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第二课时,讲学稿(教师版)

2024-07-31

《都江堰》第二课时,讲学稿(教师版)(精选3篇)

1.《都江堰》第二课时,讲学稿(教师版) 篇一

《琵琶行》讲学稿(教师版)

学习目标:

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和特殊句式。

2、赏析摹写音乐形象的诗句。

3、品析琵琶女的形象特征。

情感目标:把握诗人的深沉感情。

学习重点:赏析摹写音乐形象的诗句。

学习难点:通过诵读,把握诗人的深沉感情。

学习课时:3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文体介绍:(用1分钟自读并识记)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2、作者介绍:(用1分钟自读并识记)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 “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

3、创作背景:(用1分钟自读并识记)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谏官”(即左拾遗);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4、预习(完成《世纪金榜》P73)

二、学习·研讨

(一)赏析音乐

1、描写音乐的手法

(1)正面描写 A.多种描写手法

描写手法 原文句子 作用
比喻(修辞方面)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把音乐的音高、节奏、旋律用画面形象地写出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
双声叠韵词(用字方面) “嘈嘈切切”,“幽咽” 能把音乐的韵律和节奏表现出来
运用心情来表现音乐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表现了心情的压抑,就可以体会到弦声的低沉。
把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幽咽泉流冰下难”“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有了画面感
对比(有声和无声)、动静结合等等

B.重点讲评”比喻” 及其表现音乐的特点

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些特征?

比喻句 音乐 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戛然而止

(2)侧面描写(音乐的效果)

A“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B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C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3、音乐暗示的生活状态

音乐旋律有什么变化?音乐的变化与琵琶女的身世有什么联系?作者有何感受?

旋律 原文 音乐的特点 生活状态 白居易的感受
前 奏 曲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沉抑郁 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 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自己遭贬,心情十分低落 “四弦一声如裂帛”,如裂帛,这是琵琶女的心的碎裂,也是诗人被贬九江之后,他的伟大抱负被撕裂,是愤激的哀号。
欢 乐 曲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欢快明朗、清脆悦耳;清脆圆润、轻快舒徐.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沉 思 曲 “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 缓慢,“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年长色衰”“老大嫁作商人妇”
悲 愤 曲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刚劲急促、震撼人心.高昂激越 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

(二)赏析琵琶女形象

1、学生齐读,请一名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 “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2、这一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塑造了一个怎么样的妇女形象?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3、完成课后第二题

(三)赏析环境

1、赏析“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赏析“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3、完成课后第四题

(四)领悟感情

1、诗人与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样产生共鸣的?

点拨:诗人听完琵琶曲,了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后,不由自主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看来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有相通之处。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有类似的地方。

2、赏析最后一段。

点拨:“我”的诉说,反转来又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当她又一次弹琵琶的时候,那声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反过来又激动了“我”的感情,以至热泪直流,湿透青衫。

3、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点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4、完成课后第一题

(五)总结课文思路。

序言部分:交待写作动机。 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第四段:同病相怜感慨多。

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第五段:重问琵琶青衫湿。

2.《都江堰》第二课时,讲学稿(教师版) 篇二

课题:《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自然的年轮

《葡萄月令》

年级: 高二(  )班    学生姓名:          学号:        组名:

教学目标:

1、通过讨论简单了解本文严谨别致、详略有致的结构特点。

2、通过朗读品味本文淳朴自然、闲适自在的语言。

3、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作者文人的灵性和雅致的情趣,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重点难点: 通过对文本的研习,认识状物的常见表现方法,明白根据表达的需要对这些表现方法进行选择和运用的道理。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1、通读全文,看文章围绕葡萄一共写了哪些方面?重点是哪些?为什么这样安排?

2、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难道仅仅是想写出葡萄一生的生长状况吗?”

3、通过本文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4、本文语言有何特点?

作者简介:

(1920-),江苏高邮人,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一代小说大师            的弟子。他博学多识,情趣广泛,对书画、医道、戏剧与民间文艺都有深入钻研。他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使读者形成了向往宁静、闲适、恬淡的心理定势,追求心灵的愉悦、净化和升华,于是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写凡人小事的小品。这些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

其作品有《大淖记事》,还有《受戒》、《异秉》等。

汪曾祺的艺术境界:

汪曾祺毕竟是一位“中国式的人道主义者”,不擅愤怒,长于慰藉;不擅谴责与鞭挞,长于赞美与咏叹。他要用对于脆弱的人心的体贴与呵护,对于人性的呼唤与热爱,和对于隐于民间、渗透在生活中的善与美的发现、再现与礼赞,完成他的世纪末的绝唱。

课文导入:

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不是处处都需要正襟危坐。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数人都处于一种平常甚至平淡的生活状态中。有人告诉我,只有认真地去感受和体味平常生活中那些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才能真正体会到生活的滋味。

解题:

月  令:《礼记》篇名,又见于《吕氏春秋》十二纪中,记述每年夏历十二个月的         及其相关事物。(《辞海》1956年版)

注音:

茵陈蒿         葡萄窖         铁锹          拷           泱泱          园  圃

嘬奶          一铰          笤帚            玛  瑙           慵懒

瘪果          筑成垄           沁人心肺            琳琅满目

状物散文与一般说明文:

状物散文有别于一般说明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它常带有              ,并不从科学的角度排斥主观因素,而且使用手法也常常是文学的.,如比喻、夸张、拟人、比拟等等。

