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

2024-07-29

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共13篇)

1.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 篇一

浅谈综合素质评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体现

平泉县双桥小学

刘艳丽

教学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评价,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因此如何科学和全面地评价学生的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单凭一张试卷评价学生,只能测得学生的某一方面能力或外显行为,容易忽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不利于激励学生的后继学习。因此,有必要探索一种既有一定的可行性,便于教师操作,又能发挥评价应有的功能,体现培养素质型人才的评价方法。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小学英语教学评价的粗浅认识。

一、.在课堂教学评价中体现评价的形成性。

小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是一个实践与认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努力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欲望和行动,把考核、反馈、激励统一起来。于是我在课前准备许多小粘贴,对上课积极举手发言、知识掌握得好、学习有进步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把小粘贴贴在他们的面部,让学生下课积攒起来。每隔一周统计一下数量,这样,在学生中形成相互竞争、你追我赶的氛围。实施这样的考核,有利于学生在毫无心理压力的状态下自觉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特别能激发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和自觉实践的情感。

二、在游戏比赛评价中体现评价的平等性。

在英语教学中加入适当的游戏比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符合“乐学”原则。学生在游戏中考核,容易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样,学生消除了压抑感,他们的大脑皮层就处于兴奋状态,心理过程的各种活动也处于积极状态的水平上,如思维变得活跃了,竞争意识增强了,参与游戏比赛的意识也大大增强了,这有利于他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掌握语言。我们在学生有意无意、毫无心理压力的情况下进行考核,有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有利于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在平时作业评价中体现评价的激励性。

学生的作业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是巩固知识,并使之转化成语言技能的有力措施。因此,对平时作业的考核评定能比较系统地反映学生课堂以外的学习情况。作业有口头和笔头两种,口头作业可多于笔头作业,为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独立完成作业,每星期进行一次作业评比,并将评比结果公布上墙。口头作业三次得星的奖给一张粘贴。随着网络的发展,现在给学生在网上布置一些作业(一起作业)上面有好多的奖励机制,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奖励学习豆和“金币”,通过实践,我发现在平时作业中考核评定能使学生全员参与,相互激励,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在英语活动课评价中体现评价的发展性。

英语活动课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得知识,巩固运用知识,提高水平,它能给全体学生提供一个运用英语的广阔而又全新的天地。学生的情绪可以完全放松,特长可以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尽可以在基本没有压力的氛围中随意、轻松、自如地运用所学的英语语言材料进行交际活动。这既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是促进学生英语素质全面提高的有力机制。我们设计的活动的项目有小品表演、板报设计、演唱会等,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与爱好选择其中之一。英语活动课的全过程由学生设计、学生组织、学生管理、学生总结评价,我则在旁边起一个指导、监督作用。例如:在小品表演中,我先请组织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做组长,自编自导自演,自己制作道具,排出一些小品,如同学过生日、探病、龟兔赛跑等等。在办英语小报时,请图画、书法好的学生任组长,由组长统一协调,收集材料、排版、抄写、美工,责任到人。这样分工明确,充分发挥了各人的特长,有利于程度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每节活动课结束之前,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自测。然后,大家一起对每个项目进行共同评价,最后教师再给出指导性的评价建议,评定结果用星级表示。在英语活动课中进行考核评定能激发每个学生的参与欲望,使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英语的运用能力。

通过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英语评价,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上学生互评意见交流活跃、布景改变了原先课堂上的沉闷气氛,激活了整个课堂教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在与别人交流的过程中拓宽了自己的思路,触发了灵感,培养了创新的思维。让学生参与课堂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评价意见的及时反馈,因势利导,有效的把课上不懂得问题逐一解决,提高了教学效率。

2.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 篇二

关键词:数学教学,素质教育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出素质教育的真正意义, 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真正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 创设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

自从夸美纽斯创造班级授课制以来,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一直成为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 其表现形式就是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它的弊端在于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实,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 而且也是一个情感的交流过程。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由于小学生有活泼好动、充满好奇的特点, 因此要善于抓住积极因素, 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探索, 使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充满喜悦, 学习的需要得以实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应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权力, 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合作:从形式走向实质

合作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 是否采用要根据学习内容而定, 关键是要看实施的效果。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 必须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对哪些问题应该由学生独立解决、哪些问题应该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 做到了然于胸。例如: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 教师呈现问题情境:母亲节到了, 商店康乃馨3支12元, 菊花4支20元, 百合花5支40元, 老师想买一束50元左右的花, 请你设计一种方案。

在这之后, 教师立即让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按自己的喜好组成小组, 开始合作学习。有的是一个优秀生在发言, 其他学生当听众;有的是你一言我一语, 却没有围绕主题;有的对问题还不清楚, 无从做起……)

然后各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并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其他同学的发言被代表取代了。

在学生没有充分独立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 由于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 更谈不上有自己的独立方案, 很容易造成组内优生一言堂其他学生人云亦云, 没有围绕主题, 使讨论流于形式, 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这样的合作只能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 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同时, 各组的成员在组成上也差异过大, 自然对各自承担的探究任务、合作目标在完成质量上有好有坏, 影响集体对文本的整体学习效果。

三、加强非智力因素的挖掘,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在学习上, 不少学生除了本身的智力因素以外, 另一个主要障碍就是非智力因素上的, 诸如学得不好不感兴趣, 遇到难题, 不能迎难而上, 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 结果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在教学中应重视对非智力因素的挖掘,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在教学活动中, 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 不失时机给矛鼓励和表扬。一般地讲, 恰当地表扬鼓励能强化自我效能感。这不仅对表扬和鼓励的人如此, 对其他的人也有相同的作用。随着自我效能感的增强, 学生的自我表现愿望得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愈加浓厚。

四、创设操作性情境, 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 在小学教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 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 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 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又能提高操作能力, 培养创造精神。

例如, 在讲“轴对称图形”内容时, 教师提前让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几种三角形的纸片。让学生试做每个图形的对折, 使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 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 篇三

关键词:英语教学;素质教育;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50-01

英语教学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我们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做为基础教育学科的小学英语和其他学科一样,肩负着提高全民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的任务。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深化课堂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然而,要实现深化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做到细化教学目标的制定,深化课堂教学的设计,深化教学方法的组合等,通过深化课堂教学模式,以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在教学目标中体现素质教育

