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优良传统 创新双拥工作(精选6篇)
1.发扬优良传统 创新双拥工作 篇一
传承老一辈优良传统 发扬新时期创新精神
契税和耕地占用税征收管理所 王滨
近日我学习了穆青老师创作的《十个共产党员》这本书。该书论述全面深入,描写细致感人。读后心情澎湃,为书中的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所深深感动。时过境迁,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牢记党的教诲,传承老一辈优良传统,与时俱进,在工作中创建新的辉煌。
《十个共产党员》这本书,通过作者深刻细致的刻画,生动再现了我党各个时期的优秀共产党员,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如雷贯耳,他们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铁人王进喜,农民科学家吴吉昌,红旗渠除险英雄任羊成……他们是人民的骄傲,是民族的脊梁,是国家的柱石,是我党培育出的千千万万个共产党员中的优秀代表,祖国的英雄儿女。为国,他们忠心耿耿,无怨无悔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为党,他们处处严于律己,带领群众奋斗自强。为民,他们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做忠实的公仆,俯首甘为孺子牛。在历史的长河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页,在人民的心中万古长青。“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千千万万的共产党员,踩着英雄的脚印,带领人民群众,争取自由,抗击侵略,建设祖国,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最终走向成功,走向胜利。
焦裕禄为人民群众呕心沥血,不顾病魔的摧残,坚持工作;吴吉昌不负总理的重托,排除万难,不屈不挠也要完成任务;任羊成不怕苦不怕累,用鲜血和汗水铸就的红旗渠精神……正是受了他们的精神鼓舞,我深切的感受到作为党的新一辈接班人,我们有着同样艰巨的
今天的我们,斗志昂扬,激情万丈,传承老一辈优良传统我们奋发图强,发扬新时期创新精神我们挺立潮头。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开拓地税事业新篇章,今天的历史将由我们书写。
2011-7-14
2.发扬优良传统 创新双拥工作 篇二
回顾清华大学的体育发展, 从1911到1928年的清华学堂、清华学校时期属于清华体育的肇兴阶段, 倡导德、智、体三育并重, 甚至采取了“强迫运动”等强制性措施来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从1928到1937年的国立清华大学时期属于清华大学的乐事体育阶段, 倡导体育精神和体育道德, 进行体格测量、体格检查和体力测验;从1937到1949年的西南联大及复员时期属于清华体育的艰难岁月阶段, 但体育课的良好传统依然得到了保持, 校内建立各种体育协会;从1949到1966年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十七年的时期属于清华体育的高歌猛进阶段, 蒋南翔校长提出了“争取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口号, 学校成立了体育代表队, 实行劳动卫国制度, 出台了新“五项锻炼标准”, “人人锻炼、天天锻炼”成为清华园体育发展的基本目标;从1966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属于清华体育的动荡年代阶段, 随着1970年体育课的恢复, 运动比赛也逐渐恢复, 教职工体育比较活跃, 也恢复了体育代表队制度;从1977到1993年的改革开放时期属于清华体育的再创辉煌阶段, 积极开展了群众性体育活动, 1984年设立的“马约翰流动杯”逐步开始形成体系, 创办的马约翰体育特长班开启探索“一条龙”的竞技人才培养模式;从1994到2012年的“百年清华奥运情, 着力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体育”时期属于清华体育的追求卓越阶段, 成立了清华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研究中心, 提出了“育人至上, 体魄与人格并重”的体育教育观, 实施了“4+2+2”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即一至二年级共四个学期的必修课, 三年级两个学期的限选课, 四年级两个学期的选修课) , 许多清华人为北京奥运会做出了贡献。一百年来, 清华大学体育走过了漫长的旅程, 体育已经深入清华人的心中, 成为学生校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华人不无自豪地说, 清华真正理解了体育的教育意义, 学校在真正按照教育规律办体育。
一、优良的体育传统
清华大学在建校之初就成立了体育协会, 1912年成立体育部, 美国人休梅克任体育部首任主任。1914年马约翰到清华任教, 从1920年开始担任体育部主任直至1966年;马约翰先生是中国体育事业的开拓者, 中国近代体育教育的奠基人, 为中国体育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被誉为“中国体育界的一面旗帜”;他为清华体育发展投入了毕生的精力, 为清华形成良好的体育传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马约翰的影响和带动下, 在蒋南翔等清华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引导下, 清华体育始终走在高校体育教育的前列, 形成了许多优良的体育传统。
1. 爱国传统
从马约翰先生提出的“体育强国”理念, 到蒋南翔校长提出的“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广大清华师生把体育锻炼与救国、强国、建设国家联系在一起, 爱国主义是清华精神的主旋律, 也是贯穿清华体育的灵魂。
2. 重视学生全面发展
清华的体育教育, 不仅注重强身健体, 更重视人格的塑造与意志品质的培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始终坚持“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的体育教育观。
3. 面向全员, 重视全过程
清华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不仅面向广大学生, 还面向在职和离退休教职工, 把热爱体育锻炼、崇尚体育精神的种子播撒在广大师生员工的心中, 使体育在清华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旺盛的生命力。
4.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在体育工作的实践中, 清华在体育思想和体育制度上不断创新, 从早期的“强迫锻炼”到“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口号的提出, 以及体育“登山队”、“4+2+2”的课程体系改革、“马约翰杯”课外竞赛体系的建立, 把体育纳入了学科发展的良性轨道。这些都是清华体育工作能够长盛不衰、始终保持活力的重要因素。
二、合理的体育建构
清华大学的良好体育传统是一代又一代清华人集体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是学校体育工作乃至整个清华办学历程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经过百年的发展, 清华体育从推行“强迫运动”、制定“五项测验标准”, 到“劳卫制”国防体育的开展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推行, 再到贯穿大学全程的体育教学模式, 始终秉持着把“改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放在重要地位。目前, 清华体育已形成“以公共体育课为基础, 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先导, 以多学科体育科研为特色”的合理体育建构。
1. 教学工作
清华大学一直把体育教学建设放在首位, 积极推进适应学校教育发展需要的体育教学模式改革, 2010年6月建立并实施了“4+2+2”的体育教学模式, 形成了“既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又使学生掌握技能, 既增强学生体质又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能力, 并有益于终身体育教育”的教学目标。目前, 体育课程开设了篮球、排球、轮滑、艺术体操、击剑等50余门课程, 采用分层次教学、男女合班上课和跨年级上课以及“三自主”的选课形式。
2. 群体工作
群众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程的延伸, 是清华大学多年积淀的显现, 是学校体育的精髓, 面向全体学生, 使全体学生受益。学生群体活动以“马约翰杯”为龙头, 以体育竞赛为主线, 形成了体育课、学生体育协会、各院系与校级体育竞赛相结合的一条龙竞赛体系。学校严格贯彻执行中共中央七号文件精神, 积极推进阳光长跑等活动, 2012年建立了阳光长跑管理平台, 对参加课外学生进行科学管理和指导, 提高了学生的课外锻炼意识和能力;学校认真执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建立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心”, 2012年, 实施了“三自主”测试管理系统。充分扩展学生体育协会的作用, 将课外活动作为课程的延伸, 收到良好的效果。
3. 体育代表队
在蒋南翔校长的倡导下, 清华大学于1954年成立了体育代表队, 目前, 学校拥有35个项目的41支代表队, 成为全国高校中最大最完整的学校体育代表队, 采取了“体教结合”培养模式, 在各类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4. 师资与科研
