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论文(共10篇)
1.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论文 篇一
关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的论文
随着IT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内部控制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应对挑战,财政部发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第二十六条中对此作了明确规定,“电子信息技术控制要求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
一、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一)手工记账系统的会计数据是用可视的文字、符号直接记录在纸上的`,这种记账方式有较好的直观性,甚至笔迹也可以成为控制的手段。采用计算机集中地对数据进行处理后,由人工形成并掌握的信息便越来越少。当会计数据以肉眼无法识别的形式存储在磁盘上,人的判断作用便降低了。同时,由于计算机系统的透明度较高,因此,对数据的安全性、保密性进行的控制就变得尤为重要。
(二)计算机对会计数据的处理是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进行的,其中有许多的处理过程对会计人员来说是“暗箱”,会计人员无法直接参与和控制,会计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完全取决于应用程序和硬件的可靠程度,因而电算化会计系统必须建立起在计算机处理方式下特殊的内部控制。
(三)在手工记账方式下,会计核算的质量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及对有关会计法规的理解程度和执行效果。财务部门经过长期的实践已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建立起了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实现会计电算化后,许多传统的控制方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必须有新的方式取代它。会计工作的质量除受原有因素的影响外,还将取决于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和会计人员自身对新系统的操作管理水平。在这种旧的数据处理方式未被完全取代而新的方式尚未成熟的时期,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加大了。为了顺利地渡过这一时期,减少转换风险对会计信息的威胁,电算化会计系统更应当建立起一套新的管理控制制度。
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一般控制。一般控制是指任何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普遍适用、为系统的安全可靠而对系统构成要素(人、硬件、软件)及环境实施的控制。
组织与管理控制是指通过部门的设置、人员的分工、岗位职责的制定、权限的划分等形式进行的控制,其基本目标是建立恰当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制度,以达到相互牵制、相互制约、防止或减少错弊发生的目的。加强对财务会计电子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
2.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论文 篇二
一、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影响
会计电算化的内部控制是内部会计控制的特殊形式。2010年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企业应当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控制, 建立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 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 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 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可以划分为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两大类, 它们都是用来预防、发现、纠正系统所发生的错误、舞弊和故障, 使系统能正常运行, 是提供可靠和及时的信息的保证。与手工会计系统相比, 它们也是计算机应用于会计信息系统所产生的特殊控制。
1.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对会计流程的影响
手工会计是通过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到账簿、再到报表这样的流程来开展核算工作的, 其中每一过程都需要专门人员从事收集、整理、记录、计算工作, 尤其是记账过程避免不了许多重复转抄工作。而电算化会计仅需将资料 (原始凭证) 一次录入, 其它的过程均可由计算机进行处理且瞬间即可完成。这样, 在手工会计中非常费时、费力和繁琐的工作, 变成了电算化会计下一个简单的指令或动作。过去需要众多人员从事的填证、记账、编表的工作, 现在只需要少量的录入人员进行操作就可以了。因此可以说, 电算化会计不仅彻底解放了会计人员的双手, 同时也为激活会计人员的头脑创造了条件, 使他们有精力、有条件去关注履行会计原本就有的职能, 即会计监督和控制。
2.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对会计控制方式的影响
相对于手工会计, 内部控制的措施和方式发生了变化,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手工操作下一些内部控制措施在实行电算化后没有存在的必要性, 如编制科目汇总表, 凭证汇总表, 试算平衡的检查, 总账、明细账的核对;二是原手工操作下一些内部控制措施在电算化后转移到计算机内了, 如凭证借贷平衡校验, 余额发生额平衡检查。可见, 电算化会计除了人这个执行控制的主体外, 许多内容控制方法主要通过会计软件来实现。因此,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变成以组织措施为主的一般控制和以计算机系统程序控制为主的应用控制, 并且组织控制是应用控制的基础和保障;而控制的方式由人工控制转变为计算机控制为主, 并与人工控制相结合。
3.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对交易处理痕迹的影响
在手工会计环境下, 企业的经济业务发生均记录于纸张之上, 并按会计数据处理的不同过程分为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纸张上的书面数据形成会计人员所熟悉的会计证据原件, 这些纸质原件的数据若被修改, 则容易辨别出修改的线索和痕迹。但是, 电算化系统下原来纸质的会计数据被直接记录在磁盘或光盘上, 是肉眼不可见的, 很容易被删除或篡改, 由于在技术上对电子数据非法修改可做到不留痕迹, 这样就很难辨别哪一个是业务记录的“原件”。因此,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缺乏交易处理的“痕迹”, 在计算机中如何使磁性介质上的数据安全可靠, 防止数据被非法修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4.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对交易授权、执行的影响
授权、批准控制是一种常见的、基础的内部控制, 在手工会计系统中, 对于一项经济业务的每个环节都要经过某些具有相应权限人员的签章。但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 业务人员可利用特殊的授权文件或口令, 获得某种权利或运行特定程序进行业务处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重点将由传统的财务部门转移到电子数据处理部门, 控制的要求也更加严格。
5.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对控制范围的影响
由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 一方面使一些会计工作的形式发生变化, 另一方面也给会计工作增加了一些新的工作内容;同时使内部会计控制的范围更广, 包含了手工会计系统所没有的一些内部控制, 因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下的内部控制制度也必须要有新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及软件分析、程序设计、计算机维护人员及计算机操作人员的内部控制规章;计算机病毒防治, 计算机系统内及磁盘内会计信息的安全保护, 网络系统的安全控制规章;计算机操作管理员、系统管理员、系统维护员岗位责任制度;软件使用权限的控制、修改程序的控制、数据备份的控制、科目代码的控制、结账时间的控制和设备的接触控制等系统的权限控制制度等。
6.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产生的新问题
网络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的进一步应用带来了层出不穷的新问题。网络技术无疑是目前IT发展的方向,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也不可避免受到其深远的影响, 特别是Internet在财务软件中的应用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将是革命性的。目前财务软件的网络功能主要包括远程报账、远程报表、远程审计、网上支付、网上催账、网上报税、网上采购、网上销售、网上银行等, 实现这些功能就必须有相应的控制, 从而形成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新问题。主要有:很难避免非法侵扰、电子商务的技术难题和内部稽核难度加大等。
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 有形记录较手工会计系统大为减少, 账务处理结果及数据文件都存储在计算机或磁盘等电子介质上, 不像手工会计系统那样直观, 特别是在磁盘上更改数据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而在计算机内部, 会计数据无论是形态还是结构却发生了变化, 这对会计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完整性都造成了威胁, 一旦出现舞弊行为, 后果将是严重的和难以发现的。目前, 在会计工作实践中,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数据的安全性差
手工会计系统中数据的处理和储存都分散于各个不同的部门和人员, 而电算化系统的突出特点是会计数据处理的自动化、集中化, 因此给数据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威胁。例如, 电算化系统都有必要的财务分工功能, 每个操作员都设置有自己的口令和不同的工作权限, 并且每个操作员都应保守自己的口令秘密。但是在电算化实践中, 还存在以下问题:
(1) 一部分单位虽然设置有不同的财务分工, 却往往是一个操作员身兼数职, 可以以不同的身份进入系统进行不同的操作, 这样, 财务分工的控制就名存实亡。
(2) 未经授权的计算机专业人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轻易地浏览各种数据文件, 造成会计机密数据被泄漏。
(3) 会计数据文件大量地保存在磁性材料中, 一旦发生火灾、水灾、盗窃之类的事件, 就可能使全部数据丢失和毁损;同时磁性材料对外界环境的要求比较高, 要防火、防水、防磁和防尘, 对环境温度也有一定要求, 因此增加了数据的脆弱性。如果不加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数据安全方面的控制, 数据丢失和毁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并造成财务软件的程序控制失效。
2.差错的反复性和严重性
手工会计系统中数据处理环节分散于多个部门、多个员工, 一个部门或人员的差错往往可以在下个环节发现和纠正, 所以一般情况下一定时间内差错重复发生的可能性不大, 发生重大差错的可能性也不大。电算化系统数据处理自动化、集中化, 再加上计算机运行的高速性、程序运行的重复性, 使得处理结果一旦发生错误, 往往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 造成多种数据文件、账簿及整个系统的会计数据失真, 并且可能使系统出现反复性差错。正如信息处理中的一句名言所说:“垃圾进, 垃圾出”。也就是说如果输入数据出错, 以后的处理环节再正确, 也只能输出错误的信息。电算化系统数据处理的高速性和集中性都使得出现差错的危险性增大, 因此,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数据输入、数据处理各环节和系统硬件设施等方面都需要加强控制。
3.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性差
根据财政部的有关规定, 以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的单位必须达到一定条件, 并且需要经有关财政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批;运用互联网输出、输入或处理数据, 还需要到公安部门登记注册。但是, 实际上部分单位未经审批就直接采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更为严重的是, 有些单位未能满足相关条件就正式使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例如, 计算机和手工并行三个月且取得与手工相一致的结果是审批的必要条件之一, 有些单位未完成这一环节, 也未经审批, 就直接实施了会计电算化。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的单位必须建立完善的电算化管理制度, 有些单位缺乏管理制度, 有的虽然建立了内部管理制度, 但并没有切实执行。例如, 按职权分离原则, 系统开发人员不应直接接触或者正式操作电算化会计系统, 凭证的输入和复核人员必须由不同的人员执行, 但有些单位系统开发人员则可以随时接触会计核算系统, 甚至顶班操作;也有一些单位由同一个人按照不同的姓名口令进入系统去完成凭证输入和复核两项不兼容的工作。
