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2024-09-09

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创设情境激发思维(12篇)

1.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篇一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现代化的教育,离不开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又有赖于电教手段、电教媒体的运用。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恰当地使用多媒体的电教手段,不仅能多渠道地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而且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难为易,突破学生对学习的时空限制,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内化学生的素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学生、教材、媒体是课堂教学的四要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学生利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进行协作学习,通过媒体向教师反馈学习信息,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与教材之间的信息交往,达成教学目标。可见,教学媒体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既是教师的辅助工具,又是学生的认知工具。教学媒体多种多样,功能有异有同。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主要是通过教学媒体学习他人和前人的实践经验--间接经验。要使学生在有限的空间(课间)、时间(课时)打破地域界限去认识教材中的事物,达成知识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目标,我们必须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低耗、高效、优质”地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应用,信息传输质量高,应用范围广。利用多媒体系统的声音、图像压缩技术可在短时间内传输、储存、提取或呈现大量的语音、图形、图象、活动画面信息。能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打破地域界限展现古今中外的客观事物,大大地缩短认识进程,起到呈现事实、创设情景、解释有所不同、设疑思辨、动作示范的作用。此外,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还具有易操作、使用方便、交互性强的特点,在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下面是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意境,以景激情。

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趵突泉》一文,抓住趵突泉的特点,描写了大全和小泉的美。这篇课文,语言流畅,文质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趵突泉无限的情与爱。然而,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趵突泉没有感性认识,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对趵突泉的“情”也难以激发起来。而借助电教媒体,进行情境教学,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这一课时,我先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济南的趵突泉去作一次愉快的旅游。同学们兴致盎然。然后我又用语言描述:请大家坐上汽车,闭上睛睛。然后,我按下录音机键,教室里响起隆隆的汽车声,逼真的声音仿佛真让学生感到坐上了汽车,来到了济南的趵突泉。同学们一睁开眼睛,又从电视屏幕上看到了趵突泉的美丽景色,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议论开来:趵突泉的泉真多啊,泉水真美啊……学生们置身于趵突泉的美景中,心中怎能不涌动起由衷的情,由衷的爱,这里运用电教媒体,达到了“入境始与亲”的目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怎能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呢?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突破知识的重难点。

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不仅能突破知识的重难点,而且能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中增强学习的趣味。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记叙了圆明园是怎样的一个“万园之园”。这些景物对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陌生的,也是不容易理解的。于是我先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对圆明园的景物有了初步印象的时候,再给学生一个悬念: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亲眼到北京圆明园去看一看?(齐答:想。)现在老师就带同学们去漫游一下北京圆明园。(同学们你看我,我看你,眼神充满了好奇。咦,我们怎么能去圆明园呢?)于是,我就利用多媒体播北京圆明园景物的情景。“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热闹的街市”、“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珍贵的历史文物”这些景物一幕幕跃入同学们的眼帘。看完后,他们都觉得自己似乎真的漫游了一次圆明园,仍在久久地回味着这一幕幕景色。

三、利用多媒体激发情感,以情促思。

人的情感怎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

四、利用多媒体与学生“操作”情境结合起来,形成乐趣。

人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具体的事物进行形象思维,需要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思维才会随之展开。如《狼和小羊》这一课,老师为了讲明狼和小羊分别在哪里,就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动手“操作”,把狐狸和乌鸦分别“送”回自己的家里。如果送错了位置,计算机就会说“我不是住在这里的,你再送我一次好吗?”如果送对了位置,计算机会说:“你真聪明!”学生亲自“操作”,使学生尝到了亲自“操作”的乐趣,有效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五、利用多媒体启发学生想像,静中思动。

想像,是借助表像在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以激发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的热情。如《登山》一课时,我让学生观看“列宁第一次和第二次登山”的投影片后思考:“图上画的分别是列宁第几次登山的情景?”学生据图联想,静中思动,进行了合理的想象;有的说:“图上画的列宁登山时在后面,说明是列宁第一次登上的情景。”有的说:“列宁朋友的前面,从这里可以看出是列宁第二次登山。”我又问:“你若是图中的列宁,在两次的登山过程中你会有怎样的变化?我又让几个同学进行表演。表演后,学生发表意见:登山过程中列宁在后面的是第一次因为他开始害怕所以在后面。相反列宁在朋友前面的则是第二次,因为他锻炼了自己的意志,所以说是第二次。这里借助电教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架起一座表象与思维的桥梁,加速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层层深入,对情感的体验步步加深,学生在趣中探索,在乐中求知。

总之,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适当、适时和灵活应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化解学生认识活动中的难点,深化学生情感活动,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老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乐的目的。

2.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篇二

一、创设生活情境

“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师应沟通生活中的知识与课本的密切联系,促进“学”和“用”的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意义,并对学习产生兴趣。如:在“植物的激素”中讲到“植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时,教师可介绍在生产上用生长素的类似物(如萘乙酸、2, 4-D等)来调节植物的生长,如生产“无根”豆芽菜,作除-草剂。

二、创设古诗、谚语情境

挖掘古诗、谚语背后蕴含的生物学原理,不仅能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兴趣,而且能增强师生的文学修养。如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落花被微生物分解后,某些矿质元素又回到了无机环境,能够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引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如讲到食物中缺少碘,使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造成大脖子病、呆小症,甚至影响生育,引入在某些地区流传的俗语“一代肿、二代傻、三代四代断根芽。”

三、创设故事情境

讲述一些历史事实、名人轶事等,使学生融入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对新知识的渴望。我在讲“免疫”时介绍:美丽的岛国———费德希岛,岛上居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1875年,国王带着家属去澳大利亚旅行。归来的路上王子突然病倒了,患的是麻疹。国王和家属回到小岛上后,这里的居民毫无免疫力,麻疹便在岛上肆虐开来。很短时间内,小小岛国居然增加了四千多坟墓,全岛人口死了三分之一以上。传染病为什么能够流行呢?今后我们遇到传染病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娓娓动听的故事,吸引了学生注意力,造成悬念,为讲解新知识铺平了道路。

四、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

在生物课程中,有许多知识和生理过程很抽象,且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那么这时就要采用多媒体教学,变抽象为直观,解决教学中的难点。例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DNA的结构和复制等教学内容,这些内容用肉眼是无法观察到的,因此教师要采用动画或观看有关科教纪录片的形式来演示这些生理过程或实施过程。

五、创设“角色”情境

教师用学生身边的事例进行类比,可使学生激发思维,调动积极性,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光合作用的教学中,在进入教学内容之前,我这样导入:假设你是种植大棚蔬菜的农民,你的想法是什么呢?在温室中,水肥、品种确定的条件下,如何才能使产量提高呢?我们通过学习,就可以给蔬菜创造一个有利于光合作用的条件,提高产量。

六、创设简笔画情境

简笔画不仅能形象地说明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而且能使教学“活”起来,创设美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如,教师可以一边讲一边画出蛙胚的变化过程。简笔画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如,讲解“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时,画图解说,可以使微观的物质变化生动起来,易于理解。

七、创设实验情境

实验过程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又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制作小生态瓶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实验,在课前让学生分组,利用手边的材料,选择小型的动植物,制作密闭的生态系统,观察、记录生物生活的情况。一周后,学生带着自制的生态瓶上课,介绍生态瓶的制作过程和观察结果。我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瓶能在较长时间内不喂食和通氧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有的生态瓶维持时间长,有的则较短呢?学生从生态系统的成分、作用,以及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得出了结论。

