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质量改进方案

2024-10-27

医疗质量改进方案(精选6篇)

1.医疗质量改进方案 篇一

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持续改进实施方案

为全面实施卫生部“医疗质量万里行”和继续深化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等活动,进一步强化医疗服务监管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民本卫生、和谐卫生”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强化医疗机构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创建“卫生强市”,打造“生活品质之城”,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

二、组织管理

医院成立《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负责制定《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

三、活动内容

(一)进一步改进质量评价考核体系

完善医院管理评价制度,改进评价方法。运用行业综合评价、同行专家评价和社会公众评价对医疗机构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评价和考核。其中行业综合评价的内容涵盖医疗基础质量、医疗流程质量和医疗终末质量;同行专家评价主要为评估体现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的综合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社会公众评价主要体现社会、群众对医疗质量和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二)加快建立质量信息报告和信息监测预警体系

建立质量信息报告、收集、分析和研判制度,及时发现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实行质量信息的反馈、通报制度,及时消除影响医疗质量的各种因素。

医院健全质量信息监测预警体系。继续实施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监测、细菌耐药情况监测、药物和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医院感染监测等,加强对不良事件、医疗事故和高危环节医疗信息的收集、发现和处理,及时掌握医疗质量动态,建立有效的医疗安全预警系统。继续推行医院医疗服务信息公示制度。

(三)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教育培训体系

充分依托各级各类质控中心和相关医学协会、学会,建立质量管理培训制度,采取案例分析、经验交流、专题讲座研讨等多种方式,开展质量管理培训工作;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建立质量培训的数字化教育平台;培养和选拔一批质量管理骨干,建立一支管理培训的师资队伍,发挥其在全员培训中的主力军作用。同时,要在医疗质量管理实践中,及时总结和推广质量管理的好经验、好做法,树立典型,开展示范教育。

四个体系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在完善自身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同时促进其它体系的完善,实现质量管理的不断改进,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四、重点工作

持续质量改进应抓住重点,围绕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活动的主要内容,本周期活动期间重点开展七方面工作。

(一)贯彻实施《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医院建立健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医疗技术管理档案,对开展的第一类医疗技术进行技术审核,严格管理;做好第二类和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前第三方技术审核的准备和申请工作。建立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对医师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行审核并通过后,方可授予相应的手术权限,并实施动态管理。

(二)推进单病种质量管理和临床路径的实施

运用信息系统,实时监控路径执行情况;对进入路径的患者做好资料统计与分析工作;组织人员定期或不定期的分析路径的依从性并提出改进措施;做好进入路径病种的卫生经济学分析评估;调查并提高路径相关患者及医务人员的满意度。

(三)切实加强重点领域质量管理工作

推进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的实施,加强重点领域的质量控制管理,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与技术规范,继续加大落实的力度。重点抓好以下方面的质量管理工作:

1、全面加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各项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新生儿病房、血液透析室、重症监护室、感染性疾病科、血液科、口腔科、内镜室、手术室、消毒供应中心等重点部门的检查,梳理重点部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消除质量安全隐患,坚决控制重大医院感染事件发生。

2、加强围手术期管理,认真执行各级手术准入制度。建立麻醉操作主治医师负责制、规范麻醉工作流程、做好麻 醉术前充分准备,加强对患者麻醉术中和术后的监护,实施全程的、规范的麻醉复苏监护,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各种麻醉意外和并发症。

实施《手术安全核对表》制度。加强手术医生、麻醉科医生和手术护士间的有效配合与沟通,严格防止手术患者、部位及术式错误的发生,确保手术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

3、贯彻实施《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疗机构要认真落实处方点评制度,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对不合理用药及时予以干预。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严格控制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建立健全毒、麻、精、放等特殊药品的安全管理制度并认真落实。

4、加强临床用血监管,完善血液冷链管理程序,分析重点科室用血情况,促进医疗机构科学用血、合理用血。

5、进一步完善急救体系建设,加强急诊管理,完善急诊服务流程,增强应对急诊、重危病人的处置能力,提高急诊医务人员诊疗技术水平。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实施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是对卫生部“医疗质量万里行”和“医院管理年”活动的进一步深化,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强化医疗机构内涵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和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强化质量意识。

(二)广泛动员,务求实效

全院要周密安排、科学统筹,创新方法,注重实效。各地要以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为抓手,规范医疗行为,以质促建,确保医疗安全。要将活动与日常医疗管理工作密切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三)认真总结,持续改进

全院认真总结经验,针对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改进,要在活动中强化核心制度建设,建立医疗质量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要树立典型,通过示范医院、示范科室的建设、召开现场会等形式,推广医疗质量管理的好经验、好做法,以不断提升医疗质量管理水平,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2.医疗质量改进方案 篇二

1 医疗废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针对医疗废物管理现状, 通过小组定性座谈, 用鱼骨图就我院医疗废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如图1所示:

1.1 医疗废物分类存在的问题

医疗废物分类概念不清, 生活垃圾与医疗垃圾混放;个别医务人员环保意识不强, 用具不符合要求。

1.2 医疗废物运送存在问题

运送人员防护措施不到位, 存在麻痹大意思想, 存放容器过满, 科室数量登记不准确, 无交接记录。

1.3 医疗废物临时存放点存在问题

基本设置不合理, 没有随手关门 (防盗) , 清洁消毒不到位。

1.4 医疗废物转运

转运不及时, 转运人员防护不到位。

2 制定相应的质量改进方案及措施

为制定改进方案, 我们成立了由以院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医疗废物管理领导小组, 成员由总务科、防保科、院感科专职部门的负责人组成, 定期督查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落实, 从上至下管理体系模式达到法制化、规范化、专业化标准。监督小组有权行使奖惩手段, 每月考评, 与科室综合评分及奖金直接挂钩。

