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子女教育论文

2024-10-01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论文(精选8篇)

1.外来务工子女教育论文 篇一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成功案例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成功案例

秦文凤

在我的班里,有一位学生名叫曾甜甜,其父母是泗县山头镇来马鞍山打工人员。她上课总是坐立不安,对学习不感兴趣,听课学习对她来说那是别人的事,好像跟她毫无关系,后来我又发现她由坐立不安变得内向、安静,有时甚至一天一句话也不说,而且成绩也越来越差。这引起了我的关注和思考,为什么这位同学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应该怎样做才能帮她走出恶性循环,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通过跟其父母沟通,经过我深思熟虑,我终于制订了一套可行方案,期望能帮助这位学生在学习、生活、行为习惯方面获得转变。

一、走进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善于发现她的闪光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她是这样的人,她热爱学生,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她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与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为此我多次找她的家长和她的同学谈话,从侧面对她进行全面的了解,通过了解,我才知道她的父母为了生活在我们马鞍山打工,没有时间照管她的学习和生活。她回家后,还要自己做饭吃,心思不在学习上,而且,跟着父母转辗南北,没有定下心来学习过,所以学习基础薄弱,对学习不感兴趣。课下我多次和她谈心,拉拉家常,谈谈我的童年,跟她说说我在小学时也是一位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后来我是怎样改掉坏习惯,努力上进的故事。逐渐的,她对我不但消除了防备之心,而且对我产生了好感,和我说的话也多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成为“亲密”的朋友,她感觉我非常信任她,愿意和她交朋友。我从冰雪般的陌生走向了她的火热的内心世界,发现她对表扬和成功的需要原来也是非常的热烈,我的心中闪过一丝亮光,仿佛黑夜里在茫茫大海里航行的人看到远处微弱的灯光。

二、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不论学生学什么、做什么,教师都要创造条件让她们获得成功,并及时、恰当

地加以肯定和鼓励。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确定的活动目标一定要是学生“踮着脚或跳起来能摸得着的”。要求不宜过高,超出孩子的能力,就会产生消极情感体验。成功体验的积极情感对于后进生极为重要。

我终于发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我发现她特别能干,肯吃苦,值日也特别认真,于是我选她当了我们班的劳动委员,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好好的表扬了她的勤劳、做事认真和自理能力强等优点,让全班同学在劳动、值日等方面听她指挥。从此,她找回了自信,身上又增添了一份责任感,学习也比以前自觉了许多。逐渐的我发现她的作业正确率越来越高了。有一次,她的作业只错了一小题,我故意粗心没把错题打叉,给她打了个大大的一百分加星,并在班上表扬了她,表扬的声音特别的大,当时我看见她的脸上洋溢着稚嫩而幸福的笑,笑得很甜,而且我发现她的眼中含着泪光。以后,每当她前进一小步,我都会在课堂上大声的表扬她,让她在同学面前感觉很自豪,让她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激发学习兴趣

她总不爱发言,课下我就问她,在课堂上你怎么不举手呢?她对我说:“老师我不会,我怕丢人”于是我对她说:“当我提问题时,你如果不会就举右手,你如果会呢就举左手,我就让你回答,你如果回答正确,我就表扬你,你看可好?”她很高兴,后来她在课堂上每次都举手,我也适当增加提问她的次数,每当她回答正确,我就表扬她。后来我发现她特别喜欢上我的课,而且还提前预习课文内容。她写字很潦草,但速度很快,于是我对她说:“你是我们班里写字最快的学生,你如果写得再认真一点,你就是我们班里写字”最好“的学生了,你写得再认真一点好吗”她很高兴,对我说“没有问题”,后来我发现她写字认真多了,写的字也好看多了。

四、建立同学间良好的交往关系

喜欢独处的孩子,积极情感体验少。一个孩子与情感健康的孩子一起玩耍,一起交流,长期生活在充满积极情感的集体氛围中,其情感就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久而久之就会发展孩子的同情心、责任心、愉快乐观的积极情感,使孩子的创造性、独立性、合作意识得到培养,学会与她人分享快乐、痛苦和具有爱心。

因为曾甜甜过去不良表现,加上当劳动委员又得罪了不少人,同学们对她很反感,她也习惯了一个人独处。为了让她和同学们建立良好的学习关系,我鼓励她和

其它同学在一起,我还找其它的同学谈话,鼓励她们做曾甜甜的好朋友,相信她能改掉坏习惯,积极的学习。经过我的动员,竟有不少的同学愿意和她做朋友,愿意帮助她改正错误,监督她,鼓励她。

曾甜甜和同学之间发生争执,我也不会过早干预,鼓励她和同学自行解决,让她从中获得与人相处的经验。让她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尊重别人、爱护同伴的积极情感。经过两个月的时间,她和同学相处的已经比较和谐,现在她在班级已经成为非常受欢迎的女孩了。

五、严爱结合、获得信任

人常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对于像曾甜甜这样的外来务工子女,最重要的是学习上严格要求,让他们感觉到老师是期望他们有一个好成绩的,老师是关心他的学习的;另外在课下要通过多种方式和他们交心,用各种活动拉近他们与其他同学以及老师之间的距离,用日记、批语、QQ聊天等形式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和他们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关心她的学习、生活、为他们排忧解难。私下里,曾甜甜和班上许多女孩都叫我“秦妈妈”、“干妈”,所以,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要真心的“爱”他们,为她们着想。这就是“积极的情感”,积极情感的建立会形成一种无声的教育动力,积极情感教育的过程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要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老师的主导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师爱,使我们不抛弃、不放弃,师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只要教师用爱心对待那些需要帮助的待优生,特别是没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我们相信,只要方法恰当,每一名学生都是可塑之材。

