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素描教学研究(通用8篇)
1.高职院校素描教学研究 篇一
内容摘要:动画专业在我国高校起步较晚,随着动画专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以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动画专业基础理论、学科理念及发展进行严肃认真的研究。素描教学作为基础训练的核心课程,在动画专业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如何将素描教学与动画专业方向进行结合,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关 键 词:动画专业 素描教学 课题训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经历了巨大的变革,生源的扩大、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与国际间学术交流的逐渐增多,高等院校在学科结构、办学理念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型学科、交叉学科不断设立。从属于艺术学科的动画专业在此背景下在我国高校设立并迅速发展起来。从上世纪后期到今天,短短几年的时间,动画专业已经遍及我国大部分高校。从教学规律与理论方面来讲,动画专业还处于起始阶段。根据教育规律,对于动画专业基础理论、学科理念、专业发展必须进行严肃认真的研究,结合现状在实践中发展总结,站在学科前沿的高度以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动画专业具体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研究论证,从宏观发展到教学方式等各方面对动画专业学科建设进行完善。
素描教学作为基础训练的核心课程,历来在艺术学科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发展,关于设计专业素描教学的改革及探讨相继出现,触及到素描教学与专业方向结合的课题,产生了许多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探索。目前对于艺术设计中的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在中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起步较早的学科,素描教学初步发展出一套相对完整的体系,教学改革迈入稳步发展的阶段。但针对于起步较晚的动画专业,素描教学与其学科的结合还处于初级阶段。既不能用传统的艺术教学方式对待动画专业的素描教学,也不能套用其他设计专业的模式。对于动画专业如何开展素描教学,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一、素描教学与动画专业结合的意义
动画专业对学生的要求不同于其他艺术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素描教学如何与动画专业紧密结合已成为一个课题。
根据动画专业的学科特点,素描训练的重点包括对人物、场景、空间的把握和造型能力以及对专业的控制能力等。具体来讲,首先是动画专业的学生要具备较强的描述能力,由于动画专业对于计算机技术的要求较高,因此许多学生过分依赖计算机技术,忽视了动手能力的训练。然而,严谨的造型、出色的控制能力依然是动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高校动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动画设计艺术人才,而不是计算机软件操作人员,因此艺术素质和能力的训练成为基础训练中的一个重点。其次,动画专业的学生要具备形象创作能力,这是动画专业的重中之重。形象创作能力的培养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能力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以及进行专业的训练;此外,还有动态把握能力和场景表现能力。针对动画专业特点,对人物动态和场景的表现是素描训练中的另一个重点,通过系统的训练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创作能力,并在动画设计环节发挥作用。
设计专业的学生要在短期的素描训练中迅速地改变早已形成的视觉思维习惯、视觉审美习惯和视觉表达习惯。要破坏旧的审美价值观,建立新的审美价值观。在素描训练中,技术要适应思维的变化,即技术语言为思维服务。
遵循艺术教育规律并针对专业要求,可以将素描教学安排为上、下两个学期进行,以明确的课题训练为单元,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明确训练目的,以期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本文将以第一学期的课题训练作为研究内容,进行具体的探讨。
二、动画专业素描课题训练
课题训练一:描绘能力训练
描绘能力训练安排在学生入校后的第一学期,由于我国艺术招生考试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接受的几乎是完全一样的绘画训练。这样的模式,一方面使招生考试有了一个容易划分的标准;另一方面却或多或少地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本课程首先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方向分析,改变学生的应试状态,从开始便进入专业状态。此部分的教学重点是描绘能力的训练,根据专业特点选择描绘对象,使学生进入一个全新的思维状态。
有机物描绘(自然生命体)
花卉、植物、动物、贝壳、化石、地貌、水纹宇宙、景观氛围等自然事件成为视觉世界中最为普遍与生动多变的图像;同时,自然的表现样式的发展也典型地反映了“视觉方式”的演化:从稚拙的模仿发展为技法成熟的再现,从线性透视的三维空间表达转化出多维及抽象的挥写,从寄景抒情的意境渲染演绎为隐喻的象征语义……视觉艺术实践表明,自然物象与自然景观无疑是创造性设计活动的不竭源泉之一,是激发创造灵感的动机之一,是获得创造动力的启示之一,是形成设计的艺术风格、语言形式的文本之一。
大自然中隐存着视觉形式的所有要素:对称、比例、平衡、协调、对比、线条、形态、空间、光影、色彩、肌理、图案等。在自然中进行课题的选择,其意义就在于研究如何将这些要素从自然形态中辨识、分析、生成出来,从不同的层面理解自然的表现语义,实现在动画设计艺术中具有独立价值的表现与运用。
在自然物体描绘训练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选择物体,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感受对象,体会自然形象的转换,同时掌握由三维向二维转换的规律和技巧。
无机物描绘(强调质感)
任何物体的外部形态,除了自身的外部造型以外,都是通过形成外部形体材料的表面结构关系来表现自己的存在,都隐藏着物体材质的美感,作为未来动画设计师的学生应该深刻地研究它,挖掘它材质的美感,以便在将来的设计中将物体材质的美感更深刻地表现出来。
通过这个单元课程的训练,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客观物体特性的观察、思考和认识的敏感性,提高学生应具备的眼、心、手三位一体的表达能力,同时也进一步训练学生细腻的观察能力、坚毅的态度、专注的精神状态和丰富的表现手法。我们有着各种物体的质地感觉,不同的质地产生出丰富的质感。画面中质感的表现一般是由模仿物体表面形态开始的,平面描绘的方法能够产生视觉想象,利用各种工具、材料制作的方法可以使质感的表现更为丰富。
质感既是视觉的又是触觉的,有时需要眼睛和手的共同参与,许多物体表面细微的肌理需要结合皮肤的接触才能感觉到。同类的材质,外表一样,但手感不同,有些材质的外表与手感是相反的。选择生活中的无机物进行质感描绘训练,根据质感类别选择物体,如金属、塑料、玻璃、纸品、织物等,对物体进行深入描绘,通过细节感受形体,通过训练使学生体会无机物与自然生命体的不同状态,产生鲜明的感受,同时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描绘能力。
课题训练二:形象创作能力训练
形象的创作能力在动画专业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基础训练中的重点,需要用较多的学时来完成。这一课题分为两部分进行,即人物写生训练和人物形象创作训练。(转第117页)
(接第111页)
人物写生训练
在造型语言中“形”具有深刻的内涵,它是一种立体的、全局的、内在的物态现象。艺术家的观看,是对外在诸多因素的一种整体观照。当我们想进一步观看物象时,总是在比较、目测的过程中接近我们想要了解的,必促使感受系统在观看过程中获得一种整体经验,如此,才能便利我们更大范围地观察物象,把握比例的可能性。当物体的整体印象贯穿于素描的始终,并在深入确定物象关系的过程中,始终把握住基本的脉络,这便是达到准确描绘目的的前提,也是整体观察的意义所在。人物写生训练中对“形”的把握相当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后期的形象创作。
人物写生训练部分强调对人体结构知识和表现技法的掌握,着重进行结构、动态的表现训练。人物形象的选择应广泛,男、女、老、幼以及各个行业的形象都应该有所涉及。训练过程分组进行,分别以头面部表情、肢体表情为主题进行训练。
不同于传统的人物写生,头面部表情训练部分更加注重情绪的表现,课堂教学采取短期作业的方式,使学生体会不同性别、年龄对象的喜、怒、哀、乐等状态,训练迅速捕捉表情、表达情绪的技巧。肢体表情训练部分分为着衣和人体两个方面进行,重点放在动态结构和肢体语言两个方面,首先使学生具备相关的人体结构知识,并能够熟练地运用,同时通过不同的动态表现,进一步体会肢体语言所体现出的情绪,将肢体表情与面部表情相结合,更加生动地表现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创作训练
人物形象创作训练是在前期写生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主题创作。主要分为三个主题进行(根据学时可适当增加)。
主题创作一,设计创作一个典型人物的系列状态。要求学生结合模特或图片,自己设计一个人物形象,完成一个不少于二十个表情和动态的系列形象创作。
主题创作二,根据文学作品描述,创作一个人物形象,描绘其一天的生活状态,此系列不少于20个表情和动态。
主题创作三,结合场景创作人物形象,设计(或根据文学作品选择)一个较简单的情节,结合室内、外场景进行创作。此系列篇幅不限,要求形象生动,场景和谐,情节完整。
