、优悠自得的“散文的心态”。在文人种种无法平衡的情绪重压下,中国文学的翅膀太沉重了。如果文学能活得轻松些、自在些、平常些,其生存空间也许会更为开阔,其气品也许会更为高迈。创作文学如此,评论文学也是如此。做学问的人若然都能抱有一颗平和豁达的心,该是多么让人高兴的一件事。

9.文人相轻随笔 篇九

在今天的互联网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每当有人对某个公众人物或是知识分子进行批评的时候,总有被批评者的粉丝在下面留言说,你看,文人相轻吧。在我看来,这样的指责让人很难辩解,因为如果我们将“文人”用知识分子来理解的话,那么文人相轻就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而“相轻”是知识分子的天然属性之一。甚至我认为,文人相轻恰恰才是知识界健康生态的.表现。

历史上文人最相轻的年代,就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年代,儒墨道法各显神通,你指出我的不足,我指出你的欠缺。其实说白了,百家争鸣就是百家抬杠,或者百家互掐。这时候文人相轻的程度达到顶峰,而且知识界的这种生态极大地刺激了各路学派的灵感和创造力,造成了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空前的繁荣。那时的知识分子必须直面意见市场的竞争,接受公众的检验,因此只有最有竞争力的思想才能不被淘汰出局。

而在今天,为什么“文人相轻”会被大家当作一个负面词汇理解呢?原因在于今天知识分子间的竞争缺乏一个百家争鸣时代那样公平公正的平台。那个时代的特点是蔑视权威,或者说不存在权威,检验真理的标准就是你能不能把道理讲明白,规则清晰明了,就像今天的体育竞技运动一样。体育竞技运动的精髓就在于它强调规则和平台的公平、公正、透明。以拳击运动为例,拳王泰森是这个项目的霸主,但如果有个无名之辈在拳击规则之下将泰森打倒,那这个人就可以获得金腰带,谁不服气就上来练练。

所以说不光是在知识界,在体育界,或是任何一个存在竞争的领域,“相轻”都是题中之义。在百家争鸣的年代,学术思想得以公平竞争,各路学者可以公开辩论,公众最后就能判断谁是滥竽充数,谁有真才实学。

今天中国的知识界最缺乏的就是公开公平的批评环境。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呈两极化分布,要么是拉帮结派、党同伐异,以恶毒的政治手腕相互打压,要么是相互吹捧,你好我好大家好,颇有“小人之交甘若醴”的味道,这都不是健康的知识分子生态。

可喜的是,如今有一些健康公开的批评和争鸣正在出现,而社会上许多人将之斥之为“文人相轻”。在我看来,持这种观点的人是没有将知识分子当作一种需要公众检验的职业,而是将它当作一种资格或是一个标签。像春秋年代那样,真正的知识界,是需要有“相轻”的批评才能出现的。

10.古代文人趣味对联 篇十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赏析:据说1959年,梅兰芳60寿辰时,他的琴师徐兰沅写下这样一副对联赠送,梅兰芳十分喜欢,评说道:“里面只用了八个单字,就能把表演的技术描写出许多层次来。”

20.乾八卦,坤八卦,

八八六十四卦,卦卦乾坤已定;

鸾九声,凤九声,

九九八十一声,声声鸾凤和鸣。

赏析:传说清代纪晓岚年轻的时候,向马家求婚,小姐马月芳出了上联来考他,纪晓岚对的下联,很贴切求婚的情境。

21.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赏析:传说是明代解缙所撰。上联的蒲属草本植物,桃与葡萄属木本植物;下联的梅在冬末春初开花,桂和玫瑰在夏秋时节开花,可谓对得奇巧,又充满美感。

22.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小雪;

今朝惊蛰,春分时雨到清明。

赏析:据传,明代有位学士,在浙江天台山游览时,夜宿山中茅屋,早晨起来一看,茅屋一片白霜,心有所感,吟出上联,联中嵌入三个节气:大寒、霜降、小雪。

近代浙江名士赵恭沛给出了下联,也嵌入三个节气:惊蛰、春分、清明。

23.水仙子持碧玉簪,

风前吹出声声慢;

