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自动化的课程(共9篇)
1.电气自动化的课程 篇一
主要理论课程(1)《电路分析》基本内容包括电路的基本定律、分析方法、交流电路,85学时,4学分。(2)《电子技术》基本内容包括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电力电子等,80学时,4学分。(3)《电机与电力拖动》基本内容包括直流电机、变压器、交流电机、特种电机等,60学时,3学分。(4)《电气测量》基本内容包括电压、电流、功率、电能、电阻等的测量,示波器的使用等,60学时,3学分。(5)《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基本内容包括单片机原理与使用、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接口技术等,60学时,3学分。(6)《建筑电气自动控制》基本内容包括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的典型控制环节、可编程序控制器、给排水系统的控制、空调与制冷系统、锅炉控制、建筑机械的控制等,60学时,3学分。(7)《建筑供电与照明》基本内容包括供电系统的构成、负荷和短路计算、防雷、接地、照明的基本知识,建筑供电、照明系统的设计等,75学时,4学分。(8)《电气设备安装工艺》基本内容包括室内配线工程、照明装置安装、架空线路安装、电缆线路安装、母线安装、变配电设备安装、防雷与接地装置安装等,75学时,4学分。(9)《建筑弱电技术》基本内容包括有线电视、闭路监控、电话、公共广播、保安系统、综合布线、弱电系统电源与接地等,60学时,3学分。(10)《自动消防》基本内容包括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联动装置、自动灭火系统等,60学时,3学分。(11)《电气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基本内容包括流水作业、网络计划法、施工方案、施工组织、施工成本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建设工程合同与信息管理等,60学时,3学分。2)主要实践教学环节(1)机械基础实训1周(2)房屋构造参观实习1周(3)工程测量实习1周(4)电子技术操作实习1周(5)电气安装工程预算实训1周(6)建筑供电与照明课程设计2周(7)电气控制系统安装实训2周(8)自动消防课程设计1周(9)建筑弱电系统课程设计1周(10)电工实训2周(11)电气安装系统实训2周(12)电气工程施工组织课程设计1周(13)建筑电气专业毕业设计9周(14)建筑电气专业生产实习2周(15)建筑电气专业毕业实习8周(16)建筑电气专业毕业答辩1周9专业特色本专业为院级教改试点专业。
2.电气自动化的课程 篇二
一、研究的思路
本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主要承担珠三角地区的机电、3C、物流、食品、交通运输等行业企业的电气控制设备及自动化系统生产、安装、调试、维护和管理,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的安装、调试、维护、保养、维修、培训,以及工业机器人的销售工作。供配电系统运行检修、电气产品销售以及企业技术更新和设备改造等岗位工作任务,具备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力,电气自动化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行为导向教学模式下课程体系的建立,应以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宗旨,以适应社会行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2];而教学中行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是指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等多种方法完成教学,按照“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反馈评价”的方式进行。实施过程如下:
首先确定围绕电气自动化设备和系统安装、维修、设计的岗位群;其次将企业的工作过程进行分解,确定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得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素质目标。
再者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相应的行动领域,根据行动领域对应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归纳总结,将相同职业能力的课程进行整合,设置学习领域。
最后创建行为导向的学习情境———教学项目。具体见图1。
二、研究方法
1.调查分析:对兄弟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调研;再从制造类相关企业对电气自动化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查,开展职业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2.文献参考分析:对国内外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借鉴他人研究的经验,指导构建行为导向教学模式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3.实践验证:引入行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现有教学体系,通过和传统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技能方面的效果做对比,对行为导向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进行验证。
三、研究的成果
1.撰写了课题研究报告,确立了构建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方法。通过调查分析撰写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调研报告、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调研报告,确定了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及人才培养需求;根据调研情况将企业的工作过程进行分解,确定43个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已确定的有代表性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共同讨论,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结合维修电工中、高级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确定了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把具备这些职业能力和素质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进行分类整合,按照项目的同一原则和职业发展过程设置出学习领域,制定出基于行为导向的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撰写了基于行为导向的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标准。
2.对兄弟院校、多家企业进行调研,经过多次探讨和修改,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基本确定了初次就业岗位:维修电工、电气设备装调维修工和技术员、自动化设备维修工和技术员、质检员;二次晋升岗:电气控制设计员、技术支持;未来发展岗位:电气工程师(主管)、部门主管,我们制定了职业岗位分析表;根据专业岗位确定行动领域,分析得出26个典型工作任务,确定11个学习领域,制定基于行为导向的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3.制定新课程体系核心课程《电子技术应用与实践》、《电机拖动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等5门课程标准;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后,得到每门课程对应企业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将学习领域分为若干任务,任务具体实施过程按照“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反馈评价”的方式进行。
4.在新课程体系下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核心课程《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电机拖动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了微型资源库,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建设基本完成,基本资源包括课程标准、电子教案、教学视频、学习导航、教学设计、考核方案等;拓展资源包括网络课程等。
目前我校自动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均采用“行为导向”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增强。2013年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参加“第六届广东省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获二、三等奖;2014年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参加广州市属高职院校“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竞赛”,获二等奖;2015年参加广州市番禺区职业技能竞赛获学生“维修电工竞赛项目”包揽前三名。近三年学生考证通过率均达到99%以上。顶岗实习企业对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动手能力、适应岗位的能力、工作态度满意度高,普遍认为本专业的学生在经过短时间的培训就能适应新岗位的需要。
四、结束语
高职教育中,基于行为导向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就是要将职业教育深入教学理念,通过实施职业人才培养策略,与企业需要相结合,展开理论学习、实践培养相结合的双向平行的教学体系[3]。基于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案的实现,还需要学校方面积极配合,从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并配套资金保障。教学项目来源于企业实际工作项目,教师必须与校外实训基地展开更深入的校企合作;教师还需要花更多时间顶岗实践,在设计教学项目的时候,注重实用性,在实训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有可操作性。
摘要:基于行为导向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当今世界上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方法之一。本文采用基于行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方法,根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确定职业岗位群;根据专业岗位,确定行动领域和典型的工作任务,整合教学内容,划分学习领域,创建行为导向的学习情境,最终构建出基于行为导向的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对本专业的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职业教育,电气自动化,行为导向,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候聪玲.基于工作过程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J].现代企业教育,2014,(8).
