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法制论文

2024-09-30

小学教师法制论文(精选9篇)

1.小学教师法制论文 篇一

石庄镇高井小学邀请法制副校长进校园进行法制宣讲

为了切实贯彻市局文件精神, 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增强师生的法制安全意识,9月25日下午,石庄镇高井小学特邀法制副校长、石庄镇派出所副所长吴方斌同志来校开展了一次题为《知法、守法、用法,和平、和谐、和美》的法制教育讲座。

吴方斌副校长结合当前全国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的现象和青少年犯罪的案例,给同学们讲解了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给他们扫清了一些法律的误区。他的讲解形象、生动、具体,紧密结合青少年行为中一些现实表现,深入浅出地对孩子们的行为和心理进行了剖析,获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孩子们说:“法制报告会,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航标,给我们的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我们希望多开展些这样的讲座﹗”(张智红)

2.小学教师法制论文 篇二

一、数学教学融入法制教育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开发利用教材, 结合法制教育, 把有关法制知识编入题目中, 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 自然而然地受到法制教育。在教学《认识百分数时, 我出了这样一道题:“临夏市是一个仅有25万人口的县级市, 2012年审结刑事案件61件66人, 其中青少年犯罪12件17人, 青少年犯罪人数占全年犯罪人数的25.8%;2013年审结案件59件62人, 其中青少年犯罪案件13件18人, 青少年犯罪人数占全年犯罪人数的29%。从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你提出了什么问题?”学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问题, 并了解了青少年犯罪人数占全年犯罪人数的比例, 从而认识到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又如:“张叔叔平均每小时能检测150种食品, 他每天工作6小时, 共能检测多少食品?”在解题时, 教师可以向学生渗透食品安全的有关知识, 了解不健康食品对人体的危害。对六年级的学生讲《认识百分数》时, 教师可将征收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计算方法设计成作业题, 融入到学生所学的知识中, 从而对学生进行税法的教育, 让学生从小懂得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偷税漏税都是违法的。在教学《统计》时, 我让学生集中收集身边需要利用法律武器解决的问题, 如:父母虐待孩子;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不遵守交通规则;附近非法开办的网吧;商店出售三无食品等。把这些问题编成统计资料, 这样在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 也就渗透了法制教育, 让学生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教学内容针对法制教育

在六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中, 有一节是“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在讲这部分内容时, 我有意讲有些官员用手中的权力“狸猫换太子”, 用“替换”的方法, 让自己的子女替换别人上大学, 走上犯罪道路的例子, 教育学生要把学到的内容用到正道上, 用到歪门邪道上就会犯罪。在课堂教学中, 有好多内容要求学生做到实事求是。在“平均分”的教学中, 在讲知识的同时教师应教育学生做诚实的人, 以培养学生诚实的品德, 让学生享受到教育的公平。教师可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如在上《节约用水》的实践课时, 让学生就课前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针对我国云南、贵州、甘肃等省的严重干旱, 我教育学生浪费水就是变相犯罪。通过教育, 学生明白了:涓涓细流汇成河, 我们千万不要忽视这一滴水, 节约是美德, 是责任, 更是社会公德的体现, 我们要行动起来, 做一个节约用水的好孩子, 但愿地球上最后一滴水———不会是我们的眼泪。

三、数学游戏涉及法制教育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活动提出这样的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例如, 在进行口算抢答游戏时, 常有个别同学站起来回答, 在不知道答案的情况下盲目抢答, 使游戏无法进行。针对这些现象, 我在讲清游戏规则的同时, 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让学生知道:游戏中的规则就好比国家的法律, 大家在游戏时不遵守规则, 游戏就无法进行。同样, 如果我们不遵守国家各种法律法规, 社会的正常秩序就无法维持。

四、数学实践践行法制教育

任何教育活动只有融科学性、趣味性于一炉, 效果才会显著。为此, 我认为在数学实践活动中适时融入法制教育效果会更好, 这样法制渗透便不局限在课堂, 而是课内外结合, 学玩结合。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可能性》后, 我上了一节“有关概率的基本性质与生活”的实践课, 引导学生通过抽扑克牌、摸球、转盘等游戏认识这些规律, 从而让学生明白, 不论是抽奖, 还是买彩票, 赢的概率都是很小很小的, 一旦上瘾就有可能走向极端, 甚至走上犯罪之路。我教育学生应远离博彩, 同时希望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教育身边的人也要注意, 以免上当受骗。

总之, 加强小学生普法教育, 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 推进依法治国方略, 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重于泰山, 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 也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法制教育不仅需要教师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 采用合适的教育方法、把握恰当的教育时机、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 还需要教师有矢志不渝的信念。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任重而道远。

摘要:在小学各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至关重要, 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 尤其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 加强小学生法制教育刻不容缓。只有学生懂法、学法、用法, 能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才能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为健康成长打好基础。本文就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进行了阐述。

3.走出小学法制教育的误区 篇三

孩子本是天真无邪的,可现在发生如此行为,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思考。这当中,除了深受外部复杂的社会因素影响外,我们学校法制教育本身也存在不少的误区。

一、 误区

1.法制教育方法过于简单

近年来,大多数小学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法制教育,增设了法制课程,聘请了法制副校长,但大多数小学的法制教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且教学方法简单,经常是采取单一灌输的方法进行教学,缺乏直观的教育,缺乏案例教学和课堂的灵活性,法律课成了纯粹的知识讲授课,小学生没有任何积极性可言,因此法制教育收不到好的效果。

2.法制教育流于形式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7条明确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预防犯罪的教育作为法制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结合常见多发的未成年人犯罪,对不同年龄的未成年人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犯罪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虽然社会各界都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但升学率还是家长、社会以至学校自身对教育成果的评判标准。学校为了取得“好成绩”,以满足社会及家长的期望,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只重视教科书规定的知识教育而轻视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忽视了小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导致法制教育没有纳入教学大纲,在课程安排上重视程度不够,法制教育多流于形式。

3.法律知识教学代替法制教育

法制教育是指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形式,使小学生知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培养和提高法律素质,形成良好的守法用法和护法习惯,自觉维护法律权威。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实践仅仅停留在“知法”这一层面上,忽视了对小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法律知识教学不能代替法制教育,知法仅是前提和手段,守法、用法和护法才是法制教育的目的和归宿。

4.忽视小学生法律素质养成教育

法律素质是指个体通过法制环境影响和法制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并按照法律要求自觉地规范自己行为的内在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在法律已经遍布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今天,法律素质已成为个体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然而,一直以来我国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中,法律素质的理论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当前的学校素质教育也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认识上只囿于“法律意识”或“法制观念”的存在,在实践中忽视对小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

二、 出路

教育要为民主法制建设服务,培养大批的民主法治人才和守法、护法公民。无论是从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高度来讲,还是从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工作,走出法制教育误区是刻不容缓的。

1.法制教育形式要多样

小学生对枯燥的法律条文不感兴趣,为此,学校应该注意从小学生年龄特点出发,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增强法制教育的趣味性。为使小学生对法律知识及依法治校的意义有比较清楚、正确、深刻的理解,学校可以采用公开论辩的形式普及法律知识。根据小学生中存在的不同思想、反映和认识,编成若干论题组织正反双方展开论辩,以便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念,使遵章守法观念在小学生的脑海里深深扎根。

比如:可以尝试启发式教学。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小学生思考、分析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运用事实材料、法律规范得出答案;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等活动,对案例进行课堂分析和讨论,让小学生通过观察、评论、角色转换和辩论等方式,从中学到有用的知识。有的学校开展“模拟法庭”活动,效果就很好,它不仅使小学生初步了解了法庭审理的一般程序和有关知识,体会到了法律的公正无私、法庭的神圣庄严,促进小学生法制观念的形成,而且实现了小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目的。再则可以打破课堂的局限,开辟第二课堂,如参观监狱,到法院旁听案件审判,播放法制教育电视片、电影和专题广播,参加普法宣传活动等,让小学生在生活中亲身感受法律的价值。这些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定受小学生欢迎。

