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区角案例分析

2024-07-05

中班区角案例分析(精选9篇)

1.中班区角案例分析 篇一

中班建构区策划

一·设计意图:

中班幼儿在区角游戏活动中合作能力较差,但是已经有了平铺、架高、围堵、连接等基

本的搭建技能,在游戏中能够有一定的分工合作。设计构建区主要在于培养每位孩子的想象

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合作能力。

二·活动目标:

1·锻炼幼儿的搭建能力。

2·培养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合作能力,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3·能够根据搭建情况尝试提出自己的意见。

三·活动重点难点:

1·培养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合作能力。

2·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四·活动准备:

1·知识技能的准备

对所建构的对象要有初步的直观印象。

2·材料投放条件:

1)·分阶段的投放材料,满足不同水平阶段幼儿的需求。

2)投放材料要丰富,使幼儿有多的刺激。

3·建构区投放的基本材料:

1)·大型实心积木

2)·塑料彩色积塑

3)·小型木头积木和万变积木

4)·雪花片和各种拼打材料

5)·各种废旧物品的合理利用

五·活动组织与实施:

(一)·环境创设吸引幼儿兴趣

(二)·教师、幼儿、家长资源结合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家长配合幼儿完成相关的构建活动。

2.中班区角案例分析 篇二

一、集体商讨确定区角设置

如何科学地设置各个区角呢?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幼儿。他们各抒己见:“小舞台吵吵闹闹, 应该放在室外或者角落里。”“手工区和绘画区都需要桌子, 可以放在活动室里。”“娃娃家里爸爸妈妈经常要出去买东西, 应该靠商店近一些。”“超市里东西很多, 应该找一个大一点的地方。”……通过讨论, 区角的设置很快有了结果:绘画、阅读等相对较安静的区角设置在一起;娃娃家、商店、医院等交往比较频繁的区角安置在一起;小舞台等相对比较吵闹的区角设置在了室外的走廊一角。

在这个过程中, 孩子们的收获不仅仅是安排好了众多的区角, 更重要的是他们都知道了为什么要这样设置。

二、自主计划选择区角内容

学前期的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 他们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今天我想去娃娃家做妈妈。”“明天我想去小舞台玩时装表演。”……早上来园, 时不时地能听到幼儿在交流自己准备选择的区角活动内容。针对这种情况, 我引进了“计划书”, 引导幼儿将一周内想玩的区角活动, 以图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如玲玲小朋友在她的计划书计划栏的左侧从上到下写下了阿拉伯数字1~5, 并在数字后面分别画上了图书、娃娃、剪刀、积木、裙子, 意思是:星期一到阅读区去看书, 星期二到娃娃家去做妈妈, 星期三去手工区剪窗花, 星期四去建构区搭房子, 星期五到小舞台去跳舞。

有了“计划书”, 幼儿选择区角活动内容的针对性、目的性增强了, 同时幼儿的责任意识也明显增强了。另外, 通过自我小结、同伴交流以及给父母讲述等几个环节, 幼儿对活动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产生了更深刻的印象, 有利于扬长避短, 提高下一次活动的质量。

三、共同参与制定区角规则

我把区角活动中经常出现的“违规问题”列了出来, 让幼儿想一想、说一说如何克服这些“违规问题”。通过讨论, 我和幼儿一起总结出了以下几个方法来规范区角活动:1.标记法, 即将区角活动的规则蕴含在环境之中, 让环境来说话。如关于进区人数的限定, 采用了进门挂牌子、小脚印上放鞋子等方式。2.图示法, 即把一些规则通过绘画、图片或者照片的方式形象地表现出来, 并贴在适当的位置提醒大家遵守。如将建构区的操作规则步骤图拍成照片布置在环境中, 供幼儿参考。

四、自己动手美化区角环境

3.中班区角观察记录 篇三

所在区角:绘画区

时间:2.19午时14时25分

观察情景记录

绘画的资料是我的教师,而丁誉涵画的我的教师也是很异常的,有6个圈和4条线组成的,颜色也很统一,全是红色,画完就拿给我看了。

评价与分析

在幼儿的眼里,头脑中,有头有身子有胳膊腿就是一个完整的人的形体了,孩子涂成红色也是因为我当天穿了一件红衣服。

教师介入策略

教师及时指导幼儿丰富人物肢体,学会给人物添五官,穿衣服。

改善措施及目标

4.幼儿园中班区角计划 篇四

Word文档可编辑

幼儿园中班区角计划

幼儿园中班区角安排

幼儿园中班区角安排

一、状况分析:

嬉戏活动是孩子们的最爱,自区角嬉戏活动开展以来,深受孩子们的欢迎和宠爱.第一次活动把银行列为重点(上学期末开展了一次),让孩子们了解、感知银行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在嬉戏中孩子们找到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嬉戏活动是幼儿通过想象,创建性地仿照现实生活的活动,它为孩子供应了仿照、再现人与人关系的机会.为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实力打下基础.在嬉戏活动逐步绽开中,幼儿的交往实力、语言表达实力都明显的有所提高.在嬉戏过程中有规则意识,能投入到嬉戏角色中.这学期,小挚友对嬉戏的规则和嬉戏角色又有了更高的相识,嬉戏的范围也不再局限于几个平行嬉戏,与同伴之间的沟通也变得更丰富了,并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表现一些嬉戏情节,能够与同伴合作进行嬉戏,解决一些简洁的小问题.老师在嬉戏活动中以参加者、启发者的身份出现,启迪幼儿的思维,使他们动脑筋解决了嬉戏中遇到的问题,克服了嬉戏的障碍,也促进了嬉戏主题的深化,提高了幼儿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实力.针对幼儿存在的不足如:专横、不愿与他人共享等,上学期开展了共享等活动.这样一来孩子们友爱、谦让的良好品德不知不觉已经形成.这学期主要针对幼儿嬉戏时声音较大实行相应措施.怎样能玩得好又不影响他人?让孩子自己探讨解决(老师适当参加,赐予看法).本学期还要请家长协作,将家中的东西废物利用,让孩子在嬉戏过程中将废旧材料、半成品进行加工,即动手又动脑.二、嬉戏目标.1、激励幼儿乐意参与各种嬉戏,体验嬉戏活动带来的乐趣.2、巩固幼儿对角色嬉戏玩法和规则的驾驭,逐步增加幼儿的规则意识.3、激励幼儿主动动脑,能主动利用一些替代物进行嬉戏,并依据嬉戏自由想象活动的情节,对主动创建嬉戏情节的幼儿刚好赐予表扬.4、丰富幼儿的生活阅历,深化嬉戏主题,培育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实力.5、遵守嬉戏的规则,收放、整理玩具时做到快速、有序、整齐.评价时能宁静倾听老师对嬉戏的讲评,不随意插嘴,下次的嬉戏活动中能主动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嬉戏.6、通过嬉戏促使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手部肌肉,自我协调和限制实力,熬炼他们的动手实力和言语交往的实力.三、嬉戏打算:

1、、娃娃家的用具、餐具等若干;小超市、理发店的玩具、用具若干;画画用的颜料宣纸彩笔等一些用具;图书角各种图书;建构区打算清水积木.2、用纸盒制成医疗箱,用废旧物品制成听诊器、针筒、体温计.搜寻药瓶,用泡沫、硬纸板、橡皮泥制成药丸.四、详细措施:

本学期开展的区角有娃娃家、益智区、建构区、小超市、图书角、小医院、美工区,在以后的活动还将依据孩子的爱好所在,适当的增减嬉戏区.1、在丰富幼儿社会阅历的基础上,启发幼儿产生新的嬉戏主题,绽开有情节,培育幼儿进行嬉戏的独立性.2、给幼儿创设一个能够自我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不局限于他们的发展.3、发动幼儿收集废旧材料和半成品,丰富嬉戏材料.4、视察幼儿在嬉戏中的表现,刚好做出评价,老师以适当的方式参加指导嬉戏,促使幼儿的嬉戏主题深化,情节接着发展.5、引导幼儿在角色嬉戏中建立和遵守规则,从而培育幼儿的责任心.6、通过在嬉戏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热血传奇私服盾,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实力,提高幼儿合作实力,培育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的习惯.7、在讲评活动中,老师要随机地敏捷地抓住嬉戏中好的一面,供应幼儿探讨的机会,让幼儿在嬉戏讲评中得以解决,并能在讲评中整理和共享阅历.幼儿园中班区角安排二:幼儿园中班区角活动安排

适合年龄:4-5

执教者:mm

一、活动名称:开锁

二、材料打算:不同形态、大小的锁,钥匙、小盒子(可上锁)、密码箱,小礼物(糖、图卡、玩具等).三、层次目标:(预料)

第一层次:用匹配好的钥匙打开小盒子上的锁,学习开锁的方法,并学习上锁.其次层次:打乱匹配好的钥匙与锁,让幼儿尝试用相应的钥匙开锁,然后上锁.第三层次:喜爱进行开锁竞赛,比比谁开锁速度最快、谁开的锁最多,拿到的礼物最多.第四层次:情愿了解密码锁的运用方法,学习自设密码,并依据密码开锁.四、活动介绍:

语言提示:“小挚友,现在老师要介绍的活动内容是开锁,请留意看!”

操作示范:

1、从操作区取盘,放桌上.2、拿起钥匙去开一把锁,若不对再换一把钥匙.3、将开好的锁一一排好,然后逐一上锁.4、将锁、钥匙归位,托盘送回操作区橱柜中.五、视察指导:

1、视察幼儿能否试到匹配的锁和钥匙,如不能,则引导幼儿细致视察锁孔形和钥匙形是否一样,让幼儿知道“一把钥匙只开一把锁”的道理.2、当幼儿达到肯定层次后,可让幼儿几人一同竞赛,因为其间有合作的要求.3、提示幼儿肯定要记住自设的密码,也先可用笔登记.4、依据幼儿的层次提高状况,向幼儿介绍一些诸如“指纹锁”等高科技锁,拓展他们的视野.六、分析反思:(针对第一层次的预料目标及视察指导)

锁是每家每户的必用品,这个活动的重点在于让即将入学的幼儿学会运用钥匙和锁,并知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道理.幼儿对这个活动很感爱好,会很有耐性地去开锁

幼儿园中班区角安排三:幼儿园中班区域活动安排

一、区域总目标:

1、学会与人友好相处,相互合作,懂得体谅别人,关切别人,不争、不抢玩具,爱惜玩具.2、能在各种材料的吸引下主动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感到欢乐,知道各种材料的特征和作用,并能较充分、合理地运用各种材料.3、活动中能热忱主动地和同伴交往,和同伴共同协商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要求.4、在活动中,能自觉地遵守活动规则,从而培育幼儿的限制实力和责任心.学习独立地、较有秩序地整理、摆放玩具及活动材料.5、使幼儿宠爱活动,在活动中熬炼幼儿手、眼、脑的协调实力,进一步让幼儿养成能自始自终完成一件事情.二、针对各个区域活动合理的制定目标开展实施,详细目标如下:

(一)图书室和语言区

1、初步养成疼惜图书的好习惯,能初步看东图画书中的主要内容,并能够表演..2、对文字感爱好,能在成人的启发上认读汉字,情愿学说一般话.(二)积木区

1、能运用积木拼搭自己熟识的物体,并能与同伴共同嬉戏,不争抢嬉戏材料

2、能自觉爱惜嬉戏材料,能用支撑的技能用废旧材料表现不同造型的建筑,并尝试在周边进行简洁的装饰

3、能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正确解决同伴间的纠纷.能自觉整理嬉戏材料.(三)娃娃家

1、幼儿练习抱娃娃,给娃娃喂饭,并能相互商议玩嬉戏.2、情愿与人交往,发展交往实力.3、在嬉戏中,体验和同伴共同嬉戏的乐趣.(四)

5.中班区角活动中的材料投放 篇五

区角活动中材料的制作与投放是一项既重要又复杂的工作。材料的重要性体现在缺少材料,教学活动就无法进行;材料的复杂性体现在既要保证幼儿有兴趣探究,还要保证幼儿取得与教育目标一致的探究结果。因而,材料的制作与投放是关系到科技活动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放到教学活动中的材料应该具有探究性和引导性,因为这两个特点是保证教学活动得以进行以及促进幼儿自主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活动材料应具有探究性

材料的探究性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是因为只有具有探究性能够引发幼儿动手、动脑的材料,才能“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才“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活动环境的积极互动”。引发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客观事物进行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

探究不同一般意义上的动手操作。探究并不仅仅是儿童动手操作,更重要的是儿童在动脑思考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是儿童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交织进行的活动。不能让幼儿开动脑筋思考的动手操作活动不能被看作探究活动。例如,给幼儿几辆汽车,让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找一找有几个轮子几扇窗,有些什么不同,这并不是一种典型意义上的探究活动。如果交给幼儿各种材料,如汽车的门、窗、轮子等让幼儿自己拼装出汽车,就是一种探索活动。这是因为在第一种活动中,幼儿从事的是一种简单、机械的动手操作活动,动脑思考的成份很少,动手操作的余地也不大;而在第二种活动中,幼儿不仅需要进行较复杂的动手操作活动,更需要不断地思考如何拼装各个部件,如何固定部件之间的连接,以及选择什么部件适合正拼装的汽车,如何让各个部件活动起来等问题。在第二种活动中,幼儿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的空间都非常大,因而第二种活动是探索活动。

其次,将探究活动不同于机械训练。教师将训练幼儿使用筷子的活动看作是探究活动。事实上,探究与训练存在很多差异:①从活动的目标来看,探究活动是要培养幼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幼儿理解事物,而训练是要培养幼儿的生活习惯或机械的操作技能,虽然两者对幼儿的发展都很重要,但是它们存在着本质的差别。②从活动的过程来看,探究是有层次的,可以将问题不断推向深入。幼儿可以从易到难,从熟悉到陌生,从身边到远处来探索这个世界。训练则没有这种特性,它一般只停留在形成某一行为,然后慢慢熟练、养成习惯的层次上,它难以走向深入,难以引发新的问题。③从活动的结束来看,不同的个体对同一事物的探索可能得出不同的结果,也就是说探究活动的结束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因人而异的,而训练最终形成的是一种习惯或简单技能,它的结果一般是封闭的、固定的、千篇一律的。④从活动的动机来看,引发幼儿探索的是幼儿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和兴趣,是幼儿自身的内在需要,而训练多是外界迫使的,如教师的要求、引导等,有时甚至与奖惩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幼儿进行探究与训练的心理动力是不同的。⑤从活动的效果来看,探索活动一般是积极的、主动的,而训练则在一定程度上是消极的、被动的。

探索是一个使幼儿思维活跃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激发幼儿灵感,发挥幼儿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更加尊重幼儿体差异,更加重视幼儿自主性的过程;是一个重在帮助幼儿理解而非让幼儿机械练习、记忆的过程;是一个结果开放、尊重多样性、尊重个性的过程。