人物形象创作阶段介入实质性的动画形象创作,此阶段要采用多种形式帮助顺利完成课题训练,如模特的配合、图片的利用、速写练习、计算机模拟等各种手段进行辅助,严格根据要求,创作完整、生动的人物形象。
综上所述,动画专业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学科,对其教学理论和方法进行探讨有着重要意义,素描作为基础训练的一部分,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课题训练的方式使学生从客观世界的存在规律中发现“素描”中的设计因素,使素描训练从技法的思考和表达向思维的变化和表达方面转变,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多角度地观察、分析、理解的能力以及由此而发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动画专业素描基础训练过程应该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有的表现技巧都要随着视觉和思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中形成适应现代动画设计需要的新的视觉思维基础、新的审美基础和新的技术语言基础。研究动画专业的素描教学理论和方法,必将对高等院校动画专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英)约翰·伯格著,刘惠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美)S.阿瑞提著,钱岗南译.创造的秘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高职院校素描教学研究 篇二
首先, 根据国家要求, 高职院校办学方向是以面向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高层次实用型人才, 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目的是在于培养适用于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人才。那么学校就将侧重于教授学生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技能, 简单的说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 才能使我们的高职院校学生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由此, 学习素描不仅只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造型能力,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原因也是由于素描的绘制必须是眼、脑、手三维一体的高度配合方能得以体现, 所以学习素描不仅只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造型能力, 同时也是培养出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贵州高职院校的素描教学是在这样的指导方向下展开。
其次, 贵州高职院校素描教学时, 具体采用什么样的方式, 我个人认为应由以下几点组成。
一、建立学生学习素描的兴趣
针对入校新生进行素描兴趣的培养, 众所周知, 学习任何知识最好的动力是“兴趣”, 我们可以联系平时的日常生活中的现实事例, 对学生进行素描兴趣上的引导培养。例如, 日常生活中男女同学都会比较喜欢照相片, 那么, 如何将相片照得好看美丽呢?其中一个因素就是我们所学素描知识中的构图因素, 只有将物象通过大小、高低、左右、主次合理的构图安排后, 才会使得一张照片的内容变得生动又好看。除了从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素描兴趣的培养以外, 我们还可以将学生的兴趣点树立在崇高的素描价值观上,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让我们的高职院校学生树立一些崇高有价值的专业偶像, 例如, 古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他们都是素描界的顶级大师, 对我们今天的素描教学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日常生活中现实事例的兴趣培养, 以及精神层面上崇高的偶像价值树立, 使得学生学习素描的兴趣得以立体式的培养。
二、怎样具体实施素描教学
学习素描首要的是将基础性的知识熟练掌握;要熟练掌握素描的构图, 学习素描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学习构图, 是将要表现的对象在纸面上进行位置的合理安排, 使对象的大小比例、运动方向、重心平衡、在合理的安排下显得生动好看。但要注意的是, 安排对象的位置不能主次不分, 对象之间不能过于散乱无联系, 对象的上下左右不能失去重心。要熟练掌握素描的形体, 当我们将对象的位置在纸面上安排好后, 接着就是将对象的形体画出来, 这里的形体是指对象的外轮廓为“形”和对象的三维空间体积为“体”, 画好形体要涉及到透视学的学习, 它的简单理解就是将对象按照近大远小的方式进行观察, 运用这个原理是将对象的形和体符合透视规律;画好形体要涉及到对象的内部结构, 它可能是方的或圆的结构, 要注意它们之间的体积转换关系就是画好结构的关键;画好形体要涉及到对象的节奏感, 就是要处理好画面的虚与实、松与紧、硬与软、刚与柔、慢与快的表达。要熟练掌握素描的色调, 将对象的形体和所处的环境上色, 就会产生我们所说的色调, 它具体的表现为三大关系、五大调子, 所谓的三大关系是:“黑、白、灰”具体表现在对象的亮面和暗面的区别和过渡上, 五大调子是:“高光、反光、投影、中间调子、明暗交界线”具体表现在对象亮面最亮处的高光、暗面最亮处的反光、亮面和暗面形成的一条明暗交界线、从亮色到暗色过渡的中间调子、以及对象的投影, 它们是作为深入刻画对象色调的基础, 也是作为深入刻画对象质感的要素。当学生能熟练掌握这些基础性的知识后, 由教师引导学生或让学生自由发挥进行创作, 从而体现出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特的个性。例如, 可以给学生进行命题试或无命题试创作, 通过命题试的训练引导学生, 能更快更好的过渡到社会的实际操作中。也通过无命题试的训练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内容上, 发挥自由的丰富想象力, 创造出独特的形象来。在以上的教授方式后, 我们应该加强和巩固所学习到的知识, 重心要放在素描教学中的知识难点和重点。例如, 透视中的多点透视问题怎样解决、结构中的转换关系怎样解决、质感中的多种质感同时出现时怎样解决。将素描教学的难点和重点系统的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上述的一些素描教学方式后, 学生应能有效地掌握素描学习过程中的内容。
三、检验素描教学的成果
通常我们对学生的教学成果检验, 以100评分制对学生学习的成果进行检验, 目的是让学生和教师发现在学习和教授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和教学成果的继续巩固。但对于美术类专业学生的学习成果应当采用立体的方式来进行具体的教学成果检验。首先, 仍然采用100评分制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情况, 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非专业人士, 可以通过分数的多少简单的了解到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 但坏处在于不能直观的展现出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 这是由于素描教学的成果是一种视觉上的呈现, 不能简单的看分数多少。其次, 我们应当采用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习作汇报展, 以及学生的毕业创作汇报展。邀请一些兄弟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展览中去, 或参观我们的汇报展。同时也邀请相关专业的著名人士和校内校外的学生、教师、家长、以及领导, 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检阅中去, 这样对我们教师的教学是一种鞭策, 也是对学生与学生之间起到一种积极的交流作用, 从而对我们的素描教学成果起到公正的认可和批评指导。最后, 就是鼓励我们的学生勇敢的参与到社会的检验中去, 激励学生参加一些国家或社会举办的展览, 从中使我们的教学成果得到更加进一步的检阅。通过这样的一些方式, 使我们在素描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得以完善, 和在素描教学中取得的成果得到更好的继续巩固。
最终, 贵州高职院校的素描教学, 是以培养高层次的实用型、技能型的人才作为素描教学的方向。建立起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素描的兴趣, 以及运用一些合理的教学方式, 使我们的学生牢固掌握素描的知识, 运用一些相应的检验素描教学成果的方式来进行加强和巩固我们所取得的教学成果, 逐步使我们贵州高职院校的素描教学更加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1]《素描》张晓飞、张一斌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3.高职院校素描教学研究 篇三
关键词:高职院校非美术专业;素描教学
所谓非美术专业院系,是指非美术院校或者是非美术类的专业,如地理规划与设计学院里的城市规划专业和纺织工业学院的服装工艺工程专业等。这些专业的主要学习方向并不是美术,但是,美术基础又是这些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至少是有益的组成部分。还有一种情况是综合大学中的大学生美术基础公选课,选课的学生相互间专业跨度很大,其教学难度也大。笔者把上述的这些大学生美术基础教学情况归纳到一起来分析。
素描基础教学是美术基础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的素描基础内容主要包括静物、风景、建筑的素描写生和速写,其任务主要是解决学生的基本造型能力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笔者参与过大量的美术培训教学,又曾受聘于中山大学地规学院,任美术基础课教师两年,积累了一些美术基础教学经验,尤其是静物素描基础的教学经验。下面想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问题的提出
