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 解决问题-人教课标版(精选10篇)
1.2.2.3 解决问题-人教课标版 篇一
《哲学的基本问题》活动探究型教案1
一、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哲学有所了解,知道了哲学的含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本节是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的第一节,在哲学的发展和人类追求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而如何正确认识各哲学派别的本质,就需要对哲学的基本问题进行学习,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及理解为什么。本节从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谈起,通过古今中外哲学思想的交锋,明确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进而学习其包含的两方面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不可知论。在知晓哲学的基本问题后,进而探讨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高二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由于哲学本身的高度概括性和抽象性,需教师进一步引导。所以,对为什么的学习,就先从哲学与生活的关系说起,贴近学生生活,充分体现教学生活化的特点,这在基础上,再讲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对哲学的深刻影响,从理论层面上引导学生理解和学习,就更能体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本节内容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感性认识,但由于其心智水平和经验的限制,对于哲学基本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缺乏理解,不能很好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性分析和思辨能力较差,所以需要教师加强引导,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来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方面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含义以及二者的根本分歧不可知论的基本内涵
2.理解: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3.使学生初步具有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自觉运用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认识、分析和把握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哲学的基本问题(重点、难点)
五、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与本课相关的素材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欣赏图片并思考哲学应该研究哪些问题 环节二:新知探究 故事:形神之辩
南北朝时期,齐朝宰相肖子良的府内,名流云集,高僧满座.他们迷信佛教,大谈因果报应,宣扬人死后精神不亡.范缜挺身而出,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他把肖子良等一帮王公名流驳得哑口无言.形——物质存在的东西。神——意识思维的东西。
哲学的基本问题:形与神谁先谁后的问题,谁决定谁的问题。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小结: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
唯物主义:存在(物质)决定思维(意识)唯心主义:思维(意识)决定存在(物质)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世界的存在和发展不是意识决定的(唯物)
故事:庄子和他的朋友惠施(公元前370-前310)一起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桥上,只见桥下有很多鱼不停地游来游去,穿梭嬉戏,自由自在,好不惬意,于是庄子说:“你看,鱼是多么快乐呀!”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庄子反问:“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我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啊,你怎么知道鱼快不快乐呢?”
按照惠施的说法,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那么我们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了,由此推论下去,世界上就没有可以认识的东西了
这是“可知论”还是“不可知论”?
小结:哲学的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意识)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物质)的问题。
可知论: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
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实践上)
从实践上看,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每个人在实际生活工作中都回避不了的问题,也是解决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前期和基础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实际上是对人的实际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人与世界关系的本质的哲学提升。
【提问】人们做事情为什么总是先有计划后有行动?为什么有的计划和愿望能够实现,有的却不能实现,甚至会事与愿违?为什么不能只凭自己的意志行事?
A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问题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举例】人们的实践活动,不管自觉与否,首先遇到的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总会这样或那样解决思维和存在谁第一性的问题。各行各业的人们在工作时,首先要承认自己的活动对象是真实存在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画饼不能充饥。要做好工作,应该努力使自己的主观思想符合客观实际。(美好、远大的理想与学习的现状)
【课堂探究】A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 B你认为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重要吗?为什么? 【探究提示】这一探究活动主要说明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 关,我们的生活、实践处处涉及哲学的基本问题。A这些生活和实践活动,都涉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要求思考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从中认识到正确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对于我们的生活、学习等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B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问题,同我们的生活实际也有密切联系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哲学问题(理论上)