虞美人穿红绣鞋,

月下行来步步娇。

赏析:传说上联是苏东坡所出,下联为苏小妹所对。上联嵌入“水仙子”“碧玉簪”“声声慢”三个曲牌名,下联嵌入“虞美人”“红绣鞋”“步步娇”三个曲牌名。

24.到此皆洁己之士;

相对乃忘形之交。

11.古代文人养生有术 篇十一

一、睡眠法:南宋大诗人陆游,享年八十五岁,一生为后世留下九千余首诗篇。其养生方法是注重睡眠,他晚间读书,一般以二更鼓尽(晚十点左右)为限度。睡眠是消除生理疲劳和精神疲劳的最好方法。经常熬夜,必然头昏脑涨,不仅妨碍记忆、思维能力,而且影响人的寿命。

二、静坐法:北宋才华横溢的文学家苏轼推崇静坐养生法。他曾在广东儋县建“一息轩”,并题诗:“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静坐法要求坐姿端正,两目微闭,全身放松呼吸,宁神静志,意守丹田。每次静坐时间可在十五分钟至半小时,是持续用脑过程中一种良好的休息方法。

三、散步法:散步是一种轻微活动,对长期伏案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尤为适合。古人强调每次进餐后不宜马上坐下工作或上床就寝。如南朝齐梁的思想家、医学家陶弘景就说过:“饮食不可坐与卧,欲得行步务作以散之。”散步时应徐步缓行,年老体弱者还不妨带一根拐杖,必要时可驻足而歇息。

四、沐浴法:定期沐浴更衣不仅是良好的卫生习惯,也有助于保持头脑清醒,身心舒畅,消除疲劳。宋代文人沈存中说过:“衣服勤洗浣,以香沾之,身数沐浴……则神安道胜也。”《礼记·内则》也提出“三日具沐,五日具浴”的要求。

五、闲赏法:看书、作文之余,栽花种草,饲鸟齐鱼,在环境幽雅、空气清新中,能陶冶情趣,协调生活节奏。明代诗人、戏曲家高濂曾著《燕闲清赏笺》,把鉴赏清玩作为文人养生的一项重要内容。

六、吟诗法:陆游有诗云:“儿扶一老候溪边,来告头风久来痊,不用更求芎芷汤,吾诗读罢自醒然。”吟诵一首好的诗词,不仅给人的听觉器官以美的享受,而且通过人的思想感情,产生心理效应。这种作用,或荡涤肺腑,或激励志操,或悦性怡情,或宁神志痛,对身心健康十分有益。

七、逸游法:苏轼说过,“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祖国地域辽阔,山河秀丽,古人早就有“春日踏青远足,秋日登高望远”之说。投身自然,探奇揽胜,陶醉于江河湖泊之中,能令人心旷神怡,疲惫、闷郁便自然消失。

12.文人无行 篇十二

一、初盛唐文人“才子型”文化人格的成因

唐王朝的建立, 结束了其前三百余年断断续续的混战离乱。天下一统, 国势日强, 崭新的大一统政权激起了初盛唐文人强烈的生命激情。这种强烈的生命激情在文人体内无从消解, 从而外化而为汪洋恣肆的才气和激情。同时开放健康的文化环境又促进了这种外化的生命意识的净化与升华。这样, 在这个独特的时代里, 初盛唐文人以敞开的怀抱面对自然万物与社会生活, 享受现世人生, 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欲望、苦闷和彷徨, 强烈地追求个性自由, 强烈追求主体精神的自在滋味, 很少被某种既定观念的框架所支配, 从而形成了重视展示个人才情的“才子”型文化人格。

二、何谓“才子”

“才子”古时泛称德才兼备之人, 并且偏重于对道德的强调。如《左传·文公十八年》载:“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 兼具“齐、圣、广、渊、明、允、笃、诚”之美德;“高辛氏有才子八人”, 并有“忠、肃、共、懿、宣、慈、惠、和”之美德, 可见《左传》中偏重的是才子的道德。后来“才子”的含义发生了转变。东汉以后, 出现了突出强调与“德”相对的“才”的新风尚。曹魏时期刘邵的《人物志》中论“才”主要强调的是“才”的先天性。南朝时期的刘勰将“才”视为决定作品高下的关键性因素。此后, 钟嵘的《诗品》就以“才子”专指以诗才闻名之人。元代辛文房所著的《唐才子传》中所谓的“才子”专指“擅长写诗的诗人”。此后, “才子”一词多沿用此义。“才子”的基本特点是具有“锦心绣口”, 即突出的艺术创作才能, 并通过文章写作艺术化地展示其文才、追求绝世奇文以自娱乐, 即不以传统儒家所一贯倡导的立言载道为务, 而是通过立言逞才娱情而“以文为戏”。由此可见, 自东汉以后, 在“才子”这一概念的论述上, 人们偏重的就是个人的先天秉赋、气质才华。

