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

2024-07-04

人教版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共7篇)

1.人教版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 篇一

二、重点句型

1. W hat do you th in k about/of.. . ?

So what do you th ink about the story of Yu Gong?

你觉得愚公的故事怎么样?

2. It doesn’ t seem adj . to do sth ..

I t doesn’ t seem very possible to move -a mountain.

把一座山给移掉好像不太可能。

3. This is because...

This is because he can make 72 changes to his

shape and size, turning himself into different animals

and objects.

这是因为他会根据他的形状和大小,做出72种变

化,可以将自己变成不同的动物或东西。

… so… th a t+从句

Sometimes he can make the stick so small that he

can keep it in his ear.

有时候,他能够让他的金箍棒变得很小,以至于可

以放在耳朵里。

5. It take sb. some time to do sth ..

Because they were so big that it took a long time to

walk to the other side.

这些(山)太高了,他们要花好长时间才能翻越过

去。

6 .… not.. .. util十从句

Don’ t eat it until you get to the forest.

你们到达森林之后才能吃。

Unit 7 W hat’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

一、重点短语

1. as big as 与……一样大

2. one of the oldest countries 最古老的国家之一

3. feel free to do sth. 随意地做某事

4. as far as I know 据我所知

5. man-made objects 人造物体

6. part o f... ...... 的组成部分

7. the highest mountain 最高的山脉

8. in the w orld 在世界上

9. any other mountain 其他任何一座山

10. of a ll the salt lakes 在所有的咸水湖中

11. run along 跨越… …

12. freezing weather 冰冻的天气

13. take in a ir 呼吸空气

14. the firs t people to do sth. 第一个做某事的人

15. in the face of difficulties 面临危险

16. give up doing sth. 放弃做某事

17. achieve one’ s dream 实现某人的梦想

18. the forces of nature 自然界的力量

19. reach the top 到达顶峰

20. even though 虽然;尽管

21. at b irth 在出生的时候

22. be awake 醒着

23. run over w ith excitement 兴奋地跑过去

24. w alk into sb. 撞到某人

25. fa ll over 摔倒

26. take care of 照顾;照料

27. every two years 每两年

28. cut down the forests 砍伐林木

29. endangered animals 濒危动物

30. fewer and fewer pandas 大熊猫越来越少

31. be in danger 处于危险之中

32. the importance of saving these animals

拯救这些动物的重要性

二、重点句型

1. It is -~adj. + (fo r sb. ) to do sth.

It is also very hard to take in a ir as you get near the

top.

当你接近山顶时,连呼吸都会困难。

2. . . . is because...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is because people want to

challenge themselves in the face of difficulties.

其中的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人们想要在面临困难时

挑战自己。

3. . . . show(s) th a t...

The spirit of these climbers shows us that weshould never

give up tryin g to achieve our dreams.

这些登山者的精神向我们证明:我们永远都不应

该放弃实现自己的梦想。

4. H ow high/ deep/. . . is ... ?

H ow high is Qomolangma?

珠穆朗玛峰有多高?

5. Although. “ ,…

A lthough Japan is older than Canada,it is much

smaller.

虽然日本比加拿大有更悠久的历史,但是日本比

加拿大小多了。

6. sb. spend tim e/money doing sth.

A d u lt pandas spend more than 12 hours a day eating

about 10 kilos of bamboo.

成年大熊猫一天要花1 2 个多小时的时间吃大约

Unit 8 Have you read Treasure Island yet?

2.人教版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 篇二

一、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的阶段课程目标与其他学科是有所不同的, 它将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融合在一起, 阶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来说明的。

二、本册教材的内容结构

本册教材内容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 设计了八个专题, 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安排了八组教学内容。它们依次是:春天里的发现;奉献与关爱;爱祖国、爱家乡;用心思考、勇于创造;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培养优秀的品质;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走进科技的世界。

本册共有32篇课文。为体现与中年级教材的衔接, 安排了4篇略读课文, 它们是:《卡罗尔和她的小猫》、《充气雨衣》、《玩具柜台前的孩子》、《阿德的梦》。略读课文只编排了两项课后练习;有识字任务, 没有写字要求。

三、教材特点与编写体例

1. 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

如第三组, 简短的导语点出了本组的专题──爱祖国、爱家乡。接着是四篇课文:《日月潭》、《葡萄沟》、《难忘的泼水节》、《北京亮起来了》。每一篇课文都为学生们展示了一个地方的特色, 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 感受祖国山河的秀美, 民风的淳朴。

2. 教材更具有时代感, 更贴近儿童生活。

本册教材新编选的课文, 占全部课文的一半以上。有描写美好春光的《找春天》, 有发生在春天里的故事《小鹿的玫瑰花》, 有奉献爱心、关爱他人的《泉水》、《雷锋叔叔, 你在哪里》等, 它们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 蕴含着丰厚的人文精神, 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 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 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 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 突破传统呈现方式, 增强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

本册教材, 无论是单元前的导语、课后的练习, 还是“语文园地”安排的学习活动, 都尽量避免以“问题”或“要求”的方式呈现, 而是以自读自悟的形式或者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学习与练习的内容, 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4. 课后练习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的课后练习, 一般是4道题。每一课后面一般都有的题目是“我会认”、“我会写”、“读一读”或“读读背背”, 体现了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除了上述题型外, 多数课文后面还安排了词或句的练习, 引导学生接触各种语言现象, 感悟语言, 积累语言。

5. 创设“我知道”、“宽带网”两个全新栏目, 搭建拓展知识的平台。

从二年级下册开始, 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我知道”, 在“语文园地”中设置了“宽带网”。设计“我知道”的目的是:给学生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 并引导学生主动地了解与本课有关的信息。“宽带网”则是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 引导学生通过快捷、方便的途径, 获取与本组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 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建议

1. 识字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写字教学的建议是: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 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 注重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

2. 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针对这一建议, 我以本册教材第三单元为例, 谈谈我对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教学《日月潭》可以以读带讲, 在读中感悟。对一些词句的理解, 不能以词解词, 应该让学生多读, 自读自悟, 读中感悟, 读中理解词句。

