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参考教案

2024-09-04

《质量守恒定律》参考教案(8篇)

1.《质量守恒定律》参考教案 篇一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南通特殊教育中心 杨晓莉

【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作为教学的突破口,注重以学生为本,坚持直观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实验。由实验过程的设计、探究,到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充分考虑到视障生的特点和差异,尽可能让视障孩子拥有与健全人同等的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权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守恒的原因.(2)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2)使学生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探究兴趣,获得探究的乐趣。

(2)通过实验探究和史实资料,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

态度。

(3)树立“物质不灭”的辩证统一观点。

【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其涵义。

【教学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教学准备】

仪器药品:

1、演示实验:电子秤、烧杯、铁钉、硫酸铜溶液、镊子

2、学生实验: 电子秤、烧杯、小试管、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碳酸钠、锥形瓶、小试管、气球。

自制教具:水分子模型

【教学过程】

【回忆引入】:在前几章的学习中,我们接触了许多化学反应,请大家回忆一下,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是

什么?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生成了新物质,那么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是什么关系呢? 【大胆猜想】:化学变化前后,总质量是增加、减小、还是不变?用事实说明你猜想的理由。PPT出示

教师:那么怎样证明你的猜想呢?(通过实验证明)称量物质的质量关系,用到的主要仪器是什么? 讨论:实验怎么进行

小结:(1)用天平称量反应物的总质量

(2)让反应物反应

(3)再称量生成物的总质量,进行比较

师演示: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请大家注意观察现象,盲生认真听好。

这是蓝色的硫酸铜溶液,我把它倒入烧杯。这是一枚银白色铁钉。反应前先称出它们的总质量,记录。

现在我将铁钉投入硫酸铜溶液中,请大家观察反应现象。

生描述现象(铁钉表面出现了红色物质)。

师:如果反应时间足够长,溶液也会变色。这是课前老师做的实验,现在溶液变成了浅绿色,现象 师:得到什么结论?PPT出示

变色,有新物质生成,红色物质是铜,浅绿色物质是硫酸亚铁

铁+硫酸铜→铜+硫酸亚铁

师:生成新物质后质量有没有改变呢?再称量它们的总质量

得到什么结论?(反应前后总质量相等)

师:两次称量中,铁和硫酸铜变成了铜和硫酸亚铁,其它物质没有变化,而反应前后总质量相等。PPT分析过程。

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参加反应的铁与硫酸铜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的铜和硫酸亚铁的总质量。PPT 师:一个实验不足以说明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有这样的结论呢?大家愿意亲自探讨一下吗? 请大家做盐酸和碳酸钠反应。师:你准备怎么做呢?说说步骤

我们每张桌上都有碳酸钠和稀盐酸,请取两药匙碳酸钠放在烧杯中,取稀盐酸约10ml于试管,现在请大家开始实验

注意:操作过程要小心,不能让物质溅出造成误差

盐酸和碳酸钠反应(让盲生体验气体的生成)讨论:学生描述实验现象,让盲生观察。结论 PPT出示

反应前后的总质量是什么关系?(变小了)

【设问】

铁和硫酸铜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而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为什么变小了呢?

【讨论分析】

因为在敞口情况下,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放出使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减小。也就是说二氧化碳我们没有称到。

【讨论】如果二氧化碳不排放出来,反应前后总质量是否相等呢?大家能不能改良实验设计再探究一下?

生:锥形瓶上加塞子,将生成的气体一起称量,反应前后质量应该相等。师:有没有疑义?

启发:如果生成气体很多,瓶内压强增大,会有什么后果? 师:如何进一步改进?

如果在锥形瓶上套一个气球,我们称量反应前后的质量,应该不变,对吗?

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这样的密闭装置:锥形瓶里装有碳酸钠,小试管里装有稀盐酸,锥形瓶口套上气球。请大家验证反应前后质量关系。

结论:反应前的质量和反应后的总质量相同。

误差分析

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碳酸钠和盐酸的质量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PPT 对比:两个结论,说明什么?

师:说明只要不漏掉任何物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应该相等

我们做了两个实验,事实上,无数实验都证明,只要不忽略任何反应物或生成物,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质量守恒定律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 1 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质量守恒定律 PPT

从实验过程说说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应注意什么?(要把所有反应物、生成物都计算在内,特别是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能忽略)

【讲述】科学家也是沿着我们刚才所走过的研究路线发现并一次次的验证了这条定律。【语音史实资料】:《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师:为什么波义耳失败了,罗蒙诺索夫和拉瓦锡成功了呢?

