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课程感受新变化

2024-08-01

走进新课程感受新变化(精选11篇)

1.走进新课程感受新变化 篇一

走进新课堂的感受

第一小学

杨建梅

“走进新课堂,感受新课程”已有数载,我真正感受到了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不光重结论,更重过程的过程;是关注科学,更关注人的过程。当你走进新课程,你会感到:

一、新课堂学生变了,变得爱学习了。

新课程是从儿童的世界出发,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自然,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研究的方式研究社会。一二年级的教材很适合儿童的心理,很接近现实事物,让人看得见、摸得着,让学生有亲近感,喜欢上它了。学习方式也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了。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不仅如此。新课程还积极倡导和实践学习方式的个性化,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师为学生创造了富有个性化、人性化的学习氛围与空间,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比如:在学《将相和》一文评价人物时,学困生张东就说他喜欢秦王,理由是:秦王懂得治国之道,能使秦国强盛。我及时予以表扬与鼓励:“你能从另外的角度来评价一个人物的好与坏,说明你有自己的眼光,敢说别人不敢说,甚至不会说的话,你才真正的了不起!”在表扬与鼓励的同时,我也及时予以引导,要批判秦王以势欺人,太霸道的可耻行为。其实作为老师的我正在用发展的眼睛看待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尤其对待学困生,教师要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及时予以肯定、赞赏,让他们感到学习成功的欢乐,并有自豪感。

二、新课堂教学变了,课堂“活”起来了。

整个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因为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就很自信。能大胆的想像、全面地思考,并且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受。如学《游子吟》这首诗时,从母亲在微弱的油灯下,为儿子赶制衣服的情景,感受母爱的深沉与伟大。学生们畅所欲言,联系自己说出天下父母的爱比山高似海深,并决心努力学习,不辜负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新课程教师变了,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如科学课中,教学生认识各种蔬菜,我首先微笑着给学生们分组、布置任务:每组必须选出不同的蔬菜,并且还得把蔬菜的名字、子叶类型、食用部位等填在表格中,每人填的蔬菜不能相同。安静的教室立即热闹起来,同学们在互相帮助、互相请教,来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学生们全都沉浸在课间的小组活动之中,没有一个偷懒的。我轻松地徜徉在学生中间,听他们讨论,给他们个别指点,微笑着感受和观察他们的认知„„

总之,课堂的“活”意味着师生双方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个性的张显和体性的弘扬;意味着师生双方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灵魂的感召。不论新课程中表现出来的学生的变化,还是教师的变化,都是具体的、真实的、感性的,这都说明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在扎扎实实地往素质教育方面推进,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一定会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2.走进新课程感受新变化 篇二

高中新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 以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提出的课程或项目为基础的学习载体, 以在课题研究或完成项目的全过程中获得的体验、经验等内隐知识为基本内容, 以由教师指导、按小组或个人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 由学生自主开展学习的基本教学形式的课程。该课程具有自由性、研究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由国家作出对课程的界定和定位, 规定课程设置的要求和学生学习的要求, 由学校根据国家对课程所做的规定组织开发和实施。该课程是为加大学习考察在落实“以德育为核心, 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的力度而提出的。

以往的教学, 偏重于对概念或理论的字面理解, 而缺乏深一层的疑问, 学生只忙着埋头苦读那些从书本里搬来的知识, 一遍又一遍地解着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存在的习题。难道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完成这成千上百的试卷科学在飞速发展, 很多知识都会迅速被淘汰而变得一钱不值。这日新月异的崭新世界在告诉你我一个现实: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 重要的是如何去获得知识, 如何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 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新课程的设置让学生思考:那些浩瀚如海, 用以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知识是如何形成的那些学过的定律、法则或理论存在的依据和前提是什么以及这些知识存在的价值、人们又是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的新课程的设置意在使学生意识到囫囵吞枣、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永远行不通, 应该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真正的科学态度是批判的态度, 批判的态度才是理性的态度, 夸大科学的权威性是不对的。人们尽可以把科学的历史看作发现新理论、摒弃并不真实的理论并以更好的理论取而代之的历史。在21世纪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中, 我们的学生必须学会这种思维方法。否则在浩瀚的知识信息海洋中, 就会迷失方向, 以假为真, 是非难辨。

新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乐趣也极富挑战性。学生必须亲自去做, 才能体会到该如何做。学生必须自己走进实验室核实一下, 并用自己的眼睛看一看, 这要比在牛顿的著作中或在一本教科书中搜寻答案更有意义。这种“真正的体验活动”是开设新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宗旨。通过这种课程, 学生将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体验, 学生的各项技能和能力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学生的智力也会在其中得到提高。

