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作文教学

2024-09-12

论文作文教学(精选9篇)

1.论文作文教学 篇一

作文教学心得反思:作文教学之我见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树口十”,每个人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征。因此,不同学生的作文,应表现不同的内容和个性特征。个性是文章的灵魂,写作是思维的完美与能力的提高,是个性不断发展的过程,是用自己的语言表情达意,是个体的荣观行业以及差异与色彩。写作是作者主观情感抒发,是个性化的精神劳动,好文章往往是因为捈抹了个性的色彩,个性是文章的真正价所在,有了个性,文章便会闪耀出崭新的光辉。

一、体悟人生,走进五彩斑斓的生活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真实地再现生活的底蕴,真诚地拥抱生活的亮丽,所渭“真实”就是以自然的心灵之眼,观察生活的原貌,不但看到生活的“向阳面”,而且也注意到生活的“阴暗面”,不但面对生活琐屑的表象,而且也透视其间深蕴的生活真谛和本质。“真诚”就是反对先入为主的给学生外加一种“标准”的情感取向和价值尺度,并以此来“衡量”和“匡正”生活,导致虚假地作文,甚至虚假地做人,写作的情感方式说到底是作者的生活方式,把矫情伪饰的杂质过滤掉,把法然大气和硬朗讽喻留下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抒写万物灵性,进一步体悟生活,从中受到启迪,接受审美教育,这才是学生写作的价值所在。

二、放手作文,把写作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作文是个体精神劳动的思维结晶,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不需置疑的,他们拥有作文的主动权也是天经地义的。(>>心得体会 >)我们提倡自由作文,给学生的思维“松绑”,少些束缚,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写作环境和愉悦的构思心境,使学生不受清规戒律的约束,畅所欲言,写自己的作文,走自己的创新路。我们主张放手作文,鼓励学生在利用业余时间,踊跃投身图书世界,撷取文学营养,奔向大社会、大自然,去拥抱生活的真谛,以丰富知识,拓展视野,增长才干,让他们全凭自己的意愿、喜好去抒写生活,评说是非,在广阔的时空里,自由驰骋,写出富有个性的好作文。

三、弘扬个性,表现人性的精髓

个性化的创造是作文的亮点所在,而每个习作者都是有血有肉、有灵性、有个性个体,作文应该展示人格魅力,表现人性精髓。作文有了个性和人格,就有灵性、有生命。优秀作品之所以感人至深,那是因为它洋溢着浓郁的个性色彩,充溢着感人的人格力量,作文要张扬个性,就是要理直气壮地表现“自我”,写出自己个性化的文学才思。

总之,作文要杜绝“美丽的谎言”的编造,远离虚情假意的造作。应该教育学生走出不必要的束缚,用自己的笔管,抒写五彩斑斓的生活,启迪读者进一步体悟生活,受到思想教育和审美熏陶,在作文的磨炼中,不断发现自我,完美自我,让青春与佳作一起焕发生命的光辉。

2.论文作文教学 篇二

纵观当前作文教学的主体态势, 无非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作文没有主动权, 写作动机消极。

传统的作文教学中, 学生根本没有写作的自主权。大都是老师叫写作文, 学生就写作文;老师要求写什么, 学生就写什么;老师要求怎么写, 学生就怎么写;老师要求写几篇, 学生就写几篇。几乎没有学生按照自己的意志写出的真情实感, 哪怕是一篇日记也是在老师或家长的要求下应付差事。作文让学生丢失了自己的需要, 作文不再是为自己作文, 而是为老师作文。于是, 造成了作文只有老师的积极性, 没有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只是“要我写”, 而不是“我要写”, 他们的作文动机是消极的、狭隘的、盲目的, 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一项学习任务。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是一种辩证的、相辅相成的双向关系, 消极的学习动机会必然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动机, 学习也就变成了外界压力下的一种被迫行动, 也就没有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之说。

二、学生为作文而作文, 没有挖掘和研究。

《新课标》要求学生“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 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想多写, 做到有感而发, 提倡自主拟题, 多写自由作文”。

事实上, 学生总习惯于“奉命作文”, 为了作文而作文, 根本没有研究, 没有创新。从小学写到高中, 写作能力始终没有提升。作文本应是人类的表达思想的一种工具, 只要有思想, 人们就可以本能地利用写作这一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当然, 完美的表达出自己真情实感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一个从少到多、由浅入深的过程, 为了作文而作文, 没有挖掘, 没有研究, 没有创新, 作文质量可想而知, 学生写作能力更不会提升。即使写的再多也只是一种体验, 也只能是浅尝辄止, 事半功倍。

三、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师生互动流于形式。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 大都以师为中心, 以教为基础, 靠教传递知识的单一、静止、线性的习作态势。这样的作文教学,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交流, 互动缺失, 学习就像是在象牙塔里摩拳擦掌, 很容易形成一潭死水。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对话的过程,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 共同提高, 才可以实现认知、情感与技能目标的全面达成。

我们的作文教学经常出现“教支配学、学服从教”的状况, 学生没有主动权和自我发展空间。怎样改变这种作文教学状态呢?我认为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 主动地观察生活、观察自然、观察自己的周围世界, 积极储备材料, 合理选材、科学构思、运用多样方法, 写出理想的文章。我们要“以人为本”给学生最大的发展空间, 要让学生主动构建、交流互动、批阅纠错。扭转他们被动习作的积习, 进而,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认识能力和创作能力。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 主动写作的习惯, 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势。

一、引导学生主动创作, 变被动为主动。

作文教学中, 学生怎样才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认识论告诉我们, 写作源于生活实践, 源于对生活的热爱,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因此, 我们要重视通过生活实践活动训练学生习作, 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积极练笔, 引导他们写熟悉的人、事、景、物, 表达真情实感, 不说假话、空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让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我们还要根据作文教学的目的要求,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写作的情趣, 引导他们主动创作。通过创设情境, 提供生动的作文内容, 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熟悉要写的事物, 并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 让学生有话可说, 说真话;有情可表, 表真情。引导他们研究作文问题、探究写作方法、合理选取组织素材, 让他们在自主习作中探究, 在搜选素材中探究, 在写作实践中提升, 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的学习环境, 把作文教学目标变为学生个体习作的目标, 由消极、被迫的“要我写”变为积极主动的“我要写”。

