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部

2024-06-28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部(通用12篇)

1.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部 篇一

官网:

近日,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2015年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以下简称“优本项目”)的评审结果,并按学校发布了资助项目清单。上海外国语大学提交的50个申请项目中,有45个项目获得批准,188名本科生将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出国留学,创上外国家公派留学本科生人数新高。经初步统计,上海外国语大学在160所获批高校中紧随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之后,位列全国第三。

留学360(http:///)了解到:在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上外对外合作交流处认真研究国家公派留学的总体战略,并与教务处及相关院系协同配合,积极利用上外分布在55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合作伙伴高校和国际组织,开辟和维护学生海外交流渠道,按照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要求签署实质性的学生交流协议;同时,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新模式,对外语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形式做出新的探索,加大了对“一带一路”和拉丁美洲等战略热点地区,以及上外重要优势专业的项目申报力度,由此获得了更多的国家项目支持。

新学期开学后,上外对外合作交流处将协助各院系做好“优本项目”的学生遴选、出国材料准备、行前培训、海外管理和回国服务等相关工作,力争足额选、足额派,并将继续与学生处合作,举办学生海外交流心得分享活动,提高公派留学效益,让更多在校学生了解并积极参与海外留学项目。

2.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部 篇二

国际商学院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最年轻、最富有活力和发展最快的学院之一。该院组建于2001年,自成立以来,国际商学院秉承北外严谨、务实的一贯作风,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学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立足于建立具有国内最强英语背景的经济和管理学科,培养能在全球化经济中大显身手的国际管理人才。国际商学院以其良好的学习氛围、注重实践的教学理念、国际化的办学模式和来自于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师资队伍,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优秀学生。北外国际商学院正在成为国内众多商学院中的后起之秀。

国际商学院目前拥有在校本科生、硕士生上千人。目前招生的有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工商管理、会计学、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六个专业。

国际商学院会计系目前招收会计学专业学生,主要培养目标是系统地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基本原理和现代会计学的基础理论,掌握会计、理财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操作技能,了解现代企业的发展现状、经营过程和实际环境,熟悉我国会计领域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会计惯例和相关会计准则,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企业财务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现代财会、审计综合管理能力,同时达到英语专业八级水平,毕业后能够从事注册会计师专业工作和跨国公司、政府机构、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的会计、财务管理工作。

3.上海外国语大学 篇三

上海外国语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一所以培养国际型、应用型,具有高级外语水平又有专业知识,以复合型人才为主的多科性外国语大学,她具有严谨的校风、教风、学风,在国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1996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学校设有两个校区,一个在上海市区东北部的虹口区大连西路,另一个在上海市松江区大学园区内。两个校区各具特色,环境幽雅。学校现设有国际金融贸易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法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英语学院、东方语学院、日本文化经济学院、俄语、德语系、法语系、西方语系、研究生院、高级翻译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海外合作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网络学院等院系。学校设有英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希腊语、日语、阿拉伯语、朝鲜语、泰语、波斯语、印度尼西亚语、希伯莱语、越南语、瑞典语、荷兰语、乌克兰语、汉语言等语言专业。为了适应我国社会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学校自80年代中期起先后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关系学、法学、国际政治、对外汉语、翻译、新闻学、教育技术学、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等复合型专业,具有文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多个学科学位授予权。学校设有研究生部,现有23个硕士点(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国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欧洲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际关系、国际贸易学、企业管理、教育技术学、新闻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交学、翻译学、亚非语言文学、国际政治、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翻译学、国际关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外国语言文学),并设有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后流动站。学校现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英语、俄语),1个国家级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希腊语),1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东研究所),3个上海市重点学科(阿拉伯语、国际关系)。目前,全校共有研究生1100多名,全日制本科生5900余名,专科生800余名,留学生1200余名。

学校拥有一支学术水平高、学风严谨、富有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的教师队伍,现有300多名教授、副教授,以及大批学有所成的中青年讲师,并长期聘请外籍专家、教师30余人

学校设有社会科学研究院、中东文化研究所、美国研究中心等十多个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研究领域涉及外国语言文学、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学校还编辑、出版《外国语》、《外语界》、《国际观察》、《中国比较文学》、《阿拉伯世界》等近十种有影响力的学术刊物。

为提高教学质量,学校推行教学质量评估和标准水平测试。学校在加强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建设,抓好外语基础教学、充分发挥外语优势的同时勇于创新,在外语院校中率先开设复合型专业,优化专业结构、拓宽专业方向,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建立全新的教学和管理体制。专业结构设计总体分为复合型(专业+语言)、双语型(非通用语种+英语)和方向型(英语+专业方向)三大类。本科生设立导师制,实行学分制和主副修制。在教学中严格进行外语技能训练,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等整体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既能熟练掌握外语,又有较广的知识面和扎实的应用学科专业知识,努力培养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国际性、复合型人才,毕业后在社会上更具适应力和竞争力。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学校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至今已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新西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0多所大学或机构签订交流协议,合作范围涉及互换师生、合作研究、联合培养、图书资料交流等。1998年起,学校还先后与新西兰怀卡多大学、德国拜罗伊特大学、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等国外院校签署协议合作办学,合作范围涵盖本科及硕士阶段,培养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复合型人才。

学校设立多项奖学金、贷学金、帮困补助,提供動工助学,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生依托专业优势,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学生受到良好的文化和艺术熏陶。

学校的松江校区承担学校本科教学任务,坐落于松江新城区西北角的松江大学园区内,占地面积800多亩。

4.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小学 篇四

上外附小在上海外国语大学直接领导、管理下,成为具有先进管理水平、优质品牌的民办小学。

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民办中小学、全国著名小学办学成果展示校、全国中小学外语教研工作示范校、全国语文教育十佳示范校、全国外国语学校工作研究会小学分会会长单位、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首批双语实验学校、上海市花园单位、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范校、虹口区小学生行为规范(三星)示范校、虹口区中小学德育先进集体、两纲教育先进集体、区新长征突击队、虹口区第八届教育科研先进单位、虹口区爱国卫生先进单位等一大批荣誉称号。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中、青年教师占83%。75名青年教师中有近半数的人获全国及市、区教学评比一、二等奖,有9名教师被评为虹口区教育系统学科带头人或区骨干教师,为全区小学之最。

