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市农村金融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2024-06-28

驻马店市农村金融的现状及发展思路(精选8篇)

1.驻马店市农村金融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篇一

摘要:中国农村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农村原有的养老保障体系正在被打破,而新的保障体系尚未形成。本文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及对今后推进新农保制度建设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思考和分析。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问题责任;发展方向

一、我国农村新农保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数以千万计的青壮年农民流入城市打工,导致农村的老年人数量和老龄化程度超过了城镇。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统计分析,我国60岁及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口有8500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0%多,而我国传统的农村养老模式如土地养老,家庭养老也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慢慢地削弱。伴随着城镇化过程出现的是种种难题,如人口老龄化现象,空巢老人现象,种种问题给我国的农村老人养老提出了新的挑战。几千年传统的家庭养老受到前所未有的严重冲击,面对不断扩大的老年群体,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养老服务模式应运产生,随之养老服务合同纠纷与日俱增。这一客观现实及未来的紧迫形势,促使我国必须关注农民社会养老的制度建设问题。

(一)传统家庭养老保险制度的弱化增强了农村对养老保险制度需求的愿望。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计划生育的成功推行,我国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家庭结构发生了改变,老龄化速度加快,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巨大的冲击,再也不能满足农村养老的需求。

(二)土地养老保障功能弱化增强了农村对养老保险制度需求的愿望。我国农村土地被占用的现象越来越严重,造成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再加上农村土地分散化经营,土地生产效率越来越低下,土地养老保障已无法适应目前的需求。

(三)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增强了农民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需求的愿望。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直接造成农村土地的减少,使农村土地保障功能弱化。另一方面,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使得大量农民工涌向城镇,而由于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的限制,农民工要么无法参加养老保险制度,要么不能放心地参加养老保险制度。

我国开始实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较晚,资金筹集基本上是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支持的原则。这实质上就是一种农民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缺乏共济性。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这项制度的实施及融资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1.保障水平低。新农保计划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而根据2008年中国人口信息数据,而乡村总人口为7.2亿人;2008年末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总人数为5595万人,但是面对如此低覆盖面,当前经济条件和政策条件下,农村养老保险全面铺开还有很大的难度,无法满足农村养老的基本生活需要,缺乏社会保险应有的社会性。由于农民的参保意识不够强,相当部分的农民对保险认识不足,了解不够,会致使参保意识不强。

2.覆盖面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制度的设计偏重于农村留守人员,对于被征地农民和返乡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做出合理的设计,这使得制度的有效覆盖面降低,推行后难以形成全面的保障网。

3.政府资金风险系数骤增。由于公共卫生、医疗技术的改进和个人健康意识的提高,人类总体生存状况有所改善,死亡率降低,会带来预期寿命的增加,可以说,政府是这个计划的主要出资人和最终担保人,完全暴露在聚合性的长寿风险之下。农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落实新农保制度,最大的难点是集体补助是否落到实处,否则,筹资的压力难免转嫁于农民。在目前地方财政普遍吃紧,而承担的社会事务不断增加的条件下,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一个刚性的制度安排,在一些财政情况不太好的地区,融资而言就是一个压力。因此,无论此项投入是由中央财政全额承担,还是由中央财政根据地区不同给予补贴,支付压力是显而易见的,是否会断炊、崩溃,成为很现实的问题,特别是对财力脆弱的地方财政而言。

4.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法律体制不健全。一直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撤销,费用的筹集、运用以及保险金的发放,不是按照严格的法律程序,而是按照地方政府部门制定的一些规章制度执行。这些地方性养老保险办法基本上都是在民政部的基本方案的基础上稍作修改而形成的,普遍缺乏法律效力,不是农民与政府的一种规范性、持久性契约,因此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5.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供给严重不足,我国农村对养老保险制度强烈的需求源自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计划生育的成功实行,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和土地保障的不断弱化。而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明显地偏向于城市,导致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供给严重不足,因此,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严重的供需不平衡。

6.新养老保险立法效应滞后。法律是通过强制性手段来规范公民行为,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尽管今年我国出台了第一部<社会保险法&但由于新法刚刚推出,因为各地以前法规不统一,作法也各不一样,彼此之间常存在许多不协调甚至是矛盾之处,从而使现法能否有效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方面实用性到底如何有待于时间的考验。

二、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新农保工作,改善制度实施效果,提出如下建议:

1.加快实施新立法的进程。新立法中国建立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保障,也是整个国家朝着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助于解决农村养老困境,消除农民的养老的后顾之忧.保证基金筹集的稳定性和保值增值的安全性,确保我国农保事业健康发展。

2.提高保障水平,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支持力度。尽管有地方性补助和个人账户支持,但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贫困人口,中央财政补贴无疑是保障的主要来源。中央政府应进一步加大保障力度,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予以更大政策倾斜。

3.针对不同人群需求,建立多层次的农保制度。在制度的构建过程中,参保对象的经济能力和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固然是主要考虑因素,但社会保险作为一项公共产品,不同人群对它的需求状况也不可忽略。有关学者提出,我国农保的参保对象大致可分三类:一般农民、被征地农民和农民工。农保制度应当充分考虑其特点来建立。对被征地农民,政府补贴应主要由安置补助费和土地补偿费的一定比例组成,若仍不足,则由当地政府兜底。对有工资收入且流动性较强的农民工群体,因其工种的多样性,应进一步划分: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者应被纳入现行制度,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返乡务农者可在原籍所在地参保,在城务工期间的农民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并入原籍农保制度;从事流动性强工种的农民工参照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办法参保。

4.改革筹资方式,建立政府、集体和农户共同负担的多元筹资机制。为解决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严重不足的问题,引入集体与农户共同参与的多元筹资机制就显得势在必行。农民作为社会保障的受益主体理应负担其中的一部分费用,但是考虑到农民大多为低收入群体,建立在多元筹资机制基础上的社会保障需采取逐步推进的方式进行。

5.应该在健全机制的基础上,采取因地制宜的策略,分层分类地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在富裕地区,可以仿效城市社会保障的和经验,全面展开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和失业保险;而在贫困的地区,又要针对不同的保障群体,实施不同的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的社会保障。在老年人多的地方,重点推行养老保险;在疾病多发的地方,重点推行医疗保险或农民医疗合作制度;在贫困地区,重点推行优抚、优教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6.规范基金的运营和监管,确保其保值增值。新农保由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定期公开参保人缴费和待遇等信息,接受公众监督。此外,还可引入独立于基金运营机构之外、具有权威性和公平性的社会监管机构,以制约农保管理部门的活动。

