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精选8篇)
1.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一
森林病虫害防治报告
森林是天然的制氧工厂,森林是空气的净化物,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森林是天然的消声器,森林具有防止风沙、减轻洪灾、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保护森林人人有责。森林病虫害素有不冒烟火灾之称,可见其危害程度的严重性。森林病虫害防治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众所周知,森林不仅是工业、建筑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原材料,而且在影响生态环境中的诸多因素中,森林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它不仅可以调节改善生态环境中大气候,起到改善、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定性的作用,更可以涵养水源、减少径流、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能的作用,也是一个大的生物多性的资源库、对保持生态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保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宏伟目标,发展林业生产、保护林业生产,是我们林责无旁贷的责任,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近半个世纪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备受批评。生物防治以能克服上述缺点而被寄予厚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许多缺陷,如缺少人工释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等等,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成功的事例表明在人工的或人工干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对森林病虫害控制持续有效的天敌生物种群。
1、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对森林病虫害的危害认识不足
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森林病虫害不仅具有水灾、火灾那样严重的危害性和毁灭性,还具有生物灾害的特殊性,治理上的长期性、艰巨性。长期以来,没有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缺乏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致使森防工作在抓法上和工作力度上,与造林绿化和森林防火相比,都有相当差距。因而在推进森防工作方面缺乏有效的措施。
2、病虫害发生面积扩大
近些年来我国人工造林面积增加,特别是单一品种的森林造成了病虫害的增加。主要原因是第一由于近些年来的干旱和暖冬的天气原因,森林病虫害向多样化以及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使成灾害虫的种类增多,给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带来了比较高的难度。第二,林地与耕地交叉,使农作物害虫朝着林地发展,带来比较大的治理难度。第三,害虫出现变异,造成常有发生顽固难治暴发现象,造成研制防治害虫农药上更加困难。最后,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害虫的天敌大量消失,发生造成生态治理的缺失。
3、病虫害发生的严重恶化
温室效应不仅使全球沙漠化扩大和旱涝灾害频发,也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由于全球气候异常,使林木生长条件发生极剧变化,暖冬现象使森林病虫害越冬基数增大,为其病虫害的大发生创造了适宜的环境。
4、部门之间缺乏协调能力
林业生产环节脱节,造林、育苗、引种、规划设计等预防机制差,使病虫害防治处于被动局面。例如,不管是当地苗木种子的流动销售或者是外调种子,都没有一签两证,检疫工作不到位,相当一些产地检疫跟不上。加上缺乏检疫检查站,调运检疫严重失控,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不力,致使外地病虫害随之而来,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
5、病虫种类繁多
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目前,全省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我省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全省每年因林木病虫害造成木材减产70多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80年代末以来,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我省,由于我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二、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有效措施
1、选育多组合、多功能抗性树种
建造树种合作防御模式,只选单一抗虫品种不行,需要选育出抗主要害虫的树种组合,抗次要害虫的树种组合,兼抗主、次要害虫树种和抗虫耐害树种等,并定植在病虫害灾区,长期进行抗性鉴定,根据国家林木良种选育标准,筛选出一批多组合、多功能的抗虫耐害良种,为建设防御模式提供优良种源。短期内良种不配套的,可选用部分具有相对抗性的树种代替,以后更换。
2、加强检疫控制外来生物的入侵
外来入侵生物,一旦入侵定居后,由于没有入侵生物原产地天敌的控制,很可能就成我们的新病虫害,往往很难防治。如美国白蛾自从**口岸入侵后,已经迅速蔓延,并成为辽宁省林业生产的主要食叶性害虫。因此,从源头上封锁堵截境外有害生物的入侵,对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完善森林病虫预测预报网络
搭建信息平台,共享资源,指导并服务生产。充分利用病虫测报信息,对森林病虫灾害性事件实时监测,对暴发性病虫实时监控,快速反应,从容应对。建立害虫发生的预警机制,为防治工作做前期准备。确立主要、优势害虫,科学制定防治阈值。分析气候环境动态,调查害虫发生基数,根据当地森林病虫档案,抓住森林主要发生的害虫进行密切观察、跟踪,掌握其发生态势,确立主要防治对象,兼顾防治其他害虫。森林中不可能仅仅只有1种害虫发生危害,所以在防治实践中,要以森林虫口复合发生指标来确定防治阈值。
4、提高森林防护工作的科技含量
一要加强重点病虫害的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研究推广新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二要扩大宣传,加强技术培训,普及基本技能,实行专业防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三要强化政府行为和依法防治,必须实行多部门的有效配合和全社会的支持。四要切实加强综合性营林措施。从病虫害源头抓起,在保护好现有林业的基础上,坚持适地适树造林,采用良种壮苗,营造混交林,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林业措施,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加强早期预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增强林分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5、应用生物防治技术
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人与自然灾害做斗争、保障林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千百年来,人们在防治各种森林病虫害的生产实践中,探索出大量好的经验和办法,如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综合防治和森林植物检疫等,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效地促进r我国林业生产的健康发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以维持森林生态平衡的为出发点,在防治方式上。应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实现可持续控制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手段,可以保护天敌,维护生态平衡,实现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一种平衡。总之,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我们要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防治。在维持森林生态平衡的同时,采取多种有利措施,使森林的正常生产经营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6、遗传控制病虫害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7、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继续坚持以地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投入原则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多层次、多渠道投入,以筹集更多的资金;二是各级政府要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纳入当地防灾减灾计划,增加防治、测报、检疫对象普查和基本建设投资等,特别是市县两级财政,应加大投入;三是尽快建立起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按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尽快建立起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从收取的补偿资金中适当安排防治经费。
