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星高山流水在“自由”教育中快乐成长

2024-06-30

童星高山流水在“自由”教育中快乐成长(共7篇)

1.童星高山流水在“自由”教育中快乐成长 篇一

随着对学生心理的关注, 越来越多的心理知识被运用到教育教学中, 特别是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这对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作用。

一、教育过程需要“皮格马利翁效应”

1968年,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作了个实验:他们来到一所学校, 煞有介事地对所有学生进行智能测验, 然后将一份学生名单递交给有关教师, 说名单上的这些学生被鉴定为“新近开放的花朵”, 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潜力, 并再三嘱托教师对此“保密”。其实, 这份学生名单是他们随意拟定的, 根本不是依据什么智能测验的结果。但是意想不到, 8个月后再次来进行智能测验时竟出现了奇迹:凡当初被列入名单的学生, 不但成绩提高很快, 而且性格开朗, 求知欲望强烈, 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融洽。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借用希腊神话中一个王子的名字, 将这个实验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也叫“期待效应”。

实际上, 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他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便抽取的。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 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 虽然教师始终把这些名单藏在内心深处, 但掩饰不住的热情仍然通过眼神、笑貌、音调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 实际上他们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因此变得更加自信, 奋发向上的激流在他们的血管中荡漾, 于是他们在行动上就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学习, 结果就有了飞速的进步。

于是,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被总结为:“说你行, 你就行, 不行也行;说你不行, 你就不行, 行也不行。”

我班学生小强曾经有过“拿”家里的钱、“拿”同学的学习用品等行为。为此, 同学们都不愿意理他, 他成了一只离群的孤雁。为了转变这个孩子, 我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性教育。班里要收体检费, 我特意派他负责此事, 他迷惑不解地问:“老师, 我行吗?”我说:“你肯定行, 老师相信你。”结果, 不到两三天的工夫, 他就把钱全部收齐交给了我, 并说:“老师, 您数数吧!”我说:“不用数了, 老师非常相信你。”话音未落, 只见那忽闪的大眼睛充盈着晶莹的泪花。我趁机鼓励他:“一个人以前做过些错事不要紧, 老师相信你今后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看着孩子有些激动的小脸, 我深信:我的这次尝试已深深打动了孩子的心灵。果真, 以后的日子, 小强朝着我所期望的那样越变越好了。这不就是我们所期待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吗?

的确, 在教育活动中, 如果教师喜欢学生, 对他们抱有较高期待, 那么这种情感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 诱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激情, 从而转变其错误思想, 纠正其不良行为。

二、教学活动呼唤“皮格马利翁效应”

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满怀着信任和期望, 由此产生对学生的热情和鼓励, 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这种心理状态通过各种间接的暗示方式传递给学生, 感染学生, 引起学生积极的反应, 学生即产生“不做出成绩对不起老师”, 内驱力随之增强。

在每次统一考试之前, 我总是单独找每一个同学谈话, 让他们自己制定目标, 帮他们分析怎样实现, 最后总是以一句:“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实现”结束, 每个同学走出办公室后, 信心十足地投入学习, 当然, 效果很理想。每个同学考试结束, 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尤其对待后进生, “给点阳光, 就灿烂”的例子太多了。但我们对他们的关注实在太少了, 他们没有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于是, 好多学生抱有“破罐子破摔”的心态, 找不到一点自信, 老师对他们也越来越没信心, 他们成了老师“心中抹不去的痛”。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 一旦好意知觉学生, 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寄以期望, 学生就会产生出相应于这种期望的特性。

期望对于人的行为的巨大影响。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 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

我们有时一个不经意的表扬和夸奖, 会让学生激动、兴奋和奋斗好久, 甚至永生难忘。我们为何要吝啬这么小小的鼓励呢?

三、在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时我们要注意的点

1.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期待是一种最能触动学生心灵的深沉、挚爱的情感, 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鞭策力和感召力。学生如何才会重视老师的期待呢?关键在于营造宽松学习氛围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我们要实实在在地落实“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摒弃自私、狭隘、独断、暴戾的思想, 建立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 着眼于缩小师生之间的差距。教师上课时板着面孔, 对学生出错的地方粗暴的加以指责, 言语之中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 给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 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皮尔逊说过:“为了得到教师的爱, 学生可以去做各种教师所喜爱的事。”因此,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师生之间建立友好的情感是制造良好课堂气氛的前提,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 也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有人说, 没有师爱就没有教育, 只有对学生付出真挚爱心的老师才会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可亲、可敬、可信的形象, 学生才会爱老师, 爱老师所教的学科。

2.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

自尊心与自信心是成功的种子, 是人格的核心。当学生在课堂上犯了错或表现不近如人意, 就很自然地产生“最好不要在大庭广众下批评我”或“千万别让班主任老师知道”的自尊性心理需要, 学生最怕在全班同学面前丢面子。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 应在课后心平气和地进行开导和教育, 谈谈心, 共同化解学习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同时尽量多在大庭广众下表扬和肯定学生, 针对学生的学习, 善于发现, 寻找亮点, 积极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良好期待。

3.期待目标要适度是保障。

俗话说“十个手指有长短”,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他们的先天因素和后天发展都不是平衡的, 在确定对学生的期望时, 我们一定要遵循适度性原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使其既不是轻易就可以达到的, 也不会使望而生畏, 感到高不可攀, 因此, 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不同发展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和期望。

摘要: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对学生心理特别关注, 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特别重要,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期待效应”, 教育过程、教学活动都需要“期待效应”, 因此, 我们平时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多注意运用它, 定会使教学工作取得理想的效果。

2.让学生在赏识教育中快乐成长 篇二

一、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每个学生都有他存在的价值和可取之处,所以老师和家长要善于观察学生,从细微入手,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鼓励他们,激发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使其重树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例如:在一次校外清扫活动中,我班的淘气大王张国强,发现清扫的垃圾中有一个黑色的皮钱包,他打开一看,里面有155元钱。当时,他毫不犹豫地把钱包交给了老师。后来在派出所的帮助下,交还了失主。通过这件事,我看到了他身上的闪光点,及时在班级表扬了他,并让全班同学向他学习。这样一来,他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改变了,渐渐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认可,和同学的相处也更加融洽了。

