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如何加强幼小衔接论文(精选13篇)
1.浅谈幼儿园如何加强幼小衔接论文 篇一
幼儿园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每个家长都很疼爱的自己的孩子,幼儿学前大班入小学,既是一个从学前期进入学龄期的重要阶段,也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他们要从以游戏为主的活动内容进入以学习为主的生活。为了让孩子们更能适应学校的生活。我们从大班开始,提前为孩子们做好了各种准备工作。首先在第一学期:重点以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初步的知识经验准备为主。其次第二学期:以入学的心理准备、模拟课堂、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社会和生活适应力的培养为主。
幼小衔接我们做了以下重点工作,同时和家长分享这些经验:
一、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就是其中之一
孩子上了小学,学习就成为他必须要完成的任务,这与在幼儿园更多的以玩为主的活动形式完全不同。如果孩子没有在入学前做好这方面的必要准备就会对今后的学校生活产生不良的影响。多年从事小学低年级教学的老师常向我们反馈这样一些情况:有些孩子不知道要回家及时完成老师留的各种口头、书面或是实际行动类的作业;还有些孩子在学校不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种任务……针对这些孩子的问题,目前我们幼儿园很重视对大班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比如,升入大班后,幼儿教师会常常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口头作业。这些口头作业由易到难,是孩子能做到和感兴趣的事情,不一定是书面作业,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任务,比如周一来幼儿园时带一个易拉罐;带一幅和爸爸妈妈合作的画;说一段自己的所见所闻;有时老师会请小朋友把今天学习的儿歌背诵给爸爸妈妈听,然后由爸爸妈妈记录下来,第二天由孩子转交给老师……这时家长要注意及时配合教师的要求,明白老师这样是为了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教育目的。在具体的做法上可以采取有意识地提醒和及时鼓励的方法,比如在回家的路上和孩子聊聊:“教师刚才留的任务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做?”在快到上幼儿园之时,如果孩子能够主动和积极地完成任务,家长要及时给与肯定和赞扬,强化孩子的意识;如果孩子忘记了还有没完成任务,或坚持性不够还没有完成、不想完成时,家长应该给与及时的提醒、帮助和鼓励,而不是在老师面前替孩子找借口和理由――轻易地错过培养孩子任务意识的机会。
二、培养准小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
适龄儿童在进入小学以后,会感到与幼儿园的`生活相比有着方方面面的不同。比如一个很明显的不同就是:在小学里,许多事情都要孩子自己照顾自己,
在幼儿园我们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游戏活动来强化幼儿的自理能力,比如整理小书包比赛、穿脱衣服比赛、对错问答游戏等,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孩子的自理意识和能力。
孩子上了小学必须能自己管理自己,比如管理自己的学习用品,整理书包,自己安排课间的时间(喝水、入厕、游戏等)。在培养这类自我管理的能力时,家长应注意及时配合幼儿园在家里进行培养和加强。比如,在家中为孩子创设一个可以供孩子自己管理的学习与生活的小天地,进行自我管理能力的训练,要多提供让孩子动手自我服务的机会,凡是孩子应该自己去做的事都让他自己去做,减少孩子对于家长的依赖,这时家长千万不要因溺爱而包办代替,我们还是常常看到挺大的孩子了,上学时从不自己背书包、书本都是家长给收拾、鞋带开了要坚持到家里让家长系,这些既反映了孩子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的缺乏,同时更反映出家长认识上的欠妥和偏差,应引起家长的重视。同时家长应记住,在培养孩子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的过程中要坚持使用正面引导和鼓励的方法,切忌用批评、挖苦和简单比较的方法。
三、培养从“小朋友”到“小学生”需要具备的良好个性品质
学龄前儿童对于即将开始的学校生活通常感到既兴奋又紧张。的确,一旦走进校园,他们面对的是不同于家庭或幼儿园的陌生环境。
大多数的孩子入学时还没有良好的与人交往的能力或较稳定的情绪,形成这一切需要时间和训练。他们需要相关的个性品质,来适应学校生活。在幼儿园我们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强化以下孩子们良好品质的形成。
自信――通过竞赛、展示自我的活动,让孩子自我感觉良好,相信自己能够成功。自信的孩子通常更愿意尝试新事物,并且在第一次尝试失败后再做努力。
独立――通过蒙氏生活操作工作,让孩子们学会独立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有独立做事的强烈动机和基本能力。
动力――通过学前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孩子的学习动力,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增强孩子的求知欲。
好奇心――通过有趣的活动,在保持孩子天性中具有的好奇心的同时,使他们能够从所有的学习机会中获得乐趣,鼓励孩子主动发问,切忌类似“怎么那么多问题”的反感情绪的语言。
毅力――让孩子学会做事善始善终,懂得凡是教师要求做的事情都应努力完成。如:知道每天值日生所要做的事情;教师布置的作业必须完成;明确在每项活动中教师要求自己做的事情,并学会做完,不半途而废。
合作――通过蒙氏工作,孩子们学习能够与他人相处,学会与人分享快乐和遵守公共秩序,主动帮助他人。
2.浅谈幼儿园如何加强幼小衔接论文 篇二
一、幼小衔接中幼儿学习习惯养成的现状分析
我园是小学附属幼儿园, 有着得天独厚的幼小衔接优势。围绕武汉市“十二·五”规划课题《幼小衔接有效策略研究》的研究内容, 我们先后进行了《大班幼儿学习习惯养成情况的调查》《小学一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现状调查》《幼儿学习习惯教师指导策略调查》《家长对培养幼儿学习习惯的教育观念及方式的调查》等, 从调查中反映出以下几个问题。
1. 幼儿学习习惯方面
幼儿在各项学习习惯上存在较大问题, 如握笔姿势不正确, 修补图书、整理书包方面能力较弱;不能认真倾听同伴回答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在接受、采纳同伴的不同意见方面有待提高;欠缺独立思考能力, 不能主动动脑筋提出问题;在教师的提示下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想象, 但对事物的鉴赏力及审美能力方面还较为薄弱;遇到困难时不能想办法坚持完成任务, 经常半途而废等。
2. 教师指导策略方面
现存的幼小衔接课程内容主要局限在数学、科学教育两个领域, 集中在课程目标、内容、组织与实施、评价等几个方面, 幼小衔接的重点放在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智力的开发上, 忽视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甚至还有部分教师认为课桌椅按照小学一样摆放并排出课表, 这种所谓的“幼小衔接”, 造成了幼小衔接教育的“小学化”倾向。
3. 家庭教育观念方面
对于幼小衔接的态度方面, 家长都认为在幼儿园就开始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极其重要, 认为需要学校、家庭合力培养;多数家长希望孩子的学习习惯好, 但缺少科学的、合适的教育方式, 大多把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部分家长未重视对孩子习惯的培养, 或包办代替, 或听之任之。
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在学前阶段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 尤其是培养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幼儿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需的宝贵品质。幼小衔接研究必须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确定适宜的幼小衔接学习习惯培养目标和内容, 把握幼儿学习习惯培养的基本原则, 更新教师和家长教育观念, 使幼儿园和家庭达成共识, 采用有效的衔接方式, 重视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 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 帮助幼儿实现幼儿园向小学的顺利过渡。
二、幼小衔接中幼儿学习习惯培养的有效指导策略
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也说过:“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 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 要不了多久, 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在幼小衔接阶段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要遵循幼儿学习习惯养成的基本规律, 从点滴小事做起, 耐心细致地进行教育和培养, 逐步帮助孩子养成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1. 环境熏陶, 及时鼓励
