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小城市构建和谐新社区的思考(通用10篇)
1.对中小城市构建和谐新社区的思考 篇一
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和谐社区建设就是为了把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构建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
一、构建和谐社区的内涵
构建和谐社区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对和谐社区的真正内涵,目前尚无完整的定义,各地对和谐社区主要有以下几种表述:一是福州市提出“
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发展社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促进各构成要素自身的发展及相互之间关系的和谐,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人的自我身心内外统一的社区”;二是大连市西岗区提出“坚持以社区党建为核心,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作为构建和谐社区的主要内容。北京市的宣武区、石景山区、朝阳区和河南省安阳市的殷都区也都按此思路推行。三是青岛市提出“以人为本,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使全体社区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社区各要素健康发展、充满活力而又稳定有序的社区”,他们根据自己的特色,把社区环境、社区安全、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风尚、社区管理等六个方面,作为和谐社区建设的具体内容,既符合中央精神,又符合本地实际,而且还拟定了量化、可操作性的“和谐社区示范点标准”。四是南京市玄武区的城区和街道,加强与南京市技术质量监督局合作,用行业的专门术语和专门标准,编写了专供和谐社区建设使用的《质量手册》。在这个手册里,他们把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和谐社区特征的表述,作为和谐社区建设的内容,还详细进行了分解,这是目前和谐社区建设模式的一种创新。西安、成都等城市也各自提出内涵。
综合以上这些表述来看,笔者个人认为和谐社区包含着这样三层意思:一是必须突出“社区”这个主体;二是必须以社区为圆点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三是必须既涉及到社会结构的三大板块——政府、社会与企业,又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诸多方面。因此,我们试图用“人本、互助、自主”六个字来概括和谐社区的基本内涵。“人本”体现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和价值目标,“互助”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原则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主”体现了社区的自治功能和工作运行机制要求。“人本”,即以社区居民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就是时时处处要以人为中心,把满足人的需要、增进人的和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点。“互助”,即人际间的相互关爱、合作与帮助,就是要大力倡导以互利互惠、奉献爱心为行为价值取向,把促进社区人际和谐和人际文明,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作为社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自主”,就是要努力创造条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培养、支持和鼓励社区的每个参与个体以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各项民主权利为依据,积极参与社区生活、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将“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口号变为自觉行动。总的来说,和谐社区应该是“社区与政府、社区与企业、社区与社会、社区与生态、社区与群众处于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的社区”。
二、构建和谐社区的标准
参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中涉及社区的相关内容,并参考一些专家学者的建议意见,我们尽可能量化构建和谐社区的标准,使之可操作。
在社区服务方面。要求街道有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有社区服务站,能基本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便民服务热线实现街道、居委会联网;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70%以上,符合低保条件的要做到应保尽保,残疾人保障覆盖率大于90%,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80%以上;要制定社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案;要做到无违反计划生育、无违反建设规划、无违章乱搭建现象;社区有清扫保洁队伍,门前“三包”签约率达90%以上,垃圾分类收集达到50%,小区绿化覆盖率不低于30%,居民对社区的服务满意率达95%以上。
在社区文体方面。要求有社区图书室,藏书量达1000册以上;有固定的青少年活动站和社区体育活动场所,社区参加全民健身运动的人口达到50%以上;参加市民文明学校、各类教育培训活动的人数达到本居住区居民的10%以上;“文明楼院”、“文明家庭”、“学习型家庭”分别占辖区总户数的40%、50%、40%以上。
在社区稳定方面。要求社区有警务室,做到治保组织健全;年内刑事案件不超过社区总人口的千分之一,治安案件不超过总人口的千分之二,无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有社区矫正人员档案,对刑释和解教人员的帮教率达90%;社区内无“黄、赌、毒”现象,无邪教组织;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应急预案;无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事件;建立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机制;社区无重、特大火灾,无重大交通安全责任事故;家庭和睦,无虐待和不赡养老人的行为,无家庭暴力。
在居民自治方面。要求居民委员会组织健全,能主动接受社区党组织领导,并且及时
2.对中小城市构建和谐新社区的思考 篇二
健身秧歌是人们追求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完善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一种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健身形式。健身秧歌作为一项运动项目,其追求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的价值取向与人类追求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和崇高社会理想高度契合,从而促进了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建设,对和谐城市社区的发展与构建产生潜在的前进动力。
一、身心两健,培养和谐全面发展的人
1. 健身秧歌对人的身体健康的促进
健身秧歌依旧延续着传统秧歌中“扭、摆、走”等一些基本动律和特色,在此基础上赋予了新的元素。健身秧歌以腰部的扭动带动双臂的摆动,与步法配合,膝部屈伸并合,节奏缓急相结合,音乐节奏热烈时全身扭动,膝部屈伸肩部有节奏的抖动等使动作活泼奔放,充满着欢快喜庆气息。
2. 健身秧歌对人的心理健康的促进
健身秧歌不仅对人的身体健康具有一定的健身功效,而且对人的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健心功效。健身秧歌可以调节练习者的情绪,让练习者精神充分放松,回到运动的忘我状态,缓解各种压力所造成的紧张的心理状态。在健身秧歌“走”的运动过程中,身心得到彻底的舒展,情感得到充分的陶冶,它使练习者忘却了生活中的烦恼。
3. 健身秧歌促进人体和心灵健与美的完善结合
以先进文化为运动导向的新健身秧歌,在动作形式上不拘泥于传统秧歌,但又具有传统秧歌的那种古老韵味,蕴涵一种原始特色的新型秧歌舞蹈,在动作形式上变化多样,在节奏韵律上融入了现代气息,较为完善地表现了新时期现代人独有的精神风貌。
二、健身秧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家庭和睦
一个社区要真正做到和谐就必须具备一个基本条件:各个利益主体之间具有较好的、理性的协商机制。而要创建一个和谐的城市社区,就要协调好两个层面的互动关系,一是人际关系层面的互动关系,二是物业管理服务层面的互动关系。在这种开放、平等的流动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的城市社区里,需要构建一种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秧歌这种体育健身行为的交流途径是其他行为方式无法取代的。
城市社区健身秧歌活动的积极开展,为营造健康向上的浓厚氛围、良好的社区风气和促进邻里、同事、上下级亲密关系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增强社区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于家庭,健身秧歌的功能是不可估量的。工作之余,家庭成员(夫妇、父子等)通过身体活动形式进行健身秧歌休闲,不仅增强体质,消遣娱乐,切磋技艺,而且彼此之间能鼓励、学习,沟通思想,增进感情,使亲情得以升华,促进家庭和睦。
三、倡导公平、公正、公开的运动理念,营造公平竞争的社区活动氛围
健身秧歌是一种新兴的健身项目,它需要通过竞赛活动来宣传、推广和发展,竞赛也是体育项目的最基本的特点。2000年7月确立了“健身秧歌”这一项目,在创编第一套健身秧歌的同时,制定了第一本健身秧歌的竞赛规则。健身秧歌竞赛规则的制定,不仅为了保证在全国健身秧歌比赛中评分统一、客观,同时也确定了健身秧歌的发展方向,使健身秧歌有了一个明确的完善路径。健身秧歌竞赛规则虽然是健身秧歌比赛评分的依据,同时也能指导各地教练员如何去创编健身秧歌,使健身秧歌朝着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
