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nderella 课例分析

2024-10-23

Cinderella 课例分析(6篇)

1.Cinderella 课例分析 篇一

课 例 分 析

贺昆

案例:准备活动的新尝试,在准备活动当中,教师用哑铃(布置学生课前用空矿泉水瓶子装满沙制成哑铃,人手两个)做为教具,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自编“哑铃操”练习,配以节奏明快的音乐,营造探究和热烈的课堂气氛。通过讨论、提问、总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勤俭节约的教育。

在快速跑教学当中,教师大胆改革,改变了以往的那种“各就位、预备、跑”单调枯燥乏味的教学练习形式,而是采用放收“哑铃”的接力形式,容快速跑、放收“哑铃”技巧、相互密切协作于一体。提高学生练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积极性。

教师启发学生自编“哑铃”接力跑的游戏,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各组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提示在能体现快速灵活的前提下进行接力游戏的创编练习,在练习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竞争精神。

为了让学生充分体现体育课的乐趣,教师利用器械,安排了“打保龄球”和“哑铃组字”游戏,在做“打保龄球”的游戏当中,各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打保龄球的认识和已经掌握的练习方法进行,发挥学生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哑铃组字”的游戏当中,要求学生不仅要组出字,还要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结束时要求各组进行相互参观,各组要做好本组的解说工作。

在结束部分放松后,围绕“如何才能跑得快,练习快速跑有什么好处”课前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总结结束全课,使技能教学与基础知识教学有机结合。

课的优点:

一、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从课的一开始教师就以提问的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课的主体上来――利用矿泉水瓶子进行快速跑练习,变废品为锻炼身体的有效工具,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游戏和竞赛是提高学生练习兴趣的方法之一,教师在课上充分利用了这一点,把游戏和竞赛贯穿于课的基本部分;同时教师抓住学生最喜欢自由自在的进行活动的心理特点,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进行自主讨论,并进行小组练习,整节课教师始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于,为防止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教师首先和学生一起进行了简单的关节活动,然后让学生进行游戏方法的讨论和选择,学生自主学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自编操的学练过程中不但锻炼了学生的交往和合作能力,更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练习氛围,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上课时老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引导学生练习并适时点拨或参于学生的讨论和练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营造浓厚的课堂练习气氛,把练习推向一个又一个小高潮。首先教师以协商的方式和学生共同讨论上课的练习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教师又深入到学生当中去,从学生的提出的问题入手、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并和学生商量问题的解决办法,拉近师生的距离;在与学生讨论问题时以真挚的语言和行为与学生交流,如以恰如其分的动作把手搭在学生肩上,与学生一起开心的笑等,有效的拉近了师生的心灵距离,使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伙伴;在学生遇到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或久久不能确立怎样才能作的更好时,教师又智者身份出现在当中,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走出困惑,让学生亲其师,更信其道。如:当一组学生在讨论如何才能进行障碍跑动时,教师的手搭在学生肩上进行讨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当有一组学生自己创造的练习内容不太适合练习时,老师又引导是否两组学生采用较为合适一组的方法进行竞赛等。

三、从健康入手,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跑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采用的活动方法之一,这节课老师从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入手,从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开始引导学生积极讨论,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在积极参于学练的过程中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增进健康,提高适应能力。在课上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组织和创造能力在学生自定的练习形式下积极练习,有效锻炼了身体增进了学生的健康,体现学生的主体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乐趣。组织学生竞赛,让学生互相监督,培养了学生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出现问题与教学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1、教师的教学语言需进一步锤炼,方言不能用的太多。

2、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观全局,例如对个别的练习小组出现“活动冷的现象”没有及时进行引导和处理。有的组课堂上讨论的时间比较长,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而不是没有办法。

3、教师对个体的评价不够,对学生的评价不到位。在学生的创新练习过程中,看哪组练习的最好,哪位同学练习的最好,教师没有及时评价那组的动作最有锻炼价值,那组练习方法最正确,那组的动作最适合快速跑练习。在练习过程当中,学生有投机取巧的现象,教师没有在游戏和竞赛活动中引导学生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共同遵守公平公正的竞赛规则,并在体育活动中学会控制情绪,正确对待比赛的胜与败,培养高尚的体育情操。新课程对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更明确。二、一节课中要根据教材特点有重点地体现某些领域目标,每一节课都要有一定的量和强度即要考虑到学生的锻炼效果。发展快速奔跑的能力主要是途中跑。但是,教师的组织练习形式不恰当。练习过程是学生持哑铃接力跑,组织形式分四组,两组对立约28米(一个篮球场的长度)。发出信号后,两名学生执两个哑铃跑到中线处(即14米处)放下哑铃,再跑回队伍与下一名同学击掌,下一名同学依照上一名同学的做法,再把哑铃捡回,学生跑的距离太短就达不到途中跑的练习的目的。应让学生把哑铃摆放到对方起跑线附近(28米)为好。

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很好的利用体育课本。在课堂教学中涉及到的知识,教师要及时恰当的加以引导,让学生通过理论加实践来领悟、掌握知识,如快速跑教学中,有的学生认为步幅大好,有的学生则认为步频快好,带着这个问题,教师应该让学生课前看课本(以作业的形式),了解步幅与步频的关系,课中练习前讨论怎样才能跑的快?再通过实践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而最终能掌握并指导自己快速奔跑练习。总之,课本是专家在掌握新课程理念的前提下“用心”编写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很好的利用教学课本,落实五个领域目标。