面对病虫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认清上述问题的严重性后,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森林资源保护学者提出了有害生物持续治理、森林保健等思想。意义在于着重强调提高森林自身的调控能力和抵抗力。提出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应逐渐向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发展,这是一个策略转移的根本方向。
对于现有的、具有一定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改造提高其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能力,运用对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的各种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现有的、不具有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逐渐取代现有弱抗性或抗性衰退、丧失的树种。对于将有的人工林,采取生态控制的策略,从造林开始就将病虫灾害的自我控制作为和高质高产同等重要的目标,以期得到自组织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町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将有的树木个体简单集合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创造抗性树种,并根据其抗性衰退、丧失的速度,或有害生物对抗性树种适应性进化的速度和周期,持续地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
因此,森林及树木病虫灾害的生态控制技术和遗传(基因)控制技术是实现我国森林保护策略转移和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技术。传统观念中,森林保护是林木遗传育种学者培育出良种、造林学者进行造林之后才提到日程上的工作,林木育种学者并没有把持续抗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育种,造林学者也没有把病虫灾害的自我调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造林。可以说,现在进行保护的森林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病虫害的机制存在,一旦病虫灾害大发生、大流行,森防工作者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使树木死里逃生。因此,在未来,森林保护学应是林木遗传育种学和造林学的指导学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病虫灾害的生态防御策略和基因防御策略贯彻到生产实践当中,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
生态控制的原理在于系统生态学。一个平稀的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协同进化,不同种的有机体或亚系统协调共生、互惠互利,和谐高效利用系统的能量,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占领着一切可利用的生态位、摄取一切可利用的能量,从而形成最佳的物流与能流利用状态,使整个系统表现出高效和谐的持续发展。在这种协同进化过程中,物种常表现出抗逆性和变异性,这些抗逆性和变异性的基础来源于物种基因的调控表达和变异。因此,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形成的各级结构具有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维持的稳生机制,这种机制构造了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起到对病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对林木病害的遗传控制应该考虑两个方面,这是由于具有两种不同的林木病害类型。对于病原主导性病害,寄主一般体现为寡(或单)基因控制的垂直抗性,相应的病原致病基因也是寡(或单)基因,这样便于克隆抗性基因以抑制致病基因的表达;对于寄主主导性病害,寄主则往往体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病原的致病性也往往是多个基因的表达,因此不利于克隆特定的抗病基因以表达抗性。寄主主导性的病害是由不良环境因素(逆境)造成树木生长势下降而诱发产生的,因此,这类病害又称作生态性病害。例如杨树溃疡病、烂皮病,它们一般是在环境胁迫引致树皮膨胀度低于80%时才能够发生。因此,如何提高树木生长势,增加抵抗逆境胁迫能力是防治树木生态性病害的根本。在抵抗这类病害的基因工程中,应转入能够提高树势、强固细胞壁的抗渗透胁迫基因。
生态性病害的病原主要是一些具腐生性弱寄生性病原真菌,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及潜伏侵染于树木体内。生态逆境是这类病害的主要诱因,当逆境生态因子导致树木生长势下降至某一个阈值时,病原一寄主复合体开始病理过程,使寄主细胞、组织发生病变,表现出枯梢、枝干溃疡或腐烂等症状,影响树木的生长,严重时造成树木的死亡。生态性病害由于病原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可长期潜伏在树木体内,因此具有隐蔽性;由于气候生态逆境是其主要诱引,因此具有突发性。
这类病害在北美、欧洲以及东北亚分布广泛,各国在经历了化学防治的失败后,目前的研究都集中在抗性育种和集约栽培上,试图通过提高抗逆性和抗病性以及提高树势来最终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生态性病害由于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因此,控制的根本途径是生态控制技术。对于客观上具有或可能出现一定演替过程、形成一定自组织性而具有一定程度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功能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其病虫灾害生态控制的研究趋势是:从乔、灌、草及农作物多植物种合理配置人手,提高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改造现有林和营造混交林,为系统的演替过程构建初始可启动状态,使其伴随演替过程逐步最大程度地实现自组织性,从而形成一定程度的抗逆补偿功能和自我调控病虫灾害功能。同时辅助以环境允许的人为措施,将病虫灾害控制在允许水平。对于城市绿化树木和干旱及半干旱地域的造林树木,客观上很难或不可能形成一定自组织性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其生态性病害生态控制的研究趋势是:通过树木根系和根际土壤生态环境的改造,使其形成及促进根系的发育和发达、水分和养分的持续有效利用、病菌侵染预防和侵入后的抑制功能等,从而保健树木、提高树势、增强树木的抗逆性和抗病性,达到持续、有效控制病害的目的。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是国家进步的表现,是构建和谐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林业又是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基础,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林业生产建康发展,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又正是保护林业生产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生态作用,因此,就要求我们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是不污染生态环境的生态防治技术,必须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2.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二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分布的特点是由特定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以及人文因素等因子所决定的。夏玛林区地处甘肃天祝县西南部, 属祁连山系冷龙岭余脉, 地貌多为中山和低山两大类型, 海拔在2350~4074m之间, 林区气候属寒冷半干旱气候, 气温低, 光照不足, 生长期短, 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0.4℃。年平均降水量400~500mm之间, 多集中在7~8月, 年蒸发量1200~1400mm, 全年无霜期为100天左右。
全林区林木种类简单, 绝大部分为天然林, 人工栽培极少。天然林分以乔木为主。乔木以青海云杉为建群树种, 生长在阴坡、半阴坡阴湿地带。其次为祁连圆柏, 主要生长在向阳山坡, 山杨生长在山谷河沟和阴屲山坡, 灌木以高山柳、杜鹃、金露梅、银露梅、烈香杜鹃、沙棘、矮卫茅等。主要分布在乔木林上线, 林缘地带和山沟、河沟、部分林区乔、灌混生。
夏玛林区的特点是天然林树种单纯, 大部分森林和草原、农田、村庄交错相间, 林区人口增长快, 人畜活动频繁, 浅山森林因不合理的垦种和过渡放牧失去了外围屏障而逐渐后移, 使林区森林生态系统表现出明显的脆弱性。
2 夏玛林区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
2.1 进一步加强林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一定地区的生物群落是在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历经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自然物理环境之间, 不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过程中达到相对协调稳定的结果, 即所谓的生态平衡。这种稳定与平衡只是一种相对与暂时的状态, 其中一些因素出现了变化, 必然导致生物群落组成结构的变化。祁连山林区因人为活动频繁, 鸟兽销声匿迹, 灌草被牛羊过度啃食, 很少开花结实, 使许多取食种实和花蜜的动物、天敌昆虫食物短缺而种群下降。一些地段的林分因人为环境严重, 导致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下降、系统自我维护功能降低, 病虫灾害乘虚而入。保护祁连山森林生物多样性, 促进多种植物生长, 为多种野生动植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 形成丰富的森林景观、多样的森林结构、复杂的野生动植物群落, 是保持生态系统稳定, 提高森林生态系统对非正常外力干扰的抵抗力和恢复力, 保持森林健康的关键。因此, 要控制森林病虫害, 首先必须控制人类对森林生态环境的过度干扰破坏。当前, 要尽快通过移民、退耕还林 (草) 、封山育林等多种途径控制林区人口增加, 减轻目前林区人为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过度干扰, 使森林生态系统保持其自身演替规律和整个系统的稳定性, 提高其对病虫害的自我调控能力。