健身秧歌运动作为一种体育文化,是广大群众进行心理宣泄、挑战自我、展现自我的有效途径。健身秧歌的运动形式刚柔相济,热烈奔放,符合人们热爱运动,富有好奇心,勇于探索的天性。它传递出了广大群众对和谐社会的渴望,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勇于实践的进取精神,反映了广大群众的展现自我、释放自我的价值追求。健身秧歌作为融娱乐、健身、观赏和竞技为一体的新兴体育健身项目,通过竞赛的形式达到健身、健心、娱乐的目的。
四、健身秧歌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巩固社区和谐
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对人充满关爱和呵护的社会,人民群众在满足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进一步寻求精神生活的需要,在生活中寻求人之为人的根本,寻求精神的寄托。健身秧歌运动作为一种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社会性体育文化活动,是小康社会建设中的流行元素。健身秧歌正适时地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需要,为人们营造了又一精神家园。健身秧歌融娱乐于运动之中,使人在调剂身心之余,锻炼了意志、耐力和能力,并从运动中获得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从而实现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从低级到高级,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充分体现了人民大众健身、健美、健心,提高生活质量的文化选择。健身秧歌对社会成员进行塑造、陶冶、凝聚人心,使社会成员最终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达到群体间的一种认同、协调和聚合,从而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有效整合,巩固社区的和谐建设。
五、健身秧歌在物质层面上维护社区组织稳定与和谐
健身秧歌是维系和凝聚社区组织的重要纽带。健身秧歌锻炼可以缓解和消除各种精神上的焦虑、紧张、消极悲观等不良情绪,是建设良好的社会秩序的一种不错的协调方式。在各个城市社区,开展积极向上的休闲健身秧歌活动,充实居民的闲暇时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减少人们越轨和犯罪行为。健身秧歌作为一项集体运动,能使不同社会群体的人友好交往,缩小社会距离,有助于整个社区、社会的安定团结,进而使整个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以来,全国各城乡居民普遍选择集群众性、安全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健身秧歌作为运动健身的方式。许多中老年人通过健身秧歌运动,增强了自身的体质,做到了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减轻了自身身心负担。而且中老年人体质的增强,也可以减轻其家庭成员对其赡养负担,使其家庭成员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同时,中老年人身体健康,降低了疾病发生率,从而减轻了国家、企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充满活力,将会大大减轻社会的负担,降低社会医疗健康保障的耗费,从而给社区的发展和繁荣带来新的活力。
摘要:健身秧歌,是人们追求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和完善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一种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健身形式。本文在阐述和谐概念的同时,论述了健身秧歌在促进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促进家庭和睦、人与人之间和谐以及促进社区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谐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健身秧歌,和谐,城市社区
参考文献
[1]卢元镇等.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体育[J].体育学刊,2003,(4).
[2]邵月.论健身秧歌的产生、发展及健身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1).
[3]班秀萍.体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4): 10-11.
3.对中小城市构建和谐新社区的思考 篇三
现行的政府采购体制已成为制约政府采购规范、健康、快速发展的最大障碍。政府集中采购机构的现状,根本无法承担起中央提出的运用“财税、金融、政府采购”促进自主创新、产业调整及“十一五”规划实现的历史使命。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的精神,改革现行政府采购体制,建立科学和谐的政府采购新体制。
第一,明确隶属关系,强化统一领导。
集中采购机构是各级政府依法设立的非营利事业单位,必须有统一的主管部门。并在主管部门的直接、统一领导下,执行政府采购政策,承担起所赋予的职责。
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我认为集中采购机构统一隶属于财政部门更有利于此项事业的发展。
一是政府集中采购与财政有着必然的联系。政府采购制度是深化财政制度改革的产物,是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的一项有效措施。政府采购的完整环节是:编制采购预算、确定采购计划、实施采购、支付采购资金。集中采购只是其环节中的一个环节,与其他环节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割裂这种必然联系,把集中采购机构隶属于其他部门,不利于协调、和谐发展。只有尊重客观事物的必然联系,顺应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才是科学、合理的。
二是集中采购机构回归财政有利于政府采购事业协调发展。将财政部门由监管变为主管,明确其为责任主体,能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目前“多头管理,责任不实”的局面得以改变。同时,将监督职能分离出来,划归其他职能部门,不仅监督采购实施环节,而且要对预算编制环节、资金支付环节等方面进行监督,使监督更加全面。集中采购机构隶属于财政部门,使其有了反映问题的渠道,有利于问题和矛盾的解决,好的建议更容易被采纳,有利于政府采购的和谐发展。
三是集中采购机构回归财政有利于集中采购做大做强。
四是集中采购机构回归财政同样能够有效的解决采购不公及腐败问题。
第二,规范机构设置,加强集中采购。
在集中采购机构的设置上,首先是应将“需要”变为“必须”。第一,根据我国的实际,应规定地级市以上的市都必须设立集中采购机构。第二,应规范机构设置。集中采购机构在性质上,应为公务员管理,在级别、内部设置、职能等方面应尽量统一。第三,明确集中采购机构定位。应将集中采购机构由代理机构定位为政府采购执行机构,明确职责,强化监督。同时,由于社会中介采购机构的性质决定其是无法承担起节约财政资金、制止腐败和发挥政策功能的重任,应逐步取消,使政府采购更加纯洁、规范和有利于政府采购功能的实现。
第三,统一思想认识,促进新体制建立。
在建立政府采购新体制的过程中,目前面临着巨大的阻力和困难,主要是认识上的障碍和利益上的阻碍。
一是应解决认识问题,正本清源,清除“采管分离”的认识障碍。不能将“采管分离”当成廉洁和腐败的试金石,使人不敢对其有任何质疑。应解放思想,广开言路,探讨分析哪种体制更有利于政府采购事业协调、快速发展。特别是应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在政府采购机构设置上的做法,并对我国部分仍未脱离财政的集中采购机构进行利弊分析,用事实说话,以达到思想认识上的统一。
二是推动对《政府采购法》的修订。《政府采购法》颁布实施四年多来,其本身存在的不完善、不合理以及与其他法律不对接等问题,已经凸显,应及时进行修订,并为《实施细则》的出台创造条件。
三是应取得纪检、监察部门的理解和支持。政府采购虽然是财政业务的深化和延伸,但也是纪检、监察部门推动的一项从源头治理腐败的重要工作。让纪检、监察部门了解政府采购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并取得他们的支持,有利于冲破部门利益的封锁,推动政府采购体制建设顺利推进。
4.关于构建和谐社区的几点思考 篇四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这是因为社区是社会的基础和细胞,和谐社区对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具有基础性作用。多年的实践表明,社区(街道)党工委是党联系群众的“神经末梢”,只要我们服务群众的意识增强了,服务群众的本领提高了,应民所呼、解民所难,让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就能使他们通过培育,形成信任感、依靠感、归属感、主人感和幸福感,自觉地凝聚在党组织的周围,在党和政府的引领下去实现社会和谐。
一、从细微关怀入手,让离开故土的居民快乐起来,帮助群众在党组织身上找到信任感
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是和谐社区的一个重要表征。信任感的培育首先来自于感情的投入。社区党组织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其中对群众的感情是基础和前提。我们坚持带着感情走近群众、带着感情深入基层,在决策上认真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而且在实施决策的过程中充分照顾群众的利益,通过细致入微的工作和人性化的关怀,温暖迁入者因隔阂而冷漠的心,增强他们对党组织的信任感。为消除导入居民因生活不便而产生的心理落差,2002年起,我们通过多元化投资,本着“新账不欠,旧账逐年还清”的原则,平衡规则程序,完善公建配套设施,先后辟通12条市政道路,引进近20条公交线路,解决了迁入居民上班和子女上学乘车难的问题。为增强居民的安全感,我们启动“平安真新”创建工作,落实“六小工程”,建立健全群防群治工作网络。为帮助上访群众解开心结、寻回快乐,我们召开信访工作恳谈会,与信访群众面对面进行沟通,对确实有实际困难的抓紧解决,对一些不满现状吹毛求疵的,以算账的方式向他们坦诚“摊家底”,引导他们把对现状的不满转化为建设社区的热情。
二、从解决最迫切的问题入手,让烦躁的居民安静下来,帮群众在党组织身上找到依靠感
党组织是群众的主心骨。群众的信任,让党组织在开展工作时有了抓手,但要想提高党组织的威信,使工作有着力点,还需要培养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对组织的依靠感。在社会转型期,群众利益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在总体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具体利益表现出差异性、多样性的特征。真新的弱势群体、边缘群体较多,他们往往由于自身的经济地位、经济能力的局限,导致心理落差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社区的和谐与稳定。党工委在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的同时,首先把百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事办好。为改善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街道财政每年额外支出200余万元,对低保人员、支疆支内人员进行例外补贴。我们还通过建立信访信息员队伍,推行“三五十五工作法”,开展“五必访”、“五必知”、“五必做”,主动了解并力争将问题解决在群众开口之前。