教学《葡萄沟》可以设计多种活动来引导学生读书。揭题后可以让学生提问题, “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哪些地方说出了好?”然后围绕问题进行合作学习, 再用各种形式读出喜欢的情感, 最后把自己喜爱的句子抄一抄。

教学《难忘的泼水节》可以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学生对伟人的事迹不太了解, 我们可以利用插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周总理和傣族人民身上的服饰、手里拿的器皿、身上挎的乐器。通过这些细节的观察来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共庆泼水节的欢乐气氛。

教学《北京亮起来了》时, 由于学生识字量比较大, 有很多新的词语可以结合图来理解。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生动优美的词句。

五、评价建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只对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进行评价。

1. 识字写字。

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 重在考查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 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评价识字要考查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 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 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不同的学段应有不同的侧重。

2. 阅读。

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 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3. 口语交际。

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应重视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 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 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人教版初二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篇三

第一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举行的时间为1949年9月,地点在北平。内容:(1)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2)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3)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4)大会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5)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6)以北平为首都后改名为北京;(7)采用公元纪年。

(8)决定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表示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和缅怀。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3.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4.意义:(1)国内: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2)国际: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5、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6、54门礼炮象征新中国成立前54个独立的民族;纪念五四运动;齐鸣28响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斗28年。

第二课 最可爱的人

1.最可爱的人指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

2.抗美援朝战争起止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

3.出兵原因:(1)朝鲜内战爆发。(2)美国侵略朝鲜。(3):以美国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威胁中国边境安全。(4)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4.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5.英雄:黄继光

邱少云6.“最可爱的人”:中国人民志

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第三课 土地改革(1950-1952)

1、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土地改革的内容: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4、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时人民政权更加巩固,(目的: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结社准备了条件。

第四课 工业化的起步

1、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1953——1957年。目的: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制定了“一五”计划,内容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一五”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到1957年超额完成各项任务。

2、一五计划成就:(1):重工业成就:三个第一、鞍钢。(2)交通运输成就:1957

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3、一五计划的意义: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

3、毛泽东诗词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中的“一桥”是指:武汉长江大桥

4、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4、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第五课 三大改造(1953-1956)(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1.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赎买政策。3.三大改造的意义: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六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1956年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1958年提出的总路线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3. 探索失误:

(1)表现:党中央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就使得“左”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主要标志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2)失误原因:①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

②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3)启示: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立足本国国情发展。4.建设伟大成就:铁人 王进喜;两弹元勋 邓稼先;党的好干部 焦裕禄及雷锋。第七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年——1976年)1.性质: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4.经过:林彪、江青、康生、张春桥等利用“文革小组”的名义,趁机煽动“打倒一切,全面内战。”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乘飞机仓皇出逃,在蒙古温都尔汗机毁人亡。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果断措施,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5.刘少奇是文革最大的冤案——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典型事例。6.文革期间老一辈革命家与人民的抗争:“二月逆流”和“四五运动”。

7.结束标志: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8.汲取教训: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要逐步健全民主与法制制度;要防止个人崇拜与思想僵化。

第八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内容: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全会。会议①彻底否定“两个凡是”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2)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他完成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民主与法制建设:

(1)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2)成就: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此后,全国人大又通过了《义务教育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

第九课 改革开放(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1.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采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式。

2.国企改革: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生产责任制。(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3.对外开放:★

(1)1980年设立四个经济特区: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

(2)后来又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3)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实行对外开放的目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实行对外开放的作用:为了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扩大对外贸易。

★★★第十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邓小平提出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后提出了“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3.1987年党的十三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阶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4.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讲话,邓小平南巡讲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意义: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1992年党的十四大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6.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大会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为什么说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答:

1、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

2、实行改革开放后,他提出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十二大他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观点。

4、十三大上他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十三大根据他的设想,作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总之,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因此说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走进新时代》歌词(节选):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 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这段歌词包含了从建国到现在,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及功绩.⑴这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各是谁?(3分)

⑵这三位领导人的核心领导地位分别是在哪三次会议确立的?(2分)⑶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的开始事件各是什么?(4分)

⑷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报告是什么?(2分)⑸现在,我党的指导思想有哪些?(4分)

这个文艺作品艺术地表现历史,在《春天的故事》中的歌词讲述了“一位老人”的历史活动,也是历史事件。请回答:

⑴上面这首歌歌颂的是谁?人们怎样称誉他?人们这样称誉他的原因是什么?(6分)⑵“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春天”指当时的什么事?(2分)

⑶“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指什么?(2分)

⑷“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哪一事件?它有何重要意义?(4分)

第十一课 民族团结

1.民族团结: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2.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政策:(1)政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筹建新中国时提出的,正式确立是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建有五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以及许多自治州、自治县。(2)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方发张具有重大意义,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与基本政治制度。(3)经济上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政策。

第十二课 香港澳门的回归

1.“一国两制”的构想是邓小平提出的,目的是实现祖国统一。含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香港、澳门回归。(时间:1997.7.1 1999.12.20)3.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第十三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1.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出台方针的变化)

⑴新中国成立后(武力解放)--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平解放)--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基础上,(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两岸关系的变化:

⑴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近三十八年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⑵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会长辜振甫。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会长汪道涵。⑶1992两会达成 “九二共识”,就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⑶1993年,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将“加强两岸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⑷2000年以来,台湾当局发生变化。第十四课 钢铁长城 一 海军

1.第一支海军是华东军区海军(新中国成立前建立|);又相继建立了北海、东海和南海舰队。2.1971年,自行研制出导弹驱逐舰;1974年,研制出第一艘核潜艇。

3.20世纪90年代以后,海军现代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兵种: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

二 空军

1.战绩:空军建立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击落敌军战斗机多架。蒋道平碧落美国王牌飞行员的战斗机。2.1956年,仿制成功第一架歼5型歼机机。三 战略导弹部队

1.导弹部队主要担任核反击任务。

2.研制导弹核武器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1966年,中国组建战略导弹部队。3.导弹核武器:陆续装备了中程、远程、洲际导弹核武器。第十五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景:⑴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⑵国际形势:①第一个与我国建交的是苏联,第一年与我国建交的国家有17个。②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于我国采取外交孤立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1953年,由周恩来首次提出;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二、万隆会议