四、身体与心理健康不能理解成老师教了学生几套动作,完成了几种练习,进行了什么样的教育,学生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与进步等,就证明学生身心都健康了。这应该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并不是凭教师一时强调的“这是重点,你要记住”等这样的话就能对学生产生长久的影响,这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慢慢”渗透。不要认为让学生学会了某种动作就是完成了教学目标,而是通过某种练习手段,教育学生懂得体育锻炼的价值,获得心理满足,实现其它领域目标。新课程不要不敢放给学生,要放开让学生去练习体会总结。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不要什么都想统,一切按教师要求去做就体现不出学生真正的主体地位,也不能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和思想。

2.Cinderella 课例分析 篇二

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方面, 理解条件结构程序框图的特点, 并能进行简单的设计;在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模仿、操作、探索, 经历通过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理解其间的“算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以“算则”设计为载体, 让学生加深对重要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 同时感悟数学的文化价值.

设计分析: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落实三维目标, 因此, 制定的目标必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切忌空洞、宽泛和虚化.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程序框图的设计, 难点是算法中的“算理”.

学情分析: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 将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欲望;学生重运算轻推理的学习习惯, 将成为学生学习本课的主要障碍.

设计分析:新课程理念要求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教师课前应认真分析学情, 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甚至可以师生互动备课.

课标要求:通过模仿、操作、探索, 经历通过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如三元一次方程组求解等问题) , 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条件分支、循环.

设计分析:备课前一定要认真研读“课标”, 否则, 容易习惯性按照以前的“大纲”要求来指导新课程教学, 偏离“课标”方向;或者按照自己“假想”的高考标准来指导新课程教学, 脱离学生实际.

教学方法:实例讲解+操作模仿=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故事, 野兽与鸟发生了一场战争, 蝙蝠来了, 野兽们喊道:你有牙齿, 是我们一伙的, 鸟们喊道:你有翅膀, 是我们一伙的, 蝙蝠一时没了主意.过了一会儿, 蝙蝠有了一个好办法, 如果野兽赢了, 就加入野兽这一伙, 否则就加入另一伙.事实上蝙蝠用了分类讨论思想, 在算法和程序框图中也经常用到这一思想方法.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逻辑结构———条件结构.

设计分析:心理学研究表明, 故事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而, 教师可以选择学生喜欢的数学故事、童话故事、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设计情境进行课堂教学.但故事要短小具体、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 更重要的是要与教学内容保持相对一致.

二、引例解读

拓展:在本节引例的框图中, 若输入整数5, 则程序将如何运作, 输出的结果是什么?输入整数25呢?

提炼:在引例框图中, 开始出现的是顺序结构, 最后运用的是什么结构?

(条件结构)

常见的条件结构有以下两种形式:

三、应用示例

例1 (人教B版练习B1;人教A版“条件语句”例5) 设计出求一个实数的绝对值的程序框图.

算法分析:第一步, 输入一个实数x;第二步, 判断x的符号.若x≥0, 则输出x;否则, 输出-x.

程序框图:

变式训练:请使用另外一种条件结构设计此算法的程序框图.

设计分析:在“课程标准”框架下, 高中数学教材目前出现了“一标多版”:人教A版、人教B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湘教版和华师大版等, 教材编写的风格各不相同, 教材在把握课标方向、领会课标精神上存在着差异.备课时, 教师可以充分借鉴各个版本的亮点, 对教材进行科学的整合和再创造.这里, 对人教A版的例1 (给定三个正实数, 判断以它们为边长的高中课改进行时三角形是否存在) Z进J行更换, 既能加深学生对求绝对值“算则”的理解, 又能为后面学习“条件语句”做好铺垫, 还适当降低了学生学习本课的“门槛”, 可谓“一举三得”.

例2 (人教A版例5;人教B版例2) 设计一个求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算法, 并画出程序框图表示.

算法分析:S1, 输入3个系数a, b, c;S2, 计算Δ=b2-4ac;S3, 判断Δ≥0是否成立.若是, 则计算否则, 输出“方程没有实数根”, 结束算法;S4, 判断Δ=0是否成立.若是, 则输出x1=x2=p;否则, 计算x1=p+q, x2=p-q, 并输出x1, x2.

程序框图:

变式训练:

若在框图中输入a=1, b=2, c=3, 则将输出的结果是什么?

若在框图中输入a=1, b=2, c=1, 则将输出的结果是什么?

若在框图中输入a=2, b=1, c=3, 则将输出的结果是什么?

设计分析:这是一道非常经典的例题, 人教A版、B版都选用了.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重温初中解方程的重要数学思想方法, 而且对两种条件结构的画法进行了循序渐进的综合.对例题进行适当的变式训练是拓展和生成课堂的有效手段, 这里通过变式, 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三种可能性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复习探究.

四、操作模仿

“特快专递”是目前人们经常使用的异地邮寄信函或托运物品的一种快捷方式.某快递公司规定甲、乙两地之间物品的托运费用根据下列方法计算:

其中f (单位:元) 为托运费, ω为托运物品的重量 (单位:千克) .

试画出计算费用f的程序框图.

师生互动:

算法分析:S1, 输入物品重量ω;S2, 判断ω的范围, 若ω≤50, 则计算f=0.53ω;否则, 计算f=50×0.53+ (ω-50) ×0.85;S3, 输出ω, f.