到现在为止,科学已经证明了,太阳系九大行星中,除了地球以外,再没有别的行星存在着高级生命,地球上的文明是太阳系独一无二的现象。至于太阳系以外是不是有高级生命存在,是不是存在类似、甚至高于我们人类的文明,那还有待于科学的探索和发现。所以我们现在谈论问题,都是立足于地球,立足于地球文明。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出现了文明以后,呈现在人类面前的各种现象,归根到底有两大类,一类叫做物质现象,一类叫做精神现象。宇宙间各种现象,无论怎么花样繁多。都可以归到精神和物质两类中的一类去,二者必居其一。从蒙昧的、野蛮的远古时代起,人类在自己的全部活动中,就不断地碰到并思考着
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的关系问题,而且作出不同的解释。人的存在与活动,时刻都发生着精神与肉体的矛盾。同时,人们在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一方面所面对的是一个外在的、客观的物质世界,另一方面,又按照自己的某种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必然发生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在追问世界本原、探讨人与世界关系时,就必须对这个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各种哲学派别相互争论的理论焦点。哲学争论的问题很多,观点纷呈各异,但是它们所争论的所有问题,都是围绕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展开的。这一问题是各派哲学争论的集中点和根本分歧点,也是划分基本派别的依据和标准。抓住这个问题,就抓住了哲学斗争和发展的中心线索。
【举例】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起源
例如,古时候我们的祖先完全不知道人体的结构,对于大脑的活动情况一无所知。他们对于做梦这种现象不能正确地理解,以为梦中出现的人的形象是离开自己身体的灵魂,人死了灵魂还存在。这种愚昧的想法,就是远古时代人类对所谓灵魂同物质世界的关系的一种解释。哲学是教我们怎样看待世界的总的学问,它当然要从根本上回答精神和物质,也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环节三:心灵感悟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 环节四:行为提升
判断下列图示各是什么观点: 1.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 3.不可知论
4.可知论 环节五:课堂小结
教师寄语: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能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环节六;当堂达标 1.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
2.下列各项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是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②思维能否产生理
论③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④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A.思维决定存在的问题 B.存在决定思维的问题 C.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4.“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这种观点属于 A.怀疑论 B.可知论 C.不可知论 D.唯心主义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最大一个亮点: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心理学认为:在几十分钟的授课讲演中,开头的十分钟效果是最佳的,因为学生往往怀着一种“这一节课我们究竟是学什么呢”的好奇心来上课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抓住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先声夺人,则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我一开始创设课堂教学情景提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由此导入新课引起了学生对哲学基本问题探究的兴趣。
本节课的一个不足:很多学生上课前没有充分地预习课文,没有按照老师要求搜集各种哲学派别,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看法,知识储备不足;上课时对问题探究不深入、视野不开阔。
2.人教课标版《小抄写员》教学反思 篇二
《小抄写员》是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文章通过写小叙利奥在长达四个月的时间忍受着父亲的责备、误解和冷落,却仍然坚持每天深夜偷偷帮助父亲抄写签条的事,表现了体贴父亲、热爱父亲、父子情深的感情。
文章对于当今的独生子女有很深的现实意义,学生应当从中学习关心体贴父母,关心他人的高尚品质。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弄清故事的背景及原因----叙利奥家境贫寒,父亲为生计辛勤操劳,叙利奥偷偷帮父亲抄写签条;
接着紧紧围绕“叙利奥共有几次受到父亲的责备,心里感受和心里活动如何”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体会到叙利奥情愿忍受父亲严厉的责骂和渐渐的冷淡,一次又一次地帮父亲抄写,他对父亲的爱多深啊!而父亲的感情变化,正是说明了他宁可自己受苦,也不愿占用儿子的学习时间,对子之爱多深沉啊!这是一对多么令人敬佩的父子啊,他们是那样执着地爱着对方,他们的心灵是那样美好而崇高,学生从中探寻到了美,受到了美的熏陶。
为了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我花了很多时间指导学生在读中领悟叙利奥的.品质,领悟叙利奥坚持、执着的背后是对父亲的体谅,对家庭的责任,,从而深刻感受到叙利奥是一个了不起的孩子。
在点拨中,我注意运用板书来理清叙利奥行动的线索:请求抄——瞒着抄——继续抄——含泪抄——被发现;
3.人教课标版《十几减9》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的: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理解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十几减9。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重视算法多样化,发展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并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出十几减9的算法多样化,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十几减9。
教学难点:
理解十几减9的算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游戏中用到的头饰、快乐大转盘、“神奇果树”等,学生准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介绍:今天baby duck队、rabbit队、tiger队、elephont队、tortoise队和panda队的小朋友一起来上一节数学课,你们高兴吗?
老师一边介绍各队,组长一边展示自己队的小动物牌子。
故事导入:老师要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今天数学乐园里在举行活动,邀请小朋友们一块儿去,你们想去吗?让我们快点儿出发吧!
(课件显示:天线宝宝在数学乐园门口守门,说:“小朋友,大家好,只要你们做对口算题就能进入数学乐园。”)
二、复习铺垫
请各队小组长从盒子中取出口算纸发给小朋友每人一张进行口算,比一比哪一组做得又对又快!