环境对幼儿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蒙台梭利关于环境的理论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他认为要激发儿童潜在的生命力, 让儿童在活动中得到持续不断的发展, 就必须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他时刻提醒我们, 环境的创设不是随意的, 而是要把教育渗透其中, 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幼儿在熟悉的环境中, 才会敢于在群体活动中表现自己, 表达自己的情感, 环境中规则内容的暗示对幼儿有启发作用, 也易被幼儿接受, 正如《纲要》中所指出的:“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 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在活动中应重视多元化环境的创设, 把学习习惯中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专注性和持久性的培养等隐性地渗透到班级环境的每一个角落, 如红花栏、学习习惯小标兵评选、学习习惯好榜样宣传墙等, 教师要通过塑造环境更好地塑造人。教师还要关注幼儿的点滴进步, 及时肯定和鼓励, 促成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 注重细节, 关注个体
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必须从点滴小事做起。例如, 活动时认真听讲, 使用完学习用品能马上收拾整理等。这些细节的习惯养成老师要抓住不放, 持之以恒。值得一提的是, 在培养孩子学习习惯时, 要求尽量细化、简单化, 切忌要求过多, 全面开花, 否则会让孩子无所适从而适得其反。由于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个性, 学习习惯发展水平自然也不尽相同。因此, 在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关注个体, 因材施教, 循序渐进, 逐步帮助孩子养成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加强训练, 反复强化
习惯、习惯, 习了才会惯。法国作家大仲马说:“每一个重复的动作都有养成习惯的可能;重复的次数越多, 动作也就越成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可能一朝一夕养成。因此, 对于学习习惯的培养要耐心细致, 不能操之过急。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 结合幼儿能力增长的需要, 循序渐进, 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 通过示范讲解、模仿练习、树立典型、督促评价、坚持一贯地加强训练, 并反复强化, 使习惯逐渐成为自然。
4. 发现劣习, 及时纠正
教育不是万能的, 教育的过程也不是永无错失和疏漏的。教育的错失和疏漏, 可能会使幼儿形成一些不良习惯;还有的时候幼儿知道自己有不良的习惯, 但是往往控制不住自己而重复不良的习惯。因此, 在幼儿日常生活和学习活动中, 教师要善于细致入微地观察, 处处留意幼儿的言行, 一旦发现不良学习习惯, 就要第一时间及时帮助孩子抑制和纠正。同时, 教师必须加强对孩子良好学习行为的训练, 创设孩子反复实践的机会, 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交往、游戏、学习等活动中, 进行学习技能、学习习惯的训练, 获得“为何做”的认识, 形成一系列正确的学习行为价值判断, 并在实践中不断练习, 反复强化, 直至最后形成下意识的行为习惯。
5. 家园共育, 协同配合
对幼儿来说, 家庭仍是他们生活、学习的重要空间, 家庭教育仍是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 加强与家长的交流和合作, 使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在思想上形成共识, 在行动上达成一致, 更能有效促进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要加强和家长的联系沟通, 通过家长问卷、家访、个别沟通等多种形式了解幼儿在家的行为和表现, 同时向家长宣传介绍大班幼儿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及具体的培养目标、方法, 使家园双方取得共识, 从而相互配合、同步教育, 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如教师告诉幼儿在家要自己收拾学习用品, 一般幼儿刚接受这一要求时会表现得很好, 但时间一长就容易放松要求, 学习用具不再自己整理, 而是让爸爸妈妈收拾。教师了解了这一情况后, 就可以和家长一起商讨教育措施, 共同引导、督促, 强化正确行为, 抑制错误行为, 进而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同时, 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家庭成员统一认识, 统一做法, 合力培养。父母特别要做好爷爷奶奶的思想工作, 避免隔代溺爱。只有做好上述工作, 才能使各种教诲和规则不断得到补充和强化, 使幼儿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去努力, 并巩固已有的好习惯。
我们园经过一个学年的课题实践, 幼儿的学习习惯在后期有明显改善, 真正成为了学习的小主人。其具体表现为:能掌握正确的握笔与书写姿势, 会修补图书, 整理书包;能在教师要求的时间内把事情做完, 不拖拉;能够与别人合作做事, 有合作意识;会和同伴商量、讨论共同完成一件或一件以上的任务;能接受、采纳同伴的不同意见;认真倾听同伴回答, 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学习时爱动脑筋, 独立思考;喜欢回答问题, 提出问题, 讨论时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活动中回答问题或发言讲话时先举手;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 大胆想象, 有一定的鉴赏能力以及审美能力;做事有信心, 无畏难情绪, 遇到困难能想办法坚持完成任务, 不半途而废。
3.幼儿园如何加强幼小衔接 篇三
[关键词]幼儿园;小学;培训;支持
幼儿园大班与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在身心發展上并没有太大差异,小学是幼儿园的延续。然而,两者之间在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方面又有根本上的不同,这也表明孩子要从游戏为主的生活转入到以学习为主的生活。所以,注重把握孩子身心变化,及时进行有效的衔接教育,对于增强孩子的适应性,保证孩子顺利进入小学显得尤为必要。
一、加强教师的衔接教育培训,提高认识
首先,幼儿园要组织教师学习《素质教育指导纲要》和《幼儿园工作流程》等基础理论,深化教师教育思想,保证过渡性目标教育方向;组织教师与小学一年级教师座谈,参观小学校园,熟悉小学教育特点,获取对幼小过渡教育的意见和要求。其次,聘请名师和医生举行业务交流,增加教师对幼儿心理卫生知识的储备,善于洞察幼儿的心理变化;教师要制定具体目标,强化一日常规及教学内容,组织幼儿参观小学校园,建立幼小学生交流平台,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二、注重幼儿的心理疏导,培养综合能力,提高适应性
孩子进入小学之后需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及时调节孩子的心理对于提高其适应能力尤为重要。教师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不断对孩子加强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产生积极情绪,不断进行自我激励,使孩子能与他人更融洽地相处。
1.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养成专心做事的好习惯
首先,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本内容,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充分挖掘教材相关知识背景,用儿歌、故事的方式拓展知识面,启发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简单创编。其次,教师要做好一日常规要求,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一件事情,尽量时时有事做,比如,可以开展“读书半小时”、“故事大会”、“诗歌朗诵”、“即兴表演”等活动,在快乐中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并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初步构建独立意识
有人说,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独立过程。通过开展“我当家”活动,让孩子轮流值日,整理玩具、书籍。在周末的劳动中,让每一个孩子都清洗自己的手帕、整理书包等,逐渐培养讲卫生、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独立意识。
3.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树立自强精神,提高规则意识
生活中难免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尤其是环境的改变,势必会引发孩子的挫折感,能不能正确面对这种挫折感是衔接成败的关键。想增强孩子的抗挫能力,关键是要符合发展规律,在活动中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比如,可以开展主题活动“我可以更优秀”,在活动时让孩子把自己最好的作品呈现给大家;可以运用教育游戏训练法,设计一些简单的具有竞赛性的游戏活动“看谁爬得快”、“森林历险记”等,设置障碍,让孩子想方法克服困难;还可以利用榜样激励法、精神胜利法等,培养孩子的自强精神。由于在游戏中承担的任务不同,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在注意游戏要求的前提下,养成规则意识。
三、设置特色校本课程,进行幼小教育过渡整合