二、多赞扬,多鼓励

赞扬和鼓励是赏识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但是在现实中,很多教师习惯上只对学生的成功给予关注和表扬。而实际上,当学生遭受挫折和失败时,更需要教师的关心和鼓励。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习中暂时的失利是在所难免的,我们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这就向成功迈近了一步。教师通过积极的评价,可使学生获得自我肯定、树立自信心。如一次月考中,我班的黄建文有两科不及格,考试的失利使他产生了厌学情绪。作为班主任,我发现了他的情绪波动,并及时找他谈话,帮他分析了考试失利的原因,鼓励他在以后的考试中充分发挥自己潜能,迎头赶上其他同学。在我的鼓励下,黄建文真的很快赶了上来。这个事例让我看到了鼓励和赞扬的巨大力量。

三、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

赏识教育不是无原则的赏识,它是在严格要求基础上的赏识。没有严格要求,便没有成功的教育。放弃对学生要求和管束,更是教师的失职。有时候给学生明确合理的纪律约束更有利于正面引导,如教师要求学生必须遵守中学生行为守则和学校制定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都是对学生的合理要求和正面引导。当然,这种严格要求是在尊重信任基础上的,教师要相信学生有奋进、向上的愿望,有改进缺点的勇气,有完善的自我品格,有提高自身学识的能力。在处理班级事务时要发扬民主,尊重学生的意见。在批评教育有错误、缺点的学生时,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完善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四、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要平等客观地看待每一位学生,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特长进行因材施教。要避免那种上课只提问成绩好的学生,外出参观只让纪律好的学生参加,运动会只让“拿名次”的学生上场的现象。因为这样做会使其他学生感到被忽视、被冷落,从而不思进取,厌学弃学。特别是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关心、关注那些学习好的学生,而忽视了学困生,结果会导致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学生成绩相差悬殊。而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要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学困生。多听取学困生的意见,多与他们在一起活动,耐心了解他们的心中所想,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帮他们树立起自信心,这样才能提高班级整体的战斗力,使全体学生共同提高。如我班的蒋龙同学学习很努力,可成绩却一直不理想,我一直关注着他的表现。终于在一次实验课上,他完整地回答出一个概念,我马上抓住这个良机,鼓励他说:“蒋龙最近的表现很好,进步很大。同学们,让我们为他加油好吗?”这时,班级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在大家的共同鼓励下,后来他的各科成绩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达到了班级中等水平。

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是人性最本质的需要。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赏识送给每一位学生,使他们都能在赏识教育中快乐成长。

3.在音乐游戏中快乐成长 篇三

我们是非常幸运的,因为在音乐研究的道路上,我们不孤单,二十几年来,在南师大博士生导师许卓娅教授的引领下,我们始终坚持团队互助、教育实践与合作反省,这样的教育研究方式使得我园对音乐教学的探索与研究不断深入,对于音乐教育的价值更加清晰,关于音乐教育的策略更加丰富。在整合的、多元化的音乐游戏观念认知下,我们突破单一教学内容的局限,不断整合提升教育方法和手段,使幼儿体验到在音乐游戏中学习和成长的快乐。

通过幼儿园团队研究,我园教师对音乐游戏的教学要素进行不断地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提升。在此,我们非常乐意与大家分享。

我们的博客地址:http://njyfxj.blog163.com。

编辑推荐理由:

“当我坐在那架破旧古钢琴旁边的时候,我对最幸福的国王也不羡慕。”海顿如是;而当孩子在聆听并感受那些美妙的音乐,亦或投入地把玩着小“乐器”的时候,亦如是。我想这就是音乐的趣味和价值所在。可是,当我们将音乐作为幼儿集体活动的元素时,被设计后的活动还存在这样的趣味和价值吗?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用音乐激发儿童“生命的灵性”和“精神的火花”?这是一个艰难而有趣的问题,它吸引着多少教师为之探求。在南京有这样一所幼儿园———游府西街幼儿园,从1987年开始就追随着南京师范大学许卓娅教授,不断深入地进行着儿童音乐教育的研究,她们让我们看到了这条漫漫长路上的曙光。

繁简之间的循环上升

周瑾

双圈大8字交换朋友引出的问题

2007年5月9日

今天,我在教研活动中教授大班双圈集体舞《逗牛》时,备受打击。本来在设计时觉得不是太难的圈外的小朋友用右手拉右斜方圈内下一个朋友的交换舞伴方法,实际上很多孩子出现了很大的困难,而且这种方法只要有一个孩子觉得困难,活动就难以进行。我在补救中也很痛苦,由于内外圈孩子的行走方向不同,在帮他们找朋友时,我需要不断地变换自己的角色,最后不仅时间拖得很长,幼儿也始终无法自己完成交换舞伴的任务。

在专家和老师们的分析中,我才意识到活动中的这种队形变换是非常难的,每一个孩子面对的变换方式、空间移动都是不同的,这种方式并不适合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因而孩子们会觉得困难重重。同时这也背离了集体舞需要大家在互动、配合中感受快乐的活动目的。因此队形的变化设计要简单、要适合大部分孩子的发展需要。

策略:单圈两两结伴交换,使用标记明确交换方向

2007年5月10日

“砍砍砍”!怎样把《逗牛》的队形由繁变简,是我们今天需要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原来的双圈,里外圈的幼儿队形变换中有不同的任务,面对面做不同方向的动作使孩子们相互干扰,过难的队形变换严重影响了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游戏的体验。A老师建议:双圈,一个圈移动,一个圈固定,这样会简单一些。B老师不赞同:内外圈做不同的事,需要用不同的角色帮助幼儿明确自己在圈上的任务,本来游戏就已经有两个角色了,再加一个有点画蛇添足,孩子更不容易绕清楚。不过,这样的队形变化难度是不是适合大班的孩子,需要试过后才知道。

