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办公室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工作总结(共9篇)
1.农业产业化办公室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工作总结 篇一
突出龙头培育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产业化科
推进农业产业化,既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把我县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对于进一步彰显农业比较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和农民增收、促进农业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加快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特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一、取得成效
近年来,我县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大力实施“产业化兴农”战略,突出建引龙头公司,着力培育骨干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一是龙头引培成效明显。今年新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9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新增省市级龙头企业总数居扬州市前列。全县县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达70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1家,市级28家。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通过农业部监测,宝粮集团荣获第五届“中国十佳粮油集团”。全县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预计实现销售105亿元、利润3.35亿元、上缴税金1.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5%、8.5%、8.2%。
出口创汇5700万美元,同比增长8.7%。二是农业招商成果丰硕。组织参加4.17海峡两岸(扬州)农业合作试验区推介、荷藕节、扬州市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推进食品工业发展恳谈会等招商活动,签约项目15个,合同利用民资11.5亿元。成功举办全国品牌火锅企业中国行走进宝应暨生态有机农产品推介活动。与阿里巴巴、苏宁易购等知名电商企业的合作正在有序推进。三是市场营销持续拓展。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国交会、省农洽会、省上交会、市美食展以及东京、香港、科隆等境外农洽农展活动,进一步提升宝应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欣莲欣“红糖藕粉”获上交会最佳“创新产品”奖。荷仙、天成等荷藕加工出口企业加强市场研判,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国内市场销售份额明显提高。创新农产品营销,宝粮、水仙、大成等多家企业及个人借助淘宝、天猫、京东、一号店以及微商等平台开设农产品营销网店40多家,全年预计实现网上销售达8000万元。四是重大项目建设凸显成效。今年以来,共实施农业规模项目21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5个。已通过市重大办认定新开工项目5个,其中总投资5亿元玛咖保健品及保健饮料农产品加工项目基础建设工程已封顶,竣工投产项目5个,建炜水洗羽绒、湖西岛有机农场、宝莲生物科技、曹甸设施农业园区等一批重大项目的落户成为全县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五是基地品牌彰显特色。着力推进有机食品特色产业集聚发展,全力打造 “235”十大重点园区,园区建成面积已达8万亩。建成荷藕出口示范基地、示范区8个,总面积近4万亩。龙头企业
获证有机产品41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3个、省著名商标4个、省名牌产品6个、市知名商标18个。“湖西岛”大米、糙米获批中国原产地保护产品,并获得中国、欧盟、美国、日本四方有机认证,连续荣获国际、国内有机食品展金奖。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较快发展,但面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新要求,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龙头企业总体实力不强,运行机制不优。全县县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虽有70家,但开票销售过亿元以上企业仅13家,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低。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仍然沿用传统和家族式的管理方式,运行机制不优。二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独立的研发中心和专门的研发经费,拥有自主产权的专利产品为数极少,企业瞄准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不强。多数企业仍处在初级加工阶段,精深层次加工少,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农产品品牌不够响,市场占有率不高。虽然培育了“宝应湖”驰名商标,“荷藕”、“慈姑”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等区域品牌,但对品牌的开发、宣传和利用力度不够,荷藕、大闸蟹、有机食品等地方特色产品的品牌知名度还不够响,市场认知度和占有率有待提高。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围绕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特色化、项目化的总体要求,重点围绕食品及有机食品特色产业,突出龙头企业培育,着力招引知名企业,创新市场流通方式,加快平台载体建设,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2、主要目标。到2018年,全县县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达85家,龙头企业销售突破150亿元,培育年销售过20亿元的企业1家,过10亿元的企业1家,过5亿元的企业2家,亿元企业3家;培育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家,1家企业实现上市;力争引进或组建3个知名企业集团;食品及有机食品加工园区初具规模,入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0家。
四、发展措施
1、突出平台载体建设。整合项目、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实行园区化、板块化推进,推动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建议:一是抓食品产业园区建设。借鉴盐都、滨海等地建设经验,发挥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效应,依托宝粮集团和有机食品检测中心等现有平台和区域,启动建设面积约3平方公里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有机食品产业园区),以建设“粮油、蔬菜、饮料、酒业”等特色产业为主,规划集以白酒饮料、有机粮油、莲藕蔬菜、肉类制品等综合性食品产业园区。组建实质性运作的园区管委会,具体负责规划选址、基础配套、项目建设和管理服务等工作。二是抓重点园区建设。加快全县“235”十大重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不断健全园区功能,扩大园区规模,提升园区档次,以基地促加工、以加工带发展。加快宝应湖有机
农业开发区实质运作步伐,筹建全县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技术研发中心。三是抓特色产业集聚。以望直港和射阳湖镇荷藕加工企业相对集中地为中心,启动规划,逐步筹建宝应县荷藕加工集中区。
2、强化企业梯度培育。一是抓龙头企业创建。抓好国家、省、市、县四级龙头企业运行动态监测,实行优胜劣汰,确保龙头企业队伍质量。排定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建立各级龙头企业培育名录库,集中财政项目、奖励政策、帮办服务等资源要素进行集中扶持,有计划地壮大规模企业、亿元企业队伍。及时跟踪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申报信息,开展各级龙头企业创建,到2018年,全县县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达85家。二是引导企业加快技改。深化科技创新驱动,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加强技术合作,建立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增加科研投入,加快技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核心产品,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建议县里对新品研发投入超过销售额1%、引进高端人才的加工企业给予一定奖励,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要通过制定品牌整合规划,集中打造强势品牌,引导一批名牌做大做强。重点打造“一主三特”品牌,即做响做大“宝应湖”中国驰名商标,水生蔬菜主打“荷仙”牌、有机农产品主打“湖西岛”牌、粮食产业主打“宝粮”牌,宝应中华鳖、大闸蟹力争创成地理标志农产品。鼓励龙头企业对这些品牌进行保护和开发,实现品牌开发和产品开发互利双赢。
3、招引知名龙头企业。一是明确招商重点。围绕粮食、水产、水生蔬菜三大产业和有机食品特色产业,重点聚焦央企、上市公司和食品百强企业和台湾、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全力抓招商、上项目,引进和实施一批高成长性、高附加值的基地型、龙头型、补链型项目,全县每年力争招引1个以上知名龙头企业、落地1个亿元以上的农业项目。二是跟踪项目信息。积极跟踪服务、推进荷仙集团与中轻集团、仁恒集团的合资合作,在休闲食品、功能性食品等精深加工领域寻求突破。支持引导水仙、宝粮、宝莲生物科技等具有行业领先地位的龙头企业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上市融资、增资扩股、合资合作等方式开展强强合作,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三是优化招商服务。编制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重组上市、现代物流中心建设、有机食品加工园区等产业关联度高的招商项目,落实一批本土龙头企业作为项目嫁接载体,充分利用人脉资源,广泛收集信息,定期进行统计、汇总、更新和筛选,对有价值的信息明确专人及时跟进。收集重点龙头企业与产业发展情况和投资信息动态,为招商一线提供企业背景、产业资料,实现前后联动、无缝对接。优化服务流程,建立重大项目服务的“绿色通道”。