教学目标是构建素质教育的重点,它要求教师必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大纲,要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目标教学落到实处。可以说,目标教学就是将所有教学内容分解成具体的目标,首先做到完成每课的小目标,然后完成好单元的部分目标,从而达到完成总目标。教师在上新课前,首先要弄清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用书上提示的教学步骤,再分析学生达到这个目标的难点是什么。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反复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每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把教学目标及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心里有数,从而达到了教有目标,学有目标,指导检查也有目标,使之在课堂上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顺利完成制定的教学目标。

二、深化课堂教学模式

作为承担基础教育的小学英语教师应明白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的几个结合:即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学习相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技术相结合。课堂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知识,变“学会”为“会学”。要做到这点必须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脑、动口、动手上下功夫,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以学生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育人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在深化课堂教学设计中,可采用“启发式”“学导式”等教学法。首先,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做到深入浅出,画龙点睛,一语道破,起到指导作用,以达到“导”在学习中的作用。其次,在课前预习时要划出难点,带着问题听课,或学生在自学中遇到了困难,迫切需要教师解难答疑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把握好关键时刻,恰到好处,这时学生的思想集中,全神贯注,认真听讲,可收到最好的效果。当然,除备好课外,教师还应精心设计,分析哪些材料让学生自学;哪些材料由教师精讲;哪些材料用讲练结合形式进行;考虑精讲火候;研究怎样才能讲深讲透,讲得条理分明,深入浅出,使讲解富于启发性。同时要避免教师唱独角戏,而应把教学的重点从“教”转移到“学”上,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对所学学科本身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信心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尤其在培养学生自己找规律,自己做总结,通过独立思考、开发智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

三、教学方法的更新

随着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英语教学方法也要有所改变,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教学方法的组合。课堂上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学生就往往采用相应的学习方法,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努力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围绕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进行教学。可采用“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来作为确定学习状态的特征变量,从而为促进学习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服务。由于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根据知识技能、顺序、结构和学生的初始能力的特点做出安排的,所以可以直接拿来使用,在此基础上,按照知识技能的相对完整性,可将教学知识技能发展序列分成几个教学环节。一般来说,除了第一节课以外,每一课教师所要进行教学的内容不外乎三个部分:复习已教过的语言材料;教学新的语言项目如词汇、语音、语法和句型等;进行各种形式的听、说、读、写训练活动。教师要在教学中自始至终观察全班学生的反应,要随时根据情况变换自己的角色,保证所教的内容大家都能接受,达到完成课堂的整体教学任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仅要随着各个步骤的变换而改变,更重要的要根据学生接受程度和实际教学的需要来深化教学方法的组合。因此在掌握教法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因材施教,在师生间形成一个感情融洽、相互尊重、配合默契的氛围,才能顺利进行教学活动,从而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构建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在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践者,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教育是关键。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望发达不竭的动力。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新形势下,作为老师光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不够的,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要向教学科研要质量、要效益,这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对老师的迫切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用好教材,把素质教育渗透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文化、心理、技能、身体等各种素质,让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主动地发展。

4.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 篇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基础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刮起向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转轨的东风。在课堂上如何更好地 体现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问题,已引起从事教学第一线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下面就以高中地理“气温的水平分布”一课为例,略谈己 见。

一、突出重点、化难为易、面向全体是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基本要求。

“气温的水平分布”一节中,重点内容是气温的水平分布规 律,难点是教会学生学会分析等温线图。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 中,结合地理学科时空观念较强的特点,紧扣课文中“1月和7 月世界等温线的分布图”,引导学生从图例――等温线的基本概 念――分析特殊等温线――归纳等温线分布规律――推出气温的 水平分布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可采用“提出问题――学生读图、读文、分析、推理、找出答案――教师检查、评价――提出分析 问题的方法和注意的问题”的方法。即根据本节教材的知识结 构,提出问题:

(1)从图上等温线数值,找出气温的纬度分布规律和世界最热、最冷的.地方。

(2)从图上等温线的弯曲情况,分析海陆热力差异对气温分布的影响。

先由学生读图、读文、回答,再由教师检查、分析评价,提 出解决等温线的弯曲状况。可通过分析0°C、10°C等特殊等温线 经过大陆和海洋的变化情况,得出下面结论。

7月{大陆上向北凸出

1月{大陆上向南凸出 {海洋上向南凸出 {海洋上向北凸出

这样,既抓住了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把抽象问题具 体化,深入浅出,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都处于活动之中,教师只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教师导在学生的疑难处, 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育人的因素,体现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全面发 展。

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人才观是把青年一代培养成适合社会需要的、多 层次、全方位的人才观,要求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的主渠道,因此,在课堂中,教师 应尽量挖掘教材中育人的因子。

在“气温的水平分布”一节课中,学生通过准确掌握气温水平分布的四大规律,培养他们新生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的 辨证思维。分析等温线不完全与纬线平行,可培养学生用全面观点分析问题的哲学思想,即气温的变化除受太阳辐射影响外,还 受地面状况、大气坏流等的影响。这样,可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中。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采用录像、投影等电教手段,将电教设 备调节到最佳状态,图象的亮度、清晰度、色彩对比度、大小等指标均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并且符合卫生的要求,加强美 感。如在讲本节新课,可首先放一段“关于地球上大气热量的来 源”录像,导入新课,说明影响气温度化的主要因素,而且投影放出气温水平分布图,根据知识内部结构,清楚地显示讲授提 纲,具有传统教学粉笔加黑板无法体现的美感,给学生以一种美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

素质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内容除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外,还包括 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培养学生的受挫能力,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人生的困难和挫 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5.如何将爱岗敬业体现在教学中 篇五

爱岗敬业,严谨治学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只有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教师,才能潜心钻研业务,乐于从教,勤奋工作,不断创新,取得成绩。

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在本职岗位上树立起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热爱本职、忠于职守,尽心尽力、尽职尽责,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探索新世纪、新时代的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掌握过硬的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因此,在常规教学中,要把握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切忌“填鸭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真正做到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效益,不断促进教学工作登上新的台阶

敬业负责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于一个教师而言,从我们走上讲台的第一天起,就要尊重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就要潜心研究业务,不浮躁,耐受得住寂寞。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正确的认识、有积极的态度,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充满敬重的情感,才能维护它和成就它,才能引起喜悦和快乐等肯定性的体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出积极的贡献。