三、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加强和完善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实际执行了一部分审计工作, 它是一项技术性强并相当复杂的工作, 因此必须加强和完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 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财务数据的安全可靠, 减少甚至消除可能发生的危害。提升单位或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以保障单位或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 主要措施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风险意识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与手工会计系统相比,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但是电算化系统有不同于手工会计系统的特点及其风险, 必须建立更加严密的、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单位领导和财会部门人员、信息部门人员都应对会计信息化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 营造风险防范从我做起的氛围。目前, 社会中计算机犯罪行为的增加, 使我们更应认识到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强化系统的内部控制, 既是预防电脑犯罪的重要措施, 也是减少差错的有效保障。
2.完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法规、准则
2001年以来财政部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试行文件, 但电算化方面的政策法规还不多, 参照国际惯例,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内容应以准则的方式对外发布。2008年6月28日,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自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 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同时, 财政部正着力逐步建立一套以基本规范为统领, 以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应用指引和鉴证指引等配套办法为补充的内控标准体系, 三套指引正处在征求意见阶段。《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信息系统一般控制》为22个具体应用指引之一, 将成为引导企业信息系统控制的规范文件。实施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单位应结合自身的特点, 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及方法。
3.健全相关的审批、评审和验收监督机制
使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单位必须具备财政部规定的基本条件, 财政部门和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审批的各项管理措施, 以保证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单位都具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 特别是对于商品化的财务软件, 要加强对软件的评审管理。评审的内容主要是针对软件是否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软件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软件的售后服务功能等方面。验收工作主要是检查与软件相配合的运行环境和管理制度的建立情况。
4.加强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单位或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制度安排。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运作往往是“人机”对话的特殊形态, 对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审核必须运用更复杂的查核技术, 只有精通计算机网络知识、熟悉审计财务程序的人员才能胜任此项工作, 这给内部审计加大了难度。内部审计制度是保障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内部审计可以了解现有的一些内部控制措施是否能满足为内部会计系统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 以及这些控制措施能否有效地运作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在电算化系统运行过程中, 审计人员对会计业务处理等工作进行评价和检验, 有利于检测财务软件的可靠性, 发现存在的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有利于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和管理水平。
5.注重人员控制
人员控制是电算化系统管理的根本, 会计电算化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发展的关键环节。为此, 首先要通过各种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计算机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准、增强遵守各项法规的自觉性, 实行考核合格才准上岗的制度;其次要通过各类院校培养既懂会计又掌握一定计算机知识及技能的专业人才充实到会计队伍中;第三, 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财会知识和计算机知识, 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管理知识;最后, 业务主管应当熟悉整个会计电算化处理业务, 以便对系统会计工作流程进行监控和指导。
摘要: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是内部会计控制的特殊形式, 也是内部会计控制深层次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在各个领域 (包括会计领域) 的广泛应用, 会计工作经历了从手工会计到会计电算化再到网络会计的发展过程, 会计处理的流程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会计数据处理的工具也从算盘发展到计算机单机和计算机网络, 会计账簿、企业财务报告从传统的纸介质形式向电子账簿、网络财务报告形式转变, 构成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 这些变革无疑也给内部会计控制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通过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影响分析, 初步探讨了可能存在的问题, 对如何加强和完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1].郑淑艳.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实施中的风险管理[J].中国会计电算化, 2004 (10)
[2].崔菲.论网络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J].财务与会计导刊, 2003 (12)
[3].韩杰, 金光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内部控制的研究[J].上海会计, 2000 (1)
[4].王光荣.会计电算化对内部控制的影响[J].中国会计电算化, 2004 (11)
[5].崔菲.论网络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J].财务与会计导刊, 2003 (12)
[6].杨周南, 张瑞君.会计信息系统[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
3.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论文 篇三
摘 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 统中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阐述了其内部控 制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电算化 会计信息 系统内部控制
随着IT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应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内部控制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应对挑战,财政部2001年发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第二十六条中对此作了明确规定",电子信息技术控制要求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减少和消除人为操纵因素,确保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同时要加强对财务会计电子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本文就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和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做如下阐述。
一、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一)手工记账系统的会计数据是用可视的文字、符号直接记录在纸上的,这种记账方式有较好的直观性,甚至笔迹也可以成为控制的手段。采用计算机集中地对数据进行处理后,由人工形成并掌握的信息便越来越少。当会计数据以肉眼无法识别的形式存储在磁盘上,人的判断作用便降低了。同时,由于计算机系统的透明度较高,因此,对数据的安全性、保密性进行的控制就变得尤为重要。
(二)计算机对会计数据的处理是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进行的,其中有许多的处理过程对会计人员来说是"暗箱",会计人员无法直接参与和控制,会计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完全取决于应用程序和硬件的可靠程度,因而电算化会计系统必须建立起在计算机处理方式下特殊的内部控制。
(三)在手工记账方式下,会计核算的质量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及对有关会计法规的理解程度和执行效果。财务部门经过长期的实践已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建立起了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实现会计电算化后,许多传统的控制方式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必须有新的方式取代它。会计工作的质量除受原有因素的影响外,还将取决于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和会计人员自身对新系统的操作管理水平。在这种旧的数据处理方式未被完全取代而新的方式尚未成熟的时期,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加大了。为了顺利地渡过这一时期,减少转换风险对会计信息的威胁,电算化会计系统更应当建立起一套新的管理控制制度。
二、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环境下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一)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一般控制。一般控制是指任何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普遍适用、为系统的安全可靠而对系统构成要素(人、硬件、软件)及环境实施的控制。
1.组织与管理控制。组织与管理控制是指通过部门的设置、人员的分工、岗位职责的制定、权限的划分等形式进行的控制,其基本目标是建立恰当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制度,以达到相互牵制、相互制约、防止或减少错弊发生的目的。
2.应用系统开发、建立和维护控制。(1)应用系统开发控制是针对系统开发阶段而言的,具体包括:系统开发前应进行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开发过程应进行适当的人员分工;按规范收集和保管有关系统的资料并加以保密等。(2)系统建立控制则是针对系统建立阶段而言的,具体包括:资源的适当配置;系统的调试应有各岗位人员的参与;新的系统应与传统系统并行一段时间并经有关部门审批后才能替代传统系统使用;严格的验收程序等。
(3)系统的维护是指日常为保障系统正常运行 而对系统硬软件进行的安装、修正、更新、扩展、备份等方面的工作。系统维护控制就是针对这些工作而实施的控制。