清华体育已由传统的单一普通体育教学向高水平竞技运动训练和体育科学研究的多元体育发展。体育部以“入主流、有特色、高起点、开放性”的指导方针, 凝炼出四个研究方向作为研究重点, 即高等教育管理与大学体育发展、大学体育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大学高水平运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和大学体育教学训练的评价与监控。
5. 场馆设施
清华大学现有各类体育训练、教学场地105个, 总面积约22万平方米, 学生人均运动面积6.45平米。并且所有的室外场地均为天然草、人造草、塑胶或沥青材质, 为体育课教学、代表队训练和全校师生体育锻炼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三、强化的重点工作
目前, 在大学生体育锻炼传统和风气受到冲击、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严峻形势下, 清华体育人所肩负的责任更加重大。在新的历史时期, 必须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十八大报告精神, 以创新为动力, 积极进取, 努力开拓, 不断推进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方法创新。
1. 继承和发扬体育传统,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体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新时期大学生的兴趣多元化, 以及网络的冲击, 使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比以前大大下降。在这种形势下, 如何协调学校各部门的分工与合作, 通过提供更多的运动项目和更好的锻炼条件, 通过课内外结合甚至是“半强制”的方式来激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是清华体育教育能否继续快速发展的关键问题。
2. 以“育人至上, 体魄与人格并重”的体育教育观为指导, 继续加强体育教育
加大体育教学改革力度, 不断扩大体育课程容量, 进一步完善体育课教学质量和程评价体系, 引导广大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 不但掌握运动技能, 更要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为实现终身锻炼打好基础。要将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与体育学科的发展与体育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为学校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多样化、创新型的人才服务。
3.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和体育场馆设施建设
体育师资队伍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力军, 重视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实现“十二五”规划制订的体育工作目标、促进学校体育当前和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体育场馆、设施和条件建设, 是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硬件保证, 近年来学校室外场地条件得到很大的提高和改善, 但室内场馆面积和高质量的健身场所相对较少, 因此要多方筹集资金, 进一步改善师生员工的体育锻炼和健身条件。
3.发扬优良传统 争当核建先锋 篇三
四轮驱动提速 多元发展增效
建筑行业“僧多粥少”的矛盾突出,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改制后的中核二二班子思考的不仅是如何做好现有业务,更重要的是如何增强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提升运营质量,培育未来发展潜力。
进入“十二五”后,公司根据现状与发展环境,提出了加快转型,紧跟国家投资导向,优化业务结构,对市场进行了全新定位,提出了实施核电、民用、国际、投资四大板块市场协同发展的“四轮驱动”战略,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百亿”目标,加强市场培育,优化经营布局,实现多元发展,多级增长目标。
面对国家核电政策调整,我们突出加强项目管理,强化过程控制,保证了各在建工程节点目标整体受控。我们较好地完成了秦山一期、二期、三期、二期扩建、江苏田湾核电工程的参建任务,得到各方的高度肯定和赞誉。目前,方家山、三门、昌江等核电工程进度和质量均处于受控状态;昌江核电1#、2#核岛预应力施工按工期要求提前3个月完成,三门核电成功完成1号机组穹顶吊装,徐大堡核电、陆丰核电建设有序向前推进,济南军区某工程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
公司在做强做优的同时,在“保军转民”战略方针指引下,完成了从军工到民用市场的跨越。在工业与民用工程建设领域,坚持“大行业、大城市、大业主、大项目”的经营思路,以大项目引领区域分公司的大发展。目前,产值过亿元的区域有11个,施工地域遍布国内二十多个省、市(区)。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公司的重大战略举措。2013年新签合同项目6个,合同金额达15.33 亿元。目前,马来西亚万饶房产项目、缅甸仰光综合体项目、老挝塔銮湖开发区桥梁等项目均有序向前推进。
为创新公司盈利模式,2011年我们确定了“向上游拓展、往下游打通”的发展思路,从过去单纯的施工向EPC总承包、BOT/BT、PPP模式发展,以“投资管理公司+工程管理公司”为发展方向,逐步实现公司以投资拉动主业的战略转型目标,致力于通过投融资建设项目改变公司过去单纯赚取施工利润的盈利模式。在国内开展了水电站投资建设、房产开发、保障房BT建设等投资业务。
培育核心能力 助力转型升级
2007年,我们针对公司历史遗留问题多、企业发展缓慢的现状,提出了“一年调整,二年理顺,三年初见成效”的发展思路和“精心于建造、专注于品质”的经营理念。
2012年,公司聘请了汉哲管理咨询集团开展组织及人力资源优化项目,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了重构与优化,公司总部定位为运营决策中心,事业部定位为利润中心,项目部定位为成本控制中心。同时,我们结合管理提升活动所查摆出的14个专项问题,先后成立了“企业内控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等五个专项管理提升工作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和节点目标。通过管理提升活动的开展,促进了企业管理机制的不断优化和良性循环的企业运行环境。已建立了多级防控的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我们还建立了OA协同办公系统,实现了互联共享。全面建立了网上银行平台,实现了全公司资金集中统一管理,积极推进“集约化、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四化管理。
科技创新是公司实现管理提升、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公司以“科技进步水平”为突破口,着力做好升级攻坚工作。目前,公司依据HAF标准和国防科技工业军用实施质保规定,在核电、军用核设施建设领域建立了成熟的建造和管理体系,在工程建设中推进先进施工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公司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具备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取得了大量核心技术及专有技术成果。包括核电站土建施工综合技术、核岛/常规岛筏基整浇技术、核电站钢结构及衬里整套施工技术、AP1000核电站模块化施工技术、大型土石方控制爆破技术、深基坑支护及开挖施工技术、民用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型钢-砼组合结构施工技术、热电工程施工技术、海外电网建设及维护技术等。切实提高公司专利和工法的拥有量,对公司成熟的施工方法和经验进行了梳理。2013年新获批企业级工法28项,获批省级工法8项,累计有12项省级工法;组织5项省级工法申报2011~2012年度国家级工法,通过4项并已公示。新增授权专利23项,累计拥有实用新型专利26项。组织完成6项科技成果鉴定,其中《AP1000核岛 CV底封头灌浆施工技术》获得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积极承担集团公司核电建造标准编制任务,主编或参编的56项核电建造标准正有序推进;申报国家能源局核电标准制定,取得2项主编和11项参编资格。科研课题《AP1000核岛建造技术研究》四个子课题取得阶段性成果,一次性通过内部技术任务和财务验收。
面对当前核电市场形势,公司加快转型,积极培育在核电建造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全力打造秦山核工程钢制品产业,提升公司在核工程、核电钢结构制造的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公司成为国内第三家获得国家核安全局颁发的压水堆核电厂钢制安全壳安装许可证的单位,标志着公司取得了钢制安全壳安装准入资格,进一步延伸了核电建造产业链;此外,公司投资1.13亿元打造核电多项目的管理及后续群堆建造的项目管理及支持服务建造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加强文化引领 实现百亿二二
先进的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一五”以来,我们通过对标先进企业、引进企业文化咨询公司,开展“进驻宜昌40周年暨公司成立53周年”、“重走创业路”活动,编撰劳模风采录、修订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等形式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引领和推动作用,推进企业文化在生产经营管理中落地生根。