读书,拥有专业资本。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若不读书,若没有在书海中的精神生活,那么提高他的教育技能都失去意义了。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不读书直接影响到下一代。为师者如果不能从书海中汲取一桶水,怎么能让学生获取一杯水呢?教师是知识的重要传播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的,应该不断的以新知识充实自己,成为爱学习的典范。教师如果不读书,便会缺乏开展教育工作的资本,失去教书育人的资格。

教师的敬业负责精神还体现为关爱学生。对于教师而言,只有发自内心的教育真情和教育激情,才能生发出真真正正的欣赏,有了爱,才有真正的赏识教育。所以,我认为爱学生是一位教师倾情于学生,倾情于教育必要条件。只要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无论面对的是多么繁重的工作,我们都会无怨无悔地付出。但是不是有了爱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呢?当然不是,有爱,还要有爱的智慧。教师是道德的引路人,是品行的示范者,对于教师职业来说,“授业”重要,但“传道”更为重要。为学与做人相比,做人是基础,其达成也难于为学许多倍。所以,教师的最大职责是教导学生如何做人。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不歧视后进学生,用自己的细心,耐心,爱心去教育班里的每一名学生,教育、帮助、促进他们共同成长,让他们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6.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 篇六

扬中市新坝中学 何美娟

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倡导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开展探究性学习。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引下,课堂教学并不是形式上的学生参与和交流,而是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精心的组织和设计,有意识地引起、维持以及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行为,并期望达到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的目的,最终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位。如何才能把生本教育理念充分运用到美术课堂教学中去,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些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当今的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但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没有得到完美发展,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利用视觉、听觉情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听、看、想进入情境。通过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让学生沉浸在美的享受中,不仅调动了学生感官的参与,更增添了情境性。“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熏陶。例如,在《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一课中,我首先放映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妙无穷。利用声音、图片、文字完美的组合带来的一种艺术语言之美。让学生充分体会音乐、文学、美术所带来的韵律之美。

(二)利用环境情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人影响了环境,同样环境也会影响人,环境是学生成长,良好发展的前提,是学生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的前提,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和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为学生创设了优美且极富感染力的艺术环境。如在《中国民间美术》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有一种学习的欲望,我在美术教室周围布置了中国的年画、剪纸等一些民间艺术,让周围充满了热烈的年味氛围,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便更好的进入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二、以生为本,实现角色转换。

生本教学理念,提倡学生充分自主学习,自主参与,自主掌握方法,自主探究

疑难;让学生在学习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探讨、相互学习。

(一)学生先说话,教师后评价

中学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高人们文化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然而,我们现在的很多欣赏课,老师就是一幅接一幅的从作品的来历讲到作者的奇闻趣事,最后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学生却神色漠然。于是许多老师感叹:欣赏课难上啊!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怎能用教学参考用书上的简略文字代替学生们个性化的体会呢?美术《课标》也建议:“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情和认识。”其实我们的欣赏课完全可以让学生先说,老师后说。

教学设计:《欣赏·评述》教师出示欣赏作品。

师:请同学们自由欣赏,可互相聊一聊你对这些作品的感受和想法。学生自由读画5—8分钟。

师:同学们聊的很热烈,很开心,下面我们一起来说一说这些作品。课件出示话题:(1)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内容?(2)作品给你什么感受?(3)你喜欢或不喜欢哪几幅作品,为什么?

生:(摘录学生答案)

1.我喜欢《扎辫子的少妇》这件作品,画家通过色彩的柔和对比来表现女性的清纯美感。

2.我还是喜欢马蒂斯的作品,他是野兽主义画家,注重表现人物内在的情感。3.我不喜欢《自由引导人民》这幅作品,画中的自由女神袒胸露乳。我喜欢《自由引导人民》这幅作品,因为它是历史的真实反映。„„

师:同学们谈的太精彩了,我还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感受、有的说见解、有的提问题、有的做补充。他们宛若一群艺术评论家。这不正是欣赏课要达到的目的吗?这种方法胜于在学生毫无感受之前就输入某种概念,防止造成先入为主的不良后果,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也得到了转变,变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

(二)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助教”

如今社会,可谓日新月异。我们这些在上个世纪接受教育的教师,如今要用

自己的“一桶水”来装满学生的“一碗水”是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不对学生“味口”,跟不上学生的步伐了。我国教育先祖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些知识,有些学生确实已经掌握,甚至比我们的想法更新颖、更独到、更优秀,不妨就让学生来当“小老师”,老师当“助教”。

教学设计:《综合·探索》。在学生充分欣赏、交流校服设计图片后,学生们制作出了各式各样的校服。

师:你们的校服设计稿样让老师大开眼界,老师都不知道你们是怎样设计出这些漂亮的校服呢?

生:(摘录学生答案)

1.请同学们看一看我设计的校服稿样„„ 2.我先说一下我的设计思路„„ 3.我可以用彩纸拼出我的校服„„

“小老师”边示范边讲解,老师当学生和同学们一起跟“小老师”学做,顺便帮“小老师”做一些准备材料、展示校服作品、提醒补充之类的助教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小老师们”总是争先恐后的把自己的方法教给大家,而且多有经典之作和出乎意料的惊喜。实践经验证明,这样做能充分发展学生的各种才能,让学生体验成功感;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三)学生当“评委”,老师当“嘉宾”

在以往的作业展评和课堂小结中,我们多采用展评优秀作业,这样的作业展评和课堂小结有诸多弊端:1.它只对极少部分学生进行了片面评价,大多数学生不能获得发展性评价;2.评价方法单一,权威性过强;3.评价易脱离学生实际;4.强化了评价方式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打击了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美术《课标》中这样阐述:“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唯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我们在作业展评和课堂小结环节中,可以采用全班集体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方式。人人当“评委”,评自己的长短,评别人的优劣;自己给别人提建议,别人帮自己出主意。老师则可坐听“百家争鸣”,当“嘉宾”,在适当时候给学生进行点拨和引导。

教学设计:《设计·应用》学生各自设计的作品,进行课堂小结和作品展评。

师:同学们通过设计完成一件作品,有什么感受?

