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1教案

2024-07-11

逍遥游1教案(精选6篇)

1.逍遥游1教案 篇一

《逍遥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庄子其人,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探讨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说理方法;总结文中的语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通过质疑、讨论理解文中“绝对自由”的思想,鉴赏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理想,批判其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不合理因素。教学重点

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说理方式。教学难点

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材料和观点之间关系的整理。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过程

⑸结尾一节,读出对几种人的不屑以及结论的肯定。

四、师生质疑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提出难解语句,师生讨论解决。

2.教师以

子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

而且,庄子自己也很难达到他所主张的“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所以,他一方面强调大至鲲鹏小至尘埃都“有所待”因而不自由,另一方面又反复强调“小大之辩”。只有把庄子放到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中去审视,才能更好地认识庄子其人及其文。

五、鉴赏

1.借用寓言说理。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鷃,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中。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如第一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予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六、作业:搜集庄子有关资料,写一篇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逍遥游 庄子

1.世间万物有所待:(1)鲲鹏——形体的变化(描写)——有所待

——依赖巨风(六月息)(2)野马、尘埃 也有所待,善用比喻

(3)大舟、草芥,想象奇特(4)蜩与学鸠,也有所待 物

2.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辩:(自然界)(1)小知不及大知(2)小年不及大年 ——补充验证前文(3)汤之问棘(4)斥鷃之语

3.真正的逍遥游是不受外物的限制——无所待(人世间)(1)知、行、德、征(耐)四种人

(2)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犹有所待者

(3)至人—神人—圣人——无己、无功、无名—逍遥者

——追求绝对的自由(主旨)

2.庄子逍遥游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摒弃庄子的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万物”到底待“什么”;写“万物皆有所待”有什么作用; 难点:篇首写鲲鹏现世,极言其大,为什么要这样写。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目标:

1、了解文章背景和庄子

2、疏通文意,学习第一段 过程:

一、导入

人类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却给宇宙带来了无穷的意义。浩渺的宇宙和深邃的心灵,是古今中外的思想者探索和审美的世界……(引导学生对专题的关注,使学习课文不成为孤立的学习)。古代有许多的文人墨客,以经世之才,却屡遭打击,可是他们非但没有消沉,反而变得日益豁达。比如苏轼。那么,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他们有自己的精神支柱,今天我们要讲的庄子就是他们的精神支柱之一。

二、检查预习

1.你对庄子及其创作有哪些了解呢?(适当补充背景知识)2.课文论证了庄子什么样的观点呢? 3.你对“逍遥游”的含义怎样理解的呢?

(“逍遥”,表达一种难以言传的行动和悠远舒长的意境。就是徜徉、漫步、翱翔,安适自得优游岁月的情景。“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三、朗读课文,粗通文意。

1、听录音,注意字音与节奏。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正句。

鲲(kūn)抟(tuán)坳(ào)蜩(tiáo)

决(xuè)起而飞 抢(qiāng)

小知(zhì)斥鴳(yàn)数数(shuò)然 泠(líng)然、3、疏通、积累

通假字:

冥——溟 反——返 知——智 已——矣

辩——辨 而——耐 有——又

重点实词(单音词):

怒而飞 志怪 抟扶摇 六月息 负大舟 覆杯 培风 决起 枪榆枋 控于地 适千里 小年 知其修 绝云气 斯已矣 天地之正

重点实词(双音词及短语)

海运 扶摇 野马 坳堂 夭阏 莽苍 果然 泠然 数数然 羊角

重点生字

抟 坳 蜩 舂 蟪蛄 斥鴳

四、整体感知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诵读时,针对不同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情感。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鴳渺小、短视的蔑视。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扩,读时要带不屑——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结尾“故曰”——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五、分析、理解第一段

1、这一段中写了哪几种事物?请选取其中感兴趣的一个作介绍。

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

2、作者对这些事物的感情倾向是否一致?

对鲲鹏作者抱赞美态度;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3、作者写这些事物的目的是什么?

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六、布置作业

找出第一段中所描写的事物的“所待”。

第二课时 目标:

1、学习课文二、三段

2、分析“逍遥游”的含义

过程:

一、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

二、学生自读自译第二、三自然段

(说明:参照注解自译第二、三自然段,有疑难处,教师予以指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具体写了哪些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联系?

朝菌、蟪蛄为小年;冥灵、大椿为大年。二方比较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长寿闻名,众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汤之问棘,点名了“大小之辩”。归纳上文,补充印证。

2、问:“汤之问棘”一段话与第一自然段相关内容似有重复之嫌,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一自然段中对大鹏的描述出资《齐谐》,《齐谐》是记载怪异之事的,人们会怀疑它的真实性,孤儿,作者引“汤子之问棘”来加以证实;再者,前后两处描写详略不同,描写也有异:对于鹏之背,前者为“不知其几千里也”,后者为“背若泰山”;对于“扶摇”,前者没有描述其形状,后者用“羊角”描其状。其实,这是庄子的有意之笔,通过“重言”(即重复之言)来加重论说的分量,加深读者对“大小之辩”的理解,与开头部分呼应和印证。

说明:并非简单重复,同中有异,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印证,与篇首内容照应。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第三自然段内容。

说明:允许学生停留在翻译的基础上。

本段作者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以现实社会中四种人的具体论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宋荣子已经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内外荣辱的界限,却“犹有未树”;子列子能御风而行,超然于世,但还是要依赖于风(即“犹有所待”)。这两个人都比众人高出一筹,但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何谓“逍遥”呢?庄子告诉我们:“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怎样才能达到“逍遥”呢?用庄子之言即为“无己”“无功”“无名”。

2、作者在本段中阐明了什么观点?作者是如何阐述此观点的?