八、创设歌谣情境

歌谣语言精练,琅琅上口。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歌谣来创设情境,有助于激发学习情感,提高课堂效果。有丝分裂是高中生物课本的重点、难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介绍了各个时期的特征之后,我用一句歌谣进行总结:“膜仁消失两体现,形定数清赤道面,点裂数增两极移,三现两消分裂完。”又如在讲人体必需氨基酸时,我总结:“携(缬氨酸)一(异亮氨酸)两(亮氨酸)本(苯丙氨酸)单(蛋氨酸)色(色氨酸)书(苏氨酸)来(赖氨酸)。”

九、创设竞猜情境

竞猜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发挥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如小明今年3岁,他在树的茎部等高处作了一个记号,等小明10岁时,请问是树高还是小明高?这道题涉及的是树的生长点的问题,若清楚了这个问题,答案便是小明高。类似的还有:珊瑚是植物还是动物?北极熊会不会吃企鹅?人缺乏那种维生素易缺钙?经常晒太阳,为什么可以预防小孩患佝偻病?鲸鱼是鱼还是其他动物?

十、创设音乐情境

音乐使人屏气入境,由境生情,情感交融,乐趣无穷。如讲“生殖”这节课时,我播放了《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曲子。在悠扬、舒缓的乐曲声中,学生渐渐随唱起来。音乐停止后,我问道:“刚才听的是什么曲子?”学生踊跃回答:“《世上只有妈妈好》。”“对,妈妈是伟大的,每人都有一个好妈妈,她为了我们能够好好学习,而不辞劳苦地工作着,耕耘着。可自己的生命是怎样在母体内形成呢?”把音乐同教学结合起来,不仅为课堂教学创造了一个和谐、庄严、美好的学习氛围,而且加强了德育功能。

十一、创设课外活动情境

一次性泡沫塑料饭盒、塑料袋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另一方面,这些包装材料造成“白色污染”,成为极大的环境问题。关于“白色污染”,我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塑料袋等白色垃圾对植物、动物和人体健康有什么危害。经过实地考察,学生基本弄清了它们污染的情况,写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小论文,并向社会方面作了宣传,扩大了环境教育的影响。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善教者,师逸而功倍;不善教者,师勤而功半”。教师应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情境中学习,帮助确立生活信念,获得发展内驱力。

参考文献

[1]愉快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通识培训书系.

[2]生物新课程标准解读.

3.语文教学中怎样创设情境(2) 篇三

关键词:情境教学;原则;策略方法

在我国社会教育改革的同时,教育模式也进行了一定的改善,

学校语文教学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进行创设情境教学来体现我国教育改革的意义。多年的实践表明,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校教育的教学方法只是灌输式的,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样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也不能主动接受知识,课堂气氛沉重,师生之间或是学生之间互动的频率十分少,这样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在学校语文教学中应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后,教师就不再对学生灌输语文基本知识,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能力以及学习的热情。创设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十分具有互动性、启发性、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在学校课堂中应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对语文知识有了进一步的加深和理解,对语文知识也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学校语文教育者应当不断地对创设情境教学法加以应用,不断探究学习,以便于更好地发挥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也有助于素质教育在学校语文教学中的进一步落实。

一、创设情境教学法应该符合的原则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学校语文教学更加强调学生的能力和知识的吸收。而教师在进行应用创设情境教学法时应当注意知识不仅在学校适用,更应该在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适用。这就是要符合适用性原则。

学校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更加理解生活中的人和事,目的就是在生活中体会语言的魅力并逐渐熟练地应用语言,进而开展相应的语言实践。而应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所以,应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应当与生活密切联系,遵循实用性的

原则。

学校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启发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而应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就是帮助教师更好地达到这个目的。遵循启发性原则,有利于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提升课堂的启发性、趣味性和发散性。

二、创设情境教学的策略方法

应用创设情境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质量。

但是,教师作为课堂引导者,如果不能够非常熟练地掌握及运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就会使课堂质量十分低下。所以,本文总结了一些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几个具体的应用创设情境教学法的策略。

1.创设情境教学法的应用需要语文课堂将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在学校语文课堂中将生活中的人和事及一些生活场景呈现出來。这样不仅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而且能够主动地学习语文知识。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法:第一,借助图像创设情境。百闻不如一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地体会和感受到一些情景,就用图像将这些语言不能够描述的情景展现出来。第二,运用实际物体创设情境。这种方法在其他教学活动中也常常被使用。通过展示实际物体,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知识,还可以通过实际物体增加课堂的趣味,更有利于启发学生。第三,凭借综合实践活动平台创设教学情境。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现行语文课本都设计了一定数量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在特色活动中发展自己,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2.生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来源,丰富的生活体验和阅历不仅是写作素材,也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基础。但是学生不可能具备太多的生活阅历和生活体验,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增加情境体验来提升语言素养。

3.角色扮演是比图片实物更为深入的一种创设情境教学法,语言的描述、图片的展示、实际物体的展示都较为简单,而角色扮演比如表演课本剧的手段却能够引入更为丰富的情境。角色扮演的手段包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直接角色扮演、课本剧表演等方式方法。例如教学《将相和》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以表演课本剧的形式分角色解读文本,创设教学情境,感受主人公廉颇和蔺相如的伟大性格,这样解读文本学生会更愿意学习、更乐意学习,对文章的内容和主旨会很好地把握,学生在无意识中会内化文本主人公的优秀品质。

总而言之,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十分具有互动性、启发性、趣味性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也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语文知识有进一步的加深和理解。情境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内心想要学习的学习动机,有利于丰富课堂信息,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教师的要求是十分严格。在采用情境教学法的时候,教师要做学生真正的朋友,走到学生身边,了解他们的内心和想法、学习特点和学习的兴趣爱好。所以,作为新时代的学校语文教师,在进行创设情境教学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情境教学法的优势,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娟.浅谈学校语文情境式教学[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2(7).

[2]杨秀才.学校语文情境化教学浅探[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13).

4.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篇四

论文题目: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姓名:曾桂宝 联系电话:***

南 京 市 天 印 高 级 中 学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南 京 市 天 印 高 级 中 学 曾 桂 宝

[摘要] 信息技术学科本身是生动有趣的,但是由于信息技术会考,再加上教学不得法,又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学生感到信息技术学科枯燥乏味、缺乏兴趣,从而产生厌学情绪,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因此,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学习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笔者就自己多年教学实践,试从三个方面讲述如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词]问题情境 兴趣

信息技术课堂就好比一个大舞台,教师要成为导演,学生应该成为主角,师生共同合作,表演出精彩的节目。要达到这种效果,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突出地显示出来。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活动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他们对所学内容兴趣不大时,尤其是心理感到负担,受到压抑时,便处于抑制状态。相反,热烈的学习氛围会使学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情,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思维活动也会处于最佳状态,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将得到极为充分的激发。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其次才考虑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主动探索知识,掌握操作本领。试想,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还怕要学的知识学不好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于“教学过程”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如何激发学习学习的兴趣,营造自主、合作、探索的空间无疑显得很重要。而创设问题情境,实现师生互动正是营造这一空间的有效方法。古训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陶行知先生说的“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正是这个道理,而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维、学会学习能力的有益尝试。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为课堂互动打好基础,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了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驰有效的理想氛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这里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从三个方面讲述如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同行交流一下。

