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环境实践论文

2024-07-03

大学生环境实践论文(精选8篇)

1.大学生环境实践论文 篇一

大学生环境保护社会实践调查范文

为响应河南科技大学校团委、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共青团和学生会的号召,美丽孟州实践团于2015年暑假在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对环境污染展开调查。

活动开展前,环境污染调查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调查方式:先在网上查找有关于环境污染的知识,然后再实地考察,向当地居民做问卷调查,最后向环保局反应情况,听取环保局的意见。

首先,环境污染的定义:环境污染指自然的或人为的向环境中添加某种物质而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而产生危害的行为。(或由于人为的因素,环境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使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人类的正常生活受到有害影响。)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类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条件的现象。

在美丽孟州实践团前往孟州市西虢镇--工业区的路上,迎面而来就是因工厂而产生的粉尘,扑鼻而来的是阵阵酸臭。工业区不愧为工业区,有化肥厂1,板厂,砖厂,酒精厂,化肥厂2,电池厂,电厂,皮毛厂,机械厂,铝合金厂,三轮车厂,药厂等等。数十个厂聚集在此,它是给孟州带来了丰厚的收入,使这里的人们有了工作,可是却忽略它们带来的污染,不是看不到,而是袋鼠心理假装看不到。虽然活动前期在网上可以看到他们对环境经济双发展的规划,在来的路上有不以破坏环境作为发展经济的代价的宣传标语,可现实中却并非如此。满天飞的烟尘,刺鼻的气味,灰色的天空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便是所谓的大气污染。这里有太多的烟囱,整天往外排放着工业废气,尤其是酒精厂、药厂排放的最为刺鼻;烧煤厂矿产生的粉尘最多,连马路边的树叶都被粉尘覆盖了。据统计,这里一直高居重度污染,直到下雨才转为良,可雨停后,污染指数又迅速恢复到了重度污染。工厂排放的污水,每个工厂应该都有污水处理系统而且在网上可以查到相关部门检查的结果均为合格,可是美丽孟州实践团看到的却只有黄褐色或者说红褐色般的水,而且还泛着刺鼻的气味。而这样的水却日日夜夜的通到了黄河中,水体污染也随之传播。再来便是居民的垃圾处理问题,当看到堆积如山的垃圾就在眼前的一瞬间,心中真的有种崩溃的的感觉,人一天究竟产了多少垃圾啊?重点是这些垃圾现在处理的很不得当。在网上也有很多关于孟州市污染的报道,但一直都没有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人们群众的反馈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居民们最痛疼便是这水和大气,因为毕竟这是每日必不可少的啊。

最后,我美丽孟州实践团来到环保局,将这些情况原原本本的汇报给了环保局的书记,书记听后说,当下环境保护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当地环保局每月都会定期下乡进行检查,而且现在国家已经对经济结构进行了调整,相信不久的将来环保问题可以得以解决。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调查,锻炼了环境污染调查队团结合作的精神,还让环境污染调查队看到了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保护环境刻不容缓,希望通过这次活动可以引起人们的深思,引起相关部门的反思,引起政府的重视。希望大家可以一起参与到保护环境的队伍中来,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2.大学生环境实践论文 篇二

一、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构建

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实践体系尤为重要。正是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 大学生创业才容易纸上谈兵, 创业容易失败。目前国内高校的创业实践教育很多是以做实验、做项目, 参加科技创新类的比赛为主。这些举措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但是远远不够。实践出真知, 创业实践教育应该多管齐下。

(一) 丰富创业实践活动

目前高校中影响范围较大的创新创业类活动主要有“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企业经营模拟大赛等。学校可以依托这些活动, 引导学生关注创新、创业。此外, 高校还应注重发挥创业类社团、学生组织以及大学生科研立项在创业教育中的基础平台作用[4], 鼓励他们组织、策划更多创业实践活动。大学生应该走出实验室, 多参加这类有关商业、创业类的活动。创业不仅需要技术, 还需要头脑, 需要财务、管理方面知识, 需要商业运作能力, 而这些能力正是大部分学生所欠缺的, 多参加这类活动能很好锻炼他们创业技能。

(二) 创新实践教学形式

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很难激发现在同学的创业兴趣, 必须要改进策略, 创新实践教学形式。一方面将原有的创业讲座、创业培训等形式加以变革更新, 不再只是请一些专家、教授直接讲解系统、偏向理论性的创业知识, 而是请一些杰出的创业企业家或者是创业成功的知名校友, 结合自身创业经历, 利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通过交流、互动的形式将知识、经验传达给同学。另一方面可以结合理工科大学生做项目的优势, 采用项目训练法, 让学生组成团队做一个小型的创业项目。从调查市场信息、撰写项目可行性报告到立项, 再到项目实施。通过团队合作, 将创业想法付诸实践, 理论结合实际。如今网络在大学已经非常普及。网络的普及为创业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基础, 建立教育和训练的平台, 比如建立一个模拟的创业实训室, 通过网络培训平台, 吸引学生参与, 及时发布政府相关创业政策, 传递创业信息。同时还可以建设在线交流平台, 让学生和老师能更加深入的交流, 提高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 加强创业能力专项培训

创业是一项商业活动, 需要一定的商业思维、商业管理的技能。理工科大学生在这方面能力尤其欠缺。系统的讲授相关经管类课程不太现实。所以只需将经管类最基础、最核心的的知识传授给他们, 然后让他们将相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对创业感兴趣的学生, 可以鼓励他们参加相关商业类软件的培训, 学习诸如商道、沙盘等ERP软件, 学习企业经营管理思维和模式, 熟悉企业采购、生产、销售和研发等生产运作的整个过程, 了解财务、投资等概念和指标含义, 这些对理工科学生尤其重要。高校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专项的培训。

(四) 开拓创业实践基地

理论应与实践相结合。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 积极同校外相关企业联系, 建立校企实践平台, 给更多同学提供实践机会。一方面高校可在校内建立一个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 指导学生的创业项目, 帮助学生的创业企业起步走向市场。另一方面高校利用校外的校企实践基地, 让学生实习、体验多种角色。通过体验式学习, 体会不同角色的工作职责和要求。

二、创业教育环境体系构建

当今我国大学生的择业观很多都倾向于比较稳定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或待遇相对较好的外资企业, 直接创业的人寥寥无几。因此, 要从多方面、多途径构建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 使大学生接受创业意识的熏陶, 播下创业的种子。欧美国家创业教育开展的好, 与其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创业教育环境是分不开的。

(一) 学校层面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 高校的校园环境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高校通过广播、展板等途径广泛宣传各级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 让学生了解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高校还可以定期请知名的企业家或者本校的成功的创业者来学校开讲座, 树立榜样和典型, 激发同学创业热情。同时宣传引导形成鼓励创新、开拓进取、宽容失败、团结合作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论坛等活动以及隐形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发, 把校园文化同创业教育结合起来。鼓励同学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活动, 出台相关文件、条例, 对积极参加并取得一定成果的同学给予适当嘉奖。

