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24-08-30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共11篇)

1.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篇一

论文摘要: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儒家的人格思想与当代大学生的人生态度的研究;儒家所述的礼节原则与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研究;儒家所论的男女之间的规范与当代大学生爱情婚姻的研究;儒家的道德修养论与当代大学生自律精神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儒家伦理思想;德育教育

儒家伦理思想内容十分丰富,结合当代高校德育的现状,我们选择了儒家的人格思想、礼节原则、男女之间的规范、道德修养论、道德教育论等方面的内容与当代高校德育相结合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一、儒家的人格思想与当代大学生的人生态度

(一)济世安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孔子的学生子路曾请求孔子谈谈自己的志向。孔子回答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曾皙谈到自己的志向时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夫子喟然叹日:“吾与点也!”(《论语·先进》)

孔子不仅关心每个生命从少到老的幸福,也希望全社会的人们都能过上一种安泰祥和的生活,这种生活不含有丝毫的逼迫与紧张,纯粹是享受当下的生活,即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孔子之所以喟然长叹,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人们的生活还未达到这种状态,颇有需要漫漫求索的味道。

(二)一心向道的不屈不挠精神

儒家不仅关心当下生活着的人,更关注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道。对道的不懈追求和向往是儒家人格思想的又一重要特征。

孔子曾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孔子还说过:“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孟子也说过:“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道是儒家安身立命的根本,为此可以禽去富贵,甘于贫贱,不惧威武。甚至“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由此可见,道是儒家君子全部生命意义之所在,真正宣扬了人的价值的可贵。

(三)自强不息、勇猛精进的斗志

《周易·乾·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毫不懈怠,不断前行,是儒家又一宝贵的人格思想。孔子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不厌,诲不倦,正是孔子难得的品质。在孔子的学生颜回身上也反映了这一品格。孔子赞叹他说:“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荀子在这方面也有很多论述,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苟子·劝学》)这些思想都反映了儒家的19强不息、勇猛精进的斗志。而凡人之所以难有所为,关键就是易厌、易倦,然后就松懈不前。他们的这一思想在今天对我们有非常大的启迪。

(四)从容不迫、达观坦荡的胸禁

孔子学生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同答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孔子之所以没顺着子贡的问话而答,是因为如果是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说明还很把自己的贫和富太当回事,时刻不忘自己或贫或富的状态,这样心中就有所驻,不是通明一片。所以更高的境界应是贫而乐,富而好礼,这样才是真正的自在而从容。这样的从容、达观在孔子的生活中时时有所体现。如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即是如此。在这方面,孔子的学生子路做得更让人佩服。孔子这样赞叹他说:“衣敝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子路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够认可自己的生存境遇,没有虚荣心,这样他才能穿着破旧的绵絮袍,坦坦荡荡地与穿着狐裘的人同立一起,却丝毫没有自卑的羞耻感。

对比儒家的人格思想来看今日大学生的人生态度,笔者认为,大学生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大多能克服重重困难,刻苦学习,表现了自强不息、勇猛精进的斗志,但是很多人的人生目标更多的是为自己的成分多些,为国、为民的成分少些,也就是“谋食”的人多,“谋道”的人少。正因为如此,一旦实现目标的过程遇到困难,就转变方向,勇猛精进的斗志不能保持长久。尤其是在今El的商品经济时代,金钱的诱惑会让人把“道”忘记得一千二净。

2.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篇二

一、体态律动教学法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一)体态律动教学法的起源与发展

达尔克罗兹早在1900年就创建了体态律动教学法。在他孜孜不倦的努力下,这一世界著名的音乐体系的最终确立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由视唱练耳的教学改革开始,紧接着是长时间对构建“体态律动”的理论基础进行探索,最后的标志是即兴创作教学的引入。

达尔克罗兹出版了诸多著作如《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Rhythm,Music and Education》、《体态律动、艺术和教育》等在当时较封建的教育背景下产生巨大反响。该教学法的教育理念也构成了世界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和奥尔夫教学法的基础。

(二)体态律动教学法传入我国及对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

我国现今正是向“素质教育”转轨阶段中,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开展素质教育过程中,体态律动教学法的运用是有其必要性的。

1.体态律动教学法与素质教育理念相结合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体态律动教学法充分的发挥了音乐教育的功能。它要求教师要很好的启发、诱导学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而这种兴趣恰恰是由伴随着音乐的身体律动达到的,这种教学法提供了多种感官刺激,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是有效的学习途径和方法。可想而知,它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之深。教育要面向更广阔的空间,借鉴外国音乐教育的成功经验并吸取失败的教训,已成为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体态律动教学法促进人格发展

音乐教育的最佳时期是在儿童成长过程的早期。心理学家捷普洛夫曾说过,感情和情绪都是音乐的内容,音乐是培养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们从开始感受,到聆听,到身体对音乐的感受,最后到实践创作这一整个过程中,会逐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增加学习兴趣。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对学生人格的培养,通过体态律动这种教育手段,可以让学生从小就在身体活动和思维之间形成一种切换自如的状态。

二、体态律动教学法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达尔克罗兹在音乐教育领域有其独到的见解,他曾说:“为了在时间与空间中进行有条理的节奏动作教育,对于未来的教育者来说,问题是要在现今人们的精神和身体之间架设一条广阔的道路。”这句话体现了体态律动宝贵的教育价值。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看体态律动教学为什么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中小学学生的心理特征是活泼且好动的,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是千差万别的,而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适时地加以引导,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比如在听一段旋律时,学生们根据听到的声音自发地表演听到的是什么乐器或者听到的类似动物的声音时,模仿该动物的特点,教师根据学生们的表演选出最形象的表演者,再把要教授的知识在学生们愉快的表演时灌输进去,这样会很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课堂氛围变得更积极活跃。

(二)拉近教师学生距离

教师在课堂上加入体态律动教学法,不仅提高学生对创造能力的尝试,而且还在活跃气氛的同时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带来轻松的学习氛围。伴随着乐曲各自表演自己的所想所受,教师们也可以加入到学生中与他们一起表演律动,加强师生交流,缩短距离感。同时教师的参与也会对学生起鼓励促进的作用,更容易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和思想,增强班级的团结协作和荣誉感。

三、结语

3.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篇三

摘   要:儿童钢琴教育   音乐创作   教育实践

一、技法与艺术观念的更新对当代儿童钢琴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

从音乐作品的创作上来看,儿童题材的音乐创作自中国钢琴音乐艺术的发端之日开始就受到了我国音乐家们的关注。几代音乐家们通过借鉴外来作曲技法并融合本民族的音乐特点,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儿童钢琴作品。这些音乐作品作为我国钢琴艺术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规律与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具有统一性。

中国的音乐文化是一种具有历史承袭性的艺术形态,与世界当代文化的发展是不可分割的。从我国当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来看,20世纪80年代后的中国音乐创作在实际的音乐实践中,内容与形式上呈现出两种意义上的更新:一是技法的更新,二是观念的更新。