2.1 组织学习有关医疗废物管理的国家法规和条例, 开展医院感染事例讨论, 以黑板报宣传等形式开展教育活动, 在全院范围内营造防范医疗垃圾污染的氛围, 并上升到遵守法律法规的高度认识, 履行医疗废物管理职责和权力的重要性, 在全员培训的基础上, 重点对科室领导和科室兼职管理人员及医疗废物回收人员的培训, 旨在通过加强医疗废物管理理论知识培训强化环保意识。从医院感染知识、医疗废物意义与分类、废物警示标志使用意义及一次性医疗废物用品无害化处理等方面, 给予专业性培训和指导, 以考试成绩评定培训质量和效果。每个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均有全院统一的医疗分类收集方法的示意图和文字说明, 盛放医疗废物的每个容器外表面均有禁示标识。严禁将生活垃圾与医疗废物混装, 并使用尼龙扎带封口[2]。医院总务部门提供规范实用、使用方便的脚踏式带盖盛放用具。配置统一标准的医疗废物处置专柜, 配置大小锐器盒、锐器桶以及大小规格的医疗废物袋, 及时分类置放医疗废物。

2.2 制定工作人员防护制度, 监控小组经常督查。对具体从事医疗废物工作的人员进行安全防护教育, 并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 每次运送时需戴口罩、帽子、手套, 穿工作服运送结束后及时洗手, 做好个人防护。定期进行预防接种 (乙肝疫苗) 半年一次健康体检[3]。存放的容器不超过四分之三满;临床兼职管理人员与回收人员交接须履行签字手段, 包装袋要粘贴说明医疗废物种类和数量的标签, 建立登记记录本, 责任到人。登记内空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交接时间, 处置方法、去向[3]。

2.3 争取院领导支持, 说明医疗废物管理重要性, 在原有的基础上, 花最少的钱改善临时存放点的基本设施达到要求。制定医疗废物临时存放点管理制度, 定时开放, 其余时间, 关门加锁。制定临时存放点消毒制度, 每天紫外线灯进行一小时消毒, 转运后进行地面彻底清洁消毒, 并建立登记制度。

2.4 总务部门与医医疗废物处理中心签订合同时应注明转运人员未按规定时间及时转运, 受到处罚, 并上报有关部门。经常与医疗废物处理中心沟通, 配置相应的个人防护措施, 对转运人员加强培训, 说明个人防护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并进行督查。

3 结果

3.1 医护人员及相关人员明确了医疗废物管理的法律法规, 增强了法律意识, 对医疗废物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3.2 掌握了医疗废物的分类, 提高了医务人员执行的依从性, 并能自觉执行分类标准, 改变了随手乱丢垃圾的不良习惯, 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混放现象明显减少。

3.3 专职人员收集医疗废物时, 明确做好个人防护的重要性, 自觉遵守防护原则, 穿戴防护用品, 使用专用工具按指定路线运送医疗废物到临时存放处, 并与病区管理人员做好交接登记, 实行双签名。

3.4 进一步规范了临时存放点的基本设施, 由于领导重视, 对临时存放点进行了改造, 使之达到了规范的要求, 安装防盗门窗, 防止不法之徒偷盗, 危害社会, 质量改进后未发生过医疗废物流失事件。

3.5 实行医疗废物集中处理, 由市卫生局指定医疗废物处置中心集中处理, 并提供规范合格的存放及转运用具, 防止在转运过程中污染周围环境。

3.6 医疗废物管理领导小组每月二次对全院进行质量检查, 从2007年1-6月质量改进前和2007年7-12月质量改进后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显示:改进后医疗废物分类、收集、临时存放及转运等不合格情况比改进前有显著的变化。见下表1。

4 小结

医疗废物实行持续质量改进后, 使医护人员能够自觉执行分类标准, 根据工作流程, 严守操作规程, 并按要求对废物进行分类, 标识、定位放置。避免在操作过程中, 医护人员手持利器来回走动、徒手传递、使用过的针头插回针帽、从而使医护人员职业伤害明显减少[5];另一方面, 减少了医疗废物的产生, 使医院对医疗废物处理费用支出减少, 从而增加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医疗废物流失、泄漏等意外事故所造成的危害, 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为患者提供了环保、安全、舒适的诊疗环境, 在最终达到改善环境绩效的同时也维护了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1]赵静, 王世英.简述医院质量管理新进展[J].中国医院, 2003, (1) :29-32.

[2]顾萍, 袁咏梅.引入PDCA循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 2006.6 (16) :673.

[3][4]姚志清, 叶发明, 张芳.口腔门诊医疗废物的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志, 2006, 6 (16) :671.

3.医疗质量管理持续改进工作方案 篇三

质量管理体系是检验检测质量的保障,提高检验检测管理水平的基础。为了保证检测工作的服务质量,实验室必须建立完善、协调的质量管理体系,并确保其有效运行。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在于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控制、维护和持续改进。实验室建立实施质量体系管理,是确保出具准确有效检验结果和向社会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必要条件;持续改进是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更符合、更适宜和更有效的关键。

1、概念

1.1 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是指按某标准实施实验室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机构、程序、职责、过程和资源等要素形成的一体化的技术和管理系统。

1.2 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是指增强满足要求的能力的一种循环活动。实验室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的目的是提高质量管理体系及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以满足患者和其他相关方日益增长和不断变化的需求与期望。

1.3 质量体系内部审核

质量体系内部审核(简称内审)也称第一方审核,是一个实验室对其自身的质量体系以自查的方式进行的审核,是检查各项质量活动是否按照质量体系要求开展,及时发现存在问题,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使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和改进。

1.4 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是指实验室最高管理层对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管理体系是否适用和持续有效进行检查和评估,以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持续有效性。

1.5 实验室间比对

实验室间比对是指按照预先规定的条件,由两个或多个实验室对相同或类似被测物品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和评价的一种外部质量评估活动。

1.6 能力验证

能力验证是指由权威机构组织的、利用实验室间比对确定检测能力的活动,它是为确定实验室某项特定检测能力及其持续性而进行的一种实验室间比对。

2、医疗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过程

持续改进是包括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改进(action)四个步骤的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循环过程,PDCA循环也称戴明环(Deming Cycle)、戴明轮(Deming Cycle、Deming Wheel)或持续改进螺旋(Continuous Improvement Spiral),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在“计划-执行-检查(Plan-Do-See)”基础上建立的一种质量持续改进模型。通过这四个步骤(PDCA)不停地重复循环而使质量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因此循环是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基本特点。

