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教案范例桂花雨

2024-09-19

91教案范例桂花雨(精选7篇)

1.91教案范例桂花雨 篇一

《桂花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的课堂上芳香四溢,因为今天我们要继续来学习第11课:桂花雨。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小时候最喜欢桂花。谁来说说为什么呢?(板书:香、乐)

3、今天我们就走进课文,来体会作者笔下的“桂花香”与“摇花乐”。打开课本,默读课文的2——6自然段,看看哪些句子写出了桂花的香,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这份乐,再大声读读这些句子品味品味,关键词下可以做做记号。(出示学习单)

4、学生自学

5、交流

二、感受“桂花香”

A、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的。

1、读着这句话,你觉得哪个字用得最妙?

2、浸:原本是什么意思?换个词就是“泡”

3、这里说村庄泡在香气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浓郁、醉人)

4、真是“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谁来把这沁人心脾的花香带给大家。【文中还有一处写花香的句子正好与这句相互照应,是哪一句?】 B、“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1、这里有个词“沉浸”表达的也是花的香,这和刚才的“浸”一样吗?

那你从这个词中感受到了什么?

就请你带着这样一种感觉读读这句话!

2、读到这儿,老师不禁想问,八月桂花香,桂花只在金秋盛开,为何说全年都浸在桂花香中呢?读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找到依据来说一说。

(交流)

3、泡上一杯浓浓的桂花茶,茶香沁人心脾,把这种感觉送进去读一读!(读句子)

4、吃上一口糯糯甜甜的桂花糕,这花香不仅唇齿留芳,而且也香到了我们的心里边,于是,整个村庄都——(再读句子)

5、一年四季,人们都能感受桂花带来的芬芳,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人们的生活。所以,(读句子)

过渡:桂花是“香”的,循着这份“香”,我们还读到了作者儿时“摇桂花”的事情。我们继续来交流,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摇桂花的乐趣?

二、体会“摇花乐”

1、【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1)交流谈体会。

(2)这里有两个“帮着”,从中你看出了什么?

那就请你把这份快乐,把这份迫不及待的心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指名读)

(3)在这段话中,作者的哪些动作也能让你感受到这份快乐?(“使劲地摇”为什么是使劲地摇?)

你看,我们读着读着,就读出了作者的心情,读着读着,也读出了作者的思想,这就是会读书!来,带着体会,我们一起再来把这句话读一遍!

(齐读)

2、在摇桂花时,作者是那样的急切,那么,在桂花还未摇落时,作者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嘛!】

读读这个句子,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注意,抓关键词来说。(1)哦,你注意到了“大事”这个词。

a/刚才同学们都说到摇桂花非常的快乐,这里为什么不说是“乐事”而要说成是“大事”呢?

b/你看,不仅因为快乐,更因为珍贵,每年只有一次,所以才是大事!谁来读好这句话?

(2)缠,丝线旁,像丝线一样地缠着。读着这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引:这就是文中所说的“缠”了,琦君拉着妈妈的衣角,撒娇道:(生读)

3、不够味儿,谁能读出缠的味道?(指名读!)(1)你读的时候注意到了这个感叹号了!

(2)谁再来缠缠?(老师听出来了,你读这句话时,把这个“还”字拖得比较长,能告诉我为什么吗?)(3)是呀,琦君在催促妈妈呢!

咱们一起读!(师接着读:“还早呢,没开足,摇不下来的。”)(4)听了我的话,你的心情怎样?(很失望!)(5)在失望、难过的同时,你还想些什么呢?

4、哎呀,不好,阴云密布,云脚长毛,看来快下雨了。孩子们,我们提前摇桂花啦。

(设置课堂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

(1)听到这消息,你? 生:我乐了。

(2)乐得怎样?

(3)这回再读这个句子,我们是加进了自己的感情,要比刚才更兴奋,更激动,来,一起读!

【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5、你们想摇吗?

好,那就伸出手使劲摇,卯足了劲摇!再用力点!(1)你们看,桂花真的被摇落了【出示画面】

它们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出示“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

(2)读着这句话,这些词(重点圈出:纷纷、满头满身)这时,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张开你想象的翅膀,在位置上试着说说!

(生自由练说。)

(3)交流:谁来说说这样的画面?

(4)好多,好美,好香,这就是桂花雨,文中的桂花雨,我们心中的桂花雨!在这纷纷扬扬的雨中,你想不想呼喊?(想)谁来大声地把你心中的情喊出来?(生喊)【师评:我听到了你的快乐!你已经陶醉了!】

(5)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尽情地喊,快乐地喊„„ 【出示:“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齐读。

(6)你们喊着,大家听着,这情形,竟变成了一首诗,你们看!【出示诗歌:“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7)谁能像诗人一样读读这首小诗?(8)指名读。【师评:你的朗读将我们带入了这个浪漫的世界!真美!还有谁也想读?】

(9)在悠悠的钢琴曲中,我们也一起来浪漫一回,快乐一回!(齐读句子)

6、这快乐的场面不仅感染了作者,还感染了父母。引读:“母亲„„于是父亲„„”

你看,父亲把所有的快乐都写在了这诗中。谁来读一读。(出示诗句)(生读父亲的诗)

7、你从父亲的诗中读出了什么呢?

(1)你读出了桂花的丰收,是呀,桂花摇落以后,我们的快乐依旧还在,谁能具体说说?

(交流:晒桂花、藏桂花、食桂花中的“乐”。)(2)所以(生读句子)【出示“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这时,再来读这句话,又多给了我们一些怎样的感受呢?