[2]莫慧芳,陈瑞.行为导向教学模式在高职自动化专业课程中的构建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2015,(1).
3.电气自动化的课程 篇三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结构;技能
近年来教学实践改革不断跟随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填充和更新,鉴于社会发展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量加大,专业课程的教学在内容和形式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从文本教学走向了实践性教学,但还存在着类似于实际训练项目的训练过程中与企业实际工作需求不相吻合的众多问题。电气自动化是近年来较为热门的岗位式教学课程,因而电气自动化教学在培养专业的电气人才方面承担着更大的责任,这就需要对课程的结构和技能实践教学做出改善,更加科学合理地将课程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相结合,使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能力融会贯通。
1 在课程教学理念方面需要作出的改进
1.1 明确电气自动化教学在现阶段的目标。要进行职业课程教学,首先就要明确职业课程教学的目标,只有形成了明确的目标才能更加有针对性的对课程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对于电气自动化教学来说最终是要达到使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学生的技能应用能力的提高是关键。接受专业课程教学的学生普遍具有的特点就是理论基础较为薄弱,为此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渗透培养专业岗位能力的教学目标,将完成教学任务为教学载体,增加学生动手实践参与技能训练的机会。考虑到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可能会感到枯燥,就需要适当改变以单纯的理论教学为全部内容的教学方式,转化成以实践应用为主的教学,在实践操作中渗透理论教学,使学生能够从实践应用中感悟理论知识,真正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融合,将提高学生实际处理电气自动化问题的能力作为电气自动化教学的目标,能够在丰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生真正参与到社会中开展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1.2 将专业课程与社会其他重要领域相结合。电气自动化教学属于社会职业性质的教学,学生在完成专业课程学习后进入社会需要迅速地融入到具体的工作岗位中,因此在教学时学校形成的一种教学观念就是要在课程教学内容和社会工作岗位之间建立起一个良好的衔接。第一,电气自动化教学的课程设置要突破传统的以知识本身为核心的授课模式,将相关企业发展的需求、社会岗位的需求、具体的工作任务融入到专业课程的设置中。第二,改变将知识的完整性作为课程教学内容模式设置的核心,将企业实际需求在课程教学中的地位进行提升,形成以企业实际需要为课程设置的重心来开展电气自动化的教学活动。第三,将电气自动化教学的项目作为载体在工作与学习之间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根据在课程教学中具体任务的设置来营造适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在完成实践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系统化的职业理论知识并使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为学生步入社会开展工作进行知识的积累,形成理论实际一体化的职业教学模式。
2 电气自动化的专业课程结构优化
2.1 课程的充分利用。对于电气自动化教学来说,课程的充分利用相当于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拓展,通常是以实际训练的设备为物质载体。在利用实际训练设备对课程进行充分利用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实际动手参与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理论知识的获得与理解,将各种综合能力的获得作为学生参与教学的目标,使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有机结合。學校在具体操作环节要对教学情境进行科学的设计,将具体项目的安排、训练设备的准备、各项故障的排除作为这个环节的基础,以教学情境为依据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实际动手参与贯穿其中,用具体实践来获得理论、巩固理论、创新理论、完善理论,充分展现理论具有的实践性,真正为社会发展、企业发展培养专业化的人才。
2.2 对课程的安排进行完善。在传统的电气自动化课程教学中,专业课程一般可分为两个层次即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包含的教学内容有电工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机控制等,专业课程包含的教学内容有交直流调速系统、电力电子等。要对课程的安排进行完善,就可以将多门课程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融合,整理到一个项目或多个项目中,分层次、有条理的对知识进行实践性的传授,而不是单纯的将其作为一门课程来进行口头的的讲述。具体的课程实施基本上还要借助于实际训练的设备的辅助,例如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供配电系统运行与维护、维修与调试等课程就可以在综合相似点的前提下进行实际训练。
2.3 对专业课程的学习设立评价体系。对于学生而言,在相关的知识学习中找到学习的动力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最佳方案,这条规律对于电气自动化教学同样适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表现的肯定是学生在学习中动力获得的普遍来源,因此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设立评价体系成为了职业教学中的最佳选择。评价体系的设立在提供给学生学习动力的同时,也对学生知识掌握应用能力进行了一个公平的评判。评价体系应当以项目的处理能力为核心,对于学生的实际表现予以评价,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点和缺陷,获得更大的鼓励和进取心,从而在实践训练中更加有针对性的提高自己的水平。