生:(摘录学生答案)

1.通过自己设计一件作品,使自己充满了信心。

2.我的壁报主题明确,考虑了栏目与栏目之间的关系„„ 3.他应该用蓝色、绿色、黑色来做才好看。

从以上教学设计可以看出学生们的小结是何等的生动、丰富、自然、真实,达到了以下教学效果:这样的评价方式切合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全体学生参与评价,评价了全体学生;评价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强化了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弱化了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7.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 篇七

一、实现教材内容的自由灵活, 拓展学生思维, 诱发学生学习动因, 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材是教学之本, 是教学的依托与凭借。教材中经典的名家名篇对弘扬民族传统、体现高雅文化品位、熏陶塑造完美人格具有很大功效, 要高度重视, 不可偏离。但是,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材内容更应适应时代, 贴近生活, 拓展视野, 讲求实用, 更多的应是反映现代生活气息、体现应用性的文质兼美、增知益智的文选。所以, 利用教师的优势, 补充教材之外的知识, 补充一些新鲜的文章, 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 当前很多地方每学年都要进行几次统考, 并以此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统考的名次排列同教师的评职评优、绩效工资挂钩。考试的内容以课本为主, 以教参用书为主。因此, 大部分教师不得不跟着教参走, 按照教参的要求来授课, 并以教参的答案作为标准。于是, 教师的独特见解不见了, 学生的个性泯灭了, 千百个教师上课居然是同样的面孔。

我与本校一些教师曾做过大胆的尝试, 对于教材中一般化的文章或自己不擅长的文章略讲或不讲, 而对自己比较熟悉的文章即兴发挥, 并补充一些自己有研究的课外文章, 教师上课声情并茂,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讲到“黄鹂”时, 教师从“两个黄鹂鸣翠柳”“几处草莺争暖树”“上有黄鹂深树鸣”“千里莺啼绿映红”“草长莺飞二月天”“添得黄鹂四五声”, 既扩大了课文的文化底蕴, 又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但是, 这样融知识与审美于一炉的教学, 却由于对统考缺乏针对性的训练, 学生的成绩不很理想。这时我们不得不去花大量的时间进行统考适应性操练, 师生都很疲惫, 实在无奈。

二、还给教师自由的教学空间, 使教师的优势得以充分展现

长期以来, 对于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评价, 大多数学校都制定了一系列的评价标准及评分细则, 但内容大同小异, 都是从教学基本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几个大项再分几十个小项, 以此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自从多媒体引入到课堂以来, 各校都把多媒体推到了教学最前沿, 各类示范观摩课、优质评选课都必须有多媒体的痕迹, 否则, 课上得再好也会得低分, 因为“使用多媒体教学”栏的得分是极高的。我不知道这种不考虑教材、不考虑教师、不考虑学生实际的评价体系的依据是什么, 但我总觉得, 每次听一些示范观摩课、优质评选课, 教师是在作秀, 为了多媒体教学的使用而上课。若不使用多媒体进入教学, 听课教师就会拿起条条杠杠的评选标准, 从课型、教学环节的安排、时间的把握, 直到教师讲课时间不超过1/3、学生朗读时间不少于10分钟、提问学生不少于班级1/3人次等硬性规定出发, 把课说得一无是处。曾听过特级教师薛法根上的《大江保卫战》等几节课, 未使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效果也很显著。我认为, 教师教学时尽情地发挥, 方法尽可能灵活、自由为好。在教学实践中, 上《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时, 我常常先介绍《红楼梦》, 从“开谈不说《红楼梦》, 读尽诗书是枉然”到“凡有华人聚居处, 即有‘红学’研究会”, 从曹雪芹的生平到《红楼梦》所涉及的社会学、风俗学、建筑学、酒文化、茶文化等, 让学生体会作者所说的“字字读来皆是血, 十年辛苦不寻常”, 然后再一起学习《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效果不错。我常常与学生一道论《三国》, 评周瑜、诸葛亮的为人, 析曹操、刘备之得失, 再一起学《观沧海》《草船借箭》。我还常让学生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读。全体读、分小组读、学生个人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角色进行朗读;高声读、低声读、默读。兴致高时, 教师与学生一起读、一起背。教师完全把课堂给了学生, 整个课堂将会和谐轻松, 师生在语言的碰撞中一定会获得语文课的乐趣,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三、提供给学生自由的学习空间, 由突出教师感兴趣的内容向突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的转变, 以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受评课标准的影响, 许多教师备课认真, 从导语、问题、环节直到启发方式, 都考虑得非常周到。表面看来, 这样的课堂一定会成功, 学生一定会学到知识, 学得也会很轻松, 回过头来想一想, 这样的备课、课堂其实是最没有意义的。教师的创新和学生的思维永远被固定, 得不到发展。

教师感兴趣的东西, 学生未必感兴趣, 教师自以为很成功的课, 学生不一定就欢迎。要还给学生自由, 教师必须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放开手脚, 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 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挑选, 实行“拿来主义”, 而不是教师包办代替的“送去主义”。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 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思维的闸门一旦打开, 每个人都会有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8.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 篇八

一、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

进入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能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 艺术 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材中选编的课文大多娴雅精致、脍炙人口,从方方面面反映不同作者对 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往往集风景美、道德美、人情美于一体。阅读和学习这些文章,要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与作者心灵的契合点。英国作家王尔德曾说过:“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种完成就暗含作者与读者的双向交互作用。文学作品以文本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时,这种外在的形式所构建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召唤着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心理体验去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再构建、再创造。而学生在阅读作品前本身已存在一种期待视野,即其阅读习惯、趣味、心理、预期目的等等,当学生带着期待走进作品空间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丰富的心理体验,而当这种体验与作者产生共鸣时,就会达到一种至纯至美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灵愉悦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去做主动的探究者而最终得到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二、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

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权利,努力创设民主气氛,实现民主对话、民主交流,呈现一种协商式、和风细雨式的良好师生关系氛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树立学生观,因学行教,要以自身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以渊博的知识激发学生,以饱满激情感染学生,以精湛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重塑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崇高形象。只有改善了语文教学中师生不和谐的关系,才能打开学生情感的阀门,形成良好心理氛围,调动其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也才能营造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气氛,实现语文教学改革目标。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许多译介的外国作品、介绍 科学 知识的文章等等,都走入了语文课堂。但总起来说,都是熔铸着真、善、美的篇章,这就要求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引领学生一起穿越 历史、遨游太空:感受月球的凄寒荒芜;领略异地的风土人情;欣赏皇帝裸体游行的丑态;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协的教学氛围中,其效果 自然 会事半而功倍。