2.驻马店市农村金融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篇二

关键词:文化,金融

一、文化金融产业的互利共赢

相比与物质层面的消费, 文化产业主要服务与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品质。2008-2013年, 仅四年时间, 我国文化企业的数量从47万增长到130多万家, 文化产业发展一片红火。从消费角度而言, 2013年我国人均GDP约为6854美元, 文化艺术需求呈现爆炸式突破的态势, 文化消费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然而, 一个行业的产业化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通过开发、经营、传播实现产业链的扩充, 文化企业不断增强发展实力和竞争力, 实现自身的成长和成熟。金融业的加入, 有助于推动文化产业投融资来源的多元化和高效化, 保障文化企业运营过程中的资金投入与周转, 提高产业化速度。

另一方面, 金融资本通过比较项目风险和收益的大小进行投资决策的选择, 具有逐利性的特点。文化产业是利润回报最好的行业之一, 当代社会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利润的主要动力, 而文化产业正是以创意作为发展源泉, 具有较高的盈利空间。其巨大的发展潜力成为金融业创新的新利润增长点, 文化产业领域投资热将会长期存在。从整体来看, 金融业与文化产业之间存在良好的合作可能性, 通过产业对接, 形成积极互动和良性循环, 实现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最终达到互利共赢的目标。

二、文化与金融对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取得较大进展, 2012年全国文化产业投资总额达到5000亿元, 2014年《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的出台, 企业融资渠道拓宽, 产业对接呈现美好前景, 但作为新的探索, 文化金融的融合过程中还存在市场发展不成熟导致的资产评估缺乏、信息不对称以及金融服务单一等问题。

首先, 文化资产价值评估与监管缺乏有力依据。文化产业具有轻资产重创意的特点, 知识产权和品牌价值等无形资产是文化产业的主要财富, 缺乏可用于抵质押的固定资产。而绝大多数的文化企业以信贷融资作为主要的筹资方式, 由于这些无形资产的价值随着时间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在融资跟进过程中金融投资者需要对企业资产进行再估值, 文化产品价值的评估和后续监管需要专业中介机构的鉴定以及完善的交易市场, 但评估人才的稀缺、产权交易市场的不健全, 使得版权和产权等资产的质押存在较大风险, 阻碍了金融信贷资金的进入, 难以形成有效对接。

其次, 资金投放偏好与文化企业需求不对称。文化金融作为新的产业合作方向, 还处在商业模式的开发和发展的探索中, 金融机构对文化企业的认知度不高, 在服务小微文化企业时面临企业点多面广、信息分散、风险成本较高的实际问题, 业务开展不均衡, 使得融资效率低下。一方面, 以传统文化产业以及广告、动画、数字媒体等为代表的小微企业在实体文化企业中所占的比例超过80%, 这些企业大多处于经营发展的开拓阶段, 经营历史短, 资金周转期长, 在资金需求上面临较大缺口。受文化产品的市场投放效果不确定性较大, 以及行业发展时段短, 商业模式不成熟, 难以获取小微企业完整的信用记录等影响, 针对这部分企业的资金供应存在明显不足。而另一方面, 影视剧、广播、出版以及文化休闲产业等大规模行业在经营过程中偏向全面产业链化和中短期投入, 对偏好高收益和以短期投资降低风险的金融业来说, 更易获得资金支持。

第三, 金融服务机构功能单一。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企业在选择外部资金过程中主动性和针对性逐渐增强, 从传统的资金需求向综合增值业务需求转型, 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不断提升, 单一的资金提供模式使文化企业在选择金融服务机构时对金融服务的综合能力评价持顾虑态度。

三、文化与金融合作的相关经验

随着扶持文化金融政策的颁布与实施, 关于文化产业投融资的结构性变革备受期待, 由于国内文化金融合作刚起步不久, 业务创新和产品开发还缺少足够经验积累, 因此为产业对接的顺利进行, 需要借鉴以往国际金融领域的文化产业合作经验。美日韩等国家已形成较完善的融资体制、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 在文化金融发展方面各具特色的做法, 对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实践具有较好的启发。

美国采取多层次文化产业投资体制, 包括通过设立政府基金和文化资助导向的团体等形式进行政府投资支持、通过非文化部门的公共基金捐助和与金融财团合作进行社会投资支持, 以及以文化产业市场化为导向的风险投融资体制。在市场化的投融资方式中, 对于新研发的文化产品, 投资人获得使用权, 而制作者通过与投资人分担部分市场风险而享有产品的销售权。

日本对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政策采取政府和民间一起参与的机制, 政府在其中发挥指导作用, 文化产业项目的融资主要实行市场操作, 项目实施中涉及的产业链各环节共担风险和共享收益。以日本第三大产业动漫业为例, “制作委员会”模式是其主流融资模式, 以制作人牵头, 各类动漫投资公司、制作公司、原作者及出版发行单位等环节不仅仅参与产品的经营, 而且共同形成对动漫产品的投资。

韩国成立文化产业振兴院, 集文化产品的研发、市场融资、市场拓展和产品推介等功能于一体, 通过这一专门机构的统筹, 设立文艺振兴基金、文化产业振兴基金、广播发展基金、电影振兴基金等促进产业发展的专项基金, 有目的有重点地实施资金支持, 同时, 政府还采取直接向文化企业提供优惠信贷资金的政策, 以及间接通过提供融资信用担保的方式降低金融机构的投融资风险。

四、关于文化金融发展的建议和思路

3.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篇三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农业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21-01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立国之本。农业的发展同工业、服务业等其他行业一样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和资金的融通。然而,在我国广大农村,作为资金配置的金融服务发展滞后,存在银行机构网点少、地区差异较大,金融产品单一,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偏低等不足。另外,工商业迅速发展,抽走了大量的农村资金,使得农业经济发展举步维艰。我国虽然对金融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这些改革结果不但没有有效满足农村、农民的资金需要,反而使大量资金流向了发达地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生产的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促进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金融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现有的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基于这样的农业经济状况、农村金融发展现状,研究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具有很强的政策借鉴意义。

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分为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正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发展银行、邮储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农业保险等。非正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农村合作基金会、合会、民间借贷和典当业等。我国农村金融虽然不断进行着改革和发展,但是整体还是发展滞后,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如下:

(一)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农村金融发展处在边缘化状态。我国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四类: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邮储银行。农业银行的实际业务逐渐脱离农业和农户,其支农作用有限。我国农村正规金融体系中的邮政储蓄以前只有单一的储蓄服务,近些年才开始有信贷服务,但是面向农户的贷款单一,且期限一般较短,无法有效满足广大农村对资金的需求。

(二)农村金融经营状况不佳。鉴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主力军地位,本部分我们以农村信用社为样本从不良资产占比和盈利水平等两个方面对我国农村金融的经营现状进行分析。不良贷款占比过高或盈利水平偏低均表明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不佳。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占比偏高,盈利水平低下。