2.要有完整的法制教育课程

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之所以没有地位,得不到应有重视,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没有完整的法制教育课程,没有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材。因此,学校要全面贯彻相关规定的要求,加强中小学法制课程建设,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法制教育教学内容,要把法制教育课纳入教学大纲,规定具体的课时安排,争取在学科考试中加入法律知识的内容。司法、教育等部门要根据小学生的不同年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知识结构编写出统一标准、通俗易懂的法制课教材。

要组织力量对任课教师、班主任、法制副校长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和考核,并逐步配备专职法律教师,壮大法制教师队伍,同时,在教学上要与“主科”同等对待,并列入考试范畴。学校应通过家长会等方式使学校和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通过组织家长听取法制宣传讲座、对优秀小学生的宣传、以及由于教育方式不正确而使小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案例分析,使家长了解到家庭普法的重要性,保证这一环节不脱节。

要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章办事,能在校园内形成讲求民主、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自觉维护校规校纪的良好氛围,这是一种强大的隐性课程,它能使置身于其中的全体师生,在潜移默化当中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使法制教育工作事半功倍,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3.学法必须与守法教育相结合

学校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他们学法、懂法,形成认知基础,这固然是必要的,但学法只有与守法相结合,法制教育工作才能落到实处,否则只能流于形式。小学生认知水平相对低下,非常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因受到不法分子的蛊惑走上犯罪的道路。小学生权利意识、自我保护能力很差,不懂得用正确合法的方法保护自己的权利免受不法侵害。因此,在法制教育过程中,各学校要积极引导小学生自觉运用法律武器来解决具体问题。例如,有的学校通过学习《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刑法》,灌输基本法律规范,让小学生初步认识和区分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合法行为,哪些行为是法律、法规禁止的,哪些行为又是法律、法规准许乃至鼓励的,帮助小学生初步形成守法观念和法律信仰。

教学时不但要灌输理论知识,而且应从身边人、身边事上着手分析,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鲜活的日常生活中总结、提炼典型案例,让其自我教育,明辨是非,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地预防和减少小学生违法、犯罪,教育小学生如何应对处理别人的违法、犯罪行为,避免和减轻不必要的伤害,怎样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达到一般预防和维护小学生权利的双重目的。

4.加强小学生法律素质养成教育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培养和发展所有小学生的各种素质。传统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智育和体育是素质教育的几个重要途径,八十年代教育改革增加了美育和劳动教育,九十年代又推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的途径随着社会进步以及科技文化和教育事业本身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完善,九十年代末期“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提出,又为学校素质教育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那就是法律素质教育,这是社会、教育和人的发展的共同要求和必然选择。加强法律素质方面的理论研究,明确法律素质在个体综合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法律素质的基本内涵、层次和养成规律,对完善素质教育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生正处于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初步形成,因此,对其法律素质的教育要以引导为主,注重法律观念的形成、法律情感的培养、科学权利意识的确立,不能急功近利。培养青少年法律素质要注意与学校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相结合,要在潜移默化中对小学生进行法律熏陶。小学生还没有形成更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在培养其法律素质的活动中要抓住典型事例进行宣传,要使小学生更形象、更具体地感受法律的作用、法律对自身权益的重要保障。在培养青少年法律素质的活动中还要注重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有机结合,要注重教师和小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与配合。同时,全社会也应当更多地关注青少年法律素养的教育,对不适宜青少年的社会现象要严格限制,以保障其健康成长。

学校教师应特别对那些曾经有过痛苦经历的或因家庭不幸而存有心理障碍的小学生给予更多更好的关心和爱护,尤其是“学校对有不良行为的小学生应当加强教育、管理,不得歧视”,使他们能够在良好的文化环境中健康的成长,使他们对不良文化现象的抵御能力和免疫力不断加强,从而减少社会犯罪,促进社会安定。

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应该是一项长期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在平时教育中加以重视,并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深化、细化道德法制教育。

(参考文献本刊略)

4.小学教师法制论文 篇四

——新民小学举行法制安全教育讲座

7月1日早上,新民小学特邀县城关派出所警务人员举行了“法制进校园,安全伴我行”知讲座识。全校600多名师生聆听了讲座。

讲座内容从人们身边的事例入手,结合法律法规,深入浅出,生动易懂。对同学们提出了六点建议:珍惜学习机会;提高鉴别能力;谨慎交朋友;切莫虚荣攀比;增强防范意识;掌握自救本领。

5.学校教师法制征文 篇五

科学发展”主题征文

语文法制教育之我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振兴中华的希望。目前我国中小学在校生数达到2.4亿之多,做好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工作,对未来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摆在我们每个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下面谈谈本人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几点做法与同仁共勉:

一、以德为先,率先学法

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依法治教是一种必然。知 法、学法、懂法、守法、维法、护法是依法治教的基础。教师的教育法律素养就是教师的教育法知识、教育法观念、对教育法遵守、维护行为的综合特征。因此在学习了《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自律。在此基础上又

自学了《教师法制教育读本》,了解了我国其他法律法规常识,为课堂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独具“法眼 ” 解读课本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一种现实、可操作而有实效的途径。需要我们教师能够 “法眼”解读文本,结合课文内容合理渗透法制教育。

(一)在阅读中进行法制教育

纵观中学语文课本,不乏可利用资源。比如学《斑羚飞度》,对学生进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宣传;学习《散步》了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相关内容;学习《俗世情人》进行《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法法》的教育;在学习《智取生辰纲》一课时,联系实际进行法制教育,明确这

里的“智取”实属“抢劫”。当然要让学生明白,他们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英雄”,是历史的产物。

这种在阅读中的法制教学,会让学生从自身的实际考虑,自觉增强法制意识。

(二)在学生的写作中进行法制教育

习作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它既是个体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也是个体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在习作教学中引入法制事件,诱发学生思考、分析、比较、反思、议论、总结,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还可以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

在《我和网络》的作文教学中,我们谈了网络带给我们的利弊。互联网为青少年查询信息创建了便捷的渠道,增强青少年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独立能力。同时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少的:

在心理上的利己主义思想;在道德上不诚实的品质;在行为上容易受到有害思想的腐蚀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谈到这些,自然而然也谈到了目前越来越严重的网络犯罪类型:

危害国家安全;妨害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实施侵财性犯罪;侵犯他人人身、民主权利;窃取泄露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实施黑客攻击等

通过这次学习,提高了学生自我防范意识,树立了文明上网的信念。

(三)利用活动课进行法制教育

语文课本中不乏内容生动传神的作品,比如 学习课文《苏珊·安东尼》时,我在班里举办了一次“模拟法庭”的语文活动,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件“班级悬案”进行法庭审判和辩护。要求有原、被告双方和主审法官,有申诉状和辩护辞,有法庭陈述和法庭辩护,有证人、证据、证物,有最终的法官判决等等。学生个

个情绪高涨、参与积极,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锻炼了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也对法庭审判有了更为形象而直观的印象,法制意识自然大为增强。

(四)利用“课前三分钟演讲”进行法制教育

每节语文课前,都会有一位同学讲述身边所见所闻。有的讲国家时事;也有的说国际赛事。其中有一位男生对吉林电视台《说实在的》《真情女帮办》等栏目的故事津津乐道:有为赡养老人兄弟反目的;有因第三者插足导致婚姻危机的;甚至因土地归属权父子断交的;还有因离婚后子女抚养费唇枪舌剑的……这些故事颇受同学的欢迎。于是我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及时地进行了法制宣传。让学生了解了《农村土地承包法》《婚姻法》,强化了学生的法律意识,提升了学生的法制观念。