1.时间:1955年

地点:印度尼西亚万隆

参与者:亚非独立国家首脑 2.性质:第一次没有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3.议题: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4.贡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成功。

同:都曾被侵略,都面临发展本国经济。

异:社会制度不同,建设道路不同。

5.万隆精神: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的友谊的精神。第十六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一、中美关系正常化

1.背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国际形势变化;两国共同需求。

2.过程:(1)1971年4月乒乓外交;(2)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3)1972年,尼克松正式访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4)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3.影响:中美两国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二、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时间: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

2.意义: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中日建交 时间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四、中国承办亚太经合会议。(简称”APEC)

1.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高。

2.时间:2001年10月21日 3.地点:上海

4.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5..意义: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过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五、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时间:2001年11月

第十七课 科学技术成就

(一)“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点火发射成功。

2.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3.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005年,中国成功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2011年,神州八号和天宫一号成功实现首次交会对接,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独立掌握无人和载人空间对接技术的国家。

4.2007年,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2010年,嫦娥二号,中国第二颗绕月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5.200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江泽民主席亲自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发给水稻专家袁隆平,以表彰他的突出贡献。

6.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他本人也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第十八课 科学技术成就

(二)1、1986年3月,四位老科学家(王淦昌、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联合向中共中央写了一封信,题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

2《863计划纲要》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定为计划的领域。

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提出来的。

7、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公约的颁布标志着我国青少年有了较为完备的网络行为道德规范。

8、网络文明宣传语:健康上网,快乐成长;点击文明,演“e”精彩; 给网络一片蓝天,给心灵一片净土;网络沟通无限,文明健康相伴。

9、为什么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健康上网,有利于增强自己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创造出全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关系,但同时,网络的不健康现象也会给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带来危害。

第十九课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1、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略,明确提出“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 德、智、体、美 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党和政府尤其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1986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到2000 年,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3、20世纪90年代,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教育部启动了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若干所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工作。

4、高等教育的发展表现在:高等教育已形成相当规模,学校数量增加,学科门类齐全,布局结构日趋合理;在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办学条件上也有明显提高。

5、高等学校的科学技术工作成绩显著。他们承担的国家863计划项目,占三分之一以上,获得国家发明奖,占全国三分之一左右。

第二十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1、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1982年设立茅盾文学奖,第一届获奖作品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冬天里的春天》。

新中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是 《梁山伯与祝英台》。

2、毛泽东对学生提出 “健康第一” 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体育课被列为学校重点课程。20世纪90年代,国家把体育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内容,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3、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地举办了亚洲运动会,北京申奥成功时间2001年7月13日;2008年成功地举办奥运会。

4、容国团是中国第一个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射击运动员许海峰获得了第一块奥运会金牌。第21课 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1.20世纪末,中国整体进入小康社会。

2.改革开放后,衣食住行出现很大变化。解决了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人们在吃上讲究 “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等。

3.解决交通堵塞的根本措施:发展 铁路、公路、航线等硬件设施。

二.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保险、医疗制度(最引人注目)、失业保险、城市低保。“铁饭碗”被打破后,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选择职业。持证上岗、就业培训和公开招聘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

三.人们生活方式变化的原因:

1.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水平低,物质匮乏、单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2.改革开放后:改革开放,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社会经济发展了,人们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3.感悟: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我们要继续支持改革开放。名人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哪些科技成果?

①1964年,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1966年,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点火发射成功。

③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④ 1973年,袁隆平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⑤ 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⑥2003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邓小平领导中国人对民族复兴之路进行过哪些探索?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实行改革开放

2、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并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

3、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经济特区

5、对外开放的地区扩大,开放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6、党的十二大,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等7、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8、邓小平批示863计划 民族复兴伟大之路将如何继续?

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 2001年,我国外交领域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上海召开;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2001年,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建立。

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的措施;

①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②完善就业制度;③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

度 ④养老保险制度以及医疗保险制度;⑤取消农业税;⑥对农村中小学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请举出20世纪50年代、70年代、90年代和21世纪初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事例 1、20世纪50年代:()2、20世纪70年代:()3、20世纪90年代:()4、21世纪初:()答案如下:

1、参加万隆会议;参加日内瓦会议;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2、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4.人教版初二语文下册知识点总结 篇四

情景交融的写法。

形容词的重叠形式以及表达效果。

细节描写对人物的作用。

排比的作用。

记叙文中的详略安排。

插叙及其作用

第二单元

知识点:

掌握小说的三要素。

懂得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肖像、动作和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理解景物描写对烘托人物心理的作用。

小说中的细节描写的作用

现代诗歌的节奏和朗读技巧

诗歌中意象的表达作用

第三单元

知识点:

倒装句、省略句句式特点及翻译要点

重点实词和虚词比、已馁、固、说、使、焉、累、曳、牺牲、狱、从、故、鄙、专、遍、加、孚、虽、属、鼓、再、靡、间、服、私、美、蔽

诸子百家文学常识

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第四单元

知识点:

说明方法: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

说明方法的作用

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平实、简明

落实方法及配套练习:

1、运用学案,使学生充分预习,比如在《枣核》的教学中,在上课之前,就布置学生完成以下练习:

查资料,了解作者萧乾

词语积累,查字典,给下列词语注音

蹊跷()嫣()红

倘若()山坳()

掀()启镶嵌()

劈()头潜艇()

厂甸()玛瑙()()

国籍()殷()切

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从文中用“”划出友人思乡的心理活动,

用“”划出友人思乡的行动。

2、在课堂教学中,更是注重阅读方法的实施,使学生在吃透教材的同时,掌握一些阅读技巧。

3、每节课后都有相应的思考题,练笔作业,以使学生能把思维能力转化为动笔能力。

初二下册语文期末复习知识点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解剖 (pāo) 联袂(mèi) 剔透(tì) 谆谆教诲(zhūn)

B.寒噤(jīn) 细菌(jūn) 祈祷(qí) 得陇望蜀(lónɡ)

