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活动:竹笋

2024-09-22

中班科学活动:竹笋(14篇)

1.中班科学活动:竹笋 篇一

设计意图:孩子都有一双充满好奇的眼睛,当我带孩子们去玩滑滑梯时,常常有孩子说:“老师,滑滑梯有电,我不敢玩。”就在前几天,我在帮女孩子梳头时,有细心的孩子发现姜远情的头发“飞”起来了,都围上来看。我就想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孩子们正确认识静电并对静电现象产生兴趣。一、活动目标:1、知道静电的存在,初步了解静电。 2、对静电现象产生探索的兴趣。3、了解静电的益处,以及带来的危害。二、活动准备塑料尺、塑料笔、塑料梳子、吸管、碎纸片、自制纸娃娃、箩筐和ppt 三、活动过程(一)创设情境1、经验回忆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老师在帮姜远情梳头发的时候,她的头发怎么会飞起来的吗?” 2、出示道具引起幼儿兴趣,教师:“这是什么?请你摸一摸这是什么材料做的?今天我要表演一个魔术,小朋友们仔细看”。 3、魔术表演教师边念咒语边表演魔术——用塑料尺吸小纸片(二)幼儿操作 1、幼儿自主探索静电的产生教师:“桌上有许多碎纸片,请你们每人拿一个箩筐,选一个工具用魔法去收拾干净。” 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适时提问幼儿“你的魔法是怎么产生的?” 2、交流探讨请个别幼儿演示操作过程,并请他们讲述操作过程。教师:“你用什么方法让工具有魔法了?”——摩擦 3、教师小结教师:因为摩擦产生了魔法,这种魔法就是静电。静电是由于物品相互摩擦产生,其实你的工具不是有魔法,而是有静电。静电可以吸小东西,所以碎纸片才能被吸起来,姜远情的头发在梳头的时候才会飞起来。(三)了解静电教师播放ppt ppt1-3:静电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如静电印花机等。 ppt4-6:静电的危害,如静电引起火灾等。师生小结:在我们平时生活中,静电就像空气一样,它看不见摸不着。却经常和小朋友开玩笑,小朋友手拉手的时候会“触电”、脱衣服的时候会有“兹拉兹拉”的声音。(四)游戏:纸娃娃站起来教师:“桌子上还有许多纸娃娃和小工具,请你用今天学到的本领,选一个工具让纸娃娃站起来吧。”

2.中班科学活动:竹笋 篇二

游戏是孩子的生命,在每天的区域活动中,孩子总是兴致盎然、乐此不疲。“珠珠乐”游戏一直深受孩子的青睐,可是每次玩过以后,孩子都不能将珠子全部装进玻璃罐,总会有一些遗留在外面。孩子们在相互检查整理情况后都会告诉我这一发现。我通过观察后发现,孩子们在整理的时候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其实玻璃罐中还留有很多的空隙,于是我针对孩子们发现的问题专门设计了一个活动。科学活动“巧放珠子”就这样产生了,它来源于孩子的生活,这个问题是孩子熟悉的、乐意感知的、愿意解决的问题。

二、目标预设

(1)通过实验,探索巧放珠子的有效方法,体验探索的乐趣。

(2)学会记录,能用连贯的语言交流探索的方法和结果。

三、重点、难点

重点是能观察到珠子之间的空隙;难点是如何将大小珠子合理分布。

四、活动准备

(1)幼儿用:人手一份操作材料(空玻璃罐1个,分别装在篓子里的大小珠子各5个,记录纸一张,笔一支)。

(2)教师用:大记录纸一张,玻璃瓶1个(装有大小珠子各5个)。

(3)图片。

五、设计理念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科学探索活动“巧放珠子”正是基于这种思想应运而生的。在本次活动中,活动的主题来源于幼儿的实际生活,确实是孩子们自己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能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在探索的过程中,始终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体,让他们在与材料的交互作用中,在不断的尝试、探索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孩子潜移默化地懂得:当我们遇到问题时要多动脑筋,积极探索,寻求最简单、方便的解决问题方法。本活动始终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发现,在生活中主动建构,为幼儿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设计思路

本次活动中,我始终以培养幼儿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活动的中心,从一开始的图片直接抛出游戏生活中的问题引发幼儿思考,接着提供操作材料,让孩子在一次次的实验中,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方法和能力。

七、活动过程

1. 出示图片,引出问题

(1)看一看,这是你们平时玩的什么游戏?

(2)这两张图片中有什么不一样?幼儿通过观察,很快得出结论:游戏前珠子都装在玻璃罐中,游戏后有的珠子散落在桌子上。

(3)哪些小朋友在这个区域玩过?为什么会这样呢?

教师小结:有的小朋友说,玩过以后就装不进去了。哦,原来是这样,那么这到底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怎样就可以装进去呢?

2. 实验操作,探索方法

(1)观察实验操作的材料:了解记录纸、笔,数一数大小珠子各几个。

(2)第一次实验操作。①教师提出要求:将大小珠子装进玻璃罐,数一数,能装多少个珠子,并把自己的实验结果记录下来。②幼儿实验操作,并在记录纸上记录珠子的数量。③比一比,谁装得多?教师将幼儿的实验结果记录在大纸上。④观察大记录纸上的数字,展开讨论:都是一样的玻璃罐,一样的珠子,为什么有的小朋友装得多,有的小朋友装得少呢?⑤幼儿讲述自己的实验过程。

教师小结:原来小朋友装珠子的顺序不一样,有的小朋友是先装小珠子,有的小朋友是先装大珠子,大小珠子是分开摆放的。

(3)第二次操作。出示教师的玻璃罐和刚才两个小朋友的实验结果,让小朋友仔细比较、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得出结论:大珠子之间有很多的空隙,这些空隙,可以放小珠子。

①老师是怎样装的呢?②有什么好办法,能够把珠子都装进玻璃罐吗?③幼儿再次操作。④交流实验过程。

第一次操作时,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孩子操作的方法,而是让孩子大胆地去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集体的交流又为孩子们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提供了帮助,并且很自然地引发下面环节的再次探索。在第二次实验时,教师也没有告诉孩子方法,而是让孩子观察、比较、验证,从而自己得出结论,使幼儿的探究活动不流于形式。

3. 迁移运用、回归生活

(1)观察每个小朋友的小柜子,比一比谁的物品摆放最整洁,空间最大。

(2)延伸活动:我的地盘我做主。在幼儿园和家中,引导幼儿合理利用有限的空间。

3.中班科学活动:上面和下面 篇三

兔八哥:“小熊,你在家吗?我要向你借块地用一用。”

熊:“行,但是我有要求!庄稼咱们平分。”

兔八哥:“可以,那你要上面的?还是要下面的?”

熊:“哦,让我想想。”小熊伸了个懒腰说:“好吧,兔八哥,我就要上面那半。”

兔八哥笑了一笑,说:“小熊,那就这么说定了。”

教师:“小兔们,兔八哥会种什么呢?”

小熊天天睡觉,小兔下地干活儿,播种、灌溉、除杂草。

农作物一天天地长大,小熊还是一天天地睡他的大头觉。

丰收的日子到了,兔八哥叫醒小熊:“醒醒,小熊,醒一醒!上面那半是你的,下面那半就是我的了。”教师先示范把一个植物分给兔八哥和小熊。

教师:“请小兔帮忙来把这个分给兔八哥和小熊。”

小熊瞪大眼睛看着自己的这些叶子,说:“不对呀,兔八哥,怎么最好的都在你那边?”

(兔八哥)“小熊,是你选择要上面的那一半的。”

(小熊)“好吧,兔八哥,这次算了。你再耕作一次,但是下一季的收成,我要下面的那一半!”

