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引领中职语文教学与实践(共10篇)
1.用创新引领中职语文教学与实践 篇一
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
【摘 要】如何转变传统观念,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创新人才,这是摆在中职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中职学生特点以及社会需求,在各学科教学内容上必须进行突破创新。可以选择以提升语文的思想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主要教学内容。要创新,就得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从“人”着眼,从“发展学生个性,提高素质”着眼,可以采取拓展课堂教学阅读,大量摄入课外知识;大量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产生直观立体效果;课内外优化组合,独立与协作相结合;做中学、做中教等等教学模式。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实践
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培养能创造时代的人才,培养能不断创新的人才。这就决定了新时期的教育应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培养创新型人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如何转变传统观念,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创新人才,这是摆在中职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本人认为,必须用创新去引领中职语文教学与实践,创新应该是中职语文教学的生命。
怎样用创新引领中职语文教学与实践呢?
一、教师的教育观念要创新
“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教育实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师的教育观念不变,创新教育只会是一句空话。但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由于生源素质差,学生往往缺乏学习的动力,教师也缺乏教学热情和创新精神,沿袭传统,因循守旧,语文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严重制约中职学生的发展,所以中职语文教师亟需转变观念,要有教育民主的理念,学生发展的理念,回归生活的理念。
首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不是“容器”。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鲜明的个性,正是由于这种个性,创造力才有了源泉。所以,语文教学中,应努力追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境界,语文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引导学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不要强迫他们接受教师的观点,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其次在课堂上建立一种新型的民主关系,使课堂教学形成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格局;克服语文教学中求精求细的倾向,扩大语文教学的外延,实现求宽求博的发展方向,树立学科融合的“大语文”教学观,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历史、地理、哲学、政治等学科知识,贯通音乐、影视网络等不同领域之间的知识,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将生活内容引进课堂,再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向生活,思考人生。
二、教学内容上要创新
中职教学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合格的技术人才。中职学生在“说”上,训练学生口语表达与交际能力,教学内容以礼节性的交际口才、自荐求职的口才以及展示才能的演讲口才为重点;在“读”上,教学内容应结合专业实际,着重教会学生如何阅读说明书等;在“写”上,教学内容要重点放在如何写信、写请假条、写自荐材料等应用文上,确保没有错别字,没有病句,能将意思表达清楚。
针对中职学生特点以及社会需求,在教学内容上必须进行突破创新。可以选择以提升语文的思想价值,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为主要教学内容。比如: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在他们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能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使他们面对纷繁复杂世界拥有一颗淡泊从容的平常心,于是选一些经典诵读,例如:《弟子规》、《二十四孝的故事》、《中华德育故事》等。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老师适当讲解,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三、教学模式上要创新
语文教学中,分析文章大都是“作者与时代背景――生字词语――分析课文――概括中心和写作特点”传统模式。教师在讲台上逐字逐句进行分析,讲得声嘶力竭,可学生在下面听得恹恹欲睡。一篇篇生动优美的课文就被这个模式给分解得支离破碎。学生早就失去了兴趣,没了兴趣,还会主动地思考吗?思想会活跃吗?这就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要创新,就得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从“人”着眼,从“发展学生个性,提高素质”着眼,可以采取拓展课堂教学阅读,大量摄入课外知识;大量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产生直观立体效果;课内外优化组合,独立与协作相结合;做中学、做中教等等教学模式。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好文化课,上好语文课对自己的发展还是很重要的。
比如,在上《合同》这一应用文时,我通过创设情境,让汽修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拟订一份《汽车租赁合同》,每组四位同学,两人作为出租方代表与另两位所谓的承租方代表进行协商拟订,共同完成作业。学生在拟订的过程中对于合同的性质、格式、写法、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有了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我再通过多媒体手段将各组的作业以及规范的《汽车租赁合同》进行展示,通过学生互评、教师评析,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新知旧学、实践能力都无形中都得到了锻炼,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学方法上要创新
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经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中职语文教学方法也要不断革新。例如:创业培训教学法中的“头脑风暴法”可以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基本的原理就是: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可以开动大脑,让学生各抒己见,不要受到条条框框的约束。对于不可思议的观点也不要急于否定,因为往往不可思议的观点也许就蕴藏着最佳答案。在学习苏轼诗词《赤壁赋》一课中,让学生运用“头脑风暴法”分析作者创作思路,有的学生认为苏轼并没有消极沉沦,而是时刻准备再次大展宏图,有的学生认为苏轼虽然没有在仕途得志却找到人生的真谛。这样学生对苏轼的心路历程有了新的解读。
另外,我们还可以采取激趣法教学,把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纳入合理的轨道,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自主法教学,研究学生的知识起点、能力水平,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水准适合中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讨论型学习,即针对性地设计一个或若干个有争议或深层次的问题交学生讨论,打破了课堂沉闷的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即借助某个具体情境或特殊问题的描述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寻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手段,并培养其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角色扮演,即通过对某个社会情境中的角色扮演,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所处的社会环境与社会群体,强化相关专业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学,由于生源素质差,学生往往缺乏学习的动力,教师也缺乏教学热情和创新精神,沿袭传统,因循守旧,语文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严重制约中职学生的发展,所以中职语文教师亟需转变观念,要有教育民主的理念,学生发展的理念,回归生活的理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讨论型学习,即针对性地设计一个或若干个有争议或深层次的问题交学生讨论,打破了课堂沉闷的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中职语文教学与实践,需要创新为它注入活力。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就业导向,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创新人才,坚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中职语文教学创新的策略,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开垦出一片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园地。
2.用创新引领未来 篇二
