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

2024-09-30

《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通用10篇)

1.《蝈蝈与蛐蛐》教学设计 篇一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2、写景诗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和欣赏第一首诗《蝈蝈与蛐蛐》

三、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四、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五、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六、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第二首:《夜》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二、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

三、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1、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2、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

四、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五、布置作业

2.蝈蝈与蛐蛐的教案 篇二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对本诗歌的教学我旨在探索用诗歌的方式解读诗歌。所以,在反复阅读诗歌的基础上抓以下五个点来构建课堂教学:

1、从“蝈蝈的乐音”与“蛐蛐的歌儿”入手,把握诗歌语言的诗意特点,并由此引出诗歌的主旨:大自然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2、阅读诗歌中“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两个句子变化,把握诗歌行文的特点。

3、抓住夏天“蝈蝈乐音”中的“喜悦”与冬天“蛐蛐歌儿”中的“温暖”体会诗歌词语的凝练和诗意的美。

4、从诗歌的形式出发,溯源“十四行”格律诗,了解英国“十四行”格律诗的特点。

5、回归内容,提问由“蝈蝈”与“蛐蛐”你联想到什么?体会:诗歌,是诗人的隐喻;诗歌,会留下诗人的影子。“蝈蝈”与“蛐蛐”就是诗人的化身。

二、教学目的

(一)通过诗歌的词语、意象、诗句解密诗歌。

(二)重点把握“蝈蝈”与“蛐蛐”两个意象,从中体会诗人的“喜悦”与“温暖”。

(三)通过阅读与观察,发现“十四行”诗的结构特点。

(四)通过联想,理解“蝈蝈”与“蛐蛐”就是诗人的化身。

三、教学过程

(一)热课。

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调试话筒,播放音乐。)

导入:同学们刚才听到的音乐是瑞士著名的音乐团队班得瑞的《森林狂想曲》,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老师从刚才的音乐中抽出了一种声音,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下?

(放蝈蝈的鸣叫。)

请你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夏日里蝈蝈的叫声。

用“叫声”不好,换一个优美的词语?

“歌唱”。“听到夏日里蝈蝈在歌唱。”

其实,我们在七年级上册学过一篇有关蝈蝈的文章,大家还有印象吗?法布尔的《绿色蝈蝈》,我们来看看法布尔是怎么描写蝈蝈的叫声:

“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的则是伴唱。”

法布尔把蝈蝈的叫声比作“歌声和乐段”,那么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在诗歌中把蝈蝈与蛐蛐的叫声描写成什么?

“蝈蝈的乐音”、“蛐蛐的歌儿”请大家从诗歌中划出来。

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这首诗歌。其他同学思考:你从“蝈蝈的乐音”和“蛐蛐的歌儿”中听出了什么?

诗人无限的喜悦、无限的生机、生命即使短暂也要唱出最嘹亮的高音、温暖――――――

其实,1812月30日夜晚,21岁的济慈与朋友亨特、克拉克共坐一室,听炉边蟋蟀高鸣。亨特建议,他和济慈即兴以蝈蝈与蛐蛐为题材各写一首诗歌,由克拉克计时。济慈同意。结果济慈先交卷,就是这首诗。诗人借助炎炎夏日的蝈蝈乐音与寒冷冬日蛐蛐的歌儿,赞颂

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与活力。(6分钟)

(二)梳理关键句。

我们也回到那个奇妙的夜晚,感受蝈蝈的乐音与蛐蛐的歌儿,感受大自然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这种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体现在诗歌中一个反复出现的诗句,请大家一齐朗读并划出来?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这两句诗歌,其他同学来点评一下?

后面诗句感情更加强烈。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后面句子中的“呀”。

那我们看看诗歌原文:“The poetry of earth is never dead、”“The poetry of earth is ceasing never、”

观察一下,译文与原文有什么区别?

第2个句子是没有“呀”,这个“呀”是译者加上去的,有什么目的?

情感上的递进。一是便于抒情,二是行文需变化。

那么,我们可以把“呀”,放到第一个句子吗?

不行。开篇铿锵有力表明自己立场,为后面抒情铺垫;诗歌讲究含蓄的美,一般不在开头抒情。

请大家再观察这两个诗句,还有什么发现吗?

诗句后面用了冒号。这个标点符号有什么作用?