3 电气自动化技能实践的优化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电气自动化教学的教学内容和形式都要进行改进,与之相对应的技能实践也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在电气自动化教学中普遍实行的是三年学制,但实际教学的时间大致只有两年半,剩余半年的时间则完全交给学生自己支配,绝大多数学生在这半年里都是参与到企业工作中进行实践,因而在传统的电气自动化教学中,这半年就成为学生进行技能实践的时间,而在改善后的电气自动化教学中,学校在课程教学中直接将技能实践转化为课程教学的主要部分,故而学生从进入学校进行学习开始就在接受着技能实践的培训,学生在学校学习知识期间的技能培训在本文的课程结构中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当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时,强调学生的就业意向,学生在企业实践中就要更多地根据自己的爱好调整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就业岗位,最终选择最为适合自己的就业目标。
职业学校的学生队伍不断壮大,选择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人数也逐年增加,在教学中也应当更加注重方法,为社会培养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帮助学生提高技能素质,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参与电气自动化工作的过程中掌握扎实的技能本领。学校要转变教学理念,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技能都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韩兴国,秦展田,苏庆勇.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高专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教学体系改革[J].广西教育,2012(31).
[2]魏巍,薛鹏,侯云海.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支撑体系模块的构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0).
[3]吴学强.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1(10).
[4]施剑凡.浅谈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分析[J].科技信息,2011(15).
4.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 篇四
公共必修课:大学英语大学语文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体育大学计算机基础沐浴经典军事理论
专业基础课:高等数学工程制图大一下学期:
公共必修课:大学英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体育(排球)程序设计基础形势与政策
专业基础课: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分析
公共选修课:环境科学
实验课:大学物理电路分析
集中实践课:精工实习(车工、钳工、铣工、焊工、装配与组装、热处理等)3 大二上学期;
公共必修课:大学英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体育(武术)形势与政策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电工电路综合实验
专业基础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大学物理模拟电子技术实验课:大学物理模拟电子技术
公共选修课:城市生态工程(可另选)
集中实践课: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一周,课题:电子钟的设计与制作,分组制作)4 大二下学期:
公共必修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大学英语大学体育(武术)形势与政策专业基础课:数字电子技术
专业技能课:信号与系统
专业基础课:普通话测试与训练(可另选)
实验课: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
集中实践课: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一周,课题:流水灯的设计与制作,课题依分组不同而不同)5 大三上学期:
专业必修课:电力电子技术电机学
专业技能课:自动控制原理
专业基础课: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公共选修课:汇智核心能力
公共必修课:形势与政策职业发展与就业规划
集中实践课:电机与控制综合实验(一周,课题:变压器的设计与制作,分组设计不同型号)6 大三下学期:
专业必修课: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子线路CAD专业英语
电力电子与电力拖动方向:电气工程基础电路拖动控制系统电力拖动基础交直流伺服系统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向:电力系统继电器保护电力系统分析1(暂态分析)电力系统分析2(稳态分析)
公共必修课:形势与政策
集中实践课:电气工程基础课程设计(一周)大四上学期:
公共必修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专业必修课:电力电子与电力拖动方向:开关点与技术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向:电力系统自动化
专业任选课:现代控制理论传感器技术电气控制与PLC应用过程控制及仪表工厂供电计算机控制技术EDA技术DSP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文献检索工业企业管理电磁场与电磁波MATLAB语言大四下学期:
毕业设计(课题自选)
5.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指南 篇五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导论
课程编码:03000490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its automation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先修课程:
开课学期: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开课单位:济南大学泉城学院工学院
计划学时:16
学分:1
授课教师:朱绍伟
课程简介:通过本课程使学生了解本专业各个学科方向所包含的内容、所从事的工
作,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使学生
明确本专业的学习任务,为后续课程教学和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打下基
础。介绍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课程体系、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及
课程之间的前后联系;介绍本专业中的主要学科方向和各学科的领域范
围、主要内容、发展现状及学科前沿。
教材资料:
1、贾文超编,《电气工程导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年
2、孙元章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概论》,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年。