今天,我带领了14名大班孩子试用新的单圈交换舞伴的方法。幼儿手拉手站成一个圈,然后两两结伴,在圆圈上面对面站好,右手相握,顺着右臂的方向交换位置。幼儿看完我和一个小朋友的示范,就开始和同伴进行“拉拉手,换朋友”的练习。幼儿A伸出右手,她的朋友幼儿B伸出和她同侧的左手,结果两人无法交换位置。幼儿C和他的朋友拉对了手,但是不知道从朋友的右侧还是左侧交换,看来方向是幼儿学习的难点。记得在大班集体舞《顽皮的小绅士》中,教师用手套做标记,帮助幼儿理清舞蹈的方向,那么我也可以试一试给每个孩子的右手戴上腕带的标记,来解决问题。

思考:循序渐进学习队形变换

2007年5月16日

回想几次的执教,我发现集体舞《逗牛》的学习要遵循“循序渐进———由固定位置到圈上移动”的原则。教师一开始是让幼儿面对圆心,盘腿坐在圈上,学习舞蹈的元素动作。然后一人与圈上坐着的小朋友互动,玩丢手绢的游戏。接着,圈上两人结伴学习交往的上肢动作。最后,才是在圈上结伴交换舞伴游戏。我把一个完整的集体舞分成了元素动作学习、游戏规则学习、结伴方法学习和在圆圈上的移动与换位学习几个层次。难点被分散到每个环节中,使幼儿的学习成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逗牛》这首音乐选编自周杰伦的《牛仔很忙》,教学设计是我们幼儿园教研组的共同成果。后来我们又专门进行了一次《逗牛》的教师集体舞培训,老师们玩得都很兴奋,感觉这种牛仔逗牛的游戏情境、单圈舞的设计和音乐都很匹配,建议在孩子学会游戏舞蹈后,引导他们相互“逗”起来。在圆圈上,小朋友可以扮演小牛,和自己的好朋友顶一顶牛角,然后模仿小牛的动作和同伴交换位置。与此同时,小牛们还要注意与走过的牛仔交流,使角色活动更加深入,趣味性更强。我觉得在幼儿完全学会舞蹈后,还可以再增加队形变化的难度,单圈变为双圈,使舞蹈游戏更加复杂,幼儿获得更多的发展和更深的体验……

跟我们过去研讨的每一个活动一样,结束并不意味着停止,而是另一个活动的开始,如此循环上升,幼儿和教师都可以获得不断成长的幸福体验。

“升级”与“嫁接”

禹心悦

2009年10月22日

在没有老师引导的情况下,三四岁的幼儿已经能够初步感知乐曲的整体风格,而我们老师又该如何在此基础上让幼儿更细致地感受音乐呢?思索了许久,又与幼儿园团队里的老师们碰撞后,终于初步设计了一个小班集体活动教案《欢乐的鼓》,希望通过身体的律动游戏来让幼儿进一步感知乐曲的结构。

活动目标定了两个:在初步感知音乐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故事线索,对应感知乐曲的AB两段;通过拍击身体不同部位,进一步体验乐曲的欢乐情绪。

首先我讲述了一个故事《听话鼓和调皮鼓》,帮助幼儿有线索地展开自己的想象,知道听话的鼓和调皮的鼓各自不同的特点,即听话的鼓很乖,我们可以双手轮流一下一下轻轻地拍击它;而调皮的鼓最爱和我们躲猫猫,我们首先要知道它躲在哪里,然后双手同时重拍3下。这样的动作设计既可以帮助幼儿感知乐曲段落,还为下面的游戏环节做了一些铺垫。

接下来,我让幼儿找一找我们的身体哪些地方像小鼓,可以敲一敲?“脚面”“小脸”“膝盖”“肚子”“屁股”“背”“肩膀”……

最后,游戏时幼儿先说一个身体部位做“听话的鼓”,随着A段音乐双手轮流轻拍。当B段音乐出现时,老师即兴说出一个身体部位,幼儿快速反应找到对应部位双手拍击……

活动结束了,反思活动的过程,孩子们在故事引导、游戏参与中确实更细致地感知了乐曲的结构,体验了轻快、活泼的乐曲风格。

幼儿园的教研活动最近常常引导老师们将游戏“升级”和“降级”,如何让这个音乐游戏也可以升级呢,教研团队的老师们建议我参考其他年龄段的集体舞音乐游戏设计,将游戏的难度提升,增加认知挑战!

2009年10月25日

今天带孩子餐后散步,经过大班,看见他们正在三三两两地结伴玩《捉蜻蜓》的游戏,一个幼儿撑开手掌做“网”,另一个幼儿伸出一根手指做“蜻蜓”,儿歌结束时“蜻蜓逃”“网儿捉”……哎!《欢乐的鼓》是不是也可以分角色结伴游戏呢!

2009年10月26日

“思想的火花总是在交流中产生的!”今天我把自己“分角色结伴游戏”的想法告诉了幼儿园团队中的老师,她们鼓励我试一试。但随着玩法的升级,可能不适合在小班年龄段进行,而应选择在大班。

2009年10月28日

大班试教《欢乐的鼓》。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将活动目标定为:

1.在熟悉乐曲旋律结构的基础之上,学习两两结伴集体舞。

2.根据方位、动物形象等线索,进行鼓造型的创编。

3.探索双圈换朋友的方法,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在试教中我首先引导幼儿复习律动《欢乐的鼓》,通过身体律动游戏帮助幼儿巩固AB两段不同的节奏型。然后老师扮演击鼓人角色,幼儿扮演各种造型的鼓随乐律动。当幼儿有了造型经验后引导幼儿由单圈变双圈分角色(里圈做鼓,外圈做击鼓人)律动。在经过了造型、分角色、结伴等环节后,最后一个环节是引导幼儿讨论双圈换朋友的方法。双圈换朋友的设计既满足了大班幼儿渴望交往的愿望,又使得游戏可以循环往复地玩下去。