引出下面的诗句,起到自然分段的作用。也就是说前面写得是蝈蝈的乐音;后面写得是蛐蛐的歌儿。(4分钟)

(三)解读意象。

(1)、解读“蝈蝈”意象。

诗人在诗歌的前半部分借助“蝈蝈的乐音”表达什么情感?请用一个词语概括。(齐读课文蝈蝈部分的诗句)

“喜悦”(板书)

你这种感觉走进了蝈蝈的心灵,也走进了诗人的心灵。请同学把这几句诗歌中带有“喜悦”情感的词语圈出来,并加以细细评点?(可以结合鸟的意象,比较蝈蝈旺盛的精力)

“沉醉”:入迷,因为喜悦。

“盛夏的豪华”:交响乐,气势宏大,蝈蝈的狂欢。

“新割的草地”:用嗅觉感受大自然的清新。

“唱得疲劳”:喜悦之极,一直歌唱。

“舒适地栖息”:生活的惬意,内心的满足。

“可喜的草丛”:草丛也充满了喜悦。

“飘荡”:喜悦之情油然而生。(8分钟)

(2)、解读“蛐蛐”意象。

蝈蝈在盛夏唱起了嘹亮的歌儿,那么到了冬季,万物沉睡,大自然中的声音消亡了吗?

没有。还有谁在嘹亮地歌唱?

蛐蛐。

我们先认识一下蛐蛐(投影蛐蛐的图片)。蛐蛐其实就是我们说的“蟋蟀”。那题目能不能改成“蝈蝈与蟋蟀”?

不行。叠词产生节奏音韵的美。

再来听听“蛐蛐的歌儿”(播放蛐蛐的叫声)。结合诗句你从“蛐蛐的歌儿“中听出了什么?用一个词语概括。

“温暖”(板书)

说说诗歌中哪些词语或者句子烘托了蛐蛐的“温暖”?

“弹起”。能否改成“唱起”“发出”。辨析。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说:“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

(动静结合)

“升高的暖气”感受到冬日的温暖。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受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从冬日的蛐蛐联想到盛夏的蝈蝈,体会到蛐蛐在寒冷的冬日带给我们盛夏的温暖。

(小结:)为什么在诗歌的结尾要从“蛐蛐”重新写到“蝈蝈”呢?除了前面感受到温暖外,还有什么用意呢?(讨论)

诗人旨在表达“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不会停息”,大自然的歌唱是从夏天一直延续到冬天,一年四季,大地歌声不断。(6分钟)

(四)诗歌拓展。

余音

至此,我们完成对诗歌的解读:诗人借助炎炎夏日蝈蝈的乐音和寒冷冬日蛐蛐的歌儿,赞扬了大自然地无限生机与活力。但是,老师的脑海中总存在几个疑问?

1、这么浅显的文章有必要放到初三的课本里吗?

2、诗歌中写蝈蝈的内容明显多于蛐蛐的内容,这是头重脚轻,有悖于中国传统文学结构?所以,题目是否可以改成“蛐蛐与蝈蝈”?

3.蝈蝈和蛐蛐教学反思 篇三

《蝈蝈和蛐蛐》以拟人化的手法,讽刺爱“吹牛”的“蝈蝈”和“蛐蛐”相互吹捧、相互比说大话,他俩“越吹越得意”“越侃越入迷”,到头来都成了大公鸡的盘中餐。以此来告诫人们,要踏踏实实、千万不能浮浮夸夸,要做一个诚实的人。

这种内容和表现手法可以让学生很感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设计中主要让学生体会歌曲的情趣、京韵,激发孩子们能大方的作为第一人称来表现歌曲。特别是在唱到蝈蝈和蛐蛐在青草地上吹牛皮的情景的时候,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当时的`情景 ,创编出表现诙谐、体现京韵的动作,用动作表现来表达情感,使学生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另外这首歌曲的戏曲风格,是一大特色。因此在同学们对京剧的感觉稍有体会后在学唱这首歌曲,大家会更好的把握歌曲的味道,而且以此激发大家对京剧的热爱。

导入新课是音乐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好的导课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使学生在学习新课的开始就能迅速、主动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为新课教学创造良好的开端,提高课堂效率。

因此我在课的开头就设计了欣赏学生耳熟能详的京歌《说唱脸谱》环节,并在欣赏中提炼了有效的问题“三个一”―― ‘一种艺术形式’、‘一个艺术动作’、‘一件乐器’。这样的提问目的明确、答案集中,而且激起了学生聆听、思考的兴致。这样的环节呢,也把学生印象中“咿咿呀呀”的比较枯燥难懂的京剧多彩的展开、呈现在了学生面前。又紧跟问题“它是纯粹的京剧吗?”,()引出本课歌曲体裁京歌的内容,做好了初步的激趣,并把遥不可及的京剧一下拉近了学生的身边,把本课的大基调确立好了。

