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概述

2024-11-10

金刚经概述(共6篇)

1.金刚经概述 篇一

《金刚经》主旨

《金刚经》中虽然不曾出现“烦恼”二字,但般若法门处处都在解脱烦恼。下面是《金刚经》主旨,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佛法里这一部有名的圣典《金刚经》,可以说已到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程度,一般人只要提起《金刚经》就知道佛教,提起佛教就知道有《金刚经》。现在佛教信徒大都用读诵《金刚经》来祈求消灾、增福、延寿,甚至有人亡故后想超度他,也诵《金刚经》作为度亡之用。唐朝僧徒得度,需经过政府考试,考试的主科就有《金刚经》,当初五祖弘忍大师将禅宗法统传给六祖时,诵的也就是《金刚经》。

社会上一般人都很喜欢《金刚经》,因为《金刚经》在学术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无论高僧大德或是一般社会大众,都以受持研究《金刚经》为学佛必备的功课。《金刚经》所以普及的原因,因为具有深奥的哲理,并且有流畅的文字,更可用来作为实践的法门。

《金刚经》全文一共有五千多字,梁昭明太子将它分成三十二分。我们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当然无法详述,不过这部经的主旨,我们可以先说明一下,现在我用十六个字来概括本经的主旨,这十六个字是:“无相布施,无我度生,无住生活,无证而修。”

(一)无相布施

无相布施,就是布施时没有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当然布施后更不存求报的念头,这种三轮体空无相而施的功德,才是最大功德。

过去中国广播公司曾经播出一出广播剧,内容是说有一对夫妻从雪中捡了一只流浪的小狗,见它无家可归就带回去饲养。因为是雪中捡来的,所以就取名“雪来”。久而久之,狗与主人之间有了感情,每天一到主人下班的时刻,雪来就会准时到车站去接主人回家,所以大家就又叫这只狗为“标准钟”。

有一天夜里,家里来了小偷,雪来十分机警,一口咬住了小偷,等到主人讯问详情以后,乃知小偷是因为母亲生病无钱买药,无法可想才出此下策。因为此一举动出发点是孝,所以主人就原谅了他。不但原谅他,又顺便拿些东西送给他带回去。事情过去很久,主人根本忘记了这件事。但是世事无常,有一天主人上班的工厂火药爆炸,主人不幸因公殉职。这么突然一死,家里没人赚钱养家,生活马上发生困难。男主人的太太只好向亲戚朋友借钱暂时维持下去,但是借久了,大家都讨厌她,亲朋故意疏远,以致家境更加穷困潦倒。

有一天,从乡下来了一个人,牵了一只羊,又带了很多的菜和很多的柴、米、油、盐来,赠送给生活陷入困境的那位太太。原来这人就是以前的那位小偷,由于他深深感激他们夫妻俩的恩情,一直苦无偿还之日。现在知道他们家中有了变故,正是报恩的好机会,于是从此不断的济助吃的用的,一直连续了好几年,才使妇人没有陷入绝境。

这位妇人就想,以前先生在世时,拥有那么多的亲朋往来,先生一死,亲朋也相继离去。倒是这位小偷,当初放他并送他东西,只是一念之慈,根本无心想得报偿。而今却得到这样多的帮忙,因此感慨的说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像这种不求报而做的善事,就是无相布施。”

为了求名,为了求利,为了怕堕入恶道,甚至为了求得自身的健康福祉而布施,就叫有相布施,是属有限的功德。不求任何利益,不计任何代价,以及有无报偿都不计较,完全为了别人的需要而行的`布施就叫无相布施。无相布施的功德是无限的。

《金刚经》云:“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讲话、做事、吃饭、穿衣,只要心存慈悲,处处可以帮助别人,造福大众。但是不可斤斤计较于人我,不可挂碍布施多少于心上。

只有无相布施才有无限的功德,才能与金刚般若契合。

(二)无我度生

布施有相,布施的功德就大不起来了;度生有我,度生的慈心就发不起来了。必须发无我的大悲心,才能广度一切众生。《金刚经》云:“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众生种类很多,数量无限,度众生不是只度一部份而已,应该要发广大心度尽所有的众生。

我们发心度众生,并不是说:众生没饭吃就给他饭吃,没有衣服穿就给他衣服穿。像这种以物质的往来,以情感的交换,是不会长久的。真正的度众生是要使人人皆能进入无余涅槃,使人人皆能达到了脱生死的境界。要度那么多的众生,且要度到无余涅槃的境地,如此度众生的发心,就须抱著无有众生可度无对待心才是真度。

《金刚经》云:“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因为菩萨度众生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才是真度。度众生要发广大心,要发无对待心,要发最上乘心,要发无颠倒心。只有在无我的精神之下方可发大心来度众。根据《金刚经》所云,无我度众生才能与般若相应,才能证入般若的空性。

禅宗有一个公案,有一人问惟宽禅师:

“道在何处?”

师曰:“只在目前。”

又问:“我何不见?”

“汝有我故,所以不见!”

“我有我故,所以不见,和尚还见否?”

“有我有汝,辗转更是不见!”

“无我无汝还见否?”

“无我无汝,阿谁求见?”

我们说无我,并非说没有我这个人。无我是思想上和智慧上的一种境界,摆脱有形的对待关系的束缚,把自己安住在无人我无对待的上面,使自己与虚空和宇宙同等,心佛众生原无差别,一切众生是我心中的众生,一切诸佛是我心中的诸佛,一切万物皆在我心中,除心之外,哪里还有众生呢?能如此想,虽度众生,而无有一个众生可度,如此超越的思想,那就是般若性空的实践者。

(三)无住生活

无住生活就是不要迷执五欲六尘的外境,在一切衣食住行的生活上不要贪著。像维摩居士“虽处在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室,常修梵行”,他过的就是无住生活。

无住生活并不是叫我们不要生活,而是要我们能抱一种生活态度:“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无住生活就是能使我们达到犹如木头人欣赏花鸟一样,根本不会因外境而动摇自心,能如此,在生活上也就不会贪著了。这是说,只要我们在生活上无心,那世间上的功名富贵、人我是非、利害得失种种,对我们又能奈何呢?那时,我们就能“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了,那时我们就会“安禅不须山水地”,只要“灭却心头火自凉”了。

对于世间上的一切,不要去比较、分别、计较,这种作风并非就是傻瓜,而正是使自己进入无住生活的境界。心灵一旦到达无住境界,内心就会开阔得如宇宙虚空一样;如果能到达这种境界,那就再也不会把日常中的小事放在心上了。所以《金刚经》所说的无住生活,实是一种最为美满的生活。我们不要以为《金刚经》所说的生活是一种玄妙深奥出世的生活,其实它也是帮助我们追求超然物外的平常日用间的生活。至于如何净化心灵并改善我们的生活,这就要我们自己从生活中去亲自体验无住的般若了。