教师简介:朱绍伟,男,高级工程师;研究领域:主要从事电子、通信及自动控制
6.电气自动化的课程 篇六
1、培养目标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实践课程,着重技术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提升,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把所学专业核心课程如:《电气控制技术》《PLC控制技术》《变频原理及应用》《单片机控制及应用》《组态技术》《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能进行融会贯通,通过各模块的练习,从设计、安装调试、故障处理、系统改造等方面进行细分,完成多层次的人才的培养。
2、模块化教学内容
参照国际技能大赛的要求和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训教学内容按模块化设置,以职业技能鉴定为考核标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技能实训模块一: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分别完成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星-三角减压启动电路、电动机电气制动电路、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调速电路、直流电动机启动、制动控制电路等系列控制线路的安装调试;模块二:对机械设备电气控制线路进行故障排查训练,包括CW6140型普通车床电气控制线路、Z3050摇臂钻床电气控制线路、X62型万能铣床电气控制线路、T68万能镗床电气控制线路、M7120磨床电气控制线路、M7475B万能磨床电气控制线路等常用生产机械设备的电气控制线路进行故障分析和排查;模块三:根据机械运动要求,设计控制系统,运用PLC完成系统的控制改造,运用组态技术、变频技术、触摸屏实现设计方案。教学内容体现了专业核心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专业综合实训教学对所学专业知识加以应用巩固,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3、教学内容的实施和效果
综合技能实训教学效果的好坏最重要的在于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实施。我们在实行模块化实训教学过程中经过了长期的摸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吸取经验教训,尤其是各项技能大赛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总结了一些心得和方法,通过在教学上的不断应用,摸索了一套教学、训练、比赛相互促进的专业技能综合实训,更是达到将各门学科融合贯通的作用,让学生走上复合型成才之路。
3.1分层次的因材施教,实行差异化教学。考虑个体差异,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设定不同的目标;精英层:以区级及国家级竞赛为目标,重点在于电气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安装调试、电梯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着重于各类现代控制技术和装置,学生人数约占总数的10%。高级层:以维修电工高级工为培养目标,重点在于常用生产机械设备控制系统的维修调试及故障查找、各类电动机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应用PLC进行控制,完成安装调试,重点在于调试和使用各种仪器仪表查找故障,提高实际分析和动手能力。普通层:以维修电工中级工为培养目标,重点在于完成各类电动机控制电路的安装调试,生产设备控制系统的故障查找,电子CAD制图,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掌握一定的处理故障方法。通过分层教学,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能,创造更多的“能工巧匠”。
3.2实施不同的激励目标达到殊途同归。分层教学的实施还在于采取必要的激励手段以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对于通过精英教学能够在国家级或区级技能竞赛获得奖项的学生给予评先、确保知名企业就业、任选专业或转专业等一系列优惠待遇,给了学生更多的机会;对于通过高级培训班的学生,如能得到高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则可得到向大型企业推荐就业,优先技术管理岗位就业,薪酬优厚等待遇。对于普通层次的学生在通过专业实训教学后必须取得中级维修电工或同级技术等级的职业资格证,这个要求和毕业资格挂钩,也是取得就业推荐的先决条件。
3.3考核手段激发积极向上的动力。课程的考核是一种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重要手段。每个层次的培训都要有考核及成绩评定,一来作为获得学分的依据,二来可以起督促和监督作用。考核应以单项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考核依据,任务按不同难度设置,每个层次设置多个考核项目。按任务完成的速度、质量、差错的多少和创新性进行评分,设定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合格五个档次,对于不合格的要求补训,最少要达到合格的要求,精英级的必须达到优秀标准,高级的达到中级以上标准。
4、结束语
随着智能制造的高速发展,现代电气控制技术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核心,要培训合格的职业技能人才,赶上发达国家的步伐,甚至实现弯道超车,我们必须对我们的职业教育进行改革,打破旧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国际技能大赛我们国家获得了多项金牌和优胜奖项。这让我们看到了职业教育起步的迹象。但在很多重要领域,我们仍然处于落后状态,以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高端制造我们没有优势。因此我们在课程学习时让学生树立目标,找到差距,积极奋进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在实际操作中,要制订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操作章程,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态度端正,不违章作业,不违反安全规定,平日应认真检查负荷开关、接线线路和元器件的动静触点的外观和触点电阻,加强接触器、电动机、继电器等器件的维修保养工作,定期对电动机绝缘进行检测,制订一些技术规范以确保安全,如:通电试验开始后及时对电动机端电压进行测量,发现电压不正常立刻断电查找原因,确保绕组电压正常;不要长时间通电运行,尤其是人员离开的情况下要断电,检查分析时尽可能让设备断电,通电时有老师在场;发现电动机不能正常启动或声音异常及时切断电源;实训老师加强对实训工作的指导等等,保障了实训操作和考核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学军.《电气控制技术》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5):212.