兔八哥同意:“就这么说定了!”

于是,小熊还是接着睡大觉,兔八哥下地干活儿,他忙着播种、灌溉、除杂草。(介绍植物:这是什么?它的果实在什么地方?)

又到了丰收的时候,兔八哥采收了白菜、花菜和芹菜。他们摘下长在地面下的,交给小熊,把长在地面上的,留给了他们自己。

教师:“请小兔来把上面的留给兔八哥(一个幼儿操作,把上面送到兔八哥的篮子里)。”

教师:“再请小兔把下面的交给小熊(一个幼儿操作,把下面的送给小熊)。”

小熊皱着眉头看着自己的这堆乱糟糟的菜根,说:“兔八哥,我又上了你的当。”

兔八哥回答:“不对,小熊,这回是你选择要下面那一半的。”

小熊怒吼起来:“兔八哥,你再耕种一次。下一季的收成,我要上面那一半,也要下面那一半。你骗了我两次,这是你欠我的。”

“你说得对,小熊。”兔八哥叹口气说,“下次收成的上下两半都归你,这样才公平。小熊那就这么说定了。”

小熊接着睡觉,兔八哥在地里干农活!

丰收的日子又到了,兔八哥叫醒小熊熊:“醒醒,小熊,醒一醒!这次上面和下面的全都是你的了。”

这次小熊家门前种的,是一大片高高的黄瓜、玉米、辣椒。兔八哥把植物一棵棵地拔起来。扯下长在最上面的穗子和地面下的根,堆成一堆交给小熊。再小心谨慎地摘下长在中间的果实,放在自己的这堆。

小熊揉了揉眼睛,看了又看。

“你瞧,小熊?上面和下面两半都给你,我拿中间的。没错吧,小熊先生,我们就是这么说定的!”

这时,小熊完全清醒了。他气得大喊大叫:“我受够了,兔八哥!从现在开始,我自己耕种,所有的上面、下面、中间,都是我的!”

4.中班科学活动 篇四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比较,了解瓶子滚动的速度与所装材料的材质、数量有关系。

2.积极参与探索活动,与同伴合作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同种大小、形状的瓶子(装有不同水位)每人各一个,空瓶每组5个、坡度板每组1块、黄豆、白米、彩珠、弹珠、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比赛活动:幼儿园开展瓶子赛跑的活动

师:小朋友,瓶宝宝们要举行一个“瓶子运动会”的活动,其中有一个比赛项目是“滚动吧瓶子”,那我们想一想怎样才能让瓶子滚得远呢?

(二)做做实验:一起寻找滚得最远的瓶子

1.空瓶试一试看看滚得远不远。

师:我们一起先拿瓶子试一试吧!看看瓶子能够滚多远呢?有什么办法让瓶子跑得更快更远呢?

2.装有相同材料的瓶子进行第一次实验。

(1)介绍材料,并猜想。

师:看看我们请来了哪些材料来帮忙!水!老师这里有装不同水量的瓶子。

猜猜装多少水的瓶子滚得最远呢?(集体记录幼儿猜测)

(2)提出操作要求

师:每人拿一个装水的瓶子试一试,试的时候自己是几号瓶就在相对应的数字起跑线上开始。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交流:

师:最后哪个瓶子滚得最远呢?

(5)小结:原来装同样材料的瓶子,当装满的时候,才滚得最远。

3.装有不同材料的瓶子进行第二次实验。

师:接下来我们再请其他的材料来帮帮忙,看看这一次谁滚得最远呢?

(1)材料出示:豆豆、白米、彩珠、弹珠

(2)猜猜这些材料都装满的话,哪个瓶子滚得最远呢?(集体记录幼儿猜测)

那结果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3)提出操作要求:

师:每人选择一种材料将瓶子装满,然后去相对应的数字起跑线开始比赛。

(4)交流:

师:小朋友们发现了什么?最后哪个瓶子滚得最远?(集体记录实验结果)

小结:原来,装不同材料都装满的时候,瓶子滚得速度不一样。

(三)延伸活动:不同大小的瓶子装水结果如何

5.中班科学活动《糖》 篇五

【活动目标 】

1、通过看一看,尝一尝,说一说等形式,让幼儿初步了解各种糖果的基本特征和作用,知道糖果里含有糖,糖是甜的是人体必需的营养。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发散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教育幼儿吃糖果要适量。

【活动准备】

1、各种各项的糖果若干,画上五官,富有表情。

2、请每个幼儿从家里带来两种糖果。

3、情景剧《小熊拔牙》的有关道具及场景。

【活动流程】

游戏导入——看一看——尝一尝——说一说——给糖果宝宝找家——情景剧《小熊拔牙》——延伸活动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教师戴上大糖的头饰,做大糖妈妈,带领幼儿到“甜甜大世界”去发现寻找糖果世界的秘密。

大糖妈妈:小朋友,你们认识吗?对,在上次的活动中小朋友都已经认识了,是麻渠大糖妈妈,今天要带领小朋友到们糖果类的大本营“甜甜大世界”去,在那里你们会认识更多的糖果,发现糖果世界的许多秘密,下面让们快乐地出发吧!

二、看一看

大糖妈妈带领幼儿到“甜甜大世界”去参观,请幼儿认真观察各种糖果的不同形状、颜色和包装。

大糖妈妈:小朋友,“甜甜大世界”到了!你们看,的糖果伙伴们正在向你们微笑呢!快去和它们做朋友吧?看一看它们都是什么糖?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他们有什么独特的地方?(幼儿自由分散的观察,教师个别引导)

提问:你刚才看到了哪些糖?它们是什么样子的?以前吃过吗?是什么味道?它和别的糖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三、尝一尝

让幼儿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亲自品尝糖果的味道,加深幼儿对各种各样糖果的认识。

大糖妈妈赠给每个小朋友一个礼物,请小朋友每人挑选一块糖果进行品尝,并说出糖果的形状、颜色、味道。

四、说一说

请幼儿说一说日常生活中还见到过什么糖果?吃过什么糖果,什么形状、颜色、味道等?

五、给糖果宝宝找家

请幼儿根据不同的要求给糖果宝宝找家:

1、按照颜色的不同给糖果宝宝找家(红色、黄色、绿色、白色、棕色等)

2、按照形状的不同给糖果宝宝找家(圆、方、椭圆、半园、三角等)

3、按照软硬程度的不同给糖果宝宝找家(棉花糖、橡皮糖;冰糖、水果硬糖)

4、按照味道的不同给糖果宝宝找家(如菠萝味、桔子味、奶味、巧克力味)

六、表演活动:情景剧《小熊拔牙》

请幼儿观看情景剧,知道吃糖果虽然有利于健康,但是吃多了对身体不利。

看完表演后提问:

1、小熊为什么要拔牙?

2、你看了这个表演,明白了什么道理?

大糖妈妈小结:糖是们身体里面必需的营养,但是不能多吃,要适量。吃多了不仅会伤害牙齿,还会造成肥胖。所以吃糖要讲究科学,不能无节制地乱吃。吃完糖后一定要漱口或刷牙,晚上睡觉前千万不要吃糖。

七、延伸活动:

带领幼儿离开甜甜大世界,到美工区利用糖果包装纸去制作精美的手工制品。

故事《小熊拔牙》

熊妈妈去上班,小熊一个人在家里玩耍。临走前,妈妈对爱吃甜食的小熊说:“妈妈不在家,你要洗洗脸,刷刷牙,不自己拿饼干,不自己吃甜瓜„„”。小熊痛痛快快的答应了妈妈的话。小熊洗了洗脸,理了理头发,就是不想刷牙,不刷就不刷吧。小熊想起家里甜甜的饼干,可是已经答应妈妈不吃它。找到一罐甜甜的蜂蜜,好象妈妈没说它,果酱呢,也可以尝一下。小熊拿出了盘子,盛一盘蜂蜜,盛一碗果酱,一口一口的吃干净。啊!好甜啊!甜到舌头根底儿,甜到牙齿跟儿!咦?怎么变酸啦?哎呀呀!甜变酸,酸变疼。哎呦!疼得小熊直叫唤!