1.从学生或人们的日常生活或生产实际出发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言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它点明了本节的主旨,更在于它能够激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的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只有在学生有兴趣的条件下,学生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我常常从学生或人们的日常生活或生产实际出发来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以前认为平淡无奇的现象中,找到使他们产生认知冲突、惊讶、迷惑的切入点。

笔者在《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二单元第二节“搜索引擎的使用”的教学中,课题的导入这个环节,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首先屏幕展示两个案例。第一个是,“你知道福娃的真正含义吗?”。学生回答的不具体。我想,我国是今年奥运会的主办国,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掌握一些关于奥运会的知识都是很有必要的。由于学生不能准确说出福娃的真正含义,对这个问题学生很感兴趣。紧接着,展示了第二个案例,“你知道蚊子有多少颗牙齿吗?”,学生立刻就小声议论起来了,都感到很诧异,蚊子难道还有牙齿?学生的思维都被吸引过来了。我紧接着提出了一个疑问,“我们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学生七嘴八舌,有的回答,“我们可以去上网搜索”。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下我用幻灯片展示了本节课的课题“搜索引擎的使用”,并强调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已被我充分地调动起来了,学生的兴趣有,我还怕什么。此时此刻学生的心情就是想立刻上网了解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2、抓住契机,创设问题情境,形成课堂切入口

如果教师在一堂课的开头就能像一块无形的“磁石”,在短短的一两分钟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将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切入口。

笔者在《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三单元第一节“探讨信息管理”的教学中,在讲到利用资源管理器管理对文件进行管理这个环节时,我是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首先给学生听了一小段周杰伦的“借口.mp3”(剪辑过的);学生意犹未尽时,通过大屏幕向学生展示这首歌曲的曲库(有好多好多歌曲),但一时很难找到这首歌(排除用查找的方法);问题1:同学们,你们感觉这个曲库乱不乱?要找一首歌难不难?问题2:那么,假如要给你去管理这些歌,你会怎么办?引出利用资源管理器以歌手为文件夹来对歌曲进行管理。此时此刻学生的心情就是想立刻尝试管理这些歌曲的方法,完成任务的同时还可以欣赏自己喜欢的音乐。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顺利完成了任务。

3、利用精彩的活动内容创设问题情境,透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信息技术是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各种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其充满着趣味性、思维性、挑战性、探索性和创造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利用实验内容的魅力创设问题情境,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研究和分析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达到理想的效果。

笔者在 “网络安全”的教学中,开展了一个主题是“你的资源是怎么被我窃取的?” 活动。任务布置: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给大家6分钟的时间,休闲一下,提提神。第一:上网找一幅你崇拜的明星照片,下载下来,收藏到D盘;第二:登录ftp素材库,打开今天的文件夹,下载一游戏,安装,玩一玩。学生一听说有的玩,积极性太高了。纪律也特好,都能按照我的要求,完成任务。在4分钟的时候,我做了一下调查:两个任务都完成的同学请举手。这时已有一大半的学生完成了(还有2分钟,继续完成任务),紧接着,关注有多少学生已被我控制了(凡是完成任务的学生,都中了冰河病毒,而中毒的电脑我都能控制)。原因是我在游戏软件上捆绑远程控制服务端软件。只要有学生安装了游戏,他的机器就中毒了。我随机抽取了几台机器,将学生下载的明星图片拷到我的电脑,记下了学生的姓名。紧接着我宣布时间到了。同学们,你们能跟我说说你们都喜欢哪些明星吗?叫一两个回答。其实,我早就知道你们的答案了。我将从学生电脑窃取的明星照片打开,并一一指出了下载的学生姓名。学生感到很神奇,小声议论起来:老师怎么知道的?这时学生的思维高度集中,迫切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我是怎么知道你们的秘密的?下面给你们2分钟的时间讨论一下。学生的讨论很激烈。经过一系列的问题探究之后,学生从终于明白,他们在娱乐的同时,不知不觉中,机器中毒了。这个毒来自于那个游戏文件,下载的所有内容对我来说就没什么秘密可言了,最后得出结论:在网络中没有绝对安全可言。所以,我们在使用电脑时,要注意安全。学生掌握了有关的一系列知识,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在这一方面,例子是很多的,只要我们老师在备课时,多动脑筋,多查一些资料,每一章节都会有精彩的教学片断。

当然,创设问题情境时也需要我们注意的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情境的素材要有针对性。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的全面的、科学的分析。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的知识,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第二,问题要有方向性。教师通过情境要把问题设在学生有疑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得以解决,学生就会有“柳暗花明”的感觉,有极大的成就感,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第三,问题要难易适度。所谓问题难易适度,是指教师提出问题既有一定的难度,又要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是引起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条件。问题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问题过难,又会使学生感到力所不及,不知从何做起,因而,可能会失去探究学习的兴趣。

教学的精彩在课堂,信息技术教学要紧紧抓住学科自身的特点,紧紧抓学生自身的特点,教出学科的特色。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并成为自主的学习者,是新课程追求的教育目标,也是我所追求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学——情境与原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2]《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5.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篇五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具有严密逻辑性和高度抽象性的学科,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到枯燥、乏味、没兴趣,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课堂教学情境是教学的突破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驱力,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探求知识、发展能力的必要前提。只有学生有较高的学习兴趣时,才能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可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教师应从创设课堂情境下工夫,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教师应依据以下几点创设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

1.创设教学情境应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要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教师应从教材内容出发,准确理解知识的含义及教学思想方法,恰当地组织素材,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情境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创设教学情境能够调动和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要考虑对学生的启发性,使学生能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3.课堂教学要把握好动态生成的情境。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知识生成的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教师在设计时所不能预料的,教师要有足够的教学机智来把握这种动态生成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4.课堂教学情境的运用要适度,教学情境的创设应适量,不求多只求好,只要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即可。

刨设好课堂教学情境,能诱发、驱使学生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学情境的“信息化”和“生活化”;能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及学习的强烈愿望。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形式多样化,应用灵活化,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应用与创造,激发常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应主要突出以下特点:

1.以疑引思,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中,如有疑问就会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探求问题奥妙的积极性。

如教学“过三点的圆”时,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有A、B、C三个工厂,要在它们之间修建一个水厂,使得这三个工厂到这个水厂的距离都相等,此水厂修建在何处?这问题一提出,立刻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开始讨论、猜测。由于正在学习圆的知识,因此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此水厂应修在A、B、C三点的圆的圆心处。这时老师马上提出:该圆圆心的位置如何确定?从中揭示了问题的本质,既导出了课题,又使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发,促使他们画图、思考、讨论、仔细阅读教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以惑创境,引发悬念,激发兴趣。悬念设置于课始,从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悬念设置于课尾,则具有“欲知下面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

如讲授“相似三角形”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你能不过河就测出河宽、不上树测出树高吗?从而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

3.以误创境,利用契机,激发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设计一些“坎坷曲折”,引发学生尝误情境,再利用这些契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等腰三角形性质”时,出了填空题: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4cm,另一边长为6cm,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有的学生考虑不周只得出一个周长ldcm,有的说是16cm。问谁的对?为什么?学生立刻说了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有两种情况,是Idcm或16cm’。接着老师将上题中的边长4cm改为2cm时,等腰三角形周长是多少?很多学生说出10cm。或14cm。接着要求学生画出等腰三角形图形,并标上长度。很快学生回答:l0cm不对,只能是14cm。抓住时机追问原因.,学生同时说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要大于第三边。”此时 的教学效果比老师直接告诉他们结论要好得多。