(三)农村金融资金供需失衡,导致民间借贷活跃。目前,农民借款的主要目的是用于大件消耗品(修建房屋等)、子女上学、婚嫁丧娶等生活方面的支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传统农户的生产生活、农村的中小企业、农业的龙头产业以及乡镇企业等都需要借贷,需要金融的支持,然而金融机构的供给却有限,且都有固定的贷款的额度以及期限要求,无法满足多样化的资金需求。

三、关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农村金融结构,构建高效的服务于农村的金融体系。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结构单一,仅有少数的几家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所占的市场份额较大,几乎占据了垄断地位。优化完善的农村金融结构对于农业经济增长才能起到促进作用,而我国农村金融结构上的缺陷使得农村金融不能完全的发挥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只有发展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结构才能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需求,只有依靠充分的竞争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农村金融机构的规模大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供给量,农村金融的作用就是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为农民收入的增加提供有效的途径,因此,我国应建立以农村正规金融为主体,非正规金融为补充的多元化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良性竞争,促进农村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既要促进正规金融机构发展,也要引导非正规金融机构发展。由于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比正规金融机构具有更加方便灵活的优势,鼓励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可以有效的促进竞争,完善竞争机制。同时也促使非正规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提高服务水平。另外,我国政府对农村的正规金融机构存在较多的干预,政府的干预使农村金融处于一种失衡状态,如果没有外在的干预,金融体系会自发调节,达到新的平衡,而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弥补了这个缺陷。对于非正规金融机构,政府可采取积极引导的方式,鼓励非正规金融机构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放开市场准入条件,准许外资进入我国农村金融领域,同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监督管理机制,避免农村金融市场出现混乱。

(三)建立为农民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我国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主要是指农村信用社。50多年来,我国农村合作金融虽然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发展,但与真正意义上的合作金融组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信社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农信社发放的贷款趋于短期化,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农信社的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管职责模糊不清,国家对合作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也不完善,监管水平很低,监管方式单一,方法落后。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改革方向要符合现实的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既不能滞后也不应超前,否则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都会适得其反。

(四)加大政策性支农及监管力度,建设为农村服务的政策性银行。政府应采取促使金融机构积极进入农村领域的措施,提高农村金融效率,以助推农民收入的提高,同时健全监测监管体系。我国农业经济领域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就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金融机构具有政策性和金融性的双重性质,是一种特殊的金融机构,由政府参与或者是由政府出资设立的,由政府财政做支持,但是政策性金融机构平等地参与金融活动,同时会配合政府的意见,发挥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很多方面必须按照政府的意图安排其金融活动,要贯彻政府的措施,落实国家政策。

参考文献:

[1]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15,(10):53-61.

[2]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经验模型与政策分析.世界经济,2015,(6):3-9.

4.驻马店市农村金融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篇四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村金融日趋完善与发展, 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体系。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城乡差距大, 农民收入低的问题也不断的突显出来, 使得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依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从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和现状出发, 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指出了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 提出了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 现状与问题 发展对策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发展的状况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金融体制的逐步完善,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二是“三农”贷款持续增长。截至2006年上半年, 我国农业贷款余额近3万亿元, 约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的14%,60%以上农户的贷款需求得到满足。但是当前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中也存在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村地区资金外流情况严重。目前, 通过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商业性金融组织, 每年从农村地区流出的资金大于从城市流入的资金, 导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 农村经济发展受阻, 城乡差距过大。二是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商业银行改革以来, 几家主要银行都大批撤出了在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 与此同时, 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建设没有跟上, 造成机构网点覆盖率偏低, 农民接受金融服务困难。三是金融产品创新不足, 盈利水平不高。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经营传统的信贷产品和商业保险产品, 而对农民需求量较大的小额贷款和农业保险则缺乏创新, 造成金融产品单一, 盈利能力严重不足, 造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薄弱, 而一些非正规的农村金融组织由于金融服务比较符合农民需求, 发展较快, 但是潜在风险较大。四是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 支付结算体系落后。适合农村经济特点的金融电子化、票据化基础设施研发和建设不足, 覆盖的地域范围小, 便捷化程度低。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金融“三农”服务的能力, 严重制约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的可行性建议与措施

通过对农村金融的经营背景及现状的分析与比较, 为促进其更快更好的发展, 从而裨益乡民, 较好辅助“三农”政策的执行, 特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相关风险补偿核准规划。通过财政部门等尽快偿还原拖欠农信社的相关贴息, 同时剥离先前由于政策性原因而导致的不良贷款, 地方政府应完善农业部门的信用评级制度及相关部门的贷款担保机制, 控制农业贷款的可能性风险及损失。

2.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在引导农村信贷资金回流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 一是要为抑制农村信贷资金外流提供制度性保证;二是要合理利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 通过财政资金补偿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和税收优惠等措施, 引导农村资金高效率地转化为农村投资。增加对当地经济信贷投放较多的金融机构再贷款额度;鼓励邮政储蓄资金参股农村信用社, 投资设立农村小额保险组织, 试办农村小额贷款机构, 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长期的资金投入来源。

3.制定《农业投资法》, 规定县域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 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 或购买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建议以县为单位, 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贫困县和非贫困县, 贫困县免除所得税和营业税, 非贫困县免营业税、所得税减半征收。加强对县域资金流动的监测和预警, 限制国有商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系统内上存资金比例, 通过运用差额准备金制度, 对上存资金比例过高的金融机构可以提高超额准备金比例实行缴存, 并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

4.发展农村社区基金和小额信贷机构, 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近年来农信社改革的商业化趋势不断强化, 一批农信社将撤离偏远落后地区。这种趋势无法逆转, 只能采取有效措施, 弥补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农村社区基金和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就是弥补农村金融空白的重要手段。

5.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改善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环境, 重点是完善农村经济基础条件, 提高农户和农村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建议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 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农业科技服务的投入, 改善农村经济运作的

基础。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提高农民在市场交易的谈判地位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出资成立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 带动其他担保机构的发展。要扩大有效抵押品的范围, 增加农作物收益权、权利质押, 同时保护担保债权的优先受偿权。探索运用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形式, 根据“产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的不同特点, 采取“一企一策、一户一策”的办法解决农民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

6.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制度,构建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要突破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瓶颈,解除农村供给型金融抑制,就必须正视农村金融需求多样化的现实,并以金融需求为导向,构建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营造竞争性金融秩序。引入竞争,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制度,适度地发展民间金融,通过各种渠道放宽农村的金融供给。对于民间互助型的借贷不要进行干涉,而对以盈利为目的的民间金融要给予其合法的地位,并进行规范。

5.河南省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五

摘要: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我省人口的绝大多数,因此农村金融的发展是我省政府关注的焦点。而目前我省农村金融体系还很不健全,民间金融发展缓慢。农村金融是河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严重阻碍了我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对河南省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现状的研究,将有助于解决好三农问题,并为我省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河南省 ;民间金融 ;金融体系