(二) 企业层面

企业可以一方面在高校设立校企合作平台, 把公司的一些项目让高校学生参与运作, 公司可以派专门人员给予指导。这样既可以给大学生一个学习、实践的平台, 锻炼他们团队合作、商业运作能力, 又能将公司的项目开展起来, 产学研相结合, 为公司的后续科研项目提供支持。另一方面, 公司可以每年在高校选拔若干名实习生, 提供不同的岗位给他们实习。这样既可以让高校学生得到锻炼, 又能为企业未来提前培养人才、实现企业、学生共赢。

(三) 社会层面

创业教育要想开展好, 离不开创新、包容的社会环境。创业教育仅凭高校一己之力是难以完成的, 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全社会共同努力。政府应该出台优惠政策, 鼓励并扶持大学生创业, 并且对创业的大学生提供相关培训和指导。政府可以联合企业和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大学生创业设置创业基金, 提供资金支持。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 高校老师多偏向理论、学术研究, 缺乏实际创业经验。政府应一方面抓紧培养既有创业理论又有创业经验的高素质人才, 另一方面对现有高校教师进行创业能力培训, 保障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的有效开展。

此外, 政府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创业政策和典型的创业成功案例, 引导社会大众形成包容失败、鼓励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结束语

大学生年轻有活力, 敢于拼搏, 学习创新能力强, 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虽然目前大学生创业存在一些问题, 诸如经管知识缺乏, 热情高但经验不足, 创业成功率低, 但随着创业教育体系的逐渐完善, 大学生创业综合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创业率及创业成功率将不断提高, 为经济发展和充分就业做出重要贡献。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的、长久的工程, 只有政府、高校、企业共同参与, 不断改进, 才能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侯锡林.企业家精神: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 (02) :32.

3.大学生环境实践论文 篇三

我们的学生缺乏实践意识,实践能力,是我们教育模式的弊病,是我们文化传统的缺陷,也是我们社会环境的偏頗。为了能让学生具备实践技能,必须改变现在的教学方法,创设实践环境。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我们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实践能力只有在活动中得到培养和增强,离开具体活动就无法实现能力的发展。教育方面,我们应当以发展学生的操作能力为目标,设计和组织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内容。长时间以来,教学以知识为重点,以上课为中心,教育教学活动单一的。也就是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过程太少。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一提到学生的能力,老师们就认为可以不需要知识。能力的培养,实践活动的开展,仍需要理论,仍需要知识。学校教育不可能不传授知识,学生不可能不需要知识。但是知识要为学生的社会生活服务,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服务。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我们创造有益的实践教育环境,给学生必要的自主实践的空间。人在环境性中存在,人的活动能力是人与环境的互相影响中得到增强的,是人在认识和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得到培养与提高的。应该看到,学生的学习和活动的范围是很狭窄的,学生常常被局限在教室里。按道理,教学必须有环境性,若没有环境就没有教育的成长。能力的发展,就要让学生认知环境,思考探索环境,最后在环境中得到实践。理所当然地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形成在认识和不断变化的环境中。

综上所述,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非常需要良好环境的建设。实践能力体现于学生身上,但是却潜存于环境之中。教师只要不断地加强学生活动环境的建设,就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 青海省大通县良教乡中心学校)

4.大学生保护环境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篇四

都说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当然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至少这些都是可以推广起来的,生活当中来讲环境问题的不在少数,保护环境的意识现在是非常的缺乏,其实我仔细的观察还是有人在主动地义务的做这些事情,我非常敬佩这种行为,积极主动地带头去做好垃圾分类保护环境了,我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想象到难处,当然我们生活当中这些精神一直都是优秀的,值得我们学习,我也非常推崇这种精神,但是一个人的行动是有限的,我们应该一起参与进来做好这些。

这次我做这么一件事情我非常的有感触,当我自己去做这些时候,我才知道保护环境真的是非常有必要,在这次活动过程中做好垃圾分类,可以回首很多可用资源,我们做好了这些才会让资源循环利用,再一个就是环境问题,这个问题一直存在我们周围,做好这些相关事情我相信没有什么是不能改变的,环境是靠我们改变的,把环境变好也是我们的责任,这次在活动中我深深的受到了影响,做好这么一件事情真是很不容易,一点点的积累才能够做好,整个过程中我也会有很多收获,这些都是积极正面的,当然我也有很大的成就感。

5.大学生环境实践论文 篇五

一、调查的目的及意义

(一)调查目的

上海浦发环境服务有限公司陆家嘴分公司是浦发集团下属上海浦发环境服务有限公司的一家分公司,它在规模、方向定位、财力物力、业务门类、作业设备、作业技术和政策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

然而,行业的特殊性导致了分公司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外在的阻碍和内在的瓶颈:前者如“非法私运”野蛮竞争、政府投入相对不足;后者如分公司自身业务流程单一,内部挖潜不到位。这些都制约着分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

本文在对分公司概况、现状加以分析的同时,从行业特殊性的具体几个方面出发,阐述了上述问题的对策,并对分公司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二)上海浦发环境服务有限公司陆家嘴分公司概况

正式成立于2003年6月的上海浦发环境服务有限公司,最先是由浦东新区城市化地区原有的三家生活垃圾及粪便清运公司经过股权重组而成立的,由于其母公司——上海浦城热电能源有限公司——是浦发集团与意大利英波基洛公司的合资企业,故上海浦发环境服务有限公司从性质上说是有外资参与的,公有资产占优势并起主导作用的国有企业。

陆家嘴分公司是浦发环境公司下属一家分独立核算的分公司,主要从事陆家嘴区域居民、企事业生活垃圾、粪便清运,压缩站管理等环卫业务,有职工154人。

二、调查要素

(一)调查时间

2011年3月20日至4月10日

(二)调查地点

上海浦发环境服务有限公司陆家嘴分公司

(三)调查对象

上海浦发环境服务有限公司陆家嘴分公司业务条线

(四)调查目的 在对分公司概况、现状加以分析的同时,从行业特殊性等具体几个方面出发,阐述制约分公司发展相关问题的对策,并对公司的前景进行展望。

三、调查分析

(一)公司优势、公司规模巨大。浦发环境公司作业区域涵盖了浦东城市化地区11个街道、花木镇、北蔡镇全部地区以及三林镇城市化地区,张江镇部分地区,服务面积约为90万平方公里,服务人口约为150-160万。陆家嘴分公司地处陆家嘴区域,居民区、写字楼都是其潜在的业务来源。

2、方向定位明确。秉承“为了浦东整洁的每一天”的宗旨,拥有 “扎根浦东,立足浦东,面向浦东,服务浦东”的明确思路和维护浦东形象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