三、从促进融合入手,让陌生的人们熟悉起来,帮群众在社区中找到归属感
社区是人们的生活共同体,是居民的共同家园。和谐社区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但归根结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居民对生活社区的认同,是安居乐业的前提。只有将群众对组织的信任和依靠转化为对社区的认同和归属,才能使他们热爱并精心呵护自己生活的家园。导入居民来到真新,苦于人生地不熟,在住房解困的同时,面对钢筋水泥森林,心中油然升起孤独寂寞、无助无望。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使邻里之间重新回归以往那种关爱互动的温馨氛围,街道于2002年开始建设社区邻里中心,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将陌生的居民聚拢在一起,让他们各显其能,也各得其所。如今每个社区都建成了400㎡—600㎡不等的邻里中心,中心的健身房、活动室里,居民们休闲娱乐,其乐融融;市民学校、阅览室内,老少共读,学习互进。
四、从协调沟通入手,让居民的事自己作主,帮助群众在社区中找到主人感
居民自治是社区建设的方向和趋势,也是构建和谐社区的本质要求。将居民当成社区建设的主体,扩大其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其依法享有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是推进和优化社会管理的一个基本内容。在构建和谐社区的实践中,党工委探索建立了一系列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等制度,倾听民意、集中民智、发扬民主。我们发动社区中的骨干分子成立社区发展协调委员会,创办《真新人家》,对百姓关注的实事工程、社区热点问题进行报道和评点;建立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制度,让社区居民选出代表共同参与地区性、社区性、群众性、公益性等重大事项的谋划与决策。不断完善评议会、听证会、协调会等市民参与机制,在党组织的总揽协调下,通过评议会,组织居民对居委会、业委会和社区的物业管理工作进行评议;通过听证会,把一些涉及社会救助、小区改造等热点问题交由居民去讨论、决定;通过协调会,大家平等地协商小区的建设与管理。
五、从满足多元需求入手,让居民美好的愿景变为现实,帮群众在生活中找到幸福感
构建和谐社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将关心人的物质需求转移到关心人的精神需求,把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当成我们构建和谐社区的终极目标。文化是和谐社区的媒介。党工委以群众是否满意为准则,围绕居民乐有场所、动有去处,一手抓社区功能的完备,一手抓社区文化的繁荣。近年来,建成了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教育培训中心、社区助老助残服务中心,1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12个分中心,1个社区信息中心苑和9个社区信息分苑;建设了共12万平方米的嘉美绿地、双河绿地和金沙绿地、社区公共运动场。以这些设施为阵地,组建起虬江书画社、真禾艺术团等150余支群众文化团队,群众自编自导自演,在让社区群众娱乐享受的同时,也陶醉其间、自得其乐。街道还通过出资购买公益性的文化产品,提供让普通百姓共乐,“走到一起来”、“同唱一台戏”等丰富的精神大餐。
5.做好“五心”服务构建和谐社区新 篇五
雁峰区天马山街道苏眼井社区周志贤
苏眼井社区位于衡阳市老城区中心,共有居民200
1户,总人口6200人。近年来,我们社区坚持开展“五心”服务,着力构建和谐社区,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孝心服务社区老人。百事孝为先,我社区共有
老年人989人,其中孤寡、残疾老人130人,为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我们与街道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开展志愿服务合作,建立老年人健康台帐,开展老年健康知识宣传,定期为老年人上门服务。另外,我们还加强社区图书室、棋牌室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为老年人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二、贴心服务社区居民。现在在苏眼井社区居民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有困难,找社区。”我们制作并发放便民联系卡2000多张,群众一旦有困难就能在第一时间找到社区。我社区大部分房屋是80年代初建成,基础设施差,道路及下水道多年无人管理,严重破损塌陷、堵塞淤积、粪便横流。去年5月,为了防止暴雨到来时产生内涝,危害居民生活,我带领社区志愿者服务队,将下水道盖板一块块搬开,用勺子将脏物清出,疏通管道,顺利通过雨季。8月份,通过片区提质改造,彻底修复了道路和下水道,并将院落粉刷一新,让
1居民渡过了一个干净清新的新年。当居民将一面绣着“心
系社区千家 情暖居民万户”字样的锦旗送到社区 时,看
着他们那开心的笑容,我们也高兴的笑了。
三、暖心服务务工人员。我社区位于市区中心地段,流动务工人员有600多人。对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居
民同服务、同管理,协助他们签订租房合约,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为他们办理居住证,使他们享受和社区居
民一样的待遇:小孩就近入学、城镇居民医保等等。对
外出务工的,我们通过电话、通信、网络视频等方式,及时掌握他们的动态,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家乡的温暖。
四、安心服务失业人员。我社区共有下岗失业人员
823人,他们普遍年龄偏大,无一技之长,再就业比较难。
我们充分整合社区资源,开发就业岗位120个,方便下
岗失业人员就近、就地就业。每年我们对下岗失业人员
进行两期培训,有电工、电脑、月嫂等8个专业,共计
40人次。通过我们的培训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技能,重新
走上工作岗位,上岗后对他们定期回访,并与用人单位
实行共同管理,让他们安心就业。同时,结合社区保绿
保洁保安等需求,设立公益性岗位,并为零就业家庭发
放爱心卡,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通过多管齐下,我社
区今年新增就业人员116人,实现了充分就业的目标。
五、爱心服务困难群众。我们依托台帐信息,建立
困难群众服务台帐,开展各类爱心救助活动。社区居民
辛勤的付出,得到了居民的认可,我们是幸福的。
今后,我们将加倍努力,用心服务,为构建一个居民自
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的和谐社区而更加
努力。
附表:
1合作经营协议书
甲方:
乙方:
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就中石油煤层气保德区块地面工程
合作经营事宜,自愿达成如下协议,以资信守:
一、合伙宗旨:共同合作、合法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二、合作经营项目:中石油煤层气保德区块地面建设工程。
三、合作经营地点:山西省保德县。
四、出资金额方式:期限垫付。
1、甲方以现金方式出资200万元;乙方以现金方式出资200
万元(主要用于补足前任合伙人撤资款项)。
2、合同签订之日乙方向甲方交付100万元投资款,剩余100
万元乙方须在2012年3月31日前全额到位。
3、2012年3月31日前应付前任合伙人撤资的17万利息,双
方各承担8.5万元。
4、乙方垫付2012年2月开工前期全部费用。(回款前)
五、股份划分:甲方%、乙方%。作为确定盈
余分配和债务承担的基础。
六、合作期间甲乙双方的出资为双方共有资产,不得随意请求分
割。
七、甲乙双方的任何一方原则上不得中途退撤,任何一方在不给
合作事务造成不利影响的前提下可以退出,但须经双方协商认
可。
八、甲乙双方的分工、权力与义务:
1、甲方为合作项目的负责人,全面负责合作业务的日常经营
与管理,重点负责商务活动及工程的回款工作。费用不得超过工
程总额的10%。
2、乙方负责合作项目的生产,施工、安全工作。
3、以甲方公司的名义,在保德县与当地银行开设账户,双方
各留印鉴、共同管理。乙方负责施工过程中的财务工作,对于涉
及财务、账目以及借款、还款、日常投资等资金使用事项在超过元额度(元以下的应各自记账留存凭证定期对账),应许甲乙双方协商一致方可进行。同时,甲乙双方都有对财务账
目的监督权利。
九、盈余分配与债务承担:
合作双方共同经营,共同合作、共担风险、共负盈亏。
十、合作任一方违反本协议导致合作损失的,应当对另一方承担。
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
本协议一式2份,甲乙方各执一份,经甲乙方签字画押后生
效。
甲方:乙方:
年月日年月
6.对中小城市构建和谐新社区的思考 篇六
社会建设落实到基层就是社区建设,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工作,是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一项综合性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城市工作,推进城市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尽管受到经济危机影响,昆山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截至2011年底,昆山用全国万分之一土地、千分之一领土创造了全国千分之十七的外贸进口和千分之二十二的外贸出口,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430亿元,工业总产值800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602.2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00.22亿元,昆山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与新昆山人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构建和谐昆山,必须提高社区服务新昆山人的水平,让新昆山人愿住、乐住、爱住昆山。
一、基本情况