曲面OLED震撼全场
本次发布会,LG将带来凝聚全球尖端科技的OLED电视产品。包括在今年CES亮相的最具震撼的,全球最大的77英寸4K曲面OLED电视77EC9800,以及多款55英寸OLED电视以及多款大尺寸4K 3D电视。
LG 77英寸4K曲面OLED电视融合了LG独有的WRGB四色技术和至真4K超高清屏幕分辨率(3840 x 2160像素),打造出全新水平的画质和身临其境的体验。77EC9800唯美弯曲的屏幕搭配一个漂亮的叶形支脚,能在观者的整个视野内呈现出高对比度的华丽图像。凭借着杰出的创新表现,77英寸4K曲面OLED电视还荣获2014年CES展中备受推崇的“最佳创新奖”。
此外,LG还将展出升级版的“观韵”至真4K电视。这款搭载webOS系统的3D智能电视,不但设计风格中添加了中国风的元素,让人耳目一新。而且LG这一款电视新品“观韵”所承载的中国韵味,曾获得世界工业设计最高奖项德国红点奖的垂青。
LG启动智能家电时代
对于“智能家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都只停留在概念层面。“家电智能化”和“智能家电”并不单纯是单一家电产品在功能上有所提升,它代表着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家电智能化让每种家电产品都超越了各自的功能限制和价值范畴,为人们打造出一种创新的、整体的智能化生活方式。
本次发布会,LG将为消费者们带来的全线创新智能家电产品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搭载了webOS系统的黑电产品、支持NFC技术和智能诊断技术的白电产品,体现了现代化电子信息产业与传统家电制造业的绝妙融合。今年1月LG在美国CES展出的下一代智能创新技术:通过“自然语言处理”(NLP)让用户借助备受大家喜爱的手机通讯应用LINE和LG的HomeChat服务监视、控制LG家电并与之沟通和分享内容。相信在不就的将来,LG中国用户也可使用自然语言借助时下流行通讯应用与智家电进行交流。
此次发布会上,LG展示了以中国人饮食习惯为背景研发的 G6000冰箱,这款冰箱拥有全球首创的智能储存系统,通过新创空间科学概念,满足中国消费者的特定食物存储需要,并将原有的保鲜功能提升至智能储存的新高度。同时,LG最新款19kg大容量智能洗衣机产品也将在本次发布会上亮像,其被褥护理和全新的速净喷淋功能将会带来惊喜。而且,LG也将可直接下载最新洗涤程序的NFC技术和智能诊断技术加入到了该洗衣机中,实现人机交流让智能生活真正走进你的生活。
3.用创新引领中职语文教学与实践 篇三
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我们非煤企业的每一名干部职工倍感鼓舞,信心倍增,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权宇实业公司干部职工决心解放思想,变革理念,科学发展,明确肩负的工作重任,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党委工作会议精神,实施发展非煤产业战略,推进管理创新,加快非煤产业的发展。
一、实施主辅分离以来的经营状况分析
权宇实业公司是2003年3月成立的非煤企业。几年来,公司的干部和员工认真贯彻集团公司党政的重大决策,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创新发展观念,企业由小到大,实现了滚动式发展。但也还存在着不足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上虽然完成了集团公司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但企业经济规模和效益水平增长还在低处徘徊。二是支撑企业快速发展的内生动力不强,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还较弱,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三是由于历史原因,公司缺少支柱产业,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四是所上项目规模较小,项目开发和招商引资工作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五是部分干部和职工的思想观念陈旧,对非煤企业认为不好干、难度大,主动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不强,存在依赖思想、守摊思想,困扰了企业的发展。六是与集团公司“全力做大做强非煤产业,着力于解决影响跨越发展的思想障碍,推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的标准相差较大,过去的一套工作思想及管理模式,已不适应企业新的发展要求。
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以思想观念更新,推动管理创新,全面提升精细化管理,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已成为当前权宇实业公司创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对加快非煤产业发展的认识
今年,公司党政认真贯彻集团公司党委工作会议精神,统一干部职工思想,首先要解决好影响创业发展的思想障碍问题。
一是提高加快发展非煤企业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做大做强非煤企业的观念。今年以来,公司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广泛宣传非煤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正确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彻底破除非煤是副业或辅业、离开主业不能活、非煤企业只能小打小闹等陈旧观念,把非煤看作是推进企业持续成长的支撑产业,树立做大做强非煤企业的雄心壮志。
二是提高对思想解放程度的认识,增强责任观念。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解放思想的关键在人,要树立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无功即过的责任意识。作为非煤企业,重点在增强责任感上下功夫、做文章。针对非煤企业实际,首先把用人机制与企业发展结合起来,以发展论英雄,对完成经营指标任务的,进行重奖、重用,让其名利双收。对完不成任务的,本着“多换思想少换人,不换思想就换人”的原则,该调整的调整,该撤换的撤换,以此激发广大干部职工创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是提高对加快发展速度的认识,树立危机观念。加快发展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只有加快发展,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从近几年权宇实业公司的经济发展来看,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没有大的项目支撑,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从集团公司非煤企业的发展来看,各兄弟单位都在想方设法加快发展,伺机赶超。如果我们再不加快发展步伐,势必会有被拉大距离或落后的危险。为此,公司广大干部职工必须增强信心,振奋精神,鼓足干劲,自我加压,奋力开拓,以超越自我为目标,努力实现经济的大开发、大发展、大跨越,确保站稳集团公司非煤企业发展的第一方阵。
四是提高对开拓创新力度的认识,强化进取观念。开拓创新是一个企业生机和活力的源泉。我们无论在创新观念上,还是在精神状态上,都存在着很大差距。我们每次外出考察,都感慨很多,每次也都定出了一些很有针对性的发展思路,其中不乏一些创新之举,但却由于缺乏敢想敢干、立说立行的拼搏精神,瞻前顾后,顾虑太多,导致非煤经济一直没有大的发展。为此,公司党政进一步强化进取观念,树立一种为成就一番事业敢于拼搏,勇于开创新业,善于抢抓机遇务实的工作作风。
三、融入东部经济循环圈,理清思路谋发展
4.用创新引领中职语文教学与实践 篇四
摘要:学校与企业联合共建实训基地,以“工学结合”的模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可以使学生、学校与企业三方互利共赢,本文对市场经济下的中职烹饪专业学习提出了“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对其实施中的难题与对策进行分析探讨,以供现代职业教育参考。
关键词:工学结合;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部于2005年出台的,在职业院校实行工学结合的方针政策,符合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是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它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还可以帮助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其关系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因此,“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意义重大。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依据
“工学结合”就是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企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进而使自身工学相长,成为技能型高素质人才。它不仅是一种教育思想,更是一种教育制度、一种育人模式以及一种工作探索。它代表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政府大力支持职业院校和企业尝试的一项新指标。“工学结合”模式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以及学校管理制度,探索新的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以及考核学生成绩的方法,进而制定长期有效的工学结合机制,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于中职烹饪专业的优势
以江苏常州为例,在建设中职烹饪专业省级示范性专业的过程中,笔者对常州餐饮业进行大量调研,从市场调研结果来看,餐饮企业愿意参与“工学结合”与学校合作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餐饮企业人力资源短缺。有的企业因扩展或转型需要大量人才,但是从社会上直接招聘困难较大,还需进行培训。此时学校为他们提供了受过完善教学的备选对象。他们只需提出相关的用人要求,派出业务指导人员就可以完成培训工作,这样不仅解决急需用人的问题,还节省了人力、物力。
其次,招收实习生可以降低餐饮企业的劳动力成本。遇到临时大型宴会时,顶岗实习生的到来解决了他们的用人之急,也降低了餐饮企业的运行成本。若面
向社会招聘则成本就相当高,权衡利弊,与学校合作接收顶岗实习生是其最佳选择,有所牺牲也十分值得。
再次,餐饮企业的人力资源流动性较强,因此,餐饮企业需要储备一些人才,以备不时之需。
三、中职烹饪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1、订单式的“工学结合”培养措施