为了更好地实现幼小衔接,幼儿园可以结合教材或当地文化设置适合的校本课程。比如,教师可以结合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取其游戏、图片制作教育游戏,融入到大班的实际教学当中;深入了解本地区特色传统文化,与小学学习内容结合,编制兴趣活动小组,使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学内容产生一定的交叉点等。通过这些整合,不断拓展幼儿的知识面,同时让幼小学习阶段产生联系,形成自然过渡。
四、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的教育力量是有限的。幼儿园想更好地做好幼小衔接,必须赢得家长的积极配合,共同剖析孩子在衔接上的问题。为此,我们开展了家长体验式培训,效果较好,下面是一则活动案例:
活动题目:心灵共舞
活动规则:两位家长对坐,一位把眼睛蒙上,过障碍物,另外一位帮忙指导。
体验反思:假如你的孩子就是那个蒙着眼睛的人,而你是一个指导者,那么孩子的每一步都需要你的关心和支持,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扶持、同甘共苦,才能顺利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活动之后,一位家长感慨道:“孩子的一小步,家长的一大步。”
在学习期间,还可以请小学的优秀教师与家长开展座谈会,或者设置专线咨询,制定专门的幼小衔接计划,为顺利过渡到小学做好准备。教师要及时获取家长的反馈建议,不断完善工作方案,并把家长的建议落到实处。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衔接工作是家长与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难题。针对这些即将离开幼儿园的孩子,走进小学将是他们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们由时时依赖父母、事事依靠父母慢慢过渡到独立阶段,他们的心智正在逐渐成熟。
总之,我们要一起认真面对幼小衔接问题。通过开展积极的教育活动,注重孩子能力的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每个孩子都会带着笑容离开幼儿园,唱着欢乐的歌迈入小学校园,开启他们人生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樊丽.幼儿园如何加强幼小衔接[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 2009,(03)
[2]韦小冰,罗晶,曾晨,刘洋.幼小衔接中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工作的调查[J].幼儿教育,2003,(Z1)
[3]李斌.家长要配合幼儿园的工作[J].幼儿教育,1991,(12)
4.幼小衔接:浅谈幼儿社会性培养 篇四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幼儿跨越了两个学习生活阶段,从其身心发展来看是从学前期向学龄期发展的过渡时期,孩子既保留了幼儿期的某些特征,又有了学龄期刚刚出现的某些特征,即存在连续性又具有阶段性,在此期间,幼儿要发生一定的质变,这种质变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这个条件主要是主导活动的转变,即幼儿从以游戏为主导活动形式转向以正规课业学习为主导活动,新的主导活动对幼儿身心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近几年由于入学年龄提前、小学课程加深、父母对子女过高的学业要求、过分包办幼儿自己能够做的事等等严重影响了幼儿责任感、独立性以及有关能力的形成,这些都加大了幼小衔接的“坡度”,这就造成了幼儿入学后的不适应,解决其最好的办法应该立足于幼儿这一主体身上,针对幼儿适应所需要的能力的形成创设适应的外部条件,由此可见,解决幼小衔接的实质应当是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一、 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
幼儿进入小学后,会出现有许多的任务让幼儿自己来做,比如晚上要写什么作业,明天要带什么东西等等,由于幼儿园里幼儿学习的仅仅是口语,而不接触书面语言,因此幼儿上学后根本记不住老师布置了哪些任务,在幼儿园里,我们老师虽然也有布置任务的现象,但大多数都是多布置少检查,完不完成一个样,对于重要的任务也会写通知告诉家长,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有意识的强化幼儿的任务意识,培养幼儿完成任务的积极态度非常必要。这是在幼儿园想小学过渡的重要环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注重幼儿从短时间的任务培养向长时间的任务培养慢慢过渡,并注重让幼儿学习用图示表征各种任务。如:让幼儿晚餐前将杯子放到盆中消毒,我们在提前半小时提示幼儿,过渡到提前一个小时、一个半小时,开始幼儿总有忘记的现象,但经过强化,随时记录并表扬记住的幼儿,到最后幼儿都能够做到。再如,让幼儿第二天带书或者本子,开始由于幼儿的任务意识不是很强。只有8%的`幼儿完成,为了加强幼儿的任务意识,并培养幼儿的表征能力,我们采用小本子记录的方式,让幼儿将各种任务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在本子上,回家后讲给家长听,这样大大提高幼儿完成任务的记率,收到好的效果。
二、幼儿独立性的培养
幼儿入学后,大事小事都需要幼儿来解决,不象在幼儿园处处都有老师的帮助与提醒,家中有大人的包办代替,独立性的培养可以使幼儿获得能力上的发展,为幼儿提供独立做事的机会,减少对老师的依赖性,有利于幼儿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有益于适应入学后的学习生活。
在幼儿园里,我们尽可能的为幼儿创造一些让幼儿独立做事的机会,如:在生活上让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端饭,饭后收拾餐桌,自己铺床叠被褥等等,在集体活动中设计有关的课程,为幼儿确立目的地,自己乘车到达。在乘车过程中,幼儿有照顾自己,要聆听报站的站名,要有礼貌的询问司机一些事情等等,引导幼儿独立解决问题,克服困难,锻炼和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当幼儿之间出现矛盾时,如争抢玩具,都喜欢到同一个区域里游戏,我们老师就引导幼儿自己找出解决的办法,从而减少幼儿对老师的依赖。
三、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以往有上学的 幼儿家长反馈回来的信息是幼儿初上一年级时心中根本不存在什么规则意识,老师在课堂上讲课,幼儿则钻到桌子底下了。随着社会的发展,无论在何时何地做何事都要受到一定的规则制约着人的行为,它是判断行为标准的准绳,因此,我们要让幼儿潜移默化地,自然而然地理解和接受规则,维护执行规则,提高规则的执行能力。
规则是伴随活动产生的,在活动中,让幼儿接受规则,理解规则。首先让幼儿先理解什么是规则,在理解规则含义的基础上与幼儿一同设计一日生活各环节的规则,外出时不掉队,集体喝水时不大闹不争抢;游戏时要有集体规则:不大声喧哗不影响别人,游戏后将玩具归类放好。在每个区域里都要有自己的区域的规则:图书区要安静;美工区要保持桌椅地面的整洁;科学区要记录自己的实验发现等等,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征出来,并帖在各区域最醒目的地方提醒大家,这样在充分尊重幼儿、信任幼儿的基础上,与幼儿一起建立必要的、合理的规则,并持之以恒。在规则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坚持耐心引导幼儿自行规则提醒和督促幼儿按规则办事,并在游戏后或者离园前总结本日幼儿遵守规则的情况,设立明星宝宝专栏,将遵守规则最棒的幼儿照片贴出来,以此激励幼儿要做一个守规则的好孩子,提高幼儿的自控能力,使幼儿的行为符体规范,这样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幼儿的规则意识增强了许多,活动也变的井然有序,从而促进幼儿社会适应性的发展,达到预期的目的。
5.幼儿园幼小衔接教案 篇五
1.了解中国的一些世界之最。
2.进一步萌发爱祖国的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
3.发展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二、活动准备
1.绘制一张大地图。
2.图片(长城、天安门广场、珠穆朗玛峰)、图书。
3.浆糊、剪刀、铅画纸、卡纸、彩笔、音乐磁带、PPT课件
三、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
1.引入主题,在地图上标明具体位置。
(1)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新知识,人们一般把在世界上数第一的,称为世界之最。最,就是第一的意思。比如世界上最高的、最长的、最大的那么,你们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在世界上是数第一的呢?
(2)故宫在哪个城市呢?噢,在首都北京,我们把标记放在北京这个地方。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
(3)长城在什么地方呢?长城的一头在海边,那个地方叫山海关,从山海关起,一直向西走,一直到这个地方,叫嘉峪关。我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墙。
(4)珠穆朗玛峰在藏族人民居住的地方,这座山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
2.观察图片,进一步了解中国的世界之最。
(1)请小朋友仔细看看这张图片。故宫是世界什么之最?(先让幼儿观察、讲、再问)
(2)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
你们知道故宫里有哪些建筑物吗?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
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
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3)再看第二幅图上画的是什么?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什么之最?