(课件显示:9+7= 9+()=1
19+8= 9+()=1
29+4= 9+()=1
59+5= 9+()=18)
你们到底做得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核对一下!
鼓励:祝贺你们用自己的智慧赢得了来到数学乐园的机会,请小白兔给我们带路,好吗?
三、动手操作,形成算法
1、创设情境,引出例题。
讲述:小白兔带领我们来到了这片美丽的草地上,突然听到有人在喊(课件出示来到草地上,发出声音:“卖桃啦, 卖桃啦,又香又甜的桃子快来买呀!)
讲述:咦,是谁在喊卖桃呢?我们一块儿去水果店看看,好吗?
(课件显示:小白兔走进水果店,向小猴走来:“小猴,小猴,我要买9个桃。”)
问:你从图上知道了什么呢?
是呀,小猴有13个桃子,卖给小白兔9个,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板书:13-9=)
13-9=4你是怎样算出来的?如果你是小猴你准备怎样从13个桃子里拿走9个呢?
2、通过操作,理解算理。
(1)有困难的小朋友可以先摆一摆小棒,边操作边说你是怎样从13里拿走9个的。想到办法的学生可以帮助一下有困难的学生。
(2)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算法,体现算法多样化。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相应演示小猴拿桃的过程,并出示算法,教师同时在黑板上贴出各种算法。
(1)一个一个减,减去9个1,还剩4个
(板贴:13-1-1-1-1-1-1-1-1-1=4)
(2)先从盒子里拿走9个,剩下1个,和外面3个合起来就是4个。
(板贴:10-9=1,1+3=4)
(3)先拿走外面3个,再从盒子里拿出6个,剩下4个。
(板贴:13-3=10,10-6=4)
(4)因为9+(4)=13,所以13-9=
4(板贴:9+(4)=13,13-9=4)
(5)因为13可以分成9和4,所以13-9=4。
(板贴:13 13-9=4)4
(6)先减去10个,再还给1个。
(板贴:13-10=3,3+1=4)
······
激励:小朋友真爱动脑,想出了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计算13-9,在这些算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呢?能说说理由吗?
教师板书完整:13-9=4,学生齐读算式:13-9=4。
四、自选算法,交流体会
讲述:前面还有一间聪明屋正等着你们去呢!你们想去吗?走,一起去看看!
(课件出示:小白兔带领进入“聪明屋”)
出示课本P80“试一试”习题,请小朋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1、学生独立尝试,有困难的学生借助小棒摆一摆。
2、选一题组内说说口算方法。
3、指名全班交流算法。
五、巩固拓展
讲述:刚才我们顺利地通过了聪明屋,现在愿意用我们学到的新本领去接受智慧宫的挑战吗?
(课件出示:小白兔带领进入“智慧宫”)
1、课本P81“想想做做”第1题(左图)
问:你从图上知道了什么?怎样计算右边有几个呢?
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说说图意。,再指名说图意,然后列式计算并说说自己的算法。
2、课本P81“想想做做”第1题(右图)
问:你能照着样子自己说说图意再算一算吗?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说算法。
3、下面进行一个口算比赛,比一比哪一组做得又对又快!题目就在课本P81“想想做做”第2题。
独立完成,边做边想想你发现了什么?
集体订正,全对的得到表扬
4、今天小海豚知道我们小朋友都在数学乐园里参加活动,所以它们也赶来了!还给我们带来了3组题目呢,小朋友你会做吗?
(课件出示:课本P81“想想做做”第4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揭示课题:十几减9)
5、分组游戏
讲述:现在又到了“轻松一刻”的时间,我们一起来做游戏,ok?
(1)快乐大转盘:用手指轻轻拨动中间的小圆片,指针对着几,就用这个数减去9。
(2)摘果子:神奇果树长在了班级里,你想吃哪种水果,只要做对水果上的题目就可以採下来。
(3)跳树桩:跳到哪个树桩就要用这个树桩上的数减去9算出得数才可以再往前跳。
各组选择喜欢做的游戏,然后在组长带领下分组进行游戏,做完组内游戏可自由选择其他游戏。
六、总结评价,延伸拓展
1、小组评价:小朋友,今天你们在数学乐园里玩得开心吗?各队组长统计一下你们组一共获得几颗星。
各队组长统计汇报情况,并表扬优胜组。
2、自我评价:如果老师请你给自己打星,最多5颗星,你准备给自己打几颗星?为什么呢?