3、业务门类多样。主要业务是陆家嘴区域居民生活垃圾清运、企事业单位垃圾清运、集贸市场垃圾清运服务,以及粪便清运及压缩站管理。业务体系点多面广,且与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值得注意的是,运用生活垃圾发电也为分公司提供了更为合理的垃圾处置方式与可观的经济增长点。

4、作业设备先进。分公司以拥有专业性、功能性齐备的环卫养护设备和各类环卫作业车,并根据实际作业需要,淘汰老旧车辆,充实5吨后装式压缩车、拉臂车、粪车等先进车型,并斥巨资引进了奔驰20吨粪车、奔驰大型垃圾清运粉碎车和雷诺大型垃圾清运车。

5、新区政府扶持。作为事改企的国有企业,在与新区市容环境行业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上具备优势。

(二)对公司经营情况、市场状况及政策扶持状况的调查分析

1、营利模式的特殊性

上世纪90年代,经历“事改企”的浦东新区环卫作业单位从环卫管理部门的编制中剥离,成为了公益性、服务性的国有企业。作为企业,必然以营利为首要目的;而“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使公司在完成政府定额的同时,急需自主拓宽营利渠道。收入与业务量、服务质量挂钩,故竞争性也进一步凸现出来。

随着体制的改变,作业单位与管理部门从“一家人”变成了政府与企业间的契约关系。这一转变使公司必须认清形势,制定可行的经营策略,通过明确的 2 定位,放大自身优势,规避自身弱点,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

总体来说,这一营利模式下,公司固有业务虽然稳定,但其较为单一的现状,制约着公司的发展和环卫职工收入的提高。

2、市场的特殊性

市场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市场开发的不健全和市场竞争规则的不完善两方面。

(1)市场开发的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市场运作链条的缺失,一些值得重视的经营环节被忽视或低估,限制了利润点的增长。例如,垃圾分类在西方发达国家都已深入人心;在中国则起步较晚,北京在奥运会前才开始推行垃圾分类,而浦东,直到今年初才试点垃圾干湿分类。对垃圾进行分类,一方面便于垃圾减量及妥善处置,减少污染;一方面便于资源回收利用,节能增效。然而,这套机制在中国这个环卫市场中,却迟迟没有起效,反而可能沦为得不偿失的“面子工程”。

(2)市场竞争规则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现阶段存在着一些不具备垃圾清运资质的私运小公司参与竞争的现象。此类竞争,对拥有合法作业资质的国有企业和浦东的生态环境,都形成了恶性的冲击。具有完备垃圾处置能力的国有企业在其工作流程中,垃圾清运的终点是垃圾填埋场、焚烧厂等珍贵处置场所;而私运小公司,在不具备基本处置能力的情况下,为了赢得竞争,不惜采取违法违规手段拉拢业务,如恶意竞价、向服务单位行贿,而为降低成本,又采取使用废旧车辆野蛮作业、偷倒乱倒垃圾的方式。

(3)政策的特殊性

这里所说的政策特殊性,并非指政府管理部门为国有环卫企业提供的政策便利,而是指:在为环卫企业提供便利的大方向下,由于政府相关配套工作的不完善、不到位,甚至脱节,对国有环卫企业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一方面,浦东新区政府有关部门于十多年前制定的对居民垃圾清运给予补贴的标准为:清运1吨居民垃圾补贴81元人民币,该标准执行至今。十多年来,物价水平逐年上升,上海市最低工资水平、社保基数几经上调,企业成本投入有增无减,而这一补贴标准却原封不动,且远低于上海市政府制定的指导价格。据分公司有关人员介绍,若只是以清运居民垃圾来获得政府补贴维持分公司运转,分公司职工月收入仅能维持在1500元左右,这显然与当今行情不符。

另一方面,目前,浦东新区政府有关部门在管理上存在不人性化的一面,根据市民投诉的情况,一经核实,便对作业单位的垃圾清运补贴进行扣发,以示惩罚。这样的处理方式,导致公司员工收入的进一步减少。需要注意的是,环卫行业由于各类不确定因素,路况、设备故障等突发状况以及市民的误解,极容易遭受投诉。如果机械地将投诉量与垃圾清运补贴挂钩,针对的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具体的责任人,这样未必可以促进作业单位自身服务质量的提高,反倒是会打击公司员工的积极性,造成恶性循环;同时,在补贴不到位的情况下“只罚不奖”,显然是对奋战在艰苦一线的国有环卫企业、环卫职工权益的漠视。

(三)对公司提升经营业绩的意见和建议

1、作为社会公益性企业,始终坚持大局为重,内增素质,外树形象,通过劳动竞赛的形式,保质保量完成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清运任务,向政府和居民展示自身的良好形象,让浦环这面环卫行业的旗帜深入人心。

2、积极巩固、争取和开发企业垃圾处理的市场份额,创造更多利润;以点带面,与同一产业链内的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行程互惠互利,共存共赢的长效机制。

3、试行较完善的垃圾分类方案。在以往的垃圾分类方案试行的过程中,之所以产生“成本高”的现象,一方面是因为垃圾分类作为一种新兴事物,还不为广大市民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与分公司对垃圾分类、清运方式的选择误差有关。在与分公司负责人的交谈中得知:分类垃圾不集中,导致清运车辆无法满负荷运载,以常规方式一次可运完的垃圾,用分类方式后需多次清运,这对分公司的作业时间和车辆油耗都是极大的拖累。对此,可采取如下方案:

(1)对垃圾实行有选择的分类。结合实际情况,选出几类可再利用或者不易腐败的垃圾进行分类,诸如塑料、金属、木材、纸张等。

(2)免费为试点垃圾分类的小区居民提供专用的垃圾分类袋。印制一些带有宣传垃圾分类标语的垃圾分类专用塑料袋,定期免费分发给小区物业,由他们发放给居民,这样一来,既增加了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居民的环保意识,还宣传了公司品牌,一举三得。

(3)构建分类垃圾回收产业链。分类垃圾回收之后,必须对其价值加以挖掘。就当前实际情况而言,燃料型垃圾(热电厂发电)、肥料型垃圾(直接还田 4 或加工成肥料)、塑料垃圾(制作塑料制品的加工原材料)和金属垃圾(制作金属制品的加工原材料)的再利用比较可行。形式上,分公司除燃料型垃圾提供给上级公司浦城热电厂之外,在其他分类垃圾的处理上,可以主动寻求合作,与具备处置资质的企业采取专项合作形式,以求共赢。

4、敢于和非法“私运”竞争,主动出击,通过规模优势、作业能级优势,拉开与“私运”之间的差距,最终把握市场的主导权。

5、国有环卫企业应客观、系统地阐述自身困难,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以求得政策面上的支持。