波义耳未保证称量出所有物质的质量。后两者称出了所有物质的质量。

【思考】波义耳的实验反应后物质的质量增加了,增加了什么物质?

【启示】波义耳是著名科学家,一生有许多重大的发明发现,可他忽略了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守恒定律就与他失之交臂了,而罗另两位科学家,仅仅将敞口容器换成密闭容器就获得了成功。

实验过程中小小失误就导致了波义耳的失败。看来我们要养成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提问】科学家和我们都得出了质量守恒

那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 宏观物质的反应和微观分子原子的变化是密不可分的。

【分析回顾】:从分子原子的观点看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分子化分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

以水分解为例体验反应的微观过程。水里有无数水分子,我们以其中两个水分子为例。

盲生用分子模型演示 PPT演示:

你们发现了什么?

【结论】: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的原子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板书】 2 守恒原因 PPT

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的数目不变; 原子的质量不变

我们知道了质量守恒,也知道了为什么守恒,那我们能不能解决刚才的(生活中的)问题呢

【实践运用】:

1、有人说,铁生锈后质量比原来铁的质量大,这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2、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损失”的质量到哪去了呢?这与质量守恒定律矛盾吗? 启示:物质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也不会无缘无故地消失。有物质消失,必然会有新物质生成。

【总结反思】

谈谈你的收获。

1、知道了质量守恒定律和为什么守恒

2、体会了科学探究的方法:

我们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学习验证了一个重要定律——质量守恒定律,这是化学变化中的基本规律,也是自然界中的普遍规律。同时我们还感受和体会了一种探索知识的过程,初步学习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那么,在化学用语上能用什么形式来体现质量守恒定律呢?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作业】 P96 2、3

2.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教案5 篇二

【教学目标】 1.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学会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的规纳、分析,发展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感受守恒的思想在知识与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的规纳、分析 【教学难点】提高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包物质 „„ 它的主要成分是„„

记得有句成语叫“点石„„”,(语文学得不错)

那么这块石头能变成黄金吗?„„不会,为什么?因为石灰石中没有金元素。也就是说它违背了我们化学中的一个定律„„

同学们分析的很好,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复习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师:质量守恒定律非常重要,中考必考,高中还要进一步学习,那么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用1分钟的时间去理解记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师:这位同学请你复述一下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同学们,会说不如会做,接下来请根......据你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独立完成学案上的自学导航。(限时5分钟)

板书: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学习,发现问题,并针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师:同学们,会做不如会讲,接下来让我们共同来研究这3道试题,从而完成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全面认识。

师生交流:„„

师:经过分析,我们完成了对于这3道试题的理解,完成了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知识网络的构建,我想这也是我们考前一种有效的复习方法,从试题中去挖掘,去理解,去运用。

师:近年来的中考加大了对于实验探究的考查,加大了对于试题的开放力度,接下来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完成学案上的合作探究„„

师:同学们,会讲不如会用,经过我们的复习,相信你的能力会有所提高,请看能力提......升„„

小结:同学们,探究到这里,你认为我们可以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哪些问题呢?解释一些现象;推断物质的组成或化学式;进行简单的计算。非常好,这就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也是本节课我们的核心内容。

师:回到课前,老师的这包石头变不成黄金,那怎样的矿石能变成黄金呢?金矿。看来我们祖先所说的点石成金中的石非此石也。

3.《质量守恒定律》参考教案 篇三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2.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及合作精神;

(2)使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变化的物质,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渗透物质不灭定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从分子、原子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难点:从分子、原子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关注化学反应前后“质”的变化,转移到思考反应前后“量”的问题上,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当采取“自我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首先投影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然后提问: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把问题聚焦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上。这时教师不失适宜的提出研究主题:通过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2.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探究方式,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交流方案过程中,各组间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施实验时学生体验了科学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及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自己探索,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体验了科学研究过程。

3.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重点、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实验器材:

CuSO4 溶液、NaOH溶液、FeCl3溶液、NaCl溶液、AgNO3溶液、白磷、锥形瓶、玻璃棒、单孔橡皮塞、烧杯、小试管一天平、酒精灯。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在前几章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哪些化学反应? 投影:反应文字表达式

氯酸钾 → 氯化钾 + 氧气

KClOKCl

O2 氢气 + 氧气 → 水 HO2

H2O

氢气 + 氧化铜 → 铜 + 水

H2

=

CuO

Cu

H2O 引言:这是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指投影),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

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种类、分子种类、物质状态、颜色等发生了变化;原子种类、元素种类没发生变化;对于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原子数目是否发生变化存在争议。

引入: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有同学说改变,有同学说不变,意思不统一,那么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讨。

设计与实施实验:

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

交流设计方案

评价设计方案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哪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实施实验:

同学们的设计方案是可行的,可以进行实验。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1.依照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

2.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3.汇报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从实验内容,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汇报实验结果

同学们的实验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 汇报:

1.实验内容

2.实验结果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烧杯+试管+两种溶液)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

3.演示实验

演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

1.观察记录:反应前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

2.书写反应文字表达式

3.实验结果分析: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思考:通过以上几个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科学家曾做过大量实验,无数实验都证明: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这是化学反应遵循的规律。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板书课题)

投影:讲解关于质量守恒的化学史

俄罗斯科学家罗蒙诺索夫通过在密闭容器中焙烧金属的实验,在1784年7月5日写给数学家艾列尔的信中和1760年发表的文章中都谈到:“自然界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是这样一种情形,从一个物体中夺取了多少东西,在另一个物体中就加进了多少东西。”所以假如什么地方减少了若干物质,在另一地方就增加了若干物质。罗蒙诺索夫认为,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进行葡萄汁添加酵母发酵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的实验时,进行了分析测量,得出葡萄汁和酵母中所含氢、氧、氮、碳元素的质量和生成的酒精和二氧化碳中所含的元素的质量相等。于是得出结论:“无论是人工的或自然的作用都没有创造出什么东西,物质在每一反应前的数量等于反应后的数量,这可认为是一个公理”。提问:哪位同学试着回答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板书:

一、质量守恒定律内容(略)讨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原因 问题讨论:

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化学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投影: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板书:

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种元素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保持不变。

知识小结:NaOH

+ CuSO4---Na2SO+ Cu(OH)2

白色固体 蓝色固体

白色固体

蓝色固体 蓝色溶液

无色溶液

不溶于水

无色溶液

NaOH

+ FeCl3

---NaCl

+ Fe(OH)3

褐色固体

白色固体

褐色固体

无色溶液 红褐色溶液 无色溶液

不溶于水 NaCl

+ AgNO3----NaNO3

+ AgCl

白色固体 白色固体

白色固体

无色溶液

无色溶液 不溶于水

初步应用:(投影题目和答案)

例1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金属镁的质量大,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

选题目的:本题目的在于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思路分析:

在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要确实理解定律中“参加”和“生成”两个词在具体化学反应中的含义。镁带在空气中燃饶参加反应的物质不仅有金属镁还有空气中的氧气依据质量守恒定律金属镁和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和为生成物氧化镁的质量。

解答:

此说法不对。镁带在空气里燃饶,是镁和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生成物氧化镁的质量,一定等于参加反应的镁带和氧气的质量和,所以生成物的质量比镁带质量重。

启示:

对于知识来说不仅要记住,而且要真正理解。

例2 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_____)元素和(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_)元素。

选题目的:

本题是考察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本质--原子的三不变(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发生变化)的认识和应用。

思路分析: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可初步表示为:蜡烛 + O2 –CO2 + H2O

根据原子种类在反应前后不变的道理可知,生成物中碳、氢原子来自可燃物,但不能确定生成物中的氧原子是全部来自空气中的氧气,还是一部分来自空气中的氧气、另一部分来自蜡烛,所以只能证明蜡烛中可能含有氧原子,原子是元素的个体,是构成并体现元素性质的基本单元。

解答:蜡烛的组成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启示:能灵活运用知识比只记住知识更重要。

反思研究过程:

通过对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对于今天的学习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会做的更好。同步练习:(投影)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①原子的数目;②分子的数目;③元素的种类;④物质的种类;⑤物质的分子个数;⑥各种原子的总数。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A.①②③⑤

B.①⑥ C.②③⑤ D.①③⑥

2.在A + B→C + D的反应中,5gA和一定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gC和10gD,则B的质量是()

A.18g

B.7g

C.8g

D.6g 3.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改变。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改变,原子个数不变。

C.在一切化学反应里,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D.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分子数等于生成的分子数。

4.充分加热a克氯酸钾与b克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留下残余固体c克,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A.(a-b)克 B.(a-b-c)克

C.(a+b-c)克 D.(a-b+c)克

5.某化合物X燃烧时发生的反应为:2X+5O2=4CO2+2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判断X的化学式为()

A.C2H

4B.CH4

C.C2H

2D.C6H6

6.下列各组物质,在敞口容器里发生反应,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的是()

A.镁条放入盐酸中

B.高锰酸钾固体受热分解

C.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D.在空气中加热铜粉

7.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2Mg+O2==2MgO的反应方程式,下列各组数据正确的是()

