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学院制下的导师制

2024-09-02

牛津大学学院制下的导师制(精选5篇)

1.牛津大学学院制下的导师制 篇一

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方案

导师制是实施和完善学分制的必要组织保证,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根据《南通大学试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暂行规定》中有关导师资格、导师职责、导师聘任、管理与考核的规定,地理科学学院特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学习与发动

1.学院成立本科生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教学工作的院长担任,成员包括各教研室主任、班主任、辅导员。领导小组下设秘书处,秘书处设在教务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2.学院做好宣传工作,召开师生大会、学生班会、教研室会议,介绍实施导师制的指导思想、实施方案及操作程序等,并组织学生选择导师。

二、确定教师名单

(一)受聘教师资格审查:

1.学历资格:受聘于任课教师岗位、具有讲师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的本校教师,均有资格和义务承担本科生导师工作。

2.业务资格:(1)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懂得教育规律,熟悉本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具有一定的专业指导能力;(2)熟悉学分制下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相关规定,理解学分制的运行机制,知识结构合理,专业水平较高。

3.其他:(1)能保证有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2)身心健康;(3)校外读博、读硕的教师在读期间一般不承担导师工作;(4)受过学校处分或上考核不合格者,当年不能选聘为本科生导师。

(二)受聘时间:

每每学年开学初,各班根据新生人数,为学生配备导师,学院完成导师聘任工作,导师聘期原则上为一年,并将导师及所指导的学生名单报教务处备案。

(三)聘任方法:

导师聘任实行个人申请,院(系)审核批准,报教务处备案的方式进行。

(四)网上公布

学院根据教师申请情况,结合导师聘任资格与条件,确定导师名单(导师名单包括导师个人基本情况、研究方向等),并将导师名单上网予以公布。

三、师生互选

1.师生互选工作分阶段完成。

2.每一轮前一阶段为学生申报,后一阶段为导师选择。学生每轮申报一位导师,在学生申报基础上导师选择被指导学生。每位导师接受学生总数合计不超过8人。

3.互选结果经学院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确认后将不予更改。第一轮中由于各种原因未落实导师的学生,及本轮中接收学生数累计未满规定人数的导师将进入第二轮互选。

4.师生互选结果在每轮结束后学院予以公布,正式结果通知将在全部导师互选工作完成后发布,最终结果报教务处备案。

四、颁发聘书

师生互选一旦确定,学院即向受聘教师阿班颁发聘书。聘书见附件。

五、定期检查

(一)导师职责

1.关心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专业思想。

2.帮助学生熟悉本专业和相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籍管理条例,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的修读计划,确定每学期的修读课程。

3.关心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心理状况,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与引导,培养学生树立刻苦学习的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4.建立导师与学生联系和沟通的有效渠道,安排相对固定的导师接待日和地点;5.及时向学院及教务处反馈学生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按时填写《南通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活动记录表(教师用)》,表格从教务处下载区下载。

(二)学生职责

1.认真领会导师制的意义,了解《南通大学试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暂行规定》。

2.主动与导师联系,汇报近阶段的学习、工作、思想状况等,每月至少一次。

3.服从导师的安排,积极参与科技活动。

4.每学期提交一份结对工作书面总结报告,并填写《南通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活动记录表(学生用)》。

(三)检查

1.学院把导师工作作为本院(系)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导师工作的意见;

2.学院成立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学院教学办公室负责。

3.学院建立本科生导师档案,并依据《南通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活动记录表(教师用)》、《南通大学本科生导师制活动记录表(学生用)》对导师的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价,并以此作为对导师进行评价及划拨工作量的参考。