社区是社会的基础,是社会管理的重要阵地。近年来,昆山在大力加强城市社区管理、取得成绩和经验的同时,也存在着困难和问题,必须认真研究、分析和解决。如何处理好社区的服务、管理、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将是办好文明社区的非常重要的环节,要做到正确处理,必须把服务放在首位,寓管理与服务之中,从管理服务出效益。“新昆山人”指在昆山居住半年以上、具有暂住证以及合法工作的外来人员,他们一般在昆山工作但没户口。在“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主义的建设方针指导下,昆山政府把为所有外来人员营造平等的发展环境、切实保障他们的利益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着力点。来昆山 1
投资、工作、务工的所有外来人员都是建设昆山的重要力量,“新昆山人”的称号不仅是一个称呼的改变,更是一个重大的理念创新。
据《2004年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到2004年底,昆山市户籍总人口63.7157万人,外来暂住人口达62.5345万人,外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接近50%;到2011年年底,昆山户籍人口72万,外来暂住人口91万。昆山已经是不折不扣的移民城市,昆山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新昆山人可以像本地人一样参加社保、医保,享受计生、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服务,善待外来务工人员的做法体现了昆山海纳百川的胸怀和以人为本的情怀。
二、主要问题
我们必须认识到,外来流动人口的存在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大量新昆山人在为昆山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给城区管理带来了巨大压力,迫切需要制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许多社区工作人员由于自身业务素质低下,一般轻视新昆山人,有的甚至无视、敌视新昆山人。目前,我市社工队伍还处于向正规化过渡时期,目前拥有中级社工证的人数为人、初级社工证的人数为人。
(二)社区可以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并且及时向上级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但很多新昆山人认为街道社区工作人员都是些闲杂人员,在混日子,他们即使遇到许多属于社区职权范围内的问题也不去向社区咨询,两者之间沟通不畅。
(三)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大量繁杂的社会职能从机关、企事业单位转向社区,社区要真正履行好这些职能,没有一定的实际权力作保障是不可能实现的。社区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权力在上,责任在下”,如社区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社保协保等具有管理责任,却没有管理权力,管理权力在政府部门。社区能否获得必要的实际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社区管理体制甚至整个国家改革最终能否成功的大局。在对新昆山人管理上也是这样,方方面面都要管,杂物很多,社区工作人员疲于应付。
三、对策和建议
(一)创新组织架构,搭建社区服务管理平台。社区工作人员必须统一思想,认识到位,正确认识新昆山人对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主动承担管理职责,同时要求居民改变对外来人口的看法,尽可能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组建街道“服务中心”,增强政府“末梢”的服务职能,整合街道社区相关科室的职能、人员,建立新昆山人便民服务中心,为提供公共服务事项办理“一站式”服务。建立和完善组织机构和工作网络建设,加强新昆山人管理和服务,为做好新昆山人基础工作提供保障;充分发挥社区综合协管队伍的作用,采集实有人口基本信息,特别是社区矫正人员信息、房屋租赁信息、计划生育信息等;坚持管理服务“便民化”,创新群众工作便民体系,做好服务新昆山人工作。做好新昆山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服务、方便、幸福群众。工作中一定要把服务作为第一要务,方便群众作为第一要求,着力为基层广大新昆山人提供了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
(二)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的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新昆山人的有关政策,让他们看得懂、易接受、印象深,从制度、法规上确保新昆山人在社区的权益和地位。
(三)提高外来人员素质和职业技能,社区可以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民政局、教育局等有关部门在新昆山人集中居住区(如打工楼等)设立文化补习学校,以较低的收费和实用的教育内容吸引新昆山人入学学习,提高文化素质、法律意识等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新昆山人职业培训方式,对第一代外来人员的子女开放职业教育大门,在就学条件和就业待遇上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对多年在昆山就业工作的外来人员,在确定合适年限的条件下,给予外来人员与本地职工一样的职业培训条件,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和技术水平。
(四)稳妥及时地进行外来人员的身份转换,积极完善和推广居住证制度,形成包括暂住证、人才类居住证、永久居住证和昆山户籍的多层次、灵活的居住登记和社会管理体系。把施行暂住证制度作为昆山居民管理的一部分,减少程序,降低费用,建立制度化的机制。对新昆山人中勤俭持家、勤奋工作、努力经营、敢于创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人和家庭予以表彰,并把获得昆山长期永久居住的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同时,要不断纠正推广实施中出现的政策不一致、政策漏洞等问题。
管爱国书记在谈到昆山发展时说:“我们昆山户籍人口72万,还有91万外来人口,这些新昆山人为昆山发展做了很大贡献,但他们的收入水平还不高,我们未来更要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
7.对中小城市构建和谐新社区的思考 篇七
1 和谐社区构建与新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所谓的和谐社区,其实就是在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共道德的制约和约束下,使一定数量居民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良性互动,从而创造一个环节优美、管理有序、安全幸福、服务完善和文明祥和的社区。开展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为了使社区居民拥有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从而使社区成员有组织、有计划和有目的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所以,加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将能够使社区居民与社区、自然环境和社会保持和谐,因此将有利于构建和谐社区。而在发展新农村的过程中,只有加强新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使广大农民的思想素质得到提升,从而使农村社区居民积极投入到和谐社区环境建设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继而使新农村的建设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
2 基于构建和谐社区背景下的新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
2.1 把握农民思想教育主题
在开展新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需要对农民思想教育主题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具体来讲,就是需要认识到构建和谐社区的动力实际上是来自于农民。只有广大农民进行主体性和积极性的发挥,才能够真正实现农村的改革。而单单依靠外部力量进行新农村建设,是无法使新农村的改革成果得到保持的,所以也不利于和谐社区的建设。因此,在开展新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需要以培育农民主体性为主要教育任务[1]。为此,还要加强宣传和教育,以便使农民认识到自身的主体作用,并引导农民通过提升自身素质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发展。而加强该类工作的开展,则能够使农民将新农村建设依托于国家的思想得到克服,所以能够使农民的独立自主意识得到提升。
除了培养农民的自主意识,还要意识到和谐社区建设离不开农民的合作互助。所以,在开展新农村思政教育时,需要加强农民合作意识的培养,以便使社区居民认识到新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以合作经济的发展为基础。为此,还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宣传活动的开展,以便使广大农民的依法办社意识和新型合作理念得到增强,继而为社区居民的合作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
此外,还要加强农民民主意识的教育。因为在和谐社会构建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都需要实现管理民主。所以,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要围绕着农民民主意识教育开展,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一方面,需要引导新农村社区居民进行政治活动的有序参与,并且加强农民的民主法制教育,以便使广大农民形成民主的观念。为此,还要从社区居民关系的社区事务入手,引导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处理,以便使居民形成参政和议政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需要加强社区居民公民意识教育,使广大农民意识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是一致的,从而督促广大农民参与到新农村社区建设中。
2.2 加强社区居民舆论引导