(1)建议政府管理部门应参照当前物价标准和现行工资标准,对居民垃圾处理标准进行切合实际的评估。

(2)建议政府管理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制定合理的奖罚机制,而不是只罚不奖。

6.大学生环境实践论文 篇六

课题成果公告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1、基础研究:

通过调查和文献学习,研究网络时代、社会变革和改革开放对青少年德育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分析当前和未来社会对学生基础道德教育的需求,从而明确德育的形势和任务。通过调查研究,进一步摸清当前青少年时代,尤其是高中学生基础道德现状、触网倾向和心理活动特征,为开展有成效的德育活动提供认识依据。同时通过文献和理论研究,进一步认识德育工作原理、规律及新时期德育特征和发展趋势,为德育教育决策和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2、行动研究

(1)由德育管理人员与网络管理人员组成技术攻关组,共同探讨基础道德教育操作平台构建的科学性、可行性与技术合理性。建构结构合理、操作方便、界面友好,符合青年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道德教育网络操作平台,并不断改进和完善基于学校网站的“四名教育”操作平台;基于学校网站的行为规范教育操作平台;基于学校网站的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平台,为基础道德教育的开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条件保障。

(2)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四名教育”实践研究。在网络环境下,组织学生开展学名言,读名著,听名曲,演名剧活动,丰富学生人文底蕴,励志、修德。探索实现学生自励、自省、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

(3)开展网络环境下的行为规范教育研究,探索行为规范教育新途经,完善行为规范免检制度,提高学生道德认知能力、自律能力,由他律向自律转化,并结合文明礼仪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文明素养和行为习惯,做文明社会人。

(4)通过《网络道德简明教程》课程的实施及研究,探索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让学生认识网络工具的双重性,兴利除弊。通过教育提高学生正确筛选信息能力,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文明上网,做文明网络人。

(5)开展基于学校、家庭、社区网络教育平台的教育联动实践研究,探索学校、家庭、社区教育联动机制,探讨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对学生基础道德形成的互补性和有效性,提升学生基础道德素质。

3、管理与评价研究

开展网络平台开发、管理与基础道德教育相关性研究,探索网络平台开发合理性和利用的有效性,探索网络环境下学生基础道德教育有效组织模式和管理机制,完善考核和管理制度,提高网络环境下学生基础道德教育效果。

开展网络环境下高中学生基础道德教育的评价研究,构建评价的目标体系,形成操作方案并加强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研究,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基础道德发展。

(二)研究方法

此课题采取以实践研究为主的行动研究,辅以文献研究、理论研究、调查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法。总体流程如下:总体规划→分项分步实施→阶段回顾、方案调整→再次实践→检测、评估、总结

二、结论与对策

课题研究分为调查组、理论课题组、技术开发组和实践操作组,开始研究和探究实施工作。

(一)厘清学生新世纪学校德育工作难点的原因,为研究实施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调查组分三个子课题:《高中学生基础道德现状的调查分析》、《高中学生网上活动情况的调查分析》和《高中学生网络心理的调查分析》。在我校高一和高二学生中展开三项调查,分别发放并收回问卷522份、372份和463份。其中《高中学生网上活动的调查分析》课题组还召开三次学生座谈会,参加116人次,走访并发放和收回家长问卷121份。三个课题的调查基本摸清了高中学生基础道德,网上活动情况和网上活动的心理特征,为开展本课题的实践研究和有针对性的德育工作提供了现实依据。

(二)从理论上探究新世纪德育工作的特点,为实施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理论课题组分子课题:《网络时代德育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网络时代德育有效性研究》、《网络时代学生基础道德教育的方法与原理研究》和《网络德育与常规德育的比较研究》展开。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查阅和分析了大量的参考文献和书籍,形成了关于认识网络时代社会特征、德育发展趋势、德育原理、内容、方法等相关的研究成果,为实践研究的开展提供了认识基础和理论支撑。

(三)建立具有我校德育特色平台和校本课程

技术开发组由德育管理人员和信息技术教师组成。首先在课题组提供开发原则和指导意见的基础上,由德育管理人员提供平台开发的功能创意,由信息技术人员负责具体开发。我们的指导原则是:三个平台(基于校园网站的“四名教育”平台,基于学校网站的“行为规范教育”平台和基于学校网站的学校、社区、家庭教育平台)和校本课程《网络道德简明教程》,即“三平一课”。

(四)实践操作,积累经验,建立具有新世纪德育工作的评价体系

1、运用实施具有我校德育特色的“四名学堂”和“行为规范”平台,积累特色德育工作经验;

2、在高一年级实施《网络道德简明教程》校本课程,同时建立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从学生的德、智、体等各方面考核,综合评价,突出德育。

3、班主任注重平时的德育工作,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形成工作机制。

三、成果与影响

(一)研究的成果

1、认识成果:

通过调查研究和文献、专著理论研究,形成了具有参考和指导价值的认识和理论成果。

(1)对德育现状、形势和任务的认识

通过研究我们认识到,网络时代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的新任务,只有把网络技术与学校德育工作内容融合,才能实现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最大化。

(2)对学生基础道德现状和群体特征的认识

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尤其是大中城市的青少年,他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 ◆ 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

◆ 表现欲望强烈,追求独立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 渴求交往与理解,愿意与人沟通

(3)对德育规律、原理的认识

德育的过程,要以学生为认识与行为主体,教育者,客观环境和事物只能做为客体对主体施加影响。

(4)对德育指导思想上的认识

在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确立了如下的德育指导思想:

a、统领性思想:b、主体性思想:c、疏导性思想:d、先进性思想:f、开放性思想:g、交互性思想:h、协调性思想:

2、技术开发成果:

在政教处德育管理人员与信息技术中心全体教师组成的技术开发组的一致努力下,形成三个平台一个课程(三平一课)。三个平台就是“基于校园网的‘四名教育’平台——四名学堂”,“基于校园网的行为规范教育平台”,“基于校园网的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平台”。一课就是《网络道德简明教程》。

3、实践成果

(1)网络环境下高中学生“四名教育”成果:

(2)网络环境下高中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成果:

(3)基于学校、家庭、社区网络平台开展高中学生基础道德教育的成果:

(4)《网络道德简明教程》实施的实践成果:

(5)利用互联网,学校评课以主题班会、心理辅导、网上聊天、实践体验等形式开展基础道德教育,形成了系列成果《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教师网络环境下学生基础道德教育实践札记选编》(附件1)。

4、管理评价研究成果:

按照课题研究和学生基础道德教育的实践需要,我们成立了《网络环境下高中学生基础道德教育》的运行管理,与《网络环境下高中学生基础道德教育的评价研究》子课题。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了课题的成果《网络环境下高中学生基础道德教育运行与管理模式研究》课题报告和《网络环境下高中学生基础道德教育的评价研究》课题报告。报告从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上对基础道德教育的实践进行了反思和总结。评价研究方面,我们以评价目标、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进行了认真研究论证,以确保评价的客观性、真实性、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研究的收获