在员工队伍建设过程中,我们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引进渠道,通过招聘高校毕业生和社会优秀人才等多种方式,加大了人才引进力度,2005年至今,公司共接收统分大学生2000多人。为了加强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公司通过竞聘形式,对总部部门副主任以下68个岗位,71个职位进行了公开竞聘上岗工作,营造了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条件。
2012年,我们逐步建立起了适应公司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两级机关和核电项目部进行了绩效考核试点,规范、简化、明晰了绩效考核流程,实现了员工绩效考核流程在公司OA办公平台上成功运行,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公司在抓好生产经营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不断改善员工生活环境,努力提高员工收入,提升员工队伍凝聚力,促进了员工与企业的和谐发展。公司还建立了工资增长机制,提高员工薪酬水平,2013年,完成了薪酬制度改革,更注重员工利益的体现,员工人均年收入是2005年的6倍多。
4.发扬延安优良革命传统 篇四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党中央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和三个春秋,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培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新中国的摇篮,我们心驰神往的人的情怀,也表达了我们的思绪“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延安,我们从儿时起对您就充满着神往和景仰。在纪念五周年之际,党组织开展党章、党史学习系列教育活动,我们有幸被党组织指派赴延安学习。去延安学习,亲身感受延安精神脉搏到激动、兴奋,我们的梦想终于成真。
一、延安概况
延安位于黄土高原中南部、陕西省北部、黄河中游,总面积三千七百多平方公里,人口205万,市区人口33万多人,1931年区,1936年成立陕甘宁边区,1950年改为延安地区专署,1997年撤地设市,市辖一区十二县。延安作为革命圣地和中华民族发祥以“两圣两黄”(中国革命圣地延安、中华民族圣地黄陵、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驰名中外,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战斗和生活了十三个春秋,使延安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总后方年被中宣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有革命纪念地130多处,被誉为“中国革命博物馆”。
二、走近延安,解读延安 地,被称为“延安时代”或“延安十三年”,使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圣地,1982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可以让人们跨越时空,我们学习小组一行三人,上午启程,下午就到达宝塔山下,“延安到了”,长途跋顿时消散。由于安排学习时间短,日程紧,到达延安后,便紧锣密鼓开展学习活动,瞻仰革命旧址。
刚放下行李,我们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欣赏起延安的景色来,延安城建筑在一个狭长的“丫”字形的山坳里,四周环山,精巧抬头仰望宝塔山,天高云淡,夕阳照耀着山头的宝塔。我们疾步蹬上宝塔山,这里留下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足迹和身影;我们信步这里有中央和国家机关、各省、市、自治区、全军各大单位种下的绿化林;宝塔山上,我们还巧遇陕北民歌手刘爱民,有幸倾听他扬的陕北民歌《兰花花》,当得知我们来自上海,还热情邀请合影。
“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这是儿时课本对延安的颂歌,从宝塔山俯视静静流淌的延河,延河还是像电影里激荡、电视里的。在宝塔下,仰望这座千年古塔,体味昨天、今天和明天,山下锣鼓喧天,那是延安男女老少的秧歌舞。延安是朝气蓬勃的,延安是延安是本深奥的书,让我们去时时翻阅,去阅读那博大精深的精神力量,让我们去走近延安,去体会延安精神的伟大脉搏。下小组缅怀革命前辈、瞻仰部分革命旧址的所见所闻。
凤凰山麓革命旧址
1937年1月至1938年11月,这里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以及中央红军总参谋部的驻地,六届六中全会等重在会议在这里召战士白求恩、英国记者考贝特兰和美国作家史沫特莱等。
朱德、周恩来、刘伯承、叶剑英、滕代远等先后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席在这里写下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等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的有16篇,毛主席还在这里会见了加拿大红军总参谋部旧址门口有棵槐树,讲解员介绍说:当年,一些警卫员常在树上栓马、树皮被啃掉了一块,朱总司令看见后,就树的受伤处写上“禁止系马”四个字,从此再也没有人在树上栓马了。细微之处体现革命家爱护一草一木的情怀。
杨家岭革命旧址
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搬迁延安城北的杨家岭。杨家岭原名杨家陵,中共中央进驻后,改名为杨家岭,先后建礼堂、中央办公厅楼,中央在杨家岭设立机构有:中央办公厅、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农工部、政研室、财经委、青工部、妇央书记处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也居住在杨家岭(讲解介绍:毛主席就是搬到杨家岭的第一天和江青结毛主席于1938年11月至1943年初在杨家岭居住,写下了许多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的有《五四运动》、《青年运动的方向民主主义论》等40篇著作。毛主席在这里还领导了全党的整风运动和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题词,就岭窑洞写的。在杨家岭,毛主席接见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指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毛主席在见干部时说:延安的窑洞是最革命的,延安的窑洞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刘少奇于1942年底至1944年10月在杨家岭居住,写下了党员修养》。
中央大礼堂,1939年开工,1942年竣工,1943年11月,毛主席在这里接见了出席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代表大会的全体代表们作了《组织起来》的重要讲话;1945年4月20日,中共中央六届七中全会在中央礼堂召开,讨论并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议》;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中央大礼堂举行,七届一中全会,选为中央委员会兼中央政治局主席,选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为中央书记处书记(称五大书记)。
1946年,中央在大礼堂为朱德举行60寿辰祝寿活动。
现在中央大礼堂仍保持“七大”时的会场情景,主席台上方书有环形标语“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主席台有六面党旗毛泽东、朱总司令的侧面头像。
中共中央办公厅旧址
1941年建成,为三层办公楼,因造型似飞机,故当地群众称为“飞机楼”(二层、三层未对外开放),1942年5月2日至2中央宣传部在一楼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文艺工作得90多人,毛主席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主会议人员合影留念,现悬挂在一楼大厅。在这里,我们一行人在工作人员的领唱下和各地瞻仰者同声合唱了《东方红》这首歌。“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这首歌是陕北农民李有源即兴唱出的一段民歌,他唱出产党和毛主席的丰功伟绩,唱出了人民群众对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深厚感情,表达了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成为千古绝唱。
枣园革命旧址
枣园又名延园,1944年11月,中央书记处全部搬到枣园,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都搬进枣园。
中央书记处在枣园继续领导了全党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筹备了中共七大,领导全党和边区人民为粉碎国民党发动的内战作备。
毛主席在枣园居住期间,写下了《学习和时局》、《组织起来》、《关于重庆谈判》等著作,刘少奇在“七大”作的《关于修人民服务》的讲演,苏联驻延安领事馆,位于枣园右山坡上。
王家坪革命旧址 报告》就是在枣园起草的,1945年8月,毛主席去重庆谈判,刘少奇在枣园代理主持中央工作。张思德的追悼会在枣园举行,志主席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是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有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叶剑英、王稼祥、林彪、胡耀帮等居。
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的有八篇。