一、前言

金融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对经济收入水平与金融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已经成为金融行业研究的重心。尽管国内外的学者已经对金融发展有了很多的研究,但是大多数的研究是从一个国家整体上进行研究的,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然而我国各地区、各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差异性。因此,把中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其结果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所以,本文对河南省的相关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河南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对于促进河南地区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以及为我省制定金融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正确的现实意义。

二、河南省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

目前,河南省农村金融体系可以分为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正规金融主要是指法定的金融机构,包括政策性银行中的农业发展银行,商业性银行中的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以及正在蓬勃发展的村镇银行,合作性金融中的河南农村信用社。非正规金融主要是指是指相对于正规金融机构而言自发形成的民间金融机构。

近几年来,农村金融体系在河南省已初步形成。随着我省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农业银行逐步商业化 ,农业银行从农村地区渐渐退出。随着农业银行的撤出,农村信用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已成为农村金融体系的主导者。所以,河南省形成以合作性金融为主,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作为助手,非正式金融作为补充,满足农村各类经济主体的需求的农村金融体系。虽然我省的农村金融体系已初步形成,但是其在发展过程中以及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目前,河南省农村金融供需严重不平衡,无法满足农村各类经济主体发展的需求。

三、河南省农村金融机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河南省农村政策性金融存在弊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省农村金融体系中唯一的政策性银行,在河南省的农村金融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河南农业发展银行长期以来为我省三农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有效的发挥了在农村金融中的骨干作用。然而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河南省农业发展银行主要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不是为个人提供金融服务,金融服务业务单一,金融服务功能不足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限制了政策性金融作用的最大发挥。农业发展银行主要对粮棉和其它农业龙头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业务,对象范围比较局限,对其他信贷匮乏的农业项目的支持力度不足。政策性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财政拨款的资金往往不能按时到位。因此,这些问题的存在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的需求,不利于河南省农村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2)河南省农村商业金融存在的问题。河南农业银行是河南省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网点分布广泛,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完善的服务机制,对促进河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适应我国金融发展的新形势,农业银行开始加快向商业银行的转变,业务经营方向逐步从农村转向城市,河南省农业银行大量撤出其在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目前农业银行在河南省农村地区的业务主要是针对一些农村地区发展较好的一些企业,农业银行在改革中制定了错误的发展方向,以城市市场为其发展的核心,放弃了潜力巨大的农村金融市场。农业银行忽视了河南省的实际情况,在发展中出现的方向性错误,使其无法进一步满足河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的需求。

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以来主要为河南省农村地区提供发展所需的基本金融服务。然而,邮政储蓄银行曾经长期只能从农村吸收资金, 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贷款,使邮政储蓄银行的金融服务业务的发展受到制约,因此无法进一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邮政储蓄银行的.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农村金融发展中的地位。,随着河南第一家村镇银行栾川民丰村镇银行的成立,近几年来村镇银行在我省得到蓬勃发展。截止年底,河南省开业村镇银行56家、筹建3家,另有4家已获得银监会正式备案,村镇银行已经覆盖了河南省73个县市,占河南省县市总数的67%。虽然村镇银行在我省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目前的村镇银行贷款的对象还只限于一些小企业,其服务“三农”所起的作用并不明显,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需求资金却很少能顾及。同时,一些县域城镇政府对村镇银行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这些问题的存在限制了村镇银行在河南省的进一步发展。

(3)河南省农村合作金融存在的问题。随着商业银行逐步从河南省农村地区撤出,近年来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得到了迅速发展并逐步占据了河南省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导地位。然而,我省农村信用社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管理服务不到位、经营理念落后、农村地区经营环境恶劣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陷入困境。乡镇企业面临着资金需求难以满足,信贷支农资金不足,这些问题严重困扰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河南省农村信用社的支农作用的发挥,不利于河南省农村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4)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中的难题。民间金融是一种非正规的金融体系, 在河南省的农村经济发展中广泛存在。近年来,河南省民间金融迅速发展,河南省民间借贷累计额为17.1亿元,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80%,这些民间借贷资本主要是满足了一些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民间金融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所需的资金问题,但是民间金融保障体系不健全,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与此同时,我省的民间金融在法律保障方面还不完善,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我省农村民间金融的健康发展。

四、河南省农村金融市场优化对策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应根据不同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就河南省而言, 农村金融改革应该立足于河南省作为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中部农业大省, 进一步优化农村金融结构,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1)政策性金融机构经营策略的改善。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河南省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唯一的政策金融机构, 设立的目的就是为了规范金融市场。但是,目前作为农村金融体系中的河南省农业发展银行由于业务范围窄,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支持力度不足。因此农业发展银行要扩大业务范围,拓宽业务渠道,才能满足多样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具体改革措施包括:对于业务范围窄,我们可以拓宽金融业务服务渠道,使农业发展银行真正承担起支农的重任;针对一些乡镇企业缺乏资金,增加对农贷款,同时农业发展银行要从金融服务的各方面增加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对于金融业务种类单一,我们需要进一步增加满足各类经济主体需要的金融服务业务;对于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不稳定,我们可以通过发行农业金融证券,从金融市场筹集资金等政策,使其真正的为河南省农业经济的发展服务。

(2) 发挥农村商业金融机构的作用。河南省农村金融市场潜力巨大,从农业银行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河南省农业银行发展的优势不在城市而是在农村地区。因此,农业银行要抓住农村这一巨大潜力市场。目前,河南省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农业银行的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农业银行可以在农村金融市场发挥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河南省农业银行应根据我省的具体情况,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发展力度,满足农村不同经济主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农业银行只有面向三农,从新定位其市场,完善支农金融服务,才能更好地发挥农村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邮政储蓄银行是我省在农村地区营业网点最多的金融机构,为我省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发挥了重大作用。但由于邮政银行长期只存不贷,因此,邮政储蓄的从业人员缺乏金融业务方面知识,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培训。与此同时,邮政储蓄银行应该利用其在农村地区的网点和资金优势,使其在河南省农村金融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以更好的促进河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看来,尽管我省村镇银行建设正在蓬勃发展之中,但是河南的村镇银行建设还存在一系列问题,这需要河南省当地政府加强对村镇银行的重视,拿出具体优惠措施,吸引外地金融机构来河南省进行建设。我省各地政府要积极引导支持村镇银行创新业务的发展,使其更好地为中小企业及农村金融发展服务,各地县域政府要鼓励村镇银行的发展,鼓励其开展业务创新服务,鼓励其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

(3)完善农村合作金融的作用。河南省农村信用社成立以来一直扎根于农村,农村信用社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具有特殊的地位,河南农村信用社一直在我省农村金融机构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及时有效的改革。河南省各地区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性,使得河南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不能一刀切,应该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提供适合农户需要的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金融产品,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加大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地区的优势,促进河南省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4)发展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作用。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河南省出现了许多非正规金融。根据河南省的具体情况,在融资困难的农村地区,由于正规金融机构的不足,难以满足农村各类经济主体的需求,民间金融正好起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民间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规金融的不足。但是,另一方面河南省的民间金融正在逐步发展,为了使金融体系便于管理,政府应该采取措施积极引导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规范化发展,规范其金融行为,使其便于管理。只有形成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互补竞争形式,农村经济才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非正规金融对农村的融资能产生很大的作用,因此让这些机构合法化才能更有效的服务于河南省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颖慧.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2] 杨俊,王燕,张宗益.中国金融发展与贫困减少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8).