1、认识上的变化:

在此课题实施之前,尽管我校德育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获得了一些荣誉,但在教师中还是存在一些认识问题。表现在重智育轻德育的功利思想:认为德育是难以考核的指标,而升学率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指标,是家长、社会评价学校的尺度;存在无所作为的为难思想:认为当前德育工作太难做了,学生的基础道德滑坡,社会风气不良,德育的环境没有从前好,教师的一番苦口婆心教育被社会上的一种不良事件一下就抹杀掉了;重经验,轻研究的懈怠思想,许多同志认为,德育工作历来都不过如此,都是一支粉笔,一面黑板的说教,形成不研究新形势和新情况的推脱、懈怠;重传统,轻创新的守旧思想:对青少年身上体现出的新动向不敏感,不善于研究新问题,没有新的手段,德育缺乏技术含量和新元素,结果使教育落伍于时代。通过课题的实施,经过调查研究和理论学习、成果交流、讨论,全体德育工作人员和教师在认识上有很大转变:大家从对青少年终身发展负责,对社会负责,对民族的前途负责的高度,认识到了德育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从新时期青少年特点研究分析,网络时代社会特征和改革开放对青少年的影响,认识到德育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而认识到德育创新和德育研究的必要性,从而形成了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

2、观念上的变化:

以往德育工作中,教师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的容器,采用德育灌输的方式,重灌输,轻互动,重管理,轻思想,重集中,少民主,习惯采用至上而下的管理命令

式,导致治标不治本,甚至标本不治。课题的实施,改变了这种局面。现在教育工作中,平等、民主的多了,关心爱护学生、感动校园的事迹多了,方法上简单粗暴的现象少了;利用谈话、日记、网上聊天的互动多了,单向灌输的少了。在研究和实践中,老师们逐渐确立了全面发展、德育领先的观念;以身作则,以德育德的观念;学校主导,学生主体的观念;持之以恒,长效常抓的观念和协调一致,共同影响的观念。观念的转变是为校园德育新面貌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全校教师集体创作形成了《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教师师德四字歌》,在《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教师师德四字歌》的引领下,学校师德水平和表率作用明显提升。

3、行动上的变化:

受上述观念和认识上的变化影响,现在教师中学习德育理论专著的多了,固步自封的少了;运用教育理论,搞研究的多了,凭经验办事的少了;抓紧时间学习现代技术的多了,凭传统方法吃老本的少了;积极主动和学生、家长、社区沟通的多了,纸上谈兵、想当然的少了。几年来,我校涌现出一大批深受学生欢迎的德育标兵和德育工作者,社区工作先进志愿者,家访工作先进个人。2006年,我校参加上海市职业技术培训中心组织的计算机中级等级技能考试,有一百多名教师取得了合格证书。在课题实施阶段,学校组织的平台使用培训,教师更是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4、手段上的变化:

在德育手段和技术方面,我们按课题规划不仅创立了《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网站》并建立了基于学校网站的三平一课。同时广大教师还积极在互联网上捕获德育信息和学生的思想动态,利用网上交流、主题班会、班务日记、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开展教育,使教育手段丰富化。

5、德育内容上的变化:

基于学校网站的三平一课的建成,不仅有效地整合了学校的德育特色和德育内容,使网络道德教育、“四名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更富有时代特色。同时我们还利用网站和常规手段相结合,开展了富有时代特点的教育活动,如学生的爱心助老实践活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生命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艺术与审美、诚信教育、生态教育、经济伦理教育等等,使教育内容紧扣时代的脉搏,突出时代性。同时教育的内容始终紧扣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社会的需要,形成科学合理的德育内容新体系。

6、德育方法、机制上的变化: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认识到新时期青少年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参与意识浓、自我表现欲望强烈,拥有信息量大以及不满足于教师的说教和灌输,更强调自由、民主和平等特点。结合这些特点,我们采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方法,使教育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我们经常采用的比较有效的形式有:主题认知法,民主管理法,关心感动法,角色体验法,实践感悟法,网上互动法,自我反思法,伙伴互动法,环境陶冶法和榜样感染法等等。在德育教育机制上,通过探索实践形成了:任务驱动、魅力吸引、网络健全、活动体验、民主参与、评价激励、目标引领、交流互动等新的教育机制。实践证明,只要认识了学生的特点和德育规律,德育创新不仅有新空间,而且德育教育还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7、学生精神风貌的变化:

“四名教育”兼有民族性和兼容性的特点,名言、名著、名剧、名曲是没有国界的,它既使学生体验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树大根深,同时也体验到世界文化的博大

精美。学生能在中外文化的比较中提高审美情趣,增强文化判断力,同时提升对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到目前为止,学校已结集出版了四集学生自创的名言警句录,学生电脑制作的四名小报400余期。每年的校园艺术节学生的名剧表演都是突出的亮点,喝彩声不断。正因为如此,我校学生的文化鉴赏力和艺术表现力明显提升,参加市区各类演讲和艺术表演屡屡获奖。网上评议、行规免检使行为规范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行规教育顺利完成学生行为的由他律向自律转化。进入校园首先感受到学生的彬彬有礼和环境的整洁舒适,自行车排放整齐划一,班级内务井然有序,课间操赏心悦目,这些都是行规教育的成果。到目前为止,先后涌现自修纪律、教室内务、课间操等三个项目十四个免检班级,涌现出标兵个人54名,标兵班级10个,标兵年级2个。

《网络道德简明课程》的实施强有力地促进学生网络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网络行为的规范。调查显示,现在我校学生上网玩游戏的少了,上网查资料、学习科学知识的多了;网上发牢骚、发泄不满情绪的少了,网上谈人生、谈理想、谈班级建设的人多了。结合我校的社会实践和爱心助老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公共道德意识在不断提升。

8、学校德育面貌的变化:

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整合了学校的德育特色、德育内容与德育资源,使“四名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礼仪教育”、“爱心助老活动”等德育特色更加鲜明而有实效。全员德育,以德育德的理念深入人心,一只教育理论功底深厚,教育影响力强的德育骨干队伍已经形成,一个个篷勃向上的班级集体和优秀学生群体已经形成。仅2007年一年,就有6名同学光荣入党,高二(9)班获2005年上海市金爱心集体称号。学校教育决策更加民主,德育决策更加科学,一个校领导关心教师,教师关爱学生,和谐互动的德育氛围已经形成。2006年,我校面向全市召开的文明礼仪进校园活动的成功举办,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具影响力和辐射力。几年来,学校分别被授予“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标兵校”、“上海市精神文明单位”、“上海市杨浦区办学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05年我校通过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总结评审,现已正式命名为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做为创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实验项目,它通过几年的实践,已达到预期效果,将通过学校的德育示范作用发挥旺盛的生命力。