兔大夫正好从这儿过,听见了小熊的叫喊声,连忙走进小熊的家。“小熊张开嘴,让看一看!你这个牙齿真不好,得补一补,你这个牙齿也不行,得换一换!“兔大夫拿出针管打麻药,然后又拿出钳子,要把小熊的牙拔掉。“一、二、三!”小熊的牙齿太大,兔大夫用力往外拔。小熊疼得眼泪往外冒。

6.中班科学活动反思 篇六

1,主要让幼儿了解驱蚊灭蚊的方法并掌握夏天蚊虫叮咬后的处理。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谜语,蚊子的叫声,图片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准备活动

2,引活动内容 出谜语让幼儿猜,放蚊子的叫声。来引导幼儿进入活动的内容,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3,出示图片提问幼儿 让幼儿通过图片和提问的方式来进行师生讨论驱蚊的方法。请各别幼儿找一找灭蚊的东西。(准备好的相关图片)

4,小结一下驱蚊,灭蚊的方法和东西。

5,听传播疾病的蚊子,让幼儿了解蚊子是如何传播疾病和掌握被叮咬后的处理方法。

6,游戏:灭蚊子来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让幼儿和家长共同寻找相关蚊子的知识,相互交流增长内容。

活动反思:

7.中班科学活动:趣玩扑克牌 篇七

1.发现扑克牌的多种有趣玩法,探索如何让扑克牌站立,感受扑克牌短边对折和长边对折稳固性的不同。

2.能积极、主动表述自己的探索发现,拓展思维,提高动手、判断和分析能力。

3.愿意参与探索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萌发对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探索意识。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扑克牌(包括长边、短边对折的牌,用于比大小的10以内的牌)、篓子、盘子各若干,与扑克牌有关的变魔术视频,铃鼓,自制的皇冠等。

2.经验准备:幼儿玩过手指游戏“开门”,有搭积木、折纸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引出活动内容

教师双手合拢(一张扑克牌藏于手掌心),边念儿歌边依次打开五个手指。

儿歌内容:一门开开进不来,二门开开进不来,三门开开进不来,四门开开进不来,五门开开我进来。

指导语:打开我的五指门,里面藏着什么?

二、比一比,了解扑克牌的外部特征

指导语:仔细看看你的牌,和别人的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教师边给每位幼儿发一张牌边提问,引导幼儿发现扑克牌上的花纹、图案、数字各不相同。

指导语:扑克牌可以怎么玩呢?一起和石老师玩个“比大小”的游戏吧。

如教师说“比、比、比大小,我是红心4,谁的牌比我大,请你赶快举起来”,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迅速作出判断,如果手中的牌比4大就举起来。

三、试一试,让扑克牌站起来

指导语:小朋友们猜一猜,扑克牌可以站起来吗?我们让它站在小椅子上试试吧。

幼儿尝试,教师观察,及时肯定幼儿的方法,并鼓励他们在集体面前表述,如“让扑克牌靠着椅背站立”。

指导语:怎样才能让扑克牌自己站起来呢?

幼儿再次探索,教师引导他们用折叠的方法尝试,重点介绍“短边对折”和“长边对折”。

四、搭一搭,感知长边、短边对折稳固性的不同

1.出示长边、短边对折的扑克牌,探索高楼怎样搭。

指导语:老师这儿有什么?它们能站起来吗?那可以用它们搭高楼吗?谁来试试?

请两名幼儿分别用长边、短边对折过的两种牌搭高楼,发现“很难叠高”后,教师出示未折过的扑克牌,鼓励幼儿继续探索。

小结:搭高楼时动作要轻,一层楼上平放一张扑克牌,再搭第二层,用这种方法搭高楼就容易多了。

2.尝试用长边、短边对折过的扑克牌分别搭两座四层小楼,比比哪种楼房比较稳固并说说原因。

3.搭高楼比赛,比比谁搭的楼房又高又稳。

指导语:我们发现短边对折的扑克牌搭的楼房比较稳,那现在就用它来进行搭高楼比赛,同等时间内谁搭的楼房层数最多最稳固,谁就是我们班的搭楼高手。

幼儿比赛,教师提醒幼儿动作要轻。搭得最高最稳的幼儿,教师奖励他一顶皇冠。

五、赏一赏,感受扑克牌玩法的多样性

1.“刮牌”表演。

指导语:石老师这儿还有许多扑克牌,我不仅能让它们都站立起来,还能让它们听口令走路呢。

2.欣赏变魔术视频,结束活动。

指导语:扑克牌还是魔术师的最爱呢,我们一起来看看魔术师是怎样用扑克牌变魔术的。

活动反思

8.中班科学活动:趣玩扑克牌 篇八

1.发现扑克牌的多种有趣玩法,探索如何让扑克牌站立,感受扑克牌短边对折和长边对折稳固性的不同。

2.能积极、主动表述自己的探索发现,拓展思维,提高动手、判断和分析能力。

3.愿意参与探索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萌发对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探索意识。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扑克牌(包括长边、短边对折的牌,用于比大小的lO以内的牌)、篓子、盘子各若干,与扑克牌有关的变魔术视频,铃鼓,自制的皇冠等。

2.经验准备:幼儿玩过手指游戏“开门”,有搭积木、折纸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引出活动内容

教师双手合拢(一张扑克牌藏于手掌心),边念儿歌边依次打开五个手指。

儿歌内容:一门开开进不来。二门开开进不来,三门开开进不来。四门开开进不来,五门开开我进来。

指导语:打开我的五指门,里面藏着什么?

二、比一比,了解扑克牌的外部特征

指导语:仔细看看你的牌,和别人的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教师边给每位幼儿发一张牌边提问,引导幼儿发现扑克牌上的花纹、图案、数字各不相同。

指导语:扑克牌可以怎么玩呢?一起和石老师玩个“比大小”的游戏吧。

如教师说“比、比、比大小,我是红心4,谁的牌比我大,请你赶快举起来”,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迅速作出判断,如果手中的牌比4大就举起来。

三、试一试,让扑克牌站起来

指导语:小朋友们猜一猜,扑克牌可以站起来吗?我们让它站在小椅子上试试吧。

幼儿尝试,教师观察,及时肯定幼儿的方法,并鼓励他们在集体面前表述,如“让扑克牌靠着椅背站

指导语:怎样才能让扑克牌自己站起来呢?

幼儿再次探索。教师引导他们用折叠的方法尝试,重点介绍“短边对折”和“长边对折”,

四、搭一搭,感知长边、短边对折稳固性的不同

1.出示长边、短边对折的扑克牌,探索高楼怎样搭。

指导语:老师这儿有什么?它们能站起来吗?那可以用它们搭高楼吗?谁来试试?