对于学习动力,我一直认为竞争是比较有效的手段。本课我也采用了两次竞争,一是学唱环节的分组分段学唱比赛,二是创编音乐剧表演的环节上。有大范围的比赛、有小范围的对抗,加上老师的语言调动,都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动力。

4.《蝈蝈和蛐蛐》 教案及教学反思 篇四

《蝈蝈和蛐蛐》 教案及教学反思

《蝈蝈和蛐蛐》教案与反思 教学目标 一、过程目标:学生在学习、表演歌曲的过程中感受体验歌曲的京剧音乐风格与韵味。 二、认知目标:能分角色、有感情地表演歌曲。 三、情感目标:学生在学习、表演歌曲的过程中逐渐感受、体会到做人要踏实,不能吹牛皮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准确把握歌曲中的音乐形象,唱出京韵。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二)新课教学 师:我看得出来,同学们今天学习状态非常的好,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来辨别一下我带来的两幅图片。(出示两幅图片)谁知道这两只小昆虫分别是什么? 生:(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 师:这两只小昆虫十分相像,就像一对小兄弟。绿色的这只叫蝈蝈,褐色的这只学名蟋蟀,北方人叫它蛐蛐。现在同学们就来听一听这小哥俩在干什么? 教师播放歌曲《蝈蝈和蛐蛐》,生体会歌曲的演唱情绪及演唱特点。 师:同学们,这首歌曲的演唱情绪是什么样的,你们觉得这首歌曲的演唱风格和我们以往学习的儿童歌曲有什么区别? 生:诙谐、幽默;像京剧。 师:同学们的感受能力非常好。《蝈蝈和蛐蛐》这首歌曲就是将京剧元素和儿童歌曲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首京韵儿歌。京剧的演唱特点是什么样的?(拖腔较长、一字多音,如:《我是中国人》)这首歌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师:教师播放歌曲《蝈蝈和蛐蛐》。并提问:如果把这首歌曲按演唱情绪变化划分段落,该怎样划分?生:划分,并说出每段的演唱情绪。 (三)学唱歌曲并巩固实践 师:教师按段落弹奏歌曲旋律。生:逐段学习。 第一段以对唱形式解决。第二段重点模仿狂妄自大的神态来学唱。第三段重点抓“蝈蝈越吹……入迷”和“一口一个……”到结尾乐句的准确演唱,多示范生模唱。 师:完整弹奏歌曲旋律。生完整演唱全曲。 生:分角色演唱全曲。(男生扮演蝈蝈,女生扮演蛐蛐,老师扮演大公鸡。) 生:戴上头饰分角色进行歌表演。 (四)课堂小结 《蝈蝈和蛐蛐》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叙述性的诙谐歌曲。歌曲以拟人化的手法,讽刺爱“吹牛”的“蝈蝈”和“蛐蛐”相互比说大话,他俩“越吹越得意”“越侃越入迷”,到头来都成了大公鸡的`盘中餐。以此来告诫人们,要踏踏实实、千万不能浮浮夸夸,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这种特殊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学生很感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设计中主要让学生体会歌曲的情趣,以此激发对京剧的热爱。 教学中第一部分的设计注重以下三点: 1、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培养。耳朵是第一位的老师,会聆听才会唱好歌。 2。通过交流及演唱,进一步感受歌曲中带京剧味儿的装饰音、儿话音、念白、拖腔、数板方面的特点,并学会分段。 3、情感目标的落实到位,从故事中得到启迪,懂得做人做事要踏踏实实,莫浮夸吹牛。 第二部分的设计注重以下几点的实施: 1、过程目标的达成度;认知目标的实施和检验。 2.学生对歌曲音准节奏的把握,以竖笛作为辅助工具进行学唱,教学中落实到某一句、某一字,也可点击教学光盘中的相应句子多次聆听,促进高效的学习。 3.学生对京韵的理解和表现,重在感受、模仿。 4.学生的模仿、内化能力。处理歌曲,实现从会唱到演唱的的提升。 整体看来,时间的把握出现偏差,主要是上课时过于细致,应偏重于整体感受、体验,著重抓个别部分难点细细落实。

5.《蝈蝈和蛐蛐》音乐课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感受体验我国民间艺术宝库里戏曲京剧风格与韵味,进一步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用风趣、幽默、诙谐的情绪表演《蝈蝈和蛐蛐》。

3、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简单的了解京剧,同时学会演唱京韵儿歌。

教学重点:用风趣、幽默、诙谐的情绪表演《蝈蝈和蛐蛐》准确把握歌曲中的音乐形象,唱出京韵。

教学难点:在实践中感受、体验京剧的韵味,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情境导入

1、非常高兴能和我们三小最好的同学共同度过欢乐的四十分钟,今天,孙老师将带领大家在戏曲殿堂的大门口溜达溜达,透过大门,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戏曲的魅力,首先,我们来听一段传统的京韵大鼓,听完告诉老师,京韵大鼓有什么特点?