毛主席在这里会见了美国驻华使节赫尔利,会见了美军观察组,还接见了国民党代表张治中。毛主席在这里先后写下了《关于目前国际形势的几点估计》、《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朱德在“七大”作的《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就是在王家坪起草的,1947年3月,蒋介石调集胡宗南部23万人进攻延席由此主动撤离,转战陕北。
来到了南泥湾
南泥湾(过去称烂泥湾),位于延安城南45公里,1941年八路军三五九旅开赴南泥湾。为了战胜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包围与响应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进军南泥湾,一面守卫陕基宁边区的南大门,一面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产运动。在三年时间里,达到了“平川稻谷香,肥鸭满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物资经费全部达到自给,还能上交公粮丰衣足食,使昔日烂泥湾变成陕北的好江南。
1943年9月,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视察了南泥湾,毛主席高兴地说:“困难并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动手征服它,它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目前我产没有外援,将来有了外援也还是以自力更生为主”。旅长兼政委王震等同志受到奖南泥湾在中外享有很高声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五九扬了这种优良传统,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创造出了人间奇迹。
三、延安窑洞
等多种,窑洞冬暖夏凉,通风透光,亲近大自然。窑洞是延安最为常见的建筑,它独特的建筑风格,廻异的门窗装饰,成为陕北高大势所趋的风景。延安窑洞有土窑洞、砖窑洞延安时期,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同普通百姓一样都住在窑洞中(据讲解员介绍:毛泽窑洞没有房檐,中国有句古话,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可毛泽东不愿低头,后来我们在瞻仰几处革命旧址时,发现毛主席住的全部没有房)。
周恩来在回忆延安时说:“毛主席在世界上最小司令部里(指窑洞)指挥了世界上最大的解放战争”。
在窑洞中,毛泽东写出了大量经典著作和许多诗篇。1940年10月,毛泽东在接见外地来延安的干部时说:“延安的窑洞是最延安的窑洞里有马克思列宁主义”。
延安的窑洞,最平凡,也最有名气,虽然它不轰轰烈烈,但它却有特殊贡献。安窑洞和它的主人一样纯朴敦厚,不修边幅,素面朝天。利用这次学习机会,我们走访了延安山坡上的几处窑洞和它的主人,窑洞对南方人来说有些怪异,有些不起眼,甚至有些不可我们每走访一口窑洞,主人都是那么友善,延安人民朴实得像那延安的大枣、小米,敦厚得像陕北的黄土地,由于地理、气候因素,延安部分群众还是相对贫困的,窑洞的主人介绍说:他们年收入不到几千元,窑里的摆设极其简单,有的窑洞带电的东西只这也使我们的学习之旅多了一份沉重,与革命老区人民相比,我们应该知足,应该感到幸福和来之不易,应该常常饮水思源,应该业艰苦奋斗。
四、与时俱进,弘扬延安精神
延安之行,时间虽然短暂,但回想起延安,感到十分亲切,敬意之情油然而生,因为,延安在革命战争年代曾是我们党的指挥略后方,党中央、毛主席在这里作出了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夺取全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为,这块地,还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的形势和条件同延安时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中国共产党人无论现在和将来都要坚持和弘扬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
我们党和人民的事业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回顾党的成长历程,从在上海成立到井冈山时期,从遵义会议到延安时期坡到夺取全国胜利,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的每一次胜利,每一个成就,都离不开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和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
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边区政府、被称为“民主的政治,廉洁的政府”,党就是以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的。
延安精神,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 我们党历来把中国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宗旨,在延安时期就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响亮口号,并为之而努力,那时延安时期是我们党科学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同志的许多重要著作,却是在形势下我们要弘扬延安精神,仍然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延安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 完成的,毛泽东思想正是延安时期逐步成熟并正式写进党章的。可以说,没有开拓创新,既不会有延安精神,也不会有毛泽东等思在延安时期,用实事求是来概括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实践表明,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解放思想,经典著作要认真读,又要章,革命传统要弘扬,也要创出新办法,切实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思想,这就是实事求是。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延安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扬优良传统,弘扬延安精神泽民同志在陕西考察时指出的:“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延安精神都不能丢,全党同志,一定要结合新的实际,大力弘扬延安精安精神成为我们党在新世纪团结和贯彻不断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使延安精神永放光芒。胡锦涛同“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过去是,今天仍然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法宝,我们坚持和发扬延安精神很重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5.如何发扬优良传统做到执法为民 篇五
市委中心组邀请法学专家作专题讲座
本报讯(记者 杨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形成之后,我们如何发扬优良传统,做到执法为民?昨晚,市委中心组邀请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步云作“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专题讲座。该讲座也是2011年全国“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重庆专场讲座之一。
市委副书记张轩主持讲座。
“继承和发扬传统,是万事万物发展的规律。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存在一个扬弃过时的东西、传承具有生命力和普世价值东西的过程。”讲座开始,李步云就从中国自身的革命经历出发,系统分析了发扬优良传统的重要性。李步云表示,重庆的“唱读讲传”活动,就帮助人们提高道德修养,树立理想追求,不忘苦难过去,坚定革命信仰,很好地发扬了传统。而今天,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好党的三大优良传统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施行宪政,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李步云认为,发扬优良传统,正是我们坚定信念的基础,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科学发展观,处理好效率与公平、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等。
作为当代中国宪政和人权研究的著名专家,李步云还从宪政的科学内涵“人民民主、依法治国、保障人权、宪法至上”出发,讲解了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坚持以人为本。
李步云说,要做到以人为本,归结为一点即尊重和保障人权,人权是个伟大的名词,人权是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是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保障,保障人权也是推进科学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后的归属。执法为民,也就是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最重要体现。
6.发扬优良传统 创新双拥工作 篇六
(“十一五”工作总结)
一、努力创办高质量的学术会议,打造永不闭幕的学术交流平台
