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法制教育报告

2024-07-05

中小学生法制教育报告(精选9篇)

1.中小学生法制教育报告 篇一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总目标,助推县委、政府圆满完成我县作为全省首批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县的工作任务,增强中小学生自觉培养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营造我县良好的社会法治环境,县政协社会法制对口协商小组成立专题调研组,先后到实验中学、恒达中学和实验小学三所学校,对我县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情况进行了调研,并与校方负责人、学校教师、家长代表以及部分学生进行了座谈,委员们就此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我县中小学法制教育的现状

目前,全县共有中小学74所(寄宿制学校22所),其中高中3所,单办初中1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6所,小学54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40203人,寄宿学生16172人,占在校生的40.2%。

按照《晋中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要求,我县中小学安全法制课,间周一节,为全年20节,均能开足开齐。我县共有品德法制课专兼职教师200余名,其中兼职教师100余人,法制课全部为兼职教师。

在中小学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中小学德育、政治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力量;另外,从开始各校还向有关单位选派、聘请了法制副校长,20xx年9月,新聘法制副校长43名,主要来自公安、检察、法院和司法局。

二、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让法制教育课程走进中小学是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措施。虽然我县中小学校都能按照教学大纲开设相关的法律课程,但从目前来看,应试教育仍然是适应当前高考制度的主要方式,这种情况客观上制约了学校法制教育的有效开展,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智育轻视德育,重视考试科目忽视非考试科目的现象,如我县中小学开设的品德课程,九年义务教育一共为840节,仅占总课时的8.9%,而安全法制课,九年180节,又仅占总课时的1.9%。课时少,而各学校在举办各类活动时,又缺乏对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因此,利用课堂进行青少年法制教育效果不明显,根本原因还是对青少年法制教育普遍不够重视。

(二)外聘法制副校长授课流于形式。

1、法制副校长在应聘单位的工作职责不明确,往往是应学校要求因事而教,缺乏必要的考核评价机制,工作质量高低、效果好坏无关其痛痒,积极性调动不足。

2、由于法制副校长是外聘人员,授课时局限于自己熟悉的业务或者专长,加之受工作调动影响,缺乏授课的系统性;日常工作中,法制副校长很少参加学校的教研活动,进行专业的教育教学探讨和教学培训,制定不出符合学生身心、年龄的教学计划,教学效果不好,教学针对性不强。

(三)法制教育方式有待改进。

我县中小学开展法制教育,大多采用集中授课的教育方式,除上好法制课、政治课以外,每学期在开学或在结束之时举行一次大型法制讲座或法制报告会,也采取了一些例如征文比赛、法制文艺小节目等形式的活动,但这些措施仅仅局限在校园之中和课堂之上,时间有限,受教范围也很有限。

(四)家庭环境的负面因素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目前,独生子女群体正是求学的时期,可塑性强,正确引导容易树立积极向上的心理,而有些父母教育孩子不够理智,过分的溺爱、迁就,助长了孩子的自私、任性、霸道、缺乏自制力等的行为;单亲家庭环境中的孩子或留守儿童大都缺少父母的关爱,情感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了人格扭曲的隐患。另外,我县寄宿学生较多,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从小就离开父母,远离了对父母的依恋,心理难免会产生失落感,埋下自卑的种子。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步入社会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受上述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县检察部门审查起诉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20xx年为6件8人,20xx年为9件14人,20xx年为3件11人,20xx年1至10月已达11件23人,总体呈上升趋势,而且校园欺凌事件也时有发生,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稳定,成为当前我县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加强中小学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应纳入县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三、建议和意见

(一)提高认识,协调配合,形成合力。

县委、政府要从落实中央“四个全面”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要通过提高我县青少年的法律意识,促进家庭乃至整个社会法律意识的提升,自觉把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律素质的教育与培养,放在推动我县依法治县、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基础性地位。建议县委、政府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校安全法制领导组,明确各职能部门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的职责,既避免重复交叉、浪费人力、物力、时间,又避免互相推诿扯皮,形成各部门协调配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二)加强队伍建设,增强授课实效性。

1、要适时召开由县委政法委、县教科局及法制副校长所在单位参与的联席会议,研究协调处理有关问题。组织法制副校长进行教学研讨和教学培训,使其基本掌握授课技巧,了解青少年学生成长的规律,逐步提高授课的专业化水平。同时,要明确法制副校长在学校的工作职责,把法制副校长在校的工作情况列入所在单位年度综治考评审核内容。

2、要建立科学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使中小学生都能够接受到系统的普法教育。教育部门应会同政法部门,围绕国家教学大纲要求,按不同年龄段编写适应我县县情的法制教育教材,并作为品德教育课予以安排,要适当加大法制教育的课时,使法制思维从小抓起落到实处;法制副校长要根据教学计划,结合教材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授课,从而提高工作的规范性和系统性。

(三)创新法制教育方式,使中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普法教育。

1、为了加强对法制副校长工作和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的推动,也为全县青少年工作职能的相关部门搭建一个资源整合的平台,应由县关工委、县综治办、县文明办、县教科局、县司法局、团县委、县妇联等单位联合组成中小学法制教育宣讲团,通过宣讲团这一载体,使社会、学校、家庭达成对未成年人共同关心、爱护、教育、帮助的统一共识。

2、要探索开展家庭教育活动,普及家教知识、交流家教经验、传授家教方法的多种途径。学校要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针对学生的家长碰到的共性问题,请家教专家、心理学专家为家长讲课,尤其是要重视对家庭不完整和留守孩子的家庭,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走出教育误区,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3、应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广泛采取一些更能从正面引导、反面警示,能触动孩子心灵、入脑入心的措施,以达到好的教育效果。

(1)建议恢复参观少教所等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20xx年,我县各中小学校取消了参观少教所等法制教育基地必要的外出活动,主要是考虑经费的不足和交通安全等多种因素,因此,我们建议政府成立风险保障基金,每年设立一定的资金,专项用于学校安全法制方面的民事赔偿,结合校方责任险,减轻学校、家庭的经济责任,当年未赔付资金滚动到下一年,专款专用;与此同时,县政府应组织公安交警等部门做好相应的安全保障工作。中小学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决定了政府应当承担起主要的责任,由政府负责统筹、扶持、拓宽融资渠道,为中小学法制教育增加经费。各级财政应当把中小学法制教育的.经费纳入到财政预算中予以安排。

