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备课资料【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十三岁的际遇》

2024-09-15

语文:备课资料【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十三岁的际遇》(共7篇)

1.语文:备课资料【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十三岁的际遇》 篇一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

【课前学习】

●为你提供资料

1.介绍

田晓菲在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它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经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了“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1985年,十三岁的她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出国留学,26岁获哈佛大学比较 文学 博士学位,现在哈佛大学任教。

2.背景

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写的。

●请你完成任务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chóu chàng(惆怅)安tián(恬)xié(撷)取

bìng(摒)弃 积zǎn(攒)qiáng(樯)橹

2.下列成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C)

A.目不转睛 白驹过隙 弹指一瞬

B.茫然若失 津津有味 小心翼翼

C.一视同仁 谈笑风声 不折不扣

D.曲径通幽 耳目一新 无忧无虑

3.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我开始思索,开始疑问,开始摒弃,开始相信。(排比)

(2)我觉得自己就像是童话里的女孩,怀着激动不安的心情启开了闪闪发光的仙宫大门。(比喻)

(3)你却永远年轻着,微笑着,拥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梦想,激励一届又一届学子的抱负,也抚慰着一年又一年桃李开落的惆怅。(拟人、排比)

用心

爱心

专心

【课堂学习】

●学习目标

1.能深刻认识北大的精神魅力。

2.能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作者对北大深厚复杂的感情。

3.能从作者的经历中感受北大对作者的深远影响。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今年多大了?(学生回答)13岁的田晓菲已经是北大的学生了。她是个早慧型的人才,4岁就大量接触文学作品,初一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13岁被北大破格录取,后来相继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为纪念北大90周年校庆而写作这篇文章时,她也只有16岁,却已是大三的“老生”了,北大带给她怎样的影响呢?她又想对这所享誉全国的著名高等学府说些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

二、走近北大和田晓菲

1.作者在13岁的时候遇到了什么幸运的事情?

(答案提示:考取北大。)

为什么作者认为考取北大是一种机遇、时运呢?北大究竟是怎样的一所大学呢?

2.仔细阅读文章,把有关介绍北大特点的语句用直线画下来。关键词语下面加着重号。

组织学生介绍北大,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回答出北大的两个特征,但要紧扣书本有根据地回答。学生回答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

(答案提示:

校园风景秀美——沉静而美丽的湖光塔影、秋天有柔软的遍地落叶、冬天的湖面会冰冻。

藏书量大,是知识的海洋——图书馆有400万册藏书。

学术氛围浓厚——追求真理。

用心

爱心

专心

北大的学生——敏感、纯洁、言谈犀利而机智。

北大的老师——有个性,风格各异,都很亲切。

北大是河,老师是舵手和船工,学生是船客。

小结:北大不仅风景优美,更是一所充满精神魅力的培养人才的摇篮。

过渡:同学们,你们向往进这样充满魅力的高等学府吗?那么要具备怎样的资质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这个梦想呢?我们下面一起来看看田晓菲是怎么做到的。

3走进作者美丽的精神世界

(1)田晓菲在几岁的时候写成了本文?

(2)16岁就能写出如此精彩的文章来,她是一个怎样的人?认真阅读文章结合相关语句回答。用黑色波浪线划出相关语句,关键词语下面加着重号。要求能紧扣书本讲出三点。

(答案提示:

有远大志向——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进入北大后,觉得自己是不系之舟,终会离开北大,去追求下一个理想。

自信——从未怀疑过我能成为北大的学生。

浪漫——下雪时在冰冻的湖边欢笑。

敏感——老生看新生,心中茫然若失。

理智——面对北大的400万册图书,感觉到自己的渺小。

爱读书——常在书架间徜徉。

有探索与创造精神——北大为我展示一个动人的新世界。

善于欣赏别人——喜欢读北大的人。

热爱老师——北大老师的肖像,一视同仁地留在了我的写生画册上。

热爱并感激学校——北大是河流,老师是舵手和船工,学生是船客。

用心

爱心

专心 情感丰富——最浓最浓的诗行。留恋北大,依依不舍。

诗才超人——不系之舟的诗行。)

4追溯作者有才华的源头。

(答案提示:有良好的阅读、写作等习惯。)

小结:同学们要想让自己变得优秀,要想实现自己崇高的理想,那么现在起你们就得拿出实际行动来,努力看当年的田晓菲看齐哦!