4.以乐创境,轻松愉快,激发兴趣。课堂教学中,运用幽默,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如:教学“四种命题的关系”时,老师首先给出一个原命题:“老虎有眼睛”这是一个真命题,接着请学生说它的逆命题。“有眼睛的是老虎”这个命题改写是对的,接着推理说:“老师有眼睛,老师是老虎吗?”学生大笑。显然,它说明了原命题的逆命题是假命题。同时,学生在笑声中,领悟到命题改写的对与错和命题的真与假是两回事。这样就可以顺利地研究四种命题的关系了。使学生在轻松愉悦气氛中掌握了知识,收到快乐乐学的效果。

5.以情创境,亲信师道,激发兴趣。数学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敬业的精神,还要有高超的驾驭情感的能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课堂上要精神饱满,满腔热情,了解学生,关心和爱护学生,对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教师的一句表扬话语,一个友好的动作,一个肯定的眼神,都可以使学生感动,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爱学生的情感会大大激发学生学好教师所教知识的兴趣。

6.引用创境,数学生活化,激发兴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 活,服务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创造条件,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刨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如教“数据的分析”时,让学生了解家庭经济收支情况,明确生活质量的提高,依赖于数学。又如教“正、负数”的数学,在活期存折上体现得很明了,存为“十”,支为“一”,从而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6.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篇六

创设情境可谓时下课堂教学的一大热点,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有效的情景要能够让学生“触景生思”,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他们更多的联想。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情节发展的特点,我们一般可采取以下几个方法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教学。

1、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作为教师可指导小朋友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由于小朋友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这样,有助于学生很快地理解文本。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学习课文的最佳方法就是多读多练、读中感悟。所以在教学《坐井观天》时,我并没有做过多讲解,而是让学生带着强烈地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这样学生就能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2、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画的颜色和内容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插图相随。比如:《菜园里》是一篇生活识字课,配有一幅小学生在菜园里劳动的情景图,不仅使学生对菜园有一个整体的感受,同时帮助学生认识一些蔬菜及其名称,还可以让学生形象地了解这些蔬菜的特点。所以在观察图画,认识这些蔬菜的名字的时候,我就引导学生看课文情景图,用手指一指,看一看有哪些蔬菜。用情境教学的方式和动态的画面,吸引了学生的学习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积极营造游戏情境,热情鼓励与表扬,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的时候,我创设了游戏的情境导入: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一起去语文园地玩几个语文游戏大家喜欢吗?那就让我们坐上汽车出发吧。(播放课件:小朋友坐上汽车出发,汽车开到了写有“语文园地”的公园大门口。)语文园地到了,我们一起快活地游戏吧。学生一听说这节课要做游戏,兴致就来了。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呈现材料的兴趣,选取他们身边的活动、游戏、事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情境

当学生对语文课堂感兴趣时,他们在课堂上就会认真听讲了,也会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应用多媒体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我在教学《小小竹排画中游》的时候,是这样导入课题的: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好多礼物,让我们先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吧。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欣赏乐曲,兴致非常浓。此时教师让学生谈谈感受,学生就能有感而发。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将学生带入情境当中,增强了主题感受,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

6.品词朗读,创设情境

我在教学《丑小鸭》这篇课文时,在品词想象,体验“被欺”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自由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用笔画出描写丑小鸭受欺负的词语。一个学生说:“描写丑小鸭受欺负的词有咬、啄、讨厌。”另一个学生说:“我来补充:孤单、钻出、离开。”我接着说:“看来,同学们很会抓关键词。现在就请同学们看看图,看哥哥姐姐们是怎么咬丑小鸭的,公鸡是怎么啄的,养鸭的小姑娘又是怎么讨厌丑小鸭的?”生分别说图意。在创设情境,体验被冻这一环节,我边演示课件边描述:“丑小鸭就这样挨过了一个又一个苦难的日子。慢慢地,天气转凉了,秋天到了——(生齐读第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我又边演示课件边描述:“同学们,假如你就是这只可怜的丑小鸭,当你望见一群洁白美丽的天鹅在空中翩翩起舞时,你会想些什么呢?一生说:“多美丽的天鹅!如果我也和他们一样美丽,那该有多好啊!”另一生说:“我从没见过这么美,这么高雅的天鹅!”我接下去说:“同学们,描写这样一种心情,课文用了两个什么词?”生一齐回答:“又惊奇,又羡慕。”我板书词语,说,“这样的好词语请你们把它画下来,再读一读,并牢牢记在心里。”我面带愁容地说:“寒冷的冬天到了,(课件配乐演示)你听,猛烈的北风呼呼地吹,无家可归的丑小鸭,它该怎么办啊?”生有感情地齐读第6自然段。这个环节的教学,我潜心利用音乐和动画创设了“秋风兮兮”“群鹅起舞”“冰雪冷冽”三个撩人心扉的动人情境,利用反差,进行对比,同时融“又惊奇又羡慕”等词语的感悟、朗读于一体,进一步拨动学生内心的“琴弦”,使学生进一步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是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的愉快教学。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需要教师深入地专研教材,走进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角度,选择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熟悉的、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素材。

黄口镇第二小学

7.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篇七

关键词:情景教学,激活,语文课堂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 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片, 辅之生动的文学语言, 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 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 使学生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仿佛置身其间, 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着的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因此, “情景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 启迪思维, 发展想象, 开发智力等方面确有独到之处。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从哪些方面着手创设教学情景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创设情景

清代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语文教学可以依据文章情景营造“情景即在眼前”的境界, 使学生在教学情景中与课文内容产生心灵对话, 形成情感共鸣, 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课文,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所用的小学语文教材也突出对学生的兴趣培养, 教材本身有时也包含着丰富的情景内容。如教科书采用的情景对话内容, 五颜六色的图画等。教材中通常也安排了一些儿童喜好的课文内容。比如:一年级课文中有美丽的童话故事:《夏夜多美》、《小壁虎借尾巴》, 诗歌:《柳树醒了》, 还有一些有趣的字谜、游戏等。这些课文内容非常符合孩子们的认知特点并能很好地激起他们的关注热情。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要善于寻找孩子们感兴趣的切入点, 老师要用孩子们喜欢听的儿童语气去讲述, 孩子们喜欢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个角色去读、去演, 去感受情景中角色的喜怒哀乐。这些举措都能很好地把孩子带入文字所描述的鲜活的情景中, 在享受、愉悦、轻松与快乐中让孩子学有所得, 使老师教有所获, 达到两全其美。

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拓展情景内容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其信息量大、直观、形象的特点被广泛运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 利用诸如多媒体之类的教学手段进行情景创设, 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上册的《静夜思》时, 由于诗作离孩子们的生活久远, 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老师配以与诗文内容相符合的画面, 优美的旋律、精美的画面, 营造出了诗作的氛围, 学生们沉浸其中, 就能较快地克服学习障碍, 轻松地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多媒体技术能为课堂教学提供形象逼真的环境, 鲜活生动的图像, 动静结合的画面, 声像同步的情景, 提高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教学遵循了学习者学习的心理规律。灵活运用各种电教手段, 例如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教生字, 清楚易懂;利用多媒体电脑播放图文并茂的课文, 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情感;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来观看与课文有关的动画片, 教学直观明了, 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拓展了教学情景, 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多渠道地掌握信息, 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容量。