学生作为教学环节中的主体,是教师授课前需下力气研究的对象,经归纳,非美术院系学生有以下几个特点:
1.素描基础差。这些学生绝大部分在高考前没接触过正规的美术基础训练。个别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参加过美术兴趣小组或上过美术家教,但是由于学习时间短、所学知识零散、训练量少等原因而形成不了真正的素描基础。
2.思想上不够重视。因非美术院系专业的学术传统对美术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同,而导致学生对待美术基础课程的态度迥异,比如有些大学的城市规划专业在教学传统上偏重于理论规划和总体规划,自然在教学结构上就对美术基础课程比较淡漠,而有的城市规划专业则侧重于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自然要求学生拥有较为扎实的美术基础。
3.有畏难情绪。因此教学起步阶段不宜要求过高,以免学生对素描产生厌学情绪。
4.不少学生觉得素描没有色彩,有点枯燥。因此,如何让学生能够系统地学好素描基础,并且有良好的学习状态,不致于产生畏难和厌学情绪是教师所面临的问题。
二、在教学各阶段中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笔者将素描基础教学过程分作四个阶段(时间上以一学年36周为例)。需要说明的是,这四阶段是笔者对教学进程的粗略划分,主要是作教学方法的探讨,具体到每一阶段费时多长、学生作业尺寸等细节则略过。
(一)第一阶段:教学基本面的铺开
1.在素描技法的学习上首先由几何形体写生开始,开始讲授平面透视和单体静物构图方法。在讲课过程中大量播放并讲解范画,范画以往届优秀学生作业中之技法最为简易者为主。
2.要求学生画速写,数量一开始不宜过多,以每节课两三张为宜。选取最简易的对象作画,比如杯子、水壶等,要求学生用纯线条作画,不放过任何一个结构的细节,先不要求透视准确。
3.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赞扬及肯定每位学生任何一张画中画得的好的地方。尤其是速写,因为造型简单,一般来说,只要学生认真画了,必有可观之处,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
4.提高学生观赏造型艺术的兴趣。教师可以选取展示艺术技巧相对简单,而较有创意的片段播放给学生看,比如在网上找一些外国艺术家画沙画做沙雕的录像,传达一个“画画很有意思”的意念给学生。
(二)第二阶段:加深学生对物体结构形态的认识
1. 讲授成角透视和多个静物构图方法。在素描技法上注重对所描绘对象的结构进行剖析,画面以线结构为主,兼及大转折面的明暗关系。在讲课过程中大量播放并讲解范画,此时范画主要从当下所教班级的学生作品中产生。
2.要求学生画速写,数量开始加大,以每次课五六张为宜,选取结构较为复杂的对象作画,比如电脑、热水器、老树根等。在此基础上,在所画物体方面学生有自由选择权,要求学生用纯线条作画,并画出结构的细节,纠正学生速写中明显的透视错误,但不苛求学生技术的面面俱到。
3.教师在此阶段要坚持多做示范,在示范过程中重点讲解物体结构的衔接关系和透视关系。
4.播放一些名家讲解结构素描图片的光碟给学生看,内容以简单有效者为佳。
5.培养学生认真踏实的画风,训练其专注和耐心的品性,使其意识到对物体关键细节的表现能决定一张画的成败。
(三)第三阶段:帮助学生掌握逐步深入的静物、场景素描写生程序
1.在素描技法上开始注重对所描绘对象的大明暗变化,画面上的线结构和明暗关系。讲授三点透视、曲线透视和多个静物的构图方法。可开始画一些简单的室内外场景和风景。
2.继续要求学生画速写,以室内场景为主。每一张画要求学生在有一个大的构图概念后,从其兴趣点开始画。
3.教师多做示范,在示范过程中重点讲解在注重解物体结构的基础上画出明暗调子,画明暗时注意整张画面大的明暗关系,细节的明暗点到即止。
4.播放讲解明暗素描示范过程的光碟给学生看,内容以简单有效者为佳。
5.至此,学生可以说已经把整个静物、场景素描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法都训练了一遍,此阶段的教学要点是要求学生对画面的兴趣点紧抓不放并深入刻画。在素描教学写生现场,教师要密切跟踪学生对画面的兴趣点和兴奋点,比如同时画一瓶花,有些学生喜欢画结构复杂的花朵,而有些学生喜欢画茂密的叶子,教师要及时肯定并顺势引导。引导其通过所学的技法把感兴趣的点步步深入,直至完满的表现出来。如此几遍,学生自然会对静物、场景素描写生的程序有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
(四)第四阶段: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如果前三个阶段是侧重对学生的素描技能进行教学引导的话,本阶段则侧重于对学生的不良作画习惯的纠正和对学生良好的作画习惯的巩固。
1.给学生播放一些大师的素描,如门采尔、凡高的素描作品。此过程中有意识地建立学生正确的素描造型审美观念。
2.在此阶段教师可不必做完整的示范,但须经常为学生做一些构图分析,并回顾一下以前讲过的知识点,查漏补缺。
3.在课堂作业中教师需留意观察学生的作画进程,同时分析学生课外速写的作画方法。部分学生或由于审美经验不足,或因造型审美感觉过于迟钝,虽经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加强作业训练而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并暂时养成较为良好的作画方式,但是尚未固定,容易产生变数,此时教师应当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作画倾向,并迅速加以纠正。
4.对部分素描基础较好、造型审美能力较强的学生,要进一步肯定其造型审美方向及其方法,并针对其特点酌情加大作业量。
5.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至三张较大的(至少半开)的复杂场景素描。此前教师应针对复杂场景的构图及透视情况为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
以上是较为常规的课堂教学方式,有时,这种仅凭教师一人之力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要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还需借助其他资源和美术展览平台来辅助教学。例如:
1.学生资源共享。鼓励学生看到好的素描书籍、画册和网上的佳作要拿课堂与同学分享,不过之前最好经过教师的甄别,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传递一些图片给学生,或者让学生看一些好的网上展览。
2.带学生到这些培训点参观。联系一些办学时间较久,素描教学系统比较清晰,各阶段学生作业留档完善的美术培训点。
3.留意各大艺术展馆的展讯。遇到有好的画展,尤其是比较注重基础的素描展和油画展和各大美术院校和一些综合大学美术系的师生习作展等,及时通知学生去观看。最好教师能协同观看并讲解。
最后,笔者还想说的是,想教好非美术专业院系的大学生素描基础课绝非易事,意味着任课教师需用更多的课外时间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理论水平,要花时间来了解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以及对知识的接受方式,还要对个别基础好并要求进一步提高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等等。
而以教学为乐,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能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自己的特点,把两者融合在一起提高的教师,将能发现教学相长的最大乐趣。
(作者单位:广州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尚友.素描教学心得[J].西北职教,2007,(9).
[2]戎涛.对素描教学的认识与思考[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3]姜金泽.素描教学当契合专业需求[J].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6,(4).
4.高职院校素描教学研究 篇四
字数:3172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09年4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摘要]高职教师队伍建设关系着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这就决定了它对教师队伍建设有着特殊的要求。只有科学合理地调整和完善高职教师的学历、知识、能力结构,构建高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质量保障体系,努力提升高职师资的整体素质,激发高职师资的内在潜能,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关键词]高职教育 师资队伍 教学质量 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张健(1964-),男,重庆人,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党政办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重庆40800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6-0063-03
一、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按举办主体不同可以分为公办、民办和行业企业举办三大类型。目前,公办高职院校教师基数庞大,师资整体水平较高,教师素质发展比较全面,但也有一些因为教师达标率低而面临摘牌警告的院校。从整体水平来看,目前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师资来源的渠道比较单一,专任教师的整体学历层次偏低,缺少企业工作的经历,外聘教师比例偏低,部分院校对兼职教师还存在重聘任、轻管理的现象。
