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工程测量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总结

2024-06-25

桥梁工程测量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总结(共11篇)

1.桥梁工程测量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总结 篇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贸易的自由化,我国兴建了大量的高等级公路及城市高架桥等工程,目前国内桥梁设计均参考90年代制定的《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往的规范中已经出现了众多不适应桥梁设计方面的条款。因此,我国桥梁工程抗震设计研究正在积极进行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若桥梁抗震做的不好,那么一旦发生地震将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不仅对于交通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安定,造成的巨大损失可能会引起经济瘫痪。因此,我们有必要进行桥梁抗震设计的研究工作。

2.桥梁工程测量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总结 篇二

1. 我国工程测量技术现状

第一,先进的地面测量仪器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出现了光电测距仪、电子纬仪、精密测距仪、电子水准仪、全站仪、激光直仪、数字水准仪等先进的地面测量仪器,使得工程测量能向现代化、数字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具体说来,三边网、边角网等替代了三角网;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代替原来的三、四等水准测量;在施工放样测量中采用自动跟踪和连续显示功能的测距仪;精密测距仪代替了传统的基线丈量。

第二,数字化成图技术。在这项技术出现之前,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工程图的测绘工作一直是测量工程中的重点难点,因为测绘工作都是在野外进行,加上内页数据处理起来极其复杂,这项工作很难短期内完成,且成品单一。数字化成图技术在上个世纪末出现,因其精度高、减小劳动强度、易更新、方便管理储存、信息发布更简便等优点,发展应用十分迅速,至今已分支为内外业一体化和电子平板两种模式。其中,内外业一体化主要采用全站仪、电子手簿等设备,采集外业数据,它具有高精度、人员分配方便、内外业明确分工等特点,是一种成图效率较高的外业数据采集方法。内外业一体化根据地理属性划分为有码和无码作业,无码采用草图的方式,直观化数据采集工作,可以大大减轻测站观测人员的压力,作业比较方便、可靠。如果观测人员能熟练使用相应的数字化成图系统的编码,采用有码作业方式是比较可取的。电子平板模式即电子平板与全站仪互相结合,在进行野外数据采集时无需编码,测量所得数据直接进入电子平板绘图,现场及时修改编辑,成果由绘图仪输出。电子平板可使数据采集、图形编辑、数据处理现场同步进行。此种成图模式精度高,有良好的可靠性。今天的数字化成图技术更为先进,采用掌上电脑进行现场数据的采集并即时成图,携带方便,操作简洁,在市政工程测量中应用广泛。

第二,GPS定位技术。GPS是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它具有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近年来,GPS定位技术改进,软、硬件进一步完善,传统测量工程中使用的以测角、测距、测水准为主体的地面定位技术,正在逐步被高速、高精度、节省、易操作的GPS技术取代。在我国,GPS技术在石油勘探、通信线路、高速公路、大坝监测、地下铁路、地震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长足的发展,在导航、碎部点的测绘与放样、运载工具实时监控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三,摄影测量技术。摄影测量需要借助先进的测量仪器,结合计算机技术应用,具有实时提供三维空间信息的功能。摄影测量技术整个实施过程不与物体接触,具有高效、高精度等特点。摄影测量技术近年来在市政测绘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大比例尺地形测绘、公路、铁路、长距离通讯和电力选线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应用前景十分广泛。

2. 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各个领域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工程测量将向更加智能化、操作简单化方向发展,同时可以解决更多的复杂问题。工程测量与信息系统相结合,以大地测量、工程与水文地质、地球物理和土木建筑等学科为基础学科,可有效解决工程建设中的灾害防治、环境保护等问题。多传感器的混合测量系统的应用,可实现大区域甚至国家范围内的无控制网的各种测量工作。影像和数据处理方面的功能将会得到大幅度增强。工程测量将从传统的依赖于测量、三维工业测量延伸至人体科学测量。

3. 结论

3.桥梁工程测量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总结 篇三

【关键词】测量;电子测量技术的现状;特点;发展

电子测量是泛指以电子技术为基础手段的一种测量技术。它是测量学和电子学相互结合的产物。英国科学家A · H · 库克(cook )说:“测量是技术生命的神经系统。我们通过测量认识周围的物质世界,通过测量把这些知识变成数字语言,然后用数学方法把它整理成合乎逻辑的系统;通过测量,可使这种系统性知识借助于工程技术用来改造物质;世界精密的测量是精确的知识和经济的设计所必需,方便的测量是敏捷的通讯和有效的组织所必需。”这一段话深刻地揭示出了测量对于我们人类社会的重要性。人类社会从远古时代发展到物质文明和梢神文明都高度发达的今天,没有测量技术的作用是不可想象的。

一、电子测量技术的现状

如今,电子技术发展的速度几乎是让人目不暇给。从SoC到SIP,从DSL到WiMAX,人们几乎每天都在不停地接受新概念;3G的问题还未完全解决,人们已经开始讨论B3G的部署,围绕4G的各种技术已成为研究的新热点。那么,技术发展如此之快,测试技术能否跟得上应用的发展?中国的研发人员和测试工程师又面临着什么样的技术挑战?

来自Agilent和NI的专家们几乎都一致地认为:中国工程师与美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工程师面临着相同的挑战。这些挑战一方面是待测产品的功能越来越多,测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留给测试的时间却越来越少,因为产品要以最快的速度上市,从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测试效率方面的压力。工程师面对着各种选择,他们既需要一个具有很好的灵活性和兼容性、扩展性强,同时又很可靠稳定的自动测试测量平台,这个平台不但可以满足现有的需求,而且能很方便地进行系统升级,以符合今后越来越具有挑战性的需求,此外,还要求这种自动测试平台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和较低的建构成本。

然而,国内的专家并非都认可上述观点。来自赛宝计量检测中心的技术专家王勇,就不认同上述观点的绝对性。他认为,虽然上述的自动测试平台具有效率高等不少优点,但至少这种测试平台相对于中国的国情来说,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包括可靠性、可维性和可操作性差以及成本过高等问题。

二、电子测量的特点及应用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测量的内容愈来愈多,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电能量的测量,包括对于电流、电压、电功率的测量;② 信号的特性及所受干扰的测量,例如信号的失真度、频率相位、脉冲参数、调制度、信号频谱、信噪比等;③ 元件和电路参数的测量,例如电限、电感、电容、电子器件(电子管、晶体管、扬效应管等)的测量,集成电路的测量,电路频率响应、通频带宽度、品质因数、相位移、延时、衰减和增益等的测量。

随看电子技术的发展,由于电子测量技术的许多无可比拟的优点,许多非电量的测量也可以通过传感器转换成电信号,再利用电子技术进行测量。与其它的测量相比,电子测量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① 测量频率范围极宽,电子测量能工作在这样宽的频率范围,这就使它的应用范围很广。

② 量程很广,由于所测量的大小相差极大,要求测量仪器的量程也极宽.同一台电子仪器,经常能做到量程宽达很多数量级。电子计数器的量程更宽,可达17个数量级。量程宽正是电子仪器的突出优点。

③ 测量准确度高。电子仪器的准确度通常可比其它测量仪器高很多。特别是对频率和时间的测量,由于采用了原子频标和原子秒作为基准,使误差减小到极小量级,这是目前人类在测量准确度方面达到的最高标准。电子测量准确度高,正是它在现代科技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

④ 测量速度快.电子测量由于是通过电子运动和电磁波的传播来进行工作的,因此具有其它测量方法通常无法类比的高速度。

三、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

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是建立在测量技术的发展最新电子技术的发展基础之上的。广义地说,凡是利用电子技术进行的测量都称为电子测量。从现存的史料上我们得知古人用漏斗滴水来测量时间,用草绳打结来计数,这可以说是原始的测量方法,以后人们逐渐发明了称、算盘等较为先进的测量和运算工具,到了本世纪20年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电子管的出现,即电子技术的出现。由于电子技术独特的优点:频率范围宽,测量快速,易于实现遥控等,使得电子技术迅速被应用并普及到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包括测量技术中,开创了测量技术的新天地。但是由于电子管的体积较大,从而造成了电子管做成的测量仪器体积较大,耗电量多,价格贵,工作效率也不是很高,到了本世纪50年代,半导体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晶体管相对于电子管而言,体积大为减小,功耗降低,稳定性大为提高,同时其应用频率范围更宽,除测直流量外,还可以测高至100GHZ 左右的信号,从而使晶体管迅速取代了电子管的位置。到了本世纪60年代中期,中小规模集成电路问世。所谓集成电路,就是将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等各种元器件经过半导体工艺或薄膜工艺制作在同一块硅片上,并按某種电路互联起来,制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电路,从而打破了半导体元器件组成的传统电路的概念,实现了材料、元件、电路三位一体。由于集成电路的问世,使得原来的电路变得更小,因此,由集成电路做成的电子测量仪器体积更为减小,同时其测量范围更为宽广,测量精度大为提高。现在一些比较先进的电子测量仪器均用集成电路做成,并且有了智能功能,特别是在尖端技术和现代化的工农业生产中,集成电路测量仪器的优势更为明显。