(三)成果的影响

1、本课题形成成果集《探索·实践·创新》(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全国各地新华书店经销,书刊号:ISBN 978-7-5608-3813-7/G·379);

2、本课题成果获上海市杨浦区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3、本课题在上海市杨浦区层面课题成果展示会上进行展示和经验介绍。

四、改进与完善

尽管课题研究和课题成果已达到预期目的,但我们仍认为有些问题有待继续研究和探讨。

1、决策层面:

我们认为在德育的系统工程中,各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进步,对德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调整高中学生基础道德教育目标,使目标体系更具有适切性、层次性、科学性,并通过手段方法的整合,使教育资源开发和教育活动开展更合理、更科学,仍是继续研究的内容。2、技术层面:

虽然三平一课在实践中已发挥了教育优势,但随着德育工作的推进和发展,有些栏目需要完善,有些需要再开发,以使其更具吸引力,功能更完善。3、实践层面:

虽然通过平台开展了一些教育的尝试,但是我们认为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我们要在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和常规德育的整合方面,在网络环境下德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机制和实效性方面进一步探讨,使其更合理、更丰富、更有效。4、管理与评价方面:

7.大学生环境实践论文 篇七

1 高校体育教学“三自主”模式实施现状

据研究表明,我国大多数高校没有充分实现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多数学校在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教师方面做的较好,但是很少学校实现了学生自由选择上课时间;关于学生自主选择上课项目操作过程中,没有考虑个体差异和体育项目基础;在实施“三自主”体育教学模式改革进程中仍存在着教学场地、设备匮乏,体育教师短缺,现有教师部分知识面窄,综合素质不高,课程内容设置陈旧,能开设项目少,新兴、流行的项目少,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等现状[2]。在体育教学内容设置的调查中发现:多数学校的共同点是只在大一、大二开设体育教育课程,到大三以后就只做一些达标或体质健康测试,没有必须选择的体育课程。将近一半的学校只是在课外开设体育俱乐部和体育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不同的体育锻炼需求。目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项目的设置呈多样化,一般包括球类、保健类、格斗类、艺术类、时尚类、运动休闲类,田径项目则较少有学校开设[3]。

普通高校“三自主”教学实施现状最常见的是实施了“三自主”教学模式的部分内容,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内容和任课教师。虽然大部分学校的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教师,但老师仅仅在学校统一规定的具体时间自由选择,对这一时段内有课的几名任课教师进行选择,并不是所有的体育教师任学生选择,这时段没课的教师学生是不能选的。学生如果就是想上某个教师的课可以选上这个教师开设的选修课。这说明现有的部分“自主”也不是完全的自主,高校在实施“三自主”教学上还存在不完善性。

2 高校体育教学“三自主”模式实施外部环境现状

2.1 教学内容设置现状

从多数学校体育教学内容设置的资料研究显示,篮球、排球、足球和健美操作为选项课程教学内容,开课率为100%,为首选设置课程;乒乓球、羽毛球、武术、网球、瑜伽、游泳,这些选项课的开课率根据师资、场地等因素,为第二设置课程选择。第三设置课程选择选择为体育舞蹈、形体、定向运动、健美、轮滑等,由于这些项目受专业场地、师资条件的限制比较明显,所以选项课设置开课率较低,较少部分条件允许学校开设选项课程。

2.2 教学场馆环境现状

研究表明:大多数高校体育场馆、场地存在着室内、室外的平均面积小于国家规定要求。因此,场地限制因素会直接影响到选项体育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体育教学时间安排的人性化;上课班级规模的合理性,从而影响到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4]。其原因有:多数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学生人数逐年增长,同时,由于学校面积的固定,体育场馆、场地面积增长和建设速度远远低于学生扩招速度,有的甚至在削减体育场馆、场地面积造教学生活设施,满足教学、生活需要;学生体育教学生均面积没达到要求的主要原因除了室外生均面积没达到要求,室外场地面积发展滞后于室内场馆面积的发展,室外场地建设不够外,还由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以及各种中短期培训班的学员的健身需求使实际生均面积更小。

2.3 选课学生环境现状

目前,班级人数规模大是实施“三自主”教学高校中存在的普遍现象,部分学校班级人数规模超出“纲要”要求(每30人左右)许多。由于班级人数多,相对教学场地范围固定,学生相应的活动空间就变小,会导致学生肢体活动受到影响或限制,同时由于人数多,在某些项目上会导致学生练习的次数减少。因此不利于学生对运动技能的掌握,从而影响到学生学习兴趣和体育教学效果。一方面各学校的班级规模大,人数多,学生活动空间小,另一方面多数学校上课时间集中设置在上午和下午固定时间段,空间安排与时间安排不能相互错开,容易造成场馆场地资源的闲置,上课时又会出现上课拥挤的矛盾。“三自主”教学模式的改革现状就是高校班级组合形式发展不一致,有的学校班级组合形式主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级、不同院系、不同性别、不同兴趣爱好、不同技能水平而编班分级教学,有的高校没有根据学生技能水平分层次教学,共同点是大部分的高校没有实现跨年级选课。

2.4 选课操作系统环境现状

目前大多数高校选课采用电脑选课,由于选课软件设置了各个项目的人数限制,当某个项目达到人数要求,其他学生就失去了再选择该项目的权利。同时,由于学生选课时出现了盲目性和趋附性,造成谁先选或是早选,相同班级的学生同时选某项目的可能性就加大,造成了项目选择的不公[5]。还有就是不同专业的学生项目需求不一样,比如文科专业女生较多,相对女子形体、健美操、瑜伽等项目需求大,相对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需求相对少。而现在的选课软件只是统一设定项目和每项目的人数,容易造成女生去上足球、篮球等不太适合她们选上的课。

3 高校体育教学“三自主”模式实施内部环境现状

3.1 学校教师队伍教学态度现状

在学校的人才竞争环境中,学生自主选择教师,会给教师造成很大的压力。有些学生在选择教师时不管教师是否教学技能水平高,工作态度是否认真,而是根据老师课堂管理(包括考勤)松,是否考试容易通过,分数是否高为选择标准。如果是这样,会给我们老师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将在教学的管理和控制方面出现放任情况。从长远来看,将会使一些体育教师出现职业倦怠。责任感下降。相反,教师队伍中工作积极性不高的老师,为了不被淘汰,采取非常手段博取学生的欢心,即在上课时对学生纪律要求不严,教师教授内容简单,技术要求不高;考核成绩普遍高,造成一些学生为了平均成绩高,以高分获得学分,放弃自己喜欢体育项目,退而求其次。在学生中,形成很坏的影响,学生开始不尊重体育教师,不喜欢体育,认为体育是一种形式,从而失去了终身体育的理念,常此以往,逐渐形成高校体育的衰退和社会群体体质的下降。