民办高职院校大多发展周期比较短,年轻教师的比例明显偏高。在专任教师总数中,小于30岁的年轻教师比例明显高于公办院校的比例。兼职教师大多直接来自其他普通高校的在职或退休教学人员,大多是负责一些普通基础课的教学,或担任班主任等学生管理工作,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专业教师实际比例并不高,可见兼职教师队伍的来源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
行业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具有校企合作的天然优势和机制保障,其教师队伍中的“双师型”教师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高职院校,是各类型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结构建设较好的院校。此类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人员流动相对容易,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尤其是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强化。尽管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仍落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与教育部门有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要达到50%”的合格要求对照,仍存在较大差距。从学历和职称情况看,公办、民办和行业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也存在差距。2005年全国普通本科院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达到37%,而在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中,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仅为13.4%;2005年普通本科院校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的比例为42.6%,而独立设置的公办、民办和行业企业举办中的相应比例不到30%。从学历结构看也不合理。目前公办、民办和行业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中高学历、专业化的教师数量偏少,与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到2005年获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应基本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5%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2.“理论型”教师较多,“双师型”教师较少,实践动手能力不强。无论是公办、民办或行业企业举办高职院校,由于传统的“精英教育”注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大部分教师少有甚至没有动手实践过,有职业资格证的寥寥无几,教师自身动手能力不强,普遍缺乏熟练的操作技能。高职教师大多是沿袭传统教学模式,导致从书本到书本的“理论型”教师较多,而“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偏小。据调查,我国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7%,高职教育的能力本位原则也就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
3.资金投入不足,知识更新不够,教学积极性不高。由于高职院校资金紧缺,很大程度上无力承担教师知识更新的任务,造成教师知识陈旧,思想僵化,教学方法保守,教学质量也就不高,这已成为教学质量提高的重大障碍。导致高职教师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有主观上的,也有客观上的,但主要的是社会地位低、待遇不高等客观上的原因。目前,国家对高职教育投入有限,主要靠高职院校自筹资金。由于社会还存在轻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家长不想把自己的独生子女送到高职学校,学生也不愿就读高职院校,结果是生源严重不足导致资金短缺,教师待遇也就上不去,进而影响了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4.培训投入不足,培训力度不够,缺乏科学培养体系。高职教育虽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普通高校教师必须达到研究生学历的要求相距甚远,与《教师法》要求全部达到本科学历的任职资格相比,也存在着较大差距。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是一支非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因此,其转岗培训和在职培训就显得十分重要与必要。但长期以来,政府、主管部门和各高等职业学校虽然为此做了不少努力,想了不少办法,师资培训工作也在不断加强。但从整体上看,其投入力度仍不够,师资结构与水平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师资队伍的建设还无法适应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培训重视不够,造成当前高职高专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年龄老化,信息社会化的素质和能力缺乏,影响了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十一五”期间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发展趋势
(一)教师培训需求显著提升,培训内容与形式更加多样化
“十五”期间,高职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师资培养培训活动广泛开展。据统计,“十五”期间参加培训的教师数超过教师总数的2/3,参加教育理论和教育技能培训的教师占到46.2%,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和实践能力培训的教师合计约占已培训教师的50%。据调研预测,“十一五”期间,全国高职院校任课教师的培训量比“十五”期间约增加9.2%。除任课教师培训量增加外,教学管理人员培训数量也增长40%左右。教师培训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将更加多样化,任课教师培训的方式选择将主要集中在实训演练培训和理论培训上;从培训的时间看,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将选择中、短期培训来提高教师的水平;从培训的地点看,除了以往的高校和教育部培训基地外,到企业去培训也将成为教师的一个主要选择。
(二)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将促进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根据国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加强骨干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建设一批优秀教学团队,表彰一批在高职教育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特别将“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和专兼结合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政策与办法,聘请一批精通企业行业工作程序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兼职,促进高水平‘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列为示范性院校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还把“在示范院校开展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改革试点,加强专兼结合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支持示范院校的改革试点工作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以达到在“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方面“取得明显进展”的目标。
(三)强化培养,增加兼职,促使“双师型”教师结构的明显调整和优化
首先,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计划将“培养和引进高素质‘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聘请企业行业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作为建设的具体任务之一。教育部还明确要求“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研究制定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这一切都将极大地促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其次,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将显著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随着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逐步深入,高职院校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成为加深与企业交往的最常用的方式。再次,高职院校将加大从企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充实专任教师队伍的力度。随着高职教育社会影响力的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也会得到较大提高,这将成为吸引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加入高职师资队伍的有利条件。最后,高职教育师资职务评审制度的改革,也将成为吸引企业人才成为高职院校专职教师的一个有利条件。
