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防治指南(精选11篇)
1.手足口病防治指南 篇一
手足口病防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传染病的特点,常见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过程与方法:对所收集或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传染病的特点、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1)体会养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控制疾病发生的重要手段;
5、(2)懂得热爱生命,预防疾病和关心他人是积极的生命观和健康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传染病的传染的三个环节及预防措施 难点:传染源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1、手足口病的认识
(1)、出示手足口病的患儿图片,了解手足口病。(2), 介绍手足口病的发病情况.(3)、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好发于小儿的传染病,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国广为流行。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亦可通过飞沫和呼吸道传播。患儿摸过的玩具、图书;带有病毒的苍蝇叮、爬过的食物。
全年均可有发病,但3-11月份多见,6-8月份为高峰期。这种病传播速度极快,传播范围极广,发病年龄可从4个月的婴儿到30岁的成人,但以3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4), 症状:
潜伏期2—5天,初期:低热,困倦、头疼、咳嗽流涕,食欲不佳;之后粘膜出现疼痛性小泡。并发症:脑膜炎、脑炎、心肌炎、迟缓性麻痹、肺水肿。
2、手足口的预防 预防措施:
⑴注意保持口腔卫生,饭后漱口。
⑵不吃生食物;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⑶健康学生可口服板蓝根、大青叶等药物。⑷少去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
⑸夏天少吃冷饮,不喝生水,瓜果洗净削皮,不吃变质的食品。幼儿加强营养,注意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而降低抵抗能力。
⑹花卉:吊兰、龟背竹、满天星、芦荟、龙舌兰。
⑺艾叶煮水泡脚,患儿隔离2周。水泡结痂,皮疹消退,热度消退。正确洗手:
(1)、湿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擦上肥皂或洗手液。(2)、搓:手心、手臂、指缝相对搓揉20秒。①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②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③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④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⑤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⑥搓洗手腕,交换进行。四,活动总结
通过本次活动,学生了解了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掌握了预防方法,纷纷表示一定要保持个人卫生,预防疾病的发生。
七,五班 2011年3月
手足口病防治教案
7.5班
吴兰节
2011年3月
2.手足口病防治指南 篇二
一、目的
(一) 指导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疫情报告与监测。
(二) 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监测。
(三) 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开展重点场所及公众预防控制工作。
二、疾病概述
(一) 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 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 (Coxasckievirus A, CVA) 的2、4、5、7、9、10、16型等, B组 (Coxasckievirus B, CVB) 的1、2、3、4、5型等;肠道病毒71型 (Human Enterovirus 71, EV71) ;埃可病毒 (Echovirus, ECHO) 等。其中以E V 7 1及C V A 1 6型较为常见。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 75%酒精和5%来苏不能将其灭活, 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 各种氧化剂 (高锰酸钾、漂白粉等) 、甲醛、碘酒以及56℃30分钟可以灭活病毒。病毒在4℃可存活1年, -20℃可长期保存, 在外环境中可长期存活。
(二) 流行病学。
1. 传染源。
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 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发病前数天, 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 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2. 传播途径。
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 (粪-口途径) 传播, 也可经呼吸道 (飞沫、咳嗽、打喷嚏等) 传播, 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
3. 易感性。
人对人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 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 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产生的中和抗体可在体内存留较长时间, 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 但不同血清型间鲜有交叉免疫。
4. 流行特征。
该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 全年均可发生, 一般5~7月为发病高峰。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可发生暴发。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 控制难度大, 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内较大范围流行。
(三) 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 平均3~5天, 病程一般为7~10天。
急性起病, 发热, 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 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 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 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者无发热, 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一般预后良好;少数病例, 特别是EV71感染患儿, 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 病情凶险, 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四) 治疗原则。
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 以支持疗法为主, 绝大多数患者可自愈。目前尚无特异性的疫苗。病例的治疗方法参考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08年版) 》。
三、病例定义
(一) 临床诊断病例。
在流行季节发病, 常见于学龄前儿童, 婴幼儿多见。
1. 普通病例: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 部分病例可无发热。
2. 重症病例:
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功能障碍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可有外周血白细胞增高、脑脊液异常、血糖增高, 脑电图、脑脊髓磁共振、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有异常。
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 临床诊断困难, 需结合实验室检测做出诊断。