2.外来务工子女教育论文 篇二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成绩、道德素质、生活卫生习惯等情况的排查摸底

据统计, 我校外地生源主要来自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河南、陕西、山西、山东、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云南、安徽、江苏、青海等地, 部分学生语言沟通都有困难。

由于这些外来学生父母的工作和生活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 为了生计他们忙于奔波, 艰难地生活着, 使得他们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 对子女的行为养成教育不够重视, 从而导致外地生中存在较大比率的学习行为偏差现象。同时, 由于这些孩子们学习的教材各式各样, 成绩因此受到极大影响, 很多人没有学过英语, 语文、数学的成绩个别人竟然以个位数计。

很多外地学生刚入我校时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能认真听讲的现象, 且缺乏坚持性、毅力、好奇心和求知欲, 畏惧困难;对教师的言语指示理解能力差, 反应慢;做作业不认真, 马虎;读写能力不足, 缺乏一定的阅读兴趣, 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不仅于此, 不少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个人卫生习惯差, 缺乏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因而很难快速融入到集体生活之中。

二、学习差异、道德行为等方面的现状及其形成的原因分析

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 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 家庭环境因素。

外来务工人员生活普遍比较艰辛。据调查显示, 我校外地学生的父母81%为他人打工过活, 13%为个体小老板, 3%为出租车司机;另有3%为无业人员, 只是负责一天家中起居饮食, 没有任何收入。他们所租住的房子主要是破旧民房, 这些房子拥挤而破烂。由于孩子的活动空间小, 使得孩子心里产生压抑感。家中物品的摆放杂乱而无序, 甚至连孩子看书做作业用的桌子也没有。孩子一般放学之后放任玩闹, 家长疏于管理。另外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的卫生习惯比较差, 家庭环境不整洁, 这有碍于孩子从小文明举止和习惯的养成。家长们平时早出晚归, 忙于挣钱养家糊口, 很难拿出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子女的成长和学习。加之家长文化素质不高, 没有为子女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自己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让子女耳濡目染, 最终在不经意间传给自己的孩子。也有家长虽有心过问孩子的学习, 但教育方法不当, 没有掌握好教育的黄金时期, 错过了教育的最佳阶段。

(二) 学校环境因素。

一方面,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转学比较频繁, 也许新老师和新同学对于他们来说可以慢慢熟悉, 但教材上的差异和语言上的障碍, 他们却一下子适应不了, 容易导致对学习丧失兴趣, 从而产生怕学、厌学的情绪。

另一方面, 这些学生因成绩、行为的差异, 使其他同学对他们要么敬而远之, 要么不屑一顾, 要么嘲笑讽刺。所有这些, 都会使孩子产生自卑感, 不敢也不愿与其他同学交往, 也就不能快速融入集体, 长此以往而被边缘化。而有些教师也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 对学习行为偏差生缺乏足够的热心和耐心, 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这种师生关系又极易使这些学生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厌学等情绪。

(三) 社会环境因素。

外来务工人员属于当地社会的弱势群体, 经常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有些素质低下的本地人会经常鄙视甚至侮辱他们, 这也可能使外地生产生自卑感和仇恨感。

三、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促进其学习进步和道德水平的发展

(一)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 懂得欣赏学生。

一个学生能得到教师的欣赏, 对他个人的成长和成功是非常重要的。而如何欣赏学生则大有学问, 它需要老师善于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孩子, 挖掘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 并给予鼓励。必须承认, 任何一个孩子都有他的特点和优势, 至少是相对优势。我们要让每一个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 发挥优势, 去找到成功和自信。“一位优秀教师的标志是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告诉他们在什么地方行, 一位平庸的教师的标志是善于发现孩子的缺点并告诉他们在什么地方不行。”

2. 尊重和关爱每一个孩子。

一定要注意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小学的孩子已经有了很强的自尊心, 我们不能一味地将他们当作孩子看待。如果他们做了错事没有得到理解和原谅, 而是被批得体无完肤, 必将会使其尊严和名誉扫地, 孩子可能就干脆来个撕破脸皮, 破罐子破摔。教育一个人的前提是理解他、尊重他, 只有尊重他, 他才会尊重你, 才会信服你、亲近你, 而后“亲其师, 而信其道”。

古代有“闻过则喜”的古训, 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能真正听到别人的批评而感到欣喜, 人们更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鼓励, 作为小学生更是如此。老师一句看似无意的表扬, 一个鼓励的眼神, 一个赞许的微笑, 都能在孩子心中掀起一股波澜, 化作无尽的动力促使其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 家校沟通, 双赢之道。

每学期定期召开家长会, 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 是一个切实有效的办法。不仅仅限于家长会的形式, 电子邮件、校讯通、家访等都是很好的沟通方法, 只要有效利用, 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还采用聘用家委会成员的方式开展工作, 及时收集来自家长反馈的各种意见, 并通过他们将学校长远规划、政策等传达给其他家长。遇到学校棘手的难题, 我们还会充分发挥家委会的力量, 群策群力, 共渡难关。这其中值得注意的问题是, 家委会成员不能只是在当地学生家长中产生, 更要关注这1/3的群体, 关注他们的诉求和建议, 以力争在实际工作中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四、加强全面部署, 营造积极氛围

(一) 要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构建和谐的学校教育环境。

1. 消除人为歧视, 构建和谐班级。

具体措施有:通过出黑板报、开展主题班会、演讲等活动, 使学生明白“人生而平等”的道理;通过开展如何正确看待贫穷和富裕的辩论会, 并利用广播、宣传栏宣传出身苦寒却功成名就的典型事例, 鼓励贫困学生通过勤奋学习改变命运。同时, 全体教师应形成共识, 营造爱生的氛围, 无论是本地学生还是外地学生一定要一视同仁, 不能厚此薄彼。