(播放视频《长寿村》)

2、请同学们告诉老师,京韵大鼓的特点是什么?(有说有唱)

3、师:是的,京韵大鼓有说有唱,唱的好听,说的比唱的还好听。那同学们说,刚才视频里说的是不是真的?

(不是)

4、师:老师也觉得是假的,肯定是在吹牛,老师今年六十八了,除了乌龟和王八,还没听说过有活这么大年纪的人。但是,老师知道有一只蝈蝈和一只蛐蛐,比视频里的人还能吹牛,到底他俩是怎么吹的呢,我们一起来听一下今天所要学习的京韵儿歌《蝈蝈和蛐蛐》,赶巧了,这首歌曲也是有说有唱的,我们来一起听一下。

二、寓教于乐

(播放视频《蝈蝈和蛐蛐》)

1、歌曲听完了,请同学们告诉老师,到底蝈蝈是怎么吹的?(课本)

2、那蛐蛐又是如何侃的呢?(课本)

3、这首歌诙谐、幽默,还很风趣,有说有唱,颇有京韵大鼓的风格。同学们想不想听一下世界著名的艺术家、歌唱家是如何演绎这首歌曲的呢?

(想)

4、那好,请同学们听老师唱一遍这首歌曲。

5、老师唱的好不好?(好)

6、同学们都很诚实。想不想学这首歌?(想)

7、好,请同学们先来跟着老师按歌曲的节奏读一遍歌词,读完回答问题:这首歌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几段?这个问题难度比较大,我不会告诉你们可以分为三段,更不会提醒你们注意老师的手势。好,我们来一起读一下。(按歌曲节奏读歌词)

8、歌词读完了,歌曲可以分为几段?(生回答。)

9、接下来,老师为了让同学们更快更好的学习这首歌曲,特别给你们制定了三步走战略,只三步,同学们肯定会唱的,当然,和我一样好是不可能的,但是肯定比你自己预料的要好。

10、首先进行第一步,我们来学习歌曲的第一段。

学习第一段之前,我们先来解决两个乐理知识。首先来看第一段的第一句,这个音我们叫它倚音,就像一个小孩儿,倚在他爸爸身上(黑板画简笔画)。唱的时候呢,小孩儿唱的时间段,爸爸唱的时间长。你看,上孙老师的音乐课不仅学习音乐知识,还学习美术知识,多好。

好,我们再来看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这三个黑色的倒三角叫做顿音,要唱的短促、跳跃、有弹性。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所以,为了学好第一段,我们要听千遍而后会唱。下面,我们就来把第一段听上一千遍。一千遍好像有点儿多,那我们就听三遍吧。

(第一段听三遍。)

三遍听完了,同学们学会了吗?好,我们来一起唱一下。

11、第一步我们完美的迈出去了,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步,学习歌曲的第二段。中国啊,还有句古话,叫做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所以,第二段我唱一句,同学们唱一句。

(唱完完整唱一遍。)

第二步迈出去了,接下来进行第三部,同学们猜第三步是干什么?

(学习歌曲第三段)真聪明。

12、按照惯例,中国啊,还有句古话,叫做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你看,上孙老师的课,不仅学习音乐知识、美术知识,还学习语文知识,多好。

第三段,老师弹一句旋律,你们自己填一句歌词,能行吗?(注意这一句,空了半拍,怎么唱呢,同学们这样想,你在路上正走着,突然发现一条毒蛇,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你的第一反应肯定是倒吸一口冷气,我们就用这种感觉唱。)

13、三步走完了,同学们表现的非常好。中国还有句古话,叫做三步走完唱一下。所以,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完整的演唱一下这首歌曲。

14、恩,同学们唱的非常好。歌曲学完了,我们回过头来想一下,这首歌曲一共出现了几个角色?

