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名人名言故事

2024-10-25

读书的名人名言故事(通用16篇)

1.读书的名人名言故事 篇一

吴下阿蒙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去当博士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之士,分别了三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先生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闻一多醉书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名人读书小故事_有趣的名人读书小故事]

2.读书的名人名言故事 篇二

一天晚上,妈妈拿着一套《笑猫日记》说:“元元,这是你过生日,妈妈送你的生日礼物。”“哇!太好了,这可是我梦寐以求的一套书啊,真是太棒了!”我欢呼雀跃。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捧起书来,如饥如渴地读着那本书,就像是一匹恶狼,贪婪地吃着可口的食物。不知不觉中,时间如流水一般匆匆而过。我仍然迷恋在书的海洋里。这时,妈妈干完家务后,却看到我的作业一个字也没有写。妈妈平和且严肃地说:“元元,读课外书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而且也特别有助于学习。但是你应该正确利用好你的时间,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阅读一些课外书籍。可是你……”妈妈没有再往下说,但是我已经领会了妈妈的意思。

书,你是我的启蒙老师;书,你是我的精神支柱;书,你是我最忠实的朋友。在书的海洋里,我愿变成一只小船尽情地遨游。

(指导老师:林棉花)

3.名人的读书经 篇三

二分群书梁启超将所读之书分为两类,一类是有价值的,精读;一类是一般的,浏览即可。

三余、三上和三遍三国时期的文人董遇劝他的学生要充分利用“三余”时间读书,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则强调要抓住“三上”读书。他说:“吾平生作文章,大多在三上——马上、枕上、厕上也。”茅盾先生读名著一般要经过“鸟瞰式”、“精读式”、“消化式”三遍。

四多毛泽东说,读书要多读、多写、多想、多问。即博览群书、多记笔记、提出见解、勤学好问。

五到和五之理学家朱熹有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之说,胡适则提出还要“手到”,鲁迅先生又加上“脑到”,即读书贵在“五到”。《中庸》上讲到读书治学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即广泛地学习、详尽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切实地履行。

六弊和六字古人认为好好学习,就可避免成为愚人、荡人、贼人、绞人、乱人、狂人。法国思想家卢梭把读书过程归结为六个字,即储存(积累知识)、比较(思考判断)、批判(继承抛弃)。

七录不休明代学问家张溥读书时,先抄一遍,然后把书稿烧掉,再抄再焚,反复七八次,直到烂熟于心。为此,他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七录斋”。

八面受敌 苏东坡每钻研一个问题必步步深入,追根究底。他说:“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九事辨明陈中凡先生对研治古书,提出应辨明九事:“一曰别真伪,二曰识途径,三日明诂训,四曰辨章句,五曰考故实,六日通条理,七曰治经宜知家法,八曰治史应详察史实,九曰治诸子应知流别。”

十目一行清代学者阮元说:“世人每矜一目十行之才,余哂之。夫必十目一行,始是真能读书也。”

4.名人读书的故事和名言 篇四

读书方法是“观其大略”,这个方法意味者他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开拓性。

二、爱因斯坦

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

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三、华罗庚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读完了。

四、苏东坡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五、施洋

二·七大罢工著名的工人领袖施洋,幼年家道贫寒,买不起灯油。村里有一座叫隆兴观的古庙,庙里点有一盏长明灯,他就在古庙里读书。冬季寒冷,脚冻得难受。起初他不时地站起来跺脚,后来觉得这样浪费时间,便削了一根圆滑的木棍,放在脚底下,一边读书一边来回用脚搓木棍,搓暖了脚,他又能安心读书了。

六、鲁迅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

巴金回忆曾经读过的书

七:巴金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

八、王亚南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资本论》最早的中文翻译者王亚南,1933年乘船去欧洲。客轮行至红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摇晃得使人无法站稳。这时,戴着眼镜的王亚南,手上拿着一本书,走进餐厅,恳求服务员说:“请你把我绑在这根柱子上吧!”服务员以为他是怕自己被浪头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话,将王亚南牢牢地绑在柱子上。绑好后,王亚南翻开书,聚精会神地读起来。船上的外国人看见了,无不向他投来惊异的目光,连声赞叹说:“啊!中国人,真了不起!”