[3] 温涛,冉光和,熊德平.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经济研究,(9).

[4] 庞如超.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实证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 金融市场,2011(6).

6.驻马店市农村金融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篇六

思路对策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今年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是农民增收的利器,要发挥好我省电子商务发达的优势,加大农产品网络销售力度,促进农民增收”。从全县情况分析,目前农村电子商务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组织推进体系和充分的集群发展优势,面对这一极具潜力的新生发展事物,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有力有序予以推动,调研情况如下:

一、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各类农业主体在电商平台上开设网站有110余家,其中包括14家农业龙头企业、1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2家家庭农场。相对全省农村电子商务呈现的强劲发展态势,该县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但具备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施农电商主体比例偏低,但意愿期望值很强。综合分析,全县三大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农电商比例仅为4.8%,规模大户、零星农民实施农电商比例不到1%。比例偏低原因主要集中在缺思路、技术、资金、品牌、政策等方面。从摸底调查看,约20%的农业经营主体和50%以上的农村创业青年发展农电商意愿强烈,原因有三方面:一是线上与线下销售价格比差明显;二是网络与实地销售地域空间比差明显;三是就业形势严峻与电商创业灵活自由比差明显。

(二)实施农电商品类范围偏窄,但挖掘空间度较高。全县现已开展农电商的品类主要集中在黄桃、草莓、芦笋、葡萄、雪菜、甲鱼等单类农产品,大米、蘑菇和西甜瓜等品类也开始有主体试水电商。总体来说,开展电商仍以生鲜类农产品为主,半加工和深加工农产品涉及很少;以“食用类“农产品为主,“使用类”和“欣赏类”农产品涉及很少。相对该县五色农业产业带形成的各类精品农产品,以及农村文化传承下的各类农村手工艺品,农电商可挖掘空间还很大。

(三)实施农电商集聚效益未现,但集群发展态势明显。目前该县农电商呈现“单打独斗”局面,如黄桃单类,就有30多家电商运作,运营水平参次不齐。全县开展农电商主体已产生净收益的不足一半,有收益的大部分也在10万以内,效益未充分显现,总体处于无序无力状态。但同时电商平台中一号店、好邻居等已经着手进行产品整合,统一开展代运营。马家桥村开始筹建村级淘宝综合服务平台,以核心加周边西甜瓜基地为依托,全力探索村级组织支撑下电商引导推进集群模式。一里谷科技有限公司开始筹建企业淘宝综合服务平台,以嘉善有影响力的农村文化产品为依托,全力探索企业组织支撑下电商引导推进集群模式。

(四)实施农电商技术人才不够,但拟创群体基数很大。在经济和就业形势严峻态势下,目前有志于农村创业和电商创业的农村青年群体不断扩大,不少在企业打工的青年也非常关注农村电商发展机会。在调研中听到最多的是,就是不懂技术和缺乏经验。今年农经局(农办)依托农民学校已经开始了多期农电商培训,对已运行的农电商主体安排参加上期技术辅导班。总体来说,全县实施农电商技术氛围还不够,但创业氛围已经浓厚。

二、存在问题和原因剖析

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农业生产模式、流通模式、消费模式的深度变革,在这个起承转合的关键节点,作为三农改革发展前沿阵地的嘉善,必须客观分析各类制约瓶颈问题,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当前存在六大“短板”问题:

(一)区域产品鲜食特性引发的销售短板。该县由于地于平原地带,农产品主要于生鲜类为主,占比在90%以上,仅雪菜、大米等极少种类属于可加工产品,相对山林区域的坚果类产品,在网络销售上缺乏先天条件,特别在物流仓储、保鲜保质上难度较大。再加上发达的区位交通优势,农民习惯于直供批发市场,网上销售认同感不强,这也是该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最大客观限制瓶颈。

(二)信息资源对称偏差引发的人才短板。农村电子商务是一个新兴产业,也是一个科技人才汇聚产业,电商发展与人才短缺是一对必须解决的现实矛盾,推动农村电商需要全方位技术手段,如网店美工、产品介绍、信息采集、在线客服、营销推广、行情分析、促销策划,这些都需要实际操作技能人才。当前此类人才供需矛盾突出,据对现有农村电商调查,66.8%的受访对象反映招聘困难,对传统型农民来说压力更大,有近80%受访对象受此困扰。

(三)配套功能相对脱节引发的服务短板。建设现代电商配套服务体系,是该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环节。相于我省遂昌等地已形成的物流配送、仓储保鲜、包装设计、配套加工、金融微贷、网店技服、宣介培训等为一体的农村电商服务体系,该县的起步较晚,各个服务领域呈细碎化、零星化态势,缺乏整体性设计推动,也未形成系统性和规模化的服务平台,严重制约了农村电子商务规范健康发

展。

(四)质量诚信把控不足引发的品牌短板。农产品受自然条件影响巨大,生产和供给具有不可预知性,生产者和生产区域都相对分散,附加值较低,品类繁多,产品口感、颜色、形状、大小均不同,很难有具体的标准来管控。而电子商务是以诚信和质量为最重要准入条件,农产品品牌成为最为关键的识别标识。该县农产品品牌建设虽然具备一定发展基础,但是还处于区域性品牌,面对广域网络营销市场,还缺乏知名度和强有力的质量追遡和源头防范机制。

(五)顶层设计相对滞后引发的模式短板。由于该县尚未对农电商进行整体布局和规划,相比于二三产电商,农电商情况更为复杂,基础相对薄弱,越发需要科学管用的模式做法进行引领。从全县情况看,大部电商主体还停留在独立的个体电商层次,品牌、质检、包装等线下环节和美工、客服、网销等线上环节都区限于常规做法,面对竞争无比激烈的电商市场,还未形成适合该县区域特征的示范引领模式。

(六)法规政策体系不全引发的保障短板。近几年,物流、支付、安全认证等电子配套有所发展,但还跟不上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尤其是物流配送的服务质量、网络安全和信息保护等需要进一步提升。尽管现有法规对一些经济活动有相关规定,省级层面也出台相关扶持推进政策,但随着网络营销模式和经营方式不断创新,很多经济活动难以用现有法规来规范,加上网络违规行为具有迷惑性和隐蔽性,急需加快电子商务法规体系建设。