4.学院每学年召开一次导师工作交流会,对工作认真负责、成绩突出、学生满意的导师报学校进行表彰奖励。地理科学学院 2007年7月8日

2.牛津大学学院制下的导师制 篇二

关键词:短学期制,三学期制,学季制,上海大学,钱伟长

我国高校历来普遍实行两学期制。第一个大胆尝试学期制改革的是上海大学, 于1994年开始实行短学期制, 把一学年分成三个理论学习学期和一个实践教学学期。新世纪最初几年, 众多名校开始推行学期制改革, 其中以三学期制居多。2002年北京大学在两学期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为学生开选修课的短学期, 以社会实践与实验课为主。此后, 国内诸多高校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等纷纷实行了不同类型的三学期制。浙江大学从2004年开始采用四学期制, 在不改变原来两个长学期总体框架的基础上, 结合传统的长假、春节、寒暑天气等因素, 将每个学期平均等分成九周, 并设三个长短不一的假期。相对于钱伟长校长推行的短学期制, 上述高校进行的学期制改革晚了近二十年, 但它们的出现对推动我国高校认识短学期制的必要性起了重要作用。李智兰分析了西南大学实施“两长一短”三学期制的必要性和改革实施方案以及遇到的问题。潘玉民等人从上海大学短学期制出发, 具体阐述了档案学系在档案实践教学方面的设计、实施和效果等问题。周伟等人以上海大学的调查为例, 结合已有研究和对上海大学60名本科生的抽样调查, 调查了短学期制课程设置的利与弊。本文首先介绍了上海大学短学期制的设计初衷和利与弊的讨论, 接着介绍了自己对于学校、学院所做各种改革的理解, 最后结合近两年两门本科生课程的教学实践和钱伟长教育思想, 介绍了新教师如何在短学期制下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一、上海大学短学期制的设计初衷和利弊讨论

上海大学推行的短学期制起始于钱伟长任职原上海工业大学校长时期, 于1985年开始试行短学期制。每学年设置三个理论教学学期, 分别为春季、秋季和冬季学期, 每个理论教学学期内10周为理论教学, 1.5周考试;实践教学学期与暑假可以通用, 安排实习实践等环节。学期之间安排了0.5周间隔假。

(一) 短学期制的必要性

短学期制的一大进步是将学生从应付考试的背书状态下解放出来, 对于学生珍惜时间、勤奋学习具有促进作用。钱伟长说:“我们用短学期制来克服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这是我们鼓励学生比较独立的一种学习办法, 启发他们的积极性。”“我们应该相信学生, 学到一定基础, 自己能学, 将来用到这些再学, 并不是将来用到的现在一定给。”他认为:“上海大学要培养能够无师自通的人, 一个能够独立地到一个未知领域里工作的人”。

短学期制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的科研时间, 而这又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起着重要作用。钱伟长坚信, 只有有创造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创造性的学生, 教师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其科研基础之上。因此, 他高度重视引导教师做好科研工作, 并积极为教师提供良好条件, 尤其是在时间上提供保障。结合钱校长上述论断, 我们就会明白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和必要性。

(二) 短学期制的利与弊讨论

短学期制推行期间曾经历过师生的不理解和来自学生家长的压力, 从乐乎社区上原常务副校长周哲玮教授参与的“关于短学期制度利弊的讨论”的师生共同讨论中可见一斑。诚如周哲玮副校长所说, “在超前实施短学期制的上海大学, 关于短学期制的讨论已经成为常态, 每次有新的同学、教师、干部来到学校, 几乎都会引发一轮新的讨论”。王福友教授认为“对那些不适应短学期制的师生, 学校应该设立缓冲机制, 帮助他们顺利适应短学期制的要求。”

二、上海大学短学期制存在的问题与相应改革

本文重点讨论短学期制推行中遇到的困难, 以及自己对于学校和学院针对弊端所做的各种改革的理解。

(一)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们的学生是在应试教育下考入大学的, 他们的自学能力还没有受到良好训练, 习惯于老师给他们提供问题和答案。因而, 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适应短学期制下的教学管理制度的要求。在钱伟长校长的著述中对于如何自学有很多论述。他认为“高等学校应该把学生培养成有自学能力的人, 在工作中能不断自己学习新知识, 面对新的条件也能解决问题的人”。他认为, “我们的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己学习。就我的体会, 自学是相当重要的, 我的许多知识都是靠自学获得的。在自学时会遇到许多不懂的地方, 怎么办?我的经验是拿一本小本子, 把不懂的地方全记下来, 经常反复地看, 随着学习的增加, 不懂的地方会慢慢地懂起来”。其实上海大学教务处也早已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2004年教务处收集并出版了上海大学部分优秀大学生的自学经验与体会, 这些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适合自己的自学方法, 他们的经验也能够帮助其他同学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之路。2008年教务处又收集出版了各学院十来位教授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题的部分发言, 对教师的教学和大学生的学习有很多帮助和启迪。经验需要及时交流和总结, 从而帮助更多的同学学会自学, 笔者认为这是非常有效的实践, 需要继续持之以恒地保持和发扬。