九、黄侃

19,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

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书房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十、曹禺

抗日战争期间,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属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十一、张曜

清代咸丰年间有个武官叫张曜,因苦战有功,被提拔为河南布政使。他自幼失学,没有文化,常受朝臣歧视,御使刘毓楠说他“目不识丁”,因此改任他为总兵。张曜从此立志要好好读书,使自己能文能武。张曜想到自己的妻子很有文化,回到家要求妻子教他念书。妻子说:要教是可以的,不过要有一个条件,就是要行拜师之礼,恭恭敬敬地学。张曜满口应承,马上穿起朝服,让妻子坐在孔子牌位前,对她行三拜九叩之礼。从此以后,凡公余时间,都由妻子教他读经史。每当妻子一摆老师的架子,他就躬身肃立听训,不敢稍有不敬。与此同时,他还请人刻了一方“目不识丁”的印章,经常佩在身上自警。几年之后,张曜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后来,他在山东做巡抚时,又有人参他“目不识丁”。他就上书请皇上面试。面试成绩使皇上和许多大臣都大为惊奇。张曜在山东任上,筑河堤,修道路,开厂局,精制造,做了不少利国利民之事。因为他勤奋好学,死后皇帝谥他为“勤果”。

十二、匡衡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十三、孙康

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 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

十四、朱买臣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十五、马克思

5.努力读书的名人故事 篇五

张良原来是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公子,祖父和父亲都做过韩国的`相国。韩国被灭后,张良也从贵族变成平民,他变卖了家产,只为报灭国之仇。当时他认识了一个大力士,那个大力士用的是一个足足有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铁锤。他说服了那个大力士去博浪沙这个地方刺杀秦始皇,谁知大力士的大锤没打到秦始皇的马车,刺杀失败了,这个大力士自杀了。为了避免被牵连,张良开始逃亡。

张良逃到了下邳,悄悄住了下来,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家周围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有学问的读书人,他在那里渐渐出了名,也结交了不少朋友。有一天早上,张良路过一座桥时,看见一个穿着土布长褂的老头子坐在桥头,一只脚搭在另一条腿上,正一上一下晃着,而脚上的鞋也跟着晃。奇怪的是,那老头看见张良走了过来,就把脚往里一缩,脚上的鞋就掉到桥下了。老头看了一眼张良说:“小子,你快下去帮我把鞋捡上来。”张良一听很生气,可看那老头的头发胡子全白了,满脸皱纹,就不好发火了。于是他走到桥下捡起那只鞋,递给老头。但那老头不用手接,而是一伸脚说:“给我穿上。”张良这下愣了:怎么还会有这样的人啊!不过他觉得自己已经把鞋捡上来了,不如好人做到底。于是他跪下来恭恭敬敬地给老头穿上了鞋,那老头也不说声“谢谢”,只是捋了捋胡子,慢吞吞站起来,大摇大摆地走了。

张良盯着那老头的背影,见他走得又快又有劲,知道这老头不简单。于是他也赶紧走下桥,注视着老头的背影。

走了几步之后,老头突然转身回来了:“你小子有出息,我可以指点指点你。”张良很聪明,一听这话,就知道老头有来历,赶紧跪下向他一拜:“弟子张良拜认老师!”老头微微一笑,说:“好!五天之后,天亮的时候,你到桥上来见我。”张良连忙说:“是!”

过了五天,张良一大早就梳洗好,匆匆忙忙往桥赶,谁知他到那里时,那老头已经等着了,一看见张良就生气地说:“小子,你跟老人家有约,就应该早点到,怎么还要叫老人等你?”

张良马上跪下磕头认错。那老头没理会他,挥挥手:“回去吧,五天后再来。”说完就走了。张良站了一会儿,也只好垂头丧气回家了。又过了五天,张良一听见鸡叫就起来,顾不上梳洗就向大桥跑去。他还没跑到桥上,就看见老头已经在上面了,于是他打了一下自己的脑袋,自言自语说:“怎么又晚了!”