A.镁的质量2g,氧气质量3g,氧化镁质量5g。

B.镁的质量3g,氧气质量2g,氧化镁质量5g。

C.镁的质量1g,氧气质量4g,氧化镁质量5g。

D.镁的质量4g,氧气质量1g,氧化镁质量5g。

8.已知反应3A + 2B == 2C + D,A、B两种物质完全反应时质量比为3:4,若生成C和D共140g,则该反应消耗B的质量为()

A.60g B.80g C.90g D.120g 参考答案: 1.D 2.C 3.C 4.C 5.C 6.C 7.B 8.B

二、填空题

1.将A物质25克、B物质5克混合加热,反应后的物质中,A仍有10克,B已完全反应,同时生成C物质11克,还有一种生成物D。则这个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及生成物的质量比A:B:C:D为: __________。

答案:15:5:11:9

三、问答题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问题:

(1)蜡烛燃烧后,质量减轻。

(2)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质量比红磷的质量大。课后作业

1.复习本课教材内容,完成课后习题 2.预习

第二节

化学方程式 附:板书设计: 第一节 质量守恒定律

NaOH

+ CuSO4---Na2SO+ Cu(OH)2

白色固体 蓝色固体

白色固体

蓝色固体 蓝色溶液

无色溶液

不溶于水

无色溶液 NaOH

+ FeCl3

---NaCl

+ Fe(OH)3

褐色固体

白色固体

褐色固体

无色溶液 红褐色溶液 无色溶液

不溶于水 NaCl

+ AgNO3----NaNO3

+ AgCl

白色固体 白色固体

白色固体

无色溶液

无色溶液 不溶于水

一、定律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种元素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所以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保持不变。

教学反思:

4.《质量守恒定律》参考教案 篇四

课标要求: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2.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学习目标:1.了解质量守恒定律;

2.掌握质量守恒的原因; 3.初步了解质量守恒的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活动 教学过程:

【活动与探究一】:白磷燃烧 观察:(1)白磷的自燃现象

(2)mP+mO2===== mP5O2

小结:(1)白磷自燃现象跟红磷反应的现象相同。表达式为: P+O2 ====P2O

5(2)mP+mO2===== m P5O2

即:参加反应的白磷和氧气的质量总各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提问1:利用上述装置,将白磷改为木炭实验是否也可以得到这样的结果? 提问2:是否是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间都存在以

上质量关系?这种质量关系是否具有普通意义?

【活动探究二】: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观察:硫酸铜+氢氧化钠→氢氧化铜+硫酸钠

mCuSO4+mNaOH=====mCu(OH)2+mNa2SO4

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 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小结:根据实验事实得出:

mCuSO4+mNaOH=====mCu(OH)2+mNa2SO4

即: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 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提问:在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原因有哪些?

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自燃 ?

?

? 1 推导出: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没有发生改变的是: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原子质量、元素种类、元素质量、物质总质量

一定发生改变的是:分子种类、物质种类

可能发生改变的是:分子数目、元素的化合价 总结:

一、质量守恒定律:

二、质量守恒的原因:

【讨论】

1.烛越烧越短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2.对提问1中如果不用澄清的石灰水来吸收CO2气体,天平会怎么变化?

【练习】

1.现将4克H2完全燃烧,发现需要32克O2才行;则当完全燃烧后生成水的质量 为 克

2.要使3克C完全燃烧生成11克CO2;则需要O2的质量为 克。3.现将3克C与10克O2放于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使其充分反应,结果发现还有2克O2存在;则生成CO2的质量为 克。

4.将4克A与16克B放于一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后,A、B刚好反应完,生成C物质的质量为9克,则同时生成D物质的质量为 克。

5.密闭容器里通入CO与O2的混合气体;其中有a个CO分子和b个O2分子;一定条件下使其充分反应后,该容器里碳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为()A、a/b B、a/(a+2b)C、a/2(a+b)D、a/2b 【课后练习】:

1.下列现象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5克水加热变成5克水蒸气 B、5克食盐溶解于95克水中变成100克食盐水 C、100mL水加入到100mL酒精中,变成体积小于200mL的混合溶液 D、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后质量减少

2.某化合物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生成氨气(NH3)、水和二氧化碳三种物质;则该化合 物中所含有的元素种类为

3.将3克A与13克B混合加热恰好完全反应,生成C与D两种物质,且C与D两物质的质量比为3:5;则生成D物质的质量为 克。

4.将A、B、C三种物质各10克放于某一密封容器中加热,充分反应后,测得C为4克;A为13克和一种新物质D;则D物质的质量为 克。

5.质量守恒定律 篇五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能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实验和生活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表达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严谨求实的态度、自主探究的意识;能够主动与他人讨论和交流、表达自己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及运用。【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运用。