万里长城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墙。长城全长6700公里,长城的.一头在山海关,一头在嘉峪关,建在山上,弯弯曲曲、上上下下,很长很长。如果爸爸妈妈从长城这头走到长城那头,无论刮风、下雪、下雨,晚上睡觉,白天不停地走,天天走,要走140天,从开学一直走到放假。你们说,这长城长不长。这个长城是在古时候为了防御敌人打过来而建造的。
(4)现在再请小朋友们看看珠穆朗玛峰是什么样子的?它很高很高,在世界屋脊西藏。人们站在山脚下,根本看不见山顶,山顶都穿到云里去了,山顶上天气很冷,常年覆盖着冰雪,许多国家的运动员都来等这座山,谁登上这座山谁就是英雄。你们看,我国运动员克服困难,把国旗插上了山顶。
(5)现在请小朋友们看图书,看看万里长城是什么样子的?世界上最大的广场,最高的山峰在哪里?
3.幼儿制作长城、珠穆朗玛峰、故宫。
老师还准备了一些东西,请小朋友来做一做。这是用来做长城的长方形卡纸,用剪刀剪下竖的实线,然后把虚线处折下来,用黑色蜡笔画好城墙,把纸拉开,塞下去一个垛,把城垛拉平。老师已经做好了珠穆朗玛峰,请小朋友来做它四周的雪山。用彩笔画出故宫金色的琉璃瓦和红墙,看谁画得好。(老师巡回指导)
4.结束。
6.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讲座 篇六
讲座时间:
讲座目的:
1、通过交流会,使中大班教师及幼儿家长了解入学前后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
完善我园幼小衔接工作。
2、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共同促进幼儿发展。
讲座安排:
预约个别家长代表
讲座流程:
小学教师幼儿园老师互动、(自我介绍)(学生常见的问题)(家长和小学老师)
讲座过程:
一、大班老师介绍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是人生中第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开展这项工作,幼儿园、小学、家长可以从哪些方面共同配合教育,使幼儿能顺利的过渡等问题需要我们一起来研讨的。今天我们请来了小学的两位老师就大家关注的问题做一下探讨。
二、小学老师介绍
(数学老师)现在的孩子普遍存在注意力不集中,逻辑思维能力相对比较低 运算能力如:10以内的加减法也不会做等等,建议家长空闲时能多问孩子自己的想法,让孩子能用比较连贯的语言清楚地讲述,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此同时可以让孩子多阅读一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书;还可以让孩子多拼拼版,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语文老师)现在一年级新生纯在的问题是:看图能力差,很多学生反应看不懂图画内容。建议在学前阶段多读书,在读故事的过程中多注意图画的细节,逐步培养孩子的看图能力。还有说话能力差。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孩子说话完整,以身作则,自觉影响孩子的说话方式。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听课质量差。
2、建议幼儿多阅读,这样既可以提高孩子的识字量又可以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
3、读写姿势不正确。家长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正确的读写姿势。
四、家长困惑
家长一:现在孩子回家,做作业拖拉有时还不肯做,我们该怎么办?
语文老师:幼儿没有时间观念,家长要有意识的培养幼儿的时间意识,让幼儿树 立时间观念,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家长二:玩具、文具玩后不肯整理,弄得满地都是,对这样的孩子该怎么办? 语文老师:自理能力差,家长应让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和习惯,并以鼓励等方式不断增强幼儿的自主性。
家长三:我家孩子识字量很少,10以内的减法还不会算,该怎么办?现在叫来 的急吗?
7.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篇七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一时期的整体衔接工作。幼小衔接不是简单地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增加一个环节。幼儿园与小学在作息制度、学习环境、学校纪律和行为规范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我们要认清其中的差异,并且在教学内容、要求、形式和方法方面抓好衔接和过渡。幼儿教育应当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针对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因势利导,循序渐进,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幼儿实施教育,为幼儿构建丰富适宜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使幼儿全面健康协调发展。
二、正确认识幼儿园和小学的主要差异
幼儿园和小学两者之间差异很大。一是作息制度的差异。幼儿园的作息时间相对自由。家长可根据自己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家庭情况灵活安排。小学的作息时间则要求比较严格,课时安排相对紧凑。二是学习方法的差异。幼儿园教学以趣味性、游戏性为主,把知识点贯穿于游戏中,在玩中学,学中玩。而小学教学则是规范的课堂教学,着重于读、写、算等基本技能的学习,需要认真、刻苦、努力,才能完成作业。三是生活环境的差异。幼儿园教室布置有生活家、活动角,丰富美观,富有儿童情趣。而小学为避免学生上课分心,在教室布置上相对简单单一,对孩子缺乏吸引力。四是师生关系的差异。在幼儿园里,幼儿教师和保育员会像父母一样关心幼儿的学习生活。在小学,老师的主要工作是教育教学,对孩子的生活起居关心得相对要少些。幼儿教师要明确这种变化,引导幼儿在生理、心理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做好入学前的准备。
三、着重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针对幼儿园和小学教学特点的差异,幼儿园大班应把优化课程、科学引导、习惯养成作为幼小衔接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一是从知识衔接入手,着力培养幼儿认真学习的习惯。在集体活动中要求幼儿专心听讲,积极发言,认真倾听他人说话;并且有目的地对幼儿进行注意力和思维敏捷性的训练。通过开展“接龙”“学别人说话”等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通过训练,帮助幼儿提高课堂纪律性,使其逐步养成认真听讲的好习惯。在大班后期可以进行专门的基础知识训练和指导,如教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等,逐步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是从能力衔接入手,着力培养幼儿自我管理习惯。加强生活能力的培养。开展“帮书包找朋友”活动,要求幼儿在课后自己将玩具、教具放回原位,学会自己整理书包。通过训练,使幼儿初步学会管理自己的物品,进入小学后能够有条不紊地学习和生活。开展“我是值日生”的活动训练,让孩子会学扫地、擦桌椅等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引导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并训练幼儿稳定与持久的注意力以及自我约束能力。通过训练使幼儿初步掌握自我服务的能力,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
三是从行为衔接入手,着力培养幼儿的文明礼仪习惯。儿童的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幼教阶段是道德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可组织幼儿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等活动,从尊敬父母、尊敬老师入手,培养文明的礼仪习惯。教育幼儿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讲文明,懂礼貌,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四是从家、园、校互动配合入手,形成幼小衔接教育合力。家长应有意识地为幼儿安排作息时间,激发幼儿上学兴趣,培养幼儿阅读习惯。幼儿园可通过家访、召开家长会、家长开放日活动等形式,宣传幼小衔接重点环节。小学方面则应该邀请大班幼儿参观小学,让幼儿了解熟悉小学生活环境。家、园、校三方密切配合,使幼儿能够比较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幼小衔接工作需要幼儿园、家庭和小学携手共同关注幼儿成长,要多鼓励,多引导,让幼儿在学习和生活中多一份成就感、勤奋感和归属感,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摘要: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到开始接受小学教育这一转变时期,是幼儿成长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期。笔者通过分析幼小差异以及幼儿进入小学后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不适应现象,来探讨幼儿由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幼儿尽快地适应小学教育。
关键词:幼小衔接,教育差异,方法,途径,问题探究
参考文献
[1]申雪琳.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启迪幼儿探索科学奥秘[J].教育革新,2010,(7).