关于相同的问题,泰克公司中国区市场总经理张权则认为:工程师真正面临的挑战体现在采用多种技术和混合信号的嵌入式设计方面。因为在这类设计中,随着低成本的微处理器和微控制器的速度不断加快,设计变得越来越复杂。体现这些挑战的行业也越来越多,从遍布混合信号的数字视频转换,到必须处理日益复杂的各种瞬变RF信号的无处不在的无线技术,还有数据传输率不断持续增长的高速数据处理方面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何玲松,张蓉,【基于Web的网络化虚拟仪器技术及应用】,中国机械工程,

[2]唐德琴.军用电子侧量仪器技术发展战略研究[J].电子科学技术

4.桥梁工程测量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总结 篇四

作者:北京城市学院信息学部 刘伟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人机工程学的概念,回顾了人机工程技术国内外的研究状况,指出了人机工程技术研究的应用领域;其次通过对人机界面技术及视觉-目标拾取认知技术研究的规律研究的分析,对当前人机工程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最后对人机工程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人机工程;人机界面;视觉;目标拾取。

一、让技术人性化的科学--人机工程学

1什么是人机工程学

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机—环境”系统中人、机、环境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为解决系统中人的效能、健康问题提供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人机工程学研究在设计人机系统时如何考虑人的特性和能力,以及人受机器、作业和环境条件的限制。人机工程学还研究人的训练,人机系统设计和开发,以及同人机系统有关的生物学或医学问题。对于这些研究,在美国有人称之为人类工程学“HUMAN ENGINEERING”,人因(素)工程学“HUMAN FACTORS(ENGINEERING)”,在欧洲有人称之为“ERGONOMICS”,生物工艺学,工程心理学,应用实验心理学以及人体状态学等等。日本称之为“人间工学”,我国目前除使用上述名称外,还有译成工效学、宜人学、人体工程学、人机学、运行工程学、机构设备利用学、人机控制学等。人体工程不同的命名已经充分体现了该学科是“人体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结合,实际上,这一学科就是人体科学,环境科学不断向工程科学渗透和交叉的产物,它是以人体科学中的人类学、生物学、心理学、卫生学、解剖学、生物力学、人体测量学等为“一肢”;以环境科学中的环境保护学、环境医学、环境卫生学、环境心理学、环境监测技术等学科为“另一肢”,而以技术科学中的工业设计、工业经济、系统工程、交通工程、企业管理等学科为“躯干”,形象地构成了本学科的体系,从人机工程学的构成体系来看就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其研究的领域是多方面的,大致包括电话、电传、计算机控制台、数据处理系统、高速公路信号、汽车、航空、航海、现代化医院、环境保护、教育、互联网等,人机工程学甚至可用于大规模社会系统,因此可以说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都有密切的关系。

2人机工程学的国内外发展状况

人机工程技术是21世纪信息领域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美国21世纪信息技术计划中的基础研究内容为4项:软件、人机交互、网络、高性能计算机。其中,人机建模研究在信息技术中被列为与软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并列的六项国家关键技术之一,并被认为“对于计算机工业有着突出的重要性,对其它工业也很重要”。美国国防关键技术计划不仅把人机交互列为软件技术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还专门增加了与软件技术并列的人机界面这项内容。日本也提出了FPIEND21计划(Future Personalized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Development),其目标就是要开发21世纪个性化的信息环境。我国973、S-863、十五计划及未来的十一五计划均将人机交互列为主要内容。

在中国,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即有少量和零星的开展,但系统和深入的开展则在“文革”以后。1980年4月,国家标准局成立了全国人类工效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统一规划、研究和审议全国有关人类工效学的基础标准的制定。1984年,国防科工委成立了国家军用人-机-环境系统工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这两个技术委员会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人机工程学研究的发展。此后在1989年又成立了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再在1995年9月创刊了学会会刊《人类工效学》季刊。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先成立了我国该专业的第一个博士学科点,随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大、北京理工大学、北大医学部等大学也先后成立了相应的专业。当前,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工作条件、生活品质的要求正逐步提高,对产品的人机工程特性也会日益重视。一些厂商把“以人为本”、“人体工学”的设计作为产品的卖点,也正是出于对这种新的需求取向的意识。

3人机工程的应用领域

(1)事故、健康与安全:包括事故与安全、事故调查、事故改造、健康与安全、健康人机工程、危险分析、健康与安全课题、健康与安全规则的应用、工业工作压力、机器防护、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安全文化评价与改进、警示与提醒技术、安全概率分析;

(2)人体工作行为解剖学和人体测量:解剖学、人体测量、人体测量和工作空间设计、生物力学、残疾人设计、姿势和生物力学负荷研究、工作中的滑倒、差错研究、背部疼痛、听觉障碍研究;

(3)认知工效学和复杂任务:认知技能和决策研究、法律人机工程、团队工作、过程研究;

(4)计算机软件人机工程 :软件设计、软件发展、软件人机工程、执行和可用性;

(5)计算机终端:设计与布局:计算机产品和外设的设计与布局、计算机终端工作站、显示屏设备与规则、显示屏健康与安全、办公环境人机工程研究;

(6)显示与控制布局设计:显示与控制信息的选择与设计;

(7)控制室设计:控制台和控制室的布局设计、控制室人机工程;

(8)环境人机工程:环境状况和因素分析、噪音测量、工作中的听力损失、热环境、可视性与照明、工作环境人机工程、振动;

(9)专家论证:多工作环境 :专家论证调查研究、法律人机工程、工作赔偿申诉、伤害诉讼、伤害原因、诉讼支持;

(10)人机界面设计与评价:人机界面的设计与发展、知识系统、人机界面形式、HCI/MMI原型、GUI原型;

(11)人的可靠性:人的失误和可靠性研究、人的失误分析、人因审查、人因整合、人的可靠性评价;

(12)工业设计应用“信息设计、市场/用户研究、医疗设备、座椅的设计与舒适性研究、座椅设计与分类、家具分类与选择;

(13)工业/商业工作空间设计:工业工作空间设计、工业人机工程、工作设计与组织、人体测量学与工作空间设计、工作空间设计与工作站设计、警告、标签与说明、工作负荷分析;

(14)管理与人机工程:变化管理、成本-利益分析、突发事故应变研究、人机战略实施、操作效能、操作负荷分析、标准化研究、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程序、人机规则和实践;

(15)手工操作负荷,安全与培训:手工操作评价与培训、手工操作与举力、手工操作负荷;

(16)办公室人机工程与设计:办公自动化、办公室和办公设备设计、办公室设计人机工

程;

(17)生理学方面和医学人机工程:生理学、生理能力、医学人机工程、医学设备、心理生理学、行为期望、行为标准;

(18)产品设计与顾客:人机工程销售与市场、产品设计与测试、产品中人机工程、产品发展、产品可靠性与安全性、产品缺陷、产品材质、服装人机工程;

(19)风险评估:多种工作状况:风险与成本-利益分析、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风险预测、总体骨骼、肌肉风险研究;

(20)社会技术系统与人机工程:组织行为、组织变化、组织心理学、人机工程战略、社会技术系统、暴力评估与动机;

(21)系统分析:系统分析与设计、系统整合、系统需求、电信系统与产品、人机系统、人员配备研究、三维人体模型、实验设计、系统设计标准与类别、通信分析;

(22)任务分析:任务分析与工作设计、任务分析与综合、团队协作;

(23)管理培训与人员培训:人机工程培训、整体培训、认知技能/决策分析、工程师培训、STUDIO中的训练、训练模型、培训需求分析;