3.数据和程序控制。数据和程序控制主要是指对数据、程序的安全控制。程序的安全与否直接影响着系统的运行,而数据的安全与否关系到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和保密性。数据控制的目标是要做到任何情况下数据都不丢失、不损毁、不泄露、不被非法侵入。通常采用的控制包括接触控制、丢失数据的恢复与重建等,而数据的备份则是数据恢复与重建的基础,是一种常见的数据控制手段,网络中利用两个服务器进行双机镜像映射备份是备份的先进形式。程序的安全控制是要保证程序不被修改、不损毁、不被病毒感染。常用的控制包括接触控制、程序备份等。接触控制是指非系统维护人员不得接触到程序的技术资料、源程序和加密文件,从而减少程序被修改的可能性;程序备份则是指有关人员要注明程序功能后备份存档,以备系统损坏后重建安装之需。程序的安全控制还要求系统使用单位制定具体的防病毒措施,包括对所有来历不明的介质在使用前进行病毒检测,定期对系统进行病毒检测,使用网络病毒防火墙以防止日益猖獗的网络病毒侵入等。
(二)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控制。应用控制是对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具体的数据处理活动所进行的控制。应用控制可划分为输入控制、计算机处理与数据文件控制和输出控制。
1.输入控制。常用的控制方法包括:建立科目名称与代码对照文件,以防止会计科目输错;设计科目代码校验,以保证会计科目代码输入的正确性;设立对应关系参照文件,用来判断对应账户是否发生错误;试算平衡控制,对每笔分录和借贷方进行平衡校验,防止输入金额出错;顺序检查法,防止凭证编号重复;二次输入法,将数据先后两次输入或同时由两人分别输入,经对比后确定输入是否 正确等。
2.计算机处理与数据文件控制。常用的控制措施包括:登账条件检验,即系统要有确认数据经复核后才能登账的控制能力;防错、纠错控制,即系统要有防止或及时发现在处理过程中数据丢失、重复或出错的控制措施;修改权限与修改痕迹控制,即对已人账的凭证,系统只能提供留有痕迹控制,也就是说,系统只能提供留有痕迹的更改功能,对己结账的凭证与账簿以及计算机内账簿生成的报表数据,系统不提供更改功能等。
4.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论文 篇四
【论文关键词】 电算化 信息系统 内部控制
【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在会计领域的普及与应用,会计信息系统由原来的传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逐步发展到了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安全性、完整性,为会计人员参与经营决策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充分发挥优势的同时,也给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由此,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不断探索适合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措施与方法成了当前企业会计信息化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单位为了完成单位的活动,保护物资的安全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活动的合法性等而制定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之为完整的体系。
一、会计电算化的风险分析
会计电算化后,由于会计信息系统自身的特点增加了固有风险。因为在手工会计核算下,要想更改会计数据必须要同时更改相关的会计凭证日记账、明细账、总分类账和会计报表。一方面工作量比较大,另一方面也会在相关的纸质存储介质上留下相应的痕迹,因此,一般无法对会计资料进行更改。而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一般只需要录入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系统会自动根据录入的原始凭证生成记账凭证,并对记账凭证进行进一步加工处理生成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
1、开发和设计中存在的风险
在应用软件的研制过程中,由于研制人员所考虑的问题不是十分全面,致使实际工作中的一些情况与之不能吻合,容易出现微小的差错,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犯罪分子正是利用这一空隙,运用技术化、智能化等高科技手段进行犯罪活动。
2、业务操作中不规范和玩忽职守造成的风险
企业应用现代化工具替代了陈旧落后、繁琐的手工核算。但是企业管理者的思想观念没有转变,严格而科学的管理往往只停留在形式上。所以,犯罪分子利用内部防范制度的薄弱环节,不惜以身试法,利用合法身份,滥用或盗用操作密码进行越权操作,从而达到侵吞企业财产的目的。
3、计算机维护不当酿成风险
在电算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会计账目,货币现金,信息存储,文件传递等都变成了 文件存于计算机内,通过网络进行传输。由于会计信息存储电磁化,电算化系统下会计信息以电磁信号的形式存储在磁性介质中,是肉眼不可见的,很容易被删除或篡改而不会留下痕迹,往往使应用人员和维护人员疏忽潜在危险的存在。
4、不可控制的灾害风险
不正常的程序结束操作造成的故障,存储数据的辅助介质(如磁盘)部分或全部遭到破坏。以及一些不法分子蓄意制造计算机病毒,恶意攻击,侵入系统,干扰、破坏系统的设置,破坏程序正常执行及数据的完整。
二、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
由于控制方法,对象等方面的.变化,企业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已不能适应电算化会计系统的要求,因此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已刻不容缓。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从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建立和运行过程来看,可分为对系统开发和实施的系统发展控制,对计算机会计系统各个部门的管理控制,对计算机会计系统日常运行过程的日常控制。
[1]
1、系统开发、发展控制
系统的系统开发、发展控制包括开发前的可行性研究、资本预算等工作,开发过程中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等工作,以及对现有系统的评估,系统更新的可行性研究,更新方案的决策等工作。系统开发、发展控制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1)符合标准和规范。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发展项目,不论是自行组织开发还是购买商品化软件,都必需遵循国家有关机关和部门制订的标准和规范。
(2)授权和领导认可。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发展和更新是对原有计算机会计系统进行重大改进,会对企业体制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可能危及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因此必需得到授权和领导认可。
(3)系统转换。企业在新旧系统转换之际,应作好各项转换的准备工作,如旧系统的结账、数据库备份,人员的重新配置、新系统需要的初始数据的安全导入等。企业在系统转换之际,建议采用新旧系统并行运行一段时间(至少为3个月),以便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
(4)程序安全控制。程序的安全控制是要保证程序不被修改、不损毁、不被病毒感染。常用的控制包括接触控制、程序备份等。接触控制是指非系统维护人员不得接触到程序的技术资料、源程序和加密文件,从而减少程序被修改的可能性;程序备份则是指有关人员要注明程序功能后备份存档,以备系统损坏后重建安装之需。
2、管理控制
内部控制的关键就在于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企业为防止舞弊或欺诈,应建立一整套符合职责划分原则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还应建立起职务轮换制度。管理控制其基本目标是建立恰当的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制度,以达到相互牵制、相互制约、防止或减少错弊发生的目的。其中较重要的岗位有系统管理和审核岗位。企业必须制定相应的组织控制,明确职责分工。
3、组织控制
是指在系统各类人员之间进行分工,并约束以相应的规章制度。其目的在于通过设立一种相互稽核、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机制来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减少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职责分工,是指将电算化部门与产生原始数据的部门或人员的职责相分离。其目的是尽可能保持不相容职能的分离,以及在电算化部门内部的职责分离。通过科学、有效的内部职责分工,以弥补不相容职能集中化的不足。系统管理主要负责系统的硬软件管理工作,从技术上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包括掌握网络服务器及数据库的超级口令,负责网络资源分配,监控网络运行;按照主管人员的要求,对各岗位分配权限,对数据的安全保密负责;负责对硬件、软件、数据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审核岗位主要负责监督计算机及电算化系统的运行,防止利用计算机进行舞弊。具体包括:审查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性、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数据的现象;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等。
4、日常控制
(1)数据通讯控制。企业应该采用各种技术手段以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准确、安全、可靠。如将大量的业务划分成小批量传输,数据传输时应顺序编码,传输时要有发送和接收的标识,收到被传输的数据时要有肯定确认的信息反馈,每批数据传输时要有时间、日期记号等等。
(2)业务发生控制。在经济业务发生时,通过计算机的控制程序,对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进行检查和控制,如反映业务发生的科目代码是否有效,操作口令是否准确,经济业务是否超出了合理的数量,价格等的变动范围等等,以甄别、拒纳各种无效的、不合理的及不完整的经济业务。
(3)数据处理控制。数据处理控制分为有效性控制和文件控制。有效性控制包括数字的核对、对字段、记录的长度检查、代码和数值有效范围的检查、记录总数的检查等。文件控制包括检查文件长度、标识、检查文件是否被感染病毒等。
(4)数据输出控制。为保证合法、正确地输出各种会计信息而进行的控制。这种控制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使用。对于输出的纸介质的会计资料应由专人进行核对,检查其完整性、正确性、检查打印的账簿和报表页号是否连续,有无缺漏或重叠现象。
5、操作控制制度
[2]
企业应当对储存数据的各种磁盘或光盘做好必要的标号,文件的修改、更新等操作都应附有修改通知书、更新通知书等书面授权证明,对整个修改更新过程都应做好登记。具体制度包括:无关人员不能随便进入机房操作;各种录入的数据都要经过严格的审批并具有完整、真实的原始凭证;数据录入人员对输入数据有疑问,应及时核对,但不能擅自修改;发生输入内容有误的,须按系统提供的功能加以改正;数据存储和处理相隔离;设置接触与操作的日志控制;设置操作权限限制;机房工作人员不能擅自向任何人提供任何人提供任何资料和数据;不能把外来的软盘带进机房;操作人员身份的密码控制;开机后,操作人员不得擅自离开操作现场;定期做好数据备份;专机专用。
三、应该重视对内部控制的
查错防弊一直是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审计人员对舞弊可以在两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在审计中直接查出计算机舞弊案;二是审核和评估内部控制系统的弱点,提请被审计单位改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完善内部控制系统来,查出和处理计算机舞弊活动。为监督并促进系统运行质量的提高,企业应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委员会或高层决策机构领导下工作。内部审计应包括: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数据的现象;对资料定期进行审计,化系统账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遵照《会计法》及有关、法规的规定;加强电算化会计。企业必须根据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特点,做好会计档案的收集、管理与保存、移交、销毁等工作。
四、加强会计队伍自身素质的建设
要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就要不断提高会计信息化水平,以信息技术防范信息技术风险。首先,要求决策层对此有明确的认识。决策层的重视是提高电算化水平的重要保障,只有决策层重视电算化,才能实现电算化的及时更新换代,进而提高内控水平。其次,要提高会计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培养崇高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升华对整个系统的理解与应用,为企业更好地防范控制风险,加强内部控制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随着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程度也越来越高,内部会计控制中的新问题和新课题将不断出现。对会计风险的深入研究,必将使在会计电算化下形成新的和方法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也使得电算化会计下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地调整、改善,真正做到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确保企业财产的安全,为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给企业创造良好的会计效益。
【参考文献】[1] 阎达五: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2).