C.氛围(fēn) 折本 (shé) 恣睢(zì) 鲜为人知(xiǎn)

D.胚胎(péi) 脊梁(jǐ) 污秽 (suì) 扣人心弦(xián)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追溯(shuò) 冗长(rǒnɡ) 栖息(qī) 锲而不舍(qiè)

B.虐待(nüè ) 谩骂(màn) 奢侈(chǐ) 猝不及防(cù)

C.伫立(zhù) 憎恶(zènɡ) 横亘(ɡènɡ) 悲天悯人(mǐn)

D.沮丧(jǔ) 聆听(línɡ) 拘泥(nì) 韬光养晦(hùi)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挟带(xié) 拂晓(fó) 相形见绌(chù) 垂涎欲滴(xián)

B.钥匙(yuè) 执著(zhuó) 百折不挠(náo) 一气呵成(hē)

C.解剖(pōu) 拮据(jū) 穿凿附会(záo) 断壁残垣(yuán)

D.胆怯(qiè) 混淆(xiáo) 束手无策(sù) 如法炮制(páo)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嶙峋(lín) 潜行(qiǎn) 忍俊不禁(jīng) 相得益彰(zhāng)

B.滑稽(jì) 飞窜(cuàn)) 尽态极妍(yán) 孜孜不倦(zī)

C.呻吟(shēng) 蓦然(mù) 略胜一筹(chóu) 恹恹欲睡(yān)

D.盎然(àng) 伫立(zhù) 强聒不舍(guō) 拈轻怕重(niān)

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迸溅(bèng) 花穗(sùi) 随声附和(hè) 骇人听闻(hài)

B.玷污(zhān) 相称(chèn) 锐不可当(dāng) 海市蜃楼(shēng)

C.汲取(xī) 模样(mú) 恪尽职守(kè) 引颈受戳(lù)

D.殉职(xùn) 亵渎(xiè) 无懈可击(xiè) 争妍斗艳(yán)

6.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窒息(zì) 取缔(dì) 阴霾(mái) 前踞后恭(jù)

B. 纤细(xiān) 隔阂(hé) 提防(tí) 不省人事(shěng)

C. 伎俩(liǎ) 荒谬(miào) 魁梧(wú) 一拍即合(hé)

D. 驾驭(yù) 香醇(chún) 跻身(jī) 公正不阿(ē)

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悬念(xuán) 笨拙(zuō) 沉淀(diàn) 阴晦(huì)

B.拂动(fó) 管束(shù) 勾当(gōu) 清撤(chè)

C.主宰(zǎi) 犀利(xī) 虬枝(qiú) 倦怠(dài)

D.酷爱(kù) 参差(cān) 融恰(qià) 启蒙(méng)

8.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洗濯(zhuó) 馨香(xīng)) 头晕目眩(xuàn) 获益匪(fěi)浅

B.嫉(jí)妒 贪婪(nán) 扣人心弦(xián) 面面相觑(qù)

C.祈(qí)祷 琐屑(xiè) 波光粼粼(líng) 风雪载(zài)途

D.仲夏(zhòng) 强悍(hàn) 咄咄逼人(duō) 卷帙浩繁(zhì)

9.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湖泊/淡泊 角逐/角色 浑身解数/解甲归田

B.缜密/慎重 机械/训诫 叱咤风云/姹紫嫣红

C.滑稽/畸形 辍学/点缀 猝不及防/鞠躬尽瘁

D.陨落/吮吸 分歧/祈祷 言简意赅/骇人听闻

10. 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shěn(A)定,“中国丹霞”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衢州江郎山群峰苍cāng(B)莽,林木叠dī(C)翠,是我省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其“三爿石”以陡峭的悬崖、直立的孤峰、红色的砂砾岩等罕见的地貌特征,被誉yù(D) 为“神州丹霞第一奇峰”。

11. 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失去了皑皑ái( A )白雪,收获了美丽春天;失去了明媚mèi( B )的阳光,收获了皎jiǎo( C )洁的月色;失去了童年的天真,收获了青春的cháo朝( D )气。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就是这样,在失去的同时,收获也随即而来。

12. 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中国共产党建党__周年。__载艰苦卓zhuó(A)绝,__载荣耀辉huī(B)煌。__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谱bǔ(C)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复兴的奋斗凯kǎi(D)歌。

13. 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的岁末,史铁生,这个地坛的孩子永远离开了我们,但我们将永远记得他留下的这段文字:“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yáo(a)。不要抱怨生活给ɡěi(B)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qū(C)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mèi ( D )力。”

14. 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探险,既是人类对未知的探寻,也是人类对自身的挑战。从高峻jùng(A)的山峰到深邃的海底,从浩瀚hàn(B) 的大洋到茫茫的宇宙,哪里有奥秘,哪里就有人类的足迹。其间有成功的欣喜,也有失败的悲壮。探险的过程中任何艰难险阻,都遏yè(C)制不住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激情,阻挡不了人类迈向全新领域yù (D)的脚步。

15. 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zhuó( A )。无论是令人厌恶wù( B )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高深莫测cè( C )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lún( D )的艺术品。

16.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草木为了感恩春天而绽zhàn(A)放新绿,花朵为了感恩夏天而竞jìn(B)相开放,硕果为了感恩秋天缀满枝头,雪花为了感恩冬天而把大地母亲银装素裹guǒ(C)。常怀感恩的心,生活将赐予yǔ(D)你无穷的快乐。

字 形

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察颜观色 仙露琼桨 盘虬卧龙 各行其事

B.忍俊不禁 争妍斗艳 力争上游 不胫而走

C.无边无银 妙手偶得 旁逸斜出 两全其美

D.纵横绝荡 坦荡如低 拈轻怕重 入不敷出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默默无闻 斤斤计较 强聒不舍 东张西望