(蝈蝈、蛐蛐、大公鸡)你最喜欢哪一个? 你最讨厌哪一个? 有没有人讨厌大公鸡呢? 恩,老师也有点讨厌大公鸡,你说人家蝈蝈和蛐蛐也算两个小地主吧,守着一块青草地,吃饱了就晒着太阳吹牛皮,日子过的多滋润,就让大公鸡给破坏了。

三、创造表现

接下来,我们就来分角色表演一下这首歌曲。(表演歌曲)

同学们表演的非常好,唱的也非常好,看来已经把这首京韵儿歌彻底掌握了。说到京韵,同学们了解京剧吗?老师带领大家了解一下。

(带领了解京剧知识:生旦净丑、唱念做打,并示范)

四、完美结课

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这节课收获了什么。

我们学会了一首京韵儿歌,叫做蝈蝈和蛐蛐。

6.蚂蚁与蝈蝈教学设计 篇六

本文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蚂蚁由于辛勤劳动而得以安然过冬,蝈蝈由于懒惰而又冷又饿,再也神气不起来了。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全文共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夏天一群蚂蚁在搬粮食。第二自然段讲几只蝈蝈笑话蚂蚁是傻瓜,躲在大树下自由自在地乘凉。第三自然段讲冬天到了,蚂蚁安然过冬,蝈蝈却又冷又饿,神气不起来了。在教学时,可以结合多媒体出示的图片,在脑海中展现课文情景,去感受语言,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生分析

蚂蚁和蝈蝈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两种小动物,学生对童话故事的学习兴趣比较大。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时我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学生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生动形象的画面,使学生的感情与课文所表达的感情相合,去感受。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3、进行句式训练,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4、认读8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四、设计理念

1、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新标准强调低年级的阅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这一点出发,我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表达欲望,悟读、演读文本。而且读出人物不同的表现,不同的结果。让学生将自己当成蚂蚁和蝈蝈,来读出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的感受和心情。

2、读的形式与层次,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时我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辅助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学生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生动形象的画面,帮助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理解,使学生的感情与课文所表达的感情相合,去感受、去意会,进而在读出感觉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让他们在读中感悟,又反过来以悟促读,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感。

3、确地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课文,懂得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学会并理解本课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蚂蚁和蝈蝈在夏季的不同表现,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来指导学生体会蚂蚁的勤劳和蝈蝈的懒惰。通过冬季,蚂蚁和蝈蝈的不同结果,让学生明白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五、教学反思

1、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够到位,以至于没有更好的带领学生去把握文章的主旨。

2、对重点词句的指导不够深入,如:可以对“有的....有德.....”深入理解,指导学生想象他们还会怎样,让学生说一说,演一演。

7.蚂蚁与蝈蝈作文 篇七

”蚂蚁气得脸都红了,说:“切,我才不信呢,不行咱们两较量一下,看看谁最厉害。”蝈蝈说:“好呀,那我们就明天公园见。”蚂蚁说:“行,我们不见不散。”说着两个人就回家去了,蚂蚁回到家后,一直在想蝈蝈说他不行的事,也没有准备,而蝈蝈却在家里准备明天的较量。

第二天,蚂蚁和蝈蝈准时到了公园里,较量开始了,由于蚂蚁昨天没有准备好,三下两下就让蝈蝈给弄倒了,气的蚂蚁在地下大哭,然后蝈蝈和蚂蚁说:“老弟啊,不能意气用事,一定要实实在在的走好每一步。

8.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篇八

执教:临漳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兴凯学校

王双平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3、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4、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兴趣。教学重点

1、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思路

课前激趣。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通过对蝈蝈的食性的归纳训练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然后引导学生对课文赏析。最后谈感受与收获。布置拓展作业。整个教程力图教给学生一种阅读方法:

阅读的四种境界

读你——读通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句义、文义)懂你——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

念你——读入课文(找出自己最为动情的、最喜欢的句、段去品,读出问题去思)无你——读出课文(读出自己的感悟、思考,不一定是作者的原意、常人的看法而是完全把 作者文本作为自己的情感交流的朋友从而激发了自己的内在潜在的思想与情感。)

教学简明流程

一、课前激趣

让学生介绍有关蝈蝈的知识,老师补充设疑激趣

二、朗读课文

1、没有任何预设问题,读就行。

2、师生探讨:如何才算理解了文章

学生发言

教师随机插评并告诉学生阅读的四种境界

读你——读通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句义、文义)懂你——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

念你——读入课文(找出自己最为动情的、最喜欢的句、段去品,读出问题去思)

无你——读出课文(读出自己的感悟、思考,不一定是作者的原意、常人的看法而是完全把 作者文本作为自己的情感交流的朋友从而激发了自己的内在潜在的思想与情感。)

三、读通课文

1、让学生说出自己不理解的字音、义等

2、读一读,写一写 shòu

háo

xiāo yīn

mì 狩猎

哀号

喧嚣

喑哑

静谧 cuàn

chóu

táng

xī sū

篡夺

更胜一筹

开膛破肚

窸窣

3、试一试,我能行

4、其他随机问题

四、读懂课文

1、再读课文

2、用一句话说出你对课文的理解

3、检测:说一说,我最棒!