二、指导学生产生创作需要, 变浅尝为深入。

我们知道, 人的一切行为中, 都要有需要、动机、行为、目标等四个因素, 它们之间相辅相成, 需要引起动机, 动机支配行为, 行为指向目标。从人的成长出发, 有认知需要、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三种形式。成长性需要意味着人有自我成长的需求, 学习就要适时地满足学生的成长性需要。改革作文教学就要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能写出来的作为写作对象, 既满足了学生的认知需要, 又让他们在主动构建、交流互动中发现自己的匮乏, 尝试成功的喜悦, 满足了他们美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愿意写, 才能写得好;只有有材料写, 才能写得好。我们要帮助学生产生需要, 引发动机, 确立目标, 深入体验, 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 强化写作, 从而, 获取知识, 培养能力, 使学生的知识积累与能力发展始终处于一种良性循环状态。

三、帮助学生形成自主习作习惯, 变单一为多元。

作文教学应该是一种多元性的学习态势。它既需要学生独立学习, 更需要生生间的合作学习;既要有思维训练, 又要有阅读训练;既要有书面表达, 还要有口语表达;既需要师生、生生对话, 又需要师生与书籍的对话;既要有课内训练, 还要有课外训练.....整个过程应该是立体的、动态的、共振的。只有这样的学习态势, 才能生机勃勃地推动学生主动写作, 在写作中发展, 在写作中提升, 在写作中创新。从而, 使学生的思维结构得到改善, 智力得到发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提升, 当他们的个人素质提高了, 作文水平自然提升。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百度文库。

3.论文作文教学 篇三

一、作文教学现状

1.作文内容贫乏空洞,“假大空”盛行

在作文中,“假”就是假生活,指的是内容无中生有,胡编乱造,肆意而为,毫无逻辑可言;“大”就是大道理,指的是文风浮夸,夸夸其谈,不切实际,说的都是成人的话,对是非的判断超越了孩子道德认知的实际水平;“空”就是空感受,指的是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无病呻吟,不能从中得到真实的教益启示。例如初中生写作时,经常会使用大量的排比句,堆砌一些华丽的辞藻,故作深沉,以博得他人赏识,且喜欢在文末使用一些喊口号、表决心的语句,比如:“愿祖国国运昌盛,海晏河清!”这一类的句子就是“假大空”的典型体现,此现象横行很大程度上是学生的生活环境所造成的,独生子女的家庭,孩子缺少了与同龄伙伴之间的嬉戏生活,没有成长的体验,再加上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面面俱到的呵护、事无巨细的包办,孩子动手动脑的锻炼机会都没有,哪有什么生活感悟、情感体验呢?

2.学生表达能力欠缺,词不达意居多

现代科技的高歌猛进,电子产品的日新月异,在给人们生活提供便利之时,也不免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首当其害便是涉世未深的学生。学生醉心于包罗万象的多媒体,此君俨然成为学生闲暇的莫逆之交,学生视听皆由它掌控,经典名著便束之高阁、少有问津,因此学生的语言积累不甚了了。这种贫乏的积累极易彰显在文章上,比如经常出现一些词不达意的现象。从学生行文的现况来看,这种现象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语句不通顺,句子不连贯,这是由于学生对长句子的逻辑认识不到位而造成的;另一种原因是学生不解词意而错用乱用,比如成语“惨淡经营”,很多学生都用这个成语表示店铺或家境惨淡萧条,殊不知此成语原意却是努力操持,好好经营的意思,词意不清就乱用,这在初中生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3.教师指导作文僵化,思路模式固定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作文基本分,确保不跑题,一般不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地进行自主创造。教师往往会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煞有介事地为学生炮制一套所谓的写作框架,让学生从选题、立意、行文都要按这个框架来进行,殊不知此举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遏制他们自由发挥的余地。例如,大多数教师都会为学生提供一种议论文的作文模式,即开头总起立论,中间几段提出若干个分论点论述,结尾收束总结。这种中规中矩、千篇一律的行文模式,只能让学生的作文流于中庸,很难出彩。学生的创造性被扼杀了,高质量的创意作文也就难以呈现了,这是教师对孩子不信任的表现。缺少对学生生活状况的了解,指导起来便不能有的放矢,两眼抓瞎,效果便大打折扣了。

二、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效率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注重实践活动,打开写作源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有的艺术都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写作是一种最基本的艺术形式,因此,必须植根于社会生活,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天马行空,无中生有。否则,无论写得如何天花乱坠,也是毫无意义可言的。必须身临其境,情由心生,有感而发,作品方彰显魅力,才能打动人。

上文提到的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假大空”现象,就是学生写作脱离实际生活的表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便是应试教育下“好孩子”的典范。初中生因课业繁重、升学压力大,很少关注时事新闻。远足旅游、祭祖扫墓、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寥寥无几,这是应试教育的弊端。现代教育理念提倡孩子多亲近自然、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把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情感体验、深切感悟组织成文,惟其如此,作文时才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有思可辨,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生命力、才有价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都是诗人,关键在于打开创作的源泉,而打开源泉关键在于说真话,抒真情。”

2.鼓励大胆质疑,激发写作兴趣

孔子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且释疑过程,能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须用好教材,对于文本中的行文框架、写作技巧等特点须用心引导“此中真意”,切勿走马观花。例如,教学泰格特的《窗》,可启发学生体会结尾的妙处;分析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可引导学生体会情节安排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特点。鼓励学生就文本结构安排、情节特点、人物描写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疑问,随着疑问的一个个释然,学生就能摸索到行文的一些门径。

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底子的厚薄,唯有在作文上才能真切地体现出来,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对于学生作文中句意流畅、文笔优美、思想深刻等处要不吝赞美之词进行鼓励,并且提供一定的奖励。这种奖励不仅包括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比如文质优美的作文,可当作范文全班朗读,可张贴上墙,可投校刊登载,让学生产生一定的自豪感和羡慕感,这样就能够以点带面,营造一个全班力争写好作文的氛围。