三、课后作业

在文中用红色波浪线划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语段反复诵读,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作者的真情实感,说说作者寄寓在文字中的感情。(每人至少找出两处,批注在书上)

第二课时

一、领悟感情

指导:下面,就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语段反复诵读,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作者的真情实感,说出作者寄寓在文字中的感情。

学生朗读、交流。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评价活动。Iaoda了

教师小结:

把同学们的发言综合起来,我们不难发现,这篇文章真实地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向往、热爱、依恋和怀念之情。

二、主旨归纳

本文作者回顾了

表达了

三、拓展迁移(联想造句)

1.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的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

用心

爱心

专心 折不扣的现实了。

自从___________ __ __,不再是______________ ___ _,不再是_ ______ _______,而是________ _____ _ ___。

2.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我渴望 ,渴望 ,渴望,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真情告白

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肯定很羡慕这位少年大学生,但除了羡慕,我们是不是还应该想到点什么?请以《田阿姨,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写你的感想。

【课后学习】

● 水平自测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

不止一次把这些诗句悄悄念给你,北大。千言万语,有时只能凝聚为这最浓最浓的几行。是的,我是一只不系之舟,曾经那样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但我的心无时无刻不在向往大海的波涛。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发现新的大陆,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不过,自七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是永远无法忘记的。“让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为了我能在北大校园里度过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它珍藏在内心最柔软的角落里,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幼稚又美好的少年的回忆一起,永远无法分割开来。

“啊,也许有一天/意志是我,不系之舟是我/纵然没有智慧,没有绳索和帆桅。”

是的,总有一天,北大,我也会离你而去。你却永远年轻着,微笑着,拥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梦想,激励一届又一届学子的抱负,也抚慰一年又一年桃李开落的惆怅。那么,我还会回到你的身边来,是梦是真,又有什么相干!我只要像当初一样,在老朋友般的三十五楼下小立片刻,那么我相信,所有逝去的岁月都会重新开花结果,所有往昔的梦幻都会再现,我将不顾头上苍苍的白发,再次像个十六岁的女孩那样,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

用心

爱心

专心

1、“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荫、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诗中的“玫瑰”、“绿荫”、“宁静的港湾”比喻什么?

比喻生活中的种种舒适、安乐的诱惑

2、“不系之舟”是什么意思?“我是不系之舟”与“我的誓言”有什么关系:

象征永不停息的追求。

只有永不停息的追求,才能实现自己的誓言。

3、说北大“是师长”是因为北大给“我”知识,给我追求真理的勇气,“是朋友”是因为北大自由清新,我与他朝昔相处,“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是因为 “我”与北大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4、最后一节既是对北大表达自己美好的 祝愿,也是对北大倾诉自己永远的 思念。

用心

爱心

专心 6

2.语文:备课资料【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8课《十三岁的际遇》 篇二

设计:逐梦边城

[解读教材]:

十三岁便进入北京大学英语系的田晓菲,为了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而写这篇文章时,她已经是三年级的“老生”了。在这篇诗意盎然的文章中作者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特别是在北大两年学习与生活的感受,表达了热爱北大、赞美北大以及为了北大而必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和渴望自由飞翔、渴望创造的精神。[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发展、升华的线索;发现、理解作者对北大的评价;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

过程方法目标: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和富于变化的语言,想一想有些话要是平平实实地说该怎么说,再看看作者又是怎么说的,多读几遍,就会有所感悟。[情感态度目标]:知识的海洋,教育的启迪,使人的心灵海阔天空,使人的智能充分提高,使人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边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2、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