常州地区餐饮企业的阶段性人才需求境况如下:4月、6月、9月为餐饮淡季,11月至3月为餐饮业旺季,临时大型宴会等需要阶段性人才。结合具体情况,我校与一些酒店,如竺山湖度假村、万豪国际大酒店,合作实施了订单式“工学结合”培养方案:第一学期学生在校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到合作企业参观学习;第二学期在校学习烹饪专业技能,企业委派骨干为学生上课,指导学生烹饪技能;在第二学年,在餐饮淡季时将学生派到企业学习烹饪菜肴制作,在餐饮业旺季和临时大型宴会时学校将学生派到企业顶岗实习。由此,学生可以完成了角色的过度;学校也完成了培育人才的目标,也从而实现了人才培养与技能岗位的完美对接,解决了企业用人的燃眉之急,最终实现了学校、学生与企业三方的互利共赢。
2、学校与企业联手共建校实训基地
“工学结合”改革活动的展开,企业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要调动企业积极性,让其主动为培养人才做贡献。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其产品研发、文化内涵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均是重要的内容,因此,学校必须抓住这长抓不懈的内容,站在互利共赢的角度与企业进行合作。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是一个很好的的实现途径,学校烹饪专业尝试与上海酒店合作共建“仿真酒店”,其内部设立的岗位、设备设施等均以酒店为样板,在运作过程中,学校与酒店签订了协议,酒店派骨干为学生进行技术讲座。教学中利用“仿真酒店”,让学生分别担任各个岗位角色,从而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估成果。将科目综合于一体,如中西烹饪、酒店管理、酒店礼仪、成本核算、酒店营销等,在实际操作中进行渗透,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较大提高。
3、学校建立“产品研发中心”的平台
随着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唯有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学校应当在此方面利用自身优势与企业合作。学校应该研
发创新菜肴,并免费提供给长期合作的酒店,同时把职业技术优秀的学生输送给企业,进而达成三方互利共赢。
4、培养“尖端”技术人才,解决企业用人之需
在此次调研中,笔者发现餐饮企业都有自己的招牌产品,但是制作这些“招牌产品”的人才奇缺。学校应挑选相应特长生,与企业一同培养,这些学生应利用假期到相关企业进行学习以及强化训练,以便学生毕业到企业后能为企业所重用,成为技术骨干。
四、中职烹饪专业“工学结合”模式实施的难题
首先,实施中职烹饪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必须共同严格执行。学校代表了两个主体,始终为学生在“结合”中受益做出不懈的努力,在教学上严格要求,使学生达到各项培养目标的标准;但是企业考虑则是工作效率以及利益最大化的问题,因此实训很难进行。
其次,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对学校的行为不理解,特别是在餐饮业淡季没有报酬给学生,导致他们认为学校出卖他们的劳动力给合作企业,是有利所图的,尤其培养计划有变时,部分学生会产生其他异议。因此,学校与企业在签订培养协议的同时,还应将其与学生绩效考核相结合,并让学生充分认识“工学结合”的优势。
再次,“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的德育教育较弱。“工学结合”模式符合企业的要求和特点,而企业的第一要意是要发展,因此必然把工效和利润放在首位,很少有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进而导致学生不能系统地进行德育教育。这就需要在制定培养协议时,学校与企业应从双方角度考虑共同研制,制订出合理的方案并严格执行。
结束语:
中职烹饪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学校与企业三方互利共赢,突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职业教育特色,加强了实训教学环节,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职业技能得到了强化。企业管理者和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进一步研究中等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的模式,实现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进而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的为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以及技能人才。参考文献
5.用创新引领中职语文教学与实践 篇五
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广东省韶关市乳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李可欣
邮编:512700 电话:*** 邮箱:308757998@qq.com 摘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全方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已成为我们研究的永恒课题。本文结合中职《机械制图》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实践,从激发学习兴趣、激励探索、教学灵活、联系实际等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机械制图;激发兴趣;激励探索;教学灵活;联系实际;实践;创新 《机械制图》 是中职学校工科类学生(特别是机械类学生)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是一门培养学生阅读和绘制机械图样,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学科;它将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与生产实际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如果他们不通晓机械制图这门 “工程语言” , 就很难学好其他专业知识, 也无法胜任以后的工作。近几年,随着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门槛降低,中职进校生的总体素质严重下滑,学生一进校就开始学习这门课程,无实际经验,没有空间立体几何知识,学生学起来感到很难,不容易掌握,不少学生由此产生厌学、惧学情绪。
现代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就是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呢?下面结合中职《机械制图》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实践,探讨了几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一、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古人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存在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创新精神的原动力。如果一个学生对制图这门课程根本不感兴趣,那又怎能谈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呢?因此,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情,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
(一)上好绪论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的学生都是90后,有很强的个性,如果他接受你的为人,对你所任教的这门课也会有比较高的兴趣,但如果他对你产生厌烦感,在学你的课时也会产生烦躁感,不太愿意学了。在《绪论》的讲述中,在介绍了本课程的大概内容和特点后,要多准备一些实际生产中的图样,让学生由图样猜测实物,并说出理由和根据。教师当堂大致说明原因,为以后的课程讲授留出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同时要让学生明白机械图样是工程界的通用语言。其他国家的人尽管语言不同,仍然能看懂图样所表达的内容,是国内外技术人员交流的重要工具。通过一系列形象的对比可以让学生对本课程产生新奇感,激发他们的学习愿望。教师对第一课教学过是否精心设计直接关系到以后教学效果的好坏。学生只有对《机械制图》感兴趣,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为学好本学科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在绪论课老师要讲得贴近实际,要让学生认为这个老师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让学生觉得这是一个很有魅力的老师,让学生接受你,那学生会比较容易接受我们的教学。
(二)有效利用简单的模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好制图机械制图课关键是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学生是普高生,这类专业基础课是首次接触,需要改进以前的学习方法,是一个调整的过程是一个接受的过程。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启发学生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利用客观环境是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其学习兴趣和热情,学习效果也有了明显提高。一些自制的模型让学生看了之后,有利于学生从事物到图形的转换,而且学生会认为这个老师的手好巧,水平好高,会对老师产生一种崇拜心理,有利于教学的展开。我还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模型,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例如对于“点的投影特性”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感到要真正理解透彻很困难。尤其是点的坐标和判断两点的空间位置时,课前先让同学准备好一个三投影面体系和两个小球,课上三个学生一组,小球当作空间的点,其中一人拿点(可设为A点),一人作垂线,另一人观察,做记录。日光灯可当投影线,这样,学生可根据初中学得平面点的坐标很容易看出各投影点由哪两个坐标组成,如a是由X,Y两轴组成,a’是由X,Z两轴组成,a"是由Y,Z两轴组成。总结,以后凡知道X,Y,Z轴的坐标就能知道三投影点是位置,反之也成立。