6.小学法制教育讲座 篇六

为了加强学生法制观念,增强法制意识,翟家庄小学近日邀请梅溪派出所李警官为全校师生作了一场生动的法制讲座。李警官从当前我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活动的基本情况,当前我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的主要特点,我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这三个方面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生受益匪浅。最后,李警官真诚地希望同学: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刻苦学习,团结友爱;在家做个好孩子,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遵纪守法,坚持正义,并祝所有同学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是学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点。这所称的不良行为是违德、违纪、违法等越轨行为。越轨行为的发展轨迹,往往是从轻微越轨发展到严重越轨即犯罪。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需要研究产生这些不良行为的多种因素,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防止不良行为发展成犯罪行为,这是我们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对策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一、了解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阶段特点

我国未成年人常见的不良行为,主要是打架、旷课、离家出走、酗酒、吸烟、不良交友、轻微违法犯罪等。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实际上是一些不良习惯从轻到重的不断强化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的早期就能有效地加以遏制,不使其向不良行为方面发展,就能够达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目的。我国学者对于未成年人的行为问题也有很多分类研究。如把中小学生的问题行为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过失型、品德不良型、攻击型和压抑型。专家研究表明,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的问题行为的类型也不同:

儿童期(6—11岁),过失型问题行为最多,占77.5%,主要表现为:违反纪律或一般的行为规范,如打架骂人、恶作剧、说谎、逃课等,这些行为多带有偶发性、情境性和盲目性。其他依次为品德不良型占12.9%,压抑型占6.4%,攻击型占3.2%;

少年期(12—14岁)品德不良型占第一位,为38%,主要表现为:违反纪律道德规范,如偷盗、欺骗、斗殴、浪荡等,具有经常性、倾向性和有意性,还可能有集团性。其次是过失型占27.5%,攻击型占27.2%。(主要表现为:对特定的对象采取对抗、报复和迁怒等行为,一般带有公开性和发泄性。这种类型基本属于或深或浅的情绪性格问题),压抑型占7.3%;

青年初期(15—17岁)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继续增多,占48.4%,其次是压抑型,占27.2%。主要表现为对学习和学校活动逃避或退缩,悲观消沉,一般带有隐蔽性和持续性。这是属于比较深刻的情绪性格问题。攻击型占13.8%,过失型占10.6%。

青年期(18岁以后)品德不良型问题行为继续增多,占64.2%,过失型和压抑型并列第二,各占14.3%,攻击型占7.2%。

这些研究、分析为我们有针对性地做好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工作提供了生理和心理上的依据。上述可见,随着未成年人年龄的增长,品德不良型问题呈上升趋势,而品德不良则有可能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上述类型分析中,12—14岁是攻击行为的高发期,这也是值得注意的。有关研究认为:习惯性的攻击行为可用来解释和预测犯罪行为;儿童产生攻击行为的年龄越小,未来发展成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可能性越高;而在各种情境中都出现攻击行为的儿童将来更可能发展成为反社会行为和行为偏差的人。据报道,在北方某大城市的在校学生中,有50%以上的学生有过被校内同学或校外学生敲诈、勒索、抢劫、欺侮和其他滋扰的经历。

一般来说,人的行为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呈现阶段性。特别是个体行为的发展还存在着所谓的“关键期”,也就是说在某一阶段中,某一特定的行为最容易形成,在这一阶段以前或错过了这一时期以后就比较难以形成。可以说,在校未成年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的“关键期”。因此,学校的预防犯

罪工作,应掌握未成年人个体行为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抓住未成年人成长的各个阶段的有利时机,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行为习惯,预防和减少不良行为。

二、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

厌学,是指学生厌恶学习或学业的心理。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可以说,厌学是所有未成年人不良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旷课等不良行为只是厌学心理的外在表现。以学习为主的未成年人的严重厌学后患无穷,这是我们必须重视的。

厌学心态是一种消极的学业和学习价值观的表现。厌学的原因很多,如学习困难、课业负担重、家长期望过高等,但主要的是由错误的学业和学习认识如“读书无用”、“学而无望”等所致。由此,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应该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解决学习动机问题。虽然这个话题对于学校来说是老生常谈,但是,如果不能解决厌学背后的“价值观”的问题,单纯的说教在如此残酷的升学竞争面前,显得太苍白无力了。很多学校的教师公开地宣传“上高中就是为了上大学”。这些极现实的说法,虽有一定道理,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负担和学业压力就太大了。他们的前途只有一个——上大学,所以,当有相当数量的学生预感到升高中无希望、上大学不可能时,就会泄气,认为前途渺茫,对学习也就没有兴趣了。在这种情况下,还要硬着头皮上课、补课、考试、排名次,学习真成了无边的苦海。他们的厌学是很自然的了。一些学生的厌学达到一定的程度,为逃避学校的学习生活,轻则旷课逃学,重则中途离开学校,也就是辍学。厌学不仅导致学业失败而且还会造成学生无心上学,不求上进的消极心态,并将持续影响一生。学校教育要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还要从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上加以突破,把学生培养成多方面的人才。

三、注意未成年人的同伴关系,防止他们不良交友

一般地说,进入初中以后阶段的未成年人,他们的“自我意识”、“成人感”都有所强化,他们和同学可以有说不完的话,但对父母或老师却感到无话可说。他们更乐于和同龄人交往,寻找志趣相投的伙伴,而交往的范围也会逐渐扩大。有调查表明,中学时期是一个人交友愿望最强和交友最多的时期。对于中学生,同学和同龄伙伴的影响已经超过了成人对他们的影响。一份问卷调查表明:当初中生受委屈时,有46%的学生习惯于闷在心里;38%的学生爱告诉好朋友,而愿意告诉父母、教师的只占6%—13%(年级不同有区别)。

四、关心学习不良和有不良行为的学生

学习不良,是学习困难、学习障碍等的统称。因其主要特征是学习成绩差,故学习不良的学生被称为“差生”。在所有中小学学业失败现象中,学习不良或学习成绩差是大量存在的现象,初中尤甚。从整体情况调查看,全国小学生学习不良的比例约为20%左右,初中学习不良学生的比例在25%以上。学校教育中出现学生成绩的分化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但由于现实学校应试教育的现状,思想教育的缺陷以及社会上消极因素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和诱惑,学生一旦学习不良,便有可能产生消极厌学的态度,有些品德不良的学生便有可能发生越轨行为,从“单差”变为“双差”。因此学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应把学生由学习不良可能会导致的问题作为切入点,这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本身有益,而且还可以防止厌学、逃学,并进而预防违法犯罪。当前学校对于学习不良和有不良行为的学生的教育应当加强,应当重视和改善对这一部分学生管理教育的方式方法。

第一,学校、教师应当增强教育、挽救所谓“差生”的责任感。这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贯彻以素质教育为基点的教育思想,克服“重优轻差”的倾向,为全体学生的身心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提供均等的条件。改变一味追求升学率,只注意“尖子”,忽视、放弃“差生”的教育现状。特别是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的教育处理,不要动辄停课、粗暴训斥或冷嘲热讽。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对后进学生的教育方法至关重要。值得重视的是,有些学生因为学习成绩差而受到教师的冷落,进而影响了学习积极性,产生了厌学情绪,最终成为“差生”。这说明教师的态度对于学生的情绪是有很大影响的。未成年人都有一种“向师性”,他们不仅把

教师当做模仿的榜样,而且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评价。当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喜爱和信任时,就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并在这满足中激发出上进的力量和信心。反之,一个经常遭到教师冷落、批评的学生,他们会因周围环境对他的否定和排斥而产生自卑感、怨恨和敌对等情绪,甚至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这种情绪下的学生是很容易产生不良行为的。