若无皮疹, 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
(二) 实验室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即可诊断为实验室确诊病例:
1. 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疱
疹液、血清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中分离到人肠道病毒 (指包括C V A 1 6和E V 7 1等有明确证据表明可以导致手足口病的人肠道病毒) 。
2. 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等标本中检测
到CVA16或EV71特异性核酸, 或从脑脊液、疱疹液、血清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等标本中检测到人肠道病毒 (指包括C V A 1 6和E V 7 1等有明确证据表明可以导致手足口病的人肠道病毒) 的特异性核酸。
3. 血清标本人肠道病毒型特异性中和抗体滴度≥
1∶256, 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肠道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有4倍或4倍以上的升高。
(三) 聚集性病例。
1周内, 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班级 (或宿舍) 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自然村发生3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四、疾病监测
(一) 疫情报告。
1. 个案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 对符合病例定义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报告。
如为重症病例, 请在“重症患者”处选择“是”;如为实验室诊断病例, 请在“实验室结果”处选择相应的肠道病毒病原学分型信息。
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 未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之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2. 聚集性病例报告。
托幼机构和学校、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时, 应以最快的方式向县 (区) 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发生流行或暴发时, 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 及时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
(二) 病原学监测。
各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病原学监测, 了解病原动态分布变化。所有重症和死亡病例均需采样。此外, 以县 (区) 为单位, 每月最少需采集5例首次就诊的普通病例标本;当月县 (区) 病例总数少于5例时, 全部采样。
以省 (区、市) 为单位, 在手足口病流行年份中每年至少采集2 0对E V 7 1和10对C V A 1 6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儿的双份血清, 以阐明和分析E V 7 1和C V A 1 6感染后I g G和I g M抗体的动态变化, 评价血清学抗体试剂盒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以省 (区、市) 为单位, 每月至少从手足口病病例中分离10株毒株并做血清型别鉴定, 鉴定完成后并将毒株及鉴定结果于5个工作日内报送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具备测序条件的省份, 可开展VP1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 进行基因定型, 序列测定完成后将序列结果于5个工作日内报送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不具备测序条件者, 将毒株送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序列测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于28个工作日内反馈基因定型结果。
所有病例的采样均由医疗机构完成, 及时送至县 (区) 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指定的检测机构检测。检测机构将实验室检测结果于24小时内反馈给县 (区) 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县 (区) 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结果后, 于24小时内对检测病例的传染病报告卡信息进行订正, 将其病例类型订正为“实验室诊断”, 并在“实验室结果”处补填肠道病毒病原学分型信息。
各种标本采集和检测方法详见《手足口病标本采集及检测技术方案》 (附件1) 。
(三) 监测信息分析与反馈。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每日对网络直报系统进行浏览, 及时对报告的病例进行审核、查重、订正等工作, 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 判断发病趋势, 发现异常升高或病例呈聚集性分布或出现重症及死亡病例时, 要及时核实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并定期向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反馈疫情分析信息。
五、预防控制
(一) 现场调查处置。
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重症或死亡时, 县 (区) 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立即组织开展现场调查处置。
1. 流行病学调查。
(1) 聚集性病例调查:了解聚集性病例的临床表现、流行特征, 以分析流行因素, 为采取防控措施提供依据。要对首发或指示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填写《手足口病个案调查表》 (附件2) 。
(2) 重症或死亡病例调查:详细了解病例的基本信息、临床症状、发病就诊治疗过程、感染传播情况、病原检测结果, 以分析重症及死亡病例的主要危险因素, 填写《手足口病重症或死亡病例个案调查表》 (附件3) 。调查结束后, 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将结果录入统一数据库, 报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 专题调查:根据当地手足口病疫情特点及流行特征, 可开展专题调查, 以了解当地的主要传播方式以及感染危险因素等, 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专题调查的方案及其内容, 应根据调查目的专门设计。
(4) 医疗机构要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 传染源的管理。
患儿应及时就医, 并遵医嘱采取居家或住院方式进行治疗。居家患儿, 家长或监护人应在社区 (村) 医生的指导下, 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 如发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相关症状时, 应立即送医院就诊, 同时, 要尽量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住院患儿应在指定区域内接受治疗, 防止与其他患儿发生交叉感染。
管理时限为自患儿被发现起至症状消失后1周。
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等负责本辖区居家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的随访工作, 掌握居家治疗患儿的病情进展情况。
3. 标本采集和检测。
(1) 所有重症和死亡病例均要采集标本, 可以采集咽拭子、粪便或肛拭子、疱疹液、脑脊液、血清等, 死亡病例还可采集脑、肺、肠淋巴结等组织标本。聚集性病例至少要采集2例病例标本开展病原学检测。
(2) 医疗机构负责样本采集,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指导医疗机构进行相关生物学标本的采集。
(3)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本地的技术能力, 对采集的标本开展核酸检测、病毒分离;不具备技术条件时, 及时送上级机构进行检测 (附件1) 。
4. 消毒措施。