三、改变传统的学习方法

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不外乎听、说、读、写,在新课程的语文学习中,这些已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然不可或缺,而新课程更高的学习要求却使我们不得不去寻求更为优化的学习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点——语文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一种开放的群体活动,因而多个参与学习的个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在学习中的作用至为关键。个体之间寻求心灵的契合点,从而形成一种以自主为前提,相互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广为实施。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甚至比较巨大;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可能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不同的学习者因性格、爱好、情感、阅历、知识储备的不同,学习中势必产生效果的不均衡性,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由异质成员所组成的以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的小组,以期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四、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建立互动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对教材中人文精神挖掘的同时,教师的教学方法同样不可忽视,它直接体现了教师的人文素养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情感教学的前提。只有以平等、民主的态度、方式和情感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老师、尊重老师,使学生由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中,老师起主导调节的作用。试想一下,若教师高高在上,如同君临臣民,威风凛凛,武断否定学生稚嫩的思想,天真的个性,那么再好的富含人文精神的内容也燃不起学生的兴趣,育不出学生的人文精神。所以教师尊重学生个性,倾听学生心声,肯定学生的意见,师生之间加强情感交流,才能促使学生在教授知识、锻炼能力的同时,去尊重、热爱教师,去热爱语文学科,进而热爱生活。

9.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体现论文 篇九

摘 要: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是摆在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而数学课堂教学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场所。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就必需在课堂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

关键词:素质教育 数学教育 数学课堂教学

一、引言

当前我国教育正处在由应试教育逐步转向素质教育的过渡阶段。初中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的更新无疑是一个重要方面。数学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教育中强化素质教育,既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也是完善学科教育体系所必需。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是摆在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而数学课堂教学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重要场所。要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就必需在课堂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

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基础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关系

素质教育的最终要求是学生既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具有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素质教育中,必须既重视知识教育,又重视能力的培养。回顾过去,我们只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能力的培养,其结果是我们的`学生学到的知识是“死知识”,不能灵活地运用知识。从这一角度讲,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育时,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数学基础知识教育是素质教育所离不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等。这“三基”是掌握数学技能技巧的源泉,是进行正确思维的工具。只有把这些知识透彻理解,熟练掌握,才谈得上对学生进行各种能力的培养,才能进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必须扎根于基础知识的教育中。否则素质教育就会变成空中楼阁、无米之炊。

三、改革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强化素质教育

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阵地,也是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场所。当前,数学课的学时少,任务重,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同时又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这是我们数学老师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过去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整节课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被动地在下面听,实行满堂灌。而数学中的很多内容很抽象,学起来枯燥无味,所以很多时候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喉干舌燥,学生在底下昏昏欲睡,这样既没有使学生学到知识,更谈不上能力培养。要解决这一问题,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应注意以下五个环节。

1、学生预习

数学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多。通过预习,同学们事先了解本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听课,这样就可以使他们变被动听课为主动思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师复习

教师复习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评讲学生上次的作业。学生课后做作业是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学习、巩固知识、训练能力的重要手段。所以,对学生的作业,笔者每次都是全批全改,指出作业中的典型问题,对于作业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在上课前做一评讲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教师对错误的评讲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提高学生进行正确思维的能力。其二是对上次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简短的复习。

3、教师的课堂讲授

在课堂上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意识,具体讲授时应抓住重点,采取启发式、主动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应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的意识。

首先,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应根据本堂课的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确定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力求自然、贴切,要把重点放在概念、定理的形成过程中,而把计算能力、计算技巧的训练放在次要位置。教师讲授概念的形成过程,是在教会学生如何分析、归纳、抽象客观事件的过程。这样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其次,教师在讲授时,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独立思考的训练,而启发式教学,是由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然后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直至最终解决问题,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维,加深了记忆;同时,也使他们在听课过程中,学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教师应结合多种教学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教师应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好的数学教学方法应当是强调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

(1)发现式教学

由教师提供一些预备知识,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思考、引申、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去积极探索,从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验证假设,进而自己获取知识的方法。这就是发现式教学。发现法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素质大有裨益。不妨引导学生在做各种类型的练习时,自己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这样,学生对自己总结出来的规律印象深,且计算中出错率较低。

(2)发散式教学

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方式解决问题。教学时适时地采用这种发散式教学,能使学生逐渐变得敢于联想,敢于突破条条框框去标新立异。

(3)分析式教学

分析教学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从“未知”出发,逐层深入地分析找出“需知”,逐渐靠拢到“已知”,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5、学生课堂复习

教师每次课都应安排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对本次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让他们归纳、总结本次课的重点、难点。

10.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 篇十

化学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质,而化学科学素质则由化学科学知识、化学科学能力、化学科学方法、化学科学态度和化学科学品质五要素构成。此外,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丰富多彩的化学内容还应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身心教育以及劳动技术教育等。因此,化学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质为中心,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为背景,辅之以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身心教育以及劳动技术教育,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弄清化学科学素质内涵及基本构成之后,本文将谈一谈有关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素质教育的一些尝试。

一、实验教学中的化学科学素质的培养

在基础教育中,化学科学知识是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生活和自身发展不可缺少的知识,这些知识涉及面广,但难度适中或倾向简单,化学实验教学即有得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习学生形成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获得比较熟悉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课标语)。在实验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在选择演示实验时,应以 突出教学重、难点为前提,以符合直观、简单、安全、可靠为基本条件,以规范操作为保障,以帮助学生实验技能和科学态度及获取化学知识为目的。如在利用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分析提示原子这一概念之前,如果演示一下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有利于学生以直观事实为依据分析问题,从而形成原子这一概念。

在演示实验观察过程中,应以指导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为主。一是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性,弄清“看什么”,而后再观察,以免学生把化学实验当作“好玩儿”,克服学生对化学实验的盲目性;二是指导学生即全面观察,同时又要分清主次。如镁带燃烧,要让学生既观察镁带燃烧发出的强光,同时主要要求学生观察生成物的颜色,以便为后面化学变化这一概念的形成打下基础。最后,在可能的情况下,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更重要的是将观察与思维联系起来。如铁钉生锈的实验,实际上是给出了三种假设:1、铁钉的一部分浸没在蒸馏水中;2、铁钉全部浸没在植物油里;3、铁钉置放于干燥的空气中。通过观察:1、中铁钉生锈;2、3中铁钉未生锈。通过比较、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出铁钉在水和空气同时存在的条件下最容易生锈。这样,有利于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学生实验和简单实验设计及实验习题是学生实验技能形成很好的途径。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技能是近乎自动化的动作,是通过练习形成的。因此,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有足够的练习机会。而且每次实验课要让学生认真准备、参与及总结。