2. 教师应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行教育和心理疏导。

教师应针对他们在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方面的缺失, 根据其身心发展规律, 从非智力因素着手, 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教育干预, 重视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

3.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主要的形式有建立心理档案、进行心理辅导与咨询、开展团体辅导、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等;内容主要应包括:帮助学生倾诉心声, 帮助学生平衡情绪, 帮助学生摆脱困境,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帮助学生学会交往,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让学生掌握一些心理自我调节的方法。

(二) 优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环境。

1. 学校注意提高外来务工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

认识, 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 掌握孩子的成长特点, 认识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需要。

2. 加强家长学校工作, 对家长进行有关心理健康知

识方面的教育和培训, 使他们认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 逐步学会对自己的子女进行一些心理教育。

3. 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开办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

长会、家访、书面指导、电话联系以及组织开展学校教育教学开放日等活动, 不断提高家长家教的整体水平。

(三) 重视培训心理健康教育专职 (或兼职) 教师。

要提高教育质量, 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同样道理, 要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日益严重的心理问题, 就必须高度重视, 花大力气, 投入人力物力, 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了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容易开展。为此, 我校特选送一名专职教师参加为期20天的心理健康培训, 并要求认真学习, 争取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 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也发现, 外地学生同样具有一些好的品质, 比如身体素质普遍较好, 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适应性比当地学生强, 一旦站稳脚跟, 稳住阵脚, 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在体育、劳技、美术或是各种综合性技能训练中, 总是外地生脱颖而出。

2012年参加上庄镇第三届科技节活动的20多名同学中, 超过一半的学生为外地学生, 他们操控直升机、船模、车模的水平很高, 令在场的很多人赞不绝口。在连续几年的全镇质量检测中, 我校14个班中第一名的学生, 外地生可占到8~9名。在2012年河北省初三中考结束后, 从我校毕业的连战伟同学成为鹿泉市的中考状元, 他就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外地学生。

3.农村小学外来务工子女教育感悟 篇三

我工作的临沂市义堂镇处于城乡结合部,是以板材生产为主的新兴乡镇。每年都涌来大批的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大部分都带着自己的子女,这些孩子也就随之安排到我们学校插班就读。我特别留意我们班外来务工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对外来务工子女的特殊性深有感触。

一、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现状

许多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职业不稳定,流动性大,与孩子的交流较少。他们把其子女放到学校并不是让他们接受真正的教育,让其成人成才,而是把学校看作"托儿所",从而让其工作无后顾之忧,采取了"无所谓,任其自然"的教育态度,以至于外来务工子女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而且这些孩子行为习惯较差,他们以前在老家散漫惯了,衣着不整洁,语言相鲁,出口成“脏”;随便拿同学桌上的东西,课堂上乱插嘴;乱扔、乱抛的不卫生行为在他们身上出现的概率较高。再加语言上存在隔阂,心理上的自卑、胆怯,与老师,本地学生缺乏情感上的交流。

我认为带有普遍性的是外来务工子女的家庭教育的缺失,如果学校教育再不到位,那可真叫人担心,我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于是工作中,我认真琢磨融洽师生关系的途径和方式,明确了原则上必须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情愿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弥补客观存在的不足,以至于不让学生家长失望,使学生受益。

二、针对现状的应对策略

1.让他们快速地融入班集体,成为班级中的一员

开学第一天学校给外来务工子女的印象特别重要,班主任应该用自己热情来消除他们的陌生感。比如这个学期,我们班又来了一个外来务工子女李小梅,第一天报到时,当她一出现在教室门口,我就迎上去,热情地表示对她的欢迎,并让她上讲台介绍自己,说自己的爱好,特长,也说说自己的家乡。同学们都投去友好的目光,使她感受到温暖.来注册时我已经了解到她成绩较差,就安排了一个比较好的位置给她,让旁边的同学击关心她、帮助她。后来发现她画画画得不错,我就有意识地安排她担任美术课代表,增强她对班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经过一系列的措施,她终于变得合群了。

2.用爱心感化他们,缩小差距

我们班的吴浩去年刚转进来,经过一个月的观察,我开始发现小沈身上的一些缺点:作文不太会写,最好的一次也只写了不到200字;完成的作业质量也不高,总是有不少错误;上课听讲不认真,总是爱玩一些小东西。

在一次谈话中,我了解到吴浩来自贵州的一个小村子,以前每天上学要走几里地。在原来的学校里,只要上课听了,考试考了,老师就觉得可以了,根本不会管什么学习习惯和方法。吴浩还说,父母每天工作都很忙,根本无暇顾及他。我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原委,从那一天起,给吴浩建立了一个“小小档案袋”。

“小小档案袋”记录了吴浩成长的每一个细节。课堂上,我鼓励吴浩站起来朗读课文,一方面培养语感,一方面增强他的自信心;至于写作,我鼓励吴浩多看课外书,还给他买了本硬面抄,让他摘抄美文佳句;我还让其他同学多帮助吴浩,让他们找出吴浩文章中精彩的部分在班上进行学习交流……渐渐的,吴浩的作文有了很大进步,好几次都贴在了班里的“作文角”上。有一次他在作文中写道:刚来新学校时,我学习成绩不好,在班级里总抬不起头来。没想到,经过老师一个学期的辅导,再加上我的努力,学习成绩提高了不少,老师也常常表扬我,这让我更有信心了.