三、“十一五”期间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合理地提高或调整高职教师学历、知识和能力结构
1.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高职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是反映高职师资队伍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高职院校要尽可能地通过外聘、进修、内培等途径和措施,大力提高专任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学历层次。但是在努力提高用人标准时,也不能盲目地追求高学历,聘用一些重理论、轻实践的高学历者。应尽可能地聘用那些既有高学历又在第一线工作过的有实际经验的“双师型”人员。对于专业经验与业绩、职称与能力等各方面都很优秀,而学历尚达不到要求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可以聘为兼职教师,从而加快推进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对于来自普通高校的教师或者是刚从高校毕业到高职院校任教的高学历者,应进行岗前培训,给予他们实习和进修的机会,使他们接受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培养。通过这些措施,使高职教师不仅提高学历或学位水平,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业务水平。
2.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职教师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形成基础文化知识宽广、专业知识扎实又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的“T”型知识结构,从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基础文化知识主要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方面,是教师知识结构中的基础部分,是教师进行专业学习和创新的原动力。基础文化知识越广,越扎实,越丰富,教师就越能发挥出他们的潜力。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知识,是教师在理论知识传授和实际操作指导时应掌握的知识。专业实践知识是教师实现从理论传授到实际操作所要掌握的知识,其他知识是与教师专业密切相关的一些知识。上述三方面的知识不是并列的,其中,专业知识是核心层次,基础文化知识是基础层次,其他知识是外围层次。高职教师需要构建自己向纵深拓展的、多目次的、博与专相结合的知识结构,成为一名由原来的单一“专型”转变为“博+专+新型”的合格高职教师。
3.培养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能力。一是重组与更新现有知识的能力。我国加入世贸后,经济结构进行了很大的调整,人才需求趋势走向技术型、实用型和创新型。高职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也应按照经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作相应的调整,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应具备能及时地对自身知识结构进行重组与更新的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以满足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二是强化实际专业操作能力。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因此,指导学生进行实际专业操作和解决实际专业问题,是高职教师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学习操作与学习理论不同,学习操作首先表现为动作模仿,而学生模仿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指导教师的操作动作示范,教师要想高质量地完成这项工作,必须具备能非常熟练地进行实际操作和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高职院校要发展与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关键是要培养一支具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教师队伍。如果高职教师具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就能从传递信息的烦琐任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带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新的问题,还能更迅速、准确地捕捉和获取科学前沿知识和信息,有利于教学和科研,有利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四是增强心理调控能力。由于职务晋升、考核评优、住房分配、教师与领导、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等一系列直接或间接因素的影响,给教师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压力,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其他职业群体更为严重。因此,高职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控能力,才能以健康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进入工作状态,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五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能力。首先要加强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这样有助于教师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突破传统观念,寻找新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其次要善于总结自己的工作和借鉴他人的经验,为自己规划出“最近发展区”,避免随波逐流和盲目发展;再次要注重终身学习。我们目前处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的产业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知识与技能的贬值速度加快。这就要求高职教师能够利用各种渠道,不断地学习、充电,以教给学生更新、更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二)构建实现高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质量保障体系
1.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在高职教师队伍中树立起竞争意识,关键在于高职院校要引进一系列竞争机制,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和规章制度,使教师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以便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是全面真正实施“能进能出”的教师聘用制。改变以往“铁交椅”“铁饭碗”的传统观念,调动高职教师的积极性。二是完善教师工作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高职教师考核的内容除思想政治考核外,主要是业务工作的考核,包括教书育人、教学科研等各个方面。其中,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针对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实践教学必须成为衡量高职教师教学质量的一项硬指标。同时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应该确立一个量化标准。三是实行人才合理流动机制。改进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避免“人才单位所有”“学术近亲繁殖”等现象的发生。为有效构建教育人才高地,高职院校要制定“面向社会要人才,深入市场挖人才,不拘一格聘人才,事业福利留人才”的“四才”方针。通过实行人才双向流动制度和依法合理的流动机制,实现专、兼职相结合和优势资源共享的目的,逐步实现高职教师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2.大力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进一步完善“名师工程”,重视学科(专业)带头人培养,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中青年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要形成制度并在政策上加以扶持,从上而下统一认识,打破“论资排辈”“拉帮结派”等不良现象的束缚。要让中青年教师唱主角,用“一帮一”的办法,在老教师的传、帮、带下使中青年教师大胆地承担起教学和科研任务。选拔一批政治思想好、业务基础知识扎实、科研能力较强、在学术上已崭露头角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
