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与诗经的爱情诗

2024-09-21

楚辞与诗经的爱情诗(精选8篇)

1.楚辞与诗经的爱情诗 篇一

《诗经》中的爱情诗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关于爱情方面的文化启蒙,是《诗经》的精髓所在,其中的爱情诗,纯真、热烈,鲜明地体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情感生活,写出了可贵的人性之美,真正深入到了人的灵魂深处。时至今日,这些抒发爱意和歌颂纯真爱情的诗篇仍然显得弥足珍贵。

一、《诗经》分“风”“雅”“颂”三个部分,爱情诗大多在“风”这一部分里面。其中以《郑诗》、《卫风》里的情诗最为有名。这些诗作是对古代人类的爱情观、婚姻制度、民族风俗的有力见证。这些情诗大抵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执着求爱的苦恋者

《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就是很好的代表: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写的是一个男青年的真挚爱情与相思之苦,一个男青年在河边见到一个心爱的姑娘,于是便整天痴心地想她,睡梦里也追求着她,以致于翻来覆去整夜睡不着觉,最后如痴如狂地想到与她结婚。“钟鼓乐之”,钟鼓属大典之乐,用于庄严、隆重、欢乐、热烈的场合。人生最大的欢乐庆典,莫过于婚礼。从此看出此时真实地反应了当时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和婚姻的追求。《陈风 泽陂》中男主人公亦在河边遇上了一位美人儿,因而使得他“寤寐无为”、“涕泗滂沱”、“中心悁悁”、“辗转伏枕”,相思的痛苦比《关雎》更为深刻感人。

写男或女相思或单恋的,还有《周南·汉广》、《秦风·蒹葭》、《郑风·子衿》等,都是脍炙人口的诗篇。可以说,他们的确唱出了人类永恒的文学主题,表现了对完美人格、完美理想的执着追求。

2、敢于反抗的奋斗者

爱情的航船,很少一帆风顺,往往遇到漩涡和暗礁、惊涛与骇浪,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当时封建礼教控制的社会,家庭的反对与社会舆论的压力是主要的阻碍。如《齐风 南山》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这证明了封建礼教对当时的婚姻问题已有一定得约束力。

《郑风·将仲子》同样也表现了执着的爱情、心底的抗争: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这是一篇抒写一个女子由于受到家长的阻挠,人言的摧残,不敢表露爱情,害怕情人到来的诗歌,揭示了一个少女在爱情上内心的痛苦、矛盾及冲突。反映了自由恋爱受到礼教限制的痛苦。女主人公由于怕“父母”之言而不敢与情人幽会,说明“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对青年男女的阻力很大。第二、三章诗句里,提到“畏我诸兄”、“畏人之多言”,说明当时已存在一种反对恋爱自由的社会舆论。这个女子的痛苦歌声,实际上是对封建礼教的控诉。《鄘风 柏舟》更是一位女子勇敢反抗包办婚姻的杰作。她爱上了一位“髧彼两髦”的英俊少年,认为只有他和她才是世上最为理想的一对儿,但她的母亲却要给她另择婿家。她誓死不从,发出“之死矢靡它”的坚强誓言,这声音千百年来具有振聋发聩、荡气回肠的感人力量。

3、大胆热烈的求爱者

黑格尔曾说:“爱情在女子身上特别显得美,因为女子吧全部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都集中在爱情里或扩大成为爱情,她只有在爱情里才找到生命的支持力。”这一点在《召南·摽有梅》里女主人公急切求偶的呼唤声中便可窥见一斑: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此诗抒写已逾婚期的女子急于求嫁的愿望,很率真,也很感人。“老女不嫁,踏地呼天”。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与同情。古代礼制,《礼记·内则》载:“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既有明确规定,逾时不婚的女子也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内心充满着痛苦。此诗第一章用飘落的梅树起兴。梅子成熟则下落,留在树上的只剩七分,由盛而衰,好景不常。这正和逾时不嫁的女子的处境相似。然后直抒胸臆,向求婚的男士发出了内心的呼声。时不我待,机不应失。要求他趁着吉日良辰,完成终身大事。

二、三章,不仅回环吟咏,重吟叠唱,而且从“其实七兮”、“其实三兮”到“顷筐既之”。从“迨其吉兮”、“迨其今兮”到“迨其谓之”逐步深化,也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诸如此类的形象在《诗经》中俯拾皆是。《召南 野有死麕》中那位年轻的猎人,竟以一只刚刚捕获的死麕来向女子求爱,从女子的委婉卷高中,反映出年轻猎人急不可耐的火辣辣的求爱之情。《郑风 萚兮》和《王凤 大车》都是描写女子渴求爱情的名篇。

4、坚贞不二的钟情者

伯兮羯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卫风 伯兮》写了一位女子自从丈夫别后,无心梳洗,思念之心日日萦绕期间,苦不堪言。也许为国征战是英勇豪迈的,可是人生的天涯孤苦和生离死别,总是让有情的人们感到撕心裂肺的痛。

《郑风 出其东门》则是一首宪哥对爱情和婚姻忠贞不二的青年男子的热情颂歌。写了在一个美好的春日里,这位青年男子在城东门的集长上碰见了许多想云彩一样美丽而众多的女子,但他毫不动心,心里依然深爱着家中那位“衣冠简朴古风存”的妻子。这种对待爱情的严肃热真、坚定不移的态度,委实是难能可贵、令人肃然起敬的。

《诗经》中描写女子忠于爱情的诗篇还有《郑风 扬之水》、《周南 汝坟》、《王风 君子于役》等许多。

5、刻骨铭心的相思者

这类诗数量甚多,按形象大约又可分为三类:(1)男女倾慕的相恋者。《王坟 采葛》是其中代表。此诗写一个男子对采葛的勤劳而美丽的姑娘产生了爱慕之情。他与她才“一日不见”,就如同“三月”、“三秋”、“三年”那样漫长,用夸张的手法写相思之深,分外感人。(2)天各一方的相思者。《周南 卷耳》中女主人公在一次采摘卷耳时,因忽然想起远役的丈夫,竟连小小的竹筐也采不满。她设想丈夫翻山越岭,眺望家乡,并借酒消愁;设想她的马病了,仆夫也病了。全诗“情中之景,景中之情,宛转关生,摹写曲至,故使古今闺思之祖。”(3)生离死别的悼亡者。这类诗歌数量不多,但篇篇哀痛,催人泪下。《邶风 绿衣》是以为男子悼念亡妻之作。他由亡妻生前为其精心缝制的一件“绿衣”写起,相思悠悠,痛心不已,开后世悼亡诗之先河。《唐风 葛生》则是一首悼夫诗。全诗五章,前三章,女主人悲叹自己独活人间,表示死后要与亡夫葬于一室。“全诗长哭逝者之独,深哀自身之孤,而这种孤独源于深挚的爱情。因此在诗人看来,唯有死后同穴,才能消除这份孤独,不言生前之情爱,只言死后之孤苦,而其情自见。”如此抒写忠诚深挚的夫妻之情,实在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6、哀怨忧郁的失恋者