病家、托幼机构和小学的消毒应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 由单位及时进行消毒, 或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其进行消毒处理。医疗机构的消毒由医疗机构安排专人进行。消毒方法参见《消毒技术规范》 (2002版) 和《手足口病疫源地消毒指南》 (附件4) 。
5. 健康教育。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在政府领导下, 与当地教育、宣传、广电等部门密切合作, 充分利用12320公共卫生公益热线、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短信、宣传单/宣传画等多种方式, 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工作, 使5岁以下儿童家长及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等了解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 掌握最基本的预防措施, 强调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及环境卫生措施对于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性, 动员托幼机构老师和管理人员、儿童家长成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主动参与者, 形成群防群控。与重症或死亡病例发病前1周或发病后有共同生活、居住史的5岁以下儿童, 要对其家长或监护人进行健康教育, 做好儿童的密切观察, 出现症状要及时就诊和治疗。
(二) 重点人群及重点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为降低人群手足口病的发病率, 减少聚集性病例, 避免医院感染, 各地要做好以散居儿童为主的重点人群和以托幼机构、医疗机构为主的重点场所的预防控制工作。
1. 散居儿童的预防控制措施。
(1) 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
(2) 婴幼儿的尿布要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 居室要经常通风, 勤晒衣被;
(3) 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4)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5) 儿童出现发热、出疹等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6) 居家治疗的患儿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 以减少交叉感染;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 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2. 托幼机构预防控制措施。
(1) 每日进行晨检, 发现可疑患儿时, 要采取立即送诊、居家观察等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2) 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 或1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 建议病例所在班级停课10天;1周内累计出现10例及以上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 经风险评估后, 可建议托幼机构停课10天;
(3) 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老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
(4) 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 (水杯、毛巾等) 、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5) 定期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6) 托幼机构应每日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 工作人员应戴手套, 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7) 托幼机构应配合卫生部门采取手足口病防控措施。
3. 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1) 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预检分诊, 专辟诊室 (台) 接诊发热、出疹的病例。增加候诊及就诊等区域的清洁消毒频次, 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2) 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例后, 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 或更换使用一次性手套;
(3) 诊疗、护理手足口病病例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仪器、体温计及其他物品等要及时消毒;
(4) 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
(5) 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注:本文内附件1-4略, 需要者请在卫生部网站下载。
3.手足口病防治建议 篇三
1 主要表现
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本病流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测,如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就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近年发现EV71较CoxAl6所致手足口病有更多机会发生无菌性脑膜炎,其症状呈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躁、睡眠不安稳等;身体偶而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甚至点状出血点。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人,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2 病例定义
2.1 临床诊断病例: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重症病例:1.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同时伴有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2. 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2.2 实验室诊断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即为实验室诊断病例。1)病毒分离: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中分离到肠道病毒。2)血清学检验:病人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3)核酸检验:自病人血清、脑脊液、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或疱疹液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等标本中检测到病原核酸
3 手足口病治疗
3.1 西医治疗:如果没有合并症,手足口病患儿多数一周即可痊愈。治疗原则主要是对症处理,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生素B、C及抗病毒药物。此外,手足口病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等病症,应及时复查。
3.2 中医治疗:金银花、板蓝根、连翘各6克,黄连3克,煎水漱口。如果疼得厉害,或者牙龈有红肿,可用板蓝根10克,黄芩、白藓皮各6克,双花3克,竹叶、薄荷各2克,煎水含漱。手足红肿明显,可用黄芩、黄连、丹皮各10克,红花6克,煎水浸泡。如果感觉瘙痒,可用生地、丹皮、板蓝根、白藓皮、地肤子各10克,忍冬藤20克,红花6克,煎水清洗患处,每日3次,连用1周。
4 建议