本段中阐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即“无所待”的观点。

作者从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进而说明“小大之辩”,但本质相同,即万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接着,作者从自然界转而写现实社会,现实中的人有高出众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还不是真正的“逍遥”。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

五、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但是,作者又义正辞严地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这是为什么呢?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比较想象: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六、什么是作者所谓的“逍遥游”呢?

“逍遥游”如果望文生义地解释这三个字,就是自由自在地遨游。而读完全文后,大家不免会产生疑问,如何才是“自由自在地遨游”?怎样才能做到呢?下面从两个方面来浅析一下:

1、解“逍遥”之含义。

“逍遥”二字旧作“消摇”,郭庆藩《庄子集释》引文云:“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是一种闲适自得的心理状态。细品课文之后,不难发现,“游”主要有两层含义:①无限的思维空间。既然摆脱了仁义是非的束缚,思想就可以自由遨游了,庄子称之为“游心”,是超脱功利和现实境遇的神游;②自由无碍的心境。“逍遥”之“游”,没有世俗的羁绊,也没有孔子那种不得已而“游”的不平情绪,就可以真正做到无所忌惮,“安时处顺”的畅达,保持淳朴真实的自然心态。摆脱了世俗标准,心理状态成了惟一的尺度,如此自由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遥”呢?

2、析“逍遥”之层次。

作为“逍遥游”的象征,庄子在文中运用他所擅长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种动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说最具有观念意义的是斥鴳、大鹏和至人,表现了庄子对“游”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认识:“小知”“有待”和“无穷”。斥鴳之流不知大鹏的九万里图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他们虽然也有“决起而飞”“腾跃而上”的快乐之游,但根本无涉于“逍遥”,这是最低层次的“游”。宋荣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谓超凡脱俗了,但仍未达到逍遥之游,原因就在于“有待”。而真正的“逍遥游”是彻底的“无待”之“游”,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才是真正的“无穷”之“游”。

七、学习本文之后有何启示?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思想观点?

文章从高远之志、厚积之力、大小之辩到无待之游的描述,给人的启示是远大的志向应当通向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而不应局限于“一官”“一君”的现实功利,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识等消极因素,我们应当摒弃。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八、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点

1、借用寓言说理。

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 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鲲、鹏、学鸠、斥鷃,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九、作业

3.《逍遥游》教案 篇三

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二、学习重点

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了解庄子想象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三、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哲理的方法。

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四、学习方法

阅读、体会、分析

五、 学习过程

【一】结构图解

【二】要点详析

借用寓言说理 庄子善于运用寓言来阐明道理。全文开始即运用寓言,天池海运是荒唐之言,作者形象地刻画大鹏之飞,仍不能无所待;待海运,必须水击三千里,九万里风在下,才有力负起偌大的翼,六月才能息于天池,种种限制,有待即非逍遥。将反衬用在哲理散文之中,结合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有助于说理之透彻。另外,像惠施与庄子的对话中的题材有比喻,有故事,化用得非常神妙,形象而生动,很有说服力。

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邀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传”,“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一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予人的性情,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三】写作特点

想象丰富,意境壮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4.[教案]第6课《逍遥游》教案 篇四

《逍遥游》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整体感知课文的基本内容;

2、探讨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说理方法;

3、总结文中的语言知识。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通过质疑、讨论理解文中“绝对自由”的思想,鉴赏作品中丰富的想象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1.之、而、焉、其的常见用法,宾语前置句的特征。积累常见文言实词。2.借助形象阐述抽象事理的高妙技巧。教学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2.借用寓言阐述深刻道理的技巧。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对照注解自行翻译,提出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

2、概括七段大意,提出思想内容方面的问题。

3、翻译下列句子:

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况且如果水的积聚不深厚,那么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

⑵奚以知其然也?(凭什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⑶而彼且奚适也?(而它将要到哪里去呢?)

⑷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山野中的雾气,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

以上工作可用课上时间完成,也可以作为家庭作业。教师通过检查了解课堂教学重点及

难点。

导入:于丹教授认为,儒家所看重的,永远是大地上圣贤的道德,永远看中的是人在此生中建功立业,这样一种成全;而道家看重的是更高旷的苍天上人的精神的自由,他看中的是人在最终成全以后的超越。可以说,中国的儒家思想,在社会这个尺度上,要求人担当,但道家的思想是在生命层面上要求人飞越。担当是我们的一份社会责任,超越是我们的生命境界。以庄子的话说,人生至高的境界就是完成天地之间一番逍遥游。也就是说,看破内心重重的樊篱障碍,得到宇宙静观天地辽阔之中人生的定位,在这样一个浩瀚的坐标系上,让人真正成为人,让我们的内心真正无所拘囿,让我们风发扬励,成为理想中的自己,让现实中种种的窘困,只在当下可以看破,而在永恒生命的引领上,有这样一番逍遥游的境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永远去追寻。

一、解题: “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二、学习

以息相吹也;天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主谓结构作主语)苍苍

3、内容理解:

①“亦若是则已矣”的“是”如何理解:

指代天的样子,一是苍苍,二是广阔。指代上文描写的鲲鹏腾飞的九万里高空。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如何理解?