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认真落实现有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和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按规定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等税赋;对农业龙头企业从事种养业及农产品初加工的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等等。二是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联合发改、财政、经信委、科技、开发、国土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梳理各类农业项目信息,建立农业项目库,与部、省实现常态化的联络和沟通,积极争取农业产业化、外向型农业、农业开发、中小企业发展等国资投入,统一整合项目,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进行集中扶持。同时,积极争取苏北地区享受的国家和省市优惠政策在我县能够同等享受和执行。三是制定出台扶持政策。建议县政府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尽快出台扶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重点在农业园区建设、农业重大项目建设、龙头企业提档升级、技改研发、品牌创建、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方面给予扶持和激励,促进我县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5、切实强化组织领导。一是健全组织服务机制。要把培强农业产业龙头、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摆在“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积极争取领导和相关部门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研究和决策农业产业化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建立完善农业产业化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统一认识,加强与相关部门的统筹协作,形成工作合力,扎实推进。二是健全人才招引机制。吸引农产品加工行业知名院校、专家教授与本土企业开展联合攻关,设立1-2个研究生或博士工作站,向社会公开招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研发方面的专业人才,筹建全县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技术研发中心,重点突破蔬菜精深加工、有机食品开发、保健饮品生产等技术,每年要力争开发新品10个以上。三是健全竞争考核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项目招引人、加工企业负责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和科技创新工作者加大奖励力度。县产业化经营工作领导小组在企业间常年开展产品创新、开票销售增幅、品牌创树标兵企业评比,在人才引进、财政项目申报、龙头企业升档进位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和重点扶持。
2015 年12月
2.农业产业化办公室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工作总结 篇二
延长县实施现代农业苹果项目4年来,以中省财政资金为依托,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县级财政配套资金和果农自筹资金,精心实施现代农业项目。一是支持果园基础设施建设环节的防雹网、护栏网、果园水窖、果园机械等;二是支持关键技术推广应用中的间伐、精细化修剪、反光膜、果园种草、测土培肥等为项目建设重点,项目区优果率和亩产量、亩产值均高于非项目区15%,带动了周边果园乃至全县果业的快速发展。
2013年现代农业项目区涉及果园面积1万亩,完成总投资3 51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投资500万元,整合各类涉农资金1 183.82万元,自筹资金2 248.9万元,共计完成投资3 927.32万元,占投资111%,项目支持果园基础设施和关键技术推广应用,通过项目的实施,果园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增强,生产效益明显提升。
一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通过现代农业项目的实施,实施果园生草覆盖解决1方肥,购置粉碎机粉碎生草、秸秆、树枝等解决1方肥,百姓自筹解决1方肥,实施测土培肥环节,项目区土壤有机含量达到1.05%,示范带动出台苹果“3681”工程(即成龄园间伐后亩留30株树,浇水6 000斤,施农家肥8 000斤,产值达到10 000元以上),结合“3681”工程,制定出“4个1”解决有机肥源紧缺问题,即:解决4方肥料,果园豆菜轮茬解决1方肥、秸秆粉碎解决1方肥、县财政补贴解决1方肥、果农自筹解决1方肥,真正实现果业提质增效。
二是提高果园机械化作业水平。
项目专项资金支持果园杀虫灯、施肥打孔机、喷药机等设施建设,县财政配套解决诱虫板、诱虫带等有机防治设施,通过各类资金全面投入,共同效应,提高果园机械化作业水平,解决果业生产中劳动力不足问题。
三是提高项目物资使用年限。
针对项目物资发放到农户这一现状,村委会、议事会、监事会通过召开全体村民大会协商研究,喷药机每台收取50元;割草机、施肥打孔机每台收取100元管护维修费,由村委会统一收取交到乡镇农经站保存,一年质保期后使用该资金进行维修,使用物资维护资金,必须由村委会申请,项目区政府主要领导签字审批,项目村监事会监督下使用,确保该资金安全、合理使用,确保中央财政资金投资的设备使用率、使用年限。
3.农业产业化办公室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工作总结 篇三
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企业健康有序发展。该县通过拉长产业链条,扶持高成长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致力品牌创建,加强高附加值产品研发,构建了“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形成了面品、肉品、中药材、林产品、果蔬和米品六大产业链条,建设了一批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绿色环保的种植、饲养原料生产基地,满足企业加工需要,有效地促进了初级农产品的就地转化增值,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去年,该县新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截至目前,该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68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0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9家,拥有国家级1家、省级5家、市级23家,位居焦作市前列。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约103.8亿元、营业收入约85.61亿元,实现利税约7.22亿元,各项经济指标实现稳步增长。
积极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加各种活动,促进企业发展壮大。该县积极组织斯美特食品、粤禽食品、康利达食品、恒康肉类食品、龙源冷冻食品、泰鑫公司、即可达食品和菡香稻米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加第八届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2013豫台农业项目合作恳谈会、2013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和双百技术对接、银企对接等活动,搭建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科研、金融部门和客商的合作交易平台,实现双赢目标,有效提高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知名度。
制订规划,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该县立足粮食、畜牧等资源优势,根据省集群发展办公室“一个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带动一个农业产业化集群”的要求,重点培育发展二级集群1个,即河南斯美特面品农业产业化集群;一级集群4个,即河南粤禽肉品产业化集群、河南恒康肉品产业化集群、河南旭瑞肉品农业产业化集群和河南康利达肉品产业化集群。其中,河南斯美特面品农业产业化集群和河南旭瑞肉品农业产业化集群,已被省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工作办公室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
(本刊编辑部)
4.农业产业化办公室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工作总结 篇四
近年来,我们清河镇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四、五中全会和上级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一目标,强措施、抓特色、增亮点,培植壮大杞柳产业,加快发展瓜菜和特色养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镇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目前杞柳面积达到2万多亩,建成了鲁西南杞柳第一镇,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360元。
一、正确引导,积极激发农民调整活力
近年来,我们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注重民意,正确引导,让调整成为群众的自觉自愿行为。前几年,我们也号召农民搞结构调整,但收效甚微,有些农民还栽了跟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大多数农民对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迈不开步子。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党委政府一班人进行了认真研究,认为农民是现实主义者,信守的是眼见为实,只要看到赚钱了,他们才会积极参与。“人叫人干人不干,典型带动一大片”。因此,我们在制定工作思路时,突出做好“引导”文章,让典型引路,让经济能人带头,激发了农民进行调整的生机和活力。按照“宜旱则旱、宜水则水、宜林则林”的原则,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着力把产业规模调大、结构调优、效益调高,形成了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布局合理、优质高效的“西菜东林南稻麦”的产业格局。一是“外引”。坚持高产、优质、高效,把调整重点放在提高品质和区域化布局上,引进发展名特优新品种,促进优势产业向区域集中,形成生产基地。多次组织村干部、农民代表到寿光、临沭、郯城、新乡等地参观学习反季节蔬菜、杞柳种植加工、特色养殖、优良品种等技术,引进示范推广种植。二是“内树”。树立推介本镇典型,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定期召开经济能人座谈会,及时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培植树立了巩庄杞柳专业村这一典型。发挥该村的带动作用,带动了附近20多个村发展杞柳种植,面积达到2万多亩,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等一条龙的经营模式,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是“鼓劲”。鼓励干部、能人创业,党委政府明确规定,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评先树优、职务调整、晋升工资的重要依据,对成绩显著的现任村干部,增加年工资600-1000元。政策的实行,调动了广大村干部参与调整的积极性,全镇涌现出了一大批带头进行结构调整的村干部。四是“感召”。积极推进“爱心回流”。党委政府时刻注意与外出务工人员保持密切的联系,用乡情、亲情、感情“三情”感化他们,邀请他们回镇投身农业开发。王楼村刘相波创办的养猪厂、相西的王怀彬创办的菌种厂等,就是通过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次上门做工作,才回镇创业的。通过“外引、内树、鼓劲、感召”,目前全镇已发展成为产品特色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市场化的大生产格局,形成了以张集、王楼为中心的万亩大蒜、元葱生产基地和5000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以石集为中心的4万亩绿色无公害优质小麦、水稻生产基地;以巩庄为中心,辐射周边20多个村,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2万亩杞柳生产基地和600余亩的杞柳新品种种苗繁育基地;以新刘、田庄为中心的存养量达到15000余只的貉狐特色养殖区;以王楼、杜屯、吕屯为中心的存栏量达16000多头的养猪区;以学屋、新刘为中心的存养量达30万只的养鸡区;以大薛村为中心的鹿洼煤矿塌陷地的渔业养殖区等。同时,培植了诚昌贸易、柳帘厂、菌种厂、振宇粉业、辰龙米业等一大批农字号龙头企业。