2.2 进一步加大野生动物保护力度
自然界各种生物种群之间通过食物链关系相互控制保持一定的数量关系, 人为减少或增加某些物种数量, 将会引起其它物种种群的变化, 有时甚至是灾难性的变化。近代以来,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多数情况是因滥捕滥猎或不科学的防治, 人为造成控制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天敌生物种群数量下降, 对病虫害失去自然调节作用。因此, 要想可持续控制森林病虫害, 必须保护好它们的天敌, 尤其要制止猎杀以森林害虫为取食对象的鸟类野生动物的现象, 增加天敌种群数量, 利用生态系统物种之间的食物链来调控害虫种群, 避免发生危害。
2.3 人工造林要营造多树种混交林
近年来, 微观尺度上的生态学研究大部分认为空间上异质的森林能容纳更多的物种尤其是需要特殊生境的物种。如植被垂直结构的复杂性与一定面积中的昆虫和鸟类的数量有关。多树种组成的林分, 径级或年龄结构变异大, 林分结构越复杂, 能为各种动植物和微生物提供的小生境或食物的多样性就越大, 林分总体的生物多样性就越高。所以, 尽快改变目前营造大面积人工纯林的作法, 营造适宜本区环境条件的多树种混交林, 积极选育抗逆性树种, 采取合理的栽植方式, 建立多种结构的人工林群落。加强林分抚育, 调整和改善天然森林的组成和林分环境条件, 促进林木健壮生长, 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林分环境。
2.4 防治以自然控制措施为主, 适当选用安全无污染农药
防治方法主要应采取对其它有益生物和环境影响小的各种自然控制措施为主, 以应急短效的物理、化学、微生物措施为辅, 尽量避免或逐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在目前还达不到生态控制的条件下, 也要尽量选用生物合理农药和环境和谐农药。
2.5 加强开发利用, 变害为利
大部分病原真菌、昆虫在促进森林生态系统演变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并有许多对人类有益的方面。如许多真菌的子实体和昆虫具有药用或食用价值。
摘要:夏玛林区森林病虫害约700余种, 本文主要分析了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关键词:夏玛林区,病虫害,防治技术
参考文献
[1]蒋学财.夏玛林场志[R].2002
3.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三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营林技术
近年来国家社会各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森林病虫害日渐严重的现状同样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关注,病虫害对于森林资源的影响重大,对于森林的破坏不言而喻。相关部门不断采取措施防治森林病虫害,营林技术作为重要的防治病虫害的措施,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 防治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性
1.1 防治森林病虫害,能够保护和扩大森林资源 人工造林面积的增长,使森林病虫害的趋势逐渐上升。我国的人工林、生态林、防护林以及公益林的数量不断增加,在这些人工林的治理工作中,防治森林病虫害能够促进我国森林资源的多样性,能够扩大我国森林资源的面积,保护森林资源,由此可以看出,防治森林病虫害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1]。
1.2 防治森林病虫害,有利于实现环境保护 在进行防治森林病虫害时,要考虑三方面因素,包括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和经济因素。随着对防治森林病虫害的不断研究,采用生物技术能够直接消灭病虫害,并且对人、畜、植物等不存在威胁,不会有残留污染问题,不会使病虫害产生抗性。防治森林病虫害在选取技术措施时不能够对生态进行再次破坏,治理过程中考虑上述三方面因素,对森林的再次破坏起到限制作用,实现环境保护。
2 营林技术分析
2.1 育苗技术 育苗作为最基本的营林技术,在森林防治病虫害中具有重要意义。在选取育苗的地理位置时,要与林业的地理位置相近,保证树苗的生长环境相似,提高其成活率。要尽量选取平地或者缓坡地,土层深厚的地方,促进树苗的生长。同时在选址时要靠近水源,方便对苗地进行灌溉。在育苗的过程中也要重视许多问题,要对苗地进行杀菌消毒,并做好施肥工作,使土壤有很高的适用性。对种子也要做好消毒、催芽工作,同时苗地的除草和除虫工作也要妥当处理[2]。
2.2 人工造林技术 人工造林是一项科学的系统工程,在营林中居于重要地位,同时它所涉及的内容和环节比较多,对其的技术含量要求以及科学性要求更高。首先要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进行树种的选择,其次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土地进行整治,使育苗土地的适应性不断增强。第三要尽量选择一些优良树种,提高造林的高效性,并且提高树木的成活率。最后要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对人工造林进行养护,使人工林能够顺利生长。
2.3 混交林的营造技术 混交林的营造主要包括带状混交、株间混交、行间混交和区域混交等。混交林的特殊性较强,不同于一般的单一树种林。因此在对混交林进行營造时要根据树种特征、地理条件和相关的技术进行整体的评估选择,不能盲目进行。混交林能够改善林地的条件,使树种进行相互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树种之间的功能,使林地的各项功能得到补充。同时,对于林业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并且能够提高整个林区的生态效益。
3 营林技术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
3.1 选取抗虫的树种,提高对病虫害的免疫力 大部分事物之间都会存在抗体,树种也不例外。在自然界中同一层的的不同树种之间,同树种的不同个体之间,都会存在抗逆性的差异。在引种和杂交的过程中可以进行抗病虫树种的种植,使树种自身对抗病虫害的能力增强,避免病虫害的传播和干扰,提高树种对病虫害的免疫。
3.2 通过设置隔离带防治害虫 森林病虫害的传播能力比较强,扩散速度较快,对于大部分害虫的幼虫而言,是不能够进行长距离移动的,对周围的树种有很大威胁。对于一些食性比较单一的害虫,在缺乏食物时就会进行大规模的迁移,由此可见,在树木种植区域间,加强隔离带的建设是必要的,既防止了病虫害的传播,同时也为树木健康生长提供了保护[3]。
3.3 要按时对林内的卫生进行管理 卫生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病虫害的存活状况,因此,注重林内卫生对于防治病虫害有积极作用。要对林内的草进行定时清理,不断改善林内的卫生条件,防止病虫害寄生,营造良好的树木生长环境。同时要定期对林内进行松土除草,避免病虫害的生长和传播,阻止病虫害的繁殖。对树木进行适当的松土,为树木的生长提供空间,并且提高树木自身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3.4 加强林内土壤的肥力 在林内施肥,能够加强土壤的肥力,改善树木的生长条件,抵御病虫害。病虫害对树木进行侵袭时,树木自身会产生一定的抵抗,当病虫害的侵害力度不及树木的抵抗能力时,病虫害的繁殖就会受到影响。对林内进行施肥,能够提高树木的抵抗能力,阻止病虫害的干扰,对环境也不会造成污染。
结束语: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已经成为森林生态系统建设的重中之重,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有着重要意义。大部分地区通过营林技术对森林的病虫害进行防治,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选取相应的营林技术方案,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将营林改造与防治病虫害紧密结合,为森林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给了保障。
参考文献
[1] 袁晓庚,刘伟各.浅谈防治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性[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4(11):23-24
4.定边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结 篇四
1、光肩星天牛 Anoplophora glabripennis(同物异名 黄斑星天牛 A.nobilis)
一、分布:国内分布于除新疆、海南、澳门、香港、台湾外各地均有分布;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美国、加拿大、越南。
二、危害:危害加杨、美杨、小叶杨、旱柳和垂柳、糖槭、元宝枫、榆、七叶树、悬铃木。在“三北”防护林及华北平原广泛发生。严重危害杨柳树,木质部被蛀空,导致树干风折或整株枯死。
三、形态特征:
成虫:(体形较星天牛小)体长14-40mm,体漆黑色,带(紫铜色)光泽。头部比前胸略小,自后头经头顶至唇基有1条纵沟,以头顶部分最为明显。触角鞭状,11(12)节,自第3节起各节基部呈灰蓝色。雌虫触角约为体长的1.3倍,最后1节末端为灰白色。雄虫触角约为体长的2.5倍,最后1节末端为黑色。前胸背板有皱纹和刻点,两侧各有1个刺状突起,翅鞘上各有约20个大小不一的白色或乳黄色斑纹。基部光滑,无瘤状颗粒。卵:长5.5 mm,长椭圆形,稍弯曲,乳白色;树皮下见到的卵粒多为淡黄褐色,略扁,近黄瓜子形。
幼虫:体长50-60 mm,乳白色,无足,前胸背板有凸形纹。
蛹:体长30 mm,裸蛹,黄白色。
四、生活史及习性
一年发生一代,或两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卵或蛹越冬。成虫来年5月开始出现,羽化盛期在六月下旬至七月上旬,直到十月份都有个别成虫活动。六月中旬成虫开始产卵,七、八月间为产卵盛期,卵期16天左右。六月底开始出现幼虫,到十一月气温下降到摄氏6℃以下,开始越冬。
成虫白天活动,以8:00—12:00最为活跃。成虫咬食树叶或小树枝皮和木质部,飞翔力不强,白天多在树干上交尾。雌虫产卵前先将树皮啃一个小槽,在楷内凿一产卵孔,然后在每一槽内产一粒卵(也 有两粒的),一头雌成虫一般产卵30粒左右。刻槽的部位多在3-6厘米粗的树干上,尤其是侧枝集中,分权很多的部位最多,树越大,刻槽的部位越高。初孵化幼虫先在树皮和木质部之间取食,25-30天以后开始蛀入木质部;并且向上方蛀食。虫道一般长90毫米,最长的达150毫米。幼虫排褐色的粪便及蛀屑,危害木质部后排白色木屑。