说明天地万物各有其不同,也有相通之处。尘埃可以成为雾气,鲲可以成为鹏,积蓄就可以强大。然而,鹏要凭借风,雾气要借助气息,都还有所待。

③《齐谐》中如何描写“海运”?写“海运”意在表现什么?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写“海运”意在表明大鹏也必须有所依赖。

四、学习

南:以之九万里而南(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为

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奚以(介宾倒置,为什么,凭什么)之九万里而南为;之二虫又何知(知何,懂得什么)

3、内容理解:

①蜩与学鸠为什么嘲笑?

他们自以为得到逍遥,进入自由的境地。②作者如何批驳蜩与学鸠?

以比喻批驳,“适莽苍”“适百里”“适千里”属于三个不同层面,当然凭借有不同。蜩与学鸠至多属于“适莽苍”一类,根本无法理解鲲鹏,所以直斥其无知。

六、学习

置)

飞之至:飞翔的最高境界。

3、内容理解:

①这里再写鲲鹏与

庄子所说的逍遥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即绝对的精神自由。

反对追求功名利禄,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主张追求精神自由,具有积极意义;宣扬获得绝对的精神自由,完全反对有所依赖,过分强调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则显示出其思想中主观唯心主义色彩,不符合客观实际。要求彻底摆脱各种传统价值和世俗观念的束缚的思想,也可能导致虚无主义。

教学建议

1.学生水平较高的班级建议用两课时完成,语言文字以自学为主,课前完成,课上适当拓展;水平较差的班级可以用三课时,适当增加朗读、字词句方面的训练。

2.本文的学习重点应该是思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能仅仅停留在疏通文句,串讲翻译的层面。

课后作业

1.整理本文出现的通假字: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2)三餐而反(反通“返”)(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2.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3.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判断句)(2)《齐谐》者,志怪者也。(判断句)(3)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4.古今异义词

(1)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2)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5.固定句式

(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6.翻译下列文段,加深对逍遥游的理解:

(1)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逍遥游》)参考译文:在遥远的姑射山上,住了一个神人,肌肤有若冰雪一般洁白,容态有如处女一般柔美。不吃五谷,吸清风饮露水。乘着云气,驾御飞龙,而遨游于四海之外。

(2)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而不能伤,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庄子·齐物论》)参考译文:至人神妙极了!山林焚烧而不能使他感到热,江河冻结而不能使他感到冷,雷霆撼山岳而不能使他受到伤害,狂风激起海浪而不能使他感到惊恐。这样的至人,驾着云气,骑着日月,而游于四海之外。

(3)古之真人„„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庄子·大宗师》)参考译文:古时候的真人„„登高而不发抖,下水而不觉湿,入火而不觉热。(以上联系视学生学习情况选择布置)

练习解答(练习题见课本“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问题探讨

可见一心要飞离人世、超脱现实的作者要否定的不是人生社会本身,而只是人生社会的黑暗和肮脏,从中也我们也可以窥见庄子对于生命的热爱以及对人生自由执着的探索和追求。

3.两篇文章都通过对比突出人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由此生发出关于人应如何生存的思考。《逍遥游》将人放在永恒的时空背景下,并用可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巨鹏和“八千岁为春”的大椿突出人形体的渺小,生命的短暂。然而即便大如巨鹏,寿如大椿,它们都是“有所待”,是不自由的,人就更是如此了。这就为作者后文提出“逍遥游”的境界张本,突出了人要超越庸常,获得生命的大快乐就要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的思想主张。《兰亭集序》由宴游之乐突然生发出关于“死生”的沉痛感慨,就是由于意识到人生无常,生命终有期限,这些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正是由于意识到了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才引发了作者关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理性思考,在由古及今,又由今即将来的联想中,意识到对于人生生死的感慨,千古都是一样的,生死是人无法驾驭的自然规律,而且作者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怎样生活才有意义,作者没有正面回答,但表示要“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著作以启示来者,含蓄表现了作者要抓住现在,珍惜生命的积极的人生态度。板书设计

逍遥游

庄子

1、世间万物有所待:

(1)鲲鹏有所待:依赖巨风(大)(2)野马、尘埃也有所待:以息相吹(小)(3)大舟、草芥有所待:水载(4)蜩与学鸠也有所待:如行路之粮

2、世间万物皆有小大之辨:(自然界)(1)小知不及大知(客观存在差别)(2)小年不及大年(生命决定差别)(3)汤之问棘(以史为证)

3、真正的逍遥游是不受外物的限制——无所待(由物及人)(1)知、行、德、而(耐)四种人:追求功名利禄

(2)宋荣子、列子:仍有未树,修养不够

(3)列子御风而行:犹有所待

(4)至人神人圣人 无己无功无名:逍遥者(理想境地)

——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主旨);是无法实现的空想(评价)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附录

1、庄子及《庄子》:庄子(约公元前369一前286),名周,字子休,蒙城县城东郊人(今城关镇东城路)。曾为漆园吏,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这部文献的出现,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一般认定为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出于庄子门人及后学之手。

2、《庄子》里的成语:庄子是中国先秦文化的主要人物之一。很多常用成语都出自《庄子》,如“朝三暮

四、不近人情、害群之马、独来独往、分庭抗礼„„”等。被中华书局《古今成语词典》收录的就达170条之多!