新课程的实践主体是学生, 学生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时, 可采用如下步骤:1.确定研究课题;2.制定研究计划;3.收集资料;4.加工分析所收集的资料;5.提出论点或假说;6.撰写研究报告;7.自我评价。

新课程的每一项学习内容、方式, 都可以由学生自己、或学生群体、或教师与学生合作拟定。学生的思考过程、动手能力、创造性的发挥, 以及学生的独特的风格都应该体现在课题的研究中。这种学习通常是一种群体的合作学习, 每一个学生与他人合作, 作为一个新世纪的公民这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 新课程的设置, 破除了对权威的迷信, 促进了思维的科学化;破除了对古人的迷信, 促进了思维的现代化;破除了对书本的迷信, 促进了思维的客观性。始终置学生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积极追求课堂教学的开放格局, 实现由知识向智慧的转化, 激活了学生的内在原动力, 把学习与创造、模仿与创新、理性与幻想结合起来, 有效地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潜。

3.走进新教材 诌谈新感受 篇三

一、保存了教学素材生活化

人教版新教材中,很多教学素材的选择都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如,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的教学内容选取的就是学生最熟悉的教室场景,让学生结合实际学习“左右”位置。在练习中,教材安排了“排队做动作”“摆放物品”“生活中的数学”等,较好地把知识训练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二、计算教学更加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新的教材计算教学的例题,基本都呈现了多种计算方法。在“20以内的退位减法”安排上,教材呈现了“破十法”和“相加算减法”,并由数学精灵提出:“你是怎样计算的”“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安排上,教材也呈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样,不仅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更体现了学生算法的多样化。

三、注重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步骤,体现问题解决的多策略性

新教材在编排上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在解决问题的例题中,用“知道了什么?”“怎么解答?”“解答正确吗?”提示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步骤和完整过程。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新教材与实验版教材相比,更加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例如,一年级上册第79页的例6,解答“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教材中呈现给学生“数数”和“画图”两种不同的方法(教学中,我还引导学生列式计算)。这些都看出新教材的新活力、新亮点。

四、注重知识的提前孕伏

新教材在编排上更注重新知的渗透,使新旧知识的衔接更加融洽。例如,教材在编排“20以内的进位加法”内容时,每一节都安排了相应的填未知数的练习,这为学生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做好了知识的铺垫;下册第77页例4的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为后续学习乘法做好渗透;下册第46页的例7和第78页例5的问题解决,为学生学习平均分和剩余问题做好孕伏。这样,教材提前为学生建立学习新知的认知结构,很大程度上让学生得到和谐发展。

五、体现时代性

新教材在素材选择上更加贴近时代性。例如,“人民币的认识”教材中介绍的是现行流通中使用的第五套人民币,删除了面值为2元和2角的人民币,贴近时代,学生不再感到陌生。在货币流通、商品买卖中使用的人民币主要是以“元”为单位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这些熟悉的具有时代感的内容学生更容易接受。

新教材为我们搭建了较好的平台,教师需对教材做好研读,只有品出了其中的内涵,悟出了其中的精髓,把握住了新教材的脉搏,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焕发新的活力。

4.感受家乡新变化 篇四

籍贯:内蒙古 工商管理七班 08250190753 古莎莎

摘要:1978年,我国的重大转折点,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时间表,中华人民共和国真正进入了建设和发展时期,从此,国家的建设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发生了不曾预料的巨大变化,我们每个人都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国家也因为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而日益强大,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提纲:1.总述家乡改革开放后的新变化 2.分说家乡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状况

3.以小见大,细说国家的变化

4.对国家改革开放政策实行的切实体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艰难,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是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30多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多年的沧桑巨变,30多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我的故乡是在内蒙古呼和浩特,那里人民诚实朴素,笑容和蔼可亲,是一个在改革开放后,如雨后春笋一般,发展起来的城市。城市不大,但也是今时不同往日,与以前有了很大变化,这是我亲身体会到的。

在这30多年中,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小小的城市,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勤劳善良的家乡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现了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办公楼更是鳞次栉比,一列列火车横贯家乡,家家住进了新楼房,一台台彩电飞进千家万户,现如今家家电脑、电冰箱样样不少,生活水平也是显著提高,家乡让我刮目相看,在不经意间,我们的家乡已随着时代的变革,走入了小康社会,大家不愁吃穿,生活物质水平更是前所未有的增长。有了党的宏观政策,人们开始为四化建设努力工作、劳动,不管是工人、农民、老师、学生、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为这个城市出力、出汗,为把家乡建设得更美,更好而不懈努力着。

据社区里老人们介绍,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色的海洋”。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在吃的方面,以前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在住的方面,改革开放以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改革开放后,不仅人均居住面积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的改善。在出行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这么多的变化都要感谢党,是党的政策好,方针好,家乡才会日新月异,飞速发展。