天敌为斑啄木鸟,花绒坚甲。
2、青杨槭天牛 Saperda populnea
一、分布:国内分布于三北、山东、河南,国外分布于朝鲜、俄罗斯、欧洲、北非。
二、危害:危害杨柳科植物。以幼虫蛀食枝干,特别是枝梢部分,害处形成纺锤状瘿瘤,阻碍养分运输,使枝梢干枯。若幼树主干被危害,则使整株死亡。
三、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1—44 mm。体黑色,密被金黄色绒毛,间杂有黑色长绒毛。雄虫触角约与体长相等,雌虫触角较体短;柄节粗大,梗节最短,均为黑色,鞭节各节基部2/3为灰白色,端部1/3为黑色。前胸无侧刺突,背面平坦,两侧各具1条较宽的金黄色纵带。鞘翅满布黑色粗糙刻点,并着生有淡黄色绒毛。每个鞘翅各有金黄色绒毛圆斑4—5个。雄虫鞘翅上金黄色圆斑不明显。
幼虫 初孵时乳白色,中龄浅黄色,老熟时深黄色,体长10—15 mm。
四、生活史及习性
一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树枝的虫瘿内越冬。北京3月下旬,沈阳4月初开始化蛹,蛹期20—34d。成虫在北京4月下旬、沈阳5月上旬开始出现。在北京5月上旬发现卵,5月中下旬相继孵化为幼虫,并侵入嫩枝危害,10月上旬开始越冬。成虫羽化时间多集中在白天中午前后。产卵前后先用上颚咬1个马蹄形刻槽,产卵其中。幼虫被害部形成椭圆形虫瘿。10月上旬幼虫 老熟,开始越冬。
天敌为天牛蛀姬蜂、管氏肿腿蜂。
3、松褐天牛(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一、分布:我国南方各省广泛分布,北方以山东、河南、陕西为主。
二、危害:主要危害马尾松,北方主要危害雪松、落叶松、油松、华山松、云杉、圆柏。成虫是传播松材线虫的媒介。
三、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28 mm橙黄色至赤褐色。触角栗色,具稀疏灰白色绒毛。雄虫触角超体长1倍以上;雌虫触角超出体长1/3。前胸侧刺突较大。前胸背板有2条相当宽阔的橙黄色纵纹,与3条黑色纵纹相间。小盾片密被橙黄色绒毛。每一鞘翅具5条纵纹。
四、生活史及习性
1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本质部坑道中越冬。3月下旬化蛹,四月中旬即有成虫羽化,5月为成虫活动盛期。幼虫共5龄。成虫喜光。天牛防治方法:
(1)加大检疫:天牛多为人为传播,对苗木、幼树、原木、木材实行检疫非常有必要。检验是否有产卵痕、侵入孔、羽化孔、虫瘿、①虫道和粪屑。
(2)林业措施:①适地适树,选用抗性树种,如毛白杨抗光肩星天牛,臭椿对桑天牛有驱避作用。糖槭对光肩星天牛有引诱作用。②避免营造人工纯林③加强抚育,施肥浇水,增强树势④两伐三净:冬季疏伐和夏季卫生伐。
(3)保护和利用天敌:①保护招引大斑啄木鸟,可控光肩星天牛和桑天牛。②在天牛幼虫期释放管氏肿腿蜂,对双条杉天牛和青杨天牛有良好效果。③花绒坚甲对光肩星天牛、松墨天牛有效控制④利用白僵菌、绿僵菌防治天牛幼虫,光肩星天牛气温需在20℃以上使用。
(4)人工物理防治:①对假死性的天牛可以震落捕杀②在树干2m以 下,涂白或缠草绳,防止产卵,用清漆、沥青、涂剪口、锯口(涂白剂的配方:石灰5㎏,硫磺0.5㎏,食盐25g,水10㎏)(5)化学防治:①药剂喷涂树干。对在韧皮下危害尚未进入木质部的幼龄幼虫效果显著,常用药剂有:20%益果乳油、20%蔬果磷乳油、50%辛硫磷乳油、40%氧化乐果乳油、50%杀螟松乳油,加入少量的煤油,食盐,或醋,效果更好。涂抹嫩枝虫道时应适当增大稀释倍数。有些涂于混合剂,如邻二氯苯乳剂:肥皂:水按12:1:3配置后稀释6倍使用。②注孔,堵孔法:已蛀入木质部,并有排粪孔的大幼虫,如桑天牛、光肩星天牛、云斑白条天牛用磷化锌毒签,磷化铝(片、丸)等堵最新排粪孔,毒杀效果显著。也可用注射器注入50%马拉硫磷乳油、50%杀螟松乳油、50%敌敌畏乳油、40%氧化乐果乳油20-40倍液,或用药棉蘸2.5%溴氰菊酯乳油400倍液塞入虫孔,药效100%。③在成虫羽化期间使用常用药剂的500-1000倍液喷洒树冠和枝干,或40%氧化乐果乳油,25%西维因可湿性粉剂,25%溴氰菊酯乳油500倍液喷干。④虫害木处理:密封待处理的楞堆,大批量按每立方米木材投放硫酰氟或溴甲烷50-70g,熏杀5天;小批量按每立方米磷化铝或磷化锌10-20 g熏杀2-3天。药物防治方法
1、防止成虫:利用假死习性人工捕杀。用0.04%一零五九喷干;
2、防治卵及初孵幼虫:用锤击杀;向有虫处(蛀孔)涂抹敌敌畏(50倍液)或煤油;用50%杀螟松乳油100-200倍液、40%乐果乳油200-4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200倍液喷干,喷液量以树干流药液为止。
3、防治大幼虫:幼虫长大蛀入木质部深处时,用注射器向蛀道内注射氨水;向蛀孔内投放56%磷化铝片(1/6或1/3片);用磷化锌与草酸为主要成分制成的毒签插入蛀道内熏杀;施用这些方法的蛀孔用粘泥封塞为好。
4、沙柳木蠹蛾:Holcocerus arenicola
一、分布:内蒙、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国外分布于土耳其、前苏联、阿富汗、蒙古。
二、危害:沙柳、踏郎、沙棘、毛乌柳、柠条,主要危害多年生沙柳,以生长在沙丘顶部主根或根茬外露的多年生沙棘受害最重。根被蛀空整株死亡。
三、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0.6-32.5 mm 翅展43-63.2 mm,触角丝状,扁平。体灰黑色略带褐色,前胸背面有1个“八”字形黑色毛片带,与后缘“一”字形白色或黑色毛片带相连。前翅灰黑色,翅面布满许多黑色条纹,条纹形状在个体间有差异。前翅中室以及前缘基部2/3颜色较暗,中室下方1A脉之前有一较大浅色区,中室末端有一个较小的白斑。卵:椭圆形,长1.4-1.8 mm,宽1.1-1.3 mm,初产灰白色,孵化钱暗灰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49-59 mm 体黄白色。头小,黑褐色,冠缝及额的两侧为紫红色。前胸盾较硬,其上具长方形黄红色斑;中间的为长条形,两侧的为倒三角形。腹部每节背面有红色斑点组成的横带2条,前带宽长而色深,后带细而色浅,长度约为前带之半;腹部腹面黄白色,每节有浅紫色斑纹。胸足橙黄色,跗节和爪紫红色。蛹:长19-37.8 mm 深褐色。
四、生活史及习性
在陕西4年一代,跨5年,幼虫在蛀道内越冬。5月老熟幼虫入土化蛹,5月底、6月初成虫开始出现,中旬达盛期。幼虫6月底、7月上旬开始孵出,10月下旬越冬。
成虫阴天、气温低时羽化少,雨天不羽化。羽化及交尾多在18:00—21:30,卵呈块,排列紧密,多产在根皮裂缝和靠近沙土的根基处,卵期平均24天。幼虫孵化即蛀入皮层,并向下蛀食,第二年可蛀入心材危害。幼虫生活期长。
5、榆木蠹蛾(又名柳干木蠹蛾)Holcocerus vicarius
一、分布:我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北除新疆外、江苏、安徽、云南。国外前苏联、朝鲜、日本、越南。
二、危害:主要危害白榆,此外还有刺槐、杨、麻栎、栎、柳、丁香、银杏、稠李、苹果、花椒、金银花。是榆树最常见的钻蛀性害虫。
三、形态特征
成虫:体粗壮,灰褐色,体长23-40 mm,翅展52-87 mm。触角丝状,下唇须伸达触角基部。头顶毛从领片和肩片暗褐灰色,中胸背板前缘及后半部毛从白色,小盾片毛从灰褐色,其前缘具1条黑色横带。前翅灰褐色,密布黑褐色条纹,后翅浅灰色,无明显条纹,其反面条纹褐色,中部褐色圆斑明显。
幼虫:扁筒形。老龄幼虫体长63-94 mm。体背鲜红色,腹面色稍淡,头黑色,前胸背板有一浅色“W”形斑痕,幼龄幼虫该斑黑褐色,5龄以后变浅。斑痕前方有一长方形浅色斑纹;后胸背板有2枚圆形斑纹。腹足深橘红色,趾钩三序环状,臀足双序横带。
四、生活史及习性
多为2年一代,少数为3年一代或者1年一代。1年一代者幼虫虫龄仅10龄,2年一代者18龄,3年一代者在20龄以上。
成虫见于6月上旬,盛期为6月下旬至七月中旬,8月中下旬结束。成虫以晚间羽化居多,趋光性强。卵成堆产于枝、干伤疤及树皮裂缝处,卵块外无覆盖物。卵期13-15d。6月中下旬为幼虫孵化期,初孵幼虫多群集取食卵壳及树皮,2-3龄时分散,发育到5龄时沿树干爬行到根部危害。10月中下旬,绝大部分幼虫在根颈韧皮部或老虫道内越冬,少数幼虫在枝干上越冬。翌年4月上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取食,至10月中下旬,末龄幼虫如入在3.0-11.2 cm深处结土质薄茧越冬。第3年重新作丝质土茧化蛹,预蛹期9-15d,蛹期26-61d。
6、芳香木蠹蛾东方亚种
全国广泛分布,主要危害杨、柳、榆、丁香、槐树、刺槐。成虫头顶毛从、顶片鲜黄色。幼虫前胸背板有 黑斑。
木蠹蛾类的防治方法:
1、化学防治:①喷雾防治初孵幼虫。可用50%倍硫磷乳油,50%久效磷乳油1000-1500倍液,40%乐果乳油1500倍液,2.5%溴氰菊酯、20%杀 灭菊酯3000-5000倍液喷雾毒杀。②药剂注射虫孔、毒杀干内幼虫。对已蛀入干内的中、老龄幼虫,可用50%久效磷乳油、80%敌敌畏100-5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或20%杀灭菊酯乳油100-300倍液,40%乐果乳油40-60倍液注入虫孔。③树干基部钻孔灌药。开春树液流动时,在树干基部钻孔灌入50%久效磷乳油或35%甲基硫环磷内吸剂原液。方法是先在树干基部距地面为30cm处交错打直径为10-16mm的斜孔1-3个,按每个1cm胸径用药1-1.5ml,将药液注入孔内后围薄农膜或外敷黏泥封口。
2、灯光诱杀成虫:木蠹蛾成虫具有不同程度的趋光性。人工捕杀羽化成虫。
3、性信息素诱杀成虫:可以防治芳香木蠹蛾东方亚种。(顺-5-12碳烯醇乙酸酯)成虫羽化期间,采用纸板粘胶式诱捕器,每晚18:30-21:30 间距130-150cm悬挂在林间。
4、生物防治:①以1×10-8×10孢子/g白僵菌液喷杀榆木蠹蛾初孵幼虫。或将白僵菌粘膏涂在排粪孔,或用喷注器在蛀孔注入含孢量5×108-9
88孢子/ml白僵菌液。
②采用水悬液和泡沫塑料塞孔法,以浓度1000条/ml斯氏属线虫防治芳香木蠹蛾东方亚种幼虫。
6、春尺蠖 Apocheima cinerarius
一、分布:我国西北、华北、山东,国外分布于前苏联。
二、危害:沙枣、桑、榆、杨、柳、槐、核桃、苹果、梨、沙果。北方主要食叶害虫之一。
三、形态特征:
成虫:淡黄色至黑色,寄主不同体色,差异较大。雄虫翅展28-37mm,灰褐色,触角羽状。雌虫无翅,体长7-19mm,触角丝状,体灰褐色,腹部背面各节有数目不等的成排尖端圆钝黑刺,臀板有突起和黑刺。卵:椭圆形,长0.8-1mm,有珍珠光泽,卵壳刻纹整齐;灰白或赭色,孵化钱深紫色。
幼虫:老熟时体长22-40mm,灰褐色。腹部第2节两侧各具1个瘤突,腹线白色,气门线淡黄色。
四、生活史及习性
1年一代,以蛹在树冠下周围土壤中越夏、越冬。2月底、3月初当地表3-5cm处地温约达0℃时开始羽化出土,3月中上旬见卵,4月上旬至5月初孵化,5月上旬至6月上旬幼虫老熟,入土化蛹越夏、越冬。桑树芽膨大及杏花盛开为卵始孵期,雌蛾发生高峰与孵化高峰期距20-30d,预蛹期4-7d,蛹期9个月。
成虫多在19:00羽化出土,雄虫有趋光性,白天潜伏于树干缝隙及枝杈等处。夜间交尾、产卵;羽化率约89.1%,雌雄比1.1:1,卵成块状产于树皮缝隙枯枝处。卵期13-30d,幼虫5龄;初孵幼虫取食幼芽和花蕾,较大则食叶片;4-5龄耐饥能力最强;可吐丝借风漂移传播到附近林木危害,受惊吓后吐丝下坠,旋又收丝攀附上树。老熟后在树冠下尤其低洼处的土壤中分泌黏液硬化土壤作土室化蛹,入土深度1-60cm,16-30cm占65%。天敌蛀姬蜂,寄生率27%,春尺蠖NPV病毒对防治幼虫很有效。
五、防治方法:
1、诱杀:利用趋光性、性诱剂诱杀。
2、保护引入天敌蛀姬蜂
3、生物防治:用0.5×10-0.7×10孢子/ml的苏云金杆菌、1×10-2×10孢子/ml青虫菌乳剂、100×10孢子/g的白僵菌粉剂或1×10/ml的白僵菌液防治尺蛾。春尺蠖NPV防治春尺蠖。
4、化学防治:①2.5%溴氰菊酯乳油2500-5000倍液、30%增效氰戊菊酯6000-8000倍液、10%百树菊酯或5%高效氯氰菊酯5000-7000倍液;50%马拉硫磷乳油、40%乐果、50%辛硫磷及50%杀螟松乳油1000-1500倍液;用20%灭幼脲Ⅲ号胶悬剂2000-3000倍液防治幼龄幼虫。也可用6kg/hm2 的50%杀虫净油剂与柴油1:1混配成超低容量喷雾。② 成、幼虫期密度大时可使用烟剂熏杀,15-23kg/hm 的敌敌畏插管烟雾剂。③用溴氰菊酯毒笔画双环或用毒环、毒纸、毒笔等阻杀群集上下树的幼虫。④在树干基打孔注射40%乐果或久效磷乳油原液,每株用量2-3ml、4-5ml、6-7ml。888
827、白杨透翅蛾
Paranthrene tabaniformis
一、分布:我国华北、东北、华东、西北、西南;国外分布于蒙古、前苏联、欧洲。
二、危害:危害各种杨树和柳树,尤以加杨、银白杨、新疆杨、毛白杨、中东杨、河北杨、及旱柳受害严重;苗木和幼树枝干受害后形成瘤状虫瘿,造成枯萎、突梢、并极易风折。
三、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1-20mm,翅展22-38mm。头半球形,下唇须基部黑色,密布黄色绒毛,头和胸之间有橙色鳞片围绕,头顶有1束黄色毛簇。雌蛾触角栉齿不明显、端部光秃,雄蛾触角具青黑色栉齿2列。胸部背面青黑色有光泽;中、后胸肩板各有2簇橙黄色鳞片。前翅狭长,黑褐色,中室与后缘略透明,后翅全部透明。腹部青黑色,有5条橙黄色环带。雌蛾腹末有黄褐色鳞毛1束,两侧各有1簇橙黄色鳞毛。
卵:椭圆形,黑色,有灰白色不规则的多角形刻纹。
幼虫:幼虫体长30mm—33mm。初龄幼虫淡红色、老熟时黄白色。臀节背面有2个深褐色略向上前方翘起的钩。趾钩单序两横带,臀足为单序横带。
蛹:体长12—23mm,纺锤形,褐色。第2—7腹节背面各有横列的刺2排,第9、10节各具刺1排。腹末具臀刺。
四、生活史及习性
一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枝干虫道内越冬。在东北地区,4月中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5月上旬化蛹,下旬开始羽化,并交配产卵。初孵幼虫于6月上旬开始侵入茎干内蛀食,一直危害到10月中旬进入越冬。
成虫羽化都集中在午前。羽化期长,从5月末到7月下旬均有成虫羽化,盛期为6月下旬。成虫白天活动,性引诱力强,羽化当天即行交配、产卵。卵多产于叶腋、叶柄基部、孔口、树皮裂缝以及叶片等处。卵期8—17d。初孵幼虫多在嫩枝的叶腋、皮层及枝干伤口处或旧的虫孔蛀入,再钻入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围绕枝干钻蛀虫道,使被害处形成瘤状虫瘿:钻入木质部后沿髓部向上蛀食,蛀道长2-10cm,虫粪和蛀屑被推出孔外后常吐丝缀封排粪孔;幼虫蛀入树干后常不转移,只有当被害处无法生存时才另选适宜部位入侵。9月下旬,幼虫在坑道末端以蛀屑将坑道封闭,吐丝作薄茧越冬。化蛹前吐丝封闭坑道口,并在坑道末端蛀蛹室结茧化蛹。蛹期14—26d。成虫羽化后,蛹壳留在羽化孔处,经久不落。幼虫随苗木调运是其扩大危害范围的主要原因。
8、杨干透翅蛾 Sesia siningensis
一、分布:我国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青海、辽宁、安徽、山东、云南。
二、危害:危害多种杨树和柳树,幼虫蛀食5年生以上大树的树干基部,也可反复蛀食已有虫道和伤口的衰弱木,造成风折或枯死,为国家森林植物检疫对象。
三、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0-30mm,翅展40-50mm。头部淡黄色,复眼黑褐色。胸部黑褐色。前翅狭长,后翅扇形,均透明。腹部宽阔,有5条黄褐相间的环带。雌蛾触角棍棒状,端部尖而稍弯向后方;腹部肥大,末端尖而向下弯曲,产卵器淡黄色,稍伸出。雄蛾触角栉齿状,较平直,腹部瘦小,末端有1束褐色毛从。
卵:长圆形,褐色,光滑,无光泽。
幼虫:体长40mm—45mm。初孵幼虫头黑色、体灰白色,老熟幼虫头深紫色,体黄白色,被稀疏黄褐色细毛。前胸背板两侧各有1条褐色浅斜沟,前缘近背中线处有2个并列褐斑。臀节背面有2个深褐色略向上前方翘起的钩。趾钩单序两横带式,臀足为单序横带,臀板后方具1个深褐色细刺。
蛹:体长21—35mm,纺锤形,褐色。第2—6腹节背面各有细刺2排,尾节具粗壮臀刺10根。
四、生活史及习性
2年一代,以当年孵化的幼虫在树干皮下或在木质部蛀道内越冬。翌春4月初活动危害,10月上旬停止取食再次越冬,第三年3月下旬继续危害,7月下旬化蛹,8月中旬成虫出现,8月末至9月初为羽化 盛期。8月末新一代幼虫孵化,9月中旬为盛期。蛀入树干危害的幼虫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进入越冬。幼虫有8龄,长达22个月;蛹期约为21d。
成虫多在9:00—10:00羽化,蛹壳的1/2留在羽化孔中。成虫羽化当晚即交尾,次日中午开始产卵。卵单粒或堆产于树基部或树干的树皮缝深处,每堆211—791粒,平均509粒。卵期9—17d,平均12.3d。幼虫孵化后再卵壳附近爬行,选择适宜场所蛀入树皮,蛀入孔多位于树皮裂缝的幼嫩组织处。老熟幼虫化蛹前停食3-4d,并于虫道顶端 下方咬开羽化孔,吐丝粘结木屑作蛹室化蛹。
透翅蛾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严格检疫,及时剪除虫瘿,以防传播和扩散。(2)林业措施:选用抗虫品系,如小青杨*加杨,小叶杨*黑杨,小叶杨*欧美杨,沙兰杨等对白杨透翅蛾有较高抗性。(3)生物防治:可用白僵菌和绿僵菌棉球堵塞虫孔。
(4)化学防治:A 成虫羽化盛期,喷洒40%氧化乐果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4000倍液。B 幼虫越冬前及越冬后刚出蛰时,用40%氧化乐果:煤油的1:30倍液,或与柴油的1:20倍液涂刷虫斑或全面涂刷树干。C 幼虫孵化盛期在树干下部间隔7d喷洒2—3次40%氧化乐果乳油或50%甲胺磷乳油1000—1500倍液。D 幼虫侵害期如发现枝干上有新虫粪立即用上述混合药液涂刷,或用50%杀螟松乳油与柴油液的1:5倍液滴入虫孔,或用50%杀螟松乳油、50%磷胺乳油20-60倍液在被害处1—2cm范围内涂刷药环。E 成虫羽化期用性信息素进行诱杀。
9、臭椿沟眶象Eucryptorrhynchus brandti 沟眶象E.chinensis
一、分布:二者为同一属的两个近缘种,前者又名椿小象,后者又名椿大象,往往混合发生,其分布、寄主、危害情况、生活习性等极为相似,故一起介绍。两者皆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华东、西北等地。
二、危害:千头椿、臭椿。
三、形态特征
成虫:臭椿沟眶象成虫体长约11.5mm,宽约4.6mm,额部窄,中间无凹陷,头部刻点小而浅,前胸背板及鞘翅上密被粗大刻点。前胸背板几乎全部白色。鞘翅坚厚,左右紧密结合,肩部及端部1/4(翅瘤以后的部分)布有白色鳞片形成的大斑,其余部分则散生白色小点,稀疏地掺杂红黄色鳞片,鳞片叶状。鞘翅肩部略向外突出。沟眶象成虫体长约13.5-18mm,宽约6.6-9.3mm,额部较宽,中间有深窝。胸部背面、鞘翅基部及端部1/3处密被白色鳞片,并杂有较多红褐色鳞片,鳞片细长。鞘翅肩角特别向外突出,中部花纹似龟纹。
卵:长圆形,黄白色。
幼虫:乳白色,圆形,长约10-15mm,头部黄褐色,每节背面两侧多皱纹。
蛹:裸蛹,黄白色,体长10-12mm。
四、生物学特性:
陕西1年1代,以幼虫在树干内或以成虫在土内越冬。以幼虫过冬的,翌年5月越冬幼虫化蛹,6-7月成虫羽化,7月为羽化盛期;以成虫越冬的,成虫寿命可长达7个月。成虫有假死性,产卵前取食嫩梢、叶片和叶柄等补充营养,危害约1个月便开始产卵。产卵时雌虫先用口器咬破树皮,产卵于其中,然后用喙将卵推倒树皮内层,产卵处后期多有白色液体流出。卵期约8天,5月中旬幼虫开始孵化。初孵幼虫咬食皮层,稍长大后即钻入木质部危害,老熟后先在树干上咬1个圆形羽化孔,然后以蛀屑堵塞侵入孔,以头向下在蛹室内化蛹,蛹期约12天。
两种象甲常混合发生,稀疏或林相残破的林分、人工林和行道树受害较重。
五、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
2、林业措施:及时伐除受害严重的植株,加强抚育,春季成虫出土阶段及时灌水。
3、人工捕杀:利用假死性,清晨震落捕杀。
4、化学防治:
初孵幼虫期可向被害处注入敌敌畏50倍液,并用药液与黄土和泥抹于被害处,成虫产卵前期在树干、树叶上取食危害,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50%杀螟松乳油、50%磷胺乳油40-60倍液等喷雾(包括树叶、树干、地面),杀死成虫。利用成虫在树周围土中越冬的习性,在早春成虫出土前,每亩用75%辛硫磷1Kg+50 Kg细沙土拌匀,撒施树下,并浅锄或耧耙,以杀死成虫。
1.杨干象 Cryptorrhynchus lapathi Linne 分布: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新疆。蛀干害虫,危害杨(主要黑杨组,如小黑杨、中东杨等)、柳、桤木、桦树。坑道部树皮形成一圈圈的横向刀砍状裂口,2.杨干透翅蛾Sesia siningensis(Hsu)Sphecia siningensis(Hsu)分布:山西、内蒙古、辽宁、安徽、山东、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
3.黄斑星天牛 Anoplophora nobilis Ganglbauer
分布:河北、辽宁、浙江、福建、河南、四川、广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
4.松突圆蚧 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 分布:广东、台湾、香港、澳门。
5.日本松干蚧 Matsucoccus matsumurae(Kuwana)
分布:辽宁、吉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东。6.湿地松粉蚧
Oracella acuta(Lobdell)Ferris
分布:广东。
7.落叶松种子小蜂 Eurytoma laricis Yano
分布: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甘肃。13 8.泰加大树蜂 Urocerus gigas taiganus Beson
分布:辽宁、黑龙江、四川、甘肃、青海、新疆。9.大痣小蜂 Megastigmus spp.分布:黑龙江、浙江、云南、甘肃、青海。10.柳蝙蛾 Phassus excrescens Butler
分布: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浙江、安徽、山东、湖南、广西。
11.双钩异翅长蠹 Heterobostrychus aequalis(Waterhouse)
分布:广东、海南、云南、台湾。12.美国白蛾 Hyphantria cunea(Drury)
分布:天津、河北、辽宁、上海、山东、陕西。备注:对外保密。13.锈色粒肩天牛 Apriona swainsoni(Hope)
分布:江苏、山东、福建、河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14.双条杉天牛 Semanotus bifasciatus(Motsch.)