在这个活动设计中有两个难点:A段“在一个乐句中幼儿圈上逆时针换一个朋友”是对外圈扮演“鼓手”幼儿的挑战,B段“创编不同的鼓造型”是对里圈扮演“鼓”幼儿的挑战。而因为大班幼儿在以往的集体舞活动中已经有了一些换朋友的经验,因此这个环节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困难。问题最大的是幼儿“鼓”的造型动作基本上都是:单调的鼓面方位的变化;上肢动作,几乎没有下肢的参与。老师多次追问:“你们还有什么不同的鼓造型?”既没有让孩子的造型更丰富,也让本该充满乐趣的创编造型活动变得乏味。沮丧中……

2009年11月1日反思昨天的活动,孩子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说明孩子对这个动作造型创编是有困难的。所以在今天的活动中我通过以下的环节设置,重点帮助幼儿丰富“鼓”造型。

1.幼儿迁移原有经验随乐创编鼓造型。

☆现在我是小鼓槌,谁来做鼓?怎么做?(请幼儿示范)真是一面听话的鼓。

☆当听到我的口令“变”时,你们要摆出不同的鼓造型。

2.丰富幼儿鼓造型。

☆观察老师的“鼓”造型,说一说老师变成了什么样子的“鼓”。

☆引导幼儿说一说小动物的“鼓”可以怎样变?植物可以变“鼓”吗?(个别幼儿创编)

☆全体幼儿自由造型,老师观察并让孩子说一说你变的是什么“鼓”?鼓面在哪里?

☆教师小结“鼓”造型:有的鼓面在上面,有的在下面;有的在左面,有的在右面;有的鼓面一正一反……有的鼓面变成了像老虎的爪子,有的鼓面变成了花瓣,有的鼓面变成了挂衣架的钩子……

通过以上环节的调整,幼儿在今天的活动中造型确实丰富了许多。两天的活动过程也带给我一些启发:“创造不是无中生有,而要有中生有”。在创造性思考中,如何引导幼儿尽可能快、尽可能多地造型创编,老师就需要给孩子提供线索。可以从种类上启发,如动物造型、植物造型、生活用品的造型;可以从结构上启发,如高低、大小、前后、上下、正反、软硬……还可以提供高级榜样(雕塑、舞蹈造型等),或让幼儿相互观摩启发……把看见的“嫁接”在自己的造型上,这也是一种创造!

挑战激发游戏乐趣

陈薇薇

2010年1月7日

在幼儿园年级组共同开发音乐游戏的过程中,一位老师在网页上搜到一首儿歌———《炒豆豆》,内容是这样的:大拇哥来倒香油,二贤弟来炒豆豆,三舅娘,撒点盐,四阿妹来加点醋,五小弟来尝一口,嗯,酸溜溜。刚开始,大家被儿歌朗朗上口的节奏吸引,觉得把它创编为一个手指游戏歌,带小班的孩子玩挺好。于是大家为这首儿歌配上了动作。

“大拇哥来”,伸出右手大拇指,左手手掌置于胸前;“倒香油”,将右手大拇指在左手心中点三下。

“二贤弟来”,右手拇指与食指捏在一起;“炒豆豆”,右手保持动作,并在左手手掌来回做三次炒菜的动作。

“三舅娘”,右手拇指与中指捏在一起;“撒点盐”,右手保持动作,并在左手手掌做捏搓的动作。

“四阿妹来”,右手拇指与无名指捏在一起;“加点醋”,右手保持动作,并在左手手掌做画圈的动作。

“五小弟来”,右手拇指与小指捏在一起;“尝一口”,右手继续保持动作,并放到嘴边做尝一口的动作。

“嗯”,右手手掌放在左手手掌中,皱着眉头摇摇头。

“酸溜溜”,在最后一个“溜”字上,左手迅速握住,右手则快速挣逃出来。

由于游戏非常简单,孩子们一学就会,而且百玩不厌。在教学中,我问孩子们:“你觉得这个游戏哪里好玩?”有的孩子回答:“抓得好玩。”有的孩子说:“三舅娘好玩。”

于是我归纳出这样两点:孩子们首先喜欢的是最后左手抓右手带来的紧张、刺激感;其次喜欢的是游戏中陌生的称呼,这些城市里孩子很少接触到的东西,让孩子们很有新鲜感。

2010年1月10日

在幼儿园的教科研活动中,我们请全园老师来玩这个手指游戏。有老师提议,改成两个人玩,有交流以后游戏会更加好玩。在设计之初,我们仅仅考虑到小班上学期的孩子在合作上存在困难,所以定位成一人玩的游戏。在老师们的探讨下,我们将游戏玩法改变为:两个人相对而坐,一个人伸出手掌做锅,另一个人做炒豆豆的动作。因为有了两个人的逗乐、挣逃,游戏变得更加有趣。

在研讨中,许卓娅老师建议大家考虑《炒豆豆》这个游戏可以怎样再增加难度,增加挑战。于是我想到了:刚才是单手玩的,现在可不可以双手玩?有老师提问:是一个人双手都做锅,还是一只手做锅,一只手做炒豆豆动作?许卓娅老师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其实这里面有一个设计上的难度层次问题,双手同时做同样的动作和双手同时做不同动作哪个更难?”我说:“许老师,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就是这个游戏不仅仅在小班可以玩,到中大班也可以不断增加难度进行游戏。”许老师说:“可以这样理解呀,一个游戏的玩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加法和做减法,加法和减法的依据就是你班级孩子的发展状况。”接下来,全园老师们分别尝试了两种玩法,都觉得最难的那种玩法对人的注意分配的挑战更大,适合于大班孩子玩,而中班幼儿则可以尝试单手合作和双手做同样动作的合作。

2010年1月20日

在前几天的亲子活动中,我带领家长和孩子一起玩起了这个游戏,家长和孩子都非常感兴趣,可是仅仅局限于让家长带自己的孩子玩游戏,家长与家长之间、孩子与其他家长之间缺乏交流。于是我及时调整了游戏形式,请所有游戏者围坐成一个大圆,圆上每个人都用右手做炒豆豆的动作,左手做锅。结果这个游戏给家长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几天过后还有家长对我说:“陈老师,幼儿园游戏设计真的很好,你们不仅让我们体会到了童年游戏的有趣,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手指游戏,在专家的指导和大家的思考下,可以变为一个在各年龄段都玩得很好的游戏。从中,我也得到不少启示:

1.在游戏的设计中,教师不仅要找到游戏的起点(最简单的游戏状态),也要找到游戏的终点(能力范围内最复杂的游戏状态),在此中间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灵活截取需要的阶段,使得教学设计真正做到以幼儿为本。

2.互动与挑战永远是幼儿游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是幼儿快乐成长的有效契机。

加入乐器,挽救游戏

付海霞

2010年6月3日

一直以来老师们都觉得幼儿园现有音乐游戏与幼儿生活经验脱离,很多教学情境都是成人自己想象出来,并没有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结合,缺少趣味性、游戏性,幼儿探索空间少且难以理解;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力投入很大,教学效果却不如人意。因此,近期我们一直都在研究这个问题。老师们挖掘了很多民间体育游戏和孩子喜欢的老游戏,运用在音乐游戏中。这次我也想尝试一下,于是找来一段音乐,发现节奏明确,其中A段音乐稍快,B段音乐稍慢,感觉和孩子以往玩的抢椅子游戏音乐很像,不过这段音乐结构简单,AB段不断重复,解决了以往抢椅子游戏中不能连续玩即每玩一次都要停一段的问题。根据这段音乐的特点,我设计了开火车争座位的游戏,同时增加带头人角色,要求没有抢到椅子的小朋友,做带头人带领其他小朋友做不一样的“库、库、库企企”的节奏动作,并用这个动作开火车。

游戏定下来后,我和几位老师一起合作试玩了几次,发现游戏好玩,和音乐结合得也好,但是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时间长了,就感觉有点疲劳,逐渐失去游戏兴趣。

幼儿园研究团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碰撞,大家一起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可以调动孩子的兴趣,让教学活动在高潮中结束,而不是在低潮中草草了事。有老师提议:孩子对乐器很感兴趣,只要有空余时间都会拿着乐器敲敲打打,加上这段音乐B段“库、库、库企企”的节奏明确,“×××××”节奏型又很适合中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在这个地方加入乐器演奏一定会吸引孩子的兴趣。

2010年6月5日

今天我执教了打击乐游戏《库企企》,发现孩子非常感兴趣,活动结束后孩子还争着说“老师,还要玩,还要玩”。我很高兴,但同时也发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在游戏中,记住自己的创编动作,避免别人的干扰,或在别人创编动作的基础上变化出自己的动作,是游戏的另一个挑战。怎样帮助孩子阻断动力定型,快速转换角色,创编出更丰富的动作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午教研活动中,全园老师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讨,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仔细分析了乐曲的结构特点,最后我们尝试采用两种方法帮助孩子转换角色:一、在乐句最后设置语言指令。采用与音乐节奏相符合的语言指令“大家准备好,火车就要开”,提醒幼儿提前想好动作;二、帮助幼儿储备一个动作,在前面的执教环节,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让孩子去创编动作,互相启发,目的就是让幼儿储备一个动作,在这个动作的基础上创编,就容易多了。

2010年6月12日

重新调整后再次执教打击乐游戏《库企企》时,孩子转换角色容易多了,在此基础上还创编出了很多动作,有模仿小动物的、有拍身体各个部位的,有小树、小花等各种植物的,个别孩子还想出了用两个动作组合来表现节奏型。这次教学设计的过程,让我得到很多启示:1.团队的力量。良好的同伴互助能够帮助年轻教师更快地获得专业理念与能力,使年轻教师在学习与人沟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2.孩子的力量。其实整个过程是孩子给我们带来了设计灵感。正因为孩子和这个团队在一步步地启发我,才使我不断地重新思考,并通过一次次的调整使活动更适合孩子。

4.让生命在生态课堂中自由成长 篇四

一、创设安全“心理场”,让学生主动参与

只有创设出安全的“心理场”,师生才能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置身于其中的师生才能尽情进行全身心的体验,享受教学所带来的乐趣,课堂教学也必定能不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1.要充满“爱意”。在课堂上,师生间充满了“爱意”,课堂就会由此变得轻松,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能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相互尊重与充分理解,教师才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中“0的加减法”时,伴随着一些学习活动,我们一起进入了说一说、练一练这个环节。我出示第一幅图:一只小鸟往外飞,旁边的鸟笼里还关着4小鸟。学生很快说出了图意,并列出算式:5-1=4。我接着出示第二幅图:外面正飞着3只小鸟,旁边的笼子里还关着2只小鸟。学生议论开了,有的说:“小红的爷爷有5只小鸟,放走了3只,还有多少只小鸟?算式:5-3=2。”也有人说:“刚才放走1只后,笼子里还剩4只,又放走了2只,现在还有多少只小鸟?算式:4-2=2。”我暗暗地觉得惊喜:“小朋友的思维活跃,还能把图片这样连续起来看。”然后我又出示第三幅图片:外面飞着5只小鸟,旁边的笼子空了。学生又有各种说法。这样,对有着连续关系的三幅图,学生饶有兴趣地说着、算着。我正想表扬学生那敏捷的思维,突然,教室里传出“总算全都放掉了”这样一句话,原来是班里最不喜欢举手发言的小强在发话。突然打断了我想说的话,我不禁朝向他,班里的学生也因他那突如其来的一句话露出惊讶的神情。此时的他低头不语。我想他大概是意识到自己“脱口而出”这个“小错误”了!正想像往常一样提醒他“看好图,想想刚刚我们是怎么来说图意、列算式的!”又不由得看着这三幅有着连续意义的图片,忽然想到了什么……我笑了笑说:“是啊,小鸟是我们的好朋友,把他们全放走了,让他们在天空中快乐地飞吧!”小朋友们也由一点小小的惊异,露出了甜甜的微笑。我知道是我的话触动了他们内心的情感,让他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人文关怀,童真也得以自由去伸展。