学校以英语教学为特色,语数并重,全面发展。学生在全国及上海市举办的英语、数学、语文、信息、科技、头脑奥林匹克等各类重大比赛中成绩均名列前茅。自2005年9月办学至今,我校学生在全国及市、区级各类竞赛中共获等第奖1万多项,在《新民晚报》、《少年日报》等各种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共计1700余篇,并为上外附中输送了140余名优秀毕业生。

2009年我校OM队代表中国参加在美国衣阿华州举办的第三十届OM世界锦标赛,荣获世界亚军,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5.上海外国语大学自主招生简章 篇五

2015年02月27日 15:45 来源:上海外国语大学 分享到:

     新浪微博 搜狐微博 腾讯微博 网易微博 人人网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经教育部批准,2015年上海外国语大学继续开展自主招生试点工作,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高中毕业生。

一、报名条件

参加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品学兼优、身心健康,具有语言方面特长和外语学习潜力,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高中毕业生可申请报名:

1.高中阶段获得中学生作文或外语竞赛全国决赛二等奖(含)以上奖项或省级赛区决赛一等奖。

2.高中阶段获得上海市高中英语竞赛决赛二等奖(含)以上奖项。

3.高三外语成绩排名在全年级前5%以内。

4.高中阶段学习成绩优秀,在所报考专业相关方面有突出表现,且能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二、招生计划与专业

2015年我校自主招生人数不超过本科招生计划的5%(75名),招生专业为:英语、英语(教育)、翻译、商务英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日语、朝鲜语、印度尼西亚语、泰语、葡萄牙语、瑞典语、土耳其语、希腊语、意大利语、荷兰语、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经济与贸易(日语)、法学、国际政治、教育技术学、汉语国际教育、新闻学(国际新闻)、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会计学、公共关系学。

三、报名办法

1.网上报名:2015年3月1日—31日,考生登录“试点高校自主招生报名系统”(http://gaokao.chsi.com.cn/zzbm/),申请注册帐号,登录后按要求填写报名信息。

2.打印报名表:考生在报名系统中输入个人基本信息,上传报名照片,填写就读中学信息、高中各学期期末考试成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模考试成绩、高中阶段作文或外语竞赛获奖情况,下载并打印报名表,由班主任老师核实并签名、加盖所在中学公章。

3.填报志愿:考生在报考类型一栏选择“普通自主”,中学所学外语为英语的考生可以在我校招生专业中最多选择6个专业填报;中学所学外语为日语的考生可以填报日语、国际经济与贸易(日语)专业;中学所学外语为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的考生只能填报相应语种的专业。志愿信息打印后须由考生本人签字。

4.撰写个人陈述:考生需结合报考专业,撰写自主招生陈述报告,内容包括自身成长经历及体会、个性特长及取得的成果、进入大学的努力方向及设想等,字数不超过1200字。

5.提供推荐与证明材料:考生所在中学对考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考生高中阶段获奖证书复印件由中学核实并盖章,外语学习成绩突出和具有相关学科特长的考生需由年级组长或校长签署推荐意见,以上推荐与证明材料均需上传至报名系统中的相应栏目。

6.邮寄书面材料:网上报名与邮寄书面材料缺一不可,且书面材料内容必须与网上报名信息一致,所有材料均使用A4纸打印(复印、书写),并按报名表、志愿信息表、个人陈述报告、中学推荐材料、获奖证书或证明材料的顺序装订成册(无需另加封面),于2015年4月1日前(以寄出邮戳为准)通过EMS邮寄至上海外国语大学招生办公室。逾期不予受理,报名材料不予退还。

四、工作程序与录取原则

1.材料评审:我校对考生的报名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确定参加选拔测试的名单,并于4月30日前在学校招生网和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进行公示。

2.网上缴费:5月11日—20日,通过材料评审的考生在上外缴费平台缴付报名考试费90元/人(收费依据:沪价费(2002)008号、沪财预(2002)008号、沪财预(2003)104号、沪价费(2003)69号、沪价费(2006)5号)。3.打印准考证:完成缴费的考生于6月1日—12日登录网上报名系统下载打印准考证,并加盖所在中学公章。

4.选拔测试:考生凭准考证、身份证参加我校选拔测试,考点设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测试科目为外语笔试(含听力)、外语口试(面试),测试日期为2015年6月13日,具体时间和考场安排以准考证为准。

5.资格认定:学校根据考生外语笔试(满分200分)与口试(满分100分)总成绩择优选拔,确定自主招生入选资格考生名单与专业,于6月22日前在我校招生网公示,同时报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学生所在中学、生源所在地省级招办公示。

6.录取原则:入选考生高考成绩达到生源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同科类第一批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并在自主招生志愿中填报上海外国语大学(填报方式、填报时间等以当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规定为准),我校根据其选拔测试结果予以录取并进行公示。

五、领导与监督机制

1.招生办公室在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开展工作,重大事项由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集体讨论决定。

2.学校纪委全程监督,确保公平、公正、公开地做好自主招生工作。监督电话:021-65422784。

六、联系方式

咨询电话:021-55386006、55381647;电子邮件:ao@shisu.edu.cn;上外招生网:http://admissions.shisu.edu.cn;通信地址: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上海外国语大学招生办公室;邮政编码:200083。

6.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部 篇六

一、国际贸易实务实施案例教学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笔者曾经撰文阐述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是符合中国入世后急需通晓国际商务并且具备良好的外语基础的人才的要求, 并且, 使用英语授课便于学生对国际贸易术语和规则的理解。同样作为一门实践性的课程, 实施案例教学也是各所高校普遍的做法。