再如在讲判断两点的位置时,一人拿两个不同的小球(设A,B两点),根据刚才方法,学生很容易作出空间点在三个投影面的投影,然后,根据平面点的坐标的知识很容易观察出点在坐标轴上的位置,这样学生可看到X轴上的两点是左右的关系,Y轴的两点是前后的关系,Z轴的两点是上下关系。这是立体情况,转到平面上,点在X,Z轴的位置易理解,Y轴较困难,这时让学生把Y轴向下转到和Z轴同一条直线,可看出前后变成了上下位置,越往下也就越靠前,往上也就越靠后。同学们得出以上结论后,由教师总结点的空间位置,即X轴判断左右位置,Y轴判断前后的位置,Z轴判断上下位置,那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这样的方法,能使学生不仅对直线投影有很直观的认识,而且对直线投影特性理解得透彻,印象也深刻。可喜的是在学习直线的三投影特性时,学生也运用这种方法,总结出了直线的投影特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激励探索”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不再仅仅传授书上现成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探求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知识、技能和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创造性的思考问题,改变传统教育只注重知识传授,只注重形式逻辑思维培养的弊端,把教学的重心由教学生记忆现成的规则和结论,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上来,从亲历知识过程中获得发现的快乐,并在成功创新的体验中建立起学习机械制图的信心。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随时了解学生学习的动态。研究学生的思维规律,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因势利导,使学生的知识都是经过自己的思想劳动获得的。而不是“灌”进去的。在每次情景呈现后,我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形式(一般按前后座位四人一个小组)互相讨论研究,交流心得体会,教师巡视并听取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注意学生的思路(一般用3~5分钟时间)。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向教师提出或由教师就近随时个别辅导答疑。这时的疑难问题是学生经过了一定努力仍然难以独立解决的重大难题或关键环节。讨论之后,由小组代表发言,阐明结论,小组间可以互相补充。这种讨论有利于学生了解群体思维轨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训练说理能力,并加强了学生间的交往和互动。课堂结束以前,小结选择有代表性的练习题,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适当补充。充分利用《机械制图习题集》,通过各种练习,提高学生读图、绘图的能力,这不仅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还可检查教学效果,教师巡回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发现问题,及时辅导,可提高全班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求知欲。
三、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机械制图》是比较抽象的课程,在教学中比较困难的一个环节就是对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由立体到平面,再由平面到立体的转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当引导学生运用投影规律认识实物和图形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看得到,摸得着的环境中获得直观的认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选择一些模型让学生自己思考,锻炼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课后如有困难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模型,这样循序渐进有助于学生掌握。对于结构比较复杂的物体,制作模型又很困难,教师无论如何比划,学生总是想不出形状,这就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手段的优势。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象化优势可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例如,利用3DSMAX 制作三维动画,可以任意摆放模型的位置,任意拆开分解,使学生对复杂物体的结构可以一目了然。配合FLASH 课件将三视图的绘制按步骤演示可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讲到剖视图这部分内容时,运用3D 图像演示假想剖切位置,可以在屏幕多角度演示机件的内部构造,并结合剖视图的作图过程演示,学生可以轻松地看懂机件的内部构造。这样学生在比较直观和轻松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锻炼了空间想象能力和利用电子模板作图的能力。
另外在《机械制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在实际工作生产中,手工绘图由于劳累、繁琐和效率低下,逐渐被边缘化。因此,在学生学习时我适当地加入了对计算机辅助制图软件的介绍和讲解,比如AUTOCAD等应用软件的学习,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以后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学习,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生动的、丰富的。与此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培养和充分发展。例如,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制图知识进行发明创造、小制作、论文写作、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等活动创新教育的理念下,教师的作用是鼓励与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并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学会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
如测绘实践的教学(大纲要求1~2周)。首先,教师、学生都要做好准备。如准备测绘设备、工具、指导书等以及分好小组。小组间的教学内容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接着教师要明确测绘实践的要求、做法及学习目标。组织各小组学生自学、获取信息。然后小组研讨决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制订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教师讲解测绘设备(较多用机用虎钳)的工作原理。示范拆装零件和测绘主要零件。学生模仿教师,一边测绘、一边画草图。在这个过程中,小组内要具体研究各零件表达方案的选择,我进行指导、检查。当小组的草图方案完成后,进行检查,评价。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修改,绘制成一张装配图和若干张主要零件图。当小组内都完成绘图任务后,最后由我和小组成员共同对各同学的表达方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如各小组间的测绘内容不同时,还可增加以下一些环节:小组内总结,各小组代表按一定的顺序在全班介绍,共同讨论,各小组成果汇集成最终成果。
6.中职车工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篇六
【摘 要】中职学生在知识结构、反应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使得中职教育不得不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改变用统一目标和要求来培养学生。如何来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来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特长、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这些都是教学改革重点。中职车工课程教学中可尝试通过分层递进的教学方法,培养具有一定技能,责任心及协作能力的学生,兼顾各层次,提高实训教学效果,探索合理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车工 学生 能力 教学
职业技能是一种包含专业素质在内的专业技能,是一种直接的有形生产力。具体说,职业技能指与操作生产设备直接联系的技能,如数控设备操作、车工操作等。职业技能也是与实际工作直接联系的技能,所以更多的是专业知识的应用、有际沟通,团队协作以及自我提高的能力。学校专业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出社会生产急需的、有技术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员。我校车工专业属新开专业,但在车工课程上我们一直重视教学质量,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让学生学有所得。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竞争也日趋激烈,如何使学校在竞争中得以长足的发展,我们说:教学质量。现就我校车工教学管理实情谈几点改革感想。
一、明确能力定位
职业能力就是一种大能力,通俗的讲应该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专业技能、社会能力和学习能力。所以,一门课程的教学在能力定位上不能只限于把这门课相关教材上的专业知识或技能学好。
专业技能:在车工这门机械类专业核心专业课上,除要求学生掌握车床操作、安全生产、文明生产、车刀刃磨、零件工艺分析、相关尺寸计算能力、零件质量检测分析等这些专业技能。
社会能力:让学生贴近生产管理,通过合作生产知道自己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工作责任心。学习能力:车工从课程作用上来讲也算是一门中继课程,前面有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极限配合与公关测量等基础课程,后面有数控车、机床维修等相关专业课程,所以从学习上还应该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系统性,把握好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的掌握相关技能,也为今后的自我提高积累知识和经验。