三、巧设教学环节丰富教学情景

孩子们的心灵深处有着和儿歌、游戏、童话亲密的情感, 在讲一篇课文过程中, 如果能够充分挖掘运用这些教学手段, 大大增强孩子们学习乐趣和情趣。比如学到《四季》这篇课文时, 千万不要忘了在一个恰到好处的教学环节处, 让孩子放飞激情唱一下《春天在哪里》, 因为孩子们喜欢新鲜多样化, 老师可以让孩子把优美或有趣篇幅较短的课文自己自由“谱曲”用热情也唱一唱, 在这种音乐学习情景中, 可以激活孩子们已经疲惫的大脑, 从而达到一举多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儿童与游戏有着天然的联系。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保持得时间很短, 在课堂上我们适当地增设一些丰富的游戏情景从而使孩子能有效地参与教学。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要善于捕捉利用更多的巧妙因素, 在认生字的时候也要精心设计一下, 比如:我在让孩子们认生字的时候, 其中有一个“掉”和“完”字, 在出示“掉”的之前我故意让“掉”字不小心滑落在地, 这时同学们连声大喊“掉了!掉了!”, 当发现确实为“掉 (diào) ”的时候, 孩子们异常兴奋。我把“完”字故意放在最后出示, 同学们异口同声喊出“完!”在这个时候同学们达到了学习兴趣的高潮, 不知疲惫, 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四、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教学情景

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教学情景, 就是捕捉课文内容与孩子们的实际生活相符的情景, 以之来渲染气氛, 在相似的类比中来感受课文的符号形象, 使课文内容生活化、亲近化, 孩子们才更有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有位著名的教育学家曾说过:“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 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所以说, 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 才能有理想的教学效果。

五、灵活运用肢体语言和积极的鼓励唤醒学习情景

人是感情动物, 学生也不例外。学生的情感能影响到他的思维, 只有情感活跃了思维才能活跃, 思维活跃了知识才能较快的被吸收和理解。对那些胆子较小的学生, 轻声亲切地鼓励:“你真棒!棒极了!”每当学生回答正确时, 及时地说一声:“你真了不起!”以示表扬。教师的肢体语言对学生的影响比较大, 它能对教学情景起到较好的配合作用, 也可以使教师通过表情让教学情景的表现更加丰富多彩, 学生更容易被吸引。教师的积极鼓励可以使学生产生较浓的兴趣, 拉近教师与学生的感情。教师的笑容、温和的话语可以使学生获得最为直接的感受。教师得体的肢体语言, 能引导学生, 可以使学生专注对知识点的理解, 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情景中去。

8.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篇八

一、激发兴趣中创设问题情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数学教学中,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善于设置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从而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考,探求新知。这种提问,在于从兴趣入手,在于巧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教师设定的数学情境,产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及渴望。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小朋友喜欢吃苹果吗?现在大家请用手指数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老师有2个苹果,平均分给美美、丽丽和小红,每人分到几个?”学生很快伸出一个手指。我说:“现在我的一个苹果不小心掉了,只有1个苹果了,要平均分给丽丽和小红,她们每人可以分到多少苹果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这时,许多学生被难住了,有的学生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我问他表示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表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我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我抓住时机,巧妙激发学生:“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种特殊的数,可以用来表示丽丽和小红分到的苹果数,大家喜欢学习吗?”于是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

二、揭示矛盾中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中总是充满矛盾。社会总是在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发展进步的。学习中的矛盾包括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或预料、期待,同新的课题之间的矛盾;课题内部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之间的矛盾;同时学习的两种材料之间的矛盾;对同一个课题的不同认识之间的矛盾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这些矛盾自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就能产生一个个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努力探索新知。有位教师在教学“年、月、日”时就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经验与新课题的矛盾适时设疑:“咱们班大部分同学今年12岁,过了12个生日。可是小强12岁却刚过了第四个生日,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样就造成了学生渴望解开“12岁却刚过了第四个生日”这个矛盾的奥秘的心理状态,激起学习新知识的强烈兴趣。

三、知识迁移中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有很强的连贯性,每一个概念、性质、公式往往是在相应的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产生或发展的。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在联系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旧中引新、设问激疑,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可以先出示准备题:有16个苹果,每盘放8个,可以放几盘?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后,再引导学生思考竖式中的余数“0”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0”表示正好分完,没有剩余。紧接着,教师将准备题中的“16”改成“17”,作为新课的例题:有17个苹果,每盘放8个,可以放几盘?然后引导学生边用学具操作边思考问题:“这样改动之后,题目意思变了吗?为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结果怎样?”这样,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突出了演变点,由在除法计算时没有剩余的数来引出有剩余的数,为理解“余数”这一概念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几乎收到了一点即破的效果。

四、制造悬念中创设问题情境

一堂数学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终结。“学贵存疑”。有疑是对知识“学而不厌”的需要。在一节课结束时,教师如能设计出“新颖别致”的疑问,激发学生利用旧知识和阅读课外新知解决“存疑”,可使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从而实现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统一。小学生年龄小,对新事物易产生好奇心,喜欢追根问底。倘若课堂结束时教师充分利用教材的“新”“奇”“特”之处设置疑问,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新知的能力。在“毫米、分米的认识”这节课的结束前,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用我们学过的米、分米、毫米来计量我们所在城市石狮到我们省会福州的路程有多远,会怎么样?”学生答:“不好量,因为距离太远,路程太长了。”此时,教师设置悬念:“那么,计量较长的路程有没有更好的计量单位呢?下一节课我们就来解开这个谜题。”这样,在揭示矛盾的同时制造悬念,短短几句话,使学生在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基础上,又产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

9.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篇九

吴家山第五小学胡胜萍

摘要: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它没有形象生动的语言及生动的故事情节,显得枯燥无味。要使学生喜爱数学,就必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古人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如何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呢?通过长期实践,我觉得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前提和关键。《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关键词:创设真实性的、思考性的、多向性的、时效性的、趣味性的有效情境

正文: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永恒的追求,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情境来实现。课改以来,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已被我们广大的小学数学教师所接受,并已在课堂教学中加以探索,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走“近”学生,凸显“趣味”,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真正发挥教学情境的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去学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为有效教学情境的设置,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还原知识的形成和应用的生动场景,从而使定性的知识呈现灵动的状态。它为学生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学好数学。那么,什么样的情境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发展呢?