(二) 增强短学期制的宣传和引导

王福友教授建议:“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要与中学教育相联系, 重在引导中学教育改革, 这就是高校招生指挥棒的作用。”上海大学于2011年开始了大类招生改革, 2014年新浪高考频道特别邀请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做客新浪, 在线解读上海大学招生政策, 叶志明副校长指出上海大学通过大类招生这一创新做法, 做到了“学生第一志愿满足率比传统的高考的方式提高了10个百分点。通过6个志愿解决了97%学生的志愿的问题。”社区学院创设了多样化的师生交流平台, 邀请专业学院教师进入社区开设专题讲座, 开展专业学院开放日系列活动, 举办专业分流专场咨询会, 策划组织高年级学长咨询会, 帮助学生增进专业认知, 理性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这个真的是对学生最大的好处, 因为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三、新教师的教学实践

短学期制刚开始推行时, 一些老师对于讲授的课程没有相应的调整, 只对授课内容进行删减, 破坏了课程的完整性, 同时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难以消化课程知识。而时至今日, 钱伟长的教育思想已经开花结果, 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就。

(一) 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钱校长多年坚持必须把教学与科研结为一体, 推行一套班子两个中心的教学和科研的结合论。他说, “当你走向社会, 面对实际工作的时候, 你要首先提出问题, 正确地提出问题就已经解决了问题的一半。科研工作就是要解决这样的问题, 一个搞科研的教师和不搞科研的教师是有根本的差别的”。笔者所在的通信学院, 绝大部分任课教师都同时在搞科研, 承担多项纵向或者横向的科研课题。

钱伟长很早就提出, “经过研究生培养的年轻老师, 应该首先开专题课, 开与他的研究领域相关的课程”。“逐渐地成为副教授以后, 可以开专业课”。笔者攻读博士学位时主要从事计算电磁学研究, 刚到上海大学马上接手了研究生课程《计算电磁学》, 讲起课来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而且颇受研究生喜欢。结合课题组的特色研究———微波天线, 笔者对天线的研究历史和现状也日益增强, 一年后又开始给高年级本科生上专业课《通信天线》, 结合短学期制的特点, 增设了新的课程项目, 获得教研室的支持, 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所以, 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一定不可分离和偏废, 二者相辅相成。

(二) 基础课重点讲什么

钱先生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 即讲课的时候, 重点是讲结论还是讲条件?在基础课的教学当中, 相当多的重点是在讲结论, 讲具体的操作的方法。他认为重点不是教给学生这些已有的知识、己有的结论, 而是要给同学们展现科学的思想、科学的魅力。“现有的很多教材没有讲真理的相对性、局限性, 而事实上, 所有的真理都有其相对性和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 牛顿定理就有其相对性, 要告诉学生这些局限性。”笔者所在教研室对于《电磁场理论》的教学, 就非常注重科学思想和相对性的讲解。

(三) 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科学性

钱校长认为, 教师应该循循善诱, 学校的教学质量应该要做到通过老师的引导来促成学生的自学。教会学生自学, 也就是教会学生战胜自己, 克服自己的不足。笔者在《通信天线》课程项目的教学中也有所体会。本课程项目包括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文献综述, 题目来源于教材中相应的重要章节。学生首先需要自学教材中相应章节, 然后去检索最新研究进展。教师自身科研必须过硬, 对相关课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了如指掌, 才能正确引导和评价学生的工作。第二部分是项目实践, 从第一部分的大题目中分离出若干小题目, 每个小题目对应一篇最新学术论文, 要求学生复现论文中工作。这样的教学安排工作量其实挺大, 本课程安排了两位研究生助教来辅助52位本科生的教学。

我们不仅需要提高自身科研和教学水平, 还要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 增强课程的趣味性。《电磁场理论》的教学实践笔者有些经验可分享。电磁场理论中Maxwell方程组是基础和难点, 理论推导枯燥乏味, 笔者结合Maxwell经典论文介绍其科学思想, 同时讲解Hertz在实验方面做的突出工作, 并且给出了Hertz实验的演示视频。这些内容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科学性, 激发了同学的学习兴趣。另外, 按照课程实施大纲, 同学们清楚每节课的内容, 可以提前观看MOOC等开放教学资源上的课程, 这可以满足部分优秀学生的求知欲, 而这些学生对于所学知识胸有成竹, 上课时敢与老师对话交往, 这样的课堂互动很有挑战。

四、结语

上海大学的短学期制有利于促进教学和科研,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笔者结合自己两门本科生课程的教学实践和钱伟长教育思想, 介绍了新教师如何在短学期制下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思考和实践。最后祝贺新上海大学成立20周年, 祝愿上海大学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1]李智兰.高校三学期制改革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2]王福友.钱伟长与上海大学短学期制[J].现代大学教育, 2010, (3) .