《郑风 狡童》和《褰裳》都是描写女子失恋的佳作。在女主人公眼中,一个男子为“狡童”,一个男子为“狂童”。由于女子的性格和失恋的原因不同,因此对待失恋的态度亦有别:《狡童》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主人公较为缠绵,以致废寝忘食;《褰裳》主人公较为爽朗,显得坚毅果敢。

7、赢得爱情的自豪者

如《王风 木瓜》中青年男女“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友好馈赠之举,《邶风 静女》中那位小伙子因姑娘“贻我彤管”而“悦怿女美”的开心劲儿,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青年女赢得爱情的自豪感。《鄘风 桑中》以男子口吻,回忆美丽姑娘“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两情相好的美好时刻,怡然自得之情溢于言表。《周南 桃夭》和《唐风 绸缪》都是贺婚诗,前者写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一位善良美丽的姑娘出嫁了。从“之子于归,宜室宜家”的反复咏唱中,写出了主人公的欢乐神情和对未来所充满的美好希望。后者写新婚之夜,男女双方喜不自胜,不知如何相爱才好的欢乐。“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这几句“摹写男女初遇,神情逼真,自是绝作,不可废也。”

8、伉俪情笃的恩爱者 《郑风 女曰鸡鸣》是些夫妇互相亲悦、警戒而充满家庭和谐气氛的一首好诗。这就难怪连对情诗常有微言的朱熹也不得不颔首称:“此诗意思甚好。读之,使人有不知手舞足蹈者。”《齐风 鸡鸣》的构思与内容与此诗相似,可谓“真情实景,写来活现。”

二、《诗经》中的爱情诗为我们记录下了中国古代人们美好的爱情生活,也为我们研究古代的风俗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同时领悟先民们外在情感态度背后的精神实质的深层内涵,发掘出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可以更好地激发现代人类去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1、单纯美好、真挚自然 首先,《诗经》中的爱情诗,紧贴现实生活,不做无病呻吟,感情真挚自然,摒弃了世俗偏见,是个体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其次,和谐、自由、平等的相互追慕。《诗经》时代的感情是真挚、纯朴,而又健康活泼的。如《齐风 东方之日》,写了一个女子大胆直率地去追求她所喜欢的男子的情景,全诗爽快、直率、毫无矫揉造作,基调昂扬而健康。

2、审美观照、人性感召

《诗经》爱情诗中,男女主人公地爱情的追求大胆而热烈。在这种自然而率真的情感态度背后隐藏着的精神实质是值得人们推崇和赞同的。首先,审美:无功利的欣赏。《郑风 有女同车》诗中的男子,在叹息不为己有之余,也唱出了心中的感动。爱情总是自私的,难免带有功利色彩。但若换个角度,摆脱自私自利的目的和功利得眼光,把自己所爱慕的异性当作审美对象,不失为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而这种爱也恰前一次变得崇高和伟大。

其次,忠贞:人类崇高的精神追求。在先民的爱情观中,无不折射出气节这种高昂向上的人格风度和忠贞这种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如《召南 行露》中,连用反诘的口气来谴责对方,比起直诉其恶更能显出对方行径的不可容忍和自身愤慨的无法遏抑。

3、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中叶的诗歌总集,它反映的是周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所具有的写实和朴真特征,具有生活的亲切感,从而引导人们去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批判社会中的一切不合理现象,激发人们对理想生活进行不懈追求,它本身就是一部生活的教科书,具有巨大的社会教育力量。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诗歌永恒的主题,其中几多甘甜,几多辛酸;而《诗经》用人民纯朴的语言酿造了古代先人们生活中美妙的酒浆。让我们在对《诗经》爱情进行详细解读之时,感知了古人对金钱、名利与气节的价值取向标准和忠贞与背叛,索求与淡泊间的多重选择。为我们能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感受爱的美好,爱的真谛。

姓名:李衡

班级:07级汉语言文学

(一)班

学号:010107029

2.楚辞与诗经的爱情诗 篇二

说到《诗经》中的爱情诗, 就不能不提到《关雎》了。《关雎》是《诗经·国风》的第一篇, 也是《诗经》305首的第一首。《毛诗序》以为此诗是吟咏“后妃之德”, 现代研究者多不信此说, 认为是描写恋爱的作品, 是一首炽热感人的情歌。诗的开篇两句“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河之洲, 即水中可居之地。在河边漫步的公子哥, 听到关关的鸣叫, 由水鸟的双双对对, 联想到自己的终身大事, 于是想起了那位“窈窕淑女”, 可女孩子的心, 就像那左右浮动的荇菜, 不可捉摸, 又哪里能轻易追求得到呢?所以只有日夜思念, 白天食不知味, 无心做事, 夜晚则“辗转反侧”, 终于让“寤寐思服”的君子想到了一个好的办法:“琴瑟友之”。如此美好的一个女子, 其情趣也定然是高雅的, 于是, 我们的主人公就用弹琴鼓瑟来增进友谊, 终于打动了姑娘的芳心, 于是快快乐乐地敲着钟打着鼓, 热热闹闹地完成了他们的终身大事, 这真是一个美好的故事。这乃属于典型的东方式的、我国传统的恋爱观, 即他所盼望的是同淑女成为夫妇, 而不仅仅是作为情侣, 这固然有封建统治阶级的烙印, 却也体现了汉民族的传统特色。

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起兴。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此诗以雌雄相依的雎鸠, 兴淑女应配君子, 这一对在河洲上互相依偎着一唱一和的水鸟, 自然会引起未婚青年男子迫切寻找淑女以为配偶的强烈意愿;以荇菜流动无方, 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 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 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儿修饰动作, 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 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 如“参差荇菜”, 无不活泼逼真, 声情并茂。此诗保持了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一如我们先民们淳朴自然的感情。