以小见大,不仅仅是我的家乡,现在的中国也在改革开放政策的领导下走向繁荣昌盛,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持续高速发展了30多年。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以11%的年增长率高速度持续维持30多年,中国是一个奇迹。以西方工业化发展道路在看,会出现经济循环,中国好像打破了此经济循环的命运,一直持续发展且没有减慢的迹象。

1978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共和国做出了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开始,古老的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到2010年,改革开放成功持续,回顾这30几个年头,中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成就巨大: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49美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1448万的0.2871%,30多年间增长了16.7倍;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预期寿命提高不但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也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67.77岁,200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上升到71.40岁,增加了3.63岁。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进入一个与世界同步的时代。

其实,改革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最终的直接作用就对“人”和“物”存在关系的改变过程(这里的“人”不是单一地个体而是某类利益群体的总称,“物”不仅仅是商品还包括世界范围的资源、环境、物化的材料(金融)、规范社会秩序的法规制度等等),统一到(区域)社会存在的体系中(即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集合中)。从这一过程出发,我个人以为:中国的改革只不过是处于“摸索”期,经验期。而真正的改革(就是国家民族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历史过程)包括完善、交流、挫折和成就,可以说也是国家发展的初期过程(国情:初级阶段)。不能急功近利,更不可悲观厌世,但万万不可步入歧途。也就是以唯物的历史观来看待我国的社会改革,那么改革的成功就是必定的了,当前提出的“和谐社会”就是一种历史唯物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环境自身、国家和社会、国家关系等的和谐观念就是改革过程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也是“科学发展观”“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我们改革时期的思想

文化和改革进程和方法手段就应围绕“和谐”这一东方智慧的精华开展进行。发展必然就是财富的创造和累计,但不是“对外扩张掠夺”也不是“对内剥削压制”,那就是自我的完善和更新。

但总体来说,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基本达到小康、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等等,这一切只用了30年时间,被称为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而这一奇迹的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13亿中国人民。13亿中国人民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根本改变,这本身就是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中国改革开放走过的30年光辉历程,使我们这个过去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成就,想变化,回顾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国际地位和声望不断增长,这使得我们更有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有信心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有信心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5.感受家乡新变化 篇五

老家的村头有一条铁路,听爸爸妈妈说那是京广线铁路,从郑州回老家就走这条线路。我打小就喜欢在村口看各种各样的火车飞驰而过:有黑皮敞篷的(货车)、绿皮的、红皮的(红白相间的)、蓝皮的(蓝白相间)等等。尤其是在晚上,车厢里的亮起灯光的时候,行驶的列车就像一条飞舞的龙灯,漂亮极了!现在村头铁路上有了新的变化,又增添了新成员——子弹头列车。它尖尖的脑袋,洁白的身体,跑的非常得快,一眨眼就不见了。

家乡的汽车也越来越多了,但这也不是什么好事。原来回老家,总是可以和小朋友到处疯跑,现在每次和小朋友外出,妈妈总是跟在后面唠唠叨叨的,不要我在街上乱跑。哎,到了农村怎么还不能自由啊!

家乡也有大型超市了。小的时候,我的家乡只有小卖部,里面只有一些日常用品和小零食。每次我嘴馋想吃零食的时候,妈妈却不给我买,说那些零食都是小作坊生产的,不卫生。现在好了,开了大型超市,妈妈常常主动带我去逛超市,给我买书、买玩具、当然还有我爱吃的零食。

最让我兴奋地是村头还建起了健身广场。广场的中心有一个漂亮的小亭子,亭子周围有许多健身器材,那里是人们锻炼身体的地方,也是小朋友最为集中的地方。广场上还有灯光球场,每到晚上,灯火通明,我们小朋友再也不用担心天黑没地方玩了。

家乡的变化真的是太多太多了,说都说不完,人们吃的比以前好了,穿的比以前好了,过节的时候更热闹了…… 这些变化让我很高兴,也让我更热爱我的家乡了。不过,在我内心深处,我还在期待一个美丽的变化。在家乡的村口有一条小河,里面的水很黑、很臭,村里的人们叫它黑水河。听爸爸说这条小河以前并不是这样的。爸爸小的时候,河水还很清,里面有鱼虾、芦苇、荷花,人们在河边钓鱼,小孩子在河里游泳玩耍……但是后来村子附近开了一家工厂,废水排到里面污染了小河,就成了现在的样子。每次看到这条黑黑的小河,我都很伤心,什么时候村头的小河能变回原来的样子呢?