3、医疗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措施

3.1 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组织

健全的质量管理组织是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科室主任为最高负责人;除此设质量管理组,人员配备合理,职责分明。包括质量监督员、仪器设备管理员、文件资料管理员等,各司其职,可使每个角色在各自的实验室点位上发挥时时、处处的管理监督职能。实验室应根据自身开展各项质量管理活动及检测工作的特点,及时调整质量管理体系中各部门岗位的职责与权限及相互沟通、指令传递的途径。确保质量管理体系内部间的有效协调、制约、促进和有效运行。质量监督员作为体系运行质量控制的第一道防线,其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质量监督员工作在检测第一现场,掌握检测质量的最新动态,了解技术操作环节中的难点,及时发现过程控制中的问题并予以纠正,对连续的检测活动实施有效的质量监督,以确保检测活动规范有效地进行,避免出现不应有的偏差和失误,从而保证检测结果的质量。监督员是实验室的业务骨干,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其监督对象和监督范围为实验室全体人员和从接样到出具检测报告的全过程。监督活动必须到位,才能取得预期结果。仪器设备管理员做好设备的期间核查工作,确保检测仪器设备、量具的可塑源性和稳定性。实验室应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文件资料管理员定期审核所有的体系文件并检查各档案,不断完善实验室内部文件,同时注意追踪、收集、确认、更新外部文件,保证及时应用国家最新版本的检测依据。

3.2 重视致病性微生物实验室的质量管理

致病性微生物实验室在传染病的监测、诊断、预防与控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验室质量管理对个人防护、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而言也至关重要。因此,我们把较为薄弱的致病性微生物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作为重点来抓,从整章建制开始,建立标准操作规程、仪器设备的校准、统一规范原始记录与报告、实验室的功能分区、菌毒种的保管、医疗废弃物的消毒与处理、质量控制与评价等问题,强化质量管理,确保了致病性微生物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从而全面有效地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如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室设有生物危险标识、禁止非工作人员进入等标识。

3.3 不断完善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质量管理档案包括内审、管理评审、质控、计划等相应质量管理活动记录由质量管理组负责,仪器设备档案包括采购供应、年检及维修计划、仪器设备使用说明书、供应商资质等由设备采购供应组负责,人员技术档案包括培训学习记录及证书、上岗证、相关的学术资料等由科研培训组负责。档案的管理不仅仅是建立,更重要的是不断补充新的内容加以更新完善,为此制定严格的管理规章制度,坚持做到完整归档、安全保存、专人保管、专柜存放、注意保密,重要的是做到时时记录、补充完善,时时跟踪检查,使它真正成为活档案,确保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动态性、真实性和实用性。

3.4 人员的培训

科研培训组要组织管理体系文件的宣传,真正明确每个部门、岗位人员的职责,进一步提高职工对质量体系文件的理解和执行能力,强化质量第一的理念,使每一位职工牢牢树立全员参与、人人有责的意识,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规定,开展检验检测工作。特别要重视质量关键岗位人员和新进人员的宣传贯彻和培训,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要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规定的程序,分解任务,责任到人,明确各级岗位人员的职责、工作任务、工作标准和应达到的效果,使每一项工作都能严格按照程序进行,不打折扣,保质保量完成。

3.5 仪器设备的管理

主要包括仪器设备的购置、验收、使用、维护、期间核查、维护、报废等内容。设备检定对分析测试结果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大型设备通常都有较完备检定的计划和程序。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分析检测设备对分析测试结果的影响。如 a)

如果承担分析检测工作的主要仪器设备对环境有特殊要求,并且该要求会对检测结果有重要影响,则环境检测设备的检定就很重要。b)检测结果要可溯源,不仅大型仪器设备需要定期检定,小型设备、标准物质和标准样品都要能溯源到相应的国家标准。

3.6 利用体系内审、外审和管理评审,评价管理体系运行的效果

3.6.1体系内审

通过开展质量体系内部审核,检查体系运行是否符合质量文件和相关标准的要求,对发现的不符合工作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进一步提高质量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

3.6.2 管理评审

实验室最高管理层对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和管理体系是否适用和持续有效进行检查和评估,以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持续有效。根据评审结果调整方针政策和目标解决存在问题,修订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使管理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更加适宜和持续有效运行。

3.6.3外部评审

根据要求,实验室要定期接受外部评审,确认是否按评审准则及质量管理文件要求运行体系。评审组在现场检查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发现实验室的存在问题,对这些问题,实验室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对评审组提出的不符合工作要举一反

三、以点带面进行自查,看看是否还存在类似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制定可行的纠正措施。

3.7 参加能力验证、实验室间比对

参加能力验证、实验室间比对活动,可识别实验室的存在问题。按照有关要求,在能力验证活动中出现不满意结果(离群)的实验室,须依照能力验证活动的要求进行整改。实验室通过寻找和分析出现离群的原因,开展有效的整改,关闭存在问题,促使质量体系得到持续改进。

3.8 日常不符合工作的控制

包括日常质量的监督、检验报告核查、仪器的校准核查和消耗材料的验收核查。影响检测结果的因素通常包括人员、仪器、消耗材料、检验方法、环境条件、管理制度等,针对这些工作环节设置质量监督员,明确监督员的工作方法,对这

些因素进行持续不断的监督, 或者开展不定期的专项监督和重点监督,对于发现的问题提出可行的纠正及纠正措施,并对整改情况实施跟踪验证。

3.9 投诉处理

顾客投诉既可能是对当前服务的不满,也可能是潜在的需求所致。实验室应积极主动地和顾客进行沟通,识别、理解和确定顾客的需求,了解顾客不断变化的要求和期望,找出改进之处,从而促进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客户的声音是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重要推助力。

4、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实例

某实验室质量监督员李工,每天进入实验室后,首先会检查实验室环境、仪器设备及与该检测岗位有关的情况,核实实验条件是否满足检测工作要求,然后再针对性做一些监督管理工作。一天,他发现微量元素检测室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器旁放置了一瓶乙炔气体,而新分配来的小张正在做检测工作,李工马上要求小张停止检测工作,通知后勤人员将该气瓶搬到合适地方妥善存放;接着进行情况调查,原来是送气工送气到实验室时,发现实验室没人,就将气瓶放到该室。李工将调查情况填在质量监督记录表,并提出3个整改要求:1)要求开展岗位人员(包括送气工)安全学习;2)加强特殊工作区域的人员进入限制;3)设立实验气体接收登记本。通过对该不符合工作的整改,消除了安全隐患,教育了新进人员,培训了辅助人员,提高了大家的安全意识,加强了实验室的管理,确保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