(3)看来桂花除了香,还带给了大家丰收后的喜悦。真是“细细香风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4)咱们继续交流。

8、你看,吟小诗,摇桂花,摇出了香,摇出了乐,多有情调!真是一个诗意的世界!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再来快快乐乐地吟一吟父亲的这首诗吧。

四、感受乡愁

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同琦君一起,感受了她家乡的“桂花香”与“摇花乐”,而这些,其实都已经深深地铭刻在了作者幼小的心中。然而,琦君十二岁时就和母亲离开了老家,也离开了这桂花树,你们知道吗?每次从外地回来的时……(师范读第五自然段,并出示母亲说的这句话)外地的桂花真的不如家乡的桂花香吗?请大家自由读读母亲的话,联系上下文体会体会,母亲为什么会这么说?

(交流)

(1)是的,假如这时候有人对母亲说:

这里的橘子红了,母亲会怎么说:

这里的水可甜了,母亲会怎么说:

这里的人可亲了,母亲会怎么说:

(2)作者旅居美国后,打电话给母亲,告诉母亲这里的生活条件很好,母亲会怎么说: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

(3)短短的几句话,却道出了浓浓的故乡情!(师板:情)母亲要说的话又何尝不是琦君内心所想的呢?(画心)

琦君的很多文章里也曾经这样写道:鸡鸭鱼肉哪有家乡的美,水果蔬菜哪有家乡的新鲜,水是家乡的甜,月是故乡的明。

来,让我们一起再来饱含深情地读读母亲的这句话:

2、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忽然记起一次去外地,想家的时候,我也会想起东风桥下的那条河。

老师把思乡情感寄托在——?

我们班也有外地的同学,陈玉娥,你想家吗? 干莉莉呢?(想家的时候,我喜欢到田野里走走,我想起了家乡的田野)

4、你们看,我们都给感情找到了一种可以寄托的事物,而琦君也把这种情思寄托在桂花雨上,化做了文字,于是,这种花香便留在了我们大家的心里。

带着这种感觉一起读课文最后的自然段

【读课文最后一个小节】

5、同学们,琦君是台湾文坛上一颗永恒的闪亮的星星,前几天,老师也有幸读了《桂花雨》全文,里面有这么一句话:桂花,真叫我魂牵梦萦。课文学到这儿,你觉得让作者魂牵梦萦的仅仅是桂花吗?还有什么?

7、是的,桂花只是一种寄托。琦君想着、念着,你们看,梦境中,她又一次摇落了桂花雨。这一回,除了那阵阵的桂花雨,她还摇出了什么呢?拿起笔,把它写下来。

8、拓展训练:摇啊摇,摇落了阵阵桂花雨,摇出了___________,摇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摇出了________________„„

(学生交流)

9、同学们写得真好,句子看似简单,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难怪作者会说:(生读:桂花,真叫我魂牵梦绕!)最后,让我们再来深情地读读课题。

五、推荐阅读

课文上完了,老师也想向大家推荐几本作者回忆童年生活,抒发对故乡怀念之情的书。

琦君的散文集《桂花雨》,鲁迅的《朝花夕拾》。愿你们在这浓浓的书香中也能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

《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这是一篇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描写了作者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因此,我认为,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一是要多读,在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二是多揣摩,从作者的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感悟文本内容,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实现自主、合作、高效地阅读。

一、谈话复习导入

这篇课文的第一句说道:“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第一课时,我们品味了作者喜欢桂花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谦虚,不骄傲;是因为它的香气迷人,令人沉醉。但更令作者喜爱的还是那乐趣无穷的“摇花乐”。所以上课伊始,我就请同学回忆课文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最喜欢桂花,然后板书关键词“香”和“乐”。接着,请同学们默读2——6自然段,找出描写“桂花香”与“摇花乐”的句子,再品一品。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读感悟能力,因此我还请他们在适当的地方写写批注。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方面能使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另一方面,也充分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为后面的“以学定教”作准备。

二、感受“桂花香”

接着,随学生的交流而灵活探究。学生先找到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我就引导大家来学习这一处。在这个环节里,我坚持以学生的感悟为主,教师再适当点拨。主要的教学方法是从抓关键词理解入手,再来感悟整句话,比如第一句“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里的“浸”字,和第二句“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里的“沉浸”,先谈体会,二者又做了一番比较,前者侧重于“香”的程度,后者侧重于村庄人们的心情。学生也能很容易感悟出来。

三、品味“摇花乐”

“摇花乐” 这部分内容叙述了“我”的乐、“母亲”的乐、“父亲”的乐,这三种乐是逐渐提升的,对于“我”来说,摇桂花是一种童年的游戏之乐。这也是全文的重点,需要花大力气挖掘,只有把这种欢乐充分理解之后,“思乡情”这个难点才可以水到渠成,不讲自悟。如何“品味”?我抓住重点句段,让学生直面语言文字,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感悟词句,想象意境,使文本的语言有色彩、有声音、有形象,有生命的活力。我先抓住重点句子“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让学生在两个连续的“帮着”和一个动作“使劲地摇”中来体会作者的这种乐,这种急。接着,因势利导,“那么在桂花还未摇落时,作者又有怎样的表现呢?”学生很快找到句子“„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这里,我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的表情达意,如“大事”,与“乐事”进行比较感悟;再如“缠”,通过看字形,想象画面,各种形式的读创设情境,品出了“我”的那种期盼之情;其次,在情境中放飞学生丰富的想象,激发他们灵动的思维,如对那一场令人魂牵梦绕的“桂花雨”的学习。每次读到这句时,给我的感觉除了快乐,还有就是非常的浪漫。所以我特意找了一段浪漫的音乐配以整段的学习,在悠悠的音乐衬托下,学生想象了这样一种意境,并逐步融入了其中,特别是后面的深情呼喊,使自己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这样的情感基础之上,我又将文本变换为小诗的形式让学生去朗读,目的是希望能将情境创设得更完美些,让在座的学生同作者一起陶醉在那一场纷纷扬扬的“桂花雨”之中,但不知是否淡化了这个“乐”字。学完“我”乐的句子后,再读“父母“的乐。这里父亲的诗其实对“香”和“乐”是一个很好的总结,当学生读出桂花丰收的意思时,我又将一开始的那句“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提了上来,因为我觉得那句话表面是写“香”,细读之下,还包含着全村人丰收的快乐。特别是前面的描写,更能衬托出摇落桂花以后的乐趣。然后再读诗歌,我想学生的体味也应当更深刻些了。