老头瞪了张良一眼说:“你如果愿意,五天后再来!”说完就走了。张良闷闷不乐地在原地站了半天,才迈着沉重的脚步回家。

这五天的日子可真是难熬啊,到第四天晚上,张良翻来覆去睡不着,干脆起了床。刚过了半夜,他就到桥上等着。

不一会儿,那老头慢慢走来了,张良一见,赶紧迎了上去。老头看见张良,笑了一下:“这样才对嘛。”说完,他拿出一部书给张良,并告诉他:“你如果把这部书好好地读明白了,将来就能够做一个有出息的人。”张良小心地接过书,道了谢,然后想请教老头的名字,但那老头却头也不回地走了。

天亮后,张良拿出书一看,原来是一部《太公兵法》。从此白天晚上都读,直到把它读得滚瓜烂熟。

6.读书名人故事名言 篇六

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3.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7.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8. 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9.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10. 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11.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

12. 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13.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14. 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15. 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16. 欲速是读书第一大病,功夫中在绵密不间断,不在不速也。——陆珑[清]

17.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18.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孔丘

19. 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鲁迅

20.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高尔基

21. 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艾迪生[英国作家]

22. 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伏尔泰

23.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24. 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郭沫若

25.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

26. 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27.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28.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29.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30. 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徐特立

31.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32.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33.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朱熹

34.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

35.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冰心

36. 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美国)富兰克林

37.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美国)富兰克林

38. 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朱用纯

39. 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爱默生

7.名人故事教你如何“积累人脉” 篇七

这是发生在美国的一个真实故事: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对老夫妇走进一间旅馆的大厅,想要住宿一晚。

无奈饭店的夜班服务生说:“十分抱歉,今天的房间已经被早上的团体订满了。若是在平常,我会送二位到有空房的其他旅馆,可是我无法想象你们要再一次的置身于风雨中,你们何不待在我的房间呢?它虽然不是豪华的套房,但是还是蛮干净的,因为我必须值班,我可以待在办公室休息。”

对于年轻人诚恳提出的这个建议,老夫妇愉快接受了,并对给服务生造成的不便致歉。隔天老先生要前去结账时,柜台仍是昨晚的这位服务生, 他表示:“昨天您住的房间并不是饭店的客房,所以我们不会收您的钱,希望您与夫人昨晚睡得安稳!”

几年后,服务生收到一位先生寄来的挂号信,信中说了那个风雨夜晚所发生的事,另外还附一张邀请他到纽约的邀请函和一张纽约的来回机票。原来老先生名叫威廉·阿斯特,服务生就是乔治·波特(GeorgeBoldt),后来,服务生成为这位老先生的员工,为他经营华尔道夫饭店——这家在1931年启用的饭店是纽约极致尊荣的地位象征,也是各国的高层政要造访纽约下榻的首选。而乔治·波特——这位服务生,也成为奠定华尔道夫世纪地位的推手。

解读:经营人脉的“脉客”们苦心经营的无非是能在关键时候帮助我们的“贵人”,其实,“贵人”无处不在,人间充满着许许多多的因缘,每一个因缘都可能将自己推向另一个高峰,所以不要轻易忽略任何一个人。

故事二:卡内基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在1921年付出一百万美元的超高年薪聘请一位执行长夏布(Schwab)。许多记者访问卡内基时问:“为什么是他?”卡内基说: “因为他最会赞美别人,这也是他最值钱的本事。”甚至,卡内基为自己写的墓志铭是这样的:这里躺着一个人,他懂得如何让比他聪明的人更开心。

8.母亲的名言 母亲的故事 篇八

“嘴是个‘过道’,吃也过了,不吃也过了”

在我家乡,“过道”指的是门厅,要进入堂屋,须先经过过道和院子。按母亲的世界观,用来吃饭的嘴和用来走人的过道,作用是一样的。是否走过人,对过道来说并不重要;是否吃过好东西,对嘴也不重要,日子一样地过,所以“吃也过了,不吃也过了”。

有了这样的生活信念,母亲对吃也就看得很淡。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总是在我们快要吃完的时候才得闲坐下来,吃的自然是剩饭。在那些吃不饱饭的年代里,要让一家10口人吃上饭是件很难的事。记得青黄不接的时候,母亲就将花生外壳磨碎,与少许地瓜面搀和在一起烙成煎饼,将榆树叶、槐树花、山野菜拌少许豆面,或蒸或煮做成菜吃。有时,母亲要低声下气地到有余粮的人家,借一点儿发了霉的地瓜干做成窝头。在这种窘境中,母亲吃的“剩饭”究竟有多少,我现在都不敢想像。在我们为吃不饱而哭闹的时候,母亲常常红着眼圈安慰我们:“孩子,忍一忍吧。嘴是个过道,吃也过了,不吃也过了。”半懂不懂地,我们在母亲的劝慰下熬过了那些艰难的日子。