[3]潘玉民, 玄月.短学期制背景下的档案实践教学-以上海大学文学院档案学系为例[J].档案学通讯, 2007 (3) .

[4]周伟, 唐安国.短学期制课程设置的利弊分析——以上海大学的调查为例[J].大学研究与评论, 2008, (6) :34-38.

[5]钱伟长.论教育[M].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6.

[6]周哲玮.教育家钱伟长[J].力学进展, 2003, (2) .

[7]上海大学教务处.我们是怎样自学的:大学生们的体会与实践[M].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4.

3.牛津大学学院制下的导师制 篇三

学生专业导师工作条例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工业制造学院学生专业导师工作条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学院的客观要求,是学院学生教育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学生专业导师工作负责制,是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真正落到实处的有效途径。依据学校二级管理精神,结合学院学生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条例。

第二条学生专业导师是对学生在学风引导、专业指导、专业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代表学院具体对多名学生履行教育和管理的职责。

第四条学生专业导师应是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崇高的理想信念;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品格高尚、作风正派、办事公平合理,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为人师表的教师。

第五条 学生专业导师应具备讲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第二章 学生专业导师工作职责

第五条学生专业导师应侧重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确定学习方向、制定学习计划、掌握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严格学习纪律,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并对学生实施诚信教育。

第六条学生专业导师应掌握学生学习状况,并听取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及时向学院有关领导反映并提出建议。学生专业导师每学期应对学生学习情况作一次全面的分析,对不及格的学生进行跟踪,为其学习成绩的提高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并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给予鼓励和支持。

第七条学生专业导师应在新生入校时发挥其专业优势,做好一年级学生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型工作,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和认识专业内涵,指导他们制定学期及学年学习计划和职业生涯规划。

第八条学生专业导师应接受学生的选课咨询,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长来选修专业课或其他课程,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大学成长计划。

第九条学生专业导师应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种文化科技讲座、学术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文艺体育活动、社团公益活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十条学生专业导师应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培养其科研能力。安排学生参加各项学术活动,并参与教研室项目或课题的研究;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大赛和大 1

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展,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提高他们了解专业前沿的意识。

第十一条学生专业导师应根据所带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做好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及就业指导等各项工作。针对各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对其发展方向和就业方向提出恰当的建议。

第十二条 学生专业导师还应完成学校有关部门和学院交办的其它相关工作。

第三章 学生专业导师考核

第十三条学院每对学生专业导师进行一次考核。

第一节考核内容

一、专业导师工作职责履行情况

二、学生成绩的升降和考试通过率情况。

三、各级各类科技比赛获奖情况。

四、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信息服务、文明离校等情况。

第二节考核办法

学生专业导师考核,采取个人总结、学生问卷调查和学院考核综合进行。考核采用百分制,其中导师自评占30%,学生问卷占30%,学院考核占40%。综合后评出A、B、C三个等级。

一、导师自评:每位学生专业导师在学年末认真填写“导师工作测评量表”,交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

二、学生问卷调查评议:由院学生工作办公室组织学生以无记名方式进行评议。

三、学院考核:学院须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对每位学生专业导师一学年的工作进行考核,学院将根据导师自评、学生问卷调查分别给每位导师一个综合评分。

四、按上述三项分数分别乘上权重系数得出学生专业导师个人的得分结果,确定A、B、C等级。

第四章奖励

第十四条学院在考核的基础上,按A、B、C等级分别给予学生专业导师一次性奖励。第十五条A、B、C等级分别折算成30、25、20个教学工作量,按学院当年教学工作量酬金计发,如有专业导师考核教学工作量不满,则可用于充抵。

第五章附则

第十七条本条例自2008年5月1日起执行,解释权在学院。

工业制造学院

学生专业导师工作细则

一、入学工作

1、举办专题讲座,进行专业介绍,详细讲解和说明专业培养计划,并就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个学习环节提出相应的要求。

2、组织并指导学生填写学籍卡。

二、开学工作

1、介绍新学期所开课程的特点及学习策略。

2、督促和提醒重修、补考的学生准备复习应考。

3、指导学生填报选修课。

4、确定新学期所关注的学生对象。

三、学习指导工作

1、以学术讲座、学术交流、读书交流等形式每月开展一次学风建设活动。

2、针对学习成绩好、动手能力强、对科创有兴趣的学生进行课外科创活动指导工作,帮助他们确定课题、完成项目,并组织其参加各级各类科创比赛。

3、针对经常不上课、成绩不合格、不积极参加各类实习课程的学生进行个别谈话教育,并对其进行长期关注。

四、协同工作

1、协助学工办组织学生进行评优评奖及专升本工作,负责审核上报学生成绩排名表,签署学生学习情况说明意见。

2、协助教务办帮助学生了解学籍管理、成绩管理等相关规章制度,期末作好学生考风考纪的教育工作,并负责将考试作弊学生的处理意见材料交至学工办。

3、协助教务办做好学生退学休学工作。及时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退学休学情况,协助教务秘书完善学生退学休学手续。