3.培养感悟能力,构建良好习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文章就是现实生活的折射,文章中的生活感悟、人生箴言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初中生思想懵懂、情感多变,对于契合他们思想的文章往往是爱不释手,兴趣盎然,教师借此稍加引导,便可化腐朽为神奇。其卓有成效的做法就是放手让学生挑选自己爱读的作品,在班里进行演讲、朗诵比赛。学生激情澎湃地演讲,声情并茂地朗诵是一种非常好的理解作品的方式。通过演绎作品、共享作品,能够使全班学生汲取到文章中的精华:优美的表达、深刻的思想、经典的结构。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使读书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

“语言的积累和应用正如存钱和花钱。如果不是平时积攒得多,到用的时候怎么会‘囊中取物一样拿出来花呢?”教育专家于永正的这句话表明,只有通过大量的积累,方能写出美妙绝伦、耐人寻味的佳作。虽然中学生并不需要达到如此目标,但是培养学生积累文章、感悟文本的能力,却是我们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4.进行仿写训练,培养创新思维

王勃仿庾信的诗翻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李白仿崔颢的《黄鹤楼》而赋《登金陵凤凰台》,仿作无疑强化了课本范文对练笔的指导作用。仿写不一定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一篇六百字以上的大作,可以根据范文的选材、立意、写法等特点单纯地从某一方面练笔,也可以综合地全方位仿写,两三百字、四五百字视情况而定,切勿操练过渡,增加课业负担,使学生产生厌写情绪。

除仿写外,还可以选择另外一种开放的形式,比如两天出一个小题目,这些题目不必过于具象,可以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如温暖、黑白、领悟等,然后让学生写出这些题目的自我理解,篇幅不一定长,一两百字就足够,但一定要有出彩的地方,适当的时候可在全班进行交流评议。这种训练长期延续下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5.夯实文学素养,提高教学水平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引学生用一双慧眼观察大千世界,引领学生用一支神笔描绘世俗民情,教会学生用一根彩线组织结构全文。教师学识的多与寡、能力的高与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己的执教能力,并影响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教师平时应大量涉阅文学作品及相关的写作教材,全面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这样才有可能在指导学生习作方面独树一帜。循规蹈矩,亦步亦趋,学生的作文水平只能原地踏步。只有源源不断地给自己的桶内注入新鲜“活”水,学生方能从中舀得一碗灵动之水。

同时,教师要有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走进他们的心灵,融入他们的生活,这样,师生才能在互动中产生情感共鸣。教师找出学生作文中的症结所在,从而对症下药。教师平时应做个有心人,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总结教学规律,反思教学行为,完善教学设计,借鉴名优教师的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执教能力,这样才能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达到“官知止而神欲行”的境界。

总之,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决定着它是一门非常注重学生思想情感与社会实践相融合的学科,而作文便是学生思想情感在社会实践中的反映。现行的语文作文教学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集思广益,运用智慧与经验,努力开辟出一条高效提高作文教学的捷径,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和作文能力。

参考文献

[1]次仁旺旦.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指导的有效方法[J].新课程·中学,2013(4).

[2]陈国华.注重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与提高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9).

[3]吕少芳.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探讨[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4).

4.论文作文教学 篇四

快速作文——特别是广东惠阳的快速作文课堂训练十步法(简称“十步法”),作为近年语文教改中的一 个新事物,人们往往容易对它产生两种误解:一是认为作文只要好就行了,快不快没关系;二是认为快就难得 好,好就不容易快。

其实,快速作文教学并不是要学生一步登天,奇迹般地写出好文章来,而是要培养学生一种快速构思、快 速行文和快速书写的良好素质,从而逐步实现快速写出好文章来的目标。所谓“快速”,仅仅是从完成一篇文 章的时间来说的,并不是指实现目标的全过程而言的。要求学生写出好文章来,这是教学目标,怎样使学生写 出好文章来,这是教学手段(方法)。从目标和手段的关系看,好的手段非常重要。我认为,快速作文教学目 前应是一种比传统作文教学更好的手段,其理由如次:

一、教学思想更先进。快速作文教学主要是依靠学生,让学生自己写自己改。以“十步法”为例,两节连 堂课90分钟内完成十个步骤,其中五个步骤由学生独自完成,共50分钟。老师只是巧妙地“逼”学生“急中生 智”,科学地引导学生“急中”多生智,少生错,从而有一支生花妙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 练为主线的“三主”思想,在快速作文教学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传统作文教学主要是依靠老师,靠老师指 导得法,批改得细,讲评得当。那么,主要靠学生是不是行呢?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 过程中,学生自身的能动性是最重要的内在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老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导,是一种外 在因素,起着辅助性的作用。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能动作用,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 主动地追求知识。通俗地说,就是让学生由观众变为演员,而老师则由演员变为导演。毛泽东有句名言:“读 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实际上就是针对现代人日益强化的参 与意识,使学习的过程成为“使用”的过程,成为实践的过程,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可见快速作文是建立在 现代教学思想基础上,理应更科学、更先进。

二、教学目标更科学。写出好文章来,这是作文教学的目标,但好文章的标准是什么呢?尽管教学大纲上 有明确的规定,然而大纲并不会说话,大纲还得由活的人来掌握。不知从何时开始,语文老师们就不给作文打 满分了,也就是要求“好文章”必须十全十美。这种观点似乎已根深蒂固了。显然,传统作文教学的这个目标 是抽象的、虚幻的、不科学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真不知世间究竟有没有十全十美的好文章。快速作文只 要求写出比较好的文章来,所谓“比较好”,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不求全责备,只要思想健康,同时在谋篇 布局、遣词造句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就可以考虑打高分或者满分。学生的作文和作家的作品应当是有区别的 ,不能以作家作品的要求来看待学生作文。再说,作家的作品也不可能十全十美,更何况学生的作文呢?显然 ,快速作文教学的目标更科学、更具体、更符合实际。在要求“比较好”的同时,还要求写得快。“快”是一 种可以量化的标准,也是一种体现时代特色的要求,传统作文教学忽视了这一点,甚至还推崇古人所谓“两句 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佳话,然而美则美矣,年年名落孙山亦难免矣。