首先,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行为导向的先进教学方法,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在案例研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案例研讨中, 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同样, 案例教学能够改变学生所学知识的条块分割状态。在自主学习中, 学生必须做到各类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和综合运用。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 其内容涉及到国际商法、国际市场营销、外贸函电等。笔者曾经布置一项案例作业, 让学生自行设计一种产品以投入到新开辟的市场中去。在案例作业中, 学生们必须综合地运用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的相关知识, 具备很好的英文写作能力。通过完成案例作业, 学生们上述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其次, 教学相长, 案例教学可以促使从事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师更好地联系实际, 提升教学水平。受众多的因素影响, 普通高校和职业类院校不同, 从事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教师大多都不具备从业经历, 这严重地影响了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的教学。如果教师仅仅是从书本到书本, 按照教材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灌输的话, 教学内容必定是枯燥无味, 和现实脱节的。长此以往,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 各方面的能力得不到锻炼;教师也会因为惰性, 业务水平得不到提高。因此, 上海师范大学在本科教学专业培养方案里, 明确地规定了国际贸易实务实施案例教学, 规定教师和学生必须提交案例教学报告。这样就从制度上确保了案例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地位。案例教学中, 教师必须撰写最新的案例, 学生分组完成案例分析, 并撰写相应的案例报告。如此下来, 不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二、案例教学在双语教学中的难点

首先, 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中能否顺利进行。笔者曾经撰文分析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其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语言目标与学科认知目标存在着冲突。毫无疑问, 双语教学中一定是以学科认识目标为导向的, 否则,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就变成了外贸英语课程了。然而, 现实情况却是学生英语水平良莠不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放慢教学进度。这一问题在案例教学中尤为明显。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黄锡光教授主编的英文版《国际贸易实务》为教材。该教材简明扼要地将国际贸易实务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了阐述, 每章都附有国际贸易实务的英文小案例。该教材虽然是用英文撰写, 但总体而言, 难度不大。然而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 还是存在不小的问题:看不懂英文案例。因此, 在课程讲授过程中, 教师不得不放慢教学速度, 将相关案例翻译成中文, 如此势必对教学效果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教科书上的小案例学生尚且不能够完全理解, 教师自行整理的英文案例对学生来说更是很大的困难。笔者曾经分析到,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软硬”结合的课程, 案例分析是属于“较软”的部分, 使用英文来进行案例教学, 难度比较高, 对学生来说如此, 对老师而言亦然。

其次, 英文案例库的欠缺制约着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的实施。案例库的建设一直是案例教学的重中之重, 可以说, 完善的案例库为案例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但是, 现实的情况却是可以借鉴的英文案例少之又少。尽管有些国家级或省级的精品课程可以提供一些现成的英文案例, 但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差强人意。有的双语教材提供少量的英文案例, 但这些案例中大部分是从相关书籍中的中文案例直接翻译成英文, 翻译质量并不高。尽管国内教育界对双语教学没有严格的定义, 没有机械地规定中、英文在课堂和教材中的具体比例, 但是, 对双语教学的普遍的看法是:“使用英文教材, 采取英文考试,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借助母语。”因此, 在大量使用案例教学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 如果使用的是中文案例, 这与双语教学的初衷必定是背道而驰。而英文案例库的建设, 可参考的资料及其稀缺, 成为制约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瓶颈。在这种情况下, 英文案例库的建设就变成了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建设的重要部分了。按照案例教学中对教学案例的要求, 案例必须来自于实际, 不能够由授课教师主观臆断, 虚构而作。这给国际贸易实务英文案例的编写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高要求和现实中资料的可获得性问题构成了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库建设的壁垒, 需要花费任课教师极大的精力和热情去克服。

再次, “双师”+“双语”型教师的缺乏使得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的案例教学难以开展。归根到底, 师资力量是高等学校教学水平提高的决定性因素。案例教学在双语课程中的成功开展, 需要的是外语水平高、业务能力强, 负责任, 对教学精益求精的教师。目前, 由于普通高校教师激励机制中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 教师在教学中投入的精力不够, 缺乏动力来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双师”型的双语教师极度稀缺, 在这种大的环境下, 推动双语课程的案例教学的难度可想而知。

三、对策建议

针对前面的分析, 笔者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 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首先是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 实施多层次的教学。因为学生的英语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以笔者所在的上海师范大学为例, 上海生源的英语水平普遍高于其他省市的生源。在这种情况下, 在双语课程里实施案例教学, 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进行分层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将学生按照其英语水平的高低分为若干个小组。这样做的好处是,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小组布置不同的任务。英语水平较高的小组在做案例分析和展示的时候, 可以更多地使用英文, 对于英文水平较差的小组, 则对英语使用的情况不做硬性的要求。针对英语水平较差的同学, 教师在课后实行一些个别的辅导, 额外布置一些英语阅读方面的作业;而对英语水平较高的同学, 对其专业知识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其次是加强英语案例库的建设。这需要学院从政策上予以相应的支持。一方面加大案例库的引进力度, 另一方面对教师自行设计案例予以相应的鼓励。最后, 加强“双师”+“双语”教师队伍的建设。高等学校开设双语课程, 不仅仅是为了应对教育部的本科教学评估, 更应该是充分地认识到相关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中能否成功地实施, 直接取决于师资队伍的建设。从学校层面讲, 加大力度引进和培养符合条件的师资队伍是双语课程开设的关键。

案例教学和双语教学都是国家教委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将两者结合在一起,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加以实施, 几年的实践下来, 证明确实不易。笔者将在今后的教学中, 对其进行更深入地探讨, 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国.双语教学中问题与对策——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J].改革与开放, 2009 (10) .