5、小结

影响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因素诸多,实验室应加强对运行过程中影响因素的有效控制,并建立日常监督的长效制度,注重关注及寻找制约体系运行的本质与关键控制点,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完善和改进质量活动过程,使质量体系得以持续改进,才能不断提升实验室的整体能力,保证各项质量活动的有效性。检验检测质量保证是医疗质量保证的基础,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对临床诊断至关重要。我们只有不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才能适应不断的变化的外部环境以及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需求,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患者,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 王成彬.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临床检验杂志,2012,1(1):49-52

[2] 苏华, 张秀滨, 万丽葵.坚持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持续改进,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8, 24(6): 596-597

[3] 康玉.如何做好实验室质量体系的持续改进,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0,22(7):643-644

[4] 罗建波, 陈文胜.如何做好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华南预防医学2008,34(6)

[5] 易勇.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控制与持续改进概述, 海南医学, 2011,22(9)

4.医疗质量改进方案 篇四

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是医院的生命线,而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是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的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因而,科室成立质控小组,依据医院总体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制定科室的质量管理和持续改进的方案。

一、科室开展的医疗技术项目:

1、为了科室能够有质有量的完成医疗技术项目任务,必须:(1)科室全体有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意识,认识到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是科室发展的灵魂、是科室管理的同样基本任务。(2)加强科室人员毕业后教育和医学继续教育,抓好专业训练,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把科室打造成学习型的科室(有科室学习记录,每2周1次);(3)坚持以人带科的原则,达到人有专长,重点培训有发展前途的人才,搞好专业技术骨干队伍的建设,培训学科带头人,使专业人才结构保持合理状态(有科室各技能专业组);(4)重视技术发展的配套建设,在开展技术项目的过程中,要注意系统性、科学性和标准化建设,做到技术开展与人才配备、知识储备、设施设备到位、技术操作规范、规章制度健全及工作任务质量评价同步进行;(5)医疗工作中严格把好诊断、治疗、手术、急危重症抢救、开展技术业务水平五个医疗质量关键环节,严格落实十四项核心制度,严防医疗事故和医疗差错的发生,确保医疗安全。(6)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为病人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不仅有好的医疗水平,同样要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深入细致的沟通机制,作好出院病人的随访工作,使病人生理和心理上都得到优良的服务,达到被服务者主观上的满意;(7)在配合医院提升整体形象的同时,切实加强科室的宣传,打造科室品牌,以品牌带动科室的效益。(8)作为科室的整体,门诊质量同样反映科室医疗水平,作为科室窗口,更能体现品牌效应,同时能提高科室病人的收治质量,因而,应加强值诊医生的力量,科主任定期门诊,每个主任和副主任医师以上必须每周一天门诊。

2、各专业组和科室质控小组对医疗技术项目进行统计,对疗效、安全、质量等进行评价,反馈到科室,以期不断改进。

二、病历质量的控制

1、依据医院要求:(1)住院病历及时书写,甲级病历率≥90%,无丙级病历。(2)病历归档及时、完全,在医院100份连号病历抽查中,本科无1份缺号病历。

2、要达到病历质量目标要求,(1)科室学习并落实《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和《上海市医疗机构住院病历书写规范细则》及医院对病历管理的有关规定,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执行。(2)抓好基础质量管理:科室配合医院搞好病历书写得基本功训练,尤其对新毕业的医师,要进行岗前培训教育,规定书写普通病历的时间及份数(住院医师三年内一年至少写住院病历60份。首次病程必须由本院医师完成)。(3)在病历的环节质量上,上级医师结合查房、会诊、病历讨论等过程,对住院医师书写的病历进行检查指导,尤其注意诊断、治疗、用药是否合理正确。严格检查病历记录完成的及时性。(4)住院病例严格按照《上海市住院病历书写质量评估标准》进行考核,尤其是单项否决指标,要加以严格控制。(5)科室质控小组及病历兼职质控人员,负责对运行病历的检查,对不合格病历、病历中存在缺陷或问题者,责令立即修改、补充。(6)科主任、主治医师对下级医师书写的病历记录及时审签。(7)出院病历,按医院规定时限交科主任,科主任审签后,作好每份病历归档登记,有评价、评分,对于低于90分的病历,限期整改。(8)病历归档登记后,与病案室办理交接手续,以免在交接中间环节造成病历丢失。

3、科室质控小组每个月对本科病历书写质量进行一次检查评价,检查结果作为科室职工一项成绩记录,与当月奖金挂钩。三次评分低于90分或出现一次丙级病历者,待岗接受病历书写培训。

三、认真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把好医疗环节质量关。

实行医疗质量责任追究制度。

1、医务人员熟练掌握十二项核心制度(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手术分级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技术准入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并落实在日常医疗行为过程中。

2、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整体落实各项核心制度:(1)首诊负责制度:首诊科室在接待危重、急诊病人时,应根据病情进行病史询问和必要处置,病情需要时应请相关科室会诊,根据会诊情况作进一步处置。(2)三级医师查房制度:住院医师每天查房2次以上,主治医师每天1次,副高以上医师每周2次以上,新住院病人主治医师以上人员48小时要进行查房,查访时应注意查房质量。(3)疑难病例讨论制度:入院3天未确诊的病例全科讨论,全科讨论仍未确诊的及时组织全院会诊,讨论结果应以专页记录于病历中。(4)会诊制度:急会诊10分钟内到位,抢救病例随叫随到,一般会诊24小时内完成,会诊记录应以专页记录于病历中。(5)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危重病人抢救要有主治医师以上人员主持并参与,必要时报告科主任,重大抢救上报医院有关部门。抢救记录用以专页记录于病历中。(6)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根据《上海市手术分级管理规范(试行)》针对本科手术特点,明确相应级别医师作为术者主持施行相应等级手术,跨等级手术有上级医师上台指导。(7)术前讨论和大手术、新开展手术上报审批制度:Ⅱ类及以上手术均应在术前讨论,Ⅱ—Ⅲ类手术由治疗组讨论,Ⅳ类手术全科讨论,疑难、高危、特殊手术、致残手术、新开展的手术须报医务科审批。讨论内容包括诊断、手术适应证、禁忌证、术前准备、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术中可能发生的意外及其应对措施、术后处理等,讨论记录内容记于病历中(8)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患者死亡后应于1周内组织讨论,进行尸检和有病理检查者可待结果报告后再讨论,讨论记录在病历中。(9)值班与交接班制度:值班者应具备执业资格,二线班实行坐班制,值班医师值班期内将患者的病情变化及处理的情况随时记录在病程记录上。急危重病人严格执行床旁交接制度,手术病人、新入院病人和病情发生变化的病人均应进行书面交接班,记录在医生交接班记录本上。(10)查对制度:执行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查对制度包括:临床诊疗、手术、护理、药学、检验、病理、放射等查对制度,确保患者安全。(11)病历书写规范和管理制度:真实、客观,反映病人的真实情况。诊断、鉴别诊断依据充分,检查治疗方案合理。书写清晰、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要有重点、有分析、完整的记录各级医师查房、抢救、讨论等意见,不弄虚作假,上级医师对下级医师书写的病历及时检查修改。(12)分级护理制度:分级标识清楚、明确,护理措施到位。(13)临床用血审核制度:执行临床输血管理规范,有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审签,不许代签。(14)实行医疗技术准入制度:开展的技术项目与医院的功能和任务相一致;开展的技术项目与诊疗科目相一致;技术项目符合伦理学原则;医疗技术和人员资质相一致;新技术有报批和备案手续,新技术档案完整。