三、教学手段更合理。快速作文教学从“快”入手,强调就是要快,从某种意义上说,快就是好。开始时 ,只要求不离题,快快写完规定的字数,象篇文章就行了。这样,学生没有思想顾虑,可以轻装上阵,稍加思 索,就挥笔疾书了。传统作文教学从“好”出发,强调就是要好,以教学目标来代替教学手段,直接要求学生 写出好文章来。学生为求其好,自然不敢轻易下笔,苦苦思索,也还是“胸无成竹”。于是时间在犹豫彷徨中 过去了,且不说好文章不可得,就连差文章也难得了。“快”是一个“跳一跳,就可摘到的果子”,容易激发 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去追求;而“好”则是一个高不可攀的东西,很容易使人心灰意冷,止步不前。“快速 ”旨在培养一种良好的写作素质,其重要意义是:

1.有利于训练思维的敏捷性。要求学生在审题构思、谋篇布局、乃至行文书写等方面都要快,促使学生大 脑高速运转,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长期训练,必然使学生思维更敏捷,变得更聪明,从而写出比较好的文章来 。

2.有利于养成边写边想的好习惯。在作文实践中,“胸有成竹”——完全想好再写是极为罕见的,更多的 情况是,审题构思时,思维常处于一种模糊的游离的状态,只有在具体行文过程中,思维才逐渐清晰、活跃和 稳定,并且是越写越清晰、越活跃、越稳定。所以大致想好就要动笔写。

3.有利于培养说真话抒真情的良好品质。拿起笔来就写,快人快语,真话脱口而出,真情自然流露,这就 是“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我认为“快”与“真”应有着更多的联系,与一个人的品德修养也 有着一定的联系,所以从“文如其人”的角度看,这是写出好文章来的重要因素。

4.有利于形成一种朴实自然的好文风。脱口而出的话,也许不够精巧,显得笨拙,但只要“达意”并通顺 ,就无可非议。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不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遣词造句上因求“好”而花费时间太多,结果往 往咬文嚼字,以辞害义,形成所谓“学生腔”。快速作文,迫使学生只能考虑把心中的意思直接表达出来,语 言的修饰顾及不上了,也没时间矫揉造作了。尽管不够华美,但“我手写我口”,朴素自然。“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这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好文风。

四、教学效果更明显。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生产,其效果的检验也应是很复杂的,几个老师,几个班级 ,几次分数,都不足以科学检验教学效果。快速作文教学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怎么能说“教学效果更明显” 呢?这里所指的是直接的、看得见的、可以用常识判断的效果,它至少有三点是“明显”的:

1.作文数量明显增加。快速作文因其快,教学的全过程“指导——作文——批改——讲评”,可在两节连 堂课中完成,每周一篇,每学期至少可写18篇以上。而传统作文教学一般是隔周一篇,一个学期很难超过8篇。

2.作文质量也会明显提高。因为作文主要是个实践问题,谁都知道,多写多作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手段 ,数量和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只要快,就能多,只有多,才能好,没有一定的数量,就难有一定的质量。既 然快速作文教学比传统作文教学在数量上翻了一番以上,那么质量的提高也理应更快一些。

3.中下学生的作文水平明显提高。凡是实践过快速作文教学的老师,都会在较短时期内感到学生作文水平相差不大了,20分钟左右,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写出600字以上的符合题意、结构完整、语言通顺的文章来,只是 过去那种为数甚少的构思精巧、文笔优美的文章几乎不见了。“尖子”不尖了,于是有人对快速作文产生了忧 虑。其实这也用不着担忧,尖子不尖,一方面是由于广大中下学生赶上来了,缩短了与尖子学生的差距;一方 面是尖子学生暂时还不能适应“快速”这个新情况。所以,我们既要认识到快速作文教学有个培养尖子学生的 问题,还要认识到快速作文教学大面积地提高了中下学生的作文水平,这个意义是重大的,明显的。

5.论文作文教学 篇五

扈晓明fyy7312@

四川省双流县中和镇朝路315号金桂花园8幢2单元9号 610212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增强对社会实践的认知能力,今年开学,学校组织五年级的学生参加了军训活动。在出发前,要求学生认真体会军训生活中的细节,仔细观察人物,记好当天的日记,军训生活结束后以军训生活为题写一篇作文,记述军训生活过程、人物、发生的事件以及感受等,要写出真情实感。

1、写作文对孩子来说一直是一件

很头痛的事情,往往把写作文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写完了事,不再斟酌、推敲、修改,本次教学是引导学生如何进行作文修改。

2、通过修改,使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事情经过、人物观察、内心活动等,写具体、写真实。

3、通过修改,提高学生认知事物的能力,使学生明白如何将词语用准确,如何使用标点符号,如何将意思表达完整,如何准确精炼地使用语句等,将作文进行全方位修改。

4、在修改作文的教学过程中,将思路引导到事件发生当时的情景中去,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在写作文时有话可说,内容充实具体。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设备;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篇有代表性的习作

附:

军训生活

今年,我是五年级的小学生了,为

了锻炼自己,我参加了双流县举办的军训活动。

2月第四个星期一,我们从学校出发,前往黄龙溪基地。小学作文教学设计在车上,我们谈论着,军训是怎样的,会不会烧烤,会不会玩游戏,会不会,……,我们说了很多,可是到了基地,我们就不这么认为了。

本以为来这站站军姿,就完了,可是开了开营仪式,我们就都后悔了。

开营仪式上,我们站在最前面,看得最清楚,大会共有九项,前几项都不足为奇,到了第五项,这就是学校里没有的了,军人叔叔要给我们展示,我们这几天要干什么,看的我们简直是眼花缭乱。

到了吃中午饭的时侯,教官给我们说:“这里吃饭和家里不同,每天派两个小值日打饭,如果他们没有按时到,你们就别吃了,每个寝室10个人,一个寝室一桌,当日小值日要负责洗碗筷。”这里可真严格,碗筷都要自己洗。

吃完饭,我们要分配教官,我们的教官叫张志涛,年龄在25-28岁,长像超帅哦,我们都叫他老兵,虽然外貌符合标准,但是性格暴,在以后的日子里会更明显,虽然性格狂暴),但是有时非常搞笑,在主持公道时,他还是公平、公正。

说了这么多,也该谈谈训练了,我们这几天练习了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向四个方向转、踏步走、跨列、……。如果谁的动作不好,不准确,教官会单独教一教,如果是故意不学,还在队伍里捣乱的话,严重下蹲,很严重俯卧撑,超级严重围着操场鸭子步,这就是我们平时的训练。