从技法门类上来看,从本世纪初的多调性作曲技法到严格控制的序列技术,再到最大程度发挥主题意识的偶然音乐,乃至80年代末才兴起的简约派写法等等在我国当代音乐作品的创作实践中被物化成形态各异的音乐作品。与之伴随的艺术观念的更新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以赵曦的作品儿童钢琴组曲《热带鱼》为例。从技法上来看,作曲家在对“核心集合”的设计上,以三音集合3-7(0,2,5)作为音乐发展的“原始细胞”,通过采用逆行、倒影的方式对原始细胞进行了“裂变”,衍生出两组具有民族五声调式风格的四音集合4-23(0,2,5,7)和4-26(0,3,5,8)。两个派生的四音序列是将原始三音列进行逆行和倒影,并分别采用同构的三音集合a、b、c、d进行音序的组合,也就是a+b与c+d进行组合方式。这种力求简洁的音乐语言表达方式使得作品的构思一开始就建立了一个易于沟通的“平台”,对于诱发儿童由听觉产生视觉上的联想打下了伏笔。

从作品的内容上来看,这部作品的四个乐章分别使用了四种不同的体裁塑造四个各异的音乐形象。从题材选择上来看,作者选择了热带鱼这种现今普及于众多家庭中的宠物并贴近当今儿童生活的事物作为写作的对象,一方面摆脱了传统上的做法,即对民族音乐的改编或单纯模仿的旧模式;另一方面在采用新技法的同时,对音乐作品的内容依然赋予了传统的扬善除恶的教育意义。这种在艺术观念上与时俱进的创作思维,使得作品以形象化的音乐语言激发起儿童学习的兴趣。

二、当代儿童钢琴音乐作品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作曲家在音乐的实践创作中既突出了“主体意识”的多重可能性,也关注音乐的时代性特点,并从音乐的内容和形式上解决了音乐文化的归属问题。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儿童钢琴曲创作进入了高峰时期,产生了大量在语言、题材、形式、手法等都颇具创新意义的作品。与此同时,我们在创作的实践领域也陆续出现了相关的问题。

1.作品受众的局限性

钢琴在西方音乐文化发展中已有了300 多年的历史,对于西方人来说,钢琴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体会本民族文明和生活的过程。虽然钢琴传入我国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但实际上它是从20世纪才开始参与中国人的生活。钢琴作为西方音乐的介入,一开始引入中国就是作为教育的工具,承载着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早先,中国音乐家通过不断实践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西方体系化作曲技法与中国本土音乐的结合,形成了独有的风格特征。伴随着时代的变迁,钢琴已成为我国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辅助工具,并在广泛吸收和消化欧洲钢琴优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以中国钢琴教师为主体的教学队伍。然而,通过考察发现,目前在我国钢琴教育领域的基本受众群——儿童——这一群体中,尚未形成具有同一标准和适应当代社会并属于自己民族的钢琴学习的新系统。

2.理论指导的滞后性

尽管我国现代音乐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但其理论研究和实践创作却是在经历波折后的80年代才呈现出振兴的局面。在儿童钢琴教学的实践中,伴随着创作技法的更新,相关的理论研究也在同步跟进,理论的研究也表现出不同于传统音乐的表现方式和研究逻辑,并逐步形成了与本民族音乐文化底蕴相符的理论系统。以姚恒璐先生著的《现代音乐分析方法教程》为例,这部教材对20世纪新音乐的特点作了较为全面的说明和解释,对于某些在20世纪新音乐创作历程中持续时间较长、运用范围较广、发展脉络较清楚的作曲技术类型进行了梳理,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当代新音乐创作的一条途径。然而,在实际阅读中,我们却发现对于20世纪新音乐的解释通常是技术的而不是描述的,是系统的而不是孤立的,是透视的而不是浅表的,因而使得这部教材仅仅可供专业教学而无法进行一般性阅读。同样,国内其他相关理论著作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过于强调其学术性的同时无法兼顾其可读性。因而,客观上造成大部分学习受众群体仅仅局限于专业院校的教师和学生。

三、对我国未来儿童钢琴教育事业发展的思考

1.确立审美教育的主导性地位

在我国当代儿童钢琴音乐的实践创作与教学中,由于受众群体的特殊性,其审美教育的功能应当作为一个主导性的因素进行考察。音乐文化的自觉性是在音乐创作与教育实践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音乐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精神文化的一部分。从表面上来看,它处理的是专业技术和风格层面上的问题,而其核心内容是影响社会、影响大众的精神价值取向问题。

因此,在教材选择以及施教方式上,发掘和培养孩子的听觉潜能和听觉审美应该放在首位。当然,这要求我们在执教过程中,更多关心的应该是孩子听到了什么,演奏时是否了解乐句的意义、音乐的色彩及演奏风格,并同时兼顾到双手的平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会根据孩子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引导方式,但是,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开发儿童的听觉审美,应该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共同遵守的原则。目前社会上大批未经过专业教育学习的执教老师通常是先教导孩子认音符、五线谱,矫正手型,最后再来感受音乐,这种“从手指到耳朵”本末倒置的指导方法,可以说成为了扼杀儿童钢琴学习兴趣的凶手之一。

2.鼓励“本土化”儿童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

儿童启蒙教材的选择对于儿童学习钢琴的兴趣和基础巩固产生直接的影响。在钢琴初级阶段的教学中, 教材选择将对孩子兴趣的诱发提供良好的基础。目前,国内儿童启蒙所用的钢琴教材主要是以拜耳、哈农、汤普森为主,尤其在本土化的作品选择上,旋律也局限于一些民歌小调。当然,这些教材经历了时间的检验, 对于提高儿童钢琴弹奏能力方面有突出的贡献, 但是这些教材在内容选择、编排形式上与当代儿童喜欢的乐谱类型存在较大的差距。老一辈作曲家们在特定时代下创作的反映民间乡土风味的民歌、童谣等儿童音乐作品,时至今日已无法符合、迎合当前的社会背景和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因而,随着当前儿童生活方式以及审美情趣的改变,教材的选择应该从具有“时代性”特征的作品入手、激发他们的真实情感,这也就同时需要我们本土音乐工作者们为之奋斗和努力。

此外,我国钢琴教育界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外译教材,缺少自己的幼儿钢琴启蒙教材——尤其是缺融合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幼儿教材。当然,近些年国内相继举办了一些关于儿童钢琴作品创作的比赛,但是,作品大部分在技术上难度较大,不符合儿童的生理特征,并且没有形成一套具有本土化特点的规范化教学体系,这是导致目前社会上各类钢琴教学出现水平良莠不齐现象的原因之一,也是阻碍我国当代儿童钢琴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提高执教人员综合专业技术素质水平

近些年,钢琴渐成为儿童学龄前教育的首选乐器, 当下学钢琴的小孩越来越多, 开始学习年龄也越来越小, 这就对钢琴的启蒙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样,也对我们钢琴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对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目前国内钢琴授课方式大部分采用一对一的小课方式,一周一节课,课时长一般在45~60分钟。要在一小时内要求孩子对上节课内容进行回课、教师对其进行矫正并授予新内容,这就对教师的专业水准有极高要求,尤其是教师自身的演奏示范能力,课堂上教师的示范演奏对孩子的整个学琴过程会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由于孩子天真、活泼、好奇的天性,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有时候需要将正确的演奏的方式通过动画和故事的形式讲述给孩子听,并引导孩子与之互动。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学使用的材料也要符合孩子的心理特征,在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上也要迎合当代儿童的审美情趣。

其次,在授课方式上,要求老师不能仅仅局限在钢琴演奏教授领域。除了技能课之外,声乐与肢体语言也需要放入“音乐启蒙”课内。当然,这种弹唱甚至弹跳的授课方式主要为3到6岁儿童设置,以舞蹈和歌唱的方式培养他们对音乐语言的初步感受力。当儿童上学以后,需要加以史论、视唱、乐理以及和声的学习训练,这对孩子未来音乐能力的提升可提供良好的基础。由此可知,要在短暂的课堂上做到这些,执教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来把握教学进度,同时也需要全面而深厚的专业功底。

现今各类比赛、考级在国内开展得如火如荼,但热闹之下,我们不难看出缺乏的是对艺术教育本质的思考与研究。儿童艺术教育事关民族发展的大计,是每一位艺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钢琴作为当前社会音乐文化传播的通用工具,已深入到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当中,成为影响我国未来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儿童钢琴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文化艺术环境还是师资力量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我国未来儿童钢琴教育事业的发展仍然需要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们为之努力和奋斗。

参考文献:

[1]魏莲.20世纪中国儿童钢琴曲的创作特征[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黄钟》,2010,04.