二、合理选用训练课题,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合理的选用训练课题,对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课题设计上主要考虑下面几个问题:
1、先易后难,先基本后综合,循序渐进。
车床操作、外圆、台阶、槽、车刀刃磨、内孔、圆锥、成形面、螺纹等基本环节到综合轴、套、配合件的加工,按先易后难组织教学,让学生不仅学会技能,还要在学习中不断变得自信。
2、贴近生产实际,合理利用实习资源。
综合实训阶段主要提高学习的知识技能应用能力,在课题设计方面可从生产实际入手,加工一些标准件或者实际用于生产的零件,拉近实习与生产距离,更能体会学习中较为抽象的如精度之类概念性的东西的重要性。
学校一般采用分组教学,通过合理的课题计,可促进各组之间的积极交流,比如设计一综合轴,按岗位确定加工内容,10个小组每组按流水线传递方式完成相应加工任务,这一来既分解了加工的难度,提高了车床的效率,又扩大了影响范围,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其中,相互观摩学习,还让大家感受到生产企业的种大生产氛围。
对于提高阶段的学生,我们可以直接提供机械零件,要求他们测绘完成零件图样绘制,再通过小组合作分工,制订合理加工工艺,组织加工生产。
三、紧抓教学组织实施
采用分组教学,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训,根据能力水平进行小组分配,确定实习内容,老师直接对小组长进行管理,小组长直接对小组成员进行管理,分组教学在目前的教学活动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促进分层教学、整体提高
因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不一致,使得学生在技能水平上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能过分组将一些能力、爱好相近的同学放在一起,分层教学能有效拉近组内同学之间的技能水平,使同学们相互产生促进和鼓励,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可以接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些技能展示会给那些学习慢的同学的一点激励或鼓舞,扩大他们的见识,增强他们的学习欲望。利于整体技能水平的提高。当然其间也要注意高水平同学对低水平同学的带动和帮助。具体方法可参照“一对一”模式。
2、抓好人人过关、步步推进
每个加工任务,按要求进行督查,达到预定目标才能过关,教学虽然以小组为单位,但在实训任务完成情况方面,个人任务必须落实到每个学生,这既是督促人具向上的动力,也是促进小组内合作学习的催化剂。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习过程可分准备、实施、评价三个阶段进行。准备阶段由老师先提供任务,学生准备相关的加工资料,如零件尺寸计算、分析,加工工艺的确定,材料、刀具的准备等,老师辅导;实施阶段由小组长组织小组内各组员进行协作生产,老师巡检;评价阶段由老师和小组长协同完成,主要包括学生课堂表现和零件质量检测分析。
四、落实车间管理
车间管理主要是两大部分,一是人员管理,也就是学生的课堂管理,二是设备、材料管理。
对于第一个方面,学生不管上课也否,只要一进车间,就要求保持一种积极的工作状态,当然,现实还有很大差距,对于我们的车间,在人员管理上主要是督导,包括上下课前的集合与课间的组长清查。车间课堂纪律整体上还可以,只是尚有小部分同学定位不明确,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所以,从某个方面来讲,管理就是要做好这小部人的引导工作。这也要求我们在做课题设计前,对学生的能力与学习特性要有一定的了解,课题设计考虑还得更加的全面,内容要有更大的吸引力,既要紧扣教学大纲,又要符合同学们的接受习惯。
设备管理方面,主要是采用正确引导与跟踪管理结合,正确的引导就是要在上课前清楚的交待设备的情况、加工特别事项和操作安全注意事项来避免人为设备损坏。因为实训是铁打的车间流动的班级,各班轮流上车间进行实训操作,所以强化课前课后的检查交接能够更好的掌握设备的情况。每班可聘请车间主任一名,专门负责与管理老师之间的设备交接工作。
材料管理目前问题较大,主要是人为浪费较严重,在这个方面革新潜力很大,要是能让同学直接参与到材料的请购当中来,相信大家对于材料的预算会有更好的理解,也会培养出更好的节约习惯。
四、活用课程考核
现在的中职教育做得好的重视能力教育,做得不好的只是一种学历教育,完成三年学业,得到一纸文凭。很明显,成功的职业教育应该是在培养能力的基础上得到相关的学历。就目前的生源情况来看,中职不是没有好学生,但那绝对不是主流,在冷静下来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想办法怎样来把这样一群学生训练成别人想要的人才,这其中课程的考核体系的考核作用应该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车工这门偏重实践的专业课程,在考核上应该往技能方面倾斜,从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来讲,过程重于结果,所以,传统评价方式应该作下修正,学生的课程评价从平时课题完成情况、课堂表现入手,结合考试来综合进行评价。
为有效促进学生的积极学习,还必须要加大过程评价的比重,引入、落实补考机制,让学生明白学习不但是一种体验,更有一种责任。
五、结束语
中职教育现在面临的是春天,要是把握不好也可能造成春荒。特别是我们相对落后地区,随时面临生源不足问题,作为中职教育工作岗位上的普通一员,我们一直在前线,面临的问题多而且直接,我们必须要改变现状,致力提高课堂魅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切实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中职教育正名。
参考文献:
《教学论》 李朝辉 清华大学出版社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基础》 许维新 郭光友 科学出版社
7.中职实践教学模式分析与探讨 篇七
实践教学模式,即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探索并建立起来的一种优化中职教学进程的方式。它为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提供选择路径和操作方法,指导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式。选择一种实践教学模式,意味着选择了相应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开发方法,意味着带来相应的学习体系和施教取向。它不仅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绩效,而且影响着实习设备的配置和布局,影响着中职教育质量和特色的形成以及发展和改革的走向。
一、中职实践教学模式的几种主要形态 1.“学工交替”实践教学模式。“学工交替”实践教学模式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学习相互交替,学用结合的教育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的一般教学进程是:新生到校后,第一学期先到企业实习,由企业负责学生的入学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并让学生在不同的技术岗位上进行实习,转换角色,树立企业人意识,让新生知道企业需要哪些知识技能自己需要掌握哪些知识技能;第二、四、五学期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第三学期又到企业进行全顶岗的生产实践;第六学期在企业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如此循环交替,使学生熟悉企业,感知企业氛围,尽快认知未来专业岗位群,进入专业学习角色,实质性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素养,实现与企业需要之间的无缝对接。这种模式的特点是(1)学生先参加企业实践,后在学校学习,再返回实践,完全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2)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等所有环节都全程参与,为学院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提供后援和保证;(3)学生具有“员工”和学生的双重身份,增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和参与企业实践的积极性和紧迫感;(4)具有企业和学校两个不同的教学场所.两种不同的教学资源,有助于加强和提高学校的实践教学实力。
2.“学做合一”实践教学模式。学做合一是一种优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一思一习一行”相统一的过程,强调“习行”的重要。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说学做”合一。美国的全国教育组织联合会曾推出一项十年计划,要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宣传从实践中学习,即“边干边学”,并认为“这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教育革命,对今后美国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因而学做合一实践教学模式符合教育规律,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和极高的世界认同度。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深刻认知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提出了“先问会了没有,再问懂了没有”职教新理念,首创了“学做合一”的实践教学模式。他们把课堂设在车间,或者说课堂按车间的要求布设。课堂就设在车间的一隅.摆上几十张桌凳,挂一方黑板,其设备也是企业捐赠的一流的设备。教师和学生讲讲做做,做做讲讲,有时先讲后做,有时先做后讲,边学边做,亦工亦学,学完了以后当即通过做来实践、印证.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再回到课堂上来讲.予以解决。应当说这种学做紧密结合,课堂学习与场地实践完全同步的教学模式,是实践教学和中职教育的最佳模式。