3.2 体育教学内容的满意度和是否有必要增加新兴项目现状

研究表明,学生对现有体育课程设置的课程教学内容并不满意,大多数体育老师认为需要增加新兴的项目,有近百分之九十的学生认为需要增设新项目,因此,需要调整普通高校传统体育项目的开设,添加一些学生喜欢的现代体育项目,如增加瑜伽、街舞、流行、体育舞蹈,定向越野等项目,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增进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当今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发展方向[6]。

3.3 体育教学教材的使用现状

研究资料表明: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学教材内容的侧重点主要在学生对运动技术的掌握,忽略了体育健身的目的。根据“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体育技术实践课内容应该本着为学生而写,为学生而用的目的,突出助学意识和助学指向应该从学习运动技术为主转变为关注人体健康,处理好运动技术与体育健身的关系,使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趣味性。

4 对策与建议

1. 不断更新理念:一方面,加强学校体育主管领导和老师对“三自主”教学改革的认识,为教学改革加大投入人力和物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体育课程设置的现代化、系统化的研究,加强对体育教学实施“三自主”改革过程及方法与效果的研究,为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7]。改革现有的选课制度,在“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下,学校应该尽量创造条件来满足学生的自由选择上课时间的需求,上课时间拓展了,同时也能够缓解教学场地、器材的不足的情况,因而学生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已成为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2. 改善软件设计的选择,并设法满足需求,减少专业选修课不公平现象。对于体育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内容改革要适合时代的发展,必须与学校的发展相适合。改革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应按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设制,他必须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和实效性,使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及体育文化素养都得到增强和提高。

3. 各高校根据自身区位、师资等特点情况要适时开设一些新兴项目,有效加强场馆、设施器材的投入,以满足不同个性学生需求。学校需要加大课程开设总数与新兴娱乐性、民俗性课程,“三自主”选课教学模式应当主要采用以田径为基础、三大球、三小球等传统体育项目为主,新型娱乐性、民俗性项目为辅的课程设置模式。

4. 增加体育场地设施、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学校运动场馆建设、器材布置要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不同体育项目的场馆建设和相应体育器材的引进要合理安排,从宏观上做到有效控制,使育场馆、器材充分合理的利用,提高学校体育教学效果。合理利用现有的场馆场地资源和现有资金。场地面积受限时,可以通过合理利用现有物质条件达到合理利用现有资源的目的。在场馆场地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改变场馆场地类别来扩大其使用功能[8]。可以充分利用学校闲散用地,增设民俗性、趣味性、娱乐性项目。

5. 改善时空环境的对策能够解决班级规模大,人数过多,学生活动空间小,练习密度小,空间安排与时间安排不一致的现象,通过有效利用时间,缩小班级规模合理科学地拓宽上课时间段,利用中午、晚上、周末来安排体育课程,增加教学单元,缩小班级规模。

6. 加强学校体育教师师资培训,提高现有教师专业技术能力与水平,走“一专多能”的教师发展道路,以满足体育课程改革现状对教师的需求。通过拓宽教师专业知识技能。外聘教师,解决因教师人数少、专业技能受限而造成的班级规模大的情况。加强教师师德教育,争做合格教师。

7. 教材编写要有适应性,学生使用的教材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技能,要有利于学校体育文化的传承,要有利于形成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要符合我国学校体育的实际,要为学生未来的走向社会,适应生活服务。在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内容,增加课程的新颖性的同时;要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走“课内、外一体化道路”[9]。课外体育活动是高校体育目标达成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要重视课外体育锻炼,大力开展阳光体育锻炼活动,使课外体育锻炼与体育课程紧密衔接,从而弥补体育课堂的“缺失”。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S].教体艺,2002.

[2]苟定邦等.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5):35-38.

[3]吕慈青.普通高校“三自主”选课与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17-19.

[4]邓跃宁.以“三自主”选修课为主体的体育教学模式实施效果分析[J].体育学刊,2007,(10):57-58.

[5]张龙,龚德贵.大学生“三自主”体育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7):97-100.

[6]闫莉莎.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探讨[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4):19-21.

[7]张吾龙等.北京高校实施“三自主”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6(1):38-39.

[8]曲宗湖等.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与构想[J].体育科学,2001,(1):25-28.

8.大学生环境实践论文 篇八

【关键词】外语学习 外语理论 实践环境

一、目前民办高校大学生英语学习和实践环境现状及其成因

目前,在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还可以,学习环境基本令人满意,但学生的听力和口语水平不太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比较薄弱,实践环境有待改善。学生缺乏一定的氛围练习口语,从而很难很好的内化在课堂上所学到的基础知识。对外语学习而言,环境非常重要。营造良好的外语实践环境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外语学习效果和交际能力。造成目前的外语实践环境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实践环境的投入不足。实践环境的投入包括硬件的投入以及软件的投入。虽然学校领导对外语学习是非常支持的,在硬环境方面,学校投入非常大,特别是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在课外环境方面,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积极配合国家级的各种外语竞赛活动。但是,在营造大学生外语学习和实践环境上,学校领导还有许多方面需要重视,并加以研究进行解决。师资问题是软环境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外语教师工作量非常大,没有机会去国内外进修学习和参加学术交流,没有时间读书和做科研。硬环境方面的普通教室,图书馆和信息化网络学习环境没有去营造,普通教师没有英文板报,谚语,标识和报刊,图书馆没有专门的外语普通和电子阅览室阅览室,宿舍也没有英文标识以及学习英语的校园网络资源。以上软环境的师资问题和硬环境的普通教室,图书馆和信息化网络学习环境都需要领导支持,才能解决。

2.师资水平限制。外语教师是大学生学习的直接对象,其业务水平、教学能力、教育观念和思想修养等方面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外语学习环境的创建。教师的外语水平和教学组织能力制约着课堂外语化交流的运行质量;其教育观念、治学态度和组织能力直接作用于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组织、持续状况和效果。实践表明,教师是营造外语环境的主要因素,只有不断提高其素质,并树立起良好的教风,才能营造出良好的外语环境。但是,学校工作很多年的外语老师,由于教学任务太重,没有时间进修学习和做科研,导致知识僵化,教学模式过时,教学方法不能与时俱进,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外语教师的水平对课堂外语教学和学习环境带来的影响最大,也对其它环境带来了危害。

3.大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除了学校和教师营造的外语学习和实践环境外,大学生也要意识到自己能主动去利用环境并创造环境,这样外语学习才能成功。因为,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活动的成效较大程度地取决于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但是,目前很多大学生在学习外语方面依赖性非常强,自己从不主动去学习。在班级,宿舍和校园内不去主动构建学习和实践英语的氛围,不积极参加或参加第二课堂活动,不去寻找自主学习的环境,比如看英文电影,听英文歌曲,读英文小说等。在校外外语学习环境方面,不去有意识并主动识记街道和建筑,商店,银行等英文名字。