3、执行落实核心制度是科室整个临床路径最关键的环节质量的保障,是科室控制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的关键点,上级医师和科主任查房过程中,严密关注核心制度的落实情况,适时予以指明并纠正,具体执行情况在病历中体现。科室质控小组每月评价核心制度落实情况,向科室反馈,进行整改,并落实奖惩,四、质量目标的分解

1、根据医院总体质量目标,分解到本科的有:(1)科室病人的满意率达到98%以上;(2)出入院诊断符合率95%以上,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95%以上;(3)住院抢救成功率84%以上;(4)院内感染发生率

低于8%;(5)特护、一级护理合格率90%以上;(6)开展新技术项目1—2项。

2、要完成科室质量目标,对每一个具体的量化的指标进行分解,以确保每一项目标完成:(1)保证病人的满意率达到98%以上,我们必须了解和做到:①每一个员工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就是进全力为人民服务,牢记病人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的理念。②明确病人(顾客)的明示的要求及潜在的需求是什么?我们的工作不但要满足病人的疾病得到很好的诊断治疗,同时我们还要满足病人其他方面的要求,如:诊疗的环境是否到位等。③每月开展公休座谈会,充分了解病人的意见和要求,作好记录,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提高。④抓好知情同意的工作,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必须履行对患者的告知义务,对患者的病因、病情发展、治疗方案及实施中采用手术、治疗仪器、药物等的目的、方法、预期效果、副作用、患者可能承受的不适以及潜在的危险性等,填写好知情同意书,充分作好医患之间的沟通。⑤抓好医德医风,推行文明用语、端正行为规范、严禁服务忌语;杜绝收受“红包”、礼品、回扣、吃请、乱收费、私自购进和推销药品、器械等;客服服务中“生、冷、硬、顶、推”现象。⑥每月在住院患者和家属中发放满意度调查表,以了解患者及家属的满意程度,不断改进今后的工作。(2)为保证院内感染率小于8%,措施如下:①杜绝滥用抗生素,有针对性的使用抗生素。②按医院规定对病房、治疗室定期紫外线消毒。③科内拒绝收治法定传染病病人。④按医院规定对医疗污物和其他污物分开管理和焚烧。⑤建立院内感染登记并及时上报院感染科。及时分析院感原因,控制院感进一步加重。(3)为保证入院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大于95%,制定如下措施:①对诊断不明的患者动员家属及时完成各项必要的辅助检查。②详细反复询问病史,认真仔细查体,以便对病人进行综合分析,利于诊断治疗。③坚持三级查房制度,充分发挥主任、主治及医师三级医生的作用。④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及市内专家或外援专家会诊,以便及时明确诊断。⑤科内随时根据病人的情况开展疑难病例讨论并作好记录。⑥加强医务人员的业务学习,不断提高对疾病的诊断水平。⑦严格技术准入制度和手术分级制度(4)保证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大于85%,措施如下:①工作五年以上的住院医师值急诊班。②抢救病人时要求主治医师以上乃至科主任在场。③及时充分利用ICU、麻醉科急救设备,并及时请麻醉科插管、ICU医生会诊,协同抢救。④对抢救的病人,医生做好抢救记录,开好医嘱。⑤医护密切配合,维持好保证生命的各种通道的通畅。⑥建立抢救登记本,以便统计分析。(5)为保证特护、一级护理合格率大于90%,规定如下:①特护和一级护理记录文件要字迹清楚工整,内容要全面。②填写的护理记录内容真实、与医嘱相符。③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及时巡视以便得到相应的正确处理。④护士长对记录的材料要及时认真审查,不合格的重写。⑤值班护士应多和家属沟通,以便取得家属的配合。⑥特护和一级护理按医院护理常规执行,不得丢漏项目。(5)督促医生不断学习新知识、新进展,参加新知识学术研讨会,采用请进来的办法,积极开展新技术项目:具体措施见科室医疗技术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

3、科室质控小组和院感控制管理小组每月对科室质量目标及院感控制目标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反馈到科室,找出存在的原因,以适时改进提高,对改进不力者落实奖惩制度。

五、医疗安全目标及防范医疗差错、医疗事故的发生

1、根据医院医疗安全的要求,3年无1起医疗事故发生。科室制定5年无医疗事故目标。

2、明确医疗过程或路径中,存在着发生医疗差错或医疗事故隐患的地方,不加以控制或防范,就会发生医疗纠纷或形成医疗事故,因而,找出医疗差错隐患并加以防范,是防止医疗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