三、教学过程

引言:“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历史学家听到这里会说这是一个悲伤的史实;地理学家会从风向的角度分析失败的原因;化学家会说,这发生了化学反应。我们就来研究研究这个反应。赤壁之火,使曹军百万雄师,化为灰烬。明显发现质量减小了;而铁生锈后是质量增加了;而1774年,拉瓦锡做的氧化汞分解的实验,得出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到底是如何变化的,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环节二:新课讲授

引导学生得出探究的内容是称量反应前后的物质的质量。仪器是托盘天平。让学生看课本的方案一,看看有什么问题么? 学生1:为什么在玻璃管上套一个气球?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五氧化二磷是白烟,防止白烟逸出,要设计成封闭体系。教师追问:锥形瓶底部为什么铺细砂? 学生通过回忆得出:防止瓶底炸裂。

请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测其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

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反应前后的质量,分析结论。m1≈m2。接着探究方案二。先让学生看课本的实验步骤,学生没有疑问,开始进行实验,仔细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现象:蓝色溶液变成浅绿色;托盘天平的示数不变。结论:m1=m2。

这两个实验得出结论: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归纳小结: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环节三:拓展提升

百万雄师化为灰烬,质量减小;铁生锈质量增加是不是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未计入气体的质量。

归纳提升:质量守恒定律应用时注意(1)反应物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2)只适用于化学变化。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质量守恒定律。

课后作业:纸烧成灰;蜡烛燃烧;蜡烛融化符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6.《质量守恒定律》教学反思 篇六

揭勒英

本节课通过展示两个熟悉的化学反应现象的图片,归纳出前阶段所学习的是化学反应的“质”变,趁势引入本节课的重点--“量”变,通过回顾前人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化学精神,紧接着通过发散式提问,让学生自己去猜测结果,引起学生想要一探究竟的欲望,及时给出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且进行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探究真相的快乐。及时给出定义,并且通过几个关键词语的讲解,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这时提出问题:所有的化学反应是否都满足质量守恒定律?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将学生的实验操作投影到多媒体上,增强实验的真实性并且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生一起分析不相等的原因,归纳这类问题的解释。接着还和学生一起讨论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了解其根源,对一些题目的解决起到帮助,适时给出相关习题,巩固知识。最后通过小结进行知识梳理,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实施教学环节,预设计实现程度较高,但是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下面是我对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的总结 反思:(1)新课之初,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质量守恒定律”较难理解的事实,我采用了让学生易于理解的“复习式导入”教学方法。该方法的不足在于对学生兴趣提升度不大。(2)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因此我及时给出教学目标,并且通过让全班同学朗读的方式突出强调该目标的重要性。朗读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状态,事实证明效果也较佳。)

(3)实验设计阶段,在给出指定问题后,我让学生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另一方面通过给定问题让小组合作进行的更有导向性。通过该方式我要求学生们对实验的理解更加科学,如让学生们明白实验之前要考虑全面,实验过程中需要细心观察等等。这一环节有一处我思考不够全面:对于实验步骤的强调不够。虽然详细的步骤已经写在实验报告上,但是我未能考虑到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比较好动。有些同学在未深入阅读实验报告的情况下贸然实验,导致有几组同学的实验完成不够好。这个思维盲点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值得我多加注意。

(4)实验结束后趁势讲解定义,然后提出一个问题: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满足质量守恒定律吗?进而给出实验的文字表达,大多数学生的答案是肯定的,也会有少数学生有不同的看法。我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借助双方的认知冲突,给他们猜想的空间,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参与进来,我请两组同学上来演示实验,并用摄像头将实验过程投射出来。实际证明,学生们参与热情很高,态度积极,达到了我预期想要的效果。

(5)实验结束后,时间所剩不多,在下面的讲解中稍微提快速度,不过从随堂练习的结果看,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情况不错。学生们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较好。

(6)讲完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以及微观解释以后,我适时的进行了反思,这个时候学生已经对质量守恒定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反思起来也得心应手,一方面把前面遗留下的问题进行解决且把实验时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让学生加深对定义的理解以及明白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另一方面,这样的处理也使整个课堂完整,前后呼应,不让学生有疑惑之处。不过这里反思还有一些不足,例如很多学生在做实验时白磷没有放进去就开始称量,以及后面碳酸钠与镁条实验应该采用什么手段使天平平衡,如果能够提一下可能效果更好。

成功之处在于:

一、整个流程安排紧凑,并且紧扣教学目标。

二、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对问题的解决能力,投影展示演示实验的手段也很好的调动了课堂气氛。