心理学研究表明,技能的形成过程是有阶段性的。那么,学生实验必须以化学基础知识为基础。因此,应尽可能随教学进度拟好循序渐进训练计划。简单实验设计及实验习题要求更高,但有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设计方案或解题途径适应尽可能让学生拓宽思路,寻找多渠道解决途径,再引导学生从环保、经济等多角度考虑,从而选择最佳方案或途径。这方面的训练阶段的知识或化学实验结束之后进行,同时难度要适中。如学完氧气有关知识后。可以让学生总结鉴别氧气的方法,学生可以列出以下方法:1、带火星的木条;2、燃着的木条;3、点燃的硫等。此时,可引导学生分析:方法3不用,因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有毒的二氧化硫气体,污染空气,对人体有害。1、2理论上都可以用,但1比2更简单、方便,因此,方法1为最佳。可以提醒学生,如果同时鉴别几种气体,通常用方法2。

最后,学生实验规范化也很重要。对学生操作不正确,应给予及时纠正,以防止学生形成错误操作习惯。因此,对学生的规范操作必须严格要求。特别学生学习实验基本操作时,应鼓励学生按规范操作多练习几次。相互监督,相互纠错。而且教师还要善于分析学生发生错误的根源,以便“对症下药”。

学生实验结束之后,总结很有必要。以便让学生改正错误,发扬优点。另外,指导学生认真填写实验报告,有利于实验技能及化学知识的内化。

二、 实验教学中的思想品质素质教育

通过化学实验,可以结合实验注意事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环保意识教育,爱护公物,热爱劳动、节约药品,水等教育。通过与化学实验相关的化学家的故事,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学习,爱科学及爱国主义等教育。如利用道尔顿幼年家境贫寒,12岁便挑起了生活重担,但他坚持自学最后提出了科学的原子论的故事,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怕挫折、不断努力。

三、实验教学中的身心素质教育

在演示实验中,通过教师从容不迫,紧张有序的示范,可以教育并帮助学生在紧张有序的思维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实验提供的氛围以及围绕对实验浓厚兴趣,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受限制,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通过独立操作实验,也可以起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作用,通过分组实验,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实验,共同完成和讨论实验现象、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实验的`成功,特别是简单实验设计或实验习题,学生可以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成就感会使他们更加努力,更加勤奋。反之,失败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同学的帮助下,找到失败的原因而重获成功,会带给学生更大的喜悦,使他们对战胜挫折充满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坚韧不i的性格。

四、化学实验中的审美素质能力

化学实验是与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和千变万化的化学变化及多姿多彩的实验仪器分不开的。在实验教学中,装置的整体性会带给学生以整体美,这种美感也有利于实验的规范化。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除了带给学生色彩上的美感,还可以带给学生无穷的遐想。化学变化本身是一种动态的美――由一物质到另一物质的变化,可以说也具有创造美,反应过程的实验现象,除了带给学生视觉上的美感,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在美的感受中去思维。还有实验仪器本身也蕴藏着美,有直线美、曲线美及造型美。甚至我们可以利用一种美的心理去赋予它们无穷无尽的美。

五、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劳动技术素质教育

11.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 篇十一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 体现

小学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它的任务是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小学教学在提高民族素质上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它既是提高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又是发展思想道德品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的必备条件。小学教学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语文素质。

一、要明确语文素质的要求和任务

在明确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基本内容,以及要求和任务的同时,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三个坚持”。

1、坚持多元化教学目标和教师为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教学方法。什么样的教学过程才能保证多元化的教学目标整体性地完成呢?教学过程的优化,核心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必须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主動地探究、获得知识的过程,在探究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同时形成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2、坚持开放性的语文教学。语文是一种社会现象,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发展,在社会生活中被学习、运用,又为社会生活服务。语文又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构成人的文化环境的最重要的因素。

3、以培养听说读写能力为基础。一是识记训练。小学生要认识掌握大量的词汇,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掌握记忆的识记、保持、再认、回忆四个认识的基本过程,要多运用形象记忆。二是语感训练。语感是指对读者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它具有直觉和想象性感觉的功能。语文课培养语感是促进学生语言文字内化的教学。三是读写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往往是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读是学习别人积累的知识,写是自能操作,教师教学时必须注意将两者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训练和培养。

二、激发学生求知欲

学科本身并不枯燥,但老师在讲解过程中由于过分的注重了知识的原始积累,而不可避免的强调死记硬背,从而使学生们产生了厌烦的情绪。可以说,这样的教学并没有把学生真正的带到这个学科当中来。因为当学生还没有领略到这个学科的魅力时,就已经对这门学科产生了厌烦,而剩下的学习就仅只是机械的记忆。我们首先应该明白,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向学生展示他所教授的学科的魅力。我们中华文化有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既博大精深更是活活而有生趣的,而语文的素材又是从这当中提炼出来的,为什么不借助语文课向学生们展示出来呢?如:我在向学生们讲解《丝绸之路》这一课时,发现学生们对丝绸之路的相关历史事件十分感兴趣。在讲解的过程中不时的有学生提出一些看似与课文内容无关的问题。那么针对这种情况,我就专门的腾出一部分时间对学生们进行相关的历史知识的补充。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发言也十分的积极。如果单单从语言文字,文章中心的角度去讲解这篇课文的话,那就难免显得枯燥无味。而如果辅之以相关的历史故事,那就能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他们在学习的时候感到很有意思,其实这就是语文学科的魅力之所在。学生们能够提出相关的问题,这是他们求知欲的一种体现。老师在这个时候不要武断的打断他们的质疑,而应与其探讨做出解答。

三、要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

素质教育的一个根本特征是在教学的同时重视完善人格,这不仅是对“应试教育”的历史超越,而且也是教育实践对于时代发展要求所做出的积极反应。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情感体验出发去研究教师的“教”,尊重学生好奇、好发现的心理,每当教学新知识时,只要学生通过“思一思,议一议”能够学会的,教师就不要剥夺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的权利和愿望,尽可能为学生创设“思考、讨论、争辩”的情境。