(24)可用性评估:可用性评估与测试、可用性审核、可用性评估、可用性培训、试验与验证、仿真与试验、仿真研究、仿真与原型;

(25)用户需求与用户指导:用户文档、用户指导、用户手册与说明、用户界面设计与原型、用户需求分析与类别、用户实验管理;

(26)车辆与交通人机工程:航空人机工程、头盔显示、乘客环境、铁路车辆与系统、交通设计、车辆设计、车辆人机工程、车辆安全性 ;

(27)其它特殊的人机工程应用:原子能、军队人机工程、过程控制、文化调查、调查与研究方法、自动语音识别。

二、当前人机工程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

1人机界面技术研究

在人机工程学中人机界面是最重要的一个研究分支,它是指人机间相互施加影响的区域,凡参与人机信息交流的一切领域都属于人机界面。可将设计界面定义为设计中所面对、所分析的一切信息交互的总和,它反映着人一物之间的关系。

广义的人机界面:在人机系统模型中,人与机之间存在一个相互作用的“面”,称为人-机界面,人与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控制活动都发生在人机界面上。机器的各种显示都“作用”于人,实现机-人信息传递;人通过视觉和听觉等感官接受来自机器的信息,经过脑的加工、决策,然后作出反应,实现人-机的信息传递。人机界面的设计直接关系到人机关系的合理性。研究人机界面主要针对两个问题: 显示和控制。

狭义的人机界面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的人机界面。人机界面(Human-Computer Interface),又称人机接口、用户界面(User Interface)、人机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是计算机科学中最年轻的分支科学之一。它是计算机科学和认知心理学两大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吸收了语言学、人机工程学和社会学等科学的研究成果。通过3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以研究用户及其与计算机的关系为特征的主要学科之一。尤其80年代以来,随着软件工程学的迅速发展和新一代计算机技术研究的推动,人机界面设计和开发已成为国际计算机界最为活跃的研究方向。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人机界面学的发展,会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高科技化

信息技术的革命,带来了计算机业的巨大变革。计算机越来越趋向平面化、超薄型化;便捷式、袖珍型电脑的应用,大大改变了办公模式;输入方式已经由单一的键盘、鼠标输入,朝着多通道输入化发展。追踪球、触模屏、光笔、语音输入等竞相登场;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及强有力的视觉工作站提供真实、动态的影像和刺激灵感的用户界面,在计算机系统中,各显其能,使产品的造型设计更加丰富多彩,变化纷呈。

(2)自然化

早期的人机界面很简单,人机对话都是机器语言。由于硬件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图形学、软件工程、人工智能、窗口系统等软件技术的进步,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 User Interface)、直观操作(Direct Manipulation)、“所见即所得”(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等交互原理和方法相继产生并得到了广泛应用,取代了旧有“键入命令”式的操作方式,推动人机界面自然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然而,人们不仅仅满足于通过屏幕显示或打印输出信息,进一步要求能够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以及形体、手势或口令,更自然地“进入”到环境空间中去,形成人机“直接对话”,从而取得“身临其境”的体验。

(3)人性化

现代设计的风格已经从功能主义逐步走向了多元化和人性化。今天的消费者纷纷要求表现自我意识、个人风格和审美情趣,反映在设计上亦使产品越来越丰富、细化,体现一种人情味和个性。一方面要求产品功能齐全、高效,适于人的操作使用,另一方面又要满足人们的审美和认知精神需要。现代电脑设计,已经摆脱了旧有的四方壳纯机器味的淡漠。坚锐的棱角被圆滑、单一的米色不再一统天下;机器更加紧凑、完美,被赋予了人的感情。软界面中颜色、图标的使用,屏幕布局的条理性,软件操作间的连贯性和共通性,都充分考虑了人的因素,使之操作更简单、友好。目前,人机交互正朝着从精确向模糊,从单通道向多通道以及从二维交互向三维交互的转变,发展用户与计算机之间快捷、低耗的多通道界面。

(4)和谐的人机环境

今后计算机应能听、能看、能说,而且应能“善解人意”,即理解和适应人的情绪或心情。未来计算机的发展是以人为中心,必须使计算机易用好用,使人以语言、文字、图像、手势、表情等自然方式与计算机打交道。

国外一些大公司如IBM、微软等在中国国内建立的研究院大多以人机接口为主要研究任务,尤其是在汉语语音、汉字识别等方面,如汉语识别与自然语言理解,虚拟现实技术,文字识别,手势识别,表情识别等。我们应该在人机交互方式技术竞争中,特别是在人机界面的优化设计、视觉-目标拾取认知技术等方面取得主动权。

2视觉-目标拾取认知技术研究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了解人的许多心理活动。人类的信息加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视觉,来自外界的的信息有80~90%是通过人的眼睛获得的。眼动的各种模式一直与人的心理变化相关,对于眼球运动即眼动的研究被认为是视觉信息加工研究中最有效的手段,吸引了神经科学、心理学、工效学、计算机科学、临床医学、运动学等领域专家的普遍兴趣,其研究成果在工业,军事,商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在视觉-目标拾取认知技术科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人对信息流的获取(输入)和信息流的控制(输出)这两个问题。据研究人对外部信息流的获取有80%是通过视觉获得的,由于视觉的重要性,有关视觉-眼动系统的研究始终是科学界关注的问题之一,其中有关人眼的搜索机制早就引起了神经病学家、眼科学家、生理学家、解剖学家以及工程师们的极大兴趣,特别是近年来,世界各国对视觉-眼动系统的研究越来越多:NASA、哈佛、麻省、剑桥、牛津等著名科研机构或大学都设有专门的视觉-眼动系统研究部门。而人对外部信息流的控制主要是通过手、脚、口等效应器官进行的,其中研究人的目标拾取运动这一基本、重要的作业运动形式,可以为人机界面系统的设计、评估、操作提供量化的理论依据和理论指导,因此,该研究具有很好的工程应用价值,并一直是工效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及人机界面技术的发展,眼动仪在人机界面设计上受到高度重视。美国空军最早在新的人机交互设计中运用视觉追踪技术,最初的主要目的是要把视觉追踪用于战斗机座舱的设计。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表明,视觉追踪技术不但可以用于战斗机座舱的设计,而且还可以运用视觉追踪技术,把人眼作为计算机的一种输入工具,形成视觉输入人机界面。另外,日本的ATR通讯系统研究实验室和东京工业大学已将眼动测量用于对虚拟现实的研究,有效地解决了大的视场和高精度的图象显示之间的矛盾。随着高性能摄像机的出现和图象处理技术的发展,眼动仪将朝着高精度、高实用性和低成本的方向发展。

国内对视觉测量的研究起步始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般都是引进了国外设备作实验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自主开发研制眼动仪样机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机环境工程研究所九十年代末开展了飞机座舱人机界面评价实验台的研制,利用视觉与眼动系统分析控制面板仪表布局是研究内容之一。

由于人是人-机-环境系统的主体,只有深刻认识人在系统中的作业特性,才能研制出最大程度地发挥人及人机系统的整体能力的优质高效系统。人的目标拾取运动作为人的一种输出形式,具有速度—精确度的折衷关系,即目标拾取运动的完成时间与命中目标的精确度成反比。这种特性广泛存在于人的各种输出和其他控制系统中。所以如何建立人的目标拾取运动过程中实用、精确的速度—精确度折衷关系理论模型就成了研究的主要任务。

三、前景展望

5.桥梁工程测量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总结 篇五

1.1抗干扰技术

科技不断进步,广电工程已经实现现代化发展,广电工程主要是应用卫星进行传输的,具有传输距离远、传输容量大、传输质量高等特点。在进行信号传输的过程中,需要解决抗干扰问题。在我国的广播电视卫星传输系统中,主要采用点面信号的传输模式,该模式的运用会涉及很多方面的技术,一旦处理不善,就会由于受到电子干扰而导致电视广播的质量受到影响,甚至无法正常播出。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大力投入,已经研究出解决该问题的地球站抗干扰技术,该技术得到认可并得以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大口径天线中起到较好的应用效果。

1.2光纤技术

6.桥梁工程测量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总结 篇六

当前,我国已进入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科技进步和创新已成为增强综合国力、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由此可见,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建立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的工作任务是承担工程技术研究、设计和试验任务,研究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提供技术咨询,搞好技术人才的培训。