独立思考:

程序框图——— (学生自己先画, 再同桌交流, 最后教师给出, 供学生对比、纠错)

小组讨论:

若在程序框图中输入ω=40, 则输出f=?输入ω=400呢?

请在组内进行更多的变式训练.

设计分析: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能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 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 教师备课时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为学生提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 反映数学的应用价值, 开展“数学建模”的学习活动, 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 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课堂小结

1.条件结构程序框图设计的难点与经验 (师生互动) ;

2.你能解读条件结构的程序框图吗?试着选择几个框图, 输入相关数据, 判断运行情况与输出的结果 (生生互动) .

设计分析:新课程非常提倡课堂互动, 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与文本的互动等.课堂小结应该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的形式,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学会自己梳理知识, 积累学习经验.

六、作业布置

(一) 必做题

1.已知点P0 (x0, y0) 和直线l:Ax+By+C=0, 设计一个求点P0到直线l的距离d的算法, 并画出程序框图表示.

设计分析:新课程知识容量大、消化时间少, 如果不引导学生循序渐进, 螺旋上升, 势必导致“学到后面的, 忘了前面的”严重现象.本习题的设计意图是克服过去只注重当堂内容巩固、忽视前面知识过关的缺陷, 引导学生回归《数学》 (必修2) 的重点知识, 训练上节课所学顺序结构程序框图的画法, 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做到所学知识滚动性过关.

2.读框图, 写出框图表示的函数:

设计分析:程序框图是《算法》的重点, 应该分别从框图的设计和解读两个层面, 引导学生强化训练.

(二) 选做题 (2选1)

1. (人教A版教材P20习题1.1A组第3题) 某居民区的物业部门每月向居民收取卫生费, 计费方法是:3人和3人以下的住户, 每户收取5元;超过3人的住户, 每超出1人加收1.2元.设计一个算法, 根据输入的人数, 计算应收取的卫生费, 并画出程序框图.

2.已知函数试画出程序框图表示求该函数的值的算法.

设计分析:新课程理念强调对学生个体发展差异的尊重, 因此, 作业布置应该分层次、有弹性, 不能搞“一刀切”.这里, 基础差的学生可以选择课本习题, 基础好的学生可以挑战补充习题 (符号函数的框图设计) .事实上, 新课程的整个教学设计都应该富有弹性, 预留空间.

(三) 思考题

相传古代的印度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 问他需要什么.发明者说:陛下, 在国际象棋的第一个格子里面放1粒麦子, 在第二个格子里面放2粒麦子, 第三个格子放4粒麦子, 以后每个格子中的麦粒数都是它前一个格子中麦粒数的二倍, 依此类推 (国际象棋棋盘共有64个格子) , 请将这些麦子赏给我, 我将感激不尽.国王想这还不容易, 就让人扛了一袋小麦, 但不到一会儿就没了, 最后一算结果, 全印度一年生产的粮食也不够.国王很奇怪, 小小的“棋盘”, 不足100个格子, 如此计算怎么能放这么多麦子?试用程序框图表示此算法过程.

参考答案: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该问题就是要求1+2+4+……+263的和.

程序框图如下:

设计分析:本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先走一步, 主动学习.习题的素材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典故, 充分体现了数学的文化价值, 也印证了《高中数学标准》所言:数学正在从幕后走向台前, 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使得数学能够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设计感想:本节采用情景设计的方法切入正课, 引人入胜.选用的例题难度适中, 有的经典实用, 有的新颖独特, 有的体现了数学的学科价值, 有的体现了数学的文化价值, 每个例题都是很好的素材.条件结构是逻辑结构的核心, 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好素材, 教案设计符合新课标精神, 难度设计符合学情, 指向高考, 略高于教材.

3.香港与内地课例研究的比较分析 篇三

一、香港和内地课例研 究的共性分析

课例研究在香港和内地都是基于基础教育改革相似背景下引进、发展和完善的, 在价值追求上香港和内地也有相似之处, 在课例研究对理论和实践的融合、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和学生学习的关注上都有较高的认同。

1. 沟通理论与实践。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隔阂是阻碍高品质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 教学和研究相互对立存在于形形色色的教育场域之中。“教而不研则浅, 研而不教则空”, 行动研究打破了这种二元对立的局面, 实践和研究、教师和专家在行动研究中找到了结合点。课例研究作为聚焦课堂问题的行动研究, 是沟通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课例研究的研究者是一线的教师, 研究内容是课堂中面临的具体问题, 研究过程是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的过程, 课例研究把教学理论转化成有效的教学行为并运用到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在香港, 变易理论作为课例研究的理论基础被贯彻到课例研究的各个环节, 用以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教师的管理行为、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 课例研究为变易学习理论更好的指导教学实践搭建了新平台。在内地,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例研究的主要模式有一人同课多轮、多人同课循环、同课异构、互助式观课、邀请式观课、反 思式观课等。这些不同模式的共同基础是互助式的研究共同体, 在由专家、教师和各类研究人员构成的共同体中, 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导, 教育理论实现了自上而下的传递和分享 ; 另一方面, 通过参与课例研究教师的研究能力得到提升, 教师在实践中反思, 在反思中成长, 自下而上的实现了经验的概念化, 促进经验向理论的转化。通过课例研究的模式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沟通, 是香港和内地推行课例研究的共同旨趣。