①、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文中介绍了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②、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

——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作者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

——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 印象。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蝈蝈的食性

让学生思考、写下来

教师明确

——蝈蝈食性简介:蝈蝈食昆虫、水果、青草,喜甜食,主食蝉,尤喜蝉腹。有同类相食的现象

五、读入课文

1、请大家细读你喜欢的部分

2、试用下列句式说话来表达你对课文的理解。

“----------------”句好,好在------------------

我喜欢------------------,因为-----------------

3、时间允许并根据学情做

①、作者是怎么样引出对蝈蝈的介绍的?

——课文第一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去观察昆虫。第二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蝈蝈。

②、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喜欢吃什么食物的呢?

——作者是通过实验和观察知道蝈蝈喜欢吃蝉肚子的。清晨,作者散步时看到的一幕揭开了蝈蝈食物之谜——捕蝉为食。又通过变换食物的花样,揭开了蝈蝈首先吃蝉肚子的秘密,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这反映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

③、文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试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是拟人。这样写亲切自然,形象生动。④、蝈蝈也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诚然,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些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但是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普通的猎物一样。”本语段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好处?

——语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蝈蝈同类相食,拿螳螂来作比较。这相写既能使读者了解其他昆虫的习性,又能突出蝈蝈的习性。

六、读出课文

读出自己的感悟、思考,不一定是作者的原意、常人的看法而是完全把 作者文本作为自己的情感交流的朋友从而激发了自己的内在潜在的思想与情感。

1、试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收获与感受

2、精彩示例:

——我从作者观察昆虫的痴迷想到了学习要执著、要勤奋。

——我从文中蝈蝈的同类相食想到了人类的战争、对环境的污染又

何尝不是“同类相食”

我期盼世界永远 NO WAR!

——我从作者对蝈蝈食性的研究过程中悟出一个道理: 那就是学习要善于动脑思考、善于动手实践。

——我从文中蝈蝈食蝉顿悟:要敢于挑战强者、敢于挑战困难

——我读出了对自然的热爱

——我知道了运用修辞使文章生动

七、作业:

拓展延伸

请大家观察自己身边的一些小动物的特征习性等,并用一段话形象的表述出来。

《绿色蝈蝈》教学片段

片段一:

(在归纳蝈蝈的食性后)

老师:细读课文确实给我们带来许多阅读的喜悦(承上),下面请大家细读你喜欢的句段用“----------------句好,好在------------------”或“我喜欢------------------,因为-----------------”句式说话。

(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段,教师巡回参与赏析)

学生:我喜欢描写蝈蝈叫声的一段(读),因为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形容蝈蝈的叫声很生动、很准确。

老师:你觉得那些词最准确?

学生:喑哑、尖锐、急促、清脆、柔和 老师:很准确

学生:我喜欢描写蝈蝈外形的一段(声情并茂地读),因为这句从颜色绿白相衬,身材的美、翼翅的轻宛如少女的光彩

学生:我喜欢蝈蝈捉蝉的一段(读部分)因为“勇敢”写出蝈蝈的毫不畏惧而蝉则“惊慌失措”用了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蝈蝈捕食的特点。

老师:拿谁做比较呢? 学生:(齐声)鹰 老师:这样写不仅突出蝈蝈捕食的特点,而且说明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学生:“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这句好,好在用拟人方法写出蝈蝈的吃相,也写出蝈蝈特别爱吃蝉的特点

老师:恩,生动、形象、逼真、富有情趣。学生:“„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句好,好在用拟人的手法说明蝈蝈的生活习性,我们应学习它们的团结精神

学生:把蝈蝈比为“蝉的屠夫”生动形象地写出蝈蝈的食性特点。老师:请你把这句读给大家好吗? 学生:(读文)学生:“绿色的蝈蝈呀,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这句好,好在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老师:什么感情呢?