二、完善政策,扎实构筑调整保障机制
为优化政策环境,党委政府逐步完善了“三个机制”,将农民“扶上马、送一程”。一是领导机制。始终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包村人员具体抓,实行层层包保责任制,将任务指标逐项分解,落实到村、到农户、到地块;按照镇《村级量化管理》和《干部规范化管理》的有关规定,列入干部政绩年终考核,严格奖惩。二是政策激励机制。年初,镇党委政府下发了《关于实施经济发展奖励的决定》,出台了十条优惠政策和减免措施。规定凡引资发展一个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给予企业投资股东和引进经办人固定资产投资额1%的奖励;内实缴国家税金十万元以上的企业,给企业负责人或股东税金3%的现金奖励;对农民投入资金进行结构调整,在技术、用地、税费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扶持。三是投入机制。建立健全了支农资金的稳定投入渠道和增长新机制,去年全镇共落实农村经济发展支农资金3000余万元。同时开展了信贷扶持。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出面与银信部门协调,主动承担风险,为农民担保贷款。去年为杞柳种植户担保贷款300余万元,调动了群众种植杞柳积极性,全镇新增杞柳面积8000余亩。
三、优化服务,有力推进产业化进程
镇党委政府在号召群众调整结构的同时,始终把做好服务工作放在首位,坚持“服务农村、服务群众”的宗旨,从基础设施配套、农业技术服务、政策咨询等方面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一是及时提供技术服务。多次聘请农牧专家上课,并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手把手的指导。近两年来,共组织各类培训班、技术讲座50余次,受训农民达万余人次,编发《农情快讯》58期,印发科技明白纸5万余份。同时要求机关干部“人人学技术、全面搞服务”,广大机关干部坚持自学学技术,经常深入到田间地头,进行耐心指导。二是扶持发展专业协会。党委政府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先后成立了杞柳协会、大蒜协会、养猪协会、养貉协会等专业协会,并指导协会制定章程、工作规范、工作制度等。各协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准确把握市场信息,强化会员技术培训,加大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受到群众的广泛欢迎。目前要求加入协会的群众越来越多,达到8000余人。三是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镇政府实行“全程代理”服务,对重点加工企业实行挂牌保护制度。经过近两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以镇驻地为中心的生产服务区;以清河、石集为龙头、济徐公路为纽带的民营经济发展区;建成了年交易额均在亿元以上的杞柳产品和草编两大交易市场,全镇个体工商户、私营小企业已达1000余家,从业人员达5000余人。四是大力转移农村劳动力。通过二、三产业“带”、小城镇建设“引”、劳力输出“送”,三管齐下,拓宽发展空间,畅通致富渠道。去年全镇劳务转移万余人,涌现出了以魏庄、刘楼等村为代表的“打工村”,以吕屯为代表的“带车打工”队伍等,农民非农产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40%以上。
5.农业产业化办公室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工作总结 篇五
牟平区是一个农业区。全区总面积158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0.3万亩,65公里海岸线和30多万亩可开发的浅海滩涂,608个行政村,农业人口占到80%,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为了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区委、区政府近年来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作为振兴牟平农村经济的切入点,立足区情,发挥当地优势,大力发展高效种植业和养殖业,实现了农业综合开发和产业化经营的有机结合,使得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2001年,全区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1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51元,目前,全区已基本形成了以水果、干杂果、畜牧、水产、蔬菜五业并进的经济格局。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牟平区委、区政府以科技进步为手段,从牟平的实际出发,按产业化经营的要求,立足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着重抓好“两带一面”,即南部山区一带发展果品和干杂果,中北部一带发展蔬菜、瓜果,面上发展畜牧、蔬菜、瓜果、食用菌、水产品和干杂果等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内在品质,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一是建立了一批农业生产基地。目前全区果园面积达22万亩,果品生产以提高果品质量为主,推广苹果套袋6亿多个,果品总产量25万吨,优质果品产量13万吨,并在武宁镇、姜格庄镇两镇为烟台北方安德利果汁有限公司建立了1000亩的果汁加工型苹果生产基地;蔬菜、瓜果面积8万亩,引进了蔬菜、瓜果良种10多个,促进了全区蔬菜、瓜果品种的更新换代,总产达24万吨;食用菌养殖面积120万平方米,加工出口总量3 万吨;油料作物15万亩,总产3.25万吨;粮食总产16.6万吨,优质专用小麦和加工出口型花生种植面积达50%以上,粮油生产实现了由产量型向优质高效型的转变,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比例为1:1.8。全区已形成了食用菌、花生制品、肉食鸡、干杂果、水果、蔬菜、水产品等15大系列产品,有些农民还把发展野生植物的种植和深加工纳入了视野。
二是大力推广了瘦肉型猪的三元杂交及肉牛、肉羊冷配改良,加速了畜牧业的良种化进程。目前全区品种猪改良达到90%以上,兔品种改良达到80%以上,牛、羊品种改良达到85%以上,鸡全部实现了良种化。同时,野生动物的饲养也成了农民开发的热点,养殖品种发展到梅花鹿、野鸡、獭兔、银狐、甲鱼、肉食犬等多个品种。
三是发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围绕果品生产,培育了烟台北方安德利果汁有限公司,年可加工果品30万吨;围绕食用菌、蔬菜生产培育了烟台九发食用菌有限公司和芦凤集团,年加工能力达3万吨,蔬菜汁加工能力8000吨;围绕畜牧业、肉食鸡的生产培育了花莲食品有限公司和蛤堆后贸工农总公司,带动了养鸡专业户近800个,使肉食鸡生产形成了从种鸡孵化、育雏到商品鸡宰杀、冷藏、包装、运输的系列化生产,年加工出口肉食鸡500万只;围绕粮油生产培育了烟台枫林食品有限公司、山东恒成集团,年加工花生、大豆等达3万多吨。这些龙头企业为牟平的农业综合开发和产业化经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是涌现了一批社会化服务组织和示范基地。为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按照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运转的思路,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全区有优质示范基地80多个,配套社会服务和科技人员2000余人,并有30多个村成立和完善了农业科技服务队。全区已形成了以区为龙头、以镇为纽带、以村为重点的科技服务队伍。由各镇政府牵头,依托各镇农技站,成立了农业产业化服务办公室。一些产业重点镇还成立了食用菌服务合作社、蔬菜瓜果协会,区里也成立了“牟平区果树协会”等,这些组织利益连接,机制灵活,具有协调生产、联合营销的重要作用,他们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的服务。从而有力地克服了农户分散生产经营的弱势,带动农民以整合优势进入市场,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实施。
五是努力发育了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几年来,牟平区各乡镇党委、政府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在培育各类农产品初级市场的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地兴建了一批辐射能力强的大中型批发市场,如姜格庄的西瓜批发市场、大窑的大樱桃批发市场、观水的烟台观水果蔬批发市场、王家疃蔬菜批发市场、上庄蔬菜批发市场等,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卖果难、卖菜难的问题。既减少了流通环节,又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还
集散全国各地的供求信息,有序地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经验和做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和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给农业和农村经济带来了一些冲击,尤其是高成本、低质量、低竞争能力、低效益的农业更难以为继,为此,牟平区立足现实,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培植名、优、稀、特、新产品,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了农村经济的稳步增长。
(一)政府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政府是发展战略的制定者,并在政策扶持、强化管理、完善服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或者说,没有政府的引导,就没有农业的产业化。