(2)目前,我们对青少年采取的法制教育方式较为僵化,学生不容易接受,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而恒达中学采取的办法值得借鉴:他们充分利用学生在这一时期荣誉感强的性格特点,发放“单项习惯之星卡”,在规定时间内,学生积累至一定数量后,更换为“班级最美行为少年卡”,在本学期内,“班级最美行为少年卡”积累至一定数量后,可认定为“校级行为最美少年”,进而有资格获选“三好学生”,效果很好。这种方式,使学生能够时刻亲身实践自己怎样做才是良好的行为习惯,让良好的行为习惯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令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从而在根本上加强了学生文明守纪行为的塑造,对促进学生法制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中小学生法制教育报告 篇二

大学生群体, 一个看似轻松, 事实上却承担巨大压力的群体, 学业、生活、情感、就业多重大山的压迫下,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告急。一个个血淋淋的事实, 在不断警示我们, 要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2000年, 由北师大心理系团总支、学生会倡议, 十多所高校响应, 并经北京市团委、学联批准, 确定每年的5月25日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 目的是呼吁大学生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并以此掀起社会关注心理健康热潮。

目前, 我国高校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已经步入全面发展时期, 已有三分之一的高校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有些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已具备相当的规模和水平。他们开展了许多诸如心理沙龙、心理交流等活动来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必要性, 一批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队伍正在逐渐成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个社会系统工程, 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密切配合起来, 共同努力, 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能够在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3.中小学生法制教育报告 篇三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查报告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2)03-0074-04

为进一步了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更好、更全面地推进此项工作,2011年下半年,我们以宜昌市近20所高中、初中和小学的学生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831份。

一、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人际关系方面

1.部分学生人际交往存在问题

在倾诉对象的调查中,对“你不顺心时”这一问题,选择“向朋友倾诉”的占53.2%,“向父母倾诉”的占25.8%,“向同学倾诉”的占23.2%,“向老师倾诉”的占11.5%,说明在倾诉对象的排序中朋友占首位,父母和同学次之,老师排在最后,这提醒我们需进一步加强师生关系。选择“谁都不找,自己独自承受慢慢缓解”的占26.7%,说明不少学生缺乏人际信任或缺乏心理疏解知识和技能,需要重点关注,防止发展成心理障碍。

在面对“我没有任何知心朋友”这一问题时,回答“是”的占10%,回答“有时”的占8.2%,说明至少有18.2%的学生没有或有时没有知心朋友,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在面对“我愿意对别人讲述我的麻烦”这一问题时,回答“否”的占12%,说明有少部分学生比较闭锁,不能敞开心扉;加上回答“有时”的36%,说明闭锁心理有一定普遍性。

2.师生之间存在信任危机,部分学生存在厌学情绪

对于“所有的老师都认为我能够在学习上做得更好”这一问题,回答“否”的占8%,回答“有的”占36%,二者合起来占44%,说明至少有44%的学生认为全体或部分老师并不相信自己,师生之间存在信任问题。

在面对“我喜欢上学”这一问题时,回答“否”的占11%,回答“有时”的占24%,二者合起来占35%,说明至少有35%的学生不喜欢或有时不喜欢上学,学生对学校存在着恐惧或厌恶的消极情绪。

3.少部分学生与家人存在沟通障碍

在回答“当我遇到麻烦时,我的父母(或监护人)会听我倾诉”这一问题时,回答“否”的占12%,,回答“有时”的占27%,二者合起来占39%,说明近四成学生的父母没有时间或没有兴趣与孩子交流,亲子沟通存在一定问题。

4.逾四分之一学生与同学之间关系不够融洽

在回答“你平时的人际关系”时,选择“与人友善相处,能很快融入集体”的占72.7%,选择“会因某件小事与同学发生争吵”的占9%,选择“不愿与人多交流,独来独往”的占7.3%,选择“与同学在一起,仍感孤独或失落”的占11%,说明有27.3%的学生与同学关系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5.大部分同学能正确处理人际挫折

在回答“当你面对同学或者老师的嘲笑与责备时”,选择 “找他人倾诉”的占23.2%,“不在意一笑了之”的占25.8%,选择“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占28.1%,可见绝大部分能正确应对,但仍有22.4%的学生选择“放在心里很痛苦”,不能积极处理同学和老师的嘲笑与责备,需要教给他们正确的应对方式。

(二)学习方面

1.绝大部分学生积极要求进步

面对“我希望学会高效的学习方法”的问题,回答“是”的占88.8%,回答“有时”的占8%,回答“否”的占3.2%。总的来说,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持有积极的态度,是求上进的,只有极少数学生态度不端正,对学习无兴趣。

2.部分学生压力较大,已引起躯体化反应

在回答“期中期末等大型考试前你感觉”这一问题时,选择“有点紧张”的占64.1%,选择“压力大,睡不着觉”的占7.9%,二者合起来占71.9%,选择“与平常一样”的只有28%,这说明绝大多数同学非常重视大型考试,并引起了较为强烈的生理反应,虽引起不良反应的(睡不着觉)只占极少数,但也要引起重视,加强疏导。

在回答“你的学习压力”这一问题时,“很大,有时失眠”的占6.9%,选择“很大,经常失眠”的占2.1%,二者合起来占9%,说明有少部分人在日常就存在学习压力过大而且已经诱发了一定的躯体化生理反应,需要想办法解决。

3.“学业不佳”排心理困扰首位

在面对“你存在哪些心理困扰”的问题时,选择“学业不佳”的占56.1%,选择“自卑”的占22.5%,选择“人际关系不好”的占12.8%,选择“青春期情感问题困扰”的占11.8%。可见,学习问题在心理问题中仍然占主导地位,也反映出大部分学生都存在一定的学习焦虑,学习心理辅导需求较大。自我意识方面的问题居第二,这也体现了随着学生的不断成长,其自尊意识逐步增强的规律;人际关系问题排位第三;青春期情感问题排第四,这一结论和平时我们对学生的访谈情况基本一致。

结合访谈,我们发现,很多中小学生学习问题的根源在于人际关系和情感方面出现了问题,但没能被学生意识到。这些都说明需要在中小学开展深入细致的心理辅导工作,提升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技能,并认识和接纳自己。

(三)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的看法

1.希望建立心理咨询室并愿意去咨询

在回答“你希望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吗”这一问题时,选择“非常希望”的占33.5%,选择“希望”的占58.1%,选择“不希望”的占8.4%。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同学(91.6%)希望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