庄子是个贫民哲学家。史料记载他住的是残破的屋子,曾一度在陋巷里靠编织草鞋为生。庄子的成语体现了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譬如他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去见魏王的时候穿的就是一身破烂衣衫,脱帮的鞋子用带子绑了,他作品中就有“上漏下湿”、“数米而炊”、“捉襟见肘”等寒碜相。

庄子为了改善生活常去钓鱼,因此《庄子》中有许多与水和鱼有关的成语,譬如“涸辙之鲋”、“沉鱼落雁”、“望洋兴叹”等,其中以“相濡以沫”最为形象,庄子在《胠箧》中说,鱼脱离水奄奄一息了,为了能再残喘几口,一起努力吐出口中泡沫湿润对方以维系生命,这样的描述只能是一个很有感受力和哲学头脑的人的产品。

庄子的成语中有关山上的树木鸟兽的最多。他还当过一阵山林漆树管理员,“如胶似漆”可以作为一个佐证。在树林子里呆久了,有关的成语必然很多,譬如“山木自寇”、“螳臂当

车”等。著名的“螳螂捕蝉”就是他在弹鸟时的发现。一个人管山很寂寞,希望听到有人来,因此难免对“空谷足音”喜出望外。

鲁迅先生曾以“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来评价《庄子》,时至今日,照样无人能先,这正是《庄子》的魅力所在。

3、道家思想及林语堂评老庄:道家思想又叫什么老庄哲学,核心思想是崇尚自然,主张相对论,认为万物一体,主张清净无为,无为而治。同是道家,庄子与老子区别是:老子以箴言表达,凭直觉感受,微笑待人,说给心听,教人;庄子以散文描述,靠聪慧领悟,狂笑处世,直指心灵,嘲人。“思之无涯,言之滑稽,心灵无羁绊”(林语堂《中国古代哲人的智慧》)

逍遥游B案

设计理念

文言文教学往往纠缠在语言文字的处理,也停留在语言文字的处理这一层面,显然是远远不够的。B案强调以思想内容的理解分析为主,着重把握庄子“逍遥游”的哲学思想内涵,力求促进提高学生辩证分析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能力。

先秦诸子散文堪称经典,但是往往阅读研究中见仁见智,分歧很大。如何合情合理的理解,如何看待不同观点的价值,这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可以初步了解进行学术研究的基本要求。

教学设计没有固定不变的套路,诀窍在一个“巧妙”,找准切入口,纲举目张。B案力图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知识与技能:读懂文意,准确翻译;能观点鲜明、条理清晰、有观点有材料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2.过程与方法:诵读――理解――质疑――讨论――写作。教学重点

1.文章的思想内容及写表达技巧。2.对《逍遥游》的不同理解。教学难点

1.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准确理解。

2.表达自己思想观点的方法和技巧。教学流程

一、导语

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说:“庄子的思想是东方神秘国度中国最有价值的思想。”中国学者林语堂在《信仰之旅》中写道:“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逍遥游》集中体现了庄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今天,我们共同学习《逍遥游》。

二、“三笑”为线串起全文

1、小组讨论:文中写了几次“笑”?各笑什么?

2、学生找出并回答。

明确:写了三次“笑”: 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

3、理解三“笑”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明确: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

(一)介绍对《逍遥游》主题的不同理解

1.“逍遥游”就是绝对自由论。不过,这是庄子式的绝对自由。关锋《庄子内篇译解并批判》认为,逍遥游主要是论述向幻想世界追求的、阿Q式(或鸵鸟式)的绝对自由纶论。

2.“逍遥游”本质上是宿命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庄子――先秦最大的唯心主义者》:“庄子一派站在没落阶级的立场上,明显走上唯心主义的道路。„„这种在客观上完全屈服于自然和社会现状而在主观上虚构的‘自由’就是庄子所讲的逍遥游。《逍遥游》篇,除去美丽的词句和神秘外衣,其本质就是这样的一种宿命论的思想。”

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逍遥游’篇主旨是说一个人当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而使精神活动臻于悠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地。”

4.苏建新《一篇蕴含着宇宙人生哲理的不朽之作――<逍遥游>主题新探》:“《逍遥游》是处在一个极为动荡不安的社会交替环境中的一个‘才子’对人生、社会、自然乃至宇宙的理性思考。”“文章中对气势磅礴、升腾到九万里高空而自由遨游的大鹏所透露出的赞美之情,正寄予了庄子对超凡脱俗之后而无己无挂、无拘无束、无待而游于无穷的人性解放的追求和向往。”