7.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部 篇七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上海大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150-02

一、上海大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活动的现状

(一)上海大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活动的主要模式

1.学生短期学术交流项目。主要指国内高校与国外院校、教育机构、民间团体利用假期(主要是暑期)时间组织的一些学术课程和文化体验项目,时间一般不超过一个月。

2.联合培养学分互换项目。主要指国内高校选派学生赴国外合作院校学习一年或一个学期,同时认定国外高校学分的项目,这类项目时间一般较长。

3.学生海外实习实践项目。主要指高校与国外企业合作,组织大学生到国外企业参加实践或实习活动,大学生通过实际工作赚取劳动报酬获得实践经验的项目。

4.国内高校开设国际课程。主要指国内高校邀请中方或外方教师,开设双语课程或全英语国际课程。

(二)上海大学生参与国际化教育的基本情况

调研主要以上海市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11所大学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访谈等形式,对调研所得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最终得出上海大学生参与国际化教育的初步调查结果。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00余份,其中有效问卷1088份。

1.参加出国交流项目的学生比例大幅增加。根据《上海市教育国际化工程“十二五”行动计划》数据统计,2010年参加过各种出国交流项目的大学生人数为6325名,占上海大学生总数的3.8%。2012年,据课题组不完全统计,参加各种出国交流项目的大学生比例为10.5%,参加人数大幅上升。

2.大学生对国际化教育的认同感比较强。大学生认为国际化教育有必要占85%,在觉得没有必要的15%的学生中,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国内教育已经能够满足要求(68%)。

3.国际化教育形式较丰富。大学生出国留学比例较低(9.0%);教师或学生国外考察交流,获取国际经验(15.1%);聘请国外教师授课(17.9%);开设双语(全外语)课程(21.0%);国内外合作办学或开办国外分校(7.9%);国际合作项目研究(4.1%);学分互认、交换培养的学生(7.2%);国际远程教育(4.8%);举办中外专家论坛(5.0%);与外籍学生共同学习(15.7%);没有参加过(39.1%)的大学生人数最多。

4.国际化教育对大学生能力提升的影响较大。大学生认为国际化教育活动或项目对语言能力(第二外语听说等)(65.6%)、国际沟通交往能力(56.7%)和适应能力(56.1%)影响最大。其次还有自主独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5项能力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影响较大。

二、上海大学生参加国际交流活动的主要瓶颈

(一)大学生参与国际化教育的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各高校都有负责国际交流的部门,但负责国际交流的部门往往不直接参与对学生的管理,导致在组织、宣传、发动学生在参加国际化项目的过程中往往显得力度不够。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仅32%的大学生从学校层面了解各类国际交流信息。同时,各高校国际化课程建设主要由学院负责,导致许多优秀国际化课程的教育资源不能被全校学生共享,只有24.6%的学生了解学校开设国际化课程的信息。

(二)在以大学生培养为核心,提高学生信息收集归纳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方面的办法稍显不足

当前在国际化教育方面比较重视对大学生的信息收集归纳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在但这两种能力方面,高校往往缺少办法。国外高校主要通过要求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主动参与课程教学、撰写课程报告等途径,培养大学生信息收集归纳能力。而国内高校在组织出国项目时,往往由于时间较短,仅设计让外教开设讲座听报告、参观访学的形式,缺少学生主动参与环节。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创造能力方面,目前上海高校在组织大学生参加国际合作项目研究方面还显得相对薄弱,仅5%的大学生有机会接触到这类项目,真正参与这类项目的更少之又少。高校在设计国际化项目内容方面显得相对薄弱。

(三)大学生参与国际化教育的门槛较高

大学生实现出国学习交流愿望的主要障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50.5%的学生认为费用太高。目前到欧美发达国家开展交流项目的费用一般都在每人40000元以上,而能够接受这个价格的学生比例仅为7.7%,61.9%的大学生认为比较合理的价格应在20000元以下,距离相差较大。二是40.3%的学生认为英语成绩不过关,21.7%的学生认为专业成绩一般是阻碍参加出国项目的主要原因。各高校在组织交换生等许多由上海市教委或高校专项基金支持的项目时,往往用学习成绩作为选择尺度,使许多想参加出国项目的学生被拒之门外。

(四)在参与国际化交流项目中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应逐步加强

在参加过出国项目的大学生群体中,高校往往忽视了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参加过和没有参加过项目的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情怀、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提升并不明显。这是高校在开展国际化教育过程中比较容易忽视的地方。

三、推动上海大学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的对策

上海市高校应抓住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有利时机,大力实施教育国际化,并将国际化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通过项目引进、资源融合、课程开发等途径,进一步丰富教育的品质内涵,拓展师生的国际视野,提升育人的实际效果,逐步形成师生共享先进教育文化、促进素养全面发展的创新规划,使学校独具教育魅力的特色文化更加凸显新的活力。

(一)大力拓展学生国际交流的项目

通过中外高校合作交流项目,促进国际化教育途径多样化。加强国内外高校间的合作,促进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增加国际化教育的开展途径,通过双方合作实现学校间学分互认,让国外高校在国内开设姊妹学校和相关专业,定期组织学生到国外高校与外籍学生一起学习,在学校开设专家论坛,积极开设科研项目。

项目引进后,高校还应在各部门之间建立统一协调机制。这些机制的设立, 使得学校的国际化活动过程可以加快组织的效率,使更多的学生能够了解和参与,为国际化发展提供稳定的服务支持与制度保障。

(二)建立国际公民品德教育的模式

高等院校应以提高学生“全球能力”(globalcompetence)为核心,挖掘专业教学内容中能够作为国际公民品德教育载体的内容,在教学中尽量渗透国际公民品德教育的理念。同时,可以把国际公民品德教育作为学校活动性课程单独设置的过渡阶段,尝试着组织力量编写课程标准,设计开发世界公民活动课程及校本教材和实验教材。探索适用、实际的双语文化课程。把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高水平、高层次人才作为自己的使命,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创新,提高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三)建设具有国际化元素的校园文化