分布: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湖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陕西、甘肃、宁夏、台湾。15.苹果绵蚜 Eriosoma lanigerum(Hausmann)
分布:天津、辽宁、江苏、山东、云南。16.苹果蠹蛾 Laspeyresia pomonella(Linne)
分布:甘肃、新疆。
17.梨圆蚧 Quadraspidiotus perniciosus(Coms.)
分布:北京、河北、山西、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湖南、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台湾。18.枣大球蚧 Eulecanium gigantean(Shinji)
分布:辽宁、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
19.杏仁蜂 Eurytoma samsonovi Wass
分布:北京、河北、辽宁、河南、陕西、新疆。
20.松材线虫病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St.et Bu.)Nickle
分布: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广东、台湾、香港。
备注:对外保密。
21.松疱锈病 Cronartium ribicola J.C.Fischer ex Rabenhorst
分布: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新疆。22.松针红斑病 Dothistroma pini Hulbary
分布: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云南。23.松针褐斑病 Lecanosticta acicola(Thum.)Sydom
分布:河北、辽宁、吉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
24.冠瘿病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Sm.and To.)Conn.分布:北京、河北、山西、辽宁、吉林、浙江、福建、山东、河南、陕西、甘肃。
25.杨树花叶病毒病 Poplar Mosaic Virus(PMV)
分布:北京、天津、河北、江苏、山东、河南、湖南、四川、陕西、甘肃、青海。
26.落叶松枯梢病 Guignardia laricina(Sawada)Yama.et K.Ito
分布: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湖北、陕西、甘肃、青海。
27.毛竹枯梢病 Ceratosphaeria phyllostachydis Zhang
分布: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南、广东。28.杉木缩顶病 Pestalotiopsis guepinii(Desm)Stey
分布:江苏、浙江、福建、江西。
29.桉树焦枯病 Cylindrocladium scoparium Morgan
分布:广东、广西、海南。
30.猕猴桃溃疡病 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 Taki.福建、湖南、四川、陕西。备注:对外保密。
31.肉桂枝枯病 Lasiodiplodia theobromae(Pat)Gmiff et Maubl
分布:广东、广西。
32.板栗疫病 Cryphonectria parasitica(Murr.)Barr.[Endothia parasitica(Murr.)And.et And.]
分布:北京、河北、山西、辽宁、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陕西。33.香石竹枯萎病 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f.sp.dianthi
(Prill.et Del.)Snyd.et Hans.分布:上海、广东。
34.菊花叶枯线虫 Aphelenchiodes ritzema-bosi(Schwar.)Steiner
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湖南、广东、贵州。35.柑桔溃疡病 Xanthomonas citri(Hasse)Dowson
分布: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
附件2.应施检疫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名单
一、林木种子、苗木和其它繁殖材料;
二、乔木、灌木、竹子等森林植物;
三、运出疫情发生县的松、柏、杉、杨、柳、榆、桐、桉、栎、16 桦、槭、槐、竹等森林植物的木材、竹材、根桩、枝条、树皮、藤条及其制品;
四、栗、枣、桑、茶、梨、桃、杏、柿、柑桔、柚、梅、核桃、油茶、山楂、苹果、银杏、石榴、荔枝、猕猴桃、枸杞、沙棘、芒果、肉桂、龙眼、橄榄、腰果、柠檬、八角、葡萄等森林植物的种子、苗木、接穗,以及运出疫情发生县的来源于上述森林植物的林产品;
五、花卉植物的种子、苗木、球茎、鳞茎、鲜切花、插花;
六、中药材;
5.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五
【摘要】
森林资源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它能起到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据数据显示,我国森林资源位居世界第五,人工园林位居世界第一,并且人工园林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人工园林面积的不断增加,使我国森林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因人工园林多为单一结构、单一树种的纯林,生态系统较为脆弱,一旦有害生物传入,就会在极短时间内大面积爆发流行。同时,人们为了经济利益,无节制的大量砍伐天然林,导致天然林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引起森林病害虫的发生。这些因素造成我国森林面积锐减,严重影响我国林业发展。因此,我国有关部门如想让林业持续有效的发展下去,需重视森林病虫害问题与防治。本文通过对森林病虫害发生特点与原因进行分析,制定出林业科技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
6.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六
王宗银
(青海省互助县五峰镇农村社会经济服务中心810500)
摘要
总结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要性、防治现状、存在的问题,森林病虫害的危害性、发生规律、综合治理方案及策略。
关键词
森林病虫害;防治;必要性;危害性;综合治理原则及策略
森林病虫害是森林的主要灾害之一,素有“不冒烟火灾”之称,可见其危害程度的严重性。森林病虫害防治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手段和防治成效不断提高,整体抗灾减灾能力大大增强。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随着新时期林业工作重心的转移,林业生态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却面临许多问题.为此,为此,本文提出了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树立新理念,推广新技术,建立和完善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森林植物检疫体系,积极推行以营造林措施为主的综合防治以及依法治理森林病虫害和加强森林植物检疫等防范措施。1.森林病虫害的概念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森林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2.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要性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
2.1 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
目前,全县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我省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2.2 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
80年代末以来,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我县,由于我县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
2.3 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
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3.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
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有的地方还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虫情并发布预报和指导防治。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污染环境、杀伤天敌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因技术和资金所限还没有推广开。林业内部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各个生产环节之间严重脱节,造林的只管造,育苗的只管育,引种的只管引,有些地方甚至搞造林规划设计也不认真考虑病虫害防治,预防机制差,使病虫害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检疫工作不到位,相当一些产地检疫跟不上,加上缺乏检疫检查站,调运检疫严重失控,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不力。防治经费短缺,整体抗灾减灾能力低下,具体表现是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必要的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和交通通信工具等,病虫害的防治率低(病虫害防治率最高年份2000年也仅达到60%),先进适用防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跟不上。
4.森林病虫害防治原则
森林病虫害直接影响着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今后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4.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4.1.1 从加速建设和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
4.1.2 从减轻危害损失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认识。森林病虫害的严重发生,直接制约着森林资源的发展,抓好森林病虫害防治,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损失,保护森林资源,而且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4.1.3 从实现新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高度认识。森林病虫害防治对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促进产业发展,担负着支撑保障任务,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4.1.4 从保护我国及我省的生态安全提高国际声誉的高度来认识。
4.2 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
预测预报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各地必须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对辖区内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病虫害调查监测,要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作为基本目标,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坚决避免平时不调查,等到发现已是严重危害的局面。从发展看,全省要以国家级中心测报点为龙头,以省、市重点测报点为骨干,以县级测报点为基础,尽快建立起一个覆盖全省的、健全的预测预报网络体系。不仅要能够及时掌握全省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发展动态,进行区域性短期预报或预警,而且能够结合林木资源状况、气候气象条件等相关资料,进行全省主要森林病虫害的长期预报,为我省和国家林业主管部门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4.3 加大森防科技含量,改进防治手段
森防工作离不开科技的支撑。针对我县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上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现状,防治手段急需大力改进。坚持搞生态林业。在保护好现有林的基础上,造林要坚持适地适树,采用良种壮苗,营造混交林,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林业措施,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全过程),加强早期预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增强林业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走出一条林业生产与病虫害防治协调发展的路子。认真遵守国家有关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规定,逐步禁止使用甲胺磷、水胺硫磷、对硫磷、久效磷、氧化乐果、福美砷、林丹、三氯杀螨醇、甲拌磷、乙拌磷、杀虫脒、除草醚、草枯醚等剧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提倡使用微生物农药(BT乳剂和病毒等)、仿生农药(灭幼脲)、动物源农药(昆虫信息素等)、植物性农药(苦楝素、茴蒿素、烟碱等)、矿物性农药(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矿物油乳剂等),以减轻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4.4 大力发展生物防治。