我们的先民们还不曾有后世那么多道德枷锁, 内心有了真挚的情感就如实地说出来, 于是就让我们今天得以看到那么自然而不做作的抒情诗篇。《郑风》中的《溱洧》也是一个发生在水边的美好故事。严寒的冬天过去, 温暖的春天来到, 万物复苏, 欣欣向荣, 更引发了青年男女郊游踏青的蓬勃兴致, 而有着青青草的河边自然是绝佳的去处。于是成群结队相约而去。溱水和洧水是郑国的两条水名, 他们尽情游乐, 尽情欢笑, 享受属于他们的自然天地, 享受属于他们的大好时光。这首诗中所写的情景真是有声有色。我们可以想象到在春回日暖、绿草如茵、花开遍地的广阔郊外, 在流水潺潺、清澈见底的溱洧水边, 成群结队的男男女女, 在一起欢乐, 在一起游戏, 满耳听到的是开怀的笑声, 满眼看到的是青春的笑靥, 最后分别时还赠送美丽的鲜花, 以表深情, 多么纯洁健康的两情相悦!《溱洧》之所以特别受到攻击, 就是因为本诗中的女主人公特别大胆、热情、开朗、活泼。她主动邀请小伙子去游玩, 她毫无顾忌地和小伙子说说笑笑。这些, 和后世封建社会卫道士们所要求的“大家闺范”实在相去太远了, 怎能不使他们颦眉蹙额, 大加指责?然而, 在我们看来, 这正是本诗的第一个成功之处———在短短的数行中, 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如此生动活泼的女性形象。本诗的第二个成功之处, 是它的巧妙的章法结构。全诗二章, 仅开头四句不同。诗歌所描写的系三月上巳节之事, 因此, “春水涣涣”和“浏其清矣”, “士与女, 方秉蕑兮”和“士与女, 殷其盈矣”, 写的是同一景物, 同一场面。这两章开头的八句, 是互为补充, 共同构成了全诗的背景。诗人用简练的笔触, 勾画出了三月上巳节溱洧河边的热闹景象, 为全诗定下了轻快欢乐的基调, 为下文的描写作了铺垫和烘托。开头这八句是场面描写, 以下各句写诗中的主人公, 通过他们的活动和对话, 把全诗的欢乐气氛推到了高潮。将交叉互补的景物描写分置于两章之中, 增加了诗歌的变化, 而又毫不影响其气氛渲染的效果;将远景与近景、全景和特写有机结合, 使诗歌显得动宕、活泼, 适合诗歌所表现的内容和感情的需要。这就是本诗在章法结构上的巧妙之处。

当然, 发生在水边的, 也不都是圆满的故事。爱情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 却总是伴随着千古感伤, 使爱情充满曲折与磨难。《秦风》的第一首诗《蒹葭》就是描写单相思的情歌。当然, 历来对这首诗的主题众说纷纭。有人说是追踪情人的恋歌, 有人说是怀友访旧的作品, 也有人说是求贤招隐之诗。只因诗中那“所谓伊人”的“伊人”在先秦时期并非专指女子。其实不管作何理解, 都不影响这首诗的美感, 《蒹葭》可说是三百篇中抒情诗的代表作, 我们不妨把它当作一首情诗来理解吧。不知为何, 诗中主人公思念的这位女子对他避而不见, 于是在长着一片芦荻的浩渺秋水中, 我们的主人公不畏艰险, 始终追寻着他的意中人。“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诗的开篇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疏达旷远的环境, 也为全诗着上了一层背景色。我们的诗人徘徊在长满了芦苇的河边, 思念心中的伊人, 可伊人却在水的那一边, 诗人不顾道路的艰险与漫长, 一路追寻, 可伊人却永远可望不可及, 而我们的诗人却似乎永不知疲倦, 从“白露为霜”找到“白露未晞”, 再到“白露未已”, 时间不停地流逝, 诗人的追寻却不曾停下, 多么浓烈的思恋, 多么执着的寻求, 虽然我们不曾见到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可这丝毫不影响这首诗的美。首二句以蒹葭起兴, 展现一幅河上秋色图:深秋清晨, 秋水森森, 芦苇苍苍, 露水盈盈, 晶莹似霜。这境界, 是在清虚寂寥之中略带凄凉哀婉色彩, 因而对诗中所抒写的执著追求、可望难即的爱情, 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心境烘托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 这是时间的推移, 象征着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 到“在水之湄”, 再到“在水之涘, 从“宛在水中央”, 到“宛在水中坻”, 再到“宛在水中沚”, 这是地点的转换, 象征着伊人的飘渺难寻;从“道阻且长”, 到“道阻且跻”, 再到“道阻且右”, 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艰难, 以凸现抒情主人公执着不已的精神。全诗三章, 每章只换几个字, 这不仅发挥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而且产生了将诗意不断推进的作用。重章叠句, 层层推进, 这是《诗经》中的民歌常用的表现方法。

《周南·汉广》也是一首描写单相思的情歌。一个打柴的樵夫, 远远望见汉水对岸有位身手矫健的女子正在游泳, 不禁对她产生了无限爱慕之情, 可是想追求她, 却是难之又难, 只好退而求其次, 只要能接近她, 即使在她出嫁时为她做个马夫, 也是心甘情愿的。多么朴实的愿望啊!可是汉水水面好宽广呀, 要想游过去不可能, 江水水流又太长, 不能用筏渡过去。于是这样一位高洁的游女, 只因这江汉之隔, 让樵夫只好望着宽广的江汉徘徊, 望着漫渺的烟波兴叹了。诗篇首章“南有乔木, 不可休思”, 既是《诗经》惯见的起兴, 又暗示了抒情主人公所处环境也是荆樵遍地的采樵之地。随后, 主人公直抒情思:“汉有游女, 不可求思。”这位樵夫遥望佳人, 一往情深, 所慕之人却又是那样的可望不可及, 可遇不可求, 一段缅邈的情思却使抒情主人公陷于深深的失望之中。于是发出了似有不甘却又无可奈何的吟唱:“涉汉之广矣, 不可泳思。江之永矣, 不可方思。”汉水宽广, 烟波浩淼, 云水相隔, 既是写环境的阻隔, 又象征主人公深情执着却无限怅惘的心灵世界。如果诗篇仅仅是单纯抒发这一段不可求的失望心绪, 是不足以情动千古的。最为深婉的是二、三章, 为思设事, 凭空结想婚娶佳人, 继而叠章咏叹, 深切的失落, 真让人有“不忍听”之感。抒情主人公思慕之极, 无可奈何, 于是将情思寄托于想象与虚幻, 由现实的失望转入对婚配的幻想。细细想来, 这也合于人之常情。幻想可以暂得一时之安慰, 然而回到现实, 是更为深沉的失落。每章后四句是完全相同的咏叹, 看似有几分感伤, 实是深情执着, 万般流连。