三、最后通过反思、小结以及当堂训练使整个课堂结构完整首尾呼应。)不足之处在于:

一、由于学生预习不够,自信心不足,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主动回答问题人数不多。

二、由于实验步骤强调不够,导致产生突发状况,耽误时间,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较弱。

通过以上反思,针对以上不足之处,我想我会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弥补:

1、对于导入,我将采用一个更加能够吸引学生的方式进行,例如:,用故事导入:“一天,福尔摩斯象往常一样滋滋有味地抽着他的烟斗,房间里充满了刺鼻的烟味。华生问道:“敬爱的先生,别人都说你很聪明,那么你能告诉我你吐出的这些烟有多重吗?”福尔摩斯慢条斯理地说:“这个问题很简单,我只要称出抽烟前烟斗和烟丝的总重量,再减去抽完烟后烟斗和剩余烟灰的总重量,不就是我吐出烟的重量了么!”即引出了题目,又通过讲解历史人物对这方面的研究,双重效果。

2、在设计实验时,可以先给学生半分钟的时间阅读实验步骤,然后我再重点讲解几个注意事项,安排小组内一位成员将每一步步骤读给动手操作的成员听,减少实验失误。也可以相应的减少实验所需的时间,多给学生时间表达自己想法。

3、在学生动手操作时,可以通过摄像头收集实验错误和实验失败案例,留到最后反思的时候来和学生一起分析,使反思更有说服依据。

4、反思环节,可以通过问答式的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他们的回答看他们是否掌握了这节课的内容。多让学生做主,参与进来。

7.《质量守恒定律》说课1 篇七

沈涛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知道了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的物质,但是并没有涉及到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之间的问题。而本节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以往一些学生不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或进行有关计算,就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所以本节内容是第四章的基础,也将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②.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分析 ③.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②.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逻辑推理和综合归纳能力。

③.初步了解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3)情感目标

①.增强对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②.增进“实践——理论——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设置及对今后教学的影响,本节的教学重点为理解和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这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

1.讲授法。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口头语言,简捷地传授化学知识信息。如上课之初,教师导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题,提出所要达到的目标,这样便于学生明确探索方向,激发学习动机。

2.谈话法。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识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对问题的假设的方法。如在本节中当学生发现“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多的假设,教师不压抑学生思维,不管对或错,都不忙于作出结论,这样学生的思路会开阔。

3.讨论法。就是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创设情境,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会话”,自己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共享,而且把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一种资源,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大家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在这节课的后面,教师提出:你认为在化学反应中,哪些项目不变?哪些项目改变了?哪些项目可能变也可能不变?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请一些同学作组际间交流,教师倾听、关注每位发言的学生,但不作评论、引发学生更深层次地探索和思考,进而让学生在你来我往的气氛中将问题引向深入,当讨论进行到白热化程度,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和点评。

4.实验法。这是反映化学学科特点、学习化学知识的最有效途径。基本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边讨论,实现以观生趣、以趣激疑、以疑导思、以思求知、以知增能。如本节中,按探究性实验的程序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求证——得出结论”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这样学生通过在做实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质量守恒定律,真正领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

三、说学法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只有把教师教的最优化和学生学的最优化融合在一起,才能保证教学最优化有一个完整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方法有:

1.实验法

学生动手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强化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教师应注意以下四点的指导:

①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与设计。

②在实验之始,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

③要重视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

④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化学本质。

2.多种感官协同法

就是需要调动多种感官同时并用,把耳听、眼看、脑想、手写等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本节课中学生要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因此需要多种感官同时开通。教师应做好以下指导:

①指导正确使用教科书。

②指导学生正确听课。

③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④指导学生做笔记。

四、说教学程序

这节课,我按“设置问题、创设情境——活动探索、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提高——交流收获、体验成功”四个环节组织教学。

1.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上课之初、我让学生做[方案一]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并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然后发问: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此时学生被难住了,于是教师导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题,提出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这样,使学生在明确探索方面中激发学习动机。

2.活动探索、建立模型。

这一环节我采用探究性实验的程序来组织教学。

(1)提出假设。当学生发现“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作出尽可能多的假设:①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增加;②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减少;③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能不变;④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增加,在某些反应中可能减少,而在某些反应中可能不变。

(2)设计实验。在充分假设基础上,我说:同学们,让我们测一测几个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会出现什么情况?然后说出将做的几个实验:方案二: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方案三:铁钉与CuSO4 溶液反应;方案四:镁条的燃烧a;方案五:镁条的燃烧b(3)实验求证。我首先边让学生做边讲实验方案一,然后,进一步提出:其它的反应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布置学生做实验方案二——实验方案五,在实验前交待清楚怎么做实验,如何进行合作共同完成实验。第一行中每组做实验方案二,第二行中每组做实验方案三,第三行每组做实验方案四,第四行每组做实验方案五。

(4)得出结论。实验完毕,各小组汇报结果,然后我告之溶液成分,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问题:

①所用的溶液中哪些成分参加了反应?哪些成分没有参加反应?反应后的物质中哪些是反应生成的?