第二,学校、教师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特别是对那些经常旷课的学生,应给予最大的关注。因为,学生旷课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学校生活的逃避行为,这种逃避实际上是学生出现了某种问题的预警:学生可能因为学习负担太重而厌学并逃离课堂,可能在社会上交上了什么不良伙伴,可能迷上了游戏厅等地方,可能做错了什么事或有了什么违规行为害怕惩罚而逃避。事实上学生的旷课问题又最容易引发不良行为,甚至导致违法犯罪等严重的社会问题。调查表明,发生逃学行为的高峰年龄是14到16岁,这也正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高峰期。所以学校、教师和家长都应当十分重视学生旷课的问题,应当弄清楚其中的原因,而不能因为他们是差生就不闻不问,甚至于习以为常。学校应当高度重视学生厌学有可能导致旷课逃学,由旷课逃学便极有可能发展到辍学这一现实。而流失生、辍学生犯罪的情况是相当严重的。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把旷课列为未年成人不良行为之首,是足以说明这类问题的严重性与危害性的。

7.小学教师法制论文 篇七

1 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的主体

所谓教育的主体, 是指教育的组织实施者和对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产生重要影响的组织或个体。 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的组织或个体众多, 这些组织或个体都可以被称为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的主体。 在对这些主体进行归类整理后, 笔者认为能产生重要影响的主体主要有国家、政府部门、学校、学生以及学生家庭。 地方政府部门与国家在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和所预期目标有所不同, 但都是代表公共权力对学校教育提供保障和对教育过程与结果进行监管, 具有较多相同性, 可合并为一类主体;同样, 学生和学生家庭对教育活动的要求和对教育的预期基本相同, 也可合并为一类。 因此, 笔者认为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的主要主体为国家、 学校和个人 (受教育者及其家庭) 。

国家是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的主体, 既体现在国家制定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方针政策、要求学校按政策组织实施教育活动并对教育的效果进行监督, 也表现在国家为教育活动提供多钱、物质以及人员的保障。 学校是农村法制教育的直接组织实施者, 在国家的政策之下如何具体开展法制教育活动, 国家提供的教育资源怎样在教育活动中使用, 主动权掌握在学校手中。 个人是农村法制教育的核心主体, 也是直接受益主体, 通过法制教育活动增长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 在法制教育过程中, 学生并非单纯地被动地接受法律知识教育, 他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选择也对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效果的实现有关键性作用。

人是经济的动物, 每个人天性都要追求自己的利益。 以社会个体的视角, 每个人首先都是自利的, 然后才可能想到他人利益。 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出发点。 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与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活动不同, 它不会直接给各主体带来经济效益, 但它会吸纳和消耗社会和个人的物质与时间等各种投入产生成本, 也会影响各主体的将来的收益。 各主体在参与这个教育活动时都不可避免地会为自己进行经济计算。因此, 可以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来分析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各主体的行为选择是可行的。

2 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成本分析

所谓成本, 最初是指企业为投入生产活动而购买的全部生产要素的货币支出。 现代经济学依不同标准, 将成本区分为总成本与平均成本、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等许多类型。 无论从哪种成本类型出发, 在“经济人假设”这一前提下, 我们做出任何选择前都要进行成本分析。

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成本首先表现为教育政策方针的确立成本, 它是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政策调研、论证、制定和颁行所耗费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总和。 我国的教育政策由中央国家机关和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并颁行。 现行的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性文件是中宣部、教育部、司法部和全国普法办于2007 年联合颁布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 在颁布文件之前, 国家首先对在农村中小学开展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调查研究, 然后成立起草小组起草文件, 在起草过程中, 要对文件的内容作细致的分析论证并对实施的结果做出合理预测, 最后由相关的部委讨论通过并颁布实施。 这个过程需要耗费许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 已经颁行的教育政策不可能一成不变, 它必须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以及政策实施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及时做出调整。 这一过程同样也耗费不少成本。

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成本最直接表现为制度运行成本, 也就是教育活动实施和教育效果监督评价所耗费的成本。 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活动的直接参加者是学校和学生, 因而他们也是制度运行成本的主要支付者。 学校要有效地组织法制教育教学, 首先需要能够胜任法制课程教学的教师, 但是目前的中小学这类教师十分缺乏, 农村中小学校更是如此。 农村中小学需要引进新的教师或者对现有的教师进行法制课程教学的系统培训后才能有效开展法制教育, 这对许多中小学校来说是一笔高昂的成本。 除物质成本之外, 学校还须支出时间成本。 在应试教育模式之下, 学校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而且非常宝贵, 将宝贵的时间用于法制教育教学, 多数学校都不情愿这样做。 此外, 开展法制教育还需要组织编写或从他处订购相关教材, 同样要支付成本。 学生为法制教育支出的成本主要是时间成本。 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学习压力较重, 学生花时间学习法律知识, 学习其它课程的时间必然会相应地减少一些。

机会成本也许才是成本的本质。 机会成本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成本, 它不是实际支出的费用, 而是失去的收益。 例如一个拥有200 万元人民币的资本, 将这些资本投资办服装厂一年可得到40 万元收益, 而在市场风险等条件相等的情况下, 用这些资本投资其它产业一年最高能获得100 万元收益, 则这个人投资服装厂的机会成本为100 万元。 从事一项活动的机会成本与实际收益差额越小越好, 当差额为零时, 达到最佳状态。 国家和个人将时间与金钱投入到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当中, 也会有机会成本。 若国家认为将大量的财政支出用于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政策的制定修改与实施之中将产生的收益不如将这些财政支出用于科学教育、科技发明、文化建设等事业的收益大, 国家就不会对其投入大量的财政支出。 当学校发现认真开展法制教育耗费了有限的教育资源, 所产生的收益远不及于将这些资源用于升学考试科目所产生的收益, 学校当然就不会认真地开展法制教育。 同样, 学生和学生家庭认识到学习法律知识收益甚少, 也不会花功夫去学习法律知识。

3 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收益分析

教育的收益是通过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给社会、学校、学生本人以及学生家庭带来各种有益效果, 广义的教育收益不仅包括经济收益, 还包括政治收益、社会收益和伦理收益等方面。 我们根据收益是否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 可以分为货币收益与其它收益。 与职业技能培训类教育不同, 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法律素养但不能直接提高职业技能, 受教育者不能因此获得较高层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因而也基本上不可能通过接受这种教育快速提升他们获取报酬。 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收益更多地以其它收益的形式表现出来。

国家的重要任务是为全社会谋福祉, 国家投资在农村中小学开展法制教育, 追求的也是其带来的社会收益。 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可以区分为直接收益与间接收益。 直接收益集中体现在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是提高市场效益的重要因素和可以减少某些社会成本两个方面。 法制教育增加公民的法律知识、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 让公民在参与经济活动过程中守法经营, 在权利遭受侵害时通过法律来维权。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它的建立与运行以具备一定法律素养的经营者为前提。 在我国广大农村, 法治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城市。 农村中小学学生中不少人将留在农村或在接受高等教育后回到农村支持农村建设, 这些人将是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接受有效的法制教育能帮助他们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 加速农村市场的建成。 同时, 经营者的法律素养越高, 市场的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品质也会更加明显, 产生的纠纷也会减少, 用来救济的社会和个人成本也会相对减少。 农村中小学法制教育的间接收益主要表现其可以增加受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与公共事务参与能力, 能够促进农村法治建设步伐和“管理民主”目标的实现。

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是一个比较单纯的文化传承机构, 但在经济发展大潮的冲击之下, 现代学校已成为一个具有多重性质的文化机构。 它在兼顾社会与个人的利益之下追求自己的利益。 如今的农村中小学也受到了功利主义思潮的冲击, 学校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都功利化了。 学校与教育者不是看不见法制教育对社会的价值, 只是相对于自身的经济利益而言, 这种价值离自己过于遥远。 在应试教育模式之下, 学校的首先任务是提高升学率。 升学率高的学校可以从政府部门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 也能得到大量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在生源流动更为自由的今天, 升学率高的学校还可获得更多学生与学生家庭的青睐, 从学生身上获得更多物质回报。 法制教育不属于应试教育的升学考试必须考查的内容, 有效开展法制教育不仅不能提高升学率, 还很可能因法制教育占用了其它学科教育的教学资源与教育时间而导致升学率下降。 这样, 学校会因为重视法制教育从政府部门和学生两边损失经济利益, 法制教育带来的是负收益。 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排斥法制教育符合“经济人”的理性选择。

