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探讨论文

2024-08-09

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探讨论文(精选12篇)

1.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探讨论文 篇一

高职护理生理学教学的改革分析论文

高职护理的教学中,由于教师对生理学的认识不足,在护理生理学多内容而少教学的情况下,教师认为学生将理论知识掌握好就够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觉得课程的内容难懂,并且难以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学生的积极性不高。那么对于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们如何去完善呢?

1. 对教学内容改革的`分析

在高职护理生理学的改革中,教师需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有目的的优化,并且要依据教学大纲给学生讲解知识和理论基础,并且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指导。教师应该注意临床护理工作的相关课程教学中,要知道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教师在讲解中,要注意难易结合,并给学生思考和阐述谈论的时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教学方法改革分析

在教学中,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在护理生理学的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方法一是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教学中,学生是中心,老师是组织和协调的人,并且根据有效的信息来做好教学的计划和决策,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学生进行交流,来帮助和引导学生完成课程的学习。二是多媒体的教学技术,多媒体网络教学、多媒体课件和光盘等手段可以创设出立体生动的情境,可以实现教学程序设计的优化。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性和易懂性,容易被学生接纳。三是问题教学法,以问题的提出为教学的切入点,展开问题,并且对其进行解决。在生理学的教学中,以提出问题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的理解更为深刻,也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更为全面。

2.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探讨论文 篇二

一、正确认识课程建设的意义

课程建设工作是贯彻落实 (教高【2006】16号) 文件精神和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体现, 保证人才培养充分满足学生个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深化教学改革和学院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 有利于全面提高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重新进行课程分析及定位

根据护理学的性质和护理职业的特点, 分析就业岗位的护理人才需求, 对《护理管理学》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修订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

三、确定课程的基本理念及思路

以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为依据, 以“工学结合、院校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 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根本, 贴近临床工作, 全程渗透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 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体现“素质、知识与能力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 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优势。

四、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一) 课程组教师能深入领会学院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对照课程建设实施的目标、具体要求和做法, 疏理出需要不断完善的工作或需要做好的重点工作。

根据学院课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评价指标 (教学队伍、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课程特色) , 对照评价标准得出分值, 客观实际地对本课程作出自我评估, 找出差距和建设依据。

(二) 课程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1.护理教师数量不足, 知识结构较陈旧, 教学方法手段滞后, 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不能完全满足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的培养要求。

2.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年轻教师缺乏临床工作经历, 难以体会护理职业情感, 无法模拟临床真实情境, 在讲授护理管理理论知识和管理技巧时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的支撑, 生搬硬套, 授课内容与临床实践联系不密切, 讲解不够详尽透彻或不能把握知识“必需”、“够用”的尺度。

3.与临床医学相比, 护理的专业化发展相对滞后, 护理科研工作相对薄弱, 护理专业的学科带头人和课程带头人不足, 导致对本课程所起到的初进学生远期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作用认识不足。

4.护理教育发展的步伐迟缓, 课程体系不健全,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5:1, 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护理管理技能的培养。

5.本课程实习实训条件及教学资源比较薄弱, 既要求在医疗实践中学习管理, 又限制了在真实护理管理环境中的学习管理, 只能以情境教学法或模拟护理管理作为在校实训的形式。由于课时限制, 有的案例分析只能在课外由课程模拟小组组织分析讨论、完成书面作业, 不能安排课堂讨论, 无法全面评价教学效果, 导致教学过程以理论为主, 实践实训项目的开展比较欠缺。

6.护理职业岗位分析及工作定位不准确, 常常忽略了护理岗位应具备的综合管理技能及应关注的主要内容, 护士甚至被认为是一种机械的“工具人”, 重视其技术操作能力培养, 忽视人文素养和临床决策能力的培养。

五、课程建设的思路

(一) 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创新。

1.明确教学目标, 整合教学内容。《护理管理学》为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必修课程, 把管理理念、管理职能应用、管理艺术作为护理专业综合管理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的指导思想, 使高职学生具有知识面较宽、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高等特点。在教学内容的整合上, 应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1], 真正做到“知识够用, 技能过硬”, 选取与护理管理学针对性和适应性密切相关的内容, 摒弃与护理管理学无关的部分,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效融合。理论教学以临床应用为目的, 注重实用;实践教学选择最基本、最必需的护理管理技能为学习内容, 设计实训项目, 避免部分理论知识的重复讲解。对课程内容作模块化设计, 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以管理基础的学习奠定管理思想的基础, 具备管理的理论及知识;以管理职能的学习走进管理、学会管理, 初步具备护理管理能力;以质量管理的学习体会护理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在教学中将课程标准与护士执业考试大纲有机结合起来, 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 以护士执业考试的标准题型进行课堂、课后训练, 为学生顺利通过护士执业考试奠定基础。

2.革新教学方法、手段, 激发学习兴趣。成功有效的情感教学使护生的学习活动由消极转变为积极, 这就意味着护生专业学习和生活的积极化, 它必然对护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2]。根据《护理管理学》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教学特点及专业思想素质教育的需求, 加强人本管理理念、护理管理技能和实践能力训练, 突出实践性、强调情感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问题导入法、难点定向法、提问法、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法、典型案例分析、临床与学校联合指导技能实训等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手段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注重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还可邀请医院、企业管理专家讲学指导, 增强学生对护理管理学的学习兴趣。

3.正确评价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正确评价学生的实践管理技能, 为学生顶岗实习奠定基础, 改变过去期末考核一锤定音的做法, 重视实践过程的评价。依据国家相关职业岗位各模块基本技能要求, 制定各模块的考核标准, 综合评价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 获得护理专业学历毕业证书、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方准毕业。课程的考核评价由理论、平时训练、专项训练、综合训练组成, 不再是以理论为主的形式。在实训基地选派医德高尚、富有敬业精神、护理技能精湛、临床护理经验和管理经验丰富的的高年资护理人员带教、考评和监督, 在专业态度、专业情感、专业素质塑造方面起到良好的言传身教作用。推行轮训的考试制度, 确保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专业素养, 掌握临床护理和基层一线必须的综合护理管理技能。

4.创造条件开展管理技能实训。护理专业的培养周期长、实践性强, 为确保护理教学与临床护理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以护理专业实训中心和我市护理人才紧缺岗位技能培训基地建设为依托, 加强本课程实训基地的投资和建设, 以满足专项管理技能训练或在模拟病房强化学生综合实践管理技能的训练。充分发挥附属医院、实习基地作用, 使学生及早感受真实的护理职业环境和医院文化, 巩固专业思想, 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到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担任护士长助理, 在护士长的直接指导下亲自体验并处理护理管理工作。实践实训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护理人文情怀、职业情感、责任感、奉献精神和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尽快进入护士角色、管理角色, 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打下良好的基础。