5.《王夫之在其《庄子解》中论述内篇系统性时把《庄子》内七篇全放在“逍遥游”思想的统摄之下:“逍者, 向于消也,过而忘也;遥者,引而远也,不局于心知之灵也; 故物论可齐,生主可养,形可忘而德充,世可入而害远,帝王可应而天下治,皆吻合于大宗以忘生死,无不可游也,无非游也。”

6.清孙嘉淦《南华通》解《逍遥游》主题:“逍遥游者,庄子之志也,其求道也高,其阅世也熟,阅世熟则思远害,求道高则入虚无。以为天地并生,万物为一。而徒以有我之故,遂有功名,是生利害,故必无己然后心大而能自得矣。齐物论之丧我,养生之缘督,人间世之无用,德充符之忘形,大宗师之人与天一,应帝王之游于无有,皆本诸此,实为书之纲领,故首发之,所谓部如一篇,颠之倒之而不可者也。”

7.史向前《<逍遥游>篇旨及其鹏、晏鸟对照》:“《逍遥游》篇有两个最重要的概念,即“有待”与“无待”,这是郭象据原文“犹有所待”和“恶乎待哉”两句,在注文中明确提出来的。这也是郭象在庄学研究中的一大贡献。所谓“有待”,就是有所依赖、有所对待,是指人的某种愿望、要求的实现要受到一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谓“无待”,即无所依赖、无所对待,是指人的思想、行为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庄子认为,“有待”是造成人生不能自由的根本原因,摆脱有待,达到无待,才能实现自由,即获得逍遥游,逍遥游也就

是无待的自由境界。

(二)评论以上几种理解的优劣

1.准确理解别人的观点,这是自己加以评论的前提,曲解别人的观点妄加评说是很不负责的态度。

2.看看别人的观点是否符合庄子《逍遥游》的本意。哪些地方符合,哪些地方不符合。3.思考别人的观点是基于什么目的提出来的,其阶级立场、文化倾向的是否影响理解的客观标准。

4.你赞成何种观点,原因是什么,请整理成文,在班级交流。要求观点明确,持之有据。

三、学习本文在今天有那些积极意义

(1)借庄子思想表达高远志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南唐文学家高越,在没有得志的时候,文学境界很好。南唐在中国历史上是五代时期,天下很乱,军阀各霸一方,这个称王,那个称帝。高越当时在湖南,湖南有一位姓李的称王,看到高越很有学问,很有前途,就想把女儿嫁给他。如果是普通的青年还真是求之不得,一个小国王把公主嫁给自己,那鹏程万里,前途无量啦。可是高越不干,他看出姓李的有这个意思,就套用《庄子》里的典故写了一首诗:“雪爪星眸凤鸟归,”他形容像鹰、鹏鸟一样,爪是白的,一个任何的生物,寿命活得很长,变白了;“星眸”,眼睛像天上的星星,亮得不得了。“摩天抟带锦毛衣,”就是庄子所讲的:“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这样的飞,文学上叫做“摩天而飞”,跟青天相摩擦。“虞人不漫张罗网,”你不要想布好网,把我这个大鹏鸟抓住。“虞人”是中国古代管山林,管动物的官职,相当于农林局局长兼野生动物园园长。“未肯平原迁草飞。”老实告诉你,你这个地方太小,还不够我翅膀一展开,我不想在这里飞。

(2)庄子思想对中国文人尤其是失意文人的影响。

庄子的物我合一的境界,在魏晋时期成为品评人物高下的一项重要标准。皈依自然也成为历代文人理想中的人生境界。更为可贵的是,庄子思想中叛逆愤世的一面,成为后世文人抗争现实的强大的精神武器。李白傲睨权贵,蔑视封建等级制度:“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粪土荣华富贵,“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为北流”(《江上吟》)。这些都可看出庄子思想的影子。苏轼的文章,最得力于《庄子》,他的《赤壁赋》从思想到语言都脱胎于庄子,所谓行云流水,“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与庄子的风

格极为相似。同时,庄子的消极避世、胆怯退缩也成为后世文人放浪形骸、玩世不恭的温床。

(3)庄子思想对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人们的影响

人的一生面临着种种问题,有些确实是人力无可奈何的,但追求自由乃人的本性所在。庄子正是从人类生存的根源处揭示了这一矛盾。对此,庄子主张“安命”,采取不执的人生态度。心不受外物所牵,即可享受自由的快乐。这种追求自由的方式,虽然在实然领域并没有消除矛盾。但在超然领域又可以说是一种真正的解决,正如佛教所言,烦恼即是菩提。一念悟即是佛。人生需要这种解决矛盾的方式,它可以化解人的结缚,平衡人的心灵,使人从欲望的牵引中解脱出来。庄子的心境说是一种真正的解决。它为人类如何生存指明了一条路径。在我们所处向市场经济大转变的现实社会之中,人们所缺乏的并不是一种对自身物质利益最大化追求的竞争意识,许多人溺于无止境的物欲的满足而不能自拔,他们真正缺乏的是从欲望的奴役下解放出来的逍遥自由的精神。这正是庄子所提倡的逍遥自由的精神境界的积极的现实意义。附录