(一)全力办好学术年会
多年来,我会每两年召开一次全国性的学术年会,根据本学科发展的趋势和学会的具体情况,学会常务理亊会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并决定自2008年起每一年召开一次全国性的学术年会。
为了打好这第一炮,我们做了充分的努力,调动各方面的力量,2008年10月21日-23日在西安召开2008年学术年会期间,年会共收到学术交流论文摘要1087篇。包括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和老一辈解剖学工作者在内的近600名国内、外同仁出席了大会;大会特别邀请鞠躬院士、钟世镇院士、李云庆教授等国内专家和来自美国、日本、新西兰、新加坡等国外专家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的专家共作了13场大会报告。大会报告研究内容新颖,报告者也都是各自领域的权威,得到了与会代表的积极关注和极高评价。大会还专门邀请来自台湾地区的曾国藩教授报告了台湾地区的医科大学在遗体捐献和接收方面的宝贵经验和人文教育方面的切身感受,赢得与会代表的一致共鸣。此外,大会还邀请SCI收录杂志Developmental Dynamics主编Schoenwolf教授讲解了英文SCI文章写作的注意事项,并从审稿人和编辑的角度讲述了顺利发表SCI文章的要诀和具体的注意事项,参会代表特别是青年学生普遍反映收获颇丰。大家一致认为本学科各个领域的研究水平明显提高,高精尖设备的使用进一步普遍,学术水平进一步提高,青年人才层出不穷。经专家评委认真评议,从所有分会场的报告人中评选出温有锋、邓丹、王栋、王蕤、王蕾、张忠和、汪伟、牛乐、毛以华等9名35岁以下的青年学者获得“大会优秀论文报告奖”,大会为每位获奖者颁发了荣誉证书和1000元奖金。2008年学术年会最终在与会代表的热烈掌声中圆满闭幕。
2009年学术年会于8月8日-10日在山东省烟台召开,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的代表50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分大会报告和专题报告两部分。钟世镇院士、李云庆教授、、张宏权教授、顾星星教授和刘树伟教授分别作了精彩的大会报告。大会报告之后,各专业分会分成9个专题分会场进行不同专业学科的学术交流,内容包括人类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形态学、应用解剖学、临床解剖学、临床研究、断层影像解剖学、神经通路、神经递质、调质和受体、神经发育、损伤和再生、神经胶质、神经系统疾病、组织学、胚胎学、生殖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组织工程学、生物材料、干细胞、器官移植、技术方法和教学研究等学科领域。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672篇,其中9篇论文的报告者获优秀论文奖。这些论文充分反映了当今中国解剖学界在科研和教学领域最新成果和学术成就。本次会议无论从规模上,还是内容上,都对促进我国解剖科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学术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再生医学分会是本届理事会成立不久获得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一个新分支机构。再生医学分会于2006年12月10-12日在南通大学首次牵头举办了第二届全国组织工程、干细胞与神经再生学术会议。学会副理事长、再生医学分会主任委员顾晓松教授主持会议,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教授、卢世璧教授、顾玉东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国辉教授,南通市副市长杨展里以及来自英国、澳大利亚、香港和国内24家单位的62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与会者中,有多人承担863、973项目,多人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学科涉及材料学、化学、药学、组织工程、干细胞、神经再生基础与临床。本次大会层次高,学术气氛浓,共收集到论文36篇。会议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平台,通过特邀报告、专题报告和学术报告的形式,让各课题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研讨各自研究领域的相关问题,特别是三位院士的专题报告将会议气氛推向了高潮。本次会议设立了优秀论文奖鼓励年轻人,共有六篇论文获优秀论文奖。
再生医学分会还于2009年11月14-15日在江苏南通举办了“2009年全国再生医学论坛”,学会副理事长、再生医学分会主任委员顾晓松教授主持会议,论坛除特邀王正国院士、钟世镇院士担任主席并作大会报告外,还邀请国内再生医学、干细胞、组织工程领域承担973、863项目的著名专家教授(如付小兵院士、曹谊林教授、姜保国教授等)作专题报告。会议期间,专家就再生医学、转化医学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及我国组织工程医疗产品标准化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就促进课题组之间、课题组与临床研究的合作和交流,如何更好地发挥我国基础与临床、研究机构与企业的结合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临床解剖学分会同样是本届理事会成立不久获得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我会又一个分支机构,临床解剖学分会首次工作会议于2007年10月10-11日在昆明由主任委员徐达传教授主持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共28人,其中解剖学者17人,临床专家11人,他们来自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26所医学院校或医院,与会者兴致勃勃就分会的发展,临床解剖学科研与学术活动等进行了讨论,学术氛围浓厚,讨论热烈。会议还就有关专业学组的组建成立、学术活动计划、教材编写、会员发展等开展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并取得了共识。
医学发育生物学分会是本届理事会期间申请上报,并于2009年6月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的我会最年轻的一个分支机构,该分会于2009年12月12日至13日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举行了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家科技部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国内有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临床教学医院的相关专家教授及同仁50余人出席大会。会议由医学发育生物学分会主任委员、第二军医大学发育生物学中心主任刘厚奇教授主持。成立仪式之后,第二军医大学陈宜张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学研究所所长助理、973首席科学家周琪教授等专家教授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与会者还分别就当前医学发育生物学科研和临床工作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而富有成效的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将从事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的两方面人员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开展学术研讨,有效地解决了当前发育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急需得到临床应用的印证,以及临床应用研究中所出现的问题同样急需得到基础研究的指导,学会在解决基础与临床有机结合方面为广大会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收益非凡,反响强烈。
人体解剖学专业委员会于2008年郑卅召开的中国科协年会期间,组织召开了 “数字医学研讨会”分会场,由学会副理事长、人体解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第三军医大学副校长张绍祥教授担任会场主席,学会的李云庆教授、周长满教授、刘树伟教出席并主持会议。会议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教授作了题为“我国数字医学研究概况与进展”特邀报告。研讨会共收到论文38篇,有来自国内9个省、市和地区的51位正式代表出席了本次研讨会。钟世镇院士 的报告概述了我国数字医学发展历程及目前国内已经建立的数字医学相关研究机构和学术园地,总结了近一年来我国数字医学的最新进展做;提出了数字医学发展需具备的条件,并对我国数字医学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其他参会者的报告也精彩纷呈、百花齐放,充分反映了我国在该学科的研究实力。此外,代表们还对数字化技术在超声、介入、肝胆、放射、整形、中医等方面的建模及研究进展等,提出了下一步需要通过数字化技术解决的问题。数字医学研究涉及人体解剖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临床医学等多个学科,“数字化”高新技术是当代科技的前沿,备受有关科研人员和媒体的关注,会议期间有多家媒体如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河南日报社、大河报社等单位的记者参加和了解会议的召开情况,还对与会议的3位专家进行了专题采访。