B.断章取义 精益求精近在咫尺 不远万里

C.节衣束食 赫赫战功 全神贯注 和平共处

D.见异思迁 以身殉职 漠不关心 麻木不仁

3.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矫首昂视 一语双关 历历在目 人烟稀少

B.万紫千红 不屑置辩 不省人是 果不其然

C.自作主张 海市蜃楼  迥然不同

D.兴致勃勃 随心所欲 光怪陆离 夸夸其谈

4.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无精打彩 异想天开 纹丝不动 恰到好处

B.扣人心弦 津津有味 气喘吁吁 大惊小怪

C.力挽狂澜 炉火纯青 若无其事 哄堂大笑

D.刚直不阿 黯然失色 血气方刚 片言只语

5.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搏爱 强悍 离经叛道 叹为观止

B.堕落 悼念 下车伊始 交头接耳

C.积攒 坦率 卷至浩繁 无懈可击

D.脉络 惆怅 一念之差 再接再励

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迁就 芥蒂 骈进 盛气临人

B.面怀 厌恶 解剖 转弯抹角

C.鄙薄 亵渎 和睦 恪尽职守

D.视察 案牍 污篾 五彩班斓

7.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宽宥 门枢 臆断 玲珑剔透

B.驱使 窒息 徒然 相形见处

C.惊诧 毋宁 璀灿 众目睽睽

D.颍慧 档案 隧道 生死忧关

8.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

雷电颂

一、字音

伫立(zhù) 睥睨(pì nì) 咆哮(xiào) 波澜(lán) 污秽(huì) 犀利(xī)

劈开(pī) 稽首(qǐ) 驰骋(chěng) 虐待(nüè)

二、词义

睥睨: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污秽:不干净。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播弄:摆布。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雷霆:雷暴;霹雳。 踌躇:犹豫。

鞭挞:鞭打。比喻抨击。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三、课文解析

郭沫若作品《女神》白话诗 《屈原》《高渐离》《棠棣之花》历史剧

本文运用多种修辞,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感情色彩,具有诗的形式美,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分段1(1-8)诗人呼唤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激愤,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

2(9-13)借指斥神鬼木偶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拟人、夸张、反复、比喻、排比、呼告

呼告:在叙述描写所涉及的人或物时,采用直接对话呼唤的方式

象征:具体事物代替抽象的概念、思想、精神

1风雷电:象征变革社会现实的力量

2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了国家和人民

3有形的及无形的剑:屈原的佩剑(陆离),斗争的精神,坚定的信念

4土偶木梗的群像:无德无能,昏庸腐朽,欺民惑众的当权者和官僚

5小岛:象征一个理想的社会

本文的艺术特色

1运用了象征手法

2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3想象瑰丽奇特,富有浪漫主义光辉

哭,苦有什么用?……:揭示了统治者的外强中干的怯懦本质

鼓动吧,风!……毁灭呀!:表现了屈原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的邪恶力量的顽强的斗争精神,体现它与黑暗势力斗争到底的浩然正气。

呼唤风雷电:表达了摧毁黑暗社会的强烈希望,对光明未来的强烈追求。

抒情方式分为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5.关于人教版初二物理知识点 篇五

1、做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示出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n有力无距离:搬而未起,推而未动,有力作用但没有移动距离。

n有距离无力:物体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距离,运动方向上没有力对物体做功(踢球离开脚后移动的距离,人对足球没有做功)。

n力和距离垂直: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也通过了一段距离,但通过的距离和力的方向垂直,物理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这个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2、功的计算:作用在物体上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这个力的成效越显著,说明力所做的功越多。物理学中把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用公式表示:W=FS,符号的意义及单位: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功的单位:焦耳(J),1J=1N·m。

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S一定是在力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必须与F对应。③功的单位“焦”(牛·米=焦),不要和力和力臂的乘积(牛·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

3、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说明:

①功的原理是一个普遍的结论,对于任何机械都适用。

②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距离,要省距离必须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

③使用机械虽然不能省功,但人类仍然使用,是因为使用机械或者可以省力、或者可以省距离、或者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给人类工作带来很多方便。

④我们做题遇到的多是理想机械(忽略摩擦和机械本身的重力)理想机械: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FS)=不用机械时对重物所做的功(Gh)。

压强

1、压力:

⑴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注意: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F=G

⑵方向: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⑴课本P30图9.1—3中,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液体的深度:液体中的某点到液面下的距离叫做该点在液体中的深度

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3、压强:⑴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

⑵公式:p=F/S推导公式:F=PS、S=F/p

⑶单位:压力F的单位:牛顿(N),面积S的单位:米2(m2),压强p的单位:帕斯卡(Pa)。

(4)应用: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

增大压强。如:缝衣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牛顿第一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定义: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和科学推理得到的。

3.说明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要改变力的运动状态,必须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4.牛顿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二、惯性

1.定义: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2.关系:惯性大小与速度无关,与质量有关。

3.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是物体的属性

注意:由于,具有,因为惯性是对的。受到、获得、惯性力是错误的。惯性不是一种力

二力平衡

一、定义: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平衡状态)

二、受力平衡: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6.人教版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 篇六

一、注重比较, 联系实际

[教学设想]

众数, 在学生的眼中是完全陌生的, 在我这个刚刚教实验教材的老师眼里也并不熟悉。在翻看了教材之后, 知道了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因此在准备这堂课的过程中, 前期我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理解编者意图等方面。初步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在一组数据中, 用平均数来表示“总体水平”和用中位数来表示“一般水平”的方法。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时候用众数, 什么时候用平均数, 什么时候用中位数。我在课前与经历过该知识点教学的同事进行了交流, 大家认为,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连成人在某些时候都难以作出唯一判断 (事实上, 有些情况的确不能拿唯一的某个统计量来分析) 。为了不使刚刚接触此知识的学生在具体问题的判别上将这三种统计量搅和在一起, 教师需要在提供的情景上作出甄选, 做好语言的引导, 包括课堂上合理的活动安排, 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相互交流合作, 都是本节课教师需要注意和努力的。

基于以上对教材、对学情的分析, 我在设计教学时对本节课教学起点和教学重点的展开都做了适当的调整: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 同时考虑到学生认知的现实基础, 本节课的设计应适当提高起点, 在组织教学时, 开门见山地呈现学生的已有认知, 并把“众数”的教学放在与平均数和中位数的比较中展开, 由此产生了第一个教学预案。

[第一次教学实践简述]

(一) 认识众数, 在举例中初步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 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统计量———众数。顾名思义, 你觉得众数是怎样的一个统计量?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举例建立众数概念, 了解众数意义。

(二) 在与中位数、平均数比较中深入理解众数的意义。

1.师:除了众数这个统计量外, 在统计中我们还学过哪些统计量?在你心目中, 平均数是怎样的一个统计量?中位数又是怎样的一个统计量?

