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基本理论

2024-07-28

新课程标准基本理论(精选8篇)

1.新课程标准基本理论 篇一

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是什么

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指导学生进行倡导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体系改革内容:

1、改革课程功能,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改革课程结构,适应时代要求及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革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革课程评价标准,要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素质提高、改进教学实践、推进素质教育上的功能。

6、改革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的适应性。

总之,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一代新人。实施新课程的主要困难我认为是: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2.新课程标准基本理论 篇二

一、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剖析

初中物理新课程目标, 使学生对自然界保持好奇, 对科学的探索兴趣; 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解决问题时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 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乐于参与科技活动, 在实践中利用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

二、初中物理新课程教材的基本分析

(一 ) 为学生的 物理学习 构筑起点 。新课程物理提供了大量物理研究的基础知识和实验, 作为所有学生从事物理学习的出发点, 目的是使学生在所提供的学习情景中, 通过实验探索与交流等活动, 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 ) 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从学生实际出发, 用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景引入学习主题, 并提供众多结合实际而富有物理意义的问题, 展开物理探究。其中一些概念是在大量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 还有一部分是在已有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

(三 ) 为学生提 供探索、交 流的时间 与空间。教科书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 提供大量实验、思考与交流的机会, 帮助学生通过探究与交流, 梳理所学知识, 建立符合个体认知特点的知识结构。

(四 ) 展现物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采用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模式展开,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应用物理, 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

三、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目标解析

每一个学生能对教材中的所有实验熟练操作, 基本上具有一般物理知识的操作能力; 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各种类型的计算题目, 能运用多种途径解答; 学生能运用物理知识解答生活和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四、初中物理基本教学方法

(一 ) 认真学习 教学大纲 , 领会本科目在教学 中的具体要求。 新教材不同于过去的要求, 因为新教材灵活性提高了, 难度降低了, 实践性更明确了。教师必须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每一项要求要落到实处, 既不能拔高要求, 又不能降低难度。

(二 ) 注重教材体 系 , 加强学生的实际 操作能力的培养 。新教材不仅注重传授文化知识, 更注重培养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实验, 做到一个一个学生过好训练关, 凡是做不好的一律重做, 直到熟练为止。每一个实验都要写好实验报告, 写好实验体会, 并在做好实验的基础上, 要求每一个学生根据已有的材料, 做好有关的物理制作。

(三 ) 讲求教学的多样 性与灵活性 , 努力培养学生 的思维能力。教学不能墨守成规, 应该时时更新教学方法。要实践好兴趣教学法、双向交流法, 充分运用多媒体, 进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 让科学进入物理课堂, 让新的理念武装学生头脑, 使得受教育学生的学习观念更新, 学习的内容科学, 学习的方法优秀。

(四 ) 严格要求 学生 , 扎实功底。 学生虽逐步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 也会学习、爱学习, 但终究自制力不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严格要求学生, 不能放松任何一个细节的管理。做到课前有预习, 课后有复习, 课堂勤学习;每课必有一练, 杜绝学生不做作业、少做作业, 严禁学生抄袭他人作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学习成为自己的终生乐趣。

(五 ) 加强教师的业务进 修 , 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之余 , 要认真学习初中物理课程, 扩大学识范围, 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 丰富教学经验, 增进教学艺术。多听课, 吸取他人教学之长, 力争多听课, 上好教学观摩课。

(六 ) 充分利用 教材中的德 育因素 , 加强对学生的 政治思想教育。教材中有许多科学家、爱国人士、唯物论者, 他们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教师应该因势利导,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爱科学、爱祖国。

(七 ) 积极参加科 组的教研活 动 , 取人之长 , 补己之短 。1物理课的听课活动。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 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 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 自由度较大, 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听课者对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 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 并做评课, 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 改进教学策略, 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提高教学反思能力。2.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 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3虽然新课程下关于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反思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但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 也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 更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只要认真进行教学反思, 善于总结, 就一定会有收获。

摘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必须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让他们有充足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 注重学法指导。学生只有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 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 才能完整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及外延, 全面掌握规律的实质。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 落实学习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新课程标准,基本教法