8.幼儿园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篇八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122-02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教育阶段的互相衔接。”而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家庭密切配合,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把握新型的教育观、知识观,并积极参与幼儿教育,才能为幼儿顺利进入小学打好基础。”由此可见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幼小衔接工作的方式方法对孩子能否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是幼儿成长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从幼儿园到小学,幼儿需要放弃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生活,转入以学习为主的小学生活。对于孩子来说,这一转变是富有挑战性的,对于教师而言这一工作也同样富有挑战性。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结合幼儿园实际,我们探索与实践了以下做法。
一、帮助幼儿完成角色转变
即将进入小学,幼儿园的孩子在进行角色转换时思想上会产生落差,让他们提前感受小学校园的学习生活,可以更好地协调幼儿园与小学的过渡和衔接。例如,可以与幼儿开展主题活动“我要上小学了”,通过活动“我想知道的小学知识”,鼓励幼儿与邻居的小学生哥哥姐姐交朋友,在交往过程中完成由幼儿自己设计提问的调查问卷。通过活动让孩子们知道自己长大了,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也意识到小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老师,要慢慢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和劳动,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此外,多给幼儿正面的引导,告诉他们:“你们在幼儿园表现得很好,所以可以上小学了,那里有很多大哥哥大姐姐,老师还会给你们讲许多好听的故事,你们会学到更多的本领哦!”使幼儿对小学生活充满希望和期待,提高上学的兴趣。还可以组织幼儿参观小学,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和感受小学校园的学习气氛和生活环境,逐渐完成思想上的过渡。
二、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小学生都要认真执行学校和教师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这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制、自控和执行能力。进入大班后,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和活动,培养幼儿理解每个活动的规则,知道不遵守规则所带来的后果。例如,每天回园时制定准时回园表,如果幼儿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后回园就是迟到了,要把自己的名字写到迟到表上,而准时的幼儿可以获得红花奖励。同时,可以在家长会上与家长讲解小学的迟到惩罚,及早共同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例如,在一天的生活和学习中,要求幼儿每一次活动前都要在教师的提醒下按时喝水、上厕所,如果没有去就要等到下一个活动结束后才能去做这些事情了。又如,学生小明在看图书的时候因为时常抢别人的图书而得不到小朋友的喜爱,小朋友都渐渐远离了小明。这些都是幼儿不遵守活动或生活规则导致的。在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时,教师要把细节要求和后果向幼儿交代清楚,而且要坚持执行,利用一些奖励及时表扬在某个活动中能遵守规则的幼儿,激励其他幼儿自觉地去学习、遵守和执行各种规则。鼓励家长与幼儿园同步,在家里给幼儿制定各种合理的规章制度,如吃饭、作息、游戏等,让孩子渐渐形成执行规则的意识和习惯。
三、培养幼儿的责任感
教师要让幼儿认识任务的含义,让幼儿意识到“老师或家长信任我,才会给我布置任务”,以此培养幼儿乐意接受任务的意识,并且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并掌握完成任务的本领。例如,让幼儿完成值日生的各项管理和劳动任务;餐前擦桌、放餐巾和碟子,餐后收拾桌子上的饭粒;打理植物区,包括浇水、松土和扫除卫生等;管理其他幼儿看图书和收拾图书柜等。这些都可以在有条件的组织下让幼儿学习按要求完成。在熟悉各项值日生的工作后,幼儿就能形成自觉完成值日生任务的本领。又如,每周利用一个小本子,让幼儿用绘画的方式(以图形、单一文字、数字等)记录下教师交代的作业,回家按照记录本上的图案一件件地完成本周的小任务和作业。教师在课室环境布置中要设计完成任务公布栏,在幼儿完成各项任务后进行针对性的奖励。这些行为习惯并不是教师和家长迫使幼儿完成的,而是幼儿在教师和家长的帮助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完成的,这样才会对幼儿起到促进和激励作用。
四、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
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家园配合。在生活中要给幼儿锻炼的机会,在园在家形成一致,让他们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形成做事不拖拉的好习惯,如起床时在一定的时间内独立快速地整理好被子、穿衣、穿鞋、刷牙、整理衣装等。上床前除了完成洗刷、拉小便的同时,还要独立进行睡前安静下来的事情(如倾听故事和聆听音乐)。家长可以让幼儿尝试自己洗澡,还可以让幼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帮助家人做一些简单的卫生工作,如洗鞋子、洗盆子、擦桌椅、吃饭前帮助拣菜、开饭前摆放筷子和碗等。教师还可以开展相关的活动,除了大家一起谈话与交流外,请家长配合把幼儿在家里的生活自理情况拍照记录下来,制作成画报让大家欣赏和学习,让幼儿拿着画报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劳动体验,分享劳动的经验和快乐。
五、培养幼儿大胆交往和合作分享的能力
学生在学校要有友好交往、善于沟通交流的能力,幼儿园更是孩子学习大胆交往、友好合作的重要阵地。交往合作首先要从说话开始,孩子要学会表达心中的想法,如借玩具时要学会使用完整的礼貌用语:“你能把这个玩具借给我玩一下吗?谢谢。”“可以,不过你要记得把我的玩具放在我的篮子里。”这些都是幼儿在与其他孩子交往时所用到的语句,教师要在日常中不断渗透,让幼儿练习各种交往时用到的语句。教师还可以开展“我做小记者”活动,指导幼儿设计主题活动,收集新闻报纸,进行新闻报道。还可以与家长设计主题问题,进行小记者采访,让幼儿通过自我报道或一问一答的锻炼,形成学习和合作的交往氛围。同时,还可以组织幼儿与邻班进行交往,设定一个时间让幼儿与邻班或弟弟妹妹班自由地进行交流、分享,这样可以避免幼儿形成霸道自私的心理和个性。幼儿园还可以定期组织大班幼儿外出参观医院、超市等场所,多开展角色合作游戏。总之,幼儿面对的是一个大集体,而不是独立的个体,培养幼儿交往合作的能力应从小事做起,让幼儿逐渐学会谦虚、对人有礼貌、不大声喧哗、不与小伙伴抢玩具等。这些看似小的事情,有利于创造友好合作的氛围,增强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在社区中,家长们也应该多让自己的孩子与不同年龄的孩子交往,多带孩子走出家门,广泛结交伙伴,让孩子成为一个乐于交往和善于交往的人。
9.幼儿园幼小衔接经验材料 篇九
为贯彻落实科学幼小衔接工作精神,全面深入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的科学衔接,帮助幼儿实现幼小平稳过渡,@实验幼儿园积极与小学携手并进,双向衔接,全力攻破幼小衔接难点,以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为切入点开展系列活动。
组织部署
保障衔接开展
为确保幼小衔接工作高效有序开展,幼儿园成立以园长为组长,骨干教师为成员的幼小衔接工作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到人,全面负责幼小衔接的领导协调及推进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
培训学习
保障衔接推进
“为善如筑台,成功由积累”。3-6岁是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为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实施科学的保育教育,帮助幼儿科学做好入学准备教育,@实验幼儿园定期开展“幼小衔接”培训学习活动。
培训中,传达上级会议精神,根据教育部《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要求,进行“幼小衔接”理论知识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学习,通过学习培训,老师们深入了解了幼儿入学所需的关键素质,进一步树立了科学衔接的理念,切实提高了理论水平保障衔接推进。
专题研讨
保障衔接质量
@实验幼儿园定期开展幼小衔接专题教研活动,保教主任、教研组长带领大家精准剖析现阶段幼小衔接中出现的小学化现状,并根据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从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四个方面进行细致的解读,为科学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提供了明确方向。
互动研讨中,老师们就幼小科学衔接及幼儿关键素质的发展,结合学习能力、生活习惯的培养进行深入交流。老师们谈做法、讲困惑,商讨解决办法,实现幼小衔接同心、同力。
丰富课程
保障衔接多元
做好幼小衔接,一是教师要有智慧,能追随儿童兴趣、大胆放手;二是幼儿要有智慧,多元材料激发幼儿主动探索与深度学习;三是要将教育融于生活、回归生活,实现在做中学、玩中学,丰富课程,保障衔接多元。
健康奠定基础
良好的运动习惯不仅能够促进儿童精神系统的发育,更有助于儿童精力充沛地应对小学的学习与生活。
@实验幼儿园重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各年龄段坚持组织一系列身心健康体育游戏课、篮球操等,并强调用科学的、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方式组织活动,教师做好从游戏的组织者过渡到引导者再过渡到观察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活动中逐渐放手,充分调动孩子的主体性,更好地去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身体素质,做好入学前的准备。