5.适应社会发展, 培养职业能力。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 护理服务范围在向医院、社区两大主体拓展, 要求护士“以人为本”, 为服务对象提供整体护理。为适应这些转变, 本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 针对护理学发展需要和完成护理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管理理论及知识、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为护生的专业学习提供适宜的医疗服务机构和建立动态的、连续的护理临床教学机制。

6.开发、共享教学资源, 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 充分利用校园网络,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课程标准、实训指导、练习题及电子教案、参考文献目录等, 全部内容制成网页, 免费开放, 随时可上网查询。积极采集《护理管理学》教学光盘和典型管理案例、汇编护理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案例习题集》、与临床共同开发护理管理实训教材, 使教学资源库不断丰富, 提高教学效益。

(二) 护理师资队伍建设。

1.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使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整体提升, 涌现院级或省级教学名师。挑选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教改经验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担任本课程的教学。

2.参加教学研讨及培训, 开展课程建设学术研讨会, 引进高学历层次的护理人才, 带动护理科研的开展。

3.师资团队与护教双栖对接要求教师既有教学职称, 又具备对口专业护理或医疗专业的技术职称;既具备理论教学素质, 又具备实践教学素质[3], 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医院顶岗实践, 以更新知识, 提高实践指导能力。

4.对于兼职教师, 鼓励并支持其参加高等教育学、高等心理学等课程的学习, 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 增强其执教的能力;对新任课的教师继续落实岗前培训制, 学习教育理论、教育职责、规章制度及教学各环节等。

5.聘请校外专家参与到专业指导委员会中来, 并加强和校内教师的交流, 全面提升校内外专家的实质性合作和交流的层次。

(三) 加强教学管理, 促进课程建设。

1.实施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充分发挥护理教研室的基层管理职能。

2.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教学管理工作制度, 抓好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的监控, 评价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

3.课程负责人抓好课程的总体水平和建设进度, 统筹安排课程建设经费, 实行专款专用, 对课程年度检查和鉴定验收负全面责任。

参考文献

[1]雷正光.职业教育课程的功能与发展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31:27-29.

[2]吴雅文, 姜安丽, 李树贞.对护理情感教育与护士职业态度问题的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 1999, 34, (5) :296-298.

3.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探讨论文 篇三

[关键词]护理专业 护理学基础 合格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高层次护理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能力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行适当改革,把学生培养具备高水平护理人员。这将是摆在教师面前的头等大事。

一、加强基础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高职生在完成基础医学课程后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即“护理学基础”,作为看家本领的基础护理学习的效果直接影响到专科护理的学习和专业水平的发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坚持巩固学生的基础为主实施教改,让学生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巩固基础的原则下,对高职教材进行合理处理,并灵活地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

1.合理处理教材

高职教材多选用成人专科教材,对缺乏的部分基础内容要补充,而有些章节提供的参考性资料太多,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学习能力对教材进行处理。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根据临床护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求,选择具有科学性、适用性、先进性和启发性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循序渐进,避免要求过高导致学生厌学,或学习一些过时的操作,让学生认为学习的内容在临床无法应用。

2.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们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灵活选择。对基础理论、基础技能采用目标教学,反复强化直到达标。而且除采用讲授的方法外教学中还采用、情景导学、自学指导等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辅以多媒体直观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护理实践,提高操作水平

高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高职护理实用型人才,强化护理实践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关键。采取措施如下:

1.建立护理实训中心

学院建立有护理实训中心,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建立了一流的护理模式病房、ICU病房、护士站等单元,不仅保证了校内护理实训,而且为校外的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改革操作考核制度

对23项基本操作进行强化考核,并制定了自己的考核标准,更强调学生操作中的创新和与病人有效的沟通。对每项操作考核成绩合格者方有资格参加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不合格者由教师进行单独辅导,对每项基础技能做到人人过关精益求精。

3.改革见习制度

为了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把原集中见习计划改为随堂见习和分段见习,在完成重点操作和章节后把学生带入临床,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践,使学生更好地学会与病人交流。

三、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学生素质

社会需求的发展要求高职护理人员高素质化,护理人员素质的提高不能只是简单地增加人文社科课程,而应寓人文素质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同时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学生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1.寓人文素质教育于护理学基础教育中

许多学生虽学习了护理心理学和人际沟通学,面对病人却不懂得如何与病人交流和进行心理护理。因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采用情景导学、对具体病案分析的方法,让学生养成主动观察病人心理状态的习惯,并模仿教师以亲切的体态语言与病人进行交流。

2.提高护理师资素质

要促使护理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提高学历水平。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参加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和培训,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鼓励教师潜心护理科研和论文的撰写,提高学术水平。

四、强化能力训练,培养合格人才

1.应用护理程序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以护理问题为中心、护理程序为主线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以护理程序为病人实施整体护理的观念。

2.应用先进护理技术能力的培养

先进护理技术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学生较感兴趣的内容。教师要在巩固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启发疏导,经过校内反复强化,再带学生到临床见习实际运用情况,加深直观认识。

3.运用计算机和英语能力的培养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护理文件数字化系统的应用,双语化护理病历的出现,护理人员应用计算机和英语的能力将影响到其潜力的发挥。因此,我校着重培养护理人员在这两方面的兴趣和能力、意识,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探讨论文 篇四

陈玲霞 谢明生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望城 410200)

摘 要: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档案管理学》,在长期传统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式单一,知识结构体系不健全的现象,使得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综合类文秘人才的目标很难实现。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应确立正确的人才观,完善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文秘专业;档案管理学;教学改革

一、《档案管理学》在文秘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档案管理技能对秘书工作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一方面,文秘人员负责文件的形成与办理,承担本单位年终文件的立卷归档;另一方面,文秘人员在辅助领导决策和开展机关日常工作中,需要大量地查阅档案,是档案的主要利用者之一。因此,文秘人员档案意识的强弱,对档案与档案工作特点、性质、作用、规律、原则与技术方法等方面的了解和认识的程度,不仅直接影响档案的形成和管理,还会影响档案利用工作的开展,甚至影响档案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工作作用的充分发挥。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人才的质量能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能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节奏,是用人单位和高职院校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或民营企业从事秘书及相关工作,文书档案工作是秘书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做好这些工作,必须具备良好档案管理技能。那么,怎样才能具备良好的档案管理技能呢?一方面离不开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也是很重要的就是要通过《档案管理学》的学习掌握档案管理及相关知识,了解档案管理工作一系列环节,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因此,《档案管理学》这门课在文秘专业教学体系是有重要地位的,应视为文秘专业的核心课程来抓。改革传统的教育理念,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途径上有所创新。

二、《档案管理学》教学现状分析

《档案管理学》这门课在文秘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很尴尬,尽管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开设了《档案管理学》,效果不甚理想,另人难以想象的是却某些院校准备把这门课从教学计划中删掉。该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材过于陈旧