我信奉“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在学生心目中,有了老师做坚强后盾,学习显得更踏实,从而努力缩小差距。

3.家校合作,促进外来务工子女全面发展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家庭对学生行为偏差的形成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要通过构建正确的家教模式,消除家教中的消极因素,从而形成合力。落实家访,情感补修,家校形成合力,及时地了解学生家庭和心理状况,及时疏导,指导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①办家长学校,要求家长学会欣赏孩子,多鼓励孩子,关心帮助孩子,尽量减少孩子的挫折感和不适感。②搞家长咨询日,要求家长重视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氛围;避免家庭情感生活的冷漠,让孩子从小受到轻松、愉悦、安全的情绪体验,不对孩子使用暴力。③开放日,走进孩子的课堂,和自己的孩子共同感受老师的课堂教学。④办面向务工家长的校报,向务工家长传授比较系统的家庭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总结交流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及成功經验。⑤定期与家长沟通探讨。⑥学校活动邀请外来务工人员家长平等参加。⑦学校的家长委员会里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长。总之,要让我们的学校成为家长教育孩子、理解孩子的再进修学校,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小刚上个学期中途转进我们班级,个子比同龄人要小得多,上课从来不举手发言,平时作业不是忘在家里了,就是没做,学习上有问题从来不请教老师或同学。我问他父母知不知道他回家不写作业的事情,他说爸爸妈妈每天都很晚才回来,没时间管他,也从来不看他的作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除了对他进行疏导之外,还通过电话、家访等各种途径积极和他家长联系,相互交流他在学校和家里的情况。通过教育家长,让家长知道,孩子需要的不只是衣服、食物等物质,也需要关心、关注、关爱和鼓励等精神食粮。让父母用正确的方法,正确的思想来教育孩子。

4.外来务工子女教育论文 篇四

(一)家庭情况及打工情况

1您现在的居住地:_2家庭人数:人3孩子数:人 4您的学历:A本科及以上 B专科 C高中 D初中 E小学及以下

5您现在从事:A建筑行业 B家政行业 C服务业 D运输业 E娱乐场所保安 F学校保安 6您现在的职位是:A零工B工人C钟点工D工厂临时工E经理等管理人员F其他 7您个人的月收入大约有:A1000以下B1000—2000C2000—3000D3000以上

8您家的月收入大约有:A2000以下B2000—3000C3000—4000D4000以上

9您已经打工年,分别在______ ______ ______(地方)打工

10您现在的住房是_A租住房B单位宿舍C自购商品房D其他

(二)孩子受教育情况

1孩子现在在在_A老家 B和您在一起 C在另外一座城市 上学。

2如没在西安上学,原因是什么:

A认为农村教育环境好;B认为城市教育环境好,但经济条件不允许;C城市入学手续太复杂;D打工地点常变,怕影响孩子上学; E其它。

3如在城市(西安)上学,a.入学手续:A简单;B一般;C复杂;D艰难。

b.每学期费用大约多少钱:元

c.费用您能否支撑?A能B不能

d.学校的教学设施及师资您是否满意?A是B否

e.转学次数:次是什么原因?

4您希望让您的孩子上到: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中专 E大学F研究生

5您觉得您的孩子能上到: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中专 E大学F研究生

(三)自己教育子女情况

1子女已经受教育年数:A3年B6年 C9年 D12年E其他

2孩子在______(地方)时间最长,A老家B和您在一起 C在另外一座城市

3孩子在______(地方)时间最短,A老家 B和您在一起 C在另外一座城市

4平时您看A报刊B杂志C书是: A小说B娱乐C技术书籍D其他

一般为A每天B有空就看C很少看D看

5您给孩子书A买过B没买过 是A教科书B小说C科普类读物D杂志

一般_A一个周B一个月C半年D很少E从不买一次。

6您一般和孩子通过什么方式和孩子沟通A很少沟通B管教式C谈心式D其它

7您经常辅导孩子吗?A从不B很少C只要有空D经常E每天

如很少或重不,原因是?A太忙B知识不够

8如果您的孩子说他受到城里人的歧视,您怎么教育他?

A骂他们出气B对着孩子自责C教他不要在乎D教他在学习上努力,自己多争气

9您认为孩子的将来取决于: A命中注定B教育C生活环境D父母影响E自身奋斗

10您有主动和学校老师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吗?A经常B偶尔C从不D被老师叫时

11你认识孩子的任课老师吗A全认识B多数认识C个别认识D不认识

12学校要求开家长会时A经常参加B偶尔参加C从不参加

13您对孩子的最大期望是什么?A孩子的学习成绩好B思想品德好C有一技之长

14如果您目前有一大笔钱,将如何使用?A在城市里买房B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C

回家乡去盖新房子D自己继续上学E出去旅游F还债G其他

15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你通常怎么做?A帮助孩子找原因B无所谓C口头批评D打骂

16您对现在的学校怎么看:17您对现在孩子教育最担心的问题是:

18您希望您的孩子长大后在哪里生活 ?你希望孩子有怎样的将来?您希望现在的教育环境

5.外来务工子女教育论文 篇五

福州市淮安小学 林华

伴随着国务院加快海西建设若干意见的出台,福州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加快,进城务工人员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为海西的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作为城市的建设者,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引起了政府的关注,出台了相关政策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都能在城里的学校上学。如何让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和城里的孩子一样,最大程度的利用公立学校的优势资源,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每个家庭和社会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1、福州目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现状

从2007年起,福州市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所有初中、小学都将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截至2009年秋季,全市已有接近12万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各校就读。福州市各个公立学校成为进城务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就学的主要渠道。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公立学校中的学习状况和在校表现方面,与本地的学生有着很大的差别。