②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哪些物质质量之和?

③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其实质上是什么在反应前后的总质量相等?

让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组际间交流,共同得出反应物与生成物质量关系。

在建立了质量守恒定律模型后,教师提出: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要求学生用化学式表达水通电分解:H2O——H2+O2。提出以下具有阶梯性问题:

①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是否改变了?

②反应前后,原子数目改变了没有?

③计算上式中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④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多少?

⑤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

⑥通过思考上述问题,你得出什么结论?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进行组际间交流得出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最后让学生阅读课文。

这样学生通过实验、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质量守恒定律,真正领会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索、体验化学的再发现过程。

3.解释应用,拓展提高。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之后,运用它来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我设置了几个习题: ①.“1克冰变成1克水”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②.我们学过了质量守恒定律,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那么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体积能不能守恒呢?试举例说

③.全世界为解决能源问题,想了许多办法。有人曾经宣布可以直接把水变成汽油,一时间引起广泛的关注和争论。你认为水能变成汽油吗?

④.将镁粉放在气球内,与锥形瓶、稀硫酸一起称量,然后将镁粉倒入稀硫酸再次称量,结果天平不平衡,为什么?这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建立一个化学模型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能用这些“化学化”的东西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寻找生活中符合这样特点的例子,引导学生能自觉地把化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带进课堂。

4.交流收获,体验成功。

在反馈、矫正后,提出:①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能说出在化学反应中,哪些项目不变?哪些项目改变了?哪些项目可能变也可能不变?②你能否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有哪几方面的应用?

让学生在与同伴、与教师的交流中获取对化学的最深感受,体验到成功之乐,增强学好化学的信心,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不少化学问题是从实际中来的,知道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种课堂体验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8.《质量守恒定律》参考教案 篇八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根据心理学与教育学的有关思想以及相关理论,依据《课标》要求,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研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1.课标内容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2.教材内容

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设计并实施一些实验方案,指导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然后教材又给出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这两个实验方案,让学生比较前后质量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而较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学生情况】

学习该课题之前,学生已知道许多化学反应,能用微粒的观点从质变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学变化的实质,通过学习,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讨论,在讨论中形成共识,不仅使学生学到新的化学知识,也可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更深的理解。

【教学方式】

采取“科学探究”,“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具体采用“回忆旧知导入——学生活动分析--多媒体课件微观演示——提出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分析含义—总结含义,分析原因”的课堂思路。使每一个学生都是“动手—动脑—动手—动脑”地学习知识,并且在这之间采用口头交流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评价同学、评价探究方案的能力。

【技术准备】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准备

2、探究实验药品及装置的准备

(1)仪器:托盘天平、烧杯、小试管、滤纸

(2)药品:铁钉、硫酸铜溶液、盐酸、碳酸钠。

3、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并可以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如:托盘天平的使用、药品的取用、药品的称量等,分子和原子的有关知识(微观对化学反应实质的认识)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2)能用微粒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3)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等实验,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

(2)以电解水为例,进入化学反应的微观世界,找出质量守恒的原因。

(3)通过典型习题,深化巩固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守恒的原因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进行实验操作;认识收集证据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3)结合化学发现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意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回忆电解水实验

【学生活动】用硬币在桌面上摆出电解水的微观结构示意图,画出电解水的微观结构示意图

通过摆硬币发现化学反应的实质,为提出问题及分析守恒原因做准备。

【学生展示】一组学生在讲台上用投影展示,并讲述电解水的反应实质

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提问】在反应前后

不变,不变。

【回答】在反应前后

元素种类

不变,原子个数

不变。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找到实质的能力。

【提出问题】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变不变?

【猜想】。

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大胆猜想。

环节二

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进行方案一

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分组活动。探究、讨论、交流、记录、发言、分析、总结。

通过具体实验探究猜想,体会实验探究的过程。

【小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归纳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环节三

概念分析

①3g碳和8g氧气充分完全反应生成g二氧化碳。

②8g碳和8g氧气充分完全反应生成g二氧化碳。【碳过量】

③3g碳和9g氧气充分完全反应生成g二氧化碳。

【氧气过量】

讨论分析

通过设计相似的情境,使学生发现矛盾的地方,从而进一步理解概念本质。

【小结】1.反应物的总质量是指

反应的。

【分析】方案一中实际参加反应和生成的物质有哪些?