请两名幼儿分别用长边、短边对折过的两种牌搭高楼,发现“很难叠高”后,教师出示未折过的扑克牌。鼓励幼儿继续探索。

小结:搭高楼时动作要轻,一层楼上平放一张扑克牌,再搭第二层,用这种方法搭高楼就容易多了。

2.尝试用长边、短边对折过的扑克牌分别搭两座四层小楼,比比哪种楼房比较稳固并说说原因。

3.搭高楼比赛,比比谁搭的楼房又高又稳。

指导语:我们发现短边对折的扑克牌搭的楼房比较稳,那现在就用它来进行搭高楼比赛,同等时间内谁搭的楼房层数最多最稳固,谁就是我们班的搭楼高手。

幼儿比赛,教师提醒幼儿动作要轻。搭得最高最稳的幼儿,教师奖励他一顶皇冠。

五、赏一赏,感受扑克牌玩法的多样性

1.“刮牌”表演。

指导语:石老师这儿还有许多扑克牌,我不仅能让它们都站立起来,还能让它们听口令走路呢。

2.欣赏变魔术视频,结束活动。

指导语:扑克牌还是魔术师的最爱呢,我们一起来看看魔术师是怎样用扑克牌变魔术的。

活动反思

9.中班科学活动 篇九

活动分析:

本次活动是幼儿在玩水过程中了解物质沉浮现象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索,因此活动的重点定位在能动手尝试使用多种辅助材料让玻璃球浮起来,难点是:学习合作真实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目标:

1、幼儿动手尝试使用多种辅助材料让玻璃球浮起来,进一步感知沉浮。

2、初步尝试小组合作记录实验结果。

3、激发幼儿对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玻璃球、一次性盘子、一次性杯子、牛奶盒、篮子、小方砖、一次性碗、套筒、鲍鱼壳、橡皮擦,它们有的会浮在水面,有的会下沉。

2、大脸盆、钢化玻璃缸、干毛巾、笔。

3、幼儿记录表(小)、教师记录表范例(大)。

活动过程:

1、出示玻璃球引入,提出问题激发幼儿思考、设想。

师(出示玻璃球):“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把这个玻璃球放进水缸里,它会怎么样?是沉下去呢?还是会浮上来?”

(幼儿讨论)

师:有人说浮起来,有人说沉下去,到底是怎么样呢?请一个小朋友来将它放下去,大家来看一看。

师:你知道它为什么会沉下去吗?

2、抛出问题,引发讨论。

师:小朋友看到,玻璃球一下就沉下去了,请你想想办法,怎样才能让它浮起来呢?(鼓励孩子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并给予他们时间和机会)

3、幼儿进行实验

第一次操作,初步感知

⑴师:小朋友想了很多办法,大家可以试一试,在试之前,老师有提几点要求:

①同一张桌子的小朋友为一组,轻声说话,材料轮着试一试。

② 玩的时候,小心别把水洒到地上。

③ 多用几种材料试试看,记住哪些方法可以使玻璃球浮起来。

⑵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与指导

放手让幼儿进行尝试。发现好的方法的给予肯定,实验失败的幼儿适时进行干预引导。

第二次操作,尝试记录

①出示记录表,并讲解记录表的记录方法)

师:刚才老师看到小朋友用了很多种方法让玻璃球浮起来了,用什么方法记录呢。老师设计了一张记录表,小朋友一起看看里面有哪些符号,记录什么。

②幼儿第二次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重点观察幼儿的小组合作记录情况及是否真实的记录。

4、小组介绍记录情况并验证

①请一组的幼儿介绍本组的记录情况,并当场进行验证,从中表扬小组幼儿的团结协作和真实的记录。

10.中班科学活动反思 篇十

在第一环节中,我主要是从黄色食物的特征出发,让幼儿感知黄色食物的不同外形、颜色等。为了让这一环节凸显有趣的性质,而不是呆板的让幼儿一味的说,我采用情景教学导入。第二环节中,我重点从挂图中去发现其他一些幼儿不知道的黄色事物,因为图中的黄色事物或者是黄色食物转变而来的果汁,都是在生活中常见的,所以这一环节重点去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扩大范围去认识“黄色”。在第三环节中,我抓住幼儿爱吃的喜好,设计了品尝好吃的黄色。小朋友们都非常喜欢,在品尝前,我有所要求,而不是盲目的去吃,我给孩子们一个任务,在吃黄色食物时,感觉一下,哪些黄色水果可以用来榨汁变成好喝的果汁,哪些黄色食物是可以在肚子饿时用来填饱肚子。虽然这些问题对于中班的孩子应该不难,我这样说也是让孩子们带着思考去品尝,深刻感受黄色食物对于我们平常生活的需要。

这是一节科学课,所以准备上课的必需品不能少,我发动孩子们从家里带来,这样可以得到很多自己意想不到的黄色食物,比自己苦思冥想来的好。随堂课不比公开课来的那么认真的准备,但是基本的步骤我没有松懈,自己的成长就是从平时一节一节课后反思逐步增长而来的,所以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如果想让课堂更加精彩,我觉得在第一环节中还可以多一些情景,我在这一环节中,只是创设了一个去买东西的小情景,让孩子从购物中去发现所买的东西外形颜色。事后我还与其他几位执教老师讨论这节课是怎样上的,从中我也找到了一些好的办法,例如:谜语。这种方法就使这样黄色食物充满了神秘感,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而且从猜谜语中已近去细细解读了这样水果的外形特征,也就达到了目标。

执教了这节科学领域的课后,我也总结了自己的几点不足:

1、语言规范。科学课是阐述某一道理或是现象的课,有一定的规范性,所以从语句上自己也应该注意,不能讲不规范或没有依据的话,这样会混淆孩子的思想概念。

2、课堂准备。虽然我让孩子们去准备了黄色的食物,但是孩子们准备来的东西大多数都雷同,相差不大,我应该在执教前自己去准备一些可能孩子家长意想不到的黄色食物,这样可能在上课中会有更好的效果。

11.中班科学区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篇十一

一、观察法

从“幼儿在前”的观念出发,教师指导的前提是充分掌握幼儿操作的情况。教师要细心观察幼儿在自主探索中感兴趣的是什么,发现什么,遇到什么困难解决了没有,是怎样解决的,是否和同伴一起合作,怎样合作等。只有在观察中敏锐地捕捉来自幼儿的信息,教师才能迅速地做出判断,准确地做出回应。

在科学区“调节沉浮”活动中,我重点观察幼儿活动的兴趣及探索的目的是否明确,我观察到孩子们进区时,很快挑选了自己喜欢的材料:如玻璃珠、铁钉、螺丝等放入水中,并将材料放入矿泉水瓶、牙膏盒中,有的还不停地用瓶子舀水,我发现幼儿对教师所提的要求不明确,对探索无目的,看到这里,我便上前拿出操作材料——塑料水果,说:“你怎样让塑料水果沉下去呢?”在老师的引导下,刘某尝试着如何使塑料水果沉下去,而其他幼儿继续刚入区时的操作。这时,我认真观察孩子们解决问题的情况和投放的材料是否合理,我观察到刘某不停地尝试如何使浮着的塑料水果沉到水底,他将塑料水果用手压入水底,再将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压住塑料水果,并将手放开。这样,塑料水果因矿泉水瓶重力的压制,塑料水果在水底浮不上来了,刘某高兴地和同伴、老师说:“你们看塑料水果沉到水底了。”通过这样连续性的跟踪观察幼儿的阶段活动情况,让我们了解不同的幼儿在完成同一个活动时的不同表现,也有助于教师更加客观地评价或分析幼儿的活动情况,寻求有效的推进策略,促使幼儿活动经验的不断深化。