在回答“如果你学校有心理咨询室,你有了生活和学习上的心理困惑会去那里求助吗”这一问题时,选择“会”的占71.6%,选择“不会”的占28.4%,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有去咨询的愿望,结合91.6%的学生希望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的结果,可以发现,希望建立心理咨询室的学生中竟有20%的学生不愿意去咨询室,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不少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误解,原因可能是尚有顾虑或并不真正了解心理咨询,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心理咨询知识的宣传和理解。

2.希望学校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回答“你希望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吗”,选择“非常希望”的占41.6%,选择“希望”的占48.1%,选择“不希望”的占10.3%,这说明绝大多数(89.7%)的学生希望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心理健康教育有充分的需求。

在回答“你学校开展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吗”这一问题时,选择“有”的占70.8%,选择“没有”的占 28.4% ,这说明有相当部分中小学未开展任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一步的访谈发现,即使是开设了心理咨询室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还很不充分。

二、几点建议

(一)建立适应中小学生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大力构建心理教育网络系统

4.中小学生教育调查报告 篇四

1.有些学生在家里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都不需要管,长辈们把他们当作宝贝,从来不让他们吃苦,而享受过度宠爱和溺爱的孩子有可能养成掠夺式的生活态度,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得尊重他人、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与他人难以合作等等。到了学校需要自我照顾时,缺乏一定的自立、自理能力。与同学间、师生间的人际关系不协调,甚至一些学生会出现心理障碍等问题。不少家庭急功近利,在孩子教育上重学习、轻品德,还有一些家长受自身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的限制,缺乏对孩子人生观、价值观等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不可能站在别人的立场看待问题,也不会考虑别人的利益和感受,自然谈不上感恩。

2.社会感恩教育缺损。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接触到的卡通、网络、新闻媒体等公共媒介中,只注重经济利益,忽略了对孩子的基础教育。

3.学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与其先治国平天下,不如先修身齐家,因为直观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更好理解。而对于中小学生而言,“爱家、爱父母”也远比“爱祖国、爱人民”实际得多。我班一男生,由于自幼家境困难,父母被迫双双外出打工,无法照看他,8年后,父母接他到城里上学,在他父亲出差,母亲急性阑尾炎住院,需要人照看时,他竟然离家出走20多天,目的是为了报复父母当初没有照看小时侯的他,他现在就是要让父母难受等。像顶撞老师,学生不服家长的管教,要离家出走……这些种情况不仅仅存在于现在的大城市,类似情况在我们农村中小学校的学生身上常有发生。

二、增强农村中小学生感恩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感恩教育:

1引导农村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 。

感恩教育应首先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学校要经常组织全体师生学习感恩的思想,要使学生体会到祖国的博大胸怀、社会的行进脉搏、集体的凝聚力量、父母的艰辛无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感恩意识。

(1)适度的感恩愿望。要引导学生既要知恩图报,但又不能把报恩变成了个人的终生负累,这样容易导致知恩图报的畸形化。要引导大学生拥有正义、文明、健康、向上的感恩认识,做到努力在平时,坚持在平常,奋斗在平凡,关键时刻看品格,生死关头经考验,危难之中见真情。

(2)正确的感恩方式。感恩,不是庸俗的私情义气,而是要在力所能及和社会法律道德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不能因为报恩而付出自己终身的幸福,更不能因为对某些人的感谢而损害了他人或社会公众的利益。知恩图报既可以通过直接的方式,也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报答。

(3)平和的施恩心态。我们既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又要像华罗庚所言“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做到施恩不图报。另外,要感谢帮助自己的人,也要理解不帮助自己的人。不能因求助不得而记恨于心。

2.巧妙激发农村中小学生强烈的感恩情感。

学生们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思想的完善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我们有义务去改善和挽救正在渐渐淡化的道德观念和日益冷漠的心。只有社会中的每一份子都重视起来,我们的和谐社会关系才能建立起来。

(1)作为学生最初教育者的家长们,应该以身作则,从小就培养孩子们的感恩之心,父母是孩子学习的第一榜样。 如果父母常怀感恩之心的方式进行家庭教育,孩子会变得富有爱心、开朗活泼、健康乐观。爱孩子,就要让孩子了解家里的难处、父母的辛劳,从而珍惜眼前拥有的幸福,对父母产生尊敬、爱戴和感激之情。

(2)充分发挥教师的感染作用。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楷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让学生从老师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学会知恩和感恩,决不能口是心非,言行不一。感恩教育讲究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并不是简单的行为习惯养成,也不是严格要求就行,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其次,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一位合格的教师,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中、思想上都要对学生加以关心和引导,但这并不表示教师在生活中担当“保姆”角色。平时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学生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既能锻炼学生做事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能力。

(3) 学校要建立人本生态,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学校不仅应当传授科技知识,还应当注重人文修养,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要适应新时期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的要求,建立一个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高度协调的生态系统,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因为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颗和平的种子。另外,学校感恩教育应尽可能地寓于课堂教学、日常管理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动,潜移默化地受到情感的启迪。

(4)社会要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正面激励学生。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赋予感恩教育的内容,比如儿童喜欢的动画片。在舆论方面正面的`宣传,努力挖掘古今中外名人有关感恩的嘉言懿行,学习革命前辈、英雄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以及搜寻益智育德的成语典故、寓言童话、歌曲、影视等,使这些丰富资源成为感恩教育的生动教材。

3、积极开展丰富的感恩活动,加强感恩教育。

身边的所见所闻让我觉得现在的农村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缺少了最基本的感恩之心,作为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和义务来培养学生的感恩心,于是我在班级里布置了一些小任务:

(1)回报父母养育恩,为父母做一件事,如整理房间、洗碗、给父母捶背、为父母倒茶等,从中体验父母的的艰辛和不易。寻找父母身上让自己感动的东西,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付出。

(2)在班会课中结合社会中的感恩典型事例(这些典型事例都要求由学生自己去寻找)展开讨论,在班级中树立感恩的基本意识。

(3)学会感恩从身边小事做起,寻找身边值得感恩的小事,如对帮助自己的同学感恩,多说谢谢,卫生委员晚自习后,默默无闻为班级关门窗等等,这正是大家值得感恩和学习的鲜活事例。

(4)在周记中回顾和记录自己的感恩心得,发现身边的感恩事件。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对感恩教育的接受程度。

(5)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活动。如征文活动、黑板报出版、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感恩”活动。

另外班级经常有意识地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如篮球、接力等比赛,让学生感受爱和团结的力量,感受互相尊重、谦让、宽容、友好合作的快乐,激发感恩的情感。