那些能留给幼儿更多操作空间和创造空间的“半成品”最具有探究性。这是因为:相对于“成品”来说,“半成品”能够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间,更多的动手、动脑的机会;而相对于“原材料”来说,“半成品”又蕴含了一定的线索,可以引导幼儿完成自己的作品,它适应对客观世界缺乏经验的幼儿的水平。因而,要体现探究性,教师应该在制作“半成品”上下功夫。

二、活动材料应具有引导性

所谓材料的引导性是指教师提供的材料应能引导幼儿做出“成品”。引导性是体现科技活动教学的教育性的科学性的重要因素。试想,如果我们只强调活动材料的探究性,而忽视材料的引导性,那么教师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提供各种材料,百不必管幼儿用这些材料能做出什么,这些材料能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所以强调引导性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考虑幼儿的实际能力,考虑材料之间的关联,考虑材料所提供的线索对幼儿的启示,考虑最终要让幼儿获得什么样的发展,等等。可以说,只有具有引导性的材料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材料的引导性不是教师的语言指点,更不是教师代替幼儿操作,而是内化在材料中的“指路”线索。使材料具有引导性的关键是找到材料与活动预期结果间的关联。例如,在制作汽车过程中,教师为幼儿提供的轮子、窗子等材料,可以启发幼儿去制作一辆汽车而不是其他物品。但是,这种引导性因素对某些幼儿来说可能还不够,因为这些材料所透露的信息还不足以帮助幼儿完成汽车的任务,在实际操作中,幼儿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轮子有大小不知道该用哪种轮子。为此,教师可以事先把每种汽车的配件分开摆放。以帮助幼儿轻松的拼装出一辆汽车。在这一案例中,体现引导性的关键点就是材料的分开摆放。在幼儿倒水时教师总要求人们倒七分满,但如果教师不在标子上标出七分满的位置,那么幼儿就可能不知道倒多少才算七分满。所以在这个案例中,标在杯子七分满的标线就是体引导性的关键点。

材料的引导性也可以通过两种材料之间的互相参照来体现。例如,教师可以给幼儿几辆完整的汽车摆弄,然后交给一些汽车配件,让幼儿自己发现拼装规律。在这里,先前教师提供的完整汽车就是体现材料引导性的一个关键点。在对完整汽车进行探索之后,幼儿可能很快就会发现汽车中各件配件的关系,从而很快完成拼装任务。另外,提供拼装图解也是体现材料引导性的一种重要方法。教师可以把汽车的大致拼装步骤和要点通过各种形象的、易被幼儿理解的方式呈现在拼装图解纸,然后将材料与拼装图解纸一起提供给幼儿。有的幼儿可能很快就会发现拼装图解纸的引导作用,并按照拼装图解纸所提供的步骤完成任务。

从某种意义上讲,材料的引导性就体现在材料上或在材料之间设置的一个个可以保证幼儿做对、保证达成教育目标的控制点上。控制点无处不在,它蕴含在材料的每一细微之处。但是要使这种控制点有意义、有内涵、有艺术性却并不容易,教师需要注意三点:首先,控制点的设置要因人而异。教师要事先了解幼儿的能力水平,了解哪些控制点能引导幼儿取得最终的结果,了解哪些联系能帮助幼儿获得知识,进而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设置不同的控制点。其次,控制点要因材料而异。不同质地、不同结构、不同特性、不同形状的材料有不同的控制点设置方法,教师首先要了解材料以及材料之间的关系,确定控制点在材料中最恰当的表现方法,使控制点有意义、有价值、体现教育性。第三,控制点要因“成品”而异。教师要考虑希望幼儿最终完成什么样的作品,“成品”与交给幼儿的“半成品”之间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从“半成品”发展成为“成品”等问题,使控制点确实能引导幼儿把“半成品”变成“成品”。总之,要体现材料的引导性,关键在于发掘材料以及材料之间的联系,形成具有引导作用的控制点。

帮扶计划

结对人员:曾玉玉

李晓鸥

幼儿园本着“发展教师”的理念,充分利用幼儿园的资源和优势,积极开展园本培训活动,努力营造有助于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良好氛围和健康有序的教研文化,对年轻教师进行有目标的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业务素质。为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责,增强责任感,特制订帮扶计划。

一、实施目标:

规划好培训计划,理论学习心得交流,展示课教案,听课指导与简单评点,自我业务进修提高规划,论文撰写等内容。在这样的活动中继续锻炼自己,提升业务水平,同时把经验传授给被帮扶者,又可以让其从中汲取许多对教学有用的知识,丰富教学经验和阅历,增强师德修养、理论修养、教学和基本素养。在这过程中,确确实实让她有所收获,同时彼此交流心得、相互切磋。

二、实施措施:

1、在师德、教风、业务水平和学科素养方面以身作则,起模范作用。

2、指导李老师熟练掌握教学常规;熟悉教学研究方法。

3、听李老师三节课以上,并遵循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客观评价其的教学行为,提出改进建议。

4、尽自己的能力帮助李老师提高教学技能和教育综合能力。

5、本着教学相长、互动共进的原则,我和李老师分别学习一些与教育有关的书籍彼此相互交流。

6、为李老师上好示范课。

中班游戏计划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环境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而区角活动正符合这一要求。

区角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鼓励幼儿自由选择、便于操作、大胆探索的环境,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在开展区域活动中,我们是根据班级特色以及幼儿水平等实际情况来设置的,活动区应以规程为本,即“不做摆设,幼儿参与;利旧利废,一物多用;创出特色,发展个性”。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共同参与设置各种区角同时,还应为幼儿提供了具有多用性和开发性的游戏材料,并以同伴的身份对幼儿加以适时的点拨指导。站在幼儿的角度,从孩子的心理出发,及本班幼儿的发展情况,我们为孩子创设了小医院、美工区、益智区、语言区、建构区等。

二、游戏总目标

1、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加深对角色的理解,提高角色扮演水平,促进游戏中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2、对纸制品感兴趣,尝试看图示折纸,在折纸活动中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及自我探索力;在剪纸过程中培养孩子的模仿能力和对传统剪纸活动的审美兴趣。

3、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活动内容,能自始至终完成活动,不影响别人,幼儿的坚持性和意志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4、语言、组织、交往能力得到提高,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能很好的发挥。

5、引导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有关形、量、时间和空间的感性经验,使幼儿逐步形成一些初级的数学概念。

6、懂得材料的使用规则,习惯于和同伴一起使用物品,爱护物品,能有序的独立整理物品。

三、具体措施

1、针对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根据主题,为幼儿创造一个愉快的主题游戏环境,设置有利于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各个活动区如建构区、益智区、语言区等等。在环境创设方面能注意体现幼儿的主体参与性,并且能与教学主题内容相匹配。、突出个性化方面。丰富区域活动的内容,能根据幼儿的能力和发展水平提供材料,使区域活动能适合幼儿各种兴趣和探索学习的需要,更符合幼儿素质发展的需要。、明确各区域目标,教师与幼儿同时游戏,并同时指导说话、玩法。4、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会观察事物,学习讲完整的话,能把自己的意愿讲明白。培养幼儿说话能力和观察能力。

5、重视知识的积累,在游戏中让幼儿多看、多说、多做、多动。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

6、多关注班中胆小内向、顽皮吵闹的幼儿的成长,让他们多参加各种游戏活动,同时培养他们开朗活泼的性格和听话的习惯。

7、让幼儿自主选择游戏活动的同时,适当指导幼儿轮换进入各区域活动,让幼儿体验各区角活动时的快乐感觉。

8、抓好安全和卫生教育,让幼儿在玩中注意安全,而且玩好后要及时洗手。在游戏活动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重点指导幼儿要养成讲礼貌,幼儿间要团结友爱的好习惯。