三、思路谋划和节奏把握

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因地制宜,围绕“如何走出平原地区农电商

发展困境”这一主题,结合强村富民工作,定位于四美嘉善之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手段,把农村电子商务作为当前一项三农领域重点工程来抓:

(一)思路把握。农村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形态,既没有既定的发展模式可循,也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参照。嘉善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既要善于借鉴,又不能照抄照搬,必须要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探索创新。打破传统思维束缚,针对主要问题症结点,全力实现三大定位转变:

1、在电商产品定位上转变:突破农电商只能做生鲜农产品的传统做法,形成以“生鲜、半干品、创艺制作”三大序列并重推进的思路。一是生鲜类主要以有特色、易物流、保质长、成规模的品类为主,如西甜瓜、蜜梨以及可销往周边的黄桃、蘑菇等;二是半干品主要以有概念、成批量、知名高的品类为主,如富粞大米、杨庙雪菜、西塘八珍糕和龙蹄、陶庄青鱼干等;三是创艺制作主要以有内涵、具文化和有群众基础的品类为主,并结合农村来料加工和就业方式转变推进,如西塘手盘扣、魏塘手剪纸、大云手工绣、姚庄手工画等。

2、在运行模式定位上转变:改变现有的农电商自由发展态势,形成以先行探索“服务器、孵化器”二大序列并重推进的模式。一是打造以电商村为主形式的服务器模式,依托村级组织成立电商合作社,将线上和线下有机分离,着重做线上线下连接的文章,将零星电商企望却无法完成的线下统一品牌、统一质检、统一包装、统一物流、统一宣介、统一售后等环节融为一体,搭建形成农电商村级综合服务平台。二是打造以电商工厂为主形式的孵化器模式,依托科技型农业企业,同步推进县域旗舰农电商网店和孵化双平台建设,和线下主体紧

密对接,发挥区域电商集聚效应,破解电商发展技术难题,搭建形成农电商企业综合服务平台。

3、在政府角色定位上转变:推进农电商必须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政府既不可任其“自由发展”,也不宜“统包统揽”,就度的把握关键要落脚在做好三篇文章:一是做好配套服务文章,将政府应管的电商产品品牌培育、质量监测、物流监管、宣传推介等服务功能统筹应用;二是做好政策引导文章,将政府应扶的平台培育、技术培训、信贷保险等助推功能统一引入;三是做好模式培育文章,将政府应推的可示范、宜复制、能推广的电商运行模式进行总结提练,在一定范围统盘推进。

(二)工作措施。未来从嘉善自身的区位优势和农业特色出发,以四个立足为出发点,增强四大发展合力:

1、立足方向把握,以突出主体培育增强发展引导力。农村电子商务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我们必须要在培育市场主体上下足功夫,建议以“抓大育强带小”为基本思路,做好三篇文章。一是做好招商引资文章。重视引进农村电子商务领域的重点项目,加大电商平台、流转仓储、加工合作等项目招商;二是做好扶大扶强文章。要出台专项政策扶持农村电商主体,政策既要考虑政策引导性,也要考虑就业、税收、交易额、物流、资金流等因素;三是做好示范推动文章。发挥典型引路作用,通过各通媒体,全力宣传优秀电商主体和运作模式,开展网上展销、线下推介、主题展览等活动,不断扩大嘉善农村电商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二)立足转型升级,以提升品牌建设增强发展原动力。借势现代精品农业转型升级,突出生态主题,打造绿色产业,彰显地域特色。

建议把好三大关口:一是把好质量准入关。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加快网上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建立质量认证制度;二是把好品牌标准关。严格控制农产品品牌认证,实施农产品网销品牌准入机制,加强品牌标准化体系建设,实行品牌激励和退出制度,有效拓展品牌的知晓度和社会监督力度;三是把好品种拓展关。针对生鲜产品特性,加大网售农产品开发力度,加强科研机构合作,开拓深加工农产品范围,加强外型设计和内涵挖掘,形成江南水乡特有的优质农产品品牌和产品序列。

(三)立足以人为本,以强化科技先导增强发展驱动力。科技和人才力量的不足是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必须破解的关键问题,针对区域实际,建议在三个方面下好功夫:一是要在人才培育引进上下好功夫。结合农村青年就业和大学生农业创业工程,全力培育具有现代农业知识、电子商务知识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引导其自主创业,还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二是要在科技培训研发上下好功夫。政府应发挥指导作用,鼓励各级教育机构,特别是农民学院(校)等涉农教育机制开设农村电子商务相关专业,同时开展技术培训,切实提高广大农民信息化应用能力;三是要在加强平台合作上下好功夫。借助桐乡乌镇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契机,加强与阿里巴巴等国内网商主流平台互动协作作,加快平台培育力度,营造良好的农村电子商务推进氛围。

(四)立足角色定位,以构建推进体系增强发展支撑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必须以市场机制为导向,政府应立足于引导和服务角色定位。当前该县应着力创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体制机制具体应做好三项设计:一是要做好顶层规划设计。目前,省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7.驻马店市农村金融的现状及发展思路 篇七

在这个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大潮下, 一国的经济能否取得长足的发展是该国家能否在未来的发展中拥有一席之地的关键。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 经济平稳发展的程度代表着本国的当前国力和发展潜力。在过去的一年里,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来说稳步运行, 稳中求进。“稳”指的是增长速度平稳, 国内生产总值 (GDP) 达到63.6万亿元, 比上年同比增长7.4%, 经济在合理的发展区间向更加合理的方向运行。同时, 我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2%, 高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水平;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232万人, 农村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接下来的发展中, 要加快推进农业发展现代化。坚定不移地把“三农”的问题放在首要地位, 加快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结构优化升级, 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保证粮食在安全可靠的基础上加强产量增产增收, 进行土地改革, 寻找新形式的发展模式, 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以进一步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目标, 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追求。在这样的政策扶持下, 给予了农村金融很大的发展空间。

但由于农村正规金融存在着一系列的诸如贷款规模较小、信用程度较低、风险难以估计、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使得这个由政府组织的为了让广大农村群众能够得到进行创业、完善设施、引进设备、进行投资等提高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的活动所需要的大量的资金的正规金融难以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仅仅局限于那些所谓的高收入人群, 只有他们才能在其中获益。绝大多数农村中、低等收入水平农户难以得到它的支持。这促使了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与不断的进步。时至今日, 非正规金融在农村广大农户之间已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虽然农村非正规金融有许多正规金融所不具有的长处, 但它的存在必然会产生一些难以抗拒的问题。这就引出本文所要分析的农村非正规金融当前的发展现状, 从中找出它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的发展, 在找出目前所具有的缺陷的同时根据所查找的文献资料和自己的想法与理解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农村非正规金融概述