2.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也是香港和内地课例研究的共同追求之一。不论是在内地亦或是在香港, 在引入课例研究之前, 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模式如集体备课、磨课、公开课和各种培训或流于形式或缺乏理论支撑难以为 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持续的发展动力。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米尔斯学院的刘易斯、迪格勒、黑巴特等人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对日本的课例研究进行研究与总结, 认为日本的课例研究是日本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方式。课例研究主要通过提高教师研究能力、增强教师知识、 深化教师教学理念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以往的教师专业发展形式相比, 课例研究聚焦课堂, 落脚在学科, 直面课例研究中教师遇到真问题, 尤其是“结构不良的问题”。基于真实情境自下而上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与自上而下的各种教师培训项目相比, 更能抓住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 把教师当做实践中的反思者而不是教育理念的“牵线木偶”, 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得到保证, 这能更好地促进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

3. 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是香港和内地课例研究的共同落脚点。在变易学习理论的指导下, 香港的课例研究关注教学内容对学生学习的重要影响。变易理论认为学习意味着对学习内容 的理解, 学生学习成就的差异不是学生个体的差异, 而是学生没能辨识所学事物的关键特征。帮助学生有效地辨识事物的关键特征就能消除这种差异, 课例研究的内容之一就是提供辨识事物关键特征的经验。内地的课例研究则注重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和解决, 强调在学生原有的经验之上循序渐进地解决教学问题。二者都强调内容对课堂学习的重要性, 都强调从学生的视角审视教学问题, 其实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行动研究模式。这种模式与西方课堂研究强调的对课堂情境的观察, 对教师行为的分解有所不同, 它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学内容为重点, 关注学生对教学内容关键特征的理解差异, 能更好地引导一线教师关注学生, 从学生的视角来发现课堂中的问题, 设身处地解决学生面临的学习问题。

基于真实情境自下而上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与自上而下的各种教师培训项目相比, 更能抓住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 把教师当做实践中的反思者而不是教育理念的“牵线木偶”。

二、香港和内地课例研 究的差异性分析

价值追求虽然相似, 但是综合两者课例研究的发展进程来看又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 这种不同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

1. 发展阶段不同。香港的课例研究发展经过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为萌芽期 (20世纪90年代) , 该阶段以理论探讨为主。随着日本课例研究在香港的传播和变易理论的传入, 以卢敏玲为代表的研究者开始自觉的将变易理论和课例研究相结合来分析课堂。第二阶段为 奠基期 (2000~2006) , 该阶段以香港特区政府于2000年启动的一项为期三年的CIDV (Catering for Individual Differences:Building on Variation的英文缩写, 是香港政府2000年启动的一项为期三年的照顾个别学生差异的研究计划) 计划为标志, 正式搭建了课例研究的实践平台, 变易理论开始系统的与课例研究相结合, 并且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项目, 变易学习理论和课堂学习研究才渐渐被教育工作者认同并持续发展下去, CIDV项目标志着课例研究在香港的奠基。随着CIDV项目的成功, 越来越多的以变易理论为指导的课例研究项目开始付诸实施, 如“教学启导培训计划”以及“优化课堂学习计划”等, 到2006年, 全港有超过五分之一的中小学参与了课堂学习研究。第三阶段为深化期 (2006~至今) 。2006年世界课堂研究协会 (WALS) 在香港成立, 为世界各国、地区专家和教师分享他们在课例研究方面的经验实践搭建了平台, 这期间香港推行了“优化课堂学习计划” (VITAL) , 该项计划涵盖了香港中、小学和特殊教育学校的不同学科, 多达120所学校参与其中, 课例研究开始系统的进入香港的基础教育阶段, 这标志着香港课例研究步入了深化期。

对于内地而言, 当前针对课例研究发展过程的探讨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历史悠久说”和“初期阶段说”。持“历史悠久说”的学者认为“教研活动”属于内地自己的课例研究, 发展至今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教研模式, 现阶段需要做的重要工作就是在“教研活动”的基础上寻找课例研究的本土经验。持“初期阶段说”的研究 者则将内地的教学研究与外来的课例研究区分开来, 把内地的“教学研究”译作“teaching study”以区别外来的课例研究“lesson study”。基于此视角的理解, 他们认为内地的课例研究资历尚浅, 目前还处于积极的吸收国外经验的初期阶段, 课例研究本土化的问题是当务之急。不论是“历史悠久说”亦或是“初期阶段说”, 课例研究在引进内地之后, 必然面临着内地独特的课堂问题, 必然受到内地教研活动的影响, 因此内地的课例研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需要深掘本土经验, 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模式。

2. 理论内核不同。把变易学习理论内嵌于整个课堂学习研究的过程当中是香港课例研究有别于日本授业研究和中国 内地教研活动的最主要元素。变易学习理论是以瑞士哲学家马飞龙教授在图式现象学基础上发展的哲学理论, 对学习而言, 变易学习理论关注的是人们怎样才能帮助别人学习, 强调意识结构、关键特征、对事物的“看法”在学习中的作用。 变易学习理论是指导香港课例研究的理论基础内核, 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成熟和本土化, 形成了以变易学习为理论内核、以“学习内容”为研究起点、以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协调发 展为目标、以学科测评在课例研究中的运用为特征, 由“研究前培训、研究小组成立、选取课题、课堂实践、教学评估与撰写报告”五个步骤构成的 “香港模式”。纵观内地的课例研究则没有明确的理论内核作支撑, 不同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理念创设了不同课例研究模式, 看似热闹的背后实际上却是各自为战、缺乏交流的冷清。出现这种局面, 这可能是和当前内地课例研究没有达成共识, 课例研究尚处于引进外来经验阶段的局面有关。因此, 寻找符合内地课例研究的理论内核也是内地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进行课例研究面临的主要 问题之一。