一、创设真实性的有效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适量创设真实有效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和创造性。“好胜心”是每个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对激发其学习兴趣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在口算时,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在回答问题时实行抢答,看谁最先回答出来;在进行简便运算时,看谁的方法最简便;在解答难度较大的题时,看谁最先解答出来;此外还可在每学期适当地进行一次数学竞赛,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学生便在紧张、刺激的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到了进取之乐。

例如:在“集合”的教学中,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即时调查兴趣小组学习人数的情况,得出:学画画的有15人,学跳舞的有9人,其中有3人两项都参加了。请问:“学画画和跳舞的共有多少人?”立足于此,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排列比较,最后得出集合图。这样的情境虽然没有绚丽多姿的动画画面,没有什么“花哨”的东西,但很真实。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很自然地,准确地找到3个人的位置,理解了集合图的交集。又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我设计了小朋友帮妈妈买盐,怎样拿1元钱的问题情境。师问:如果是你,你该怎样拿钱?接着,引导学生观察人民币,讨论交流,最后动手操作。这一生活情境的再现,不仅自然引入新知,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还让其体验了人民币的兑换过程,感受了生活的数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问题,提高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思考性的有效情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活动是数学思维的活动。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没有紧张的思维活动。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活跃状态。因此,优化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思维效益的关键。而创设情境则是优化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地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如:教师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这一课中,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让学生任意说一个整数,教师马上就能说是否能被2、5整除,这一现象使学生感到十分惊奇、羡慕,就急于知道这是为什么,于是在教师的诱导下,逐步发现“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从而体验到了求知之乐。又如在学习“小数的基本性质”

时,教师先出示“1、10、100”三个数,你能想办法让它们相等吗?学生疑惑不解,议论纷纷。讨论中得出1元=10角=100分,1米=10分米=100厘米。接着,教师又抛出一个问题:“你能用同一个单位把这三个数用等号连接起来吗?”这时,学生的讨论更加热烈,最后出现“1元=1.0元=1.00元,1米=1.0米=1.00米”。师又问:“比较上面的等式,你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这种问题情境,虽然生活味变淡了,但学生已被这其中的数学魅力所吸引,学生的探究情绪高涨。是呀,数学课上出数学味,我们教师让数学本身散发出魅力来吸引学生,让学生低层次的简单重复提升到高层次的数学活动,不正达到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目标吗?

其次“自信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设置一些障碍,激发学生在困境中树立“自信心”,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的反用”这课时,学生在掌握了如“11×34+89×34”这种类型的基础上,师便出示了如⑴“11×34+17×34+72×34”、⑵“99×34+34”、⑶“101×34-34”、⑷“34×46+75×34-31×34”等类型的深化练习题,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与我们所教过的“a×c+b×c”类型题有点相同,又有点不同,感到手足无策,难以下手。这时,教师应大胆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循循善诱下,通过艰难的研究,学生逐步发现⑴是属于(11+17+72)个34的反用,⑶是乘法分配律对减法的反用,这些题均属于“反用”这种类型的变式题。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通过教师创设的激励情境,让学生在困境中历尽千辛,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体验到胜利的喜悦,树立了“我能行、我很行”的信心。

三、创设多向性的有效情境

情境创设正逐渐向多向性发展。我们的专家同仁已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为什么这么说呢?新教材主题图的呈现充分体现了情境教学的多向性。例如:人教版教材“20以内退位减法”的主题图是“公园一角”:卖气球的、卖风车的、猜字谜的、套圈活动等等。任何一项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每一部分都隐藏着数学问题,能让学生“入境生思”,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选择一部分内容解决新知后,我们还可以把其他部分作为巩固应用,实施情境再利用。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拓展应用三位一体的情境在新教材中比

比皆是。我们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后,也有了自己的新思考。如:一位教师在借班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你已学过哪些类型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能说说它们是怎样算的吗?”这样的情境既让借班的老师了解到该班的学习起点,又让学生能通过复习口算,架起新旧知识的转换桥梁,同时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有机结合起来。多向性的情境,会让我们有限的40分钟发挥出更大的效能。不同的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开设不同的课型,如在教学“土地的丈量”时,可让学生到校外上实践操作课;如针对教材中的有些思考题,可以开展数学活动课等。这样可以充分培养学生观察、实践、思考、分析等能力,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充分的训练,学生在各种课型中也体验到了数学教学之乐。

四、创设时效性的有效情境

任何情境的创设都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过于复杂,过于渲染的教学情境中,较多的非数学知识的干扰会使课堂出现“非数学化”倾向。因此,我们创设情境要简洁,注重提高时效性。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让学生在课前自制一个长方体,通过各种感官理解什么是长方形的表面积,然后让学生把模型拆开,呈现一个组合图形,让学生动手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教师最后通过比较、分析、归纳,得出长方形的表面积公式,学生不仅兴趣更浓,积极性高,而且通过亲身参与,印象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垂直与平行》时,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同一平面”,创设了一个“玩魔方”的游戏情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感知了“不同的面”、“相同的面”、“同一平面”这些很难用语言来让学生理解的数学概念。但同时,这一情境的创设也容易引起学生对非数学因素的注意。如:怎样玩魔方?针对这种可能性,教师设计了一连串的设问:“相同颜色的方块在同一平面上吗?”“谁来说说黑色方块都在哪一个面上?”紧扣核心问题,使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感知和初步理解“同一平面”上来,有效地排除干扰,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五、创设趣味性的有效情境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来自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自主学习中

获得成功。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恰当的调动外部各种诱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孩子兴趣的源泉,好奇、好问,渴望通过自己的探索来了解世界是孩子的天性,使之由直接兴趣发展到间接兴趣,由外在的学习动机转化到内在学习动机,进一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寓教学于游戏中,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特别是低年级儿童更喜爱游戏活动。在教学中适当采取游戏的方式,学生十分欢迎,兴趣更浓,教学效果也更好。如在低年级教学中用开火车、开房门、找朋友、夺红旗等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到了数学知识。在教学《角的认识》一课,上课伊始,我让学生在“书角、五角星、三角形、四角钱”找出不是同一类的词,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怎么数学教师上了语文课的内容了,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同时,通过区别,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并且兴趣盎然。总之,创设富含趣味性的情境方法多种多样,上述几个课例无一不充斥着趣味,只需教师用真心投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就不难挖掘出创设趣味性情境的素材。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有效的、乐学的情境在其间起着桥梁作用,使学生将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整合提升,拓展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但情境的创设不能随心所欲,建议要注意以上五个方面,只有这样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不断发展,素质才能不断提高。

10.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篇十

新课程突出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联系生活让学生体验。尤其是新课程基于建构主义的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交往与对话的过程,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师生与环境的对话。

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现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想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内心深处强烈的探究欲望,借助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把握提问时机,精心设疑。

古人云:“学贵置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我国古代圣贤对于学习、思考与疑问的关系所做的精辟论述。

1.从课题之处提问题。

课题是文章的眉眼,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缩影。抓住课题进行分析思考,应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教学《平分生命》一文,就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谁和谁平分生命?为什么要平分生命?怎样怎样平分生命?等等。

2.从矛盾处提问题。

教师应适时地提出一些带有关键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维的“矛盾”,引发学生争论,进行思维训练。例如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我就引发学生思考:诸葛亮前两次不见刘备的另外可能是什么?还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引导学生思考:小金花在得知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噩耗时没有流一滴眼泪,可为什么跟志愿军叔叔分别时流泪了?