如学完《将相和》一文我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绝大多数学生表示喜欢蔺相如机智勇敢。我进一步启发还喜欢谁?又有几位同学说喜欢廉颇。我非常满意,表示赞成这两种意见,正准备结束课时,突然又有一位学生举手了,他说:“我喜欢赵王。”我惊讶地问为什么。他振振有词地说:“我就喜欢赵王敢于大胆任用人才这一点。”说得多好,赵王本身也是统治者,但学生不涉及他个人为人和执政情况,只就他用人这一点来评论。观点鲜明,论述清楚,敢抒己见,有理有据。我马上给予肯定:“同学们都喜欢蔺相如、廉颇,你能以另外角度看到赵王的优点,这是很可贵的品质。”学生听到老师这样的肯定,成功的喜悦从心中油然而生,积极地调动了发言学生及全班同学思维的积极性,从而使被动的学习变成活泼主动的发展,真正达到了“素质教育是一种在探求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的目的。

四、强化德育渗透,陶冶理解情操

在教学中坚持利用丰富多彩的思想内容,向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如教材中《黄继光》、《颐和园》等通过讴歌革命传统表现革命前辈的奉献精神,赞颂祖国河山壮美,文化灿烂,介绍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等,加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小珊瑚》、《劳动最有滋味》、《科利亚的木匣》等通过表现主人公诚实善良、热爱劳动、遇事动脑、全面看问题等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社会主义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涉及到教学思想、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综合性的改革。我们的态度既要积极,又要稳妥,特别是在思想上不要急于求成,恨不能在一个早上解决多年来积淀下来的所有问题。改革来不得半点浮躁,要扎扎实实,老老实实。特别是教学改革,牵涉的面广,周期长,影响深远,更应慎之又慎。

12.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 篇十二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平等的人来看待,要尊重学生的感知,尊重学生的发言。在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不用“废话”、“胡说”、“不懂吗”一类词语,而是问他是怎样思考的,在学生叙述思考过程时,由他自己发现错误原因,或在这过程中由其他同学指出错误根源。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教师要注意从过去的居高临下、课堂统领者角色向教师是学生的引领者转变。注重从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入手,“蹲”下身来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努力追求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零距离。

二、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如讲七年级列方程解应用题、追击问题、相遇问题时,我先让学生审题,弄懂题意,选学生代表演示运动过程(尽量不选尖子生),这样可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空前高涨,学生自己可以寻找等量关系解决问题。在讲旋转与对称问题时,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写出。

三、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

13.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 篇十三

周乔龙

内容摘要: 在小学开展环境教育,是当代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和客观需要,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就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有效地渗透环境教育进行探讨:

一、把握科学课堂教学;

二、挖掘实验教学;

三、注重探究活动;

四、利用有效资源。通过渗透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做到自觉保护自然资源,从小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 环保意识 渗透教育 环境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地球的生态环境已受到人为的破坏,人们对环境问题也日益重视,环境教育进入学校各学科课程已是一种世界性的潮流。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主阵地,而小学是实施环境教育的启蒙阶段。在小学开展环境教育,是当代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和客观需要。保护和改善环境,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与发展意识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和现代物质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之一,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科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同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分目标中指出:珍爱并善待周围环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在目前小学没有专门开设环境课的情况下,通过科学学科向学生渗透环境知识,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是一个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适当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两全其美的举措。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小学科学教学,渗透环境与发展知识的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孩子认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帮助孩子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式进行探索,在学生头脑中初步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情感。

一、把握科学课堂教学

小学科学中的“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二部分都是与人类紧密联系的。科学教材中,涉及环保教育的内容比较多,反映了环境和环保问题的方方面面。

因此,我在科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保教育知识,找准结合点,把环境教育融于课堂教育的设计中。在教学中着重把握好环境教育的有效性,切实做好对学生进行环境知识教育、环境保护方法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尊重环境、保护环境的高尚道德素养。

1、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为了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首先让学生充分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科学教学中,我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利用多媒体播放“白色污染”情况:原来清澈见底的河水不见了,河面上常常漂浮着白色的塑料袋、饭盒、泡沫包装材料等一次性塑料物品;在公园的绿树丛中,绿荫地上,花坛里,不时可见扎眼的“白色”。通过播放短片,让同学们思考、讨论:白色污染为什么会如此猖獗呢?教育大家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不做污染和破坏环境的事,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如上《共同的家园》一章时,先让学生观看抗洪救灾抢险那惊心动魄的真实录像,告诉学生,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土地等自然生态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森林滥伐、水土流失、地球变暖、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缺乏、气温升高、臭氧层空洞以及各种各样的污染,时时刻刻都影响和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更危害着我们的子孙后代。课后让学生自制保护环境的手抄报,进一步深化保护环境的意识。通过学习和教育,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迫在眉睫。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⑴、渗透教育

教师是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力量。在进行“环保”教育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因此,在科学课教学中我能巧妙穿插环保知识,渗透环保意识,引导学生将课堂教学和周围环境以及社会现象联系起来。如上《材料的再利用》一课,组织学生进行变废为宝的活动,把空饮料瓶变身美丽的花盆,旧CD盒做成旋转式目录,废橡胶做成防震垫贴在洗手间的门上等。每学期,举办一次 “废物再利用”科技制作作品展,让学生懂得材料回收的好处。又如《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一课,我在讲解过程中,适时地渗透环保的知识,如地球上水的总量,淡水的总量,可用淡水的总量,我国人均可用淡水的总量,水体污染的状况,家乡水资源情况和受污染的程度等等,一串串的数字,活生生的例子,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⑵、结合教育

在我们的科学教材中,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点都介绍得面面俱到,有许多内容必须靠我们课后去查阅,去拓宽。因此,有必要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如我们生活在射阳河之滨,但近年来,射阳河水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通过调查讨论射阳河水是否被污染?化工园区的建设是否产生了污染?采取哪些措施防止水污染?讨论分析得出在我们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千万不能忽略水污染问题。

如学习《土壤与生命》一章时,让学生了解当今森林减少会造成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会使土层变薄,肥力下降,土地的生产能力下降。侵蚀的表土被冲入河流、湖泊、水库,淤塞河道,影响交通,减少水库的容量,增大洪水危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防止水土流失最有效的措施是种草植树,这就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植树造林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最好措施,花草、树木在调节气侯、净化空气、保护环境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懂得珍惜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让环境保护的观念意识根植于每个学生的心田。