看来这水边不仅会发生浪漫美好的恋情, 同样也会有让人遗憾的事发生。《召南·江有汜》写一个失恋男子的心理, 真是入木三分。这首诗以江水起兴, 第一章以江水决口流出之后, 绕了一些路, 最后又折回原来的水道作喻, 希望那出嫁的女子, 也能像这汜水一样, 过些日子再回到他的身边, 不然她会后悔的。第二章希望那出嫁的女子会像时隐时现有变化的江中小洲, 有时会来和他共处, 否则那女子会因忧愁而生病的。然而这一厢情愿的想法, 终于成了泡影, 不能实现了。于是在第三章就希望那出嫁的女子, 能够来过访她, 保持来往, 聊慰他的相思之苦。然而, 这点愿望也不能达到。至此, 不必再诅咒对方了, 那是没有用的, 只好反求自己, 想法自我解脱, 而自我解脱的办法, 不是消极丧志, 或绝望自弃, 而是在无可奈何的情景下以狂歌当哭来发泄失恋的痛苦之情。虽然诗中的男子不如后世文学作品中那么高尚, 可却是如此真实, 他正反映了我们先民们自然而不矫饰的天性, 也使这男子显得更加纯真可爱。不过, 历来有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首弃妇诗。女主人公可能是一位商人妇。那商人离开江沱返回家乡时将她遗弃了。她满怀哀怨, 唱出了这首悲歌, 诗中的“之子”, 是古代妻妾对丈夫的一种称呼, 与《诗经·卫风·有狐》的“之子无裳”的“之子”一样。其实无论主人公是男子还是女子, 都不影响我们对这首诗所抒发的情感的理解。这是一首失恋的情歌, 诗人回忆已往的恋情, 心中的酸楚难以言表, 他知道长江水无论是汜水、沙洲, 还是支流, 最终还是会汇流在一起, 因此期望自己的爱情亦能出现奇迹, 恋人能够回到自己的身边, 可惜这一切自己都不能左右, 这是最令人伤心的事情, 诗人将自己的痛苦藏在心底, 而是想象着恋人将会和自己一样后悔、凄楚、痛哭, 这一方面衬托出诗人的痴情, 同时一方面说明感情的纯真, 希望她 (他) 忘记、抛弃过去, 拥抱幸福!难怪有人说, 《诗经》作为遗留了2000余年的一部巨著, 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

当然, 这里选择的是《诗经》中少而又少的几首爱情诗。其实《诗经》中还有许多爱情故事发生在水边。2600年前许穆夫人所作《竹竿》中也有“淇水滺滺, 桧楫松舟;驾言出游, 以写我忧”的优美诗句。《诗经·淇奥》中“瞻彼淇奥, 绿竹猗猗”的诗句告诉我们, 当时淇河两岸青竹茂盛, 淇水碧波荡漾, 水光竹影中, 松舟泛波, 桑林里不时传来采桑女的欢声笑语……这是一处令人心旷神怡的仙境, 难怪会成为恋人们幽会的场所。《国风·桑中》:“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 要我乎上宫, 送我乎淇之上矣。”“桑中”即指淇河沿岸的桑园、桑林, 此后泛指所有的桑园。汉代以后以“采桑”为题的爱情诗歌开始频繁出现, “桑园”渐渐成为热恋男女谈情说爱、幽会的场所。这很容易让我们想到上古一段自由而愉悦的习俗:每到春光明媚之际, 青年男女三五成群, 愉快地交游于江河之滨, 情生而互歌。“国风”中有众多的情诗篇章都反映了这一古风, 《关雎》之“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蒹葭》之“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溱洧》之“溱与洧, 方涣涣兮”;《褰裳》之“子惠思我, 褰裳涉溱”……皆情生水畔, 无不是这一富于浪漫风情之遗俗的写照。不胜枚举。

3.浅谈《诗经》的爱情诗 篇三

关键词:诗经 爱情诗

《诗经》中婚姻爱情诗的内容非常广泛,可以说周代恋爱婚姻中的各个方面在《诗经》婚姻爱情诗中都有很好的描写。根据婚姻经历恋爱、结婚、婚后生活三个阶段,可以大致将其归纳为三类:一是男女之间互相悦慕、爱恋和思念的爱情诗;二是描写男女结合的婚嫁诗,表现民间婚俗习惯的诗;三是描写婚后生活的诗歌,主要有表现婚后和谐恩爱生活的诗歌,因为战争徭役繁重丈夫离家的社会现实导致的大量思妇诗和婚姻破裂的弃妇诗。

一、款款深情的爱情诗

古代的女子,社会地位低下,足不出户,长期生活在闭塞、狭小的范围里。虽然她们也有着纯真的感情,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爱情,但是她们受着“三从四德”的制约,婚姻是建立在“父母之命,媒约之言”基础之上的,根本谈不上自由结合,即使情有所钟,也只能私自相会,偷偷相见。这种女性的心理压抑感表现在诗中:一方面,她们真情流露,勇敢地追求,希望得到幸福的爱情;另一方面由于受各种压力的影响,又只能隐埋感情,偷偷地约会,担心遭到他人的议论。如《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写的就是一个少女与情人私会时惊喜、恐惧与忧虑的情景。这个年轻女子爱上了名叫仲子的青年,却劝仲子不要上她家来,因为怕引起父母、兄长和他人的议论。所以一再叮嘱他,私会时要特别谨慎小心,不要攀爬围墙而来,这并不是吝惜那些树,而是怕“家长”知道了而遭非议。“这种复杂的初恋情怀以及对男方的厚望、喜爱和思念,即使是在封建礼教束缚森严的时代,也是无法阻挡的,足见自由恋爱的魅力。但也可看出其纯真的爱情已经与家长制和传统势力的约束形成了一种带有悲剧性的冲突。”

二、忠贞不渝的爱情诗

真正的爱情是彼此心灵的契合,是终生相守、生死不渝。这种高尚的爱情观亦非今日才见,而是古已有之的。《邶风·击鼓》即为例证:“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朱熹注:“契阔,隔远之意。成说,谓成其约誓之言。”(《诗集传》)这是一对夫妻的山盟海誓,生生死死永不分离!再看《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男女互赠定情信物,木瓜也好,佩玉也好,礼物的轻重无所谓,要的是“永以为好也!”对比当今一些“宁当小三,不嫁穷人”的靓女,孰雅孰俗,真有云泥之别!