6.感受家乡新变化作文 篇六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感受家乡新变化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感受家乡新变化作文1

“我不去,我再也不去那鬼地方了。”

我大呼小叫,妈妈在一旁劝说。到底什么事让我们母女俩吵成这样呢?就是放假了,妈妈叫我去大姨奶奶家住几天。这听起来没有什么,可大姨奶奶家在九龙口,我去过一次,本想着能玩一玩,放松放松,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但没成想,那里的空气全是化肥味,地上全是稀泥,而且天天吃咸菜,我晚上也老是失眠……“你不知道,现在农村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去了包你满意。”妈妈眨了眨眼睛,我只好跟着她去了。

“滴滴”班车到站了,我一脸忧郁地下了车。我向远处望去,这个曾经破烂不堪的小村庄,现在竟然真的变了!

那路边随着微风摇摆的花朵,那绿油油的菜田,绿的直饶人眼,还有那一栋栋拔地而起的砖瓦房,那一个个用现代化机械耕作的人们……这是真的吗?

在一路的纠结中,我们到了大姨奶奶家,她家也住的是二层瓦房。一进门,大姨奶奶就把我领进了里屋,拿出了一大堆好吃的,正当我感叹于眼前这一切时,大姨奶奶又叫我吃午饭,有许多丰盛的菜,我真觉得不可思议。妈妈说:“看吧,这就是党的新政策,党的十八大就要召开了,这次的主要内容就是改善农民的生活,你要努力学习,报效祖国,报效党呀!”我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

我等待并期待着家乡新的变化。

感受家乡新变化作文2

那天是五月一日,我和妈妈在公园散步,我看了公园有一个凉亭,有许多花草树木,一条小河曲折地穿过,景色异常的美丽。我就对妈妈说,以前的公园也是这么美吗?妈妈说:“没有,也就是有几棵树,花草也没这么错落有致。现在我们的家乡可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你看四周到处都是楼房,建设得多美啊!”我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感受着家乡的变化,心里美滋滋的。

说起变化,妈妈就想起了许多的事。“以前可不是这样,住的到处都是土房,也没有你们吃的这么好。那时我们吃的只有小米饭、大馇粥,上学的时候也没有像样的书包和书本,还要走很远的路,全是土路,夏天下雨时道路泥泞不堪,冬天时手冻得像猫咬的似的。而如今,你们算是赶上了好日子,你看宽阔的马路,穿梭着多少辆汽车,城市发展也一天一个样,现在的肇东从一道街到二十道街楼房林立,绿化一新,就像大城市。

我们从八道街回到了家,一路上听着妈妈的讲述感受着家乡的新变化。妈妈还告诉我要好好学习,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将来有出息时回报家乡、建设家乡。我点了点头。

感受家乡新变化作文3

‘哔哔’一大早8辆大巴车进入了我们的校园,我们排队走出校门。一路上我们说说笑笑,不知不觉就到天德湖了。

天德湖公园从建筑时就注重了地理,历史,人文资源。天德湖原来名叫‘园博园’,因为里面最为知名的是天德湖,所以又称天德湖公园。

初入天德湖公园的大门,微风伴着花香袭来,在我的鼻尖围绕着。你们看,那边有的一大片牡丹!花瓣拥抱着他的宝贝,晶莹剔透的露水也被他的娇艳给迷惑住了,纷纷爬到了他的花瓣上。我也被这片花丛给深深地迷住了,不自觉地停了下来,呼吸着那一阵阵的花香。

我们来到了一个大斜坡前,导游说可以上去浏览一下。我爬到半山腰发现了一个小洞,我钻进去,哇!居然是一个大草坪,我在上面撒野了好几分钟。

接着我们参观了许多景点。由于导游的失误我们白白的绕了一圈,经过不懈努力我们来到了沙滩,我兴奋地飞奔向沙滩,遇到了我的闺蜜,她给我买了一个大号棒棒糖,我们一起堆沙堡,还去铲沙子,愉快的时间总是很短暂,我依依不舍的离开了闺蜜,离开了沙滩。

在回头的路上,有人不小心把垃圾丢在了地面上,保洁阿姨迅速赶来拾起来丢在了垃圾桶里,引以为戒我把吃下的垃圾拿在手上,统统扔进了垃圾桶里。

再去的路上我看见了天德湖宾馆和温泉,我多么想进去瞧一瞧啊!总而言之所有没有进去的景点,我都觉得可惜。

很快一个上午过去了,我多么希望时光倒流啊!这样我就能再仔仔细细的观察一遍了,发现更多的美妙之处了!

感受家乡新变化作文4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美丽的家乡——滨海,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你瞧,就连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你瞧,在过去人们衣衫褴褛,而现在人们都穿上了棉袄、羽绒服……你瞧,过去人们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而且就算吃了也不一定能填饱肚子),而现在人们吃的是大鱼大肉,而且有的去高级宾馆吃山珍海味;你瞧,过去人们住的是茅草房,每逢下雨时还会漏雨,在人们却住进了豪华、舒适的大厦……你说,变化不大吗?