4、协助学工办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组织通知学生参加各种就业双选会;签署评价意见;审核学生成绩并签字确认,统计学生就业情况。

五、其他工作

1、按时参加学生培养工作会,完成学生培养工作计划和总结。

2、了解本班学生的学习状况(如学习成绩分布),协调解决突出问题,并及时向学院反映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及建议。

3、及时向学生传达学校教务处和院教务办的有关文件精神和规定及要求;落实学校教务处和院教务办其它任务。

4.外语学院大学部与专科部导师职责 篇四

辅导学生日常生活礼仪,要求服装仪容端庄合宜,落实品德教育,培养团体精神,发扬文藻人敬天爱人的胸怀,以培育文藻人3L的特质。

2熟悉导师工作相关法规:

期于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儘快协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作业区:学校网站首页行政单位→人事室→相关法规】

3召开班会,以建立优良班风:

大学部导师请督导及出席班级会议之召开,指导班会运作,策划及检讨班级事务,并批阅及签核班会纪录簿-每个月至少召开乙次班会,每学期至少召开4次班会。

4遴选与辅导班级自治干部处理班级事务:

利用学期结束前一个月,遴选新学期班级自治干部,并将班级干部名单缴至学生事务生活辅导组彙整,俾便于辅导与处理班级事务。

5带领学生参与集体活动:

带领班级学生出席与督导学生準时参加学校举办之各式活动,如园游会、运动会与其它全校性庆典活动;并指导班级各项活动,如比赛及班级旅游等。

6主动辅导约谈学生并详实纪录:

充分了解新任班级学生之性向、志趣、特长、学习态度、生活习惯、家庭环境等事项,进而辅导学生适性发展,培养其健全人格。每学期至少一次与导生个别谈话,并将辅导约谈状况上线填报【进入校务资讯系统→选学务处登录→导生辅导资料登录】。若遇有特殊状况学生,请立即向生活辅导组反映,并联络家长共同辅导处理。

7班级学生紧急、违规及偶发事件之处理与联繫:

每学期开学第一週内,即协助干部建立班级学生紧急连络网,随时更新学生电话与住址,并送交生活辅导组彙整备查,俾利于迅速掌握学生状况,及时正确的处理与预防学生意外事件发生。如发现学生有特殊重大问题时,得实施家庭访间或通信联繫,通知家长注意,并商请系主任,或学生事务处生活辅导组系辅导教官,协助处理。

如遇请假时,应事先觅妥导师代理人,以期能协助处理班级紧急事务。

8辅导学生课业学习、选课规划及生涯发展之谘询暨辅导学生W-Portfolio之撰写。

9关心住校生及校外赁居生的生活适应状况,给予适时适切的关怀与照顾。

10学生缺旷通报:

生活辅导组于每週一,将缺旷课四节以上之学生,透过操行管理系统通报导师,导师与学生约谈或处理完毕后,请于一週内将通报表由线上回传生活辅导组【作业区:校务资讯系统→学务登录作业→通报流程表登录作业】。

11评定操行成绩与学生叙奖:

每学期期末,评定班级学生操行成绩【作业区:文藻成绩输入系统→导师操行成绩输入】;并为班级表现优秀之干部或热心班务之学生叙奖【作业区:校务资讯系统→学务登录作业→学生奖惩建议申请作业】。

12出席学校召开之全校导师会议、年级导师会议、亲师座谈会及学生奖惩委员会议暨提升导师知能之各项研习或进修活动:

经由导师等会议,了解学校行政单位之发展重点,共同分享导师经验,并讨论相关议题,以加强导师功能,与学生建立紧密师生关係。

13协助督导学生完成毕业服务时数40小时。

5.牛津大学学院制下的导师制 篇五

朱大奇 教授 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委员会主席、电子工程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信号与信息处理”重点学科带头人,“水下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实验室”负责人;中国自动化学会故障诊断与安全性专业委员会委员,中机生产工程学会机床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模范教师,《船海工程》核心期刊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通信评审专家。研究方向:水下机器人传感、控制与路径规划;港航设备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人工神经网络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等Email:dqzhu@shmtu.edu.cn