4.1 消毒隔离 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患儿应及时就医,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患儿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患儿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减少人员进出患儿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4.2 饮食营养 如果在夏季得病,患儿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适当补水和营养。患儿宜卧床休息1周,多喝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宜给患儿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4.3 口腔护理 患儿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要保持患儿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患儿,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可将维生素B 2 粉剂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或涂鱼肝油,亦可口服維生素B 2 、维生素C,辅以超声雾化吸入,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4.4 皮疹护理 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剪短患儿的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应随时清理他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患儿多喝水。体温在37.5℃~38.5℃之间的患儿,给予散热、多喝温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
5 小结
治疗手足口病,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大多数孩子都是轻症,在家治疗即可,严重的合并症则需要住院治疗。如果患儿发热,体温低于38.5℃,可采取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拭头部、腋窝、肘窝、腹股沟。如果体温超过 38.5℃,可口服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另外可以采用中药药物治疗,如蒲地蓝消炎口服液、黄栀花口服液、儿童清咽解热口服液、小儿热速清等均有很好的疗效,如果患儿能配合喝汤药,效果更好。患儿患病期间,要给他吃容易消化的食物,如粥、果汁、牛奶、蔬菜等,如果患儿口腔疱疹破溃疼痛,则要注意进食流质、无刺激性的食物,尽量多喝水,局部可用西瓜霜、冰硼散等或涂金霉素鱼肝油,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面早日愈合。
4.手足口病防治工作自查报告 篇四
周边环境、门卫、上下学值班、应急预案、手足口
病防治工作的自查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会议、通知精神,我校全力做好周边环境、门卫、上下学值班、应急预案、手足口病防治工作安全工作。并根据上级要求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管理。要求门卫人员严格履行职责,严禁校外闲杂人员随意进入校园,记好来人登记记录。严禁,家长随意进入校园。如果有事要在值班室办理。
二、加强上下学时段的管理,制定了上下学时段管理方案并认真落实执行。
1、强化学生上放学安全意识。
学校加强学生对上放学路途安全教育,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严禁学生骑自行车上放学,原则上放学应由家长接送,对于没条件接送的学生,家长可以想办法让学生结伴上放学。学校将对学生上放学的时间严格控,并告知家长遵照学校要求控制学生上放学时间,有特殊情况及时给班主任或任课教师联系。
2、加强上放学教师值班安排
加强上放学时段值班。学生上放学时段,学校安排二名男教师在门口值班。值班教师要加强对学校门口人员的排查和管理,要重点关注在学校门口逗留的无关人员、精神障碍人员、社会闲散人员等,发现可疑情况及时报警。
3、加强门卫的安全责任意识
门口是学校安全事故的第一道关口,所以门卫必须有较强的安全责任意识。在上放学时段门卫要和值班教师共同做好上放学期间学生的安全。在非上放学期间严格执行门卫制度。门卫制度规定如下:
(1、)学校门口是学校安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高度重视,严格管理,完备制度,责任到人。学校值班管理制度和学校安保人员岗位职责互相联系,各有侧重,要规范操作,有利于学校监督,使学校门卫管理逐步实现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2、)学校门岗实行24小时有人值班制度:白天工作时间由值班教师和门卫同时管理。由门卫负责管理其它时间段。
(3、)学校门卫肩负维护校园秩序,保障师生安全的重任,值班人员要遵纪守法,坚守岗位,严格把关,文明值勤,努力将学校门岗建成展示学校良好形象的窗口。
(4、)学校门卫必须严格执行学校会客制度,来访者应该进行登记,写明进出校的时间与事由,由门卫电话联系,经确认可以接待后方可入校。如被访者遇上课或开会,门卫应安排来访者在门卫室等候。
(5、)学校门卫应严控学生课间擅自离校,因特殊情况需出校门的学生应持有离校证明方可放行。上课期间禁止家长和社会闲杂人员随意进校。
三、为做好防控甲型流感手足口病工作,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防控甲型流感和手足口病的防疫、监督、管理及信息上报工作。做到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严格要求,并实行责任追究制度。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甲型流感和手足口病应急预案”建立了“晨检制度”、“防控甲型流感和手足口病消毒制度”和“学生病因追查制度”等。加强监督管理,狠抓落实。
四、完善了各种应急预案,对学生进行了预防地震等应急疏散演练,演练效果较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总之学校安全工作必须常抓不懈,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加大力度,确保学校安全工作不出现任何纰漏,为给师生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工作和学习环境而努力奋斗。
5.手足口病防治告家长书 篇五
亲爱的家长:
今年我国手足口病疫情提前进入高发期,全国各地手足口病呈现了高发态势,我省手足
口病发病数、重症数和死亡数较去年同期上升明显,我市部分托幼机构和小学已出现聚集
性疫情,给儿童健康和社会和谐带来严重危害,目前我市学校和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防控工
作正有序、有效地开展。手足口病可防可控靠大家,希望家长认真阅读后能共同配合我们
做好防范工作,以便早期发现,及时诊断和治疗,让你的孩子更健康的成长!
1、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见5岁以下儿童,极易在学校和托
幼机构造成暴发流行,夏季是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如孩子接触患者的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杯子、牙刷等均可引起感染。
2、手足口病有哪些症状?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发病初期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发烧症状可持续4—5日,手
掌、脚掌、臀部会出现无痛的皮疹或水疱。口腔内会有疼痛的溃疡,导致吞咽困难,因而
食欲减退。这些水疱及皮疹通常会在7—10日内消退自愈。少数病例可发生脑膜炎、脑炎、心肌炎、肺炎等重症。
3、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它可防可控可治,家长不必紧张,其中早发现、早隔
离是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
(1)家长督促孩子注意个人卫生很重要。饭前便后要勤洗手,每次打喷嚏或咳嗽时要
掩住自己口鼻,并及时清理口鼻排出的分泌物;勤洗衣被,有条件的家庭,每日可以将家
中孩子使用的卫生用具等物品进行适当的太阳光暴晒消毒。
(2)在家中平时多打开窗透气,保持家庭有足够新鲜空气对流,这是最有效、最物理的预防方法。
(3)注意饮水、饮食卫生,食物一定要烧熟煮透,不喝生水,不吃生冷和不洁食物,做到“勤洗手、喝开水、吃熟食、常通风、晒衣被”。
(4)流行期间,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的机会。当家
中有手足口病患儿时,家长也应避免带患儿到公共场所活动,不要让其他健康儿童来访,以防传染给他人。同时,要对患儿的食具、奶具、玩具、用具、衣物及排泄物进行日常消
毒。
(5)家长每日关心孩子身体状况。如果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疑似症状,轻症患儿,可居家治疗、休息,但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如患儿出现发热不退、精神差、烦躁、呕吐、嗜睡、肢体无力、肢体抽动等任何症状之一,要立即去正规医院就诊。
(6)居家治疗的儿童,不宜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万一不小心被感染,患病学生应及时治疗,不要到学校学习,避免病情加重,引发再感染其他疾病。孩子痊愈后,才能回校上课。
孩子是祖国和家庭的未来,让我们共同携手撑起安全健康的一片天!