可是家乡的哪个地方变化最大的呢?那可就要数到美丽的南湖广场了。南湖广场原来是一片空地,大约在1995年建成的。南湖是滨海最大的湖,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每到夜晚,南湖四周的灯都亮了,它们倒映在水中,好像是谁把夜明珠放入了湖中。来南湖的人也就多了人们来这里漫步,漫步在湖边,好像天上人间全都融进这南湖中了。南湖的桥,十分有个性。远远望去,好似西湖的断桥。每到固定的时间,南湖中的音乐喷泉就开始了,它们忽高忽低,忽宽忽窄,给人一种起伏不定的感觉。

南湖广场以“水绿生态”为特点,以湖泊、草坪、地势、造景为主体,以南有南湖为依托,水榭、景、景墙、艺术碑等错落有致,巧妙地展示了滨海作为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楹联之乡及江苏唯一书法之县的文化底蕴。

我那美丽的家乡她有着丰富的`物产,如:何首乌、五醍浆、海蜇丝、香肠……

美丽的家乡——滨海,明天我们将会把你建设的更加美好!

感受家乡新变化作文5

今年十一我突发奇想和爸爸妈妈去看看我小时候生长的地方湖塘老坝卢家塘,去看看家乡的新变化,于是我们就出发了。

刚来到村口,我都快惊呆了,这是我们以前住的村子吗?又矮又旧的房子竟然变成了一幢幢高楼,门口的一条小河也被高楼覆盖了,就连又臭又脏的水沟也变成了平地……以前我住在村子里的时候,虽然邻里之间很和睦,家家户户都很热闹,白天大人们只要一有空,就回去找附近的邻居说说空话,晚上,他们就会把一张凳子端到院子里,一边说空话,一边乘凉但是一到晚上我睡觉的时候就一直有狗“旺旺”的叫声,惹得我们睡不着觉:现在我们住在当然门前的那条小河也是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欢乐,原来的小河清澈见底的,夏天可以看见小鱼和蝌蚪在水中无忧无虑地嬉戏,有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拿一个小网,抓那些小鱼和蝌蚪呢!不仅仅是我的家乡有变化,整个常州都在变化:比如天宁宝塔,红梅公园:全球最高佛塔,常州市最大的国家级公园,2010年中国人居环境奖;比如常州大剧院:以“跳动的音符”和“流动的乐章”为主题,通过透明、流畅的线条,融汇了东西方的文化韵味;比如常州奥体中心:中国第一个地级市,以“奥林匹克”冠名的体育中心;比如常州BRT一号线:2010年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全国唯一公交项目;比如中华恐龙园:常州第一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华东第一个5A级主题乐园等等都是最近几年新建出来的,都是我们家乡的新变化。

7.走进新课程我这样做 篇七

一、落实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有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解读课标与教材, 我们不难发现新课程改革倡导大语文教育, 强调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掌握语文、运用语文。在教学中怎样落实语文与生活的联系问题呢?

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 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我跟学生强调一种观念“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生活须臾离不开语文”, 指导学生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与运用语文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语文能力的好习惯。在开学之初, 我们开展了一次“让语文走进生活”的实践活动, 公共汽车上人们的谈话, 路边的一处广告标牌, 教室的一则名人名言, 都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从打电话到会客人, 从听广播到看电视, 从写请假条到写申请书, 从同学争辩到家庭讨论, 都成了我们听说读写的内容和提高能力的途径。长此以往, 学生也就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了生活的天地之中。比如:班干部在黑板上写了通知, 常有同学挑刺, 看他是否有错别字, 句子是否有毛病。在这一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意识明显增强。

引导学生将语文延伸到生活。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在现行的语文教材的“半亩方塘”中, 能不能让新时代的“天光云影”在其中折射呢?能。这就需要教师见多识广, 认真钻研教材, 懂得现代信息技术, 能够旁征博引, 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 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首先, 在课堂课文的讲读中要面对学生的生活实际, 寻找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的最佳结合点, 使课文走进学生的生活, 同时又让学生进入作者的心灵。如学习《走一步, 再走一步》过程中, 让学生说说:假如你是“我”, 孤身一人在悬崖上, 将怎么办?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 你作为“我”的同学, 将怎么办?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困难?是怎样处理的?通过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思考, 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和作者的意图, 从中悟出了生活的哲理, 提高了在生活中解决困难的能力。又如学习《行道树》一课时, 请学生联系生活想想文中的核心句“神圣的事业既是痛苦的有, 又是幸福的”的含义, 举例加以说明。这样学生的思维由课本奔驰到了历史与现实之中。最后, 让学生观察自家附近的行道树, 查一查资料, 了解它们的名称、习性及作用, 写一篇调查报告。还可以观察一下重庆行道树的特点及种植情况, 就城市环境建设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事实表明学生喜欢这样的课, 课后也乐于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自己理解课文回答问题也自然而然地结合自身的见闻经历来阐述了。从这一年的教学来看, 现行教材中几乎每一课都能找到课文与生活的结合点, 只要处理得当, 课堂就会变得鲜活轻松, 学生也会学得愉快高兴。