7.电气自动化的课程 篇七
1 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1.1 基本内容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快速实现学校到职业的转变, 缩短毕业生适应生产岗位的时间, 而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就是要实现更好更快地就业, 而学生从学校走向岗位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工学结合模式使学生在学校长期与企业接触, 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这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迅速融入就业岗位。同时, 工学结合模式是检验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试金石, 是高职院校进行课程开发的依据。
课程开发是一种特殊的课程形态, 与学生经验、社会需要密切联系。具体来说, 课程开发就是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进行教学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评价和修订, 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过程。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开发是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教学和教学内容这几个方面进行的开发活动, 其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
1.2 原则
高职院校的专业目标已经确定, 就必须围绕其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而课程体系的结构、内容必须合理, 实现教学目标。所以说, 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一般要遵循适应性、多元性、基础性、协调性原则, 以培养应用型职业人才为目标, 紧扣市场发展形势, 构建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体系, 加强基础训练, 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2 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现状
电气自动化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 加上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特点, 课程开发必须体现理论知识与技能培养的结合, 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目前, 其课程开发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开发动力不足、开发环境差、开发系统差。
第一, 开发动力不足。课程开发是一项非常艰辛的长时间的工程, 需要教师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 努力研究学生特点、社会发展趋势、课程目标、教学情况等, 进行系统的课程开发和建设。但是, 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课程非常多, 教师不仅有繁重的教学工作, 还有科研工作, 这使得教师很难抽出大量时间来进行课程开发。教师的开发动力不足, 课程开发效果差。在这个过程中, 学校最重要的是给予教师足够的财力支持和时间支持, 以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促进教师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做好课程开发工作。
第二, 开发环境差。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以岗位需求为根本, 以职业能力为课程内容进行的教学活动, 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深化理论知识、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强调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一体的一种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课程开发也要以岗位需求为基础, 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培养职业技能。因此, 课程开发人员不仅是专业教师, 还有企业人员, 但企业投入到课程开发中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偏少, 开发环境差。
第三, 开发系统性差。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的问题, 要解决的内容很多, 如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课程门类、教学标准、评价标准、教学环境建设、师资力量等。就高职院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而言, 其课程开发包括十几门课程开发, 涉及领域广, 课程开发不仅是单门课程的开发, 而是多门课程的系统开发。而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投入过少, 系统性不强。
3 课程开发的发展趋势和策略
3.1 发展趋势
3.1.1 开发主体的多元化
前文已提到过,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主体不应仅仅是学校的专业教师, 还应有企业员工, 使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所以说, 未来的课程开发主体应是专业教师、企业领导者、行业专家等人组成, 共同进行课程开发,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1.2 评价的社会性
课程评价也是课程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 而评价是一种价值判定, 反应学生的学习状况。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的评价要从社会需求出发, 参照行业职业资格标准, 将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岗位要求结合起来, 从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技能水平、学习态度、社交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方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主体既是专业教师和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 同时也是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评价结果则必须综合考虑各方评价主体的意见。评价不是用简单的分数或是优良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而是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缺点, 看到自己今后努力方向, 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做好职业规划, 促进学生进行针对性提高。
3.1.3 开发内容的针对性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要求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内容开发必须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岗位实际结合起来, 理论知识不再是纯粹的课本上的知识, 它必须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 让学生看到知识的应用, 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深化理论知识, 在实践中获取理论知识。理论知识与岗位技能学习内容是相互渗透的, 开发的内容从生产岗位实际出发, 结合当前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开发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 使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课程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具体,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开发策略
3.2.1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从学生将来从事的岗位和岗位能力要求入手, 分析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 并将其与高校、中职等学校的该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对比分析, 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深度, 确定专业培养目标。简单来说, 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扎实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良好职业技能, 面向冶金、汽车、电力、化工等行业电气自动化设备及系统的制造、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等岗位的高技能人才。
3.2.2 确定工作任务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要求学校重视学生的实训, 重视实习, 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实习, 在实习中获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就必须进行生产岗位分析, 确定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一个工作过程的四要素是劳动者、工具、产品和行为, 所以在分析时就要注意: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产品是用什么工具制成的、生产何种产品、劳动者的行为。结合本校电气自动化专业面向的生产岗位群, 开展调研活动, 深入调查行业发展现状以及趋势, 确定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比如说:电气维修工的典型任务有:电机维修工具的使用方法、部件故障维修、电机运行与维护、电力系统操作、总线控制设备操作等。
3.2.3 归纳典型任务, 确定行动领域
每一个岗位都有大量的工作任务, 而学校的教学时间有限, 只能选择其中的典型任务来开展教学活动。因此, 课程开发中的课程内容开发就必须归纳典型任务, 确定学生的行动领域。由专业教师、专业带头人、行业专家共同探讨典型任务, 并将典型任务转化成学生的学习内容, 对这些学习内容进行简单归类, 比如说, 将本专业的课程内容分成公共学习领域、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 每个领域都有明确的理论知识和实习任务。
3.2.4 编制教学标准
编制教学标准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校企共同参与的基本原则;课堂教学与生产活动的结合的原则;以过程性知识为主, 适度够用的理论知识为辅的原则;以经验型和策略型知识为主、概念性知识为辅的原则;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合二为一原则, 注重知识的主动建构原则。
3.2.5 在课程开发中进行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贯彻教学过程始终, 在教学活动中起指挥棒作用。如前文所说, 课程评价应积极实现主体的多元化、内容的社会化, 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结合起来, 将评价内容与职业资格鉴定结合起来。安排学生参加维修电工、电气安装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给学生的顶岗实习做出专业的工作鉴定书评价, 在教学活动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课程评价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 它是课程开发的内容之一, 也是课程开发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 良好的课程评价有利于学生提高职业适应能力,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4 结束语
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越来越成熟和电气自动化行业的快速发展, 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要认识到课程开发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重要作用, 并积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一起探讨课程开发与建设, 构建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 为社会培养大量高级技能人才。
摘要:根据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特点, 在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上应用工学结合模式有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有助于培养更多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伴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育改革步伐也在迅速加快, 而课程开发是专业改革的基础, 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课程开发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对于提高学校声誉、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先简述课程开发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介绍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现状, 最后再基于工学结合模式详细分析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的发展趋势和策略。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高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现状,策略
参考文献
[1]郭艳萍, 赵璐.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开发与实践[J].当代职业教育, 2010 (11) :18-20.