一曝十寒
嘉峪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嘉峪关市大唐路小学
6.学校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篇六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
二、手足口病临床表现有哪些?
当人感染了肠道病毒(含EV71),经过最短12-24小时、最长6天、一般2天的潜伏期后,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可达38度以上,口腔粘膜、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同时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三、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
1、人群密切接触,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2、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3、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其中人群密切接触是该病重要的传播方式。
四、什么季节较易得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常见于春末夏初,发病高峰主要为5-7月。
五、哪些对象容易得手足口病?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是手足口病主要感染对象,其中多半病例发生在2-6岁的儿童中,多发的原因与这类人群个人卫生习惯差、机体免疫力低等因素有关。
六、手足口病是一种可防的疾病
该病是可防的疾病,只要做到“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即养成个人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喝开水,不吃生水;吃烧熟煮透的食品,不吃污染的、生的或不洁食物;做到开窗通风;勤晒太阳,得病后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是完全可以预防手足口病的发生。
七、个人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八、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疑似症状,家长应做到哪些?
当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出现发烧、皮疹等症状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根据医生诊断和建议,决定是否留家治疗或住院治疗。
当孩子被诊断为手足口病后应暂停去学校,避免传染给他人和防止再感染其他疾病。
九、学校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1、做好对儿童家长的宣传工作,要求家长发现孩子在家期间发热、出皮疹后,及时去医院就医。患儿应在家中休息,直至痊愈或明确非传染性疾病方可入校。
2、加强晨检,一旦发现发热、皮疹的孩子,立即请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3、教室要加强通风。
4、日常加强对儿童经常接触的环境物体表面、厕所等的清洁消毒。
5、根据规定,发现手足口病患儿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并配合教育和卫生部门采取相关控制措施。
十、患儿留家治疗时,家长应注意什么?
如患儿被诊断为手足口病嘱留家治疗时,家长应做好:
1、家长须密切注意孩子是否有烦躁不安或嗜睡等异常行为,孩子发烧、长口疮和手掌心、脚底或臀部出现红疹时,家长应尽早陪同他们向医生求诊。
2、由于手足口病是传染性疾病,在孩子上学之前,家长应该每天检查孩子。孩子一旦受到感染,应留在家中。
3、患上手足口病的儿童在水泡未彻底干掉之前,应留在家中。患儿在这段期间应避免同其他儿童接触,直至康复为止。家长不应带孩子到公共场所或人多的地方。患病的儿童在完全痊愈之前,不应该上学。按照医生的医嘱,按时服药;注意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防止疱疹破碎后引起的细菌感染。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一旦发现患儿的病情加重,应及时送医院救治。家庭做到使用消毒液对日常用品、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进行消毒,对餐具煮沸消毒。将衣被阳光曝晒,室内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十一、家庭如何防范手足口病?
为了预防手足口病的传播,保持良好的个人与环境卫生,以防手足口病传播。家长应确保孩子养成下列良好习惯:
(1)餐前和如厕后,用肥皂洗净双手;
(2)咳嗽或打喷嚏时,要掩住口鼻;
(3)不要与他人共用餐具;
(4)不要与他人共享同一份食物或共饮同一杯饮料。
十二、如何降低孩子手足口病传染的危险?
由于手足口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少年儿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且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卫生是降低本病传染危险的关键。
1、在本病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非就医不宜带孩子去医院。
2、避免孩子与患手足口病儿童的亲密接触(如接吻、拥抱、共用餐具等)。
3、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4、在外受到污染的物品拿回家后立即进行清洁,并用消毒剂进行浸泡或擦拭消毒。
5、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至少每两小时开窗一次,每次通风半小时以上。勤晒衣被。
6、儿童所有的餐饮具在使用前要进行消毒。
十三、何为正确的洗手?