6.中班区角案例分析 篇六

一、区角活动评价要具体、深入, 不要空洞、敷衍, 浮于表面

在评价孩子的活动时, 不少教师会直接说谁表现得好, 谁表现得不好, 再分别给予表扬批语。这种做法太空洞、表现化。在区角活动评价时, 我们努力要求自己做到真实有效、细致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如在观察操作区时, 我发现王伟和晓晓制作了许多电脑, 并且很骄傲地大声喊着:“卖电脑啦, 卖电脑啦”, 引得其他孩子都朝着他那看。在评价他们的活动时, 我是这样说的:“王伟和晓晓今天表现可棒了, 肯动脑筋, 用插塑和游戏棒制作出了电脑, 非常好。可是他们太高兴了, 叫卖声吵得大家都不能好好游戏了, 以后可要注意。”既表扬了孩子进步的一步, 又提出了要求, 使孩子明确了方向, 知道以后该怎么做。

二、评价活动要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不要由老师完全包办代替

评价是一种孩子分享自身经验的过程, 但在以往的评价活动中, 许多老师往往以自己的评价为主, 孩子参与评价的机会很少。有一次, 区角活动结束后, 我让孩子谈谈自己在活动中有什么收获, 杨晶说:“老师, 我发现电线要接到电池的两边才会亮。”琳琳说:“今天, 我和王泳景又成为好朋友了, 我们一起下棋了。”王小丹说:“老师, 今天不知怎么回事, 到餐厅吃饭的人很少。”……对孩子的回答, 我给予正确评价, 对有的问题, 我还启发孩子想想这是为什么, 孩子们气氛活跃, 积极性高, 并且许多孩子为了在向老师汇报时能有进步、有问题, 活动的目的性更强了。

三、评价的语言要有艺术性, 不要太直白

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活动时, 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语言不要太直白, 否则只会伤了孩子的自尊, 对调动表现好的幼儿的积极性作用也不大, 灵活地运用艺术性语言进行评价, 会使评价更有目的性、实效性。在评价王红在活动中敢于动手动脑、勇于创新时, 我是这样说的:“王红今天真的很棒, 他做的机器人、大恐龙都是老师没有教过的, 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 我们大家给他鼓鼓掌!”这样, 使进步的幼儿更加努力, 并成为其他孩子的榜样。

7.区角活动案例范例 篇七

时间: 2013-8-15 作者: 陈丹燕 来源:保育与教育

一、我园小班开展区域活动的现状

随着幼教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对幼儿成长与发展的作用。皮亚杰说:“儿童的认知发展在其不断地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获得。”区域活动因其内容丰富多彩,集游戏、探索、操作、合作为一体,大大丰富了幼儿个体化发展的内涵,为幼儿的个性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载体,因此受到幼儿园的青睐。我园今年也将区域活动研究作为一项重点工作,组织了骨干老师参观南京市多所区域活动开展较好的幼儿园,并进行了多次研讨,研讨中,小班组的教师提出了困惑:

老师A:开展区域活动确实好,孩子们可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按照自己的爱好和能力选择适合的活动内容,主动进行探索、学习。但是要想顺利开展区域活动,班级必须具备足够的活动空间,否则这么多孩子,怎么分到区域中去活动?

老师B:我们小班的活动室不到50平方米,摆六张长方形的桌子给孩子们吃饭,空下的位置刚好把椅子摆成马蹄形用来上课,没有地方布置区域。

老师C:我们小班的孩子人数为36名,人数多、空间小,怎么开展区域活动呢?

老师D:我们班在观摩完别的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后,也进行了尝试,每次区域游戏前,教师为了重新分隔区域空间,搬桌移柜、摆放材料,游戏结束后再将所有的桌柜移回原处。这样做了几次后,大家都感到十分不方便。

……

教师们一针见血地揭示出我园目前开展区域活动的尴尬现状,区域活动的开展与班额较大、空间较小的冲突十分明显。在这样局促的环境中,怎样有效地开展区域活动,促进幼儿的个体发展?怎样在不改动教学楼构造的情况下,顺利开展区域活动?我们进行了三次教研活动,力求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合理规划小班区域游戏空间,确保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教研攻坚

1.第一次教研:对目前小班可用游戏空间的客观分析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我们对小班的现有空间状况进行了利弊分析,并提出了空间利用设想。以小1班为例,我们对班级活动室、寝室、走廊三个部分的空间进行了优劣分析(见表1)。

小班无法顺利开展区域活动的根本原因一是班级空间较小,无法开展较多的区域活动;二是班级人数较多,每个区域的同时活动人数过多。为此,教师们集思广益,进行了研讨:

老师A:活动室里除了要有供小组活动的区域空间,还要留下集体活动的空间。

老师C:以往集体教学空间常被安排在长条形活动室的前半部,面对墙上的黑板,将板凳排成U形。现在,我们可以改变一下思路,将活动室与寝室相通的空间作为集体教学空间,而其他靠着窗户和墙壁的空间可用来设置区域。

老师B:改变了集体活动的位置,就没有黑板了。

老师C:我们舍弃墙壁上的大黑板,改用活动灵巧的小黑板就可以进行日常教学活动。

老师D:区域空间设置的问题解决了,但是班上孩子这么多,我们要设置多少个区域才能满足全班孩子同时进行游戏的需要呢?

老师A:小班孩子小,不太可能进行多人的合作游戏,为了避免互相干扰,一个活动区域内的人数要控制在6人以下,3~4人最佳。

老师B:这样估算,活动室里要设置8个以上的区域才行,空间这么小,这可怎么办?

老师C:如果可以有十几个孩子去另一个场地开展角色游戏,剩下的二十几个孩子留在教室中玩区域游戏,这样空间就宽裕了。

老师D:我想到一个办法,我们可以利用小班的公用外走廊来开展角色游戏,临近的两个班采用混玩的方式共同开展游戏,每个班都可有12个孩子参加,这样既能保证角色游戏的人数,也减少了在活动室内开展区域活动的人数。

启示: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能够培养其专注力的区域游戏和发展其社会交往能力的角色游戏同等重要。在开展室内区域游戏的同时,利用现有的公共外走廊,采用两班联合游戏的形式开展角色游戏,不仅有效解决了区域游戏人数过多的 问题,而且保证了参加角色游戏的人数,使得角色游戏的内容更加丰富。鼓励相邻两班的幼儿共同游戏,可以扩大小班幼儿的交往范围,提升他们的交往水平。

2.第二次教研:关注小班区域活动空间的合理化布局

实录:

区域游戏开始了,孩子们分成两部分进行游戏。12个孩子在外走廊上和邻班的孩子一起玩角色游戏,剩下的24个孩子在活动室内进行区域游戏。

美工区里放了两张桌子,分别设置了压花装饰和油泥两项游戏,美工区旁边是智力区,两个区域用一个矮柜隔开,矮柜上摆了拼图。玩油泥的几个孩子边摆弄手中的油泥边聊天,一人说:“我会做饼干。”另一人也嚷道:“我也会做饼干,我还会做元宵。”这时,站在一旁矮柜边玩拼图的一个孩子停下了手上的工作,插话说:“我家有很多元宵,我最喜欢吃元宵。”另一个玩拼图的孩子也兴致勃勃地说起来:“我不喜欢吃元宵,妈妈说元宵小朋友吃了不消化。”……