3、延伸拓展:刚才天线宝宝悄悄地告诉老师,说我们一年级小朋友真了不起,学会了所有地十几减9的口算题,他有个问题想考考大家,愿意听吗?
问: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要用十几减9来计算的事吗?能举个例子吗?
激励学生:老师希望你们都能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课后再去找找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也可以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好吗?
4.2.2.3 解决问题-人教课标版 篇四
核心提示:本节课由于组织测量的活动比较多,所以在组织教学方面也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影响了后面作业量的时间;另外,还有少数学生还要加强对测量方法准确性的指导。
本节课我由一组填适合的长度单位引入新课:
1、一棵大树高14。
2、粉笔长约7()。
3、有地区上个月一次降雨量达18()。
4、课桌长6()。
前三题学生很容易就填出了适当的长度单位,但在第四小题时,学生就很快发现选用前三个单位都不合适,这时有个别学生说:“用分米”,在学生的探究欲望被充分调动时,很自然的导入到新课的教学中。这一导入的设计充分向学生渗透了“分米”这个长度单位也是从实践中产生的,既符合新课标提出的“数学运用生活”这一理念,又为学生直观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我首先通过比一比——用手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帮助学生建立初步建立1分米长度的概念和感受1分米=10厘米;再通过量一量——量课桌面的长和宽等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表象,最后通过找一找——找身边大约是1分米长度的物体,进一步巩固所建立的概念。本节课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我设计了许多的`实践操作活动,整节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在大量的动手操作中,多数学生已经建立了1分米长度单位的概念。
在本节课的巩固练习中,除了完成书中的基本练习后,我还增加了思维拓展题:一根绳子长4米,剪下同样长的3断后还剩下190厘米,剪下的每段长多少厘米?学生由于有了书中练习一第6题的基础后,有近1/4的学生解答出来了。
5.2.2.3 解决问题-人教课标版 篇五
一、教材分析
本册共有课文28篇,其中精读、略读课文各14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32篇。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本册教材还编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第一次是在“语言的艺术”这一组,以课文学习为主,同时安排了一些语言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小综合”。第二次是在“走进信息世界”第六组,编者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形式,我们称之为“大综合”。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二、教材主要特点
1、主题设置灵活多样,编排形式又有创新
在努力追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合谐统一的前提下,设置专题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
2、课文系统在丰富人文内涵、拓宽题材体裁方面,继续作出努力;在发挥语文教科书学语文、学做人功能方面,进一步加强
(1)选编的新课文有时代精神和人文内涵。
(2)重视爱国主度、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在课文的选编上,进一步加强语文教科书的育人功能。
措施一:设计相关专题,利用每组教材整合的优势,加大上述教育内容的比重。
措施二:新选一批课文,落实上述教育内容。
(3)拓宽课文的文体和语体,如,将文言文、近代白话文、剧本、相声、研究性报告等编入本册教材,有些体裁还是第一次进入小学课本。
(4)拓宽课文系统,编制“资料袋”“阅读链接”“课外书屋”“日积月累”“成语故事”等栏目,以丰富语言学习内容。
3、精心设计导学和练习系统,更好地发挥导学、导练的功能
(l)凸现语文学习的重点,将导思、导学和导练贯穿于每组教材的始终。(2)课后练习紧扣文本,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和学习表达的结合上,学有所得。
(3)以“交流平台”为凭借,交流学习心得,这既是一个单元读写重点的梳理,又是学习方法的引导,也是学习习惯的培养。
(4)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语文学习的需要,“口语交际·习作”的内容、形式又有了一些变化。
4、单设“综合性学习”单元,学生策划和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引导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汉字200个,累计识字3000,完成小学阶段识字任务。写字150个,累计会写常用汉字2300个。
2.读写由识写字组成的词语;读记由认读字组成的词语。
3.朗读课文,要有感情。默读课文,有初步感受,并有一定的速度(每5分钟不少于300字)。
4.能用多种方法(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利用生活经验等)理解词句,能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词句的表达的效果。
5.阅读叙事性作品,能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理清叙事顺序,领悟表达方法。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读懂内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6.略读文章,粗知大意。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课外阅读不少于25万字。
7.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比较具体,感情真实。练写书信,表扬稿及简单的研究报告,注意格式。能根据需要分段表述,使用常用标点。40分钟完成约400字的习作。