本届研讨会的学术交流内容丰富,讨论热烈,学术气氛十分活跃,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受到中国科协有关领导和人员的高度评价,必将对我国数字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断层影像解学专业委员会开展的各类学术活动具有两个明显的共性之处,即在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同时,不失时机的培养(培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首届断层影像解剖学国际研讨会于2007年12月15~18日在青岛举行。来自中国、美国、德国、韩国和中国香港的110余位解剖学、医学影像学和计算机等学科的工作者参加了会议。中国解剖学会常务理事兼断层影像解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大学医学院刘树伟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可视化人体先驱、美国Colorado大学Spitzer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对本次会议给予高度评价。研讨会以“断层影像解剖学的开拓创新与临床应用”为主题,以“交叉融合,开放共享”为宗旨,就断层影像解剖学的研究进展、临床应用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广泛交流。本次会议出版了论文汇编,共收录英文论文51篇,共有10人在大会上作了特邀报告,20余人进行了专题论文报告。会议代表发言积极,提问踊跃,讨论热烈。闭幕式由中国解剖学会副理事长、第三军医大学张绍祥教授主持,并予以高度的评价,认为本次会议将成为断层影像解剖学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此外,中华医学会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第十五届全国断层影像解剖学及其临床应用学习班”于2009年7月11~19日在贵州省遵义市举行。来自22个省、市、自治区的92位解剖学教师和临床医生参加了学习。该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树伟教授主持并主讲了学习班。有4位山东大学医学院、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的人体解剖学和医学影像学专家为学习班授课。学习班期间还召开了断层影像解剖学教学研讨会,交流了教学心得体会。与往届学习班相比,本届学习班具有临床所需,结合基础,突出重点,解决实际,立杆见影为特点。学员们普遍反映收益巨大,既培养了青年的技术骨干队伍,又解决了临床工作之所需。
神经解剖学专业委员会为贯彻执行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精神,针对目前我国还缺乏全面掌握神经科学知识的师资队伍的现状,为在与生命科学有关的国内高等院校全面开设《神经科学》课程而培养师资队伍。经神经解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李云庆教授积极组织,于2006年11月5日~10日在西安举办了“第三届《神经科学基础》讲习班”。来自国内19所高等医药院校的33位学员参加了学习,学员们分为神经解剖学、神经电生理学和分子神经生物学三个组,分别进行授课。除了进行理论教学以外,还有选择性地进行一些论证性实习和试验观摩。教学效果反应良好。
神经解剖学专业委员会2009年青年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8月7日在山东省举办,该会得到了中国科协的资助。参会人员共计105人。主任委员李云庆教授出席并主持会议。研讨会的主题是“神经胶质细胞与神经功能的维持和疾病”,特别邀请国内外专家教授做了3个专题报告。专题报告灵活运用多种实验技术,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在成果的临床应用上也展示了良好的前景,赢得了与会代表,特别是青年代表的热烈欢迎及高度关注,使大家受益匪浅。
该专业委员会还于2010年6月20日至6月24日在第四军医大学组织了中国科协资助“现代体视学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医学研究中的运用研讨会”,会议由李云庆教授主持。日本名古屋大学藤本蘴士教授、重庆医科大学唐勇教授、中国医科大学翟效月教授分别作了专题报告。来自国内11所高校的31名会议代表和第四军医大学的30余名中、青年形态科学教学和研究人员共6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议。会议安排紧密、会风严谨、讨论热烈,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
组织学与胚胎学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气氛历来十分活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学术年会、青年学术研讨会、组胚技术研讨会、中日组化研讨会等。2007年在武汉召开的中国科协年会期间,由主任委员李和教授组织了 “神经系统重大疾病基础与临床”为主题的单元会场并收到了好的反响。2009年7月27日至30日在大连医科大学召开的第十一届组织学与胚胎学青年学术研讨会。学会副理事长、组织学与胚胎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和教授出席并主持,来自全国各医药院校的青年同仁共18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124篇,会上共报告论文26篇,内容涉及组织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殖医学、神经科学以及中医药学等众多基础研究领域。充分展示了报告人在科研和教学领域的新研究、新发现,学术气氛浓厚,讨论热烈,青年人活跃的思想、乐观向上,与会者一致认为本次研讨会的学术研究水平明显提高,高新研究手段如蛋白质组学技术、microRNA技术、激光共聚焦技术等普遍得到应用。经专家评议,会议评出5位优秀论文获得者和1位鼓励奖获得者。
与上述会议同期还召开了第四届组织学与胚胎学专业委员会暨全国医药院校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主任会议,来自全国医药院校的80余位主任、教授出席了会议。研讨会的主要议题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促进中国组织学与胚胎学学科发展》。高英茂教授、何少健教授、张鑫教授、张兵教授、朱永红教授、董为人教授、陈永珍教授、夏潮涌教授、杨佩满教授等代表相继做主题发言,展示了各校组织学与胚胎学的理论及实验教学改革、教材建设成果,介绍了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设备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同行一起畅谈我国组织胚胎学学科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总结经验,并为促进我国组织胚胎学学科的发展献计献策。
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开展了卓有成效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2009年7月25日~31日由来自100多个国家的1500多外籍学者和2700多名国内专家学者参加的第十六届世界民族学与人类学大会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中国解剖学会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在大会期间设立了分会场,学会副理事长、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席焕久教授主持了“人的差异与自然适应性” 的专题会议。我会原名誉理事长、著名人类学家、中科院院士、中国解剖学会人类学专业委员会顾问吴新智教授做了大会主旨演讲,并出席专题会议发表了语重心长、鼓舞人心的重要讲话,吴新智教授预示人类学研究的第二个春天就要到来。美国Arizona大学的Zhao Chen 教授以及国内的张继宗研究员、刘武研究员、席焕久教授等均进行了专题报告。为此,席焕久教授获得由国家民委、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于的筹备工作先进个人奖。去年在吴新智院士的倡导下,经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的积极努力下,首次在国内成功开办了全国第一期体成分(body composition)培训班,并在此基础上推向全国,定于2011在杭卅举办国际学术会议。
教育工作委员会的一年一度教学改革研讨会既是我会优秀的学术活动品牌项目,又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国家级平台,还是解剖教学改革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窗口,也是中国解剖学教学改革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教育科学知识大循环的切入点。由于参会人员广泛,承办方热情高,故教育工作委员会每年召开教学改革研讨会的地点及承办单位的选定工作采用公开竞标方式,2007-2010期间福建医科大学、新乡医学院、佳木斯大学和辽宁医学院相继中标,2009年8月2日至4日在佳木斯大学召开了12届全国解剖教学改革研讨会,来自全国各高校的99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由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柏树令教授主持,会上钟世镇院士以高水平的解剖学技术制作的铸型标本为媒介,重点介绍了解剖学技术与临床结合的作用和效果以及解剖技术对临床各科的指导性作用;哈尔滨医科大学王云祥教授以长学制学生的神经解剖教学为切入点,以精美的图像展示了富有科学性、启发性和适用性的解剖学教学方法,为解剖学教师上了一堂示范课;佳木斯大学田国忠教授介绍了融人文教育于解剖学教学之中,从“尊重生命,把尸体当成第一教师”为学生奠基良好的医德;第二军医大学张传森教授和中国医科大学柏树令教授分别对解剖实验室建设及组织工程学可降解材料的开发等进行了报告和研讨。科技开发和咨询工作委员会于2007年7月25日~7月28日在重庆召开了全国解剖学技术学术会议。会议由科技开发和咨询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丁文龙教授主持,会议收集论文153篇,其中技术方法文章58篇。参会正式代表120人,交流论文13篇,34名参加者有参评标本。会议除邀请钟世镇院士、张绍祥和丁自海教授做专题报告外,还进行了论文交流,并评选了优秀论文奖和解剖标本制作奖。标本制作奖和优秀论文奖评审工作严肃认真,公平公正。首次成立监审组,对评审过程和评审结果进行监督。共评出优秀论文奖5篇,解剖标本制作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4名,优秀奖29名。