学校功利化的同时, 学生与学生家庭也功利化了。 在应试教育模式之下, 学生与他们的家庭关心的是考试成绩与成绩的名次。 接受法制教育为未来的人生发展有一定的帮助, 但这种收益比较遥远, 收益的大小也难以确定。 如此, 学生必然选择用绝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认真学习升学考试课程, 争取获得好的名次, 争取进入一所好的中学考上一所好的大学, 最终谋求一份好的职业。 在学生和学生家庭来看, 法制教育对他们产生的是零收益甚至是负收益。 因此, 学生很自然地排斥法制教育, 学生家庭也不允许学生将过多的时间花费在学习法律知识之上。

4 结论

国家要求在农村中小学全面有效地开展法制教育, 籍此来提高农村中小学生的法律素养, 推进农村法治化的进程, 也为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但是, 作为法制教育直接实施者的学校与作为法制教育主体受众的个体不约而同地选择拒绝法制教育, 对国家的政策要求阳奉阴违或应付了事, 原因在应试教育模式之下法制教育之价值不能得到正确的评价。 学校与个人投入成本开展法制教育, 给他们带来极可能不是收益而是损失。 要实现在农村中小学全面有效开展法制教育,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改变现有的教育评价机制, 将应试教育改革成素质教育, 或者至少是将法律知识纳入考试的范围。

参考文献

[1]喻学林.当代中国德育:多元利益主体教育博弈的“牺牲品”—学校道德教育现状的经济学解读[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 (1) .

[2]叶国平, 吴高平.我国农村法治教育现状的经济分析[J].特区经济, 2008 (9) .

[3]张善超, 李宝庆.法治教育融入中小学课程设计的途径与特色[J].教育探索, 2015 (11) .

[4]夏丹波.中小学独立开设法治教育课构想[J].人民论坛, 2015 (8) .

[5]张冉.践行法治: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及对我国的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 2015 (9) .

8.中小学课堂渗透法制教育拾零 篇八

关键词:渗透;旁敲侧击;旁征博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12-0084-02

国家《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下称《纲要》)要求“中小学法制教育要以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为主”,引文表述为“有机渗透”,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法制教育方法的表达,要求将相关法律法规融合到教学工作中,与教师教学的内容有机结合为一体。这里使用的是渗透的比喻意项,即“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而最终与其融合为一。因此,如何化渗透于无形,就涉及到教学过程中渗透的方法,它对此尤其重要。另外,《纲要》之所以要表述为“中小学法制教育要以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不直接表述为:中小学要进行法制教育。因为这样表述的结果会导致中小学法制教育更加呆板、表面和程序化,从而达不到促进中小学生学习、了解一定法律基础知识的效果。所以,《纲要》的表述指明了对中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一种路径和方法,也是一种路径和方法的指导,这里就将其命名为有机渗透。

在讨论小学6年级数学课堂渗透法制教育方法之前,必须先弄清楚关键词“渗透”的意义,同时也是本文以小学6年级数学课堂渗透法制教育为例对此进行探索的开端,其目的在于拾掇几种渗透方法,以为引玉之砖,期待更多、更好的渗透法制教育的方法出现。

一般而言,在6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普遍都比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6年级学生渗透法制教育的方法与低年级学生就有所不同。低年级学生自我意识不强,对老师和长辈的教育比较听从;教师在课堂进行法制教育时,注重简单易懂图文表达,明白晓畅的语言引导、告知即可。6年级学生则不然,有一定的自我意识,不听从老师、长辈教育和叛逆的情况经常出现;教师在课堂进行法制教育时,既可以旁敲侧击的方法引导,也可以采取旁征博引的方法对其加以解释和说明。

一、旁敲侧击的引导

旁敲侧击的方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找准适当的教学点切入点,从课堂教学的侧面和法制教育的正面,采取设疑、质疑、引导等多种方法,激活学生对相关法规的求知欲望后,再对此加以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的引导和教育,从而达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目标。

在今天的语境中,旁敲侧击在汉语主要指“比喻说话、写文章不从正面直接说明,而从侧面曲折表达”的意思,本文也由此而引入这一引导法制教育的方法。在使用旁敲侧击这一方法引导6年级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过程中,法制教育是正面,属于课堂教学的辅助部分;课堂教学是侧面,属于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从侧面曲折表达的结果就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师旁敲侧击的引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法制教育,这就是《纲要》用“渗透”一词真正的目的。它拒绝那种条规缕析的教育。换句话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要用旁敲侧击的方法渗透法制教育,不要直接用法律法规的条条框框去教育学生,否则,引起学生的反感,法制教育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为此,教师在课堂进行法制教育时,将学生关注的焦点导向法律法规涉及到的地方就成为教师选择的方法。在这一导向过程中,教师不宜直接切入法制教育的内容,应该旁敲侧击地将学生的注意引到课堂涉及的法律法规方面来,进行简明扼要的讲解,以此实现法制教育的目的。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旁敲侧击的引导方式多种多样,这里以人教版第11册3单元例4为例。题干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丹顶鹤,2001年全世界约有200只,我国占其中的14,其他国家约有多少只?教师可以在讲解例题的时候使用旁敲侧击的方法参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就可以进行该法相关内容的讲解了。这是在“击”的过程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重要性。

二、旁征博引的解释说明

旁征博引的方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试探并找出学生的兴趣点,以此为基础进行横向的知识拓展,以法律知识为连线架设课堂内容和相关法律知识之间的桥梁,从而达到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法制教育的目的。

在使用旁征博引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引导之前,教师得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内容相关方面的知识储备,为课堂的讲解提供素材;在进行教学时,授课教師立足教学内容,将所涉及的法律知识与课堂教学的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巧妙地融入法制教育的内容,以此完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始终要立足课堂教学这一主体,在课堂教学的侧面,也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拓展的相关知识面去寻找出与相关法规的架设点,以此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求知欲望,再顺利成章地对此进行简明扼要的讲述,从而完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目的。

在上文的例子中,引导学生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重要性之后,可以对此进一步深入拓展。告诉学生国家之所以要立法对野生动物进行保护,是因为这些野生动物是频危动物、数量稀少、种类珍稀等,《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8条规定“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猎捕或者破坏”。

三、认真总结、广泛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只要细心、广泛地进行思想、知识方面的链接、拓展和迁移,找准切入点之后,可以在数学课堂上进行的法制教育是很丰富的,进行的法律法规教育涉及的范围同样也是非常广泛的。

中小学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法制教育,自然就成为对中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所选择的一种有效途径。如果渗透的方法巧妙适当,它给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对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功不可没,同时还是普法教育的一种绝佳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在不同的地区,同一地区不同的学校,同一学校不同的年级、班级,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科渗透的方法都不一样,但万变不离其宗,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还是可以有效促进中小学法制教育的。

参考文献:

[1]霍健康:《坚持育人为本,加强法制教育》,贵州省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课题组:《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第1-2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7月,第1215页.