一是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结构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温饱型的产品、传统的生产方式已远远不适应形势的需要,为此牟平区委、区政府提出了在区域结构的调整上要“南果北菜、南牧北渔”的区域布局,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农业品种结构,大力发展畜牧、水产、蔬菜、瓜果、干杂果及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等优势产业,推进全区农业生产和经营向新的领域、新的层次进军。各镇党委、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思路。大窑镇提出了以果品经济为龙头,以畜牧养殖为龙身,以水产、粮油经济为双翼的经济发展思路。目前全镇已形成了果品、畜牧、水产三足鼎立的经济发展格局。王格庄镇地处山区,提出了建设“山上王格庄”的发展规划,根据本镇的实际,确立了以“山区开发为龙头,以发展干杂果为主攻方向,努力建设绿色王格庄”的工作思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全镇发挥山区优势,大力发展干杂果,目前发展板栗2万亩,银杏1万亩,柿子、大樱桃5000亩,干杂果已经成为王格庄镇一条新的具有鲜明山区特色的经济隆起带。再如姜格庄镇地处沿海,制定了“建设海上姜格庄,建设海上蔬菜、瓜果产业镇”的海陆并举的发展模式,把瓜果生产和海产品养殖作为两个主导方向。一方面,陆上搞西瓜、甜瓜和蔬菜种植,西瓜种植面积已达1.1万亩,年总产6万斤,甜瓜4000亩,总产3000吨,蔬菜达1万亩,基本垄断了威海蔬菜市场;另一方面,他们按照“养殖、捕捞、加工并举”的思路,每上养殖已成规模,其中扇贝养殖5000亩,抛石养海参400亩,基本实现了海参、对虾、螃蟹、大鲮鲆、鲍鱼、藻类、贝类等海产品的立体养殖。
二是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近年来,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各级政府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农民改革旧的生产方式和种养结构。王格庄镇先后投资100多万元,无偿给农民提供干杂果苗木及部分新品种接穗,投资40多万元,用于扶持银杏开发及大樱桃园建设,并规定:板栗头五年,免征特产税。姜格庄镇规定,凡新上马的养殖、种植项目,达到一定生产规模的,在形成经济效益后的3--5年内,给予特产税补贴,开发海上养殖项目的,在海域划分、岸边建房用地等方面为其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优惠政策,协调金融部门给予低息小额贷款。水道镇规定:农民每建一个0.5亩以上的冬暖大棚,可享受政府无息贷款3000元,发展优质长毛兔30对,享受政府无息贷款3000元。大窑镇规定,各村开发经济作物成方连片达50亩的,奖励5000元,达到100亩的,奖励10000元,成方连片建大棚10个以上的,每个大棚奖励1000元。这一政策一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仅去年一年,全镇就调出用于发展经济作物的土地6000多亩,主要用于蔬菜的开发;开发50亩的经济田方30个,100亩的经济田方11个,主要用于大樱桃、大枣、黄金梨为主的果品开发;建冬暖大棚70多个,主要发展优质油桃、葡萄为主的反季节水果种植。在土地流转上,他们灵活把握土地承包期30年不变的政策,采取返租倒包、土地入股、联合经营等形式,积极稳妥地解决了土地调整问题。
三是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帮助农民寻找市场。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民而不是政府,但要发挥农民在结构调整中的主体作用,必须正确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农产品的最终出路在市场,结构调整最有效的指挥棒是市场,只有让农民认识市场、进入市场、适应市场,才能获得高额利润,结构调整才能真正有动力。为此,区、镇统一规划,加强功能配套、设施完善的农副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全区目前已建成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贸易市场36处,初步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以各镇驻地为基础的市场体系。同时还在国内大、中城市、沿海、沿边城市设立了30多个商情、销售、服务信息窗口,利用信息网沟通了与全国各地的市场信息网络,开始步入了“网上卖菜”、“网上卖果”的“E”时代。观水镇投资560万元建起了“烟台观水果
蔬批发市场”,解决了农民卖果难的问题。再如,姜格庄镇为了解决农民卖瓜难的问题,保护农民种瓜的积极性,他们每年筹办“西瓜节”,做到“建市促销,以节育市,以市促种”,使这个镇的西瓜销往全国各地。同时,西瓜节的举办,既是西瓜商品交流会,也是种植信息的交流会,各地的商贩为瓜农带来了大量的信息,减少了瓜农种瓜的盲目性。
(二)充分发挥农业科技的支撑带动作用
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过程,也是农业科技创新、应用的过程。为了加快科技推广步伐,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牟平区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中,坚持把科技放在产业化发展的突出位置来抓,努力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引进、推广和应用体系,把新技术、新成果渗透到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一是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大窑镇成立了包括果品保鲜、珍稀动物研究推广、良种蛋鸡研究、肉食鸡研究、红灯大樱桃栽培技术等7个民办科研单位。二是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通过举办各种农业技术培训班和聘请专家举办专项技术培训、专题讲座,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全区共培训各类技术骨干1万多人次,发放科技资料、技术明白纸3万余份。同时还组织农村党支部书记和种养大户外出参观学习。目前,全区已有1266名农民职称,有5300人获得绿色证书,加快了科技进村入户的步伐。三是建立完善了以示范区带示范户、以示范户带千家万户的科技示范推广模式。区先后在武宁、高陵、玉林店、观水等乡镇建立了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园,在大窑镇建立了四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600亩蔬菜开发基地、2300亩的优质果品开发基地、1000亩的酿造葡萄开发基地和500亩的良种繁育基地。另外,还建有精准农业示范园14处、科技试验示范基地73处,村也都选定了科技示范户、示范田,初步形成了相互配套、上下贯通、示范与生产相结合、生产与经济相挂钩的科技推广新体制,为农业高科技的引进和大面积推广树起了科技龙头。同时,还依托示范基地,加强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联合,广泛开展对外合作,大力引进推广国内外的新品种、新技术,加快农产品与国际、国内市场的接轨,以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几年来,全区共引进推广国内外瓜果、蔬菜、花卉等新品种100多种。
(三)建设经济专业村,培育特色产业
建设专业村是培植特色产业的基础,也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近年来,各镇立足原有发展基础和资源优势,制定了专业村发展的具体规划和发展标准。大窑镇对重点发展的专业村,实行了镇领导干部和镇直部门包村责任制,指派专人常年驻村,靠上帮扶,一包三年,通过努力,全镇已有多个具有特色的农业开发专业村,如以蔬菜加工为主的尹宋周村、以发展红灯大樱桃为主的西李山村、以红富士苹果为主的李家庄村、以特色大枣为主的西吕格庄村、以“锦丰梨”为主的石埠庄村等。同时,还积极引导和组织群众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主导产业、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示范带动周边村户,形成区域性的特色主导产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效果。
(四)龙头带动,直接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首先是建立在数量和规模的基础上的,没有一定的数量和规模,就构不成产业,但大规模的产品需要市场,这是农民所担心的。在市场上,政府作了不少文章,但是龙头企业的作用更为直接和明显,他们是农业产业化的催化剂。他们外联市场,内联农户,是农业产业链的直接拉动者,他们比政府更具有号召力和直接的感召力。它可以直接消化产品,并能把市场信息、实用技术、管理经验等传给农户,有效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挂钩问题。农民需要稳定的销售渠道,龙头企业需要稳定的农产品供给,二者之间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农民可以从他们那里得到更多的交换机会和经济利益。牟平现有九发食用菌有限公司、安得利果汁有限公司、花莲食品有限公司、枫林食品有限公司、蛤堆后贸工农总公司、芦凤集团、海嘉水产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九发是上市公司,是亚洲最大的工厂化养殖双孢菇的基地,有着广泛的国外市场,产品一直供不应求。已成集菌种繁育、原料制备、生产养殖、加工冷藏、出口外销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企业公司,双孢菇原料制备和双孢菇系列产品生产、加工能力均达到2万吨以上,并研究开发出了利用培养基二次发酵生产高效功能性真菌菌丝复合颗粒饲料和利用食用菌菇柄提取真菌复合多糖、制作功能性食品、免疫增强剂、饮料添加剂等,利用这一龙头企业优势,带动了全区160多个村的农民养殖双孢菇,为农民增加收入2000多万元。蛤堆后村是全区最大的肉食鸡养殖、加工、出口基地,产品大部分销往国外,大窑镇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把肉食鸡生产作为带动和促进畜牧业乃至整个农业发展的骨干主导产业来抓,建起了7000多平方米的大型养鸡场、2100多平方米的肉食鸡系列化生产线。近年来,为扩大饲养规模,提高肉食鸡的产量和出口创汇能力,他们又采取了“放鸡出场、借窝下蛋”的作法,走出村外布点,扶持周边村庄和农户发展肉食鸡饲养,并向全镇、全区辅射发展。他们为养殖户提供饲料、鸡苗、药物及负责技术指导,实行保护价收购,养鸡户一律不用流动资金,全部由蛤堆后村所属企业提供,待鸡养成后统一结算,带动了养鸡业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全区已有养鸡专业户700多个,肉食鸡生产形成了从种鸡孵化、育雏到商品鸡宰杀、冷藏、包装、运输的系列化生产,年出口创汇达500多万美元,农民每年可增加收入1000多元。芦凤集团、武州有机农场是蔬菜加工企业,九发食用菌有限公司也投资4900万元,新上了蔬菜加工项目。加工的蔬菜远销韩国、东南亚,主要加工出口白萝卜、圆葱、大蒜、牛蒡、青刀豆、田豌豆、大葱、胡萝卜等二十多种蔬菜。这些企业实行由企业提供种子及技术服务,对产品实行保护价收购,产品全部出口,实现了蔬菜的生产、加工、贮藏、销售产业化经营,年可带动1000多农户的6000多亩蔬菜种植面积,解决了1000多农户的蔬菜销售问题。
(五)提高产品质量,注重品牌效应
提高产品质量、注重品牌效应是产品能够立足国际、国内市场的关键。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农副产品供给量的加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变化,农产品销售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们开始注重品牌。为适应市场的这一需要,各镇也花了大气力提高农产品质量,依靠科技对农产品的品种结构进行调整和改造,加强优质品种的引进、选育、繁育和推广工作,同时,淘汰和压缩了劣质品种,全面优化农产品的品种结构,打造自己的品牌。素有山东红富士第一镇 的观水镇,1990年就在国家商标总局首家注册了“观水”牌商标,1997年观水苹果又被中央电视台二套节目举办的“全国农民节”晚会选为优质农产品,苹果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美国、法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姜格庄镇的西瓜也注册了“富姜”牌商标,销售渠道和产品的价格远远好于那些无牌瓜。大窑镇有6个村的3000亩苹果被省政府列为“苹果良种产业化工程示范园”,在1995年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西埠庄村“锦丰梨”获金质奖,李家庄村的“新红星”苹果获银质奖,沟东村的“藤木一号”苹果获铜奖。西李山村自己培育的140多亩“红灯”大樱桃具有个大、口感好、上市早、管理简单、经济效益高的特点,个大味美,色泽诱人,畅销省内外,每年仅大樱桃一项,全村总收入达50万元,户均6000多元,西李庄村的梨枣个大、皮薄、又脆又甜,目前已发展到1000多亩,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摇钱树”。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尽管全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总体上看规模和数量还达不到产业化的要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还不尽合理。