8.修改习作,做到语句通顺,正确,书写规范。
9.听,能抓住要点;说,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乐于交际,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稍作准备,能当众作简短的发言。
10.积极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制订计划、开展活动、进行展示交流中发挥作用。学习运用获取的资料,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四、学生现状分析:我班现有学生33人,除个别学生学习有较大困难外,其他同学成绩比较平均,合格率较高,上个学期语文期末检测合格率为100℅。虽然考试成绩还算可以,但从语文素养方面来看,部分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综合学习能力欠缺,课外知识较薄弱,古诗词背诵积累有待加强。从整体水平来看,学生受方言生活环境影响,语言感觉不佳,口头和书面表达都有待提高。一些学生不会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不会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能力差强人意。同时,有几个学生缺乏家长的关心、帮助,常常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上课注意力易分散,学习效率低下,需给予特别的关注。另外,某些学生虽然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但家庭的支持度不高。本学期除做好家长工作外,还需继续在阅读书目上作进一步的指导,并且尝试利用数字化手段(如博客推荐优秀文章等方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扎实抓好午间的阅读质量,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水平。
五、采取的对策:
1、阅读教学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读后能发表感受,提出问题,是阅读的两项基本功,是保底的要求。要舍得花费境,要落实到每一个人。自主学习的重点是自学,阅读教学的起点是自读正悟。
(2)继续重视词和句的教学。能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重视词语的积累和运用,扩大词汇量。
(3)加强续写结合,兼顾理解、表达
a通过课后思考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内容,领会表达方法。
b了解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c借“交流平台”总结读写规律。
(4)继续训练精读、略读,学习通过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
2、口语交际教学
(1)提高交际的质量。(有层次,有深度,语言美,看对象)
(2)交际训练与独白训练并重。在稍作准备的情况下,能当众作简短发言,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3、习作教学
(1)激发表达的欲望,增强表达的自信心。
(2)40分钟能完成约400字的习作。
(3)养成修改的习惯。修改重点是:内容是否具体,用词是否准确,语句是否通顺,书写是否规范。
(4)加强结合阅读课和日常的小练笔,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五、教学时间安排
时间
内容
课 时
第1周~第3周第一组走进西部
12课时
第3周~第4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
13课时
第5周~第6周第三组语言的艺术
10课时
第7周~第10周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
12课时
第11周~第13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
13课时
第14周~第15周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
14课时
第16周~第17周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
10课时
第18周~第19周第八组异域风情
10课时
选读课文
8课时
总计
6.2.2.3 解决问题-人教课标版 篇六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3.学习准确地运用表示时间的词语。
教学重点:
1.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自然界有许多动物能模仿人类的语音,比如鹦鹉能学人说话,海豚能像人一样发出悦耳的音符。声音是个奇妙的东西,能把你带入变幻离奇的境界。口技表演就是这样一种艺术。不信?让我们一起来看《口技》这篇课文。
二、指导预习:
1.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吠(狗叫)叱(大声责骂)
倾(斜)顷(短时间)
2.认真阅读课文注释,口译课文。3.思考“思考一、二题”。
三、研习新课: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范读。
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3.齐读课文。
4.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
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齁”、“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
5.掌握活用的词。
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属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
“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
6.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
“一时”,同时。“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
7.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