2、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公立学校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许多老师普遍感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难教,不好管理。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思想品质、道德行为、生活习惯等方面受特殊家庭环境影响,虽然也有部分孩子积极向上, 勤奋学习, 表现较好;但大部分行为习惯差,自卑感强,自我封闭现象比较严重,学习基础差,对学习缺少兴趣,难以适应城市教育;小部分上进心不强, 时常有逃课、打架、骂人等,甚至染有不良习气。

3、剖析出现问题的原因:

(1)家庭因素:

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教育薄弱,家长文化程度总体水平偏低,承担子女教育的能力不足。许多家长整天慢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很少主动与学校沟通,有的从来不参加学校召开的家长会。家长和学校老师之间没有建立良好的沟通,使学校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由于受农村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多进城务工人员对子女教育的观念落后,只注重孩子学习成绩。孩子如果学习成绩中等或较好,家长会予以较大的支持;如果学习成绩较差,要么采取打、骂等体罚手段,要么干脆放任不管,很少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造成孩子恐惧心理甚至抵触情绪,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不少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居住条件较差,主要集中在城乡结合部及近郊地区, 多数居住在简陋的临时用房或搭建的棚屋区或狭窄的出租房里,学习环境差,而周围不良的社会风气也时常影响着孩子,部分孩子甚至沾染上不良的行为习惯,不利于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

(2)学校因素:

公立学校在教学资源和教学水平方面有许多优势,大量涌入的进城务工子女增加了学校的负担,很多班级都满员甚至超编,老师经常连日常的教学工作都忙不过来,负担非常重,加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老师没有更多的精力来教育管理,影响了教学效果。公立校之间私下比较学生的优秀率和升学率的现象仍然存在,老师对学习中上水平的学生相对重视,而不少进城务工子女由于基础差,无形中就成为了被忽视的群体。

此外,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公立学校中,饮食习惯与城市当地学生不同,保留着不少乡村礼俗,穿着也简单朴素,日常交流的普通话带有浓重的乡音,有时听不懂同学和老师讲的标准普通话,与城市当地学生和老师之间产生明显的文化差异,也容易造成他们从心理上与老师以及城里本地学生之间的隔阂,不利于更快的融入到城市教育中。

4、解决问题的办法

(1)加强学校教育

老师首先要改变观念,关爱外来人员的孩子,在班干部的配备、评优评先、参与文体活动等方面都要平等对待。学校要结合实际,改革课堂模式,帮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发展个性、发挥潜能、全面发展。

老师更要重视学习困难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转化。加强家校联系制度,老师应主动深入地对所有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调查,这样就能有针对性的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行教育。老师要有十足的耐心和充分的信心帮助成绩较差的孩子建立自信心。由于这些孩子本身学习基础差、意志力薄弱,当学习上碰到困难时,就会打退堂鼓,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家长和老师应该密切关注孩子的心理波动,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帮助,使之能够继续努力。老师应尽量让学生在学校完成学习内容,然后布置一些简单的家庭作业,既减少文化程度较低的家长负担,也能让孩子在家能较好的学习。

学校应该正视外来学生与城市学生及老师之间的文化差异,倡导城乡学生之间的文化优势互补,既能树立外来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快地融入到城市教育中,还能使城市独生子女学习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创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2)家庭教育:

应当将家庭教育放在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并重的地位,逐步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质量。学校可以通过开办家长学校的方式,积极引导外来务工人员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理性地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积极主动配合学校,把孩子在家里的生活、学习以及心理情况及时的跟老师汇报,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达到和谐统一。

进城务工人员除了关心孩子的智育,也应多关注孩子的德育,及早发现并高度重视孩子身上出现的不良行为,避免用不当的方式体罚子女,而是应该要耐心地与孩子进行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孩子从心底里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为子女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让不良行为在早期得以改正,使孩子健康成长。

(3)社会教育:

必须建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协调的机制。学校通过警民共建活动,经常邀请社区民警进入学校进行法制教育,引导孩子遵守交通规则,加强孩子的安全防范意识。学校也应积极配合社区以及当地相关政府部门,整治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厅和不正规的摊点等,防范不良社会因素对孩子身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虽然城区大部分学校在警民共建方面做得较好,但是大部分城乡结合部的公立学校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基本没有当地公安机关派出的兼职法制副校长,今后在这一方面的教育还需进一步加强。

6.外来务工子女教育论文 篇六

一、分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特点。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往往行为习惯较差,卫生意识淡薄,行为的随意性大,家庭教育明显不足,经济条件贫富悬殊,不注重细节,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顽皮打闹,不懂规矩,文明语言使用方面欠缺,学习意识不强,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从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抓起,强调细节。

整洁入校。学生入校时,在校门口整理仪表入校。任何学生不得在校门口逗留、买东西。上下楼梯,学生上下楼梯一律靠右走。学生课间、午间要做健康有意义的活动,不得做危险性游戏,不得追逐打闹。各班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开展健康有意义的活动。学生到校后除当天值日生外都要自觉早读,不准在校内、教室内打闹、玩耍。放学后,任何学生不得在校内逗留。节假日,无特殊情况任何学生不得到校。环境卫生。卫生每天早晚各打扫一次。早上打扫室外卫生,下午打扫室内卫生。班主任要做好分工,落实到人。要做到门窗玻璃无尘土,室内外无废纸、杂物,室内桌凳摆放整齐,凳子一律放在课桌