一是部分农村基层干部素质不高,对农业产业化缺乏认识,误导了农民,有的甚至起了负面的作用。二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不大,产业内部品种布局仍然不够合理,或者说有些调整只停留在“粮经比例调整”这样低层次的调整上,农产品的质量较差,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是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产业化经营机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龙头带动作用发挥不充分,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没有起到强有力的拉动作用,甚至有的龙头企业市场前景不好,企业经营不良,内部管理混乱,市场不稳定,措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四是农产品质量不高。有竞争力的蔬菜、水果、干杂果等由于科技含量不高,内在品质较差,有的化肥污染、农药含量超标严重,达不到绿色食品的内在质量要求,再加上加工、包装、贮藏手段落后,更没法进入国内外超市。
五是农产品结构单一,花色品种不多,上市时间集中,尤其是有的农民有“人家种啥我种啥”的思想,不在花色品种上作文章,结果造成了农产品的供过于求,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收入。
六是农产品产业链普遍较短,大部分卖的是原材料和初加工产品,没有多少经过精、深加工,这是造成农业效益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水果只能搞简单的分级,不能搞深加工和保鲜,蔬菜加工也只是停留在一个浅层次上,肉食类产品除了肉食鸡的简单加工外,其它的肉类加工还是空白。
七是农业科技推广滞后,农民的科技水平低,制约了全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经济的快速稳步增长。
八是农业管理体制和保障体系不健全,适应不了走向国际市场的大环境。
因此,我们认为,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以市场为导向,继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应该讲,牟平区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刚刚起步,为适应中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必须放眼国际市场,发展创汇农业和生产绿色食品。随着人类对生命健康的重视和生活质量及消费层次的提高,面对市场的需求和资源的制约,发展绿色食品已刻不容缓。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食品越来越成为市场上的亮点,只有发展绿色食品,才能参与国际竞争,才能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二是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挥资源、经济、市场、技术等方面的优势,选准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要充分利用我区东临威海、西临烟台的地域优势,积极发展以蔬菜、瓜果生产为主的城郊农业和特色农业,要防止盲目发展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三是科技兴农,增强农业的发展后劲。要通过品种改良和开发新品种,推广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在确保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的前提下,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要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引进、繁育、推广体系和服务体系,加强科技培训,普及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四是加大龙头企业的培植力度。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一个龙头企业就是一个市场,就可带动一个相关产业的发展。与其他县、市、区相比,牟平区的龙头企业数量还不多,其龙头带动作用也不是太强,或者发挥的作用不大,所以,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中,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势在必行。
五是拉长农业产业链。其一是拉长生产环节,把国内外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的管理手段,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其二是拉长加工环节,就是要抓农产品的系列加工、精深加工,实现农产品的多次转化、多次增值;其三是拉长销售环节,要通过培育和拓展市场,来拉动产业上规模、上档次;其四是拉长配套服务环节,要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服务行业和相关产业。
六是完善相关机制。其一是完善利益调节机制,龙头企业与农户、其它环节之间,所得的利益要分配合理,达到利益的动态平衡,实现互惠互利,共兴共荣;其二是完善产权实现机制,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制,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户、基地之间建立起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紧密关系;其三是完善法律保障机制,通过各方签订合同、契约,明确各自的责、权、利。
七是引入农产品的质量认证体系,增强质量意识。要按国际标准来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努力创建名牌产品,促进全区农业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增强我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6.对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调研分析 篇六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促使龙头企业快速健康发展,带动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目前全市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89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14家,市级龙头企业87家。总资产达225.4亿元,固定资产总值为113.97亿元,销售总收入达230.54亿元,出口创汇额为3.39亿美元,上缴税金10.68亿元,带动专业村119个,带动农户134.9万户,安排劳动力就业9.93万人,带动农民增加收入15.4亿元。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催生了一批联接千家万户、实行产销一体化经营的专业市场。截至2006年底,我市年交易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28家,年交易额为17.78亿元,带动农户种植面积73.56万亩,带动农户达23.45万户。
全市已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43个,协会会员2.3万人,带动农户30.46万户。在民政、工商或农业部门登记注册的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80家,其中龙头企业领办的11家,农技服务组织领办的9家。参加中介组织的农户数达21.33万户,带动种植面积128.66万亩,带动牧畜养殖量14.35万头,带动禽类养殖量0.09亿只。
(一)制定完善了农业产业化政策机制,落实好各级农业产业化优惠政策。我市认真执行国家农业部等8部委《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的意见》(农经发[2000]8号),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列入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凤祥集团、蓝山集团、**丰种业等三家企业的初加工产品给予了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市财政每年列支300万元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用于产业化项目扶持、龙头企业奖励等。
(二)加快培植龙头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按照“扶持大的、改造老的、培植新的”的思路,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扶持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如阳谷凤祥、高唐蓝山、**丰种业、泉林纸业、**县东兴食品有限公司等规模大、效益好的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龙头企业。
围绕各地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加快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高唐县蓝山集团,累计投资2800万元,建成建筑面积13500平方米的猪舍30栋,现存栏种猪700头,年产仔猪过万头。泉林、金兴和热电厂密度板厂三大龙头企业,建设了30万亩纸浆林、20万亩芦竹,10万亩速生林,扩大了基地规模。**县澳登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带动全县食用菌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县已建、再建现代化菇棚(房)达3000多个,栽培面积达300多万平方米,产值达3亿多元。阳谷县以凤祥集团为龙头,在全县逐步形成1700余座1000只鸡规模鸡舍,1400余座5000只规模鸡舍的肉鸡养殖基地;以露易莎调味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建成了3.5万亩大蒜蔬菜生产基地。
(三)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和完善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是“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企业与农户之间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巩固现有的经营模式,同时加快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农场”等形式的经营新模式。大力发展作为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联结纽带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推广合同制、股份制、契约制等利益联结机制,把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做成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联合体。