一、研究资料目录

1.《十家论庄》由著名学者胡道静先生主编,选取20世纪中国庄子研究中最有代表性的十家――胡适、冯友兰、吕振羽、郭沫若、侯外庐(及中国思想通史学派)、任继愈、李泰棻、关锋、陈鼓应、张恒寿,并精心选择了他们最有代表性的庄子研究论著编成此书。可以说,该书是20世纪中国庄子研究的精萃,集中体现了20世纪中国学者庄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2.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庄子心得》,易中天作序强力推荐,根据于丹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的讲稿汇编修订而成。讲座社会反响很大。

3.闻一多《庄子内篇校释》

4.黄华珍《庄子音义研究》(中华书局)5.曹础基《庄子新论》(广东人民出版社)

5.必修5:《逍遥游》教案 篇五

必修5:《逍遥游》教案

教案:逍遥游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初步了解庄子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3、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的特点。 4、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5、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文言词语:怒、抟、覆、置、负、培、图、志、名、穷、特、匹、辩。 文言句式:其……邪?其……邪;奚以……为?奚以……也?恶……哉。 归纳“则”“乃”“而”的用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2、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教学方法】导读、启发、讨论、总结 【教学课时】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庄子及其文和道家思想;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3、落实相关基础字词。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发现大家有一个很好的习惯――每天一诗,这对提高大家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希望大家每天都能落实能坚持下去。大家有没有背过李商隐的《锦瑟》?我们一起来复习背一遍。“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兰亭玉暖日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里有一个典故“庄生晓梦迷蝴蝶”,大家还记得吗?庄子有一天睡觉,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张开翅膀,在花丛中自由自在的飞舞歌唱。但当他醒来之后,却陷入了沉思:是我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我?如果是我做梦变成蝴蝶,为什么我会体会到蝴蝶独有的飞翔之乐呢?如果是蝴蝶做梦便成了我,为什么这一切会出现在我的梦中呢?于是他就跑过去问老子,老子说:“周即蝴蝶,蝴蝶即周。以明道之为一。”老子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走进庄子,通过学习《逍遥游》来感受庄子的心灵世界。 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及其复杂的乱世。战时,诸侯征战不已,暴君奸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抱负无法在现实中实现,他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希望在精神上天马行空无所羁绊,让精神的生活去解放作为形体的生命,从而达到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他希望自己就是蝴蝶,摆脱形体的束缚,可以自由自在的飞翔。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创作了《逍遥游》。 二、学习目标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和道家思想; 2、初步感知课文; 3、落实相关基本字词。 二、走近作者 首先,我们来走近作者,明确相关知识: 明确: 1、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道家的主要精神是崇尚自然,主张相对的认识论,认为天地一体,主张无为而治。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庄子》共33篇、内篇7篇是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鲁迅先生更评价说: “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感受一下。 三、解题: 今天要学的《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第一篇。 那么什么是逍遥游呢?“逍遥游”就是指超越时间和空间,不受任何束缚,绝对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中。 四、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第1-3自然段 1.接下来我们先听一下课文录音,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听的时候也发出声音跟着它读,注意疑难字的读音以及断句和语气。 看ppt,读字音: 北冥( míng) 鲲鹏( kūn)抟(tuán) 迁徙(xǐ) 坳堂(ào) 草芥(jiè) 夭阏(è)蜩蝉(tiáo)决(xuè)抢(qiāng)舂粮(chōng) 蟪蛄(huìgū) 大椿(chūn)斥(chì yàn) 泠然(líng) 万仞(rèn) 蓬蒿(hāo) 2.读过文章后,你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物?(鲲鹏)那鲲鹏的形象如何?文章哪里写到鲲鹏?那我们就先来看看文章的第一段。先请全班男生来读第一段。其他同学思考鲲鹏的形象到底是怎样的? 重点字词句解释:(要求学生在文中圈出加黑的字词)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北冥:北海,冥通“溟”。之:(这里做什么?)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结构作状语。之:的。怒:奋起的样子。垂天:天边,垂通“陲”。海运:指大海的波浪汹涌动荡,也说大海运行,翻译的时候就可以直接译为海起风动。….者….也,这是一句判断句。 大家看第一段,还有没有哪句话不懂,提出来。没有的话,第一组下去,每个同学起来翻译一句,其他组同学找找看,他们有没有哪句话翻译错或者不到位。 译文: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称叫鲲。鲲的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鹏的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奋起而飞,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 3.从这段看,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明确: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4.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试着把第一段背过来。(看图一起背诵) 5.我们说第一段作者主要向我们描写了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的形象,那第二段写到的鲲鹏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还是先请女生一起来朗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段文字主要讲什么。 重点字词句解释:(要求学生在文中圈出加黑的字词)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志:记载。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主谓结构作状语。抟:环绕而上。一说“抟”当作“搏”(bó),拍击的意思。扶摇:一种旋风(它乘着旋风环旋而上几万里的高空)。“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即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以:凭借。息:大风。以六月息者去,状语后置句,意思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了北海。野马:游气。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谓结构作主语。以:用。息:气息。【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句话说明天地万物各有其不同,也有相同之处。尘埃可以成为雾气,鲲可以成为鹏,积蓄就可以强大。然而,鹏要凭借风,雾气要借助气息,都还有依赖,有所待。】正色:真正的颜色。邪:通“耶”。其:指鲲鹏。【是:指天之苍苍,其远而无所至极。】【高空中的大鹏和地上的人一样,都不能真正认识天。从另一角度说明大鹏受到限制,是不自由的。】 第二段还有没有哪句话不懂的,提出来。没有的话,第二组下去,每个同学起来翻译一句,其他组同学找找看,他们有没有哪句话翻译错或者不到位。 译文:《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海面上急骤的狂风盘旋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离开北方的大海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方才停歇下来”。山野中的雾气,尘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种生物凭借气息吹拂它们的。天空是那么湛蓝湛蓝的,难道这就是它真正的颜色吗?抑或是高旷辽远没法看到它的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不过也就像这个样子罢了。 5.这段话引述所谓《齐谐》的记载,来证明大鹏南飞是可信的。作者还描写了高空中的游气奔腾和微尘浮动情形,接着以人仰视天空的经验来比说,说大鹏在九万里高空俯视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视高空,只见莽莽苍苍,难辨其“正色”。那么回到刚才我们提出的问题,这个段落中的鲲鹏又是怎么样的呢(还只是神奇巨大吗)? 明确:大鹏南迁徙到南海要“去以六月息者”,它也有所待,有局限。 6.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试着把第一段背过来。(看图一起背诵) 7.接下来,大家齐读第三段,思考这段主要讲什么? 重点字词句解释:(要求学生在文中圈出加黑的字词)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19)。而后乃今培风(20),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21),而后乃今将图南。 覆:倾倒。坳:坑凹处,“坳堂”指厅堂地面上的坑凹处。芥:小草。胶:粘住不动。而:连词,表并列。复:承载。斯:则,就。而后乃今:意思是这之后方才;以下同此解。而:连词,表承接。培:凭借。而:连词,标承接。莫:这里作没有什么力量讲。夭阏(è):又写作“夭遏”,意思是遏阻、阻拦。“莫之夭阏”即“莫夭阏之”的倒装。图南:图谋飞往南方。 这段,还有没有哪句话不懂?没有的话,第三组下去,每个同学起来翻译一句,其他组同学找找看,他们有没有哪句话翻译错或者不到位。 译文:再说如果水汇积不深,它浮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如果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给它当作船;如果搁置杯子就粘住不动了,因为水太浅而