当囤里有了余粮,菜里有了猪肉,母亲依然保持节俭的习惯,吃剩的饭菜,她热了一顿又一顿,直到吃完。别人送给她的稀罕东西,她总是一份一份分清:儿子闺女,孙子外甥,人人有份儿,只给自己留下一点点儿,算是尝了鲜。有两件事让我想起来就心酸,至今梗在心里挥之不去。在我大学毕业成家之后,有一次回家,给母亲买了一串香蕉,她为了让我的姐妹们“尝鲜”,竟然把香蕉挂在墙后阴凉处,直到变黑烂掉,她也没吃一根。还有一次,为给母亲过生日,我特意买了鲜奶蛋糕。母亲嫌蛋糕黏糊糊的,决定晒干后跟孩子们一起分享,没想到她养的鸡捷足先登:蛋糕盒被踩翻,蛋糕掉在了地上,群鸡蜂拥而上。母亲的愿望顿时灰飞烟灭。

我渐渐辨清了海参鱿鱼,因贪图口腹之欲而吃圆了肚皮,开始费心思琢磨减肥。这时,回味母亲的所言所行,我油然生出敬意和愧疚。

“难为自己,别难为人家”

在村里,母亲被称为“大善人”。她从没跟人吵过嘴,红过脸,总是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在看大了孙子孙女后,母亲主动帮邻居带孩子,让年轻的邻居农忙时无后顾之忧;在送走了自己的老伴之后,她坚决一个人过,并开始照顾一个比她低几辈的残疾老人;她抽空给村里几个老姐妹钉盖锅的盖垫,农忙时帮邻居剥玉米、摘花生,有时忙到深夜。那时母亲已年过70,患有股骨头坏死症,走路需拄着拐杖。

有一次,母亲去田里割草归来,正靠在一个菜园边休息。这时,一个放牛的村民看到牛把头伸向菜园,便生气地把放牛棍掷向牛,不料,棍子从结实的牛肚子上弹起,不偏不倚打在母亲的右眼上,立马红肿起来。放牛的村民吓呆了,禁不住发出一声长叹:“完了!完了!天哪,我的命怎么这么苦呀!”母亲没说一句谴责的话,安慰了他几句,便捂着那只疼痛的眼睛,磕磕绊绊奔卫生室打消炎针去了。过了几天,那村民打听到没出大事,才买了1斤白糖、1斤点心前来探望。母亲好言劝慰,那村民再没为母亲花一分钱(包括医药费)。回家后我气愤难平,决心凭着自己对法律的一知半解讨个公道。因为母亲的外伤落下见风流泪的后遗症,不久又患上白内障。看我愤愤不平的样子,母亲先是一声叹息,然后半是哀求半是告诫地说:“孩子,都是乡里乡亲的,你就别折腾了。你不知道,那家人多么可怜,穷得像王窑一样,儿子快30了还没找上媳妇。我都没敢跟你哥说,怕你哥知道了生气。唉,难为自己,也别难为人家。”看着母亲受伤的眼睛,听着母亲意味深长的话,我无言以对,更无可奈何。

白内障越来越严重,在使用偏方无效的情况下,经我一再动员,母亲决定到医院做手术。手术整整进行了两个小时,我想像不出驼背的母亲是怎样平躺在手术台上熬过来的。看到母亲痛苦的神情,听到一向坚强的母亲发出的呻吟,我的心一阵阵悸痛。我暗暗祈祷,但愿母亲从此重见光明。

3个月后,我回家探望,实指望她浑浊的眼睛变得清亮,哪曾想母亲的白内障很快便复发,另一只眼睛也生出白内障。看着几近失明的母亲,我又心酸又气愤,决心到医院为母亲讨个说法。母亲再一次息事宁人:“孩子,咱钱也花了,罪也受了,就别再找麻烦了。人家医生也不容易,她还不盼着咱好呀!哎,难为自己,也别难为人家了。”母亲善良如此,宽容如此,我还能说什么?我只有心痛,只有后悔。

“老伴呀,再不好也比个狗强”