3.从重点处提问题。

重点句段是表达中心的主体部分,紧扣重难点发问,学生的学习讨论才有的放矢。如《詹天佑》一课,“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文章开头这一中心句统领全文。我就抓住这一关键句引发学生思考:从哪里看出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工程师?从哪里看出詹天佑是一位爱国的工程师?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惊奇开始的。”教师在教学中对问题的实施,要选准时机,启于愤悱之时,问于矛盾之际,诱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

二、优选问题类型,以趣激疑。

我认为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教师的问题应当以广义的问题为主,尽量避免狭义问题。

所谓广义的问题是指开放式问题、评价性问题和情感性问题。开放式问题允许学生在没有任何限制的情况下,在自己的组中合成和探究一些观念(例《观潮》:为什么只有在八月十八才有大潮?为什么海宁盐官是观潮的最佳地点?);评价性问题是允许学生综合各种信息,来形成自己对某个人物、事物、文章或某一事件等的判断和评价(例:与周瑜比较起来,你为什么更喜欢诸葛亮?);情感性问题是允许学生表达他自己真实而纯粹的感觉和情绪(例学生阅读了《军神》这篇文章之后,可以提问:从沃克大夫“冷冷”到“肃然起敬”态度变化说明了沃克大夫心中充满了敬佩,那么此刻你想对刘伯承说些什么?)。

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我们应当多设计些广义性问题,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的回答答案单一,促进学生主动提问、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小组讨论,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建立新型关系,自主质疑。

这里的“新型关系”指的是师生关系。我们应当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对学生的管理要从“教育爱心”向“教育民主”转化。在课堂中应当努力营造一种融洽的课堂氛围,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主参与、主动实践、大胆探索和勇于创新,注重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主质疑。

学生的思维是十分活跃的,他们在预习课文时和在课堂教学进程中会提出各种教师想不到的问题。这些问题以他们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起点,极容易引起班上同学的共鸣和争论。这些问题中有不少直接关系到如何理解课文的重点与难点,是教师所设计问题的重要补充。及时地肯定学生所提出的有意义的问题,并进行讲解或展开讨论,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环节。

11.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篇十一

这些伟大的科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的话语、教导、启示给我们很大的启发,为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笔者在学生“所学知识内容”与“学习材料”上动脑筋、做文章。在语文教学中,笔者认真钻研每一课,从学生即将学习到的课文内容中发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材料”,巧妙地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亢奋的学习状态之中,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巧用“所学知识内容”创设教学导入情境,激发学生急切阅读课文的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如果在课文的导入环节就创设一定的意境,教师能像演员那样,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热情,把学生引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之中,那么就能给整个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如《桃花源记》一课,笔者根据课文内容创设了这样的导入情境:“同学们,你们谁知道‘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的意思?它出自哪儿?你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吗?”“同学们,当我们看到这课的题目,就会想到‘世外桃源’这个故事,眼前就仿佛出现了那美妙的境界:那里不仅的自然环境美如仙境,而且远离尘世的喧闹,人们和睦相处,百姓安居乐业,没有纷争,没有倾轧……”“面对如此胜境,同学们是否会产生这样的联想:这境界有怎样的美妙所在?它是否真的存在?我们是否可以领略到其中的佳境妙处?让我们沿着晋代田园诗人陶渊明所指引的‘道路’去畅游一下桃花源吧!老师相信,到了那里,我们的一切疑问都会迎刃而解的!”

通过这一情境氛围的渲染,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紧跟老师的思绪轻松而又愉快地去阅读和理解课文。

二、巧抓“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系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

学生怀着阅读的激情进入了课文,其后如果出现不连贯的冷场现象,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随之消减,这未免有点让人感到遗憾了。那么怎样才能环环相扣,把“剧情”再次推向高潮,从而让学生的学习热情持续高涨呢?一篇好的课文总是有着很强的内在逻辑性,因此笔者就紧抓这种内在联系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

仍以《桃花源记》一课为例,笔者在导入新课后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使学生怀着一睹为快的心情阅读了课文。为使学生学习兴趣不减,笔者又以“渔人的足迹”这一串连整个故事内在联系的线索为过渡语,适当穿插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巧妙引导学生逐层赏析课文。如“同学们,这个‘世外桃源’是渔人发现的,下面请大家随着渔人的足迹一起去领略那‘风景这边独好’的桃花源景色吧!”“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桃花源里幽美的生活环境,那么桃花源的美仅仅在于它的景色宜人吗?下面还请大家紧随渔人的足迹作进一步深入了解吧!”“这样一个没有压迫,人人自食其力,百姓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桃花源是多么让人向往啊!然而当我们再次随着渔人的足迹‘旧地重游’时,会发生什么情况?这说明了什么?”……

这样的情节过渡,既紧扣课文的脉络与教学目标,又适合学生的情趣口味,使学生既有所得,又“乐在其中”,长期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必然会得到培养、发展与提高。

三、巧借教材的主题或写作特色创设教学结束情境,激发学生拓展阅读的兴趣

如果一出戏演完了,观众对剧情的感受也随着戏剧中止,那么这出戏的演出就不能算是完全成功的。倘若“演员”在“谢幕”时,能运用适当的方法达到“余音袅袅”的艺术效果,就会给观众留下万千思绪。这对进一步加深剧情理解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受此启发,笔者在教学结束时,巧妙地借用“结束性”教学用语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到课已结束但意未尽,兴趣未消,从而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进一步拓展阅读的欲望更强。

如笔者在《苏州园林》一课结束时,创设了这样富有总结性与激发性的问题情境:“同学们,你从课文中领会到了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假如你也去了苏州园林,你还有别的介绍方法吗?课后请你从网络上搜集我国各地不同特色建筑或世界各国风景各异的建筑图片,并给你最喜爱的一两幅图片配上详细的说明文字,老师和同学们将在下一节课上期待你的精彩介绍!”这样既巩固迁移了原文知识,又开阔了学生视野,还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了他们的个性发展,激发了他们热爱人类文化的思想感情。

最后笔者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篇幅的限制。笔者仅能从课文的导入、中间、结束等三个角度来谈,其实创设教学情境的教学环节还有很多。比如说,为促进学生的阅读交流可创设能激发学生展示自己学习收获的“我来露一手”教学情境;再比如说,为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还可创设问题的“正方”与“反方”的擂台赛情境。一句话,一切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发,发掘教材中一切可用的“所学知识内容”与“学习材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2.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创设情境激发思维 篇十二

一、着眼于学困生学习困难的主观和客观原因, 寻找激发学困生思维措施的着手点

初中地理学困生与其他学科学困生有很多共性特征, 也有因为学科特点而形成的个性特点。笔者经过分析发现, 地理学困生多为学习行为困难学生, 他们大多数并不是智力水平低, 有些学困生还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造成学困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学习的行为习惯差, 单就课堂学习来讲, 上课时注意力不能够高度集中, 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课堂, 不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与学的和谐、有效地思维互动, 他们在课堂上只是付出了与学习优等学生同样的时间代价。当然, 造成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其心理特征首先表现为消极的学习心理, 对待学习无所谓。造成学困生这种消极的学习心理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很多学困生是凭兴趣学习, 如果他们对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不感兴趣, 随之便是上课时思绪分散, 注意力不能够高度集中, 思维不能紧跟课堂上思维互动的节奏, 形成了形式上“参与了”, 而事实上“参与少”的现象。可见, 有限的学习时间相对少于其他同学, 是导致学困生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困难的部分原因, 而对学习不感兴趣又是其参与学习少的主要原因。因此, 要做好针对学困生的教学工作, 教师在课堂上首先要想方设法激发起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在课堂上。只要学困生上课时将心思都用在了课堂上, 学困生学习问题的解决就进入了良性循环的状态。但是, 想要这部分学生的心思始终全部放在课堂上却并不太容易。就学困生而言, 他们学习的意志力较差, 认知的内驱力较弱, 其内驱力的持续性也较弱,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也不强。教师需要不断地、递进式激发其附属的、潜在的内驱力, 以保存其内驱力的持续性, 促进其将附属的内驱力内化为认知的内驱力。这样, 随着激发措施的步步递进式实施, 学困生认知内驱力必然逐步增强, 学困生的思维也必然循序递进。就地理学科而言, 地理现象的观察、分析, 地理信息的分析、提取, 地理概念的确切表述, 地理时空分布规律的分析、归纳、综合等诸如此类的智力活动, 都要求学生尽量把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认知的内驱力持续在较高的激活水平。