9.小学法制安全教育教案 篇九

注意交通安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各种交通信号、标志和标志线的作用。

2、使学生知道有关的交通法规。

3、使学生懂得应该自觉遵守交通。重点难点:

1、各种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的作用。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2、有关的交通法规。这是重点。教学方法:

识记法、情景模拟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1、运用电脑播放一组“因违章而造成重大交通事故”的新闻。(让学生认识到违章的后果,使学生带着一种无比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的情境。同时也受到深刻的教育,懂得注意交通安全是多么重要,增强交通安全意识。)

2、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引导学生清楚是因为违 章而造成的),那么你们在生活当中知道哪些交通法规和认识了哪些交通标志呢?他们的作用及意义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重点介绍这些内容。(引出本课的重点与难点,着重讲述)

二、学习各种交通标志(重点、难点)

1、请学生拿出事先做好的各种标志卡片,在课堂上展示、介绍,并说出这些标志所代表的意义、作用。⑴互相向同桌介绍。⑵全班学生自由交流。⑶请学生到讲台上介绍。

注:这样使学生在有效的空间上自由交流,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同时感性上有了一些认识,使这一节课的学习显得轻松、愉快,而且有助于学生加深认识。

2、学习日记。

(1)

出示讨论题:

a.根据刘岩日记的内容,找出并确认她在日记中,所提到的各种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b.说一说这些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各自的作用。(2)展示考察日记。(声、形、动画同时展示)(3)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小组讨论。

(4)集体交流(边交流,电脑一边展示日记中提到的各种交通信号、标志、标线及其作用)

3、触类旁通学习其它的交通标志。(1)电脑展示各种交通标志。

(2)有的电脑展示,有的请同学说后再展示。

(3)引入:这些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是为了保证车辆和行人的安全。我们要不要听他们指挥呢?(回答要),但我们还要听谁指挥?(交通警察、同时出示文中交通警察的图片)

4、小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要想做到交通安全,一要听从交通警察的指挥,一要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和识记各种交通信号、标志和标线的图案,理解它们代表的意义,按照它们的要求去做。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车辆行人各行其道、各守其则,我们的生命财产才能得到保证,交通才会有秩序。

5、引言:为了保证交通安全,除了上边这些必要交通技术措施外,国家还用法律的形式,制定了一些强制性的规定,这些规定的全称叫做《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简称“交通法规”。

三、学习“交通法规”一段文章。

1、指导学生阅读后,告诉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是国家于1988年8月1日施行的,是全国统一的交通秩序管理的基本法规。它不仅是小学生的行为规范所要求的,而且对公民都具有约束力。法规的内容十分全面和详细,在这里我们仅就与我们有关的部分摘录,供同学们了解和学习。

2、叫学生边读边议。

(1)国家为什么要制定这些法律条款?

2)制定这些条款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不这样做会产生什么后果? 让学生要据亲身体验,或者听到、看到的事例,踊跃发言,畅谈制定这些条例的道理。

3、利用电脑展示插图,启发学生说出每幅图的内容,使他们懂得哪些行为是应该学习和遵守的。

四、模似从学校到书店的活动,其中设置了许多“关卡”,让学生实践。

五、总结:

通过 “注意交通安全”一课的学习,使我们又学到了许多有用的知识。我们不仅认识了交通标志,而且还能从法律的高度去理解交通法规的意义。交通安全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事情。为了他人和自已的安全,我们一刻也不能忽视。我们不仅自己要自觉遵守交通法规,还要向家长和你熟悉的人进行宣传,使大家共同来维护良好的交通秩序。(边播放音乐)

法律就在我身边

一、教材分析:

生活中处处有规则,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着眼,认识什么是规则,重点指导学生认识规则的重要性和普遍性,从而树立规则意识。通过观察和实践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及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建立规则的概念,认识规则的普遍性。知道社会规则是人们说话、做事的标准;初步树立规则意识,开始将“小学生守则”等规则内化。;

2、能力目标:通过身边最贴切的事例,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必要性,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规则,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到生活离不开规则,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重点: 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设想付诸实施。

四、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运用合作学习方法,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法律。

五、课前准备:

调查表调查(主要内容见调查表 “规则在哪里”),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找规则”的活动。

六、教学过程:

(一)、学校里的规则

1、生活观察

师:出示图片看了想一想这样才能玩得更快乐,你们有什么感想?(生自由发言)引发课题:生活中处处有规则

2、结合互动平台学生交流了解学校的其他规则。(1)师:生说说学校应不应该有规则?

(2)生出示调查表,展示在学校里找到的规则。

师:正是有了这些规则,我们的学习和安全才能得到保障,我们的学校才会秩序井然。课前小朋友们对学校的规则进行了调查,现在你们知道学校有哪些规则?(3)正反事例说明规则的重要性。

师:有规则,我们的课堂、我们的学校是什么样?如果没有规则,我们的课堂、学校又将会是什么样?(生自由发言)

3、小组探究

(1)提问学生:规则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着这么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有关部门为了保证我们正常的学习,指定了我们每个小学生都必须遵守的规则,那就是《小学生守则》。那我们就看看《小学生守则》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和规则?(师出示《小学生守则》,生快速阅读)

(2)师: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看看这些图片中的行为符合《小学生守则》中的那些规定? 说一说图片的内容和小学生守则中的哪些规则有关。

(3)结合平时的学习生活,说说我们该如何按照规则的要求去做?

(二)、生活中的规则

1、师:通过刚才的交流,孩子们知道了学校有规则,那么在我们的学校生活以外的生活里也需要规则吗?(生回答)

师:你们知道生活中有哪些规则?你们又是从哪里知道这些规则的?

2、生展示调查表。

师:有的同学是从报纸、杂志和网上收集的资料,有的同学是自己经过实地调查找到的规则。通过这样的活动,你们不仅找到了你们想要的规则,还学会了怎样去调查,怎样去搜集资料,学会了如何去学习,孩子们真能干!

3、小结法治之声:家有家规,校有校纪,生活中处处有规则。

人人做到遵守规则,安全又序快乐更多

4、实践园地

(1)师:同学们希望我们身边的人都遵守规则,社会上是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规则,并且能够遵守这些规则呢?

(2)那么请各小组研究一下,如何帮助身边的人共同增强规则意识。

(三)、总结

规则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说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也正是有了规则的约束,我们的游戏、比赛才能顺利进行,我们的学校才会秩序井然,我们的社会才会安定昌盛。让我们大家都遵守生活中的规则吧!

板书设计:

生 活 中 处 处 有 规 则

学校规则:

小学生规范

小学生守则

校规

课堂常规

生活规则:

交通规则

家规等

规则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人人做到遵守规则,安全又序快乐更多

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教学目的:(1)懂得生命的珍贵,知道一些常用的求生、救生(自救、求救、救人)方法,知道常用的一些应急电话。

(2)学会判断紧急情况的能力;提高紧急情况下自我保护的能力;发展学生的 交流、合作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书面及口头表述能力,模仿、创造能力。教学重点、难点:生存能力教育(永不放弃生的希望)教学方法:情境体验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一个生命都会给许多人带来快乐和幸福。每一条生命都是珍贵的。生命是人们享受一切权利的基础,是创造有意义人生的前提。

板书标题:

一、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二)讲授新课

1、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生命,人生的一切无从谈起,创造有意义的人生,必须有生命这个基本载体。只有有了生命,你才能享受权利、履行义务,才能奉献他人和社会。活动一:读一读 想一想,奥斯特洛夫斯基为什么呼喊“生命之火万岁”?(生命、健康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板书:生命是人们享受一切权利的基础,是创造有意义人生的前提

活动二: 谈一谈,请你向大家介绍自己生活中的快乐与幸福、体会生命的美好。、板书:生命充满了无限的欢乐。

当然,生命中也会有一些烦恼、困难和痛苦,这是正常的。欢乐和痛苦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生活。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生。

板书:正确认识生活中的苦和乐,才能体会到生命的美好。活动三:算一算,想一想

板书:生命是短暂的、不可重复的,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讨论:人生命的可贵还体现在哪些方面?(让学生讨论回答,教师适当点拨)资料:

生命的价值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小男孩,常常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笑而不答。一天,院长交给男孩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拿这块石头到市场上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无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第二天,男孩拿着石头蹲在市场的角落,有不少好奇的人对他的石头感兴趣,而且价格越出越高。回到院内,男孩兴奋地向院长报告,院长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卖。在黄金市场上,有人出比昨天高 10 倍的价格来买这块石头。最后,院长叫孩子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上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价又涨了 10 倍,更因为男孩怎么都不肯卖,竟被大家传为“稀世珍宝”。男孩兴冲冲捧着石头回到孤儿院,把这一切讲给院长听,并问为什么会这样。院长没有笑,望着孩子慢慢说道:“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大大提高了它的价值,竟被传为稀世珍宝。你不也像一块石头吗?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价值。”

生命是短暂的,生命是不可重复的,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因此,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也是最宝贵的。

2、珍惜爱护我们的生命(板书)(1)学会依法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权

师:国家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大家对相关法律了解多少?