参考文献

3.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篇三

关键词:传统教育;新课程标准;课程理念

一、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观念

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应试教育,并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新课程标准出台后要求教师要更注重在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培养而不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去注意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而不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组时,求解方程式,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只要求学生把题目做對就可以了,并不关注学生做题的过程,而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更要去关注学生究竟采用的是哪种解题方法,是加减消元法还是代入消元法,使用代入法的同学是否掌握了加减消元法,使用加减消元法的同学是否掌握了代入消元法。总的来说就是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教师更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教师们要去追求的教学目标。

二、新的课程标准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进行讲述,一节课下来腰酸背痛,板书写了好几黑板,教学效果却微乎其微。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之后,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起主导性作用,教师辅助教学,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的课堂所达到的教学效果要比传统的教师起主导作用强得多。例如:抛物线y=ax2+bx+c顶点为C(1,-3)与x轴交于点A(-1,0)和点B两处,求抛物线的方程式,教师觉得最重要的是利用已知两点求出x,y的值得出最终的结果,而学生认为最重要的是如何画出这个抛物线,画出抛物线了才能够对题目进行正确的解答,所以教师就不能在课堂上只关注结果,而是要把解题的详细过程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再遇到类似题目的时候学会解题的方法。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学习的结果,那么教学的效果比传统的教学也就理想很多。

三、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积极地对学生作出评价

在一堂课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缺少不了互动的,无论是提问中还是让学生做题的过程中,互动是课堂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那么互动过后,教师就要对学生的表现积极地作出评价,评价的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的历程和知识接收的效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所以,评价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教师如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呢?首先教师不能只看到学生反馈的结果,结果往往并不能代表学生学习的一个程度,而要关注学生解答的这个过程,对过程进行针对性指导,对于学生答得不是特别好的地方,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与学生进行商讨,对于学生答得比较好的地方,教师要及时地进行表扬和鼓励,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对课堂及时地作出评价,发现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例如:在学习不等式的性质时,大家都知道若a≥b,那么a+c≥b+c,那么教师检验学生不等式的学习效果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举例来印证是否真的掌握了这门知识,及时对学生作出评价,以改进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初中时期的学生对新鲜的事物总是充满兴趣,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拿着粉笔在黑板上写写画画,一节课下来,教师疲惫,学生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拿出事先准备好的PPT,根据PPT进行讲解,学生可以根据重点、难点即时叫停,教师再针对特定内容进行具体讲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并不是不再需要黑板粉笔,而是采取多媒体与黑板结合的模式,解放教师的劳动力,也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更有趣味性。

对于初中时期的学生而言,处于叛逆期,不喜欢死板的课堂氛围。那么,我们的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就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自身的发展,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的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目标,创造良好和谐的教学氛围,即时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评价来检测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新的课程标准理念的实施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至于如何去践行这个理念,也需要教师去慢慢研究。

参考文献:

4.新课程标准基本理论 篇四

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

1、“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2、“略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自读—交流—积累(拓展)”。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一)“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常式),即“初读课文,畅谈收获——合作探究,解读文本——巩固梳理,拓展应用”,这是小学精读课文教学的一种常用流程。该流程可以用一课时完成也可以用二、三课时完成,具体讲:篇幅短小语言精练优美的文章可用一课时完成(一课时即能体现出精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篇幅较长又难懂的课文可用二至三课时的时间进行教学,但原则上以两课时为主,在两课时的教学中基本式的后两个流程可以有机地分散到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中,为保持结构的完整性最后一个流程也有可能在第一课时中体现,这要视情况而定。

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激趣导课,揭示课题——初读交流,整体感知——细读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1、激趣导课,揭示课题。

导课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间接导课,二是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预习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画面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等等。前六种导入法其导入要和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游戏导入法可以和教学内容无关,目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揭示课题后可根据课题进行质疑,在质疑中明确问题,提出学习要求。

说明:教学中采用哪种导入方式,要结合教学内容而定,切忌生搬硬套。

2、初读交流,整体感知。

该阶段为阅读教学基本式中的“初读课文,畅谈收获”环节,初读的目的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课文的内容能够在学生脑海中留下初步的印 大满镇中心学校

象,由初读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需要经历以下几个环节:

(1)读课文,找生字,指导学生识字、写字。

(2)读课文,指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通顺。(3)谈收获,提问题,初步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