[2]朱霞清.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校本课程开发: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 2012 (10) :188-189.
[3]唐立伟.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29) :14-15.
8.电气自动化的课程 篇八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 信息资源 方法与手段 电气自动化技术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191-02
一、信息资源的利用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因为局限于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知识更新慢,缺乏培养人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所需要的平台,学生被动地模仿和接收,其学习的主动性被压制,且受资源和条件的限制,在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存在落实不到位,不能物尽其用,无法培养合格的人才,更无法满足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人才培养的模式不断在优化,不同的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都积累了不少经验,新加坡和德国都是职业教育开展比较成功的国家。通过资源共享,我们及时了解最新教育理念、各专业技术领域的新动态和新设备的研制成果,及时调整我们的课程目标和培养人才的方式。
使用信息化技术,是教育模式发生重大改变和提高的基础,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观念,更能培养符合现代信息社会要求的合格人才。
二、信息化教学的核心
在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技术,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合理地应用技术,应用信息化技术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更有其独到的优势和发展空间。综合来说,在课程中信息化技术有如下之用。
(一)因教学需要运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
信息化技术并不是教育教学本身的内容,是用于进行教学的工具,如最早的黑板、粉笔,后来有了投影仪,影像教学,现在有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互联网技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步推广了教学技术,这种技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根据教学技术发展的规律形成的,利用这种技术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其本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提高。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教学理论更新,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作用的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可以分别从不同角度来审视信息技术在课程和教学中的作用。
1.信息化技术作为媒体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是构成教学体系的要素,在信息化教学中, 信息化技术作为媒体成了另一个重要的要素。媒体是连接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的载体,通过媒体,教师和学生进行知识的交流,大大丰富了教学系统,教学更为立体。通过大量的电子教室和多媒体教室的应用,老师通过信息化技术与学生沟通,增强了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立体性。
2.信息化技术作为工具的作用。在教学上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可以克服传统教学的弱项,一是作为认知工具,学生可以主动积极地接受知识,而不是单一从老师那里获取知识,如使用基于PROTEL DXP进行电子CAD制图课程教学,不但能让学生很快完成复杂图形的绘制,而且也掌握了相关软件知识的应用。二是促进提高效率的工具,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创造力。事实证明,使用MUTISIM9进行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完成整流电路、逆变电路、斩波电路等实验,数据精确,安全可靠,效率高。三是作为沟通工具,老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交流,学生之间用于讨论,共同进行研究探索,电脑的普及为我们沟通创造了条件。四是作为研究工具,获得信息,评价与选择信息资源,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网络的发达给我们的科学研究提供优质服务。
3.信息化技术作为实践设备替代的作用。由于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有大量实践教学环节,所需教学设备多,要求更新速度快,受经费和采购等条件的限制,设施不能满足课程的要求。使用信息化技术模拟生产过程,得到一些确切的数据,仿真实现设备的操作全过程,让学生了解设备的作用和原理。此外针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因为实际生产场所使用高压电,环境复杂,对学生人身安全有危害,使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得到更安全的实习场所。如基于STEP 7 MicroWIN4.0的YL-335B自动线实训装置,可以把生产车间的装卸、检测、入库等生产过程全部实现,供电气自动化和相关专业实践课程使用。
(二)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水准
教师必须储备本学科领域知识、本课程知识、教学方法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有关学生知识、有关教育情境设计的知识、其他课程的知识。而学科教学法知识是学科教师专业知识中最核心、最重要的知识,对有效教学具有支配作用。目的是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教学内容,它是学科教师区别于学科专家和一般教育学者而特有的知识类型。因为教师知识的复杂性、多面性和情境性,通过将技术整合到自己的教学之中,融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是技术知识与学科知识融合后产生的一类特殊的知识,体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也是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中获得知识的高水准境界。这类知识已经超越了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教学技术知识的各自内涵,是三类知识的融合。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运用合理恰当的教学技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情景,拓展教师的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的发展,同时也更好地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不断发展。
(三) 信息化技术起到强化实践的作用
信息技术作用于课程知识,使课程知识的呈现方式发生变化,很好地支持完善教师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对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有明确的指向性,建立信息化的实践性知识体系。信息技术对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不是单纯的作为实践性知识的一部分,而是对于不同的实践性知识类型有不同的渗透作用,还可以通过应用仿真技术\动漫技术\虚拟技术,逼真地还原实践场景。
三、信息化教学对专业课程的促进和发展作用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能打破各专业领域的界限,为各领域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空间和前景。如电气自动化专业,应用信息化技术,提高了机电一体化的自动化程度,带来了自动化生产线的出现,把传统的机械工业和新兴的信息产业、电子工业结合在一起,作为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为了贯彻落实“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必须最大限度地使用信息化技术教学,才能促进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做到彻底改变。