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巩固平均数、中位数的意义。

2.师:在上个星期中, 我们学校崇实园505班同学进行了一次数学考试, 下面我们来看其中第一小组的考试情况:

91 90 93 99 98 89 98

请你仔细观察这组数据, 你们觉得用多少分来代表这组同学这次的考试成绩比较合适?下面请拿出你的草稿本, 把你的想法、思考过程写下来。

(学生讨论、交流, 重点就为什么不用众数来表示展开讨论)

3.师:下面我们再来看其中第二小组的数学成绩情况:

92 97 94 100 100 48 91 91

请你仔细观察这组数据, 你们觉得用多少分来代表这组同学这次的考试成绩比较合适?

说出你的选择理由。 (为什么又不用众数来表示?)

4.师:在另外的四组数据中, 你觉得哪一组数据比较适合用“众数”来表示这组同学的成绩情况?为什么选择这组?说说你的理由。

5.小结:我们发现用哪个统计量来代表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关键还是要看一组数据的特点, 当然还要看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比如:同样是考试成绩问题, 我们如果要比较哪个班同学的考试情况好一些, 你觉得用哪个统计量比较合适?如果要看你的成绩在班级中处于什么水平, 你觉得用哪个统计量比较合适?如果要看你们班多数同学的成绩情况, 你觉得用哪个统计量比较合适?

(三) 联系情境, 应用众数、平均数、中位数。 (略)

[首次实践后的探讨与反思]

原设想通过三个环节的教学, 学生对众数这个统计量能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达成比较全面正确的认识。但教学事实说明, 这是教师一厢情愿的预设, 学生自有学生的认知起点和认知特点。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 以这样的方式建立众数的概念, 理解众数的意义, 显然过于单薄。在众数的概念没有很好建立的情况下, 就让学生根据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统计量, 从而修正自己对众数的理解, 显然拔高了要求, 以至于学生的参与面不高, 参与度不强, 也降低了众数在整节课中的地位。

课后, 各位听课教师全面剖析、热烈讨论, 得出了不少意见和建议, 令我深思, 并认真分析问题的原因所在, 归纳起来有两个层面。

理念层面:1.教学应与学生生活相联系, 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认知, 使学生感受其生活的意义;2.教学设计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 学生有解决问题的需要, 有知识矛盾的冲突, 才有主动探究的欲望;3.教学不是简单的给予, 不能以教师的认识代替学生的认识。

操作层面:1.众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教学可从现实生活引入, 使学生具体感受到生活中众数的存在, 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众数的统计意义;2.众数的学习与以前学习的平均数、中位数相联系;3.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错误认识教师应紧紧抓住, 并充分展开。如以表格方式呈现统计结果时 (如37码女鞋卖得最多, 12双) , 学生往往误以为12就是众数, 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说清楚这里表示什么意思、哪个数出现的次数最多, 并引发学生讨论, 从而对众数概念形成正确的理解。

鉴于以上认识, 我认为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关键是:理解“众数”概念的本质, 能用“众数”解释生活中的众数现象, 并灵活运用众数。

二、理解本质, 灵活运用

[第二次教学实践简述]

(一) 创设情境, 认识众数

1.情境引入

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 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所示 (单位:码) :

师:请默默地读题, 仔细观察这30个数据, 你能从中得到一些怎样的信息?

生:我发现37码鞋卖得最多, 34码和40码的鞋卖得最少……

师:这些信息你觉得对于鞋店来说有价值吗?有什么价值?

生:有价值, 可以为进下一批货提供依据。

师:这家鞋店的经理确实想要参照这些鞋子的销售情况来决定下一批货, 如果这位经理想要对这些数据了解得更清楚、更全面, 你有什么建议?

生: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排序, 再进行统计。

师:我们一起对30双女鞋销售情况进行统计……

2.认识众数

师:刚才在统计的时候, 老师发现有一个数据出现的次数特别多, 是哪个数据?

师:在这里, 37码出现了11次, 出现的次数是最多的, 这样的数在数学中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众数”。

师:今天, 我们就来认识统计中这个重要的统计量———众数。

师:这组数据中的众数是多少?假如你是这家鞋店的经理, 你会怎样确定各种鞋的进货数量?

3.加深对众数意义的理解

师:那么在一组数据中的众数会是几个呢?请举例?为什么?

(二) 联系生活, 拓展众数

1.学生举例

师: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众数, 生活中到底有没有众数?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众数呢?

生:我们在选举班长时, 要用到众数。

师:这里的众数是什么?

生:得票最多的那个同学的名字就是这里的众数。

师:这样看来, 众数不单指的是数据, 还可以指一个人的名字。

生:商店中经过统计, 有两件商品卖得最多, 并且一样多, 这里的众数就是这两件商品的名称。

生:评选最受欢迎的动画片, 这里的众数是这部动画片的名称。

……

2.教师举例

师:如果学校要为我们做校服, 你建议学校做的校服以什么颜色为主色调? (现场统计) 这里的众数又是什么?

师:我们要评选最受欢迎的课外读物, 这里的众数又是什么?

师:在百家姓排行榜中的众数又是什么?

师:有时候, 我们这么统计平时成绩:

全班60人数学考试情况统计:

96至100分:32人

91至95分:15人

86至90分:8人

81至85分:2人

66至70分:1人

41至45分:2人

这里的众数又是什么?

3.解释“均码”现象

师:上个星期, 老师到超市服装柜台前, 发现了这么一个现象, 有些服装这样标出———尺寸:均码;价格:50元。你觉得这里的均码是怎么回事?

生:平均尺码、多数人能穿的衣服……

师:均码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看书本是怎么说的。

师:现在你们知道均码是怎么回事了吗?这里说均码蕴含平均数和众数原理。这里众数原理从哪里体现?平均数呢?