学生:无奈„(思考)惋惜

老师:你还能从这句中读出什么? 学生:? 老师:想一想

老师:这里其实也写出蝈蝈叫声是„ 学生:亮,不是蝈蝈的叫声没有蝉亮。老师:你能合起来说吗? 学生:“绿色的蝈蝈呀,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这句好,好在不仅写出蝈蝈的叫声没有蝉亮的特点而且表达了作者对蝈蝈的爱与遗憾交织在一起的炽热而复杂的感情

老师:太精彩啦!„

片段二:

读出课文谈收获

老师:我们学习了本文,我希望大家能读出自己的感悟、思考,当然不一定是作者的原意、常人的看法而是完全把作者、文本作为自己的情感交流的朋友从而激发了自己的内在潜在的思想与情感。

请你试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收获与感受

学生:我知道了运用修辞使文章生动„ 学生:我读出了对自然的热爱

学生:我从作者观察昆虫的痴迷想到了学习要执著、要勤奋。学生:我从文中蝈蝈的同类相食想到了人类的战争、对环境的污染又何尝不是“同类相食”

我期盼世界永远 NO WAR!学生:我从文中蝈蝈食蝉顿悟:要敢于挑战强者、敢于挑战困难 学生:我从作者对蝈蝈食性的研究过程中悟出一个道理: 那就是学习要善于动脑思考、善于动手实践。学生: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从不争吵„我们应学习它们的团结精神 学生:我们从蝈蝈什么都吃想到我们青少年应博览群书,广泛涉猎才能健康成长

老师:今天我们从文中读出了自己、读出了感悟,还有很多精彩的答案因时间关系很遗憾不能再说了,但对课文的学习才刚刚开始„„

《绿色蝈蝈》教后反思

作为一节参赛课已经结束了。留给我的不仅有欣慰,更有遗憾。欣慰的是在这节课中始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平等而亲切地和学生进行交流与对话,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教师是课堂对话的“平等中的首席地位”,整体构思不错,语文基础的训练、语言的概括与归纳训练得扎实有效,(葛老师语意)体现了学法指导的科学性与阅读方法的首创性。

在课前激趣一环学生既介绍了有关蝈蝈的知识也产生了极大的学习欲望,这一环节时较为成功的。介绍阅读的四种境界[读你——读通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句义、文义)懂你——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念你——读入课文(找出自己最为动情的、最喜欢的句、段去品,读出问题去思)无你——读出课文(读出自己的感悟、思考,不一定是作者的原意、常人的看法而是完全把 作者文本作为自己的情感交流的朋友从而激发了自己的内在潜在的思想与情感。)]时学生很感兴趣,这一思路既符合一般的阅读规律,也是这节课的思路。用这一思路指导学生阅读会使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水平迅速提高,并能引领学生进入课文的妙处,跳出课文站在一个高度审视文章。在“读入”一环学生的表现渐入佳境各种精彩的答案、思维纷纷展现。并为这精神与表现而鼓掌。作为拓展延伸的作业 请大家观察自己身边的一些小动物的特征习性等,并用一段话形象的表述出来。是对文本阅读理解的深入也是延伸。

遗憾的是在这一节课中对课文的读还是有点少,对文本的感悟(读出课文)较为肤浅。我觉得再有机会讲这篇文章还能在读入课文、读出课文环节挖掘的更深、更精、更细,我会把自己的课打造得更细润亮泽。

我感谢“红蜡烛”给了我两次成长的机会。(我曾参加过第二届“红蜡烛”)在我的工作中“红蜡烛”常常给我鞭策,更给我新的思维、新的视角,让我不断的提高自己。在与葛老师的短暂的交流中终能获益匪浅,正如“红蜡烛”一样使人寻到漫漫征途中的一丝亮光。我常常在教学中产生诸多困惑、几许迷茫,我常常在语文教学大师前自惭形秽、高山仰止,而在“红蜡烛”中的成功却给我增添了信心、勇气与力量,在“红蜡烛”中的遗憾让我时时自责,甚至惶恐不安好长时间,之后再细细的盘点课中的瑕疵,以此自新,以此提高自己。“红蜡烛”的的确确在最需要的时候给人带来前进的光明、进步的喜悦、收获的幸福。

9.《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篇九

(1)单个学生朗诵该自然段。

(2)请学生找出描写蝈蝈和蝉打斗的句子并作批注赏析。

① 进攻者 被进攻者

由这两个称呼可以看出在打斗中蝈蝈居于主导地位(修辞:拟人)

②蝈蝈很凶狠 被活活咬、一跳 一同从树上掉下来

打斗过程很激烈

③勇敢纵身追捕 惊慌失措逃窜

纵身,反映了蝈蝈的勇猛,面临比自己强大的对手,毫不畏惧。去掉了“纵身”,就不能很好地反映蝈蝈顽强、勇猛的特点。(修辞:拟人、比喻,使文章更生动、更富有表现力。)

④对比:蝈蝈捕蝉与鹰捕云雀 作者对蝈蝈的喜爱

原因:蝈蝈有“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 补介绍蝈蝈的身体构造。

大自然就是如此“弱肉强食”。

(3)小结。

师:这段文字为什么写得这么精彩?从中你可以学到什么东西?