3.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实现高职教学任务和人才培养目标,既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因此,要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在职称评定、竞聘上岗等方面给予激励性的政策,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中,既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又要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去积累实际工作经历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对其进行锻炼和培训,尤其应侧重高技能型教师的培养,不断激发教师自我培训、自我提高的积极性。
(三)改革职称评聘制度,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1.改革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评聘制度,在职称评审中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强调实际的专业教学水平。人事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职称评聘工作的分类指导,单独成立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机构,根据高职教育的实际制定高职院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标准。一是对于既有较高学历又有突出技能的教师,在职称评审时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二是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按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或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大力支持;三是通过建立柔性流动机制激活教师资源,实现同类专业师资共享,如在职称评聘中对于在不同院校间互相兼课的教学任务.以及为企业和社区服务等其他成果予以承认;四是放宽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流通与不同系列职称的复合,鼓励普通基础课教师通过专业进修改行转任专业课教师。
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一方面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专业课教师到对口的企业单位顶岗实践,进行真刀真枪的专业实习和技能训练,促进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更新和提高;另一方面有计划地安排专任教师到有关师资培训基地进行培训,或支持专业课教师通过行业特许资格证书考试,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通过其他渠道和途径的培训考核,取得所教授专业的技能等级证书。
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目前,我国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广大教学人员绝大多数是由普通高校教师转岗而来,他们从事传统的理论教学很有经验,但与现代化要求较高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做好这些人员的转岗与在岗培训十分必要,可采取脱产培训、进修、寒暑假集训、到企业挂职等多种形式,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自身高等职业化、专业化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5.高职院校学生教学的论文 篇五
(2)主观能动性不高,自主学习能力差。高职 院校的学生,往往在中学阶段就已经形成了缺乏主观能动性的学习的习惯,不善于对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绝大多数同学,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乏自我主动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
(3)网络操作能力强,接受新生事物快。目前的高职院校学生普遍由“95”后的年轻人组成,他们的少年时代乃至儿童时代都是伴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推广而成长的,具备了丰富的互联网操作经验。这使其可以更为广泛和迅速地接触各种信息,因此对新事物具有强大的接受能力,同时,他们还喜欢寻求刺激与新鲜,厌倦陈旧和保守。
2学生教学满意度调查
2.1双因素理论及KANO模型的基本原理
双因素理论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Herzberg提出,该理论认为引起人们行为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具备时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如果保健因素缺失则会导致人们的不满情绪乃至效率降低。当保健因素的满足达到一定程度后,无论管理者在这一方面做出多少的努力也很难使人们感到满意,因此也就难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激励因素是指能使人们感到满意的因素,当这些因素具备时,能够极大地激发人们行动的积极性,进而提升效率,但这些因素不具备时,人们往往也不会因此而感到不满。因此,本文以双因素理论为基础,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满意度进行分析,从中找出那些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因素。双因素理论提出后,日本学者高桥文夫、狩野纪昭在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KANO模型,为双因素理论的`确认提供了一种可操作化的方法,该模型根据产品质量与顾客度的关系确定产品质量的五种类型。
(1)魅力要素:当这一要素具备时,顾客会对产品感到非常的满意;如果该要素缺失,顾客也不会产生不满。
(2)一元要素:产品在这类要素上表现越好,顾客越满意;表现越差,顾客越不满意,质量要素与顾客满意呈线性关系。
(3)当然要素:这些要素是顾客认为产品必须具备质量,当存在这些要素时,并不会引起顾客的满意;但这类要素一旦缺失,则会造成顾客不满。
(4)无差异要素:这种要素无论具备与否,对顾客的满意程度都不会产生影响。
(5)反向要素:如果产品具备了此类要素会引起顾客的不满,未具备却会使顾客满意。KANO模型提出后,在质量管理、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对这5个因素的判断,可以确认影响人们满意程度的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其中当然因素是人们认为理应具备的因素,因此属于保健因素,而一元因素和魅力因素的提升可以加强人们的满意程度,因此属于激励因素。本文将利用KANO模型的思想,通过调查问卷和统计分析的方式对高职院校学生教学满意度进行分析。
2.2调查设计
结合高职院校管理人员与教师访谈的结果,初步确定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对教学满意度的19项因素分别是:责任心、外语能力、互动教学、学术能力、引导教学、积极交流、结合实践、知识更新、灵活多样9项保健因素;系统思考、个性教学、质疑能力、追踪前沿、人文知识、现场控制、换位思考、自我总结、活跃课堂、风格独特10项激励因素,因素的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根据这19项因素制定高职院校学生教学满意度问卷,问卷依受访学生对教师某一要素具备与未具备的感受,区分为“不喜欢”、“能忍受”、“毫无感觉”、“理所当然”、“喜欢”五项,请受访学生依据自身感受作答。为了保证问卷的普遍性,在包头钢铁职业技术学院冶金机电和冶金化工两个专业,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1份,删除错填、漏填以及大量选项相同的问卷后,共保留有效问卷158份。
3结论
(1)双因素理论对高职院校学生教学满意度形成了新的认识。调查结果表明并不是所有教师认为起到“激励”作用的因素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多时候教师所作的努力只能够对学生起到安抚作用,学生会把这些努力作为教师应该作出的行为;必须要找到那些真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因素,才能提升学生的教学满意度。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高职院校学生对于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一方面要求教师不断的更新理论知识,另一方要求教师能够结合学生未来的实际工作对其进行实践性的指导,这表明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形成了清晰的职业规划定位,高职院校应对此加以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增强实践性的内容
(3)高职院校学生对于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互动性作为教学的基本要求,这反映出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不满足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课堂中采用更加多样性、参与性和灵活式的教学方法,针对这样的需要高职院校积极推动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实现从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式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转变。