(四)调整出口结构,培植壮大出口创汇型龙头企业。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出口种类和规模,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建立农产品出口基地,组织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档次,培育壮大出口创汇型龙头企业。
(五)加强龙头,完善考核奖惩机制。我市定期对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4家省级龙头企业进行监测考核,并建立了优胜劣汰制度,实现了企业的动态管理。按照省厅要求和项目管理规定,对我市的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定期进行验收总结。
(六)实施“村企互动”战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市大力扶持“村企互动”的龙头企业,使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茌平小杨屯鸭业集团,不但带动了养殖业的发展,同时还带动了种植业的发展,农民种植的粮食就地成为优质饲料来源,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
二、存在的问题
7.农业产业化办公室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工作总结 篇七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是农村小康建设的基础, 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基本内容, 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 也是建设新农村最基本的元素。建设现代农业要做的事情很多: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 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 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农业产业化是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国际上把这一进程叫做“农业一体化”。它的微观载体西方多为“农工商综合企业”。俄罗斯叫做“农工综合体”。我国叫做“贸工农一体化, 产供销一条龙”。其大致概括为:以国内市场为导向,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在保持家庭联产承包制度稳定不变的情况下, 对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产品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经营的原则, 实现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 发展各具特色的“龙型经济实体”, 形成区域化布局。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是拉长农业产业链, 把农业和农民引向市场的有效经济组织形式, 是扩大农民再就业的主要途径, 是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改革, 创新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现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 在具体实践中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把握好以下几方面问题:
1 落实中央各项优惠政策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实事求是, 顺应民意。只要适合当地情况、符合农民意愿, 不论农业产业化采用何种形式, 政府都应给予鼓励和扶持。在发展过程中, 政府要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利用经济杠杆, 采取税收调节, 资金扶持等方式, 引导农民、企业和社会资金等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引导外资企业, 尤其是乡镇企业投资农业产前生产资料、技术资金等要素供给, 产中服务、产后加工和销售等领域, 把农产品生产加工与销售、服务等环节紧密结合在一起, 实施一体化经营。也就是说, 通过优惠政策的落实, 促进农业产业化关联度在较大程度上的提高。
在落实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优惠政策的同时, 也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 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序发展。我国一再强调, 要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 也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 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 引导农户和企业的生产, 防止各地区的产业和产品趋同, 使市场做到有序竞争。
2 立足于两个根本性转变
农业产业化是在农业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逐步建立的过程中, 也是发展面临“两个根本不适应”情况下提出来的。这两个不适应可简述为传统的农业经济体制和落后的农业增长方式, 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说农业产业化就是要克服这两个方面的不适应,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 要“三破三立”:破除单纯原料性生产观念, 树立“商品农业”思想;破除农业不能致富, 只能解决温饱的“吃饭农业”观念, 树立“务农致富”的效益农业思想;破除依赖外部扶持的“依附农业”观念, 树立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自立农业”思想。进而从推进“两个根本转变”的角度, 从我国今后市场农业发展战略方向大力度、大规模实施农业产业化。
3 善于抓住三个环节
(1) 选好和搞活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可以说, 抓住了“龙头”就找到了农业产业化的突破口。龙头才能带动龙身, 舞动龙尾。实践证明, 全面实施模拟农业产业化的关键, 是大力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从我国一些地方的实践来看, 所谓真正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应该具备3个条件:①能够直接从事农产品生产, 加工、经销, 并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实力。②能够一头连接国内外市场, 实现农产品的有效流通, 另一头连接千家万户, 直接为农户提供服务。③企业与农户有比较稳定的产销关系, 与农户结成较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带领农民发展“三高”农业。往往办好一家龙头企业, 可以振兴一项产业, 活一方经济, 致富一方农民, 特别是一些龙头企业, 采取“公司加农户”的运作模式, 把企业与农民密切联系在一起, 严格执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公司雄厚的经济实力, 使它有能力形成一个很稳固的产业链条, 并且整合资金, 技术劳力, 土地, 信息等要素。在发展某一产业的同时, 也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 也能解决当地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 (2) 建立产供销各环节、农工贸各方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尤其是要处理好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分配关系。农民的利益应放在首位。应通过协议合同、契约等法律保护农民及各方面正当收益。由于产业组织间的各个方面所追求利益与承受风险有差异, 建立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经营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农业生产周期长, 受自然条件约束大。特别是对调整后的农业产品, 农民种植风险较大, 而农民承受风险能力差, 风险意识薄弱。产业化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取向又有所不同。产业化组织追求利润很大程度要受到农产品供给稳定与否的影响。农民所要求的恰恰是稳定的销售渠道。双方只有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 建立唇齿相依的关系, 才能保证在产业化经营中双赢。 (3) 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 建立起产业化的组织、协调服务体系、摆正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的位置, 多一些服务, 少一些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4 提倡三个坚持
(1) 坚持实践检验不争论。只要有利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不论叫产业化, 还是贸工农或其他, 都不要无谓的争论。 (2) 要坚持因地制宜, 不排斥。目前, 农业产业化在不少地方有成功经验, 无论是南, 还是北、无论是粮区, 还是经济作物区, 都不要轻易肯定一种而否定另一种。要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 采取多种组织形式。 (3) 坚持市场选择不动摇。在龙头企业的选择、主导产品的确立上, 应始终坚持市场取向, 这个市场既包括有形市场, 又包括无形市场。在农业产业化指导权上, 要抛弃部门之见, 冲破农工商贸部门壁垒, 发挥各自优势, 积极协调共进, 谋求多方合作, 形成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的合力。
总之,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对农民来说, 产业化组织是发挥潜能、增长才干、增加收入的大舞台。因为他们可以自主自愿地选择和参加自己最感兴趣、最能发挥个人特长, 能充分利用个人所掌握的生产资料的价值的产业化组织。在联合体中, 由于面对的不是土地庄稼而是大市场, 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 其商品意识, 效益观念, 战略眼光以及整体素质都将得到较大提高, 一大批农民企业家、农民商人将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应运而生, 脱颖而出。这些农民企业家、农民商人又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强劲动力,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又快又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8.农业产业化办公室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工作总结 篇八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中图分类号:F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028-1
1 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基本原因
1.1 人口因素
一般说来,生产资料总量越多,吸收劳动力越多。农村人口基数大,绝对人数增长快而农用耕地少,造成农村劳动力与耕地比例严重失调。