说明:第一,(1)环节中要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找出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借助拼音、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等方式,正确认读生字新词,了解部分生字新词的意思;还要根据课文篇幅的长短、生字新词的多少适当设计组词造句、记忆字型、指导写字的环节;检查学生识字情况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第二,(2)环节要体现出“过程性和指导性”地有机结合,教师在检查学生读书时不能停留在学生读完全文后纠正“字音对错和通顺不通顺”上,应让学生按自然段去读,在学生读地过程中,教师以及学生应注意倾听读者的读书情况,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遇到难读的句子或长句子教师要通过范读指导学生将句子读通顺流利。第三,(3)环节主要是验证学生读书的效果。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积极谈收获,敢于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学生的收获,可以是对字词句的理解,可以是对教学内容的感悟等:低年级学生谈收获可以让学生说说认识的生字新词,并且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了解的,对一些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可以让他们交流自己感受和想法;中年级可以交流对词句的理解及方法,交流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把握;高年级可交流对词句的正确理解,掌握文本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要点及主要内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是不懂的词句,可以是对内容的困惑等等。学生的收获如果能触及到课文的主旨教师要及时进行提炼板书;学生的问题如果非常简单可当时解决,如果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则要板书出以待后续解决;如果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则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该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收获和问题,以便顺学而导,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此外该环节还要注意年级特点:低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有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中、高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第四,(1)、(2)、(3)三环节还可以进行整体教学,即,读书——识字——感知内容一体化,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随文识字随文感知内容。第五,低年级暂不安排把握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进入中高年级后,对(1)、(2)两项要求主要通过课前预习及课堂反馈予以落实。

3、细读理解,品味感悟。

该阶段为阅读教学基本式中的“合作探究,解读文本”环节,细读理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重点学习材料之一

解的目的是在学生初读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文章的重点章节,进一步品读语言文字,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该阶段是教学的重点,包括以下3个环节:

(1)梳理初读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找准“切入点”。(2)师生合作探究,理解重点内容,解决疑难问题。(3)品读语言文字,体验思想情感,积累语言材料。说明:第一,(1)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找到导入细读理解阶段的切入点,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顺承第二阶段中的第(3)环节,要在第(3)环节的基础上梳理学生读书的收获和不明白的问题;二是根据学生的收获和不明白的问题梳理出导入学习重点章节的切入点。第二,(2)环节是解决重点克服难点的关键环节,该环节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要进一步明确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二是要突出重点句段的学习;三是要设计语言文字的训练项目,达到文意兼得;四是要采取多种方法理解重点句段,譬如,可采取读议法、读画法、表演法、以问促读法、理解感悟法、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重点句段,进一步掌握课文的要点、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五是要注重朗读的指导,要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在指导的过程中要看到学生由读不好到读好的过程,要看到学生由理解不深到有所理解的过程,要看到学生由不会学到会学的过程;六是在该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度补充教学内容,扩充教学资源。第三,第(3)环节是对第(2)环节的效果验证,看学生是否能通过朗读,感悟品味到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读重点段落,反之可读全文,感情比较浓厚的课文可以配以音乐进行烘托渲染,朗读要达到以情激情的效果。第四,在(2)(3)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根据文本和年级特点,将默读、小声读、有感情的朗读、分角色读、速读、略读、浏览等读的不同方式分散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让读贯穿教学的始终;二是要根据读书的主体及文本内容,将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起读、师生领读、范读等读的不同形式,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三是(2)环节在低年级教学中不必突出重点段落的学习,也不要安排让学生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要让学生在读好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4、拓展升华,归纳总结。

说明:该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归纳总结,教学时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第三阶段(3)环节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展,低年级可安排一些表演性的活动,中高年级可安排一些阅读拓展活动。第二,要做 大满镇中心学校

好归纳总结。一是进一步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重在表扬激励;二是进一步梳理学习内容,提升主题;三是布置作业,明确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复习导入,明确内容——领悟表达,积累运用——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1、复习导入,明确内容。

第二课时的教学导入主要是起到一个承接上课时连接下课时的过渡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环节:

(1)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2)明确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说明:第一,在(1)环节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二是检查学生的读书背诵情况;三是提问上节课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四是检查上节课所布置的作业。导入时要选取一至两个方面作为导入的内容,不可面面俱到。第二,要根据第一课时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及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确定本课时的教学内容。

2、领悟表达,积累运用。

本阶段是基本式“合作探究,解读文本”阶段的继续和补充,是继引导学生把握课文要点、主要内容及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的一次提升,其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思想内容中”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并形成语言积累。该阶段是教学的重点,包括以下3个环节:

(1)学习表达,巩固积累。

(2)适度拓展阅读,扩大学生视野。(3)进行综合练习,开展实践活动。

说明:第一,在(1)环节的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要在熟读(背诵)课文形成积累的基础上,梳理学习内容,进一步明确课文的主旨,提升学生的价值观;二要进一步突出重点句段,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表达主题思想的。第二,(2)环节中阅读的材料可以是学生搜集的也可以是教师搜集的,无论是谁收集的一定要和教学内容有关,通过以一篇带多篇的阅读形式,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第三,(3)环节中的综合练习和实践活动以迁移运用为主,该环节可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写字练习、读写结合的片段练习以及辩论、表演等活动。第四,在该阶段要注意把握各年级段的特点:低年级以了解词句的意思和感受课文内容为主;中年级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为主;高年级主要从文体、表达顺序、关键词句去体悟课文的思想感情,把握表达的方式和方法,体会表达效果。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重点学习材料之一

3、归纳总结,课外延伸。

说明:该阶段为第二课时教学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主要任务:一是就学生对正篇文章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明确优点,提出努力方向;二是布置实践性活动,向课外延伸(即,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譬如,搜集阅读和文本相关的学习资料、编演课本剧等)。

(二)“略读课文”的教学基本模式解读: “略读课文”的教学基本式(常式),即“自读—交流—积累(扩展)”。在此基础上,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及学生的实际,还可采用若干个便于操作的具体的教学模式(变式),如自主选择式、质疑解疑式、重点阅读式、自测互评式等。提倡用一课时的时间进行教学。

基本式:自读—交流—积累(扩展)

即先由学生充分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然后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或交流自读体会,或就课文的内容、写法展开讨论;最后视课文的特点安排积累、扩展、延伸方面的练习或实践活动。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学习,使略读课文的教学达到以下基本教学要求:第一,概览全文,了解大意;第二,捕捉、交流重要信息;第三,有针对性地积累语言,或向课外扩展延伸。

自读阶段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我们对略读课文理解的要求不宜过高,但对默读速度的培养应予以重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略读、浏览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中迅速捕捉信息的能力。

交流阶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合作学习。这个阶段,重在交流自读的收获,讨论自学中遇到的某些问题,从中既可以展示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又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积累、扩展阶段既可以侧重对课文语言的积累,又可侧重向课外扩展、延伸。侧重什么,应视文章内容和特点而定。由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时间有限,对积累或扩展延伸的内容应有所选择,不宜贪多求全。

变式一:自主选择式

即在自读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学生自主选择进一步学习的内容、方法,并根据自己的选择阅读思考,然后交流。其基本教学步骤是:

1.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2.自主选择进一步学习的内容和方法,阅读思考。3.交流学习收获。

4.视课文特点安排积累练习或向外扩展延伸。

说明:第一,该模式一般适合于篇幅较长的课文,若干内容属于并列关系的课文,可以多角度体会、理解的课文。第二,教师要切实让学生自 大满镇中心学校

主选择。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又要指导、帮助学生选择。第三,该模式适用于阅读能力较强的班级。

变式二:质疑解惑式

即在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大家互相帮助解决。其基本的教学步骤是:

1.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2.提出不懂的问题,交流解决。

3.积累或向课外扩展延伸(视课文特点而定)

说明:第一,该模式一般适合于含有难理解的句段的课文,学生初读后易产生疑问的课文。第二,学生要有一定的质疑解疑水平。教师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帮助学生提高质疑解疑的能力。第三,解决的疑难问题不宜过多,避免在细枝末节的问题上过多的占用教学时间。

变式三:重点阅读式

即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重点内容,然后围绕重点内容合作学习,交流收获。其基本的教学步骤如下:

1.自读课文,了解大意。2.明确文章的重点内容。

3.围绕重点合作学习,汇报收获。

4.积累或向课外扩展延伸(视课文特点安排)。

说明:第一,该模式适合于重点内容比较明确的课文。第二,教师要对如何抓课文重点进行指导。第三,明确重点内容后,应就重点内容提出一两项比较明确的学习任务。如:了解重点内容的意思,围绕重点向课外延伸,体会写法等。