6.高职院校声乐教学培养分析 篇六
但是就目前来说,在我国高校的声乐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学方式落后、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高校声乐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为了有效地促进高校声乐教学的健康发展,培养出更多的高质量的声乐人才,所以各高校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推动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高校声乐;声乐教学;创新路径
当前,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我国对声乐人才的需要量也不断地变大,且对声乐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国家培养声乐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校在进行声乐教学时要勇于承担为国家培养出高质量的声乐人才的责任。
所以,高校在进行声乐教学时要克服难题,加强对声乐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力度,重视学生们的表演能力和演唱能力,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从而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高质量的全面的声乐人才。
一、高校声乐教学创新的意义
当前高校声乐的教学效果及教学方法会对学生们学习声乐的积极性产生直接的影响,而高校声乐教学质量也是评价高校音乐教学的重要指标。
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各高校在进行声乐教学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导致了我国的声乐艺术发展难以得到有效地提升。
虽然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的质量、数量、教学水平等因素很重要,但是音乐教学设施及教学设备也同样重要,而部分高校的教学设施不完善使得我国的声乐教学事业难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限制了我国声乐教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我国高校在进行声乐教学创新刻不容缓。
对声乐教学进行创新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能我国培养出更多的新时期的多元化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7.高职院校素描教学研究 篇七
对于中职院校, 艺术设计是新兴专业, 之前并没有过多的经验, 并且大多艺术设计专业是从计算机专业细分出来, 学校在课时安排上比较侧重计算机操作技能, 学生在学习上也会将大部分时间放在设计软件的学习。当然这也和就业市场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不无关系, 一般招聘启事上都会要求熟练掌握PS、AutoCAD、3DMAX等设计专业软件。而素描课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却一直以来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这一点从课时安排上就可见一斑, 以郑州某职业技师学院动漫设计专业为例, 素描课只安排在第一学期, 每周30 节课, 素描课占6 节, 比例甚少。
其次, 设计专业师资安排明显不足, 教授计算机设计软件课程的教师多以计算机专业的老师为主, 没有受过专业的设计方面的训练, 以至于学生设计出的作品美感不足, 缺乏创意。相关绘画课程的教师人数极少, 往往还教授别的与专业无关的课程, 如普通话或语文等, 削减了教师对于课程的研究时间, 使得老师没有专心于素描课的教法上。学校的相关设施跟不上, 甚至有的学校没有专门的画室, 关于相关设备的申请也令不少老师感到头疼。再加上中职院校的管理相对松懈, 使得许多老师产生混日子的想法, 没有做到一心扑在教学上, 这点需要教师从自身寻找原因。
中职院校招收的学生都是中考失利, 无缘高中, 甚至初中都没毕业的学生, 对于学习本身就有一定的困难。入校选择专业也是马马虎虎, 凭印象报名, 根本没有对专业有所了解。以至于很多学生直到开始上课才发现自己不适合本专业, 从而加剧厌学情绪。艺术设计专业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有创新精神并且能静下心来钻研, 而现实却是, 中职院校的学生入校之前大部分没有受过正规的美术训练, 素描课要从头开始教起。基础的素描课程难免经过枯燥的重复训练, 学生很容易感到厌烦。此外, 素描课要求学生购买相关画具, 有些学生不甚理解, 认为这些学校应该提供, 甚至因此与老师产生对抗情绪, 影响正常教学。
以上罗列的是本人在工作中观察和思考到的一些问题, 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大到国家政策层面, 小到学生学习态度。但是, 作为教师要善于从自身寻找问题, 努力改善素描课的教学质量, 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 树立学术教育观念, 使教育行为具有荣誉感
此点是针对中职教师教学态度而提出的, 中职学生在学习上不良习惯比较多, 程度比较差, 往往课堂中的大部分时间会用于维持纪律, 教学进行艰难, 久而久之, 教师会产生倦怠心理。这就需要教师从自身做起, 把教学当作学问来做, 努力钻研专业知识, 用自身的专业水准影响学生, 感染学生。
2. 发挥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 抚慰学生心灵引导学生行为
素描课虽属于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 也是属于美术这一门类之中, 美术是人文学科, 素描同样也可以作为人文课程进行教学。中职院校本身偏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但是忽视了学生在十几岁的年龄段中所需要的人文方面的教育。素描课也可从这个角度进行教学, 在进行临摹、写生等常规教学之余, 可以插入名作赏析、创意绘画等内容, 使素描教学更加全面、饱满, 也使学生受到画作背后故事及画家生平经历的启迪, 丰富学生的内心, 进而引导学生的行为。
3. 增强素描课程的趣味性,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无论是在高校的素描基础课还是高中美术特长班中的素描课, 在大部分学生心中都是枯燥的代名词, 中职院校也不例外。前文已经分析过, 中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没有美术基础, 如不改善素描课枯燥的现状, 很难在众多专业课中引起应有的重视。增强素描课的吸引力, 除了上一条提到的增加人文类的内容之外, 教师还可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比如让学生准备教学内容, 当一日小老师, 或者利用不同场景进行教学, 不单一局限于画室, 另外, 对于写生对象也可经常变化, 以求提升学生对于素描的学习兴趣。
4. 注意构建素描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的联系, 形成学科框架
设计专业的素描课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手头表达的能力, 故而不能仅仅进行几何形体、挂面、圆雕之类的常规训练, 而因该结合具体专业方向的要求来安排课程内容。例如,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素描课就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对于物体空间和材质的把握, 还可以适当加些建筑、园林等场景素描的练习, 而动漫设计和服装设计主要的对象是人, 在素描课中就要着重训练学生对于人体动态的把握。将素描课和具体专业方向相结合, 既解决了素描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 又和专业方向结合, 提升了学生的手头表达能力, 有助于学科框架的形成, 可谓一举数得。
5. 开展第二课堂, 增加学生接触美术的机会,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兴趣爱好
前文也提及素描课课时少的问题, 学校安排的素描课远远满足不了设计专业这些几乎没有基础的学生, 这就需要教师利用晚自习或大课间进行 “补课”, 增加学生训练的时间。当然, 这类第二课堂不同于第一课堂, 首先, 没有第一课堂那么严肃,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绘画的内容, 其次, 第二课堂可以面向全校, 让设计专业的学生担任助教的角色, 一来能够提升设计专业学生对于专业的自豪感, 进而产生学习动力, 二来, 和其他专业学生进行交流, 能够拓宽自身思路, 为以后的工作生涯积累更多的知识。
摘要:中职院校开设的艺术设计专业, 面临着学校学科设置不合理, 素描课备受冷落, 相关的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无心钻研教学, 学生基础差, 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 笔者从素描课的性质, 课内课外的衔接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 结合实际情况, 最终提出合理化建议。
8.高职设计素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篇八
设计素描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是造型的基本功,是通过基本造型要素的组合与编排、解构与重构,形成新的有意味的平面形态,既可训练学生的造型技能,又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审美品格。文中系统分析了设计素描教学现状及问题,并介绍了设计素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设计素描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是造型的基本功,是训练和提高学生造型能力的必要手段之一。通过设计素描教学,既可训练学生的造型能力,又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一、设计素描课程教学的目的与意义