4.家庭影响。大学生外语学习和实践环境还包括家庭环境,主要是父母的教育水平以及父母对外语学习的支持,包括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城市家庭环境比农村家庭环境会好一点。但是,情况也不容乐观,很多父母教育水平低,对孩子的外语学习不能提供指导,很多父母对孩子的外语学习都会在精神上进行支持,但是在物质方面就受到家庭条件的限制。有的父母没有能力为小孩的外语学习提供一台电脑,一个MP3或者MP5。

二、营造民办高校大学生外语学习和实践环境策略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影响大学生外语学习和实践环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社会的宏观原因,来自学校的层面的中观原因,也有来自微观层面的家庭和课堂的原因,还有学生自身的原因等等,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依据自身的研究能力和可操作性的实际情况,把研究的问题解决锁定在学校的中观层面上,结合语言输入与输出的内在规则,着眼于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紧密结合,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1.利于第一课堂创设大学生外语学习环境的实践。

(1)营造学生幸福感的环境以及温暖和谐的交流环境。英语词汇教学涉及诸多环节,其中重要的一环是最恰当地举出能说明词汇意义和用法的例证。英语教师在解释单词时,常常根据教参、词典等资料上的语料编制,来说明某些词的用法的例句、句群等语料材料,但课堂效果并不理想。作为教师,应该创造一种利于学生接受的方式让学生乐于学。

(2)营造师生间一种安全的课堂环境。无论教授语言知识还是语言技能,如果能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所学内容对自己目前面临的学习困难或表达障碍有直接帮助,会激发其对幸福的感知。学生的幸福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师生关系。

2.利用第二课堂创造大学生外语实践环境的实践。作为大学英语教师,我们深深意识到:英语第二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语言输出实践,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源,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拓展多渠道的英语学习方式,激发和提高大学生深度参与英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塑造大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是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以我院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为例,首先依据语言学习者的实际外语水平和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方案》,该方案明确了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坚持把本科生英语四六级考试过关率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以“面向全院学生,人人参与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为宗旨,以主要“培养听说能力”为目的,按照“面向全院大胆说——提高听说水平——培养创造力”的工作思路,以各种形式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为内容,进一步活跃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学生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健康个性,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以彰显学院的英语特色。比如

(1)举行多样化的英语比赛,比如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演讲比赛和翻译比赛等。比赛的形式能引起参赛学生的兴趣和重视,也能起到宣传普及的作用,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语言输出方式。

(2)英汉互译不但是非常有效的语言输出形式,也是中西文化互动的过程。在全球化进程日趋加快的今天,了解中西文化语言差异尤为重要。中译英选取的文章趋向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而英译中的文章一般锁定的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参赛者最好是五人或五人以上的团体。采取团体赛的方式可以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其他形式的比赛还有英语书法比赛、写作比赛和单词拼写竞赛等。

(3)鼓励学生之间积极合作,习得良好的品德。第一课堂倾向于虚拟情境下习得理论方面的知识,而促使这些知识有效内化的则是第二课堂中的各种真实情境。比如为了编排英语小品,学生需要查阅很多有关小品的知识,从而学到了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英语剧的排练过程可以说是一次社会能力的锻炼过程。为了使英语演唱获得更好的结果,演唱的同学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出非常精美的有创意的背景画面,锻炼了动手能力。通过舞台下的锻炼和舞台上的演讲,学生不仅口语表达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能学做一个好听众和评论者,学会倾听不同视角的意见,以此来提升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4)凸显教师在第二课堂中的作用,强化五种技能的有效训练。第一课堂教学中的有限时间规定性致使学生在第一课堂中听与说的机会很少,主要侧重于读写译,而第二课堂的开展刚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坚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延伸第一课堂中所学的内容,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中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强化听说训练。由英语教师分组参与到学生活动中,给予指导和鼓励学生们进行交流。

(5)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教师可以利用第二课堂充分展现学生特长,弘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并从中发掘出一些具备某一方面特长的学生,并用心将这部分学生加以正确引导,使之彰显其个性,创造一些优秀的作品,出色地走向工作岗位。

(6)将第二课堂英语活动纳入教学评估之中。教师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有部分学生不积极、不配合、参加活动时自由散漫。引起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有些学生认为参加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对通过各种社会认可的英语水平考试没有帮助,甚至还有学生认为参加活动会浪费时间、影响考试。他们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通过社会认可的各项考试。由于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教学效果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有效地测评机制,对于已经习惯了通过考试来衡量其学习是否取得成效的学生来说,第二课堂活动有时会让他们感到茫然,看不到自己的进步,这无疑增加了“做中学”的难度。如果教学规定指导教师必须采取一定的手段和形式对第二课堂进行形成性评估,跟踪其行动过程,根据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的表现给以相应的成绩,并将此成绩纳入该生英语课程考试总成绩中,就将激发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积极性。

当然,教育教学其实就是一种探险活动,对于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有效开展的研究仅仅是一个起点而已,研究的脚步会一直持续下去,期待更多有助于学生英语综合水平提高的发现。

三、结语

外语环境的营造利在长远,是一个系统的、全方位的工程,需要长时间的坚持。教育者只有长期不懈地坚持,逐渐使教学过程交际化,使各种言语活动成为教学的必然环节,使学生养成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才能自然而然地培养出具有较强能力的外语人才。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了解学生发展规律,辩证对待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的变化,合理构建英语学习环境,不仅是教学工作的需要,更是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事实证明,只有在课堂内外给学生创设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各种学习环境互补、协调作用,才能使英语教学环境得到立体构建,形成合力,把英语教学工作抓出特点,抓出成效更上一个新的台阶。语言学习必须以习得为基础。英语教师既要优化能控制的课堂教学环境,又要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的习得环境。创造校园英语新环境,改进英语教学软环境,善用教育技术硬环境,走出校园生活小环境,是优化英语学习环境的主要途径。学校和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其他条件。

综上所述,语言环境虽然是外语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客观因素,但是语言环境又是外语学习必不可少、构成外语学习完整体系的组成部分,并对外语学习产生重要影响。良好的语言环境对外语学习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会阻碍外语学习。学校和外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更多更广泛地接触外语,扩大语言的接触面,从而达到学会外语使用外语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Bandura,A.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New Jersey,Prentice-Hall,1986.

[2]Stern,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Stern,H.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UP,1983.

[4]王世庆.从社会认知角度透视外语教学的费时低效.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2).

[5]宗福常,张良林.环境因素与外语教学[J].常熟高专学报, 2003,(6).

上一篇:安监办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寒假社会调查选题指南