二、猜想验证法

猜想验证法是“做中学”教学模式所倡导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实施方案,验证其可行性。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不仅能训练幼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教给幼儿一种做事的方法和研究的态度,体现了《纲要》中的终身教育理念。在“沙中取宝”的科学区活动中,我让幼儿先猜测:磁铁的好朋友有谁?孩子们说:有铁衣架、铅笔、木块、磁性黑板、杯盖、铁夹、勺子、刀、铁块、曲别针、书、铁钉、铁丝、塑料碗、大头针。对此,我提问:它们和磁铁是不是好朋友呢?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幼儿说:“我们可以拿着磁铁去吸一吸,看一看它们能不能吸在一起。”幼儿就开始操作了。在活动中,幼儿思维相当活跃,他们一一验证自己的猜想,孩子们在实验中发现:磁铁和铁制品是好朋友,有时磁铁和磁铁也可以是好朋友。教师不能急于将科学家们发现的科学现象和原理按成人理解的方式传递给幼儿,可以在提问之后让幼儿充分发言,透露出他们的想法,并引导幼儿检验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支持幼儿自己去验证,让幼儿认识到并不是自己所想那样,这样就会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三、设疑启发法

设疑启发法是一种隐性的指导方式,是指教师运用设疑、反问等口吻,通过提问,提示幼儿探究的线索,启发幼儿去探索和思考,从而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幼儿对感知的经验进行整理。在“吹泡泡”的活动中,吹泡泡前教师问:“你以前吹过泡泡吗?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回答。回答后,教师提供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工具,问:“看看这些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幼儿动手试一试,操作后,教师提问:“你用什么形状的工具?能吹出泡泡吗?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和你原来的泡泡一样吗?”在此次活动中,教师通过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逐步深入地研究,最终成功完成了这次活动:不管什么形状的吹泡泡工具,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的。这样使幼儿为自己获得的新成功感到自豪和骄傲。在科学区活动中,教师应是幼儿思维的开启者,在发现问题时,应通过设置问题情景等方式,启发幼儿探究,让幼儿在亲身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推动活动的拓展。

四、讨论法

讨论为幼儿创设了自由表达的空间,可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思考能力和独特的见解,有利于幼儿之间相互交流,拓宽幼儿的知识面。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到幼儿的知识水平,从而有的放矢,因人施教。在科学区“看哪条纸船会浮”活动中,小朋友对“为什么有的纸船会浮起来,有的纸船一到水里就沉下去了呢”争论不休。王某说:“肯定是船里放太多东西了吧!”李某说:“不对,不对,是因为折船的材料不一样。”刘某说:“为什么都是纸,有的会沉,有的会浮呢?”……小朋友们陷入迷茫之中。这时,我适时地提问:“那你们看看这些纸有什么不一样。”小朋友又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绘画纸会浮。”有的说:“牛皮纸很厚。”……讨论之后,幼儿操作起来验证。在此次的讨论中,幼儿从中确立了新的探索方向。因为讨论是教师能不能引发幼儿思考、能不能激发幼儿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关键,所以在科学区活动中,当幼儿对某些问题感到困惑或一知半解时,教师不要急于把正确的答案告诉幼儿,而是引发幼儿对相关的、他们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从中获得有助于幼儿解决问题的答案。

五、图谱指导法

图谱指导就是将抽象概括的要求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画面,幼儿一见就懂、一看就知道怎样做,既面向全体又能因人而异,使教育更有针对性,也是科学区的有效指导策略之一。如,在了解“水的三态”科学活动中,我采用的指导策略是图谱指导,就是将抽象的水的三态变化用一幅直观形象的画面展现出来,并注释简单的文字,让幼儿了解物体的存在形态。在活动中,每做完一步实验后,如冰加热变成水、水加热变成蒸汽、蒸汽遇冷变成水,教师就用图谱进行总结,这样幼儿就能清楚地说出这些变化的结果。

中班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图谱形式形象生动,较适宜中班幼儿的经验和理解水平。活动过程以图谱方式表示,有助于幼儿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如一些必须通过规定的程序进行的科学小实验、观察特定现象的活动,可以尝试使用该方法,也可以用图谱展示问题。

六、激情法

探究活动不仅是师幼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有师幼之间的情感交流。为此,教师在幼儿操作中,通过观察,注重对幼儿“动之以情”,及时、恰当地针对幼儿的具体情况给予“激情”,要根据幼儿的反馈信息或突发情况巧妙应对,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达、恰到好处的点拨,从而调动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个幼儿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在“制作饮料”科学区活动中,我问牛某:“你是怎么做饮料的。”他说:“我把糖放到水里去搅拌。”可是声音太小,针对声音太小的情况,我说:“说得很好,如果你的声音能再响亮点儿就更好了。”张某是个急性的孩子,当他看到其他孩子放入水里的东西都溶解了,可他的还没溶解就说:“老师我的怎么不行呢?”我便到他身边抚摸他的头说在:“你一定行的,老师支持你,再加把劲就行了。”当我问孩子们:“你们放到水里的东西到哪里去了?”孩子们支支吾吾的,我便说:“没关系,大胆点,把你的想法说出来,不管是对是错,只要大胆回答就是好样的。”……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及时准确地针对幼儿的具体情况给予评价,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笼统模糊。当幼儿尝试去解决问题时,无论成功与否,教师都应在肯定、激励幼儿的原则下,对不同水平的幼儿用不同的尺度去评价,使每位幼儿都能获得自信,这样才会使整个活动进展顺利,从而促使幼儿的发展都有进步。

一系列有效策略的实施,让我欣喜地看到幼儿科学探究态度、精神和方法的发展。同时,我也深深地体会到,引导中班幼儿开展科学区活动,必须遵循幼儿的身心特点和规律,不同的幼儿不同的情景要所采用不同的指导策略,鼓励幼儿在玩中学,做中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幼儿严谨的科学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李国良,白立茹.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与教师指导(中班)[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08.

12.中班科学活动:竹笋 篇十二

一、优化环境, 营造探索空间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通过科学区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投放, 能有效地体现环境育人的作用。使幼儿在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活动环境里, 与材料积极互动, 自由发展。

(一) 区角设置, 自由开放

班级科学区主要包括“自然角”和“探索区”。班级里的“自然角”里有盛开的蝴蝶兰、翠绿的文竹、游动的小金鱼, 为幼儿营造了一个丰富而鲜活的微型自然界, 在这里不仅可以种植植物、尝试种子发芽的实验, 还可以饲养小动物, 如小蝌蚪、蚕宝宝等, 在日积月累的观察与记录中, 初步萌发幼儿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

“探索区”里, 幼儿通过放大镜、天平秤、传声筒等来了解自然、认识世界。各类科学小实验、科技小制作活动给了幼儿自由探索, 探寻科学奥秘的机会, 幼儿可以在开放的环境里, 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我操作、自我探索、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也可以在这里选择同伴共同活动, 体验与同伴合作的过程, 通过“玩中学、问中学、想中学、做中学”, 培养科幼儿探索态度和创新能力。

(二) 内容选择, 贴近生活

科学区的游戏主题内容安排要有一定的计划性, 结合教学计划, 根据中班幼儿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有意识地选择科学探索的内容。但是, 活动区内容既有预设, 又有生成, 教师应根据幼儿实际操作情况、需要与兴趣的转移等, 进行及时地调整。

如玩“娃娃家”时, 幼儿都喜欢摆弄厨具, 我灵机一动, 何不扩大娃娃家的“厨房”, 使厨房更现代化, 更具有可操作性, 于是在我们的提议下, 幼儿从家里带来许多“锅碗瓢盆”, 并加入不少“厨房小工具”, 这些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小工具, 如削皮器、压纹器、简易榨汁机等。幼儿在做饭炒菜的同时, 认识了各种厨房工具的本领, 并能积极探索使用各种小工具, 初步了解其中的科学小原理。

(三) 材料投放, 关注兴趣

科学活动区中提供的材料, 可关系到幼儿活动的质量, 提供有趣多功能的游戏材料, 能使幼儿尽情地“研究”他们的世界, 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给幼儿创造想象的空间。