三、初盛唐“才子型”文化人格的特点

到了初盛唐, 文人身上的这种“才子气”特征表现得愈加明显, 呈现出典型的“才子”型文化人格。

1. 先天过人

身为“才子”必然有其先天过人之处。初盛唐才子大都聪颖早慧。据《唐才子传》记载:王勃“六岁善辞章。未及冠, 授朝散郎”;杨炯“显庆六年举神童”;骆宾王“七岁能赋诗”, 王维“九岁知属辞, 工草隶, 闲音律”;李白“十岁通五经”;杜甫“七岁能赋诗”;贺知章“少以文词知名”……由此可见, 初盛唐“才子”大都从小就才性毕现, 先天才情、气质就超出常人, 而这种先天的秉赋气质是“才子型”文化人格的形成的先天条件。

初盛唐的“才子”们不但聪颖早慧, 而且大都才思敏捷, 聪明绝伦。在这方面众所周知的有“援笔成篇, 不易一字”的王勃。据《唐才子传》记载, 王勃在前往交趾省父途中, 路过南昌时, 恰逢盛会, “勃欣然对客操觚, 顷刻而就, 文不加点, 满座大惊。”此外, 还有酒后才思更加敏捷的李白。

2. 才情与风姿卓著

除了才思敏捷外, 他们的“才情与风姿”更是引人注目。如“放情山水, 故常怀逸念, 奇造幽致”的岑参;“少性拓落, 不拘小节, 耻预常科, 隐迹博徒, 才名便远。适尚气节, 语王霸, 衮衮不厌”的高适。至于李白的才情与风姿在当时更是闻名遐迩, 《唐才子传》记载了一件有关李白的趣事:

“白浮游四方, 欲登华山, 乘醉跨驴经县治, 宰不知, 怒, 引至庭下曰:‘汝何人, 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 曰:‘曾令龙巾拭吐, 御手调羹, 贵妃捧砚, 力士脱靴。天子门前, 尚容走马;华阴县里, 不得骑驴?’宰惊愧, 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

只述说一下自己的典型事迹, 从未谋面的人就知道自己是何许人也。从中可见李白以其卓异的才情在民间的影响力之大, 从中也可以看出整个社会对才子的宠爱。

不过, 这些并不是初盛唐“才子”们的独特之处, 因为其他时代也不乏聪颖早慧的孩童, 也不缺才思敏捷、风姿绰约的文人。这一点是所有时代“才子”的共性, 而不是初盛唐“才子”的个性。初盛唐“才子”的独特之处在于由特殊时代带来的独特的仗才使气。“才子型”文化人格表现出多方面的特点, 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 打破传统的社会规范之拘束, 不护细行、张狂傲诞、傲岸自负、重视自我生命和内心情感, 展示自己的先天秉赋, 逞才娱情而“以文为戏”。

3. 恃才傲物

“才子”们有了卓异的才华和风神, 便不免会“恃才傲物”。整个时代对“才子”的过分宠爱使得他们有了一种“惟我独尊”的错觉, 于是这些天真烂漫的“才子”便毫无顾忌地展示他们的才情, 而对别人则存在不同程度的轻视。如杨炯“恃才凭傲, 每耻朝士矫饰, 呼为‘麒麟楦’……闻者甚不平, 故为时所忌”。至于杜审言则更是狂傲得不可一世。

“咸亨元年, 苏味道为天官侍郎, 审言集判, 出谓人曰:‘味道必死。’人惊问何故, 审言曰:‘见吾判, 即自当羞死矣!’又尝谓人曰:‘吾之文章, 合得屈、宋作衙官;吾之书迹, 合得王羲之北面’”连已经故去的屈原、宋玉、王羲之都不放在眼里, 由此可见其狂傲之态。至于李白的“力士脱靴”、“贵妃捧砚”的狂放之举更是众所周知。就连一向老成谨慎的杜甫, 不时也有狂放之态。据《唐才子传》记载:杜甫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下任检校工部员外郎, “常醉登武床, 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中衔之”, 可见这是社会风气使然。在没有任何利益冲突时, 唐“才子”尚且如此狂放, 那么在他们的利益遭到侵袭时, 其狂放之态就更是可想而知的了。