最有趣的是晚上,第一天晚上,由于过于兴奋,整夜起了四次,没办法,谁叫我们第一次自己单独过夜呢?第二天晚上,大家不兴奋了,过了一天,都累得很,不过,大家往窗外看,却看见了鬼,整的我们魂不附体,第三天晚上,今晚没什么好奇的事,基地组织看电影

——《冲现亚马逊》,还挺好看的。第四天晚上,这是一个痛苦的晚上,教官让我们走了一晚上的鸭子步,哎,痛苦的事就别提了。……第五天我们就回家了。

这次军训,我从中知道了生活是要靠自己,要有三大心:信心、耐心、衡心,不能做的三大心:粗心、伤心、痴心,要有自己养活自己的心理,不能什么事都靠别人,要为将来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阅读未经修改的习作,找出习作中存在的不足和优点。

1、板书:学习修改作文—军训生活

2、打开课件,将习作投影到屏幕上。

3、让学生通读习作三遍,一边读一边思考,同时提示学生从用词、标点、造句、逻辑思维是否连贯、意思是否表达完整等方面进行思考。

4、提问:请同学们罗列习作中有哪些毛病和优点?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讨论回答。

5、教师归纳:

该篇习作至少在下列方面存在毛病: 标点使用不当; 用词欠准确; 罗辑思维不连贯,有的地方突然终止,意思表达不完整; 口语多,语句不精炼等。

6.教学设计作文教学 篇六

——人教版六下《习作一》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抓事件的人物的语言、神态、外貌、环境、心理等描写方法,试着具体、条理

地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2、选择自己最难忘的一件能够给人启示的事件,向人们展示自己从中悟出的道理。

3、学会互相评改,在评改中感悟写作方法。

4、学会用排比、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使自己的文章具体、形象。

教学重点:

运用神态、语言、外貌、环境、心理等描写并合理、恰当的运用排比、拟人、比喻、反问修辞手法,细致地向我们吧事件写具体,并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难点:

能恰当的选择描写事件,凸现道理的方法。

教学准备:

1、人学生感受所学的课文,回想所经历的物和事。

2、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谈话,感情酝酿。

(一)抓住人物事件,描绘情景中,表达主题。

(1)课件出示:让学生用简短的话概括。

成语故事:《狐假虎威》 《掩耳盗铃》

(2)学生说出故事内容,教师及时点评,引导学生准确的描述。

(二)猜成语,并说出你时怎样才出来的。

1、课件出示: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1)有一个庄稼人在做农活(2)偶遇一只撞死的兔子。(3)他从此不再做农活专等有兔子来撞死。这个故事是《》。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1)比喻不遵偱事物生长规律。(2)强行使其快速生长反而把事情弄糟这个故事是《》。

3交流反馈

师:小结:作者抓住了人物事件生动有趣的刻画了一个个精彩的人物,从而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

(板书:抓住人物,事件的特点)

二、指导审题,明确要求。

(一)出示要求,思考:(课件出示)

人生中,我们经历很多的第一次,(如: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走夜路;第一次样小动物;第一次去野营;第一次上台表演;第一次得奖…)他们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偶尔回想起来,那件事的一举一动都在心中荡漾,挥之不去,这次习作,我们就是要来写一写自己难忘的第一次,当然还有另外两个题目,一个是仿造《手指》一文写一个事物,一个是写一幅漫画《假文盲》。我们这里重点讲一讲第一个要求,试着用第一组课文的表达方法,写清楚自己难忘的第一次,把印象最深的部分重点写一写,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并把自己的感

7.论文作文教学 篇七

一、我国古代的写作教学原则

(一) 文意并重

我国古代的学者们一向主张“文以明道”、“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所谓“文”, 即指文章的形式和语言, “道”指的则是文章的思想和内容。“文”与“道”的关系, 就是文章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内容决定形式, 形式表现内容。南宋的学者朱熹说:“道者文之根本, 文者道之枝叶。”东汉学者范晔也说过:“常谓情志所托, 故当以意为主, 以文传意。以意为主, 则其旨必见, 以文传意, 则其词不流。”文章以“意”为主, “文”是用来表达“意”的工具, 这样才能突出文章主题, 语言也不会空泛虚浮。同时, 好的文章除了“意”要精深之外, “文”也很重要, 我国古代的文人非常重视文章语言的精雕细琢, 最鲜明的例子便是贾岛对于“僧敲月下门”与“僧推月下门”的“推敲”。

(二) 先放后收, 循序渐进

古人在作文教学中强调要先放后收。宋代谢枋得在《文章规范》中谈到学习写作时说:“凡学文, 初要胆大, 后要小心——由粗入细, 由俗入雅, 由繁入简, 由豪荡入纯粹。”在这里, “先放”就是让学生写放胆文, 也就是让学生自由奔放地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想, 不要受到条条框框的束缚——“但见文之易, 不见文之难”, “后收”是指让学生写小心文, 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写作基础上再按照一定的规范来作文。

另一方面古人则强调写作训练中也要“循序渐进”。清代的王筠在《教童子法》中提出:“识字时, 专心致志于识字, 不要打算读经;读经时, 专心致志于读经, 不要打算作文。”这便是古人在写作教学中十分注意的“循序渐进”。违反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 会带来次序混乱的结果。可见在教学上要注意由易及难, 由浅入深;做学问也要打好基础, 切忌急于求成。

(三) 读写思结合

诗圣杜甫有一句话传播甚广:“读书破万卷, 下笔有如神。”这里明确强调了读和写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元代程端礼把读书比作销铜, 把作文比作铸器, 说销铜时极费力气, 而铸器时只要识模, 一冶即成, 全不费力。多读书, 再加上师傅的指点, 书中的义理和作文的法度自然就能了然于心, “握笔构思时, 自有确然见解, 天然议论, 出于心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也提倡“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眼到是看, 口到是读, 心到就是理解领会。熟读精思, 是许多古代教师所强调的, 它意味着并不是单单捧着少数的几篇文章死念就够了, 而是要边读边思。作文是一项综合性的能力, 只读不思写出的文章仍不合格, 只有将读写思三者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得自身的作文水平得到质的飞跃。