谢宏 教授男,1962年生,陕西汉中市人,工学博士,教授。2002年4月华北电力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2年1月至2004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作博士后研究,2004年7月至2004年9月在悉尼科技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智能信息处理及其应用、物流信息监控和生物信号处理等Email:hongxie@shmtu.edu.cn

曾连荪 教授男,教授。长期从事无线接入技术和定位测控技术的应用研究,研究成功了多项导弹测控、医疗电子和汽车电子工业产品。上海无线电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上海惯性学会理事;上海通信制造行业协会定位导航专委会副主任。曾获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负责过五项国防“七五”、“八五”等预研攻关和型号项目。目前为我国无线测控网建设首席专家,建设总工程师。研究方向:无线接入技术、定位测控技术、安全监控技术等。Email:lszeng@shmtu.edu.cn

安博文 副教授男,1969年出生,上海市曙光学者,副教授。2009年9月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中央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出站,2006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工学博士学位,2004年武汉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遥感图像的获取与处理、信号检测与信息处理。Email:bwan@shmtu.edu.cn

薄华 副教授女,1971年生,副教授。2006年6月,获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路与系统专业工学博士学位。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国防科技八五重点预研项目、“十五”国防预研以及国家’863’计划等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技成果二等奖一项。在核心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多篇。研究方向: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模式识别、机器学习、遥感图像处理。Email:huabo@shmtu.edu.cn

徐志京 副教授男,1972年生,工学博士,副教授,现任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副系主任。长期从事通信与信息系统教学与科研工作,负责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项目1项,主研和参与上海市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交通部通达项目1项,云南省交通厅项目1项以及横向项目多项。主研和参与的科研项目10多项,主要涵盖电子海图系统应用、AIS系统应用、GPS导航定位应用等领域,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获得专利一项,软件著作权3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研究方向:2001-2009年,主要从事船舶导航信息的采集处理、电子海图信息处理系统、无线通信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承担纵向、横向课题多项。2009年至今,承担交通部专项建设实验室---水下传感器网络实验室筹建和研究工作,实验室拥有较好的水声研究的软硬件条件和实验条件,主要从事水环境信号的采集处理、水声信号的采集处理、水声通信、水下通信网、水声图像处理等基础理论研究及应用等工作。Email:zjxu@shmtu.edu.cn

陈淑荣 副教授女,1972年生,副教授。长期从事通信网交换技术的研究,曾参与国内首台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研制,并主要完成了该交换机通用测试器的研发工作;参与了“甘肃省用电管理信息电话语音查询系统”的项目开发以及大容量VoIP网关系统的方案设计等。曾获2008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2009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排名第1)、2008上海海事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1)、校优秀教育工作者、校优秀党员、校三八红旗手等奖项和荣誉。2008年作为访问学者在加拿大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工学院访问半年。研究方向:通信网交换技术、视频分析、视频图像检测Email:srchen@shmtu.edu.cn

张友俊 副教授男,1961年11月生,教授(硕士生导师),1983年7月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94年4月研究生毕业于浙江大学信电系,2006年3月在上海大学理学院获博士学位,2006年5月-2007年5月,在国际著名的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的Poly-Grames研究中心作访问学者,2007年10月调入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研究方向:微波技术Email:zhangyj@shmtu.edu.cn

袁国良 副教授男,1963年生,副教授。长期从事通信与信息系统和电子类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上海海事大学光纤通信的实验室建设,参加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1项,吉林省重点资助项目2项,主研吉林大学项目2项。编著了高等学校教材《光纤通信原理》,该书2004年8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5年7月再版第2次印刷。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研究方向:光电通信技术Email:glyuan@shmtu.edu.cn

杨文璐 副教授男,1967年生,工学博士,副教授、研究生导师。200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8年9月至2009年9月,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做访问学者。已在《中国科学》、《计算机研究与发展》、《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等国内外期刊及国际国内会议上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5篇被SCI检索,12篇被EI检索。主研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等纵向和横向项目十余项。获上海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一项、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一项、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研究方向:医学影像分析、生物信号处理、脑机接口、视觉感知计算、智能信息处理等。Email:wlyang@shmtu.edu.cn

张颖 副教授男,1968.08生,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教师,博士、副教授。1999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2004年至2006年,在东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年至2010年,赴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院做高级访问学者研究。研究方向:智能信息处理及其应用、现场总线技术、嵌入式系统、RFID技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实时定位技术(RTLS)、网络视频监控Email:yingzhang@shmtu.edu.cn