在国家提出全面进行小康社会建设的背景下,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围绕着和谐社区构建加强宣传教育,以便实现对社区居民的舆论引导。因为从理论上来讲,社区居民行为将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从而使其按照舆论引导方向参与到社会活动中。而就目前来看,新媒体得到了迅速发展,所以还应该加强新媒体的运用,以便加强新农村社区舆论的创造和传播,继而使社区居民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受到有效的正确引导。从舆论内容上来看,首先应该对目前社会舆论进行正确评价,以便形成一个具有稳定客观量化的可评价体系,并且建立良性的舆论评价机制。在此基础上,则可以根据体系标准进行社区舆论的正面引导。此外,针对社会公共事件,也可以进行舆论的制造,以便在进行舆论的正向宣传的同时,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2]。而在新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舆论引导方法的运用,则能够使社区居民的行为得到有效引导。
2.3 展现教育内容的乡土性
在新农村社区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要展现教育内容的乡土性,才能够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一方面,可以利用乡土语言艺术进行教育内容的表达,从而与社区居民更好的交流。同时,语言与人的思维活动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利用乡土语言能够从思想上与新农村社区的居民交流互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正确思想的传递。而利用平民化的语言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表达出来,也能够更好地帮助社区居民理解思想教育内容,从而更好地进行思想教育的传输;另一方面,在进行新农村社区居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时,也需要考虑到被教育者的心理状态[3]。具体来讲,就是从农民关注的问题入手,进行思想教育内容的有效融合,从而使社区居民认识到和谐社区构建的重要性。而通过熟悉的内容向社区居民传递这样的思想,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思想教育效果。
2.4 开展丰富的社区活动
实际上,社区环境也会对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起到重要的影响。所以,和谐社区的构建与社区环境建设以及思政工作开展都有一定的联系。基于这种认识,有必要进行新农村社区环境的优化,并且开展丰富的社区活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对社区居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思政教育者需要结合党的政策方针,将和谐社区构建思想融入到社区活动中。比如,可以在社区开展“青年文明号”“讲文明、树新风”等社区活动,从而加深新农村社区居民对和谐社区构建方法的认识[4];另一方面,采取单一的活动形式无法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到活动中,所以还要进行丰富多彩和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的开展,以便有效进行健康向上的社区氛围的营造。为此,还要从年龄、文化水平等角度进行社区居民的层次划分,以便合理进行社区活动的安排。
2.5 实现农民教育双向互动
想要使新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吸引力得到增强,还要实现农民教育的双向互动,从而根据农民的切实需求开展相应教育工作。而通过与农民进行双向互动,也可以更好地了解新农村建设形势和任务发展情况,并且了解广大农民对和谐社区构建问题的认识情况,从而采取适合新农村建设发展形势的政治教育方法开展相应教育工作。此外,从根本上来讲,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民的精神建设。所以,在开展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有必要通过双向互动了解农民主体意识、民主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发展情况[5]。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有所侧重,从而使新农村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得到增强。
3 结论
总而言之,在全面进行小康社会建设的背景下,必须加强新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以便为和谐社区的构建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相关部门还要加强对新农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方法的研究和探索,以便更好地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吉红.林业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探索——以新农村建设中的共建活动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5(2):43-45.
[2]杜君,张学凤.新农村建设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2-24.
[3]张俊花.社区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其优化[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1(2):69-71.
[4]周宗辉.社区化管理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23):138-139.
8.对构建和谐家庭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家庭暴力;反家庭暴力;措施
中图分类号:C9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253-01
作为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家庭暴力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家庭暴力,根据最高人民法院《解释(一)》的规定,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我国法律对家庭暴力的定义,在使用上是较为狭窄的。第四十八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宣言》第2条,将对妇女的暴力行为的理解定义为:“对妇女造成或可能造成身体、心理及性方面伤害或痛苦的任何基于社会性别的家庭暴力行为。”这说明暴力行为包括身体、心理和性等三个方面。
1 家庭暴力的范围
我国对家庭暴力还没有明确的范围,笔者认为在确定家庭暴力范围时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界定:(1)家庭暴力可发生在婚姻家庭、未婚同居家庭、同性恋家庭中;(2)家庭暴力可发生在夫妻间、曾有配偶关系的人间、伴侣间、父母子女间、兄弟姐妹间、祖孙间以及其他家庭成员间;(3)家庭暴力的手段既有作为的,也有不作为的;既有直接指向受害人的,也有间接指向受害人的;既有身体的,也有语言的;(4)对受害人造成的损害有身体方面的、性方面的、精神和情感方面的、经济方面的;(5)从程度上讲,对受害人造成任何损害和伤害的行为都应属于家庭暴力的范畴。
2 家庭暴力发生的原因
产生家庭暴力的原因有诸多方面,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1)由观念错位,贪恋婚外情导致家庭暴力。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些人在各种传统的、现代的、本土的、外来的思想、文化、观念、习俗的激烈碰撞中,思想迷失了方向,道德观念特别是婚姻道德观念发生了错位。一些男性视糟粕为时尚,以拥有“婚外情”作为向人炫耀的资本,有的在外与“二奶”长期非法同居,生儿育女。回家则对妻子“横挑鼻子竖挑眼”、使妻子“左右不是”,以种种借口逼迫妻子离婚,更有甚者,将所包“二奶”带回家中居住,把妻子赶出家门,妻子稍有反抗,则会招致家庭暴力。(2)一些男性性格扭曲、品行不端直接引发家庭暴力。一些男性性格扭曲,常常无端怀疑妻子生活作风不检点,不许妻子和别的男性说话,不许妻子贴补家用外出打工赚钱,妻子若有反抗,就会遭到家庭暴力;一些男性沾染上不良习惯,整天贪于玩乐,游手好闲,在外赌博、酗酒、嫖娼无所不为,有的横行乡里,危害百姓,是人见人恨的恶霸。(3)严重的大男子主义思想作祟引发家庭暴力。一些男性大男子主义思想根深蒂固,总是以居高临下的心态任意摆布和欺侮妻子,发威逼打骂妻子为能事,常常因一点点生活小事,对妻子大打出手,以此来满足自己“男子汉大丈夫”的自尊心。(4)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从历史发展来看,我国长期以来“男尊女卑”传统的夫权思想,在当前市场经济形势下有所抬头;从社会角度来看,一是我国妇女的地位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二是社会上多数人认为“家庭暴力是家庭内部的事”、“清官难断家务事”。劳动社会化程度不高、生育风险还基本上由女性自身承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女性处于下岗、失业率高,再就业难的境地。在调查中发现,97%家庭中,女性的收入低于男性,男女两性实际收入确实还存在一定差距,与男性相比,女性仍属于低收入群体。在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的妇女,大部分妇女还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和家庭经济支配权,这就造成了其在经济上过于信赖丈夫的事实,一些女性甚至被丈夫视为生活上累赘,常因向丈夫索要生活费遭到家庭暴力。(5)我国现行法律尚无配套的比较完善的预防制止家庭暴力的措施,缺乏执法监督制度。在立法上,保护家庭成员人身权利,制止家庭暴力的法律分散于各个法律之中,原则性强,可操作性差。(6)在法律宣传和教育方面开展得不够广泛和深入,许多公民没有意识到家庭暴力是侵权行为,是违法行为,而社会舆论对此采取宽容态度而未能给予及时的、大张旗鼓谴责,对致暴者没有威慑作用。
3 反家庭暴力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在我国,对家庭暴力问题虽然已经有了一些规定,而且这些规定在制止家庭暴力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容否认的是,现有的法律规定还有很多的不足,其主要表现为:(1)现行的刑事法律中对有关家庭暴力方面的犯罪诸如虐待、遗弃等多以“情节恶劣‘、”情节严重“为条件,而且在程序上多将其列为自诉案件,這势必会把相当一部分家庭暴力行为不当地排斥在刑事干预之外;(2)由于刑法中没有明确承认”婚内强奸“,由此,影响了对婚内性暴力的处理;(3)在民事法律方面,修改后的婚姻法虽然第一次将”禁止家庭暴力“写进全国性的法律之中,但对家庭暴力未做明确界定。最高人民法院虽然对此作出了司法解释,但该解释显然将家庭暴力的范围限定过窄,是否完全符合婚姻法的立法本意值得探讨;(4)在程序法方面,对于家庭暴力案件缺乏特有的处理程序和证据规则,这必然导致家庭暴力案件的受害人举证负担过重,家庭暴力案件的事实难以认定,在客观上使一些施暴者没有得到应有的制裁;5、在组织法方面,没有为设立专门的反家暴机构包括行政机构、司法机构作出明确的规定;等等。