二、古代写作教学思想对当今的启示

(一) 系统训练, 规范文体

2011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写作一项的要求是有层次分别的, 第一学段 (1—2年级) 的“写话”, 第二、三学段 (3—6年级) 的“习作”, 第四学段 (7—9年级) 的“写作”, 这里明显是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思维力发展水平的不同, 对学生进行有计划、分步骤的方法训练。中国古代在作文训练时所遵循的教学理念认为, 作文教学应该从“放胆文”起步, 逐渐过渡到“小心文”。因此在教学中, 降低初学时的难度, 培养写作兴趣后逐渐加大难度, 注意不同阶段方法的使用, 形成一套成熟的作文教学程序就尤为重要。现在许多学生对于文体的意识十分淡薄, 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体意识, 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应该对各种文体进行有区别性、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明确各种文体特征, 明确各文体之间的差异性, 写文章时自然就能选择相应的表达方式, 不至于文体不分了。

(二) 以读促写, 读写相长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教学建议中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学生在阅读中能够获取大量的语言、思想、文化积累等, 对于提高作文能力无疑是重要的。我们应该在作文训练的同时, 制订科学合理的阅读计划以辅助作文能力的增长。同时在刚开始学写作时, 通过阅读来练习仿写也不失为一个迅速入门的途径。而在阅读教学中写作能力的渗透也是无处不在的, 最明显地体现在文本解读里, 通过读者与作者的互相换位能更好地体会文章的内涵, 得出个性化的解读, 这样的一种阅读能力与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不可分割的。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阅读习惯不良一定会影响到表达, 就是说写作能力不容易提高。”叶老的话高度概括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

(三) 贴近生活, 开拓创新

贴近生活, 并学会体味生活。顾黄初先生在《关于语文学科课程改革的一些设想》一文中强调:“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 时间仅仅局限在这2700多课时上, 空间仅仅束缚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 师生的精力仅仅拘囿于这薄薄的几本语文教科书内, 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恐怕是很难很难的。”写作更是如此, 学生要通过留心观察生活中发生的大事小情, 才能获得写作素材。同时, 作文毫无疑问是充满个性的活动,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精神特点, 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常常有灵光一现的时候。陆机在《文赋》中说:“谢朝华于已披, 启夕秀于未振。”因此任何的所谓“灵光”都不是凭空产生的, 而是长期实践积累的结果。脱离生活, 创新思维能力便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归根结底, 还是要鼓励学生走近生活, 多思, 多读, 让学生学会用心灵去写作, 体会创作所带来的精神愉悦, 真正地爱上写作, 而不是把它看作一项应付考试的任务, 这才是培养学生想象与创新思维的关键。

8.论文作文教学 篇八

【关键词】农村高中;教学改革;即席作文

一、广西历年高考作文题目简析

作文向来受到语文教学工作者的特别重视,随着高考试制度的改革,作文教学的重要地位可能还将不断提升,所占的分数比例也在不断增加。纵观广西历年高考作文题大盘点(1951-2014),不难发现,高考作文命题的方向也在发生变化:从1951-1989年是命题作文,1990-2000基本是半命题作文,2001-2005是命题作文,2006-2014年是材料作文。从作文命题的题目可以看出,高考作文的要求范畴越来越宽,对学生知识面和看待事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种多样,单纯的知识讲授已经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了,单一的命题作文已经束缚了学生多方面的思考能力。

二、命题作文在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局限性

命题作文是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它给学生定下了写作的方向和潜在写作模式,在学生知识面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多数作文的内容是大同小异的,教师在批改评价作文时,也很难找出突破点。长期的命题作文教学,让学生养成了固定的写作格式,应付式完成作文写作的学生越来越多,长此下去,很难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难以发现他们在写作方面的个性发展。

三、即席作文在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灵活性

即席作文就是在特定的场合,根据某一情景、景象、画面或话题,当场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样式,这种作文形式与情景作文一样,对训练同学们的描写、记叙、抒情能力,特别是想象能力、创新能力,都具有较重要的作用。

即席即当场之意,在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条件的限制,他们不能像城市高中生那样有机会掌握更多的课外知识,接受多样的培训,因而对事物的看法会过于单一,但适当的开发他们对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或现实问题看法的潜力,就能发现他们会总结中与城里孩子不一样的看法和观念,熟悉的农村环境,看到的事物是有其独特的视角的,不同于城里高中生,他们没有经过固定的培训来拓展自己的思维和视角,因而,对同一个事物会出现各式各样的视点,这是农村高中生在校期间获取知识与城市高中生不一样的地方,即席作文教学就在合适的场合发挥了它合适的优势。

四、如何在农村高中作文教学中启发学生的即席作文写作

(一)个性化作文教学

1、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细节

每个人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都是独特而惟一的,这些珍贵的经验和感悟就是一座最好的作文资源宝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不是看不见,而是缺少发现。因此“必须从学生个人生活入手”记下生活的点点滴滴。

2、在阅读中累积自我的知识

阅读是理论知识的积累途径之一,语文教材中每一篇文章都是贴近古今中外的生活内容的,“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反映”,教师在上课时,借用课本上的知识来发掘适合学生的知识点加以传授,通过举一反三,能够学以致用。进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阅读中积累更多的知识,丰富自己的情陶。

3、在创新创意中求异

作文的生命力在于具有独特的个性,高中阶段本该是最富想象力的阶段,很多学生因为缺乏个性,写出来的作文往往是千篇一律,这是农村高中生常遇见的问题,因而很难激发他们写作的积极性,个性化写作,可以随他们的爱好在一个范畴内完成自己最拿手的作文,没有拘束不悖常理的个性化写作无疑是给他们提供了创新创意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自己的空间里尽情的抒发自我内心的感受,这是别人无法复制和粘贴的。这时教师要从”主导地位演变为辅导地位”从“独奏者变为伴奏者”,作为伴奏者教师更多的是“作为知识的启发者而非灌输者”,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4、在语言中突出新颖

语言是情感表达的书面剖析,每个农村高中生,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环境的影响而受到束缚,不敢直接表达自我內心的感受,但我们的作文往往就是靠语言来表达,文学性和新颖性是写作在语言上的要求之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尽可能得启发学生通过一个事项来展示不同的语言表达。尽力开发出他们最想拿手的鲜活性语言。以便更加如实、更加恰当的表达要表达的意思。