四、走近作者,感受乡愁。

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这时需要学生静心体会,默默感受,特别是母亲的那句话以及作者怀念童年的那份情。这里母亲说的话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一开始的交流只能说是浅层次的理解,接着,我创设出一些假设的情境让学生逐步走进母亲的心理,然后,联系生活实际,通过采访班上的外地学生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作者的这种托物寄情,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我想学生的体会已深刻,不用多讲,他们就体会到了作者和母亲的那份情。最后的小练笔既是对整篇文章的一个总结,也是为了配合这次的主题“读写结合”,但总觉得可写性不是很强。月恋:

昨天,黄老师在我班上了一堂《桂花雨》,感触颇深。由于在自班上课,因此更多关注了学生的状态,发现很不如人意。

在介绍桂花的“香”这一特点时,孩子们都找到了“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样一句话。黄老师准备抓住重点词语通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不过孩子们的品读并不到位,比较他们在理解重点词语前后的朗读,没能发现明显的区别,证明这一环节效果没达到。在体会“摇花乐”时,“缠”字写出了作者急切心情,“使劲”、“喊”写出了摇桂花的快乐,同时反映出他对桂花的喜爱。可是在学习这几个重点词语时,词语的含义孩子们体会得不够深。

课后听了马校长的点评很有收获,1.语文教学应该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语言上来,这是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2.语言不是训练出来的,思维不是训练出来的。尊重学生独特体验,更重视学生这些“独特体验”得以形成和深化的过程非常重要。我们要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开放、灵活,学生的思维才得于发展,他们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

幸福的港湾:

《桂花雨》听后感

听了黄老师在我班的试教,我最深的感受是她对教材的准确理解与深入把握。有人说:这法那法,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法。我感觉到黄老师是用心钻研教材的。

把握住教学的节奏是一种教学的艺术,这篇散文描写桂花香、摇花乐和故乡情,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思路是一步步深入的,黄老师把握了这条脉络,控制好教学的节奏,甚至于我们可以看到在处理“摇花乐”一重点段时,黄老师也要先抓住作者未摇桂花前的急切心情进行感悟朗读,因为她知道只有引导学生体会到了作者那急切期盼的心情才水到渠成地能体会好当机会来到时我那放纵的、痛快淋漓的乐,还有写桂花带给我的乐,家人的乐,整个村庄的乐,是的,如果说我个人的乐还不算乐,家庭的乐才算乐,家庭的乐不算乐,整个村庄的乐才算乐的话,那么由于家庭乃至整个村庄为我们所营造了桂花雨香与乐的氛围,我才得以浸润其中,而我们也才可以理解,多年后母亲与我为何会在“桂花雨”上寄托着如此浓厚的思乡之情。这都体现了其脉络、结构的紧凑,逻辑性,是的,黄老师把握住了这一点。

永正老师曾说:钻研教材要明求思路,探其精微。我们可以看到黄老师是抓住了文章的具体字词,甚至于标点符号这些精微处的。如第三节的“大事”、“缠着”、“喊”、“沉浸”等重要词语及三个感叹号的选择与品味是颇具匠心的。对体会作者的感情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也看出来黄老师是经过仔细揣摩和透彻理解的。

总之,任尔东西南北风,立足原在文本中,黄老师用她的教学让我们学习到了这一点。

凌云青竹:

纷纷飘落桂花雨

——听黄丹丹执教《桂花雨》有感

今天,坐在课堂上,我感觉到的是师生跃动的思维如那纷纷飘落的桂花雨,充满了令人陶醉的香甜气息。课上,精彩不断,给人以美的享受。下面,我把听课的感受汇报如下:

一、“组块”教学设计,整合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提高阅读效率。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指出:“组块”是认知过程中的一种组织策略和整合行为,是一种学习方式,具有重组、整合的功能。黄丹丹老师在课上并没有顺着作者文本的结构线形流动,而是重新组合文本内容,在一条主线下设计了三个板块:感受桂花香、品味摇花乐、体悟故乡情。每一个板块里设计的活动包含了很多的信息,给学生完整的体验。在组织板块教学的活动同时,实现了对应的教学目标。

二、着眼学程,让学生自主阅读实践、感悟体验,引领学生走向文本的深处。学生要想获得阅读的经验和收获,在交流碰撞中实现分享,那么自己首先要潜下心来静思默想,有自己的阅读成果。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会有意想不到的火花和智慧。黄丹丹在课的开始就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默读2-6自然段,画出香、乐的句子,在关键的词语上作记号,写写自己的阅读感受。在任务驱动下,学生积极投入到阅读活动中,为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课上,教师选择的带领学生深入文本的教学策略也是非常合理而有效的。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想象。如紧扣关键词语“缠”字,想象画面,感受作者的迫不及待。2.还原语言情境,使学生与作者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生成特殊的语言情境和课堂情境。这样的例子在课上比比皆是:师生角色对话、模拟摇桂花、快乐呼喊、有针对性的语言训练等。