“会”(适逢)“厅事”(大厅、厅堂)“施”(放置)“闻”(听见)“奋”(卷起)“但”(只)“虽”(即使)“走”(跑)
8.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一(个)人 一(张)桌 一(把)椅 一(把)扇 一(块)抚尺 两(个)儿 百千(个)人 百千(条)犬 百(只)手 百(条)舌 百(张)口
9.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一段)。
(1)先请学生朗读并翻译,然后师生共同补充订正。
“京中有善口技者”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善:善于,擅长。者:代词,代艺人。
“会宾客大宴”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会:副词,恰值,正好。“于厅事之东北角„„口技人坐障中”在客厅的东北角,设置八尺宽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于:介词,在。厅事:厅堂、大厅。
“一桌„„一抚尺而已”。里面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和一块醒木。“而已”表示“仅有”的语气助词。
“众宾客团坐„„无敢哗者”。众多宾客团团围坐在围幕周围,过了一会儿,只听见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静悄悄的,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但:副词,只,仅。寂然:寂、寂静。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哗:喧闹,声大而杂乱。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内容? 此段写表演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善”字贯通全篇,是概括全文题旨的关键性字眼。“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交代了口技者表演的场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交代了口技者表演所用的道具,作者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后面艺人技艺的高超。“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表演者表演前听众的反映。
7.2.2.3 解决问题-人教课标版 篇七
必读书目
1.《圣经神话故事》陈静
2.《严文讲童话》严文井
3.《普希金童话》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4.《王尔德童话》(英)王尔德
5.《中外动物故事选》伊明
6.《中外经典科普故事》伍钚
7.《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路甬祥
8.《中外艺术家的故事》江钥含
9.《国际知识问答》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0.《上下五千年》林汉达 曹余章
11.《马燕日记:一个感动世界的现代童话》(法)韩
12.《中华经典诵读本》徐含之
13.《漂亮老师和坏小子》杨红樱
14.《魔法师的帽子》(芬)杨松
15.《悠长的岁月》贾兰坡
16.《金银岛》北京出版社
17.《吹牛大王奇游记》少年儿童出版社
18.《淘气包艾米尔》(瑞典)阿·林格伦 石
19.《童年》(俄)高尔基
20.《做一个快乐的少年人》邓碧霞
21.《自然史》布封
22、《森林报》维.比安基
推荐书目
1.《三国演义故事》百花文艺出版社
2.《智慧故事精选》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
3.《三寄小读者》冰心
4.《豪夫童话》(德)威廉·豪夫
5.《不知道的世界》李毓佩
6.《爱的教育》(意)亚米契斯
7.《100个中国孩子的梦》董宏猷
8.《荒漠奇踪》严阵
9.《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
10.《千家诗》来新夏
1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俄)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12.《小学生必读千家文》喀什维吾尔出版社
13.《新想象作文》杨小全
14.《小学生巧学创新作文》赵万荣
15.《水浒传》施耐庵
16.《中国兔子德国草》周锐周双宁
17.《海底两万里》北京出版社
18.《草房子》曹文轩
19.《小学科学知识故事》(高年级)曹文轩
20.《上下五千年》林汉达 曹余章
21.《细菌世界历险记》高士其
22.《穿过地平线》李四光
23.《爷爷的爷爷从哪里来》贾兰坡
24.《地球的故事》房龙
8.2.2.3 解决问题-人教课标版 篇八
课标版
课
件 详细介绍: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第82~83页。教学要求:
1.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乐园”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进一步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充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练习,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数学意识。
2.通过走数字迷宫,使学生经历多角度、多途径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感受同一问题答案的多样性。3.以“小小邮递员”游戏,主要使学生经历根据答案选择算式的过程,从中感受与人合作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愉快。4.数学投掷游戏。主要渗透统计思想。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教具准备:
铃鼓,信箱,小球,筐子,卡片,数字迷宫图,方格图,小旗。
教学难点:“送信”、跳方格。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同学们,前一段我们已经学习了10以内数的有关知识,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数学乐园去玩一玩,你们想不想去?(想)不过老师需要从中选出三个小助手,谁愿意?(挑人)好了,咱们出发吧!