忠贞的爱情需要经受考验。一是人生别离时,能否心无旁骛、坚守如一?《邶风·雄雉》中的女子做到了:“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雄雉于飞,上下其音。展矣君子,实劳我心。”夫君像野鸡展翅飞向远方,妻子在家牵肠挂肚,一刻也不忘怀,多么痴心多情的女子!二是碰到了“第三者”,能否抵御诱惑、断绝邪念?《郑风·出其东门》中的男子做到了:“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东门外虽然美女如云,这位男子却没有想入非非,心中念念不忘的还是家中粗布素服、相亲相爱的糟糠之妻。正是基于这种情分,这份忠贞,才会有《王风·大车》中的爱情誓言:“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我心我言,可由太阳作证,真是惊天地、泣鬼神!后世那些为爱情献身的男男女女,或许从中受到感染和鼓舞吧?

三、婚姻破裂的弃妇诗

在《诗经》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早已形成,宗法礼教虽不及封建社会中、后期那么严密,但妇女在当时的社会是没有地位的,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妇女,虽然她们勤劳能干,处处为家而操劳,但她们的命运仍是掌握在男性的手里。在婚姻中,一旦夫妻间感情出现破裂,受伤害、遭遗弃的往往是女子,由此产生以写妇女申诉自己失败婚姻和悲惨遭遇的诗即弃妇诗。《诗经》中的弃妇诗主要有以下6篇。

《邶风·日月》、《召南·江有汜》、《王风·中谷有蓷》、《小雅·我行其野》这4首诗,篇幅都比较小,而且它们都采用复沓的形式,反复抒发对负心汉的幽怨以及被遗弃的痛苦心情,使感情更加强烈。《召南·江有汜》是一位被遗弃的女子对丈夫的诅咒,“不要我,你将来一定后悔。”《邶风·日月》是一位弃妇对变心丈夫的指责和哀怨。《王风·中谷有蓷》诗人用山谷中枯萎的益母草作意象,比喻色衰的弃妇,遇人不淑遭人弃,被遗弃后独自哀伤、幽怨、自悔。《小雅·我行其野》写一个远嫁他乡的女子诉说她被丈夫遗弃之后的悲愤和痛伤。

《邶风·谷风》、《卫风·氓》这两首诗,篇幅较长,对于事情的叙述较详细。这两首诗的女主人公性格迥异,但都勤劳善良,持家有方,却同样遭遇被丈夫遗弃的命运。《谷风》中的女子较优柔寡断,面对丈夫的另结新欢并将自己遗弃,她只是怨而不怒,让人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受。《氓》中的女子则坚决的多,从“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就表现了她要与那男子割断感情的决心。这首诗叙述了她和丈夫恋爱、结婚、受辱、被弃的全过程,表达了她的悔恨和决绝。

《诗经》中的爱情诗,是古老的华夏民族在有了文字记载后,用诗歌表达的对所爱之人的爱慕,思念,情真意切,让自我的情感与周围美好的景物融为一体的典范,《诗经》里的爱情则更是我喜欢的爱情。古人有“朝吟风雅颂,暮唱赋比兴;秋看鱼虫乐,春观草木情。”跨过了历史的长河,这些托物言志的诗句,一直广为流传。《诗经》中这些真实质朴的情感诗篇能静化物欲横流中的心灵, 使人之性灵的本原的自然流露,把握好自己幸福的爱情。我们通过《诗经》,可以体会古代青年男女的欢乐与痛苦,可以从他们大胆的追求自由幸福的领悟出人生的道理,那就是爱情在相知中,幸福在劳动中,永恒的爱情来自纯结和忠贞。两千年后的我们,再次重温这些诗歌时,那些鲜活的灵魂仿佛又出现在我们面前。 值得我们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参考文献:

[1]马积高,黄钧.中国古代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2]孟新芝.《诗经》中的爱情诗赏析[J].北京电子科技技术学院学报,2005,13(3).

4.诗经中的爱情诗 篇四

爱情是文学的永恒的主题,在中国文学史上爱情一直是重要的题材,历代诗人都写出了大量情诗恋歌。这些爱情诗是文学中一颗颗璀璨的明星。而诗经中的爱情诗则以其真挚、热烈、淳朴更是璀璨夺目。

统计一下,我们发现诗经305篇中有60余篇是关于爱情婚姻的,足见古人对爱情的追求和重视程度之高,对其爱情诗的探究大致可以了解一下当时的情感状况。尽管情感之于人是相似的,但由于时代和环境不同,诗经中的爱情自有其独特的一面。诗经中的爱情诗有“太初始判”的放纵恣肆,有“天地元声”的朴丽清新,而较少封建道统的桎梏艰涩,亦绝无秀帷罗帐的柔靡秾艳。诗经爱情诗的最大亮点便是其淳朴的感情表达,其实不难理解诗经爱情诗的这一特点,因为诗经收录的作品从西周至春秋中叶,而周朝时代是一个礼教初设,而古风犹存的时代,甚至当时的一些礼教也建立在民俗之上。由于当时风俗较少婚恋的禁忌,所以诗经中的爱情诗显得特别自由活泼,也得以生动再现男女间相爱相恋的世俗生活,展现其丰富多彩的爱情内容。这其中既有男女互相悦慕之情的表白,也有初恋的热烈与羞涩,也有恋爱过程中的各种感受和遭际。但无论写什么,其感情表达总是真挚的,让今人读之,亦随之动情动容。

以爱情的发展过程为线索来看,表达男女之间的互相爱慕的有《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的背景环境设置既素朴又耐人寻味。蒹葭,白露,小河,这三个意象组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朦胧凄迷的意境,为全诗创造了一种婉转不尽,缠绵悱恻的感情基调。这三种意象的组合更是景中有情,把主人公的情感衬托的更加淋漓尽致。男主人公对女子的爱慕之情非常热烈,却是可望而不可及,这样一种无边的惆怅与迷蒙苍凉的无边秋色有机的融为一体。我们可以感觉到,诗经里的爱情不仅以其真挚的感情动人,还以其美丽的意境感人。当然这在今天文学创作显得很平常,但古人能做到如此,没有诚挚的感情恐怕也不会有这么美好的表达。

表达男女初恋约会时天真活泼的有《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悦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首诗所选择的约会场地——城隅也颇具原始韵味,想来旧城隅旁,荒草萋萋,此处约会,倒添了几分原始的浪漫。诗首句写女孩子故意躲起来等着男孩,而男孩见不到女孩则焦急得直搔头,在男孩焦急的不得了的时候,女孩出现了,而且手里还拿着礼物。这一片段描写也是很平常的约会插曲,却将二人约会见面时的天真活泼、互相逗趣写得活灵活现。后面诗句则将这对初恋男女之间的感情描写的纯洁真挚。所赠惟一荑芽而已,但在情人眼中看来确是如此之美。这正是爱情中心理的实际描写,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也就这样吧。

表达男女之间刻骨铭心的相思的有《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因为相恋之深,主人公竟有一日不见,如隔三月,三秋,三岁的感觉。全篇诗不过是这几句话的重复与递进,看似并无太多深意。尽管话语简单,这“三月、三秋、三岁”的时间错觉却是十分传神地表达了男女之间缠绵相思的款款深情,若是情薄缘浅,又怎会有如此之深的四年?