年轻时,父亲作为支前的民工,为淮海战役的将士推车送粮,为修水库整年累月地忙碌,并因饥寒落下咳嗽的病根。那时,母亲被奶奶支使得团团转,从来没有一丝清闲。奶奶去世后,父亲管家,对母亲和我们一向疾言厉色,搞得全家人都怕他。记得父亲有一次竟打了母亲,是母亲正在烙煎饼的时候。为什么打,我们不知道,只是远远地躲着偷看,只见母亲一边擦眼泪,一边干着手里的活。事过之后,母亲一如既往地侍奉父亲,隔几天就给他煎只咸咸的鸡蛋,烫一壶廉价的散酒,让他祛寒解乏。

父亲去世前两年,因为咳嗽得厉害,已不能下地干活,于是天天坐在炕头上,指挥着全家人干这干那,稍不如意还一边咳一边训斥。我们已经长大,看他再也无力打人了,反抗的情绪与日俱增,有时公然顶撞,有时故意跟他拧着来。只有母亲,依旧一言不发,努力按父亲的意愿做事。

父亲去世后的晚上,我们晚辈都在那里守灵。在断断续续地哭了一番之后,为打发清冷的长夜,我们不知不觉地议论起父亲一生的是是非非。一直低咽的母亲,突然提高了哭声,嚎出了让我震惊且终生都难忘的几句话:“老伴呀,你再不好,也比个狗强。你走了,白天夜里我跟谁说个话呀!”

母亲的几句话,使我一下子明白了她总是顺从父亲的原因。她比我们更理解人生的短暂,更懂得所谓的老伴就是精神依靠呀!

9.关与名人读书的故事 篇九

东汉时,在河南郡有一个叫乐羊子的青年,他希望自己将来能有所作为,就远离家乡四处寻师求学。谁知,他才去一年就回来了。

他的妻子见丈夫一事无成地回来了,非常愤怒,从屋里拿出一把菜刀,走到织布机前对乐羊子说:“这机上的布是从蚕茧里一根根抽出来的,然后又拿到机上一寸一寸地织,最后才织成一匹布。如果现在截断,那就会前功尽弃。你在外求学,也应该像织布一样,随时积累自己的知识,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懂的地方,多向先生请教,如果半途而废,岂不太可惜!”说完,她举刀割断了机上的布。

乐羊子觉得万分惭愧,马上转身出门继续求学去了。 整整七年,乐羊子没有回过一次家。

10.名人读书的经典励志故事 篇十

如果可以找一些名人读书的经典励志故事来教育孩子还是很不错的,那么名人读书的经典励志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车胤囊萤夜读

车胤是晋代的名臣,以博学闻名。他从小勤奋好学,但家里特别穷困,有时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这样一到晚上,车胤就不能读书,为此,他非常苦恼。

一个夏夜,车胤无聊地坐在屋外纳凉。这时,在草丛里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些小虫子身上一闪一闪的亮光多像灯光呀!他赶紧找来一个用白纱制成的小口袋,一口气捉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口袋里。这么多虫子发出的光聚在一起,不就是一盏小小的灯吗?车胤拿着这盏“灯”,高兴地进屋读书去了。就这样,车胤经历长年累月的苦读,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感悟】晋朝一代名臣车胤,小时候家里的条件并不好,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但他为了读书学习,并不气馁,用装了几十只萤火虫的“灯”勤奋读书,最后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古人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尚且好学不厌,现在党和政府为我们提供一个如此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青少年来说,就更应该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不要浪费了求知求学的好时光。

吕蒙读书

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大将,他曾多次立下大功,却不爱读书。于是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大将军了,肩上担子很重,一定要多读读书,长点见识。”吕蒙便开始读书。慢慢地,他发现书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东西。一次,他读到孙膑用“减灶计”诱使庞涓轻敌,最后打败庞涓的故事,感到眼界大开。于是,吕蒙逐渐爱上了读书。在军务繁忙之余,他便一头钻进书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代的兵法和史书。几年下来,吕蒙的军事才能大有长进。孙权大为高兴,就让吕蒙担任了大都督,统领全国兵马。

【感悟】不论什么时候,学习都是不可缺少的。古人说:“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学习之后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人;经历困苦才学习的人,又次一等;经历了困苦还不知道学习的人,就是最下等的人。”当前,青少年正在经历困苦,在这种环境下,如果还不抓紧时间学习,可能就真的会成为最下等的人了。所以,青少年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才干,为今后的就业谋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鲁迅在“三味书屋”