3. 实践重心不同。香港和内地由于所面临的课堂内外的环境的不同, 导致二者的实践重心也有所不同。首先, 在目标设置上, 香港课例研究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儿童当前所面临的学习问题, 而且设有长远的发展目标, 而内地则以短期的具体的问题为课例研究的目标。其次, 在研究对象上, 在变易理论的指导下香港提出了以“学习内容为中心”的课例研究, 通过转换学习内容来帮助学习者理解“事物的特征”, 而内地则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课例研究, 强调学情分析和因材施教。第三, 在功能达成上, 香港的课例研究是为了解决学生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 而内地的课例研究不仅针对学生学习的问题, 一般还担负着一定的评价功能, 如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 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估等。最后, 在实践视域上, 香港把课例研究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研究的范畴之一, 很少涉及到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内地研究者试图把课例研究作为一种方法论来运用, 探索课例研究对除基础教育阶段以外的其它教育问题的解决思路, 如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4.组织管理不同。在香港, 课例研究是由研究者提出申请政府给予资金支持的项目, 是中小学及一线教师在专业机构指导下进行的带有学术性质的研究, 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研究方式。与香港相比, 内地的课例研究具有更多的行政色彩, 大多是教师依据行政命令进行的一种被动研究, 是一种由上到下的研究方式。其根本原因在我国内地教育体制内, 已经形成了由上而下的四级教研网络 (即省教研室、区县教研室、学校教研组和学科备课组) , 这种教研网络发挥着组织管理和对下级的课例研究进行指导的作用。

三、香港课例研究对内 地课例研究的启示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 香港的课例探究已经趋向成熟, 随着2006年世界课堂研究协会在港成立, 香港俨然成了课例研究的主阵地。和香港相比, 内地的课例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 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研究体系, 因此借鉴香港课例研究的经验对内地课例研究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1. 澄清概念, 统筹理论与实践。作为沟通理论和实践桥梁的课例研究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体, 课例研究所解决的问题是理论框架内的实践问题, 指导课例研究的理论是面向实践问题的理论, 脱离其一, 课例研究就失其本义。就内地研究来说, 课例研究是什么, 如何本土化以及如何定位课例研究和教研活动之间的关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种理论的 薄弱和实践亟需成熟理论的指导, 在我国内地课例研究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这也是常说的专家和教师、理论和实践二元对立的问题。教师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却很少能把经验进行概 念化提升为指导自己实践的教育化理论, 专家从事理论研究却很少能把理论进行实践化指导一线教师的实践行动, 这即是“行动不一致, 里外两张皮”。因而统筹理论与实践, 澄清关键概念是课例研究走向深化的当务之急。

2. 借石攻玉, 深入本土化研究。香港课例研究的成功所在就是抓住了本土的经验, 找到了面向本土问题的理论内核——变易学习理论。有学者指出, 当前我国内地课例研究存在着以日本授业研究为标杆的倾向, 研究者致力译介, 倡导借鉴, 努力移植, 却疏于对本土经验的发掘, 有意无意地忽视、藐视、甚至蔑视本土经验。事实上, 我国内地教研活动在五十多年的历史发展中, 形成了公开课、集体备课、听评课等一些有价值的教研模式, 并积累了一批宝贵的经验。如何将这些经验精细化、理论化, 并和引进的课例研究相结合, 发掘本土经验、改善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质量、促进师生发展, 是当前我国内地课例研究面向的重要课题。

3. 深入课堂, 注重连续性研究。在内地, 由于是自上而下的研究模式, 课例研究在实践中往往脱离课堂进行的一种“理论化”的研究, 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的一种研究。虽然在这一过程课例研究的主题都是解决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教学 问题的, 但是课堂教学情境是千变万化的, 教师所面临的问题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深入课堂进行研究, 找到其中的规律是课例研究应有的题中之义。同时, 香港的课例研究不仅是基于课堂的研究而且始终贯穿着教学的长期目标, 因此在香港课例研究周期较长。而在内地, 受评价体系和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 课例研究是短期的、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中心的研究, 这种研究往往伴随着一个问题的结束, 一堂公开课的结束, 一次评课的结束而结束, 相互之间不能有机沟通形成一个循环互动的过程。这种缺乏长远目标的研究往往造成课例研究碎片化, 不成系统, 教师的经验得不到系统的提升, 教师专业发展的连续性得不到保证。试图通过一两次课例研究来提供课例研究模板的技术理 性是行不通的, 所以内地课例研究应注重其研究的连续性。