三、感悟主题、升华情感的处理扎实、有效。

文本的归结点是“故乡情”,如何渲染情境,有效提升,使阅读成果的展示水到渠成呢?黄丹丹的做法值得借鉴。1.采访外地学生,移情内化、强化感受。这样的资源利用很巧妙,和学生实际联系起来,真实可感。2.写话实践。通过“摇啊摇,摇落了阵阵桂花雨,摇出,摇出了,摇出了。”这样规范的句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悟。由于是写话,所以人人参与,保证了教学活动面向全体。课至此,一切都水到渠成,学生的语言非常深情,诗一般的语言,火热的情怀表露无遗。可以说,这是思维、情感之花结出的丰硕成果。这个环节,我以为,如果再设计一些富有感染力的导语,加入钱学森、两岸同胞亲情思念的例子可能效果会更好。

年轻教师提升的空间还很大,比如对文本个性化的深入开掘,引领学生从一个口子读出文字背后的意蕴的基本功,有待加强。还有,课上要注意倾听、即时评价,这也是对学生的引导,对感悟内容的强化。

2.桂花雨教案 篇二

铅山县永铜小学

王小芬

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7课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记事抒情散文,描写了在家乡摇落桂花时的情景,表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课文先写小时候对桂花的喜爱,为什么要摇桂花,接着主要写了“我”帮大人摇桂花、收桂花的快乐情景,最后写“我”对童年时代“摇花乐”的怀念。

作者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纯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桂花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是教学的重点,教学难点是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教学策略:

在这节课我打算引导学生抓住“摇花乐”这一场景,通过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的方法,体会作者借写童年摇桂花的乐趣所表达的思乡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母亲对家乡那份特殊的爱。

本课是略读课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在老师组织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我进行了以下的教学尝试:

首先,通过自读自悟,认读生字,了解课文大意,知道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

其次,再读课文,体会“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了自己的想法后,与同学进行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适当点拨。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正是从“我”对有关桂花的童年小事的回忆和母亲的话里表达出来的。

最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思乡情。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品读感悟,体会作者借写童年摇桂花的乐趣所表达的思

乡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预习准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完成预学案。

2、阅读丛书丛书之《水是故乡甜》《故乡的云》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金秋十月,桂子飘香,桂花走进了无数大诗人的诗篇,也走进了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的童年生活。今天我们学习第七课《桂花雨》,学生齐读课题。看到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

预设:天上怎么会下桂花雨?桂花雨是什么样的?学生结合预习情况回答,如答不上可留到课文学习中解决。

二、检测预习:

过渡:通过XX同学的回答,我能看出他回家认真地预习了课文,你们都预习了吗?下面我来检查一下。课件出示生字词(开火车、齐读)

三、整体感知

过渡:扫除了字词障碍,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吧:

1、阅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看书上的插图)找出描写桂花的外表的句子。(师画桂花树)

3、可就是这并不起眼的桂花却让琦君最为喜欢,那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

读课文,想一想,用一个字来概括。

3、学生交流,师小结: 板书:香

四、花香四溢

1、细细读读全文,找找作者描写桂花香的句子,然后说说自己的体会。

2、组织交流:

(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同学们平时见过桂花,闻过桂花的香吗?嗯,太迷人了。)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体会“浸”,妈妈洗衣服的时候把衣服浸在水里,这里是什么浸在什么里?,一个“浸”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师小结:一个简单的字眼都被琦君如此巧妙的运用,(3)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设疑:桂花是在金秋飘香的,但为什么在这个村庄里全年都有呢? A、自由读第六自然段,然后说一说。

B、师小结:那浓浓的桂花茶沁人心脾,那甜甜的桂花糕让人唇齿流芳,这桂花香久久不散,这桂花香了四季,香了人们的生活。

五、乐在其中

过渡:桂花成熟时,谁最快乐?

1、自由读一读第五自然段,感受一下

2、体会第一句。抓住“总是”“缠”

作者说摇桂花对她来说是件大事,于是,他“总是”“缠着”母亲去问。从:“总是”“缠”字,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情?小作者怎样“缠”?谁能表演一下吗?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学习摇桂花的乐。

过渡:终于盼到摇桂花那激动人心的时刻了。

(1)终于可以摇桂花了,这下我可乐了(板书:摇花乐),乐在哪呢?好好读读这段话,你从哪儿体会到了作者的快乐?(特别起劲:帮大人抱着,使劲地摇,喊着)

相机指导朗读: 读出摇桂花的乐。

师朗诵《飘落的桂花》,导读“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2)整体读这一段:作者通过动作、语言的描写,使我们身临其境,与作者一同感受着摇花的无穷乐趣。让我们读好这些动作、语言,读出自己的快乐来。(自由

读——指名读——齐读)

(3)多美,多有趣的桂花雨啊,老师仿看到了那点点桂花雨如同调皮、可爱的孩子扑入我的怀抱,亲吻我的脸。多快乐呀。

五、思乡情浓

1、过渡:多少年过去了,琦君离开了故土到了杭州,从此一家人其乐融融摇桂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以后琦君从外地回家总要捧一大袋子桂花给母亲,可母亲却常说:

出示句子“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事实上,是不是像母亲说的这样呢?从课文中找答案。

3、那母亲为什么这样说呢?(母亲爱自己的家乡,所以特别爱家乡的桂花。)

4、师适时小结并板书:是呀,再甜不如家乡水,再香不如家乡桂,再浓不如家乡情。这浓浓的思乡情哟,时时刻刻在我与母亲的心头萦绕,板书:思乡情

六、小练笔:

读了课文,我也想起了一些难忘的人和事。

听到(),我总会想起

(),还有()。

看到(),我总会想起(),还有()。

七、课外阅读推荐:

丛书之《水是故乡甜》《故乡的云》

八、板书设计

7、桂

教学反思:

《桂花雨》这篇文章非常优美。在那浓郁而迷人的桂花香中,感受着琦君那如雨般的思乡之情。不过,虽然文章充满着琦君的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可也正如那“得仔细地从绿叶丛里找细花”一样得从字里行间细品方见。所以一定要将自己全身心放入文章当中,你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那番思乡情,童年乐。下面就是我今天在课堂上的小小的体会: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这部分教学我注意了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再让学生朗读后划出重点语句,然后步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角色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对于“桂花雨”的感受,我引导学生结合淋雨的生活经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然后又让学生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3.《桂花雨》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琦君其人,掌握文章重点字词的读音;了解关于桂花的诗句;

2、学习并掌握人物刻画手法,如细节描写;

3、体味作者对规划的喜爱之情,感悟作者及母亲甜蜜的乡愁;

教学重点:掌握人物刻画方法,包括细节描写中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

写、语言描写; 教学难点:体味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以及字里行间所传达出的的人情美,感悟作者及母亲的甜

蜜的乡愁。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十月的湖滨校园整个都弥漫着一股清香,那是什么香?(桂花)那个时候感觉整个人都浸在桂花香里了。桂花香而不腻,十分惹人怜爱,且种类繁多(PPT展示),常见的有丹桂、金桂、银桂及四季桂。古往今来,桂花不知引发了多少文人骚客的诗情雅意,如(PPT展示)。这些都是古代文人雅士和桂花的故事,那在座的各位同学和桂花有哪些动人的故事呢?或者说看到桂花你想到了什么?

(请学生分享相关故事,教师可进行补充)

大家所叙述的故事或是温馨,或是甜蜜,都是属于你们自己的美好记忆。那我们今天来看看著名的散文大家琦君是如何来写桂花的,她和桂花之间又有哪些美丽的牵扯?

二、作者简介

琦君:1917年7月24日生,原名潘希真。当代台湾女作家、散文家。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主要著作《青灯有味似儿时》《永是有情人》《水是故乡甜》《万水千山师友情》《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等。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而琦君笔下的温州,也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好气息。

三、文本研读

1、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标出自然段,并将不认识的生字词标出。明确:蔑

无怨无艾

满觉陇

2、文章写到了那几个地方的桂花? 明确:故乡和杭州满觉陇

3、这两个地方的桂花有何共同点? 明确:共同点:香

4、作者又是如何展开来写这两地的桂花香的? 明确:故乡:

(1)直接描写:a、桂花开得最盛的时候,不说香闻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

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b、母亲洗净双手,撮一撮桂花放在水晶光盘中,送到佛堂供佛。

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佛堂就像神仙

世界。

间接描写:桂花也有收成;桂花是糕饼的香料

(2)因为要收成桂花,于我又有了一层乐趣,是怎样的乐趣? 明确:摇桂花,即“摇花乐”,因此也衍生出桂花雨,纷纷扬扬的桂花,自有一种“花

雨美”。

满觉陇:栗子香(是桂花那浸入骨髓的香味)

同样写到“桂花雨”,但这次不是在收成桂花,所以踩着总有点不忍,联想到

母亲所说的“金沙铺地,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可以看出母

亲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西方极乐世界”是佛教中的西方世界,是庄严、清净、平等的世界,这里的 都是“猪上善人”,可以无诸苦痛,故名“极乐”。

信佛之人必有慈悲之心,必能怜悯众人,具有纯净的灵魂。

5、关于母亲这个人物形象,文章哪部分还有涉及? 明确:第4段、第8段。

第4段:正面描写:热心善良(馈赠桂花);朴实/质朴;虔诚细腻(供佛)

第8段:辛勤的劳动妇女形象,一生辛苦,无怨无艾。

【引申】关于人物的描写方法 常用的人物描写方法:(1)肖像描写

A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xié)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

——《藤野先生》 B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红楼梦》 C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yè)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红楼梦》 D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关羽)

——《三国演义》 E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豆腐西施)

——鲁迅《故乡》

(2)语言描写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过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过一年学,些需认得几个字。”

——《红楼梦》 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了,林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一见了宝玉,便笑道:“嗳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笑让坐,宝钗因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笑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我更不解这意。”黛玉笑道:“要来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

——《红楼梦》(3)动作描写

(4)神态描写(表情

喜怒哀乐)

——目瞪口呆、安详、大惊失色、呆若木鸡、炯炯有神 只有那眼睛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不到一顿饭的时候,她便回来,神情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鲁迅《祝福》

(5)心理描写

分为:直接描写式、抒情独白式、梦境描绘式、心理分析式、神态显示式、行动表现式、环境衬托式、幻觉展现式

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于是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鲁迅《阿Q正传》 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犹豫:‘脱不脱鞋?’一转念,忿忿想到:‘出了五块钱呢!’再也不怕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否认你的父亲,抛弃你的姓名吧;也许你不愿意这样做,那么只要你宣誓做我的爱人,我也不愿再姓凯普莱特了。

——《罗密欧与朱丽叶》

6、第8段中,母亲说“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想不过故乡旧宅院例的桂花。”是不是这样? 明确:不是。这和“月是故乡明”有异曲同工之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香,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的全部生活空间,而故乡院中的桂花更是唯一的,是她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

7、文中不仅表现母亲想念故乡和桂花,我也如此,作者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我喜欢桂花,尤喜欢故乡的桂花。

直接抒情:故乡,真让我魂牵梦萦。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对桂花的喜爱之情;引出下文对往事的回忆,同时与结尾相互照应,再次抒情并点题,结束全文。