6.庄子逍遥游教案修改一 篇六

教学目的:了解庄子其人,以及他的作品及创作风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了解庄子想象奇特、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庄子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方法等):

一、导入(5分钟)

有一位哲人,不臣君王、不事权贵、不羡富贵、与天地俯仰、悠然自得,任性逍遥。

有一位哲人,追求无功,无名,无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鹏程万里,明月入怀。

对于他的当下,他不齐家、不治国、不平天下。对于他的后世,他没有找到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终极目标。就这样无古无今,不死不生的存在着。

对于他的思想,不像孙子的兵法,可纵横战场商场,不像孔子的《论语》,能教人接人待物,为人处事。就这样似有用似无用的流传千年。

庄子,在两千多年前以哲人的智慧,文学家的想象,为人类描绘了一幅追求绝对自由的浪漫人生画卷:任性逍遥。

二.庄子其人及思想(35分钟)

(一)庄子其人(5分钟)

庄子,名周,字子休。道教祖师,号南华真人,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庄子与梁惠王、齐宣王、孟子、惠子等大体同时期,死时享年83岁。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战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祖上系出楚国贵族,后因楚国**,迁至宋国,并在宋国与老乡惠子结识。庄子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几乎一生退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

(二)庄子思想(分析举例:对生死的态度)(20分钟)

庄子面对他人与自己生死的态度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夏秋冬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廓,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济送,吾葬具岂不备耶,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鸟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生死变迁在一般人眼中是相当严重的大问题,但在庄子看来却淡似春梦,了然无痕。他对于死生看得如此轻淡,所以对于自己的妻子之死,可以“箕踞鼓盆而歌了”(联系逍遥游课文“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得出无得失之心的道理)

庄子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强调事物的自生自灭,否认神的主宰。庄子思想极为复杂,与儒、墨两家思想针锋相对。庄子建构的人生哲学体系有三个方面:

1.提倡率情任性的自然人生。所谓自然,就是自在自为,不受外来干预的状态。他认为仁义礼乐是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束缚。他主张人应当超越于社会规范之外。

2.奉行全性保真的贵生主义。珍惜个体生命,避免伤生害性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但我们必须清楚他的“以无用为用”观点,即去除各种功利追求,既不对他人有益,也不求个人功名宝贵。

3.追求超脱与自由的精神境界。安命(庄子把现实中无法解释而又无法解脱的痛苦看作“命”);齐物(否定和抹煞事物间以及物我之间的差别,反对人为的价值判断)。

(三)《庄子》著作及其风格(10分钟)