以专业核心课程电气控制技术为例,从基本知识,即低压和高压电气原器件的名称、结构、原理的讲授,到典型控制电路分析,进而典型生产设备控制电路的研究,最终是根据控制对象的不同设计拖动系统,应用基于微处理器的工业控制装置实现复杂的控制过程,实现工业控制的自动化和现代化。
在本课程学科教学法知识的积累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始终贯穿着整个课程教学过程,按照项目教学的要求,分为三大模块,十三个子项目,始终强调师生互动,自主学习,激发热情,挖掘潜能,开发创造性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们可以通过幻灯、图片先认识各种元器件,通过动画技术显示元器件的动作,了解原理和结构、动作过程。在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学生借助网络技术了解有关最新元器件的开发研究工作和领域的新发现,为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储备能力。
二是把课堂无限延伸,在讲解典型控制电路时,不再局限于课本的知识,新工业时代技术革命日新月异,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足不出户,把最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和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互动交流,运用信息技术模拟出融教室、实训室、生产车间于一体的教学情景。模拟出安全可靠的生产场所,实现低成本的工学结合,解决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仿真在最大程度解决了实习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三是信息化技术带动了研究工作的进行,技术的进步是没有止境的,工业控制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也是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得来,对于大型生产设备的控制,通过使用信息化技术,实现智能化改造,提高生产效能。我们在讲授生产设备控制电路时,应用了Plc来实现电路功能,大大提高效率,简化了控制系统的结构,最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研究的热情。
四是考核方式的改变。教学评价是为了检验教学效果,如何开展信息化教学评价对有效实施信息化教学有指向作用。我们通过网络答题,电子CAD设计控制电路,仿真软件应用,全方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知识应用能力和研究能力。
当前,虽然信息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信息化教学也会不断出现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结合专业领域的发展和变化,我们通过思考信息化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教学形态三个层面的具体落实,通过对每个层面的信息化教学目标、教学情境、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这四个方面要素的正确理解和合理运用,以保证信息化教学在电气自动化技术课程的有效进行,不断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参考文献】
[1]李春鹏,李棋.教学过程的信息理论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8(8)
[2]阎亚军,周谷平.对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8(1)
[3] 王陆,刘菁等著.信息化教育科研方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张筱兰,郭绍青.信息化教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郭俊杰.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策略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0(10)
【作者简介】展明星(1963- ),女,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讲师,研究方向:电气自动化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教学改革及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9.电气自动化的课程 篇九
电气自动化及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方向论文【1】
【摘要】电气自动化是现代化工业发展的主要标志,也是先进科学技术的核心观点。
在新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中,电气自动化对科学技术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是促进社会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关键。
本文就电气自动化发展历程与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现状;发展前景;发展方向
电气自动化对于提高机械运行的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力有着重要作用,自其诞生以来发展至今,对于我国社会生产的改造提出了巨大的可靠性与经济性,同时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
目前我国社会发展中,全面实现智能化、信息化、工业化发展离不开来电气自动化的支持与配合,电气自动化的合理应用对于促进我国社会的稳定进步和提高现代化生产效率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对于社会长远发展目标与规划有着深远意义。
1.电气自动化发展路程与现状
1.1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历程
电气自动化自诞生发展至今,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巨大转变过程,同时其随着智能化技术、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一种综合发展趋势,是结合各种先进科学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体系。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随着电机等相关电力设备和产品的产生,促进了电气自动化的产生,同时也使得这一概念成为现实。
可以说从上个世纪电气自动化的诞生发展至今,一直以来都是一种按照人的主观意志来实现的,也是电气自动化发展变革的主要趋势所在。
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现代控制理论的应用和微型计算机的广泛普及,电气自动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并迈进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各种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促使其朝着自动控制与信息处理技术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20世纪70年代,现代通讯的快速发展更是带动了自动化、智能化理念的形成与变化,同时也促进电气自动化系统朝着规模大、复杂的结构发展,在这种现状下,大量的问题难以解决,主要集中在控制理论范畴不够成熟,造成了控制上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围绕这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就产生了大规模的系统控制和复杂系统智能控制的自动化理论、方法以及手段,同时也促进了这门技术的全面革新,高级自动化系统主要是由现代通信科学技术、微型计算机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所结合的成果体现,同时也对电气自动化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极其迅速日臻成熟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促进了人工智能、交通、医学、航空航天、现代制造技术等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国防等领域在国民经济中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2电气自动化发展的现状