(引导学生学习相关链接的法律知识)

因此,我们要学习法律知识,明确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学会依法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2)增强自我保护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1页第一段)

板书: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无论遇到怎样的危机和挫折,都不能轻易放弃生存的希望

学生讨论:学会求生的方法

出现地震时的情况,发生火灾时的情况,遭遇持刀抢劫的紧急情况,家中煤气泄露的紧急情况„„我们该怎么办呢?(指导学生讨论回答)(阅读教材P12页—相关链接:生活中的自我保护)社会生活安全常识

在你外出时,最好能做到下列几点:

告诉父母自己去哪里,大约何时回来,与谁在一起,联系方法是什么。尽可能结伴而行。

单独外出要走灯光明亮的大道,不抄近道,不走小路。

夜晚单独外出,要带手电筒等物品,万一被袭击,可用手电照射歹徒面部。不搭乘陌生人的顺路车。

乘公共汽车,尽量靠近司机和售票员。

3、爱护尊重他人的生命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特的,都是无可取代的,是受法律保护的。因此,我们在珍惜保护自己的生命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当他人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应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板书:爱护尊重他人的生命,当他人生命遭遇困境需要帮助时,应尽自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

走近法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公民。

二、教学方式

制作多媒体课件用于教学;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举例,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法律。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请大家阅读一则案例。

有一位父亲因为离婚把怨气发泄在了儿子身上,他经常打骂儿子,有时还不让孩子上学,可他却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还理直气壮地说:“孩子是我的,我有权这样做。”

教师:你是否赞同这位父亲的说法?为什么?

学生1:不赞同,因为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学生2:不赞同,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家庭保护规定: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

学生3:不赞同,因为这位父亲不懂得:未成年人有依法受教育权利,父母不得虐待未成年人,否则要受到法律相应的制裁。他这一说法体现了不懂法、不知法。

教师:是啊,在现实学生活中,一些人对法律的无知和法律观念的淡薄,导致了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因此我们要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维护法律的尊严,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律。

(二)新课新学:

感受法律的尊严(板书)

第一框走进法律(板书)

活动

一、“方”“圆”大赛──无规矩不成方圆

教师:请两位同学到黑板前,分别徒手和用尺子、圆规画一个方、一个圆。

教师:同学们观察比较他们的画有什么差异?

学生:第一名同学画得不是很好,因为他是徒手画的,第二位同学画得要好些,因为他用尺子和圆规画得。

教师:这种差异用中国的哪句古训可以说明呢?

学生:无规矩不成方圆

第一目:我们身边的规则

教师:什么是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呢?社会生活为什么必须要有规矩呢?

学生: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所有社会成员都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社会生活必须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的,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人们在社会中活动的目的、动机往往各不相同,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人们各行其是,社会生活就会混乱不堪,就会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所以,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社会生活离不开规矩、规则。

1.生活中规则有很多种,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板书)

活动

二、齐心协力

教师:请小组同学齐心协力,共同寻找生活中的规则(同学们从自身经历或直接感受到的有关衣、食、住、行、学习等方面),并想象没有了这些规则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学生1:在学校自觉遵守班规校纪,按时到校,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

学生2:在公共汽车上主动给抱小孩的妇女或老人让座。

学生3:遵守交通法规,不攀折花草树木,不践踏草坪。

学生4:如果没有规则的话,每个人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那么社会就会混乱不堪。

„„

教师:由此可见,规则是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保障,是自由的前提。

与法同行

教学目的: 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教学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社会各方面的保护和帮助还要通过未成年人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教师和社会不可能时时刻刻呵护着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只有自己长本事,才能有效防范来自社会生活中的侵权侵害。所以,在加强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保护的同时,未成年人尤其是未成年中学生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自律,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 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则十分必要。

二、主要内容

(一)你对法律知多少:

1、说出你所知道的有关青少年的法律法规的名称。《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请你举例说说哪些是未成年人不能做的事情

旷课、夜不归宿,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携带管制刀具等等。

为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分别做出了一些禁止性规定,小学生不应当违反这些规定。要自觉做到:不逃学、不进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看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书刊、录象,不侵害其他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教学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教学过程:

(一)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

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逐渐增强。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的意识是很可贵的,有些未成年学生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缺乏正确的态度。如认为父母“赶不上潮流”,对父母的话听不进去,甚至动不动就与父母顶撞,耍态度,发脾气;对教师的批评教育很反感,认为是和自己过意不去。如果连教师、家长的正确教育也不接受,那就很容易在生活的道路上出现偏差。

观看一个动画,主要内容是:一个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因为害怕第二天的家长会很晚才回到家。回家之后父亲知道他成绩很差就辱骂他,逼得他与父亲顶撞之后离家出走。请大家思考:你是怎样看待故事中的父子俩的做法的?(讨论)

(二)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未成年人应该懂得,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自我保护最有效的措施是求助法律。依法维权不仅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且是维护法律的尊严。

案例一:小周家住湖北农村,是六年级学生。1996年月11月3日,在骑车回校途中,不慎将8岁女孩小雷撞倒在地致伤,雷家要求周家赔偿,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雷家到镇派出所报案,要求周家赔偿损失。派出所召集双方家长调解未成,于是派人到学校将小周带回派出所拘留。周母到派出所要求放人,派出所答复,必须交纳1000元才放人。周家因家穷被迫四处筹钱,但仍不够钱,被迫写下欠条,之后,派出所才放出小周。小周回家后,越想越不服,联想起在学校学的法律知识,决定讨一个说法。于是小周向当地法院递交起诉状,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派出所行为是违法行为,必须退还周家交纳的钱。小周终于依法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三)学会断案

案例1.父母不让孩子上学违法吗?

村民赵某家有一子一女,均达到法定入学年龄。但赵某有重男轻女思想,仅让其九岁的儿子上学,其女儿则被留在家里帮助干活。村委会干部多次劝说赵某将女儿送到学校去读书,均被赵某以自家的事不用他人来管而拒绝。你认为赵某的做法是否违法?

答案:违法

(四)社会实践

结合相关内容,到当地派出所、所在村支部所作一次社会调查。调查内容:近年来当地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情况;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们应当吸取什么教训。

司法机关在保护未成年人(包括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未成年人)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还存在哪些不足。

写一篇调查报告,并在班上进行交流

善用法律保护自己

一、知识结构

善用法律保护自己

求助有路

法律是维护权益的最有力武器

非诉讼手段是维护权益的常用手段

敢打官司

打官司是最有效的手段

诉讼的三种类型

善于斗争

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同违法行为做斗争是每个公民的责任

机智勇敢,不能硬拼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保护自己的几种方法。

2能力目标。

(1)逐步提高依法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2)学会与他人合作,机智勇敢地面对不法行为。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增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勇气和信心;

(2)树立法律保护意识,逐步形成善于斗争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探究式学习。其中,探究式学习的模式: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各组交流集体归纳教师指导整理归纳巩固反馈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1)调查学生的法律知识基础、存在的问题,归纳分类。

(2)准备相关案例,案例以问题方式呈现。

(3)制作教学课件,提供相关网站、相关法律书籍、资料等。

2学生准备。

(1)收集相关案例,提出问题。

(2)查阅相关法律书籍资料。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学校、家庭、社会对我们未成年人给予了特殊的保护、特殊的爱,但是这些都是外界对我们的保护,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自我保护。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如何运用法律保护自己。

讲授新课

一、第二框:善用法律保护自己【板书】

同学们通过预习提出来不少问题,课前也收集了不少案例,我将同学们的案例和问题进行如下归类。

(一)出示案例

问题1:

一名学生发现一家照相馆的橱窗里,摆着自己的照片,她很吃惊,因为照像馆从来没有与她谈过这件事,她问我该怎样保护自己的肖像权?