[2]杨慧.浅议21世纪中国儿童钢琴作品创作[J].《人民音乐》,2010,1.

[3]夏云.法国音乐教育一瞥,[J].《中国音乐教育》2011, 8.

[4]文雅.对我国当代两部儿童钢琴组曲的技法研究[J].2013.◆(作者单位:华东交通大学艺术学院)

4.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篇四

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系统的基石,是教育之本,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和标志,对个人、国家的未来发展都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国家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占重要地位。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经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推进,对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我国未来的基础教育改革与21世纪国际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同步,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仅对我国基础教育传统理论进行继承和批判,还需要有一个开放的视野,汲取国外各流派理论中的精华,不是完全照搬的拿来主义,而是应该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灵活的运用到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之中,这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意义深远。

一、结构主义课程与教学理论

二、发展性课程与教学理论

三、范例教学论

四、人本主义课程与教学理论

五、后现代主义课程与教学理论

六、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几点启示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广泛继承当代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把能动的认识论渗透到教学理论的构建中去,注意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强调教育者要对学习者施加更多的人性关怀,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强调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建构性和交往性,引导学生在活动与交往中运用原有知识经验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促使学生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求知的技能、情感、态度和习惯。这些颇具创新意识的观点构成了完整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体系,对当代教学理论的科学化、现代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的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有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1.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的教学方法改革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国外一些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如发现法、暗示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被介绍到国内,一些中小学教师尝试着用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如目标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等)进行教学,但注入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仍然继续存在于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它确实妨碍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也影响了学生探究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外界信息的活动,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在活动和交往中运用原有知识经验进行的知识建构活动。国内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充分证明,“倘如学生亲身参与某些与学科内容有关的活动,他们就更容易学到这种内容。„„积极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不但要成为知识的接受者,还要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创造者”[3]51。“正像肌肉离开劳动和锻炼就会变得萎缩无力一样,智慧的发展离开紧张的动脑,离开思考,离开独立的探索,就得不到发展”[4]139。“学习——这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道德关系,在这种关系里起主导作用的、决定性作用的特征,就是培养儿童的荣誉和自尊心,并在

此基础上培养他要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教师的任务就在于,要敏锐而巧妙地,坚持不懈而严格要求地培植儿童的智力和道德力量,帮助儿童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要求做出很大努力的劳动,这种劳动只有在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而取得成果的时候才是一种愉快的劳动。这里有三个阶梯:做出自己的努力,靠劳动取得成果,享受脑力劳动的欢乐。儿童沿着这三个阶梯走上去,就会掌握牢固的、理解透彻的知识”[4]139。“教育当然需要传授知识,把人类已有的文化知识传授给新的一代。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获得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继续获得新的知识,善于总结新的经验、发展新的理论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即使是传授知识,也不能是灌输式的,而应该是启发式的,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2]52。

因此,我国教育工作者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就要尽快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真正把教学活动看作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思想,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让他们积极参与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建构过程,使他们在研究性学习中不断提高认知能力,培养他们勤于动手、勇于探究、善于创造、善于合作、不断追求新知识的良好习惯。

2.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注意加强课程的研究,尽量体现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探究性

各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充分说明,课程内容及其编排直接决定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是影响教学改革进程和效果的关键,仅仅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而不改革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在理论上是不科学的,在实践上也是根本行不通的。因此,要加快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就要借鉴国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用现代的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新成果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稳妥的改造,要尽可能地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周围实际生活的有机联系,体现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多样性、趣味性和探究性,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活动与交往中去探究新知识的产生与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3.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注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充分说明,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大影响。从20世纪初我国教育学者就大力提倡实行启发式教学,但直至今日注入式教学方式在各级学校教学中依然盛行,启发式教学方式在各级学校的教学中则很难推广应用。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我国各级学校缺乏实施启发式教学的教育环境则是不容忽视的。我国各级人民政府常年对基础教育投入偏少,基础教育办学经费特别是教学经费极其缺乏,造成我国许多地方教学设施老化,难以满足基础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材内容更多地适合教师的系统讲授,而不适合学生的探究学习。我国各级学校的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科学研究素养偏低,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探究学习进行有计划的指导。我国各级学校的教学评价方式更加偏重结果,偏重学生记忆知识的数量与质量,偏重统一的标准答案,而忽视了学生活的知识的过程„„,这一切都限制了启发式教学方式在各级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推广应用,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要在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中推广启发式教学思想,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就必须注意为我国基础教育教学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要为学生编写适合他们探究学习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要注意提高各级学校教师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科学研究素养),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方式,确保启发式教学方式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推广实施。

4.尽早建立科学的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5.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篇五

【摘要】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阵营,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最好窗口。它能磨练青年大学生的意志,培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它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医学本科生 创新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综合素质

一、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与实践能力的定义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实践创新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机结,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动力之源,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根本要求,就是具备实践创新能力。而积极建立、完善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关键。实践能力总体上可以分为一般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具体包括:动手操作能力、科研能力、生活实践能力、专业技能、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

二、传统教育的缺陷

传统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存在很多弊端,主要表现在:①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思维能力、实践和科研能力的培养;②仅以实习报告列为考核实习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指标,缺乏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医学融合,阻碍了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③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影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④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少,缺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个性发展的有效措施。21世纪对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成为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关键。且创新教育是教育价值观重新定位的一个必然趋势,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尤为重要,因为更多的医学知识和难题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医学生去开发、解决。

三、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阵营,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最好窗口。它能磨练青年大学生的意志,培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它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形成健全人格

人的生命一刻也离不开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经历和认识积累,包括智商、能商和情商三大领域,最终将转化成为人的精神世界,即人格力量。大学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紧跟时代步伐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不仅要实践训练各种社会职业能力,更要接受人类最先进的思想文化教育和熏陶,促使自身全面和谐成长,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身心健康的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有利于构建合理知识结构

当今时代是一个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的知识结构要求越来越高,它不仅要求进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生了解并掌握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职业工作岗位的专门知识,而更要求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以便能够适应社会职业工作对人的综合素质的需要。从以往毕业生的工作情况来看,都一致感到社会实际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所涉及的知识是十分广泛的,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不能完全适应这种需要。甚至有的在职场工