下。早晨,值日学生要坚持早到校,在早读课前打扫完毕。

三、强调教师的育人职责,做到以身作则。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教师的悉心引导,为保证学生行为规范实施到位。全员参与。学校领导、班主任以及所有任何教师都要做良好行为习惯的示范者、管理者,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为己任。班主任在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周(即行为习惯养成周)中,要带领学生认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的校规。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常规养成教育时,注重让学生明确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去做。使学生一进学校就在头脑中深深地打下常规、礼仪之烙印。尽管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寄希望开学的第一周、第一个月的宣传教育活动就一劳永逸,但毕竟通过开学初扎扎实实的养成教育,可使学生指导、熟悉校纪班规。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他律”发展为“自律”。所有教师都要积极配合班主任的工作,强化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及学习习惯。如:上课前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下课后及时提醒学生认真摆放好桌椅等等。值周教师。值周教师要认真负责。早晨下午均要提前30分钟到校,在校门口负责学生有秩序的进校。要加强课间巡视,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处理突发事件。重大情况要及时向学校负责人汇报。

四、加强监督和管理、进行检查和反馈。

为保证常规教育深入持久开展,学校设立行为规范监督岗,各班也要设立文明行为监督员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检查、监督与反馈。

学校进行检查,一周一公布,班级监督员要及时向班主任汇报情况。

五、通过开展评比与竞赛,促进育人成果。

为充分调动全校师生深入开展养成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学校将开展相关评比与竞赛活动。开展文明班级评比活动,每周公布一次,学期末开展行为规范“示范班级”、“先进班级”评选活动,评选结果作为优秀班主任评选的重要条件,同时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重要指标。各班要在全体学生间开展“校园文明之星”活动,学校将在班级量化基础上评选校级“校园文明之星”。

7.外来务工子女教育论文 篇七

1 学校:没有施展空间

学校是义务教育的主要载体, 教育部强调过要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中“充分发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的接收主渠道作用”。温州地方政府也设立了公办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 但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以及教育资源匮乏的情况下, 城市的公办学校更容易获得政府的优质教育资源和良好生源的注意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的公办学校和城市的孩子相差甚远, 有些只能到民办的甚至是不正规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就读。因此, 现行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由于受财政拨款及招生对象等条件限制, 普遍深陷规模小、教育资源缺乏等困境, 从而辖制了学校施教职能的发挥。

1.1 教育资源缺乏

相较其他公立学校, 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基础设施落后, 资金补助明显较少, 这直接表现在基础设施的缺乏上。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常常没有餐厅、体育场, 据了解, 黄山小学大队辅导员表示, 学校也曾计划邀请专家来校授课、培训, 但却苦于没有培训场地, 这也局限了学校与外界的教学交流。学校在多媒体教室的配备上也捉襟见肘, 本来要求是一、二年级教室都必须配备多媒体, 但该校现在仅有的两套多媒体设施都放在了五、六年级。而造成这些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资金的缺乏。同时, 黄山小学等相关负责人表示, 温州市龙湾区政府也曾计划撤并黄山、黄石两所学校, 重新选址, 扩大规模以提升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的招生力度和教学质量, 但在时下征地难度较大, 他们所筹划的合并方案也只能暂时搁浅。

1.2 教师热情不高

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的发展受限于规模小、教育资源缺乏, 同时使学校陷入悖论:规模越小越吸引不到人才, 越难留住人才, 而人才长期缺失和外流也使得学校发展越加陷入困境。首先, 教师多为“被”择校, 教学热情低。调查中发现, 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教师多为参加教育局统招后, 被分配到学校来的, 与分配到城镇的公办学校教师相比存在心理落差。其次, 待遇少。不少教师表示, 在工资上与其他公办学校相差不大, 但奖金的发放和其他福利上, 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与其他学校还是存在差距。再次, 教师继续教育和师资培训缺乏。学校举办的培训通常以听课、讲座等简单培训为主, 很难提供优质培训资源。也有教师表示, 学不学没有什么区别, 因为学校硬件条件限制了先进教学的开展, 培训也成为枉然。最后, 教师流动量大。由于受学校“硬件”设施方面的瓶颈制约, 使得学校优秀资源留不住, 有关系的就会调走, 经常会出现市级骨干教师被“挖”走的现象。这些都阻碍了学校的发展。

1.3 教育管理不完善

首先, 管理混乱。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一教务主任在受访中表示, 因为学校小, 规划不明确, 所以教务处、教科室、办公室等职能区分不明显, 混作一团, 常常是一些工作, 做也不是, 不做也不是, 这便造成很多事情都是处于混乱状态。同时, 也有很多学校负责人与任课教师表示, 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其次, 办学规模难以预测, 学籍管理难度大。温州市外来农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流动性大, 教育行政部门无法准确地获取外来人口中适龄入学儿童的数量, 这是困扰教育部门的一大难题。同时, 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分布不均衡, 没有相对稳定的工作, 子女也经常跟着转学, 给学生学籍管理带来难度。一些地方不要求有学籍转出证明, 就可以随意转入学生, 因而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说来就来, 说走就走。再次, 学生素质影响学校的教育管理。调查发现,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农村生活习惯差, 父母文化程度低, 家长疏于管教等原因, 在卫生、礼貌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 如随地吐痰、调皮, 打架等。

2 家长:独力难支

2.1 家长工作繁忙, 无暇顾及子女教育

问卷中发现, 71%的家长从事企业普工、做生意、运输等行业, 工作时间长, 没有时间和精力花在孩子教育上, 他们常常把孩子教育的责任都推到老师身上。有51.9%的家长表示从来没有和孩子的老师沟通过。缺少家长的配合, 这也加重了教师的管理难度。

2.2 条件限制多, 无力支持子女教育

在家长文化程度中发现, 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89%受教育程度为初中或小学。与之相适应, 在家长是否辅导孩子功课这一调查中显示有13.6%的家长回答没有辅导孩子功课, 34.7%的家长会经常辅导。调查也表明, 父母经常辅导功课能增强孩子对学业的信心 (见表1) 。我们以学业信心为因变量 (分为很有信心=1, 和信心不足=0) , 家庭收入、住房、父母是否关心成绩、父母辅导功课、考不好时反应等作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 结果显示父母经常辅导功课能增加孩子对学业的信心, 相对危险度估计值 (OR值) 为4.95 (95%可信区间:2.15-11.399) , 即经常辅导功课与不辅导相比可增加4.95倍的学业信心。