3.“2+1”(或“1.5+0.5”)实践教学模式。“2+1”模式的内涵是,三年的教学,两年在学校组织,一年在企业进行。校内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之以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在企业的一年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并在学校、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2+1”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2+1”实践教学模式与“学工交替”实践教学模式相比有着相同之处。一是它们都是与企业紧密合作性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二是它们都具有零距离、深层次、契约化、双主体的实践教学特色;三是它们都是同样依托企业,利用企业的资源和育人环境.作为中职人力资源培训的又一平台。四是学校和企业两个实践教学主体共同参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其他职业素养的培养。不同之处在于:“)在企业的时间分配不同。“学工交替”是一、三、六三个学期相间隔到企业实践实习,“2+1”是第三学年整个在企业实践实习,前者时间切分的较为零散,后者时间较为集中和统一;(2)学习主体实习的目的不同。“学工交替”第一学期主要是感性体验,转换角色,树立企业人意识,为专业理论学习作好准备,第三学期是引证深化知识、巩固所学.第六学期主要是顶岗操作,为就业做好直接准备。“2+1”模式则主要是利用一年的整体时间,使学生由理论到实践,获得一个全面的转化和提升,实现由学生到职业人的根本转变;(3)学生实习时的知识背景和经验不同。两种不同的实践教学模式,由于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长短不同.因而带入企业实习岗位的背景和经验也有很大差别,实习的目的和效果也不会完全一样。
4.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模块化实践教学模式是将实践教学内容分解成相应的模块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目的是构筑与职业和技能两个系列相融合、符合实践教学需要的新的教学模式。其实施的步骤和程序是,(1)明确技能目标。根据岗位技能需要采用反求逆推之法.推出并确定学生从事某一岗位的应知、应会的内容,这是职业技能、教学目标定位。(2)分解教学模块。学生需掌握的应知、应会的内容很多,不能笼统地“一锅烩”,应将复杂的知识内容作模块化处理和描述,将其分解成单纯的、可分割、易操作模块,形成较为单纯的、便于传导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如微机组装和维修课程,可将其分解成硬件组装、软件程序安装、故障排除三个教学目标明确的模块。(3)实施模块教学。模块分解完成后,教师再根据模块教学需要,确定每个模块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内容等,然后采用任务驱动法组织教学实施。一个模块学完了,就进行检测验收,然后再进入下一个模块。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掌握全部应知、应会的内容。模块化教学的目标是技能习得,即一个完整的模块应以习得一种技能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目标.理论知识的教授和传递只起辅助和服务作用。模块化教学的难点是分解课程内容,确定应知、应会的内容.并根据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点重新组合成模块。重点是放在核心技能的培养上。模块教学的原则是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实践教学。模块教学的优点是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教学过程上化繁为简,各个击破,确保教学质量。教学的本质上,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因而是一种优化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实践教学模式。
5.产教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厂校合一、产教结合的模式.是校企合作订单教育的一种新路子和新突破。它实现了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的根本变革。那是将教学、实验、生产融为一体,学习、实训、就业一条龙的流畅链接和零距离的融合。学生在校学习既是学院的学生,又是工厂的工人,而且教学、实验、生产用的设备配套到位,学生学习、实训、生产、就业环环相扣,没有任何障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种学校即工厂,教室即车间,教学与生产合一,教学直接服务于生产,生产岗位直接产出效益的产教结合模式,真正实现了教学和生产无缝对接,是高职实践教学最优化的方向性模式。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敏孚集团的合作办学就采取了这种模式。
二、中职实践教学模式发展的走向探讨
1、实践教学模式呈多样化趋势。实践教学模式是依赖于实践教学主体不断总结、探索和建构的,它没有固定的样态,是难以统属的。一方面,学校不同、条件不同、特点不同、学科专业不同、文化背景和优势不同,主体经验和个性不同.不可能有完全统一的模式;另一方面,任何教学都是个性化的、教无定法。所以从理论上说,实践教学模式是开放性的、没有边界的概念。每一种模式都应该具有独特的个性,具有不同的价值、功能和特点,是具有自身意义和价值的多样化的存在。从实践上看,虽然我国中职实践教学探索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果.找到了一些教学收效良好的实践教学模式.但与蓬勃发展的中职教育相比,实践教学模式的样态还比较单一,数量还很不够,选择的余地不大.还不能适应中职教育整体发展的需要。在这样的前提和背景下,实践教学模式还要以增量创新为主导,要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在数量上进行积极扩充;努力建设资源共享的“实践教学模式库或工具箱”,为实践教学提供方法论的支持。因此中职实践教学模式上的多样化将成为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和建构的必然走向。
2.实践教学模式运用上呈适用化走向。一是实践教学模式不是为了空洞的思辨,而是为了让人们去把握和运用,为实践教学提供一种可供模仿、示范具有可操作性的技术、技能和技巧,让老师们用来完成教学任务、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只有适用性的模式才能达成这一目的。否则无论什么模式都将成为被否定的对象。俗话说:“适用的就是最好的”。适用永远是衡量模式价值效用的第一标准。适用就是切合自身需要的、行之有效的模式,就是具有“开锁效应”特制的钥匙。二是适用性的实践教学模式总是从某一特定角度、立场和侧面揭示了教学规律,比较接近教学实际、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因而容易为人们理解和操作。三是只有适用性的模式才符合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目的性建构,才适应中职教育因用而学、因需而学,因技能而学的目标取向。四是只有适用性的教学模式才是学生可接受的,才能防范模式运用的错位和低效,取得良好教学绩效;才能经得起教学实践的检验,传之久远。离开了适用这一衡量准则和前提,就无法判定模式的好坏,也无法选择和运用。因而追求模式的具体适用,必然会成为模式建构的价值取向。
3.实践教学模式效果上呈优效化走向。实践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规律与方法的中介,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抓手,一个便于操作依循的先验的结构,一个能够帮助和指导课程实践的方法论平台,其目的是用来取得优化的教学效果。因而优效化永远是实践教学模式建构的终极追求和必然走向。如果不能达成这一目的,模式建构的意义和价值就将大打折扣。优化的教学效果必须靠优化的教学模式予以保证。这样的模式必须具有以下特点:(1)它应该是适应实践教学需要的、有助于提高实践教学效益的教学模式。(2)它应该是集合和萃取了世界职教模式成功经验、具有自身特色的模式。(3)它应该是“百花齐放”,开放、多元的实践教学体系,能够满足各种不同区域、不同条件下实践教学的选择需要。(4)它应该是渐进发展、不断完善的“模式群”或方法的集合体。(5)它应该是每一个学校自主探索的、切合学校实际的、具有适应性、创新性的行之有效的模式。(6)它应该是与实践教学的本质和规律相吻合.与先进的教学理念相伴生,与企业的生产需要相对接的教学操作系统。实践教学模式只有以此为建构准则,才能上升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范式模型,才能行之久远,用之优效。
8.用创新引领中职语文教学与实践 篇八
在各种活动中,人们往往不自觉地受着情境的影响,将这种情境迁移到语文课堂之中,就是语文学科的情境教学。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意过程和认知过程的统一。情境教学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开展教学,它可以合理地解决教学内部的关系,使认知和情感两厢默契。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认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可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宜的情境,有助于教学有效地进行。
从知识传授的角度看,教师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设置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把单调的文字知识变为饱含着浓烈情感的场景,以形象或情感推动学生的认知活动顺利地进行,并且富于形象性和诱惑力,便于学生领会和接受,有效降低了教学梯度和难度,
从学科特点角度看,情境教学离不开形象。而语文教材从不同角度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因素,天然造化的自然美,倾心追求的社会美,巧夺天工的艺术美,乐观向上的时代美,自然景观,社会风貌,人生百态,风土人情,其古今中外人事物景,都与情境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语文学科特点为情境教学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从教学目标的实现方式上看,情境教学中,因为情与境互为因果、两相依存,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心理机制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师教得投入,学生学得轻松,有助于中职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对中职语文情境教学的实践
创设情境是开展情境教学的前提。语文科知识丰富,内容繁杂,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设情置境方法的多样性。
1.教师依据文章情,创设出具体的场景或氛围,在具体的场景或氛围里,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1)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创造。语文是以文字的形式记录知识,如果把枯燥的文字叙述制成课件,配以大屏幕画面,运用配音朗读,这样的情境教学,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精力集中,情感专注,比教师的讲解更有情趣,课堂效果更理想。