孔薇 副教授女,1977年生,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5年3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专业为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主要研究方向为非平稳信号的特征提取、高维相关数据无监督聚类与分类分析,包括语音信号及生物微阵列基因表达信号的降噪、特征提取、聚类与分类等。近几年共发表文章18篇,其中SCI检索8篇,EI检索10篇研究方向:生物信息处理,主要包括语音信号及生物信号的智能信息处理。Email:weikong@shmtu.edu.cn

杨静 副教授女,1973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获博士学位,后进入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工作。研究方向:图像通信与视频压缩编码Email:jingyang@shmtu.edu.cn

黄洪琼 副教授女,1973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曾在美国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智能交通研究所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访问研究工作。主要从事智能信息处理及其在智能交通领域、航运智能运输系统领域,以及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研究。近年共发表EI检索论文及软件著作权十余篇/项。研究方向:智能信息处理及其在智能交通领域、航运智能运输系统领域中的应用研究。Email:hqhuang@shmtu.edu.cn

夏斌 副教授男,1975年生,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6年9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专业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2008-2010年在同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脑-机接口、计算神经科学和生理电信号处理等。Email:binxia@shmtu.edu.cn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

王晓峰 教授男,1958年生,教授,工学博士,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专业博士生导师,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上海海事大学学报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anular Computing, Rough Sets and Intelligent Systems(IJGCRSIS)编委;兼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机器学习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交通专业委员会委员,粗糙集与粒度计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机应用学会常务理事;上海海洋与湖沼学会海洋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任2006、2007 IEEE控制与机器学习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担任2008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ranular Computing 程序委员会委员,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isk Analysis and Crisis Response 会议副主席;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评审专家。研究方向:人工智能及其在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中的应用,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在海洋信息技术、港航信息工程等领域进行了颇有成效的科学研究工作Email:xiaofengwang@shmtu.edu.cn

刘广钟 教授 男,1962年生,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1983年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应用毕业,获学士学位;2000年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应用毕业,获博士学位。1991年~1992年在日本翼系统株式会社研修;1994年~1995年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进修;2002年~2003年于日本东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分布式数据库,分布式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技术,网格计算,CIMS技术,物流信息化技术等。Email:gzhliu@shmtu.edu.cn

冯嘉礼 教授男,1948.12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民政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系统仿真语灾害模拟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机器学习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IEEE Shanghai Section委员;《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anular Computing, Rough Sets and Intelligent Systems)副主编,《智能系统学报》编委。研究方向:思维与智能的属性论方法Email:jlfeng@shmtu.edu.cn

张明 教授男,1957 年生,博士,教授。1980年南京师范大学基础数学专业毕业,1981~1983在南京大学计算机系学习,1995年、2010年两次赴美国访问学习,2003年获河海大学计算机应用博士学位。现为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多媒体信息处理、分布式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数据库、视觉信息检索与分析、网络信息安全、人工智能、航运信息化技术等。Email:mingzhang@shmtu.edu.cn

曾卫明 教授男,1971年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计算机系主任、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2005年1月东南大学博士毕业。2006.04-2008.06,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Kirby脑功能成像研究中心(F.M.Kirby Research Center for functional brain imaging)博士后。研究方向:计算机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功能磁共振成像信息处理、脑功能连通性检测与神经认知等。Email:wmzeng@shmtu.edu.cn

杨智应 教授男,1964年生,教授、硕士生导师。2004年6月毕业于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获博士学位。2004年7月毕业分配来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工作。于2006年8月至2007年2月在美国韦恩州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做访问研究学者。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授、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任。研究方向:计算机算法设计与分析、并行与分布式计算与软件工程 Email:zyyang@shmtu.edu.cn 韩德志 教授男,1966.12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外存储专委会会员,《电子学报》和《计算机研究与发展》通信评审专家。研究方向:海量网络数据信息管理、存储及安全技术,云计算和云存储安全技术。Email:dzhan@shmtu.edu.cn

高茂庭 副教授男,1963年生,博士,副教授,计算机软件系统分析员、高级程序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2007年9月至2008年2月,公派前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访问进修。现担任上海海事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已指导培养硕士研究生20多名。研究方向:数据挖掘、数据库与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系统、港航信息系统等领域理论研究与软件开发工作Email:mtgao@shmtu.edu.cn 栾翠菊 副教授女,1974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6年6月获得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工学博士学位。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教委项目、校级及横向项目7项,主持科研项目2项,研究方向:网格计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智能决策、网格计算。Email:cjluan@shmtu.edu.cn