各级政府作为国家法律的执行机关,在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极其重要的职责,因此,反家庭暴力应明确规定各级政府的各部门有责任结合自身的具体职能,采取各种必要措施,以加强对家庭暴力的行政干预:(1)采取组织措施,明确义务(责任)主体,加强对家庭暴力案件处理的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等。(2)司法行政部门应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密切配合,做好家庭矛盾的调解工作,有效控制家庭暴力;解决受害家庭成员的法律援助问题;在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中,积极宣传家庭暴力行为的严重性和社会危害性,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男女平等在家庭生活中实现。(3)教育行政部门应明确要求在有关的课程中增加社会性别意识方面的内容,培养青少年树立健康、平等的性别观念。
反家庭暴力是人类的共同课题。西方国家不仅在社会上采取设立妇女庇护所、外逃儿童收容所、救助热线等措施积极帮助受害人,而且制订了专门法律来制裁和遏制家庭暴力的发生。如英国《1976年家庭暴力和婚姻诉讼法》、《1978年家庭暴力与治安法院法》、《1996年家庭法案》和《1997年保护免受骚扰法》等。其中有许多措施都值得我国借鉴。②2001年,我国修改后的《婚姻法》,首次规定了针对家庭暴力的救援措施。其内容有:(1)对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的,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以及所在单位应当予以劝阻、调解。(2)对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予以劝阻,公安机关应当予以制止。(3)对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提出请求的,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治安处罚的法律规定予以行政处罚。(4)对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受害人可以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起诉;公安机关应当依法侦察,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提起公诉。(5)因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包括物质损害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这些措施为我国反家庭暴力提供了民法上的依据,使得我国反家庭暴力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巫昌祯,杨大文.防治家庭暴力研究[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0.
[2]夏吟兰,李明舜.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法律干预之实证研究[A].中国法学会,2002.
9.对构建和谐婚姻的思考 篇九
(当代婚姻社会学期末论文)
外语学院 旅游英语072班
074050346
颜小云
对构建和谐婚姻的思考
“家和万事兴”,重视家庭和谐关系是中国数千年文化的优良传统。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使“和谐”成为我国战略机遇期的社会主调。中国自古就有“家国”之说,家是国的基石,没有千家万户的和谐,何谈社会的和谐?因此,和谐社会从和谐家庭开始,和谐家庭的构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血脉相连。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家庭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婚姻家庭作为社会的生命细胞,在现代社会仍然是个人成长并获得动力支持的源泉。本篇论文首先阐述了婚姻家庭和谐和社会和谐的关系,和谐家庭的构建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家庭和谐,社会才能和谐发展;然后指出构建和婚姻家庭的重要性与影响和谐婚姻家庭的因素;最后提出如何构建和谐婚姻家庭。
(一)婚姻家庭和谐和社会和谐的关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真正文明的社会必然是男女两性共同平等发展的社会,和谐家庭的构建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在任何社会中都是一种基本的社会设置。作为处于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中介,家庭的稳定,既为个人提供了私人生活的场所,又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同时它还是实现人的社会化的第一个驿站。家庭作为社会整合的初级群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既是直接的,也是深层次的。家庭与社会的和谐是家庭健康发展的必要环境,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家庭和谐,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二)构建和婚姻家庭的重要性与影响和谐婚姻家庭的因素
(1)构建和婚姻家庭的重要性
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包括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域,是平安社会的坚固防线,也是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社会的和谐是以家庭的和谐为基础,没有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和谐,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和谐。婚姻家庭是社会组成的基本细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没有美满幸福的婚姻家庭,就没有和谐进步的社会关系。
(2)影响和谐婚姻家庭的因素
第一,由于社会认知与民主文明程度的提高,使人们的精神追求呈现多样化、多元化。另外,物质条件的改善,人口流动率的大大提高,也给人们多样化选择创造了条件,从而也给家庭、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隐患。
第二,法律上的男女平等,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能完全实现事实上的平等。男女事实上的不平等也能影响到婚姻本质上的和谐与稳定。
第三,一部分人对恋爱婚姻自由的误解,造成草率结婚、早婚的现象增多。条件不成熟就急于建立家庭,加上婚前恋爱时,往往很少考虑婚后的实际问题。第四,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物质享受的多了,一些人往往忽略了感情这一第一要素,只是盲目认为有钱就有了一切。这样结合的婚姻,很难保证夫妻在感情上的和谐和精神上相互沟通。
(三)如何构建和谐婚姻家庭
(1)提升家庭的法律文化,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是构建并维系和谐婚姻家庭的纲绳。
法律文化深植每一个家庭细胞,是构建和谐家庭的基本前提。源远流长的中华法系所创造的法律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的家法族
规、伦理法治是中华法系的核心。创建新的社会主义婚姻家庭法律文化,并将新的家庭法律文化深植到每一个家庭细胞,倡导文明、现代、健康、和谐的家庭关系,这是构建和谐家庭的基本前提。
(2)积极开展家庭文明建设,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把先进文化的理念更多地贯穿在具体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以美德教育人、以亲情感化人,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积极拓展家庭美德建设的外延,引领广大家庭积极参与家庭文明的创建活动,努力营造诚信友爱、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
(3)要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倡导尊重妇女权益的社会风尚
要科学而正确地看待男女两性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差异,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要倡导新型的家庭伦理文化,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精神,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同时,也要吸取西方文化中追求个人幸福的价值取向,既以家庭的和谐、稳定为重,又不牺牲个人的自由和幸福,建立和谐动态的幸福家庭。
(4)要切实加强婚姻家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0.对中小城市构建和谐新社区的思考 篇十
公安工作从根本上说就是群众工作,人民群众是公安工作的重要依托和力量源泉。长期以来,我局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警民关系,警民关系和谐稳步发展,为建设和谐互助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经济发展,企业改制,社会转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人民内部矛盾日益显现出来,针对这些情况,我局广大民警结合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执法为民思想,常怀爱民、为民之心,常存便民、利民之意,通过采取积极有效措施,进一步关注社会需求,了解民情民意,密切警民联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一、我局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密切警民关系