语言启迪智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幼儿语言的发展贯穿于各个领域。”可见,语言是幼儿一日活动中的重要部分,它应满足幼儿在听、说、读、书四个方面的发展需要。结合孩子爱玩的天性,@实验幼儿园将幼儿语言学习和游戏活动相结合,一起为幼儿创设听说读写的环境和游戏,开展故事比赛、实幼好声音、实幼小记者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幼儿语言发展。鼓励幼儿根据情节、图书画面对故事结果进行预测或续编、创编故事;通过绘画、手工、搭建、表演等方式再现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促进幼儿语言、情感、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让语言活动有超越语言活动本身的精神与情感滋养,使幼小衔接工作真正落地。
社会开拓视野
《指南》指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幼儿的社会准备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模仿、同化、强化、体验等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在社会准备研究中,@实验幼儿园结合一日生活,通过小小值日生、夸夸我的小伙伴、垃圾分类、自理能力大比拼等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培养了幼儿认真完成任务的技能和做事的习惯,扩展了幼儿的交往范围,提升了他们的交往技能。
科学引领发展
《指南》指出:“数学学习扎根于儿童的生活与经验,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实验幼儿园通过益智活动课题的引领,注重提供探索性、挑战性、合作类的区域材料,如:科学实验类、数学类(数字华容道)等,让幼儿在益智活动中通过自己的操作,巩固已有的经验,并主动学习、探索、发展新知识。教师利用区域活动中有关数、量、形、时空的有关知识和内容,对幼儿进行数学引导,引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同时,注重引导幼儿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发现和学习解决生活中和数学有关的问题。如:通过统计每天出勤人数、测量记录身高和体重的变化、自主管理进餐和睡眠时间等方式,帮助幼儿体验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乐趣。
艺术浸润童心
幼小衔接是幼儿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实验幼儿园针对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激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重点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引导幼儿用独特的笔触、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家园共育
保障衔接科学
@实验幼儿园组织召开“用心陪伴、用爱衔接”幼小衔接专题家长会。大班组的老师向家长们介绍班级工作的重点、幼儿发展情况、幼儿一日生活及学习情况,就大家最关注的幼小衔接等工作做了详细的说明和要求,并针对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及共性问题与家长进行较为深刻的互动与探讨。
家长会上,教师们从一个个案例中,剖析了幼儿园在幼小衔接方面的支持策略,分别从幼儿视角和家长视角给出科学指引,架构起大班幼儿学习品质和能力培养的框架,旨在共同为幼儿创设一个蕴含契机的环境,让幼儿在各方面获得连续的发展,帮助家长们进一步了解幼小衔接科学的教育方式以及衔接工作的重要性,为下一步家园共育打下坚实基础。
10.幼儿园幼小衔接教研简报 篇十
一、生活中的幼小衔接
一日生活,通过五记录促进幼儿自主生活。调整作息规律,按照大班作息时间准时来园,确保晨读时,间每位孩子都参与,帮助幼儿养成的作息习惯。指导幼儿做好个人生活管理,根据自己的需要喝水,根据天气增减衣服。学习整理个人物品,整理柜子、整理跳绳、书包、叠毛毯。同伴之间尝试相互学习扎头发。通过参与劳动,值日生工作,周五整理日,带动孩子去参与劳动。
二、运动中的幼小衔接
针对大班幼儿的运动需求,在跳绳的学习上借助幼儿体育大会的契机,通过跳绳记录的促进,不断提升跳绳能力,从开始的单跳,到连跳,确保每个孩子突破跳绳大关。增加了民间合作小游戏的探索,挖掘教师小时候经常组织的传统民间小游戏,简单易玩,趣味横生。同时充分利用幼儿园已有的运动器械,不断的体能循环实践,探索新的玩法,确保幼儿体能体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学习中的幼小衔接
在专注度的培养上,教师对于孩子的坐姿、握笔姿势都会特别强调。与孩子交流分享如何保护文具,在环境中创设《我与文具的约定》,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给予充分的时间去支持孩子坚持完成任务,比如值日生工作计划表。引导幼儿有计划性的做事。
基于孩子的阅读兴趣,开启了每周三读书漂流活动,孩子在周三带自己喜欢的书与同伴交换,在活动中也促进孩子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在饭后过渡环节孩子随时随地可以看书。培养幼儿的倾听表达能力、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鼓励幼儿使用符号做记录,如饮水记录、进餐记录、气温记录。同时幼儿在过渡环节为孩子创设环境可以书写自己的名字、学号、数字等。为即将步入小学的孩子们准备了晨读古诗册、图文结合的识字卡。认识了小学用到的各种各样的文具,每天背着小书包入园,让孩子们从心理上感受自己长大了,要学习很多知识,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
11.浅谈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篇十一
一、注意水平的衔接
我们知道,“注意”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前提,无论是成人还是幼儿,没有注意伴随的认知活动是不存在的。
幼儿阶段的注意主要是无意注意。这种注意主要靠环境中的新奇、有趣的事物引起。而小学生在上课时需要的是有意注意,即他们学习时,需要依靠自己意志的努力,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把注意指向教师。针对这一变化,教师应重视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幼儿的注意水平。如果幼儿注意的水平比较低,他上学后要进行有目的的学习是十分困难的。
怎样才能帮助幼儿做好注意方面的准备呢?我认为应该大力发展幼儿的无意注意,同时逐步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尽可能适合幼儿。到了大班,随着幼儿大脑额叶的成熟和神经纤维髓鞘化的完成以及自我控制能力的增强,教师要慢慢地减少教学活动的游戏成分,逐渐把幼儿的无意注意发展成为有意注意。这可以通過教师的要求、幼儿制定的规则、幼儿之间的竞赛、幼儿对学习活动的兴趣等来实现。
二、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的衔接
前面谈到大班要逐渐减少活动的游戏成分,也就是说,教师要适当增加集体活动的时间。除了组织集体游戏等活动以外,还要组织一些专门化的教学活动,以培养幼儿上课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使他们逐渐习惯于全班共同学习某一内容。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要真正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要让幼儿的思维动起来。
三、思维能力的衔接
学习活动说到底是一种思维活动,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我们为幼儿入学做准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思维能力的准备,即从幼儿初期主要通过感知、记忆进行学习转变为学习活动中不仅有感知、记忆过程,而且有归纳、概括、推理活动的参与。要做到这一点,大班教师就要仔细分析本班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从“拉动幼儿发展”的角度出发,精心策划教学活动,真正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
四、知识点的衔接
长期以来,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在大班教不教幼儿一些小学知识。一方面,家长有强烈的要求,有些家长认为教师教得越多越好;另一方面,幼儿园不要教小学的知识,理由是:教育纲要中没有让教师教小学的知识,幼儿如果在幼儿园学习小学的知识,入小学后由于掌握了所学内容,上课时会不专心,况且幼儿园教师不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教错了,小学教师还得纠正。
我认为,家长的要求和幼儿园的理由各有道理,问题是教师怎么协调好关系,并且依据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愿望,把握好分寸,趋利避害,帮助幼儿开一个好头。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幼儿上学后如果事先掌握一些零星的知识,教师讲课的内容就更容易引起幼儿的认识共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但是特别说明的是,在这里强调的知识点的衔接,并不是要求幼儿园教大班幼儿学习多少小学的知识,使他们占有知识方面的优势,在起跑线比别人先起跑,而是希望通过给幼儿一些零星的知识点,引起幼儿更大的学习兴趣。产生更强烈的上学愿望,在他们上学时能与老师产生更好的“认识共鸣”,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12.幼儿教师幼小衔接策略研究 篇十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教育不仅是小学教育的奠基阶段, 也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 幼儿教育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有其自身的意义与价值。它与小学阶段是不同的, 其过渡要建立在整个幼儿阶段的正确发展基础之上。
幼小衔接不应是简单地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增加一个过渡环节;幼小衔接不是谁靠谁, 而是都要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日本就把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置身于终身教育的背景下考虑, 而不是狭义地看成是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问题。因此日本文部省明确指出:幼小衔接不是要幼儿园培养与小学特定学科内容直接连接的东西, 而是培养儿童上小学后成为其生活、学习基础的东西。幼小衔接的关键是要遵循教育的规律, 幼儿教育要按幼儿年龄特点进行, 小学教育要按小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幼小衔接的核心是要找到“奠基阶段”的内容, 而不是简单地在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增加一个环节。让幼儿延长课时, 像小学生一样长时间保持坐姿, 这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让幼儿盲目超前学习小学课本内容, 也不是奠基阶段的核心内容。如果幼小衔接工作是使幼儿园越来越小学化或者是使小学教育幼儿园化, 都是不科学的, 是不利于儿童的终身发展的。