(四)无得而修

无得才是真得,无得而修才是真正证悟而得。《般若心经》中说: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如此无到最后,才是“菩提萨埵”。

我们的自性本来清净,并不须有所增加或改变才会光明。自性本来清净,自性本来光明;我们本来的面目与佛平等,假如有修、有证、有得,就不是本来的面目了。只有无得而得才是真得,无修而修才是真修,无证而证才是真证。

2.金刚经概述 篇二

一、《泰山石峪金刚经》的特色

《泰山石峪金刚经》该刻石, 南北长五十六米, 东西宽三十六米, 约计两千多平方米, 是汉字刊刻面积最大的作品。经文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原经文分上下两卷, 三十二篇, 5198字。《泰山经石峪》镌刻了第一篇至第十六篇, 计3017字。因年月久远, 加之溪水冲刷, 沙石磨损, 现仅存一千余字, 四十行。《泰山金刚经》字径多在50-60厘米之间, 最小的也有30厘米, 最大的是第六行第15字“今”, 高49厘米, 宽75.5厘米。对于《泰山金刚经》而言, 可谓深居山中, 字径较大, 不容易拓摹。因之, 被人们认识较晚, 直到清中叶, 随着碑学理论的兴起, 《泰山金刚经》才逐渐为书家所推崇。

二、《泰山金刚经》书作内容与形式

说《泰山金刚经》是书作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妙品之一。主要是其即无拔剑弩张之霸气, 也无雍容华贵之媚态, 掰窠大字静气凝神, 行草之情, 篆籀之韵一体, 如佛家长者静观人世, 体察物情, 风神谈泊, 体态安详, 颇具有容乃大。细品《泰山金刚经》风格的形成, 是以隶书的形态, 兼用楷书的一些特点, 初看笔法简单, 横平竖直, 形态憨拙, 但细加分析, 会发现其用笔幻化无穷, 入笔之藏露、行笔之中侧以及提按顿挫和收笔之回放, 形态各异。《泰山金刚经》里面所体现的, 既是雄强的又是平和的, 既是博大的又是含蓄的, 既是伟岸的同时又是简静的, 把这个非常多的审美因素能够巧妙地柔和在一起, 形成一种容纳诸美的一种书法形式。所以我们不难发现, 在《泰山金刚经》的字里行间, 能够透视出当时作者以超凡的心境, 宁静舒缓的节凑, 如古刹里悠悠的钟声, 深山中涓涓溪流, 书写着不见方、不见折、不张扬的书法语言, 字字如修炼的高僧, 雍容大度, 气宇非凡。身临其境, 面对摩崖刻经, 身心都将被它的博大精深所震撼折服。在现在看来, 确实是为书法审美情趣, 提供了一种用书法心迹来表现书者精神的一种重要的参照。

三、《泰山金刚经》结体空灵上的变化

《泰山金刚经》在结体空灵上更是变化无穷。诸如一、二、三、人、入、等简单笔划的单字, 亦或是左右上下结构组成的, 所存残字无一相同。可谓书法历史上的绝作。具体表现为, 一是书体上缩、中涨、下敛, 显得饱满。书体上方的点或竖, 只稍为露头, 毫不张扬, 如“常”、“宁”等字。书体底部的笔画, 分外收敛, 如“妄”字和“能”字的左旁。“能”字中的“月”, 第二横画几乎触底。由于上缩下敛, 字的中心部分显得格外宽松, 比如“宁”字, 中间部分十分宽松。有人曾把该刻石书体比拟为一座座慈眉善目、稳重安静的佛像, 上缩、中涨、下敛的结体方法, 无疑发生关键的作用。二是点画边置, 为书体囊括更多的空间。

四、《泰山金刚经》的书法特征

虽说《泰山金刚经》书法不具有“蚕头燕尾“的特征, 但波磔分展, 字形以宽扁为主, 隶意突出, 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 在皇皇千字巨制中, 字形较扁的单字占了绝大多数, 且这些单字, 其主体部分多符合黄金分割法, 因之看上去稳如泰山。“寿”字方正中, 点横变化。又如“给”字, 整个左部绞丝是右倾斜的, 但下三点支撑得比较稳固, 通篇“口”部的左倾、右斜、开合, 使整个字复归平正。又如“但”字“日”部右上斜置, 而通过短撇和一横的左置, 使得该字有惊无险。所以说, 《泰山金刚经》有典型的隶书构字技巧:一字当中, 突出主笔, 主横偏长, 波、磔、钩等笔画多作纵放处理, 其他则处于辅助地位。所以尽管它横平竖直、点画疏阔, 但由于主笔张扬, 点画富有变化, 虽长篇巨制, 字多重复, 却字字神采飞扬。例如, 一个“人”字, 一撇一奈, 变奈为主, 气象万千。

3.《金刚经》故事 篇三

偶然间遇到惠能弟子玄策来访,就和他谈论佛法。所谈的道理和惠能所说的相合,就以为他是自己本宗的人。

玄策问玄觉得法是谁为证明,在那里得的法。

玄觉回答以前听方等经论,都是听法师们讲,都各有传承,而不是我自己学习。以后我看维摩经,了悟佛的心印法门,但没有经大德给我印证。

玄策若没有师父传给法门和印证,这都叫天然的外道,不是佛教。

玄觉一听说是天然外道就请玄策为他作证。

玄策不给印证,他说自己不够资格,所说的话不够份量。如果你想请惠能大师给你印证的话,那我可以同你一起去。

玄觉于是和玄策一起到南华寺参礼惠能。到达以后,他手执锡杖围著惠能的座位右绕三匝后,然后举起锡杖向地面一振而立,好像发脾气似的。

惠能觉得玄觉没有顶礼大师,有贡高之嫌。

玄觉意思是我这用功的人,只知要用功了生脱死,那有时间来行礼呢?其余的都放下不管了。

惠能问他你为何不体解无生,而了无常迅速的道理呢。

玄觉知道生死,迅速之间关系。

惠能一听,知他已明白法了,就给他印证如此用功就对了。’玄觉禅师得惠能给他印证后,就整顿衣服,具足威仪后向惠能礼拜。过了片刻,就告辞了。

惠能让他在此住几日。玄觉否定说出来的很合无生之意,你说得很妙,也很聪明。’

玄觉讲到然有分别,可是并非“意”分别的。不是意分别,那是什么?那是妙观察智生出来的,所以说分别就不是意。

4.《金刚经》思想 篇四

对大乘佛教而言,《金刚经》及其思想有着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下面是《金刚经》思想,一起来看看吧。