2009年7月25日~28日在广西桂林市召开了第二届全国解剖学技术学术会议,科技开发和咨询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丁文龙教授主持会议。参会正式代表100人,其中34位代表有参评标本。大会收到会议论文132篇,其中技术方法文章52篇。会议报告交流21篇。钟世镇院士、丁文龙教授和李忠华高级实验师在会上作了专题报告;会议在优秀论文评选中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共评出优秀论文5篇,标本制作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28名。通过会议交流和评比,不但使各院校的解剖技术得到相互沟通切磋,而且更重要的是广大解剖技术队伍得到了培养和提高,故受到广泛的欢迎和好评。
二、广泛开展国际交流,着力提高学会知名度
(一)获得国际解剖学工作者协会联合会第十八届大会主办权
IFAA大会每隔五年召开一次,是目前国际解剖学界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国际学术会议。
2008年10月召开的第13届四次常务理事会决定:积极筹备参加2009年在南非召开的第17届IFAA会议,并主动申请由本会在北京承办第18届IFAA大会。为此学会专门组成了筹备小组,并指定了牵头人负责并启动国内申请报批等工作。
2009年8月16日-19日第17届IFAA大会在南非开普敦市召开。以我名誉理事长、IFAA副秘书长徐群渊教授、李云庆教授、周长满教授为领队的中国代表团一行16人参加了会议。代表团除了积极参加学术交流之外,还参加了于8月18日召开的IFAA执行委员会会议,李云庆教授代表本会陈述了于2014年8月在中国北京由中国解剖学会主办第18届IFAA大会的申请,获得各参会代表团的一致赞赏,并最终获得了通过。本会此次之所以能够成功取得第18届IFAA大会的主办权,这一切凝聚了几代中国解剖学会领导及全体会员的共同心血和努力,实现了我们20多年的心愿,这次成功首先源于我国的政治、经济等综合实力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大幅提高,同时也与国内广大同仁近些年来大力参与国际交流,扩大影响密不可分。中国解剖学会全体会员有决心和信心办好2014年的IFAA大会,我们将把一个古老而灿烂又富有朝气的东方古国的解剖科学风貌展示给世界,同时也为国际解剖科学的发展做出我们中国解剖科学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二)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增进学会的国际影响力
我会目前已经加入“国际解剖学工作者协会联合会(IFAA)”、“国际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联盟(IHCA)”和“亚太国际解剖学会(APICA)”等三个国际学术组织。本届理事会非常重视与相应国际学术组织的联系与沟通,在按时交纳国际组织会费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其组织的多项学术活动,增进国际组织对我会的了解和友谊,同时也提高了我会的国际知名度。在此期间我们还组织并参与了以下国际学术交流活动
1.2006年11月3日-4日,邀请来自美国(1位)、法国(2位)、日本(5位)、中国香港(3位)和中国大陆(4位)共15位专家教授,在西安市第四军医大学召开了“国际发育神经生物学研讨会”,参加“第三届《神经科学基础》讲习班”的学员和该校有关专业人员共300多人参加了会议。到会的15位代表结合自己的研究工作,介绍了发育神经生物学的最新进展,还对该领域内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了研讨。
2.2008年5月16日-19日,在伊朗德黑兰召开的第五届亚太国际解剖学者大会上,来自伊朗、美国、英国、德国、中国、日本、韩国、土耳其等20多个国家的400余人出席了会议,177人做了学术报告。我会常务理事刘树伟教授和他的两位博士研究生出席会议并作报告;刘树伟教授不仅代表中国解剖学会参加了亚太解剖学会执委会的会议,而且还在会上做了报告,介绍了应用断层解剖、影像重建等方法对中国人肝段进行大样本的研究,并提出了不同于以往肝段划分法的“七分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刘教授的报告引起了听众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3.2008年8月23日-27日在波兰格但斯克市召开的第十三届国际细胞与组织化学联盟大会共有600余人出席,我会派出由7人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会议期间,学会名誉理事长蔡文琴教授和波兰格但斯克大学医学院Biernat教授共同主持了一个以中国代表团为主的专题报告(Symposium);李和、曾园山、肖岚教授、周国民四位教授的论文入选此专题,中国是此次会议投稿人数较多的国家之一,有力地扩大了中国解剖学会对外的影响。大会期间还召开了该联盟的工作会议,李和教授当选为该联盟理事会理事。我会近年来积极组织、参与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方面的国际学术活动,使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发展得很快,每两年交替在中、日分别召开的“中日细胞与组织化学研讨会”已成功举行了九届,受到中、日双方会员的好评。这些系列会议充分展示了两国在组织化学及其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的最新成果,加强了中、日两国在相关领域的交流和协作,促进了两国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技术的发展
4.2008年11月19-23日,应美国人类学会(American Anthropology Association)的邀请,学会副理事长、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生态学会生态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席焕久教授赴美出席美国第107次年会。2008年12月2日,全球最大的华文报纸《世界日报》采访了席焕久教授并以“席焕久应邀出席美国人类学年会”为题做了专题报道。
5.第10届欧洲临床解剖学会学术年会于2009年9月2-5日在欧亚交汇处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由土耳其解剖与临床解剖学会承办。来自欧洲各国及中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37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解剖学和临床工作者出席了会议。刘树伟教授代表中国解剖学会应邀出席了本次盛会,并且做了两个大会报告。
三、加强组织内涵建设,完善建全规章制度,提高学会管理水平
为加强会员管理,按照中国科协有关文件和精神,经我会常务理事会决定,自2009年起启动对全国会员进行统一重新登记编号,并换发了新的统一会员证,同时加强了会员发展工作,本届理事会期间共新发展单位会员3个、个人会员695人,截止2010年6月我会注册已交纳会费的全国会员人数为2034人。
2009年1月7日中国解剖学会办公机构挂靠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揭牌仪式在京举行,经友好协商,中国解剖学会重新回到北京协和医学院(挂靠单位),办公室设在北京东单三条九号院二号楼114室。出席揭牌仪式的有: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刘德培院士、基础医学所王恒所长;学会的李云庆教授、周长满教授、郭顺根教授、章静波教授和安晓意主任出席了会议;在京的老一辈解剖学家和学会的老领导吴新智院士、贲长恩教授、宗书东教授、陈克铨教授、刘斌教授等也出席了仪式;薛社普院士因正在海南疗养,特意打来电话对中国解剖学会重新挂靠协和医学院表示祝贺,在此再次感谢学会老领导们对本届理事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学会常务理事刘树伟教授和高福禄教授也专程赴京出席挂牌仪式,并出资为学会办公室添置了新的办公设备;协和医学院和基础医学所的李利民副所长、赵爱芳处长、陈咏梅处长以及已挂靠在协和医学院的兄弟学会代表等共计30余人出席并见证了此次盛举。2009年初经常务理事会研究决定筹备组建成立《国家干细胞研究基地》(待申报),并于2009年9月20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举行了“中国解剖学会国家干细胞研究基地”(简称“基地”)成立挂牌仪式。来自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的马宏建副主任和孙燕荣处长、教育部科技司邹晖博士、刘德培院校长、陈香美院士、王恒所长和北京协和医院领导、部分科室主任和参加该基地联合攻关的京外兄弟单位代表、我会的李云庆教授、郭顺根教授、房桂珍主任等领导和嘉宾到场祝贺基地成立。学会副秘书长赵春华教授首先向参会嘉宾介绍了组建基地基本情况和基地未来工作设想和任务。解放军总医院陈香美院士、教育部邹晖博士、科技部马宏建副主任等分别对基地今后开展的科研课题工作提出了宝贵建议和要求;协和医学院刘德培院士表示“中国解剖学会国家干细胞研究基地”的成立是科研体制创新,具有多重意义,并提出了殷切希望和美好祝愿。李云庆教授作为基地依托单位领导表示,将全力支持基地的建设,不辜负大家的希望,为学会的发展壮大做出应有的贡献。本届理事会期间共召开了4次全体理事会会议、9次常务理事会会议和2次正副理事长+秘书长会议,并按章程规定将于2010年10月份如期在上海召开第12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和进行理事会的换届选举工作,同时将举行学会成立90周年庆典和2010年全国学术年会。本届理事会在加强组织内涵建设,完善健全规章制度同时,还特别注重传统教育,在全党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中,学会领导班子注重加强政治思想学习,不忘革命传统教育,依据第六次常务理事会议决定,在2009年10月30日-31日召开第七次常务理事会议期间,除了讨论研究学会工作之外,还赴西柏坡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通过参观学习,全体常务理事感受深刻,更加热爱祖国,愿为祖国强大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上述工作内容集中体现了第十三届理事会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工作思路,为学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努力拓宽学科服务领域,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和义务