设计润物无声的校园文化,继续开展交换生等国际交流项目,以及与国际友好学校共同组织的国际化产学合作教育体验项目,关注师生在活动中的思想、行为转变,国际素养的逐渐形成,将中外文明潜移默化地融入师生情怀。高校可以编制国际交流发展规划、项目管理手册等,对国际化各个项目、各个方面的工作做出细致规定,设计程序文件,力争使项目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应用信息技术,通过网络进行互联,搭建方便每位师生进行交流、学习和展示的信息平台。

(四)推进课程与教学、科研活动、招生与管理三项工作的改革

在教学环节增加国际化内容的真正价值在于增加学生对知识的反思和理解,以及在国际环境中以不带偏见的态度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与课程相比,科研活动中国际化的重要性得到普遍的认同。学校应进一步发展科研的国际合作,尤其应创造机会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招生与管理的国际化目前仍是高校办学中比较薄弱的一个方面。其中不论是对国际学生和本土学生的管理大都沿用比较僵化的封闭模式进行管理,亟待改变。

(五)对不同层次、参加不同项目的学生区别管理

参加国际交流项目的学生英语水平可能参差不齐,同时,不同类型的国际交流项目也有不同的特点,时间长短不一。对于学校的管理者来说,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不同的项目,应该有不同的管理重点,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利益。同时建议高校设立师生出国交流的专项资金和奖助金, 创造更多的师生出国交流的机会。加大投入, 改善工作与学习的环境吸引国际人才来校工作,加强校园网、实验室、仪器设备和图书馆的建设等,让学生即使不出国门也能置身于国际化的氛围之中。

[责任编辑:雷艳]

8.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专业就业前景 篇八

工资待遇

截止到 12月24日,38589位德语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5244元,其中应届毕业生工资3386元,0-2年工资4482元,3-5年工资4954元,8-工资8999元。

招聘要求

针对德语专业,招聘企业给出的工资面议最多,占比100%;不限工作经验要求的最多,占比100%;本科学历要求的最多,占比75%。

就业方向

德语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

就业岗位

德语翻译、外贸业务员、德语客服、德语教师、销售工程师、德语外贸业务员、德语销售、德语老师、销售助理、翻译、总经理助理、外贸 贸易专员 助理等。

城市就业指数

德语专业就业岗位最多的地区是上海。薪酬最高的地区是烟台。

就业岗位比较多的城市有:上海[613个]、深圳[455个]、北京[434个]、广州[255个]、杭州[104个]、南京[93个]、武汉[87个]、苏州[85个]、厦门[81个]、大连[76个]等。

就业薪酬比较高的城市有:烟台[8999元]、青岛[8749元]、石家庄[6875元]、肇庆[5249元]、南昌[5152元]、北京[5130元]、威海[5000元]、扬州[4999元]、上海[4828元]、佛山[4792元]、宁波[4562元]等。

同类专业排名

德语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文学类中的外国语言文学类,其中外国语言文学类共55个专业,德语专业在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中排名第7,在整个文学大类中排名第23位。

在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中,就业前景比较好的专业有:英语,翻译,日语,商务英语,韩国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

9.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部 篇九

一、报名条件

凡符合教育部规定的保送生选拔条件的学生,经所在中学推荐,均可报名参加我校组织的保送生入学考试。具体如下:

A.经教育部批准具有推荐保送生资格的外国语中学可向我校的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推荐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优秀的应届高中毕业生。

B.具备教育部规定的省级优秀学生、相关竞赛获奖学生等其他保送资格、德智体全面发展、学习成绩优异的应届高中毕业生。

二、报名方式

A.外国语中学具备保送资格的考生由学校统一报名

我校向有关外国语中学通告招收保送生实施办法,中学推荐具备保送资格的学生,报考名额不限。被推荐学生填写保送生报名表,经中学核实、签署推荐意见并加盖公章后,统一由中学通过EMS于12月16日前寄回我校招生办公室。

B.其他具备保送资格的`考生由本人直接报名

1.考生登录我校招生网下载保送生报名表(保送生报名表.doc),中学负责审核其保送资格,填写学生基本情况、学习成绩排名、综合素质评价及推荐意见等,并加盖公章。

2.考生撰写保送生个人申请报告,内容包括本人的成长经历、学习能力、爱好特长、性格特点、未来规划等,字数不超过1200字。

3.考生提供取得保送资格的证书复印件(暂无证书的可由中学开具证明),以及可体现考生情况的其他材料(高中阶段),复印材料需中学核实并加盖公章。

4.所有材料均使用A4纸,并以保送生报名表、个人申请报告、保送资格证书和其他材料为顺序装订成册,于月16日前(以收件邮戳为准),通过EMS寄至我校招生办公室。逾期不予受理,报名材料不予退还。

三、招生专业

20我校招生专业详见保送生报名表。

四、选拔程序

1.资格审核:我校将根据考生报名材料,审核报考资格,确定参加选拔测试的名单。

2.选拔测试:测试科目为语文笔试、外语笔试(含听力)、外语口试,测试地点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虹口校区,测试时间另行通知。考生在考前领取准考证,并缴纳报名考试费115元/人。

3.录取原则:考生最多可填报4个专业志愿,专业间不设级差分。我校以保送生录取选拔测试笔试、口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德智体全面衡量,综合评价,结合外语教学实际,根据考生所填志愿,按男女生分别择优录取,在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公示的具有保送资格的学生名单范围内确定拟录取名单。

4.公示审批:拟录取名单将在我校招生网上公示后,报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公示,经生源所在省级招生部门审批后办理正式录取手续,并报教育部学生司备案。在正式录取手续办理完毕后,我校向考生寄发录取通知书。

五、监督机制

1.招生办公室在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开展工作,重大事项由学校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讨论决定。

2.学校纪委全程监督,确保公平、公正、公开地做好保送生选拔录取工作。监督电话:021-65422784。

六、联系方式

咨询电话:021-55386006、55381647;

电子邮件:ao@shisu.edu.cn;

上外招生网:zhaoban.shisu.edu.cn;

通信地址: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上海外国语大学招生办公室;