1. 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内涵

从我所查找到的资料来看, 目前对于农村非正规金融仍然没有一个严格明确的界定。在我看来, 农村非正规金融是处于政府领导之外的、不受法律约束的、非政府组织的、由民间非法定的金融组织自发组织的具备一定程度上的可靠性的、农户和农户以及农户和农村企业之间的规定借贷双方按照合同约定自觉遵守所订要求并且按时还本付息的借贷行为。它从侧面反映了农村正规金融所不具备的能够满足农户的未来发展需要及潜在的需求。

2. 农村非正规金融相对于正规金融的优势

由于不像正规金融那样受政府支配、在进行决策时受到规模、利率、信用程度、抵押品价值、农户收入水平的影响, 农村非正规金融因其非正式的运作形式大大地削弱了农户的贷款规模约束、给予一定程度上的选择自由, 让中低等农户拥有贷得资金的机会;它没有正规金融交易所需要的那些繁文缛节, 交易环节简单而且迅速、利率制定双发协商决定, 比较自由;由于农村相对于省市来说信息流通不畅, 不能即时得到有关金融交易的信息, 这使得它的交易不存在信息不对称 (因为它的交易范围仅限于它所能辐射的村镇范围) , 对于他们来说由于亲属、血缘、地域等的关系, 交易双方的了解是相对多的, 信息颇为充分;再者农户很少有价值相当的且正当的担保品, 所以它不像正规金融需要所必需的担保品, 这就需要一个与之等价的具有约束效力的方式——借款方的信用, 因为借贷双方日常所生活的范围在同一个地域, 如果一方出现信用问题, 这对于他来说将是一个难以承受的后果, 他的违约将会迅速传开, 给其声誉造成严重的损坏, 因此违约风险较低。农村非正规金融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农户的基本生活需要, 更加符合农户生存的发展需要;此外, 农户的闲散资金得到充分的利用, 提高了资金的配置运作效率, 促进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政府为了加快经济的发展, 在借助正规金融扶持的同时, 忽视了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以及在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巨大优势。致使农村非正规金融目前仍然处在起步阶段, 存在许多的弊端。

1. 地域范围过窄, 信息闭塞, 圈式金融思想浓厚, 难以形成规模优势

农村非正规金融是基于地域范围的文化习俗、亲属血缘而形成的交易行为, 因为地域的限制, 致使交易范围仅仅局限于自己的那一个范围, 难以与其它交易体产生交集, 信息得不到良好的传递, 收不到外界的最新信息, 阻碍了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 交易的潜在风险得不到很好的分散, 会导致风险因素增加, 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阻碍的作用, 难以让非正规金融成为农村发展的金融连通纽带。

2. 担保品难以符合抵押要求, 加大信贷风险

由于没有规范化的流程和相应的机制来约束, 信贷本身就存在着潜在的风险, 对于小农户来说抵押物品除了与自身生存生活所必需的基本生活资料之外再没有其他可供担保的物品, 这让风险程度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当发生非人为主观因素造成的损失时, 对于借款者来说难以承受这种损失, 因为这对他本就如履薄冰的生活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而对于贷款者来说只有当真正在实行交易时他才享有对担保品的处置权。所以, 目前来看只能是寻找中介人作为担保人, 将资金存放在他手中来保证信贷的安全性。

3. 资金配置不合理, 许多地区的资金供求失衡

由于通讯信息不发达, 地域历史文化等原因, 让各个地域的信息不能很好地向四处传播以扩大辐射范围, 导致在资金充足的地区在满足本地区的农户生产发展所需的同时, 剩余的闲散资金难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资金不足的地区则难以融到在本地区之外的其他地域的资金 (正规金融的要求很高, 绝大多数农户很难达到标准) 致使资金供求不平衡。再者, 不同地域之间对借贷双方的了解不是很清楚, 因此防范意识相对较强, 不能很好地进行交易,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资金的流通。农户或农户与农村企业主之间的各种交易基本上都是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 而没有尝试过将分散的资金整合起来, 在满足基本生活现状的同时来对所居住的生活环境进行改造, 使其符合在精神上的需求, 提高生活质量, 获得更高层面上的满足, 这造成了资金资源的严重浪费。

4. 缺少法律规范, 信贷形式单一, 组织性较差

因为农村非正规金融是由民间自发组织的不受政府的管制的, 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那进行保护和约束, 致使非正规金融在目前依然只是停留在寻找中介人充当担保人来进行交易的阶段, 交易模式单一。此外, 因为是自发组织的, 没要严格的场所、交割流程的限制, 导致存在严重的缺陷, 安全性不稳定, 产生合同纠纷, 甚至出现金融性诈骗, 造成人们之间信用程度降低, 社会不和谐、不稳定因素迅速滋生, 影响社会安定。

四、针对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相应的解决方案

1. 加强地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政府应该加强引导, 对各个地域进行一系列的文化疏导与经济教导, 让其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寻找所想交流的区域进行合作, 慢慢地形成地区优势, 再由先进的地区发展带动比较落后的地区, 让其得到更好的发展, 最终形成一个良性的发展整体。与此同时, 政府还要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 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支持以及心理上的认同。

2. 加强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 建立信用评估体系, 提高农户信用风险意识

政府作为调控经济有形的手, 它的监管会让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慢慢地走上正轨, 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要在农村设立监管部门, 可以在必要时充当中间人让交易顺利的进行。当然, 这是建立在对借款人的信用程度的基础上的。政府要充分发挥广泛搜集信息的优势, 建立起一个信用评估体系, 及时对借贷双方的信用程度进行整合形成相应的档案方便交易双方及时、快速地查阅、了解所需要的信息。政府需要具有相应的补偿机制, 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交易者的风险, 促使交易更加迅速成功地进行。

3. 放宽政策, 加强教育和指引, 进行地区间的资源调配

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非正规金融的存在对农村发展的优势, 不要再进行打压, 而是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应该通过政府所特有的优势, 建立信息传播渠道, 打通封闭着的各个区域, 让各个区域真正的联合起来, 共同为了改善生活而努力。政府需要将各个地区闲散的资金整合起来进行集中的投资来完善各个地区的基础设施, 提高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同时建立一个发放交易信息的平台, 让借贷双方能够快速有效地找寻到符合自己要求的对象, 让信息充分的流通, 保证资金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4. 建立健全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扶持机制和立法保护

政府通过立法对非正规金融进行明确的界定, 建立健全相应的信贷机制, 只是充当协调者和监督者而不是决策者, 给与充分的自由让其自由发展。规范交易流程, 提供必备的交易场所, 对交易过程进行记录并存档以便充当发生意外时必要的证据。同时, 对农户进行教育, 让他们充分的了解这其中所需要注意的事项, 规避风险, 增强可靠性, 提高交易的成功性。