3、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汇。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教者适当点拨、指导。知识准备:预习本课字词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达标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青春时节,是人生的春天,是孕育理想、确立志向的最佳时期;青春时节,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是挖掘生命潜能、开发人生智慧的关键时期。

十三、四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你准备怎样度过这一段青春时光?(学生交流)是的,只有知识才能让我们的青春焕发绚丽的光彩,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走向辉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少年大学生田晓菲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90周年写的一篇文章《十三岁的际遇》(板书课题,作者)

二、简介作者:

田晓菲,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他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在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得“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1985年,十三岁的她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出国留学。

三、揭示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四、整体感知课文

(一)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此文是她多大年龄时写的?写了什么年龄的什么事情?

2、重点写哪个年龄阶段的事情?

3、北大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高等学府,是莘莘学子向往的殿堂,北大的什么给“我”的影响最大?什么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找出文中相应的段落)

4、“我”是怎样评价北大的?请找出文中的语句读一读,试用一句话概括。(四人小组讨论)

5、找出文中的两节诗读一读,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

(二)师生合作解疑;教师相机板书

五、学习课文第6----9节,思考;

1、入学之初,她有一句雄壮的誓言,你知道吗?从中可以看出怎样的思想?

2、她看到图书馆有那么多书,心里怎么想的?回忆起一件在什么地方的什么往事?

3、北大的什么为她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对她的影响是什么?

六、学习课文第10----12段,思考: 她喜欢北大的哪些人,她看到了什么?

七、课堂小结:对照板书,师生合作理清作者思想变化的过程 7岁初知北大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向往 10岁初见北大固执地扭过头自信 13岁进入北大没想到这么快自信 16岁感悟北大不胜凉意茫然若失

北大图书馆开始近乎绝望————渐渐地变得愉悦、安详————后来渴望飞翔—————回报母校

“我”与北大————无法分割的血肉相连。略写:童年时期对北大的向往与进入北大的自信 详写:两年学习生活中的感受

七、作业设计

1、抄写字词

2、摘录文中精彩语句,说说妙在何处?

3、摘抄田晓菲的《露》

八、板书设计(略)

第二课时

一、揭示目标:

1、品味精彩语句,联想造句

二、2、学习写作技巧(巧用表达方式)

三、品味精美语句

1、学生交流,合作归纳:①排比句(略)好处:

②比喻句(略)好处: ③拟人句(略)好处:

2、联想造句:

①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的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了。

自从 ________________就不再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再是_______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我渴望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____,渴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学习写作技巧:

1、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2、文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具体说说。

(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叙述自己同北大的渊源与际遇是为了抒发对北大的感情。全文以抒情为经,以叙述为纬,以议论为点,组成了浑然一体的篇章)

五、真情告白: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肯定很羡慕这位少年大学生,但除了羡慕,我们是不是还应该想到点什么?请以《田阿姨,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写你的感想

《十三岁的际遇》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十三岁的际遇》是北大素有“才女神童”之称的田晓菲所撰写的一篇抒情散文。她以优美空灵的笔调向大家介绍了自己十三岁的际遇以及北大的人文精神,此篇课文堪称为散文阅读的经典之作。

《十三岁的际遇》是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内自读课文,初中第一册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培养一般的吸收和表达能力。第二单元也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方法,掌握科学的阅读技能。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起到了汇总归纳的作用。此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进而在鉴赏阅读中,既调动学生的现象思维能力,也要辅之以抽象思维能力,更要注意激活学生对生活美的感受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大纲、教材编排及本单元特点,我为本课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本课生字词。

2、能力目标:掌握自学课内自渎课文的技巧。

3、情感目标:激活学生对生活美的感受能力。

第二单元的单元提示,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做了如下要求: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对课文的整体感受,学习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欣赏能力。