三、结语:

5.中学生叛逆教育报告 篇五

一、调查目的随着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今德育工作研究的热点问题。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关系到个体自身的全面发展而且影响着全民族的素质水平与精神文明程度。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环境的优化以增强其社会适应力已成为面向21世纪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初中毕业班学生处于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是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做好初三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不仅能使学生成功的从初中生过渡到高中生而且对于整个中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调查方法和调查结果

我们对洒基镇中心学校初三四个毕业班共205人进行了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根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初中生的叛逆心理情况以及叛逆的相关表现。约有97.4的学生承认自己有叛逆的表现但是75.5的初中生认为自己的叛逆心理处于一般水平通过正面的争吵顶撞或冷战来表现自己的叛逆。有43.7的学生认为出现叛逆心理是很正常的这是人生的必经阶段有49.3的初中生认为叛逆心理的出现是年龄增长的产物。虽然存在叛逆心理但是大多数学生仍认为和父母的关系较好愿意和父母分享自己的事情。

叛逆的主要表现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认为父母或老师讲的话没有道理

2对于父母拿自己和别人比较不耐烦

3认为父母和老师不了解自己

4认为父母和老师只关心自己的学习成绩而不关心自己的生活

5认为父母或老师对自己要求过于苛刻限制自己的自由

三、成因分析

(一)生理因素的影响

进入青春期的初中毕业班学生由于体内激素的作用在身体技能和形体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的大脑发育趋向完善智力提高很快身高和体重迅速增加第二性征开始出现性意识开始觉醒。这些生理变化会使学生产生神秘感非常在意自己在异性的眼中的形象由于世俗文化的牵制和约束而无法表达出来造成情绪困扰出现青春期焦虑如注意力下降情绪起伏明显从而对学习和身体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学习压力影响

升重点中学特有的心理困惑构成的持续的紧张状态也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在学习压力下学生情绪会处于紧张和烦躁的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再加上家长的督促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反感助长学生叛逆的出现。

(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这主要指家庭、学校、社会及其文化等个体以外的客观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由于部分家长对学生的升学期望过高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在调查中发现20.6的学生家长会动手打骂孩子。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恐惧与畏缩的条件作用并持续和泛化以致想通过说谎来讨好家长逃避惩罚其次父母离异重组家庭、工作变动频繁、生活节奏快、生存压力大的现象较普遍这些都使学生收到的关爱和注意不够因此学生希望通过自己的叛逆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重视。

2、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学校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减负不少但临近毕业升学成了家长和学生

最关注的问题。由于一些学生不知将分到哪所中学或因为地域内的学校教学质量一般所以许

多学生都想参加重点中学的单科选拔考试放松的弦一下子紧绷起来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矛

盾冲突学习生活过于紧张学生主动利用业余时间给自己补课此外部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较

差不会与老师、同学进行沟通和协调以上这些因素都使学生压抑、烦躁、紧张、缺乏自信心

缺乏生活的乐趣。

3、社会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随着传媒工具的日益增多各种西方文化的冲击现代科技革命带来的巨大变化等使学

生原有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及行为反应发生改变学生喜欢玩电脑、上网聊天玩游戏机、穿

紧身衣和牛仔裤、唱流行歌曲、看卡通书等而毕业班紧张的学习生活则压抑了这些爱好使他

们觉得生活乏味苦恼。

三、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危害

逆反的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

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湮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进一步发

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在多数情况下逆反心理导致的对父母的反抗其结果都是惩罚了自己这种结果也是对父母的一种伤害。

五、应对方法

1、家庭方面

父母要多与孩子沟通多关心孩子的生活。有65.2的学生愿意和父母分享学校的事但是

却有66.6的学生当自己心情不好时却不告诉父母这就需要父母去主动关心孩子的生活。父

母不要单纯认为孩子不懂事调查显示49.6的学生在与父母吵完架后悔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只

不过不好意思讲出来所以家长应该多了解孩子多理解孩子。

2、学校方面

学校要开设相关的心理辅导课及时疏导学生心理问题据调查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没有接

触过心理辅导。老师也要积极融入学生中因为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学生选择老师作为第一倾

诉对象而学生选择最多的是想自己的朋友倾诉这个比例达到39但是同学都是青少年无法正

确的提供建议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所以老是要加大对学生的甘心力度。

3.学生方面

学生自己要学会感恩多为父母着想有事主动向老师和父母请教正视青春期的叛逆心理

学会习我调节调查中显示有90以上的学生在做一些叛逆的事后都能知道自己是错的所以积

6.大学生实践教育报告 篇六

7月13日早上,我早早起床,准备去乡下旅行。我总是期待着遇见学生,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收获知识和快乐……我的内心充满了兴奋和喜悦。

这次xxxx中学为支教做了很大的准备。每个团队成员将向当地学生展示自己的家政技能和专业,并教会他们良好的技能和实践知识。这将是这次最有意义的事情。

来到xx中学的第一天,我们举行了一个简短的升旗仪式。然后,我们一个个向本地同学介绍自己,重点介绍自己的特长。这是为了让学生对我们感兴趣。之后,我们会更容易交到朋友。

自我介绍后,我们带着旅行来到宿舍,打扫宿舍,自己铺床。我们是10个人的宿舍。住宿一般。虽然没有风扇,但也不太热,因为它在山里,周围有很多大树,吸走了很多热空气。宿舍有独立的卫生间和淋浴房。这样,生活方便多了。

第二天,我们开始正式上课。我们以前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现在换了角色,站在讲台上给学生讲课。很多人都是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在平台上授课。感觉真的很新鲜,但同时又有点压力——担心他们说不好。

这次我是来教音乐的。下午安排上课,连续两节,两个下午。这两天的音乐课,三个老师一起上,每个老师讲的内容都不一样。我想教的是简单音乐的知识,另外两个同学分别教声乐演唱和鼓乐。上课前,我们向学生展示了我们的特殊技能。我吹葫芦丝,一边吹一边用眼睛和他们交流。他们都认真听和看。

节目结束后,我们开始上课。首先我会给同学们讲乐理知识。我给他们讲了最基本的记谱法知识,比如音阶、音符、休止符、符号的简单介绍。我说音阶的时候,他们还能听懂。当我深入谈论音符时,大多数学生不太明白我说的是什么,因为没有音乐基础。我让他们站起来试着唱,发现他们错了或者不会唱,才知道他们没有吸收我说的话。