第二, 语法修辞等知识的掌握与巩固也可接近生活。新课标强调语文知识的掌握与训练应着眼与学生的学以致用, 而非学以致考。所用的语言材料, 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如学词性、短语、句子时, 可以学生喜欢的歌词为材料;改病句练习, 可从学生自己的日记、作文中找例子;修辞方法的训练, 可联系学生熟悉的广告来分析;应用文的学习, 可抓住学生交请假条、申请书及写通知的机会。这样, 学生接受起来容易, 同时也会感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第三, 思想的教育与情感的培养联系学生实际。思想性是语文学科的性质之一, 新课标中也强调“语文课程还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但语文教育与政治不同, 它应紧扣课文本身的教育因素, 又须符合学生的思想实际, 还要注意潜移默化, 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如在学习《珍珠鸟》一课时, 正值班上一个同学欺侮另一性格内向的同学, 在学生理解了“信赖, 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理解了怎样才能做到相互信赖之后, 我总结道:“人与动物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赖尚且能够营造出美好的境界, 人与人之间难道不是这样吗?尊重别人的生存空间、思想空间, 做到平等相待, 不以强凌弱, 不以大欺小, 这是建立信赖关系的前提。同样, 我们同学之间相处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集体中, 如果有同学想凌驾于别人之上, 想在集体中称王称霸, 大家想想, 我们会有一个和谐美好的集体吗?-----”在这些话语之中, 没有提及打架, 没有直接批评当事同学, 但该同学却羞愧地低下了头, 课后, 主动找老师和同学承认了错误, 表示以后要和同学友好相处。

实践表明, 如何使现行教材与学生生活结合, 这对我们的文化素养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以, 不断学习, 充实自己, 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敢于把课堂交给学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告诉我们,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避免机械繁琐的分析, 不能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 教师不要以宣布标准答案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而且, 现在学生手里的参考书及标准答案有很多, 如果老师照本宣科, 耽误的是学生的时间, 失去的是学生的信任与尊重。那老师做什么呢?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课程标准指出教师的教学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自由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怎样才能使学生将学习变成其内在的需要呢?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由此我想到, 能不能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解答, 从而使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索和自我发展呢?于是, 我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在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质疑并让学生解疑, 把课堂交给学生, 把质疑、解疑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实践表明, 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使学生乐学、爱学, 并实现从依赖教师到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 成为教学活动中自主探索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实施步骤大致如下:

1、听、读, 整体感知。

新课标注重文章的整体感知, 在平常就要注意训练。读是感悟理解的第一步, 也是必不可少的途径。在自然引入课文之后, 让学生读书。或让学生听读, 或让学生默读, 或让学生朗读, 或让学生速读, 根据课文的体裁、篇幅、情感而定。读后,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初步体会。因为这一感悟是真实而原始的, 所以老师尤其要注意保护和重视, 不能随意褒贬, 又要放在心坎上, 学生对课文是否初步理解?下一步如何引导?此时, 心理就该有数了。

2、自学思考。

“自学”, 即学生自己看书、理解教材, 教师指导学习的方法:找出重点句子做旁批, 发现疑问地方做标记。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让学生看书思考, 不仅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为下一步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而且可以使学生养成勤思善学的良好学习习惯。

3、小组内质疑、解疑。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 小组内交流心得体会, 互相质疑、解疑, 把没有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每个人都要阐述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带动学困生, 起到交流互补的作用, 能激发深入钻研的意向。同时这样做, 又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4、小组间质疑解疑。

由学生就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向其他组的同学提问, 其他组的同学回答,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 教师或与学生共同研究, 或适时加以引导、点拨。

5、学生自己总结学习所得。

8.走进新课程 体验新情境 篇八

关键词 课堂 情境创设 学生 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在情境中共鸣,潜意识地进入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的理解教学内容。它具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学生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的特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有着独特的作用,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学创新的主要手段。