[2] 王景新、郭新平: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M].管理出版社,.
[3] 朱荣恩:内部控制评价[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4] 吴水澎、陈汉文:邵贤第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5).
[5] 赵伟:加入WTO对我国会计信息产业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2(7).
[6] 王治安、向显湖:试论我国的会计改革目标[J].四川会计,,(12).
[7] 任多魁: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模式[J].山西财税,1997(11).
5.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信息质量探析 篇五
[关键词] 电算化;信息质量;控制
电算化的会计系统在提高会计核算速度,简化会计工作的同时,很大程度上确保了会计信息的反映及时性和数据的准确完整性。企业在用浪潮、用友等会计软件核算后,对系统数据的依赖与信赖超过了手工账。因此摆在会计人员面前的一大难题是怎样来保证会计电算化后的信息质量。
1 会计的信息质量特征
会计的信息质量从不同的角度诠释有不同的意义。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理解,它是指多大程度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从会计工作人员的角度来理解,它是指符合会计准则或制度的程度。因此,我们可以用是否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满足的程度大小来度量会计的信息质量,主要包括相关性、可靠性、真实性、及时性、可比性、有用性等。
相关性要求企业做到会计信息要满足不同使用者比如股东、经营管理者、政府部门等的需要。会计信息既要能反映过去的财务状况,也要能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趋势。可靠性要求数据真实可靠,确认和计量会计要素要符合各自的定义。例如销售材料的收入按规定要计入“其他业务收入”而不是计入“主营业务收入”。对企业影响重大的经济业务应该单独进行核算、反映。财务报表应根据实际发生的业务编制,来真实地反映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状况和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及时性要求企业尽快编制、报送年度的财务报表。企业要在会计年度终了审计后尽快报出各类财务报表。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让管理者更需要及时获取财务信息,一年一度的财务报告已不能满足这个要求。企业实时发生的经济业务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会计人员编制的信息也需要实时变化。
会计的真实特性要求会计信息能正确反映实时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的所有内容。若会计信息不具有真实的特性,就会损害到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企业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会计方面的准则制度、处理信息的程序方法也会影响到信息的真实性。具有不同职业道德水平的财务人员会对信息的真实性做出不同程度的保证。财务人员根据实时发生的经济业务经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处理形成会计信息。数据的处理过程也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2 对电算化系统的会计信息进行质量控制的意义
信息是人们应用会计核算软件加工处理后得到的对使用者有用的数据。它会影响使用者的决策或行为,这种影响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是潜在的。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将会计数据分类到相应的会计科目进行科目汇总、计算、解释和报告后产生的信息,会影响到投资者、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会计信息失真会使企业遭受财务损失或是影响声誉,严重时可能会使企业面临破产的困境。会计信息的质量控制一直是会计财经法规的一项基本要求。将电算化引入会计工作后,会计账簿、报表等都是由固定的程序生成的,会计人员的工作只是录入会计凭证。
为了保证电算化会计信息质量,《会计法》做出了两方面的规定:会计核算软件应与会计制度的规定相符,电脑生成的会计信息必须符合财经法规的规定。但是由于软件技术、电脑设备、系统管理及财务人员的原因,尤其是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综合水平不高,专业知识不过硬,所以最后自动生成的会计资料可能不太符合要求,存在会计信息失真。会计电算化数据不同于存储在纸质凭上的数据,对其更改(如对数据库的数据进行修改)一般不会留下痕迹。会计电算化数据的特点使一些不法分子进行违法操作有了可乘之机。
3 电算化会计系统信息控制的手段与措施
(1)首先是财务办公系统。购买一套质量好的硬件系统和适合企业的会计核算软件。硬件由电脑、网络环境及打印机等构成,是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基础。一套好的硬件及有安全保护措施的网络环境为产生、输出会计信息提供了保证。会计核算软件是进行数据处理的基本系统。企业一定要购买正版软件,会计业务多或者业务复杂的公司尽量配置性价比高的电脑,可以和大型数据库链接的会计核算软件;经济内容比较少的企业可选择可链接小型数据库的会计核算软件。在为企业选择会计核算软件时,还要注意软件是否可扩充、软件使用者是否比较多、售后服务质量如何等。企业可以让财务部门比较细致地分析软件的各个模块,并现场演示一套账的操作。企业也可咨询已使用这个软件的其他企业的会计人员。企业在综合考虑此核算软件可满足企业目前及未来的经济业务需要后方可使用。古人言“凡事预则立”,对于会计软件而言,就是对系统进行初始化设置 。设置的方面有企业用到的各级会计科目、初始数据的录入、核算工资的程序、坏账的计提比例、累计折旧的计提方法、存货的成本核算方法等。
(2)岗位的职责划分明确,相互牵制。电算化系统下会计工作是由会计人员按照岗位不同分工合作共同操作完成。会计电算化后财务人员的工作基本可以分为会计主管、出纳、银行业务、档案的保管、审核等,所有的财务人员都要承担系统的管理与维护工作。在电算化环境下,信息的更改、传输不易被发现,所以会计主管要做好授权工作。各个岗位之间相互牵制,主管只对每个岗位授予相应的职权。每个软件使用者都有自己的操作号,每个操作号只能在相应的权限范围内作业。比如出纳不能同时还做记账和审核的工作,做审核的财务人员只能审核,不能修改会计信息,若审核过程发现问题应让相应的财务人员做修改。主管在岗位划分时应尽量把关键的、核心的工作授予能力强的会计人员,这样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3)制定严格的审核和监督程序。要想提高电算化系统的会计信息质量,做好信息的审核工作是关键。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主要内容是所有相关的输入、输出会计资料(会计凭证、账表等)。因此审核过程中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企业应当安排有会计工作阅历的、经济业务熟练的人员负责审核工作。审核工作可划分分为事前的、事中的和事后的审核3类。应根据不同的目标进行审核,既能提高效率又能提高质量。还可以建立二级审核制度,由外聘的或内部的审计人员和会计主管分别进行初审和再审。这样可以避免人为的错误。审核人员不仅要做好信息的审核工作,还要做好相关作业的监督和指导。如监督工作人员的工作进度;对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的不足应予以指导,帮助他们找出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类似的错误发生,提高信息审核工作的质量。与此同时,财务部门也应做好部门内的检查工作,如各个岗位的工作是否符合会计制度和相关管理规定;解决问题是否彻底,即是否存在尚未解决或解决不彻底的问题;各项工作是否按计划进行等。同时应及时做好会计工作的总结,堵塞漏洞。
(4)加强电脑的安全控制及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工作。为保障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安全有序运行,要做好以下各个步骤的内控工作; 首先登录账套必须经授权人员明确同意,每台电脑应设置开机密码、操作员号及其登录账套的密码。每个上机人员都要设置个人的登录密码,并不定期更换 。离开电脑时应彻底退出会计核算系统,关闭电脑。严禁插入外来的U盘等插件和安装与会计工作无关的运行软件 。财务人员要不定期用杀毒软件对系统查杀病毒。比较重要的会计信息要在两台电脑上进行数据备份,若必要企业可用光盘刻录机进行光盘备份,以防止系统受到病毒攻击导致数据丢失 。此外,要对硬盘进行不定期的检查,若发现问题及时修复,严格执行相关的规定,为电算化会计系统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硬件环境。
从会计工作的发展历程来看,由手工做账进行数据的核算发展到电算化核算,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与时俱进的会计知识,还要具备相应的电脑基础常识。企业不仅要培训会计从业人员关于会计软件的知识,而且培训软件日常维护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同时还可以为会计从业人员提供去使用会计核算软件的企业参观学习的机会,经常举办会计知识的比赛和技能拓展等,以此来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各方面的能力。除此之外,会计人员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政治素质,企业应在这些方面对会计人员进行教育,以强化会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以防止为谋私利作假账的行为发生。对大型企业来说,可以通过聘用会计和会计电算化方面的专家和教授作为企业的顾问来解决。实施会计电算化后,对会计信息的审计难度也相应加大,产生了新的问题,会计信息的审计程序和手段也需发生改变。同会计工作的发展历程一样,审计也由原来的手工审计过渡到手工和电脑相结合的审计。在审计时不能仅对其结果进行审计,而且还要对其过程进行审计,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在电算化会计系统环境中,由财务人员和会计核算软件来完成会计工作,会计信息的质量控制也演变成人和核算软件的系统风险。因此企业要加强电算化环境下会计工作的规章制度建设,有效地提高会计的信息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王金惠.会计电算化实施中存在的风险及其防范[J].洛阳大学学报,2006(3):7-9.