变式四:自测互评式

即在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内容的基础上,围绕教材安排的课后习题或教学是设计的习题自读思考、做答(即进行自测)。可安排笔答,也可默读思考、口头回答。然后师生共同订正答案,并解决阅读教学中遇到的其他问题。其基本的教学步骤如下:

1.出示自测题,明确任务、要求。2.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测题。

3.在教师的带领下订正答案、讨论交流。4.解决阅读中的其他问题。

说明:第一,该模式适合于内容比较浅显、语言通俗易懂、全班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自己读懂的课文。第二,教师要精心设计测试题。要把握好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实践与研究”重点学习材料之一

测试题的难易度,题量也不易过多,一般多数学生在15分钟内能够独立完成为宜。第三,在订正自测题时,不能局限于答案是否正确,应针对学生答题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读书思考。第四,此种模式不宜频繁使用。

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及学生实际,进行合作表演式(即在自学后分组表演课文或课文的一部分)、欣赏评价式(即欣赏课文的精彩片段,或从某个角度评价课文写得好不好)等变式的教学。

在使用阅读教学的基本式时,要把握好各个环节的过渡,要精心设计过渡语,要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丝丝入扣,课堂教学才能给人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才能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艺术殿堂中,获得知识,增长智慧。

三、基本模式的变通方法

课堂教学是多姿多彩的智力活动,俗话说“教无定法,万变不离其宗”,为此我们要依据学生认识事物和学习语文的基本规律,按照“整体——部分——整体”阅读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灵活使用基本式。

第一,基本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可随学生年级段的升高,逐步加大自学自悟表达和质疑、讨论的独立性。对低年级学生,教师可适当增加自读提示和表达指导,选择或增加有关的字、词、句以及看图、观察、朗读、说话、表演等教学操作内容;中年级着重选择和增加有关自然段、简单的结构段,以及背诵、复述、深入理解、读写结合、质疑问难、小组讨论、有序表达等项目;高年级则着力于较复杂的结构段和篇,以及理解语句内含和表现手法,把握结构,领悟中心,体会情感,认识事物,质疑争辩,美读鉴赏等教学操作内容。

第二,基本式中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内容和方式,还可根据具体课文的教学目的进行调节、变通。一般来说,侧重体会情感的,要增加理解语句内涵、朗读欣赏、背诵复述等练习;侧重提高认识的,要增加理解思想内容、体会情感,质疑问难、把握中心等练习;侧重结构联系、表现手法和读写结合的,要增加认识段、篇层次关系、理解语句含义、学习写作技巧、体会表达效果、读后写练等练习。

第三,特殊类型的课文,可以进行较大的改动或调整,甚至打破三个阶段的布局。

5.新课程标准基本理论 篇五

(十)1、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具体方式有哪些?

(1)课程选择;(2)课程改编;(3)课程整合;(4)课程补充;(5)课程拓展;(6)课程新编。

2、校本课程实施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1)校本课程的原型评价;(2)校本课程的试验;(3)选择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4)校本课程的时间安排。

3、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的制订包括哪些方面?

包括需要评估,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条例。

4、怎样理解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主要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

5、学校课程管理的原则是什么?(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2)坚持权利与责任相统一。(3)正确处理好三类课程的关系。(4)充分利用和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

6、学校课程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1)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2)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3)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7、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体,学生、教师和学校成为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主要考察对象,因此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主要包括:(1)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2)促进教师发展的评价体系。(3)促进学校发展的评价体系。

8、数学新课程与现行大纲上的变化。

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相比,《标准》在课程内容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容结构

《标准》通盘设计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将九年划分三个学段;1~3年级、4~6年级、7~9年级,明确了学生在相应学段应该达到的数学学习目标,而对内容呈现的顺序不作限定,为教材的多样化和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留下了较大的空间。《标准》将“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并列的两大学习领域,分学段提出了具体目标,有利于学生对数学形成更为全面的认识。

二、课程内容 1.加强的内容

注重使学生经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探索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强调用计算器来进行复杂的运算并探索规律;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从第一学段起,逐步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注重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认识图形的形状、大小、变换和位置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重视通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格式,初步感受公理化思想。三个学段都安排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强调使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认识统计的作用;重视引导学生根据数据做出推断和预测,并进行交流;注重学生对可能性的感受和认识。