4. 拓展资源, 强化多元支持。课例研究作为一项教师全方面长时期参与的教师发展项目, 需要精密的统筹, 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非教师单枪匹马所能胜任, 因而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加大宣传和投入。课例研究在香港发展的过程中, 香港政府意识到这一问题后, 在2004年投放了5.5亿设立了“教育发展基金”向中小学提供“校本专业援助计划”服务, 截止2006年, 香港曾参与课例研究的中小学已经超过200所 (约占总数的五分之一) 。在我国, 课例研究还仅是存在教育系统内部的研究模式, 很少吸取外部的力量进行参与, 同时虽然是自上而下的研究模式但是也很少能获得教育行政部门甚至是政府的强有力资源支持。另外香港课例研究某些 “课”是与社区合作的, 社区人员可以参与其中, 这不仅充分利用了社区的课程资源, 也是沟通了学校和社区关系的便利之门。而在内地, 课例研究还仅是存在学校内部的一种研究, 还没有走出校门和社会各种力量进行结合, 获取更多的的多元支持。因此, 借鉴香港经验, 内地在做课例研究的过程中要拓展资源, 强化多元的资源支持。

参考文献

[1]Masami Isoda.Japanese Lesson Study in Mathematics:Its Impact, Diversity and Potential for Educational Improvement[M].World Scientific Pub Co Inc, 2007:275-278.

[2]卢敏玲.优化课程学习计划终期报告[M].香港:香港教育学院院校协作与课堂学习研究中心, 2008 (13) , 11-13.

[3]Matoba M and Arani SM.Japanese apporach to improving instruction through school-based in-service teacher training[J].In Comparative Education Society, Comparative Education in Teacher Training, 2005, Vol.3:59-63.

[4]郭永贤.课堂学习研究概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1:22-24, 22-24.

[5]余文森, 安桂清.对话课例研究[J].基础教育科研, 2008, (10) :25-30.

4.Cinderella 课例分析 篇四

【课例片段】

师:请同学们先听一遍《青春舞曲》,根据旋律想一想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说一说这首歌曲的音乐特点,包括曲调、节奏、情绪等。

生:这是新疆维吾尔族民歌。

生:这首歌是一首四四拍的小调,节奏密集、轻快活泼,情绪激昂。

师:很好,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再听一遍《青春舞曲》,跟随琴声唱乐谱,并跟着旋律划拍,体会节拍感。

生:(边听边唱边划拍)

师:请同学们找出这首歌曲的主要节奏型,尝试有感情地唱好这首歌曲。

师: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表演一下。

生:(跟琴演唱歌曲,其余学生跟音乐划拍)

师:再请一位。

生:(有感情地唱,学生鼓掌)

师:有谁知道新疆维吾尔族有什么特色乐器吗?

生:手鼓。

师:手鼓是打击乐器,现在我们把全班分成五组,每组六人,每一组可以选用不同的打击乐器,自编与歌曲相配合的节奏,5分钟后我将到每个组检查辅导。

师:下面请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看哪一组的节奏与歌曲配合起来音响效果最好。

生:(各小组展示)

生:我认为第二组好,这一小组成员配合一致,节奏整齐,打出了4/4拍的强弱特点。

生:我认为第五组好,因为这一组编配了两声部节奏,虽然还不怎么默契,但他们有创新,应鼓励他们。

师:各小组都有自己的特点,只要我们勇于尝试,我们一定能做最好的自己。这首歌曲是载歌载舞的,同学们了解新疆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吗?

生:(到讲台前做头的动作)

师:(老师示范)这叫摆脖子,左右的摆脖子,不是前后的。要保持好肩膀不要跟着扭动。

生:(到台前做手的动作)

师:(老师示范) 这是一个手的动作,叫摊手,双手交叉在胸前,手心向上,手指展开,频频向两侧打开。

生:(到台前做手的动作)

师:(老师示范)这叫挽花,双手兰花指,由内向外、自上而下翻转。在身体的一侧做挽花动作时,同方向的手偏高。

……

【课例评析】

一、以学生为本位,关注学生体验

新课程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大写的“人”确立起来了。“关注每一位学生”,尤其是他们的个体体验。在课堂上要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体验。本课例学生先听了两遍音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两次活动,最后全班学生共同活动,整个过程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尊重。对各个小组及其成员的表现,老师和学生都作了恰当的评价,学生在评价中掌握了知识,提升了能力。

二、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可见“兴趣”在学习中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激发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活动竞赛是最有效的激趣方法。本课例开展了跟琴声打节拍、打击乐创编、根据乐曲伴舞活动,尤其是结尾唱歌、打击乐器、舞蹈同时进行的综合活动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这些活动既有个体的活动,又有集体合作的活动,循序渐进,难度由浅入深,学生积极参与、兴趣高涨、意犹未尽,这不仅是一节“有效”的课堂,更是一节“高效”的课堂。

三、以互动为手段,促进师生发展

互动是建立在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的,互动要有效,不是形式上的互动,而是思维上的实质互动。师生平等对话是有效互动的重要方式,合作是其特点。本课例的提问不是简单的“是非”问题,如要求学生说出《青春舞曲》是哪个民族的歌曲,以及这首歌曲的音乐特点,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生在仔细聆听中认真思考,在教师的适当点拨中才能完成。在“打击伴奏”活动中,教师适时到各个小组辅导,主动参与;在“创编舞蹈”中学生到台前做相关的舞蹈动作,老师边讲解边做示范。这些互动增强了师生的凝聚力,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学生自然会“亲其师,信其道”,也就不会出现音乐课上不下去的情况了;这些互动不仅使学生增长知识、提高技能,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摘要: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在改革课堂方式上下功夫,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增长知识,提高技能。