二、介绍游戏规则
1.出示“数字迷宫”图。(:“数字迷宫”彩虹图。)这个数字迷宫图是通往数学乐园的必经之路。走出迷宫的规则是:按照从1~9的顺序走,而且必须是相邻的两个数字。迷宫分左右两个出口,分别通往两个游戏去,顺利通过的同学可得到一张精美的门票。(出口处有两个同学发票。)走错的需停下,回答一道口算题,再继续往前走。2.介绍“对口令”的游戏规则。()
这个游戏是以击鼓传花的形式来完成。小队长拿出一张写有数字的卡片说:“我说几,”铃鼓传给另一个同学,这个同学说:“我对几。”再把铃鼓传给下一个同学说:“几和几组成几。”依次类推往下传。如果有说错或重复的,小队长要他给大家表演个节目,再往下继续进行。3.介绍“投掷游戏”的方法。(出示。)
首先小队长从参加活动的同学中选出两名记分员和三个拾球的同学,并将剩余人员分成两组排好队进行投掷。(红星队与红花队)边投边记录,每进一个球,就用磁性黑板上贴上相应的标志。最后根据进求的多少,决定胜负。4.小小邮递员。
小队长在参加此项活动的人员中,选出2个检信员和2名监督员,将其余同学分成两组进行比赛。每人拿一封信。小队长一声令下,两队同学同时跳方格,每跳一格,就用前一格算式的得数与下一格相加或相减,边跳边说。跳完后将投入与其信中得数相同的信箱中,无法报到的“信”可以投进没有编码的信箱中。优胜队,每人可得到一面小红旗。师:同学们,今天在“数学乐园”里大家玩得开心吗? 生:……
师:咱们下次再来玩。
注:以上活动均由小队长负责实施、轮流进行。
课
9.2.2.3 解决问题-人教课标版 篇九
平头川镇中心小学 张鸿祥
一、对单元整组主题教学的整体认识。
单元整组主题教学共分六大基本操作板块:单元导读,整体感知;理解内容(精读、略读课),局部体验;回顾总结,领悟表达;习作训练,先说后写,先写后评;阅读指导;学习成果展示交流。同一板块不同年级有不同的要求。
单元导读,整体感知部分的要求:低年级:读懂导语,整体感知单元内容;自读单元课文,画出生字词;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中年级:读懂导语,整体感知单元内容;结合词语盘点,解决生字词;读通读顺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提供阅读预习卡,提供同一主题课文的学习方法,培养质疑问难的能力。高年级:读懂导语,整体感知单元内容;结合词语盘点,解决生字词;速读浏览课文,提供或提倡自己制作阅读预习卡,能够多角度提出问题,如主题的角度,体裁的角度,表达的角度等。
二、关于导语的解读
导语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教版教材编写的一个亮点,它集中体现了编者对一组教材的设计意图。对于一个单元教材而言,它有着统领全组、目标定位和学习导航的重要功用。
单元导语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导入,提示学习的主要专题,另一部分是提示学习准备,规定学习任务、要求、重点、方法等。一般地来讲,单元导语是从学生的“学什么,怎样学?”和教师的“教什么,怎么教?”两个方面和两个角度进行规定和提示的,是教与学的出发点,乃至于落脚点。
单元的导语的解读要有系统性,要把一组课文放到整套教材中,整个年级的学习中,整册教材中来考虑。单元导语的第一段一般都是单元专题的揭示,第二段是训练重点,一般有三个方面的: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表达:语文实践活动。
解读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方面对训练重点进行解读。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导语“风起云涌,潮涨潮落,奇花异木,高山深谷……大自然像一位魔术师,它的杰作,常常令人惊叹与震撼。本组课文再一次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让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还可以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资料,以丰富我们的见闻。”
第二段:本组课文再一次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让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的生动描写。
“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是阅读方法方面提出来的,是学习本组课文的主要方法,是本组课文教学的重点。它是通过那些有关景物、人物的语言文字的描写,借助于想象、体验,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心理图像”,台湾赵镜中先生称之为“图像化”,美国语文教育则称之为“视觉化”。这种阅读方法,是走进文本的重要途径,即在头脑中产生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阅读想像、体验和感受。教学时可采用语言描述法“我仿佛看到或听到了……”闭上眼睛想象,或者闭上眼睛配乐想象。朗读体验法,通过朗读进行想象体验。如《观潮》、《鸟的天堂》中的段落。
10.2.2.3 解决问题-人教课标版 篇十
教学内容:本册教科书第1~2页例1~例4和“做一做”,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加法和减法的关系计算十几减9的题目,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口算卡片,仿照教科书第1页例1制作的挂图或幻灯片,贴绒板用的红花12朵,白线绳一条。每个学生准备同样颜色的圆片14个,小棒20根,粗白线结成的圈一个(周长约50~60厘米)。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教师依次出示口算卡片,每个学生在自己的.本上(或纸上)直接写得数,做完后集体订正。
9+3 9+7 9+4 9+8
9+5 9+9 9+6 9+2
2.教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叫学生说出括号里应填的数。