但让我开心和感动的是,他们虽然听不懂,但还是认真听,尽力听我说。这让学生感到对老师的尊重。教学虽然没有成功的喜悦,但站在讲台上却有喜悦和快乐。

总结一下自己工作的不足:一是缺乏积极的态度,讲课前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了解他们的音乐基础。其次是最重要的不足:缺乏表达,你所知道的知识没有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觉得很难,对听力失去兴趣。还是那句话,准备不够,可以准备一些小游戏,穿插在讲课中,增加课堂趣味性。最后,我缺乏课后与学生的交流,没有给他们带来更多的音乐知识。

从这次演讲中,我意识到做老师很难,做学生喜欢的老师更难。老师不仅要课前备课,还要灵活。他们应该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对课程进行一些调整,不应该完全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进行。如果当时准备的游戏多一点,我就可以在课堂上穿插一些游戏,这样学生就不用那么认真听讲了。

无论如何,在另外两个队友的配合下,教学工作顺利完成。最让我开心的是,我终于实现了小时候当老师的梦想。让我真正感受到了站在讲台上,拿着粉笔,面对着学生讲课的快乐心情。也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了解。我觉得,回到大学,坐在教室里,听课会更认真,因为我知道,这是讲台上的老师最期待的尊重。

没课的时候去听其他组员的,发现课堂气氛活跃的班级都有一个共同点:一是讲课的老师就像是课堂上的综艺主持人,能充分展示自己的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班里同学分组,全班是一个pk先答题,决出胜者。数学,语文,英语课的队友可以让课堂气氛这么活跃。当我听这些课的时候,我感到特别兴奋和激动,我一起加入到课堂气氛中。听完课,我对学生的机智和灵活感到惊讶,对讲师创新的教学方法印象深刻。

事实上,我们只能在课堂上了解一些学生的反应能力或知识水平。如果我们真的想了解一个学生,想知道他们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我们真的需要注意。在业余时间敞开心扉和他们交谈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老师想和学生交朋友,想了解学生,想帮学生解决问题,只要有“诚意”就不难。我们队里的人都很喜欢学生,无论成绩好坏,都想给他们最大的帮助,给他们最多的知识。我们以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往,所以我们赢得了学生的爱。他们心中的小秘密或者生活中的烦恼都会告诉我们,希望我们能给他们建议或者帮助。他们遇到的困难,比如和朋友相处不愉快,不理解父母,早恋,成绩下降等。我们大学生在中学就遇到过这些问题。我们给他们建议,像大哥大姐一样帮他们找解决方案。

这和讲台上教学不一样。讲台上的课都准备好了,演讲前准备好了好的草稿。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我们应该从我们所经历的事情中吸取经验和方法来告诉他们。怎么说,怎么表达也很重要。这就是大学老师通常强调大学生要学习的“沟通能力”。

7.中小学生法制教育报告 篇七

关键词: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认同,幼儿教师

学前教育对个体成长的作用伴随着脑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的长足发展而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 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要求也随之增高并表现出理性化倾向, 反思型、研究型的专业化幼儿教师成为时代的呼唤。然而目前幼儿教师队伍不稳定、幼儿教师恶性流动等问题却给学前教育的进展带来了困难, 这也进一步使以培养幼儿师资为主的职业教育面临空前的挑战, 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 目前学前教育类学生在专业认同方面处于什么状态?我们采用自编问卷对广东大专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大学一、二年级的212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 以探寻造成其职业认同感偏低的原因。本次调查中, 男生2人, 女生210人, 年龄18—23岁, 有效问卷199份, 问卷有效率为93.87%。调查按班级进行团体测试。问卷内容涉及基本信息、专业兴趣、专业压力、求职意向等方面, 答题后回收问卷, 剔除无效问卷, 数据采用SPSS10.0版本软件进行分析。

1. 专业兴趣及原因

问卷题目“你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喜欢程度如何”、“你未来工作时是否愿意从事学前教育专业”分别用以了解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目标, 从“很喜欢”或“很愿意”至“很不喜欢”或“坚决不做”采用5等级划分, 其频数分析见表1。

另外, 我们分别把学生的专业兴趣与学生年级、是否参加过幼儿园见习或实习进行t检验, 没有显著差异;而专业兴趣与生源地及学生高考前的专业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职业目标与年级、是否是见实习、生源地、高考前专业之间均没有差异 (见表2) 。

注:*p<0.05, **p<0.01, 下同。

问卷中“如果你愿意从事本专业, 主要是因为”、“如果你不愿意从事本专业, 主要是因为” (可多选) 两题是用来了解学生喜欢或不喜欢本专业的原因。

我们把每种原因的选择人次进行了统计, 并按照是否是见实习、年级、生源地、高考前专业分别作频数分析, 进行x2检验。在喜欢本专业的原因方面, 四种分类均未有显著差异 (p>0.05) , 喜欢孩子、喜欢做教师、从事本专业很开心是吸引学生从事本专业的主要原因;而在不喜欢本专业的原因方面, 有过实习经验的同学更认为幼儿教师工作太辛苦、待遇差, 二年级的学生此方面体会比一年级的学生深刻, 差异非常显著, 同时这两种原因的选择比例也分别排在第一、二位。另外, 更多来自农村的学生和非幼师专业毕业的学生认为“大学毕业做幼儿教师没面子”, 显著高于来自城市的学生和幼师毕业学生的选择人次;来自农村的学生更倾向于认为幼儿教师对各方面的才能要求太高, 详细结果见表3。

2. 专业压力与压力来源

问卷中探讨学生压力来源的题目共有7个选项, 弹唱跳技能不强、经验不足、幼教知识不丰富分别排在压力来源的前三位 (见表4) 。

3. 职业愿望

问卷题目“你希望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 (可多选) ”提供了8个选项, 了解学生的职业愿望, 其中公立小学、公立幼儿园仍然是多数学生的首选, 详见表5。

4. 分析与思考

4.1 专业兴趣

从调查结果来看, 近一半的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抱“可以接受”的态度, 并没有表示非常明确的专业意向, 表示喜欢或很喜欢的约43%, 只有不足8%的学生表示不喜欢或很不喜欢本专业。这与调查中问及是否愿意从事本专业的工作时所获得的数据 (40%左右表示很愿意或愿意从事本专业, 8%左右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愿意或坚决不愿意从事本专业的工作) 基本一致。可见学生在进入学前教育专业领域时, 并非完全抵触该专业。