据笔者了解,当前合适高职院校文秘专业《档案管理学》教材很少,多数院校则是选用本科档案学所用教材,这种教材偏重阐述档案馆和机关档案室的档案管理理论知识,无论从理论体系还是知识结构都不是文秘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主要体现于:一是档案学基础理论知识介绍的篇幅比例很大,档案馆的业务知识篇幅也不少,这不是高职文秘专业学生将来要从事的主要工作;二是国家为了社会的发展,提倡文书档案一体化管理,发布了许多新的关于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的法规及业务规范,而传统教材由于更新不及时,存在知识陈旧的弊端,不符合档案管理发展的趋势,也不利于学生毕业后对档案工作新变化的适应。

2.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文秘专业的教学改革虽然实行很多年,也得到相应的重视。但是《档案管理学》的课程内容设置却一直是改革的死角。该课程的内容结构包括档案学基础理论、档案室档案工作,档案馆档案工作以及特殊载体档案的管理。没有提出高职文秘学生应以档案室档案工作为主的宗旨,而且对实践不够重视,没有开设相应的实践内容。随着计算机技术逐渐应用于档案管理工作,纸质档案逐步向电子档案转化,《档案管理学》的教学应该有所侧重。

3.教学途径、方法单一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部分高职院校的《档案管理学》却没能打破长期以来盛行的教学方法:即以课堂教学为主,以知识灌输为中心,以实习教学为辅助。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课堂讲授的方式为主,主要停留在书本知识的范围内,知识面窄,学生则是被动接受,参与性和积极性都不高,难以与实践结合,档案管理技能培养的作用不大。

三、《档案管理学》教学改革途径与方法

确立《档案管理学》在高职院校文秘专业中的核心位置,档案管理技能对文秘专业学生的是很重要的,通过《档案管理学》的学习,能达到掌握档案管理基本技能,提高档案意识。在教材选用和编写,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教学方式这些方面相应的改革。

1.选用符合高职文秘专业实际情况的教材

高职院校文秘专业的教材应为《档案管理学》,内容应侧重档案整理和利用,删减抽象的理论知识,加大应用技能训练。任课教师必须精心选择符合实际业务规范的教材,并紧随国家对档案工作业务规范的推出,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补充编写新的业务规范操作指南、解析等辅助资料。因此可选用靳古隆先生2002年6月通过河南省档案局组织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的“机关文书与档案管理模拟训练教学”,在此基础上编写的基础理论知识教材《机关文书与档案管理模拟训练》(上册),能力培训教材《机关文书与档案管理模拟训练》(下册),这一套教材具有实用性、新颖性、系统性、规范性、节俭性和可操作性等技术特征,可应用于高职院校文秘专业教学,有效地使学生全面、系统地初步掌握机关文件与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技能,缩短学生毕业胜任工作的适应期。

2.完善《档案管理学》课程内容

根据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修订《档案管理学》教学大纲和教学实践大纲,突出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相结合。《档案管理学》课程内容结构安排大致应包括三部分:文书档案工作概述,档案管理,特殊档案管理。此外,要深入了解社会人才市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需求,进行系统的岗位定位,深入机关档案室、档案馆调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按照单位的素质能力要求确定培养目标,提出能力要求,制定相应的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和不流于形式的实训。教学应以应用为目的,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注重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结合及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建立一个合乎教学原理、教学规律,重点强调实践(训),便于实施和学习的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文秘专业学生今后择业方向将是偏重中小型企业,除了掌握基本的文书档案管理知识外,教师还应该补充科技档案、专门档案以及照片、胶片和磁光盘等新载体档案的管理。除此之外,在完成《档案管理学》教学任务的基础上适当补充档案界的热点问题,供学生学习和讨论。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补充“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及重要性”、“‘弃档’现象的分

析”等内容,取得良好地效果。

3.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

《档案管理学》传统的以教师讲授形式为主,内容显得枯燥,容易造成厌学情绪。面对没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学生,要积极利用有限的条件,通过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让整个课堂变的有吸引力。这样能既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过程中,既要有以教师讲授为主,也要有案例分析,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如讲授档案检索,可与图书馆的检索分析比较;讲授会计档案时,从反倾销案入手,借助案例讲授会计档案的重要作用和整理工作。

其次,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制作和使用课件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课件有理论知识,并在特定的内容里添加图片和音频文件,如档案管理过程中使用的表册样式、档案馆的库房实景,档案管理设备的外观样式、整理完毕的档案规范样本等,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吸取知识并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再次,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将学校保管档案的部门,如办公室、人事处、财务处等部门作为《档案管理学》课程的实习基地,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带领学生参观档案馆,将地方档案馆作为教学实习基地则是能培养学生更广阔档案知识。利用周末,由教师带领学生分批到学校所在市县的档案局(馆)参观,了解局(馆)的业务,同时也是有助于更好理解档案行政管理体制。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就是采用高校与当地档案部门合作的一种方式,实践证明档案馆为学生提供的教育资源是可持续的,将得到不断完善。

5.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探讨论文 篇五

PBL是以问题为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能够加强学科间的渗透与综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其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指导教师通过PBL教学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阐述了PBL教学法在临床护理学课程中应用过程,分析了PBL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护理学教育承载着培训最好的临床护理者、传达者、决策者、社区领导者、业务管理者的课题。最新的教育趋势,朝着改善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方向发展。为了满足这些需求,采用的教育方法之一就是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PBL教学法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大学首创。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北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护理学教育中PBL是基于学生为中心的一种学习形式,追求的教育目标是利用设计的`病例,收集各种信息,分析和整合信息,培养综合思维能力,提高必要的信息收集能力、自我纠正问题的能力和探索发现及沟通与协作能力。此过程中教师起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并通过学生的好奇心激活其学习的动机。

因此,在护理本科生学校教育期间教育目标不能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学习,而是要着眼于学生实际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尤其重要的。

一、PBL教学的特点

以重能力培养代替重知识传授;以多学科的综合课程代替单一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以小组讨论代替班级授课制;以学生为中心代替以教师为中心;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五个阶段教学代替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组织教学--复习旧课--上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基于指导自学理论,学生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来设定,学习目标的实现则由学生来负责。通过PBL教学过程,能够培养医学生的学习技能,提高其处理临床问题时有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建立终身学习所需的知识结构。

二、PBL教学实施过程

在传统的教育中,如果老师提问,学生不配合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氛围不符合于让学生自觉学习的理想教育目标。以小组为单位的PBL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面对多项临床问题,利用以往学习获得的理论知识,最后归纳所学的新知识,掌握临床护理各学科的特点和临床思维的技巧。PBL教学的基本程序如下:

1.课前准备在每一单元开始学习前,明确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目标,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使学生明白与之有关的需掌握的基本概念及专业术语,随之提出临床案例或临床问题,根据此案例,仅从教材上找不到完整答案,必须查阅其他资料,将知识延伸、拓展。学生利用检索工具查阅有关资料,包括参考书及文献,指导教师可给予一定的帮助。例如:如何使用检索工具,哪些文献可参考,帮助学生尽快适应PBL教学过程。