3、易发生医疗差错隐患的环节有:(1)未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造成中间环节脱节,延误救治。(2)病历环节:病史采集不全面;查体不细致、不系统;辅助检查结果未及时追回;住院过程中,病情变化未及时发现,未及时处理;三级查房未按要求进行或上级医师医嘱未执行或执行错误;(3)诊断环节:主要疾病诊断错误,其他疾病诊断遗漏;危重症、疑难疾病3日内诊断不清未请示上级或未及时会诊或组织讨论;辅助检查结果误导,活检组织或手术标本未及时送检或错误报告。(4)治疗环节:用药错误(种类和剂量),药物过敏;合并疾病的禁忌用药;诊疗技术操作失误。(5)抢救环节:未及时诊断丧失抢救时机;诊断错误,抢救方案欠妥;抢救药品或抢救设备准备不全;(6)手术环节:手术适应证不明确;手术对象、部位、术式错误;术中错作误伤重要脏器或大量失血;术后体内遗留器械或纱布、棉片等异物;术者资质问题;跨专业手术;围手术期病人管理不细致。(7)院内感染环节:发生严重的院内感染。(8)诊疗环境、病人防护环节:发生电击、烫伤、坠床等。(9)知情同意或沟通环节:与患者本人或亲属沟通不够造成误解,或各种协议书填写不确切、不细致。(10)医德医风环节:有冷、硬、顶、推现象,收受财物等。

4、防止医疗事故突出预防为主,做到防患于未然。因而,在医疗工作中,(1)时刻保持“临渊履薄”高度警惕性,提高自己法律、法规意识,加强规范、常规的学习。(2)严格执行十四项核心制度,尤其是病历书写规范、三级查房制度、手术分级管理制度、查对制度和技术准入制度。(3)按院感要求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率。(4)做好沟通工作,维护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如实告知患者及亲属,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费用等,实施各种诊疗项目时,认真履行书面知情同意手续,这些手续主要包括:实施各类手术、有创检查、治疗;输注血液或血液制品;实施麻醉;开展的新业务、新技术;临床实验性治疗;术中冰冻切片快速病理检查;实施化疗、放疗、抗痨治疗;尸检;急诊或病情危重,处于抢救状态下,其亲属要求终止治疗、出院、转院等。(5)配合医院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教育和检查活动。搞好科室医德医风建设。

5、科室质控小组严密监测医疗安全隐患的发生,及时反馈信息,在科室交班会上做到日议、周评、月小结,提醒医疗安全存在的隐患,做到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对出现医疗纠纷或投诉者,应当积极调查,并告知投诉的程序。

六、单病种质控和科室前5种病种质量控制

1、按医院要求“脑出血”为神经外科单病种质控项目,控制的目标为“治疗好转率”、“平均住院日”、“诊断符合率”、“平均确诊天数”、“平均费用”。科室做好质控记录,每月进行评价,找出不达标的原因,预期整改

控制指标“治疗好转率”、“平均住院日”、“诊断符合率”、“平均确诊天数”、“平均费用”。

每项指标按3年平均数确定。科室有质控记录,每月进行评价,不达标预期整改。

富不贵只能是土豪,你可以一夜暴富,但是贵气却需要三代以上的培养。孔子说“富而不骄,莫若富而好礼。”

如今我们不缺土豪,但是我们缺少贵族。

高贵是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气与悲悯之怀,高贵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壮志与担当之志

高贵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责任之心。

精神的财富和高贵的内心最能养成性格的高贵,以贵为美,在不知不觉中营造出和气的氛围;以贵为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我们的素质。以贵为尊,在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精神也提升一个境界。

一个心灵高贵的人举手投足间都会透露出优雅的品质,一个道德高贵的社会大街小巷都会留露出和谐的温馨,一个气节高贵的民族一定是让人尊崇膜拜的民族。别让富而不贵成为永久的痛。

分享一段网上流传着改变内心的风水的方法,让我们的内心高贵起来:

喜欢付出,福报就越来越多;喜欢感恩,顺利就越来越多;喜欢助人,贵人就越来越多;喜欢知足,快乐就越来越多;喜欢逃避,失败就越来越多;喜欢分享,朋友就越来越多。

喜欢生气,疾病就越来越多;喜欢施财,富贵就越来越多;喜欢享福,痛苦就越来越多;喜欢学习,智慧就越来越多。

2、—

END

5.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实施方案 篇五

一、基本概念

(一)医疗质量

医疗质量:指在现有医疗技术水平及能力、条件下,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临床诊断及治疗过程中,按照职业道德及诊疗规范要求,给予患者医疗照顾的程度。

医疗质量控制包括医疗指标、规章制度、病历书写质量、培训与考核、医患沟通及知情告知、医疗安全和医疗风险监控六个部分。

(二)质量管理 1.基础质量

是由符合质量要求,满足医疗工作需求的各要素构成,是医疗服务的基础。其要素包括:人员、技术、物资、时间、制度等。2.环节质量

指医疗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又称过程质量。包括:重点部门(急诊科、口腔科、检验科、消毒供应室、医务部门、护理部门、院感管理部门)、重要岗位(急救、发药、门诊)和关键环节(交接班、夜班、节假日、急危重、特检特治、急会诊)。

3.终末质量:指医疗质量管理的最终结果,主要以数据(即诊断质量、治疗质量、工作效率、医院感染等指标)为依据综合评价医疗终末效果的优劣,是评价质量的主要内容。主要统计指标包括:中医疾病诊断准确率、入院证候诊断准确率、入出院疾病诊断准符合率、辨证论治优良率、治愈好转率、入院三日确诊率、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甲级病历率、门诊处方书写合格率、医疗事故发生数、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临床主要诊断、病理诊断符合率、无菌手术切口甲级愈合率、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率、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日、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平均住院日、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率、院内急会诊到位时间、法定传染病报告率、急救物品完好率、急诊留观时间等22项。

二、基本原则

(一)以患者为中心、质量第一

(二)全面质量管理和全程质量控制

(三)标准化(以规章制度和医疗常规为依据)

(四)数据化

三、医疗质量管理控制体系

(一)三级质控

实行医院—职能部门—科室三级质量管理:

第一级:科室质控,主要由科室质控小组完成,质控内容主要是基础质量、环节质量进行自我监控。

第二级:职能部门,主要由医务科、质控办、病案室、护理部、院感科、药学部、设备科等相关职能部门,对制度落实、安全管理进行监管,对重点环节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级:医院,主要由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及其下属的相关委员会每半年对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即召集相关会议进行终末质控。

(二)各级部门职责(要点)1.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

负责制定计划、方案,进行分析、总结。2.相关职能部门

负责计划、方案的督促落实、监督管理,重点进行环节质控。3.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控制小组

科室是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主任是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科室质控小组职责中最主要的有:

1)每科室要制订医疗质量控制计划。2)本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实施方案。3)本科室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4)科室拟开展的中医特色诊疗项目运行。