作10年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对我们说,已经差不多忘记了自己在大学所学的专业了,因为实际工作不是我们大学专业所设计的课程知识体系的翻版,大学所学的书本知识是相互割裂的,需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这说明,大学课堂不可能完全形成大学生毕业后职场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结构体系,唯有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构建能够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知识结构。

3.有利于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人们,尽管意识这个东西可以在人的实践活动之前出现,但是,意识是否正确,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人的正确意识的形成是在反复实践之后才逐步形成的。人的实践能力尤其是创造性实践能力,同样是在反复的实践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就是说,人的创造性实践能力不是指人的一次、两次或三次实践活动就能够实现的,必须经过多次反复实践、多次完整的实践过程才有可能形成。意识和能力都早已不再是客观层面的东西,而是主管层面的,被人的自觉实践活动所内化了的东西。可见,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形成。

4使大学生在现实中了解现实,培养品德和创新思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比之于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具有直接性、现实性和及时性的特点。通过与社会的接触来亲眼目睹、亲身感受、亲身经历,从而受到潜移默化式的教育。让大学生在真实可信的情境中增强其明辨是非、识别美丑的能力,从而形成一种道德习惯,同时能动地运用创新思维分析和解决课本上所没有教授的新问题和新矛盾,进一步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5使大学生在现实中养成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在现实社会中竞争如此激烈, 然而,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显得比较薄弱。社会实践活动通常以团队为单位来共同完成某一项既定目标,团队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互相配合、紧密合作才能有效的完成实践任务。通过一段时间的团队共同生活,共同工作,能够使学生养成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综合素质存在着辨证的关系

1.实践的物质性与素质的文化意识性两者存在主客观性关系,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形成的扎实基础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有具体对象的过程性活动,看得见摸得着,具体生动,不以实践者主观意志为转移,具有物质第一性。大学生社会实践带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旨在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并掌握实践对象的基本属性和变化规律,学会发现问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长见识和才干,提高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发展自身的综合素质。

2.实践的过程性与素质的形成性具有相关一致性关系,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形成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是通过一系列带有研究性质的活动进行的,其中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社会公益性质的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大学生三下乡、服务进社区、普通话推广、爱心家教服务等;第二种是针对所学专业课程开展的以学习社会职业专项技能为目的实践活动,如工程技术类专业学生深入工厂企业进行上岗实践、文化类专业学生到文化行业进行实践、师范教育专业学生到学校或教育机构进行实践等,通过专业性质的针对性实践活动,学生消化吸收书本专业理论知识,了解了毕业后从事的职业岗位的工作规程和职业素质要求,掌握社会职业实际工作岗位的专业技能。

3.社会实践的动态属性对综合素质的养成属性具有作用与反作用关系,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可靠保障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是鲜活的、时间是变动的、对象也是更换着的,大学生在实

践中所获得的体验也都是新鲜的,因而具有动态性特征。对学生素质的形成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每一次实践活动都有素质元素产生,随着实践活动的逐步增多、实践活动内容的逐渐丰富、实践体验的不断加深,这种素质元素也将不断增加和丰富,达到一定增量时,大学生的素质必将发生明显的变化和提高。

今年是中山大学实行三学期制的第一年。我们学院在第三学期安排了以“健康迎亚运,科普社区行”为主题的老年人义诊活动。通过参加义诊,我获益良多。首先,我在实际的操作中发现了自己在操作技能上的一些失误,经由同学的指证而及时纠正过来;其次,在深入社区中,我们了解了老年人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并对其发病时间和规律有了初步的了解。最后,在义诊的过程中,我们有了更多的与老人亲密接触的机会,学会如何与人沟通。

“纸上得来终觉浅,投身实践觅真知”,如果说传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单一性的、纯理论的灌输,那么社会实践活动更强调从纵向与横向、从历史与现实、从理论与实际等各个角度各个层次使学生受到教育,强调实事求是,强调教育符合社会现实,引导学生去获取新知识、新理想,去追求真理。大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活动对其进行世界观、劳动观点、群众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才能有针对性地使学生自觉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进一步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弥补知识结构上的缺陷,克服政治观念上的摇摆性和不正确性。在创造中体现人生的价值,在无私奉献中感受义不容辞的责任感,真正发扬“虚心学习、吃苦耐劳、勇于实践、自觉奉献”的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

参 考 文 献

1)郑少燕,杨棉华,何萍等.高素质医学人才新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中华医学研究杂志广

东药学院学报,2005,5(6):589-592.2)覃都娥,仇小强.谭盛葵等.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以社区为导向的预防医学教学改革与

实践.华夏医学,2008,5(21):971-972.张凯,王学春,陈廷.改革预防医学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医学教育探索,2006,5(11):1006-1007,1011.3)覃都娥,仇小强,谭盛葵,江世伟,欧超燕,宋丽萍等,中外健康文摘,第24期

4)周春明 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综合素质关系研究

5)张黎明 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素质培养问题研究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09第6卷 第4期

6)朱君强.论社会实践与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 石油教育,2000,(8):20-21

柳云飞, 吕华.试述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南京农专学报,1997,13

(3):50-53

7)詹全友.“两课”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素质教育[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2(5):151-153

8)张慧春,宝君邢 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理念和措施,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第2

6.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篇六

摘 要:口译在商业谈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跨文化角度入手,具体分析商务谈判中应掌握的口译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希望能够为谈判口译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跨文化;谈判口译;理论与实践

口译,简而言之就是语言的口头表达,是将所要表达的信息通过一种语言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的行为,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是一种较为重要的基本交际方式。然而由于口译的时效性和文化的跨越,谈判口译的实践难度一般较高,在商务谈判过程中,口译人员不仅要精通两种语系在不同行业的专业表述方法,还应该对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有所了解,细致地区分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存在的差异。现阶段,跨文化商务谈判口译已经日渐成为国际商务交流中的重要部分,对其理论研究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果。

一、跨文化观念对谈判口译的影响

跨文化观念,简单地说就是在交流中所产生的能够跨越语言文字和文化信息的交流思想。对于当代谈判口译来说,受跨文化观念的影响,口译者能够自觉形成一种语言翻译认知标准和两种语言协调方式,也可以说是翻译人员在两种文化的共同影响下产生的特定思维方式、言语判断能力以及相应的文化敏感度。不同民族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念必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掌握谈判口译技巧,需要口译者从跨文化角度把握这种差异,并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减轻这种差异的负面影响,进而促使商务谈判能够顺利完成。

二、当代谈判口译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现阶段,中外口译研究界在谈判口译方面的研究已初见成效,在突破原有语言研究学说的限制、强化对跨学科研究的重视、借鉴其他语言研究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谈判口译的研究范围已经得到了相应的拓展,研究层次也得以进一步深化,基本构成了以现代语言学、符号学、认知心理学以及传播学四个方面为框架的学说,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研究成果,较为著名的理论有功能主义理论、面子理论、释义理论等,对当代社会谈判口译的实践应用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下面本文以释义研究理论为例,具体分析跨文化视角下当代口译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1.基于释义理论的谈判口译理论研究