1、无相布施

提到“布施”大家都知道,我们到寺院里,把钱往功德箱里一扔,那是布施;甚至我们买一条黄瓜、香蕉在佛前供养,那也是布施;在大街碰到很多穷人或者残疾人, 我们发慈悲心,放上一个铜板,那也叫布施。《金刚经》中的布施是什么呢?它讲的是无相布施。什么叫无相布施?就是三轮体空的布施。“三轮”可不是三个车轮。三轮中第一个是能布施的人,第二个是受布施的人,第三个是所布施的物。《金刚经》要求我们在布施时不能执著于这三样东西,要见到这三样事物的空性。这叫作“三轮体空”。为什么要讲三轮体空呢?因为我们众生第一个执著就是“我”。

我们总是认为“我”是能布施的人,“你”接受布施者。一个香蕉我送给你,香蕉就是所布施的物。就是因为如此,就会在这三样事物上产生执著。我布施5块钱,你布施1块钱,我的功德比你大,因为我布施的钱比你多;香蕉买2斤比1斤要多。这就是执著。《金刚经》就是要我们破除执著。《金刚经》中讲:“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它说我们在布施的时候要远离这种种境界。有些人布施是为了求名,为了求利,或是为了自身的健康,这都是有相布施,就是说执著布施的相。佛教里讲有相布施的功德是有限的。无相的布施是不计较利益,不计较代价,更不存任何报偿的思想。这很难做到。就因为很难做到,我们才要去做,这才是很有意义的。因为我们要转变我们的观念,并非拿一点钱、拿一点东西给人家就是布施,我们更要布施掉烦恼,这是最主要的。布施几块钱不是很主要的,把烦恼痛苦布施掉,这才是至关重要的一点。

今年在居士林里作讲座的时候,有一位居士很有意思。他说:“我出100块钱,那位居士出50块钱,我的功德是不是比他大一点呀?”我说:“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功德比他大一点,那你的功德可能要小一点。”我们的观点像梁武帝一样,他建寺度僧,做种种功德,然后问达摩祖师: “我有无功德?”达摩祖师说:“无功德。”这是因为我们执著一个“相”在里面。如果事物产生一个相,那么你就住在这个相上。花很漂亮,我们就停留在花很漂亮上。哪一天花凋谢了,我们就很伤感:落花无意人有情!都是因为我们执著花的相啊。《金刚经》的破相就是要破除这样的烦恼。它并不是说,万物都空了,天也空,地也空,花也是空的。好,我花也不种了,我现在也不拿花供养佛了。《金刚经》的用意就是破除我们做事情时的那种认识、观念,让我们转变过来。这样才是真正的“布施”。

昨天晚上有一个同学问到如何培植福田,我说要从布施中培植福田,我说其实布施并不是平常所理解的光拿几块钱的事情。其实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布施。我先讲一讲福田。佛教中的福田有两种:第一种是敬福田,就是说我们所尊敬的人,父母、师长、三宝是我们要尊敬的,我们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供养三宝,这就是敬福田。第二种是悲福田,社会上有很多贫穷的、孤苦的、残疾的人,他们属于可悲悯的。我们去帮助他们,也是种福田。这叫作悲福田。参加希望工程、参加爱心运动,乃至参加志愿者运动,都是种福田。

布施种类有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就是别人需要我们在物质上去帮助他,我们用物质来帮助别人、解决别人的困难,那就是财施。第二个是法施,是用佛法来帮助别人解决人生问题、解决人生的疑惑。第三个是无畏施,别人产生一种恐惧或悲伤的心理,我们去安慰他,这就是无畏施。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是在做功德。功德不是需要你特意去做,我们每时每刻都可以做。我们在身口意三个方面都可以做到布施。首先布施要从心里面发出来,我们有一颗布施的心是最主要的。我们要同情别人,对别人慈悲,理解别人,然后从内在到外在,从身口两方面来付诸实践。语言很重要,我劝大家要在语言上多下功无。“良言一句三冬暖,恶口伤人六月寒”。为什么我们平时总是让别人讨厌?就是在语言上不注意。见到别人也没有好脸色看,别人以为你对他有意见了。我们应该有一颗欢喜的心,讲柔和的语言、欢喜的语言,让别人听得很高兴, 那你就是布施。别人摔倒,你去扶他一下,那也是布施。

还有一条讲讲布施的原则。佛告诉我们,布施的原则是不自恼、不恼他。我母亲信佛很早,她大概在二十几岁时就开始信佛,我受她的影响很深。我母亲信佛很虔诚,80年代初到处建寺院,很多师父到我们家里来住。我母亲不但带师父到我们家里化缘,还带他们到别人家里去化缘。母亲把家里的许多东西都拿去布施,钱啦,木材啦。每一位师父来她都给一点,有时候一天好几次。父亲回家发现有些东西不见了,这样的情况发生了很多次,他很生气。所以大家要了解布施的原则,不自恼、不恼他。我们没这能力,但我们要有布施的心;即使有这个能力,也要注意到亲人、朋友,因为我们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不要使别人生烦恼。我们自己欢喜去布施,就不仅要使自己欢喜,还要使别人欢喜。佛经上讲:“令众生欢喜,则诸佛欢喜。”大家碰到这种情况要多多劝导。现在这种情况比较严重,我回去很多人向我告状,说:“我们家里人信佛怎么信成这个样子啊!”我说:“这个样子不好,你们要改掉。”他说“我做得很好啊,我天天做布施啊。”要学会正确的布施,要有原则性。佛教并不是说,你信佛了,什么东西都可以不要,你家庭可以不要、社会可以不要,你把什么东西都供养出来、都拿出来。佛教不会这样的。我们学佛要增进人生的快乐、增进家庭的幸福、增进社会的和平安稳。如果因为我们学佛,使家人烦恼,使朋友远离我们,社会也不稳定,那么学佛一点意义都没有。希望大家在今后几十年的学佛道路上要多多注意,这一点非常重要。我对这一点深有体会,我小时候也经常跑寺院。但是后来我发现,回家以后我母亲总是不在,老在寺院里。我们以后要注意这一点。以后我们会成家立业,成为别人的长辈,令下一代生欢喜心很重要。父母学佛了,如理如法,孩子跟着也会很欢喜,他会因为这下念欢喜种下善根。希望大多多注意。

我们还是回到《金刚经》里来。《金刚经》里讲无相布施,它劝我们要在日常生活里布施。我们虽然不能做到无相布施,但我们在布施时应该减少相的执著,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当然这很难做到,我们要慢慢去做,循序渐进,功到自然成,不可急于求成。