四、小结

随着琦君那诗意的笔触,我们细细慢慢地轻嗅着淡雅的桂花香,享受着美丽的花雨,品味着和美的亲子情,体味着淡淡的乡愁,完成了对这篇散文的欣赏。请同学也带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解读去欣赏生活中的一切美景。

五、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结合所学的几种人物描写方式写一个不少于200字的片段。

4.《桂花雨》教案 篇四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启发学生谈谈自己童年里难忘的人和事,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

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琦君(1918―)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内有《烟愁》《细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

3.介绍桂花:桂花,也称木犀,木犀科。常绿小乔木,高达15m,冠卵圆形。叶对生,硬革质,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全缘或具疏齿。花簇生叶腋或顶生聚伞花序,黄色或白色,极香,花期中秋。核果椭圆形,蓝紫色,翌年夏初成熟。原产我国西南、华中等地,今各地普遍栽培。变种较多,有金桂、银桂、四季桂。是传统的名贵香花,城市绿化、美化的重要树种。桂花经蜜饯后,可做各种甜食。

二、检查预习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因为桂花的花香持久,沁人心脾,历代文人墨客经常用美好的诗词歌颂它。

你们读过哪些有关桂花的名句来跟同学交流一下好吗?我们却从未听说桂花会下雨。

2.抽名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三、自读自悟细读悟情。

1.自读自悟(出示思考题)。

(1)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勾出有关的词

(2)把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给同桌听。

2.细读悟情(讨论交流)。

重点理解句子:

(1)“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2)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3)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四、品读体会。

1.八月桂花,十里飘香。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个“又”字说明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深深的怀念。家乡的桂花,是跟作者童年的快乐连在一起的,那种“摇花乐”和桂花雨已植进了他的生命,成为他幸福童年的最美好、最耐人回味的记忆。这恐怕是作者难忘家乡桂花的真正原因。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板书设计:

桂花雨

桂花飘香十里

摇花真像下雨

爱花赏花拾花

仿佛回到故里

5.《桂花雨》备课教案 篇五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桂花雨》教学与反思。

徒弟上《桂花雨》一课,试讲三次,加上她自己班共上了四次。其中的一个环节,让我不得其解。“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是作者家乡的桂花。

作者念中学的时候,全家到了杭州。“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可是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读到这里,老师问:“杭州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吗?”第一次试讲的时候,孩子们非常肯定地回答:“杭州的桂花要香。因为书上说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说明它真的是香飘十里。而家乡的桂花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都浸在桂花香里,说明他没有达到香飘十里。可见杭州的桂花要香。”

老师抓住时机,“母亲为什么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一切都非常顺畅,孩子明白了我们是用鼻子来闻的,而母亲是用情感用心来品味桂花的香味,怪不得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这个环节非常成功,因此讨论时也不做修改。第二次试讲的时候,却出现了意外。当老师问,杭州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吗?有一个孩子大声说“是的”,老师让他说说想法,他说:“在母亲的心里,家乡的桂花就是要香,他们已经有了感情了。”

老师接着孩子的话说:“是呀,母亲是用感情来品味的,那杭州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吗?”孩子依然肯定地说“是的”。

课后,我们讨论,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想法,课上到这里似乎还没到这个程度。我们还是认为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可以的.,为孩子的理解呈现一个坡度,因为直接能理解的孩子毕竟不多。就是老师在抛出这个问题时又补充了一句:“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事实上真如母亲说的那样吗?从课文中去找一找理由。”孩子的回答竟然还是那么的肯定。

既然这样,我们的设计一定有问题,否则怎么会两个班都是如出一辙呢?本想重新考虑这个环节,但徒弟对自己班似乎很有信心,认为她的班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结果她班的孩子也是如此。

我们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时,也在思考,文本中清晰地反映出杭州那一处小山上的桂花要香,为什么孩子的回答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很明显,孩子在揣靡老师,他想的是老师需要什么样的答案?他该如何来迎合老师?

6.桂花雨优秀教案 篇六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能够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但他们初步接触散文这一文体,对于这样形散神聚,情感表达较为含蓄的文章,更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读懂文本背后所蕴含的深深的思乡之情。也应在读文的过程中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方式。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自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学会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悟作者感情的方法。

3.通过自读自悟和交流,体会作者对家乡、对童年的思恋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对家乡、对童年的思恋之情。

【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题导入,初识桂花

1.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想请同学们放松放松,跟我一起深呼吸。今天我们要上的课文就和这味道有关。(齐读课题)

2.猜题:这“桂花”和“雨”的组合有些奇妙,看到课题,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什么画面?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这丝丝缕缕的香萦绕着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童年。

3.你们见过桂花吗?(桂花简介)课文里又是怎么描写的呢?(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既然它并不出众,作者为什么偏偏对它情有独钟?

(香。仅仅是香吗?还有摇花的快乐)

学完这篇文章,我们就能明白作者为什么桂花在作者的脑海中这么久久挥之不去了。

二、导读提示,疏通脉络

1.阅读“导读提示”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前的导读提示里就隐藏着学习这篇文章的方法。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读读“导读提示”,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提示里要求我们做哪几件事?

2.梳理问题

①香气迷人的桂花又让“我”想起了什么呢?

②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③和同学交流读了“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体会。

3.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这问题随着作者琦君一起共赏这场纷飞的桂花雨吧。

三、词句引领,细品花香

1.请大家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中秋节前后,桂子飘香。课文里有哪些文字也能让你感受到桂花的“香”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从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画下来。

“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3.看来这香味也特别吸引大家的注意,那么老师想请大家再次仔细地品读这几个句子,联系上下文思考思考,哪些字眼让你特别感受到桂花的芬芳,把它们圈划下来,并在空白处写写自己的感想。

4.小组合作探究

5.全班交流

相机引导:全年--桂花花期长、晒干的时候香、制成糕点的时候香,香味持久。

至少、前后十几户人家--范围广、村子里邻居友爱

6.聚焦“关键字眼”

(1)刚刚这两句话大家都深有感触,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看看你发现了什么?(“浸”用了两次)

(2)是的同学们,这种特别之处值得我们品味。我们来琢磨下这个“浸”里包含着什么。

a.浸:(出示字典里的字义)意思是泡、沉浸。弥漫,充满。你能读一读吗?