(2)有效利用课本插图。中职语文课本有大量的插图,有说明文的实物示意图,有散文或诗歌的意境图,有小说戏剧的生活原形图,有记录历史风云变幻的珍贵照片。充分利用其创设情境、调动情绪、渲染气氛,不仅可以激发兴趣,深刻地领悟课文,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欣赏能力。
(3)组织场景体验。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性,要求语文教学必须与社会实践密切联系。我们结合这一要求,可把学生带到课文涉及的实体场景,用最直观的情境告诉学生无法用语言讲述的知识内涵。比如讲授应用文写作时,指导学生到会场、公证处、法庭、中介事务所,亲身感受体验文体的客观反映对象,形成牢固的感性认识。
2.以教师情引发学生情,由情感到境地。
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师生双方的信息交流有知识的,也有情感的,教师要将自身的情感溶于教学中,去撞击学生的心灵,掀起其情感的涟漪,让学生置身于浓烈的情感中,从而受到感染,唤起内心相应的情感。
3.借助教学情境与教材情境在意向上的相似性,在相似中把课文的“此情此景”变为“我情我景”。
(1)课本剧表演。课本剧表演可以逼真地再现作品中的情境,使作品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形象生动、性格鲜明。例如讲小说《项链》,抓住马蒂尔德“借、失、赔、识”项链的四个情节,让学生演示,学生身临其境,在此基础上,认识了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和悲剧命运。课本剧表演不仅可以摆平学生面对抽象的.语言符号欲说不能、欲罢难休的心理,使他们心悦诚服,而且还可以还他一个“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
(2)有表情朗读。即在读中使“我情我景”与文章的“彼情彼景”逐步达到合而为一。唯有情,才能进入角色,理解文章的语脉和精神实质;唯有情,才能沿作者的感情脉络读下去,体会其中的韵味;唯有情,才能入境,才能与文章亲近,才能最终呈现学生情与文章情的“两情相许”。
赞可夫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语文教材是美的天地、情感的海洋,只要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把作者寄予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化为自己的情思,因时制宜,因文制宜,让作品与学生的心发生共鸣,把教材之外的个人引入作品的情境中,情境教学之花定会在语文教苑绽放出夺目的光辉。
参考文献
1.徐雅娟试论中职语文情境教学及其基本途径.《新课程研究(中旬刊)》,,05期。
2.唐淑媛情境教学法在中职语文口语交际训练中的尝试.《教育界》,,第7期。
9.用创新引领中职语文教学与实践 篇九
沈雅清
摘要:信息技术是中职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操作技能。本文试从创建教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及用评价促发展这几个方面,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来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素质。
关键词:中职学校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中职学校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信息技术教学就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自主学习,形成较全面的信息技术素养,树立自主创新的学习理念,从而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目前好多中职生文化基础薄弱,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学生爱玩电脑,但是不爱上信息技术课。学生上机只是充满好玩的心理,有的随心所欲乱做一气,或看到别人干什么,自己也干什么,结果一节课下来,表面上课堂气氛很轻松、活跃,其实效果很差。教师普遍感到上机课组织教学困难,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何针对中职生的特点尽快地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和新策略,使我们的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完成,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
由于中职生心理发展的特殊性,他们往往更渴望平等与尊重。作为学科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同时,更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做到尊重、鼓励、赏识我们的教育对象。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当人的心情处于愉快轻松状态时,人的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触觉都更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让我懂得,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抵触情绪,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前提和保证。对学习好的学生要多肯定、多鼓励,对学习差的学生不讽剌、不挖苦,不伤害其自尊心,为全体学生创设一个自尊、自信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学习上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敢于提出问题与教师共同探讨。有了这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能够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紧张感、自卑感,进行创造性学习。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因为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时的一种强烈的心理倾向。所以当一个人在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时,总会伴随一种积极的、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我运用启发式、比较法、比喻法等方法,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理解问题,最后通过自主实践来达到教学效果。例如教学过程中在讲到资源管理器操作时,我以“家”为例,文件夹就像家中的房间,我们根据需要建立不同的文件夹,每个文件夹下还可以建立子文件夹,就像房间中的柜子,可以存放不同的文件;讲到文件对象的选择时,可用Shift和Ctrl键结合鼠标选取连续和不连续文件,也可用鼠标拖动法画出一虚框将所选文件围住进行选取;再讲到Word时,我要求学生
选择文字块时,也用选取文件的方法来试,学生很快发现了相似点和不同点,再对Word图形进行选取时,也发现了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学生不仅记得牢,而且在以后学习中容易进行类比,起到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突破新知识的迁移作用;在讲小报设计时,我先让学生浏览设计精美的小报、收集到的门票,使学生产生一种自我设计的冲动,激发学生去主动搜集一些素材,通过自主完成作品,使学生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三、注重教法,提高实效
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讲解、演示,学生听课、练习,只要教师说学生做就可以了。实践证明,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造成“三分钟的热度”,过后就过产生依赖情绪,最终导致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框架,构建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是学科教师在实践中需要探索和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任务驱动、分层分组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任务驱动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活动或实践。这些贴近生活真实的、复杂的任务整合了多重的内容或技能,它们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结合这一理论,在PPT教学中,我设计的教学任务要求贴近当前社会热点,贴近日常生活。例如在奥运前夕让学生设计制作有关2008北京奥运为主题的幻灯片,要求学生运用网络搜索功能,去搜集文字、图像等相关信息,根据任务要求完成制作;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状况,设计制作有关健康主题的任务等等。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通过任务驱动,学生在提高驾驭计算机、网络操作能力的同时,还学习整合了一定社会知识和日常生活常识,从而达到自主创新学习的目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创造性、操作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这一教学法既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也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其关键是将学习任务明确化、通俗化、具体化。在学生操作之前,要向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解决好为什么学的问题。让学生在自己不断的解决问题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
2、分层分组教学