商务谈判口译研究作为口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具有口译研究的通性以外也具备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具有较为强烈的信息传播瞬息性、言语组织及时性、翻译概念上的松散性等。这就要求口译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术语知识,最大限度地规避语言障碍,促进交流双方的沟通和理解。而释义理论就明确强调了跨文化视角下源语言的拓展、行业背景、对额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等。释义理论认为,口译翻译其实就是对源语言中心思想进行概念的重新确定以及语言的重新表述过程,并且将研究主体设定在语言层次之上。在释义理论的谈判口译翻译模式构建中,将翻译具体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理解、摆脱源语言的外壳和重新表达。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摆脱源语言的外壳思想。释义理论认为,口译人员不可能真正地将即时听到的全部源语言准确、逐字句地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而是要阐明交流双方的主要表达思想,所以在实际实践中,口译人员必须摆脱源语言形式,形成自身独特的翻译风格。

2.基于释义理论的商务谈判口译实践过程

第一步,理解。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口译人员要想准确地把握谈判双方的语意,在重新表达过程中脱离源语言的外壳,就应该在具备良好专业翻译技能的同时,掌握本行业相关语言背景,充分挖掘每一句语言的深层含义,实现对交流双方语言的深入把握,为后期的重新表达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二步,重新表达。谈判口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对语言的重新表达。值得注意的是,谈判口译需要口译者在深入理解交流双方语意的前提下,快速、准确、流利地将这种源语言重新通过目标语表述出来,一定要避免繁琐和重复现象。同时在释义理论的观念中,口译者在实践时,可以在短时间内思考某些词的正确使用方式,但是不论如何,口译翻译必须忠实于源语言的真正含义,避免出现为了“翻译流畅”而进行虚假翻译的现象。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下,谈判口译跨文化已经逐渐成为国际商务交流中的重要特征。所以虽然我国商务谈判口译人员的实际翻译水平与国际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异,但是相信在社会对谈判口译日益重视的背景下,我国商务谈判口译实践活动必将在未来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7.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篇七

一、当代社会文化思想转型与音乐教育的概况

社会文化思想转型的涉及范围较广,在教育领域,国内外学者均对教育文化思想转型进行了研究。目前,我国音乐教育的文化思想转型研究时间较短,但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音乐教育方面,制定了相应的规定,为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1]。

当前,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是由于音乐教学的开展未能达到音乐教育发展的目标,特别是在社会文化思想转型期,音乐人才及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均要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但转型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在不断改变,随着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音乐教育要创新方法、更新理念。传统的音乐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适应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因此, 音乐教育要进一步改变,主要体现在学生培养、高校招生与规章制度等方面。

二、音乐教育转型的研究目标与内容

当代社会教育理论的核心为“以人为本”,其基本要素为文化传承与知识传播,因此,音乐教育在开展过程中,要结合社会文化思想。在社会文化思想转型期,音乐教育的目标与内容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一)研究目标

对于社会文化思想转型与音乐教育的研究,众多学者均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如,管建华研究了社会文化思想转型对音乐教育的影响,主要内容为:改变了音乐教育的传播方式, 改变了音乐教育的理解方式。目前,全球音乐教育转型的基础便是上述“改变”,但此时的“改变”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因此,关于音乐教育的研究,需要持续探索人才培养的方案, 进而逐渐转变基础教育的重心。

现阶段,就业问题十分严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要发挥自身的作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而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优秀的、高素质的人才。在此背景下,高校要改革音乐教育,使其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音乐教育的转型要注重沟通与交流,音乐教师要了解其他学科,随着教师音乐教育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将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高校学科的转型将带动音乐教育的转型[2]。

(二)研究内容

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部分经济落后地区的音乐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主要是由于此类地区缺少完善的基础设施,制约了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音乐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十分关键,基础音乐教育要注重音乐人才选拨与培养方式的创新。近几年,我国为了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有效解决了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国音乐教育工作在开展过程中,选用了新的教材,但该教材制约着教师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其适用性较差,因此,社会文化思想转型期要深入研究音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音乐教育作为社会文化思想转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推动音乐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三、音乐教育转型的研究方法

音乐教育在转型过程中,涉及着诸多的理论知识,涉及着不同的学科,如:教育学、社会学与人文学科等,同时还要掌握音乐教育的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音乐教育理论才具有完善性。

8.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篇八

一明确学习成果为何,合理布局教案与学案

教师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应当明确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学习成果是什么,就“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而言,学习成果应当是拥有国际视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当代国际经济政治态势能力、理性爱国精神和个人综合素质提高。在知识的传授、对学生求知过程的启发应该在结合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时效性、综合性和政策性以及师范生特点,对教与学从全局进行统筹。

教案是教授方案与学习方案的组合,教授方案在遵从课本编排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根据学生需要学什么、学到何种程度以及怎么学来合理分配教与学的课时时间和课后引导以及内容的精简扩展与否。

通过对学生课前以及课后的调查研究发现,从全书内容看来(采用李景治主编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第四版版本),第一章“当代世界政治”,第二章“当代世界经济”,第三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与政治”,第四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第五章“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第七章“当代国际舞台上的中国”是重点内容,而对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实质是什么、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关系如何、世界政治格局走向如何、如何认识发达国家的经济繁荣和政治体制、如何看待发展中国家发挥的作用以及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问题和如何理解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对于中国外交理念的指导意义等,这些都是学生对该课程关注的焦点以及学习过程中出现疑点问题较多的内容,因此在这些问题的讲授与讨论、指导学生自主研习过程中,应该相应增加授课、讨论、发言等内容的篇幅与扩展相关的理论知识。

课堂上的讲授、学生讨论发言和课后学习是以教师的合理分配的课时多寡、内容深浅、主题引导和学生配合为基础,鉴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时效性(紧扣史实时事)、综合性(涉及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各国文化、外交理论等各方面的知识)、政策性(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规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意义),将以教师对综合知识的把握和扩展运用、引导为依托,以学生的课内外自主研习为主要补充,因而教师讲授知识如能扩展相关理论知识并与当时的时事结合,将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能力,例如,探讨影响国际政治重要因素之一———国家实力,可以借助国际关系的相关理论知识———核心的地缘政治学理论,让学生多方面理解国家实力的发挥对于国家利益的重要性。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既是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又是一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课。作为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程教授是以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的基本状况、运行规律和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使学生拥有世界眼光、能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去理解世界,进而坚定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直面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困难的信心,从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例如探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是什么?”为题,引起学生思考、讨论,得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根由是不平衡的“核心—外围”分工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一点,从而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前途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经济发展经济模式的改革和升级,从而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改革开放和现阶段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性,正确认识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的关系。

作为一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课,除了让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之外,还应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理性思考结合起来,使之形成一种理性的精神和意识[2],避免流于形式、空泛或盲目、狭隘,帮之辨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地区大国,国家利益是以国民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统一、政治稳定为归结点,深刻理解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的深层涵义。例如当西方学者提出美国和中国的G2集团治理世界的观点,当中国的有胆之士提出“中国人不高兴”时,要充分理解西方学者提出G2的背景和战略意图,结合中国国家利益的考量,不能因为目前中国取得的成就沾沾自喜,不能一味跟随“中国人不高兴”的愤青情绪而走、自我膨胀,而应理性的看待各国对中国的看法、中国对各国的战略反应。