五、结语

作为一个经济大国, 经济结构是否合理, 经济水平能否有效的支持文化、政治、军事建设的发展至关重要。农村经济形势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市场正逐步占据着农村经济的主导地位。农村正规金融作为政府帮助农村经济发展的辅助因素, 在一定程度上存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但依然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农村非正规金融刚好弥补了它的许多缺陷, 正在快速的发展。但随着不断地发展诸多问题也日渐显露出来。这要求政府的宏观调控, 更好地让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协调发展, 互相配合, 逐步解决存在的问题, 实现经济的稳步快速的发展, 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马鑫媛.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途径[J].中国金融, 2015, 02:78

[2] .王秀景.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及应对措施研究[J].北方经贸, 2014, 01:92

[3] .苏静, 胡宗义, 朱强.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收入效应——基于东、中、西部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J].经济经纬, 2013, 03:34

[4] .赵静, 徐璋勇.农村非正规金融相关问题研究述评[J].未来与发展, 2013, 12:55

[5] .邵传林.农户偏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动因:理论模型与经验证据[J].上海经济研究, 2012, 02:83

[6] .赵沭明, 焦必方.论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的现实必然性[J].商业时代, 2012, 04:66

8.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篇八

关键词: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现状;对策探讨

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联系,相关学者研究得出若有一个较好的金融系统则有利于经济长期的增长,若金融条件较为落后,则会阻碍当地经济的发展[1]。我国在改革开放后金融业得到一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因为改革进程不同,所以金融业中有很多非市场化的现象,为金融抑制,这种情况在我国农村的金融市场中也广泛存在,因此金融组织对农村的服务正在弱化,从而抑制农村的经济增长。

一、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我国经济逐渐出现“双轨制”的特点,从而可以使金融资源进行二元制的供应出现二元制,一方面为政府主导强制力量在农村形成到正规的金融部门,另一方面为农村中大量非公有制的部门获得的信贷支持,必须依靠资金投入进行生存发展[2]。所以说农村一些非公有制的经济部门必须凭借内源的融资,或者对正规的金融部门进行求助。这就导致农村在金融市场上的资金短缺,使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没有足够资金的支持,从而抑制经济增长,因此需要针对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相应的策略。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金融体系不完善,层次不清晰

农村目前的金融体系没有得到功能上的完善,对于基金、资金、期货以及保险都得到较好的发展,资源配置、价格发现以及风险对冲上也并不完善[3]。而正规以及非正规的金融机构也没有得到相关作用的发挥。同时农村的金融工具以及金融产品也存在着欠缺。因为农村市场上的产品缺少创新的动力,导致产品涉及面窄、种类少以及服务的范围较小。金融市场在机制方面得不到完善,竞争机制不充分,脆弱的风险监测和预警。政府对金融发展也没有给予充分的优惠政策。

2.缺少有效供给

农村地区在金融方面一直有供给不足的现象,也正是由于供给不足导致避险、融资和理财方面的功能不完善。农村与城市在金融资产的需求和供给上有较大差异,所以资金不足这个问题也受到较大的压制。有时政府职能还得不到较好发挥,财政资金有不到位的现象,都使农村金融出现缺乏供给的现象。

3.政策制度不完善

对于农村金融的服务方面,政府虽然出现了一定的利民政策,但是对于呆坏账的核销问题、财政的贴息问题、专业担保问题以及低成本的资金来源上没有明确的政策,而且制度和措施并不完善,力度较小[4]。在监管方面,金融产品的创新、资本的充足管理以及金融机构的准入原则都缺少监管力度,而且农村的信用环境、体系建设、金融市场上都缺少积极的监督和引导。货币的政策方面,信贷规模以及流动性的比率在需要给予特殊安排。其中还有一些与金融联系较为密切的产业,包括医疗、社会保障、教育方面的相关政策,都对农村的金融发展有直接的关系。

三、相关解决措施

1.加强金融监管

农村的金融系统中需要使监管力度得到加强,根据农村金融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金融监管,从合规性的监管向合规性以及风险控制方面进行监管的转变,使监管制度更加开放和透明。健全农村金融的监管法律,使其逐渐完善,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三方面的监管机构进行协调,使农村精通的监管效率得到提高,每个行业能够得到自我管束的实现,对内控制度和行业反战进行相关的建设。正确引导市场的竞争压力,使其向企业内的控制制度进行积极的建设。并要求农村金融提高信息的社会披露度,促进社会对金融市场的监督。

2.建立金融制度

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存在的较大难题为资金供需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改革農村的金融机构,并对农民进行合理抵押品的寻找,其中对土地抵押的为农地金融,这种金融能够为农业进行长期贷款的提供。当农地金融的制度建立完善后,农村居民就可以对土地给予使用权的抵押,用此进行土地债券的发行,这样能够使社会资金得到积极的利用,对农民进行低利率的贷款,使其能够享受到成本低中长期的贷款。该种制度可以对农村中长期的资金不足问题给予相应的改善。同时金融机构的农民融资能力也能得到提高,从而使农业生产的落后情况得到提高,增强农业发展,推动金融体系的发展。

3.对民间金融进行引导和发展

在农村的金融市场中也要发展民间金融,因为我国农村的商品经济处于落后的状态,要对社会关系进行民间金融制度的发展,通过相关的引导监管使其得到相应的发展,并对农村地区正规金融中的不足进行弥补。加强发展农村信用社,对农村、农户以及农民的闲散资金聚集起来,在“三农”的发展中给予配置,使农民能够更加便利的贷款。继续对小额贷款等机构的发展,对小额信贷的发展进行鼓励,由扶贫部门和金融部门给予宏观的监控和管理,保证有稳定发展的专业队伍,能够对农村的贫困人口给予金融信贷的服务,对信贷资金进行良性运作的促进。

结束语:

我国农村的金融市场目前的发展较为缓慢,并存在较多的问题,其中包括金融体系不完善、层次不清晰,缺少有效供给,政策制度不完善。主要问题就是在我国农村缺少资金方面的供给,农户与农业的融资较为困难。通过对其进行相应的分析和讨论,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有加强金融监管,建立金融制度,对民间金融进行引导和发展。根据农村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关体系的建立,能够使其得到较好的发展,同时促进经济的显著增长。因此我们要对农村的金融市场采用相关对策,使农村的金融市场和经济都得到改进,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古明加,张建业,刘宝富,张照新,刘江海,王佳轩.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3,17(02):123-124.

[2] 张立杰,汪芹,林海雪,李明月.欠发达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对农村金融的影响及对策——以鸡西市为例[J].鸡西大学学报.2012,13(06):163-164.

[3] 冯利民,刘宝娟,张吉浩,张泽旭,刘乐佳.我国农村金融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03):112-113.

上一篇:财政评审中心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