2.小组讨论将学生随机分组,每组10~12人,讨论前随机指定主持人,指导教师只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才提供一定的帮助。讨论围绕每单元指定的案例进行,由小组成员陈述相关知识,并作好记录,汇总及提出需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然后继续查阅相关资料,通过互教互助学习,力求完美解决问题。

3.课堂讨论在同学们进行了充分自学,查阅相关书籍及小组交流以后开展,由每组代表做本组总结发言,并提出讨论中的疑难问题,最后教师就同学们争论的焦点分歧最大的疑难问题进行点拨,最终获得每个问题的圆满答案,并做出单元总结,完善学生认知结构,使其掌握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4.教学考核与教学效果指导教师对同学的学习情况作出评价,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及下一步要求。在课程活动结束时,再指定下一课题,并将新的课题分配到各小组中去,给出新的临床案例,进行又一轮的PBL学习。作为PBL的最后过程,学生们在结束后进行考核。指导教师分别给出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并在每份试卷结尾给出评价,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第一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是自习能力;第三是作为小组成员的集体能力。自我评价要求继续监视自己的执行能力,但这种能力才是学生自觉从患者身上学会技术的核心。

三、PBL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育思想,个别教师思想陈旧,对新的教学方法不接受,需要彻底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若只在某一学科某一部分进行PBL教学尝试难见成效。

2.硬件建设,学校是否具有足够的学习资源,包括足够的图书资料,网络资源等。足够的教师和教学场地来适应大规模小组教学的需要,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PBL教学无法开展。

3.教学培训,进行PBL教学的教师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首先必须为未来的指导老师提供实施PBL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使其有信心进行PBL的小组教学;其次,改变教师的态度,许多教师对PBL的教育基础尚有疑虑。由于PBL教学需要教师花费太多的时间和做太多的工作,因此人们更加偏爱说教式讲课,转而采用传统式教学法。

4.学生方面,个别同学消极参与,甚至袖手旁观,也有个别同学由于传统教学多年的惯性,对PBL采取抵制态度,不予以合作。由于信息收集比较费时,同学们为了快速完成任务,过分依赖参考书及教师课后总结,而不进行认真仔细讨论;仅抓住表面现象,仅仅对问题的某些细节开展肤浅的讨论。

6.高职学生的审美心理探讨论文 篇六

高职学生多来自中等收入或低收入家庭,离异家庭占有相当比例。根据问卷调查中基本信息反馈显示,大部分学生来自乡镇或农村,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艺术类培训机构匮乏。自幼经历过艺术方面培养的学生很少,如:钢琴、画画、舞蹈等。因此,从客观条件而言,孩子本身能接受艺术类培养的机会就极为有限。考虑到家庭经济状况不乐观,衣食住行便成了生活中最高要求。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在考入高职学校之前都从未走出老家,学习仅限于九年义务制的以知识性为主的教育,加之,本身在学业上偏科或全科瘸腿,导致对学习能力的自信心丧失,迷恋上网络游戏、抽烟、甚至上课就等着混下课,视野狭窄。鉴于大部分高职生毕业后直接走向工作岗位,继续深造毕竟为少数。因此,倘若在高职院校依然无法得到教育工作者对其美育的重视,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将错过一生中在学校进行全日制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

育儿观念影响育儿行为。高职学生的家长父母文化水平普遍集中在初中、高中学历,本科以上为极少数。父母在育儿中重视对孩子美的培养,就会有相应的行为方式,如鼓励孩子阅读美文、欣赏优秀影片、参观名胜古迹、聆听优美歌曲等。儿时接受的审美教育将对人的一生有积极影响。杨振宁教授自幼学习唐诗、音乐,在物理学探究中发散出形象思维的火花。他说:“七十多年来,在人生旅程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以后,才逐渐体会到‘高处不胜寒’和‘鸿飞那复计东西’等名句的真义,也才认识到‘真堪论死生’和‘犹恐相逢是梦中’是只有过来人才能真懂的诗句”。访谈中学生表示父母对审美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当匮乏,部分学生甚至表示,父母对自己的各方面教育都极其空洞。

提高审美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发挥课程教学的功能

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教育功能在美育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以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以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为主旨,渗透至学校各类课程的教学之中。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突出高职生群体特殊性。高职美育的设置不能完全借鉴普通高校,要体现高职美育的时代性和高职特色。即要加强与专业的联系,提高针对性,努力与学生的专业发展相适应,满足学生成才与就业发展的需求。教师应注意发掘、利用本学科专业教学内容中丰富的审美因素,如在一些专业课程中,教师可有意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科学领域中的美学问题,例如黄金分割原则、对称美、建筑的美等生动的例子。引导学生用自己现存的知识经验去感受美、热爱美、从而追求美。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方式,本着尊重的原则出发,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借此,各门课程都能起到审美教育的作用,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

2.重视选修课的辅助作用。将审美课程纳入全校的公共选修课中。在审美教育的课程设置上,要考虑兼顾多种艺术门类,系统、科学、合理地为在校学生设置相关学习内容,如“礼仪与形象”、“色彩美学”、“影视欣赏”等。通过科学合理的审美艺术教育课程的学习,在美的`知识、美的体验中培养学生敏锐的审美感知。

(二)发掘实践活动的功能

1.在实践活动中展现美。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学校教育已不再是孤岛教育。社会一些现象的美丑不辨,雅俗难分,渗透到学校、影响到学生,这就迫使面我们对学生的渴望求知与新鲜的刺激不可采取极力堵塞,而是进行合理疏导。高职学校可以以提高素质、陶冶情操为目的,依托学校社团,组织学生开展以一系列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赛、校服设计大赛、服饰搭配大赛、书画作品展等,以多样化的内容和形式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在活动中展示他们的青春美,帮助学生在在生活中享受美,在活动中创造美。此外,开展师生座谈会,谈谈学生眼中的教师礼仪、班主任眼中的学生美、家长眼中的学生服装美。走近学生、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老师、更了解自己,师生建立平等审美互动机制。

2.将实践活动纳入考核。高职学生平时学业相对轻松,没有既定的升学考试。学生习惯利用课后的大部分时间上网、聊天。业余生活较为空洞。网络上信息的选择也以明星新闻、流行歌曲、情感小说欣赏、网络游戏为主。学校可开设名曲欣赏、服装欣赏与品析、美术作品欣赏等专题讲座,并纳入学年考核。在考核方式上建议采用论文的形式,以激发学生翻阅资料、查阅相关论文,充实课后生活的同时,触动学生心灵深处的丰富情感,使校园形成良好的审美艺术教育氛围。倘若本校此领域教师资源匮乏,也可邀请高校艺术类教师、歌舞团演员、传统文化艺术工作者前来授课。审美经验的积累,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审美追求,亦有助于消除反传统的审美认知偏差。[2]