也有表达久别重聚的欢乐的《风雨》: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在风雨交加,鸡鸣不已的日子里,女子的心上人回来了,这该是种多么欢乐的心情。但这首诗里的表达,不过是三句问句,虽然简洁朴实,却也将自己的复杂的心情,既有因心上人平安归来而内心平静下来,也有重聚后无比欢喜,全部表现了出来。

我们就以这几首诗为例,大体探究一下诗经中的爱情。以上几首,大体将那个年代的男女之间的爱情中的主要经历生动地呈现了出来。我们可以看出来,古人在表达对爱情的渴慕和对情人的思念以及与爱人相聚时的欢乐时是毫不避讳的,他们表达感情大胆奔放,热烈诚挚,这正是诗经爱情最值得推崇之处。从表情手段上来说呢,这几首诗,或融情于景,或婉叙其情,或反复抒怀,无论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都给人一种感情热烈真挚又淳朴的感觉,其所用表情手法也觉得十分自然,而非矫揉造作。但如果非要从表达情感的手段上来分析这些诗,反倒觉得是对古人纯挚爱情的不尊重和玷污。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即就算现在我们给这些诗定义一些手法,比如“赋、比、兴”,但实际上这些诗创作之初并非故意如此,乃是情之所至,所以才会有反复陈述以及引物而咏,也才会有这种所谓的文学表达手段。如此,我们今天所以为的表达手段原来是古人的情之真切,这样更显得诗经中感情之诚挚、热烈了。

但我们又不得不分析一下上述几首诗的感情表达。首先,这几首诗,除了第二首外,一个鲜明的特征便是重章叠句,反复咏叹,层层递进,使得感情表达一次比一次热烈,给人以强大的心理冲击,让人不得不为这炽烈的感情所动。尤其是第三首,由“三月”至“三秋”再到“三岁”,思念一次比一次强烈,足见其情之热烈。其实这种手段可以在诗经里经常看到。这个现象也与诗经最初的表达形式有关,诗经尤其是风这一部分,大多是劳动人民生活的歌曲,而歌曲是需要反复唱的。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到,诗经歌的原始形式也承载了其淳朴的特质。

其次,诗之开头并非直表其情,而是先以他物咏之,渐及爱情,如此看似感情倒又蒙了一层羞涩心理,不如直抒其情来的直率坦诚,但却恰如其分的暗合了恋爱时的心理,将那种欲说还休的心理微妙的展现了出来,倒觉更高一着。所谓“兴”的作用也大抵如此。

其它诸如叠字等手段其实都在其次,也是符合歌曲音律,这里不分析了。

总之,以这四首为例,管中窥豹也可识得诗经中爱情诗的精要之处。其情热烈,真挚,纯真,真乃真性情的情诗!

参考书目

5.诗经中经典的爱情诗 篇五

《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夜讀《詩經》,最喜「風土之音曰風」的風詩。——各地方的民謠民歌。素來,中國的民歌就動聽,讀了《詩經》更感覺了民歌的妙,旁的不說,單看《詩經》中的愛情詩就知道了。

關 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採集荇菜的女子真是美好,叫年青人一見鍾情。可惜,女子忙於採摘,不知君子情深,君子亦只能夠是夢裡與美麗的女子互訴衷情。這磨折人的愛情啊。】

蒹 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淒淒,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游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分明是愛了一個人,卻又不曉得她在哪裡,只知道她就在河水的那一方。想要去尋了她?路途卻過於艱難,只能夠想像她就在那裡了。可望不可即的愛情有多磨折人呢?只有落到了個人身上才體會的出罷?】

子 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都說女兒的心是海底的針。我不去,你便不來嚜?甚至不給我一個音訊?叫奴家在城門樓上如影隨形的徘徊盼望,一日不見,竟是過了三個月,多麼磨人!】

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宛如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臧。

【美好的愛情往往始於邂逅……】

有女同車

有女同車,顏如舜華。將翱將翔,佩玉瓊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車,顏如舜英。將翱將翔,佩玉將將。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秀外而慧中。這樣女子怎麼能夠不叫人心生無限的愛意呢?】

采 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6.诗经中的爱情诗的内容 篇六

风(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bèi〕、墉〔yōng〕、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huì〕、曹、豳〔bīn)

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北部一些地方(齐、楚、韩、赵、魏、秦),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雅(二雅:大雅、小雅)

唐抄本 诗经 三种(22张)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固然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小雅中也不少类似风谣的劳人思辞,如黄鸟、我行其野、谷风、何草不黄等。

颂(三颂:周颂、鲁颂、商颂)

7.楚辞与诗经的爱情诗 篇七

重庆市兼善中学 苟三才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内容非常丰富,语言优美,孔子由衷地赞美说:“不学诗,无以言。”又因为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歌特点,成为人们抒情言志的重要工具。

但是,《诗经》的作用远远不是“工具”二字可道的,特别是国风部分的一百六十首诗歌,就表现了当时人们方方方面面的生活。它是两三千年前的先人们生活生动再现,是先秦社会的一幅场面恢宏的风情画。当然,而这些诗中,数量最多的又是表现青年男女们追求爱情婚姻的作品。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些作品,感受一下古人质朴纯真的感情表白,在那无边的激情中,体验体验那种历经千年之久依然鲜活的青春气息。

一、春心萌动盼郎来

听,《召南坑忻贰返呐主人公在急切地呼唤:“坑忻罚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坑忻罚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坑忻罚顷筐暨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春天即将过去,梅子渐渐黄熟。此情此景,怎不让姑娘着急?她说:梅子纷纷落地,树上还七成,追求我的小伙,赶快抓紧这大好时光。树上的梅子只有三成了,小伙子,今天就是好机会!梅子已经全部落下,要赶快用筐装起来,追求我的小伙儿,还不快快说出来!