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于1990----1994年合作进行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 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指出幼小衔接的过渡期在儿童入学前半年和入学后最初半年。在这期间, 幼儿园、小学及家庭应以“在过渡中促发展, 在发展中求适应”为指导思想, 围绕“学习适应能力 (语言、数学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 (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 任务意识和执行任务的能力, 学习、生活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人际交往的能力) ”这一核心, 为儿童做一般的和特殊的两个方面连续的准备, 以帮助儿童实现两个不同教育阶段的顺利过渡。这里指出的衔接是全面的, 不仅有知识、技能, 还有情感、态度、能力方面;不仅有语言、数学能力, 还有规则意识、任务意识、社会交往等社会能力。所以, 全面地看待幼小衔接工作, 既要考虑到微观方面, 也要考虑到宏观方面;既要考虑到认知内容的衔接, 更要考虑到身体、情感、态度、社会等内容的衔接。儿童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 又是连续性的, 一个孩子决不是在跨入小学的那一天, 突然失去幼儿的特点。发展的连续性规律决定了在衔接时间, 幼儿园和小学两阶段的特点同时并存, 且相互交叉。幼儿阶段的特点逐渐减弱, 小学阶段的特点逐渐增强。为适应儿童在此时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 促进其健康成长, 幼儿园和小学都要是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 即不能一味地要求儿童适应小学生活, 而要强调让教育适应儿童的发展。
一、尊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点
目前, 幼儿园小学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的一个重要根源便是过分强调微观的幼小衔接。有的小学在招收新生时就进行摸底测验, 内容包括识字、计算等, 并以此为依据决定是否接受新生入学或给新生编班。一些家长迫于压力, 就要求幼儿园对孩子进行汉语拼音、识字、计算以及英语等教学。而幼儿园为了争得生源, 也就盲目顺应家长的要求, 在幼儿园过早地进行超容量的拼音、识字、计算等的教学。这样剥夺了幼儿大量的自由活动时间和游戏时间。为了和小学衔接, 一些幼儿园经常训练大班的孩子像小学生一样长时间地坐在位子上不许动。幼儿园小学化教育危害非常大。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 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 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 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 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 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二、强化儿童发展的内在联系
不少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如在幼儿园大班, 课桌的摆放形式有所改变, 课节时间延长, 游戏时间、活动数量减少, 或是组织幼儿到小学参观一下或请小学生回园介绍一下小学生活。而儿童的适应能力、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等内在因素往往被忽略了。我们不应仅仅是停留在有没有学过某种知识, 或是已经学了多少有关知识, 而是应该找到知识联系的内在衔接点。例如: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教育中, 通过幼儿对实际物体的观察、操作而感知“把两堆物体合并到一起, 说出总数是多少”就是把两堆物体加起来;“从一堆物体里去掉一部分, 说出还剩下多少”就是从总体里减去一部分。有了幼儿园里的对实际物体的充分的操作、体验, 逐步实现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真正理解了数的含义, 才能有利于小学数学加减的学习。
三、突出儿童生理成长的价值
儿童生理成长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指突出智能和心理方面的衔接, 如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独立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 而忽视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教育。如幼儿在家乱吃零食、挑食, 造成一些孩子营养不均衡或营养不良。有的孩子在家长时间看电视, 在幼儿园不注重体育锻炼;有的孩子肥胖, 有的孩子瘦弱。现在的小学生近视率和蛀牙率都越来越高, 这和幼儿阶段的教育是有很大关系的。另一方面是指随着儿童的生理的成长对他的精神的成长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这一点为许多人所忽视。如儿童的注意力、控制力的发展是受大脑成长的影响的。随着大脑的成熟, 儿童的注意力、控制力水平都将有所提高。但是大脑的成长要有适宜的环境, 既要有充分的物质营养, 也要有恰当的精神营养。如果在幼儿园减少幼儿的游戏时间而延长集体教学时间。不仅不利于幼儿的大脑的发展, 也不利于培养幼儿注意力和控制力, 反而使孩子的注意力涣散和行为控制能力差。
要真正解决幼儿园与小学衔接问题, 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当前, 我们应对处于衔接年龄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作进一步地探索。经过长期的科学验证, 研究制定多种既有利于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又能提高教育质量的教育方案, 寻求符合我国国情的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工作的途径。
四、进行系列幼小衔接活动, 提高对幼小衔接的认识
(一) 组织教师方面的会议和学习活动
首先组织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座谈会。让小学教师对幼儿园教师培养的孩子做出分析、评价, 给予一些有效的改进措施, 以使大班的“幼小衔接”工作受到更多的启示。给小学老师提出一些方法, 使小学也能向幼儿园靠拢。然后组织有关老师进行学习, 提高老师的思想意识。如:看录像《小学生守则》, 观看小学老师上课、邀请小学老师来园现场指导等, 了解小学对学生的要求及小学的一些情况。老师还要更新观念, 经常阅读“幼小衔接”的有关文章。
(二) 组织家长方面座谈、咨询活动
根据家长的需要开展有关幼儿小衔接的系列讲座或咨询活动。如:请小学优秀教师给家长做“怎样给学龄前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准备”的讲座。分班请一些小学的老师与家长开座谈会和咨询活动。及将“幼小衔接”的有关计划发给家长, 使家长更进一步明确:该如何配合幼儿园教育好孩子, 使他们能顺利过渡到小学进行学习。大班还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家长小组的教学开放日活动, 与家长共同探讨孩子在生活、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及时研究家长反馈的意见, 改进工作。还组织全体大班家长进行有关“幼小衔接”的答辩会及知识竞赛活动。
五、采取有效措施使幼小两阶段更好地衔接
(一) 时间上的互相靠拢
在幼儿园大班, 按规定集体活动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 注重动静交替, 注重游戏, 注重幼儿活动与参与。而小学上课时间规定是四十分钟, 与幼儿园相比较静多动少, 并且要求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因此,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 一下子要坐四十分钟, 对很多一年级小学生来讲, 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许多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在这时变成美丽的泡影, 心理开始失望。为了使这种情况得到缓解, 幼儿园在集体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做了适当延长, 大班下学期集体活动时间安排在三十分钟左右, 让小朋友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有充分的准备, 这种时间上的靠拢非常有效。
(二) 学习习惯和常规要求上互相衔接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坐姿、写姿、握笔姿势是学校多年来一直强调的事情, 如果这些基本姿势不正确, 在高年级纠正往往收效甚微。因此, 在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这样的起始阶段建立起上述几个良好习惯尤为重要。在大班后期可以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指导, 学写一些简单的数字, 不要求快, 只要求规范。还可以组织大班年级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的比赛, 组织幼儿观看有关录象, 这些活动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还要在常规上有要求。如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时间里逐渐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 尽量在活动后喝水、上洗手间。集体活动时能专心听讲, 积极发言, 老师加强对孩子进行注意力和思维敏捷性的训练。日常生中, 老师尽少使用在小、中班时对幼儿常用物质奖励法, 注重激励幼儿发自内心的对事物的专注和兴趣, 培养幼儿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使他们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三) 生活能力上的重点培养
幼儿园大班应加强生活能力的培养。如:整理书包, 管理自己的物品, 准时上幼儿园, 按时入睡, 在自由活动时会结伴玩耍, 听指令完成任务或听老师口头通知带指定物品等, 使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 东拉西扯的现象, 逐渐学会管理自己, 能够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