如“镜子变魔术”游戏, 教师给幼儿提供了一块平面镜、一张画有圆形的纸, 引导幼儿思考:怎样可以变出两个圆形?幼儿用镜子一照, 镜子里外各一个。教师再引导幼儿思考:怎样可以变出三个圆形?新的问题引发新的探究, 激发孩子们不断尝试。继而再提供“半个物体”的图形卡, 怎样巧妙利用镜子变出完整的一个物体。看似平淡的小魔术, 却在不经意中紧紧抓住幼儿探究的欲望, 涌动着兴趣的激流。

二、恰当指导, 激发深层探索

在科学区活动中, 教师从集体活动的引领者转变成区角活动的支持者和推动者, 更多使用的是“支持性指导”。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幼儿探索学习的整个过程, 这样才能充分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水平, 有利于正确指导和帮助不同发展层次的孩子, 满足幼儿的不同需要, 从而促进每一个幼儿向最近发展区靠近。

(一) 巧用图示, 自主操作

科学区所采用的图示法, 是使用图示的方式呈现科学小实验或科技小制作的步骤图。教师绘画的图示直观形象、生动有趣, 有利于引起幼儿的注意, 图示配上数字, 体现顺序性, 便于幼儿领会并使科学操作有条理性。图示法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落实教育目标, 帮助幼儿积累自主学习的经验。

如科学探索活动“爆米花跳高”, 几颗小小的爆米花如何跳高, 这个奇怪的景象怎么让幼儿相信, 又怎么去操作。光靠教师说是不行的, 所以通过图标的作用, 将三个步骤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现, 第一步在桌上放一张白纸, 然后在纸上放几颗爆米花, 第二步撕下一张保鲜膜, 攥成拳头大小的一个团, 并在白纸上迅速摩擦10-15次, 第三步是立刻把保鲜膜移到爆米花上方, 这时爆米花会跳起来, 粘到保鲜膜上。让幼儿十分清楚地看到怎么样一步一步的尝试, 通过观察图示, 自主操作, 亲身体验, 充分了解整个过程, 最后也揭开了爆米花跳舞的秘密。

(二) 耐心等待, 适时介入

在活动中当幼儿出现困难时, 不少教师常常急于介入活动, 这样容易使幼儿原本富有创造性的探索活动因标准答案的出现而告终。教师应学会等待, 让幼儿通过充分操作、探索, 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只有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或是遇到操作瓶颈无法跨越时, 教师的干预才是适时的。

如幼儿在家都种了小豆子, 幼儿天天去看它们、关心它们, 并进行观察与记录。一开始, 幼儿的兴趣浓厚, 但随着时间推移, 逐渐淡下来。这时, 通过集体的交流能梳理幼儿的经验, 激发新的观察与探索的兴趣。因此, 一周后, 我们进行了集体谈话活动“豆豆的变化”, 可以请幼儿直接描述豆豆现在的样子, 也可以说说自己看到过的印象最深的现象, 如:小豆豆脱皮的样子;大小颜色的变化;因照顾不周豆豆干掉或烂掉的;有一些味道等等。可以引导幼儿用观察记录图或照片来说明, 让幼儿在慢慢的观察和交流中进一步梳理出种子发芽生长的规律, 以及种植的常识。

(三) 搭建平台, 有效促进

在科学区活动中, 教师观察的同时, 也可成为探索活动的共同参与者。当幼儿科学探索活动受阻时, 教师不要生硬地去抢幼儿的“球”, 在幼儿把“球”抛向自己的时候, 通过为幼儿搭建一个平台, 巧妙地把“球”抛还给幼儿。在接抛的过程中起到指导的目的, 从而提高幼儿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

如探索活动“潜水员”, 幼儿根据科技小制作的步骤图, 使用剪刀等工具一步步制作出纸质的“潜水员”。如何使潜水员正好漂浮在水盆里呢?潜水员的靴子明明是按照图示用轻粘土做的, 怎么潜水员就沉到水底了?幼儿在反复尝试均失败后, 来寻求我的帮助, 我提示:“想想为什么会这样?靴子是重了还是轻了?潜水员放入装满水的瓶子里, 有什么办法让他快乐的潜水, 一会儿上浮, 一会儿下沉呢?”教师放弃了示范与讲解, 用一句看似简单的话, 引发幼儿的思考, 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探索。问题或提示如同一个脚手架, 使他们努力向上跨了一步, 教师再顺利把孩子的“球”抛了回去, 引导孩子不断尝试与创新。教师对幼儿学习时间、空间的退让上, 包含了对幼儿自学能力的引导和鼓励。

13.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十三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主要目的不是教给孩子科学知识,而是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使幼儿通过动手实验,动手操作,体验成功的乐趣,让他们在轻松的游戏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因此我设计了本节活动。活动中,为他们提供洗洁清,瓶子,吸管等材料,使他们主动探索,积极思维,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二、活动目标:

1、玩玩、做做、让孩子在轻松的游戏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培养幼儿敢于操作,乐于实验的科学态度,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

三、活动准备:

1、装有一定量清水的瓶子,吸管若干,小勺若干。

2、洗洁精、洗衣粉,牙膏,清水、音乐磁带,录音机

四、活动过程:

1、谈话,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吹过泡泡吗?

幼:我们吹过泡泡

师:那你们知道泡泡瓶里的魔水是用什么制成的吗?

幼:知道,是洗洁精

幼b:不知道

师:那到底是用什么制成的呢?让我们来做一做吧?

2、幼儿动手做泡泡魔水。

师:小朋友发现桌子上有什么?

幼a:瓶子、吸管、勺子。

幼b:洗洁精,洗衣粉

幼c:牙膏,清水

师:你们想玩一玩吗?(想)

幼儿探索操作(相互交流探索结果)

幼a:我把洗衣粉放一勺在瓶里,?

幼b:我放了牙膏,不溶化

幼c:我放了少量的洗洁精,搅动也出了泡泡。

教师小结:弄不出泡泡的小朋友不要着急,遇到困难要耐心,可以再试一次呀!

3、幼儿玩泡泡

师:小朋友,你们有的可能是第一次做泡泡魔水,好玩吗?那你能把自己做的泡泡魔水让它放起来吗?来我们试一试。

幼a:我的泡泡飞了起来。

幼b:我的泡泡都跑在桌面上了,把瓶子都埋在底下了。

幼c:飞起的泡泡落在我的手上,胳膊上。

师:小朋友都很喜欢玩泡泡,那么你们知道泡泡是什么颜色吗?

4、幼儿说泡泡

幼a:我吹出的泡泡有大有小

幼b:为什么我的泡泡在桌面上不灭呢?

幼c:我的泡泡飞到天上什么颜色都有。

教师小结:吹到桌面上的泡泡不灭,是因为泡泡下面有少量的水,空中的泡泡在阳光的照射下多种颜色,所以我们看起来好漂亮。

5、游戏《吹泡泡》

方法:教师放《吹泡泡》的歌曲,幼儿可以随音乐吹出自己的泡泡,也可以随音乐节奏以优美的舞蹈表达吹泡泡的快乐。

6、小结

14.中班科学活动教案 篇十四

1、通过看看说说,初步了解热带鱼花纹美丽的简单原因及几种海洋生物保护自己的本领,对科学探索产生浓厚的兴趣。

2、培养幼儿观察、想象的能力,并能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3、初步知道保护自己的重要性,激发幼儿关心自己、关心同伴的愿望。

材料准备:电脑一台、有关知识的VCD碟片(参考《印尼野性篇―水中奇境》)。

活动过程:

一、海洋生物的保护色。

1、热带鱼的保护色。

(1)、看有关热带鱼的VCD片。

(2)、讨论:热带鱼为什么有这么漂亮的颜色?鼓励幼儿寻找、探究答案。

(3)、看VCD了解答案。

2、侏儒海马的保护色。通过看图片,幼儿发现它的颜色与生活环境的相关联系。

3、鲽鱼保护自己的本领。

4、变幻极大师:章鱼的奇特本领。

二、海洋生物的其它自我保护本领。

1、鳗鱼的自我保护意识。

2、成群的小海龟如何逃生的。

3、稍大一些,没有特殊本领的鱼是如何逃避敌人的攻击。

三、讨论:小朋友如何保护自己,发现幼儿园里的一些不安全因素,说说每天在回家的路上、在家里玩时有什么潜在的危险。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规律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发现物体的排列规律,尝试用符号记录规律。

2、激发幼儿对物体排列规律的兴趣,

活动准备:

斑马图片;条形旗图片(规律为ABCABC);每人一盒水彩笔、一张白纸;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发现规律。

1、教师身穿条纹上衣,吸引幼儿注意。

师:“老师的上衣图案是怎么样的?”