这种专业兴趣在一、二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是否经过见习实习影响也不明显。然而从生源地和高考前的专业来看, 城市的学生比农村的学生专业兴趣更强烈, 幼师毕业后进入大专学院本专业学习的学生比高中毕业的学生更喜欢本专业。这两方面的差异, 前者可能是由学前教育在城市更普及、大家对该专业更认可造成的;而后者的差异则说明, 在对学前教育的兴趣方面, 我们能够从经过三年专业教育的幼师学生身上看到明显的效果。

4.2 影响专业兴趣的原因

从问卷中所列举的喜欢本专业的原因来看, 近60%的学生认为自己喜欢孩子, 近一半的学生表示喜欢做教师, 1/3左右的学生承认从事本专业很开心, 本专业容易就业。这对如何开展本专业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启示。我们在教育中可以从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教育工作的趣味性方面来加强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感。然而问卷调查也发现, 在“本专业有前途、有创造性”方面的选择人次却偏低, 全都不足15%。这意味着学生对该专业的认识不够全面、深刻, 有必要开展更加细致而深入的专业教育, 引导学生认识到学前教育事业的朝阳属性和美好前景。

在不喜欢本专业的原因选择中, 约55%曾经见习实习过的学生认为幼儿教师工作太辛苦, 远远高于未实习过学生的选择的25%, 差异非常显著。在此方面, 二年级学生的选择人次也远远高于一年级, 幼师毕业的选择人次高于非幼师毕业的选择人次。从中不难总结出:有过幼儿园实践经验的学生更倾向于认为幼儿教师工作太辛苦。因为二年级学生、幼师毕业学生都已经有过去幼儿园实习的经验。思考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至少有两个方面:一则可能在于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二则说明目前幼儿教师职业的任务和职责越来越多, 使一线教师感觉工作太累, 没有职业成功感, 这也与目前国内对幼儿教师的研究一致 (黄绍文, 2006;陈小异等, 2007) 。

另外值得关注的问题在于, 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幼儿教师待遇差, 实习过的学生、二年级的学生的选择人次分别高于未实习过的学生、一年级学生的选择人次, 差异非常显著。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幼儿教师的生存状态相一致。目前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总体特征是办园模式多元化。广东省自办园体制改革之后, 多数企事业单位的幼儿园被“剥离”,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 某些幼儿园开始追求办园效益最大化, 自负盈亏使幼儿园给幼儿教师的薪酬随市场而浮动, 再加上社会上对幼儿教师社会认可度偏低, 认为只要能带好孩子吃喝拉撒即可, 导致教师待遇不稳定。据2004年对广东、湖南等地幼儿教师抽样调查显示, 城市幼儿教师的收入水平一般比小学教师低20%左右 (彭世华、皮军功, 2006) 。幼儿教师地位低、待遇差、工作苦的状态已经与幼儿师资的培养和发展形成了恶性循环。

4.3 专业压力

本调查中学生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压力较大、与其他行业相似、压力较小的分别约占1/3。而在压力来源中, 有近70%的学生选择了自己的弹唱跳技能不强, 近60%认为自己经验不足, 50%左右认为幼教知识不丰富, 有45%的学生认为教学技能少、幼儿教师责任重也分别带来了压力。随着幼儿教师专业化的呼声越来越高, 人们对幼儿教师的认识早已从能歌善舞型转变为反思科研型, 然而超过2/3的学生仍然觉得弹唱跳技能是自己从事该专业的主要压力之一, 反思其原因, 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对本专业认识不够深刻造成的, 而目前就业形势也有推波助澜之势。有研究者指出, 注重技能的学前教育机构处于低水平的发展阶段 (黄绍文, 2006) , 然而目前幼儿园招聘教师时, 多数都把弹唱跳技能作为筛选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 这又使培养幼儿师资的院校进入了尴尬境地——以就业为导向的师资培养院校何去何从?如何在学前教育专业生源不断下降的压力下 (吕苹, 2004;张雪萍, 2005;蒋建其, 2007) , 更好地把理论与专业技能并重的培养体系充实、完善并成功实施?

4.4 职业愿望

在进行职业愿望的选择时, 46%的学生都选择了公立小学, 41%的人选择了公立幼儿园, 25%左右的人希望能进入公立中学, 而只有9%的人选择了私立幼儿园。可以看出, 虽然只有15%的学生选择了非教育行业的工作, 但多数学生都把公立学校作为自己的首选, 这又将与学生毕业时最终的就业单位形成矛盾:目前广东省的公立幼儿园已经是凤毛麟角, 成为公立小学的教师并非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这再次向我们表明:社会地位、工作待遇等问题已经成为学前教育专业继续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 保障其工作利益, 维持其队伍稳定性, 已经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资培养紧密联为一体。

本研究在调查之初, 我们多次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访谈, 了解他们对于本专业的看法, 以便设计更客观、全面的调查问卷。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专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思想认识问题。然而该问卷未经过效度检验, 调查的范围也不够广泛, 研究中的某些数据和结论不具有普遍性, 因而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完善。但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初步调查来推测我们幼儿师资培养的现状和问题, 进而思考分析幼儿教师地位低、队伍不稳定与师资培养困境之间的恶性循环, 寻找切入问题的对策。

参考文献

[1]黄绍文.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J].学前教育研究, 2006, (6) :48-49.

[2]陈小异等.粤川渝三省市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 2007, (6) :55-58.

[3]彭世华, 皮军功.学前师范教育急需调整发展机制、加强宏观调空[J].学前教育研究, 2006, (2) :17-22.

[4]吕苹.关于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 2004, (5) :50-51.

[5]张雪萍.对武汉市幼师生源质量的分析与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 2005, (11) :33-34.

[6]蒋建其.论政府在幼儿教师专业化进程中的作用[J].早期教育, 2007, (7) :4-6.

[7]唐海燕.农村民办园教师生存状态调查与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 2007, (7-8) :81-84.

[8]徐燕.幼儿教师“恶性流动”原因探析及对策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 2007, (4) :43-44.