2、无我度生

佛教中讲发菩提心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奉献人生”的意思就是要度众生,这是用现代语言表达的。《金刚经》里说度众生要做到无我度生。“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就是说众生的种类有很多,有胎生的,我们就是胎生的;有卵生的,鸡就是卵生的;有化生的;有有色的,像我们有形体存在的是有色;还有无色的;还有一种有想,有思想的存在。十法界中,除佛界外,其他九界都要度化。要度所有的众生,这是发大心。怎么度?在寺院门口经常有很多讨钱的人,我们给他钱,这样并不究竟,我们度众生并不是说给他饭吃,给他钱用,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告诉他们道理,使他们能够产生一种向善的心,这才是真正的办法。《金刚经》里讲:“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大家都知道,涅槃是佛教的最高境界。我们要使他们明白佛法的道理、宇宙人生的真理,这是我们度众生的最主要目的。《金刚经》中又说:“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所以说《金刚经》很徽妙,它劝你去做善行善,它劝你要产生般若智慧。要真正地度众生,要无众生可度才是真正的度众生。这是因为我们凡陵在观念上产生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种种相都使我们产生执著。“我”是能度众生的人,“你”是所度化的对象,这种种都产生一种相,产生一种执著。就像我们平常在人际关系里面,我们讲,这是我的朋友,那不是我的朋友。为什么?这是因为你我之间产生一种差别。就是因为有这种差别,使我们的心量不能广大。你布施有相,布施有一个“我”存在,那么你布施的功德就大不起来。同样,度生有一个我存在,你度生的慈悲心就发不起来了。

为什么说我们发的是玻璃心而不是慈悲心?玻璃杯不是瓷杯,玻璃杯很容易打碎。有时我们发心发得很大,但发的不是恒心而是行心,我们的心一下子发起来,一碰到境界就不行了,就说算了吧。这一个算了吧,就倒退十万八千里了。就是因为有个“我”存在,他跟我是冤家仇人,要对他好太困难了。佛陀在经典中经常劝导我们,要以德报怨,不要以怨报怨。为什么?怨怨相报无了时。你跟他有意见,然后他跟你有意见,这意见永远也没有了结的时候。大家在学校里面,同学和同学间产生一点小矛盾,如果两个人中没有一个先去认错的话,那么两个人的关系一直都弄不好。两个人见面,远远地躲开了,没有勇气会面,说一声 “你好啊”。这句话平常很容易出口,但是在这时候,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发不出来了。这都是因为“我”的存在。度众生要做到无我度生。度众生要远离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佛说度众生,一要发广大心,要度尽所有众生;二要发无对待心,对事物容易产生对待心,有我有你有他,这就是对待,如果说无你、无他, 这就是发无对待心;第三个要发最上乘心,就是你明白的道理是最究竟的,不是枝末小节;第四是无颠倒心。有一个营员学佛很早,他的同事告诉他一些很颠倒的道理,其实就是一些离佛法较远的道理,听起来很相似。有些东西自己没有明白,就是不确切的,我们不能告诉别人这些道理。禅宗里有一个公案,有人问惟宽法师: “道在何处?”答曰:“只在目前。”“我何不见?”“汝有我故,所以不见!”我怎么看不到?因为你有一个“我”存在。他又说:“既有一个我存在,和尚你见到没有?”和尚就说:“有你有我,那怎么还能见得到?”他又问:“没有一个你,没有一个我,见得到见不到?”和尚答:“没有一个你,没有一个我,谁去见到?”这就是关于我跟无我的道理。平常我们总是认为,既然没有一个“我”,那么这个我有用没用呢?我叫圣凯,我还有其他名字,叫圣凯是我,叫其他名字是不是我呢?身体是属于我的,手也是我的,脚也是我的,眼睛也是我的。但是“我”在哪里?请大家找一找。坐禅就是参究“我”在哪里、念佛是谁。脚很痛,是不是我在痛?就这样一直参究下去。佛教讲的无我,是在指出我们认识上的一种错误。我们平常总是认为,我们的身体乃至这个外在世界都有一个自在的、可以主宰的东西。“我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家白我一眼,我很生气,因为“我”被侵犯了。我们平常的种观念使我们产生了很多颠倒烦恼。

佛教讲的无我,指示我们一种真正的存在,一种境界的转变,它劝我们在对待上、在人我上摆脱种种束缚,使我们安住在无人我无对待上面。这是佛教说无我的真谛。就是因为这样,我们众生才可能超越自己,如果不能打破我的界限,就永远不能超越自己。你有一个我存在,你的朋友关系可能相处得不好。朋友侵犯了你的利益, 你很不高兴,就因为“我”的界限没有打掉。佛教讲的度众生,是心佛众生原无差别。一切众生,是我们心中的众生;一切诸佛,是心中的诸佛;一切万事万物,都在我们心中。

功课本里有句话,“自性众生誓愿度”。这是真正度众生的道理。因为众生是自性中的众生,是我们心中的众生。只有这样,才可以“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才能符合般若空性的道理。

3、无住生活

无住生活就是在生活中不要迷执五欲六尘的外境,在衣食住行上不要贪著。《金刚经》说:“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住原来是停留的意思,引申出来是执著的意思。我们在生活中很容易产生执著,就因为我们停留在一个境界上。《金刚经》讲,我们要无住生活。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面,我们很容易产生执著。如果说我们住在名利里,那么就是执著于名利,名利变化了,就会很苦恼。我们住在爱情上, 就被爱情所迷惑,爱情变了,我们很苦恼,就是因为产生一种执著。无住生活并不是叫我们不要生活,而要我们生活得更好。这就是佛说“无住生活”的目的,这主要是改变我们的思想和态度。有句话:“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就是说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一种态度,不要随外境而转,心不要为外物所扰,要境随心动。

宁朝理学家有二程:程颢、程颐。兄弟二人的性格差别很大,程颢的性格比较随和,他的心胸很宽宏,度量很大;程颐的性格很刚毅。有一个故事,两个兄弟参加宫廷宴请,朝中男女欢笑歌舞,生活浪漫奢侈,程颢很随和,参予各种娱乐活动,同他们一起作乐。弟弟没有参加,他觉得哥哥太不像话。他心中一直放不下,过了好几个月,终于忍不住问哥哥为什么参加那些唱歌、跳舞,那样是否有违他们的本性?程颢说:“宴会结束时我就已经忘记了,你现在还没忘记,多累呀。”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明白,人生不能没有生活,我们要在思想上、观念上有真正的超越,这才是目的。有句话叫作:“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春天我们去赏花,但是没有一片花沾在我们的身上。《维摩经》里有天女散花的故事,维摩诘居士演说经教,天女散花供养。这些花散在佛菩萨的身上,抖一下就掉了。散在居士、阿罗汉的身上,就怎么抖也抖不掉。这是因为菩萨的心证得空性,就不会执著,花是空的,自会随风飘落。阿罗汉想,这个“花”不符合戒律,掉在身上怎么行,就赶快拍, 却怎么也拍不掉,这就是因为执著。我们就是需要这么一种生活态度。无住生活应该是一种最美好的生活,大家今天之所以来参加生活禅夏令营,就是为着这个目的,学会一种生活态度,改变我们过去的生活态度,这也是我们夏令营的意义所在。这种生活态度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体验,只有在生活里去提升,我们才能学会这种超然物外的生活。这就是佛在《金刚经》中说无住生活的重要。