5)对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进行定期检查,总结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并督促落实。6)运用质量管理方法,持续质量改进。具体要求如下: ①自查运行病历

②检查人员:科主任、质控医师。

③检查表:采用医务科下发的《运行病历质量检查标准》和《终末病历质量检查标准》,根据检查表对病历打分,检查好的表格由科室按月保存。

④自查结果:各科室能自查出的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并立即实施,并对医务科上月检查提出的整改措施落实情况及成效进行评价。⑤各科室将自查结果填写完整。

⑥科室病历自查工作的完成情况将纳入科室医疗质量考核的一部分。4.科室质控医师

科室质控医师,按照病历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科学性、规范性的要求,对本科室病历进行实时、全面的质控,抓好病历质量。5.医务人员

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医务人员的个人行为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其个人素质、医疗技术水平对医疗质量影响较大,是质量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质量控制的基本点。在质控过程中,各级各类人员要首先端正态度,坚持“以患者为中心、质量第一”的原则,认真落实以核心制度为主的各项规章制度,为患者提高安全、高效的服务,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控制的正确实施。

四、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内容

(一)基础质量

基础医疗质量管理是指医院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医院的管理制度、医院环境、设施、医疗设备、业务技术、药品供应、后勤保障、信息方面的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中最基本的一环。1.制度建设:建立健全(1)工作制度、岗位职责;(2)相关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3)医疗流程;(4)医疗质量考核标准。

2.人力资源管理:按照二级甲等中医院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合理设置科室,合理安排人员,做到合理、高效、优质服务,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

3.服务临床:医务科、质控科、病案室、护理部、院感科、药学部等科室要经常性地深入一线,服务一线。

4.改善服务流程,为病人提高安全高效的服务。

(二)环节质量

1.职工自觉履行好岗位职责。每个岗位人员履行好职责是环节质量与安全管理重要一环,自觉履职,自觉接受监督检查。2.抓好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是环节管理的中间环节、关键环节,能及时发现及纠正医疗过程中的质量问题。科主任、护士长是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负责人,要加强对医疗质量与安全关键环节质量与安全管理。3.抓好环节中的重点环节和薄弱环节(1)核心制度和核心条款。

(2)提高病历质量,及时、规范、准确书写,按时归档,妥善保存。减少归档病历的返修率。

(3)做好沟通工作:包括医患沟通工作并做好谈话记录,和科室之间、同事之间的沟通协调。

(4)抓好急诊急救工作,对急诊科应急反应、人员、设备、急救药品等情况随时抽查。(5)抓好值班制度,节假日值班技术力量要保证,做好交接班及报告书写,经常随机抽查(特别是节假日夜班间抽查)在岗位情况。(6)持证上岗,严格执业准入。

(7)抓好中医特色科室、重点科室质量管理,提高诊断、治疗质量。

(三)终末质量 1.临床路径管理:

2.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五、医疗质量控制指标:见附件六

六、考核方法和奖惩制度

(一)科室质量考核

科室质量检查标准共分为临床科室、医技科室、职能科室、辅助科室、输血科、急诊科六个部分。

(二)考核办法

1、根据考核评分标准,医务科、质控办、病案室每月进行一次全院医技科室大检查,总分为100分,90分为基数,考核每高于基数1分奖励科室100元,依次累加,考核每低于于基数1分扣除科室100元,依次累加。

(三)医疗质量控制指标考核

根据医疗质量控制指标,由医务科统计汇总临床科室及相关部门完成情况,按年考核,总指标完成率每下降1%,将责令科室整改。

(四)病历质量考核

1.每月检查病历书写质量,各类检查结果均纳入病历质量管理考核,与当月绩效考核挂钩。(1)运行病历书写质量存在问题实行单项扣款,按“住院病历书写要求的扣分标准执行,每扣1分扣款50元。

(2)归档病历严格按照《终末病历检查标准》执行,分为甲、乙、丙三级,甲级:≥90分;乙级:75--90分;丙级:< 75分。每份病历大于98分不予罚款,98分以下每扣1分按50元罚款,乙级病历罚款600元/份,丙级病历罚款2000元/份。(乙级病历及丙级病历,如与科级质控评分不符,处罚科主任每份病历100元)。

1.优秀病历奖励:每月按甲级病历平均分计算,得分前三名者给予奖励,奖金按当月罚款金额酌情核算。2.优秀病案展评

评选程序:每月病案质量第1名的优秀病案,一年累计后经院病案管理委员会最终评定,分内外科各一名,进行全院展览、出现丙级病历,质控医师扣款50元,科主任扣款500元。

2.归档病历必须达到的基本条件: 所有的医疗文书必须无缺失;各级医生护士必须审查并签字;所有检查报告必须无缺失;病案首页必须填写完整、准确。

特别说明:没达到以上基本条件而送到病案室的病历,查出后视为无效归档,因此延长归档时间者,自行负责,归档超时仍从出院日算起。

本办法自2015年2月1日起执行。

附件1:礼泉县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流程 附件2:礼泉县中医医院科室质量检查标准

附件3:礼泉县中医医院运行病历质量检查标准 附件4:礼泉县中医医院终末病历质量检查标准 附件5:礼泉县中医医院医疗质量控制目标

中医医院

2015月10日

6.高校餐厅服务质量问题及改进方案 篇六

学校餐厅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整个校园的秩序问题。由于高校里面的老师和学生比较多, 所以学校餐厅相对于校外的餐厅来说, 拥有着比较固定的顾客群体。所以通常来说, 校内餐厅的经营状况是比较好的, 利润是可观的。但是衡量餐厅的经营情况, 不能单纯地从餐厅的角度来看, 更要考虑到学生的利益, 即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在我看来, 目前这种情况并没有达到。学校餐厅应注意饭菜质量、价格、服务态度等多方面, 而不要一味地追求价格。

近几年, 餐厅作为学校后勤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管理模式和经营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并且还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目前所普遍采用的管理模式是对外发包招标, 引进社会资本经营学校餐厅。但是, 由于高校餐厅的目标消费群体的特殊性, 承包经营的管理模式也造成了不少高校餐厅的垄断经营, 不仅使得餐厅福利化、服务无偿化的特性不复存在, 还不断暴露出各种新的问题。高校餐厅作为后勤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点所在, 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稳定与发展。