(生讨论……)

4.用众数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师:老师又来到超市卖米和八宝粥的地方, 又见到这么一个现象, 大多数的米15千克一袋, 八宝粥355毫升一罐。你觉得厂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产生了这样的数据?

师小结:同学们讲得很有道理, 老师更欣赏我们有些同学能用今天所学的众数知识来解释, 当然这些数据的产生我想可能有更多方面的原因, 但是我相信和我们同学讲到的有很大的关联, 生活就是这样, 有些看上去很平常的事情中, 可能蕴含了很多数学知识。

三、新旧对比, 深化众数

1.师: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众数这个统计量, 在统计中, 除了我们今天学过“众数”这个统计量外, 还学过哪些统计量?

(多媒体出示一组同学的考试成绩:85、88、88、88、89、93) 这组同学成绩的平均数怎么求?中位数怎么求?

2.师:假若有位同学的成绩统计错了, 是不是三个统计量都要改变?

3.师:根据一组同学成绩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你猜测全班同学成绩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可能是多少? (得出一组同学不能代表全班同学的结论)

4.师:如果在一组数据中, 要用一个数据来代表整一组数据, 你会首选哪个数据?说出你的理由。

师小结:用哪个统计量来代表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关键还是要看这组数据的特点, 当然还要根据我们所关心的问题进行选择。

四、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几次实践后的整体教学反思]

后面几次教学和第一次试教相比, 教学过程总的来说较流畅, 学生也能主动参与学习, 对众数的理解也比较到位。几次磨课下来, 感觉在“众数”教学中, 重点应关注以下几方面:

1.把“众数”放在有意义的现实情境中学习。有了典型的现实情境作支撑, 学生自然就能感受到学习众数有趣且有用。如在鞋店的经理想要参照30双女鞋的销售情况来确定下次进货的数量这个活动中, 学生感受到了认识众数的必要性, 从而也使学生认识和理解了众数的数学意义。这样也符合学生从形象到抽象的认知特点。

2.重视众数个数的讨论, 加深对众数意义的理解。众数意义的教学是一个由具体形象到抽象概括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认识也是一个由量的积累到质的提升的过程, 没有量的积累, 质的提升就会生硬、牵强, 无法自主实现。本课通过“刚才我们认识了众数, 那么在一组数据中的众数会是几个呢?请举例, 并说出你的理由”, 这样在和众数意义密切联系的讨论中, 为学生对众数意义的理解找到更为丰富的表象支撑, 从而也加深了对众数意义的理解。

3.注重对生活中众数现象的关注, 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众数的本质。以前学的平均数, 为什么学生会这么熟悉?笔者以为是因为学生接触得比较多, 用得也比较多, 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和现实意义学生往往容易沟通。所以众数的教学也可找生活中的众数现象, 使学生具体感受到生活中众数的广泛存在, 同时体会到众数的统计意义和现实意义, 找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结点, 沟通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 从而把握数学本质, 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数学认识。笔者认为, 师生共同举例生活中的众数现象, 讨论生活中的“均码”现象, 讨论生活中为什么一袋大米通常15千克, 一瓶八宝粥通常是355毫升, 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众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同时也提升了众数的统计意义。

4.注重三个统计量的对比教学, 加深对众数本质的理解。在认识众数之前, 学生已经认识了平均数和中位数。在本节课的第三个教学环节中, 注重了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数学意义和统计意义的比较。只有这样, 才能对三个统计量的认识逐步完整和深入。当然, 三个统计量的比较只有在各自意义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这也是第一次教学实践中所缺失的。

7.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 篇七

一、电压知识点1——电压 ●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水压是使水发生定向移动形成水流的原因;电压是使自由电荷生定向运动形成电流的原因。(1)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

(2)电压与电流的区别:①电压对电路中两点间才有意义,而电流和电路中某处或某点对应,一般说成某处的电流,某用电器两端的电压。②电压是原因,电流是结果。

●电压的单位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简称伏(V),此外常见的电压单位还有千伏(kV)、毫伏(mV)和微伏(μV)。 1kV=10V,1mV=10V,1μV=10V

●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1)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 对外供电时,电源通过用电器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2)常见电源的电压值:①一节干电池的电压为1.5V;

②一个蓄电池的电压为2V;把每节电池的正、负极依次相连,组成的电池组叫串联电池组,它可以满足用电器对直流电压的不同需求。因为每节电池的电压U1相同,n节电池串联后,电池组的总电压U=nU1。

③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超过36V;④家庭电路中电压为220V(照明电路)⑤发生闪电的云层间电压可达10kV.

●常见电压值的划分(1)不高于36V的是安全电压; (2)1000V以下的叫低压;(3)1000V以上的叫高压。

知识点2——电压表 33-3-6

●电压表是测量电压的仪器 电流用电流表测量,电压用电压表测量,电压表在电路中的符号是 。

在电路中,电源或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可以直接用电压表测量。

表盘上的V表示直流电压表,用于测量电池等电源的直流电路电压。

实验室中,常用的双量程电压表有三个接线柱、两个量程,一般情况下“—”接线柱共用,另外两个接线柱分别标有“3”、“15”字样,它们与“—”接线柱一起分别组成0~3V和0~15V两个量程。

选用不同量程,分度值不同,选用0~3V量程时,分度值为0.1V,读数时应以刻度盘下方的刻度线为准;选用0~15V量程时,分度值为0.5V,读数时应以刻度盘上方的刻度线为准。

●电压表读数 1)使用电压表测电压,读数时首先分清电压表用的量程是多少,从而确认电压表相应量程每大格及每小格所代表的电压值。示数=分度值+小格数。

(2)指针偏向哪个刻度就按哪一刻度读数,不必估读,指针向两刻度线中间时,按哪一刻度读数都行,此时读数有两个正确值。 ●电压表使用规则(1)使用前应先检查指针是否指零,如有偏差,则要用螺丝刀旋转表盘上的调零螺丝,将指针调至零位。