根据这一提示,应把本课的能力目标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又根据本课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更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因此本课的教学关键是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的原有基础和现有困难。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我教学的对象是初一的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他们对散文已经不陌生了。第一、二单元已出现了朱自清、鲁迅、魏巍等作家的经典之作。因而大多了解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本节课抓住现有学情,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索、研究。

三、教法、手段分析

《十三岁的际遇》是散文鉴赏的分水岭。既承接了前边课文又对今后的散文自学起到了领起、示范的作用。因此本课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启发、设疑、讨论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基于上述认识,我准备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学、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本课的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手段上,我准备采用投影仪将本课的不同阶段显示出来。

四、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抓住学生与作者的年龄共同点,导语为:“同学们此时的梦想是什么?”进而导出作者在十三岁的时候,就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进入北大。

其次提出自学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此环节由学生到讲台板书、解疑。目的是为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明确自学步骤。

再次展示北大相关图片,简介北大。此环节目的是为了暗示本文的中心思想,即北大的人文精神。

第四默读全文,布置相关思考题。

1、本文的形和神分别是什么?

2、本文的段意分别是什么?此环节目的是,为了检验同学们的自学课内自读课文的能力以及对散文的掌握程度。此环节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的作用并及时给出参考答案。

接下来为课堂练习,我主要抓住课文题目《十三岁的际遇》的“际遇”二字,采用课外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际遇。此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并锻炼学生的竞争意识。

再接下来为课堂小结。具体做法是学生先说,教师做结。此环节目的是理顺知识体系、突出重、难点。

最后为布置课后作业。针对本课的重、难点,我抓住学生对成功的片面理解,采用课外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成功。此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投入生活、热爱生活的精神。

附板书设计

十三岁的际遇

田晓菲

思考题:

1、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本文的“形”和“神”分别是什么?

“形”:“我”围绕北大的见闻感受。

“神”:北大具有的精神。(求知、进取、创造、永不满足等)

2、本文用空行隔开的三部分各概括了什么?

第一部分:梦想及梦想成真。

第二部分: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

第三部分:对未来的畅想。

《十三岁的际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通过研读重点段落体会作者的情意。2.积累词语,学习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教学重难点】

1.体味文章中精彩的语句语段,感悟文中优美的语言。2.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理、意、味。【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通过研读重点段落体会作者的情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今年多大了?(学生回答)13岁的田晓菲已经是北大的学生了。她是个早慧型的人才,4岁就大量接触文学作品,初一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13岁被北大破格录取,后来相继获得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为纪念北大90周年校庆而写作这篇文章时,她也只有16岁,却已是大三的“老生”了,北大带给她怎样的影响呢?她又想对这所享誉全国的著名高等学府说些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田晓菲的《十三岁的际遇》。

二、整体把握课文

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查字典注音,能把课文顺畅读下来,再放声朗读。要求学生将文中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画出来,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

2.读完第一部分,大致理解一下这一部分表达了什么内容。

三、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理解文章大致意思 讨论: 1.文章分为独立的三个部分,用空行空开,那么第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用一个词填在下列横线上:

7岁时的 10岁时的 13岁时的 16岁时的

2.学生自由朗读第4段,说说这一段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生活两年产生了哪些感受?

3.第二部分是从哪些方面去写北大的? 北大的图书馆。

北大的人:同学、老师、我。

4.朗读第8、9段,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北大图书馆的感觉,是什么样的感受呢?

5.朗读10、11段。

(1)第10段第一句话所起的作用是什么?“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人”可以“读”吗?在这里“读”是什么意思?作者又从北大的人的身上读出了什么?

(2)作者对北大老师的感情是怎样的?“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拥抱未来的船客,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这句话中“船客”、“舵手与船工”、“两岸风景变换”各指什么?为什么是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

6.朗读最后一个部分。

(1)这一部分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什么感情?