2.要富有创意。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学内容的处理、导语的设计、板书的技术、提问的时机等都是教师展示“创意”的对象。教师在课堂上体现不出“创意”,教学就不可能新颖,整个课堂就不可能彰显出“教者的个性”,更不可能成为“艺术”。如为了能做到用老教材实践新课标,让老教材的教学设计在新理念的指导下熠熠生辉,在“平均数”的教学中,课前我选择了一个学生十分感兴趣的套圈游戏作为教学资源,巧妙地引领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从而出示了男、女生套圈成绩统计图,既避免了直接出示统计图的单调,又把“人数相等比总数”的知识孕伏其中。

二、扩大互动“新时空”,让学生体验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要想牢固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创造与体验方法来学习数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让学生只是在学习中记、背、练,而应引领学生“做数学”,即把学习的时空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再发现”、“再创造”知识。

1.适度引领,扶放有度。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教师最重要的是认真地倾听,适时地点拨,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材料,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由于学生的生活原型和已有知识经验是有限的,学习时间也是有限的,这就决定着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发展应该是在教师适度引领之下进行的,这样的体验和感悟才可能是有序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才可能是高效的。例如,在教学“平均数”时,我与学生一道观察、讨论、感悟“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是不是每名男生都套中7个”、“套中的7个与平均数7有什么不同”、“平均数7是怎么来的”、“平均数7比谁少,比谁多”,引导学生初步体验平均数这一“移多补少”的内涵,这是一个扶的过程;在理解“女生平均每人套中6个”时,我放手让学生先估计再计算思考“6个”表示什么意思?在探究发现中,学生进一步感悟了平均数的特征,有效地达到预期目标。

2.师生合作,深度交流。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创设和谐、自由、富于创造的课堂讨论氛围,把学生当主人,把自尊、自信、自爱、自强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个性化地探求、质疑、讨论、交流、释疑。学生通过多元、多向、多层次的讨论交流,就能对已有体验感悟进行选择和建构,使体验感悟水平向更深层次内化。在教学“商不变性质”时,让学生讨论提出猜想(猜想1:要使商不变,我们认为被除数和除数可能是增加一个数,这是从刚才分本子的时候想到的。猜想2:要使商不变,我们认为被除数和除数也有可能是减少一个数。猜想3:要使商不变,我们认为被除数和除数是扩大几倍。猜想4: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也有可能是缩小几倍。)。随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1个或几个猜想问题独立举例验证,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经过师生合作,深度交流,一个个富有创意的精彩的问答不时在课堂闪现。

三、构建学习“共同体”,让学生整体发展

5.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篇五

一、在游戏中, 教师要重视幼儿创造意识的培养

对幼儿来说, 创新精神和意识的培养, 其价值不亚于甚至超过创造成果本身。因此, 教师要做个有心人, 善于发现和支持鼓励幼儿创造的萌芽, 哪怕他们的创造是极其简单、粗糙的, 他们的想法是幼稚可笑的, 甚至是错误的, 都应十分重视。在做游戏的过程中, 教师对幼儿的标新立异要持积极的态度, 对其中有益的创新要鼓励和支持。例如, 幼儿对游戏语言的创新、游戏情节的创新、游戏道具和材料的创新等。教师要鼓励幼儿动手实践, 要给幼儿留下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鼓励他们动手操作, 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进而唤醒幼儿的创造意识, 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二、在游戏中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 又是创造的起点, 也是创造的核心。幼儿好奇心强, 他们不仅会用想象认识外界环境的特点, 而且还企图用行动来“改造”环境。因此, 对幼儿萌发的这种可贵的想象力, 我们应重视它、扶持它, 积极创设能激发幼儿想象力的环境, 促进创造意识的发展。如我们充分利用室内外的边边角角, 为幼儿创适合适的游戏空间。这里所说的边边角角, 指的是教室、走廊、楼道、阳台等场所中所利用的空间。像大班和中班的走廊里开辟了超市、烧烤店、理发店;阳台上开辟了娃娃家、自然角;在教室里开辟了手工区、图书角、小舞台、饭店、医院等。在每个游戏角尽量为幼儿提供具有想象因素的画面、材料, 并利用其中的想象因素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三、在游戏过程中, 激发幼儿的创造热情

利用幼儿的好奇心, 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 激发幼儿的创造热情。幼儿好奇心强, 而好奇心又是创造的种子, 因而利用幼儿好奇心, 就能激发幼儿大胆去构思、设计和再创造。教师要把幼儿当作游戏的主人, 激发幼儿的创造热情。记得在上届大班的时候, 我班一位幼儿从家中带来一根跳绳, 小朋友们都想玩这根跳绳。于是我鼓励每位幼儿带来一根跳绳, 带他们来到了操场上。这下, 他们可忙开了, 有的单脚跳, 有的双脚跳, 有的编花跳, 有的边跑边跳, 玩得热闹极了。也许有个小朋友想换个玩法, 在地上摆了一条蛇。于是, 我对幼儿们说:“你们看帅帅小朋友真能干, 在地上摆了一条蛇, 你们有别的玩法吗?”幼儿们听我这么一说, 他们的创造热情高涨起来, 玩法更多了。有的把绳当跳高的“竿”、钻爬的“洞”、骑马的“鞭”或缰绳、练平衡的“钢丝”、跨跳的“河”;有的把绳子举过头顶, 边跑边转动作“直升飞机”飞翔的动作, 有的幼儿联合跳起了“绳舞”等等。幼儿的想象力可真丰富, 思维活跃, 在游戏中, 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而且还激发了幼儿的创造热情, 开发了幼儿的创造力。

教师要多鼓励幼儿创编新游戏,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幼儿对游戏有着浓厚的兴趣, 也希望不断有新的游戏可玩。于是, 我就鼓励幼儿自己创编游戏。幼儿可以独立创编, 也可以合作创编, 让大家都来玩, 最后比一比谁设计的游戏最好玩。这游戏趣味性很强, 幼儿不仅参与的机会多, 团结协作的能力也增强了, 而且渗透了一些安全常识和交通知识, 在创编游戏的过程中, 也培养了幼儿的创造力。