这段文字之所以写得这么精彩,是因为:

①用词准确。

②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文章更生动、具体。

③以情驭文,出自于作者对蝈蝈的一片喜爱之情。

3、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蝈蝈还有哪些食物习性。

师:蝈蝈除了喜欢吃蝉,还吃什么东西?吃东西时有什么习惯?

明确:吃水果、金龟子一类的昆虫、青草,也吃同类。当拥有共同食物时,蝈蝈一个一个进食。

4、学生找出蝈蝈的外貌描写。

师:我们谈论了蝈蝈这么久,谁能告诉我,蝈蝈到底长得什么样?

明确:文章第88页最后一个自然段。 (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5、接方案二中关于蝈蝈声音部分的教学。

师:我们对于蝈蝈怎么能“只见其虫,不闻其声”?我们一起去听一听蝈蝈是怎么叫的。

6、引导学生思考第1、2自然段的作用。明确:引出有关蝈蝈的话题。

10.音乐教案 蝈蝈和蛐蛐 篇十

一、教学内容

《蝈蝈和蛐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音乐教材(人民音乐出版社)第十册第六单元京韵中的一首歌曲。

二、教学目标

1.遵从“音乐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以聆听为主,从体验入手,使学生能够简单的了解京剧,同时学会演唱京韵儿歌。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充分利用教师的表演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认识蝈蝈和蛐蛐,学会做人、做事的道理。3. 充分体会国粹艺术的传承价值,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

(一)用音乐旋律师生问好(用歌曲首句旋律问好)

(二)新课教学

师:我们来看一条旋律,我来唱,听听旋律有什么特点(出示歌曲首句旋律)

生:(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师:有前倚音

师:那前倚音的出现给这个歌曲带来什么特色呢?(师唱红灯记首句让学生体会京戏)

师:带有戏味的歌曲叫戏歌(出示戏歌 唱 念 做 打)主角亮相部分

1、师:我今天给大家讲一对兄弟,他们是谁呢?(出示蝈蝈和蛐蛐的图片)

听歌曲首句范唱《蝈蝈和蛐蛐)

2、分角色朗读第一句(出示歌谱:神气的朗读,解决附点)用神气的语态唱第一句

师:仔细听老师唱的这句最主要突出了哪几个字(范唱歌曲第二句,突出守和青)

师:同学们的感受能力非常好。

3、唱主角亮相部分(注意学生歌唱情绪)哥俩吹牛部分

1、师:一场幕布二场登台,第二场戏师什么呢(出示哥俩出牛歌谱)

师范唱哥俩吹牛部分

师:在戏曲的唱、念、做、打中这首歌曲的念白部分在哪里。

2、师来唱,学生分角色说念白部分(注意语态

3、分角色有节奏地念歌词,重点解决最后一句节奏难点 注:师用唱的形式解决四分休止符的节奏

4、生唱哥俩出牛部分 乐极生悲部分

1、师表演唱乐极生悲部分

师:在这段歌曲中哪几句最能体现蝈蝈和蛐蛐的狂妄自大 有节奏的念、唱狂妄自大的歌词

2引导学生用假声唱大公鸡出场部分,不要喊叫。

4、师生一起表演唱乐极生悲部分

(三)巩固实践

1、教师播放歌曲《蝈蝈和蛐蛐》。

2、生带着刚了解的知识再次欣赏、感受,并可轻声哼唱。师完整弹奏歌曲旋律,完整演唱全曲。

3、生分角色演唱全曲。(男生扮演蝈蝈,女生扮演蛐蛐,老师扮演大公鸡。)

师:同学们演唱得非常准确,但老师总觉得有欠缺的地方,想一想,问题出在哪里?(主要强调京韵——儿化音)

4、生各抒己见,变化演唱,进行歌表演。

(四)课堂小结

师:本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认识了蝈蝈和蛐蛐。知道了做人的道理。学会了一首京韵儿歌。

上一篇:独资有限公司管理制度下一篇:来吧!那个我三年级叙事作文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