明确:赞颂北大、抒发深情,表达作者对北大的热爱、思念以及要为北大做出贡献的心愿。

(2)为什么“我”是“不系之舟”,“系”怎么读?是什么意思?这个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小结

文章题为“十三岁的际遇”,这个际遇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我爱北大”,“我的学校”或者“北大生活的回忆”为题呢?(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再总结。)

之所以要写这个际遇,因为对于作者的一生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实在是太重要了,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北大是“自7岁起便结识便热爱的地方”,“正是在北大,我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向成熟”,北大“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和“我”“永远无法分割开来”,简而言之,“我”一切的一切都来自于13岁的那次不寻常的际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摘录文中精彩语句,说说妙在何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精彩语句,联想造句。)

一、学生交流,合作归纳

1.排比句(略)。好处:________ _____ _ ____ 2.比喻句(略)。好处:________ _____ _ ____ 3.拟人句(略)。好处:________ _____ _ ____

二、联想造句

1.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的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了。

自从___________ __ __,不再是______________ ____,不再是_ ______ _______,而是________ _____ _ ___。

2.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我渴望

,渴望

,渴望

,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学习写作技巧

1.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2.文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具体说说。

明确: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叙述自己同北大的渊源与际遇是为了抒发对北大的感情。全文以抒情为经,以叙述为纬,以议论为点,组成了浑然一体的篇章。

四、真情告白

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肯定很羡慕这位少年大学生,但除了羡慕,我们是不是还应该想到点什么?请以《田阿姨,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写你的感想。【资料宝藏】 1. 田晓菲简介

田晓菲,笔名宇文秋水。1971年生人。5岁习古诗,少年时期,古今中外,阅读颇丰。1985年,田晓菲曾以与天俱来的才情与聪慧,经过北京大学英语系、心理学系、中文系面试,特招进入北大英语系。而当时仅有13岁的田晓菲,已出版两本诗集。

从北大毕业后,田晓菲远赴大洋彼岸求学。1991年获得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立大学英国文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学位。曾在美国柯盖特大学、康奈尔大学教书。

3.8、十三岁的际遇 篇三

田晓菲七岁时看到北大的照片,心里就默默的许下一个心愿:她也要到北大读书!一粒幼小的种子在她的心里萌发了幼芽;当她十岁时,坐车从北大门口经过,她却不看北大,因为她坚信:她将来一定会到北大读书!萌发的幼芽含苞欲放;果不其然,经过她的不懈努力,在十三岁那年,他跨进了北大的校门,她的愿望实现了,此时,花蕾,变成了一朵娇美的花儿。

这时我领悟出了一个道理:要想实现梦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愿意付出就一定有回报,苍天不负有心人。李白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工夫深,铁棒就可以磨成针。”

“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荫、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田晓菲是不会像永远靠在避风港湾的小船一样,而是要积极的驶向大海,去干一番大事业!

北大,的确是令人向往的地方,但是,到北大读书是件容易的事吗?没有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是不行的!有时,我真的好羡慕田晓菲,为什么十三岁的她在北大的教室,而我却在初一的课堂上!我知道,我们之间是有差距的,虽然我不像她那么优秀,在十三岁那年就进入北大,所以,我只有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着,踏踏实实地走完人生这短暂的一条路。永不气馁,永不言败!

4.《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篇四

《十三岁的际遇》

教案

一.