在家长收入的调查中, 有78%外来务工人员的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 低于2008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收入水平, 更有近40%的人收入在1000元及以下。在住房状况中, 租房者占到了70.6%, 其中部分人还是和别人合租, 同时也有44.44%的家长选择因为换住所的原因给孩子换过学校。在调查中也发现, 外来务工人员群体中存在早生早育、超生现象。家长抱着小婴儿, 或者学生领着弟弟妹妹来开家长会的也时有出现。这些客观存在的家长的文化、收入、住房以及家庭条件都限制了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教育的展开

2.3 家庭教育缺乏正确方式

尽管有86.2%的学生表示家长非常关心自己的学习成绩, 并且家长对孩子也具有一定的期望 (71.7%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大学或研究生) , 但他们的教育方式也值得质疑。有近1/3的学生表示学生考试考不好时父母会责骂, 更有11.62%的学生表示家长会打, 这样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这也说明外来务工人员家长的教育方式还较为传统, 这也是与他们的生存现状有直接关系的, 教育方式上需要改进。孩子的成绩除了孩子自己汇报以外, 老师也会通过开家长会, 家访等方式告知父母, 但是, 这里还是有2位家长在孩子考不好时, 根本不知道, 这说明, 他们平时根本就一点也不关心孩子的成绩, 甚至家长会也没有参加。而这两个孩子对自己学业的期望一个是高中一个是初中。

3 学生:矛盾的主体

调查发现, 学生在心态上对学校教育有较好的适应性, 基本上有较好的上进心。在学生对学业期待的调查中有90%的人期望是大学或者研究生, 在“你最想做的事情”的调查中有26.2%的人填写考大学或者研究生, 这些指标甚至超过了家长对他们的期待 (71.7%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大学或研究生) 。这说明学生对自身学业发展和期待有一定的认知度。但学校的教学现状及家庭教育的缺乏造成学生必须承受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和矛盾。

3.1 学习困难多

在学业困难的调查中, 29.2%的人选择自己学习方法不当, 16.7%的学生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 11%的学生作业没人辅导, 7.8%的学生选择家里学习环境差 (见表2) 。这些困难特别是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自己学习方法不当和作业没人辅导一方面说明了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存在问题, 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学校对学习方法教育上的疏忽, 同时, 也与家庭的教育状况有紧密联系。学校基础设施落后, 教师难有热情, 便导致教师无力全心投入教学。学生家长忙于生计, 其拮据的家庭条件和传统的教育方式也使得他们无力在孩子学习上给予更多。于是, 学生只能成为学校、家长“木桶短板”下的牺牲品。

3.2 自我教育能力弱

在“最不想做的事情”调查中, 35.6%的学生表示最不想做的事情是“干坏事”, 这说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从显意识中排斥错误行为, 但在潜意识里较难控制自己出现错误行为, 这是学龄儿童的普遍现象, 但也表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我教育能力差, 约束能力弱, 与多数教师反映的调皮、自控能力差也较为符合。而学生主体的这种矛盾现状也是家庭教育不完善和学校现代教育不健全之间张力的结果:就家庭来说, 家庭几乎将所有教化期望寄托学校, 大多家长无暇进行子女教育, 甚至有许多家长自身也不具备很强的自我约束能力, 这也为学生预留了众多自我放任的机会;当然学校可以以“学习好”、“品行好”等学生守则式静态的、标准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以约束其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囿于教学、设备的落后和教师的疏于深入研究, 不能以言传身教相结合, 只能以灌输、管教等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说教, 降低了此类教育的效果, 最终只在学生心目中留下了似是而非的趋“善”观念, 而难有实质的“行道”能力, 自我教育、管理能力较为欠缺。

4 总结

外来务工人员群体身处我国社会结构下层, 做好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教育工作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良性发展。上文的分析表明,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是由学校、家庭及学生主体共同构成的,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主体性、思想性较弱, 存有较大的可塑性和培育空间, 学校与家庭教育在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个性的形成、习惯的培养以及素质的奠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外力作用, 那么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学生主体当前的矛盾性现状, 笔者认为, 必须把握时机, 重点从学校和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着手, 加强工作力度, 以改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现状:

4.1 贯彻“两为主”政策, 促成学校之间的交流和联动

在2003年9月下发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中号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要贯彻“两为主”即“流入地政府负责为主”、“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政策。而学校是“两为主”政策的最终落脚点, 公办学校校长和教师既是这项政策的目标群体又是执行主体, 他们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政策执行的效果。但这几年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现状表明这项的执行效果并不显著, 而如何改进和加强这项政策的执行力度成为当务之急。笔者认为从加强同类学校或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与公立学校之间的交流使这项政策发挥作用的有效方式。发挥优质学校特别是公立学校对薄弱学校的帮带作用, 促进薄弱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进一步统筹学校管理资源, 加大优质学校校级领导和中层管理人员向薄弱学校交流任职的, 通过互相挂职、结对帮扶等措施, 积极探索‘以强带弱’、‘捆绑发展’等不同发展模式, 用优质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经验带动薄弱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4.2 加大教育投入, 健全保障机制