二、高校餐厅存在的问题

(一) 餐厅卫生设施不健全

随着我国教育的迅速发展, 学生数量增加, 很多餐厅都在扩建, 在注重速度的同时很容易会忽视质量问题。如, 学校看重教学质量轻卫生管理, 重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轻卫生基础设施投入, 导致有的学校餐厅陈旧破烂, 面积狭小, 功能布局不合理, 缺间少室, 工艺流程颠倒, 设施简陋, 交叉污染现象严重, 难于保证饮食卫生安全。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就餐, 很容易产生健康安全问题;学校餐厅未取得有效卫生许可证违法从事饮食经营活动, 从业人员未取得健康证上岗;学校在新建、扩建、改建餐厅的选址, 设计未经卫生监督部门预防性审查, 致使餐厅设计不合理, 功能区分不明确, 导致一些新建的餐厅不符合卫生要求。

(二) 餐厅的食品安全隐患众多

食品安全是学校餐厅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可以说它决定着餐厅的命运。很多餐厅在饮食材料、加工渠道、售菜方式上存在很多安全隐患。食品采购把关不严, 采购大宗食品时, 未向生产厂家或批发商索取检验合格证等相关证件, 未按要求建立食品购销台账, 未与食品供应商签定安全责任协议书, 有的加工使用“三无”产品及其他不符合卫生要求或标准的食品及原材料。很多餐厅工作人员贪图便宜, 买进质量不过关的蔬菜和油类制品, 导致现在学生健康问题频发。很多工作人员也并不注意自身的行为习惯和自身卫生, 往往不注意细节, 引发学生食物中毒等社会影响恶劣的事件。

(三) 学校餐厅缺乏专业管理人才, 员工素质偏低

学校餐厅的工作人员往往是随意录用的, 不需要很严格的筛选, 导致他们自身素质比较低, 进而餐厅的整个工作环境也是比较松散无纪律。很多餐厅工作人员对于学生的态度也不好, 并没有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责任。学校也有责任, 未经资质认可, 随意把餐厅承包给社会人员经营, 给内部管理及卫生监督工作带来不便, 尤其是涉及厨房改造、设施投入等出现学校与承包人互相扯皮现象, 导致整改工作落不到实处。

(四) 餐厅的餐饮及服务不尽如人意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主要有:由于物价持续上涨, 饭菜价高、质差、量少, 菜式单一, 使各种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饮食的要求越来越高, 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 传统式的餐饮标准己不能适应师生的需求。餐厅员工不具备相应的技能, 操作水平不高且不规范, 同样的金额打出的饭菜却不一样, 时多时少, 引起师生的不满, 等等。

三、提出意见

第一, 对于饭菜窗口不够用, 学校的餐厅可以增加一些打菜窗口和一些工作人员, 使学生能够尽快吃上一顿热饭。而且, 于对座椅的数量以及实用度和舒适感方面, 餐厅应该对于一些破旧座椅进行修补或者更换, 保持餐厅的整体环境, 为学生们营造一种良好的就餐环境。很多学生都认为餐厅的秩序很混乱, 也从侧面表现出学生的素质还有待提高。

第二, 对于餐厅饭菜的卫生情况, 这是餐厅最重要的一部分。很多同学认为餐具不干净有着较大问题, 这跟餐厅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不认真有着密切联系。餐厅可以新建消毒间, 专门对餐具进行消毒, 餐具清洗间与厨房分开, 并且加强对清洁卫生方面的人员进行培训。餐厅的员工应统一着装, 有固定的就餐餐具和就餐地点。很多同学认为餐厅饭菜价格较贵, 因此餐厅的经营者应该对饭菜的价格做出一定的调整, 不至于给同学造成太大的经济负担。餐厅的菜式较少, 同学们的选择余地不多, 餐厅也应该注意其菜的新鲜程度以及是否达到了营养完善等问题, 应增加餐厅饮餐供应的多样性, 应定期更换饭菜的组合。

第三, 餐厅应强化员工培训, 提高其对于工作的认识。餐厅要有计划、有组织地与校长、总务主任及餐厅承包人进行卫生法律法规和相关卫生知识培训, 使学校充分认识到做好学校餐厅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重要性, 能够真正把加快学校餐厅达标建设, 保证学校食品卫生安全放进重要议事日程, 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政治责任感抓好学校经常性卫生安全管理工作。学校餐厅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 卫生监督机构要不定期对从业人员卫生知识掌握情况和个人卫生保持情况进行抽查, 做到卫生培训经常化, 个人卫生制度化。

第四, 餐厅增加投入, 完善基础设施。学校要调整好与餐厅投资商或承包经营人的关系, 加大资金投入, 增加餐厅面积, 整体改变餐厅管理混乱的状况。卫生行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联合进行检查, 加大执法力度, 对问题严重的餐厅给予严厉的行政处罚。今后对各学校餐厅在新建、扩建项目的从设计到竣工验收必须报卫生监督机构审批。

第五, 要强化法制理念, 加强自身管理。正是因为餐厅与学校对于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法制意识不强, 导致餐厅事故的频频出现。各学校要指定专人负责餐厅卫生管理问题。学校和餐厅必须保证食品安全, 加强管理。

四、结束语

餐馆在校内几乎没有任何竞争, 与校外餐馆的竞争就尤为重要。校内餐馆有其卓越的先天位置优势, 是校外餐馆绝对无法相比的。但经营者往往把这种优势转变成劣势, 因此, 学校餐厅必须认清自己的责任与优势, 本着“顾客第一”的原则, 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并尽可能地降低价格, 或者采取隐形加价的方式, 来使其利益最大化。只有这样, 才能取得餐厅与学校的双赢。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 我国的教育、科技、文化都呈现出上升的势头。近几年, 各高校频频扩招, 使得学校餐厅的服务质量成为了一个关注的焦点。随着学生餐厅进餐人数的增加, 工作量增大, 加之社会很多因素的影响, 很多食品及服务问题时常出现,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校园秩序。本文主要针对高校餐厅现状的研究, 指出了餐厅出现的常规问题, 以及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餐厅,服务质量,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郑丰杰.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其对策[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6.

[2]蒋贤根.对我国学生食堂加强卫生管理的建议[J].中国学校卫生, 2001.

[3]胡斌.学校食堂卫生管理对策[J].中国校医, 2000.

上一篇:活力与梦想演讲稿下一篇:八年级上学期班务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