二、创设多层次问题情境, 缓梯度激发学困生思维

在全面了解并把握了学困生学习困难的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基础上, 执教者才可以针对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各因素进行“激学”前的准备, 确立相应的“激学”措施。对此, 教师要精心对问题层次进行缓梯度设计。精心进行母问题情境中的子问题情境的设计, 尤其要恰当地创设好初级阶段的问题情境, 初级问题情境 (也可称为初级台阶) 要能够最大限度地引发学困生思维, 在此基础上逐步创设中级、高级直至终极台阶。需要注意的是, 由初级台阶到高一级台阶, 再到更高一级台阶的坡度要缓, 这样才适合学困生的思维步伐 (因为学困生的思维基础一般较差) , 这样才有利于学困生拾阶而上 (即符合学困生的思维节奏) 。再者, 根据学困生的实际情况, 把导学案内容设计成由易到难、多层次、阶梯式、循序渐进的层次问题组合, 且与课堂教学进程同步。由于提高学困生思维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工程, 在此, 笔者仅在本人实施的地理课堂教学的层面上, 例谈多层次问题的创设及针对学困生思维的缓梯度激发措施的实施。

例谈1:

在“地球的运动”一课的教学中, 教学初期, 针对学困生实施缓梯度激发其思维动机和思维潜能:

大屏幕呈现初级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想知道有关地球运动的一些什么知识?你能知道有关地球运动的哪些知识?”……

启动学困生直觉思维:大屏幕演示动画“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第一个缓台阶) 激发学困生形象思维:“通过认真观看大屏幕上的动画, 同学们能发现什么现象?”

学困生认真观察, (有的学困生不禁低声赞叹) 非常兴奋 (思维动机产生了) 。

(第二个缓台阶) 乘势进一步激发:“你们发现了什么?”且限时回答。 (开放式问题促使学困生思维发散, 限时思考能激发学生敏捷性思维)

有的学困生回答:“地球绕太阳转的同时, 自身也在转动, 而且倾斜着绕着太阳转”;“地球绕太阳转了一周的同时自身也转动了很多周”。 (思维潜能出现了)

(第三个缓台阶) 乘势再进一步激发:“通过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动画, 现在你们还想知道什么问题?” (激发联想思维和发散思维)

(终极台阶) 学困生提出了问题:“怎么会有白天和黑夜?”“白天和黑夜为什么会变化呢?”“地球为什么按照一个方向转动?”“为什么地球倾斜着绕着太阳转?”“画面上显示的春夏秋冬是怎样产生的?”…… (思维潜能显著)

随着由易到难、多层次问题的依次出现, 学困生的思维动机愈加强烈, 思维潜能愈加明显, 思维发散愈加活跃。

例谈2:

关于难易适中的学习内容的缓梯度激发思维举例:

大屏幕呈现初级问题:“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

(第一个缓台阶) 运用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激发思维:“如果地球是透明体, 那会怎样呢?”有的学困生想了片刻, 说到:“有的地方的人会低头看太阳”。 (笑声)

(第二个缓台阶) 乘势由正向追问:“如果地球不是透明体, 太阳光照射地球时又会怎样呢?” (学生思考) 教师就势演示多媒体动画:大屏幕呈现静态的、阳光照射下的地球画面, 此时画面上地球朝向阳光的一半是白天, 背向阳光的一半是黑夜。看完画面, 很多学困生就不禁连连点头, 似乎在说:“哦——原来是这样!我明白了”。 (形象思维能力显现)

(终极台阶) 学困生准确表述问题答案。

例谈3:

关于学习难点的缓梯度激发思维举例:

大屏幕呈现初级问题:“春夏秋冬四季是怎样产生并变化的呢?”

动画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 引导学生观察。 (启动直觉思维)

(第一个缓台阶) 激发学困生思维:“地球在绕着太阳公转时, 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是否垂直?”学生认真观察后回答:“不垂直。”

(第二个缓台阶) 教师运用多媒体演示动画:把地球仪放垂直, 使地轴与地球公转面垂直, 并且使地球绕太阳转动。演示动画的同时激发学困生思维:“如果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 地轴与地球公转面是垂直的 (成90度角) , 太阳光始终直射地球的什么地方?”有的学困生认真观察, 思考片刻后回答:“太阳光始终直射赤道。”

(第三个缓台阶) 乘势追问:“地球绕着太阳运动时, 太阳光始终直射赤道说明了什么?”学生认真观察并讨论后, 运用储备的知识回答:“说明了地球上任何地点的气温不变化。”……

(第四个缓台阶) 乘势再追问:“如果某地气温终年不变, 该地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吗?”学生根据直觉思维回答:“气温终年不变, 冬冷夏热, 春夏秋冬四季也当然不会变化。”

(第五个缓台阶) 乘势继续追问:“现在的事实确实是春夏秋冬四季在不断变化着, 这说明了什么呢?”学生再次认真地观察并讨论后回答:“说明了地球在绕着太阳公转时, 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不是垂直的, 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始终保持一定的夹角。”

(第六个缓台阶) 乘势进一步再追问:“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始终保持一定的夹角, 为什么会产生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呢?”

(向终极台阶推一推) 提示学生并动画验证:地球在公转过程中, 地轴倾斜方向不变。

(终极台阶) 认真讨论后达成共识并得出结论: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始终保持一定的夹角, 且地轴倾斜的方向不变, 这样会使太阳光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使得南北半球气温不断地变化, 导致春夏秋冬四季也不断变化。……

透过这些教学实例可见, 遵循学困生群体的认知规律, 根据学困生个体的身心特点、现有的知识储备和学习技能, 迎合学困生的好奇心理, 创设新颖、趣味、典型的阶梯式坡度问题情境, 激发起他们的思维动机和思维潜能, 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奋点, 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 这是激活学困生思维的前提。当学困生的思维动机、思维潜能被充分地激发起来, 学习情境的愉悦氛围为拓宽他们的思路奠定了情感基础, 小坡度的开放问题为他们深入地探究奠定了思维基础。在此基础上, 教师继续问题引领、层层设疑 (且将疑问设在思路容易堵塞处) 、层层深入、步步引思、递进, 给学生提供登高的台阶, 引导他们一步步不断地想, 再想……由此使激发学困生思维的每一步措施都恰当地作用在他们思维发散的“火候”上, 形成学困生与同学、与教师多向思维相互激发、相互促进的动态互动的有机系统。在这个系统中, 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不断地进行选择、决策, 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使得他们的思维过程沿台阶一步一步地走到高处, 一步步得到明晰与深化。当学困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路不畅、思绪不能及时延伸, 陷入思维的迷途时, 教师要及时鼓励、启迪, 引导他们疏通思路, 走出迷途;当学困生遇到困难问题, 思路严重受阻, 面对困难问题有畏难情绪, 近乎产生放弃心理的时候, 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学困生当前的思维状态, 及时抓住他们当前的思维心理, 并及时分析、整合各种思维信息, 采取相应的引导、疏导或帮助的措施, 促使他们梳理思绪、疏导思路, 摆脱思维的单一性、僵硬性和定势性等思维习惯, 以迎难而上, 产生思路的转移和思绪的跃进, 使他们的思维向深处良性发展, 走出思维的困境、走完思维过程、完成学习任务。

上一篇:公务员制度的现状内容下一篇:乡镇年终工作总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