加强实践与综合应用。《标准》在第一学段设立了“实践活动”、第二学段设立了“综合应用”、第三学段设立了“课题学习”,便于教师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重视新技术的应用。《标准》在第二学段要求所有学生应学会使用计算器处理复杂数据,并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更为广泛的实际问题。同时,《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引导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包括计算机)进行学习和探索数学的活动。2.削弱的内容

进一步控制计算的难度和速度,第一、二学段控制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步骤(不超过三步),不要求学习小数与分数的四则混合计算;第三学段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

不独立设置“应用题”单元,取消对应用题的人为分类。

删除根式的运算、无理方程、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和二元二次方程组、三元一次方程组。

降低有关术语在文字表达上的要求,淡化单纯的公式记忆和计算。

降低对证明技巧的要求,对全体学生而言,证明的基本要求控制在《标准》所规定的范围内。

9、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历史重任,教师面临更大的考验与挑战,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努力、成长与发展。在探索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独立的个体,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这个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是为学生服务的。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我的体会是--精心的进行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使教师的教案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不是学生适应教师的教案。在课堂教学进程安排上,在以“目标──策略──评价”为主线安排教学进程的同时,进行“活动──体验──表现”这一新进程。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中,在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完善人格。1“身边的数学”与“身边的生活”的互相渗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逐步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化简”书本知识,把“身边的数学”引入课堂,再把数学知识引入“身边的生活”,用好用活每一篇教材。1.1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引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作为一堂课的开幕式,教会学生去观察生活,领悟生活中的数学因素。例如,在初中《代数》的第一章有理数的引人。举一个事例,一辆汽车从车站出发,沿公路向东行驶10千米,接着掉转车头向北行驶10千米,问这辆汽车在什么位置?对于这个简单问题,当然学生不难做出回答,但问及如何用数学式了表达这辆汽车的位置变化过程,学生就感到茫然了,趁学生构成忌于求知的心理状态之时机切人新裸课题,“为了满足实际需要,我们必须把已经学习过的算术数扩充到有理数。”例如,在学习“同类项”一节课时,可通过设计情境:准备一小袋零钱(有1角,2角,5角,1元),请一位同学来数数一共有多少钱?在情境中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从而引入新课。再如学习“图形的旋转”可以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钟表、电风扇叶片、大风车、自行车车轮等,引起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使数学“生活化”;学生这节课后,请学生应用所学的旋转设计一个广告图案,并为设计书写说明,这又使得生活“数学化”了。1.2让数学回归生活

现代社会里,“数学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在经营中获利,而且,它能给予我们能力,包括直观思维、逻辑推理、精确计算,以及结论的明确无误”。例如一个人要成立一家新公司,由于业务关系,急需一辆汽车,但又因资金问题无力购买,决定暂租一辆汽车使用。现有两家出租车公司供选择,两家出租车公司条件不同,租哪家的更合算?一家的出租条件是“每月付给司机1000元工资,另外每百公里付10元汽油费”;另一家公司只按行程算账,出租条件是“每百公里付140元的费用”。这就要求新公司老板根据自身业务用车情况(里程)运用数学的知识去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出租车公司。足以说明数学并不是远离生活的抽象理论,而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知识──让数学回归生活,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课程和教学的发展性,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认为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从学生认知发生、发展的规律出发,提出思考的途径,随着学生的思路层层递进,把数学条理化,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活泼多变,向学生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又可服务于生活实践。

2创建师生平等的课堂学习环境,形成“学习共同体”

在教学中,我们不应让每个学习者去等待知识的传授,而应让他们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通过告之他人以修正自己的认知经验。

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和完成的实践活动,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双向作用过程,要有效地完成教育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如精心设计导入,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注意气氛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但在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客体。而学生是主体,教学中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地学。如课本让学生看,概念让学生抽象得出,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析,小结让学生做。要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提出质疑。决定学的结果如何,学生的作用是内因,教师的作用是外因,只有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科学的思维和积极的创新,才能使知识内化和升华为个人的质。因此,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允许有不同的答察。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模武。避免学生的思想处于“等待解答”状态,达到“发现──创新”的目的。3把数学文化渗入数学课堂教学

数学这门学问是完美而井然有序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并非一开始就是那么完美无缺的,为了创建这个体系很多先哲进行了大量的努力,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历经了千辛万苦,另一方面,在这个进程中也感受到在很多发现和发明中的无穷乐趣,所以在学习数学中,也追踪一下相同的过程,学习数学文化,使我们一开始就能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数学是一门趣味性很深的学问。在数学课堂上无目标地装知识,不会产生学习的激情,而适当地渗透一些数学文化,将使数学课堂不再像嚼沙子一样枯燥无味。