红颜易逝,青春易老,唐代的杜秋娘的说:“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而在千年前的这位望梅兴叹的女孩早就唱出了怀春女儿焦急的心情。

二、苦苦相思欲断肠.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而有情人如果不能相见,又该是多么令人伤心断肠?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王风采葛》中这位热恋中的男子度日如年,渴望与恋人相见的心情竟如此强烈。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郑风子衿》中的这位女子在焦急地等待,她不明白,心上人为什么没有音信?她一趟一趟地爬上城楼眺望爱人的踪影,她独自徘徊在城楼上苦苦等待--这种分别的日子,虽然才离开了一天,好比已经隔了漫长的三个月!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自从夫君你踏上征途,前往东方的战场,我的头发便乱得如同飘摇的蓬草。是不没有洗发膏,他不在家,我哪有心情打扮自己,打扮出来让谁看嘛!“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c。”哪里能找到忘忧草,我把它栽在树的北面,因为我一心只把郎君想,使我心痛又又悲伤!--这是《卫风伯兮》中军嫂的心声!

三、阳春三月乐无涯

农历三月初三,是传统的“情人节”,这正好为那些青年男女们提供自由聚会和交流的机会。《郑风溱洧》就是这样的内容: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z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济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看,溱河、洧河的冰已经融化了,在和煦的春风中,在暖洋洋的阳光下,河水碧波荡漾、缓缓流向远方。这正是姑娘小伙结伴春游的好时光。你看,小伙与姑娘,手执兰草结伴而行。姑娘问:“去看看吗?”小伙不知是不解风情,还是故意逗着姑娘,他木呆呆地回答:“已经去过了。”姑娘当然不依,撒起娇:“再去看看嘛!你看河堤那边,又宽阔又热闹,真的好好玩唷。”小伙与姑娘就这样互相调笑着,并赠送对方美丽的芍药花。

这是多么生动的场面啊,恐怕今天苗族男女的山歌对答,佤族男子“串姑娘”,傣族姑娘把绣球抛向有情人,白族男女在蝴蝶泉边的情歌……都未必比他们更快活!

两情相悦,当然要平等以待,面对骄傲的家伙,女孩一点都也不自卑,她这样说:“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郑风蹇裳》)女孩儿的意思是:如果你心里有我,我便为你撩起衣裙,趟过溱河。若你对我没意思,难道没有其他的人?小子,你未免太狂了,姑奶奶的候选人有的是!

看看,那个时代的男女平等的程度是不是让我们现代人艳羡不已?

四、幽会激情趣事多

“三月三”这样的日子毕竟每年只有一个,那样无拘无束的时候毕竟不多,但是,只要情之所至,哪天不可以是“三月三”?且看《郑风将仲子》中的这对年轻人:

将仲子兮,无u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u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中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u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冒失的男朋友来了,他竟然翻过院墙,还踩坏了院内的.树儿,胆小的女孩儿怕得要命,于是惊慌地轻声呼唤:“我亲爱的二哥哥哎,不要翻我们邻居的院墙,不要弄伤了我家的杞树。我不是珍惜那些树儿,我担心我的父母批评。我不是不想念二哥你啊,可要是弄得爹妈责备,哥哥唠叨,邻居们议论纷纷,也让人害怕啊。毕竟人言可畏啊!”--这是冒失鬼和胆小姑娘的相会。

《邶风静女》中的情人相会,则又是一番情趣。“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小伙儿的意中人约小伙在城墙角落里幽会,小伙儿匆匆赶到那,左等右等都不见姑娘出现,急得团团转。谁知调皮的姑娘早已到来,她正藏在不远处,偷笑着看自己的心上人“搔首踟蹰”呢。看看,这种场面,在当今的电影电视中一定不少见吧。

我们再看《召南野有死》中的猎人与少女在野外幽会,则更显得欢快幸福:

野有死,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桑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兮,无使匆卜汀

原野里放着一只白茅包着的死鹿,原来是英俊的猎取人在挑逗一位如花似玉而春心荡漾的少女。少女则羞答答地告诉他:“郎君呀,你轻轻地,慢慢地,不要毛手毛脚,不要弄坏了我的头巾,不要撕破了我的衣裙,更不要把我们家的小狗惹得汪汪乱叫。”--两千年前的人们,又何尝不是激情似火,热烈奔放呢?

幽会之时是欢乐的,离别之时是甜蜜的。不信,我们听听《{风桑中》的这位小伙子的歌声:

“爰采唐矣?i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i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i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小伙儿在摘菜割麦的劳动中,回忆起与意中人相会的情景,情不自禁地唱起来:“摘菜割麦去哪方?最好走向i那方。你猜我心在想谁?美丽姑娘叫孟姜。她约我在桑林里,随后请我到绣房,临别送我到淇水上。”诗人反复地咏唱,那种快乐和幸福,谁能与之相比?

五、海誓山盟求永好

千百年来,纯洁而永恒的爱情总是人们所追求的,在《诗经》中,表达这种愿望的歌声也很多,其要求也非常强烈。他们或互赠信物,或指天为誓,总之,现代人习惯用的招数,他们都会用,而且用得感天动地。

《卫风木瓜》就是如此:“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古代采集野果的工作一般由妇女担任,她们在劳动时碰见自己心仪的小伙,便投掷果子给他传递情意。而诗中的男子接到情人投掷过来的果子时,他深深懂得这不是平常的瓜、桃、李,而是一颗赤诚的少女的心,他高兴地接受了她的爱情,马上解下自己所佩戴的美玉回赠给她,表示永久相爱。你看,这种投桃报李的情景,否是与我们在影视作品中抛绣球有异曲同工之妙?