教学目标

通过对的诵读、思辨、交流和点拨,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和热爱北大、渴望创造的热情;

2.通过对的语言形式、蕴涵的讨论探求,学习抒情、叙事、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对表现主旨的作用。

二.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诗意盎然的纪念北大90周年校庆的优美散文。作者田晓菲写此文时正是北大英语系三年级的学生,她对这所全国乃至全世界闻名的高等学府,从认识、向往到实现理想,无不充满了憧憬热爱。她满怀激情,在此文里深切回顾了自己与北大的渊源,特别是在北大两年的学习与生活的感受。她用极有诗意的语言,精巧的构思,组织材料,运用抒情、叙事、议论相结合的手法,表达了热爱北大、赞美北大以及为了北大必将离开北大的复杂感情和渴望创造、渴望自由飞翔的美好向往。

文采用第一人称,亲切自然,心理描写细腻生动,个人活动时间、空间舒展自如,景、情交织,语言变化多姿,通过作者的娓娓表白,我们看见了一个魅力无穷的美丽校园和一个女孩纯真热切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

教学设想

本教案拟采用问题教学解决法的堂教学方式,实施该文的教学。

该文材料丰富,角度时有变化,表达方式多样,行文语言多采,作者感情变化起伏较大。同时,该文并没有小说那种极富吸引力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刻画,因此,如果面面俱到详细讲解,按部就班逐层剖析,势必对学生产生不了吸引力,时耗费多,教学效果一般。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方式,可以在深入研讨核心,理解作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上,师生找出能够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并以问题切入,共同探讨交流解决,这样,以问题带动教材重点难点的解决,顺藤摸瓜,高屋建瓴,可以达到缩短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同时,运用问题教学解决方式实施教学,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因有疑而思疑,因思疑而释疑,因释疑而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并且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时

一时

五.

教学流程

自由诵读(或教师范读),划出需要强化的字词。学生或教师介绍作者及相关背景。

稚气

弹指

穹隆

犀利

凝重

撷取

积攒

摒弃

迸溅

呜咽

白驹过隙

2.整体感知文内容,解决文主要内容和主旨。解决问题(1)(2)

问题提出:

(1)请结合文,说说作者进入北大两年来,思想感情有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解决:重点研读第一部分,1—3小节,引导学生诵读其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帮助学生理解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作者进入北大两年以来的思想感情变化”,以解决本教学的重点问题。

作者幼年时便充满自信要进北大,13岁时实现了童年的梦想,两年的北大生活,使她由当年的好奇和兴趣到逐渐成长成熟,充实的北大生活,使作者越发热爱北大,赞美北大,渴望更大的发展和自由飞翔。

解决这一问题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指出这一部分的最后几句话在全文的结构上的作用,以便过渡到下一个问题。

问题提出:

(2)为什么作者说“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北大的人”?

问题解决:

*这个问题,是为了解决文教学的难点。师生共同研读文第二部分,6—9小节。可以让学生个别诵读,集体朗读,从字里行间找出能够表达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北大的人”的“喜欢”之情的语句。

*引导学生理解并表达作者是怎么样通过读北大的书和北大的人,形成对北大的评价,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解决这个问题时,注意找准确精彩的语段,进行体会,做深入思考,学生交流后,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和小结。

3.赏析语句,揣摩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解决问题(3)(4)

问题提出:

(3)文第三部分(13—1)中,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不系之舟”?

问题解决:

快速跳读第三部分,引导学生揣摩作者运用“我是不系之舟”这一形象的比喻,表达自己依偎北大,热爱北大,又必须要离开北大,去发展新大陆,去海洋深处撷取最灿烂的珍珠这样复杂而深邃的思想感情。

问题提出:

(4)作者运用怎样的表达方式和手法揭示主旨表达情感的?

问题解决:

文中多处运用精当的比喻等修辞,以抒情为经,叙事为纬,议论为总纲的表达方式,将丰富的资料作了合理精当的组合,形成浑然一体的结构。通观全文,作者叙事时娓娓道来,抒情时激情洋溢,议论时画龙点睛,作者与北大的渊源与际遇,北大给与作者深远巨大的影响,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都因为抒情叙事议论三者的巧妙结合,得以充分揭示和体现。

六.

板书设计

十三岁的际遇

田晓菲

感情变化:兴趣、好奇、茫然、成长、成熟、渴望。(热爱北大渴望创造)

北大的人:学生{专注、纯洁、机智、生机勃勃}

[肖像

品质]

师长{和蔼、严谨、谈笑风生、绅士风度}

表现手法:比喻等修辞运用;抒情、叙事、议论巧妙结合。

七.