正确的洗手是有效防止感染及传播手足口病的措施之一。正确的洗手包括洗手及时及洗手方法合理。在下列情况下应及时洗手:
1、餐前和上厕所后。
2、在与患者接触后,触摸眼、口、鼻前。
3、打喷嚏或咳嗽后。
4、带口罩前及摘口罩后。
5、接触公共设施如扶手、门柄、电梯按钮、公共电话后、从外面回家后等均应及时洗手。
合理的洗手方法应包括以下步骤:
1.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
7.健康教育在手足口病防治中的作用 篇七
资料与方法
收治手足口病患儿80例,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其中观察组男25例, 女15例, 年龄1~11岁, 平均4.1岁;对照组男26例, 女14例, 年龄1~10岁, 平均4.2岁,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具体措施: (1) 入院指导:患儿入院后, 护理人员要向患儿及家长介绍病区布局、开水位置、卫生间位置、隔离防护措施, 消除患儿及家长的恐惧心理。 (2) 手足口病相关知识教育:向患儿及家长介绍本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手足口病的症状, 可以通过发放宣传画、播放防治动画等形式进行教育, 这样患儿容易接受, 而且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3) 手足口病并发症的处理及健康教育:发热是手足口病常见的症状。因此, 在发热时, 要注意观察体温变化, 多给患儿饮水, 经常更换衣物、床单, 并及时消毒,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勤剪指甲, 防止小儿抓破皮肤[3], 增加感染的机会。对于皮疹部位, 可以给予碘伏擦洗。对患儿的心理状况要了如指掌, 发现异常举动要及时进行心理沟通, 多与患儿交流, 谈些孩子喜欢的话题, 消除患儿对医护人员的恐惧感, 保持口腔清洁, 进食前后使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 保持皮肤干燥, 预防皮疹及感染的发生。 (4) 出院指导:患儿治愈准备出院, 护理人员要提前做好相应的健康教育, 指导患儿及家长多喝开水, 定期对玩具、餐具消毒, 加强营养, 做到荤素搭配, 不偏食, 提高机体免疫力。做好儿童个人卫生,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 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避免接触患病儿童。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 居室要经常通风, 勤晒衣被。若发现异常, 及时来院复诊。
结果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发热消退时间 (2.0±1.1) d, 口腔症状缓解时间 (1.7±0.5) d, 皮疹好转时间 (3.3±1.4) d, 住院时间 (6.2±1.2) d;对照组发热消退时间 (3.9±1.9) d, 口腔症状缓解时间 (3.1±1.1) d, 皮疹好转时间 (4.8±1.6) d, 住院时间 (7.8±2.4) d。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夏秋季节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本病主要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疾病[4]。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起病急, 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出现皮疹、疱疹等, 严重者并发脑炎、心肌炎、肺水肿, 更甚则危及生命[5]。当患儿及其家属对该病的一般常识不了解时, 患儿及家长会产生焦虑心理。经研究发现, 及时为患儿及家长进行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促进其了解该病的病因及预防知识, 消除焦虑情绪, 并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能够有效帮助患儿控制病情及早日康复。在进行健康教育时要注意时机和方式, 比如在患儿新入院时, 家长心情较急躁, 需要在患儿病情稳定后再进行健康教育, 为家长解答疑难问题, 激发其主动参与意识, 利于沟通、交流。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观察组在发热消退时间、口腔症状缓解时间、皮疹好转时间和住院时间上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加强健康教育明显缩短了症状改善时间, 提高了患儿的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手足口病预防中的作用。方法:收治手足口病患儿80例,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发热消退时间、口腔症状缓解时间、皮疹好转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加强健康教育明显缩短了症状改善时间, 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健康教育,手足口病,预防,作用
参考文献
[1]Ooi M H, Wong S C, Clear D, et al.Adenovirus type 21-associated acute flaccid paralysis during an outbreak of hand-foot-and-mouth disease in Sarawak, Malaysia[J].Clin Infect Dis, 2003, 36 (5) :550-559.
[2]Shekhar K, Lye M S, Norlijah O, et al.Deaths in children during an outbreak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peninsular malaysia-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J].Med J Malaysia, 2005, 60 (3) :297-304.
[3]孙俊杰.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护理与健康教育[J].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3, 23 (8) :4544.
[4]Zhu Z, Xu WB, Xu A Q, et al.Molecular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of echovirus 19 isolated from an outbreak associated with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 in Shandong Province of China[J].Biomed Environ Sci, 2007, 20 (4) :321-328.
8.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十问 篇八
1.什么是手足口病?得病后有什么表现?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引起,EV71病毒是其中的一种。一般全年均有发生,5—7月为高发期。
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2.手足口病是怎么传播的?有疫苗吗?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喷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但只要早发现、早治疗,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3.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护,避免传染给孩子。
4.手足口病是不是新的传染病?
手足口病不是新传染病,它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1957年首次认识并命名,世界各国每年均有病例发生。我国1981年发现手足口病,每年都有人患病。
5.手足口病能治好吗?
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绝大多数情况下7—10天可以自行痊愈,不会留下后遗症,皮肤上也不会留下疤痕。根据以往的发病与治愈情况看,只有个别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脑膜炎、肺炎等,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多数可以痊愈。
6.孩子出现可疑症状怎么办?
如果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同时要密切观察。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一旦出现突然发高烧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体抽动、呼吸困难等,应立即送孩子到医院就诊。
7.一般家庭怎么预防?
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
8.如果家里有孩子感染要特别注意什么?