“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邶风击鼓》中脍炙人口的句子,它虽然不是“我欲与君长相知,长命无绝衰”,要到“直到黄河彻底枯”,才“敢与君绝”的山盟海誓,但是,我们从这纯朴的句子中,看到的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承诺。这个承诺,已经超脱贫富,已经淡然生死。《{风柏舟》中那女子“之死矢靡它”忠贞不二的铮铮誓言,更是让今天的男男女女们心动不已,因为她的爱情没有人理解与支持,她只能痛苦的呼天抢地:“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六、结束语

《诗经》中优美的爱情诗当然远远不只这些,但是我们通过这几道诗,可以看到冰山一角,可以体会古代青年男女的欢乐与痛苦,可以从他们大胆的追求自由幸福的领悟出人生的道理,那就是爱情在相知中,幸福在劳动中,永恒的爱情来自纯结和忠贞。两千年后的我们,再次重温这些诗歌时,那些鲜活的灵魂仿佛又出现在我们面前。

8.《楚辞》与《诗经》之比较 篇八

《楚辞》与《诗经》二者都是我国早期诗歌中的杰作,《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楚辞是浪漫主义的奠基之作。,各具特色,二者之比较在于:

一、含义不同。

①《楚辞》是指我国战国后期屈原、宋玉等人创作的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的新诗体的专用名称,即“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亦指西汉刘向辑录的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总集;楚辞是战国后期形成于楚国的一种新型诗体,是继《诗经》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上的又一诗歌高峰,楚辞的产生和形成与《诗经》不同,其有着古老的根源和复杂背景。首先,楚国民歌是楚辞产生的直接源头。楚国民歌与中原地区流行的民歌在音调、句式、韵律以及风格、情致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但是同楚辞有明显的沿承关系,楚辞不过是扩展了的文人化的楚歌。

②而《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战国时被儒家尊为“六经”之一,但并未被视为“经典”,汉设置“五经”博士,《诗》于是被官方推崇为儒家的“经典”之一,故称为《诗经》。《诗经》中的作品本来都是要以由乐器伴奏演唱的乐歌,所以《墨子?公盂篇》说:“弦诗三百,歌诗三百。”它根据音乐的不同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雅又分为大雅、小雅。

《诗经》中的三百零五首诗歌主要是由周王朝在各诸侯国的协助下于民间搜集的诗歌和贵族们为特定场合如祭祖、宴客、出猎、房屋落成等典礼,以及为讽谏、颂美等目的而向君主进献的诗组成的。

二、作者不同。

①《楚辞》是屈原、宋玉等人(大多是屈原)所作,有较为固定的作者; ②而《诗经》只有少量的篇目提及作者,但是不可信。从采诗说看,这些篇目可能经过周王朝各代文官采师加以修订,经多人之手,故为集体创作。

三、篇目及分类。

①《楚辞》中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等篇目,但未见其分类;

②《诗经》有三百零五篇,并其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每一类均有其侧重。

四、内容不同。

①《楚辞》主要描述屈原、宋玉等人的政治主张、爱国思想,而且其中多楚地巫风之事或习俗,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⑴楚辞作品中贯穿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着力于表现作者的主体感受和他们在社会以及自然现象激发下喷涌出来的情感,他们不再专注于真实细致地描绘现实世界,而是利用天才的想象力去创造五彩斑斓的幻想世界,让不屈的灵魂在狂热的斗争中寻找出路,奔向光明。

⑵楚辞作品中弥漫着浓郁的悲剧色彩,《诗经》中固然有许多哀怨的诗,可都有一种“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意味。楚辞则继承楚歌中那种与生俱来的悲剧情调,以粗重的笔墨渲染出一种悲怆激昂的画面。宗教巫术作为楚辞的主要题材,作品中容纳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和巫术礼仪,并通过对他们的描绘抒发作者内心感情。

②而《诗经》是囊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⑴周民族的史诗。

雅、颂中的一些诗篇在为周王朝歌功颂德的同时,也较客观地记录了周部族发展的历史。例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大明》等,这些诗叙事性很强,记述了自周始祖后稷建国至武王灭商的全部历史和传说。

⑵颂歌和怨刺诗。

其中的怨刺诗主要批评王道衰微、礼崩乐坏,人伦废丧的产物;颂歌则主要描写歌颂周朝的历史功绩。

⑶婚恋诗。

《诗经》中有大量表现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的篇章,其中以《国风》最多,艺术性较高,它们大多产生于民间。许多诗歌坦诚、大胆地描写了青年男女的相爱之情。它的基调健康、乐观,感情真挚、热烈,有很大的艺术感染力。例如《邶风.静女》。除了热恋的欢乐外,对相思的焦灼、失恋的痛苦,《诗经》许多篇章也有生动的描述。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表现妇女悲惨命运的,如《卫风.氓》。

⑷农事诗。

《诗经》中有很多诗歌是反映农事、畜牧活动以及祭祀、宴会情况的,它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基本风貌。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它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描写事物和生活,如实地反映社会现实,既有较高的概括性又十分具体、生动。这种创作方法被后代称为“风雅”风格,当属《诗经》的艺术特色之一,不论是长篇的叙事诗,还是篇幅较短的抒情之作,还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诗经》都显示了其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

⑸征役诗。

在描写战争中,或表现为自豪乐观,或同仇敌忾,或仇恨战争;而徭役诗则侧重于揭露沉重的服役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如《卫风.伯兮》。

五、语言句式不同。① 《诗经》

⑴《诗经》的语言,首先多单音节词的重叠使用。如“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⑵“双声叠韵”词的使用,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类词还有:参差、辗转等。

⑶句型以四言为主,节奏为每句两拍,“四言二拍”的形式适应了当时的节奏。

⑷《诗经》联章复沓,回环往复的特点,以适应反复吟唱的需要。⑸最后,《诗经》中的比拟、夸张、对偶、排比、拟声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应用。

② 《楚辞》

⑴《楚辞》相比《诗经》,其辞藻更为华丽,富有个性。

⑵从句式上看,《楚辞》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创造了一种以六言、七言为主的句式长短不齐,参差错落,灵活多变的新诗体——“骚体”。

⑶“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吸收大量的楚地方言,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

⑷多用“兮”字,置于句尾或句中,隔句用,促成句式的变化。

六、表现手法不同。①《诗经》

⑴《诗经》具有直抒胸臆的特点,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是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一个源头,这种表现手法在《诗经》中很常见,如“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运用了坦率的表达方式。

⑵《诗经》运用赋、比、兴的手法。②《楚辞》

⑴《楚辞》则选择运用丰富的想象,体现着一种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 ⑵ 比兴手法的拓展。它把《诗经》片段的比兴发展成为长篇诗歌中比兴的连续使用,还把《诗经》那种喻象、比喻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在《诗经》基础上拓展的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中著名的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的传统,影响深远。结构特点。全诗都围绕着,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来谋篇布局的。前半部分回顾历史,实写,后半部分对理想之实现的探索,虚写。

七、对后世的影响不同。①《诗经》

⑴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的创作精神)⑵赋、比、兴的创作手法。

⑶推动后世诗人向民歌学习,从民间文学汲取营养。(“真诗在民间”)②《楚辞》

⑴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骚体”诗,为后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⑵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⑶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⑷绚丽的文采。

八、补充说明。

上一篇:扬州城市规划总体图下一篇: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