互助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座落在祁连山南麓,湟水河北岸,是一块土地肥沃、民风淳朴、风景优美的宝地,被称为“彩虹的故乡”。境内有西宁市曹家堡飞机场。兰西高速公路、青藏铁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全县总面积3423.9平方公里,辖区19个乡镇,294个行政村,人口37.5万人,居住着汉、土、回、藏、蒙、朝鲜等12个民族。
近年来,土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伴随着改革发展的步伐,互助县公安局党委一班人带领全体民警,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回应人民群众的 1 新期盼为目标,以队伍正规化建设为抓手,以解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着力点,积极采取措施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真正做到基层民警满意、党委政府满意、人民群众满意。
(一)多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结合新形势下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我局全体民警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不断改进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察民情,了民意,解民困,不断推出实实在在的便民利民为民新举措,做到主动热情、及时周到、优质高效为民服务。自“公安民警大走访”活动开展以来,互助县公安局领导带头,全警参与,全县民警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送温暖、送平安、送法律、送服务,听民声、访民意、察民情、排民忧、解民难,积极、扎实开展大走访实践活动,从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不断改善公安队伍的自身形象和作风,努力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了公安工作,密切了和谐警民关系,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活动中,我局组织广大民警深入到残疾人、孤寡老人、贫困病重人员、困难学生和失业人员家庭中走访慰问,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度过生活难关。五峰派出所民警了解到上庄村村民周桂兰和石湾村村民吴吊过因出嫁而被注销户口十多年,给二人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的情况后,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积极调查了解、认真核对翻阅旧底册,及时为二人恢复了户口。当从民警手中接过户籍簿时,二人满脸喜悦,连声说:“谢谢。”林川派出所 2 针对目前辖区部分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尚未办理二代身份证的情况,他们克服困难,在南门峡派出所为185名返乡人员办理了二代身份证。从而进一步密切了警民关系,增进了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针对走访中了解到的我县摩托车拥有量大,无牌无证现象较为严重的实际,交警大队积极筹划,认真部署,紧密结合“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将群众的期盼转化为实际行动,深入到蔡家堡乡、西山乡、东山乡等偏僻村落开展三轮汽车、摩托车注册登记及驾驶证的办理业务。在工作中,民警们克服严寒气候条件及办公场所简陋、拥挤等困难,始终以热情大方、文明规范的良好形象接待着每一名办事群众,受到群众的好评。期间,共办理车辆注册登记38车次,受理驾驶证40人次,摩托车年度检验10车次。
据不完全统计,互助县公安局在“大走访”活动中共走访290多个行政村,捐款3万余元看望慰问群众1257人(户)次,与特困家庭结帮扶对子120余个,走访重点寺院230余人(次),走访宗教上层人士180余人(次),召开各类座谈会20多场,征求到改进公安工作的建设性意见45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5000多份,及时发现并排除各种不稳定因素5条,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4起,调处各类治安案件45起。
(二)体察民情民意,积极为民服务。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活动,我局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切身利益入手,采取上门走访与召开警民座谈会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问卷调查,广泛征求群众对队伍建设和业务建 3 设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针对群众反映问题进行认真梳理,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对民警工作中存在问题及时进行纠正。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基层基础建设的导向,积极营造警民互动的良好氛围。今年以来,各队所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积极邀请党政领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公安机关视察、座谈、汇报工作,征求意见,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困难群众家庭,走进受害人家庭,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疾苦,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有效地增强了公安工作的透明度,加强了警民沟通协作,进一步推进了和谐警民关系,树立亲民形象。为进一步加强警民联系,突出关注民生、服务民生主题,县局在派出所及个别“窗口”单位实行全天候为群众提供服务,随时解决人民群众报警、求助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杜绝了“夜里敲不开门、关键时刻找不到人、报警求助拨不通电话”等现象的发生,把基层公安工作真正融入到人民群众之中。19个乡镇派出所利用节假日,采取走村进户、主动上门、现场办公等方式,积极为群众提供居民身份证办理、法律政策咨询等系列服务,把“被动服务”转变成“主动服务”,把派出所转变成走向田间地头、走近平民百姓的“流动派出所”。期间,上门为群众办理户口、身份证,发放户口簿、身份证等2300余件。针对群众经常会遇到一些急事、难事、险事等实际情况,通过民警下乡巡回、公路巡逻、报警电话等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及时发现并救助遇险受难群众27人(次),调处化解矛盾纠纷100余件,及时消除了各种不安定因素,有效地 4 维护了辖区的治安稳定,确保了辖区的和谐安宁。
(三)提高破案率,降低发案数,增强群众安全感。“群众看公安关键看破案”。人们历来就把能不能破案当作衡量公安机关能力高低的主要指标。破案率高才能有效打击违法犯罪活动,震慑犯罪,减少犯罪,从而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只有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才会满意。为此,我局紧紧围绕公安职能,有效履行职责,提高破案率,降低发案数,增强群众安全感。今年以来,针对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两抢一盗”、街路面犯罪、严重暴力犯罪等违法犯罪问题,我局一方面积极采取防范措施,坚持在城区和主要乡镇路面开展24小时治安巡逻,并结合城区和主干道“高峰站点”工作,有效控制路面动态,提高见警率和群众安全感;另一方面,集中优势警力,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打击整治专项行动,保持严打高压态势,进一步改善社会治安面貌。此次活动中,刑警大队重拳出击,攻坚克难,先后破获了顾进柱涉嫌故意杀人、王成德涉嫌奸淫幼女、薛成发涉嫌盗窃等一批恶性案件,挽回人民群众经济损失十多万元。同时,还抓获了9名网上在逃人员。刑侦民警还积极走进逃犯家中,敦促犯罪嫌疑人早日投案自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涉嫌强奸罪批捕在逃8年的刘志德投案自首,并如实供述了犯罪事实。东山派出所民警多次走进犯罪嫌疑人那定财家中,向其家属讲法律,讲政策,通过细致、耐心的开导教育,取得其家属的理解与支持,在其家属的劝说下,外逃两年五个月的那定财从西藏返回,到东山派出所投案自首。加定派出所得知犯罪嫌 5 疑人朵才让加逃之甘肃省敦煌市的线索后,积极与敦煌市公安局取得联系,及时将其抓获归案。进而有效地震慑了犯罪,维护了社会治安稳定。
(四)实行警务公开,增强了警务工作的透明度和规范性。为畅通监督渠道,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倾听群众意见,我局定期对辖区群众进行走访,组织召开警民恳谈会、执法监督员座谈会,充分尊重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认真落实整改,提升群众的信任度。同时,向当地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汇报工作19次,征求意见和建议27条,并认真制定整改措施,加以整改,从而提高了工作透明度,赢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支持。进一步密切了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促进了警民关系的和谐发展。
(五)警营开放,增进感情交流。为了增强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了解,我局积极开展警营开放日活动,西山、丹麻派出所及消防大队邀请辖区群众及在校师生参观并参与警营生活,介绍了公安机关开展“三基”工程建设情况及民警单警装备情况、警务枪支、派出所的接处警工作、户口身份证的办理流程。通过师生及群众积极参与模拟接处警体验等活动,加强了警民沟通和交流,进一步促进了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
(六)进行法制宣传,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今年以来,我局加大公安宣传力度,110指挥中心民警走上街头,开展了以“完善