这些狂放文人的风度有些类似于魏晋时期的“名士”。“名士”是“天地之逸气, 亦是天地之弃才”。所不同的是魏晋名士在放诞的背后往往隐藏着难以排遣的悲凉, 他们在精神深处不自觉地有一种荒凉之感, 因而缺少足够的酣畅与豪情, 而这酣畅与豪情, 正是初盛唐文人生命精神的独特之处。

4. 才子无行

在初盛唐才子们的身上也有着很多的弊病。他们的狂傲行为, 为时辈所嫉。此外, 他们中还有不少人贪货好色, 缺乏以德行润身的儒者操守。如王翰, “喜纵酒, 枥多名马, 家蓄妓乐。翰发言立意, 自比王侯。日聚英杰, 纵禽击鼓为欢”;崔颢“有俊才, 无士行, 好蒱博、饮酒。及游京师, 娶妻有貌者, 稍不惬意, 即去之, 前后数四”, 可见他是一个爱赌博, 爱喝酒, 好色而又动辄休妻的绝情郎。尽管有文才, 但也是那种无行的文人!这是生活中才子们的行为作风, 进入官场后, 唐才子中有不少人政治上无操守。安史之乱的爆发, 也成为考验这批才子们政治操守的重要时刻, 当然这时期有类似于“麻鞋见天子”的杜甫这样的忠贞之士, 但也有不少文人或禁不起诱惑、或受不了逼迫而接受了伪职。如王维, “禄山爱其才, 逼至洛阳供旧职”。在我们今天看来, 虽不能说他们人品卑污, 却至少可以说是风节不振。

5. 让人折服

这些“才子”固然狂傲, 固然无行, 但是他们以其卓越的才华深为人们所敬佩。如骆宾王, 他参加了李敬业的讨武则天的行动, 并为之作了《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站在“拥唐讨武”的立场上, 历数武则天的罪行, 号召天下, 起而讨伐, 其间虽杂有人身攻击和与事实不符之处, 但文章写得痛快淋漓, 挥洒自如, 词采赡富, 声势雄壮。武则天读后非但没有生气, 而且惊叹道:“有如此才不用, 宰相之过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上层对“才子”才华的赏识。崔颢在武昌黄鹤楼游历时, 曾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黄鹤楼》。后来李白也曾到此地游历, 本欲赋诗一首, 自觉得难以超越崔颢, 不得不为之搁笔“曰:‘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李白的才华与狂放众所周知, 崔颢能让李白为之搁笔, 必然有其过人之处。

总而言之, 初盛唐才子们的为人我们不敢苟同, 但是他们的创作中, 大都笼罩着不可一世的盛世豪情, 呈现出浑融壮伟的艺术风貌, 展示了一个蒸蒸日上的时代所特有的精神气质, 千百年后仍富有感动人心的力量。这种生命的豪情代表了一代文人的生命元气。这种生命元气正是初盛唐文人“才子气”的充分展现。“才子”型文人历代皆有, 或早慧, 或狂傲, 或无行, 或兼而有之, 但是只有在初盛唐成为一种共同的社会现象, 所以我认为初盛唐文人的文化人格是“才子”型文化人格。

通过探析, 我们可以把握住初盛唐文人最本质的特质,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 把这种思想传授给学生, 就有助于理解整个初盛唐文人的群体精神特质, 更有利于学生把握初盛唐文人创造的内蕴无穷的文化积淀, 在鉴赏初盛唐诗歌时, 在阅读初盛唐散文时, 更易于把握其内在风格。推而广之, 我们也应尝试探析其他时代文人的文化人格, 从而把握同时代文人精神世界的内在规律, 更好地完成高中新课标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中华书局1990年版。

[2]辛文房《唐才子传》,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牟宗三《才性与玄理》, 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版。

【文人无行】推荐阅读:

无行贿证明开具所需资料08-11

片段作文人物物描写06-21

上一篇:《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公布施行下一篇:带兵倡议书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