表演区和图书区是紧挨着的,图书区的书架前铺了一块地垫,地垫之外的场地就是表演区。图书区里有两个孩子坐在地垫上看书,但他们的眼睛却看着旁边的表演区。此时,表演区的几个女孩子正随着录音机里的音乐跳舞,她们把老师准备好的花环戴在头上,边唱歌边扭动身体。突然,一个孩子没站稳,摔倒在地上,图书区的一个孩子见了立刻拍打着手中的书,叫了起来:“老师,小洁跌跤了!”另一个孩子则扔下手中的书,跑去扶摔倒的小洁……

建构区设置在活动室的中央,有5个孩子在桌子上搭积木。活动期间,不时会有孩子路过他们搭积木的桌子去上厕所。一次,因为一个孩子跑动时撞到了桌子,导致桌上已经搭好的两座楼房倒塌了,搭积木的孩子“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针对以上实录,教师们进行了讨论分析:

老师A:我觉得造成孩子游戏时互相干扰的原因在于区域设置不够合理,表演区不应该和图书区放在一起。图书区需要给孩子一个安静的环境,这样他们才能静下心来看书,但是表演区就在图书区的旁边,小班的孩子非常容易受外界影响,所以表演区有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吸引图书区孩子的注意。

老师B:智力区的拼图活动和美工区的泥工活动都是需要动手操作的、安静的活动,可是为什么还会互相干扰呢?

老师C:拼图属于一种自我修正型玩具,有其特定的操作方式,玩的人需要按照既定的步骤才能达到目标。泥工活动则有着无限的创作空间,幼儿的作品和创作过程容易受生活经验影响。这两类表面看上去都是动手操作的活动,但是开放性却是不一样的,幼儿在玩拼图时一旦受到干扰就很难再沉浸其中,而泥工则不同。

老师B:也就是说,玩拼图游戏的孩子需要一个不易被干扰的环境,这样他们可以沉浸在对材料的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我想如果让玩拼图的孩子背对着美工区,可能受到的干扰会小一些。

老师A:也可以把一些需要孩子独立、专心完成的活动安排在靠墙的桌子处,尽量减少孩子面对面坐着的机会,把同伴间的干扰降到最低。

老师C:在活动室和盥洗室连接的过道位置最好不要安置活动区,那里孩子们走动得最多,很容易影响活动的孩子。

启示:

(1)教师在对区域进行总体布局时,不仅要考虑到美观性,更要重视区域的动静分隔,要将容易产生干扰的“积木区”“表演区”放在走廊或午睡房;将“图 5 书区”放在安静、采光度较好的窗边,并用图书架、地垫、玩具橱等隔成相对独立的区域,便于幼儿安静阅读。

(2)对于需要孩子安静地独立操作的区域,教师可以通过矮柜、桌子等与其他区域分隔开,安排幼儿的座位时,应尽量避免两人或多人围坐的情况,减少同伴之间的干扰。

(3)教师在来往各区的交通路线上不要设置区域,应该保持道路畅通,避免幼儿因为通行而干扰同伴正在进行的活动。

3.第三次教研:班级内区域活动空间的全方位拓展

实录:

小班自理角有两项游戏,分别是“装饰金色的房子”和“给娃娃晾衣服”。自理角的地上铺着一块一平方米左右的布质地垫,上面有老师用各种质地的布料拼贴出的“金色的房子”故事场景,其中有一座漂亮的小房子,房顶上的瓦片是活动的,孩子们可以通过暗扣或子母扣将一片片不同形状的布质瓦片填满房顶;房子旁的草地上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花朵,一个个纽扣就是花心,孩子们可以选择不同大小、不同颜色的花瓣扣到花心上;房子后的果树上也有许多小纽扣,孩子们可以在上面扣上小花,或者扣上各种水果。地垫的上方,教师悬挂了一条晾衣绳,下面摆放了一个箩筐,里面都是布娃娃的衣服、袜子,孩子可以把筐中的衣服夹在晾衣绳上。此时,两个孩子正跪坐在地垫上,兴致勃勃地扣着小花,还有两个孩子正忙着晾衣服,他们有说有笑,玩得很开心……

智力角里有两个作为隔断的矮柜,柜面上摆放着各种动物拼图和“找影子”等智力游戏材料,几个孩子正站在柜边人手一套材料摆弄着。矮柜的背面贴上了教师自制的“喜羊羊和灰太狼”系列迷宫,两个孩子正拿着立体的喜羊羊、美羊羊玩具尝试着走迷宫……

教师在美工角的一边墙面上布置了一块“自由墙”,孩子们可以在上面尽情作画,享受创作的乐趣;另一边墙面上挂上了可以展示孩子美术作品的网格,孩子们印染的花衣服、点画的小蝌蚪都可以张贴在上面。美工角的空中隔断是用孩子们制作的各色穿编作品制成的,有用花朵和叶子间隔穿的,也有用彩色圆片和吸管间隔穿的等等。

针对以上实录,教师们进行了讨论分析:

老师A:原先的区域活动大多在桌面进行,所以教室里桌子少了孩子坐不下,桌子多了,教室又摆不下。现在我们拓宽了思路,不管是柜子的背面、地面还是墙面,甚至是孩子视线可及的空中,只要是区域中能用的空间,我们都利用起来了。

老师B:游戏操作空间的全方位开发,增加了同一时间内每个区域中的游戏内容和种类,有效缓解了区域内人数众多难以安排的问题。

老师C:因为游戏的空间从原来的桌面延伸到了现在的“海”(地面)、“陆”(桌面和柜面)、“空”(墙面和垂吊物),使得班级区域空间环境变得丰富而有层次,同时也减少了幼儿游戏中的互相干扰。

启示:

(1)教师利用现有的钢琴、矮柜、玩具架、图书架、桌子等教学设施和活动室的墙壁,可以分隔出大小适宜且相对固定的活动区域,并通过在区域上方的天花板上悬挂装饰物增强区域特征。从地面到空中,丰富的环境能不断引发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热情。

(2)“海陆空”全方位的区域环境设置,使得参与其中的幼儿都能在活动区中找到一块不受干扰、相对独立的小空间,这为幼儿安静、定心地完成游戏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结论

大班额小空间情况下小班区域游戏空间的合理规划原则包括:

1.在同一时间内尽可能容纳更多的幼儿开展活动。

2.除了小组活动的区域外,教室里要留下可供集体活动的空间。

3.活动区的位置设置要符合活动内容需要,遵循动静结合、相对分开的原则。

4.各活动区之间分隔清晰且应相对封闭,来往各区的交通路线需保持畅通,以将幼儿活动时的彼此干扰减至最低。

5.充分挖掘并利用活动区中的所有空间,务必使原有空间的利用价值最大化。

我们相信,只要做到以上几点,就算班级可用空间犹如“螺蛳壳”一般的小,教师也能把区域游戏活动这个“道场”办得有声有色。

区域活动案例:一棵苹果树

时间: 2012-8-24 作者: 张淑娟 单位:肖塘幼儿园

实录一:

区域活动时琦琦看到了新投放的树干开心地叫着:“一棵树!”旁边的天天、成成听到了立刻围过去,成成高兴地说:“哇!真是一棵树。”天天伸手摸摸树干说:“不是真的!是布做的树!”琦琦、成成连忙用手摸摸树干说:“嘿嘿,一棵布树。”他们喊更多的人看:“快来看,一棵布树!布做的!”天天看到旁边的叶片、花、苹果,兴奋地推推旁边的豪豪。孩子们有的拿叶片、有的拿花、有的拿苹果在手里摸一摸、捏一捏,有几个孩子还把手里的苹果放在鼻子前闻一闻。琦琦拿着圆圆的红苹果高兴地说:“红苹果,好想吃啊!”我走过去问孩子们:“你们手里拿的是什么?”孩子们开心地说“我拿的是叶子!”“我拿的是花,是毛线织 的!”“我拿的是圆圆的苹果!”我接着问:“叶片、花、苹果,拿在手里感觉一样吗?”孩子们说“叶子扁扁的,苹果圆圆的!”“花毛绒绒的!”“叶子硬硬的,花软软的。”

分析:

用布制作成的立体的树干、树叶、苹果。用毛线钩成的花,色彩鲜艳,形象逼真,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探索欲望。他们边看边摸边比较,积极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实录二:

区域活动时媛媛和城城去研究“树干。”他们看看这里,摸摸那里。我提示他们:“看看树枝上有什么?”城城说:“有好多扣子!”媛媛说:“有些像小刺一样扎手的东西!”我告诉她:“这叫刺毛粘,有刺的一面可以和有毛的一面粘在一起。”我指着树枝上的按扣告诉他们:“这是按扣,凸出来的一面可以和凹进去的一面按在一起。你们试试看把叶片粘在树上,把花扣在树上,把苹果按在树上。媛媛拿起花往树上扣,扣了一朵又一朵。城城粘了几片叶子之后也拿起了花往上扣,由于着急总也扣不上,媛媛提醒他:“你像我这样慢慢扣。”城城认真地扣好了一朵花。高兴地跳起来!

分析:

丰富的材料让幼儿有许多选择。一种材料玩好之后可以换另外一种材料玩。

实录三:

区域活动前我给小朋友们讲了一棵苹果树的故事,告诉他们苹果树是先长叶然后开花最后结苹果的。结合故事我给小朋友们看了苹果树四季的图片。

区域活动时萱萱、杰杰、心心、佳佳来到苹果树旁边,心心拿起红红的苹果往树枝上按。萱萱连忙拉住她说:“苹果树还没有长叶子,还没开花呢。”杰杰 说:“对呀,苹果是花变成的!”佳佳说:“我们先帮苹果树长出叶子吧。”说着从篮子里拿出一片叶子粘在树枝上。萱萱、杰杰、心心也动作迅速地粘叶子。不一会儿,装叶片的篮子空了。心心看看苹果树开心地说:“哇,苹果树上有这么多的叶子!”萱萱拿起一朵毛线花往树枝上扣,边扣边说:“苹果树开花喽!”杰杰、心心拿着花寻找树枝上的纽扣认真地扣着。佳佳每扣好一朵花都说:“苹果树开一朵花啦!”篮子里的花都开在了树上。萱萱拍手说:“苹果树开花了,好漂亮!”杰杰拿着苹果说:“好红的苹果一定很甜,我要让苹果树结苹果啦!”说着把苹果按在树枝上!萱萱、佳佳、心心也用心地把苹果按在树枝上。过了一会儿装苹果的篮子空了,看着苹果树。小朋友们高兴地拍起手来。

分析:

“苹果树的故事”让幼儿了解到苹果树的生长过程。有些能力强的幼儿会提示其他幼儿按苹果树的生长过程长叶、开花、结苹果。幼儿可以边操作边回忆、表述苹果树的生长过程。在提高幼儿动手能力的同时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反思:

儿童的智能在他们的手指尖上,许多科学家都证实,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训练了手就是训练了大脑,孩子的手部动作越复杂、越精巧、越熟练、越灵活,就越能促进脑神经的发展,他的创造力就越强。所以在幼儿期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提高孩子的小肌肉动作是极其重要的。小肌肉动作也叫精细动作,主要的小肌肉动作就是手的活动,它包括手眼协调,指尖动作,手指屈伸等局部运动。

8.小班区角活动的个案分析 篇八

《从区角活动中看材料》

————小班

内容摘要: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材料越丰富,形式更多样,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变得更聪明、自信、大胆。材料能影响幼儿的行为方式,而幼儿则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对材料的操作方式。本文阐述的正是区域活动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

关键词: 兴趣

表达

表现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材料越丰富,形式越多样,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变得更聪明、自信、大胆。材料会影响幼儿的行为方式,而幼儿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对材料的操作方式。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在角色扮演区,投放了小号消防员服、医生服(包括医生给病人看病时所用的医疗器械)等等。孩子们很乐意去扮演不同职业的人,并使用消防员、医生等人所使用的材

料。

镜头一:

区角活动中,幼儿纷纷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区角游戏,但都玩的时间不长,只有角色扮演区保持着原有的人数。我很好奇,走近一看,原来丁丁和彤彤在扮演消防员,身穿消防员服,手里拿着水管 对着一边“冲水”,嘴里还喊着:“着火了,别怕,我是消防员,我来救你们!”莉莉在扮演医生,手里拿着听诊,不时的为伤员听诊,不时的问:“怎么样了,哪里不舒服?”还有一群护士(手里拿着输液瓶和针管)和伤员。突然,“伤员”轩轩猛的推开“护士”,跑到我身边大叫着:“老师,伤员去医院要坐救护车,要有救护车,司机要开车呀拉伤员啊,没有救护车,没有方向盘怎么办?”

反思: 在这个环节,我忽略了司机这个职业和救护车。小班幼儿游戏的特点是依赖材料进行想象,所以材料要广泛、多样性。而材料救护车和“方向盘”则是司机的象征。“司机”是小班孩子最喜欢扮演的角色,有了这个角色,必然要有救护车,这样才符合现实的情境,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

调整后:

通过轩轩的提醒,我在这个角色游戏中增加了救护车和“司机”用的方向盘,有了这个材料,孩子们玩得更起劲儿了,完全置身于角色之中,不时的交换角色,更换材料。只见“消防员”救出伤员,送到司机身边,司机则用手开着救护车拉着伤员,再由护士医生看护治

疗。通过这些材料的使用,角色的扮演,不但通过想象创造性的模仿了现实的生活,又提高了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并在练习社会交往的技能中,不知不觉就提升了人际智能。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孩子的知识是从经验中获得的,而孩子的生活本身就是游戏,角色扮演绝非简单儿戏,他可是孩子认识成人世界的一面镜子。

镜头二:

在建构区,有很多积木、布娃娃等。早上,飞飞和露露来得早,于是两人就在建构区玩了起来,我也参与其中。角色由我们商量分配,分配后开始了游戏。飞飞请“外婆”(我扮演)坐下,妈妈(露露扮演)则抱来一堆积木,搭建了简单的灶台,只见灶台上还竖着几块长积木。妈妈对外婆说:“你等一会儿,我烧好菜就可以吃饭。”于是妈妈炒菜,飞飞和外婆聊天,炒菜时,妈妈拿起长积木往锅里撒了几下,我见了很好奇,就问:“这是干什么的呀?”妈妈看了一下说:“这是油,炒菜前要先放些油,你知道吗?”飞飞则拿起其他长方形的积木对我说:“外婆,你看,”他逐一拿起积木向我介绍。“这瓶是酱油。”“这瓶是盐。”“这瓶是醋。”“这瓶是洗洁精。”………我故意找岔:“烧菜也要用洗洁精吗?”妈妈说:“都是我要用的东西,是洗碗时用的。”瞧,多聪明呀!