例如在学习完四边形一章后,向学生介绍《精巧的蜂房结构》,介绍蜜蜂在数学与建筑学方面的贡献,数学家证明了蜂房是一种最经济的形状,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这种形状的容积最大,所消耗的材料最少,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许多尖端的科技都是从自然界中得到启发,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态平衡,渗透从自然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的思想。4设计多样的开放式的试题,采用开放动态的课堂学习评价

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以纸笔考试为主,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过分注重分数,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而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忽略了对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考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立足于全面启迪学生的隐性智力潜力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理念,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与思考,初步采用一种开放动态的数学学习评价新模式。

6.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 篇六

世界在瞬息万变中把我们带人了21世纪,我国的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发展史也翻开了新的一页!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已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

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核心内容,这次课程改革不再是简单地更换一套教材,而是我们与新课程的共同构建。这就需要我们切实转换课程理念,因为理念是行为的先导。只有实现了课程理念的转换、提升,我们才能更好的转变课程行为,实现课程创新,为顺利实施新课程奠定良好基础。

(一)从强调整齐划一到注重学生的个性与创新

我国的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实行的是国家统一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结构、内容、方式、评价、教学计划、大纲、教材等方面强调统一性、计划性。我国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这种高度统一的课程体系和模式无法适应不同地区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发展和不同素质学生发展的`需要;同时,课程的严格统一,导致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划一的,忽视了学生作为一个个单独个体的差异,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丧失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及创新精神。

1988年,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颁发了《九年制义务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教材编写规划方案》,设想用四到五年的时间编写四种类型的教材,以改变过分强调共性的课程状况。于是,就形成了人们常说的“八套半”教材,丰富了中小学的课程内容。与此同时,选修课程、活动课程、微型课程、环境课程等课程形式逐步发展起来,着力于贴近学生的个性,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其中有些课程经过进一步发展具有了校本课程的意义。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差异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资源。学生心理和生理上的差异不是课程实施的障碍,而是可供利用的课程资源。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既是个体成长的需要,也是未来社会对建设人才的需求。社会的发展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人,更需要具有健全人格、健康个性的社会公民。这是课程改革、学生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辩证统一。有人说,个性与创新是21世纪的“通行证”,我们就要通过这次课程改革,把这张“通行证”交到每一位学生手中。

《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还特别强调“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区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是一次课程理念的极大提升,赋予了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体现了对学生这一活

7.新课程标准基本理论 篇七

课程基本理念新旧对比表

我们看到《新课标》基本理念有五条,《旧课标》的基本理念有十条,即《新课标》将《旧课标》分两个方面表述的基本理念合并为一个,共有五大理念。其中,《新课标》中删减了“完善评价机制”,增加了“突出音乐特点”。

第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从新旧课标对比可以看出:《新课标》把音乐审美和兴趣爱好合二为一。《新课标》“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放在课程理念的首位,与《旧课标》观点相同。基本内容没有太大变化。在《新课标》中把培养兴趣放在首要的位置,概括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基本理念,还把“增进学生对音乐兴趣”作为音乐课程的目标之一。把兴趣培养作为基础音乐教育的出发点,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和根本动力,是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只有学生对音乐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才有可能对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进而达到良好音乐的学习效果。

第二、强调音乐实践,激励音乐创造。

新旧课标对比看到《旧课标》中的“重视音乐实践”变为“强调音乐实践,“重视”改为“强调”,使我们认识到学生参与音乐课各项音乐活动的重要性。

在音乐教育中,如表演、创编、作曲、即兴编创、指挥等几乎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都是一种实践活动。不管课堂还是课外,教师都应该主动引导学生参与表演、欣赏、创造等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美、体验美、创作美。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对技术、知识的掌握,从而提高音乐的审美水平。同样,在音乐艺术中,鉴赏与感受、表演、作曲都和音响实践紧密相关。听者从音乐音响中接受刺激,得到感受,进行品评的音乐音响聆听音乐,表演家则将乐谱通过乐器、人声等变为实际音响的演唱、演奏实践,作曲家则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感受,用乐谱的方式写下来的音响实践。这就是为何要在音乐教育中强调音乐实践。