3.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将美育将校外延伸。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审美视野,如美术馆、音乐厅、博物馆、名胜古迹等。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美术馆参观历史文物、美术作品,到音乐厅欣赏高雅艺术,游览名胜古迹等,唤起他们的灵动想象。在不断的审美体验中自然地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去其糟粕。潜移默化地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培养和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三)加强教师审美意识

教师应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拥有美的仪表,这是教师形象塑造的最直接的自我展示。教师要以自然、潇洒的举止,给学生以轻松舒畅的感觉;以稳重大方的姿态,给学生踏实、可靠的印象;以整洁合适的衣着,给学生体会朴实、整洁的真正的美,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7.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探讨论文 篇七

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掌握中医学的特点

中医护理教材首先要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突出中医学的特点。中医护理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思想, 用中医护理技术对病人及健康人实施调护, 以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减轻病痛为目的。可以参照现代医学理论, 但绝不能强搬硬套。中医概念要清晰、条理要分明。中医护理是以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思维, 分析人体的生理、病理, 以藏象理论为中心, 以功能现象为特征, 辨证研究人体的功能现象。

真正让高职学生了解传统中医护理, 就必须学习中医的基础理论, 还要认真了解中医学几千年的发展史, 体会到岐黄之术是我们祖先千百年来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结晶。当然, 在临床上实施中医护理术也是对现代护理的补充。

以整体护理为纲要, 以点带面分解实施

中医护理学应该体现出整体观念理论, 要以整体护理为纲要, 结合自然界变化规律, 建立人体脏腑有机一体的理念, 杜绝“一症一护”的狭窄思维。脱离整体施护的单一护理不是中医护理学的精髓。

整体护理是在中医整体观念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它孕育着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的理念。整体护理体现在临床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多方面。

整体护理, 既重视人体内在生理、病理的特点, 又重视邪气与正气的关系;既重视疾病在临床征候表现中的辨证施护, 又重视针对疾病本身特有的病因辨证地求因施护的特点。不仅注重局部病变, 更强调从心理、情志、饮食、起居等方面调护。

以基础护理为准则, 完善急救手法措施

高职护理课程都是以基础护理课程为奠基, 延伸到临床各专科护理。然而, 医学护理学种类繁多, 临床分科护理则有各自的特点, 但都建立在基础护理之上, 以基础护理为准则, 把基础护理的原理、方法贯穿于临床各科护理之中。像护理职业道德、护理原则、护理规范等。中医护理学是在基础护理学的基础上, 完善护理中的应急手法、护理手段, 采取像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特色治疗护理措施, 弥补现代医学护理的缺遗, 使几千年传统护理方法得到充分的发挥运用。

在急诊中, 运用针灸、推拿等措施, 能收到立竿见影的奇效。如针刺开窍醒神、针麻手术、手法捋筋整骨、刮痧放血泻火解毒等。再如康复过程中惯用的推拿手法, 帮助病人调整气息、平衡气血阴阳、缓解病痛、恢复体力, 都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护理方法。通过运用有特色的中医护理方法, 既弘扬了中医古老的岐黄之术, 使之造福于人类, 又弥补了现代医学护理的不足, 古为今用, 中西合璧。

以传统护理为特色, 实施传统护理手法

中医护理学的特点是辨证施护, 以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为理论指导, 关注因人、因地、因时的护理准则, 根据临床各科的特殊病人, 实施传统护理手法。

中医护理学不同于现代医学护理, 但并不冲突。二者相互为用、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各尽其能。如骨伤科的康复推拿护理;中风病人后期的针灸康复;中药保留灌肠缓解腹胀、腹痛以及毒素的排泄代谢;妇科常用的中药离子导入。再如传统的刮痧法、放血法、熏洗法、拔罐法、冷敷法等, 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中, 方便、实用、有奇效, 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中医护理学重点在于技能操作。只有具有熟练的技巧, 临床应用时才能得心应手。因此, 理论与技能操作学时以1∶1为合适, 只有多动手才能熟中生巧, 尤其是针灸、推拿等, 应经常训练、反复钻研、不断探索操作规律。

以强化技能培训为重点, 修正教材编写思路

高职护理人才培养除了掌握基础常识外, 主要是对中医专科护理技能的培训。中医护理技术像针灸、刮痧、拔罐、推拿、药熏等种类繁多。多年来, 这些技能只有中医师掌握, 护理人员仅做配合。古往今来, 中医临床医护是不分开的, 因此, 医护分家的体制不适合中医临床的需要。

高职中医临床护理学员必须掌握、应用传统的护理治疗技能技术, 发挥传统中医的特色, 更有效地完成护理工作。所以, 培训高职中医护理学员的传统技能, 必须打破医护分家的西方医学模式, 真正让中医护理人员配合中医临床医生, 共同解决治疗、康复、保健及愈后的问题。

学习中医护理技能, 要以实际操作为主, 手法练习应贯穿在学习过程始终。像针刺手法练习、推拿手法练习、刮痧拔罐工具的选择应用、中药透入操作、中药熏洗方法等等。教材中除了理论讲述外还要配合课件的应用, 以增强直观印象。教师的演示操作与学生的操作练习相结合, 这样才能达到贴近临床、贴近岗位、贴近实际, 使高职护理学员缩短学习与实践的距离, 有针对性地培养实用人员。

《中医护理学》教材具体应分为两大模块:一为中医常识, 包括传统医学的发展及基础理论知识, 让学生了解传统医学的精髓, 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炎黄子孙的荣誉感。只有了解掌握了中医理论基础, 才能应用和指导临床实践。二为技能培训练习。以演示、观摩、操作练习为主, 让高职中医护理学员真正掌握中医传统的技能技巧, 服务于临床应用。

课程的开发必须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 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 对课程进行优化衔接、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课程整合要打破学科界限, 本着强化能力、优化体系、合理组合、尊重规律、缩减课时的原则进行。

笔者在《中医护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先后研读读了几个版本的《中医护理学》教材, 感觉在讲授时都很不适应, 为什么不适应呢?笔者认为, 首先, 教材的格局较乱, 既有中医印象, 又有西医痕迹;既有基础护理内容, 有掺杂着临床护理知识;只有个别病案的护理, 缺少整体护理的常识;基础护理理论要求太多 (像护理道德、护理准则、护理规范等) , 技能护理操作太少 (像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具体练习) 。其次, 教材与《大纲》相脱节, 高职护理学员将面临着国家“执业护士考试”, 而考试大纲内容是其重点。再次, 课时分配缺少实用性, 理论知识与实践练习的学时比例失调, 还是安排为1∶1为佳。基础护理课内容也不应出现在专科护理学中, 要减少不必要的重复。

《中医护理学》是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教材, 培养高职学生中医护理的技能技巧。以实际、实用出发, 按照中医的基本特点和原则, 传承传统医学的精华, 使中医护理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岗位, 为护理工作拓宽思路, 充实临床护理业务。

摘要:弘扬中医护理学的精髓, 必须抓住中医护理学的特点及优势, 掌握临床护理技能、技巧。因此, 《中医护理学》教材必须拓宽护理学思路, 以保证临床护理效果, 重点要以实践操作为主。

关键词:高职,中医护理学,教材探讨

参考文献

[1]张春明.老年中医保健[M].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 2009.