要注意不让生病的孩子接触其他儿童;孩子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箱,孩子的粪便要收集好、消毒后丢入厕所,不要随意丢弃,同时要消毒便盆;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替换尿布后或处理孩子粪便后都要洗手;生病孩子的衣服、玩具、餐具、枕头被褥等要保持卫生,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要勤开窗通风。如果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得病,还应及早告诉老师,并不要着急让孩子去幼儿园,要在全部症状消失一周后再去,防止传染其他孩子。一般症状轻不用住院治疗,居家治疗、注意休息即可,以减少交叉感染。
9.怎样对日常用品进行消毒?
如果家里没有孩子得手足口病,采用一般家庭的预防方法即可,不需要使用消毒剂。
如果家里有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可采用以下方法消毒: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品用50度以上的热水浸泡30分钟或者煮沸3分钟;污染的玩具、桌椅和衣物等使用含氯的消毒剂(84消毒液或漂白粉)按使用说明每天清洗;孩子的痰、唾液和粪便、擦拭用纸等都最好倒入适量消毒剂,搅拌消毒后再丢入厕所。
10.为什么近期报告感染手足口病的人这么多?
根据卫生部门的监测,专家将目前报告的手足口病发病数与往年的发病数对比,认为今年疫情来得比较早,但仍属散发。今年5月2日起,卫生部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法定传染病管理,要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病例及时通过网络直报系统上报。由于以往不要求报告,另外有病人因症状轻微没有就医,因此以往部分病例没被发现或未作报告。在要求依法报告后,报告数量有一定增加是合理的现象。
由于手足口病是常见多发传染病,存在广泛发病的可能。卫生部门提醒全国各地,尤其是目前病例较少或往年发病较少的地区要加强预防与监测,做好疫情的防控。
9.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总结 篇九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手足口病防治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进一步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手足口病防控知识水平和医疗救治能力,我院于今年12月上旬对有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了手足口病防控知识培训,现将培训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一、培训目标
医务人员熟练掌握手足口病防治基本知识、诊断标准、处置流程和治疗规范以及救护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不断提高手足口病医疗救治能力。
二、培训对象
儿科、内科、ICU、急诊科、感染科、发热门诊、中医科医生和护士,检验科、放射科、心电图室和脑电图室医技人员。
三、培训内容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2011年版)》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临床处置流程图(2011年版)全部内容。
四、培训方式
分科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以分科集中培训为主,培训结束全院集中统一考试。
五、培训效果
全院各科室共集中培训11次,参加培训人员147人次;参加考试59人,全部考试合格。
**县人民医院
10.2014年手足口病防治宣传计划 篇十
手足口病严重危害着儿童的健康,是重点控制的疾病之一,存在手足口病来的早,来的快的趋势。为了提高全社会手足口病认识,根据上级有关部门关于做好防控手足口病的通知要求,我中心结合街道实际,制定以下宣传计划:
1、于各村服务站宣传栏出张贴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的宣传画报,方便村
民们了解手足口病的基本知识,做到宣传画报覆盖率到达100%。
2、于各村服务站开展手足口病防治讲座,对龙旋村等去年手足口病发
生较多的村进行重点宣传教育,做到全年手足口病防治讲座不少于6次,覆盖率达50%以上。
3、组织成立手足口病宣传小分队,成员人数在3-4名,每季度一次开
展手足口病宣传活动,主要做好辖区内宣传小传单的发放和答疑工作。
4、对有已患过手足口病的儿童的家庭做好访视和回访工作,进一步加
强村民对手足口病的应对能力。
5、在宣传教育过程中做好过程性资料的收集和记录,并及时对宣传工
作进行总结反馈。
11.手足口病临床治疗与防治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手足口病;治疗效果;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077-02
手足口病在全球范围内均有较高流行性,其中尤其以5岁以下的幼儿群体较为多发,特别是3岁以下学龄前幼儿最为高发。其传播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直接、间接接触来达到。一般表现为手、足、口和臀部出现皮疹为并发特点,甚至会引发神经系统损伤,会出现脑炎、肺水肿或者呼吸衰竭等,应进行及时的治疗干预来达到减少疾病的损害性【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我院在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期间接诊的80例手足口病患儿,年龄范围为0至10岁,平均年龄为(3.5±1.12)岁;其中3岁以下为58例,3岁至5岁为20例,5岁以上为2例。临床症状集中在不规律性发热、口腔疼痛、腹泻、皮疹、食欲不振、流涎、咳嗽等。其中有26例患儿通过血常规检验发现其血细胞计数在10×109/L以上,54例为10×109/L以下,其计数范围在4至13.8×109/L范围。同时患儿均在病发一周内及时就诊,有75例在发病后的3天内及时到诊。