邮政编码:83。

10.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部 篇十

自2007年开始举办的“上海国际黄金珠宝节”, 每年一届, 至今已有10年, 期间又从2012年起每年举办一届“上海国际珠宝展览会”, 作为珠宝节的重要内容, 其将成为长三角地区2016年下半年最具影响力的珠宝展销活动之一, 以上海黄金珠宝企业为主力, 黄金珠宝业内品牌企业精装亮相。“节和展”搭建精品展示平台、时尚发布平台、品牌消费平台、采购交易平台、设计研发平台和综合服务平台, 全面展示上海黄金珠宝企业的臻美精品、经营风貌和企业文化特色。

11.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部 篇十一

2017年上海外国语大学高层次人才招聘启事

上海外国语大学(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SISU,以下简称“上外”)创建于1949年12月,是中国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上外是全球首批与联合国总部及各分支机构、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签署合作框架协议的中国高校,在中国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的学科评估和QS世界大学排名等国内外高等教育排名中位居前列。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世界领先。上外是国际高校翻译学院联合会(CIUTI)亚太工作组所在地,拥有全亚洲首屈一指的高级翻译学院(GIIT),获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全球最高评级,是目前中国唯一位列世界15强的专业会议口译办学机构,英汉语对全球排名第一。上外培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现有授课语种29个,涵盖世界主要现代语言,并开设多门古典语言课程。学校正积极筹建开设新的战略语言课程和语言专业,加强非通用语种人才储备。上外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是中国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首批科研基地和智库单位。上外目前编辑出版12种学术期刊,有7种入选CSSCI来源期刊和收录集刊。其中,《外国语》获中国国家社科基金第一批重点资助,并被美国现代语言学会(MLA)收录,是“全国三十佳社科学报”中仅有的外语类期刊。上外所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是中国权威外语出版机构之一。

区域国别研究特色显著。上外以语言文学类学科见长,现有文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五大学科门类,拥有两个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上外在中东研究、欧盟研究、俄罗斯研究、英国研究、亚非研究、拉美研究等领域拥有多个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016年,上外中东研究所、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成为“CTTI来源智库”首批入选单位。上外正筹建“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以区域国别治理、全球知识话语体系、语言政策规划、国际舆情研究为核心,打造一流学科创新平台,为全球治理和国家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对外开放办学构建全球网络。上海外国语大学目前与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的360多所大学、文化教育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上外本科生出国(境)访学比例达43%;上外与德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家高校合作培养研究生。每年有约4000名来自世界超过100个国家的留学生来上外就读,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上外与美国、加拿大、黎巴嫩、摩洛哥、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的学术机构共同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上外实施“外专引智”计划,积极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促进国际科研合作,有80%的师资具有国(境)外学习经历;在校外国专家数是全校专任教师人数的1/4。上外已在意大利、日本、秘鲁、匈牙利、西班牙、摩洛哥、乌兹别克斯坦、加拿大、美国9个国家与当地高校合作开设孔子学院,并在墨西哥开设教育中心,致力推广中国文化,沟通世界文明。

上外秉承“格高志远·学贯中外”的校训精神和“诠释世界·成就未来”的办学理念,拓展学科内涵,彰显路径特色。在“多语种+”办学战略指导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卓越国际化人才;以“服务国家发展、服务人的全面成长、服务社会进步、服务中外人文交流”为办学使命,致力于建成国别区域全球知识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

为继续建设和充实我校高层次人才队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拓宽人才来源渠道,现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各类人才。

一、非通用语种战略语言领域研究教学人才

(一)战略语言主要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所涉语言和上外重点扶持的区域研究所涉语言,具体包括但不限于匈牙利语、波兰语、捷克语、哈萨克语、乌兹别克语、斯瓦西里语、普什图语、库尔德语、乌尔都语、丹麦语、挪威语、拉丁语、马来语、柬埔寨语、缅甸语、豪萨语、阿姆哈拉语、老挝语等。

(二)战略语言人才岗位

1. 拔尖学者:55周岁以下,原则上应具有正高级职称,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至少掌握一种战略语言,具有区域国别研究经验,具备带领团队进行学科筹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等经验或能力,国家级或省部级基金项目主持人。

2. 杰出学者:45周岁以下,原则上应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至少掌握一种战略语言,具有区域国别研究经验,国家级或省部级基金项目参与人。

3. 优秀学者: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40周岁以下,原则上应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至少掌握一种战略语言,具备区域国别研究潜力,并能使用该语种授课,教学或科研成果较为突出。

4. 青年学者:30周岁以下,相关战略语言专业毕业、新进青年教师,具备开设相关语种或战略语言国文化、国情概况的相关选修课的能力。

二、“一流学科、高峰学科”高层次人才

(一)外国语言文学学科高层次人才。上外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是上海市Ⅰ类高峰学科建设计划重点建设学科,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等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上外现有10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上外目前授课语种包括英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日语、希腊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朝鲜语、波斯语、泰语、越南语、印度尼西亚语、瑞典语、荷兰语、希伯来语、乌克兰语、土耳其语、印地语、匈牙利语、乌尔都语、乌兹别克语、马来语、斯瓦希里语、爪哇语、普什图语、汉语等。

(二)高峰学科建设人才专岗

1. 杰出学者:具有博士学位,55周岁以下,应具有正高级职称。学术造诣高深,学术成果丰硕,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

2. 卓越学者:具有博士学位,55周岁以下,应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学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具有一定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3. 青年学者:具有博士学位,45周岁以下,国内应聘人员须在国内一流大学或科研机构担任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学术水平较高,在本学科领域内有所创新并取得了一定水平的成果。

4. 特聘教授:需在国内一流大学或科研机构担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在国际知名大学或国外大学一流学科担任终身副教授及以上教职。在学科领域内占据研究前沿,并已取得显著成就,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认可。

5. 讲座教授:需在国内一流大学(科研机构)担任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为博士生导师,或在国际知名大学或国外大学一流学科担任终身副教授及以上教职。学术水平高,在学科领域内占据研究前沿,并已取得显著成就,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认可。