一、我市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为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03年,市科技局制定了《枣庄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暂行管理办法》,鼓励和支持企业申报各级工程技术中心。

1、技术创新投入大幅度增加,科研环境不断改善。企业每年研发费用投入已经占到销售收入的5%以上,达到了高新技术企业规定的标准。如依托山东鲁南机床有限公司成立的枣庄市数控机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两年新产品研发共投入4445万元,占销售收入的6.7%。其中,“DZW—10数控电火花喷孔加工机床”填补了国内空白,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了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和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其系列产品年销售收入达3000多万元。

2、重视人才培养,鼓励技术创新。企业把人才的竞争作为立足于市场的第一要务,出台各种激励政策,培养科技人才,鼓励技术创新,许多科技人员逐渐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顶梁柱。近年来,企业开发的新药品种分别占到销售收入和利润的67%、91%以上,2008年企业产品销售收入近2亿元。

3、加强产学研联合,积极与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企业积极寻求合作的途径,与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依托山东华能线缆有限公司成立的枣庄市多功能电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聘请科研院所的专家形成外部技术支持网络,搭建起电缆行业的研发平台。累计投入研发经费1200多万元,开发出四项专利产品,其中防鼠防蚁防潮电缆在中国国际专利博览会上评为“专利金奖”,2007年企业产品销售收入达31790万元。

4、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产业化率显著提高。2007—2008年期间,54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取得科技成果68项,56项成果得到转化,推广,转化率达到82.4%;实施技术转让项目12项,转让金额18560万元。依托兖矿鲁南化肥厂建立的山东省煤气化及煤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几年来先后承担研究开发项目15项,包括国家“九五”、“十五”重点攻关项目2项,国家“863”课题3项。中心综合碳一化学研究和生产集成优势,减少了工程放大的中试投资和试验周期,为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型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通过工业化推广,已有30余台新型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炉在江苏灵谷、滕州凤凰、神华宁煤、宁波万华、山东久泰、上海华谊等11家企业运行,实施专利技术许可的合同金额达15836.9万元。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我市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各个方面建设还不完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

1、运行机制不够健全。不少中心经济上未实行独立核算,技术创新成果参与收益分配的机制还不完善,缺乏促进科技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科研开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效率较低。

2、投资渠道单一,研发资金不足。由于技术创新活动的投入大,有风险,且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企业的创新意识以及敢挡风险的闯劲不足,中心及依托企业科技投入偏低。另外,还没有形成全社会、多渠道的投入机制。

3、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仍然缺乏,人才结构不合理,长远发展的人才支撑和创新动力不足。

4、产学研合作的层次不高,广度不大,深度不够。短期项目合作多,战略层面合作少;一般院所多,大院大所少;项目引进多,合作开发与人才交流少;产学研合作的形式比较松散,缺乏稳定合作机制和持续有效的内在动力。

三、对策与建议

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可以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提高对企业技术创新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我市作为传统的煤炭资源型工业城市,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方面明显滞后,要实现城市转型,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必须要以技术创新为支撑,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由单一的资源主导型向多元化转变。

2、不断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的运行机制。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灵活的运行机制,使企业技术创新与市场充分接轨,把工程技术中心推向市场,服务于市场。为专业技术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并制定多种激励措施,如加大科技成果奖励力度、技术参股等,充分调动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政府积极做好引导、扶持、服务工作。研究制定激励工程技术中心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部门、单位间的协调,把科技资源共享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落实企业技术开发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和科技进步的奖励政策,对其承担的课题和项目优先予以扶持。

7.桥梁工程测量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总结 篇七

1 广播与电视工程技术

1.1 抗干扰技术

首先, 抗干扰技术是最基础的技术手段之一, 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 主要起的作用是将不利于信号传输的因素进行隔断, 我国当前信号传输的主要方式为卫星, 经过中转站的传输, 人们才能够看到高清的电视节目。卫星传输信号的优势在于具有较高的质量, 传输的效果也较好, 能够满足当前信号传输的要求, 并且具有大容量的特点, 能够广泛覆盖在我国的广大地区。为了有效的保证信号的传输效率, 就应该进一步对信号的传输质量加以改进, 采用抗干扰技术能够达到这一目标, 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重视起来, 加强这一技术的改进, 如果对技术的设计不当, 将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效果, 这样一来节目的效果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所以想方法改善信号的传输质量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具体可以采用的方式是设置大口径的天线, 一方面, 功率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 自然信号传输的质量也就得到增强, 另一方面, 这一方式可以有效的抗击信号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 从而达到较好的传输效果。

1.2 接地技术

其次, 接地技术的应用与抗干扰技术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都是促进广电事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技术手段。接地技术的主要作用是在广电系统运行的过程中, 保证运行的质量, 要做到这一点, 前提条件就是要确保接地技术的完整度, 这样才能顺利的进行调试, 进而达到确保运行质量的目的。但是在对广电系统进行安装调试的过程中, 经常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 这些干扰主要来源于大功率的设备, 大功率的设备在运行的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电磁, 因而影响到调试工作的正常进行, 甚至会在电源线之间出现耦合的状况, 尤其是对大型设备的运转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 要加强接地技术的应用才能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 降低大功率设备产生的干扰, 从而保证广电系统能够正常的运行。

在对音频以及视频设备进行安装的过程中, 接地环节是十分重要的, 这一环节中应该注意接地线路相互的衔接, 一旦衔接的方式不当, 最终就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在接地状况良好的情况下, 电阻就会得到有效的遏制, 防止大容量的电阻流入到设备之中, 造成设备的损坏, 与此同时, 随着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加快, 数字技术手段加快了广电系统的运行, 要想使得数字技术能够正常的运行, 重要的前提就是将接地技术处理到位, 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广电系统的顺利运行, 在大型的运转平台上利用数字化设备实时的对现场的情况进行监控, 确保人们能够观看到高品质的电视节目。

1.3 光缆技术

在光缆技术中, 主要包含了两点的主要内容, 其一是光纤传输技术, 其二是光缆的选择。只有加强这两方面的管理, 才能为广电的传输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首先时光纤传输技术, 这一技术是在传统的传输技术上得以进一步发展与实施的, 可以说拥有传统传输技术的优势, 并且加以改造, 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该方式在传输的过程中, 具有损耗小的优势, 并且在传输的过程中, 不需要过多的条件, 无论相距多远, 都能够顺利的将信号传输到指定的位置, 大大降低了信号传输中的泄露问题的产生, 该技术广泛应用在广电系统中的各个领域, 例如电视信号的传输、网络信号的传输等, 并且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也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

2 广电工程技术发展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广电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实现了有原始的电台广播到现代化的网络媒体传播, 这一系列的显著成果都是广电工程技术发展带动的结果。国家的相关部门对此高度重视, 先后投资建设了数个规模较大、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先进广电工程建设项目。这一切都预示着我国广电事业己经迈进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但是, 一项先进的广电技术的要是实施广泛的应用和实施离不开成套的建筑设施的有效支撑, 如果广电事业的基础设施的工程质量难以满足实际发展需求, 那么广电工程技术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的制约。当前我国展开了大规模的广电工程建设的建筑设施的建设工作, 这些设施现代化水平高、相对比较复杂、发展方向多样化。但是当前的一些工程建设人员的专业素质比较低无法为当前的广电工程技术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3 对策

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有效的推动了光电工程技术的发展, 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多学科专业协同发展、系统化程度越来越高。在这种情沉下, 原有的广电基础设施已经很难跟上当前的发展步伐, 所以加快现代设施的引进与建设迫在眉睫, 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保证广电工程技术的进步发展。

广电工程技术涉及到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很高的专业要求, 例如结构、性能以及外观等方面, 因此在这些基础设施施工建设的时候应该对基建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进行牢牢地把关.如果基建人员的技术资格难以达到国家相关规定, 那么不得任用, 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的施工质量。

设置广电工程建设监督机制, 组成一个领导小组, 该领导小组涵盖多个部门, 该部门涵盖了多个部门, 例如纪检监察部门、工程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计划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等。监督领导小组着重研究工程的监督计划与重点, 下属成员单位根据领导小组安排实施监督工作的开展。统一领导小组的优势就在于因为中间的环节的省略, 促进了质量监督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保证工程监督工作的能够顺利的实施。

结束语

广电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有效的推动者我国广电工程技术的发展, 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支撑。现阶段中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这需要在以后的不断总结探索, 不断完善, 为我国广电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

摘要:多年来, 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仍然没有忽视对广电工程进行技术改造,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同时也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广电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 重点对相关技术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进行详细的论述, 希望今后我国的广电事业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关键词:广电工程,发展,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陈涛.云计算理论及技术研究[J].重仄交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9 (9) .