中职校目前班级人数一般较多,有的班达50人,同一个教师不可能同时兼顾所有需要帮助的学生,加上中职生的生源因素,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中水平参差不齐,导致教学进度无法统一。面对这种教学现实,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分层分组教学的方法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在教学中当一个知识点讲解后,学生通过任务要求完成相关练习,由于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相差悬殊,我采用让小组中做得又好又快的学生去指导帮助组内同学,学生辅导学生消除了情绪上的紧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例如在Excel教学中,面对不同项目任务的数据提取,有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强,而有的学生则不知所措。对于相对薄弱的学生,就必须通过反复讲练加以强化,从而提高操作技能。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则采用学-练-讲-练的方法予以提高,即学生先自主学习,尝试练习,出现问题后教师解析,再进行纠错练习。“分层”实质上是在课堂教学中尝试实现个别化教
学的一种方法。通过分层分组教学实现学生相互协作共同进步的目的,而且这种“师生关系”可以在课上存在,也可以延续到课下,这样大大拓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之间的这种多向交流,不但提高了课堂整体教学效果,而且促进了学生间良好人际合作关系。
四、巧用评价,促进发展
信息技术课就是要求教师悉心辅导,学生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学生练习后,教师应对学生的操作及时作出评价,让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及指导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我以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来获得教与学的双赢。
1、学生自评
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辅导教材本身为教师提供了一定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对照标准对自己的学习态度、行为状态和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自我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操作过程与结果有一个对标,使其充分认识自我,让学生个性和创造性方面能得到较大的发展。
2、小组互评
小组互评是建立在合作协作的基础上。小组互评的目的是让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协作学习的重要性,养成协作共进的习惯。在小组互评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和教育学生学会在评价中尊重他人,倾听同学发言,进行评价交流,最终获得知识。
3、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以鼓励、肯定、赏识、期望为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会自主探究学习,提高驾驭计算机的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评价应努力挖掘学生技能操作的闪光点,注重评价语言的艺术性,把握分寸和技巧,使学生心悦诚服。对于后进生尽量宽容,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进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所在。同时,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种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精神、道德、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总之,要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才能提高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0.用创新引领中职语文教学与实践 篇十
一、树立“人人都是通风员”理念是创新本质安全型企业的时代要求
山煤集团作为山西省七大整合主体之一,成功实现了由单纯煤炭贸易向煤炭产销一体化的实业转型,始终把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放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首位,按照集团“装备现代化、管理科学化、环境生态化、培训常态化”的理念,大力引进煤炭领域最前沿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全面改善、提升井下安全基础条件和安全科技装备水平。
当然,山煤集团二十一座矿井大部分为资源整合矿井,区域横跨六市九县,点多面广,安全管理难度大,矿井地质资料严重缺乏,瓦斯地质规律掌握不清,通风系统、瓦斯抽采系统、防灭火系统、监测监控系统都需要升级改造或重新安装。要想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没有先进的理念和文化引领,没有山煤特色的创新方法,没有勇于实践的精神肯定是不行的。
所以,推行“人人都是通风员”理念是创新本质安全型企业的时代要求,是山煤集团做大做强的核心要素。
二、深刻理解“人人都是通风员”的科学内涵是煤矿安全发展、创新发展的理论依据
“人人都是通风员”理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实现超前预防、加强细节管理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全员、全过程安全管理的有力措施,是煤矿企业实现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矿井安全管理向科学化迈进的必由之路。
1.“人人都是通风员”理念,抓住了煤矿安全工作的主要矛盾,提高了员工对通风工作的认识。“一通三防”安全管理工作,不得有半点疏忽,开展“人人都是通风员”活动,促使人人学通风,人人管通风,人人保通风,人人操心、人人尽责、人人负责,使角角落落、方方面面的管理全部到位,及时避免事故的发生,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2.“人人都是通风员”理念,制定了员工的行为标准和要求,强化了井下员工责任意识。“一通三防”涉及点多、面广、战线长,需要每位员工时对设防。这就要求井下员工必须转变观念,提升全员对通风工作的认识,充分发挥全员抓通风,全员管通风的作用,改变长期以来通风部门主场“独角戏”的状况,切实搞好“一通三防”安全管理工作。
3.“人人都是通风员”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格式,促进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抓“一通三防”管理工作。“人人都是通风员”理念,就是要求广大员工不断向人人懂通风知识,人人能识别通
风隐患,人人能排除通风隐患的目标过渡,只要广大员工在生产作业过程中,能够遵守“一通三防”安全规定,积极参与“一通三防”安全管理工作,及时发现隐患,及时排除隐患,完全可以避免矿井“一通三防”事故的发生。
三、以“三保四强”为推手,创新开展“人人都是通风员”活动山煤集团本着“制度管企,文化管人”的原则,强力推行“人人都是通风员”安全理念,适时提出了“抓大系统、抓大隐患、抓大素质、抓大追究、抓大文化、抓大标准、抓大变化”的“七个抓大”的安全工作指导思想,并把“人人都是通风员”安全理念上升到了企业文化,在夯实“三保”的基础上,以狠抓“强管理、强培训、强考核、强执行力”的“四强”为推手,以文化贯穿、整合、提升和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使企业达到本质安全的目的。
一是强管理。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集团公司始终坚持“治理瓦斯是解放生产力,治好瓦斯是发展坐产力”的先进理念;秉承“瓦斯不治,禁止呆掘”工作标准,牢固树立各级总工程师的技术权威,实行“一通三防”资金总工程师“一支笔”管控,实行“一通三防”和“地质防治水”设备设施总工程师签字招标。提高准入门槛,实行新进人员“一通三防”专题培训。强化基建矿井管理,各类施工队伍必须配备“五长两工”,即施工队伍必须配备项目部经理、总工程师、安全经理、机电经理、生产经理和通风工程师、地质工程师。形成了集团决策层,煤矿管理层和施工队组执行层的三极管理模式。从组织上、制度上、管理上保障了“一通三防”工作的开展。
二是强培训。安全培训是防止员工产生不安全行为,防止失误的重要途径。集团公司按照“干啥学啥、管啥懂啥、缺啥补啥、会啥干啥”的原则,分层次、分系统、分工种制定了科学务实的培训计划,大力普及“一通三防”基础知识和“人人都通风员”的岗位标准。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通过专家授课、现场参观、集中研讨等方式,学习、消化、吸收瓦斯治理的先进经验、技术,逐步形成“一日一题、一周一课、一月一考、一季一评”良性考训机制,真正把“三懂、三会、三做到”的要求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增强员工的自保互保能力,提高员工基础素质和安全意识。
三是强考核。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作用,把考核作为竞争、评比和落实的重要手段,如大考核力度,坚持“票子、帽子、面子”多管齐下,以工资分配为抓手,各矿井每年对在岗员工组织一次通风安全知识再培训,考试不及格考核安全结构工资30%,重新进行“人人都是通风员”资格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不定期对各矿井特殊工种进行“人人都是通风员”资格考试,考试不及格立即离岗培训。四是强执行。执行力就是把理想变成现实,把计划变成成果,把图纸变成实物的能力,即执行命令、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能力,也就是常说的“抓落实”。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离不开强有力的执行力,山煤集团把强化执行力与提升自身素质和加强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完善制度,明确责任,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成员要率先垂范,坚决杜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有章不循、执纪不严、违纪不究等现象,“一通三防”管理层层签定责任书,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真正
让这一理念真正围绕煤矿安全工作发挥实质作用。
【用创新引领中职语文教学与实践】推荐阅读:
科技创新 引领未来11-06
专业化服务引领企业创新08-22
创新放飞梦想科技引领未来演讲稿08-02
党员干部“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研讨发言材料:改革创新国资引领,奋发有为国企先行08-31
以基层党建引领 创新社会管理 以农村水利改革助力脱贫攻坚(全市基层党建现场会)09-10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环卫职工队伍06-19
音乐教学创新与实践之探究06-24
科技创新与创新实践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