[2]李丹.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实施内部控制的方法与措施[J].商业经济,2010(20).
6.浅析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 篇六
关键词:电算化系统 内部控制 管理控制企业在建立了电算化会计系统后,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加快,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提高,减少了因疏忽大意及计算失误造成的差错。但是,也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许多新问题,由于电算化会计系统的特殊性,建立一套适合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电算化会计系统对内部控制的特殊要求
(一)计算机的使用改变了企业会计核算的环境。企业使用计算机后,企业的会计核算的环境发生变化,如财务部门从原来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组成,转变为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和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的管理人员及计算机专家组成。
(二)电算化会计系统改变了会计凭证的形式。原先反映会计和财务处理过程的各种原始凭证、汇总表、分配表、工作底稿等作为基本会计资料的书面形式的资料减少了。甚至交易的有关信息由业务人员直接输入计算机,并由计算机自动记录,原来书面形式的各类会计凭证转变为以文件、记录形式储存在磁性介质上。
(三)计算机的使用提高了控制舞弊、犯罪的难度。由于储存在计算机磁性媒介上的数据容易被篡改,有时甚至能不留痕迹地篡改,数据库技术的提高使数据高度集中,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计算机舞弊和犯罪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可能比手工会计系统更大。
二、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
(一)日常控制
1、业务发生控制。是采用相应的控制程序,甄别、拒纳各种无效的、不合理的及不完整的经济业务。在经济业务发生是,通过计算机的控制程序,对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进行检查和控制。
2、数据输入控制。企业应该建立起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以便对输入的数据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数据输入的准确性。数据输入控制首先要求输入的数据应经过必要的授权,并经有关的内部控制部门检查;其次,应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对输入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校验。
3、数据通讯控制。数据通讯控制是企业为了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丢失、泄密等事故的发生而采取的内部控制措施。企业应该采用各种技术手段以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准确、安全、可靠。
4、数据处理控制。数据处理控制是指对计算机会计系统进行数据处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的控制。
5、数据输出控制。数据输出控制是企业为了保证输出信息的准确、可靠而采取的各种控制措施。输出数据控制一般应检查输出数据是否与输入数据相一致,输出数据是否完整,输出数据是否能满足使用部门的需要,数据的发送对象、份数应有明确的规定。
6、数据存储和检索控制。为了确保计算机会计系统产生的数据和信息被适当地储存,便于调用、更新和检索,企业应当对储存数据的各种磁盘或光盘作好必要的标号,以便业务人员或审计人员查询或跟踪检查。
(二)管理控制
1、组织机构设置。企业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后,应对原有的组织机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要求。组织机构的设置必须适合企业的实际规模,符合企业总体经营目标,并且,应按精简、合理的原则对组织机构的设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2、职责划分。内部控制的关键之点就在于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对每一项可能引起舞弊或欺诈的经济业务,都不能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经手到底,必须分别由几个人或几个部门承担。
3、档案管理。计算机会计系统有关的资料应及时存档,企业应建立起完善的档案制度,加强档案管理。
(三)系统开发、发展控制
1、授权和领导认可。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发展必需经过有关领导的认可和授权。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发展和更新是对原有计算机会计系统进行重大改进,同样对会对企业管理体制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对现有计算机会计系统的任何改动都可能危及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因此也必需得到授权和领导认可。
2、符合标准和规范。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发展项目,不论是自行组织开发还是购买商品化软件,都必需遵循国家有关机关和部门制订的标准和规范。其中包括符合标准和规范的开发和审批过程、合格的开发人员或软件制造商、系统的文件资料和流程图、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设计等等。
3、系统转换。企业应在系统转换之际,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作好各项转换的准备工作,如旧系统的结算、汇总,人员的重新配置、新系统需要的初始数据的安全导入等。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是否优于旧系统,还需要进一步接受实践的检验。因此企业在系统转换之际,采用新旧系统并行运行一段时间,以便检验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
4、程序修改控制。企业经营活动变化及经营环境变化,可能导致使用中的软件进行修改,计算机会计系统经过一段时期的使用也会发现一些需要进行修改的地方。对会计软件进行修改必须经过周密计划和严格记录,修改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设置必要的控制,修改的原因和性质应有书面形式的报告,经批准后才能实施修改,计算机会计系统的操作人员不能参与软件的修改,所有与软件修改有关的记录都应该打印后存档。
参考文献:
[1]孔祥东; 孙蕊。试论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J],职业,,(09)
7.完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篇七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处理会计业务, 为投资人、债权人、政府各部门、企事业的管理者提供财务信息、分析信息、决策信息的人机结合的组织。它通过系统的方法收集、储存、加工输出各种会计信息, 提供给有关部门和单位, 为经营和决策提供帮助。会计信息系统可分为手工和电算化信息系统, 人们把基于计算机作为主要数据处理工具的会计信息系统称之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也就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会计信息系统, 简称为会计信息系统 (AIS) 。会计信息系统是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是一个人机结合的系统。
与手工系统相比, 电算化的信息系统在数据处理上更快更准确, 而且节约了人力、物力, 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但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同时也改变了会计核算程序、数据存取方式和存储介质, 改变了某些与审计线索有关的关键因素, 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存储形式由纸介质向磁介质转变导致会计信息容易被改动且不易被发觉;会计电算化后, 许多业务处理程序由计算机完成, 一些内部牵制措施无法执行, 导致内部控制效率降低, 内部稽核的作用被削弱;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下, 操作环境的改变使传统内部控制方法难以发挥作用, 会计工作质量与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和会计人员的操作水平关系密切。一旦系统由于自身或操作员的失误而崩溃, 就可能使会计工作陷入瘫痪。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正确、完整与及时, 保证会计处理程序与方法符合国家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 保护企业单位财产的完整性, 企业必须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系统 (单位) 的内部各个子系统 (部门、个人) 为了保护财产的安全完整, 保证会计及其他数据正确可靠, 保证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法令、制度和本单位制度、计划贯彻执行, 提高经济效益, 利用系统内部分工而产生相互联系的关系, 形成一系统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的一种管理制度。建立和健全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的基本思路是坚持明确分工、相互独立、互相牵制、相互制约的安全管理原则, 建立系统的人工与机器相结合的控制机制, 使会计电算化运行的每一个过程都处于严密控制之中。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一般包括两类, 即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它们均是计算机应用于会计信息系统所产生的特殊控制, 用来预防、发现和纠正系统中所发生的错误、舞弊和故障, 使系统能正常运行。