1.2 生产率因素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税改革、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等一些发展农业的措施的出台与实施,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这也同时增加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1.3 产业结构因素
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吸纳了大量富余劳动力,但近两年来随着企业的改制,所有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后,企业生产资料提高了,管理体制比较科学了,这样使其吸纳劳动力能力日趋减少,另外农村三产业落后,造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少。
1.4 城乡体制因素
原有的二元制即城乡分割的户籍就业制度极大地限制了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致使城乡间要素失衡,使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限制了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城市非农产业,加剧了农村劳动力的富余。
2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
2.1 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
一方面表现为文化素质偏低,大部分都是小学初中文化;另一方面表现为劳动技能低,真正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不多。劳动力素质低在劳动力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中对择业范围的影响更加明显。
2.2 外出打工人员工资没保障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农民工工资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外出打工人员辛苦一大年,但最后却拿不到工资的现象仍屡有发生。
2.3 与城镇人口存在就业竞争
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与城镇下岗人员、待业人员急剧增加存在矛盾,城镇给农民进城就业的机会相对减少,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2.4 劳务市场不健全
目前许多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多是自发性的,无序的流动,有组织的输出比重很小。外出务工主要靠亲帮亲、友帮友,以地缘和血缘关系为纽带。这种自发组织形成的输出分布零散、影响范围小、发展后劲不足,造成了劳力就业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3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性对策
3.1 以做强流通领域为着力点,发展适合市场要求的农业和农业产业
积极招引培植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精深加工,加快构建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深入开展品牌创建,全力做强农产品加工流通领域。一是重抓精深加工。紧紧依托农业资源优势,招引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加工项目落户我地,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整合本地知名品牌等现有加工资源,挂大靠强大中型农业龙头企业,加快生物食品科技园建设步伐,争创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步伐,增强农产品加工能力。二是完善市场体系。按照县有农产品市场、镇有产地市场、基地有田头市场的要求,以县级农产品市场为重点,以镇级特色专业市场为支撑,加快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流通业态,推行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场地挂钩、电子商务等营销模式,不断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三是强化品牌建设。强化制标贯标,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大“三品”申报力度,积极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驰名商标和名优农产品,打造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同时做好已创品牌保牌用牌工作,放大品牌效应,提升市场综合竞争力。
3.2 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方式,进而推进农业产业化
面向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开展生产资料供应、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农产品加工流通、农民教育培训等服务,探索农村金融、农业保险、农业信息等方面的服务,推动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业性服务和综合性服务相协调。加强农业信息网、“12316”为农服务热线、短信平台等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3.3 逐步培育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以此来推进农业产业化
按照“服务专业化、管理标准化、运作市场化”要求,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科研院所以及其他社会服务组织积极参与农业生产经营服务,提高为农服务水平。鼓励农技人员、大学生村官、种养大户、农机手等领办创办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扩大覆盖范围,实现乡镇专业化服务组织全覆盖,有条件的地方力争每个行政村都有专业化服务组织。积极发挥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服务功能,为行业内企业和成员提供全方位服务。鼓励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联合协作,提高整体服务能力。
3.4 强化现代农业人才引进培养,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化
组织实施现代农业人才工程,壮大农业技术力量。一是注重引进高层次的农业科技人才。制订优惠政策,设定合适岗位,招引现代农业高层次技术人才加盟我县农技队伍,提高农技服务水平。二是加强现有农技人员教育培训。邀请科研院所和外地的专家教授到我县开展培训辅导,组织骨干农技人员到科研院校“二次进修”、农业先进地区“实地见习”,更新知识结构。三是加强乡土科技人员培养。聘用相关专业大学生村官作为村级农技员,建成一支总量足、用得上、结构合理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作者简介:孙德高(1969-),男,江苏建湖县冈西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农业经济师,从事农业经济研究工作。
9.农业产业化办公室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工作总结 篇九
一、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业产业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关系十分密切,好像一对孪生兄弟,不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专业合作组织就发展不起来;没有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就难以推进。从宁夏这几年的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到,哪里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得好,哪里的专业合作组织就发展得好。反过来也是如此。
(一)只有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才能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农产品生产和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有机组合起来,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是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的农产品不能够满足龙头企业的需要。龙头企业依靠分散经营的农户提供的原料,一般都不会成功。所以,许多龙头企业要自己建设原料基地,搞“反租倒包”。而“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就破解了这个制约因素。专业合作组织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安排农户生产,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养殖小区,代表农户与企业签订合同,既降低了龙头企业与千家万户打交道的高额成本与合同不能兑现的风险,又有效提高了农民的市场谈判地位,保护了农民的利益,较好地实现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双赢”,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目标。
(二)只有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国外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历史和国内农村合作组织发展的实践都说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都是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农民的生产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不会提出也不会出现专业合作组织。只有当农民的生产变为商品生产,农产品成为加工企业的原料,或者直接进入消费市场时,农民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使自己的产品适应市场的需求,取得较高回报,才出现了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组合,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民的生产和农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不能适应这个要求,专业合作组织就应运而生了。我国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为农户提供服务为宗旨,以生产经营活动为纽带,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围绕某一个农产品生产,由农民自愿组织起来的,在技术、资金、信息、储运、购销等方面开展合作的组织。它与龙头企业直接挂钩,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必然选择。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当我们认识到这个发展趋势并自觉推动农业产业化时,首先要解决的是发展加工或销售龙头企业。没有龙头企业,就没有农业产业化。当龙头企业建立后,马上就出现了原料供不上、原料质量不符合要求的问题。制约了龙头企业的发展,进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推进。