1.2.1信息技术的决定性影响
信息技术是包括计算机、世界范围高速宽带计算机网络及通讯技术,广泛的讲就是指人类开发和利用信息的一切手段这些技术手段主要目的是用来处理、传感、存储和显示各种信息等相关支持技术的综合体。
现代信息技术又称为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是建立在现代电子技术基础上的它是以通信、计算机自动控制等现代技术为主体将各个种类的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并进行利用。
现代信息技术是实现信息的获取、处理、传输控制等功能的系统或设备的信息系统技术主要包括光电子、微电子以及分子电子等有关元器件制造的信息基础技术。
主要是用于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的信息应用技术。
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气自动化中众多学科领域的持续技术创新信息技术对电气自动化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支配性影响。
反过来信息技术的进步又同时为电气自动化领域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加先进的工具基础。
1.2.2与物理科学的联系更加紧密
20世纪的后半叶对电气工程的成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固体电子学也主要是由于三极管的发明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发展,电气自动化与物理科学间的紧密联系与交叉仍然是今后电气自动化的关键,并且将拓宽到微机电、生物系统、光子学系统。
1.2.3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
现代技术的飞速进步和分析方法势必带动着依赖现代技术的电气自动化、设计方法的日新月异也将迅速发展起来。
2.我国电气自动化的未来展望
2.1系统平台的开放化和信息化
开放化是实现管理、决策、设计、控制和制造一体化的关键也是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实时交换和共享的重要基础设施,与外界建立一个接口实现与外界网络的连接,它广泛的被应用在电力系统各元件和局部系统的监视、调节、管理控制上,是电力系统运动技术、信息管理、调度自动化等方面的技术核心。
信息化信息技术的电力设备设计、制造和运行中广泛应用的计算机优化与仿真技术在电气自动化的地位应更加突出。
网络通信技术在电气工程中广泛使用以及人工智能分析的广泛应用都充分展现了信息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2.2系统结构通用化
企业的网络结构对于一个好的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来说能够保证企业内部的计算机监督、控制设备、财物系统之间的数据通讯快速准确安全。
系统结构通用化是非常重要的企业管理者可通过内部网络对现场设备进行实时监督。
2.3标准化的系统程序接口
标准化的程序接口在网络方面可以使用TCP/IP作为统一的通讯标准可以保证不同厂家之间的软硬件产品数据正常交换在与企业的`管理系统、监控系统连接时至关重要的是基于硬件平台的自动化解决方案。
使用Windows NT作为操作系统还解决了它们之间的通讯障碍能够使硬件可以在自动控制和管理平台之间建立一种最好的接口。
方便了电气自动化系统和办公系统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基于Windows系统的标准和技术大大减少了工程时间和费用。
3.电气自动化发展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世界开始进入新技术革命时代。
在利用信息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要获取准确可靠的信息,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要用各种自动化设备来监视和控制整个生产过程,使各个设备能够在工作过程中呈现出最佳状态,生产出最好的产品。
因此,没有电气自动化的发展,现代化生产也就失去了根基。
伴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到来,信息化时代已经先一步到达,如果我们没有实现工业化,那信息化就更不可能完成,因为信息和工业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当然,也不可能先把工业化发展的很好再去发展信息化,这样做只会使我们的发展速度变的更慢。
所以,工业自动化就是将信息化和工业化一起发展。
大力发展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既可以对传统产业有所帮助,又可以加快信息化的发展,以实现我国电气的全面工业化。
4.结语
总之,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方式将会在社会的各个城市领域得到广泛地关注和普及,而电气自动化不但得到了更充分的发展,它也会在现代工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完全能促进我过生产力的发展。
至此,将会给我们带来生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以及社会发展的稳定与进步。
电气自动化及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方向【2】
【摘要】电气自动化的优势在多年的工业生产实践中被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来,为了能够为我国的电气自动化发展提供些许有益建议,本文简略分析了电气自动化技术以及该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0.前言
电气自动化技术所涉及的领域和行业是非常广泛的,其专业人员必须要具备多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有效应用提高了我国工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降低了劳动者的劳动负荷,提高了管理监督和信息传输的便捷性和快速性,不仅是维护工业安全生产的技术保证,同时也是实现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技术支撑。
1.电气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1.1 IT技术的介入与融合
在信息化社会当中,IT技术的作用和价值是不容忽视的,从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看,IT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技术的每一次革命当中均担当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巨大的市场需求使得IT技术和电气自动化技术走得越来越近,从以往的单纯介入走到现在的趋于融合。
今天的IT技术已经深深深入到了仪表、控制器、执行器以及传感器当中,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对于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影响非常深刻,今天的企业管理系统,通过网络技术不仅仅能够实现对传统的人事管理数据、财务管理数据的查阅和管理,还可以实现对整个生产过程乃至每一个生产环节的动态监控,能够让企业管理者实时解并掌握企业的生产状况;视频处理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多媒体技术对于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设备维护系统设计和人机界面设计方面。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控制设备、控制系统以及PLC等设备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而统一组态环境、通讯能力、软件结构等的重要地位更加突出出来,实质上是提高了软件系统的重要性。
1.2总线技术的有效应用
【电气自动化的课程】推荐阅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论文06-23
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简历09-25
电气自动化的实践与维护研究论文07-17
电气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习报告06-28
无功补偿技术在电气自动化的应用论文07-22
浅谈船舶电气自动化06-28
自动化电气实习报告09-01
电气自动化顶岗实习周记09-01
电气自动化研究论文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