[2]江雪峰.对广播电视技术维护管理工作的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17) .

8.桥梁工程测量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总结 篇八

关键词:桥梁;工程;保险;费率

中图分类号:F8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0)10-0130-02

我国自1979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于开始开展建筑工程一切险和安装工程一切险业务,虽然已经过近三十年的过程,初步建立了我国的工程保险体系,但是,我国工程保险业的发展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相当落后,尤其在桥梁工程保险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1工程保险的概念与重要性

1.1工程保险的概念

工程保险是通过工程参与各方购买相应的保险,将风险因素转移给保险公司,以求在意外事件发生时,其蒙受的损失得到保险公司的经济补偿。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工程保险是工程风险管理采用较多的方法之一。工程保险主要包括建设工程一切险、安装工程一切险、雇主责任险和人身意外伤害险、职(执)业责任险、工程质量保修保险和责任综合保险。

1.2工程保险的特点

与普通财产保险相比,工程保险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承保技术复杂,专业性强且技术含量高。二是承保范围广,建筑工程的风险构成具有综合性、复杂性。三是保险金额巨大,建设工程项目往往投资巨大。四是被保险人多元化,建筑工程项目一般涉及多个利益方。五是保险期限长。六是工程保险费率需要现开并且厘定困难。七是保险双方信息严重不对称,保险人有着保险信息方面的优势,投保方占有工程方面的信息优势。

1.3工程保险的作用

一是经济补偿作用。为使各单位正在建设施工项目的财产,在遭受保险责任范围内或不可预见的灾害,以及被保险人无法控制的并造成物质损失或人身伤亡后能够得到经济补偿。

二是风险管理作用。风险管理是投保人和承保人共同重视的一个问题,投保人通过财务方式将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是为了在遭受损失时得到经济补偿。

三是财务稳定作用。投保建筑工程保险可以保障建筑工程项目财务稳定。

2我国工程保险的现状

2.1被保险人

业主、承包商以及设计、监理等专业人员的风险意识不强。例如,从业主角度看,更注重如何“节约投资”,对风险考虑较少,缺乏系统的工程风险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对工程保险这一有效的风险转移手段认识不足,对施工阶段的风险大都想方设法的利用免责条款以及其他苛刻条件转移给承包商,因而业主不愿为投保而多支付费用。

2.2保险人

保险公司的经营水平不高。在目前我国工程保险市场上,缺乏素质较高的人才,懂得工程保险技术的人较少,而既懂保险又懂工程风险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少。此外,工程保险行业内竞争不规范,把降低或变相降低承保费率当作主要的竞争手段,盲目压价,致使保险费率较低,难以在国际再分保市场取得支持,一旦出险,保险公司就可能面临巨额赔偿。

2.3保险中介

保险中介机构发展滞后。我国的保险中介市场刚刚起步,中介机构的开业时间普遍较短,经验还不丰富,一些中介机构虽然在工程风险管理领域提供了一些服务,但其专业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及规模等都有待提高。

2.4法律方面

从法律层面上来讲,目前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未有专门针对工程保险的法律法规,导致开展工程保险无法可依。

2.5市场方面

建安工程市场是工程保险赖以生存所需要的土壤,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建立的时间不长,一部分人仍保留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由国家包揽建设工程全部风险的观念;工程咨询等机构不仅数量缺乏,水平也比较低,相应技术和监督理念均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相应行业协会远远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我国桥梁工程保险的困境

3.1桥梁工程保险的概念

桥梁作为一种财产不属于一般的商品,大型桥梁工程更具有技术复杂、施工范围广、时间跨度长和施工期间结构体系不断变化等特点,较之其他大型土木工程,大桥工程建设阶段往往具有更大的风险,没有一般的市场价格,因此,必须经保险人与投保人事先特别约定,经过必要的质量查勘或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后,保险人才予以承保,故桥梁工程保险为特约保险。

3.2我国桥梁工程保险的存在问题

桥梁工程保险业务在我国还远未得到充分的发展,作为财产投保的桥梁的承保面远低于平均水平。目前国内有关桥梁工程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险种缺失、承保前风险分析不足和费率确定不合理。

3.2.1险种缺失

所谓险种缺失包含两层含义,首先从保险公司的角度看,目前开办的工程保险品种不能满足工程风险转移的实际需要;其次,从目前桥梁保险实务看,由于业主和承包商对风险管理和保险理解的局限,未能恰当的选用保险产品或运用保险条款,造成风险管理体系中的盲点。

3.2.2承保前风险分析不足

保险公司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应该有先进的风险管理能力,而实际上与国外的保险公司相比,国内保险公司风险分析能力非常欠缺。比如国外保险公司对一个保险金额较大的桥梁在承保之前,会集中工程技术人员和保险人员一起进行严格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使保险商品的价格——保费的收取能反映保险标的风险状况。而目前,国内保险公司在承保前的风险分析工作一般非常肤浅,仅根据本公司的一份基本风险评估表,该表无法真正反映项目的实际风险。

3.3.3费率确定不合理

桥梁工程保险费率的收取带有主观任意性,有时甚至是通过保险人与投保人协商而定,保费的收取完全不能反映实际的风险状况,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技术上的支持和保险市场的违规经营。

4推行桥梁工程保险的建议与措施

要更好地控制桥梁工程风险,除了要做好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加强工程建设各方的投保意识、加强保险人才培养、建立保险公估人制度和完善保险公司实施能力等常规建筑工程保险的必要工作外,针对桥梁工程的特殊性,桥梁工程保险还具有其特殊性。

4.1开展桥梁保险业务需要保险界和工程界密切合作

大数法则是研究近代保险的数理基础,保险人用它预测危险,厘定费率。由于保险经营以单年度为核算基础,故保险业应用大数法则一般只统计3~5年的损失数据以寻求规律。但是,对于桥梁工程,由于其灾害发生频率低于一般的事故和灾害,而且致灾程度又受相当复杂因素的影响,故给以单年度为基础,进行保费收取和理赔补偿的保险经营带来诸如费率不易厘定等困难,而且,保险赔偿只有和预报预防相结合,才能实现真正整个社会意义的减灾工程,因此,发展桥梁工程保险,保险界要与工程界紧密合作。

在灾害的预报系统方面,保险公司应与工程界保持经常联系,获得信息,并传递给投保人,协同作好预防措施,减少损失。在事故预防方面,保险界与工程界的合作体现在研究开发减灾措施,监测结构的正常运营状况和减灾状况,并对其进行预测以此制订其承保策略。

4.2加强保险策略优化和过程管理的精细化

保险策略优化过程过于粗放是指无论是保险人,还是业主、承包商在确定包括保险费、免赔额、保险金额等关键的保单条件时,基本基于经验,或将保险策略优化过程等同于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之间的价格博弈。保险过程管理过于粗放主要是指保险公司在签订了保险合同后,片面强调提高理赔服务的质量,忽视了过程中的管理服务,被动的等待损失发生。而在工程项目中,业主和承包商对施工时间、声誉等间接损失也是十分的关注,而这些又不在保险公司的理赔范围。因此,加强保险策略优化和过程管理的精细化是十分必要的。

桥梁工程是十分复杂的技术系统,其中很多问题可能是世界级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进行定量的预测和估计也是具有相当难度的。从国外的实践经验看,保险中介机构和咨询专家应该在工程保险实施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尤其是保险中介,应该是具有相当的保险专业知识和一定桥梁工程专业知识的专业人员,弥补双方在对方专业知识领域内的不足,对桥梁保险策略优化和过程管理方法提出更具建设性的建议和实质性的帮助。

4.3重视运营阶段的桥梁工程保险

广义的工程保险实质上是指与工程结构物相关的专项保险,总体上可分为工程建设阶段的保险和工程运营使用阶段的保险。但目前保险界和工程界对工程建设阶段保险的关注远远高于对使用阶段。相比施工阶段,大型桥梁在运营阶段面临的风险相对较少,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这方面的保险实践经验也更为匮乏。