[2]周琦.中医护理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3]郭靠山.中医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

[4]金玉忠, 李云端.中医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5]姚军汉.中医护理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6]周萍.中医基本常识与针灸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

8.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探讨论文 篇八

【关键词】高职 护理专业 男护生 生理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C-0155-02

生理学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规律,作为基础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是医学生学习后继专业课程的基础。近年来各层次的医学院校护理专业中,男护生的数量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高职院校男护生的入学比例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而男护士生理学教学中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笔者通过近几年的生理课程教学工作,发现了男护生在日常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男护生无论在生理学测试成绩还是课堂表现中都普遍不如女生;部分新入学的男护生由于专业思想尚不稳固,心理还不成熟,甚至还有转专业的想法,等等。如何在教学中消除传统偏见的影响,增强男护生的职业自豪感,并激发男护生生理学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主动性,成为教师亟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本教研室的教学工作经验,认为教师在生理学教学中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以改进教学方法。

一、尊重男护生,加强师生交流与沟通

自20世纪中期开始,人们已经认识到护理工作不应是单一性别的工作,它非常需要男性加入到护理队伍中,而目前我国各职业院校男护生人数也逐年增多,但传统观念、社会偏见、专业特点等因素的影响还是给男护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部分男护生还有自卑的心理,不愿在公众场合(如课堂)主动表达个人的看法,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曾经遭遇过男护生当众拒绝回答课堂提问的尴尬。这些自卑心理影响了他们的生理学学习效果和专业思想稳定性。对此,在培养男护生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和肯定男性在护理专业的岗位优势,通过师生共同认同专业价值,消除传统偏见的影响。针对课堂上部分男护生不善言辞、天性腼腆内向这一现象,教师可在教学中多注意男护生的感受,适当调整教学方法,鼓励其在课堂上参与讨论,大胆质疑并对男护生学习中的细微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课后对男护生在学习乃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难以解决的理论或实际问题,教师也应耐心地给予解答,激励并帮助他们学会应对压力,勇敢、自信地面对学习和生活。前文提及的那位不愿回答课堂提问的男护生,在教师和所在班级同学的关心帮助下,与人沟通的能力大大提高,课堂上已能融入到讨论学习的氛围中,期末成绩也有大幅度的提高。这一实例充分表明,加强师生间的真诚交流和沟通,传统偏见对男护生的心理影响是可以消除的。

二、根据男护生学习要求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

教师课前应深刻理解教学大纲的精神,认真钻研教材;课堂上对生理学知识的讲授绝不能照本宣科。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男护生的学习要求和心理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切勿将男护生女性化。备课时根据学科知识结构的特点,在尊重男护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适合男护生水平层次并和其日常生活有机联系的问题、素材或情境,使讨论的问题巧妙地融合于符合男护生的认知结构中。如生殖系统这一章的授课,可联系男性生殖系统的特点及雄激素和雌激素的不同生理作用巧妙引出一系列激发男护生求知欲望的问题:身处青春期的男性在雄激素的刺激作用下,可出现哪些第二性征?为何男性的红细胞数量一般都比女性的多?为何青春早期女孩身高的增长速度比男孩要快?……如此将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与男护生息息相关的切身体会适时联系,就能有效激发男护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参与其中,教与学达到共振共鸣。而学生学习兴趣越浓厚,越有助于他们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其学习效果也就越好,从而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课堂中注意采用贯彻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来源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启发式教学在课程教学中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法。生理学在研究机体生命活动基本规律时,揭示的是一个个动态的过程,如心脏的泵血过程及其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气体交换过程等。尽管男护生在语言表达能力和学习主动性方面不占优势,但在某些方面有着女生无可比拟的优点,如思维逻辑性较强,学习和工作中更有创新性等。因此,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生理教学中能更有效地激发男护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授人体呼吸过程中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的变化时,可联系临床上抢救呼吸停止患者常用的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当医护人员以一定频率向患者口内吹气时,随着肺的被动扩张,肺内压是升高还是降低?气体流动的方向如何?而当吹气完毕后,医护人员立即将捏鼻的手松开,并用一手压其胸部,帮助患者将气体排出,此时患者的肺内压又有何变化?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有机联系的问题,可以激发男护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感觉生理学很贴近现实生活而不是抽象的内容;同时深刻理解人工呼吸的基本原理是用人为的方法建立起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以维持肺通气的过程。这些启发式提问有效激发了男护生对生理学的学习兴趣,从而使男护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学习过程中参与的意识增强,做到积极思考、积极探索、积极发言,并使其课后自觉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加强。

四、教学中渗透专业观教育

人们对自己所从事专业的总的看法和观点,称之为专业观或专业价值观。因新入学的男护生,从事护理岗位工作的专业思想还不稳定,有的还有转专业的思想波动,故加强入学专业观教育十分必要。此外,教师可在生理学教学中适当增加适合男护生的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多讲述与男护生紧密相关的临床案例;邀请本校毕业的优秀男护士与新入学男护生交流心得,使男护生认识到自己将来要学习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是大有用武之地的。通过在生理学教学中渗透专业观教育,能有效增强男护生的职业自豪感,使男护生对护理专业有更清晰的认识,了解护理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为其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心理和思想基础。

五、结语

护理教育的基础课程设置一直以培养女性护生为特点,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合男护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学科教育中教师应多注意男护生的感受,适当调整课程教学方法以适合男护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习惯,避免传统观念给男护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帮助和鼓励他们学会应对压力,自信地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如何调动男护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理解、掌握并能正确应用生理学知识,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很多具体做法有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史春英,冯秀丽,王秀梅,男护士生专业思想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7(4)

[2]张永娟,杨黎辉,在生理学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做法[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9(3)

[3]王鹿,姚巧玲,启发式教学在民族班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7)

[4]刘美萍,张凤元.男护生护理教育现状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9(4)

【作者简介】陈宁园(1979- ),女,广西南宁人,博士研究生,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基础部讲师。

9.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探讨优秀论文 篇九

一、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抽样调查表明,当前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很多学生表现为意志薄弱、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弱,容易出现焦虑、抑郁、强迫、紧张等心理症状,严重的会演变为心理障碍,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1.学习方面

高职学生本身文化知识基础较差,对于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的巨大转变,很多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一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2.情感方面

高职学生年龄大多在17~20岁之间,处在青春期。这个阶段是高职学生心理和生理变化最大的时期,一方面,他们渴望与异性接触;另一方面,他们在情感问题的处理上不成熟,有的是为了排解寂寞,有的是为了经济目的,也有的是因为对方比较优秀。总之,交往目的的盲目性,往往会导致他们处理问题比较草率,有可能导致他们的情绪大起大落。