(四) 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从语言环境上来讲, 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一方面要求教师注意语言的规范, 既优美、又丰富多彩, 另一方面要求教师鼓励幼儿多作普通话交流, 还要提倡家庭里多用普通话交谈。
(五) 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活动的主要形式包括自由阅读和老师指导下的阅读活动两种。这两种活动, 使小朋友既有自由选择阅读内容的机会, 又能得到老师的引导, 在有目的、有计划的阅读中, 使阅读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这些能力又直接地促进学习能力的发展。通常, 班里有这样的情形, 识字的小朋友喜欢读书, 读书又能学到更多的字。人与书产生互动, 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在互动中增长。拥有这样的基础进入小学, 给小学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如开学上课时, 能听老师的要求正确理解拿、取书, 能看通知, 喜欢识字活动, 能顺利地阅读报纸, 能正确理解题意。其识字兴趣、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明显比不识字的小朋友要强, 学习的起点较高。
在幼儿园从来不专门设计活动教识字, 幼儿识字活动都安排在分区活动里, 幼儿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大环境和可操作的材料, 按自己的兴趣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加以选择。而“利用环境、自然习得”则是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同样, 我们把这条经验也可以介绍给家长。
13.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方案 篇十三
为落实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减负规定的要求,切实减轻小学低年级学生课业负担,帮助小学低年级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尽快适应小学生活,根据《宁波市教育局关于规范教学行为切实做好小学零起点教学工作的通知》(甬教基〔20xx〕229号)文件精神和《北仑区教育局关于“规范教学行为切实做好小学零起点教学工作”的通知》(仑教〔20xx〕73号),制订本校零起点教学和幼小衔接工作的实施方案。
二、工作思路
小学低年级是从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转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从游戏为主的学习转向规范的课堂学习的过渡阶段。因此,根据国家课程设置的标准和浙江省教育厅下发的《小学低年级语文和数学教学要求的调整意见》(浙教办教研〔20xx〕21号)的要求,从20xx学年起,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行为,切实做好小学起始年级零起点教学。具体为:执行“零起点”教学,严肃课程计划,完善“综合活动”方案,注重对一年级新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科学习方法的习得,让学生学会学习。通过开展新生及家长亲子培训活动、新生的全覆盖的家访、一二年级任课教师的专题培训、常规教学研究课、入学准备综合展示活动等环节,加强一年级新生的行为规范养成,指导学生迅速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三、具体措施
(一)加强学习培训,提高思想认识
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相关文件精神,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让老师充分认识到“实施零起点教学”的重要意义,积极营造氛围,形成共识;同时根据学校实际,组织一、二年级教师开展专题培训,尤其是对一年级准备期教学要求进行解读学习,剖析《浙江省小学低年级语文和数学教学要求的调整意见》等文件,并根据学习培训作出反馈、分析、研究,制订相关的实施措施。
(二)严格相关计划,依法规范办学
严格招生制度,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坚持免试入学,并通过家长会、入学演习等形式做好幼小衔接,切实做好儿童入学后的过渡和适应教育。严格课程计划,把规范落实国家课程计划作为规范办学行为的重中之重,不随意提前教学进度、不随意增加教学内容、不随意拔高教学要求,让学生喜欢学习,增进情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严格教学规范。一年级新生入学后必须坚持零起点教学,各门课程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规定目标进行教学,不得自行增加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要求、加快教学进度。
(三)强化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效益
1、强化校本教研活动。
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团队,抓好小学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师培训。根据浙江省教育厅下发的《小学低年级语文和数学教学要求的调整意见》(浙教办教研〔20xx〕21号)要求,认真细致地组织好有关专题培训。加强教师的学习和研讨,要求教学活动方案的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他们的生活经验,设计出丰富多样、有趣、有意义的活动内容,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有兴致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2、强化日常教学活动。
要求一二年级任课教师全员参与课程实施,集体备课,认真上课,做到专课专用。
备课要求:要凸现学生年龄特征以及教学要求,不随意拔高,在备课中要顾及学生的情绪、兴趣、层次,注重活动的合理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以活动、游戏、情景创设等形式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另外,备课不仅仅是备课本,还要备常规教学,备姿势指导,备习惯养成。因为,好习惯才能成就好知识。
上课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应合理把握授课时间与学生活动时间的比例,应给予学生充分活动时间,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知道并逐步掌握基本的习惯要求和行为准则,使学生在行为、情感、兴趣等方面有所收获。切忌急于求成,简单灌输。每节课应留出10~15分钟练习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作业。课堂作业要及时批改和反馈、订正,提倡当堂面批和个别辅导。重视养成学生独立思考、书写工整、及时订正等良好作业习惯。
3、强化团队合作。
开展一、二年级课堂教学研究课、示范课教学活动,通过引领、模仿、实践等环节提升教学实效,并以参与式研讨为主要形式集中和分学科组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在体验互动中切实提高教师实施“零起点”教学的能力。同时利用校园“QQ工作群”、教师博客、备课组教研活动等平台,强化各科教师的沟通与交流,研究教学中的经验与困惑,及时调整教学设计。
(四)严格作业制度,减轻学生负担
要从激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养成出发,科学合理地设计练习,形式多样,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和趣味性,不搞机械性的重复训练。要保证多数学生能在课内完成书面作业,其余学生也能在校内完成。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及教辅资料征订,控制学生作业总量,不准超量布置课内外作业,确保学生有自主学习时间、空间。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
(五)实行动态监管,提高执行效益
深化“一日巡课”制度,突出行政值周、值周教师的巡视、督察、指导,规范学生的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音体美等课程的严格执行,深化教学五认真调研,及时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作业布置等情况,并及时反馈跟进,优化课堂教学的执行效益。
(六)夯实课外活动,营造快乐氛围
丰富校园活动。以大课间为主平台,以音乐、美术、体育课为主阵地,结合学校书香工程经典诵读、名著导读课程的开展,充分发挥体育、艺术、科技2+1+1和社团的作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快乐参与,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
(七)优化评价方式,引领学生发展
把评价纳入学校的学位晋级制度,并根据课程的目标内容,合理设计评价目标、内容与方式,对学生学业水平采用等第制和评语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学业成绩、学习表现、学习动力等评价结果采用“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等四级评价,并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知识理解、学习能力等方面选择若干要素进行评语描述。采用“课堂即时评价、亲子合作评价、学校综合评价”等方式,通过口头激励性表扬、“五角星”“小红旗”等物品评价、观察评价、星级评价、学习之星等多元评价,鼓励学生,并适宜指出学生做得不理想的地方,提出希望,优化学生的行为表现、学习兴趣和情感沟通,让学生快乐进步。不组织任何形式的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科“统测”。
(八)开展亲子培训,营造良好氛围
【浅谈幼儿园如何加强幼小衔接论文】推荐阅读:
浅谈幼儿园美术教育论文09-08
浅谈幼儿园文明礼仪教育的培养,,,论文10-25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浅谈农村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07-06
浅谈幼儿的美术教育论文09-28
如何写幼儿教育论文11-18
浅谈幼儿情绪的有效处理教育教学论文09-11
浅谈民间体育游戏在幼儿园户外活动中的实践和利用论文06-18
加强幼儿园管理促进07-19
加强幼儿园安全教育工作浅论07-30
浅谈幼儿游戏在幼儿园教学中的作用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