而作为学生自主研习的学案,则在课程目标框定的重点、难点、疑点、热点等问题下,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师范专业特点,合理设置深浅有度的课堂和课后讨论题目、发言主题、课后阅读主题以及论文题目等,并结合该课程时效性,紧贴时事以灵活设题。例如,在课堂上可以提问一些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的问题,并因此引发学生思考与课程知识相关的问题,对于时政热点可以让学生以辩论方式进行讨论,面对一些理论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以团队合作方式去查找资料、分析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发言以及形成书面报告。通过这些,培育学生个人综合素质。

二拓宽学习成果获得途径,多方式激发兴趣能力

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教授的对象都是鲜活的、有意识的学生,不应将其视作消极被动的客体[3],因而在课内外的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唤醒学生自主意识,让学生懂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自发地对知识做进一步深度研究,以培养学生对课程、对学习的兴趣为突破点,合理设置教学活动以理论讲授法、小组合作、演示文稿讲演与论文写作等教学方式灵活结合运用,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情感熏陶与开阔视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查阅、分析、表达、写作、团队合作综合素质。

第一,借助多媒体以及教辅工具、网络等,培养学生对课程、对学习、对研究的兴趣[4],从而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每一周课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通过报刊、广播、网络获取一周的国际时事热点,以此逐渐形成学生国际视野的开阔,而后在课堂上,将时事为契点切入,探讨相关理论知识。比如在探讨“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并不平坦”,以哥本哈根的全球气候会议参与国态度以及最后会议结果进行提问,引起学生对时事回顾,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补充、引导学生认识各国对全球治理的态度以及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瓶颈所在,特别是对环境恶化关注下提高环保意识。在课堂上的互动,可以将学生获取时事与学习知识连接起来,形成良性循环,起到培养兴趣的目的。除此之外,可利用多媒体的POWERPOINT以及影像播放的手段,通过播放图像、纪录片和国内外高端时事评论节目,以容易记忆、容易理解的形象,让学生对时事有感性印象以及初步的理性认识,并逐步形成国际视野。同时也可以环境教学法让学生有更多地实践代入感,比如在讲授联合组织架构及其功能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以及安理会会议情景,以特定主题作为模拟会议讨论的中心,从而让学生真切了解和体验联合国运行方式。endprint

第二,以学生自主研习为主,结合各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查阅整理材料、综合运用知识分析材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理论讲授法并不是呆板的传授理论知识,而是“授予渔”,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和角度,这样学生的自主研习就会有的放矢。在课堂上讨论的时候,一要引起兴趣,二要引起思考。比如探讨综合国力作为生产系统,它的来源有哪些,结合国际上争论的焦点———中国成功建造航空母舰,提出“中国如果要成功的建造一座航空母舰需要什么?”为契点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发言,之后再整理学生答案,点出最适合的答案,这样学生对于综合国力的来源问题就深刻。而自主探究法[5],可以采用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某些问题的分析能力。比如探讨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影响,可以中国的海尔公司的国际经营策略和中国民族企业如何在世界经济中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为题目,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中国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及其发展。也可尝试学生间互相学习的模式,阅读课外有益书籍而后讨论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比如探讨当今世界经济面临的焦点问题———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频繁,如何深刻理解世界金融动荡对世界经济决定性影响,除了教师课堂上探讨关键理由之外,为了能让学生深刻理解世界金融的实质,可介绍学生阅读《货币战争》等系列热门并高端的书目,并在课后以电子邮件、论坛、微博等网络学习环境中充分参与、指导学生的读后感讨论。

三评估学习成果获得,知与时进更新扩展

评估学习成果获得的方式应该真实反映学生通过该课程获得的知识、理念、素质。采用小组项目、项目报告、测验、学期论文和考试等不同方式来考查评估学生的学习目标的实现情况。传统的卷面考试是检验学生知识获取的较好方式,可将其作为期末考核方式,卷面考试的主客观题型、内容的涵盖度和深浅度需考虑学生的正态分布。题型考核重点辨识度提高的同时,内容需要及时更新,能够实现每年题型题目变化更新。例如材料分析题,以近两年来美国外交战略向亚太地区转移为例,可以最新的美国军事部署、国务卿言论、美国高官访问亚洲国家等新闻以及学者对此评论等作为同一系统不同侧面的材料内容,结合国际政治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和外交战略等理论知识体系进行提问,可考核其对国际事件的信息获取程度,考核学生快速阅读抽取核心信息的能力,运用相关知识和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述能力。考后分析班级整体学生成绩分数分布,评估学生知识获取和能力培养的程度,尽可能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学生,并以此作为下学年该课程改进措施要点。

而在平时的教与学过程当中,也要适当进行评估学生学习成果获得情况。除了传统卷面测试的方法,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演示文稿讲演、模拟场景等注重课后学生自主研习的方法去评估。在教学实践中,将小组合作和演示文稿讲演结合方式发言作为评估方式,特别是针对日后走上讲台的师范生来说,效果较好。小组合作和演示文稿讲演结合方式,可以在其课后查阅、分析之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以学生上台发言方式,检阅学生自主研习的效果。比如可以将“两极格局如何形成、两极格局如何演变(以美国苏联战略优势如何交替出现为主)和两极格局如何松动和瓦解”作为题目,让学生以小组成员在查找资料、讨论、撰写讨论研究结果、制作PPT、课堂演示等环节上分工合作,最后以PPT演讲作为成果展示,而后由各小组互评、老师点评及时反馈。此种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查阅分析主动性同时,小组互评、老师点评可以在查阅资料、分析研究、文字表述、PPT制作技术、演讲、团队沟通、协调合作等方面进行评估,并及时反馈。并将此作为后期教与学活动设置调整和修改的依据。

概而言之,“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应探索在学生学习成果获得的教学理念下,结合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时效性、综合性、政策性的特点,以学生学习成果获得为目标,合理分布教案和学案,采用多种教与学方式的灵活组合,开发学生自主研习的兴趣、能力,将理论内化成学生的知识体系与理念,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 John Biggs, Catherine Tang,Teaching for Quality Learning,McGraw-Hill International, 2007(11).

[2]张红峰.从建构到一致:学习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2(3):15-21.

[3]杜平.“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学实践与探索[J].经济师,2007(8):135.

[4]肖军.研究性互动式教学探析—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为例[J].世纪桥,2007(5): 37.

[5]陈海燕,孙红霞.“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理念探讨[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2):10-12.

[6]王淑芬.“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教学方式改革探讨[J].大学时代,2006(11):125-126.