为应对1997年6月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9月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积极采取深化改革、扩大内需、加强基础建设等策略来刺激国家经济增长,因此,道路、桥梁、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因此,处于运营阶段的桥梁工程的数量与日俱增。

而目前,国内大桥工程越来越多的引入了多元投资模式,在运营阶段也越来越多的采用了资产管理的方法,大桥的投资和运营费用需要通过收费等方式实现;同时,作为交通网络的组成部分或城市基础设施,大桥工程还必须保证结构安全和通行保证。因此,收益保证和安全保证成为大桥工程在运营阶段风险管理的两大主要目标。

4.4桥梁工程保险中应包含公众责任险

考虑到桥梁、尤其是城市桥梁作为交通网络的构成部分,在被频繁使用的同时,且受到多种潜在的、难以控制的风险因素的影响。桥梁工程灾害往往具有突发性、巨灾性的特点,并且由于人们习惯中对桥梁寄予了很高的安全性期望,处于极度的风险厌恶状态,一旦发生事故很容易对公众构成伤害。国内不乏因桥梁事故造成公众伤亡,影响极大的例子,公众伤害事故一旦发生,迅速及时的赔付不但是事故处理的基本条件,也是降低事故影响的重要措施。购买公众责任险也有利于投保人降低损失,转移风险。

4.5注意保险期限管理等保险合同后管理

安排工程保险时,确定保险期间的主要依据是工程施工合同,但在桥梁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受征地拆迁等工作影响,基础工程无法按原定计划实施,导致下部关键工序受阻,从而工期往往不能按合同规定的时间完成,会出现需要调整的情况。对于正常的因工期变化而需要对保险期间进行调整,投保人要注意及时向保险人提出申请,并获得保险人的书面同意。

4.6桥梁工程保险费率厘定

工程保险费率的厘定是拓展工程保险的关键因素之一,通常桥梁工程保险费率的厘定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工程的性质及基本工程情况。桥梁工程是一个很复杂的结构,由梁、板、箱梁、支座、墩台和基础这些基本受力构件所构成,各个主要受力构件分别有不同的破坏模式。

二是工程所处的地理位置的地质水文条件。地质水文条件对于桥梁工程的基础可靠性影响很大,比如不同的土质会有不同的重度、粘聚力等;水文条件不同导致基础的形状、埋深等不同。

三是工程施工现场的周边环境问题。工程施工现场的周边环境状况直接影响着第三者责任险范围的大小,工程施工中发生的事故中,第三者责任事故占很大的比例。

四是巨灾的可能性及最大可能损失程度。详尽的调查和收集各类信息以掌握工程当地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发生时间、规镶和影响范围大小。同时了解灾害造成物质损失率的大小,掌握工程项目所受自然灾害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对巨型灾害必然发生并造成最大可能的物质损失规定承保条件。

五是工程工期长短。桥梁工程本身的特点就是生产周期长,较大的工程施工期可长达数年,各类主要自然灾害将重复出现,意外事故发生的概率相应增加,风险率成倍增长。因此,必须根据工程进度表,对照主要的自然灾害,对工程进行风险评估。尤其要注意基础工程的施工日期是否处予自然灾害发生期内,这是风险评估的重要因素。

六是同类工程以往的损失经验。同类工程以往的灾害事故损失,显示着工程风险的概率及损失率的大小,对事故频繁的工程要相应的提高费率,并根据实际工程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风险,保证工程质量对桥梁工程应实行总体承保,尽量避免分项承保,尤其是不可单独承保基础工程。

参考文献:

[1] 孙占方,宁丰荣.工程保险对建筑工程风险缓解的有限性分析[J].现代科学技术,2009,(1).

9.桥梁工程测量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总结 篇九

黄榕

(琼州学院理工学院 海南 五指山 572200)

摘要:表面工程技术的发展对工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表面工程技术的概念也特点以及我国表面工程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关键词:表面工程技术;发展现状

0 引言

表面工程是个涉及面极其广泛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的发展不仅在学术上丰富了材料科学、冶金学、机械学、电子学、物理学、化学、摩擦学等基础学科,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而且在实际应用上,为工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代工业的发展,对各种设备零部件表面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材料的失效,如,疲劳、磨损、腐蚀、氧化、烧损以及辐射损伤等,一般都是从表面开始的,表面的局部损坏又很快造成整个零件失效,最终导致设备停产。由表面失效带来的破坏和损失是很惊人的。中国机械工业每年所用的钢材,约有1/2是消耗在备件的生产上,备件中的大部分是由于磨损寿命不高而失效的。因此,采用表面技术,根据需要,改善材料的表面性能,会有效地延长使用寿命,节约资源,提高生产力,减少环境污染。

另一方面,表面工程技术也逐步发展成为新型材料制备工艺,其中,既有作为体材料的制备工艺,如,电铸成型、气相沉积特种材料(热解石墨、六方氮化硼、碳化硅)、喷射成型等,又有薄膜和微细加工工艺。后一类技术正致力于向更低的特征尺寸扩展,使得先进的微小尺度特征表面工程技术正在逐步成为支撑IC产业发展的微/纳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面工程具有学科的综合性、手段的多样性、广泛的功能性、潜在的创新性、环境 的保护性、很强的实用性和巨大的增效性,是当代材料科学技术、低温等离子体、真空科技等高技术的重要交叉领域和发展前沿。先进表面工程技术已成为现代制造业中一个重要的分支。

[1]1 表面工程

1.1 表面工程的概念与特点

表面工程,是经表面预处理后,通过表面涂覆、表面改性或多种表面工程技术复合处理,改变固体金属表面或非金属表面的形态、化学成分、组织结构和应力状态等,以获得所需要表面性能的系统工程。表面工程是由多个学科交叉、综合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它以“表面”为研究核心,在有关学科理论的基础上,根据零件表面的失效机制,以应用各种表面工程技术及其复合为特色,逐步形成了与其它学科密切相关的表面工程基础理论。表面工程的最大优势是能够以多种方法制备出优于本体材料性能的表面功能薄层,赋予零件耐高温、防腐蚀、耐磨损、抗疲劳、防辐射等性能,这层表面材料与制作部件的整体材料相比,厚度薄,面积小,但却承担着工作部件的主要功能。

国家的节能节材“九五”规划中曾将表面工程应用作为重大措施之一,并列为节能、节材示范项目。材料表面改性作为传统材料性能优化的基础研究也被列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十五”优先资助域。由于表面工程的显著作用和重要地位,许多先进的表面工程技术及其基础理论研究被列入了国家“973”项目、国家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例如,全军装备维修表面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开发的高速电弧喷涂技术已经被列入国家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和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表面工程适合当今国际社会技术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了科技尽快转化为生产力的要求。近年来,复合表面工程和纳米表面工程已成为表面工程领域新的研究发展方向。1.2 表面工程技术体系

20世纪60—70年代,电子束、激光束、离子束技术的实用化并进入材料表面界面加工技术领域,使表面技术发生了突破性的进展。表面工程技术在机械制造、冶金、电子、汽车与船舶制造、能源与动力航空航天工业等领域中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表面工程已成为世界上20世纪80年代10项关键技术之一及20世纪90年代加强研究的9项科技项目之一,并形成了跨多种学科的一门边缘科学,成为涵盖材料科学、物理、化学、冶金、机械、电子与生物等领域的新型的交叉科学。

表面工程技术的体系如下图:

[3][2]我国表面工程技术发展

表面工程技术的应用,至今已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中国在战国时代已经开始对钢进行淬火,并利用大豆中分解出来的N,C元素富化烧红的铁剑表面,以增强其强度和韧性。但总体上看,表 面技术的发展是缓慢的,种技术也局限于具体的应用中而互不关联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系统。直至20世纪后半叶,随着世界经济与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型的表面技术蓬勃发展,各种学科和技术相互交叉渗透,表面工程学应运而生。目前,表面技术在制造业中举足轻重,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关键技术之一。[1]2.1 复合表面工程技术

表面工程技术的复合,能够形成新的涂层体系,并建立表面工程新领域。单一的表面工程技术由于其固有的局限性,往往不能满足日益苛刻工况条件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又发展了综合运用两种或多种表面工程技术的复合表面工程技术,或称为第 2 代表面工程技术,这种复合表面工程技术,通过最佳协同效应,获得了“1+1>2”的效果,解决了一系列高新技术发展中特殊的工程技术难题。