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

(1)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让景物具有立体感。

(2)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描摹景物,突出其可感性。

(3)运用比喻、对照等手法,突出景物特点。

课文整体感知: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篇地地道道的说明文,介绍一年之中与葡萄的种植、培育、采摘、贮藏等有关的“知识”,从一月到十二月,像记流水账一般。其实,倘若反复阅读就会发现,这是一篇相当别致的抒情文,其重心不在那些如同法则(“令”)的“    ”,而在于渗透在字里行间的           。

这篇散文最突出的特点是结构             ,全篇以          为基本框架、以            为基本线索,来组织文字。它看似没有章法,不刻意求工,实则体现了更高意义的严谨,显示了作者非同一般的境界和笔力。本文的写法属于那种“苦心经营的随便”,自然的文字如行云流水,展现着作者的胸怀、学养和志趣,

“一月,下大雪。”首句简明地点出了           ,接下来的“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儿声音。”随即渲染了一种          的氛围,让读者进入一种           的心态,迎接葡萄的出场:“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二月里刮春风”,一下子打破了前面的         ,气氛            ,作者不厌其烦地描述          的情景,譬如         变化。三月,葡萄上架从准备到         再到          ,写起来也是事无巨细;接着进入四月,大段的文字只是讲了     ;五月,作者由      谈到葡萄的“      ”,由        谈到葡萄卷须的“       ”,随后漫延到葡萄的        ;六月和七月,                           ,则是一笔带过;八月,葡萄“      ”的情景和           的过程,作者对此也是津津乐道、不厌其烦。

至此,收获完葡萄后文章按说可以结束了,但作者忽然笔锋一转,“九月的果园              ”,荡开了一笔。经过十月的匆匆过渡后,又迎来了十一月葡萄的        和十二月葡萄的       ,还有“                 ”的事情。

思考以下问题:

1.通读全文,看文章围绕葡萄一共写了哪些方面?重点是哪些?

写了出窖、

重点写了                                    月的上架、吸水、抽条、长叶、开花、结果来写。

2.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描写?

“详写”部分是因为这是葡萄生长过程中最有        的内容,是整个葡萄园生命       的时刻,是充满                   的季节,也是最能让人为所见到的                     的时刻。

“略写”部分也不是草草了事的,比如第一月,虽然只有短短的三行字,却写出了果园的

“详略行文”的目的是使文章结构                  。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并不涉及葡萄生长周期的事情;                                     等体现“苦心经营的随便”结构技巧的。

3.《都江堰》第二课时,讲学稿(教师版) 篇三

学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草塘物产丰富,景色美丽,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认识排比句及它在描写景物上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

学习重、难点:

1.感受草塘景美,物产丰富及作者思想感情变化。

2.从句子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学习作者对景物的描写方法。

教具准备:CAI课件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巩固所学。

课文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草塘的可爱的?

(板书:景色美丽,物产丰富)

二、充分感悟景色美丽。

1.作者抓住了哪些事物来写草塘的景色美丽的?(板书:草塘 小河)请把这些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1)充分感悟草塘美景。(出示CAI:第五自然段的文字内容)

A.自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感悟草塘的美景,想一想作者抓住了哪些特点来写的?画出有关的词句。

B.交流所学,体会草塘的美。

(板书:大、色彩美、充满生机)

C.用你们自己独有的方式,把对草塘美的感受读出来。

D.是啊,这茫茫的草被风吹拂着,草浪在不停地翻滚,绿色在不停地流动,是多么富有生机、充满活力啊!让我们来亲眼看一看那美丽的草塘吧!(播放CAI,教师范读)

(2)体会小河美。

A.用同样的方法品读第18、19自然段。

B.把体会到的美读出来。(引导读出作者的惊喜、小河的清澈及倒影的美丽)

C.欣赏感悟排比句的美,小河的美。

这幅大自然的画卷以清凌凌的河水作背景,倒映出绿的芦苇、蓝的天空、白的云朵。这正是可爱的草塘的一个美丽的缩影。作者因爱而怜,才生怕开坏了这幅美好的画卷。(出示小河美景片断CAI,伴随音乐、朗读、感受小河的景美。)

2.指导有感情地背诵。

三、感悟草塘的物产丰富。

刚才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草塘的可爱,是缘于风景的优美;而丰富的特产,使可爱的草塘美得那么实在。你们想去见识草塘更可爱的一面吗?

1.自学课文描写草塘物产丰富的段落,并作上记号。

2.全班交流。

(1)读一读你所画的句或段,说一说理解。

“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怎么理解?

通过交流,教师相机板书。(鸡多、鱼多、狍子多)

(2)小组内练习分角色地朗读。

(3)指名读,指导读出小丽的自豪与特产的丰富。

四、回归整体,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1.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在文中画出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并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2.全班交流自学情况。

“可爱的草塘”是作者随着对草塘不断深入的了解,情感不断变化后产生的认识。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呢?

开始没到草塘时,作者觉得“没意思”;看到美丽的草塘后,“情不自禁”地赞美草塘;听了小丽介绍并亲自捞鱼后,已“恋恋不舍”了;最后连水中的倒影也“生怕弄坏”。作者的这一情感变化说明了什么?

(板书:没意思、情不自禁、恋恋不舍、生怕弄坏)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后作业。

请学习了本课后,用本课所学的写作方法从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两方面来夸一夸自己的家乡。

【《都江堰》第二课时,讲学稿(教师版)】推荐阅读:

都江堰旅游观光心得08-02

都江堰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调研08-23

上一篇:中秋作文1500字—闹中秋的夜晚下一篇:结合综合实践教学阐释教学策略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