3.就业方面

在竞争激烈、优胜劣汰的求职市场上,部分高职学生深感困惑,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有的学生惧怕职业选择,或因屡次求职受挫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自我否定;有的学生不能正确把握就业方向,依赖于父母、学校和老师的推荐;有的学生对走向社会缺乏心理准备,产生紧张心理和严重的危机感。这种自卑、盲目或焦虑心理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在应聘中真实水平的发挥,影响到他们能否顺利就业,而就业的挫折往往会导致高职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4.人际关系方面

很多高职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和技巧,在人际交往中通常会表现出唯我独尊、嫉妒心强或交际恐惧等问题,进而产生孤独、自卑、恐惧、不满、烦恼、焦躁等不良情绪,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从而导致心理失调。

5.社会认可度方面

从外部因素来说,有些人认为高职学生是高考落榜的失利者,是学习比较差的学生,高职学校的教育质量不如名牌大学,更有错误的观念认为“高职教育不是高等教育”,致使高职学生在与外界交往中,会产生社会认可度低、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从学生自身来说,有的非热门专业毕业生就业较为困难,有的不愿意到企业第一线从事较为艰苦和枯燥的工作,有的对薪酬待遇和工作条件等期望值过高。很多用人单位选聘员工时过分强调工作经验和片面关注学历,理想和现实往往会有巨大落差。由此给学生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对策略

高职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既有个人的原因,也有家庭的、学校的乃至社会的原因,已日益影响到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未来的健康成长,不容忽视。高职院校应积极采取应对策略,保障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预防由心理问题引发的不良后果,以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目标。

1.重视思想教育工作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转型时期的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使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面临很多新的挑战和问题。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加大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立志成材、情感和行为规范教育,积极正面引导,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削减外界因素和社会因素给高职学生带来的冲击和负面影响;使思想教育工作贯穿于专业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较好的职业素质,加强择业指导教育。因此,行之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建立预警处理机制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应高度重视,并建立一套完善的危机预警和处理机制。心理危机预警机制起着预防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和心理危机发生前预警的作用,从而保证在危机事件发生时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处理。一方面,通过开设课程和举办讲座,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成立由家长、学校、系部、班主任或辅导员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危机处理委员会,主动预防,加强引导,积极采取措施,正确处理危机事件,强调有序和常规的过程管理。对高职学生进行成长训练,其内容包括生活技能训练、挫折训练、专业基本功训练、素质拓展训练、模拟招聘训练、入职礼仪训练等,以帮助学生提升个人的心理素质。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队伍,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保障。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情况和条件,组织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不定期聘请高水平的、经验丰富的心理教育专家走进校园,为学生排忧解难,通过指导和交流,关注他们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以健康的心理面对学习、生活和工作。高职院校应明确对心理健康教师的素质要求,担任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应具备较高的心理教育教学理论素质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关心学生,热爱此项工作,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培训并考核合格。高职院校应注重现有师资的职前、在职培训,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水平。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应建立相应的考评机制,以便进行有效地监督和管理。

4.提高心理咨询服务

一个人的行为往往是受心理活动支配的。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如果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会收到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对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的工作,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除了日常学习、生活中给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外,还要培养学生具备完善的人格,既宽容他人,又要尊重自己;既要有争取成功的能力和信心,也要有面对失败的勇气和胸怀,用阳光的心态面对一切。

5.建设和谐校园文化

10.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探讨论文 篇十

课程名称:《传染病护理学》

英文名字:《Nursing of Lemology》

开课单位:护理学系临床护理学教研室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 学 时:36学时

学分:2学分

适用专业:护理学

教学目的:通过理论教学和临床见习使学生掌握常见传染病的基本知识,消毒、隔离措施,运用护理程序对传染病人进行护理。

内容简介:传染病护理学共七章,第一章总论阐述了学习传染病护理学应具备

基本知识,如传染病的流行、条件特征、诊断、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重点介绍了传染病的消毒隔离措施,并按护理程序详细讲解了传染病常见症状和护理特点,以突出传染病护理(学)专业的特色。第二至七章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病毒、细菌、立克次体,寄生虫等病原体所致的近30种传染病。内容包括该病的基本医学知识,护理学知识及健康教育,体现了整体护理的新模式。

教学形式(方法):理论讲授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平时考核

考核方法:期末理论考试+平时成绩(小测验、作业、考勤等)

教材:《传染病护理学》,吴光煜,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0年。参考书目:

1.《传染病护理学》,彭文伟。

2.《现代护理诊断手册》,邹俐。

3.Infectionus Diseases:A.B.Christie.主讲教师:罗庆芳副主任护师林世德主任医师

11.《外科护理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篇十一

关键词:外科护理学 教学改革 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079-0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 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多地成为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因此,要想我们的课堂真正实现“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应坚持课本知识与师生生活紧密联系,不能只按教科书教学,课堂教学中应贯穿“学生为本”的观念,让课堂成为充满智慧的挑战,让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21世纪需要的护理人才应具备宽泛扎实的理论基础、娴熟的实践技能以及较好的综合运用能力等,这就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就接受综合知识的培养,传统的单纯灌输式讲授法已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我校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尝试教学改革,取得较好的效果。

1 对象

将我校2010级的普通护理80名学生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学生数均系女生,分别为40人,学制3年,平均年龄16岁。两组学生的智力、年龄、文化基础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对照组选用《外科护理学》(刘东升主编,河南科技出版社)的教材中《腹外疝病人的护理》和《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两章节进行传统的教学法,试验组在上述教材和章节的基础上采取多媒体教学法及情景角色体验扮演法。两个组均为同一教师。

2.1 多媒体教学法

课件丰富多彩的表现力,使教学信息经多渠道传递,短时间作用于学生各个感官,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例如在讲解疝的形成以及病例特点时借助多媒体技术,结合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提供灵活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理解和掌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生一次性完全理解难点知识的人数占全组总人数的80%,而传统教学此比例只达到20%。

2.2 情景角色体验扮演法

现在的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自学,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因而教师在课堂应创设情景模拟病房,让同学们扮演患者、护士、医生及患者家属等各种角色进行体验式学习。

要了解体验式教学,首先必须清楚什么是体验式学习,体验式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通过实践与反思相结合来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体验式教学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反观我们大多数教师的现实课堂,填鸭式的课堂,老师一直灌输知识,学生一直死背知识,这样的课堂,缺少生气与活力,这样的课堂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奴隶,没有幸福和快乐可言。例如在讲解《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中,教师设计一个医院门诊模拟场景,让学生去扮演阑尾炎急性发作期到门诊就诊患者,护士扮演者就要快速的进行初步护理评估,以及联系医生,包括住院护士扮演术前、术后如何护理指导等等。这就要求同学们要翻阅大量资料,让学生作为主体去体验。以体验作为主要途径,借助体验来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主动积极性以及沟通技巧。同时相对应的设计一个反面案例,例如护士粗心大意、恶劣态度使患者丧失了最佳治疗时机等等,让同学们记忆深刻,以“整体护理”为宗旨,再次强调护士的使命以及职业道德重要性,在体验中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最终实现主体的主动发展。