9+( )=11 9+( )=159+( )=12 9+( )=16
9+( )=13 9+( )=179+( )=14 9+( )=18
二、新课
1.教学教科书第1页例1。
教师先出示例l的左图。
提问:谁能说一说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这幅图表示把左边的9个苹果和右边的2个苹果合并起来,求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提问:谁会列式计算?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图下面板书:9+2=11。
教师出示例1的右图。
提问:大家看这幅图和左边刚看过的图一样吗?(学生答“一样”。)
教师在右图中用彩色笔画虚线(或用一根准备好的线绳)圈住9个苹果,提问:现在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这幅图表示原来有
11个苹果,拿走 9个,求还剩几个。
提问:该用什么方法计算?谁会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1-9=
提问:谁知道得几?怎么算的?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想法(例如,①11可以分成9和2,所以11减9等于2;②11减去1等于10,10再减去8等于2;③从10里减去9等于1,1加1等于2;④9加2等于11,所以11减9等于2)。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后,教师先肯定大家的想法都是对的,并在减法算式后面写上得数“2”。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左图和下边的加法算式,以及右图和下边的减法算式。
提问:看看这两幅图有没有关系?再看看两边的算式,想一想刚才同学们说过的思考方法,哪一种思考起来比较快呢?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从刚才的计算可以看出,9加2得 11,11减9等于2,所以计算11减9时,先想9加几得11。因为 9加 2得11,所以11减9等于2。这样想加算减比较快些。
教师问:谁能再说一说怎样算11减9等于几?指名叫学生说,然后再叫每个学生自己说一说。
教师领学生读算式:9+2=11,11-9=2。
2.教学例2。
(1)让学生在课桌上摆出12个圆片。
提问:一共摆了多少个圆片?(12个。)
让学生用粗白线圈起9个圆片(如教科书中例2的左图)。为了使学生都看到正确的摆法,这时教师可以让一名学生到黑板前来,摆在教师准备的绒板上。
提问:这样摆出的圆片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从12个圆片中拿走9个,求还剩几个圆片。)
再问:怎样列式?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12-9=
教师指着算式,问:要算12减9得多少,怎样想?
教师示意学生看着自己摆的圆片,引导学生说:因为9加3得12,所以12减9等于3。
教师板书得数“3”,然后再叫一两个学生说一说怎样想的。
(2)让学生在课桌上摆14个圆片(摆成两行),然后用线圈起9个圆片。
提问:这次我们摆的圆片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原来一共有14个圆片,拿走9个,求还剩几个圆片。)
怎样列式?(叫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4-9=)
计算14减9,应该怎样想?(先想9加几得14,因为9加5得14,所以14减9等于5。)教师写得数“5”。
让学生打开教科书第1页,看例1和例2,特别提醒学生看减法算式下面“想”的过程,并让学生读一读,最后把例2中的空填好。
课间活动。
3.教学例3。
(1)让学生摆出13根小棒,用线圈 起9根。
指名叫一个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13-9=
让每个学生看着摆出的小棒,自己小声说13减9应该怎样想,得多少。
(2)让学生摆出16根小棒,用线圈起9根。
再叫学生列算式,说想的过程和得数。
让学生看教科书第2页例3,让学生看图把题中的空填上。
4.教学例4。
让学生看教科书第2页例4,想一想我们刚学过的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自己把想的过程和得数填在书上。教师行间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5.小结。
教师指几个减法算式,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十几减9)板书:十几减9。然后指着刚做过的题,引导学生总结想加算减的方法。(注意要结合具体题目说,例如:15一9,要想
9加几得
15,9加6得15,所以15-9=6。)
三、巩固练习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2页下面“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做第2题时提醒学生先做左边的两题,并上下比较;再做右边的两题,也上下比较。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3页练习一第1题和第2题。教师巡视,对学生个别辅导。最后如有时间,可以集体订正,并让学生再说一说算十几减9应怎样想。
【2.2.3 解决问题-人教课标版】推荐阅读:
解决问题参考教案10-17
问题解决管理规定08-05
解决问题的策略新08-20
解决代沟问题的方法08-22
解决问题心得体会10-16
67解决问题复习教案11-14
学生心理问题解决方法06-18
开题报告拟解决的问题06-30
如何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07-03
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案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