那么,怎样才能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关键在于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善于创设各种情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那么,创设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情境有那些途径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一、创设导语情景 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課开始,老师用精彩的导语创设情境,这样可以一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都知道《西游记》中孙悟空有一根如意金箍棒,他用这根神通广大、变化莫测的金箍棒,闯入阎罗大王的地府,大闹玉皇大帝的天宫,弄得鬼神不安。还用这根棒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排除了路上九九八十一难,不知降伏了多少妖魔鬼怪。但是,你们可知道这根“如意金箍棒”是怎样来的呢?这样子将学生的思维就一下子引到了课文上来,教室里如炸开了锅,学生积极地到课文里去寻找答案了。又如,教《标点符号的作用》时我首先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位很吝啬的财主,常常找许多理由和许多借口赖掉长工的工钱,长工对此敢怒不敢言。有一次,财主家要请一位塾师。一个聪明而仗义的秀才应聘了。它与财主签了一张契约,结果这张当初使财主满口答应的以为便宜至极的契约到年终结算时却使财主赔了一大笔钱。原来这位先生在标点上做了手脚。这张契约内容是:“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青菜一碟足”,同学们试试看,怎样标点使财主欢喜,怎样标点又使财主赔钱呢?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动手,认真思考。使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二、创设媒体情景 渲染学习气氛

创设语文情景,画面、音乐对渲染情境,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是一种重要手段。音乐与语文有相通之处,都是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如果能把画面、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送元二十安西》这首诗对于从未离家的孩子,要他们去体会分别的那种滋味,用语言来激发引导他们的感情进入诗中情景和意境,实在是有点儿勉为其难。这个时候,画面、音乐就可以凭借其独特的感染力来使课堂充满那种离情别绪,我给学生设置了一幅生动的离别画面,并且放古曲《阳关三叠》,在凄凉婉转的音乐中,学生一下子融入到诗词所渲染的意境中,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总之,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创设出浓郁的媒体情景,就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知识,训练智能。

三、创设表演情境 洞察文章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表演情境有时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九色鹿》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上台表演小品。小品的表演促使学生理解课文,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想象并模仿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使课文中人物栩栩如生的活跃在眼前,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出来。再如《公仪休拒收礼物》里多涉及空间位置,所以我让学生自学课文,把课文分成两个表演场景进行表演,学生们认真研究课文,相互讨论,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在笑声和表演中学习课文,从错误的表演中认识自己理解上的偏差,最终得出了正确的位置。这节课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话、说话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人物、事物的能力,还调动了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的积极性。

四、创设问题情景 挖掘学生潜力

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学生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动力之一,对于形成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抓住“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句话进行情境创设:卖炭翁身上穿得很单薄,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些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形成共识认为卖炭翁是为了炭能够买个好价钱,心甘情愿自己挨冻。这样,卖炭翁悲苦的矛盾心理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全体学生马上产生强烈的共鸣,激起了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的封建社会的强烈不满。

五、创设争论情境 鼓励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还应培养他们大胆的探索和批评精神。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我小结说,愚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愚实智,智叟用停滞的眼光看问题,形智实愚。话音刚落,一位男生举手说:“我不同意您的看法,愚公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的,但我认为愚公还是‘愚’,它可以在山上凿一个洞,这样比搬掉一座山更省时、更省力。”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听了有的哈哈大笑。个个情绪高涨,像这样的疑问应该说都颇有分量,表明学生动了脑筋,创造力有所发展。教师相机诱导,学生互相切磋、分析、争论,就有助于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使其最终内化为创新人格。

9.感受家乡新变化作文 篇九

但我觉得,厦门最像一首歌,有急有缓,有强有弱,吟唱着,厦门那日新月异的变化。

接下来,就让我们打开厦门的音乐盒,一起去聆听,那首名为厦门的歌……

在歌声里,我化为一只白鹭,翱翔在厦门蔚蓝的天际间。

这首歌,起先是缓的。

在歌声里,我飞到了曾厝垵的海边,听见潮水有节奏地拍打着岸边的礁石,为乐曲伴奏。一位位渔民提着网,走了过来,脸上洋溢着笑容。一旁的古厝里,孩子们追逐嬉戏着,撒下串串银铃般的笑声。

因为现在厦门的扶贫政策,渔民们的笑容也由衷多了,也再也不用每天起早贪黑地打鱼了。

接下来,曲子的节奏快了起来。

我飞到了地铁施工现场。在那里,我听见了机器铿锵有力的声音。机器旁的一位位工人挥汗如雨,却似乎完全不觉得累,反而笑着说:为了厦门地铁能早日建成,我们苦点累点也值了!

果然,工人们的辛苦没有白费。现在,厦门地铁犹如腾飞的巨龙一般,满载着乘客们的欢笑声,驶向了更加美好的未来。

现在的厦门,已经俨然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大城市了。来来往往的车辆汇集成一条条长河,奔流不息;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直插云霄,书写着厦门崭新的面容。

最后,歌声变得盛大、恢弘起来!