4.4.1 加强林木检疫,严防危险性病虫传入
森林植物检疫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预防性工作。根据检疫工作政策性强、技术性强和涉及面广的特点,当前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4.4.2 加强《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促使人们对检疫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
4.4.3 加强对过往运输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车辆的检疫检查,严防带疫进出。
4.4.4 加强源头管理。重点是加强产地检疫,特别是在高速公路难以设站检查和其他公路又缺乏检疫检查站的情况下,产地检疫必须加强。要加强对城镇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集贸市场、仓储、加工、销售单位及苗木、花卉、果品等生产单位的管理,堵塞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渠道。
4.4.5 严禁从国内外松材线虫病、日本松干蚧、美国白蛾、苹果绵蚜、红脂大小蠹等疫区调运森林植物及其产品。对来自国外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虽经口岸检疫机构检疫,但运至目的地后,当地森检部门仍要认真复检,做到万无一失。4.5 加大资金投入,保证防治需要
加大资金投入是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基础。针对因经费投入不足,每年大约有五十万亩森林病虫害得不到有效防治的现状,今后应继续加大投入。
4.5.1继续坚持“以地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投入原则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多层次、多渠道投入,以筹集更多的资金。
4.5.2 各级政府要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纳入当地防灾减灾计划,增加防治、测报、检疫对象普查和基本建设投资等,特别是市县两级财政应加大投入。
5.防治方法
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病虫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森林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从维护生态平衡的观点出发,采取综合防治和生态控制措施,强化预防工作,实行综合治理。在指导思想上,要实现由重除治向重预防转变。在防治策略上,采取综合性营林措施,搞好重点林业工程项目,将病虫害预防措施纳入规划设计中,实现由一般防治向工程治理转变。5.1 综合治理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很多,各种方法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单靠其中某一种措施往往不能达到防治的目的,有时还会引起其它的一些不良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专家小组对综合治理下了如下定义:害虫综合治理是一种防治方案,它能控制害虫的发生,避免相互矛盾,尽量发挥有机地调和作用,保持经济允许水平之下的防治体系。5.2 综合治理的原则
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是一个病虫控制的系统工程,即从生态学观点出发,在整个森林生产、栽植及养护管理等过程中,都要有计划地应用改善栽植养护技术,调节生态环境,预防病虫害的发生,降低病虫害发生程度,不使其形成超出危害标准要求的策略及措施。要使自然防治和人为防治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加强自然防治能力。
5.2.1 从生态学角度出发 森林、病虫、天敌三者之间有的相互依存,有的相互制约。当它们共同生活在一个环境中时,它们的发生、消长、生存又与这个环境的状态关系极为密切。这些生物与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就是在育苗、移栽和养护管理过程中,通过有针对性地调节和操纵生态系统里某些组成部分,以创造一个有利于植物及病虫天敌的生存,而不利于病虫孳生和发展的环境条件,从而预防或减少病虫的发生与危害。
5.2.2 从安全角度出发 根据森林生态系统里各组成成分的运动规律和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既针对不同对象,又考虑整个生态系统当时和以后的影响,灵活、协调地选用一种或几种适合园林实际条件的有效技术和方法。如园林管理技术、病虫天敌的保护和利用、物理机械防治、化学防治等措施。对不同的病虫害,采用不同对策。几项措施取长补短,相互辅佐,并注意实施的时间和方法,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同时将对生态系统内外产生的副作用降到最低限度,既控制了病虫危害,又保护了人、天敌和植物的安全。
5.2.3 从保护环境,恢复和促进生态平衡,有利于自然控制角度出发 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并不排除化学农药的使用,而是要求从病虫、植物、天敌、环境之间的自然关系出发,科学地选择及合理地使用农药,在城市园林中应特别注意选择高效、无毒或低毒、污染轻,防止对人畜造成毒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充分保护和利用天敌,逐步加强自然控制的各个因素,不断增强自然控制力。
5.2.4 从经济效益角度出发 防治病虫的目的是为了控制病虫的危害,使其危害程度低到不足以造成经济损失。因而经济允许水平(经济阀值)是综合治理的一个重要概念。人们必须研究病虫的数量发展到何种程度,才能采取防治措施,以阻止病虫达到造成经济损失的程度,这就是防治指标。病虫危害程度低于防治指标,可不防治;否则,必须掌握有利时机,及时防治。顺便需要指出的是:在以城镇街道、公园绿地、厂矿及企事业单位的园林绿化为主体时,则不完全适合上述经济观点。因该园林模式是以生态及绿化观赏效益为目的,而非经济效益,且不可单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病虫的防治。5.3 森林病虫害综合治理策略
5.3.1 搞好城市森林的种植规划 在考虑城市美化的基础上合理配置植物品种,要注意长远解决病虫害问题。针对本地区发生严重的害虫种类,减少其喜食植物的种植,多规划和栽植抗病虫的或耐性强的植物,减少有害生物的适生寄主。
5.3.2 防治有害生物入侵,加快“三个体系”建设
近年来,外来有害生物对我国林业造成的危害十分严重。尤其是美国白蛾在南门峡林区、北山林区严重发生,直接对我县林业构成威胁。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防患于未然。海关、商检、森检部门和木材检查站要各司其职、协同作战,严密堵塞外部入侵渠道。林业部门要坚持每年疫情普查制度,抓好常年监测工作,适时开展专项调查,发现病死树和新的有害生物,及时上报送检。
5.3.3 加强养护管理,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在相当程度上与植物的生长势相关。对生长势差的应及时施肥、浇水、松土锄草,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并结合秋冬季修剪,除去染病虫枝条。这样不但可以调节植物养分,还可以减少病虫来源,通风透光增强树势,营造不利于病虫害越冬、繁衍、为害的环境条件。
5.3.4 推广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保护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是持久的,效果是显着的。一旦天敌在田间建立了自己的种群,它就可以长期持续地对害虫发挥控制作用,这是化学农药所无法达到的。城市具备开展生物防治的条件,一是城市林业种类丰富,适合天敌的生存和繁衍,我们应该加强对天敌的利用和保护,尽量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创造利于天敌群落发展的条件。二是城市建筑对园林植被的分割形成的“海岛生态”有利于释放天敌。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加强了对植保工作的立法和管理,建立了植物保护工作新的管理标准,特别是作为可持续植物保护中重要措施的生物防治技术,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和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很多生产和销售害虫天敌产品的公司,生物防治正逐步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选择使用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能有效地保护天敌,消灭害虫,对人畜危害小,对环境污染小,相对于化学农药来讲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具有持久性。尺蠖,每年喷两遍药即可控制其危害,而用化学农药每代害虫都必须防治两遍以上。1987年郑州市森林大袋蛾大发生,危害成灾,施用生物农药灭幼脲进行超低容量飞喷防治,防治效果达到98%以上,完全控制了该虫再度大发生,分析原因主要是既消灭了害虫又保护了天敌。生物农药除了Bt 乳剂、灭幼脲外,最近几年生产的花保、烟渗碱等,这些都是防治园林病虫害的首选农药。
5.3.5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化学防治只在必需应急时进行,实施靶标防治,尽可能地选用具有选择性、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少用或不用广谱性的化学农药,经常变化用药品种和混用配方,以免害虫产生抗药性。施药方式也应采取涂茎、根施和注射等方法,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5.3.6 改进农药施用技术 目前,城市病虫害防治中大多使用常规喷雾方法。据测算,常规喷雾从施药器械喷洒出去的农药只有25%至50%能沉积在植物叶片上,不足1%的农药能沉积在靶标害虫上,而仅有0.03%的药剂能起到杀虫作用。这种施药方法不仅效率低,造成农药浪费,还使大量农药流失到非靶标环境中,造成人畜中毒,污染环境。因此必须改进化学农药的施用(特别是喷雾)技术,提高农药的利用率,降低农药在非靶标环境中的投放量,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5.3.7 稳定森防队伍,确保资金投入 各级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承担着森林病虫害防治、预测预报和森林植物检疫的重要职责,担负着保护国土生态安全和生态建设成果的重要责任。因此,各级人民政府要重视和加强森防队伍的建设,确保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7.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 篇七
森林被称为地球之肺, 可净化空气为人类提供新鲜氧气, 可抑制水土流失、减轻环境污染, 还能提供丰富的生物资源。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植树造林、保护森林资源在当前备受关注。然而在生长过程中, 往往存在着各种不利条件。病虫害是较常见且较严重的一种, 一旦感染, 极易影响林木正常生长, 甚至会致使林木死亡。因此,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对其病虫害进行防治。营林技术是常用的防治手段, 可采用提高林木抗病性, 或直接杀死害虫的方法, 也可通过对害虫繁殖环境的改变来减轻病虫害的危害程度。
1 森林病虫害的原因分析及防治现状
1.1 原因
病虫害包括病害和虫害两部分, 森林之所以会被其侵染, 可从以下3方面考虑。首先, 为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 人工林迅速兴起, 但其科学性不足, 数量过多, 反而使病虫害有机可乘;其次, 森林生长环境在不断变化, 许多新的有害生物开始侵染林木。而许多害虫的抵抗性也不断增强, 加上长期使用某些杀虫药, 使得害虫已逐步适应;此外, 大部分森林害虫自身的繁衍能力就比较强, 即便多数个体被消灭, 但少数个体依旧会繁衍。
1.2 现状
面对森林资源短缺的现状, 我国积极采取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政策, 整体上森林资源开始恢复。但同时, 病虫害现象也越来越明显, 不但种类增多, 危害的面积也不断扩大。如油茶炭疽病、软腐病等, 而美国白蛾等危险性病虫害也日益增多。随着我国森林面积的扩大, 病虫害的影响区域也会随之扩大, 加上人工造林树种单一, 使得病虫害防治工作更加困难。
2 营林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2.1 实际案例
江西省某林区占地75亩, 有樟树、油茶、马尾松、杉木等树种, 主要是为了调节当地微气候, 减少环境污染。项目于2010年开始, 苗木成活率较高, 达到了97.2%, 但在抚育管理中受到许多有害生物的侵害。如松材线虫病、刺槐蚜、杨树星天牛等。随着规模扩大, 总资源量增加, 病虫害程度越来越严重, 且从最初的小片区域不断向周围扩展, 对林业生态极为不利。最终, 林业管理部门运营营林技术对病虫害加以防治。
2.2 营林技术及其意义
在最初考虑时, 讨论了物理控制、生物控制等多种防治方法, 而要想彻底解决病虫害问题, 还需提高造林营林技术。如选择优良品种, 根据立体条件种植;提高造林的科学性, 采取先进技术增强林木的抗病能力, 间歇性采伐;改变害虫的发育繁殖条件, 或增加害虫天敌。这些营林技术的应用, 都能够为林木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使林木能够健康茁壮地成长。同时还能对病虫害有所抑制, 而适时除草、施肥等措施对提高林木抗病能力颇为有利。所以, 选择合适的营林技术, 对防止病虫害具有重大意义。
2.3 营林技术的具体应用
1) 提高树种免疫力
病虫害的侵入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林木的抗病能力太弱, 所以在选择种苗时就应选择高质量的抗虫树种, 使林木具有较高的免疫力。如此在生长过程中就能减少病虫危害。该林区种植有多种树种, 很多不同的林木, 虽然处在同一层, 但其免疫力也是有差异的。对于一些不具备抗病性的林木, 可以采用杂交、引种等技术解决。