鲁迅小时候非常淘气。一天,镇里的戏台正在排戏,鲁迅听到外面的锣鼓声,便在家里坐不住了,趁着父亲不注意,他一溜烟儿地跑到戏台前看热闹。这时,戏台周围已经挤满了人。突然,热闹的锣鼓声停了,从后台走出一个人,对台下一拱手说:“哪位小兄弟愿意上台?我们让他客串阎王殿里的小鬼。”那些平时非常调皮的孩子这会儿却你推我、我推你地谦让起来。

“我来!”小鲁迅走上台去,让戏班的人画了个花脸,然后拿起一把钢叉就舞起来,戏台下马上响起叫好声。他得意极了,舞得更得劲儿了,小伙伴们都非常佩服他的勇气。

鲁迅12岁那年,被父亲送进了一所叫“三味书屋”的私塾就读。初入学时,鲁迅对百草园中的那些小精灵非常感兴趣。他在园中想起古人东方朔说过有一种虫叫“怪哉”,用酒一浇,便会消失不见。鲁迅非常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便悄悄地问私塾的先生:“先生,这‘怪哉’虫是怎么一回事呢?”

先生却板着脸,很不高兴地回答:“不知道!”

后来,鲁迅慢慢体会到学生应该读书,先生不喜欢学生问各种古怪的问题。于是,鲁迅开始刻苦读书。起初十分严厉的先生也开始喜欢鲁迅的聪明刻苦,态度渐渐和蔼起来。鲁迅为了勉励自己学习,制作了一张小书签,书签上有10个正楷小字:“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时,他把书签夹在书里,每读一遍就从上往下盖掉一个字,读过几遍之后,就用默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用不了多久,他就能熟练地把课文背出来了。后来,同学们也都向鲁迅学习,纷纷制作“读书三到”的书签。

11.我的读书故事 篇十一

在你的读书经历中,有什么样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呢?先说一说,再写下来,可以谈你和书的故事,也可以谈你读书的体会。

【习作指导】

老师:我们每个人从识字后,就开始了自己的阅读经历。在你的读书经历中,一定发生过许多令你难忘的事情,也有对读书的酸、甜、苦、辣的体验,下面大家都来谈一谈吧!

石艺雯:我们学校有一个图书馆,我读书的速度很快,只是学校每次给学生借书时却很小气,经常限量限时的,我感觉很不过瘾。由于自己每天都去借书,违反了规定,因此最终被管理员识破,没能借到书,当时我心里很难受。

老师:这个经历就很难得,你不妨写下来吧!就像《窃读记》中的“我”一样,多刻画一下自己当时的心理活动,因为有切身体会和真情实感,所以肯定能写出一篇佳作啊!

仇研樨:我平时放学回家,各科作业太多了,写完后还要练课外的作业,比如弹钢琴什么的,感觉没时间读书,周末有许多辅导班要上,好不容易空下来一个下午或早上,我还想好好休息一下呢!

老师:嗯,说得很真实,不过,你再说说看:自己没怎么读课外书,结果都失去了哪些东西呢?

仇研樨:唉,别提了!现在的语文考试卷中有许多题不在课本之上,考的就是你的课外阅读和积累,这部分的分数我永远也拿不到,更让我痛苦的就是作文,因为没怎么读书积累,所以思路总也打不开,总感觉没什么可写的,作文丢分更厉害。

老师:如果给你的作文来个“反常式构思”,通常同学们一写这种题材,就喜欢写自己因为爱读书都获得了许多收益,你不妨就写一篇《“不读书”带给我的痛》,岂不是更有话说吗?这也是一篇跟“读书”有关的故事呀!

仇研樨:如果这样写的话,那我一定会思路通畅,感觉自己有很多话要说的。

老师:有时候读书不一定带来的都是好处,有一些不健康的书籍读后反而不利于身心健康,大家谈谈看你是否有过类似经历呢?