8.中小学生法制教育报告 篇八

关键词 小学体育 健康教育 体育氛围

健康是人类关心的话题,而体质健康教育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体育教育工作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小学体质健康教育将承担起培养少年儿童具有科学健康观的责任。近几年来,小学生的耐力、灵敏性、力量、肺活量等体质指标呈下降趋势,肥胖的学生明显增多,近视发病率不降反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不容乐观!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学校体育工作的特点,我校开展了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问卷调查,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1.调查对象:我校3~6年级学生。

2.研究方法:⑴问卷调查法。2010年10月份,发放问卷403份,回收400份,回收率99.25%, 其中有效问卷383份,有效率95.03%;发放教师问卷30份,收回30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无效问卷0份,有效率100%。⑵座谈访问法。⑶数据统计法。⑷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此相关的文献资料4篇,为本文提供理论参考。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学校是体质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学生很多时间在学校里度过,在校教育对学生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是习惯的培养等。从问卷调查分析,教师和学生对体质健康教育的认识比较统一,大多数学生对体质健康的认识上比以往有提高,能关注自己的体质健康。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体质健康教育不重要,获得体质健康知识的渠道窄,认识不深刻,可见我们对健康教育的宣传尚未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2.教师是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重要引路人。教师的引导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发展起重要作用。从问卷调查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主要是在课堂上从教师那儿学来的,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的。小学生自我锻炼、自我培养的意识还没有形成,更没有具备和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学生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有的学生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体育课,这是体育教师要反思的问题。

3.生活习惯和安全常识是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和学生在这一点的认识和理解是一致的。从问卷调查分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个人卫生、饮食、体育锻炼等是构成学生体质健康的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学生有着深远影响。安全常识的学习与掌握关系到学生是否具备应付安全事故的能力,对生活中突发事件发生有良好的预见,对事件发生后的处理有一定心理基础,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

4.学习负担重是学生体质健康的最大“绊脚石”。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分析:升学的压力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学习负担过重,作业量多,睡眠不足、精神压力大。多数学生想参加体育锻炼,但是有的是家长不支持,认为参加体育锻炼占用了过多时间,影响孩子学习成绩,有的是任课教师为了保证学习时间也不支持。课外体育活动、业余训练都面临着很大阻力。

三、建议

1.提高意识,树立健康理念是前提。大多数家长“没有病就是健康”这种传统的健康观仍处于主导地位,这种对体质健康理念的片面理解与大多数家长未能接受系统的体育理念,忽视健康知识的传授和健康意识的培养不够有关。尽管参加运动的人群比例逐步升高,但往往缺乏对运动的正确认识,多数人达不到运动项目所要求的运动时间、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尽管人们已经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但实际行动中往往不到位;尽管有些人经常参加锻炼,但他们往往只注重身体的健康,而忽视了心理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2.家校结合是体质健康的保障。实现“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发展”这一目标仅靠每周几节体育课、每周一节的健康教育课、早操、课间操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而小学生在业余时间参加何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家长。如果家长自身的健康意识和行为失去榜样作用,就很难保证孩子每天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很难用健康知识去指导孩子的行为。“一切围着高考转”“牺牲健康,换取高分”这些只顾眼前利益、没有把健康当回事的思想是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之一。

3.加强相关设施建设,营造氛围。学校要切实为学生着想,从学生健康成长出发,加强体育场地建设、器材配备。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肯动脑筋,根据本校的特点自制一些实用、简单的体育器材。调动学生的创造力,组织、发动学生参与新型体育项目和体育器材的开发,少花钱或不花钱,自己动手丰富学校的体育设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活动空间、氛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9.中小学生法制教育报告 篇九

报告

一、调查的具体事项:

1、调查目的: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农村小学生感恩教育状况,并借此进一步分析农村小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给老师家长一些建议。

2、调查时间:2012年7月5日——7月9日

3、调查区域:潮安县官塘镇**小学

4、调查对象:**小学学生

5、调查内容:在今年7月上旬为期5天的“创新暑期三下乡”活动中,我们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农村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状况,共同探讨了农村小学生感恩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数据分析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12份,有效问卷98份,问卷共15道题,共分为5组:第一组为题1,2,主要是了解小学生相关的一些基本信息;第二组为题12,15,主要是通过小学生平常在学校的行为表现来了解学生对老师的感恩情况;第三组为题3,10,主要是了解小学生与父母之间的沟通状况;第四组为题6,11,13,14,主要是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对他人、社会的感恩状况;第五组为题4,5,7,8,9,主要是了解小学生对父母长辈的感恩状况。

第一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学生中48.45%为男生,51.55%为女生。并且在调查的学生中44.32%在家排行老大,31.96%在家排行最小,7.23%是独生子女,16.49%是其他。

第二组:题12“你会经常对自己的老师表示感谢吗?”55.67%的同学表示会,并每逢教师节的时候都也会送上祝福;23.71%的同学偶尔心血来潮的时候会;15.46%同学不会,只是偶尔会想起老师;5.16%同学表示不会,毕业就会和老师形同陌路。题15,“在路上遇见你的老师,你会主动打招呼吗?”60.82%同学表示不管老师认不认识,都会主动打招呼;34.02%同学表示见到认识的才打招呼;5.16%同学表示会装作没看见,绕道而行。

根据第二组数据分析可知:大部分同学能够尊重自己的老师,对老师怀有感恩之心,但是也有不少同学对老师的感恩处于懵懂期,属于心血来潮型,甚至有极少同学与老师是形同陌路的。而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与农村小学老师的教学方式有关。据我们了解,绝大部分的农村老师年龄都比较高的,并且教学方式比较传统,这导致学生对学习对老师的教学产生了厌恶。农村小学需要一支年轻有活力的师资队伍,让学生接受新思想新观念便于他们能够对教育对老师有新的想法与态度,进而能更好地理解老师尊重老师,对老师怀有更多的感恩之情。

第三组:题3“你与父母的关系更接近下列哪种”,72.16%同学跟家人关系融洽,互相理解;23.71%同学跟家人存在代沟,共同语言比较少;4.13%同学跟家人存在较深的矛盾,极少沟通。题10“如果父母对你的要求太过苛刻,你会怎么办”,7.21%同学会跟父母大吵大闹;83.51%同学会跟父母心平气和地沟通;9.28%同学会不理父母依旧我行我素。根据第三组数据分析可知:大部分同学跟家人的关系不错,彼此能够相互理解。这是一个很好的状况,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但是有部分同学跟家人存在代沟,极少数同学跟家人之间存在严重的问题,交流沟通有一定的障碍。据了解这部分学生的家长大多在外打工或自己经营小本生意与孩子相处的时间较少,建议家长们能多抽时间出来陪陪孩子,有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第四组:题13 “当别人帮助你的时候,你是抱着怎样的心态?” 55.67% 的学生认为应该以其为榜样,帮助更多的人;29.9%的学生则认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10.31%的学生觉得这个世界还是好人多;4.12%的学生则觉得下次有困难时再找他帮忙。题14“当你帮助别人的时候,是否也想别人回报你呢?”9.27%的学生认为当然,要不帮他干嘛;17.53%的学生表示会觉得总不能让自己的辛苦白费吧 ;44.33%的学生则表示有时会,希望自己的乐于助人能换回别人的回报;28.87%的学生从来没有想得到别人的回报。题 6“若要你去参加回报社会的答应但是不参加公益劳动,你会?” 82.47%的学生会答应并且积极参加;9.28% 的学生答应但是不参加;8.25%的学生肯定不答应。题11 “你觉得努力学习的目的是什么?”74.23%的学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回报社会和家人;17.53%的学生只是单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8.24%的学生是因为受到别人的夸奖和羡慕。