6. 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年龄原则上不得超过55周岁,团队平均年龄不超过45周岁。团队应包括1名负责人和3-4名核心成员。其中,团队负责人和主要核心成员引进前应在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相当于教授的职务。

三、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战略学科教学研究人才

(一)跨学科人才。上外正筹建“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拟招聘与区域国别研究、全球知识话语研究、国际舆情及全球传播研究、外语战略研究、跨文化研究、国际教育与比较教育、国际金融、国际法、比较政治等跨领域、跨学科、跨语言研究人才。

(二)战略学科人才岗位

岗位设置同“高峰学科建设人才专岗”。

四、薪酬待遇

1. 工资薪酬:实行年薪制或协议工资,根据学科专业及承担工作任务的不同,为不同类型的高层次人才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配套科学合理的晋升激励机制。

2. 生活保障:优先提供公租房、住房补贴,并为不同类型的高层次人才提供相应的安家补助。根据上海市人才政策积极为其办理上海户口申报工作。

详情面谈。

五、报名方式

1. 请有意应聘者将个人简历、相关资历证明等以邮件附件形式发送至gcc@shisu.edu.cn,邮件名称请务必以“姓名+现工作单位+专业+职称+高层次引进”标注。

2. 《高层次人才——上海外国语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登记表》请至www.shisu.edu.cn下载。

3.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86(21)-55039515 陈老师 李老师 杨老师

E-mail:gcc@shisu.edu.cn

12.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部 篇十二

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主题汇报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戴炜栋

(二○○四年五月二十四日)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上外全体师生员工,诚挚地欢迎各位光临我校指导工作。一年来,我校以“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20字评估原则为指导方针,认真组织迎评工作,成效显著。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质量意识得到空前强化和提高。下面我就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向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作简要汇报。

一、学校发展概况和目标定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建校五十多年来,已经成为进入国家“211工程”的多科性外国语大学。长期以来,我校的建设和发展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上海市委、市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在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的领导下,学校的发展与时俱进、日新月异。我校现有虹口和松江两个校区。虹口校区系“上外之根”,文化底蕴深厚。松江校区主要集中进行本科教学。学校拥有结构较为合理的优质师资队伍和设臵较为完整的教学科研体系,专业与学科点包括文、教、经、管、法五大门类,25个本科专业(其中语言类专业14个),有19个硕士点、10个博士点(其中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上海市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级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现有本科生4863名,研究生858名,留学生700多名。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119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一些国家的领导人先后来我校访问,许多国内外著名人士被聘为我校兼职教授。

近年来,我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多次开展了“更新教育思想,深化教学改革”的主题研讨,逐步形成了现代高等教育观念,确定了战略发展目标,即建设多学科特色鲜明,若干重点学科初具国际一流水平,知名的高水平多科性外国语大学;确定了学校发展定位,即建设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外国语大学;确定了层次定位,即以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确定了学科定位,即积极发展文、教、经、管、法五大学科门类,形成学科结构合理、专业交叉融合、优势互补的新型格局;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即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的高质量外语人才与复合型应用专业人才;确定了服务面向定位,即服务上海,辐射“长三角”和全国,面向世界,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深化教学建设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加强本科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我校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社会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凸现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优秀人才的理念,不断深化教学建设和改革。

1、优化教学计划。我校教学计划注重本科教学内容的基础性、通识性教育,提倡研究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的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主要特点包括:1)以外语教学为基础,增加应用学科知识教学。2)实行“二·二”分段,前期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后期完成宽口径专业教育的模式。3)分别规定了语言类专业和非语言类专业的学分。4)增加自学型、零课时课程,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2、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我校建立课程建设基金,至今已批准项目154个,投入资金120多万元;确立阶段性改革重点,2001年重点为“双语教学”,2003年重点为“多媒体教学”;着力提高新专业建设水平,建设了新专业实验室;努力打造一批特色课程,在此基础上评选出校级和市级精品课程,《基础英语》、《高级日语》获得国家精品课程提名。

3、加强教材建设。我校历来注重教材建设,制定和实施了教材建设规划。“九五”和“十五”期间,共编写教材图书380部,纳入教育部“十五”教材规划8项,获教育部、上海市优秀教材13部。出版了一系列在国内高校有影响的教材,如《新编英语教程》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新编日语》荣获国家级优秀教材一等奖、上海市优秀教材一等奖。教材选用强调“优”中选“精”,并积极引进和使用国外原版教材49部。

4、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我校积极探索四种教学法的改革,即零课时学分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大力推进教学手段信息化、现代化建设,投资300多万元在两个校区建立了国际卫星转播中心,进行多语种声音、图像、动画等教学。开设多媒体课程95门,必修课程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大大超过了15%。双语教学起步早、比例高,在182门非语言类专业课中,双语教学课程有31门,超过17%,80%以上的双语课程使用原版教材。

5、重视教学实践。我校建立了长期协作的校内外实习基地,设立了实习基金,建造了各类实验室,为教学实践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我校大学生凭借独特的外语优势和出色的复合素质,积极参加各项大型国际活动,如财富论坛、五国首脑上海会议、APEC会议、申博等志愿服务,广受好评。

6、建设师资队伍。我校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打造结构合理、素质优秀的师资队伍。如,实施“21世纪学术骨干梯队创新工程”;建立每年100万元的学科骨干专项引进基金;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实行“部分新进人员人事代理制”、“新进教师试用期签约制”、“学科骨干(或学科带头人)引进绿色通道制”、“部分非语言类专业或新建专业师资联聘或兼聘制”;采取规范岗前培训、促进在职培训、鼓励学历升级等多种形式,引导教师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等等。

目前我校正副教授占教师比例超过43%,非本校毕业教师超过39%,生师比为15.49:1。我校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超过47%,其中具有研究生学位的超过80%。