刘迪曼:前段时间,我们班同学都疯狂地迷恋上了“灵异小说”,比如《鬼吹灯》啊,《僵尸在行动》、《水晶骷髅》、《午夜惊魂》等等,虽然看了十分害怕,但还是忍不住好奇心要看看,所以大家都疯狂地传阅着……

老师:读了这种宣扬封建迷信的书籍后,有没有感觉自己有什么变化呢?比如一个人独处的时候。

刘迪曼:我感觉自己的胆子变小了,以前我敢单独一个人呆在家里,可是读了“灵异小说”后,我害怕得要命!晚上睡觉都要跟妈妈睡在一起,书里那些可怕的情节,越是不想却偏往你脑海里钻,特别是夜晚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

老师:这样一来,如果让你写一篇《“灵异小说”对我的毒害》,你是不是感觉自己很有话说呢?

刘迪曼:简直太有感触了!今后我再也不读这种现代闹鬼版的小说了。

12.名人读书小故事及名人名言 篇十二

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5、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6、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7、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8、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9、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0、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3.莫言的读书故事 篇十三

莫言的作文很棒,记得第一篇引起老师注意的作文,写的是一场“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学校篮球比赛。每逢“五一”,小学里都要举行体育盛会,有乒乓球、标枪、跳高、赛跑。写作文的时候,大部分同学都是走马观花,流水账一样把各种运动项目都写一遍。他另辟蹊径,别的比赛一笔带过,把绝大部分笔墨用在写篮球比赛,写怎样抢球,怎样运球,怎样投篮,受到了老师赞扬,当作范文在全班宣读。

莫言受了表扬,一下子兴趣就上来了,天天盼着上语文课,因为那是他出风头的时候。后来,他写得越来越好,他的小学作文经常拿到中学里宣读,给中学生当范文。

莫言嗜好读书,小时候经常冒着被家长惩罚的风险读书,甚至出力推磨换书看,推十圈磨才能获准看一页书。在访谈时,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董倩问莫言:“您不能推一圈磨就看一页书吗?”莫言大声说:“我愿意人家不愿意啊!”

莫言至今仍然记得读《青春之歌》的那一天,朋友只准他借书一天,不管看不看完,第二天必须还书。怎么办?他跑到一个草垛上躲了起来,放羊这个“本职”工作被放到了一边,羊儿饿得咩咩叫,他读得忘记一切,气得母亲要打他。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莫言读遍了周边十多个村庄的书籍。一天之内读完了的《青春之歌》,他至今还记得书中的一些段落。回想以前,已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先生感慨:“那些回忆都变成了我宝贵的资源。”

考考你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表扬——( )

反义词:表扬——( )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另辟蹊径:

(2)嗜好:

3.用“____________”在文中画出莫言是如何描写运动会的。

14.名人爱书读书的故事 篇十四

有一次,妈妈让他去邻居家送木柴。告别的时候,林肯突然见到一本渴望已久的书,便再也挪不动步了。他站在邻居的书架前,入迷地读了起来。邻居见他这么喜欢这本书,就大方地借给了他,让他拿回家去读,还叮嘱他不要把书弄脏了。林肯感激地说:“我一定好好保管。”

林肯回到家,迫不及待地打开书看起来,连晚饭都顾不上吃。一直到妈妈催促他上床睡觉,还舍不得把书放下。临睡前,他小心地把书放在柜子上,上面还盖了一张旧报纸,这才安心地躺下了。

半夜的时候,突然下起大雨。他赶紧跳起来,扑向那本书。可是书已经被从屋顶漏下来的雨水淋湿了!他捧着书,伤心地流下眼泪。

第二天,他拿着书到了邻居家,局促不安地说:“真对不起,我把您的书弄脏了。可是,我没有钱赔给您,就让我给您干三天活儿吧。”

15.关于读书的名言和故事 篇十五

书看多了,文章自然就会写了。——鲁 迅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培 根

没有时间,挤;学不进去,钻。——谢觉哉

世界上最宝贵的珍宝是知识,这些知识大部分是来自书籍 ——古希腊

我读书奉行九个字,就是“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冰心

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

——苏霍姆林斯基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读书故事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

是当国王还是读书?