6.软式垒球: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篇六

“这是一次成功的体育嘉年华, 因为它给学生带来了欢乐, 而这种快乐很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随着这项运动扎根校园, 校园体育也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中国教育科学院体卫艺研究中心尚大鹏博士说。

在全国软式垒球嘉年华活动中, 虽然下起了不小的雨, 但参赛选手却丝毫不受影响地活动着。看到孩子们如此喜爱这项运动, 即使如此天气下还坚持比赛, 冒雨观看比赛的国家手曲棒垒中心副主任、国际垒球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垒球协会副主席江秀云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软式垒球既是一项很好玩的运动, 同时又可以锻炼孩子们的意志品质, 培养团队意识和配合能力, 因此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在首届青少年体育节软式垒球上获得了众多学生的追捧, 在校园里的发展更是迅猛。我感到, 软式垒球在中国的发展真正找到了适合其发展的土壤。”

“曲高和寡”棒垒球项目难受追捧

现代棒球起源于美国。美国职业橄榄球自称为美国第一大运动, 理由是它的门票最贵;棒球也自称为第一运动, 理由是自己的门票最便宜。二者年产值均以千亿美元计算。大家熟悉的N BA, 在美国仅排名第三位。美国四大职业联赛, 只有棒球每年的联赛是由总统开球的。棒垒球运动在中国发展得较早, 我国早期的棒球活动始见于1845年的北京汇文书院和上海圣约翰书院两所教会学校。北京汇文书院聘请了留美归国的曹泳归医生为义务棒球指导。上海圣约翰书院由一批来自檀香山的华侨学生麦惠安、杨锦魁等开展棒球活动。随后北京通州协和书院也开展了棒球活动。中国最早的棒球比赛, 是1905年6月2日上海圣约翰书院和青年会两个华人球队在上海青年会体育场举行的一场比赛, 圣约翰书院获胜。

新中国成立以后, 棒球运动也开展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各省市棒球、垒球代表队50余支。在中国军队当中, 陆、海、空各个军兵种的营、团等基层建制都有自己的球队。棒垒球成为士兵锻炼身体、培育勇气、培养团队精神的课堂, 当时称为“军球”。全国20余个省市的各级学校开设棒垒球课程, 棒垒球成为最受师生喜爱的体育运动。班级、年级、学校间都有完整的联赛体系。众多归国华侨投身于棒垒球运动, 为棒垒球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10年动乱, 断送了正在蓬勃发展中的中国棒垒球运动。1975年, 中国正式恢复棒垒球运动。北京、上海、天津、广东、辽宁、甘肃等10余省市相继组建了专业球队及青少年球队。1975年至2000年, 中国棒垒球水平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尤其是中国女子垒球队, 在李敏宽先生的带领下, 20年长盛不衰, 成为了世界公认的强队。截止到2007年, 中国青少年棒球队和垒球队约200支, 大学球队约60余支。

虽然自1975年恢复棒垒球以来, 该项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回复, 但由于前些年我国将棒垒球的发展主要放在了专业队伍的建设上, 使其远离校园这片肥沃的土地, 因此很难在更大的范围里得到普及。随着北京奥运会之后棒垒球运动退出奥运会, 这项以竞技体育为主的运动, 在我国各省市运动队伍建设上出现大面积滑坡, 参与棒垒球专业运动的人数日渐式微。这也引起了相关人士的反思。

顺应时代, 软式垒球“乘势”发展

竞技体育到底要走怎样的一条路?这一直是我国很多运动项目在思考的问题。当棒垒球运动退出奥运竞技舞台, 开始走市场化、商业化发展之路的时候, 该如何走好具有中国特色的棒垒球发展之路成为摆在体育和教育界人士面前的现实问题。“过去我们抓竞技体育, 后备人才的培养却并没有跟上, 一年的参赛队伍就那么几支。可现在我们把普及活动做好了,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问题也随之得到缓解, 青少年梯队从几年前的几支队伍, 增加到现在的几十支。几年实践下来我们感到, 只有扎根校园, 走体育和教育结合之路, 棒垒球的发展才会有光明的未来。”江秀云说。

据了解, 从安全和学生的兴趣出发, 中国棒垒球协会近年来主推的软式垒球和慢投垒球项目有了突破性进展。软式垒球英文名为“Tee Ball”, 是竞技垒球经过器材软化、规则简化后的运动形式, 旨在为推广棒垒球项目而设计, 具有竞技性、集体性、场地方便、安全性高、便于校际和国外交流等优点, 非常适合在中小学中开展, 因此在全国各地中小学中受到广泛欢迎。

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副秘书长白荣正在学校体育界耕耘了数十年, 对软式垒球运动有很深的理解。他说, 垒球运动讲究规则和礼仪, 充满智慧、技巧和变数。它集智能、体能于一体, 把个人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完美结合, 对训练人, 特别是青少年的智力体力、培养灵活应变和协调能力, 锻炼坚强意志、增强团队精神十分有益。他认为, 软式垒球是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校园安全要求的青少年棒垒球运动。因其场地简单、器材安全、成本低廉、规则易懂、方便教学、趣味性强、交流广泛, 深受广大中小学师生的喜爱。为了更好地发挥软式垒球的阳光体育和素质教育功能, 他所在的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 同中国垒协密切合作, 正在大力开展软式垒球进入中小学体育课堂的工作。

河北省石家庄市范西路小学校长王学荣说, 阳光体育运动已经在校园里推行了5年, 可以说只要是学生喜爱的项目, 我们就尽量开展。“像软式垒球这样的项目, 既符合我们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理念, 又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具有很好体育功能的新项目, 学校得到的是双赢的局面。”

2011年11月29日, 由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和中国垒球协会联合主办的“部分阳光体育先进县中小学软式垒球工作研讨会”在国家体育总局召开, 此次会议的一个核心的议题就是计划让软式垒球进入校园活动并在全国整体推进。这次会议就像是推进软式垒球进校园的“进军号”, 使项目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 在我国开展软式垒球的学校已经达到了500多所, 遍布31个省市自治区, 成效显著。