作业布置

(1)

前预习,问题设置;

(2)

字词识记;导学基础部分;文探究题解决;

(3)

外拓展阅读田晓菲的《童年琐忆》;作业纸。

之二教学目标:

、学习作者热爱知识,热爱学习,积极进取,渴望创造的精神;

2、本文字里行间透着灵气,全文充满诗情画意,是一篇语言表达方面的典范之作。

3、反复诵读和识记,积累和丰富自己的语汇。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赞颂北大、倾吐衷情的散文。它旨在抒写一种情绪,因而主观性强,结构显得松散而随意,但丰富而灵动的语言很值得欣赏。建议在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设计“名人面对面”的活动,由三名同学分别扮演成1号、2号、3号“田晓菲”,其他同学向他们自由提问,根据三名扮演者的不同表现,评选出自己认为的“最佳田晓菲”。以便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调节堂气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由题《十三岁的际遇》导入文,简单介绍作者田晓菲。

二、整体感知、研读文

默读全文,掌握生字词。

2交流阅读感受,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北大的赞颂之情,对北大的“惊奇、喜悦与感动”的无限深情,抒写了作者的宏伟抱负。

3用空行隔开三个部分,它们各自的大意是什么?

明确:第一部分是描写自己从7岁到16岁与北大的关系,抒发对北大的感情。

第二部分重点写图书馆与北大人,赞颂北大特有的风采。

第三部分强调自己与北大的血肉联系,流露出对北大的无限深情。[板书]

4再读,思考:从学校方面说,北大有哪些优胜之处使作者深为骄傲?从作者方面说,她有哪些非智力因素使自己出类拔萃?

(这两问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北大特有的感情,并从作者身上获得心灵及人格的启迪,同时也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学生只要说出大致意思即可。)

组织讨论:想一想作者为什么把图书馆作为重点内容来描述?

明确:因为图书馆是知识的象征,作者上北大,为的就是要掌握知识,探寻未涉足过的世界。无论是图书馆还是在图书馆中的人,都体现出一种蓬勃的朝气、对知识的探索与追求,洋溢着北大特有的精神魅力。

6感受美点,品味语言。

勾画出你认为精彩的字句,把握其意思,想一想要是你会怎么写,作者又是怎么写的,说说作者写的语句“美”在何处。

三、内活动

设计“名人面对面”的活动,由三名同学分别扮演成1号田晓菲、2号田晓菲、3号田晓菲到讲台前召开记者招待会。其他同学在座位上向他们自由提问,根据三名扮演者的不同表现,选出“最佳田晓菲”,并说出理由。

四、布置作业

、摘抄文中的优美词语、句子,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造句。

5.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篇五

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对北大深厚复杂的感情。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内容。

3、体会本文语言优美淡雅充满诗意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知识的海洋,教育的启迪,使人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在无际的天空自由飞翔。

2、诗意盎然的语言蓄满深情。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

2、教学器材:投影仪;北大图片;有关北大的文章。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1.通读课文

借助工具,流畅朗读;

2.直观形象

观看、阅读图片、出示相关资料;

3.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感情’发表见解;交流、组织交流、评价;

4.北大对我的影响究竟是什么?

再读课文,重点研读第二部分文字,组内交流讨论;布置任务,引导思路;

5.体会本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找出自己喜欢的文句、段落,谈自己的感受;组织交流,参与活动;

6.拓展

片段写作、组织写作、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课:北大军训故事(略),为什么北大有着常人难以抗拒的严肃、庄重的力量?究竟北大能给人什么样的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真阅读一名北大学生在北大九十年校庆之际而写的一篇纪念文章《十三岁的际遇》。

二、组织学生诵读课文,借助工具,扫除文字障碍。

三、组织学生观看阅读相关图片。

四、学生个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提示思考:作者对北大有着什么样复杂深厚的感情?