(2)电压表必须和被测用电器并联。(3)连线柱的接法要正确:电流“+”入“—”出。(4)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5)在不能预知被测电压的范围时,先试用大量程,并采用试触的方法,如电压表示数在小量程范围内,则改用小量程,提高测量精度。

二、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知识点1——串联电路电压规律(见实验教学)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即U=U1+U2+ ?? +Un

知识点2——并联电路电压规律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U1=U2=??=Un=U

三、电阻 四、变阻器知识点1——导体与绝缘体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体叫半导体。

举例:金属、石墨、人体、大地及酸、碱、盐的水溶液都是导体;

橡胶、玻璃、陶瓷、油等都是绝缘体;硅、锗是半导体。 不同材料的导电性能不同。

●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原来不导电的物体,当条件改变时,也可能成为导体。例如:常态下玻璃是良好的绝缘体,如果给玻璃加热,使它达到红炽状态,它就变成导体了;纯净的水是绝缘体,但含有杂质的水却容易导电,是导体;干燥的木棒是绝缘体,潮湿的木棒是导体。

导电性能强的物体是良导体;绝缘性能强的物体是良好的绝缘体。良导体和良好的绝缘体都是良好的电工材料。如:铜制导线中,铜丝是良导体,外包绝缘皮是良好的绝缘体。

●影响半导体导电性能的因素:温度、光照和掺杂物。

在半导体中掺入少量的其他元素,它的导电性能会得到很大改善,从而可以把它们制成:

光敏电阻:有无光照电阻值差异很大。热敏电阻:温度略有变化,电阻值变化很明显。 压敏电阻:电压变化,电阻值明显变化。 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三极管:具有将电信号放大的作用。

半导体元件的应用十分广泛,已成为电子计算机和其他电子仪器的重要元件。

知识点2——电阻 ●定义: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

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物理学中用电阻来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特性,他的大小与是否接入电路,及加在它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压大小无关。

第七章 力

7.1力(F)

1、定义:力是 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

注意(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 存在。

(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

(4)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是 、、、。

2、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

(1) 力可以改变 。(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快慢和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举例: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

(2)力可以改变 。举例: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

3、力的单位: (N)。托起一个鸡蛋的力大约是 N。

4、力的三要素:力的 、、称为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 。

5、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种图示法叫力的示意图。

7.2、弹力

1、: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2、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 而产生的力。(如 、、)

3、产生条件:发生 。

4、实验室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 。

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 。

5、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A、观察弹簧测力计的 和 ,不能超过它的 。(否则会损坏测力计)

B、使用前指针要 ;

C、被测力的方向要与轴线的方向 ;

D、视线要与刻度面 。

7.3重力

1、定义:由于 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用字母 表示。

2、重力的大小:

①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它的 。

②计算公式: 其中g是 ,g= 。

g物理意义: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顿。

③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地理位置有关,即质量越大,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大;在地球上,越靠近赤道,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小,越靠近两极,物体受到的重力越大。

3、施力物体: 。

4、重力方向: 。应用:重垂线

①原理:是利用 的性质制成的。

②作用:检查墙壁是否 ,桌面是否 。

5、作用点: (质地 的形状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 。)

6、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 。

第八章 运动和力

8.1牛顿第一定律(又叫 )

1、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 。

2、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 高度 滑下(控制变量法),是为了使小车滑到 时有相同的 。

实验结论: 。

科学推理: 。

3、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

4、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事实和科学推理得出的,它不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

5、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 的特性叫惯性。

⑵性质: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⑶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的作用,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 有关,与物体的形状、速度、物体是否受力等因素 。

⑷防止惯性的现象:汽车安装安全气襄, 汽车安装安全带

⑸利用惯性的现象:跳远助跑可提高成绩, 拍打衣服可除尘

⑹解释惯性现象步骤:① ② ③ ④

例: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何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

答:汽车刹车前,乘客与汽车一起向前运动,当刹车时,乘客的脚由于受到摩擦力作用,随汽车停止,而乘客的上身由于具有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继续向汽车行驶的方向运动,所以…….

8.2二力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 或 运动状态时,称为平衡状态。

2、平衡力:物体处于 状态时,受到的力叫平衡力。平衡力的合力为 。

3、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 上的两个力,如果 、、作用在 ,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同物、等大、反向、同线)

4、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⑴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当物体不受任何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 或 状态。

②当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 或 状态(平衡状态)。

③当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

⑵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

① 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 或 。

注意:在判断物体受平衡力时,要注意先判断物体在什么方向(水平方向还是竖直方向)处于平衡状态,然后才能判断物体在什么方向受到平衡力。

②当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加速或减速运动、方向改变)时,物体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

5、力是 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8.3摩擦力

1、定义:两个相互 的物体,当它们发生 时,就产生一种 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2、产生条件:A、物体相互接触且相互挤压;B、发生相对运动或将要发生相对运动 。

3、种类: A、B、C、

4、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大小的因素: 的大小和 。

5、方向:与物体 的方向相反。(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6、测量摩擦力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沿 拉物体做 ,使摩擦力的大小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

原理: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 物体在水平方向的拉力和摩擦力是 。

7、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A、B、。

8、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A、B、;

第八章《运动和力》

一、牛顿第一定律:

1、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同一位置)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距离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指一个物体只能处于一种状态,到底处于哪种状态,由原来的状态决定,原来静止就保持静止,原来运动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不需力来维持。

3、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对“惯性”的理解需注意的地方:

①“一切物体”包括受力或不受力、运动或静止的所有固体、液体气体。

②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不是一种力,

所以说“物体受到惯性”或“物体受到惯性力”等,都是错误的。

③要把“牛顿第一定律”和物体的“惯性”区别开来,

前者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后者表明的是物体的属性。

④惯性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但并不是“产生”惯性或“消灭”惯性。

⑤同一个物体不论是静止还是运动、运动快还是运动慢,不论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是不变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在解释一些常见的惯性现象时,可以按以下来分析作答:

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弄清研究对象原来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

③发生了什么样的情况变化。

④由于惯性研究对象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二、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八个字概括“同体、等大、反向、共线”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上一篇:试谈初中物理教学艺术论文下一篇:高考具体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