今年6月13日, 由中国垒球协会、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共同命名的218所“中国软式垒球实验学校”也分别在各自学校举办相应庆祝活动后正式挂牌。

当然, 推进软式垒球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中国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理事长宋尽贤表示, 软式垒球项目是顺应阳光体育活动和中小学体育教学课程改革需要, 推出的集趣味性、安全性于一体的项目, 但在快速发展中软式垒球教练员的数量远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需求。“因此, 今后将把教练员的培训放在前头, 计划每年都面向中小学教师定期举办培训班。”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对肩负推广软式垒球重任的垒球体育教师们说:“体育教育和体育竞技不能分隔开来, 作为教育部门中的体育工作者, 以后要让奥运的金牌中有我们的汗水, 要让软式垒球成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项目。”

科学引领, 欲“抢占”体育主战场

软式垒球进入中国以来, 中国垒球协会和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作为推广该项运动的主要机构一直重视对该项运动的科学研究。本着用课题研究来解决软式垒球运动在教学、竞赛以及推广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用课题研究引领软式垒球运动在中小学中健康向前发展的指导思想, 在中国垒球协会和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的共同努力下, 《推广软式垒球运动对促进阳光体育开展、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实证性研究》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科学一般课题。

据课题主持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卫生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尚大鹏博士介绍, 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包括大中小学体育教师以及科研人员150人, 参加的学校100多所。课题主要从软式垒球运动的文化、软式垒球运动的教学模式、竞赛模式以及软式垒球运动对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等方面展开研究。

尚大鹏介绍:“课题组将协助中国垒球协会和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开展软式垒球运动教师培训、软式垒球运动教学案例、论文征集等活动, 力争使软式垒球运动尽快走上科学发展之路。”

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理事长宋尽贤等多位教育专家表示:软式垒球项目集跑、跳、投、打于一体, 不仅在运动量上足够学生锻炼的需要, 而且更强调选手机敏的反应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相互配合的团队精神, 由于球和球棒都由泡沫橡胶制成, 安全性高, 此外软式垒球场地可以与其他运动兼容, 方便在校园中推广。

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副司长张智十分支持该项活动, 他说, 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将会全力支持软式垒球进校园活动, 希望能把这样一个充满智慧、充满技巧的集智力、体能和团队于一体的项目发展到中小学课堂以及课余活动当中, 发挥软式垒球的教育功能和文化功能, 不要仅仅把软式垒球当成一个体育项目, 更要把它当成一个教育的平台。

国家体育总局手曲棒垒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雷军则表示, 软式垒球进校园得到了中国教育学会特别是体育与卫生分会的支持, 所以才有了软式垒球进入中小学课标计划以及现在的在全国整体推进的好形势;这一活动的核心目的是围绕青少年、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身心全面发展, 在发展模式上各地要集思广益, 结合自己的情况因地制宜、百花齐放, 这是总的思路。

7.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成长 篇七

一、营造轻松愉悦的语言氛围, 让学生快乐参与学习

“教师授课幽默, 课堂气氛轻松”是小学生对英语课的第一要求。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 应时刻保持心态的平和, 要拥有年轻的气息, 把一切烦恼忧愁抛之脑后, 把快乐的情绪带入课堂。一进教室, 要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迎面而来的轻松与愉悦, 要扮演好“伙伴”的角色, 要让学生觉得易于接近。每堂课一开始, 我都设计了“Singasong”这个环节, 让欢快的歌曲演唱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情绪, 渲染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打破“开口难”的局面。

二、巧设情境, 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情境中模仿、操练

在新知识的教学中, 要能够巧妙地设计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以及教材特点的情境, 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情境中掌握新的单词、句型。教师要适时、适宜地为学生提供和创造真实、逼真的言语交际情境, 把整个教学过程衍化成近乎实际的交际活动, 把一个个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搬到课堂这个大舞台上来。这样, 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在“情”、“景”中交融, 以“情”激“趣”, 更快乐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以《牛津小学英语》5BUnit 8Attheweekends一课为例, 我借助CAI的画面, 利用学生非常喜欢的动画人物“樱桃小丸子”引入新课, 呈现了课本中的人物Mike、Helen、WangBing、YangLing、SuHai的周末生活, 富有亲和力的人物形象和语言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 生动、形象的画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学生很快进入角色, 进行模仿交流。

三、开展有效的活动, 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

游戏是深受小学生喜爱的。把机械的语言操练设计成游戏, 既可使语言训练具备一种真实的信息渠道, 突破难点, 又可提高学生积极性, 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知识, 体验成功的快乐。如在《小学牛津英语》5BUnit 9Shapes一课中, 在“Practice”这一环节, 我设计了“Magiceyes”这一游戏, 利用多媒体迅速呈现本课所教学的图形, 让学生观察少了什么。在这个游戏中, 我有意将本课句型和单词复习整合在充满趣味的游戏中, 让学生在玩中乐, 乐中学, 学中用。这样, 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强化了记忆, 又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四、注重激励, 让学生在成就感中增强信心, 乐于学习

当一位学生能够连贯地表达、熟练地朗读时, 老师可以表扬他口语好、语感强;当一位胆小的同学第一次回答问题, 即使他发音不够准确, 也可以表扬他, 给他一定的鼓励;当一位同学回答错了, 要求再次回答时, 老师可以表扬他不怕失败、善于思考。这样会激励全体学生积极上进, 因为老师的表扬会使他们产生一种无形的力量, 能够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同时保护和培养了学生们的自尊和自信, 让学生乐于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

英语课堂中的表扬形式也很多, 可以是言语表扬, 如Good、Excellent、Goodjob等;也可以是体态语表扬, 如竖起大拇指、鼓掌等;还可以是实物奖励性表扬, 如奖励小红花、小礼物等。对于表扬的对象, 可以是个别表扬、小组表扬和集体表扬等。对象不同, 评价的标准自然也不一样。对于优秀生来说必须达到90分, 但是, 对于学得比较有压力的一部分学生来说, 60分就是不错的成绩, 只要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进步, 就该予以表扬。

五、精心设计作业, 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工作年计划下一篇:毛概学习心得体会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