110、和谐警民情”为主题的爱民实践活动,共发放宣传材料1500余份,展出展板30余块,引导和教育群 6 众加强自我防范意识,正确对110的认识。交警大队联合塘川、东山等交警中队“进农村、进社区、进单位、进学校、进企业”,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塘川镇、宁互公路沿线村庄、威远镇街道社区、汽车站、公交公司、东山中学等单位,设立宣传点,结合各地发生的实际案例宣讲交通安全常识,讲解车辆落户、检验、驾驶人办证等交通安全知识。截止目前,共展出交通安全警示展板120张次,横幅30余条,发放宣传材料14000余份,受教育群众达15000人次。进一步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各派出所民警主动上门,为学校师生进行法制讲座和教育,分析当前的治安形势以及易发案件的类型,通过典型案例的讲解,揭露犯罪分子惯用的作案手段,并对如何预防提出了对策,让学生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有效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整个讲座贴近学生生活,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受到校方及广大师生的欢迎。同时还开展法制宣传及防火、防盗和燃放烟花爆竹的安全防范知识的宣传,发放安全防范小常识宣传单20000余份等,积极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威远镇派出所、刑警大队与电视台合作,制作并播放了《警情通报》专题节目,讲授防范技能,提高群众安全防范能力,有效揭露犯罪手段,使更多的农户和群众明白了防范措施和手段,进一步提高群众的安全防范能力,密切了警民关系。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我局在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中,做了大量而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仍有一些不和谐因素,影响了警民关系的健康发展。
二、当前影响警民关系的因素
(一)主观方面的原因。
一是个别民警的自身素质不能适应工作需要,对新的公安工作法律法规不熟悉,不准确,存在业务能力不精,理论水平不高等问题,并且不注意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学习始终处于表面,工作作风不扎实,热衷于吃喝玩乐和业余享受,心思没有全部放在工作上,上班时间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警服一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极大损害了警察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二是极个别民警的群众工作能力不强,有的甚至不会做群众工作,工作中面对各式各样的群众普遍感到压力大,难度大,存在畏难情绪,怕做群众工作,民警不知道怎样去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做群众工作时方法简单,缺乏深入群众的工作作风,没有真正将群众工作做到位,因此也很难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三是执法不规范,执法形象不好。少数民警执法不严、执法不公、办关系案,严重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个别民警在执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作风简单粗暴,对待群众态度冷漠,推委刁难,吃、拿、卡、要现象时有发生。四是少数民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不强,遇事不能从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而是私心膨胀,贪小利、图享受,有的民警执法不严、执法不公;有的民警纪律松驰、行为失范、警容不整,甚至打人骂人、滥用警械;有的民警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引起群众反感。总的来说这些人缺少对待人民群众最起码,最基本的感情,也就是为人民服务宗旨不牢固。长此以往,就造成了人民群众 8 对我们工作的不满意,不支持我们的工作,严重影响了警民关系。
(二)客观方面的原因。
一是相当一部分群众在崇尚民警职业的同时,希望民警是万能的,既是侦察破案、打击犯罪的能手,又是排忧解难、保护社会安宁的卫士。然而,一旦希望无法及时实现,消极的看法就会产生,甚至可能转化为负面效应。在频繁的警民接触过程中,一些群众由对少数民警形象、作风的非议甚至鄙夷而形成对民警群体的错误认识;由对一些民警工作绩效的不满意导致对公安机关职能作用的怀疑;由极少数民警身上存在的违纪违法问题产生对整个公安队伍的不信任。这些有失偏颇的认识因素交织在一起,造成警民隔阂。还有部分群众法律知识有限,对刑法等实体法有所了解,而对刑事诉讼法等程序法知之甚少,特别是对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和刑罚的执行等有关规定不够了解,以致对正常的警务活动产生误解。
二是非警务活动因素影响。随着企业改制,征地补偿、修路筑路,住房拆迁等各种人民内部矛盾转化为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凸现出来,政府等职能部门常常会出于“维护稳定”的考虑,要求警察参与非警务活动,在这种情况下,群众自然会把激愤的矛头指向公安部门,把积怨和不满发泄到民警身上。在这些被动的非警务活动中,公安机关自身的形象和经长期工作赢得群众的信任被逐渐冲淡了。
三、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对策
和谐的警民关系成败在警,作为警察,可能无力改变别人,但可以改变自己。所以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通过警察的实际行为来影响社会公众,从而主导警民和谐关系的构建。
(一)政治建警,提升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水平。“打铁还得自身硬”,人民警察要取得群众的信任,首先,得从自身做起,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公安民警头脑,不断提高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强化全局意识,自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继承发扬公安机关优良传统和作风,严守公安工作纪律,“自重、自省、自警、自律”,努力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始终保持人民警察的政治本色。其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广大民警必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想尽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把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常怀一颗律己之心,常怀一片体贴之情,用自己的真心换取群众的真心,用自己的真情感动群众。只有最朴实、最真实的警察形象才能走入群众的内心,获得群众的支持与信任;再次,坚持公平正义,办事公道,让群众信服。正所谓“公生明,廉生威”。广大公安民警肩负着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责任,只有办事公正,处事公平,这样才能让群众信服和信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用法律去维护公平正义,这样才能永远获得群众的支持,警民才能形成水乳交融的和谐关系。
(二)完善制度,建立健全民警与群众的沟通机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通过彼此的交流来建立。因此,如何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是我们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大力推进警务公开,把各种制度、收费、办事程序公开,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通过各种渠道接触群众,多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场所去走访群众,与群众交心谈心,了解群众的所想、所需,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另一方面民警应该利用走进群众的机会,宣传法律法规以及公安工作的办事流程,使群众了解、理解和支持公安工作,也能发挥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监督作用,形成群防群治的良好局面。正所谓警力有限,民力无穷,这样才能有效的弥补警力不足的缺陷。
(三)热情服务,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作为基层公安机关,我们要以群众满意为工作的最低标准,切实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让人民群众从身边事例感受民警作风转变。要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依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保护国家、集体财产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维护良好的治安秩序。同时,全体民警要坚持“服务在先”的理念,不断改进和强化服务意识,要进一步规范行为,心系群众,文明执法,秉公办事,采取多方面、高质量的便民利民措施,特别要注意选择突破口,从涉及群众利益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入手,从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入手,真抓实干,竭诚为民服务,使群众真 11 正信服,从而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密切警民关系
【对中小城市构建和谐新社区的思考】推荐阅读:
对中小机场空管改革的几点思考09-29
新经济下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07-26
中小企业安全体系构建11-04
关于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思考08-22
沙盘对中小学教师压力的缓解论文07-23
农村中小学财务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的思考09-03
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十点建议07-09
日本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对我国的启示10-18
浅谈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研究07-01
企业文化对中小型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的影响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