一般控制又称普通控制, 主要内容有: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 通过划分不同的职能部门实施内部控制;通过限制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有关人员业务处理的权限, 实施内部控制;建立岗位责任制, 明确各工作岗位的职责范围应明确规定不相容职务相分离, 如系统管理员、系统操作员、凭证审核员、会计档案保管员等职务不相容;业务处理标准化控制, 可以报导各项业务处理方式、方法、要求编成工作手册, 以供业务处理时遵照执行;软件与数据文件安全保密控制, 如制定数据备份制度, 规定数据使用权限, 建立操作运行日志等。
应用控制又称运行控制, 是为了使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能适应电算化环境下会计处理的特殊要求而建立的各种能防止、检测及更正错误和处置舞弊行为的控制制度和措施, 是为保证会计系统运行安全、可靠的内部控制制度和措施, 其目的是确保会计数据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主要内容包括输入控制、处理控制和输出控制三方面。输入控制主要对输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控制, 如二次输入校验、平衡校验、总数校验等;处理控制主要对业务处理程序、方法进行控制, 如输入计算机中记账凭证未经审核不得记账, 已记账凭证不得修改等;输出控制主要对输出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控制, 如用已结账数据打印账簿应给予必要的标识。
另外, 内部控制的质量可能会在很多方面受到不利影响, 包括缺乏遵从性、情况发生变化, 甚至控制本身受到怀疑和误解。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被切实执行, 产生良好效果, 并能够随时适应新情况, 内部控制必须被监督。监督是由适当的人员, 在适当及时的条件下, 评估控制的设计和运作情况的过程。监督通过持续监督、个别评估或者二者的组合来确保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能够持续有效地运作。
在完善电算化会计信系统内部控制的过程中, 我们还应注意多方面的问题:应在各部门配合下由财会部门具体负责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要遵守《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国家的有关规章制度;应立足于本单位当前的实际需要, 并考虑到今后工作发展的要求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所有操作人员的整体配合精神, 注重协作;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是一个多要素的立体框架。企业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内部控制程序、增强内部控制手段, 将信息技术有效地集成到业务和信息处理过程中, 借助于信息技术来完善内部控制措施, 提高内部控制水平, 防范与控制经营风险, 将使企业会计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问题得到妥善处理。
参考文献
[1]、徐木梁, 《当前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代企业, 2004 (1) ;
8.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论文 篇八
关键词:计算机;会计行业;工作方式;信息;内部控制
由于计算机的发展,会计行业由原来的手工记账的方式以及传统的核算方式,改变为远程信息控制。科技的进步,促使了会计行业的变革。由于会计行业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要求会计行业的发展管理也会发生变化,也就要求加强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的控制,并随之做出相应的措施。
1.关于风险的研究分析
出现的风险的原因,主要是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由于软件自身的原因所出现的风险;其二是由于人为原因所出现的风险;其三是由于计算机的安全问题的风险。
1.1由于软件自身的原因所出现的风险
在会计行业中,由软件自身的原因所带来的原因,其一是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设计人员处理问题时,考虑得不够全面;其二是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不能够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其三是软件的开发存在着漏洞,给黑客们了可乘之机;等等。
1.2由于人为原因所出现的风险
电算会计出现风险,有时也是由于人为的原因,其一是虽然由于科技的发展,工作效率以及工作的正确率得以大大提高,然而,电算方面的管理还是处于滞后的状态,尽管某些企业的管理制度与时俱进,但是,在执行方面,要不只是敷衍了事,要不就是与实际情况不相结合;其二是尽管相关的规定比较完善,但是某些工作人员对电算方面还不够适应,或者是自身的疏忽,而没有按规定做事;其三是由于电算内部的防范制度过于薄弱,,比如,设计的密码比较简单,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比较弱,就会导致给了用心叵测的人以可乘之机;等等。
1.3由于计算机的安全问题的风险
由于运用计算机对文件进行存储时,计算机的空间密度比较大,而且在删除时,不会留下实体,这样既可以达到保密的目的,又能够起到环保的作用。但是,这也存在着风险,其一是在进行操作时,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大意就导致了误操作,就不容易找到修改或者恢复的依据;其二是由于不正确的结束程序,从而就对硬盘造成破坏;其三是由于黑客的恶意攻击,就造成了数据被修改,或者是文件被损坏。
2.措施以及方式
2.1从形式的方面来看
从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的形式方面来看,需要从五个方面进行控制,其一是会计处理方面的控制;其二是在程序的设计以及操作方面进行控制;其三是在制度方面进行控制;其四是在机构方面的控制;其五是对数据输入以及输出在安全方面的控制。
会计处理方面的控制。要健全电算内部的检查体系,这种检查是要定期进行的,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是对账务的正确性进行检查,其二是对文件的完整性进行检查,其三是对规章制度的执行进行检查,其四是对文件的签字是否与要求相符合的检查,其五是对计算机数据与书面材料的一致性进行检查,等等。
在程序方面进行控制。在对程序的控制方面,主要是表现在对设计以及操作的控制,要做到五个“必须”,其一是在软件开发时,必須要规范;其二是软件的开发必须要深入以及全面;其三是软件在开发时,必须要符合相关的规定;其四是软件在投入使用之前,必须要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批;其四是在操作时,必须要依照正确的流程进行;其五是相关的资料必须归入档案。
在制度方面的控制。只有监理健全的制度,才能够对电算的内部控制起到大方向的作用。
例如:会计电算化制度等的健全。
在机构方面的控制。随着会计电算的发展,它的内部的结构也必须要做出调整,必须要明确电算会计部门的岗位进行分工以及职责。它的岗位分为两种,其一是基本会计的岗位,其二是电算化的岗位。前者的岗位大致可以分为五种,其一是出纳,其二是核算,其三是会计主管,其四是档案人员,其五是稽核,等等。后者的岗位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其一是维护员,其二是主管,其三是操作员,其四是审核人员。必须要明确一点,一个人不能够身兼数职,这样就可以达到不会出现集权现象,可以形成相互制约,也不容易发生错误。
对数据输入以及输出在安全方面的控制。在会计电算的系统中,由六个部分组成,其一是数据整理,其二是数据输入,其三是数据处理,其四是数据通讯,其五是数据保存,其六是数据输出。会计方面的安全性是要重点考虑的,在数据的输入之前以及输出之后,必须要进行审核,以确定准确无误;一定要防止数据出现外泄的现象;在文件处理方面,必须要谨慎,防止数据出现丢失的现象;必须要对黑客的攻击有极强的防范作用。
2.2从内容的方面来看
从对电算的控制内容来看,可以从八个方面来控制,其一是进行培训的工作,其二是在职能方面进行加强,其三是在操作流程方面进行加强,其四是在制度方面进行加强,其五是在程序操作方面的记录进行加强,其六是对安全管理方面进行加强,其七是在档案的管理方面,其八是对内部审计的加强。
进行培训的工作。在系统的使用的最初的阶段,就必须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要进行考核。所进行的培训有四个方面,其一是操作的培训;其二是对这个系统的了解;其三是所运行的程序;其四是对会计信息的使用以及分析。
在职能方面进行加强。由于电算的功能比较集中,就必须要把职责进行分工,并且加强控制,将那些会产生矛盾的职责分离。其一是把电算的工作与其它的业务相分离,其二是在电算单位的内部,一个人不能够身兼数职,其三是建立一种有效的监督体系,让各个岗位之间形成有效的监督,以此来确保信息的正确性,而且能够把出现舞弊的可能性减到最少。
在操作流程方面进行加强。为了尽可能减少错误的发生,就需要遵守一定的准则,准则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上机的准则,其二是操作的准则。前者是对计算机室内工作时应该遵守的准则;后者则是关于计算机操作的具体的要求。
在制度方面加强。一方面可以对制度进行构建,另一方面则是让它确实的得到执行。建立健全的制度,必须要多方面来构建,其一是电算数据备份的制度,其二是对软盘进行管理的制度,其三是网络安全维护的制度,其四是对基本操作的考核制度,其五是电算档案管理的制度,其六是监督的制度。
在程序操作方面的记录进行加强。单位应该对日常的工作做出详细的记录,在记录中,务必要写上工作人员名字以及记录的时间;对于软件的修改,一定要事前制定出周密的计划,要把一切的可能会发生的情况考虑进去,力求把每个环节都能够控制在预想的情况中。
对安全管理方面进行加强。电算的安全控制应该是采取手段来保证数据以及系统的安全。系统的安全控制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接触控制,其二是后备控制,其三是环境安全性的控制。
在档案的管理方面。由于利用计算机进行删除文件时,不会留下一丝一毫的痕迹,就这点而言,会造成文件的损坏。进行对计算机的档案管理控制,就可以让数据能够恢复,这样就不会造成资料的丢失。
对内部审计的加强。由于会计行业使用了计算机工作,就导致了审计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步是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第二步是邀请专家来参加审计,第三步是要有确实的执行力。
3.结语
会计行业把计算机作为工作的工具,会计行业从内部发生了极大的变革,为了应对这种变革,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参考文献:
[1]倪红霞.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探讨[J].财经界(学术), 2010,11(14):216-217.