(一)设计素描可以提高学生的造型基本能力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造型基本功,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艺术设计创作,设计素描是从事艺术设计活动的起点,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通过设计素描的训练,来研究物体的比例、结构、空间等造型基本规律和内部特征,可以获得脑、眼、手三者相互的协作统一,准确地表达自我感受,解决造型基本功的问题。
(二)设计素描可以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设计素描训练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体会不同光线下物象发生的微妙变化,感受不同场景中物象呈现的多样性,研究不同透视角度中物象结构的变化,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通过训练来对客观形态构造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客观物象的根本属性特征,培养学生视觉反应能力及视觉信息的有效表达能力,从而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创造力,以及分析归纳的能力。
(三)设计素描可以丰富学生的创意思维和想象能力
设计素描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观察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概括能力。在实际训练中,指导学生对物象造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细致的研究,感受不同物象形体的各种丰富的变化,分析物体构造原理的思维能力,从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意思维。
通过设计素描的训练,还可以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与感受,引导他们用基础的艺术表现形式去表现内心的情感,陶冶精神情操,提高视觉审美能力。
二、设计素描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学生整体艺术素质不够高
由于我国现有美术招生考试制度单一,使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接受的绘画训练方法几乎一样,造型意识及表现手段单一。近年,不论是联考还是院校单独考试,教师都针对考试的要求进行很“专业”的辅导,静物默写、人物头像默写等,虽说很多考生通过程式化的训练模式圆了自己的大学梦,但是却或多或少地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挥。学生整体的艺术素质不高,就不能自如地将素描的应试状态转为专业设计状态。
(二)学校领导对课程重视不够
部分学校领导对设计素描课程重视性认识不够,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课程,认为是任何专业教师都可以讲授的课程,对设计素描课程缺乏应有的重视和关注,甚至在当前师资力量缺乏的情况下,外聘一些没有教学经验的在读研究生来担任设计素描的教学。
(三)专业教师对课程钻研不够
部分专业教师对设计素描课程的钻研不够,教学方式单一,甚至沿袭传统的本科阶段教学模式,较多地停留在绘画专业的素描范畴内,延续如实再现客观对象的授课模式,缺乏对课程设计思想、课程理念、课程功能以及专业特点等方面的思考。这样直接影响学习设计素描的热情和钻研的态度。
三、设计素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素描教学,应在遵照物象比例、结构、空间、质感、形式韵律等造型要素的基础上,针对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能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结合个人的主观意识传达,并吸收各种表现形式,着重以培养设计师为目的,主要研究客观物象内在构成关系与外在形式的整体感,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分析物体构造原理的思维能力,从而超越模仿,达到主动性的认识与创造,将艺术表现形式的造型语言与专业设计有机地结合。基于这种认识,笔者认为设计素描教学可按以下三个模块来进行训练。
(一)结构素描训练
结构素描是指排除自然光对物体的影响,以研究物象本身固有的结构为重心,以研究物体的形体构造和画面构成为主线,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画面的结构和构成意识。结构素描着重强调形体点、线、面的意义,通常把复杂的形体分解为简单的几何形体的组合,并明确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排除光影的干扰,来更好地研究造型规律,培养学生对形体特征的感受力和理解力。教学要求学生先学会如何观察物体,比较它们的关系,理解形体后再去表现。
结构素描是以线条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一种绘画方法,是更加注重科学和理性思考的绘画形式,通过结构素描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掌握物象的造型规律,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解决学生的空间概念、结构意识以及正确观察和准确描绘的能力,它不需过多地追求客观实体的再现,而是偏重于理性地归纳表现。
(二)光影素描训练
光影素描也称明暗造型或调子素描,是主要利用光线照射到具体物象上反射出来的明暗层次来塑造形体的绘画方法,是以物体体积、空间和质感的表现为主线,引导学生观察表现物体受到光的照射后产生的明暗调子变化,培养学生准确的表达能力,深入的刻画能力,整体的塑造能力,黑、白、灰的意识和体积、空间层次的节奏感。
光影素描解决了学生对客观物体从外在到内在、从结构到明暗,从黑、白、灰层次到内部结构的透视构架,光影素描解决的不仅是光线作用在物象上的光和影的关系,它还要表现内在的情感,也需要作者理性的观察与思考,从形象特征的挖掘到再认识、再分析、再理解到直接明确地表达对象的特质。
(三)创意素描训练
创意素描也称意象素描,是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掘为主线,对感知到的零碎东西加以组合、整理,形成整体的空间意识,更清楚地理解对象和表现对象。它强化学生的形式美感、材料美感以及构成意识的研究,培养学生认知事物的主动性和多样性。强调学生个性表现,培养创新能力。创意素描通过从传统写实绘画中抽象出富有理性的黑、白、灰线条,运用点、线、面、肌理等视觉元素,进行平面意向、纹理组织、形态变异、创意构成、材料媒介等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从而形成创造性的构造画面。
创意素描的训练尽可能让学生作多种方法和工具的尝试,创意素描的表现方法是无穷的,可把涂、抹、擦、印、贴等不同的表现手法全方位的引入。比如:在教学中除了用纸面常规试验(包括水墨与纸面、纸面拼贴)以外,还可以在布面或者板面上结合颜色和自然材料(植物、生物、矿物)进行综合试验,这样不但可以增强画面的整体效果和新异性,而且自然材料还能使画面展现有机的脉络关系。不同的手法会产生不同的视觉美感,也会使学生不再拘泥于传统素描的似与不似,在切实感受材料特性的同时,激发创作冲动和创作灵感。通过不同表现手法的尝试会丰富学生的兴趣,开阔眼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
以上三个模块训练完成了单一的“塑造”能力的培养,向观察、洞悉、想象乃至个人审美反应的整个造型过程认识的飞跃,形成艺术设计所需的完整的造型思维能力和创意表达能力。
总之,设计素描的训练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每个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艺术教育中设计素描教学的研究也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蹴,各位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特点来具体研究教学的方法,寻求理想的教学模式,只有我们努力去探索实践,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
[1](美)伯纳德·切特著,徐梅,秦雯译.素描教程[M].重庆出版社,2005.
[2]张新权编著.素描技法[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3]徐勇民主编.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M].湖北美术出版社,2004.
【高职院校素描教学研究】推荐阅读: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督导探讨论文07-10
高职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的论文10-23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新思路07-28
高职院校外教管理现状及其对策研究论文08-30
微时代“微课”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08-18
浅谈高职院校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08-28
面向保险行业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问题研究09-17
用教学相长缓解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09-27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麦当劳化现象分析论文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