1.2 方法
要做好患儿隔离治疗,减少医院交叉感染,维持酸碱和水电解质平衡,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定时做口腔护理离,如果有颅内压升高,要给与甘露醇做脱水治疗,情况严重需要运用泼尼松龙等药物。如果呼吸衰竭则进行机械通气。同时在药物上,按照每天10mg/kg的标准做利巴韦林给药,进行喜炎平或热毒宁做静脉滴注做抗病毒处理。如果有口腔溃疡,运用复方氯已定做口腔清洁护理,同时运用康复新药剂做溃疡愈合治疗。发热在38.5℃之上者运用物理降温,同时进行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口服,。如果有母乳喂养,可以继续保持。如果不属于母乳喂养幼儿,饮食上要食用容易消化、清淡且丰富维生素的食物。
1.3 评估观察
评估观察患者治疗疗效、满意度等情况。满意度通过百分制调查表调查,95分至100分为非常满意,85分至94分为满意,60分至84分为基本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满意率为60分以上的群体总比。療效评估上,分为治愈、好转和无效。其中治愈为发热、皮疹等症状和体征消除,可以正常进食,同时没有并发症发生。好转标准为发热消退,皮疹量减少,同时没有新皮疹发生,可以正常进食,没有并发症发生;无效标准为发热、皮疹等症状没有缓释,甚至严重化,甚至有头痛和精神状态较差的情况。治疗有效率为治愈和好转的总比。
2 结果
表1:80例患者治疗1周后疗效分析
对象治愈好转无效有效率
手足口病患儿(n=80)73(93.75)7(6.25)0(0.00)100%
表2:80例患者治疗后的满意度
对象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满意率
手足口病患儿(n=80)19(23.75)37(46.25)20(25.00)4(5.00)95%
在治疗疗效上,治愈者73例,好转者为7例;无死亡或无效病例;治疗满意率为95%。80例患者中7例好转患儿在治疗半个月后得到痊愈,所有患儿没有出现死亡或者无效情况。具体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
3 讨论
手足口病在小儿中传染主要通过其生活所接触的日常用品、分泌物、唾液等感染,如日常的毛巾、餐具、玩具、衣物等都是容易产生感染的物品,如果病发,要做好疾病的防控,需要做好相关用品的消毒和隔离。同时空气中的飞沫、受污染的水和食物等也会让患儿在直接接触中产生感染【2】。
在防控措施中,要将疾病可能扩散和高发的区域做有效的病情管理,特别是儿童聚居的托儿所。要做好空间范围内的卫生管理,无论是在公共场所还是私人环境中,都要保持良好的通风,减少空气中的悬浮病毒。对儿童接触的生活用品做有效的定期清洁,如玩具、衣物、餐具等,采用消毒液做清洗,或者采用紫外线照射。而运用酸性或者酒精类消毒效果相对较弱。同时要避免儿童在人多聚集处,特别是高发季节和区域疾病高发情况下,尽可能的减少在餐厅和公园等人流聚集处,要尽可能的让儿童避开可能感染的环境。同时日常要做好餐前便后等手部清洁,夏天禁止让儿童大量食用冷饮。日常加强患儿的营养管理,提升患儿自身免疫力,注重儿童的身体运动,保证充足睡眠和正常作息规律【3】。
病发后要做好患儿家属的情绪安抚工作,必要的做好疾病健康宣教,提升家属对治疗的配合度,减少家属焦躁不安的情绪。在药物使用和患儿情绪安抚上,要积极发动家属做好辅助工作。其中患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哭闹状况,特别是3岁以下的幼儿,对治疗会有较大的抵触情绪,配合度较低。而往往在相关情况下,患者家属会有更多的不安急切情绪,特别是1岁左右的幼儿,初为人母的家属可能会有更多的情绪焦躁感,要积极做好家属的心理建设,提升其治疗的信心。在心理建设上要充分评估患者家属的性格、年龄、家庭情况、社会角色等各方面情况来区别对待,务必让家属通过其可以接受的方式有效的理解治疗相关情况和注意事项,达到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当然,这需要医护人员有较好的沟通技巧,注意自身沟通的方式、用语、态度等。
本研究中,在治疗疗效上,治愈者73例,好转者为7例;无死亡或无效病例;治疗满意率为95%。80例患者中7例好转患儿在治疗半个月后得到痊愈,所有患儿没有出现死亡或者无效情况。可以充分说明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以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减少不可逆损伤,同时达到较高的治疗满意度。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无法治愈的情况,死亡案例较为少见,一般不会发生,因此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升患者家属治疗的信心和配合度,降低家属不安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熊莉. 小儿手足口病100例的临床治疗与护理[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11:189.
[2]郭志勇. 手足口病临床治疗要点分析及效果观察[J]. 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03:11-13.
【手足口病防治指南】推荐阅读:
手足口病防治总结11-02
手足口病防治培训讲义07-27
手足口病方案07-21
中班手足口病11-24
学校手足口病防控08-16
学校手足口病应急方案11-05
手足口病家长告知书11-14
一、2014手足口病培训试题08-01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09-12
学校预防手足口病工作总结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