(一)承接模型标准制定任务
为了科学、规范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型,提高医学教育主干课程——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质量。根据我国解剖模型厂家存在问题的现状,我会提出:规范我国的人体模型、建立我国的解剖学模型技术标准,适应我国医学院校解剖学实验教学需要势在必行,也是我国解剖学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职任和义务!在学会领导下,科技开发和咨询工作委员会先后多次召开“模型标本制作技术标准研讨会”,并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接洽。经过多方努力,于2007年学会与全国教学仪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取得了联系,经接触并与该会及其下属的生物分技术委员会沟通,得到他们对我们工作的认可和支持,使此项工作进入制定国家标准程序,并于2009年给我们下达了修订人体教学模型标准的任务。同时,中国科协对此事高度重视并非常支持,以科技类学术团体创新发展基础类项目给予经费资助。科技开发与咨询工作委员会在主任委员丁文龙教授主持下于2009年6月14~17日在河南郑州就此事召开了专门会议,并就已酝酿成熟的15个教学模型标准,参照国家现有医学生物学方面标准蓝本和我国医科大学本科统编教材,以人民卫生出版社权威著作《中国人解剖学数值》为依据开展了大量工作,此项工作仍在按计划进行中。
(二)为再版《中国人解剖学数值》(简称数值)做准备
在2006年10月的学术年会上,体调工作委员会委员利用会议间隙召开座谈会,汇报和交流了目前体调工作的情况,大家一致认为:补充、完善《中国人解剖学数值》一书十分必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新技术、新方法在医学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中国人体质调查》、《中国人体质调查续集》、《中国人体质调查第三集》和《中国人解剖学数值》4本代表中国人体质特征专著提供的国人体质数值,还存在一些缺项(如临床应用、断层解剖等)、部分数据相对滞后(如活体测量数值)、极少数内容还存在偏差,不能满足社会各界,尤其是医学界的需要。因体质调查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为此体调工作委员会召开会议并决定:当前的工作重点是补充、收集和整理中国人体质资料,围绕再版数值一书展开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三)组织参与各类学术活动,扩大社会影响
2007年9月在武汉召开的第九届中国科协年会期间,我会与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共同在“医学与健康”分会场组织了“神经系统重大疾病基础与临床”为主题的单元会场。学会还于2008年9月在郑州参加了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并主持召开了第23分会场——数字医学研讨会。两次会议均取得了良好的交流效果。
与此同时,学会还努力积极支持各分支机构开展各类的学术活动已详述于前,这些学术会议都开的非常圆满、富有成效,扩大了我会的社会影响,对解剖学科科学研究的发展、青年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教学质量的提高、科技期刊质量和论文水平的提高,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承接国家名词审定工作
经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中国解剖学会承担了自1993年以来解剖学科名词第二次审定工作(我国解放后的第二次)。学会非常重视此项工作,在第十三届五次常务理事会上决定专门成立了由34人组成的名词审定工作委员会,由高英茂教授任主任委员。2009年5月16-17日在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召开了第二届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审定工作会议。会议由郭顺根教授主持,席焕久教授代表学会领导讲话,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刘青博士和事务中心审定编辑朱彦慧博士到会讲话并指导工作,并代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向参加此项工作的授聘人员颁放了聘书。高英茂教授对名词收集、定名的原则、名词定义的原则、名词的编排(共分人体解剖学组、神经解剖学组、人体组织学和人体胚胎学组4个组)和工作的进度都做了详细的说明和安排。审定工作完成后,整合为人体解剖学、人体组织学和人体胚胎学3个独立的三级学科名词,合订为人体解剖学、人体组织胚胎学2册,由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并出版。2010年四月在潍坊召开了第二次审定工作会议,此项工作正按计划顺利进行中。
五、发扬优良传统,为学会可持续发展而再接再励
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自然科学学会之一的中国解剖学会,自1920年成立至今已走过了90年历程,9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解剖科学工作者始终把发展学术,团结广大会员作为学会生存壮大的根本,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严谨学风,甘于奉献不求回报的人生哲理,坚持真理光明磊落的高尚品格等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也是学会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学会的发展根本,发扬优良传统是本届理亊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学发展观巳成为社会发展主旋律的今天,为了学会可持续发展,广大会员、全体理事在各自的教学、科研、医疗、管理岗位上辛勤耕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主流力量,共同为我国解剖科学的发展贡献了各自的智慧和力量。
席焕久教授主编《人类学》、柏树令教授主编《解剖学》、高英茂教授(西医)、郭顺根教授(中医)主编《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材早已为全国医学院校的中、西专业所统用;李云庆教授及其领导的科研团队荣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邵素娟教授近期发表了影响因子近17的学术论文和顾晓松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在神经再生研发中所取得的产-学-研综合成果,以及赵春华教授在干细胞基础与临床结合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和专利以及所获得的第一个国药批号等,足以引起使世人和全国人民的关注。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和对科教亊业的投入加大,不少院校的教学科研条件明显改善,具不完全统计,仅全国解剖专业教学所用的塑化标本和组胚专业教学所用的显微数码互动系统二项就动用资金超亿元,国家为我国解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物质)保障。
学会所属的专业期刊近年来平均每年刊登学术论文近1500篇,发行量平均每年为38800册,其影响因子或被国内外著名检索机构收录的数值或数量日益提升,这些不仅为广大会员及科技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也为各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学会经过努力拥有了自己的网站,在河南省南阳医高专及刘荣志老师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奉献下,网站运行二年来,为信息交流服务于会员和办公网络自动化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并为学会今后的信息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扬优良传统 创新双拥工作】推荐阅读:
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做新时代的大学生08-14
优良传统传承11-07
发扬传统心得体会07-23
发扬党的光荣传统06-28
缅怀革命先烈,弘扬优良传统06-21
缅怀革命先烈继承优良传统09-30
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心得体会06-28
国旗下讲话 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07-10
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纪律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