张琳 副教授女,1973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3年、199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工学学士、硕士学位;1996年上海海事大学任教至今,其间在职攻读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博士研究生,2009年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为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副系主任、网络工程专业主任、上海海事大学第九批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006年下半年公派至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UC)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ISE)做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港航信息化技术、智能信息处理、信息检索、本体与知识工程等。Email:linzhang@shmtu.edu.cn 黄晓霞 副教授女,1968年生,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系副教授。1991年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保送同济大学电气系攻读硕士研究生,于1994.3获得了硕士学位;1999.9在职攻读同济大学信息与控制系博士研究生,2004.9月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05.9至2006.3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做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智嵌入式系统,物流信息化技术,智能信息处理,供应链信息处理等。Email:xxhuang@shmtu.edu.cn

杨斌 副教授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航运物流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职副主任,上海海事大学物流研究中心副主任,集装箱供应链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助理,上海海事大学“物流工程与管理”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上海市微型电脑应用学会理事。研究方向:物流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供应链过程可视化、物流系统绩效评价。

Email:binyang@shmtu.edu.cn

彭青松,副教授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5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博士毕业进入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系工作,当年被评为上海海事大学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007年晋升为副教授。2008年1月至6月在美国仁斯里尔理工学院智能系统实验室进行访问研究。在美访问期间,获2008MLSP国际数据分析算法竞赛第一名。2009年被评为上海海事大学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曾赴香港、克罗地亚等地进行学术交流。曾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主持上海市教委科研项目、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等。关心研究生成长,受到研究生的广泛好评。研究方向: 安全生产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模式识别;数据挖掘;供应链管理中的不确定信息处理。Email:qspeng@shmtu.edu.cn

高俊波,副教授男,1972.9生,博士、副教授;上海海事大学航运信息工程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计算智能、数据挖掘、机会发现与模糊系统、社群网络 Email:jbgao@shmtu.edu.cn 宋安军 副教授1969年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3年西安交通大学系统所博士毕业,上海海事大学计算机系教师从事并行计算和分布式系统的研究,作为主要成员参加过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多项省部级项目的研究,获得过陕西科学进步二等奖以及西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多项科研奖励和专利奖励,2004年进入上海海事大学任教,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研究方向:并行计算和分布式系统Email:ajsong@shmtu.edu.cn

白治江 副教授男,1962年生,上海海事大学计算机系副教授。1998年7月在华东师大获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学位,2006年1月在华东师大获系统分析与集成专业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模式识别,机器学习(包括数据挖掘和智能主体),模糊系统,系统工程等。Email:zjbai@shmtu.edu.cn

朱春鹤 高级工程师1963年2月出生,现任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信息基础教学部主任,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曾参加多种飞机的气动学试验,《国家潜油电机电泵监测中心》的控制系统设计工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低速风洞》的研制,主持《矿用风速表校准风洞》的研制,1998年进入上海海事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获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控制系统设计等Email:chunhe@shmtu.edu.cn

任洪敏 副教授男,1969年生,博士,副教授。1996年6月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获硕士学位;2003年6月毕业于复旦大学获博士学位。致力于大型复杂软件系统开发方法、过程与工具的研究,具体包括:软件体系结构、构件技术、软件复用、过程工程、形式化方法和软件工程环境等。研究方向:软件体系结构、构件技术、软件复用、过程工程等Email:hmren@shmtu.edu.cn

史小宏 副教授男,1963年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3年至1989年在煤炭科学研究院做研究工作;1989年至1996年在太原理工大学任教,期间于1995年至1996年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做访问研究;1996至2000年海南大学任教;2000年至今上海海事大学计算机系网络教研室工作。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移动Agent、移动Agent组通信、JAVA与分布式系统等。Email:xhshi@shmtu.edu.cn

陆能枝 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等Email:nzlu@shmtu.edu.cn

王未央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工作流的研究与应用,数据仓库、OLAP与数据挖掘等 Email:wangwy@shmtu.edu.cn

严南南 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决策支持系统,电子商务等Email:nnyan@shmtu.edu.cn

杨丽萍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数据库系统与信息系统,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Email:yanglp@shmtu.edu.cn

葛元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模式识别,管理信息系统mail:geyuan@shmtu.edu.cn

上一篇:感谢信背景下一篇:大学生篮球赛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