4、无得而修

《金刚经》告诉我们,要无得而修。无得才是真得,无得而修才是真正的修行。《金刚经》中讲:“复次须菩提,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金刚经》开示我们要建立这样一种修行理念。我们平常总是认为我们在修行,我们在修行上也产生一种执著,有些人修行很执著,大家可能见得比较少。广化寺藏经阁上有一位老修行,整天很少下楼,总在藏经阁上看藏经。他不希望受到别人的干扰,这是因为他有一种修行道德, 这种道德使他有这种想法,看到我们不修行很着急。他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他的执著很大。无得而修就是因为我们在修行中会产生一种执著。《金刚经》中讲,要做到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奢者,修一切善法。修一切善法,还要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你能做到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你还要修一切善法。这二者是二轮并行,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修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金刚经》。在修一切善法之上,要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样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是因为我们的心跟佛一样,我们的自性跟佛是一模一样的,一切诸佛是我们心中的诸佛。我们成佛了,我们才是得到一个真正的自己。

我们修行修什么?修的是我们心中的一些染污,恢复我们本来的面目,即禅宗中讲的“本地风光”。只有真正地悟到本地风光,认识本来面目,这样才是真正的修行。只有无得而得才是真得,无修而修才是真修,无证而证才是真证。平常我们认为无就是什么都没有是不对的,“无”并非没有。佛说:“无用之用才是大用。”一个人看起来很没用,但他有他的价值,往往是我们认识不到的。《金刚经》中的这个“无”、这个“空”,它看起来是一无所有,其实它很有用,这个空其实是有。

今天比较热,我送大家一句话:“安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自凉。”大家要用这句话来抵抗外界的热气。

拓展阅读:《金刚经》的思想价值及文化意蕴

佛法东传,佛教与中国文化撞击和交融,伴随着印度佛教经籍的不断译介、阐释的进程。在传介到中土的大量佛教经典中,《金刚经》是译介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经典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把《金刚经》与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南华经》并列视为释儒道三家的宗经宝典。

就中国佛教宗派内部而言,隋唐以后天台、三论、法相、华严诸宗都十分崇奉《金刚经》,各宗领袖都结合宗义,写下了不少有关《金刚经》的注疏。禅宗六祖慧能因闻《金刚经》得悟,从此中国禅宗与《金刚经》结下不解之缘。《金刚经》与中国文化、中国佛教的关系如此密切,因此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必要了解《金刚经》。

《金刚经》,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为最刚硬的金属,是金中之精坚者,百炼不销,能断万物,以此比喻以大智慧断除人的贪欲恶习和种种颠倒虚妄之见。“般若”为音译,意思是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的高深智慧。“波罗蜜”也是音译,是“到彼岸”的意思。该经经名的全部含义就是说,以金刚般的无坚不摧、无障不破的般若智慧对治一切虚妄执著,达到对实相的理解,得到解脱,到达彼岸。

《金刚经》属大乘佛教般若类经典,相当于唐代高僧三藏法师玄奘所译的十六会、长达六百卷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的第九会“金刚能断分”(《金刚般若》),被视为般若类经典的总纲。般若类经典的主要思想是讲诸法“性空幻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假而不实,本身没有一个恒常自在的自性,所以“性空”,然而自性虽空,因缘关系却是存在的,也就是说事物并非绝对地不存在,并非虚无,只是幻化不实而已,所以叫“幻有”。一切诸法本性空寂,非生非灭,非一非异,无取无舍,无我无所,所以只有以深广无边的般若智慧,洞见宇宙万物的真实相状、本来面目,无住无著,广破见执,显诸实相,才能真正契合世界的实相,得到解脱。般若类理论是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因而被历代高僧称之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般若思想也成为大乘佛教的共通思想。

吕澂先生认为,在所有的大乘经典中,般若类经典出现得最早,在各种各样的般若类经典中,又以《金刚经》出现得最早。在中国,历代僧俗各界都对《金刚经》倍加重视,所以它曾多次被译出,现存的主要译本有:

(一)姚秦印度来华高僧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二)北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三)陈天竺三藏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四)隋南印度三藏达摩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五)唐三藏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

(六)唐三藏义净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

今有清代同治十一年金陵刻经处刻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六译》行世。

历史上《金刚经》虽有以上六个译本,但最为流行的.,还是鸠摩罗什的译本。需要指出的是,唐三藏玄奘的译本,是他所译的六百卷《大般若经》中的一部分,并非专门另译,后来唐代长安崇福寺律宗高僧智升将其单独分出流行。后世通常所说的《金刚经》一般是指鸠摩罗什所译的本子。

《金刚经》全文约五千四百多字,大致内容是: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世尊)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与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在一块儿。日头将午,快到了吃饭的时辰,释迦牟尼便穿衣持钵到城中去乞化,然后又将乞化而来的食物带回祗树给孤独园。饭后,释迦牟尼收起衣钵,洗完脚,铺好座位,然后端端正正坐下。这时,一位名叫须菩提的长老从人群中走出,上前恭恭敬敬地向世尊行礼,然后问道:如果有人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当守持什么?怎样才能降伏自我的妄想之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文音译,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是佛陀觉悟的最高智慧,它能认识到一切事物的真正本质,具备这种觉悟就是成佛。所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下决心成就无上智慧,无上大道,即发愿成佛,这也是大乘菩萨行的全部内容和目的。

5.金刚经题解 篇五

《金刚经》可以说是佛教史上影响最大的经典,包含了大乘佛教般若学说的精华,其“性空幻有”、“扫相破执”为主要内容的般若思想是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下面是金刚经题解,一起看一下吧。

《金刚经》略称為《金刚般若经》,全名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属於《大般若经》裡的第九会。本经的说法者是释迦牟尼佛,请法者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内容叙述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回答须菩提所提出的二十七个问题,全文共有五千餘字,藉由佛陀与弟子须菩提之间的问答,而阐述一切法无我的道理。本经的要旨是要我们发无上菩提心,必得先将心降伏;成无上菩提果,必须心无所住。其主旨也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即:「无相布施,无我度生,无住生活,无得而修。」

本部经在中国出现了六种译本:

1.姚秦三藏鳩摩罗什译(与玄奘译《大般若经》卷五七七「能断金刚分」同本异译)

2.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3.陈天竺三藏真諦译

4.隋代达磨笈多译之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略称金刚能断经)。

5.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6. 唐代义净译之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略称能断金刚经)。本经普遍流传於中国。

现有西藏译、蒙古译、满州译、英译、法译、德译,及日译等数种译本。梵本以义大利孔兹(Conze)出版者為最新版本。

本经的影响:

1.持诵本经得感应传说多。

2.惠能以本经為心印。六祖惠能由於闻说《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顿开茅塞。

3.本经对禪宗影响很大,為中国禪学开啟了歷久不衰的黄金时代。

4.对民间宗教与文史哲界影响深,高深的哲理,流畅的文字,可用来作為实践法门。

本经组织,在中国有四种分法為:

(一)梁昭明太子(梁武帝的太子)分為三十二分:现在我们诵经的时候,看到经文中有「法会因由分第一」、「善现啟请分第二」……,一共有三十二分,是昭明太子所分的。

(二)罗什三藏法师的弟子僧肇法师之说:《金刚经》前半部,相当於昭明太子所分的第一分至第十六分,是说眾生空;后半部相当於第十七分到第三十二分,说的是身空、法空,也就是人无我、法无我,阐释证人无我进入涅槃,脱离生死成阿罗汉;证法无我即登大乘菩萨初地以上,虽入涅槃,但不出生死,在生死中自由自在度化眾生,这就是法无我。

(三)天臺宗的创始人智者大师及三论宗的嘉祥大师之说:前后两部為重说重言,也就是前半部已经说过的话,后半部又重新演说了一次。

(四)印顺长老之说:採用《大智度论》裡的五种菩提心来分判全经,这五种是: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无上菩提。这种分法可能比较接近原貌,因為《金刚经》属於般若系统,而《大智度论》是就《般若经》第一品的序论来判定,所以这种分法比较合理。

本经各分要义如下:

法会因由分第一

本分是叙述此经啟建缘由,祇园法会由此揭开序幕。发起这个法会的主因,是如来在穿衣吃饭处,显示般若的妙趣,以宣说此经,令眾生都能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间,去体会般若的生活。

善现啟请分第二

本分是叙述般若本体的妙用,原是不假他求,只在平常生活里面,弟子跟随在佛陀身边数十年,一向不知佛陀的动静去来,穿衣吃饭处,所含的般若妙趣,只道与眾生一般。解空第一的须菩提,是今般若会上的当机者,慧眼识破佛陀在生活中所含的般若妙趣,乃代表大眾,恭请佛陀说法。从须菩提所发问的「如何使菩提心常住不退」、「如何降伏妄念之心」,掘开了金刚般若的法源,使一切世间无量的眾生,同沾佛法的甘露,得大解脱。

大乘正宗分第三

本分是大乘的心要,佛陀回答须菩提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发四心:一、广大心,不拣择优劣亲疏,一切眾生皆度;二、最胜心,使眾生皆断除烦恼,了生脱死,而入无餘涅槃;三、无对待心,视一切眾生平等无差别;四、无颠倒心,没有我、人、眾生、寿者四相之分别计较。又菩萨若能用般若妙智,照了性空本无四相,名降伏其心,否则非菩萨。

妙行无住分第四

本分在叙述「妙行无住」,就是说心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有住即是住相,就是对诸法產生虚妄分别;若不住相,就不為妄境所动;不為妄境所动,则不生不灭,清净本然之体迥然独露矣。此不住之住,才是真正的奥妙之行。不著相布施,也就是菩萨在行布施时,了达布施者、受施者及所施物三轮体空,即无能施之心,不分别受施之人,不见有施之物,当然布施后不存求报的念头。能不著相布施,因施与性空契理,性空无量无边施福亦无量无边。

如理实现分第五

本分在叙述,若能了达凡是所有一切造作迁流变化的种种相,都是因缘生法,因缘会遇而生,因缘离散而灭,如幻如化,虚妄不实,求其实了不可得,那麼当体即契无相之理,就可见到无相的法身如来。

正信希有分第六

本分在叙述,显真空第一諦,说因修要无住,果证要无得,方為无依无得的实相般若。这种甚深妙法自然不易令人生起实信;谓实信者,是必须由智慧了达无所得法,修无所得行,证无所得果,然后才圆满了彻第一諦,所以是希有难得的。

无得无说分第七

本分说明,凡夫之见,以為物可得,法可说,这均是一种执著。又有人以為法不可说得,但可以心得,这亦是一种无形的执著。即所谓的「所知障」、「理障」。事障障凡夫,理障障菩萨。今云「无得」,就是要破事、理二障;「无说」,是要破语言文字之障。若能得「无得」之得,才是真得;说「无说」之说,才是真说,以还现本来的清净自性。

依法出生分第八

本分叙述般若智慧,是三世诸佛之母,能出生诸佛,亦是一切佛法的根源,再明白地说:因诸佛由般若智,证真如之理,亦即先以般若為师,故说诸佛从此经生;又诸佛所证真如之理,起般若方便智,為眾生说法,此经又為诸法之师,所以说,诸法从此经出。

一相无相分第九

本文叙述所谓「般若实相」,非有相非无相,非一非异相,离一切相,即是实相。佛陀藉声闻四果為喻,破除有惑可断,有果可证的妄念。

庄严净土分第十

第九分言四果无可得,此分则云圣果亦无可得;若是有得,皆是住相。凡夫总以為,四果既无所得,為何有四果之名?圣果若无所得,又何以有圣果的名称?这都是犯了住相的毛病。要知道,圣贤的名称,都是假名、有為法。所以,般若即要处处破这些有执,唯恐凡夫贪爱有為法,被假名所蒙蔽。所谓「庄严净土」,并非就是凡夫眼中所见的色相庄严,而是指那无形无相的法性庄严。

无為福胜分第十一

所谓的「福德」,有两种:一是有為的福德,一是无為的福德。有為的福德,是有限量的,多作善事即多增福德,少作善事即少增福德,所谓种如是因,即得如是果。无為福德,并不一定要有何造作,乃是本性自具,不假修证,是称量法界,周遍虚空。用财宝布施,所获得的,就是有為的福德,受持本经,体悟般若无住真理,就是无為的福德。本分要说明的,就是无為福德胜过有為福德的道理,故曰「无為福胜」。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正教者,如来说般若时的教法也。第十一分说明无為福德更胜於有為福德,现在更进一步,说明宝物布施的福德,不如持经的福德,并推崇对持经的`尊重。因為般若甚深微妙法,是三世诸佛之母,所以,经典所在之处,即应恭敬尊重,有如佛在。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法者,般若之妙法也。就是依般若之法而信受奉持,先由多闻而求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证。受持般若,则诸法皆具足。须菩提已深深领悟般若妙理,认為此经不仅现為弟子们受持而已,且具有流通将来世界的价值,所以,至此请示佛陀总结经名,以便於后人受持奉行。