教学是学校的生命, 建设一所学校, 必先稳定教师, 稳定教师必先优化环境, 这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的问题所在。要改变现状, 首要任务便是继续加大有关部门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的投入, 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提升工资待遇。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求大但求精, 在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上深入培育, 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辅以较为齐全、完备的教学设施和管理制度, 学校的发展必会有所突破。尽管现代职场人才流动不可避免, 但是良好的环境能够持续孕育人才, 健全的机制能够给引导人才, 在稳定、有序的人才发展机制中, 学校的教学建设必然得以保障。

4.3 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促进家校联动

目前外来务工人员子弟的教育任务完全依赖学校, 但学校教学职能尚不完全, 并不能完全承担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学校在完善自身工作的同时, 必然需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 如:定期家访、召开家长会以增进对学生家庭状况、学习环境的了解, 必要时可提供相关家庭教育课程的培训, 以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配合的机制。

4.4 因材施教, 培育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所处的学校和家庭环境决定了他们受教育基础的薄弱从而造成了目前的矛盾现状。所以, 必须在学生个体教育上集中力量展开针对性教育, 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重点展开教学, 按照外来务工人员学生的特殊性, 进行积极探索, 在完善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同时, 必须着力培育外来务工人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 化解外来务工人员学生目前所处的困境, 同时也必须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倾注更多的关注和关爱, 以优化他们的受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周佳, 教育政策执行研究——以进城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执行为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2]蒋太岩、刘芳、谷颖、王坤, 从歧视走向公平, 中国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教育问题调查与分析[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8.

[3]吴霓,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设立标准研究[M].南宁:广西科技出版社, 2009.

8.外来务工子女教育论文 篇八

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受父辈生活实践和现实观念的影响,形成了很强的“劳动意识”和独立自主性。外来务工人员大都早出晚归,忙于生计,客观的家庭生活条件促使“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许多事情不得不自己做,父母的事也要帮着干。

习惯是人在生活中缓慢形成的较为固定不变的行为和倾向。早期形成的不良习惯会对今后身心发展起着巨大的阻碍作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缺乏家长教育,素质相对较低,学前教育又基本空白,和现代城镇中的孩子相比,不良习惯较多,给学校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带来矫正性教育的难度。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如今成为学校生源中一个新生的群体。如何帮助他们身心健康成长,使他们在新的环境里克服区域差距,融入新的集体,成为广大教师十分关切的一大难题。下面谈谈我在班级建设管理中所做的努力和探索。

一、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1.缓解来自学习的压力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原来就读学校所采用的教材不同,师资不同等原因,刚转入新的学校,往往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如果不加以引导,这种情绪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就有可能影响他们正常的心理发育。对此,我积极地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挑战自我。今年,我所任教的班级转来了五名学生,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已经是五年级了,但他们都从未接触过英语。他们几个人的眼神十分茫然、无助,作为教师,我心里也很不是滋味。我对大家说:“新来的这几位同学都没有学过英语,但是我相信只要肯努力,就能学得好。我们班里有个别同学英语基础不好,你们就和他们来做个竞赛,现在假设你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看谁跑得快。”给他们提供了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作为参照物,给他们一种心理暗示,他们就不会觉得孤军奋战了,压力也稍微减轻了。同时,我利用课余时间为他们辅导。他们从茫然无知到能一点点地听懂,到跟得上进度,能做笔记,慢慢地单词听写测验从0分、20分进步到及格。对于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我都在班里进行表扬和鼓励。我从他们欣慰、略带羞涩的脸上读到了幸福,我也知道他们的自信心在一点一点地建立起来。

2.克服生活行为习惯带来的困扰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努力帮助外来务工子女改掉生活上的一些不良习惯。我曾带过一个班,班里有一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这名学生身上总是有一股异味,大家都不愿和他交往。对此,我除了做学生的工作之外,还单独和他谈心,告诉他讲究卫生是一个好习惯,有益健康,要求他要经常洗澡,勤剪指甲,不能随地吐痰,并经常询问和检查他的卫生情况。因为我经常督导,他也发现讲卫生之后同学更愿意和他交往了,体会到了讲卫生的好处。现在他比较讲卫生了,整个人都变得精神了。

二、利用各种活动促进学生的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孩子的热爱与关怀,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起一种美好的东西,使他成为一个有理想的人,而孩子如果在冷漠无情的环境中长大,他就会变成对善与美无动于衷的人。”孔子也曾说:“有教无类。”因此,在面对班里怯怯的眼神时,我就用微笑去感染他们,关爱他们,让这些外来务工子女真正融入到班集体中。在每个学生过生日时,班里都会组织小小的联合会,互送礼物。班里举行手拉手的活动,让本地的学生到外来务工子女家里玩耍,然后互换,感受不同的生活方式。

三、争取家长的配合与理解,做好家校协同教育

科学研究表明:孩子最早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父母是孩子人生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每句话,每个举动,每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没有学校,都不能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而复杂的任务。”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就要积极与家长沟通,共同做好孩子的德育工作。教师只有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教育教学活动才更容易开展,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非常重视做好家校协同教育。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就读的流动性很强,因此我积极做好档案备案工作,做好住址、电话号码的登记,并及时做好资料追踪更新工作。不少家长因为成天忙于生计,根本无暇顾及子女的生活和学习,不少家长告诉我他们每天几乎都没有时间给孩子做饭,就是拿几块钱让小孩随便买个盒饭吃,晚上回家的时候小孩已经睡着了,更有甚者连小孩有没有来上学他们都不知道。因此,我非常重视考勤的登记,发现有谁缺勤了就及时与家长进行联系,了解情况。平时,也经常通过电访、家访等方式与家长多接触、多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碰到问题了,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对策;学生进步了,表现出色了,同样及时告知家长并表扬鼓励。这样,就避免了家长在心理上对电访和家访的担忧。

上一篇:新婚答谢宴的主持词下一篇:谷雨祝福语50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