目前,复合表面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取得了重大进展,如热喷涂与激光重熔的复合、热喷涂与刷镀的复合、化学热处理与电镀的复合、表面强化与喷丸强化的复合、表面强化与固体润滑的复合、多层簿膜技术的复合、金属材料基体与非金属材料涂层的复合等,复合技术使本体材料的表面簿层,具有了更加卓越的性能。采用金属―油漆涂层,可以在不需要维修的情况下使用25—40年,使油漆层获得最充分的应用年限;此外还有,对金属基体进行先期淬火渗碳处理,然后在渗碳层表面再进行钛沉积;采用加热和热化学的方法对表面淬火层进行抛光;综合应用渗氮处理和渗硼处理;采用PVD和CVD的方法进行真空沉积涂层,并同时进行离子注入;等离子加热与渗碳结合同时用于处理材料的表面等复合技术。

复合表面工程技术将在新世纪中不断得到发展,今后将根据产品的需要,进一步研究运用各种表面工程技术综合或复合,以达到最佳的优化效果。2.2 纳米表面工程技术

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基础上,“纳米表面工程”的新领域应运而生。纳米表面工程是以纳米材料和其它低维非平衡材料为基础,通过特定的加工技术或手段,对固体表面进行强化、改性、超精细加工或赋予表面新功能的系统工程。表面工程中纳米材料研究的基础问题:①纳米材料覆层与基体的表面、界面问题;②纳米材料在表面工程覆层制备动态过程中的冶金、化学、物理等过程;③表面覆层中纳米材料与其它材料之间的协同效应。

从1997年开始,全军装备维修表面工程研究中心在国内首先提出了“纳米表面工程” 的概念,并开展了纳米粉末表面工程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纳米粘接剂技术、纳米电刷镀技术、纳米添加剂技术、纳米固体润滑干膜技术、纳米热喷涂技术和纳米涂料技术等。2.2.1 纳米热喷涂技术

热喷涂技术在表面工程领域中应用十分广泛,如超音速火焰喷涂(HVOF)、高速电弧喷涂、气体爆燃式喷涂、电熔爆炸喷涂、超音速等离子喷涂和真空等离子喷涂等。纳米热喷涂技术就是以现有热喷涂技术为基础,通过喷涂纳米材料而得到纳米涂层。

热喷涂纳米涂层可分三类:单一纳米材料涂层体系;两种(或多种)纳米材料构成的复合涂层体系;添加纳米颗粒材料的复合体系,其中添加陶瓷或金属陶瓷颗粒的复合体系较容易实现。目前,完全的纳米材料涂层由于技术繁杂、难度大,离应用还有相当距离。大部分的研究开发工作集中在第三种,即在传统涂覆层技术基础上,添加复合纳米材料,可在较低成本下,使涂覆层功能得到显著提高。

纳米热喷涂技术为零件表面强化提供了最新技术手段,提升了装备再制造的技术水平,扩大了装备再制造的使用范围,使重要装备关键零部件的再制造成为可能,效果非常显著。

[5]

[4]2.2.2 纳米电刷镀技术

电刷镀技术具有设备轻便、工艺灵活、镀覆速度快和镀层种类多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机械零件表面修复与强化,尤其适用于现场及野外抢修。纳米电刷镀就是在镀液中添加了特种纳米颗粒的新型电刷镀技术。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的研究表明,纳米电刷镀复合涂层可显著提高材料的摩擦学性能,尤其提高了耐高温磨损及抗接触疲劳性能。例如在快速镍镀层中添加经改性处理的纳米Al2O3、SiC和金刚石粉后,其显微硬度和抗微动磨损性能明显高于传统快速镍刷镀层。纳米电刷镀层的硬度是不含纳米颗粒电刷镀层的1.5—1.7倍,耐磨性是1.6—2.5倍,抗接触疲劳寿命由105周次提高到106周次,可服役温度由200℃提高到400℃。纳米电刷镀技术已在装备再制造中得到具体运用,解决了重载车辆、舰船和飞机发动机再制造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2.2.3 纳米固体润滑技术

固体润滑是指利用固体材料本身的润滑性来减轻接触表面之间磨损程度的润滑方式,它是对流体润滑的有力补充,一般用于高温、高负荷、超低温、超高真空、强氧化和强辐射等特殊工况。固体润滑不仅可用于无油润滑的千摩擦场合,也可以广泛用于有油润滑的情况,形成润滑效果更好的“流体+固体”的混合润滑。对黑色金属材料进行低温离子渗硫处理,可在材料表面得到厚度不超过10um,并具有纳米结构特征的FeS固体润滑涂层。纳米固体润滑技术已用于发动机缸套一活塞环、喷油嘴针阀及滚动轴承等精密偶件的减摩,寿命延长均在1倍以上。2.2.4 纳米粘接技术

纳米粘接技术是指将特殊功能纳米颗粒和常规填料(如石墨、二硫化钼、陶瓷粉末等)与高分子聚合物相混合并涂敷于零件表面实现特定用途(如耐磨、抗蚀等)的一种表面工程技术。例如,含纳米金刚石的胶粘剂具有优异的耐磨性和很高的胶接强度,耐磨性和胶接强度随着纳米金刚石粉在胶粘剂中加入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加入量为8%时,耐磨性是未添加的2.2倍,拉伸强度可达50 MPa,比未添加的提高27.5%。[7]

[6]3 表面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3.1 不断将各种先进技术应用到表面工程领域

为了追赶世界科技发展速度,使我国的科技发展立于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我国不仅要把先进制造技术列入国家“十五”科技计划体系,实现制造强国和制造大国的目标,而且针对我国国情,更要进一步把“再制造工程”列入国家重要科技发展专项计划中,才能真正使这项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任务落实在实处。要促进表面工程的发展,就必须将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应用于表面工程技术领域。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推广,在表面工程领域中将不断应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例如发展数值模拟的方法设计表面工程技术,并完善表面工程技术设计。

推广机械化、自动化的表面涂层制备方法,特别在加工复杂形状零件及危害操作者的身体健康时,推广将十分有益。

3.2 发展节能、节材、降耗、少污染的表面工程技术

20世纪全球经济高速发展,与此同时,对自然资源的任意开发和对环境的无偿利用,造成全球生态破坏、资源浪费和短缺、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其中机电产品制造业是最大的资源使用者,也是最大的环境污染源之一。据统计,1996年全球有2 400万辆汽车报废 到,2000年全球将有2000万台计算机被淘汰。随着21世纪到来以优质、高效、节能、节材为目标的先进制造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发展节能、节材、降耗、少污染的表面工程技术成为社会的重要课题。

低能耗的表面工程技术,例如通过大气或真空等方法代替盐浴池处理;采用高能量(但能耗低),光束方法及技术(如激光、电子、离子、等离子体),在表面工程技术中尽量减少涂层材料及基体材料的消耗。[4]4 总结

随着人们对低成本、高性能产品的追求,对产品外观的美、对环境协调美以及生态平衡美的追求,21世纪任何工程、任何产品的设计将会也必然会将表面设计纳入总体设计中,表面工程技术也将会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同时,这种理念也将进一步反作用于表面工程学,使其自身得以更为迅猛的发展。[3]参考文献:

10.桥梁科学技术及发展探讨论文 篇十

一、建立完善的桥梁技术体系结构促进桥建设的发展

桥梁建设离不开桥梁技术的参与,要想促进桥梁建设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必须推动桥梁技术的不断创新,同时,桥梁建设的飞速发展也可以促进桥梁技术的不断飞跃与进步,技术是在不断实践、不断应用中得以发展的,因此,桥梁技术与桥梁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怎样将桥梁构建的更完美,也是桥梁科学技术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具体的桥梁技术研究对象还包括:怎样使桥梁的设计质量、施工质量等各方面质量得以提高;怎样才能更大程度的降低桥梁建设成本;怎样使桥梁的寿命延长而整个的施工过程简短等。而提高桥梁的设计质量和施工质量、降低桥梁建设成本、延长桥梁使用寿命和简短施工工期也是桥梁建设的主要目标。面对桥梁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如复杂的地形、地势,多变的天气,巨大的交通流量、庞大的建设资金等,相关技术人员必须在以往技术的基础上,对桥梁技术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从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出,桥梁科学技术包括的内容是非常多而又非常繁杂的,若不建立完善的桥梁技术体系结构,则很难推进桥梁建设的进步。桥梁科学技术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不同时期都形成了各种科学体系,例如,早在桥梁建设的萌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桥梁作品技术体系和构建工艺流程技术体系,桥梁作品技术体系主要是凝结在桥梁建筑的作品之中,并由独特的建筑结构和不同的功能要素组成的一种技术体系;而工艺流程技术体系则是由不同环节的施工工艺、桥梁设备和不同程序的操作要求组成的技术体系。桥梁中的作品技术体系在整个桥梁科学技术中处于主体地位,也是大多数建设桥梁目的的技术体现,相应的,桥梁工艺流程技术体系则是桥梁建设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的技术体现,这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只有建立完善的桥梁作品技术体系才能有效促进桥梁工艺流程技术体系。除此之外,创新桥梁作品技术和桥梁工艺流程技术也可以进一步提高桥梁建设的进程,加强桥梁建设施工的质量和设计质量,降低桥梁建设的成本和延长桥梁使用寿命。