9.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篇九

一、何谓通识教育

在古代汉语里,“通识”一词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学识渊博的人,二是指学识渊博”。《现代汉语词典》中释“通”作“没有堵塞,可以穿过,有路到达,普通、一般,整体、全部”等,说明“通”的本义是不限于或超出一是一物而与外物建立联系。该词典中释“识”,主要是“认识、见识”等义,是认识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

通识教育的概念是19世纪初被提出来的。至今有代表性的表述已达50多种。比如,学者张寿松从哲学角度将通识教育定义为:通识教育是引导人们追根溯源、求其问因,让人思考“人之所以为人”,思考生存之目的、生活之意义与生命价值的活动,让人成为“真正的人”的教育。台湾大学教授黄俊杰博士认为“通识教育就是一种建立人的主体性并与客体情景建立互为主体性关系的教育,也就是一种完成‘人之觉醒’的教育。”等。尽管一直以来对通识教育的概念表述不一,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所有表述都揭示出了一个本质内涵。即: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既应该包括专业教育也应该包括非专业教育,应该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等相结合,从而培养出能够服务社会的全面发展的人。

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通识教育是针对高等教育过度专业化的倾向提出来的。它指向一个人的价值、道德、态度、意志等,旨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有道德、有思想、有责任的人;专业教育指向一个人的职业技能,旨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能够从事某种职业的专门技能型人才。关于两者之间的争论,从总体上说,前者在理论上占上风,后者则在实践上占优势。

1.专业教育的不足与优势

专业教育指的是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专业划分为大学生提供的专门教育,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成为该专业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显著特征。其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的优势自不用说。但是这样的教育也有其不足之处。首先,从人的发展角度看,如果教育仅仅为了培养学生从事某种单一的专业工作,那么就会培养出单向度的人,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何况专业划分过细使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变得支离破碎,而生活本身是一个整体,并非像专业划分那样界限分明。其次,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专业划分过细导致知识过分分割,使各专业学生所学内容的差异过于明显,学生难以走出各自专业的狭窄圈子,从而缺乏比较广阔的视角去思考和处理问题。第三,从就业的角度看,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多变,这就需要学生以开阔的视野去适应这种变化,而这种开阔是单一的专业教育很难实现的。并且,多变的就业环境也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去应对职业经常变换的现实挑战。由此可见,仅仅靠专业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不能很好的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的。

2.通识教育的优势与不足

“人才”――“人”在先,“才”在后,所有的教育都应使学生先成“人”,再成“才”。高等教育自然不能例外。通识教育的最终追求就是为了引导和培养学生成为一个“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责任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通识教育改变了把学生限制在狭窄的专业领域的做法,打破了知识之间的界限,给学生更加全面的知识基础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培养学生,使之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另外,通识教育会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不仅有利于专业知识的提高,而且在就业上也可以比较灵活,选择面会更宽,相应的,在求职时就更具有竞争力;再次,通识教育在关注学生专业知识发展的同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受挫能力等也都会给予适当的关照,这可以使学生更好的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但这样的教育也存在明显的不足,比如可能会出现一些门门都通但门门都不精的人。

3.通识是基础,专业是方向,全面发展是目标

在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界,一般认为,高等教育就是“建立在普通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性教育”,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是一批具有专精技术的各行各业的专门技术人员而已,他们的功用只是用来满足社会物质和技术的需求,人的主体性和存在价值被忽视甚至被抹杀。而通识教育则是把学生当作“人”来培养而不是当作“工具”来培养。学校不仅要教授给学生广博的客观知识,而且应该让学生懂得人生的价值、目的、意义,懂得如何面对人生的顺境和逆境等。从这个意义讲,通识教育应该受到重视。

10.中国当代文化和教育与实现中国梦 篇十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于是“中国梦”一词正式进入官方词汇并迅速走红。

一、文化建设

1978年,一句“不管黑猫还是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把中国领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今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平稳的发展,创造了和平崛起的世界奇迹。可是相比经济建设上的成就,文化的发展简直不堪一提,社会拜金、商家一味逐利、监管腐败等社会文化问题严重。

如今给我们“普及化学知识”的不只有书本,还有注了水银的刀鱼、将猪肉变成牛肉的“牛肉膏”、菜肴调色的化学色素,再加上此前的“三聚氰胺”牛奶、洗虾粉、浸泡血旺的福尔马林溶液,还有什么“陈馅月饼”、明矾瓜子、敌敌畏火腿„吃东西本来也就是一顿饭的事,现在却成了一辈子的事——吃不准,这辈子就过去了!这都是经济与文化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恶劣后果。

国外很多名牌,比如LV、爱马仕、凯恩莱博等,这些产品不就是几张皮几块布么?在市场上少则几千,多则上万。这些品牌包凭什么卖得这么贵?而中国为什么就没有这样的品牌呢?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文化,其实人家卖的不就是文化么?可见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的重要性。

江泽民曾指出:“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这一论述表明,文化力量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综合国力中的软实力。由于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部分,因此,谁能够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在这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二、人才培养靠教育

教育关系到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关系整个民族的振兴。我们的自然资源人均占有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物资资本人均也是很少的,而我们要实行追赶战略、跨越战略,主要是要靠人才,要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的素质,基础是教育。

大家都知道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并且是一个多火山、地震和海啸的国家。可就是这样一个国家,竟然能在二战后短短几十年迅速崛起,GDP位居世界第三。靠的正是科教兴国。在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中有一段话这样来描述日本对知识的渴望和重视:“一支近百人的政府使节团从横滨港出发,前往欧美各国,使节团包括49名明治高官,这个数字几乎是当时政府官员总数的一半。为了支出这次庞大的出行,成立刚刚三年的明治政府拿出了当年政府财政收入的2%”从这足以窥视日本对教育都重视程度。中国在发展经济、文化的同时也万万不能轻视了教育。

11.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 教学方法 研究

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方面的课时又减少了许多,课时大概只有上个世纪1980年代的一半;其次,社会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和商品经济的冲击等等,也对它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对该课的一些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和改革,最好是躬身亲行实践,深入细致研究。

一、教、学、考均须重视阅读

记得上个世纪1980年代初期北京出版社出过一套书《阅读与欣赏》,包括古典、现代和外国文学部分,应该说这套书影响是很广的,那是因为,“文革”过后,几乎休克的文学从荒芜开始走向繁盛,它的出现自然是适时的。但是,当下就完全不同了,生活节奏的加速,泡沫文学的大量炮制,还有商品经济的渗透和就业压力的增大,使现在的大学生心理显得格外浮躁。“现在的诱惑太多,学生都很忙,作品是越读越少”[1],而且“学生阅读作品的积极性并不高,文学热情下降”[2],“花费在阅读作品原文上的工夫却少之又少”[3]。即使是研究生也“根本不读作品,不读杂志,全都在读理论”[4]。简直“是可忍孰不可忍”!

鉴于此,我们在上课时就应该特别注重阅读。首先,教师要坚持阅读,喜欢阅读。我总认为自己阅读作品太少,现当代文学那么多作品,我真想每一本都读读。虽然有时读过一遍,但是过后就又记不清楚了;而且重新阅读时会带来新的感受,因此,我非常喜欢再次阅读。其次,教师要善于阅读,着重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的阅读效果,应该是技高一筹。第三,教师要进入阅读角色,同时懂得欣赏,从作品中分析出美感,甚至陶醉在其中。如果作品感动不了教师,却奢想感动学生,那是近乎痴人说梦的。