如果换成“飘”字可以吗?对比下好不好?

b.看来整个村子里都弥漫着浓浓的桂花香呀。

孩子们想象下,假如此刻你漫步在村头村尾,你感受到什么?此刻你正坐在绿意盎然的小山丘上,你--

此刻你踏上村里那条铺鹅卵石的路,你--

是呀,无论你村子的哪个角落,那阵浓郁的花香总会萦绕在你的身旁。

而当春天来临,在翠绿的草地上端一杯桂花泡的茶,你会感觉--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夏天,在绿树阴下,咬一口桂花糕,你会感觉--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秋天,忙完农活,赏着芬芳的桂花,你会感觉--

冬天,白雪皑皑,还可以品着桂花酒暖身,你会感觉--

c.看来,家乡的桂花香真的是与众不同,久久都飘散不去,并随着岁月的累积而日益浓郁,日夜累积,这香味还仅仅是桂花的香吗?那更是家乡的味道,童年的味道!

四、想象画面,享“摇花乐”

1.过渡:其实,深刻我心的不仅只有桂花的香味,还有--摇花的快乐。

2.寻找“摇花乐”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文章,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份快乐?

3.全班交流

指导朗读:

①缠“--缠是什么意思?怎么缠?假如你就是小琦君,老师来当你的母亲,请你来表演下。为什么会这么”缠“着母亲?

②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4.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也感受到了这摇曳的花朵带来了满怀的欢喜。老师这还有几张图片?视频?读了,看了画面,此刻的你们一定有别样的感受吧。

5.想象画面,随机采访:此时此刻,假如你正和作者琦君一起,沉浸在这漫天的桂花香里,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轻轻地落在你的头发上,你此刻有什么感受?

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悄悄地钻进你的领子里,你--

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悠悠地栖在你的小手上,你--

摇着那桂花树,

你摇出了--

你摇出了--

更摇出了--

6.是呀,所以这份快乐是特属于家乡,属于童年的欢乐。连在一旁看着的琦君的父亲也忍不住吟诗道:

细细香雨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小结:花语缤纷入梦甜。这做的是什么梦?童年的梦,思乡的梦。

五、资料补充,感悟乡情

1.过渡:一树桂花开,心头难忘怀。只是,童年终会远去,而”我“也离开了故乡。

2.作者生平简介

琦君,是我国著名的现当代女作家。她出生在一个气候温和,山清水秀的江南小城。而后举家迁往浙江杭州,她在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完成了学业。1949年,琦君离开祖国大陆到了台湾,后来定居美国。直到,84岁高龄的琦君首次回到了她日夜思念的`故乡。远离故土的漫长岁月中,家乡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以及她在故乡所度过的童年美好时光,都给她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琦君对家乡的一切都难以忘怀。她忘不了故乡的山水,自然更忘不了故乡人,忘不了亲爱的父母,尊敬的老师、姐妹……她把自己的满腔思念,一片挚情,熔铸到每一篇作品里。《烟愁》、《桂花雨》、《春酒》、《水是故乡甜》等文章里就流淌着她浓浓的思乡之情。这份浓浓的爱将与她的文字一起永远萦绕在我们的心间。她曾深情地写道:“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孩子们,画面定格在这里,看着琦君的这些经历,你会想到什么词语(漂泊、无依无靠、浮萍)

2.理解母亲的话。

难怪,我们搬离了家乡,我也常到杭州的那处满是桂花树的小山上赏花当我把桂花带回给母亲时,母亲却说:

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杭州这满山遍野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里那一棵桂花吗?

3.学生交流

4.小结:是的,对于琦君来说,那阵阵摇落的桂花雨分明就是她梦里故乡的甜美记忆,是浓浓的思乡情愁,是童年欢乐生活的深情怀恋;而对于母亲来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独一无二的,早已成了母亲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母亲心中对家乡的思念!

六、拓展延伸,直抒真情

1.所以,在母亲的眼里这杭州的桂花再美、香味再迷人也永远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出示:花还是故乡的香。

2.除了这花,故乡的一草一木,在母亲和“我”的心中都是最为珍贵的。孩子们,你们能不能也仿造这样的句式说说心中所感呢?

3.生仿写句子还是故乡的()。

4.指名上台将答案填写到白板内。

5.看,将这些句子组合在一起,不就构成了一首清丽的小诗?老师想给它取个题目,就叫--《乡情》。

【板书设计】

桂花雨

品花香

摇花乐

7.《桂花雨》教案设计及反思 篇七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2、能想像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朗读课文。

3、通过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喜欢桂花、摇桂花的乐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通读诵读课文,理解深层文意,体会文章中优美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上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设计理念 :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极其深广的。本设计重视理解、把握、运用文本中蕴涵的情感,引导学生以读为本,解读词之义、品读文之美,让“读”“说”始终贯穿着整个过程。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引导学生读出情感,读出智慧、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流程

一、辨词导入——激起探“雨”欲望

板书“雨”字,看到雨字,你想到什么?添上“桂花”二字,看到“桂花雨”三个字,你又想到什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一起走进台湾作家琦君的童年,去感受一场美妙的——《桂花雨》。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课题分两次板书,由自然界的雨引到桂花雨,让学生通过联想,初步感受桂花雨的奇妙,从而达到未读其文、已闻其声的效果。通过师生谈话、让学生质疑,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二、初读感知——回忆“雨”中往事