1.学生参看课文题注。

2.背景知识及风格印象。

故事回顾:《目无全牛》《踌躇满志》《游刃有余》《望洋兴叹》《螳臂当车》《东施效颦》《鹏程万里》《白驹过隙》《得鱼忘筌》。

庄子散文构思巧妙,想像力丰富,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且以巧用寓言见长,富有幽默讽刺的的意味。《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也同样具有这样的风格。

三.自读课文《逍遥游》(5分钟)

通读课文注释,疏通课文重要词语或理解障碍

作业布置:预习《逍遥游》前三段,将课后习题第一题完成教学环境及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参考资料:《庄子》,李德哲主编,北京华艺出版社,2005年

《话说庄子》,王珺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

第二课时 《逍遥游》课文学习与讲解

教学目的:《逍遥游》课文阅读与讲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内容。

2、把握本文运用比喻、夸张等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感受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方法等):

一、学习第一段(10分钟)

(一)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北冥有鱼„„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二)学生完成下列内容(幻灯片)

1.给下列划线的词语注音。抟(tuán)蜩蝉(tiáo)舂粮(chōng)迁徙(xǐ)蟪蛄(huìgū)大椿(chūn)斥鴳(chì yàn)坳堂(ào)草芥(jiâ)夭阏(â)

2.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字。

(1)《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徙:迁移,迁往

(3)绝云气,负青天绝:穿过

3.翻译下列句子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

到它的尽头呢?

(2)彼且奚适也?

它将要到哪里去呢?

4.阅读并探讨:本层次主要描写了哪些对象?请指出它们活动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明确并出示幻灯片:

如:鲲鹏:南徙以六月息相吹抟扶摇高飞

野马尘埃:生物以息相吹的结果

5.学生齐读“且夫水之积也不厚……………之二虫又何知!”

6.翻译下列句子。

(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背负青天,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打算往南飞。

(2)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高空然后再朝南飞呢?

(3)之二虫又何知!

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7.文中“之二虫又何知”蕴含着作者的什么态度或道理?

讨论,明确:事物、目标无论大小,实现目标,都有外在条件的限制,有所依凭,不能随心所欲,总是心役于形,是不自由的,是不逍遥的。

二、学习第二段(15分钟)

(一)学生自由朗读3分钟。

(二)学生翻译下列句子。

1.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吗?

2.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它打算飞到哪儿去?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于蓬蒿丛中,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

(三)作者为了说明“此小大之辩也”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学生阅读,发现,交流。明确:

例举的事物:朝菌、蟪蛄、冥灵、彭祖、与鲲鹏相较的斥鴳(此物重点处理)。

阐明的道理: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世界里,动物、植物、云气、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空间,大者大,小者小,都区分了

大小、长短、远近、范围等等,有以物喜或以物悲的情绪,特别有一

种五十步笑百步的嘲讽意味,这都表明是不自由的,是不逍遥的。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15分钟)

(一)学生试着翻译全段(分两组:一组翻译“故夫知效一方…………虽然,犹有未树也。”一组翻译“夫列子御风而行…………圣人无名。”)

(二)效果检验

(1)知效一方,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

才智足以授给一个官职,品行可以适合一乡人的心意,道德符合一个君主的心意而又能取得全国人信任的人。

(2)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他在世上,从来没有急急忙忙地追求什么。虽然这样,还是有未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3)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所以说:至人无自我,神人无功利,圣人无名声。

(三)讨论探求:作者是怎样提出自己“逍遥”的主张的?真正的“逍遥游”是怎样的境界?哪些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分解

一、前面两段主要是对世间万物的宽泛讨论分析,本段主要是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举“效”“比”“合”“征”四种人与宋荣子、列子对比,说明这些人虽有区别,达到了相当的境界,但都不免有所待,从而从正面直接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说明了全文主旨。

分解

二、真正逍遥游的境界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就是说,要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做到“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游。也中人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此境界。

分解

三、庄子认为万物都受到限制,社会上的人被生死、寿夭、得失、荣辱、贵贱所牵累,没有自由可言。其关键的原因在于“有己”。因而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即所谓“无己”,就是忘记自我,摆脱外物的束缚,达到物我合一。所谓“无功”,就是去除功名利神禄之心,无建功立业的理想。所谓“无名”,忘记荣辱得失,俯仰随我。这样一来,便在头脑中消除了物我对立,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了超现实的绝对自由。

四、批判继承庄子的思想(5分钟)

设问:在现实生活中,你相信庄子描绘的那种“绝对自由”生活吗?如何处理? 讨论、交流。点拨:

(一)庄子的这种思想,在现实中就是无法摆脱的“心为形役”,即“心”与“形”的矛盾,是超现实的精神上绝对自由。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正确的,但我又发现这种“绝对自由”恰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现实的唯心主义观。

(二)现实生活中这种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脱的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幻想。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私利之心和不合时段与身份的杂念,勇敢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拼搏生活,创造美好生活。

(三)一定要注意社会生活的规约性,不可忽略个性释放的伤害性、攻击性。作业布置:背诵前三段。

教学环境及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参考资料:《庄子》,李德哲主编,北京华艺出版社,2005年

上一篇:食品党支部活动新闻稿下一篇:08级新生班导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