我想起2003级学生毕业时,有两位同学到我家里,特意给我送了一束她们购置材料且自己动手做的既有鲜花又有绿叶的几束花,她们中的一位是刘雪飞,其毕业论文是我指导的,过来看看我也很自然;另一位自我介绍说:“我叫魏艳娟,老师可能不知道我的名字。我之所以来,是因为您讲的《再别康桥》让我改变了我对诗歌的态度。从小学到中学,我多次学过这首诗,我也会背诵,但我从来没有很好地理解过它,只有您讲过后,我才知道徐志摩的这首诗是如此美丽动人。”原来竟是这样!确实,我给学生讲这首诗的时候,我能进入角色。这首诗短小精悍,所以我一般逐句讲,尤其是讲到高潮处“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时,我说:“悄悄”和“沉默”都是形容词,在正常的汉语语境中是不能作为主语出现的,但诗人却这样做了,而我们却觉得诗人做得很好,即使是错,也错得美丽!其实,诗人没有错,他只不过是将中文欧化了,同学们想想,这两个形容词实际上是英语中的强调句型的简略化,看起来好像是把形容词直接作主语了,其实,我们学过英语的同学却更感到其合理和顺畅。其次是,在这一诗节中,诗人还不忘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一是传统乐器“笙箫”的出现,使诗歌充满了古典的色彩;二是句末“沉默”与下句句首“沉默”的顶真,非常像传统音乐的顶真乐句,比如同样是写爱情题材的乐曲《彩云追月》中的第一乐句与第二乐句之间的旋律上的顶真,非常自然优美,荡气回肠。然后我就给大家唱出了这段乐句的乐谱旋律,在顶真的地方我特意做了个手势强调一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徐志摩的诗歌艺术确实是中西合璧!最近,还有2007级一位叫关冬海的男生打电话来说,他现在给学生上课也讲这首诗,很希望我再给他通过电话再讲一遍,于是我就给他约好时间,绘声绘色、酣畅淋漓地又给他讲了不到一个小时。

另外,建议考试也要与阅读联系起来。第一,试卷可以都设置名作欣赏题,欣赏对象一般都是短小精悍的文学作品,如小小说、短诗和小散文,这道题分值至少是8分,考查学生日常的阅读能力和欣赏水平,平时注重阅读的同学往往会写得激情澎湃,美不胜收;平时不读作品的学生可能只感觉到作品美好,但说不出来如何美好;也可能也不理解,卷子为空白。第二,试卷还可以出比较能体现阅读的填空题,如:

(1)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2)“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这句话出自鲁迅的小说

阅读与考试结合起来的第三种方法就是平时作业,即本文第二部分所谈的小论文部分,这个应该算平时成绩,一般占全部成绩的百分之二十。

二、大小论文坚持要写

近几年我们一直在谈论大学生毕业时需要不需要写毕业论文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根本没有必要提出来。建国以来,大学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本来就一直是存在的,难道说现在的学生比以前的学生笨拙,写不出毕业论文,只能抄袭或者拼凑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按理说,现在学生应该比以前聪明多了,只是我们的课程设置、毕业就业和电子网络与以前不同了,所以才提出来这个低级的问题。据《中国青年报》2013年6月2日国际版第四版刘莉《美国小学生“研究报告”堪比大学生论文》记载:

有不少美国小学给孩子们布置的作文,比较偏重“研究性”的成果汇报,这种“研究报告”的内容和篇幅,有的已经相当于中国大学生的论文,内容之深入、篇幅之长令人惊叹。

这个仅仅是美国小学生的英语阅读与写作课的一份普通的作业。其实,我们知道,美国的小学低年级学生就开始“研究”了,开始写“小论文”了,他们的态度认真,逻辑严谨,所以,他们长大以后就不会再制造一些学术泡沫,当然也不会像我们某些人一样提出试图取消大学生毕业论文的问题。

因此,我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提出两点建议。

一是平常给学生上课时就要提出问题,带着问题上课;如果说老师提不出问题,从不质疑一些现成的结论,那也就谈不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行创新研究。比如我参加工作以来给学生留的作业基本上就都是写一篇小论文,其最低要求就是要有自己的想法,且论之有据。

我在给2000级学生上《现代文学思潮》课时曾经提到曹禺对《雷雨》中的人物设置是费了一番心思的(见拙作《从周馥家族看周朴园原型》,载《现代中文学刊》2010年第6期),当时有位学生叫谷苏乡,她对此很感兴趣,课后便与我谈论这个话题,后来又多次与我讨论,她说她隐隐感觉到《雷雨》中的每一个人物所处的角色都是有所缺失的,我就鼓励她写出来成为一篇作业,也即小论文,到最后写毕业论文时就把此作业写成了一篇大论文,题目就是《〈雷雨〉中人物的角色缺失》,写得非常出色。

二是教师要把课堂中的问题延伸到课外,甚至自己亲自潜入水底,写成下水论文,给学生做出榜样。

2007年,我给一年级学生讲授《中国现代文学》中关于湖畔诗人一节时,学生张盼就提出了一个问题:

湖畔诗人的总体创作特征应该是朱自清于1922年5月18日在杭州为湖畔四诗人所写的《读〈湖畔〉诗集》一文中的一段话:

大体说来,《湖畔》里的作品都带着些清新和缠绵底风格,少年的气分充满在这些作品里。……就诗而论,便只见委婉缠绵的叹息而无激昂慷慨的歌声了……

但是我们所用的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主编)谈到湖畔诗人的创作特征时,却引用了朱自清为汪静之《蕙的风·序》中的话,改头换面为如下的总结:

他们的爱情诗与自然景物诗都带有历史青春期的特色:“赞颂的又只是清新,美丽的自然,而非神秘,伟大的自然;所咏歌的又只是质直,单纯的恋爱,而非缠绵,委曲的恋爱。”

这到底是缠绵?还是非缠绵?

实际上,这个问题我早已发现了,但我一直没有及时解决;虽然关于此问题的论文我已经写了一半了,但是,这次由学生提出来这个问题,我心里特别高兴,当时我就表扬了她。后来,我经过一年多时间的集中突破,将论文写毕,并在2009年第3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发表《汪静之的诗到底缠绵否?——〈惠的风〉的出版运作与各家序言之校读》(此文还被《人大复印资料》2010年第3期全文转载)13000字的论文,在张盼这一届学生2011年毕业的前一年给她们一个满意的交待。类似这样的事情应该说司空见惯,如拙作《重评〈雷雨〉中的周朴园形象》(《文艺争鸣》2010年第24期)、《作为游戏的姿态——再读王安忆〈叔叔的故事〉》(《名作欣赏》2011年第18期)、《就〈鲁迅周作人兄弟失和的情理阐释〉与张学义先生商榷》(《美与时代》2010年第9期)、《〈中国现代文学〉教学的问题意识摭谈》(《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等等。当然,还有一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如最近我给学生讲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我就想到了柔石《为奴隶的母亲》,为什么?因为前者是一个孩子与两位母亲的事情,而后者是两个孩子与一位母亲故事,其中蕴含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我给同学说,我发现了这个有意思的事情,准备写一下,希望大家也积极写一下。

但是,正如钱理群所讲:现在的论文答辩,有的是评委老师过于马虎,成为走过场;或者是答辩者按照老师的要求把论文写成了新“学术八股”文章。[5]所以现在我们纠正起来确实是任重道远,但我们相信,“人间正道是沧桑”,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经过我们深刻反思,痛定思痛,各位同仁一齐努力,《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一定会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基金项目:[ASJY-2013-46]安阳师范学院教学研究项目“《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本文作者为项目主持人。)

注释:

[1]温儒敏:《现代文学基础课教学的几点体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3期,第267页。

[2]袁国兴:《现代文学教学中的“认知”和“能力”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第1期,第291页。

[3]刘勇,李春雨:《现代文学大学课程教学的几项考察及思考》,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3期,第279页。

[4]吴福辉,邵宁宁:《现代文学:学科历史与未来走向——吴福辉先生访谈录》,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第31页。

[5]钱理群:《我存在着,我努力着》,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179页。

上一篇:家乡的黑土地作文下一篇:如何提升护理服务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