5.Cinderella 课例分析 篇五

一、课例研究的问题应满足的基本条件

(1) 问题应来自真实的教学情景, 而不能凭空捏造, 随意杜撰; (2) 这些来自真实的教学情景的问题, 通过认真的研究、沟通、交流、对话、讨论有被解决的可能; (3) 这些来自真实的教学情景的问题, 是同科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 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4) 这些来自真实的教学情景的问题, 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问题来源于教学情景

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 要研究问题就要去发现、寻找。课例研究的生命力所在就是它直面课堂上、教室里的真实事件和客观需求。在课堂教学中, 时时刻刻都在产生问题, 关键就要看我们上课的教师是否有敏锐的洞察力, 是否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

三、提炼问题、研究解决

提炼出教师最感到棘手的教学问题, 在专家的引领、集体合作、教师间的同伴互助下, 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实际的问题、真实的问题, 如“如何开展探究性教学”“如何改革作业形式, 培养学生的能力”“如何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如何树立创新意识、开展小专题研究”“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探索”等。这些教学问题是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通过问题研究后, 成为了教师自己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 就会有目的、有意识地去进行探索解决。

四、集体教研、集体备课

同一教研组的老师可以轮流执教, 互听互评, 进行课例分析。参与人员都是本学科老师, 学校领导以平等一员参与其中, 大家平等交流, 由于教材熟, 学生熟, 完全可以进行“短、平、快”式的研讨, 没有人高高在上地说教, 大家在相互分析中取长补短, 一切都显得自然和谐。

在传统课堂教学评价中, 一般多是学校领导一言堂式地评价, 执教者和其他教师只有点头的份儿。在云南省昆明市禄劝第一中学的课例分析中, 大家都是课改伙伴, 一起讨论。在这样的氛围中, 老师的思想是自由的, 是不受拘束的, 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 感受到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收获与喜悦。在课例分析中, 老师们都由衷地讲出听课后的收获, 给执教者以正面鼓励, 也给其他发言的老师以认同。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 执教者本人较以前有了更充分的发言权, 阐释自己的教学设计理念、教学思路等, 对他人提出的质疑进行解答。大家都能围绕这一节课, 展开方方面面的讨论, 或引经据典说理念, 或发现问题谈想法, 或针对问题讲思路, 总之, 大家都能根据教育教学的发展要求, 肯定成绩, 指出不足, 更主要的是还能在原有基础上, 重新设计更加新颖的教学构想, 为新一轮教学做准备。

作为同事和研究伙伴, 在课例分析中, 大家并非一味唱赞歌, 对于课堂的不足之处, 也都客观地指出, 并提出解决办法。这本身就是执教者, 同时也是对评课者的一种教学设计的再创造。老师们在这样既紧张又放松的讨论分析中, 收获进步, 收获快乐。讲完一节课, 能在大家的分析中, 加深加宽这么多内容, 有理念, 有问题, 有方法, 更主要的是有启迪, 这本身就是成功, 是教师专业水平发展的成功, 是推进课程改革的成功。

五、结合课例总结反思

(1) 自我监控能力, 就是对专业自我的观察、判断、评价、设计的能力, 具体包括专业的自我意象、自我价值感、职业意识、自我设计等。

(2) 教学监控能力, 就是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对象和过程进行计划、安排、评价、反馈、调节的能力, 主要包括教学设计、课堂的组织与管理、学习活动的促进、评价学习行为、教学后反省等。而自我监控能力与教学监控能力又是相互影响、彼此促进的。

(3) 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和自我发展的杠杆, 倡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思想和实践进行有效的反思, 对于教师确立正确、有效的教学行为, 促进其专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课例分析, 不仅是简单的就课评课, 更是教师自我展示的舞台。在这里, 教师能够发表自己的观点, 能够倾听别人的意见, 互相启发, 促进自我发展, 使教师在群体活动中体验到个人价值, 体验参与的乐趣, 有了乐趣, 就有了积极投入新课改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任长松.课程的反思与重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6.Cinderella 课例分析 篇六

关键词:实证课例分析,集体备课,英语教学

1 研究背景、立论依据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我校一直倡导教研室集体备课, 研究学生, 研究教材, 教师共同提高教学水平。2012年4月, 笔者以“实证课例分析”为主题申请了一项校级课题。本课题在集体备课基础上展开, 选定研究问题, 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两轮听课、评课, 集思广益, 分享经验, 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1.2 研究立论依据

1.2.1 行动研究理论

“行动研究”旨在改进实践, 以学校为研究基地, 以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为研究课题, 以学校和教师的发展为研究目的。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研究最容易为教师所接受, 因为课例是教师最熟悉的, 也是最贴近教师生活的[1]。在教学实践中, 如果对每一个具体的课例或每一个具体的教学情节深入分析和挖掘, 就会发现有值得研究的问题。

1.2.2 群体动力学理论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 群体的动力来源于群体的凝聚力, 群体的形成和发展取决于个体间的合作力、向心力、竞争力。而教师在交流、合作、竞争过程中产生了大于个体的力量, 形成了积极的人际关系, 促进了群体创优和个体发展[1]。

2 研究目标

2.1 宏观目标

2.1.1 知识、技能、情感目标并重

(1) 知识性目标:上完一节课, 教给了学生什么? (2) 教育性目标:通过这节课, 向学生渗透了什么? (3) 发展性目标:如学生把这一节课的知识忘记了, 还剩下什么?[2]