第三、突出音乐特点,注重学科综合。

从新旧课标对比可以看出,《新课标》要突出音乐特点,指出这些音乐特色要在教学讲授过程中加以强调、表现。把“倡导学科综合”变成“注重学科综合”,并体现突出的音乐特点。学科应根据音乐,建立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通过一些具体的音乐素材,从而加深对音乐艺术的理解。《旧课标》中的“提倡”,是指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并不是必须的,而“注重”是必须的。

第四、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样的音乐文化。

弘扬民族音乐内容没有改变,相比《旧课标》在措辞上有一个变化,即《旧课标》把学生“了解”变成“熟悉”本国音乐文化。“了解”侧重于记忆,这是最低水平的学习结果。“熟悉”侧重于知道的很清楚,多用于知识。由此可以看出,在弘扬民族音乐方面,对老师学生的要求都高了,老师不但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还有使自己做到知其所以然。把“多元文化”改成“音乐文化多样性”即把文化的范围具体到音乐文化,强调了学科性。

弘扬民族音乐,应当使民族音乐在教材内容方面具有相当比重,例如学习演奏二胡、笛子古筝、琵琶等中国民族的乐器;倡导学唱京剧、地方戏曲、和中国民歌等;倡导乡土音乐进课堂;引进利于民族音乐成长的教学法等。在教学中,使学生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体悟,促进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强爱国主义情感。

第五、面向全体学生,提倡个性发展。

新旧课标对比看到:《旧课标》中“面向全体学生,提倡个性发展”在《新课标》中合二为一。“面向全体学生”的提出是基于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的性质,使所有学生提高音乐审美情趣,健全人格。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情感,同时强调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

8.新课程标准基本理论 篇八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发展”的涵义:全体学生的发展,全面和谐的发展,终身持续的发展,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将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重视以学定教为其三大基本理念,初中数学作为初中课程的三大主科之一,必须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及时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顺应时代潮流,促进国内现代化教育的科学发展与创新进步。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的丰富与发展

新课程理念坚守的基本原则。坚持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原则。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避免“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消极现象,老师要以数学课本的知识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

向以“学”为中心转变的基本原则。这项原则要求老师不再机械地灌输知识,而是积极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独立解决问题,通过自己学习,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和记忆知识,适应现代教育与时俱进的要求。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程观。传统的数学课程因过分强调其科学的属性而轻视了教育的本质,据调查研究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学习内容过多、题难、体系过于形式、要记的概念公式过多,传达出对学习数学的热情不高,信心不够,这是新课程理念定义了教师的教学观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此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的学习观一勤于思考,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初中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法

初中新课程标准教学方法中存在的弊端。缺乏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指导,初中数学打下的基础对后续高中的数学衔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不对学生进行指导,不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无法更好的接受更深一层的学习。教学观念落后,在应试教育下,难免会以分定人,使学生无法全面发挥自主学习,创新学习。难以把握教学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在初中教学中,老师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学生只是答题的机器,教育工作的重点难点无法分清,出现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低,创新能力弱,不利于我国现代化教育目标的实现。

树立多元化教学目标。重结一句“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话体现了在教学的过程中,过于看果,忽视过程,数学课程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还要注重思考过程,要求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来解决实际问题,要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放在同一位置,实现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老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要走进学生的心里,倾听他们的心声,真正了解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问题,知识点的遗漏,以便进行针对训练,在交流的过程中,还会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老师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和参与者。

将数学融于生活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身边的简单易懂的例子来讲解数学知识,让学生真正了解知识,理解知识,还能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发现数学存在的意义。

采用多样性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分为教师指导、实践操作、自主研究和合作交流。教师指导,要让学生明白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则是合作者,实践操作,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思维。自主研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交流,加强师生、生生交流之间,培养团队意识、合作能力,推动学生的发展。

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教学工作的精髓,教学方法则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新课程基本理念和教学方法不在是以成绩为来衡量一个人能力高低的唯一尺度,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的习惯,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质。教师也由传播者变为合作者。由管理者变为引导者

用全新的新课程理念开创了教育的新境地,吹开了课堂教学模式革新之幕,揭示了“数学无处不在”的数学观,显示了人人都是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受益者,体现了数学活动是人人参与,共同学习,独立思考和用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唯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实现现代化教育的目标。

上一篇:弘扬保安精神演讲稿下一篇: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结项验收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