五、文章思路与内容:按文章给出的时间顺序理清作者在不同的年龄段发生的与北大有关的故事。组织学生阅读完成。

参考:

7岁时,见到一张泛黄的北大照片,第一次知道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北大”。

10岁时,过北大校门而不顾,坚信自己会成为北大的学生,要保持新鲜感。

13岁多时,考入北大,从此在北大成长。

即将16岁时,为纪念北大九十年校庆之际创作此文回顾两年北大生活,展望未来,渴望创造与飞翔。

六、两年的北大生活使作者对北大有了深刻而丰富的认识,你能说说北大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作者的成长的吗?学生研读第二部分。

提示:北大的书和北大的人。

北大的书:400多万册图书开始让作者几乎感到绝望,如那个哭泣的小女孩一样感到自己的浅薄,慢慢的,作者在书的世界里心情变得沉静、愉悦、安详。

北大的人:北大学生的敏感、纯洁、机智与生机勃勃让作者感受到北大特有的清新自由的气氛。北大的老师让作者第一次懂得了老师二字真正的涵义:严谨治学,诚恳做人。

小结:北大委于我心的太多,这是一段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

七、作为一篇为校庆而作的文章,作者回忆自己的金色年华,最让人感动的是作者笔下的文字,这些文字因为蓄满了作者对北大深刻的感情而显得异常丰富,你对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字有些什么样的体会呢?小组讨论总结。

6.《十三岁的际遇》教案4 篇六

[教学目标及重点]

1.进一步积累古代文言文词汇。

2.体会并学习作者“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对北大的特殊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型及课时]

1.教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田晓菲和我差不多大,记得读高中时,常在《语文报》上读她的诗和文章,她的诗作和经历曾经对少年的我起了很大的激励作用,是我当时的偶像之一。她在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它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经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了“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十三岁时,她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中时,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考取了出国留学。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写的。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13岁就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她怎么看北大呢?她对北大有怎样的感情呢?学习了此文,我们就会有收获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放伴奏音乐,力求生动)。

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查字典注音,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要求学生将文中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

1.你认为文章哪些句子用得比较好,为什么?

明确:(学生回答可能有以下几种答案)

⑴“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这主要表达作者对北大有一种说不清的向往,或者说是一种心灵上的投合。

⑵“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这个情节非常有趣,它表达了十岁的“我”是多么地富有个性和自信,“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总之,这个部分主要表达作者从小就对北大一往情深,心仪已久。

7.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篇七

2、能从作者的经历中得到一定的启示。

3、能积累一定的词汇。

课前学习:搜集有关北大的资料,熟读课文做好批注。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导入:北大,中国的著名学府,也是每一个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同学们了解北大吗?(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北大风景的相关图片。) 交流“我眼中的北大”

2 进入新课:为什么北大有着常人难以抗拒的魅力?究竟北大能给人什么样的影响?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名北大学生田晓菲在北大九十年校庆之际而写的一篇纪念文章《十三岁的际遇》。

3 作者7岁第一次从湖光塔影的照片中认识了北大,从此作者与北大有了一段奇妙的尘缘,浏览课文,用书上相关语句来形容作者与北大的这段“奇妙的尘缘”。 浏览课文、划出相关语句、思考、交流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仔细阅读文章,画出能体现北大“精神的魅力”的语句。这种“精神的魅力”对这种有着怎样的影响? 思考、讨论、交流

2 作者田晓菲13岁进入北大,16岁写作本文,26岁获哈佛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学位,现在哈佛大学任教。你从作者的经历中得到哪些启示? 思考、交流

第三块:品味语言

1 本文语言优美淡雅充满诗意,找出自己认为写的好的语句,制作成读书卡片。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上一篇:酒店家具调研报告下一篇:我的学院我的家新闻稿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