2.1.2 提高教学质量及团队意识

课堂教学质量普遍提高, 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得以提升, 集体备课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教师间建立更为和谐和信任的关系, 成为教学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

2.2 具体目标

(1) 解决词汇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背单词难问题。 (2) 在课文导入方面采用多种方式, 调动学生的相关“内容图式”和学习兴趣。 (3) 搜集典型课例, 积累教学资料。

通过课堂录像、课堂观察记录以及集体备课这个“抓手”, 引导教师走进课堂, 集体研究教材, 研究学生;以涉外护理英语课程为典型进行数据分析、比较, 对采集的课例进行整理、反思。

3 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实证研究过程中, 以英语词汇教学及课文导入教学为研究点, 组织科室的6位英语教师精心挑选涉外护理英语课程中典型课例, 并组织了两轮集体听课、评课, 对词汇教学及课文导入教学的内容与方法进行讨论、研究、总结, 以期提高英语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

同时借助我校录播室及多媒体设备完成课例实录, 经过精心的后期处理, 配备文字解说, 画面清晰流畅, 具有很强的参考性, 可供同行交流学习或作为教学资料存档。其中主要运用了行动研究法、录像法、课堂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等。

4 研究过程及步骤

4.1 分析学情

中职生入学时学习水平参差不齐, 中高分数段人数较少, 低分数段人数较多, 英语水平普遍较低, 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涉外护理专业学生英语水平稍好于其他专业学生, 但是还远远达不到可以自如使用、交流的程度。学生的英语词汇量过少, 导致课文理解能力差, 英语学习兴趣缺乏。

4.2 集思广益, 选定研究问题

通过集体讨论、备课, 提炼出教学重、难点, 即确定本课题要研究解决的问题。本课题将在集体探讨的基础上解决词汇教学和课文导入教学两方面的问题。

4.3 第一轮集体备课、评课及反思总结

在课题研究初期, 根据任课教师的教学计划及授课特点, 选定研究主题、授课内容及目标。每位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特色和学生实际完成个人备课, 并在集体研讨基础上修改完善教学方法。

在第一轮授课结束后, 备课组在第一时间交流经验, 肯定主讲教师优点, 并提出改进意见。交流、讨论围绕教学问题展开, 比如在该轮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需要对教案做哪些修改等, 以期在第二轮教学中使主讲教师有新的突破与提高[3], 并为其他教师提供有用的参考与借鉴[4]。

4.4 第二轮集体备课、录像及反思总结

4.4.1 凝结集体智慧, 修改教案及教学设计

在第一轮授课基础上, 针对同一内容修改教学设计, 组织教师集体听课、评课, 对课堂教学全程记录并进行分析[5]。

4.4.2 第二轮集体听课、评课

集思广益, 总结优点, 肯定改进后的效果, 指出不足之处。提炼课例的主题, 寻找学理支撑, 形成具体观点或认识。从材料中选择典型案例, 将观点与材料组织起来, 形成文本内容。

4.4.3 个人反思总结

教学反思总结是对课例研究过程中所获得的认识或者初步结论进行必要的概括与提炼, 同时对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问题进行反思, 以引导教师进一步研究[6]。

4.4.4 撰写个人课例分析报告

在经过两轮的实验教学后, 主讲教师根据教学设计及备课组意见, 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反思总结撰写个人课例分析报告。课例分析报告完整清晰地展现了教师对教材、授课内容、学情的分析以及对两轮教学的反思、评价, 总结了教学经验, 具有借鉴意义。

5 研究成果

5.1 制成教学实录16件

这些课堂实录都是经过集体讨论、教师认真准备、有针对性地按照课题计划录制的。经过专业人士精心的后期处理, 配备文字解说, 画面清晰流畅, 具有很强的参考性, 可供同行交流学习或作为教学资料存档。

5.2 完成课例分析报告6份

每一份课例分析报告都是针对授课内容撰写的详实的课堂总结, 包括阐述研究主题与内容, 教学目标分析、学情分析, 第一轮教学设计及反思评价, 第二轮教学设计及反思评价, 检讨教学成效及启示与附录 (第一轮及第二轮教案) 6部分[4]。

6 讨论

在取得成果的同时, 还有一些需要探讨的问题。首先, 本课题只是在我校涉外护理专业学生中开展, 课题成果是否对我校其他专业英语教学同样有效还未得到验证, 是否对其他中职学校学生及教师适用也有待进一步考证。其次,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 涉及面广, 包括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同时, 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材还包括《涉外护理英语阅读教程》《听说教程》《METS》等, 本课题仅选择《涉外护理英语综合教程》作为实验教材, 以其中两个教学难点为切入点进行实证研究, 研究成果是否对其他英语教材同样有效还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安桂清, 沈晓敏.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之三——课堂观察工具的开发[J].人民教育, 2010 (23) :46-48.

[2]安桂清, 徐晶.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之五——课例研究报告的撰写[J].人民教育, 2011 (2) :43-46.

[3]张玉华.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提升化学教师实践智慧[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5.

[4]安桂清, 赵萌萌.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之六——课例研究的认识与实践误区[J].人民教育, 2010 (23) :59-61.

[5]张贵平.说说“评课评什么和怎样评”的问题[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5 (5) :57-58.

上一篇:副省长消防工作会议讲话下一篇:故乡父亲儿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