[2]杨佃水.浅议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J].新财经(理论版), 2010,16(5):24-125.
[3]孙长杰.浅谈会计信息系统与内部控制的创新结合[J].中国西部科技 ,2009,10(10):206-207.
[4]王波.加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探讨[J].中国市场 ,2010,15(44):161-162.
9.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论文 篇九
(一)财务信息的安全性控制
财务信息的安全控制是指采用各种方法保护数据和计算机程序,以防止数据泄密,更改或破坏,主要包括计算机的安全控制,硬件安全控制,软件安全控制,网络安全控制和病毒的防范与控制。为了防止以上情况的发生应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1.软件质量的控制。
财务软件是一种技术性能较高、兼容性很强的财务核算系统,它不仅要求核算准确,同时还要求各业务之间相互衔接,相关数据能够自动核对,数据备份统一等,因此,在软件的质量要求上一定保证。
2.计算机、财务软件安全的控制。
计算机安全控制包括:主机、财务软件等在使用和保管上的安全控制,计算机安装财务软件后,就相当于财务核算的所有帐簿,在软件运行期间要充分满足防火、防水、防潮、防盗等技术条件,对于每天发生的财务核算数据要及时备份磁盘、光盘等。对于备份的资料要妥善保管,不得丢失、损坏。
3.网络安全与防范病毒的控制。
采用网络板财务软件进行财务核算时必须加强以下几方面控制:
(1)系统管理的权限设置。定岗、定员、定权限,岗位管理权限由财务负责人控制,对各种数据的读、录入、修改权限进行严格限制,把不同岗位的职责授予不同人员的`操作权限。
(2)个人密码的设置。每一操作人员必须根据权限设置个人密码,进入系统进行工作,对密码要进行严密管理,避免使用易破的密码。对存储在网络上的重要数据进行有效加密。在网络中传播数据前对相关数据进行加密。在病毒防范上要制定管理制度,无论是硬盘还是软件都要进行经常检测、杀毒,要专机专用,并安装防病毒卡和反病毒软件等。
(二)系统开发控制
1.旧系统转换成新系统。在原始的手工会计系统被新的电算化会计系统替换前,必须做好系统转换的准备工作,如:到当地财政部门申请,对旧系统的会计事项进行结帐、汇总、记账等。对新系统需要初始数据的进行安全导入,手工会计系统与电算化会计系统并行运行半年,配备合适的会计人员、计算机程序员等。另外,还要考虑到企业是否适合电算化会计系统操作等等。
2.人员培训。财务软件的开发和使用,在技术和操作能力上都要求很高,因此在软件开发阶段就要对使用该系统的有关人员进行培训。当企业购买软件时,也应要求软件开发公司对企业的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软件的系统操作、财务软件的内部控制制度、电算化会计系统运行后新会计凭证及帐簿和报表等流转程序。
3.必须执行国家制定的标准和规范。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开发要求科学性、规范性、严密性,财政部对电算化的推广已经颁发了《会计电算化管理的办法》、《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等标准和规范,因此,无论是开发软件还是购买软件,必须依据和执行财政部制定的标准和规范。
(三)电算化会计系统操作人员的控制
电算化会计人员必须进行严格定位,明确规定每个岗位的职责,制定和完善会计人员职能控制制度,根据需要应设置会计主管、主管会计、出纳、审计记账、软件维护、审查和数据分析、档案管理等,还必须将系统操作人员、管理人员和维护人员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互不兼任,以减少利用计算机舞弊的可能性发生。
(四)会计电算化核算系统的操作控制
1.数据传送的控制。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数据传送是电算化会计的优势,为了防止数据在传送时发生错误、丢失、泄密等事故的发生,数据传送时要按照顺序、编码进行,特别是大批量传送,可将经济业务划分为小批量传送,接收或发出的数据部门是否准确完整、正确,一定经过严格核实确认,然后进行信息反馈,每批数据的传送要有传送单位名称、地点、时间、日期等记载。
2.数据存储的控制。为了保证会计电算化系统数据和信息完整的储存、调用,企业必须对储存数据的各种光盘、磁盘作好标号记载、登记注册,以便业务人员和上级财政部门、审计部门检查审计。
3.业务发生的控制。
在会计电算化核算前,要进行计算机的程序检查,当发生业务时,要根据所发生业务的具体内容,对照计算机程序、财务软件编辑。所设科目代码,检查其合理性、合法性、完整性、规范性。对照操作人员的口令是否准确有效。所发生的经济业务是否符合财务软件所规定的范围。
4.财务数据录入的控制。
10.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论文 篇十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毕业论文(设计)
浅谈电算化会计档案以及系统的内部控制
学 生 指导教师 专 业 层 次 批 次 学 号 学习中心 工作单位
2012年3 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0
摘要
新时期下,随着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普及和应用,会计电算化的工作越来越现代化,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就着眼于会计电算化档案的内部控制问题,介绍了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的新特点,深入分析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探讨会计电子档案的保管措施。电算化会计系统对内部控制的特殊要求,同时对系统开发和实施的系统发展控制、对计算机会计系统各个部门的管理控制、对计算机会计系统日常运行过程的日常控制。随着计算机在企事业会计核算系统中应用的普及,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会计工作的一种重要手段,是重要的会计基础工作。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虽然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但给内部的控制和管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会计电算化电子档案管理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本文就面对管理工作中的诸多挑战,拟出完善电算化会计档案内部控制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内部控制 管理
目录
一、电算化会计管理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2 1.电算化会计管理的特点························2 2.会计电子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2
二、会计电子档案的保管措施······················2 1.提高思想重视·······························2 2.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2 3.实行专人专岗······························2 4.降低会计电子档案毁损和丢失的风险··············2 5.实现会计电子档案多备份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2
三、电算化会计系统对内部控制的特殊要求···········2 1.计算机的使用改变了企业会计核算的环境············2 2.电算化会计系统改变了会计凭证的形式··············2 3.计算机的使用提高了控制舞弊、犯罪的难度···········2
四、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2 1.日常控制··································2 2.管理控制··································2 3.系统开发、发展控制··························2 五.结论·····································2 参考文献:··································2
一、电算化会计管理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电算化会计管理的特点
(1)会计电子档案具有技术性。技术性文档是解释会计电子档案的运行和设计情况,与会计电子档案的设计和使用紧密相关。
(2)会计电子文档缺乏直观可视性。会计电子档案主要存储于磁性介质上,与传统的具有直观可视性的会计档案不一样,会计电子档案须在特定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环境中才能可视。
会计电子档案对环境的依赖性强。会计电子档案须依赖于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系统才能使用,而且它对储存的周围环境要求较苛刻。磁性介质不仅要求环境防火、防水、防尘、防磁,而且对温度也有一定的要求。磁性介质对环境的高要求增加了数据的脆弱性。
会计电子档案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安全操作提出新要求。会计电子档案的管理要求会计信息从事人员除了需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同时还得掌握必要的计算机操作和维护知识。
会计电子档案管理缺乏有效的安全和保密措施。在网络时代,新型磁性介质档案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方式,它取代了传统的纸质管理。电子数据因其具有数据高度集中的特点,非常容易被泄密。电子数据是以数字编码的程序的形式储存在各种磁性介质上,但磁性介质具有体积小,存储容量大的特点,正因为此特点以致电子数据资料泄密容易,而且范围广,涉及时间长,危害性也较大。
2.会计电子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会计电子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会计档案载体;(2)认识不够,理解偏差;(3)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4)缺乏计算机维护、网络安全的相关人才。
二、会计电子档案的保管措施
1、提高思想重视