在乐曲声里,我飞到了金砖厦门会晤会场。在那里,我看到了一位位外国友人。一位位厦门志愿者们也在会场中穿行着,耐心地为外国朋友们引导着。外国朋友们也都纷纷竖起了大拇指,给厦门点了一个个大大的赞!

在大街小巷,也时常能看到几位外国友人,醉心于厦门的美景中。

我看到了,厦门正以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包容着世界!厦门这两个字,正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所赞美!

渐渐地,乐曲慢了下来。

已是深夜。夜晚的厦门伴随着鼓浪屿的天风海涛和阵阵钢琴声,微笑着,进入梦乡……

一曲终了,余音袅袅,令人回味其间。

10.感受家乡新变化作文 篇十

记得以前家门前有一条小路,这条小路凹凸不平,十分窄小,只有电瓶车可以通过。特别是下雨之后,整条路就像是汪洋,路过的行人总要停下来,挽起裤脚,踮起脚尖,从一个又一个泥巴坑里跨过去,生怕溅起的泥土沾到裤腿上。而现在呢?家门前的小路焕然一新,那又窄又弯的小路早已被又宽又大,笔直又平坦的柏油路所取代。现在家门口前,大车小车络绎不绝,多出来的人行道更是伴随着人们的笑语乡音。

这条路的尽头有一条潺潺环绕着村子的小河。之前这条河不能称之为河,顶多是条垃圾沟。大家总是喜欢把垃圾扔在这条小河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大人们就近将家庭生活垃圾整袋扔进河里,小孩们更是糖果塞进嘴里,糖果纸往河里扔,动作一气呵成。缺少环保意识的人们,活生生将一条清澈的河变得污浊。所幸的是,保护环境走入每个家庭,人们懂得了垃圾分类,邀请了专门的工人对小河进行了清理,归还了小河原本清澈的模样。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河面上折射出了闪亮的耀光。听说,大家还准备在小河边栽上树呢!

那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楼房更是与以往截然不同,不管是在建材方面,还是在设计方面。此时的房子不再是用石头、黄土混杂而成的矮平房,家家户户都能建起高大而又坚固的三层楼房,从外面看简洁大方,里面更是布置典雅,高贵大气。

当然,最美的,还是这里的人了。

现在呢,村子里的人都能够学习知识,人人说得上普通话,就连我家里的曾祖母,也能用普通话帮外来来指路。村里的人变得文明了,他们待人接客文明用语,轻声细语,最明显的是,就连最棘手的环保问题,他们也在适应着垃圾分类的新政策,做得有模有样,为建设美丽乡村共同努力。村邻之间和睦相处,相互窜门,其乐融融。

11.对新课程新理念的新感受 篇十一

关键词:信息时代 经济时代 组织 基本理念

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繁、难、偏、旧”的课程内容,已滞后于教育发展的要求,传统的“讲数学”、“听数学”、“练数学”,也严重制约了教育的有效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现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面结合自身近年来参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几点感受。

一、教学理念——与《数学课程标准》相适应

任何改革必需先进行观念革新,只有观念的更新,才能有行为的转变。没有观念的变革,即使是行为转变,也只能是机械的模仿。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转变教学观念,变革教学行为。

首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必须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上,创设“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参与合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促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的发展”,使人人体验成功的喜悦,感悟学习数学的乐趣。

其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讲数学”、“听数学”、“练数学”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现和掌握数学知识。

最后,转变教学评价标准。传统的教学评价重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介方式多样化。评价“注重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多用激励性评价”,“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同学生不同的需要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

二、教学目标——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

为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数学教学不仅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时,通过课件演示教材P64主题图,我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数出10个人、10只鸽子,通过比一比,填一填等数学实践活动,学生经历抽象10的过程,感受10的组成,培养l0的数感,形成和建立数l0的概念,让学生在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完成数学抽象,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发现,有所认识与提高,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数的抽象美。

三、课程内容——加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与传统小学数学教材相比,新课程对小学数学教材做了重大变革,其突出了:注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良好的课程环境;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所学的数学知识都必须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所以每一小节数学知识的出现,教材都提供了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为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材提供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素材,让学生結合自己的实际,

通过数学活动获得数学知识。倡导自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总之,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讨出“9加几”的计算方法,在鼓励计算方法多样化时,实现计算方法最优化。练习题型设计上也充分考虑了一些开放题型,为了使学生喜欢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材引入了小学生特别喜欢的卡通人,“智慧老爷爷”、“笑笑”、“淘气”,教材中很多问题的设计都富有弹性,使不同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产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课程资源——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

上一篇:必修二第四单元复习导学案《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我有一个梦想》《在马下一篇:高中集体备课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