2、出示斑马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花纹规律。

3、出示条形旗图片,引导幼儿发现规律。

二、启发幼儿用符号记录规律。

师:“我们发现了这么多规律,怎么样把它们记录下来呢?”

1、幼儿讨论记录方法。

2、确定简洁的记录方法――用简单的符号记录规律(如:010101、□○□○□○)或用物体的主要特点进行记录(如:蓝白蓝白蓝白)。

3、幼儿尝试用自己的符号记录。

4、幼儿互相交流记录结果的含义。

三、启发幼儿寻找生活中的规律,并尝试进行记录。

四、幼儿相互交流经验。

延伸活动:

引导幼儿寻找生活中的各种规律事物及规律现象。(如:人行横道、星期的轮回规律、四季的轮回规律等)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大大小小的蛋宝宝》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认识各种各样的蛋,知道蛋有大小和颜色的异同等。

2.知道鸡、鸭、鸟全都会生蛋,对事物有探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ppt-各种各样的蛋

2.实物-鸡蛋、鸭蛋、鹅蛋、鹌鹑蛋。

活动过程

一、认识各种蛋

1.出示蛋,引起幼儿兴趣。教师:你们知道这是谁的蛋吗?你们还认识什么蛋?

2.ppt课件:各种各样的蛋

引导幼儿将动物图片与蛋一一对应。

3.你还知道什么动物也会生蛋?

二、引导幼儿运用比较的方法观察蛋。

1.教师:这些蛋一样吗?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从蛋的大小、重量、颜色来比较。

2.教师小结:有的蛋大,分量重;有的蛋小,分量轻。

有的蛋是深黄色的,有的蛋是白色的,还有的蛋是青色的活带斑点的。

三、由表及里观察,产生探索的兴趣。

1.教师:鸡蛋里面是什么样的呢?

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经验,并将鸡蛋打开观察。

2.观察:是不是每种蛋都有蛋白、蛋清呢?每种蛋的蛋白、蛋清都一样吗?(逐一打开蛋。)

3.教师小结:每种蛋外面都有很薄的蛋壳,敲碎蛋壳,里面都有蛋黄、蛋清。

四、活动结束

教师讲述有关蛋的故事,引导幼儿进一步讨论有关蛋的话题。

如:蛋黄怎么会变成动物宝宝的?为什么蛋有大有小?

结合主题活动,引导幼儿探索如何使蛋站立起来的各种方法。

千姿百态的睡姿

设计背景:

动物一直是孩子们的.朋友,中班的孩子们也特别想了解有关动物的知识。但常见的话题只是有关“动物的外形、习性及生活方式”,很少涉及动物们各种各样、姿态万千的睡眠姿势。于是我根据孩子们的兴趣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能激发孩子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及保护动物、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活动目标:

1、感受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从而懂得爱护动物;

2、观察了解动物姿态万千、千奇百怪的睡眠姿态,从这一侧面

让孩子了解人和动物的不同之处;丰富词汇:缩、倒挂、趴等词。

3、能够分清动物的不同睡姿;

活动准备:

1、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有关动物睡眠的各种姿态的图片。教师布置好活动场地:动物的家――将活动场景布置成大森林的情景,摄影屏幕上是一副森林的背景图。森林中布置有关动物(仙鹤、马、猫头鹰、蝙蝠、猫、乌龟)的家,用积木拼搭成型,上面贴上相关动物的图片;幼儿进场时播放轻柔的音乐。

3、CAI课件《姿态的万千睡》、电脑、磁带、录音机、电钢;

4、活动前和孩子们一起了解各种动物的名称 。

活动过程:

1、幼儿跳集体舞。跳完舞蹈后,请幼儿说说运动后的感受(想休息),并请幼儿自由休息。教师问幼儿:“你睡觉时需要些什么呢?”幼儿一边讨论一边休息。这时播放课件,背景屏幕换成第一种动物的图片。

2、看课件,感知动物不同的睡姿。

请幼儿逐一欣赏课件。各种动物的出现方式不一,有的用动物的叫声、有的用滑稽的配音。出示主画面后,请幼儿先想想这种动物是如何睡觉的,并进行表演。幼儿表演完后,再请幼儿观看正确的答案,并模仿正确的睡眠睡姿。(幼儿可随意选择动物)同时用游戏的形式学习词汇:缩、倒挂、趴等词。

3、连线游戏《它怎么睡觉?》

教师将幼儿分成男女生进行趣味知识比赛,请幼儿用连线的方法指出各种动物是如睡觉的?同时巩固词汇:缩、倒挂、趴等词。当幼儿连对了,电脑就会奖励幼儿一个笑脸娃娃;连错了,电脑会鼓励幼儿再连一次,直到连对为止。比赛结束后,两队比一比看哪队积的笑脸娃娃多,就获胜。

4、玩游戏:找朋友。

(1)教师交代游戏规则:听到欢快的音乐,动物们就出来游戏;听到抒情、安静的音乐,动物们就回家睡觉。睡觉时必须十分安 静,不要大声喧哗。每一个小动物必须找到自己的家。

(2)幼儿游戏。

(3)增加游戏难度、扩大游戏范围。幼儿不仅可以模仿学过的动 物、还可以模仿其他的动物,自己动脑想想其它动物是怎么睡觉 的?教师可让幼儿充分想象,对幼儿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肯定,不急于给幼儿答案,请幼儿自己下课后想办法求证,找寻答案。

延伸活动:

请幼儿回家后,在父母的协助下了解其它动物的睡眠姿势,然后将结果与其余幼儿共享。

附资料:仙鹤单脚站立着睡、马站着睡、猫头鹰只睁一只眼、蝙蝠倒挂着睡、猫趴着睡、乌龟缩进壳里睡。

科学活动《磁铁吸什么》――新教师过关课课后反思

今天上午第二节课,我执教了我班科学活动《磁铁吸什么》,在本节过关课中又得也有失,有进步的地方,更多的存在了不足,为此,对于本节课我做出如下反思。作为一名新教师,应该通过每一节课收获更多的教学经验,每一次课堂教学后的反思往往就是下一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总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慢慢成长起来的。