有所说而却言无所说,这里面有三个深意:(一)实相理体不可说:实相理体本然如此,说了等於白说,所以无所说;(二)般若智理不可说:如来以般若智证实相之理,无论是智或理,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也说不清楚,所以无所说;(三)佛佛道同不可说:佛是用无言之智来说无言之理,现在、过去、未来佛都是如此说,法法如是,所以说了也是无所说。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离相者,离一切幻相也。世间一切相,皆是幻化之相。凡夫不知这个幻相是虚而不实,所以执著取捨,处处為幻相所惑。若能识破幻相非相,则外尘不入,真性便能呈现,所谓生灭灭已,寂灭现前者也。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持经功德者,意即是「受持此经,功德无量」之谓也。第十四分说的是忍辱捨身,皆是在破我执;我执破后,更须悟般若真理,进而持经受典,彻悟我法二空。若能如此,则得法性功德,即是不可思议。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所谓业障,或是宿业,或是现业,皆可障蔽真如自性,在六道轮迴之中,生灭无已,没有休止。若能受持读诵般若甚深妙理,洞知一切皆是幻相,皆是虚妄,则不再随境转业,而能境随人转了。深入般若,虚妄净尽,故曰能净业障。

6.金刚经概述 篇六

1 钠米微晶金刚石的应用研究

金刚石是本世纪最具科技应用潜力的战略材料。随着纳米技术研究与开发应用的兴起, 纳米金刚石 (nanodiamond) 作为一种纳米材料于上世纪80年代末引起科技界广泛关注。据报道用负氧平衡炸药爆轰法制备的纳米金刚石的粒度在0.2至10nm之间, 形状为球形和薄片状。这种纳米金刚石不是结晶度很好的晶粒, 因此大多作为工程材料, 利用其硬度与耐磨性, 应用于增强、抛光和润滑等如制造高性能复合材料、高耐磨性电镀层、发动机用高性能润滑剂等等。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分别以C60和甲烷为碳源, 保持反应总气体量不变, 不断增大氮气比率, 降低氩气比率, 成功生长出结晶度很好的纳米微晶金刚石膜 (nanocrystalline diamond film) , 其晶粒度在3~20nm之间。其实,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美国用爆轰法合成的“carbonado”型聚晶金刚石微粉中也含有粒度为3~10nm的纳米金刚石晶粒。由于这种纳米金刚石晶粒既具有金刚石所固有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 又具有纳米材料的共性, 它作为功能材料在尖端科技上的应用引起了人们极大关注。

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研制成功纳米微晶金刚石膜之后, 于本世纪初又研制出超纳米微晶金刚石膜 (ultrananocrystalline diamond film) [1]。这种超纳米微晶金刚石可用于能源、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当代极受关注的尖端技术。为了将超纳米微晶金刚石投入商业化生产, 美国于2003年12月成立了ADT公司, 这是唯一持有阿贡国家实验室许可证的公司, 拥有可处理与使用超纳米微晶金刚石合成技术及其应用的专利权。

目前ADT公司生产的超纳米微晶金刚石已用于制造增强型机械密封装置, 用于各类型泵的密封, 可显著提高耐磨性并降低摩擦从而节省能源。据美国能源部的估计, 若这一项技术得到推广, 每年将可节约能源达数万亿个英制热量单位。ADT公司生产的超纳米微晶金刚石还应用于其它工业部门, 包括以金刚石为基础的微电子机械系统等。用超纳米金刚石制造的大功能、无线宽带通讯集成电路片的尺寸可比目前标准型的尺寸小得多, 而且消耗的功率是标准型消耗功率的1%。ADT公司目前正在研制生物相容性敷层材料, 用作可植入人体的医用器件如人工视网膜, 可帮助那些因年老而眼球发生斑变的人们恢复视力。据悉ADT公司最近已作出财政调整, 加大投资以确保微晶金刚石产品尽快投放市场。值得一提的是, ADT公司作为一家生产CVD金刚石薄膜用于工业、电子、机械与医药行业的先进生产厂家已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2007年度的技术先驱之一。ADT是获此殊荣的第一家金刚石公司。

2007年在罗马举行的第二届国际工业金刚石会议上, 德国乌尔姆大学与美国南佛罗里达的科研人员共同发表了关于纳米金刚石微电桥在射频技术中应用的论文。该研究课题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德国研究基金会的资助。可见国际科学界对纳米金刚石尤其是纳米微晶金刚石应用研究的重视。

在集成微波电路中, 射频微型系统具有低损耗的特性, 因而是高质量的无源元件, 例如汽车工程、移动通讯系统和雷达系统中应用的波导转换开关电路。分立的射频微电子机械系统开关目前已投入商业化生产, 开始取代固体电路开关器件。据2006年的市场调查, 在全球微电子机械系统市场中射频微电子机械系统占大部分, 到2010年预计可达到125亿美元的市场需求。这种开关的主要零件为活动伸臂和电桥, 可用静电型、电热型、压电型或磁力型改动器来致动, 这种致动器可以整体集成在射频电路中, 也可以混合集成在不同一的系统中。目前热致动式的双稳态微晶金刚石微电桥结构已广泛应用于直流耦合的射频和高功率的开关中。这种器件一直用作在线开关和可调谐电感器。致动器是借助金刚石加热装置在两个稳定位置间动作的。显然, 工作原理、材料和工艺的选择决定于应用的具体要求。但是几乎在各种情况下使用金刚石薄膜似乎都是有利的。因为金刚石薄膜具有优异的性能, 硬度等, 伸缩力强、体积密度低、导热率高、化学稳定性好、热胀系统小, 因而便于制造快速的机械稳定的耐腐蚀微电子机械系统开关, 可在恶劣环境下工作。因为只有纳米金刚石能够在大面积基片上生长, 所以是这种微系统的基础材料。它可以是高度绝缘的 (若无掺杂) 或是像金属一样导电或导热的 (若高度掺杂) , 所以是一种多功能材料。在热致动式金刚石微电桥致动器中采用金刚石与采用其它材料如陶瓷或金属相比, 具有如下优点:

(1) 在温度变化小的情况下可产生大挠矩, 因为金刚石与铜之间的不协调性极高;

(2) 金刚石硬度大, 触及底板时可产生较大力量;

(3) 应用在大功率条件下, 产生的热可借助金刚石的导热性有效地散逸;

(4) 器件可在大气中工作, 无需复杂的密封技术;

(5) 致动器零件单独制造, 用低温焊接混合装配便于各种基片采用总体设计。

上述双稳直流耦合射频微电子机械系统开关以及可调电感器都是在微晶金刚石电桥结构的基础上研制的, 其改动原理为热电双金属效应。这种器件由固定在硅板中的金刚石电桥致动器混合集成到包含射频波导电路的底板所组成。不过, 金刚石的生长限于600℃以上。若需要适当的沉积速率并与半导体器件结构整体集成在Si、GaAs或GaN等材料之上, 目前还有困难[2]。