这个时候,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就成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唯一选择。专业合作组织把农民有序地带进农业产业化运行轨道,既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水平和收入,又解决了龙头企业原料供应不稳定的问题,把龙头和龙身紧密联结在一起,真正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总之,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对于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巩固农村基层政权具有重要作用,是农村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健全机制,规范管理,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近年来,宁夏制定了《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发展规划》,突出龙头带动,狠抓项目落实,区域布局初见成效。特别是4个战略性主导产业发展良好,基本形成以(中)卫(中)宁为核心,辐射固原、石嘴山的枸杞产业带;盐(池)同(心)灵(武)滩羊及灌区杂交肉羊肉牛产业带;以吴忠、银川为核心的奶牛产业带;以宁南山区为主的马铃薯产业带。各地依托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组建专业合作组织,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同时,我们也感到,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一定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按照“完善组织、创新机制、自主管理、共同受益”的目标,积极引导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组织,以此推动农业产业化上档次、上水平。切忌部门直接介入管理,与民争利,一统就死。工作中,要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大力推广“支部+协会(合作社)+农民”模式。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需要“组织”,需要“能人”去领头。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党委把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结合点,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了“支部+协会(合作社)+农民”的模式,充分发挥了党组织、党员在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中的作用。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党员带头,以产业为依托,组建专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通过支部抓协会(合作社),协会(合作社)带农户,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
(二)完善运行机制。当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尽快建立和完善以下几种机制。一是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合作组织除了收购农民的农产品外,还要按照一定比例向农民返还一部分流通或加工环节的增值利润,实行二次分配。有条件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实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实行股金分红,坚持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吴忠市利通区扁担沟镇黄沙窝村奶牛合作社与夏进乳业公司的利益联结,就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这个合作社建设了标准化的奶牛养殖园区,夏进公司在园区投资建了挤奶站。入园区的农户按统一要求和标准饲养奶牛,机械化挤奶,统一售奶。由于牛奶质量好,符合企业要求的标准,鲜奶价格每公斤比市场价高1毛钱,夏进公司每收一公斤鲜奶还给合作社返利8分钱。牛奶质优价高,使社员增加了收入;公司返利使合作社实现了创收。这是一种最直接的利益联结方式。此外,还有企业优惠提供良种,派出技术员指导,在产品市场价格下跌时按照保护价收购等利益联结方式。不管哪种利益联结方式,前提条件是专业合作组织必须与龙头企业签订合同,受法律保护。二是民主的管理机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制定章程、制度,规定合作组织的重大事项都要通过社员大会表决,实行一人一票制,民主决策,民主管理,避免农民受到损失。三是积累机制。有条件的合作组织要设立公积金、公益金、风险保障金,具体提留比例和社员分配方案,要通过社员大会决定。四是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专业合作组织要建立监事会,作为内部的监察和监督机关。要实行社务公开,财务公开,严防共有财产流失或浪费。
(三)加强对专业合作组织领导人的培训。专业合作组织能不能有效运作和发展壮大,关键在于合作组织的理事会、监事会成员特别是理事长素质的高低。所以,要加强对专业合作组织的理事长和理事会、监事会成员的培训。使他们掌握合作组织的原则、管理办法、运行机制,以及市场经济知识;使他们懂得正确处理合作组织与农户的关系、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关系,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四)进一步做好积极引导、热情服务的工作。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形式要活,渠道要宽。只要能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服务,带动农户,促进生产,扩大农产品销路,不管是什么形式出现、采用何种方式联合,都应予以鼓励,积极引导。鼓励科技特派员、农民经济人、专业大户、农产品加工企业牵头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依托村级组织的组织优势、农技部门的技术优势、基层供销社的经营优势加快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建在村一级,可以建在乡镇一级,也可以建在县、市一级。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大了,还可以组成商会。专业合作组织要不断适应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由单项服务向综合服务发展,着力提高合作组织的生产力和市场竞争力。要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引导同一产业的专业合作组织、加工企业、商贸企业进行联合,组成经济实体或行业协会,迅速把产业规模做大。专业合作组织是农民自愿结合在一起的组织,是“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组织,主体是农民,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做到组建自由,进退自由。各级党委、政府应当积极引导而不强制推广,热情服务而不包办代替;既要加快发展,又不能搞成“一阵风”。要培养和树立一批先进的专业合作组织,使农民看到专业合作组织的好处,激发更多的农民组建或者加入专业合作组织。要教育加入合作组织的农民遵守章程规定,正确行使权利,尽到义务;引导他们遵循市场经济法则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按标准生产,按合同履约,使已经建立的合作组织得到巩固、提高,健康发展。
三、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当前,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既有发展的问题,也有巩固提高的问题,但主要是发展问题。社会各方面都要给予支持,营造良好的环境。
(一)完善政策,大力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一个新事物,正处在发展之中,还很不成熟。它最终要发展成企业性质的组织,或者办成企业。但现在还不同于企业,也不同于公益事业单位,是一种特殊的经济合作组织。因此,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对专业合作组织在税收、工商登记、土地占用等方面,应像发展民营企业一样给予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应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工商部门要统一登记注册办法,减化登记程序和手续,并减免手续费。金融部门要采取扶持政策,优先为合作组织贷款。对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经营活动,应按农民自产自销、自买自用对待,不收税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原则上也适用于专业合作组织。自治区要在支农资金、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的安排上向专业合作组织倾斜,扶持合作组织的发展。
(二)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几个关系,保证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一是发展合作组织与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关系。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必须坚持。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建立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之上,决不能侵害农户的经营自主权。二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原有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过去统的一层是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的。有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有一定经济实力,为农民服务和统的功能发挥得比较好;有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基本不发挥作用。要继续办好村集体经济组织,发挥其为全村农户服务的作用。同时,要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专业化生产的农户服务。三是发展与规范的关系。首先要鼓励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规范,通过抓典型,进行规范。
【农业产业化办公室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工作总结】推荐阅读:
市农业产业化情况工作报告08-23
君山垦区2011年农业产业化工作汇报08-24
农业产业化项目10-17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原因07-07
农业产业化解说词07-23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09-07
泊头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报告07-06
国外农业产业化经验与启示08-27
双湾镇农业产业化现状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