反思:

妈妈烧菜,游戏情节十分平常,而孩子们却想象丰富,不但用积木搭建了灶台,还把其想象成了油盐酱醋,更难得的是把积木想象成了洗洁精,体现了创造性。在分配角色时,我们协商由谁担任什么

角色,使用什么象征性的物品及动作和语言,这就需要共同合作,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更好的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为了让游戏更有趣,材料更有利用价值,我对建构区做了调整,投入了大量的大雪花片和小雪花片以及角色扮演区的厨具等。这样材料样式多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更丰富了。

调整后:

飞飞和露露在看到建构区增加了大小雪花片和厨具时,再一次来到了建构区,这一次他们请了布娃娃来做外婆,又一起用大雪花片变出了灶台,并把从角色扮演区拿来的厨具用上了。依旧积木是油盐酱醋,但加了很多佐料(用小雪花片代替),通过此次的区角游戏,更是体现了材料的重要性。有了材料的辅助,更进一步的发挥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镜头三:

琳琳在数学区玩串珠的游戏,穿了一串又一串;康康在给瓶子喂豆豆;琳琳完了五分钟,扔下手中的串珠,来到康康身边说:“康康,串珠不好玩,我来和你一起喂豆豆吧。”康康回答道:“喂豆豆也不好玩,我们去看书吧。”琳琳看了看瓶子和豆豆,点了点头,随即两人离开了数学区。

反思:

琳琳和康康离开后,我就在想,为什么孩子不喜欢这些材料,怎么才能吸引他们,我询问了琳琳和康康,他们的回答是:“太简单了,我会串。”“太简单了,喂着没劲儿。”原来孩子不敢兴趣的原因是”太简单”。结合平时的数学活动和小班幼儿年龄的特点,我对材料作了调整,并加深了难度,在串珠活动中加入了点卡和1到8数字卡,幼儿可根据点卡来穿珠;在“喂豆豆”的活动中,加入了勺子,让小班的幼儿学习“拿勺子”的动作,培养幼儿爱的情感。为此,我给这个游戏设置了好几种玩法:根据瓶子宝宝嘴的大小不同,找大小不同的“食物”喂宝宝,在瓶子上贴上不同的颜色,如此一来,所提供的材料既有趣又能让幼儿做做玩玩,便“活”了起来。

调整后:

平时生活数学区孩子就来的少,经过这一调整,来数学区的孩子人数大大增加,孩子们的兴趣也被提了起来,既培养了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又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

镜头四

在美工区活动中,文文等六位小朋友各自选了要进行艺术创做的材料。文文、妞妞的能力是较强一些的,他们两人选择了第一种空心圆柱形材料和模具;丁丁能力中等,他选择了第二种材料,是我们常见的石头和颜料;其他三位小朋友的能力稍逊于丁丁,但是他们很大胆,选择了第三种材料包括裁好的彩色卡纸、发膏和一些松树的针叶。孩子们在利用自己选择的材料进行创作,忙的不亦乐乎。过了十几分钟,孩子们带着自己的作品来到我身边:“老师,你看这是我做 的小鱼好看吧”“我做了一颗心送给你吧”“这是我画的彩色石头,漂亮吧!”“老师,看,我是画家了,这是我做的。”悠悠举着自己用第三种材料完成的作品高兴的对我说,脸上洋溢着成功带来的喜悦感。

反思:

孩子们在操作第一种材料的过程中,他们的像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在一定“支架”的基础上得以发挥,他们的审美能力也可以得以培养。我不止一次的看到幼儿很兴奋的高举自己的作品,这给他们带了无比的成就感和愉悦感。第二种材料是石头和颜料,孩子们可根据自己的想象大胆的去进行创作,从中体验了玩色的乐趣及创作的快乐。第三种材料,孩子们可自由的去运用,想象探索的空间就更大了,而自由发挥的空间也就更广了。

调整后:

为了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根据幼儿的发展和需要以及能力的差别,在美工区又投放了广泛的操作材料,有半成品、有原材料(如橡皮泥等)等等,孩子们参与的兴趣更高了,经常会看到孩子们高举着自己的做品,大喊:“快看,我的完成了,漂亮吧。”“瞧,我的手工做的多好啊。”………………

9.中班区角案例分析 篇九

“神奇的筛子”是我在科学区指导幼儿探索的系列案例。在这一个活动中我选取了几个阶段的指导片断,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记录。这则案例体现了我在指导区角活动时的一些观点与做法,同时,在记录与反思的过程中,也整理了自己的思路,得到了一些启示。

一、活动背景:

最近几次区角活动由于缺乏新材料的投入,幼儿对科学区的兴趣逐渐减退。正在我努力思索、寻找新的探索点时,一个偶然的事件给我们的活动注入了新的“血液”:幼儿在搬运自然角物品时不小心将一些种子和干果混在了一起,大家纷纷讨论、尝试分离的方法:“呀,怎么办?”“快捡起来。”“用扫帚扫一扫要快。”“老师,怎么样才好呢?”……于是“筛子”的活动就这样产生了。

二、片断描述与简析

片断一:

区角活动的时间到了,在巡视一圈后我将注意力转到今天活动的重点--科学区。南南和涵琦已发现了今天的新材料:黄豆和沙的混合物、筛子、勺子、筷子等,他们正饶有兴趣的在研究,但又不知所措。于是我轻轻的进入,告诉他们:我不小心把黄豆和沙混在了一起,你们想办法把它们分开好吗?他们一听来了劲,开始有目的的想办法,涵琦用勺子,城城用筷子一粒粒夹。这样速度很慢,但他们却很投入。我几次想上去提醒他们可以用筛子试试,但都忍住了。

过了一会儿,南南开始去翻看其它的工具。他发现了筛子,端详了好一会儿,然后用筛子去舀黄豆和沙,沙从筛子的孔中漏了出来,南南对这个发现很惊喜,马上告诉涵琦,于是涵琦也开始用筛子操作。

我静静的看着他们,由于第一次操作,他们的方法掌握的不是很好,几次下来,沙撒了一地。我还是静静的观察着,连续多次后,涵琦可能从“分”的新鲜感中慢慢转移到寻找合适的方法中,开始用勺子舀混合物到筛子中,但在移动筛子时还是把沙漏到了桌上。我真想去帮助他,但最终还是忍住了。就在这时,涵琦找到了好办法:他用一个小脸盆接在筛子的下面,再把混合物用勺子舀到筛子中,这一次总算没把沙弄到桌上。涵琦继续在全神贯注的操作,南南看到他的好方法后也开始模仿。我微笑着走开了。

片断二:

新材料提供后的几天里,有不少幼儿都来问我:“老师,这是什么东西?”“这个怎么玩?”“我已经会分了,它能分不一样的东西吗?”“我也带来了薯片罐,能教我做这个玩具吗?”……随着这一连串的问题的产生,我知道是组织一次集体教学活动的时候了。我准备了充足的材料,因为考虑到有部分幼儿没尝试过,于是我先让他们自由的用多种材料操作,然后引出筛子这一工具,并利用图示的方法让他们了解了筛子的名称、特点,并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了它的作用。幼儿很快掌握了分离两种混合物的方法。但是在活动的最后,让孩子分离三种混合物时,只有少数几个孩子成功了。也许这对孩子来说是个难点,在集体活动中如果讲解一下,孩子就会掌握,但我想,还是让孩子在以后的区角活动中自己摸索发现吧。于是在后来的科学区中我提出了更进一步的操作要求--分离米、沙、黄豆三种物体的混合物。幼儿一开始有点手足无措,反复的操作还是不能找到好方法。我观察了一会儿,决定介入指导:我故作惊讶的对枫说:“咦,你和栋栋分出的东西怎么不一样呢?”他们左看右看也觉得很奇怪,我故意把他们的筛子放在一起。枫看了一会儿筛子,突然兴奋的说:“呀,我们的筛子是不一样的。”我马上问她:“有什么不一样?”她说:“我的筛子孔小,他的大。”我又问:“你的小孔筛子分出了什么?他的呢?”她一边看一边说:“我的小孔筛子分出了沙,他的大孔筛子分出了黄豆。”我赞许的看了看她,又似问她,又似自言自语的说:“筛子不一样,分出的东西就不一样,但一个筛子只能分出一样,那怎样才能把三样都分开呢?”枫和栋栋都跟着我一起思考。我说,你们再想想,我等一下再来看你们。我在认知区时抬头看到他们已在合作操作了。又过了一会儿,枫跑来告诉我,他们把三种混合物都分开了。我向他们了解了操作的方法和一些细节,并肯定了他们。

片断三:

筛子的工作已持续了一段时间,一些幼儿仍饶有兴趣的操作,但也有一些幼儿开始渐渐“退热”了。如何抓住机会让幼儿有新的挑战呢?