(二)学生作文兴趣培养

农村高中作文教学向来是教师最难啃的一个教学内容,也是学生最讨厌的教学内容之一,如何提高他们对作文写作的兴趣是提高他们作文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那么在农村高中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他们对作文写作的兴趣呢?即席作文在这一方面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对作文写作的积极性。

转变传统的作文课堂模式,努力探索新的课堂模式,进行师生互动,激起学生作文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作文课上,老师要从内心引导学生热爱作文,抛弃作文恐惧心理,从思维上引导学生求新,去掉千篇一律的固定模式。把“教”的重点放在写作方法指导上,不同角度选材上,教给学生怎样创新思维。过去那种不管学生是否愿意接受,老师仍滔滔不绝的讲下去,只能成为学生的进步的桎梏,何谈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呢?所以作文课上,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至

关重要!比如,上课伊始,老师给学生讲一个近段时间最热门的话题,学生都聚精会神地听。[2]听完后,老师问:“谁能告诉我们这个话题说明了那些问题或道理?”学生兴趣很高,纷纷思考和讨论,并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老师的提问,再进行现场展示和讲评,让学生既是老师又是学生,这不仅培样了学生对作文写作的兴趣,也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作文教学模式

小组作文教学是近几年来作文教学的新模式之一,在农村高中生中,他们因为各方面的原因,不太喜欢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但当今的社会,沟通能力是判定一个人是否能融入群体的主要标准之一,沟通能力的培养就需要与人交流,在农村高中作文教学中,也可以通过小组作文教学模式来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在即席作文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的给学生自由组合,先和自己喜欢的人分享同一个话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交流后,绝大部分学生会敞开自己的心扉,进而进入老师分组的阶段,在与自己不太熟悉的同学中进行第二阶段的交流,以此类推,与别班、别年级甚至老师等人群进行阶梯式的沟通交流,这样既能提高他们的习作水平,也锻炼了他们的沟通交流的能力。

总之,即席作文是农村高中作文教学的重要教学模式,教学工作者尽可能的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水平,在与城市高中生的竞争中展示自己特有的技能。

参考文献:

[1]李敬英 中学个性化写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研究 J  中小学电教 200908

9.论文作文教学 篇九

临海市哲商小学 谢柯娜

[内容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引发了我们对传统作文教学的反思,笔者试图构建一种与“语文课程标准”最为合拍的体验作文教学模式。“体验作文”的基本教学模式:观察感悟,丰富生活体验——确定主题,诱发生活体验——创设情境,激活生活体验——交流合作,强化生活体验——构思成文,抒发生活体验——灵活修改,深化生活体验——多元评价,满足成功体验——分层展示,升华成功体验。

[关键词] 生活体验 享受作文 体验作文 教学模式

小学作文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教师感到难教,学生感到难学。虽然国内的教育者没有间断对作文教学的研究,但最终没有形成完整的高效的作文教学体系。总结过去,我认为,作文难固然有其写作本身的难度,但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诸多原因,主要有:

⑴训练内容过于精细化,忽视学生的个体创造。⑵章法指导过于机械化,忽视学生的独特个性。

⑶人物事件过于虚构化,忽视学生的真情实感。⑷评估方式过于单一化,忽视学生的创作热情。

⑸写作语言过于成人化,忽视学生的童真童趣。

⑹习作课堂过于封闭化,忽视学科的整合统一。

这样的小学习作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真情实感、内心体验的表达;也使学生对作文失去感情和兴趣,更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文学素养功底。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叶圣陶老先生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这就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因此,笔者试图构建一种与“语文课程标准”最为合拍的体验作文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模式,尊重学生生活体验,还原生命本色,努力开辟能唤醒孩子天性,激发学生灵性,张扬学生个性的作文天地,让作文教学充满阳光,充满勃勃生机。

所谓“体验作文”就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品味人生,关注社会,感受时代脉搏,让他们在生活中体味、揣摩、积淀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体验生活的乐趣,再将生活的体验与对文本的感悟结合起来,不断整合、内化再整合,产生新的思想体验,形成自主写作的动机,并用恰当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体验作文教学相对于传统的习作教学,它更加注重学生的主观体验,注重学生写作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和价值取向,一句话,它关注写作的全过程。笔者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探索出“体验作文”的基本教学模式。

一、观察感悟,丰富生活体验。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在写作中往往会遇到“无米下锅”的问题。“无米”主要是由于习作与学生生活、学习严重脱离,再加上学生生活范围的有限,而这种有限的生活范围又很容易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学生在写作时,你总会听到这样的唠叨:“又写又写,有什么内容可写,每天不

都是一个样的,平平淡淡的,哎„„”“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对小学生而言,其实他们缺少的不是具体的生活,而是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自我体验。为了让学生能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要努力找出一点使你心动的东西来。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做一些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中有许多有意义的值得观察的事物,怎样使学生不错过这些宝贵的生活画面,及时捕捉住观察的对象呢?教师一要多引导,二要多提醒。使那些没有观察意识、对眼前现象熟视无睹的学生,慢慢培养起观察兴趣,逐步形成观察的习惯。

如我班一女同学,早晨起来看见厨房里并排放着三碗煮好的糯米粥,端在手上喝在嘴里,不凉也不烫,由此想到奶奶平时对自己的关爱。正因为有了厚实的生活基础,更有了真切的生活体验,所以写出的日记是那样的感人。

二、确定主题,诱发生活体验

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过于死板“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改”,须不知这样的教学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收效甚微。教师的命题有时与学生的积累不一致,与学生的兴趣不一致,与学生的思路不一致,这样,学生的信息被深锁在大脑里,作文时就会无从着手,学生对这样的命题根本就不感兴趣,有的甚至产生厌烦的心理,习作的效果可想而知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作文命题不在乎“大”与“小”,而在乎能否给学生发挥“真情实感”的空间,能否能诱发内在的生活体验,能否给学生提供“我手写我口”、“我手说我情”的题目才是关键。于是我们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兴趣爱好来命题。

三、创设情境,激活生活体验。

选择好主题之后就要考虑以何种形式将主题展示给学生。一个主题确定下来是不是迎合所有学生的心理,对以前的生活体验学生是否还能清晰再现,这些都是影响作文的很重要的因素。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当老师的给学生创设一种缘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生活态“情境”,教师带着学生一起走入生活,共同体验,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调动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提供想象和思维的前提,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进行学习和创造。

布鲁纳说:“教学论必须探明唤起学习积极性的最佳经验与情境。”的确,一个成功的情境创设不仅能再现生活,提供素材,还能激活学生的体验,激起学生的创作欲望。学生在创作欲望的驱使下,自然灵感喷发。那么该怎样创设情境呢?