3 讨论

3.1 多媒体教学法优点

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呆板的表现形式,能将抽象、生涩、陌生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巩固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寓学于乐。因此课件的知识表达能力更强,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深。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注意力和兴趣。

3.2 情景角色体验扮演法优点

在学习过程中就将自己置身于模拟的工作情景,使得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工作有了提前的认知,培养了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在实践活动之中认识周围的事物,从中受到锻炼,增长知识,得到教育[1]。俗话说:“实践出真知”,体验教育的每一环节和步骤都需要学生重视学习过程,强调学生经历和体验研究或探究的过程,注重学生在情感、认知、态度等方面的积极情感体验。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与唤醒!”这是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的名言。芬兰前总理阿赫说:“我们国家能够在全球化经济竞争中取胜,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重视教育,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给孩子最好的人生。”教师的角色应是学生建构知识能力的忠实支持者,教师必须通过激励与唤醒,为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种安全、欢快的环境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让课堂成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2.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探讨论文 篇十二

1对象与方法

1.1 调研对象

在浙江省范围内选择8家医疗卫生单位, 其中综合性医院3家 (衢州市人民医院、浙江衢化医院、衢江区人民医院) 、2家精神病专科医院 (金华市第二医院、衢州第三医院) 、1家乡镇卫生院 (衢州樟潭镇中心卫生院) 、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衢州市柯城区兴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府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 访问73名护士。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人民卫生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6家出版社作为观察对象。

1.2 方法

针对各级医疗机构, 专门设计心理护理课程建设调研表, 调研内容共四大问题, 每个问题设置若干客观选项, 供被访者选择, 其中有课程的主要作用 (4个选项) 、具体教学内容 (24个选项) 、心理护理量表 (5个选项) 和实验项目 (3个选项) 。通过网上查询方式查近5年《护理心理学》教材出版情况。

2调研结果

被访对象普遍认为《护理心理》课程开设十分重要, 在对护理人才培养作用上, 支持综合性医院护士必需开设的达99%, 专科医院护士达90%,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达79%, 社区健康宣教必需达78%。患者心理护理需求率高达96%, 在有关临床护理患者的心理护理中, 排列前10位的是急诊患者心理护理等, 其中重点是手术患者心理护理等, 见表1。心理护理有关基础知识内容教学的需求调研结果见表2。关于心理护理教学量表与实训项目调研结果见表3。我国目前出版发行的《护理心理学》教材21个版本, 护理心理教材出版抽样调研结果见表4。

3讨论

3.1 基于护理专业岗位工作任务, 把握护理心理课程教学内容与重点

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实用型人才。护理心理学作为护理专业拓展课程, 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调研表明, 目前护理专业的主要岗位在对心理护理的需求上, 综合性医院护士达99%, 专科医院护士达90%,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达79%, 社区健康宣教必需达78%。这说明医疗卫生单位对高职护理专业开设《护理心理》课程十分重视与支持。如何适应“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 调整和设置高职护理教育中《护理心理》学教学内容, 已成为当代护理教育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曹建琴[1]研究认为, 教学内容选择上既要注重与相关学科, 如与基础护理、临床护理、精神科护理等课程的衔接, 又尽量避免重复, 体现特色。笔者调研发现, 急诊、手术、不合作、老年、临终、焦虑症、睡眠障碍、女性、传染病和儿童患者是临床心理护理十大主要群体, 特别急诊患者、手术患者是重点;而在心理学基础知识部分比较主要的是情感活动、人格特质和认知活动三项内容;症状自评量表临床最为常用, 在实训教学上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实训与气质类型调查二项是主要内容。鉴于我国2013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已经将精神障碍 (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癔症、睡眠障碍、阿茨海默症) 列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 心理护理与精神科护理关系密切, 而许多高校并没有开设精神科护理, 因此将此项内容整合到心理护理课程中是必要的, 也是合适的。心理护理教学安排上应重点加强以上内容教学, 使之更好地接轨护理专业岗位任务, 体现工学结合的高职理念。

3.2 基于护理专业岗位的《临床心理护理学》教材的编写策略

教材建设是教学内容得以良好实施的重要环节, 目前使用的护理心理学教材大多由普通心理学基础、医学心理学要点及临床心理护理三部分组合而成[2]。我国目前正式出版发行的《护理心理学》教材21个版本, 本课题组对全国6家主要出版社出版的护理心理学教材抽样调研发现, 多数教材与实践需求仍有差距, 存在一些问题, 不能很好适应现代高职护理的工学结合教材建设要求, 如李妍与李国宏主编教材中将心理治疗内容作为重点列入, 这并不适合护理专业。蒋继国、李国宏、刘晓虹主编的教材缺精神科心理护理。张贵平、邓红主编的教材基础内容偏多, 而且同护士人文修养及护理其他专业课程有明显重复。陈素坤编写的《临床护理心理学教程》和刘慧[3]编写的《助产心理学》能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理念, 前者适用本科, 后者适用助产专业, 但其编写思路值得借鉴。根据高职护理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护理专业的就业面向, 笔者认为应该积极探索编写出《临床心理护理》教材, 以满足教学需要。本教材编写的改革思路如下: (1)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篇) , 宜简化, 重点保证人格特质、个体不同阶段心理特征、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和心理应激五项内容。 (2) 第二部分 (护理心理技能篇) , 突出临床护理实用的心理评估与心理咨询技巧。 (3) 第三部分 (临床不同类型心理护理篇) , 重点保证急诊、手术、不合作、老年、临终、焦虑症、睡眠障碍、女性、传染病、儿童、癌症、器官移植等患者的心理护理, 将精神科患者心理护理纳入其中, 以接轨护士执业岗位需要;第三部分编写中将以病例导入的方式进行, 从而引出该类型患者的心理问题, 提出心理护理措施, 进行心理护理评价, 接轨护士工作过程, 充分体现工学结合。 (4) 第四部分 (知识链接篇) , 详细介绍症状自评量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A型行为类型问卷表等各种心理量表的科学使用, 服务于第二部分。 (5) 其他改革思路, 减少与护理专业其他教材的内容重复, 如去除护士职业心理素质及培养或护理人员的职业角色, 减少同护士人文修养重复;去除心理治疗内容, 提高教材适用性。

参考文献

[1]曹建琴.护理心理学课程内容体系的调整与设置 (J) .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0, 27 (2) :107-108.

[2]裴艳, 刘晓虹.《护理心理学》教学现状与思考 (J) .护理学杂志:外科版, 2006, 21 (6) :76-77.

上一篇:高校教育质量的卓越绩效评价体系研究下一篇:德育展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