问题2:

一名学生骑自行车去看电影。到了电影院门口,他把自行车锁好放在电影院门前的存车处,交了两角钱的存车费。看完电影去取车,发现车没有了。他不知如何是好。

问题3:

北京科技大学的学生田某完成学业,后被告知学校没有他的学籍,因此不能为其发毕业证书。这下他可慌了神儿。

问题4:

一名初三学生放学后,骑车回家,因天黑没有路灯,一不留神摔倒在正在施工的沟里,造成左手臂骨折。他想去找施工单位理论,妈妈说:“是你不小心,怪谁?”

问题5:

酷爱运动的陶陶自己到超市买了双运动鞋,谁料刚穿两天,鞋就开裂了。陶陶拿着超市的小票,要求退换。超市负责人以鞋已穿脏为由,不能换。陶陶失望极了。

问题6:

学生林林的父母离婚后,她与母亲一起生活。但是妈妈由于工厂效益不好下岗了,生活很困难,爸爸从来不给林林生活费。眼看着林林不能继续上学,同学们真想帮助她,可是能怎么办呢?

(二)小组讨论

面对同学们提出的这么多案例,我们今天集中讨论第5、6两个案例。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

第一,帮助受害者解决困难的办法有哪些?先采用什么办法?如果不行,还有什么办法 ?要注意选择方法的先后次序。

第二,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比比看哪组发言最精彩。

(三)各组交流

各组代表发言(略)。

(四)教师指导

将学生归纳的内容做适当调整,肯定学生的思路。

二、第一目:求助有路【板书】

途径:协商→调解→仲裁→诉讼【板书】

机构:消协、法律服务所、法律援助中心、律师事务所、公证处等。【板书】

这些机构都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协调,解决问题。如果能够以协调的方式解决问题,省时省力,是最好的。

可以提供法律帮助的机构:(幻灯片)

△法律服务所:写文书,出主意等。

自护、自救安全教育

教学内容:学习一些家居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知识。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有关安全知识,使学生树立自护、自救观念,形成自护、自救的意识,使学生安全、健康成长。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同学们生活在幸福、温暖的家庭里,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关心、爱护,似乎并不存在什么危险。但是,家庭生活中仍然有许多事情需要备加注意和小心对待,否则很容易发生危险,酿成事故。下面就谈谈家居安全要注意什么:

1、用电安全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中用电的地方越来越多了。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用电常识。

1)认识了解电源总开关,学会在紧急情况下关断电源。

2)不用湿手触摸电器,不用湿布擦拭电器。

3)电器使用完毕后应拔掉电源插头。

4)使用中发现电器有冒烟、冒火花、发出焦糊的异味等情况,应立即关掉电源开关,停止使用。

5)发现有人触电要设法及时关断电源;或者用干燥的木棍等物将触电者与带电的电器分开,不要用手直接救人.2、安全使用煤气

1)燃气器具在工作时,人不能长时间离开,以防被风吹灭或被锅中溢出的水浇灭,造成煤气大量泄露而发生火灾。

2)使用燃气器具(如煤气炉、燃气热水器等),应充分保证室内的通风,保持足够的氧气,防止煤气中毒。

二、游泳时要注意安全

1、游泳需要经过体格检查。

2、要慎重选择游泳场所。

3、下水前要做准备运动。

4、饱食或者饥饿时,剧烈运动和繁重劳动以后不要游泳。

5、水下情况不明时,不要跳水。

6、发现有人溺水,不要贸然下水营救,应大声呼唤成年人前来相助.三、交通安全

1、行走时怎样注意交通安全 1)在道路上行走,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道路,要靠路边行走。2)集体外出时,要有组织、有秩序地列队行走。3)在没有交通民警指挥的路段,要学会避让机动车辆,不与机动车辆争道抢行。4)穿越马路时,要遵守交通规则,做到“绿灯行,红灯停”。

2、骑自行车要在非机动车道上靠右边行驶,未满十二岁的儿童不准骑自行车上街。

四、发生火灾怎么办

1、要打火警电话119报警,报警时要向消防部门讲清着火的地 点,还要讲清什么物品着火,火势怎么样。

2、一旦身受火灾的威胁,千万不要惊慌,要冷静,想办法离开火场。

3、逃生时,尽量采取保护措施,如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用湿衣物包裹身体。

五、小结:只要我们处处小心,注意安全,掌握自救、自护的知识,锻炼自己自护自救的能力,机智勇敢的处理遇到的各种异常的情况或危险,就能健康地成长。

用火安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火灾事件的了解提高学生的防火意识。

2、认识各种灭火设备,牢记灭火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制作防火宣传墙报共同提高防火意识。

二、教学内容

(一)火灾事件介绍方法:运用幻灯片展示各种火灾现场图片,学生谈观后感受教师总结:“生命如此美丽,又是如此脆弱爱惜生命提高防火意识”

(二)认识灭火设方法:通过观看幻灯片了解家用灭火器的种类和使用

1、分清灭火器上的标识

2、了解灭火器分类清水灭火器、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1211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

(三)区分火灾类别,牢记灭火方法 I、火灾的定义: 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GB5907-86)I I、火灾的分类 火灾分为A、B、C、D四类(GB4968-85)1.A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这种物质往往具有有机物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火灾等。2.B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火灾。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火灾等。3.C类火灾:指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氢气火灾等。4.D类火灾:指金属火灾。指钾、钠、镁、钛、锆、锂、铝镁合金火灾等。I I I、根据不同火灾特征选择不同灭火工具。

(四)安全用火

1、容易发生火灾的时间(p-3)

2、发生火灾的原因(p-30)1.1厨房用火不慎 2.2生活、照明用火不慎 3.3吸烟不慎 4.4小孩玩火 5.5人为纵火

3、提高安全用火意识(燃放烟花、郊外野炊、实验室用火、在学生中开展禁烟活动、)

(五)灾害面前不旁观、提高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p-12)

三、作业:参照家庭消防安全对照表开展家庭火灾隐患调查活动(p-31)

防火自救安全教育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充分了解火灾中各种逃生自救的办法 提高学生的自救意识。

二、教学内容

(一)汇报家庭火灾隐患调查结果强化安全意识。

(二)展示幻灯片学习自救知识,几种逃生方法的总结:

1、关门求生

2、测试门的温度

3、从窗户逃生

4、高层建筑火灾逃生

5、公共场所火灾逃生

6、安全出口逃生

(三)教师介绍火灾报警须知:

1、牢记火警电话“119”,事发时可用任何一部电话播打(注:无论欠费与否)。

2、火灾情况要报详细:×××单位、××区××街××号发生火灾,×××物质在燃烧,火势很大,请速来扑救,我的电话是×××××××。

3、要派人来主要路口迎接消防车。

(四)教师引领学生在校内考察逃生路线 a)制作逃生路线图 b)制作逃生路标

(五)深入学习火场逃生十三诀 第一诀:逃生预演,临危不乱。第二诀:熟悉环境,暗记出口。第三诀:通道出口,畅通无阻。第四诀:扑灭小火,惠及他人。

第五诀:保持镇静,明辨方向,迅速撤离。第六诀:不入险地,不贪财物。第七诀:简易防护,蒙鼻匍匐。第八诀:善用通道,莫入电梯。第九诀:缓降逃生,滑绳自救。第十诀:避难场所,固守待援。第十一诀:缓晃轻抛,寻求援助。第十二诀:火已及身,切勿惊跑。第十三诀:跳楼有术,虽损求生。

六)组织学生研究探讨火灾时人心理与行为的误区

上一篇:五四活动领导讲话下一篇:学校食品安全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