7、改善教学条件。我校大力加强教学设施基础建设,改善教学条件。1)改建虹口校区,建设松江校区。近三年来在上海市政府支持下,共投入4.5亿元,新建了松江校区;两校区改建与新建面积达38万多平方米,初步形成虹口老校区精致典雅,松江新校区多姿大气的环境风格。2)完善优化教学基础设施。包括教室生均面积、实验室生均面积、风雨操场生均面积、图书馆和校舍生均面积都已完全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3)确保教学经费投入增加,学费收入用于四项教学经费比例逐年提高,三年来总额增长了22%。4)高起点建设“数字化校园”,两个校区共敷设光缆25公里,信息点达1万个。松江校区学生上机上网全部实现“一卡通”,在全市高校中领先。5)高标准建设多媒体教室,已建成多媒体教室43间,座位达5000多个。6)加强图书资料建设,图书采集经费逐年递增。2003年生均文献资料采集费为361元,生均各类图书131册。

8、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监督体系。首先,我们高度重视教学管理的改革及研究,如开发使用教学教务管理系统软件,深化学分制改革、开拓第二课堂、跨校选修、互认学分,实现资源共享。其次,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对教与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诸多环节,制订了比较完备的教学管理基本文件,如《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教学教师工作规范》、《教学事故处理条例》等。第三,确立严格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介绍》等对教学各环节分别提出了要求。第四,构建和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与监控体系,形成教学规范、组织保障、监控运行、信息反馈等四大系统和常规检查制度、英语协作组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信息员制度、教务处长信箱与热线、评教与评学等六项制度。

9、营造良好学风,建设校园文化。我校每年都要开展学风教育活动,如4月的校纪校规宣传教育,9月的新生入学教育和老生报到首日教育,期末的考试纪律教育和诚信教育等,成效显著。近三年来,本科学生违纪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因违反校纪校规退学的仅1人。同时,每年组织英语辩论赛、英语演讲赛、英语短剧大赛、莎士比亚戏剧节、创业计划大赛、科技学术节、读书节、文化艺术节、院系周节,扶持各类社团活动,鼓励学生把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校园文化中,展现专业素质,提高实践能力。开设“教授助你成才”、“世界文化教授论坛”、“博士伴你成长”、“健康、快乐、成功”心理健康系列讲座,丰富了校园的学术氛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发挥办学传统优势,打造教学品牌特色。

我校外语教学历经55年的传承、沿革,形成了历史积淀比较深厚、特色鲜明的教学品牌优势,在国内外均有较大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期,率先探索外语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行专业+外语的新型培养模式。至今已有11个非语言类专业、6个硕士点和1个博士点。90年代中期,又率先提出“四型一辅”教学模式,即外语专业型、专业方向型、双外语型、专业+外语型和主辅修制,注重在加强外语技能学习与操练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其他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甚至可以参加跨学科辅修专业学习。同时,积极发挥外语专业教学优势,以本科教学为基础,积极向“两头扩展”。一方面向下延伸,建立附属外语小学、中学;另一方面向上延伸,建立了大学本(专)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研究,从而形成完整的外语教学“一条龙”体系。

四、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教学效果显著

我校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与培养目标是相符合的,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表现在:

1、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水平较高。历年来我校英语专业高低阶段的四级、八级测试成绩都处于领先地位。其他专业的外语教学质量也保持了很高的水准。例如,在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中,我校法学专业和经贸专业学生曾先后荣获第一名。自2000年以来,经贸专业每年都有学生以其过硬的英语能力和出众的专业素养撰写论文,参加瑞士圣加仑国际学生管理论坛(该论坛每年在全球范围内选择250名学生参加)。仅2002年至2003年我校就有7人入选并应邀参加论坛。今年又有6人入选应邀与会。

2、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较强。我校学生参加2002年上海市“张江高科技杯”第二届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荣获铜奖及优秀组织奖;参加上海市“苏建杯”环保大赛,两项作品荣获一等奖。我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以其出色的外语服务获得国家和社会各界的认同,2000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服务集体”,2001、2002、2003年连续荣获上海志愿者活动优秀集体奖。

3、毕业生当年就业率高。近三年来我校本科毕业生当年总就业率均保持在96%以上,一次就业率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和上海市高校中名列前茅。2004年本科生就业签约率已达70%以上,超过去年同期水平。新办专业教学质量良好,如广告专业已有两届毕业生,当年就业率均达100%。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学生总体评价为“很好”和“良好”的超过95%。2004年我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至今已达70%,超过去年同期水平。

五、展望未来,与时俱进。

我校本科教学近年来做了大量工作,但仍然存在师资队伍建设、新设专业建设和教学手段现代化有待进一步加强的问题。展望未来,我们要深化改革,加强建设,与时俱进。一是要全面启动“名师名课工程”,加大师资学缘结构调整,争取在未来3—5年时间内,使学科骨干梯队扩充到180人左右,辐射带动整个师资队伍建设。二是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高“绿色通道”的使用率,加强新专业课程与教材建设,积极资助新专业教师的培养与进修,争取在未来五年内,把新专业建设成为教学水平较高的专业。三是要提高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比例,今后五年内,要求运用多媒体教学或辅助教学占教学总时数的20%以上;要求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应积极制作教学课件;提倡并积极引导教师利用校园网进行教学或辅导,形成课内课外互动、网上网下对接的崭新学习氛围。四是要适应上海市和国家建设需要,“十五”期间,我校将提高专业与学科建设力度,使本科专业达到30个左右,增设4—5个硕士点,2—3个博士点。

我们将继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本科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211工程”建设为重点,以教学、科研、党政管理三支队伍建设为支撑,以教育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加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保障,适当扩大办学规模,着力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增强办学效益,多出、快出高质量、复合型涉外人才,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服务。

各位专家,各位领导!以上是我的简要汇报,请各位专家、领导审阅我校的《自评报告》等文件,并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予以评估、指正。谢谢。

上一篇:南京林业大学教务网下一篇:建筑工程内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