单位领导和从事会计人员应提高对会计电算化的重视程度。特别是主管会计财务的领导应当充分认识到科学化管理电算化会计档案资料的重要性,并督促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应当进一步提高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者的素质,切实落实会计磁性介质档案管理资料的管理。
2、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 一个企业或单位为保护资产的安全性、会计资料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以及贯彻执行其规定的管理方针而在组织内部采取的一系列方法、制度和手续,即为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范围的相应扩大是会计档案信息化的要求,如对调用和修改程序的控制、数据编码的控制以及系统开发过程的控制等。这些控制内容都与传统的内部控制不同,是一些手工会计系统中所没有。程序化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主要手段,信息化会计档案的内部控制应多样性。要想有效地保证会计电子档案的安全和可靠,我们必须制定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
3、实行专人专岗
对不同的岗位根据责、权、利、效相结合的原则,设立不同的岗位,如系统主管、管理员、操作员等,同时赋予不同的权限,承担不同的责任。岗位的职责应明确,不能出现盲点、交叉和重复,相同岗位间可相互牵制和监督,严格岗位责任制。
4、降低会计电子档案毁损和丢失的风险
磁性介质(如光盘、磁盘、磁带等)中集中存储着大量数据,若发生水灾、火灾、盗窃等突发事件,这些数据就极有可能毁损会丢失。因此,电子档案室可选择干燥防水并远离磁性的地方,室内还可安装温度感应设备,并保持通风透光。同时,还要请工作人员定期清理电子档案室,以防蛀虫。若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将打印出的纸质会计档案与会计电子档案一起保存。
5、实现会计电子档案多备份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会计电子档案管理人员应养成数据备份的习惯。应用质地优良的关盘刻录所有的会计电子档案,以保证数据的安全。为防止磁性介质的毁损导致信息丢失,管理人员应根据会计数据业务量的多少定期对档案进行检查和拷贝,年终要将当年的档案进行归类,标明日期、内容目录、操作员编号,用于存档的光盘还需系统管理员和财务负责人签字。最后应定期的采用等距抽样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会计电子档案进行检测,以便及时做好数据维护工作。
三、电算化会计系统对内部控制的特殊要求
1.计算机的使用改变了企业会计核算的环境
企业使用计算机后,企业的会计核算的环境发生变化,如财务部门从原来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组成,转变为由财务、会计专业人员和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的管理人员及计算机专家组成。
2.电算化会计系统改变了会计凭证的形式 原先反映会计和财务处理过程的各种原始凭证、汇总表、分配表、工作底稿等作为基本会计资料的书面形式的资料减少了。甚至交易的有关信息由业务人员直接输入计算机,并由计算机自动记录,原来书面形式的各类会计凭证转变为以文件、记录形式储存在磁性介质上。
3.计算机的使用提高了控制舞弊、犯罪的难度
由于储存在计算机磁性媒介上的数据容易被篡改,有时甚至能不留痕迹地篡改,数据库技术的提高使数据高度集中,未经授权的人员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浏览全部数据文件,复制、伪造、销毁企业重要的数据。计算机舞弊和犯罪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可能比手工会计系统更大。
四、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
1.日常控制
(1)业务发生控制。是采用相应的控制程序,甄别、拒纳各种无效的、不合理的及不完整的经济业务。在经济业务发生是,通过计算机的控制程序,对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法性和完整性进行检查和控制。
(2)数据输入控制。企业应该建立起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以便对输入的数据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数据输入的准确性。数据输入控制首先要求输入的数据应经过必要的授权,并经有关的内部控制部门检查;其次,应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对输入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校验。
(3)数据通讯控制。数据通讯控制是企业为了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发生错误、丢失、泄密等事故的发生而采取的内部控制措施。企业应该采用各种技术手段以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准确、安全、可靠。
(4)数据处理控制。数据处理控制是指对计算机会计系统进行数据处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的控制。
(5)数据输出控制。数据输出控制是企业为了保证输出信息的准确、可靠而采取的各种控制措施。输出数据控制一般应检查输出数据是否与输入数据相一致,输出数据是否完整,输出数据是否能满足使用部门的需要,数据的发送对象、份数应有明确的规定。
(6)数据存储和检索控制。为了确保计算机会计系统产生的数据和信息被适当地储存,便于调用、更新和检索,企业应当对储存数据的各种磁盘或光盘作好必要的标号,以便业务人员或审计人员查询或跟踪检查。
2.管理控制
(1)组织机构设置。企业实现了会计电算化后,应对原有的组织机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要求。组织机构的设置必须适合企业的实际规模,符合企业总体经营目标,并且,应按精简、合理的原则对组织机构的设置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2)职责划分。内部控制的关键之点就在于不相容职务的分离,对每一项可能引起舞弊或欺诈的经济业务,都不能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经手到底,必须分别由几个人或几个部门承担。
(3)档案管理。计算机会计系统有关的资料应及时存档,企业应建立起完善的档案制度,加强档案管理。
3.系统开发、发展控制
(1)授权和领导认可。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发展必需经过有关领导的认可和授权。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发展和更新是对原有计算机会计系统进行重大改进,同样对会对企业管理体制造成较大的影响,同时对现有计算机会计系统的任何改动都可能危及整个系统的安全可靠,因此也必需得到授权和领导认可。
(2)符合标准和规范。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发展项目,不论是自行组织开发还是购买商品化软件,都必需遵循国家有关机关和部门制订的标准和规范。其中包括符合标准和规范的开发和审批过程、合格的开发人员或软件制造商、系统的文件资料和流程图、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设计等等。
(3)系统转换。企业应在系统转换之际,采取有效的控制手段,作好各项转换的准备工作,如旧系统的结算、汇总,人员的重新配置、新系统需要的初始数据的安全导入等。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是否优于旧系统,还需要进一步接受实践的检验。因此企业在系统转换之际,采用新旧系统并行运行一段时间,以便检验新的计算机会计系统。
(4)程序修改控制。企业经营活动变化及经营环境变化,可能导致使用中的软件进行修改,计算机会计系统经过一段时期的使用也会发现一些需要进行修改的地方。对会计软件进行修改必须经过周密计划和严格记录,修改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设置必要的控制,修改的原因和性质应有书面形式的报告,经批准后才能实施修改,计算机会计系统的操作人员不能参与软件的修改,所有与软件修改有关的记录都应该打印后存档。
五、结论
电算化会计的独特个性代表着未来会计现代化和规范化的发展方向,它的存在是必然。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加强电算化会计档案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的、艰难的、必须的工作。我们应建立和完善健全的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加强对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和控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廖洪编著,会计制度设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0.3
[2]毛奕主编,电算化会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3
[3]王琳、韩娟,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与内部控制,金融经济,2007(07)
[1]孔祥东; 孙蕊。试论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J],职业,2010,(09)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论文】推荐阅读: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论文08-02
会计电算化工作思考的研究论文06-30
浅谈电算化会计纸质档案的管理论文07-10
谈谈对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几点思考论文07-19
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08-08
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内控研究论文09-27
浅谈电算化下的内部控制10-18
探究会计电算化的改革07-21
会计电算化存在的问题08-10
我对会计电算化的感想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