从设计理念的角度出发:我从幼儿的好奇心出发,磁铁对于中班幼儿来说还是很新奇的物体,在区域活动中,也经常会见他们拿磁铁玩出很多的玩法;依据《纲要》精神,让幼儿通过自主探究,初步了解磁铁的性质,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幼儿借助自主探究,亲历记录磁铁的特性的过程。借助着幼儿对于磁铁这样新鲜事物的新鲜感与好奇心,我选定这节科学课。再说教学过程:在确定了本节课后,我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方案。最起初的想法是让幼儿通过操作感受磁铁的性质而后利用记录表的形式呈现出来,在考虑到我班幼儿没有尝试过利用记录表记载所以这个想法被耽搁了;导入活动中我利用“小老鼠上灯台”的儿歌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我自认为还是比较好的能够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但是由于自己在准备的时候磁铁的位置摆放的过于靠前所以有些幼儿能直接说出了我的这个秘密,这是我今后在准备工作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别是一些小细节;在第一次操作的时候,我让幼儿初步感受磁铁吸物的性质,为幼儿提供了道具――回形针,让磁铁宝宝与回形针宝宝做做游戏,初步感受磁铁能够吸物。可能从科学领域的角度看,我比较直观的像幼儿透露出了磁铁吸物的概念,而在这过程中少了科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让幼儿自主探索,在这个环节中可能缺少了这种让幼儿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探索的乐趣;再话第二次操作,在第一次初步感受的基础上,我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尝试找找那些东西可以和磁铁宝宝成为朋友的,

将其放入有“笑脸”的篮子了,那么既然是找朋友,用“笑脸”的图标呈现可能不能够直观的体现“好朋友”这个概念,可以将其换做“手拉手”的图标,这样就能够一目了然的让幼儿知道磁铁要去找朋友了。在教师总结的这个环节中,我逐一验证了幼儿的操作结果,但是由于每一个小组的材料不同,可能有些幼儿的材料是夹子,有些可能是硬币等等,在验证的这个环节中,我是否可以尝试性的多叫几名幼儿来验证其他组的东西是否能和磁铁成为朋友,不应该只是教师在讲,应多让幼儿尝试探索并验证。在此过程中,我还忘记了一个细小的环节,我没有请每一组幼儿的小组长将各个组的小篮子拿上来,这是我忽略的一个小问题。最后说说我的延伸活动,在延伸活动中,我分别验证最后出示了可以和磁铁做朋友的,不可以和磁铁做朋友的,将其呈现在黑板上;中间有一组幼儿的东西里有“钥匙”,可是钥匙既不是木头做的、也不是塑料做的为什么不能和磁铁宝宝做朋友呢?可能这样的延伸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更有探索意义。

经过了本次新教师过关课,我想较于第一次亮相课相比,自己认为是有进步的,课后在与指导老师的认真交流中我也找到了自己在本节课中的不足与亮点。我想:作为一名老师,总是在不断的充实自我、学习自我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听取别人给予你这节课的评价,才能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好铺垫,加油吧!

中班科学教案:会变的颜色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实验,从而知道两种颜色加在一起会变成别的颜色,初步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观察能力。

2、体验探索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黄色的水若干,红、黄、蓝三色颜料。

2、演示记录卡和操作记录卡若干。

3、操作图若干,透明塑料纸若干,调色卡人手一份。

4、毛笔若干,抹布若干。

三、活动过程:

1、设置悬念,以变魔术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师:看,这是一瓶什么颜色的水呢?(黄色)

今天,老师来当回魔术师,来变个魔术,你们想不想。请小朋友仔细看魔术师要开始变魔术喽!我们一起喊一、二、三!(教师摇晃瓶子)

黄色的水变成什么颜色的水了呢?

2、自由讨论:

师:谁知道魔术师是怎样把黄色的水变成绿色的水的?请大家相互讨论一下,然后告诉老师!

3、自由探索

①究竟加入了什么颜色的宝宝了呢?请每位小朋友也来当回魔术师:你们看老师帮你们请来了红色宝宝、黄色宝宝、蓝色宝宝三种颜色宝宝,请你们选择其中的一种颜色宝宝把瓶子里的黄色宝宝变成绿色宝宝?

②谁变出了绿色宝宝?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变出来的?(幼儿回答)

③总结:我们现在一起来试一试,然后用记录卡把它记录下来。

(出示大的示范调色卡教师边讲解边调色,并出示记录卡进行记录)

4、探索操作

师:咦!刚才有的小朋友还变出了什么颜色?(认识橙色)

师:那又是怎么变出来的呢?先不要说出来,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调色卡,请小朋友试一试,怎样可以变出橙色?再把它记录下来。(幼儿调色并记录)

教师总结:请幼儿说一说,教师出示大记录卡边讲解边示范。

5、引导幼儿发现并记录

①蓝色宝宝和红色宝宝也想手拉手,那它们又会变成什么颜色呢?请你们自由选择一种材料试一试,可以用瓶子,也可以用调色卡,还可以用透明的塑料纸重叠起来看看,然后把你们的发现用记录卡记录下来!(幼儿自由选材操作并记录)

②变出了什么?请你把你的记录卡讲给大家听听。

③教师总结:出示大记录卡进行记录。

6、操作游戏:变色眼镜

师:小动物们听说小朋友学会了一样本领,所以想考考你们,瞧!小猴戴上蓝色的眼镜看黄色的香蕉会变什么颜色了呢?小狗戴上红色的眼镜看蓝色的蓝莓会变什么颜色了呢?小猫戴上黄色的眼镜看红色的苹果会变什么颜色了呢?(边说边出示大操作纸)请个别幼儿讲解。

四、延伸活动:

小动物们要回家了,我们赶快到教室去用会变的颜色做一条彩色的围巾送给它们吧!(陈皆佳)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奇妙的玻璃片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不同的玻璃片,引起幼儿对周围物体现象的探索兴趣。

2、初步培养幼儿自己尝试动手制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图片:小花猫

2、三块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长方形纸、玩具望远镜、双面胶。

活动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幼儿兴趣。

(1)观察桌上放着的玻璃片(凸片、凹片、平面片)

(2)小花猫图片

请幼儿分别用这三块玻璃片去看小花猫图片。

(3)提问:透过这三块玻璃片看到的图片是不是跟原来的一样大?

(大了、小了、和原来一样)。

2、启发、探索。

(1)为什么透过三块玻璃片看同样的东西,大小不一样呢?

(2)请小朋友用手摸摸,用眼看看,这三块玻璃片是不是一样?

(3)教师示范并告诉幼儿:“先摸玻璃片两面的中间,再摸边缘是不是一样,

然后把玻璃片竖起来用眼睛看。”

3、师幼进一步探讨平、凸、凹玻璃片。

(1)请幼儿取出中间和周围一样厚薄的玻璃片,

告诉幼儿这是“平玻璃片”

(2)请幼儿取出中间厚、周围薄的玻璃片

告诉幼儿这是“凸玻璃片”

(3)请幼儿取出中间薄、周围厚的玻璃片

告诉幼儿这是“凹玻璃片”

4、幼儿动手操作、体验平、凹、凸三种玻璃片的作用。

(1)请幼儿分别用平、凹、凸三种玻璃片去看周围的事物,讲讲有什么不同.

(平:―样大;凸:放大;凹:缩小)。

(2)教师小结:玻璃片真有趣,用不同的玻璃片看到的东西不一样。

科学家真会动脑筋,他们利用不同的玻璃片,制造出各种各样的东西,玻璃片的作用可真大呀!

5、尝试制作望远镜,教师巡回指导。

(1)请幼儿用玩具望远镜看一看周围事物,引起幼儿制作兴趣。

(2)请小朋友动手把长方形纸卷成筒,把凹玻璃片放在纸筒后面,凸玻璃片放在纸筒前面,

望远镜就做成了。教师重点指导双面胶的用法。

(3)请幼儿用自己制作的望远镜再一次看一看周围事物的变化,

进一步了解望远镜的作用并享受自己动手制作的乐趣。

(教师提示望远镜的作用。如看文艺演出、看体育比赛、看风景、解放军�t望。)

活动延伸

上一篇:一级建造师挂靠风险下一篇:2分钟青春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