二、桥梁科学技术发展的突出问题分析

如今,桥梁科学技术发展中最令人关注的问题是桥梁技术发展趋向问题,只有确定了桥梁发展的趋向问题,才能保证桥梁建设的整体质量的.提高。

2.1桥梁技术发展中的高新技术趋向问题分析

如今,随着桥梁建设的不断发展,桥梁建设领域呈现全方位、多层次的方向发展,这种全方位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桥梁技术体系朝着精致化、创新化的方向发展。桥梁技术发展在面临桥梁工程不断复杂化、桥梁建筑的功能多元化、桥梁布局的集约化、桥梁建设施工的机械化等发展趋势,其发展观念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进行桥梁的设计中,设计人员应该将桥梁的具体设计目标朝向建筑结构的耐久性、提高桥梁建筑使用寿命、加强机构设计的精细化、在进行技术设计时,将复杂的技术进行系统规划等方面发展,并且能够对桥梁整体的设计进行动态设计和优化设计,必要的时候利用相应的模型,对桥梁建筑的施工过程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和技术要求做好充分的准备。除此之外,还应在桥梁建筑施工之前采用相应的高性能、高弹模和多功能的材料等。只有不断转变技术发展理念,不断朝向高新技术的方向发展,才能促进桥梁建设施工的安全进行,才能使桥梁建设更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2.2桥梁技术发展中的生态化趋向问题分析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环境污染问题、资源枯竭问题和生态危机问题越来越严重,桥梁建设受到的影响也较大。在桥梁建设中,施工使用的材料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天然材料,其中很多建筑材料都涉及了较多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的存在必然会对生态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此外,在施工过程中,一些施工人员的道德素质有待提高,对于施工中用不完的原材料就当作废弃物扔掉,这不仅会导致建筑材料的浪费,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环境污染,同时,有些施工人员因没有上级领导的严格监督和控制,在施工过程中毫无限制的使用建筑材料,这也会导致建筑材料的严重浪费。

三、小结

11.桥梁工程测量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总结 篇十一

我国工程造价行业从最早的手工绘图计算工程量然后凭借经验估价,到电脑CAD绘图计算量然后采用套定额模式或者清单模式估价,工程造价模式发展历历在目。但是当前造价管理的信息化、精确细节化程度不高、水平不够,制约着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准确性和效率的提高。而BIM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给工程造价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BIM技术的数据存储与调用改变了落后的造价模式。然而,BIM技术在工程造价领域的发展存在阻碍,急需解决。

BlM原理与功能分析

1.BIM定义及基本原理

BIM最根本的建筑模型设计是建筑行业里全新的三维设计,而不是传统的由2D再建模成3D。这样的三维设计可以在完成后直接输出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等等,由于所有图纸都是建立于原本的三维建筑模型,因此所有图纸都是相关联的,同时这种关联可以通过修改原本的三维模型而达到同步的修改,在视图中马上就能反应出来修改处,避免了在不同视图中出现修改不同的问题。

2.BIM的技术体系

BIM被国内外许多建筑师们一致认为是继CAD技术后建筑行业的第二次革命性技术。它通过软件建模,把真实的建筑信息进行参数化、数字化后形成个模型,相当于整合成个数据库,以此模型为平台,从设计师、工程师一直到施工单位和建成后业主的运维各个项目参与方,在直到项目生命周期结束被拆毁的整个项目周期里,都能统调用、共享并逐步完善该数字模型。

BIM在造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1.BIM数据库的时效性

BIM的以三维模型为基础的数据库是其技术的核心。数据库的建立随着工程动态全适时更新,存储于共享数据平台中。在项目的任意阶段,工作人员都可以获取相关的工程基础数据。BIM就是这样一个富有时效性的数据库、平台,它让各阶段人员例如中期造价人员、后期运营维护人员都能准确有效地获得所需的及时的数据。这对于工程造价人员来说极其重要,正因为造价人员对市场价格等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要求极高,因此BIM很好的适应了这种特性,大大提高了项目造价的水平。

2.造价数据的积累与共享

如今造价行业或者施工单位中,完成的工程项目造价预算或者竣工结算一般以Microsoft Word、Excel或者是PDF等形式保存下来,要么是打印出来盖上章放档案室,没有数据共享的作用。

BIM数据库的建立就是由各企业将各自过去的项目数据以及当时的市场信息等多种数据慢慢积累而成,令施工单位相关工作人员可以方便快捷的使用数据库里的数据或者模型,生成业主方所需要的各类报表以及各类报告成果,有效避免了询问数据计算结果等过程上时间的浪费。各企业不仅可以在上网参考BIM数据库的资料,也可以自己建立公司内部的BIM数据库,这样可以在公司接到同类工程项目时有历史指标作为参考,编制新的投标文件时便可以用之前的模版加以改进,准确及时的进行报价,节省了企业造价员工重复工作的时间,以及减少了人工成本;在施工阶段,施工队也可以使用BIM技术,进行施工进度计划的管理,掌握每一阶段准确的费用和时间就可以进行细分的管理。

3.BIM的不同维度多算对比

工程项目造价管理中多算对比,有效管控管理的支撑是数据,项目管理的基础就是工程基础数据的管理,及时、准确地获取相关工程数据就是项目管理的核心竞争力。在BIM数据库中通过合同、计划与实际施工的消耗量、分项单价、分项合价等数据的多算对比,可以有效了解项目运营是盈是亏,消耗量有无超标,进货分包单价有无失控等等问题,实现对项目成本风险的有效管控。BIM同时还能进行多维度的多算对比,在某项目的BIM模型上赋予多个值例如工序、时间、空间等,系统可以进行拆分后算量得出消耗量和造价然后再合成整个工程的结果输出,就能实现多维的运算以达成对比,具有高效性与精准性的优势。

实现BIM系统功能面临的问题与建议

1.数据传输标准不统一及解决措施

现在的建筑行业或者说各阶段的企业中,普遍的现象是设计单位在建筑的设计阶段用自己习惯的软件做一套建筑模型、设计一套图纸,造价单位进行造价计算的时候用另外的造价软件进行建模算量输出一套建筑模型,最后施工单位在施工阶段继续用不同的软件进行数据模型的建立,用这套模型进行施工进度计划和管理,这影响了整个建筑生命周期的统性和集成性,把建模工作复杂化。

因此,在当前的建筑行业里建立一个不独立于任何一个软件的,能够描述贯穿于整个建筑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输出内容的数据传输标准是十分必要的。政府颁布符合国情的更有系统性和更具体的BIM数据传输标准,并且辅以相关法律统一行业中的该标准,直接将BIM技术在建筑行业里推广开来,形成行业革命性的发展。

2.BIM信息分类体系不统一的问题与建议

BIM中所有建筑工程项目的模型都是由许多小构件组成的,不同的企业公司或者工程项目中不同阶段的工作人员都会有自己的编码要求,对同构件的编码可能有成千上万种,所以即使解决了数据传输标准的问题,数据是能有效的共享了,但是数据传输到了工作人员手中时,作为历史项目的造价数据参考与当前项目的模型中的各类构件不能自动识别甚至是匹配时,则需要人工来进行构件的——识别匹配,这样会造成太多的麻烦以至于降低该有的BIM数据调用的高效性。

上一篇:行政审批服务办件管理暂行办法下一篇:国庆旅游安全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