著名历史学家麦考莱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说,如果有人要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那么我决不当国王。

我宁愿做一个穷人,住在藏书很多的阁楼里,也不愿当一个不能读书的国王。

--------------------

王亚南睡三脚床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

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16.我的读书故事 篇十六

在《我的读书故事》一文中,书籍无意中成了作者的知心伙伴。

全文以时间为主线,借助于不同时期对书的描写,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对书的痴迷程度:如对《沸腾的群山》这本书的描写——“纸质黄中泛黑,书的上下角已磨损得呈圆形,而且前后缺少很多页码”,可就是这么一本不起眼的破书,作者却“读得引人入胜,津津有味”。又如《林海雪原》这本书,作者一开始就说,“这本书是我用一个馒头换来的”。紧接着,作者详细讲述了这个馒头的来之不易,并特意点明这是“用血汗换来的以滋养我身体的馒头”,顿时让我们觉得,作者为了读书甚至可以忍饥挨饿。再如购买《雷锋的故事》这本书的经历,文中多次强调了钱的价值,意味着拥有两角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当然,作者买书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起初是“眼睛一亮”,得知定价两毛五后“捏着手中的两毛钱低下了头”,意外捡到钱后“头立刻就有一些晕了”,买书时“看看四周,除了营业员坐在那儿发呆,没有其他人,我用颤抖的手取出一张,又把我手里的纸币取出一张”,整个过程似乎变得非常漫长,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让我们也拿起书吧!相信你一定也能从书中懂得人生的真谛!

(郭双宏)

我的读书故事

武诚

【同步阅读】

我也记不得当初是怎么得来的那本书,只记得那本书是很破很旧了,纸质黄中泛黑,书的上下角已磨损得呈圆形,而且前后缺少很多页码。那是我除了课本见到的第一本書,就是这么一本破书,我读得引人入胜,津津有味,第一次和作品中的人物交流。后来我把这本书的情节说给别人听,有人说它的名字应该叫《沸腾的群山》。

我读的第二本书是《林海雪原》,这本书是我用一个馒头换来的。那时生活很困难,我的家境更不用细说,为了我和姐姐能够活命,父母亲常常抽空砍些柴火,夜里背到离家二十来里地外的一个水库(当时正在修建,需要大量的柴火给民工做饭),换回四个半斤面的馒头。想一想,一背柴火,从山里砍回来不说,还要背那么远路程,付出了多少的汗水啊,才能够换回来两个馒头。也许是我受到了第一本书的诱惑吧,我看见一个同学的桌上放着一本厚厚的书时,我的眼睛立刻亮了,立马跑过去说把书换给我,那个同学说凭什么?我从我的布书包里掏出那个用血汗换来的以滋养我身体的馒头晃了晃,那同学的眼就像我看见他的书时一样也亮了,说了一声“好”后,一把夺过我手中的馒头就跑出了教室。为此我饿了一天,中午人家吃饭的时候,我静静地看着书,一直看到上课还沉迷其中,书中的杨子荣、座山雕等栩栩如生的人物让我难以忘怀。从此,我更加喜欢这些课外书,让我了解到了外面我不可能知道的世界,忘记饥饿和寒冷,知道了人除了物质外还有精神这么一说。

第三本书也纯属意外,那时我已是四年级,14岁了。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那是一个星期天,我跟随父亲进城卖柴。当然,我的背上也背着一背柴,和父亲一人一背柴。走了三十里地,父亲的一背柴卖了一元钱,我的卖了四角钱。父亲很高兴,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试想,在那年月,一斤盐一角七,一斤煤油一角六,一碗面皮一角钱,这一元四角钱,不就是一笔财富吗?父亲给我两角钱,说“这是你自己挣来的,你想吃什么就去自己买”,然后就在这儿等我。别提我有多高兴,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支配的钱,我抬起头来看了看,人有钱了腰板才能挺起来啊!这一挺不要紧,天啦!我的对面竟然是新华书店,我忘记了一切似的跑了进去。望着琳琅满目的书,我也不知该买什么,顺着书架看过来看过去,突然有一本《雷锋的故事》让我眼睛一亮。雷锋我知道,因为我们的课本上就有,我赶忙让营业员给我取一下,营业员随手取出来看了看定价,说两毛五,我捏着手中的两毛钱低下了头。就在我低头的时候,看到地上有一个语录皮,我疑惑地捡起来打开看了看,我的头立刻就有一些晕了:里面有四张新灿灿的两毛的纸币,八毛钱呢。我看看四周,除了营业员坐在那儿发呆,没有其他人,我用颤抖的手取出一张,又把我手里的纸币取出一张,交给营业员……

(节选自《兰州日报》2012年3月27日)

上一篇:多媒体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应用的论文下一篇:写的最好悼念母亲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