1.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

2.读书交流。

(1)选读感兴趣的段落,相机正音。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理清文章脉络。

(3)质疑,教师梳理重、难点问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是初读环节中不可缺少的。在此过程中,教师以学促教,让学生自读自悟、质疑问难,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扣词品“香”——读出“雨”中滋味

1.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描写家乡桂花香的句子。

(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4)全年,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2.学生自读,透过文字感受花香。

3.紧扣“浸”字,解读“全年”。

(1)理解“浸”的本意,结合语境,体会“浸”的妙用,让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花香。

(2)设疑解读“全年”。金秋十月,桂子瓢香,弥漫四方,让左邻右舍沉浸在花香中,但为何一年四季村里人都浸在香气里呢?联系课文第四小节说一说。

4.指导朗读两处含有“浸”的语句。(指名读、分组读、齐读)读出桂花香的浓郁,香味沁人心脾。

【设计意图:此环节围绕一个“香”字,紧扣两个“浸”字,引导学生品析,感悟桂花香的浓郁、香的醉人,桂花香,永溢人的心间。】

四、析句知“乐”——体验“雨”中情趣

1.真香啊!但是在作者记忆里,难以忘怀的仅仅是桂花的香味吗?你认为更重要的是什么?

出示语句: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之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2.品读第三节,体验“摇花之乐”。

(1)指名读第三节,其余学生思考:哪些语句描写了“摇花之乐”?

(2)引导学生交流。

为什么摇桂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老是”,指导朗读“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体会“我”迫不及待的心情)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a.这段话共两句,你最喜欢哪一句?(朗读指导:抓住 “帮着、铺、抱、使劲儿”等词语体会摇桂花时内心的兴奋、喜悦。特别是“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要反复引导学生朗读,品味。)

b.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摇桂花的情景。教师配乐示范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到那个花雨缤纷的日子。

c.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d.播放摇桂花的课件,再次和作者分享“摇花乐”。

e.齐读,读出“摇花乐”,读出“花雨美”。

【设计意图: “摇花乐”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所在。此环节,教者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析,理解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验“摇花乐”。灵动的想象,使学生心驰神往;课件的展示,又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做到了“乐”中“学”,“学”中“乐”。】

3.品味“话中之情”。

(1)后来作者离开故乡,到了外地,可再忙,回家时总要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然而母亲却说——(出示母亲的话)

“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2)分组读。思考并交流:外地的桂花真的香不过家乡院子里的一棵桂花树吗?母亲为什么这样说呢?你能读懂母亲的心吗?

(3)联系上文,让学生找出母亲与家乡桂花的小故事,说一说,再读一读文字,体会母

(4)教师深情地引读母亲的话。在母亲的心中,家乡的桂花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所以当“我”把一大袋桂花捧给母亲时,母亲满怀深情地说(学生读母亲的话)。“我”把母亲的话牢牢记在心中,轻轻对自己说(学生读母亲的话)。

【设计意图:理解母亲的话是本文教学的难点之一。此环节通过读、议、悟,让学生找母亲与桂花之间的小故事,化解了难点。学生在逐层的朗读中,一步步走进母亲的内心,触摸到母亲的心灵,从而很好地品味话中的情感,体会母亲对故乡的爱之真、爱之浓、爱之深。】

五、文本链接——创造“雨”外意蕴

月是故乡圆,人是故乡亲,花是故乡香。故乡的一草一木无一不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于是作者在文末这样写到:

“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那阵阵桂花雨。”

1. 齐读这段话。

2. 补充作者简介及作品《烟愁》的后记中的一段话。(配乐朗读,逐行出示)

“每回我写到我的父母家人或师友,我都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忘不了他们对我的关爱,我也珍惜他们对我的一份情,像花草树木似的,谁能没有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若能不再哭,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然而,这怎么可能呢?”

3.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新的体会?

4.是的,让作者魂牵梦萦的不仅是桂花迷人的香味,更是童年时代的“摇花乐”,是对故乡那份深深的眷恋之情。

5.再次读这段话,读出不一样的感受。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通过拓展文本,引导学生走进作者内心,深入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挚爱,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感谢琦君,感谢桂花,她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的美妙、故乡的可爱;让我们收获的不仅是芬芳,是快乐,是温馨,更是无尽的相思、暖暖的牵挂,收获的是美丽的人生!课后请同学们读这样两本书:琦君散文集《桂花雨》,林海音散文《城南旧事》。

课后反思:

上了《桂花雨》一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已基本完成,学生能够透过文字,体味到作者的思乡之情,能够对重点句段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我感觉在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好:

课开始,先从整体感知入手,学习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再让学生独立寻找作者爱桂花、赏桂花、摇桂花的句子,谈感受,让学生在一次次朗读中开动脑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课文重点段落——摇桂花,让学生抓住表现作者“摇花乐”的语句,分享作者童年的快乐,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再教学这一段时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以读促讲,将学文感受蕴涵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另外,学生谈到赏桂花的句子,讲到“香飘十里”一词,我让学生展开讨论,到底是作者家乡的桂花香,还是杭州的桂花香,学生在讨论当中逐渐从字面的意思读到了内在的意思,尽管杭州的桂花更多、更香,但是,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树是母亲生命里的一部分,没有什么可以替代的,虽然桂花是没有什么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用嗅觉在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他们,因此母亲自然会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从作者的赏桂花自然地过渡到母亲的这一番话,学生对作者及母亲思念家乡的感情就体会的比较深刻了。

上一篇:诗经采薇教学设计下一篇:圣诞主持人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