我观察着幼儿的操作。山山正在全神贯注的操作,他已将三种物体的混合物分开了,然后又混合。这一次他并没有用一个筛子,而是将两个筛子重叠起来,再将混合物倒入上面的筛子中,两手握住两个筛子轻轻摇晃。咦,三样东西一下子就分开了。他的方法让我也很惊喜,我怎么没想到这样的方法呢?这是一个好机会!集体讲评时,我故作神秘的告诉大家,山山发现了一个好办法,能分一次就把三种混合物分开,你们想知道吗?我先不告诉大家,你们有空时去试试,看谁也能自己找到这个好办法,或者有更好的办法。大家的兴趣都被激发了起来,有几个已跃跃欲试。第二天果然有许多幼儿都在认真的在科学区中探索筛子操作的新方法。南南也在边思考边摆弄,但很长时间依然不得要领,他开始收拾,大概准备放弃。这时我果断的决定介入指导。我进入科学区,坐在城城的旁边开始操作,并自言自语:“我也来试试。”我拿起两个筛子,左看右看,“这个小孔筛子只会分出沙,大孔筛子只会分出黄豆,怎样才能让它们三样一起分开呢?”我边说边作思考状,并故意将两个筛子叠放在一起,看看,再分开。南南显然在注意着我的动作,突然,他像是有了新发现马上操作了起来:他将两个筛子重叠放在一起,然后进行分离的操作,果然混合物一下子分开了。南南兴奋地把他的发现告诉我。我表扬了他,并引导他把新方法记录了下来。

三、活动反思

(一)进退之间--“教”与“学”的平衡

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是一对矛盾的综合体。教师教的越多越满,幼儿的学必然越被动,在这种状态下,幼儿的学习的空间从何而来?反之,如果教师退一步,被动一点,幼儿则进一步,主动一些。如案例中,如果教师教的欲望太强,急于告诉幼儿用筛子操作,那么幼儿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一定会少许多,也不能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相关联的其它知识。同时,在活动中,教师应对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充满信心,以欣赏的态度观察、接纳幼儿的探索与学习方法。在这样的观念下才能做到放手让幼儿自主学习。如案例中,正是教师对幼儿充满信心,放手让幼儿自己探索,才不会使幼儿按部就班的操作,才能在操作中发现了新的方法--重叠操作,也才能在探索中有与其它材料结合使用的环节。

(二)探索、发现--幼儿进行科学活动的主要学习策略

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布鲁纳,他主张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发现”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像处在科学研究前沿的科学家那样探求知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灌输。同时,学习知识的过程是通过与知识的接触与探索,在对事物的理解和解释的活动中,去发现一些尚未了解的东西,因此,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1、给幼儿创设宽松、安全的探索氛围

创设宽松、安全的探索氛围是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索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在探索过程中应给予幼儿出错的权利。同时要给予幼儿反复尝试的机会与时间。在案例中,南南并没有按教师预想的很快运用筛子进行操作,而是沉浸在用筷子操作的快乐中,这时教师并没有马上介入,而是给予了幼儿充分操作的机会,这也是给予了幼儿主动学习,主动发现的机会。

2、为幼儿提供能启发探索并实现教育目标和内容的材料

(1)材料应科学有趣。有趣的材料是对学习的最好刺激。因此教师在提供材料时,要考虑材料是否具有科学性和趣味性,如案例中的筛子既能吸引幼儿反复操作的兴趣,又能让幼儿在操作中增长知识;又如我班制作的加减法拼图,幼儿在拼成一朵花、一个五角星、一个几何图形的同时,练习了加减法,避免了传统练习的枯燥乏味。

(2)材料应有探索的空间。往往是低结构、半成品的材料,能给幼儿探索的余地、延伸的空间。如筛子,在开始阶段可让幼儿自己收集、制作,操作时从分离两种混合物到选择合适的筛子分离二至三种混合物,在延伸操作时,可提供辅助材料,让幼儿再次制作合适的筛子,分离更多或不同的混合物;在操作方法上,可以是独自操作,合作操作;轮流用不同的筛子操作,两个筛子重叠操作等等。

3、成为平等者(幼儿)中的首席

(1)伙伴、倾听者。教师在幼儿的心中不应是裁判和评价者,而是幼儿的一项资源。当幼儿需要支援时,他可以从教师那获得帮助。在这样平等互动中,教师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幼儿。

(2)支持者、引导者。把知识呈现给幼儿或回答他们的问题并不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帮助幼儿自己发现答案比前者重要的多。在鼓励、支持幼儿自己去解决问题的时候,一般也不提供现成的解决方法,有时甚至不是使学习变得顺利或容易,而是使问题复杂化,以引导、促进更有价值的学习。

(三)支持、引导--教师组织科学活动的指导策略

真正的主动探究和学习,应是幼儿积极主动的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作用的结果会不断强化或调整幼儿对客观事物原有的认识和过程。

1、支持幼儿的想法和做法,促进幼儿认知建构的主动性

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预想的问题应转化为幼儿自己的问题,这样,由问题所引发的操作活动才是幼儿的主动探索活动。案例中,教师正是关注了幼儿在生活活动中的一个问题--怎么样才能分开不同大小的种子?并以此作为探究活动的切入点,创设条件,鼓励幼儿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探索活动。

2、引导幼儿以探索的方式进行科学活动

科学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幼儿认识、了解一定的科学现象,同时还要培养其科学意识与能力。因此,在进行科学活动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幼儿主动的探索,通过探索发展幼儿的科学意识与能力。

在本案例中,教师较多的注重幼儿的自主探索。如片断一:南南先用筷子进行分离活动,这是他利用原有经验的一个体现。当他感觉这样太慢时,开始去寻找其它的工具,在翻看的过程中发现了新的工具--筛子。初次使用并不知道它的特性,马上用它直接舀,在移动的过程中沙撒了一桌。几次的尝试后,它逐渐改进方法,用小脸盆靠近放混合物的容器,减少撒到桌上的沙。在这一过程中,他又发现了工具中的勺子,于是用勺子舀混合物到筛子中,这样很少会有沙撒在桌上。南南的这次操作过程实际上是他的一次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了解了筛子的用处,同时对于操作的规则,收拾等也有了更多的体会、认识。而且这个过程是他独立进行,我处于一种观望状态。

3、支持、引导幼儿在探索过程中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

上一篇:终工作总结报告怎么写下一篇:雷锋精神的作文200字:雷锋精神伴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