1、多媒体再现情境

有时事情经历了,也有了一定的体验,但真正要把经历的事情写下来,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事先把关键部分用数码照相机记录下来,制作成课件,然后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这样往往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阶梯。如确定主题是“秋游”后,我就将自己在海边秋游时,有意识拍下的内容:看到大海时同学的神情、抓被螃蟹的大螯咬住了手、不小心摔倒、满载而归等镜头,做成多媒体课件。在习作课上进行展示,学生便很轻松地高质量地完成这次

习作。

2、学生表演情境

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让学生自编、自演、自评。学生通过置身于场景之中的情境体验,在自己的头脑里建立起清晰的表象,这样进大大减缓习作坡度。同时,教师还可有针对性地对于精彩动作,要求表演者“定格”、“慢放”、“重放”,并适当进行语言描绘,引导其他同学观察描绘,从而为学生的写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如省教坛新秀湖州市东风小学肖绍国老师上的一节作文指导课----《演演说说写写》,就采用了表演的形式。肖老师与一学生扮演一对父子俩,观看足球赛的电视直播。通过惟妙惟肖的表演,为学生再现了真实的生活画面,然后让学生说说,说好了,再写下来。这样的指导,学生有了更深的体验,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3、开展活动情境

根据学生喜欢活动的天性,教师应立足“体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把学生引入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如和学生一起扳手腕、吹羽毛、逗笑,一起争创校园吉尼斯记录,一起包饺子„„丰富的活动会带给学生有趣的习作内容,带给学生强烈的兴趣、丰富的情感体验。

记得我在任教小学三年级作文时,曾组织了这样一次体验性活动——“保护鸡蛋宝宝”。告诉孩子们,拿到鸡蛋宝宝后,你就是“鸡妈妈”,你就是“鸡爸爸”了,要把你的宝宝给照顾好哦!看着一个个天性活泼好动的学生小心翼翼地拿着“鸡蛋宝宝”保管时,我已经知道这将是一个很好的体验活动。我要求他们除晚上睡觉外必须把鸡蛋带在身上,一刻不离。经过一个星期的携带、照顾,我根据这一活动进行了一次作文训练:回顾照顾过程,交流照顾感受。因为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带着新奇、紧张的心情去亲身经历照顾鸡蛋的过程,都有了强烈的情感体验,都产生了强烈的交流和倾诉的需要。

其实除了丰富的校内活动,社会生活、大自然更是学生作文素材的好源泉,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把学生带入社会、大自然,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实地观察体验,掌握作文的第一手资料,积累作文素材。

四、交流合作,强化生活体验

在有了大量生活观察、情境感悟以及个性体验之后,学生对写作专题已经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这时候教师不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进一步充实材料、强化体验、理清思路。交流的方式很多,有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头脑风暴等。

五、构思成文,抒发生活体验

以上这些环节都是写作的准备阶段,有了充分的准备之后,写作也就水到渠成了。此时教师再给予学生适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启发,让学生有意识的进行整体构思,列出写作提纲,逐渐成文,抒发内心体验。

六、灵活修改,深化生活体验

俗话说“好文章要三分写七分改”,可见修改的重要性。长期以来,教师讲,学生写,教师改,成了作文教学的模式。这既不能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修改作文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作文综合素养的提高,我们要

采取灵活多样的修改方式。如教师批改、学生自我修改、学生相互修改、师生共同修改、师生单独面批等。其中让学生学会自己修改作文相当重要,引导学生从选材、立意、结构和语言等几方面着手,对文章进行重新审视、精心锤炼、升华自己的独特体验。

七、多元评价,满足成功体验。

学生的进步提高是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的,这时教师的评价标准也显得尤为重要。

1、评价语言激励化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准备一百顶高帽,送给学生。”这对我们作文评价的启发尤其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宽容,只要学生在原有起点上有进步,就应在评语里充分肯定。我们在讲教师评语激励时,其实也不妨为自己减轻一下工作量,尝试一种新的方法。如可采取学生自评为主、小组内互评为辅、教师点评引路的方式。每写完一篇作文,让学生自己写评语,针对自己习作中比较满意的地方以及存在的问题,在写作过程中的感受和遇到的困难进行反思和总结。然后请组内其他同学对自己的习作进行评价。教师可选择几篇不同风格的文章进行评析,目的是教给学生评价和修改作文的方法。这样岂不两全其美?

2、评价方式多元化

多元评价,指评价者的多元参与。其中有学生的自评,让学生再次读自己的作文,重新感受一下写作的过程,说说自己作文的优缺点;有学生的互评,学生看同伴的作文,自有一种亲切感,也能够促使他们与同学互比;还有教师的评价,既评学生作文,又评学生“点评”,有条件的还可请家长评价,使家长不再是学生学习的旁观者,并能通过评价了解自己的孩子,与孩子沟通。

八、分层展示,升华成功体验

不要以为改好,评好这篇作文就算完事了,其实最后,我们还可以再设置多种多样的作文展台,不仅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交流,以他们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同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更升华了成功的体验,再次激发了他们不断提高自己写作水平的欲望。

1、在教室里布置墙报,选择学生日记中较好的请他们在班上朗读后在墙报上展览,每周定时更换。日记内容不限,有独到见解的,文字优美的,只要有可取之处就可以入选。这样,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日记上了墙报,特别有成就感,下一篇就会更认真地去写了。

2、利用校园网,发布满意的习作。许多学生家里已有电脑,我就鼓励学生登陆校园网站,上传自己写得满意的习作,没有条件的学生,我就帮他们上传。看着自己的习作出现在校园网站中,学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习作的兴趣更浓了。

3、设立作文成果袋。给每位学生准备一只档案袋,由学生自行设计封面,并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如“闪亮的水晶心”、“苗苗圃”等。让学生把在报刊上发表的和自己满意的习作放入成果袋内。这样,一打开这个成果袋,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收获的喜悦,品尝到成功的乐趣。

上一篇: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小结下一篇:精细化管理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