根据第四组数据分析可知: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懂得感恩社会感恩他人,并在别人的帮助下和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中学会如何帮助他人,并以此来回报社会和他人的帮助。并且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的有很好的认识。但是,有一小部分同学态度不大明确,对他人对社会的感恩意识较为薄弱,需多与同学老师家人沟通交流,在交流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感恩意识。还有一小部分同学的学习目的也不大明确,他们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或者受到别人的夸奖和羡慕,也不会去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甚至是答应参加却言而无信。这部分学生对感恩意识淡薄,值得引起老师家长重视并予以引导教育。

第五组:题4“家里面有好吃的,你觉得—”,92.78%的学生觉得长辈应该先吃 ;7.22%的学生觉得自己应该先吃。题5“父母如果要求你给他们洗脚或洗头,你觉得这是---”,63.92%的学生认为这是合理要求;13.4%的学生认为这是不合理要求 ;22.68%则看心情而定,保持中立。题7 “父母的生日你记得吗?”,46.39%的学生清楚记得,并知道具体日期 36.08%的学生则表示不大清楚,但大概知道在几月份17.53%的学生完全不知道父母什么时候生日 题 8.“你怎么帮你的父母过父亲节或母亲节?” 38.14% 的学生会买份小礼物送给父母 ;43.3%的学生跟父母说声节日快乐,12.37%的学生心里感激但不知道怎么表达; 5.15%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父亲节或母亲节,还有 1.04% 的学生没有去想过这些事。题9“在家会帮忙做家务吗”?55.67%的学生经常做 38.14%的学生偶尔做一下,6.19的学生则几乎没有。

根据第五组数据分析可知:绝大部分的学生继承和发展了中华传统美德,感恩父母孝敬长辈,好吃的长辈先吃,大部分学生能体会到父母工作辛苦,会做些事帮父母放松让父母开心。在生日、节日等细节上体现了学生关心着自己的父母,并会用自己的方法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这都是一种好的现象。并且大部分学生还会帮父母做家务,以减轻父母的工作量,体贴父母。以此来表示感激父母付出的辛劳。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同学表现出对父母不闻不问,可能是因为在家受到长辈们的宠爱,从小以自我为中心;也有可能是太过于羞涩不知道要怎么表达造成的,无论基于哪种原因都希望能够引起重视。从以上的现象,我们可以联想到,这些现象和长辈对孩子的教育有比较大的关系。现在,很多长辈总是宠溺着孩子,什么都让着孩子,这样很容易让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对长辈产生依赖感,不能更好的独立生活,自立自强。所以,想要孩子的朝好的方向发展,长辈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让孩子更多的学习感恩教育。因为在部分地区,感恩教育还不能很好的传达到,所以,还有极小部分同学,仍未充分理解感恩,仍需学习细心观察周边的人和事,知道别人,特别是父母的辛苦,学会感恩长辈。

三、调查总结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各组问题进行数据分析,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给予以下的建议:

1.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进行感恩教育的好机会,抓住这些契机,让学生了解老师、父母亲为自己成长所付出的艰辛,理解老师、父母亲对自己的期望,送一件自己亲手制作的贺卡;写一篇赞美老师、父母亲的文章;说一句感谢老师、父母亲的心里话;为父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为妈妈洗一次碗,帮忙打扫房间,与父母一起做饭,唱一支歌给

父母听。发奋学习,还老师、父母亲一个心愿——做一名德才兼备的好孩子

2.让孩子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孩子们可能不曾细细体会,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们回忆一下,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是怎样对待你的?都为你做过哪些事?他们是否曾做过下面这些事:放学后或天黑了不见你回家,四处寻找;下雨了,为你送雨伞;下雪了,为你送棉衣;你病了,他们赶忙找医生……当孩子们想到这些事之后,他们就会感觉到亲人的关爱。有的家长认为,爱孩子只要默默地为孩子付出就行了,这种爱虽然很珍贵但却不足取。孩子都不知道你为了养育他付出了怎样的艰辛,不了解你的辛苦怎么会想到感恩。爱就要让孩子知道,让他深刻体会到你的艰难、不易,他们才能想到感激到父母的恩情。不然,他们可能会觉得父母做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轻而易举的,哪里会知道感恩

3.通过影视资料、故事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家长可以带孩子去观看《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千手观音》、《一个也不能少》等影片,学唱《说句心里话》、《白发亲娘》、《父亲》、《常回家看看》、《为了谁》、《烛光里的妈妈》等感恩教育

4.利用主题班会活动,激发学生感恩的热情。学生收集到了有关感恩教育的第一手材料,让他们在班会上把自己的感想和认识说出来,互相交流,互相启示,互相感染,激发学生感恩的热情。组织主题班会,学生在班会中讲“感恩”的历史故事、现实故事;在班会中为父母说一句感恩的话;在班会中朗诵自己或别人写的有关感恩的诗歌、小说、散文等;在班会中表演有关感恩的文艺节目;在班会中讲自己感恩父母、回报父母的具体做法;也可以在班会上组织“感恩的心”演讲比赛等。

通过这些主题班会活动,学生从具体的情景中、典型的事例中去感知理解“感恩”的时代内涵,懂得“感恩”的内容与方式,使学生真正领悟到“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当代中学生必备的道德情操,从而激发学生的感恩热情

5.通过环境的熏陶,坚定学生感恩的思想。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我们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校园氛围、班级氛围,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得到熏陶,坚定感恩的思想。根据班级学生的个性、特长、活动方式,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根据搜寻的有关“感恩”的信息,进行艺术创作,并适时展示。

上一篇:2016年上半年幼儿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及答案下一篇:实训室建设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