有评论说, 第二届国际工业金刚石会议的召开为全球金刚石行业发出了一个信息, 预示着开发金刚石的工业应用必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次会议提交的论文涵盖了金刚石在工业应用中的所有领域, 从传统的磨料应用到非磨料应用, 特别是在现代电子学与光学上的应用。业内权威人士认为, 目前对高温高压合成的金刚石、cBN以及镀覆或化学气相沉积的金刚石的应用只是触及超硬材料的表皮, 今后的应用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方面都有待于不断探索。未来的应用很可能聚焦于特殊材料与超硬材料的精密加工与航空航天等空间技术。

2 PCD的最新应用研究

多年来PCD的大量应用一直是在石油与天然气钻井以及汽车制造等领域。在目前全球经济萧条的情况下, 国际原油价格不断下跌, 各国汽车销量锐减, PCD作为超硬工具材料是否仍有应用发展前景?这是超硬材料行业所关注的问题。

2.1 在油气钻井中钻进不同材质的应用研究

在石油与天然气生产井内为了维持井壁的稳定往往要下入金属套管;有时为了扩大产油量而探入油田其它区域的储油层就需要从主井筒钻出分支井筒, 因而必须钻穿套管然后继续钻进, 以往是用专门的钻头钻穿套管后再提钻换用普通钻头接着钻入岩层。为了提高钻井效率, 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冲击下, 迫切需要能降低成本的钻井新方法。为此元素6公司与其它研究机构共同研制出一种新型钻头, 可有效钻穿套管后继续钻进岩层直至完井而无需提钻更换钻头, 从而减少停钻时间达到提高钻井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众所周知, 金属套管与岩石层的质地截然不同, 势必对钻头提出不同的要求。特别是高成本的海上钻井施工, 为了避免海水腐蚀必须采用二联不锈钢套管, 而这种材料十分难切割, 在综合分析钻杆柱转特性与钻头受力条件下, 钻头的切削元件必须具有极好的抗磨损性和热化学性。元素6公司和其它机构研究人员分析对比了PCD、PcBN和碳化物硬质合金三种切削工具材料, 认为PCD比较适合上述工作条件。采用粗粒多重模态结构的PCD制成油井外钻头在实验室进行模拟钻穿套管的分支井筒钻进试验并收集钻头切削刃有关数据, 结合钻头尺寸及磨损的综合影响建立几何学模型以预测作用在钻头上的扭矩、轴向力和经向力的变化。模拟实验获得了接近优化的条件[3]。这一试验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于能够使油气钻井提钻更换钻头的停钻时间降到最低程度而大幅度降低钻井成本。海上钻井作业的成本十分高昂。海上钻井设备运转一天的费用高达25万至50万美元。由此可见研制一器多能的PCD油井钻头可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应指出的是, 这种一器多能型金刚石工具要在一个工序中相继切削不同的材质, 除了研究适用的切削刃材料和合理的结构设计之外, 还应针对被切削材质的特性分析研究调整工具的工作参数。

2.2 在汽车制造工业中的应用前景

PCD切削工具在汽车制造业中得到大量使用的主要原因是汽车的零件越来越多采用了铝材及其合金。此外, 由于环保的要求, 无冷却液干式机加工方法和高速机床的推广也扩大了PCD切削工具的使用。

据欧洲铝业协会 (EAA) 的调查研究, 为了减轻整车重量, 1990年欧洲每一辆新车用掉的铝材约为50kg, 到2005年已增加到132kg, 预计2010年可能增加到157kg。2005年欧洲在驶汽车中的铝质零件约为200万吨。由于汽车重量的减轻, 意味着每年可节约燃油上百万公升, 尤其重要的是, 车辆整个使用寿命期内排放的CO2约可减少4000万吨[4]。

目前在通用机械制造和宇航工业中采用铝合金作为结构材料也已被列为重要技术措施。铝合金不是很硬, 延展性能好, 但难于加工。切削加工时切屑容易粘附于切削工具上, 而且有冷作硬化的倾向, 低速切削加工时往往在刀具的前倾面发生边缘凸起变形。

出于环保的要求, 在机加工中应尽量减少或不使用冷却液。为了少用冷却液和减少冷却液的再循环使用量都要求提高机加工的速度。目前高速机床的主轴转速可高达3万至4万转/分, 只有PCD切削工具能够在恒定的最大转速为1万转/分条件下进行加工作业, 相当于加工外径为50mm的工件时切削速度为1570m/min, 而碳化钨硬质合金刀具的切削速度只能达到400m/min, 所以使用传统的碳化钨硬质合金刀具是不能满足上述要求的。此外, 传统切削工具以干式切削方式加工的工件表面光洁度也比较低。原因是切削区的摩擦发热会导致切削刃变形。而PCD切削工具的切削速度可高达3000m/min, 不但提高了加工速度, 而且加工的工件表面光洁度更高, 工具的使用寿命更长。PCD切削工具在汽车制造业中的应用已有多年历史, 当前的发展趋势是设计一器多能的切削工具, 即一次加工能够同时完成多个工序。例如钻孔和加工埋头孔或锥形孔以及螺纹铣削四道工序一次加工完成。使用一器多能型的组合式切削工具加工压铸铝质火花塞, 一次加工可同时完成螺孔、90°锥口孔、直径22mm的平面埋头孔和M14×1.25螺纹[4]。由于PCD具有高速切削的性能, 上述组合式切削工具只需数秒钟即可完成全部加工作业。

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 国际汽车销量骤减。为了降低售价, 提高市场竞争力, 迫切需要研制一器多能型的高效长寿金刚石切削工具。在通常的机加工中, PCD已应用于制造各种钻、铣工具, 如加工埋头孔或锥口孔以及螺纹等的钻孔工具和铰孔工具。工具直径从0.2mm到500mm, 工具长度可达1000mm。使用此类PCD切削工具加工各种金属工件不但可获得最佳生产率而且可获得最大经济效益。PCD在汽车制造行业中的应用前景由此可见一斑。

摘要: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 我国超硬行业有必要透过国际工业金刚石会议分析研究国际超硬材料应用的发展趋势, 从中获得启迪, 发展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文章只涉及某些超硬材料的最新应用研究即纳米微晶金刚石在尖端技术中的应用研究以及PCD在石油天然气钻井和汽车制造行业的最新应用研究。

关键词:纳米微晶金刚石,尖端技术,PCD,油气钻井,汽车工业

参考文献

[1] www.thindiamond.com

[2] J.Kusterer, S.Balachandran, D.Maier, M.Dipalo, R.Connik, T.M.Weller, E.Kohn.Nanodiamond microbridges for RF applications[J].Industrial Diamond Review, 2007 (4) .

[3] D.Scott, J.Barry.Drilling obligue holes in duplex steel with PCD tools[J].Industrial Diamond Review, 2008 (3) .

上一篇: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宣传下一篇:水准仪检定系统的开发与实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