1.反应物的总质量是

参加

反应的。

巩固练习

【提出问题】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任何化学变化都适用呢?

【实验探究】进行方案二

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分组活动。探究、讨论、交流、记录、发言、分析、总结。

通过具体实验探究猜想,体会实验探究的过程。

【对比】对两位化学家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分析讨论

以化学史为背景,引起学生兴趣,进一步对概念进行辨析。

【小结】2.质量守恒定律计算的是物质的,不能忽略反应物或生成物中的气体

2.质量守恒定律计算的是物质的总质量,不能忽略反应物或生成物中的气体

【练习】蜡烛燃烧后的质量减小,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镁条燃烧后的质量增加,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巩固练习

【提出问题】20g冰化成水后,质量不变,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小结】3.质量守恒定律只能用来解释

变化

3.质量守恒定律只能用来解

化学

变化

【练习】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蜡烛燃烧时慢慢变短

B、白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质量不变

C、铁钉生锈后质量增加

D、水结冰质量不变

巩固练习

环节四

归纳质量守恒定律

1、内容:参加的各物质的,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

2、守恒原因: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是因为原子的没有改变,没有增减,没有改变,所以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归纳总结

环节五

自我检测

附录

方案一

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方案二

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

实验

仪器

药品

铁钉、硫酸铜溶液、烧杯、天平

纸片

碳酸钠粉末、稀盐酸、烧杯、小试管、天平,纸片,药匙

1、取一只80ml的烧杯,向里倒入约20ml的硫酸铜溶液。再取一只铁钉,一同放到天平上称量,记录总质量m12、将1中的烧杯取下,将铁钉放入1中的烧杯里,一会后观察现象

3、将2中的所有物品再次称量,记录总质量m21、取一药匙碳酸钠粉末放入80ml的烧杯里,再取一只小试管向里加入三分之一体积的稀盐酸,将小试管放入烧杯里,称量总质量,记录m1.2、将小试管中的稀盐酸与50ml烧杯里的酸钠粉末混合后,观察反应现象。

3、静置1分钟,将2中的所有物品再次放到天平上称量m2

实验现象

硫酸铜溶液是

m1

=

实验现象:铁钉表面覆盖

色物质,溶液颜色从

色变成色

m2

=

碳酸钠粉末是

稀盐酸是

m1

=

实验现象:有

产生

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m1和m2的关系是

m1和m2的关系是

值得注意的问题

进行

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需在体系中进行。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式

1.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活动与探究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们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从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实验技能、记录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交流讨论和发表见解的情况作出综合的评价,并给予恰当的反馈以激励学生进步。

[表现性评价学生实验探究,收集数据,交流表达]

2.通过课堂的纸笔练习来评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自己在群体中的相对水平,明确发展方向和需要克服的弱点。

[纸笔评价](在课内进行,时间5分钟)

评价量规

1.实验方案

2.自我测评

【时间4分钟,每题5分】

(1)12.4g磷完全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28.4g,消耗氧气________g

(2)硝化甘油(C3H5N3O9)可用于治疗心绞痛,因为它在人体内被缓慢氧化生成A气体:

4C3H5N3O9+5O2=12A+12CO2+10H2O,则A的化学式为()

A.NO

B.NO2

C.N2

D.N2O

(3)已知铜锈在隔绝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加热,生成水、氧化铜和二氧化碳,由此可知,铜锈中含有_______________元素。

(4)下列各变化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A.食盐逐渐溶解在水中

B.潮湿的衣服在阳光下晒干

C.空气液化后再蒸发得到气态的氮气和液态氧气

D.蜡烛燃烧后,越来越短,最终消失(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上,本人首先通过用摆硬币模拟水电解的微观过程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并能积极思考化学变化的实质,为后面质量守恒定律假设的提出和守恒原因的分析奠定基础。

其次,通过实验探究,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在获得化学知识的同时,受到了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了探究的乐趣,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了定量研究的重要性,形成和发展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但在其中也发现了有些学生对于实验操作不是太熟练。对于方案二的开放性实验,我采用学生做实验,得出相反的结论,引导学生思考定律的内容,并通过两位化学家的不同实验方式和得出的不同结论,引导学生找出对有气体参与的反应要在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注意事项。还可以再增加一个教师演示对比实验,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实验。

上一篇:学习教育应知应会内容doc下一篇:公共关系学3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