所以,科学课的教学非常有利于环境教育的进行,是渗透环境教育的主阵地。环境教育与科学课教学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我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内容为平台,将保护环境渗透其中,使它们水乳交融,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内部各要素的关系;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逐步为学生构建一座生态环境的高楼大厦。

二、挖掘实验教学

在科学教学中,科学实验是科学课中最使学生感兴趣的一个环节。课堂实验和课外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学生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去思考、研究。我充分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自我动手,设计环保装置,体会环保益处,形成动手保护环境的自觉境界。

在《养蚕》单元教学中,我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对养蚕的兴趣。不少学生养了春蚕、又养夏蚕,写出了很多有关养蚕的小文章和观察记录报告。特别有新意的是,一个同学还用对比的方法,用桑叶和莴苣叶分别喂养蚕,研究吃两种叶子的蚕有何不同的地方,如何让蚕像喜欢吃桑叶那样喜欢吃莴苣叶。学生在喂养观察过程中,不但了解到蚕的一些生活习性和外形特征,还培养了长期

的耐心细致的动手、动脑、观察、记录的能力,懂得了动物和人类一样,成长离不开一个好的环境。这样做还起到了教育学生爱护小动物、不破坏它们生活环境的作用。

如上 《废旧电池的危害》一课时,让学生亲自利用已用完的废旧电池浸泡在水中,再放入一些水草或其它植物,学生发现这些植物很快萎蔫致死。还要告诉学生:一节 1号电池能污染 1平方米的土地使它失去使用价值,它的污染可持续 2O年之久。通过这样的实验和学习,学生感悟到废旧电池的毒害性大,并深刻地认识到,当废旧电池废弃在自然界时,会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还会通过农作物或饮水进入人体,损伤人的肾脏,造成对人体的严重危害和环境污染。因此,所有的废旧电池都不能随便丢弃在自然界中。

通过动手实验,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独立工作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还可以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环保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治理环境污染的兴趣,增强主人翁责任感。

三、注重探究活动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无疑也是实施环保教育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而认识的提高必须是建立在掌握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在科学课教学的实践中,我注意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究性学习,在生动、直观的科学探究活动中,亲自实践,获取直接经验,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在提高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如在《空气》单元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校园周边汽车尾气排放量”的调查研究,让学生在调查活动中了解到阜宁城区的空气质量及汽车尾气的排放增加了空气污染。通过调查,学生发现校南门公交站的空气质量差,而在相隔四个教学楼后的操场上的空气质量比公交车站旁好。经过探究,提出了净化环境、清洁空气一些可行的方法,并认识到空气的污染对植物以及人类身体健康的严重危害,发自内心地强烈呼吁:大家行动起来,减少污染。再如学习《不同的声音》一课时,开展师生共同收集资料的活动,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对 “噪音的产生”、“噪音的危害”等知识进行收集,如可到工厂、生活小区、农贸市场、阅览室、图书馆、书店或到网上等查找资料,学生围绕噪音是如何产生、噪音对人体有什么危害进行了信息收集,结果找到了噪音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汽车的鸣笛、工业生产、建筑施工、高音喇叭、人声鼎沸等,噪音还给人带来生理和心理上不可低估的危害。学生从中了解了声音有悦耳和嘈杂之分,懂得了悦耳的声音对人体的健康有利,嘈杂的声音就是噪音,噪音则损害人的听力、对人的心血管系统有危害,还会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烦躁易怒,影响睡眠,造成疲倦。根据同学们收集到有关噪音的产生以及噪音对人体产生危害的信息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如何减少、清除噪音,保护环境。经过讨论,有的小组提出要发明 “消音器”(即消除噪音的机器),在产生噪音的地方都安装上 “消音器”; 有的提出在产生噪音的物体上都安装一个 “噪音转换器”,即将产生的噪音通过 “转换器”传出有利于人体健康的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等等。

通过开展这样的教学探究活动,不仅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端正学习科学的态度,更吸引着学生走向更广阔、纵深的保护环境的探索领域。

四、利用有效资源

学校是利用有效资源主渠道,每个家庭、各个社区或部门单位也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只有各方面协同努力,学校的环保教育成果才能巩固,即实现环保意识真正、持久地深入学生的心理。所以,环保意识渗透教育要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入手,让他们发现周围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并收集整理调查资料,开展讨论交流活动,让他们感受到环境问题就在我们身边,意识到身边小事就有可能破坏环境,而有时一个小小的举动就可以保护环境,为学生敲响保护环境的警钟。通过对学生环保意识的渗透教育,使校园绿色文明活动走向家庭、走向社会。从而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的环保教育体系。

1、校园环境是良好的教育资源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一本对学生进行隐性教育的教材,在建设和维护校园环境的过程中让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例如,我组织课外活动,在校园实践区里栽种花草树木,组织植物小组给校园的花草树木颁发“身份证”,观察它们的生长特点;组织兴趣小组对校园的用水、用电进行调查,提出节水、节电的方案等。努力使自己的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桌一椅,每一盏电灯,每一个水龙头,都能折射出师生独特的,善良的,纯真的环境价值观。

2.社区的生活环境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

在儿童生活的社区中,存在着大量的环境教育资源。通过学生的调查、考察

等活动,让学生自己去积极开发出来。儿童开发、利用的过程,即是接受教育的过程。如 “‘绿色生活在我社区’的调查”、“废电池的回收”等都得到了小区的帮助和支持。

3.家庭中的环境教育是学生形成环保意识的基地

在学生的家庭生活中,同样也存在着大量的环境教育资源,如果利用恰当,其教育功能无疑也是积极而有效的。例如在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研究“白色污染的成因及其危害”,数据就是从学生自己家里调查而得到的。通过这些课外活动,学生不仅增强了环境意识,开始形成“绿色生活”的行为习惯,并逐步影响自己的家长,呈现出积极的“小手拉大手效应”。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有机地将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全员参与与重点辅导相结合,让学生多参与、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从自我做起,成为环保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新能力。

因此,通过从环保意识的培养到渗透教育,能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做到自觉保护自然资源,从小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主要参考文献:

上一篇:人员定位系统试题下一篇:2018年春学期个人工作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