2) 适当设置隔离带
该林区遭受病虫害的面积还在扩大, 可见很多害虫的迁徙能力极强, 因此必须利用营林技术限制病虫害的进一步扩散。对于单一食性的害虫, 其幼虫阶段的迁徙和扩散能力较弱, 此时可设置隔离带, 减少幼虫的食物, 使其不能扩散。在检查中, 发现马尾松毛虫、蛀干害虫等, 危害较大, 通过设置隔离带, 起到了良好的防治效果。
3) 改善林木生长条件
该林区要培育成健康林, 除了治理更要注重预防。技术也尽量使用生物控制技术, 减少化学手段的应用。在抚育管理阶段, 应做好松土除草、施肥浇水等工作, 保持森林卫生, 为其提供有利的生长条件。松土可平衡土壤中的养分, 提高林木抗病能力;除草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害虫发育;施肥则能提高林木的抵抗性, 确保病原物不会容易侵入。施肥应尽量使用绿色肥, 既能够预防病虫害, 又不能对环境造成污染;改造根系土壤的生态环境, 有利于增强根系的持久力, 且能保持足够的水分, 促进树木健康生长。此外, 还要适时修剪, 并适当地采伐。有些病虫害较轻, 只影响到林木局部, 此时必须将枯枝和病害枝桠剪掉, 否则时间一长必然要危机整体。修剪过程中, 应保持切口平滑无误, 将切口面积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适当地采伐可减少病虫害, 也有利于提高林木的速丰生产效率。
4) 合理营造混交林
林区有几处难以被利用的土地, 技术人员在此上面营造混交林, 不但节约了土地资源, 使得林木的病虫害抵御能力有所增强, 而且还具有预防森林火灾的作用。在选择混交林生活中方面, 喜阳树种与喜阴树种、无根瘤菌与根瘤菌树种混交栽培, 可以改善土壤肥力, 树势生长繁盛, 自然抵御病虫能力会随之增强。落叶松与阔叶松混交栽培, 能够缓解落松的落叶病。在树种混交栽培时, 树种彼此间也有可能感染发生病虫害因此要谨慎选择。另外是关于混交模式的搭配比, 一定要合理。虽然混交林对于森林生态有很多优点, 但是营林技术的运用和实施还存在许多困难。有些树种在生长过程中因为病虫害的原因已经发生改种, 因此有些混交模式中, 害虫仍然能够依附改种的树种而存活, 因此要改进混交模式的搭配比技术。造林设计中, 将不同树种不同行株进行混交将林网结构进行合理调, 综合考虑病虫害对林木的影响来调整搭配比。
5) 保护有益的昆虫
在森林中生存着大量的寄生蜂、捕食性昆虫、鸟类和其它有益生物, 它们在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和繁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 以保护这些有益生物。在混交林中可引进一些能够适应环境的食虫鸟。
3 结论
病虫害是森林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对森林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其危害程度可能会导致林木死亡, 给经济和生态两方面都带来了巨大损失。营林技术是一种防治病虫害的有效手段,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进一步完善。
摘要:随着森林病虫害面积的扩大, 危害也更严重, 其防治工作迫在眉睫, 营林技术在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首先对引发病虫害的原因以及防治现状加以阐述, 然后结合实例对营林技术的实际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营林技术,森林病虫害防治,混交林
参考文献
[1]张天莹, 张春景.营林技术与病虫害的控制探讨[J].农家科技, 2013, 20 (5) :172-173.
[2]王红民.关于森林病虫害防治及营林技术分析[J].中国农资, 2014, 24 (12) :109-110.
8.对我镇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探讨 篇八
森林病虫害防治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镇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在市、镇及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森防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不仅配备了一系列的机械设备,而且目标管理责任制得到完善落实,防治技术手段和防治成效不断提高,2005年成功申报成市级中心测报点。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目前森防工作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形势不容乐观。
一、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森林病虫害发展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
随着^、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面对这一严重态势,2004年我镇开始实行森防目标管理,在全镇设立了4个中心测报点,每周上报2次各重点造林地块病虫发生情况,及时做好防治工作,并召开现场汇报会。通过几年努力,我镇林木病虫发生面积逐年减少,但由于近几年暖冬等因素,害虫越冬死亡率低,发现面积又有所上升。在当前资金、人力、技术等有限的情况下,防治难度加大。
(二)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
目前,全镇能够严重成灾的病虫已由80年代初的5种增加到8种,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草履蚧、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全镇每年因林木病虫害造成木材减产71多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达5万元,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三)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
80年代末以来,已有美国白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我省,由于我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这些害虫随时都有可能侵入我镇,特别是美国白蛾,一旦侵入,很可能使我镇的林木遭受到严重危害。
(四)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
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杨扇舟蛾、草履蚧、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
二、制约我镇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因素
一是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基础薄弱,有的地方还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虫情并发布预报和指导防治。二是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新技术研究和现有科研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在防治时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导致病虫抗药性增强,农药污染了环境,杀伤了天敌,并形成恶性循环。生物防治因技术和资金所限还没有推广开。三是林业部门内部缺乏协调,各个生产环节之间严重脱节,造林的只管造,育苗的只管育,引种的只管引,有些地方甚至搞造林规划设计也不认真考虑病虫害防治,预防机制差,使病虫害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四是检疫工作不到位,检疫跟不上,加上缺乏检疫检查站,调运检疫严重失控,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不力。五是防治经费短缺,整体抗灾减灾能力低下。
三、主要对策措施
森林病虫害防治水平直接影响着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今后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高认识,加强领导
一是从加速生态建设和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环节。二是从减轻危害损失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森林病虫害的严重发生,直接制约着森林资源的发展,抓好森林病虫害防治,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损失,保护森林资源,而且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三是从实现新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森林病虫害防治对加快造林绿化步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促进产业发展,担负着支撑和保障任务,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四是从保护我省、我县及我镇的生态安全的高度来认识,其中包括提高贸易信誉,减少经济损失等等,都必须加强森林病虫害的治理和检疫工作。
(二)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
预测预报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督测工作放在首位,对辖区内的全部森林资源进行病虫害调查监督,要以全面、及时和准确掌握森林病虫害动态作为基本目标,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坚决避免平时不调查,等到发现已成灾的现象。从发展看,全镇要以市级中心测报点为龙头,以村重点测报点为骨干,以其他测报点为基础,尽快建立起一个覆盖全镇的、健全的预测预报体系。不仅要能够及时掌握全镇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发展动态,进行区域性短期预报和预警,而且能够结合林木资源状况、气候气象条件等相关资料,进行全镇主要森林病虫害的长期预报。为我镇和省、市林业主管部门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要通过对主要森林病虫害的一般调查和系统观测,不断积累基础资料,建立起数据库,用高新技术和监测信息处理系统开展监测与预报工作。
(三)大森防科技含量,改进防治手段
森防工作离不开科技的支持支撑。针对我镇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上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现状,防治手段急需大力改进。一是坚持搞生态林业。在保护好现有林木的基础上,造林要坚持适地适树,采用良种壮苗,营造混交林,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措施,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加强早期预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增强林分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走出一条林业生产与病虫害防治协调发展的路子。二是认真遵守国家有关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规定,逐步禁止使用甲胺磷、氧化乐果、福美砷等剧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提倡使用微生物农药(BT乳剂和病毒等)、仿生农药(灭幼脲)、动物源农药(昆虫信息素等)、植物性农药(苦楝素、茴蒿素、烟碱等)、矿物性农药(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矿物油乳剂等),以减轻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三是大力发展生物防治。高兴东、安大公路、三阳河、北澄子河都从我镇通过,保护环境具有特殊的意义,生物防治技术和规模都应有一个大的突破,应加大推广普及力度。
(四)强林木检疫,严防危险性病虫传入
森林植物检疫是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的预防性工作。根据检疫工作政策性强、技术性强和涉及面广的特点,结合我镇的实际情况,当前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植物检疫条例》等法规和森林植物检疫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促使人们对检疫工作给予理解和支持。二是增建检疫检查站,加强对过往运输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车辆的检疫检查,严防带疫进出县界。三是加强源头管理。重点是加强产地检疫,特别是在高速公路难以设站检查和其它公路又缺乏检疫检查站的情况下,产地检疫必须加强。要加强对城镇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集贸市场、仓储、加工、销售单位及苗木、花卉、果品等生产单位的管理,堵塞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渠道。对来自国外的森林植物及其产品虽经口岸检疫机构检疫,但运至目的地后,当地森检部门仍要认真复检,做到万无一失。
(五)大资金投入,保护防治需要
【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推荐阅读:
杏树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06-18
探析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11-06
山区吊瓜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06-24
保护地油豆角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07-05
果树病虫害防治探析08-18
夏季兰花病虫害防治浅谈06-24
园林植物病虫害识别与防治课程标准11-02
阐述病虫害的防治实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07-16
森林抚育的技术措施07-12
病虫害复习题课件资料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